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夷山隧道無碴軌道先導段施工專項方案一、編制依據1、向莆鐵司工程201172號“關于印發向莆鐵路無砟軌道工程管理辦法的通知”。2、施工設計圖紙、設計文件、設計資料:武夷山隧道設計圖(向莆施圖(隧)28);隧道內雙塊式無砟軌道設計圖(向莆施 (軌)-02); 中鐵四院向莆鐵路軌道設計說明。3、國家和鐵道部現行施工技術規范、規程及標準:(TB10754-2010)高速鐵路軌道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 (TB10424-2010) 鐵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TZ216-2007客運專線無砟軌道鐵路工程施工技術指南;(TB10601-2009)高速鐵路工程測量規范;鐵建設2006158客運專線鐵路
2、無砟軌道鋪設條件評估技術指南;鐵建設2005754號客運專線無砟軌道鐵路設計指南;鐵建設函2009 674號高速鐵路無砟軌道工程施工精調作業指南;鐵科技函2006248號客運專線扣件系統暫行技術條件;工管2006125號客運專線無砟軌道相關電氣參數、測試條件研討會會議紀要;科技基2005101號客運專線高性能混凝土暫行技術條件;通線20082251-I號CRTS I型雙塊式無砟軌道時速200250公路客運專線鐵路(兼顧貨運)隧道地段;通線20082201號CRTS I型雙塊式無砟軌道時速200250公路客運專線鐵路(兼顧貨運)等。4、武夷山隧道無砟軌道施工組織設計。二、先導段范圍及施工時間1、
3、先導段范圍:DK219+575DK220+375左線無砟軌道先導段。2、先導段施工時間:2011年9月10日2011日9月25日。3、先導段評估時間:2011年9月28日。三、先導段施工工藝目的對重要工序開展工藝驗證,達到熟悉設備,摸索和完善工藝,驗證設計和施工組織方案。內容包括:驗證混凝土密實性的破壞性檢驗、鋼筋絕緣測試、軌排初定位、粗調、精調控制,混凝土澆筑對軌排精度的影響,相應部位不同施工階段的精測數據對比、分析,9.75m軌排之間順接精度。主要內容:1、通過試驗檢測混凝土施工、鋼筋絕緣、精調方式和精度等重要工藝是否能滿足施工要求;2、各重要指標能否達到規范、標準要求;3、機械設備是否能
4、滿足施工需求;4、通過多種檢測手段,來分析、對比各種試驗和檢測數據,形成先導段工藝性試驗報告。四、組織機構項目部成立無砟軌道先導段工藝性試驗指揮小組,總指揮由項目經理溫裕洪、項目總工林祝斌擔任,現場指揮由陳桂林、鄭信榮兩人共同負責,下設5個控制小組,各小組及負責人分別為:物資設備驗收調試組(林國鋒、劉榮富);測量控制組(溫祖澤);現場技術組(黃龍元);混凝土施工控制組(陳開端、白亞群);現場作業組(劉志強、王榕生)。各小組負責人根據本小組工作內容進行詳細人員分工、調配,對所做的工作有部位記錄、數據記錄、質量記錄和時間記錄,提供出現場第一手的原始資料,并進行了深入分析、總結和建議。武夷山隧道無砟
