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中鐵四局集團昌九線城際鐵路CJQ1標運梁便道施工方案編 號: CJSGFA04 版 本: A 受 控 號: 修改狀態(tài): 0 編 制: 劉雙飛 復 核: 汪元輝 審 核: 批 準: 有效狀態(tài): 中鐵四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九江制梁場二00八 年 一 月目 錄1、工程概況 12、施工方案 12.1、結(jié)構形式 12.2、運梁便道施工 12.2.1、裝車段施工 12.2.2、上坡段與倒車段運梁便道施工 22.2.3、與鐵路設計線路平行段 23、安全防護 2運梁便道施工方案1、工程概況新建九江至南昌城際鐵路位于江西省境內(nèi),自廬山站(含)引入,途經(jīng)九江縣、德安縣、共青城、永修縣、新建縣,在南昌北與京九
2、線接軌,經(jīng)京九線引入南昌。CJQ-1標段起訖里程為DK17+326.8DK72+776.72(含武九聯(lián)絡線),正線長度55.451km。根據(jù)局工程任務劃分,九江梁場承擔DK17+326.8DK50+859.283段358孔箱梁制、運、架及橋面系的施工任務,其中32m雙線箱梁336孔,24m雙線箱梁22孔。九江梁場整個梁場采用縱列式布置,制梁區(qū)與存梁區(qū)總長768m,制梁臺座布局于中部,存梁臺座分布于南北兩端。梁場設置運梁便道2處,南北各一處,其中南側(cè)運梁便道。2、施工方案2.1、結(jié)構形式運梁便道分裝車段、上坡段及與鐵路設計線路平行段,其中北側(cè)運梁便道有倒車段。裝車段平臺高出存梁場地3.7m,高出
3、平臺周邊砌筑擋土墻,擋土墻總高4.7m,埋深1m,寬度為2m。裝車平臺頂層為30cm厚的C25砼,總寬11m,分為兩幅,每幅各5.5m,縱向每隔6m設置一道伸縮縫,板底設置鋼筋網(wǎng)片, 鋼筋網(wǎng)片按構造配筋,采用直徑12mm的螺紋鋼,縱橫間距按20cm布設。爬坡段與倒車段路基頂面為50cm厚的級配碎石,底部為100cm厚的A、B組填料,因曲線半徑較大,頂寬設計為10米。與鐵路設計線路平行段運梁便道,因已緊靠設計線路體,運梁便道結(jié)構采用與設計線路相同的結(jié)構形式。運梁便道兩側(cè)設有水溝。路塹段邊坡開挖采用1:1的坡度。運梁便道設計見附件:運梁便道設計資料。2.2、運梁便道施工2.2.1、裝車段施工場地開
4、挖至設計標高后,采用挖機開始開挖砼路面30cm厚的基槽,基槽開挖好后,人工清理整平,然后用振動壓路機壓實3遍,之后,鋪設鋼筋網(wǎng)片,澆注路面C25砼,厚度30cm。在裝車段西側(cè)與存梁區(qū)側(cè),設置擋土墻,擋土墻總高4.7m,埋深1m,墻寬為2m,采用25號塊石,5號砂漿進行砌筑。擋土墻傾角為15度,在離地面20高度處,每隔10m設置一道泄水管,泄水管采用PVC管,內(nèi)徑為5cm,進水口處用雙層土工布包裹,然后在管端四周填筑卵石。2.2.2、上坡段與倒車段運梁便道施工邊坡開挖采用挖機開挖,自卸車運卸土方。邊坡開挖前,坡頂開挖線須由工程部進行復核,復核無誤后,方可開挖。開挖前,坡頂設置截水天溝,天溝距邊坡
5、距離為4m。土方開挖采用分層縱挖法,開挖邊坡為1:1,挖掘過程中注意防、排水。巖石地段,施爆破,爆破方法為光面爆破,由有相應資質(zhì)的專業(yè)施工隊伍施實。邊坡開挖好后,撒播草籽,進行邊坡防護。路基開挖至設計高程后,開始底層的A、B組填料填筑,填筑厚度為1m,最大分層厚度為40cm,分層填筑分層壓實,壓實度須達到95%。A、B組填料可采用廠拌法或路拌法,填筑前,需由試驗室檢驗合格。A、B組填筑完畢后,開始填筑頂層級配碎石,層厚50cm,最大分層填筑厚度為30cm,分層填筑分層壓實。碎石粒徑為5-25cm,填筑前,需由試驗室檢驗合格。填筑時,灑水濕潤。機械配置為:挖機1臺、推土機1臺、12噸壓路機1臺、
6、運卸車4臺。2.2.3、與鐵路設計線路平行段與鐵路設計線路平行段,因已緊靠設計線路,運梁便道結(jié)構采用與設計線路相同的結(jié)構形式。原材料要、及施工要求按鐵路路基要求進行。路基加固、防護措施按原設計線路設計。此段運梁便道施工前,需申請設計變更,在變更許可后,方可與設計線路一塊施工,施工隊伍為線下路基施工隊伍。3、安全防護1)、開挖土方前,必須了解土質(zhì),查清地下埋設的管道、電纜,加設標志、設置防護攔桿。2)高邊坡開挖土方時,作業(yè)人員要戴安全帽,并安排專職人員對上邊坡進行監(jiān)視,防止物體墜落和塌方。3)開挖工作應與裝運工作相互錯開,嚴禁上、下雙重作業(yè)。附件:運梁便道設計資料中國中鐵四局集團昌九線城際鐵路C
