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三章第三章 建筑規劃與節能建筑規劃與節能主要內容主要內容o 第一節第一節 建筑布局建筑布局o 第二節第二節 建筑體型建筑體型o 第三節第三節 建筑間距和朝向建筑間距和朝向 第一節第一節 建筑布局建筑布局一、建筑日照一、建筑日照日照標準、日照間距日照標準、日照間距建筑日照的計算建筑日照的計算住宅間距系數法住宅間距系數法:日照間距=建筑高度*日照間距系數二、風環境二、風環境避開不利風向避開不利風向避開不利風向避開不利風向2、阻隔冷風與降低風速、阻隔冷風與降低風速(1)建筑間距與高度之比在1:2的范圍內,充分利用風影效果,使后排建筑避開寒風。(2)利用建筑組合使較高層建筑背向冬季寒流風向,減少寒
2、風對中低層建筑的影響。2、阻隔冷風與降低風速、阻隔冷風與降低風速(3)應注意防止在背風面形成旋渦,可在墻體上作引導氣流的百葉式孔洞等。3、避免局地疾風、避免局地疾風(1)下沖氣流3、避免局地疾風、避免局地疾風(2)風旋3、避免局地疾風、避免局地疾風(3)風洞效應3、避免局地疾風、避免局地疾風(4)風漏斗可以造成高風速,提高風速30%,加劇建筑熱損失。第二節第二節 建筑體型建筑體型要求要求1、體形系數小;2、冬季日輻射得熱多;3、避風有利。一、控制體形系數一、控制體形系數體形系數是與大氣接觸的外表面積A與建筑體積V的比值。體形系數越大,耗熱量指標越大。一、控制體形系數一、控制體形系數二、考慮日輻
3、射得熱量二、考慮日輻射得熱量僅從冬季得熱最多的角度考慮,應使南墻面吸收的輻射熱量應盡可能大。三、設計有利避風的建筑形態三、設計有利避風的建筑形態減少風流、降低風壓、減少耗能熱損失。建筑物越長、越高、進深越小,背部渦流區越大。建筑物越長、越高、進深風向投射角對氣流的影響風向投射角對氣流的影響分析風環境分析風環境1、條型建筑;2、L形建筑;3、U形建筑;4、全封閉建筑;5、臺階式高層建筑;6、建筑物90直角;7、低矮的圓頂形建筑;8、屋頂的粗糙表面;9、低層建筑或帶有退層的多、高層建筑;10、建筑物高度對風速的影響;11、不同的平面體在不同日期內建筑陰影位置和面積也不同。第三節第三節 建筑間距與朝
4、向建筑間距與朝向一、住宅群的日照間距一、住宅群的日照間距 建筑間距應保證住宅室內獲得一定的日照量,并結合通風、省地等因建筑間距應保證住宅室內獲得一定的日照量,并結合通風、省地等因建筑間距應保證住宅室內獲得一定的日照量,并結合通風、省地等因建筑間距應保證住宅室內獲得一定的日照量,并結合通風、省地等因素綜合確定。素綜合確定。素綜合確定。素綜合確定。 計算建筑物的日照間距時常以冬至日中午(計算建筑物的日照間距時常以冬至日中午(計算建筑物的日照間距時常以冬至日中午(計算建筑物的日照間距時常以冬至日中午(11-1311-1311-1311-13時)時)時)時)2h2h2h2h為日照時間為日照時間為日照時
5、間為日照時間標準。標準。標準。標準。 日照間距是建筑物長軸之間的外墻距離,通常以冬至日正午正南方向,日照間距是建筑物長軸之間的外墻距離,通常以冬至日正午正南方向,日照間距是建筑物長軸之間的外墻距離,通常以冬至日正午正南方向,日照間距是建筑物長軸之間的外墻距離,通常以冬至日正午正南方向,太陽照至后排房屋底層窗合高度為計算點。太陽照至后排房屋底層窗合高度為計算點。太陽照至后排房屋底層窗合高度為計算點。太陽照至后排房屋底層窗合高度為計算點。日照間距計算公式為日照間距計算公式為日照間距計算公式為日照間距計算公式為 式中式中式中式中 L L L L前后排房屋間距,前后排房屋間距,前后排房屋間距,前后排房
6、屋間距,m m m m; H H H H前排房屋檐口和后排房屋底層窗臺的建筑高差,前排房屋檐口和后排房屋底層窗臺的建筑高差,前排房屋檐口和后排房屋底層窗臺的建筑高差,前排房屋檐口和后排房屋底層窗臺的建筑高差, 冬至日或大寒日正午的太陽高度角(當房屋正南方向時)。冬至日或大寒日正午的太陽高度角(當房屋正南方向時)。冬至日或大寒日正午的太陽高度角(當房屋正南方向時)。冬至日或大寒日正午的太陽高度角(當房屋正南方向時)。二、建筑朝向二、建筑朝向 選擇合理的建筑朝向是節能建筑群體布置中首先考慮的問題。我國建選擇合理的建筑朝向是節能建筑群體布置中首先考慮的問題。我國建選擇合理的建筑朝向是節能建筑群體布置
7、中首先考慮的問題。我國建選擇合理的建筑朝向是節能建筑群體布置中首先考慮的問題。我國建筑規劃設計,應以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為好。建筑物主要房間宜設在冬季筑規劃設計,應以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為好。建筑物主要房間宜設在冬季筑規劃設計,應以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為好。建筑物主要房間宜設在冬季筑規劃設計,應以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為好。建筑物主要房間宜設在冬季背風和朝陽的部位,以減少冷風滲透和維護結構散熱量,多吸收太陽熱,背風和朝陽的部位,以減少冷風滲透和維護結構散熱量,多吸收太陽熱,背風和朝陽的部位,以減少冷風滲透和維護結構散熱量,多吸收太陽熱,背風和朝陽的部位,以減少冷風滲透和維護結構散熱量,多吸收太陽熱,并增加舒適感,改善衛生條件。并增加舒適感,改善衛生條件。并增加舒適感,改善衛生條件。并增加舒適感,改善衛生條件。43基于節能技術的建筑形態設計基于節能技術的建筑形態設計4445雅各布斯住宅圖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