5、軌道現場施工管理小組人員分工如下表1所示:表1武夷山隧道無砟軌道現場施工管理小組人員分工序號崗位姓名職責分工備注1架子隊隊長陳桂林現場組織、管理及人員管理2架子隊總工黃龍元落實施工組織設計;現場方案實施;組織技術交底;組織相關技術人員審圖;督促內業資料完善工作;及時上報和解決問題3測量組組長溫祖澤無砟軌道負責測量工作及對測量數據進行分析、總結;協調測量人員之間分工4技術主管王雄標現場測量控制及編制內業資料5技術主管劉鵬現場測量控制及編制內業資料6技術主管吳建華現場測量控制7技術主管陳遠聲現場測量控制8技術主管顏建鵬現場測量控制9技術主管陳永福現場測量控制10技術主管王才樹現場測量控制11質檢工
6、程師付偉鋒現場安全、質量控制;編制內業資料12試驗工程師白亞群現場混凝土質量;原材料質量控制;編制內業資料現場試驗員:共5人。13設備物資負責劉榮富現場物資及原材料質量控制;確保鋼筋、水泥、軌枕、扣件等主材滿足施工要求14設備工程師李軍現場設備管理,設備維修及保養工作15施工員王榕生現場作業人員組織、管理和質量控制16施工員葉益民現場作業人員組織、管理和質量控制五、先導段試驗項目的安排根據武夷山隧道無砟軌道施工組織設計,共42榀、9.75m軌排架。第一階段先導段施工情況為:左線從里程DK219+575開始,鋪設31榀軌排架,至里程DK219+877.25,軌排精調后,滿足澆筑道床,即澆筑道床混
7、凝土至DK219+867.5,留一榀9.75m與下一段銜接;右線從里程DK219+575開始,鋪設11榀軌排架,至里程DK219+682.25,軌排精調后,滿足澆筑道床,即澆筑道床混凝土至里程DK219+672.5,留一榀9.75m與下一段銜接。第二階段先導段施工情況為:左線從里程DK219+867.5開始,右線從里程DK219+672.5,左、右分別鋪設21榀軌排架循環施工,左右線錯開195m,直至施工完畢。工藝性試驗采用現場組裝軌排架、汽車吊吊裝、軌排架完成粗調、軌道檢測小車配合精確調整定位、混凝土輸送泵(漏斗)澆注混凝土。在軌道調整、混凝土澆筑前中后等實行全過程儀器檢測,并盡可能采用不同
8、的測量手段,盡量多采集各種對比數據,進行分析對比形成成果報告。在施工人員培訓考核、設備單獨驗收調試合格等準備工作充分的情況下,9月10日9月28日進行現場試驗并形成成果報告,歷時19天。試驗時(澆筑混凝土前)邀請向莆公司領導、向莆公司業務部門、向莆公司江西指揮部、監理項目部等相關領導和專家現場進行指導。1、9月10日月25日:完成了先導段底板鑿毛;設備進場驗收和調試;底板測量布點彈線;道床板底層鋼筋綁扎;軌排組裝鋪設、剩余鋼筋安裝并完成粗調;側模及端模安裝、接地鋼筋焊接、軌道精確調整;電阻測試,再次進行軌道精調;道床板混凝土澆注、養護;澆筑混凝土后軌道檢測小車和精密數字水準儀測量(多次并結合精
9、調時的測量數據,對不同施工階段、同一部位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2、9月26日:討論分析,各小組負責人完成工作內容、工具設備、作業標準、精度、人員配備、作業時間、存在問題、經驗、教訓和建議等全面的書面資料,并選取200m進行先導段工藝試驗成果報告。3、9月27日:匯總成果、形成工藝性試驗段施工成果報告。4、9月28日:對先導段工藝性試驗段施工成果進行評估。六、人員分工和試驗項目表2 相關部門及人員分工表項目名稱工作內容所用儀器、工具指導配合人員分工測量方面(負責人溫祖澤:負責現場測量人員分工調配,布置工作內容和標準,匯總工作項目、人員和記錄,形成相關內容的分析報告和建議)布線、做點,精度和工效1