7、JQ1標運梁便道設計資料編制: 復核: 審核: 中鐵四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九江制梁場二00八年一月目 錄1 編制依據(jù) 12 工程地質(zhì)及水文地質(zhì)條件 12.1 工程地質(zhì) 12.2 水文地質(zhì)條件 13 運梁車參數(shù) 24 運梁道設計 24.1 設計標準 24.2 南側(cè)運梁便道設計 24.2.1 南側(cè)運梁便道縱、平面設計 24.2.2 南側(cè)運梁便道斷面設計 34.3 北側(cè)運梁便道設計 134.3.1 便道縱、平面設計 134.3.2 北側(cè)運梁道斷面設計 144.4 運梁道便排水設計 15運梁便道設計方案1 編制依據(jù)1) 路橋施工計算手冊,周水興等編著,人民交通出版社。2) 路基設計原理與計算,李峻利
8、等編著,人民交通出版社。3) 公路設計,金仲秋等編著,人民交通出版社。4)昌九線城際鐵路CJQ-1標DK31+000DK32+500段路基設計圖。2 工程地質(zhì)及水文地質(zhì)條件2.1 工程地質(zhì)根據(jù)對梁場地質(zhì)勘察資料,場區(qū)地質(zhì)層自上而下依次為:1、第四系全新統(tǒng)洪坡積相粉質(zhì)粘土:平均層厚4.78m,粉質(zhì)粘土,黃褐色,可塑-硬塑狀態(tài),全場分布,強度低,中等壓縮性。2、第四系全新統(tǒng)沖積相粉質(zhì)粘土:平均層厚5.45m,灰綠色,軟塑-可塑狀態(tài),成份以粉粒為主,局部分布,基本承載力190kPa。3、志留系強風化粉砂質(zhì)泥巖:平均層厚3.20m,紫紅色,灰綠色,成份以粉粘粒為主,局部含粉砂,基本承載力360kPa,
9、不宜作持力層。4、志留系中風化粉砂質(zhì)泥巖:灰綠色,紫紅色,致密塊狀構造,成份以泥質(zhì)為主,局部見礫砂,基本承載力1000kpa,是良好的樁端持力層。2.2 水文地質(zhì)條件水文地質(zhì)條件特征:本區(qū)地下為第四系松散巖土類裂隙潛水類型,主要賦存于巖土裂隙面之中,場地環(huán)境類型屬3類,各層透水性弱,水量小,主要接受地表水體側(cè)向補給。水位隨季節(jié)性變化,交替循環(huán)較弱。3 運梁車參數(shù)1)運梁車自重:300噸。2)空載運行速度:0-15km/h, 重載運行速度:0-5km/h,緩行速度:0-2km/h。3)滿載時最大爬坡能力:縱向5.1,橫向(人字坡)4。4)輪載:整車輪胎數(shù)64個,梁體自重721噸,單輪負載19.1
10、噸(考慮1.2的安全系數(shù)),充氣壓力6bar時的接地比壓:0.6Mpa。5)最小轉(zhuǎn)彎半徑:最小內(nèi)轉(zhuǎn)彎半徑:27.3m,最小外轉(zhuǎn)彎半徑:40m,最小中心轉(zhuǎn)彎半徑:30m。6)高(滿載)2.6500.3m,高(空載)2.7250.3m。7)運梁車全長45m,寬6.1m。4 運梁道設計4.1 設計標準因運梁便道承受重型荷載,運梁便道設計標準按一級公路的標準要求進行設計與施工。4.2 南側(cè)運梁便道設計4.2.1 南側(cè)運梁便道縱、平面設計運梁便道分為南北兩處。場區(qū)南側(cè)運梁便道的起點里程為DK32+182(便道點在旁側(cè)客運專線線路中心線上的垂直投影點所對應的線路里程,以下同),終點里程為DK32+335,總長為174.5m(曲線長度)。其中DK32+182DK32+235為平坡裝車段,高程為52.5m。DK32+235DK32+291為爬坡曲線段,總長70m,DK32+291處高程為54.18m,坡度2.4%。DK32+291DK32+335段,坡度與路基相平,終點位置為路基正中部,高程為53.97m。整個線路中,最小設計轉(zhuǎn)彎半徑為50m,滿足要求。運梁便道縱斷面、平面設計詳見附圖1:昌九梁場運梁便道平面圖與附圖2:昌九梁場運梁便道縱、橫斷面圖。4.2.2 南側(cè)運梁便道斷面設計4.2.2.1 DK32+182DK32+235裝梁段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