1、*拱式渡槽主拱圈施工支架預壓方案1、工程概況*渡槽為空腹拱式渡槽,全長228.98m,進口柱號 2+358.365,出口柱號2+587.345,進口底板高程 623.736,出口底板高程 623.583;主要結構由承臺及拱座、主拱圈、排架柱及槽身4 部分組成;主拱圈為空腹式雙片肋拱結構,單跨度 80m,矢高 20m,肋拱間采用橫系梁連接,混凝土強度等級C45;承臺及拱座為實體重力式結構,混凝土強度等級C25;排架柱設計為單排架,橫截尺寸 70cm90cm,設計最大高度20m,混凝土強度等級C30;槽身為 U 型薄壁結構,斷面尺寸4.5m3.74m,拱上單跨槽身長度6.5m,拱下單跨槽身長度12
2、.0m。2、施工支架情況結合現場實際地形,拱式渡槽主拱圈搭設滿堂腳手架整體性要求高,易產生不均勻沉降,且鋼管間排距較小,影響溝底河道正常行洪及當地居民的通行。通過相關技術論證,拱下左右兩岸槽身及拱上排架和槽身段搭設扣件式滿堂腳手架作為施工支架,主拱圈采用下部設鋼管支墩,在墩頂拼接貝雷片,上部用碗扣式腳手架做支撐桿件的方式作為肋拱施工支架。鋼管柱基礎采用C20 混凝土擴大基礎,尺寸5.5m12m1.5m;鋼管柱采630*16 鋼管,用 I20a 做平聯連接和斜撐,4m 設置一道。鋼管柱豎向采用法蘭盤連接;橫梁采用2I40,長度為 9 米,按照橋梁中心線對稱布置,在安裝2I40 時必須設置險位卡,
3、防止2I40 側移和傾覆;在2I40 上安裝貝雷片,貝雷片沿橋梁中心線向兩邊對稱布置,中心間距為180 厘米,共計 5 組,在安裝貝雷片時要設置限位裝置,以防止貝雷片滑移;在貝雷片上橫向布設I20a,間距為 60cm,用 U 型卡在貝雷片上固定;最后在分配梁上搭設碗扣腳手架。3、預壓說明主拱圈拱肋施工支架搭設完畢后,混凝土結構施工前,對支架施加荷載進行預壓,以檢查支架的承載能力,消除支架體系的非彈性變形。防止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支架的不均勻沉降,避免拱肋混凝土因支架不均勻沉降而出現裂縫或支架失穩等安全質量事故。支架預壓加載材料采用相應重量的鋼材,并按結構形式合理布置,待支架沉降趨于穩定,消除支架非
4、彈性變形、地基沉降量及測出支架彈性變形量后,即完成支架預壓施工。4、預壓荷載計算按照施工支架結構形式,取支架拱頂12m作為本次預壓范圍,其拱肋荷載組合如下:按照建筑施工碗扣式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進行以下施工荷載取值:(1)支架自重標準值(含模板、木方)3.0kN/m2;(2)新澆混凝土自重標準值(含鋼筋)25kN/m 3;結合拱肋結構,雙片拱肋自重:12m 0.9 1.8 22.5=97.2t,單位荷載為:97.2/(120.9 2)=4.5t/m,即 45KN/;(3)施工人員及設備活荷載標準值:2kN/m2;(4)振搗混凝土時產生的荷載標準值4kN/m2;(5)組合荷載為:3.0+45.0+
5、2.0+4.0=54.0kN/m2,即為5.4t/;(6)拱肋底面積:(12.0 0.9 2)=21.6,其預壓荷載為:21.6 5.4=116.64t;(7)雙片拱肋之間共 3條連系梁底面積:1.98 3=5.94,其預壓荷載為:5.94(5.4-(4.5/2)=18.71t;本次施工支架預壓總荷載:(116.64+18.71)1.20=162.4t(含 1.20倍拱肋荷載)5、預壓準備工作按照設計要求搭設完成主拱圈支架后,自下而上進行安全檢查,確保支架構件之間及肋拱底模等各相鄰面接觸緊密,無明顯縫隙。為確保預壓工作順利進行,支架頂部預壓范圍內形成預壓平臺,采用架管按照60cm 60cm 間
6、排距搭設,設置水平桿、剪刀撐、斜撐等受力桿件與周邊的支架體系進行穩定性加強,確保預壓施工安全,預壓結束后將繼續保留,作為拱肋模板受力桿件。預壓施工前,必須確保預壓施工平臺、施工人員、施工材料、施工設備及觀測設備、人員等準備工作就緒后,向監理工程師申請進行支架預壓工作,待監理工程師同意后方可實施。6、觀測點布置根據支架結構形式及預壓范圍,自下而上設置高程觀測點及位移觀測點,3#、4#臨時墩對稱設置 8個沉降觀測點(編號 DG1 DG8);5#、6#鋼管柱頂部對稱設置 4個觀測點(編號DG9 DG12);預壓拱肋下方貝雷架跨中位置對稱設置2個觀測點(編號 DG13 DG14);預壓拱肋段兩端及跨中
7、位置設置6個觀測點(編號DG15 DG20),觀測點 DG15、DG16、DG19、DG20 同時作為位移觀測點使用。詳細布置后附圖紙。7、加載施工利用拱式渡槽兩側塔吊將指定重量的鋼筋(162.4t)分級、逐捆勻速、平穩的吊運至預壓區域內堆放,雙片拱肋加載順序應自兩側向兩拱肋中心對稱加載,對稱加載速度應近似同步;在吊運過程中,派專人觀察支架變形情況,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停止鋼筋吊運。由于支架結構和加載材料吊裝方式的特殊性,施工人員必須上架作業,在加載和靜載期間應安排測量人員進行支架變形觀測,若支架發生變形,應及時組織人員撤離。每級加載完成后,應靜載1h后先進行支架位移觀測,確保支架處于穩定狀態后再
8、進行沉降觀測工作。預壓采用分級加載的方式,第1次加載至 60%,荷載重量為 81.21t;第2次加載至 80%,荷載重量為 108.28t;第3次加載至 100%,荷載重量為 135.35t;第4次加載至 120%,荷載重量為 162.40t,各級加載預壓間隔時間不少于45min。本次預壓施工采用1 臺科力達 KL-20 型水準儀進行高程觀測,1 臺科力達KTS-442 型全站儀進行位移觀測,測量人員共4 名,為減小人為觀測誤差,每次觀測所用的儀器固定,觀測人員固定,觀測路線固定,觀測環境和條件基本相同;加載前測量支架基礎和支架各觀測點原始標高,每級加載完成后,分別測設地基的沉降量和支架變形量
9、,并如實做好記錄,當支架測點連續2 次沉降差平均值小于 2mm 時,方可繼續加載。全部荷載施加完畢后,每間隔24h 測一次,記錄各測點標高,連續3 次各測點沉降量平均累計小于5mm 或各測點沉降量平均值小于1mm 后,可判定預壓施工符合標準,可進行支架卸載。卸載按加載的相反順序進行,卸載 6h 后觀測各測點標高,計算前后兩次沉降差,即地基回彈量和彈性變形量。支架預壓結束后,提交預壓成果報告,內容應包括觀測點布置圖、沉降觀測記錄表、支架彈性變形值、非彈性變形值及地基回彈量,并根據相關預壓參數計算拱肋底模預拱度。8、生產組織保證措施(1)成立支架預壓臨時指揮小組,由項目經理擔任小組組長,全面管控支
10、架預壓施工,生產副經理任小組副組長,具體落實和指揮預壓施工各項工作。(2)根據施工情況變化,不斷進行改進、優化,使工序銜接,勞動力組織、機具設備、工期安排等更趨向合理和完善。(3)全面掌握并迅速、準確處理影響施工進度的各種問題,對工程交叉和施工干擾加強指揮與協調,對關鍵問題超前研究,制定措施,及時調整工序和調動人、材、物、機,保證工程的連續性和均衡性。(4)加強機械設備管理,配齊維修人員,配足常用配件,確保機械正常運轉,施工機械和設備及人員必須依計劃按時到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推遲進場影響工程進度。9、質量安全保證措施(1)所有變形觀測點施工前均應進行復測,精度必須滿足規范要求,施工過程中應妥善保
11、護并定期復測。對于施工中增設的臨時測量標志,其埋設和測量均應滿足有關規范要求。(2)拱頂預壓平臺形成后,必須全面檢查安全穩固情況,確保預壓過程中不發生變形和坍塌。同時在預壓期間安排專門檢查,發現支架出現變形問題,應及時停止預壓工作,查明原因并處理完成后在繼續進行加載。(3)支架預壓之前必須對其在預壓荷載作用下的穩定性和承載能力進行驗算和檢查,滿足穩定性、承載能力和安全要求后才能進行預壓。(4)支架預壓施工前,將進行詳細的安全技術交底,落實所有安全技術措施和人身防護用品。(5)吊裝作業前必須檢查起重設備各部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進行試吊;吊裝時應有專人統一指揮,參與吊裝的人員應有明確分工;荷載吊
12、裝時,應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吊裝物體撞擊支架造成支架破壞。(6)加載期間,安排專人控制加載速度和加載重量,不得出現超載和堆載不均勻的狀況,同時應做好加載材料的防護工作,防止加載材料在受外力影響后出現重量變化。10、應急救援保證措施為防患以未然,預壓施工過程中,我部將做好應急救措施,并成立應急救援組織,具體措施如下:(1)成立應急救援小組(2)事故報告程序。(3)應急行動本次支架預壓施工可能發生的事故或緊急情況:高處墜落、支架垮塌等自然災害等。針對各種事故或緊急情況本崗位應采取的應急行動如下:自然災害應急處置當發生不可預測的自然災害如:大風、地震、暴雨等,項目部要立即啟動應急小組進行自救,將現場人員轉移至安全地帶避險,同時項目部根據事故情節及時上報。高處墜落當施工現場發生高處墜落安全事故時,項目部立即啟動應急小組,迅速組織好人員、車輛及設備,情況嚴重者應立即撥打110、120 急救電話,然后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具體情況。支架垮塌當施工現場發生高處墜落安全事故時,項目部立即啟動應急小組,迅速組織好人員、車輛及設備,情況嚴重者應立即撥打110、120 急救電話,然后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具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