10、全站儀、墨斗線、計時器及相關配套儀器林祝斌葉建國(軌檢小車儀器廠家人員)溫祖澤軌排就位精度和工效1全站儀、計時器及相關配套儀器溫祖澤粗調精度、時間和工效1全站儀、計時器及相關配套儀器溫祖澤精調精度、時間和工效(第一遍點測、第一遍連續測,第二遍點測、第二遍連續測,澆筑混凝土前、中、后的測量)1全站儀、軌檢小車及相關配套儀器溫祖澤澆筑混凝土過程中對精度的影響程度1全站儀、軌道檢測小車及相關配套儀器溫祖澤試驗方面(負責人白亞群:負責混凝土生產品質和泵送質量,負責試驗人員分工調配,布置工作內容和標準,匯總工作項目、人員和記錄,形成相關內容的分析報告和建議)提供現場施工配合比、保證配料準確林祝斌葉建國
11、陳開端(軌檢小車儀器廠家人員)白亞群拌合站、現場混凝土的坍落度測試塌落筒等白亞群(漏斗布料)泵送是否順暢白亞群做試件(驗證強度增長、同條件養護、28天、56天強度、混凝土收縮量等)目測白亞群澆筑混凝土對軌排架結構的穩定性影響1全站儀、軌道檢測小車溫祖澤驗證振搗方法的可行性付偉鋒混凝土的破壞性檢查試驗陳開端相關作業內容(負責人劉志強、黃龍元:負責人員分工,按照布置工作內容和標準操作,對操作工人技術交底內容掌握程度的考核,安排技術人員跟班匯總工作項目、人員和記錄,形成相關內容的分析報告和建議)鋼筋工切斷機陳桂林鄭信榮陳開端黃龍元混凝土工黃龍元混凝土抹面鋼模黃龍元模板安裝黃龍元進行軌排就位吊車黃龍元
12、進行精調黃龍元混凝土搗固黃龍元組裝軌排黃龍元養護噴霧器黃龍元破檢黃龍元鋼筋絕緣性能測試兆歐表(500v)黃龍元物資、設備(物流、設備功能方面負責人劉榮富:負責現場物資及原材料質量控制;確保鋼筋、水泥、軌枕、扣件等主材滿足施工要求,現場設備管理,設備維修及保養工作,及提產品出廠合格證、檢測報告等)軌枕塊質量鄭信榮林國鋒劉榮富軌排架質量李軍軌排組裝質量、檢測、工效付偉鋒混凝土供應劉榮富搖表,檢測電阻付偉鋒軌枕組裝平臺李軍道床板模板、插入式振搗器、混凝土攪拌站、混凝土輸送泵等檢查劉榮富萬能道尺、三角板弦線、鋼尺、檢測尺、木方尺等溫祖澤其他方面設備數量、性能林國鋒劉榮富測量儀器數量、性能林祝斌溫祖澤主
13、要人員調配陳桂林陳桂林邀請參加試驗外單位人員林祝斌林祝斌服裝、安全帽、上崗證廖朝陽廖朝陽人員素質、培訓情況抽查鄭信榮鄭信榮綜合對比分析情況林祝斌黃龍元表3 試驗項目和人員分配驗證項目/標準/負責人(標準見、施組和作業指導書,負責人見表2)備注重要驗證項目次要驗證項目粗調、精調控制,澆筑混凝土對軌排精度的影響,相應部位不同施工階段的精測數據對比、分析軌排就位、粗調、精調工效(時間、人員)鋼筋絕緣測試(澆筑混凝土前)底層、上層鋼筋綁扎工效(時間、人員)混凝土搗固、密實性做試件,混凝土強度增長規律,確定合理拆模、養護時間,混凝土收縮對軌道精度和軌枕塊底部密實性的影響,工效(時間、人員)軌排本身平順性
14、各部位測量數值相鄰軌排連接處的平順性軌端測量數值,上夾板工效、時機和對精度的影響,軌縫的變化瀝青木板固定方式可行性固定工效(時間、人員)收光抹面(次數、木模、平整度檢查)抹面工效(時間、人員),混凝土養護軌排架的固定程度(上浮、橫向、縱向移位)混凝土的收縮和徐變測試軌檢小車的點檢測和連續性檢測;數字水準儀的高程測量混凝土澆筑后再次綜合檢測的軌枕結構尺寸和幾何位置。1、拆除軌排架后,檢測軌枕的頂面高程和中心;2、其它。七、檢驗項目和精度要求1、鋼筋安裝位置鋼筋保護層厚度允許偏差 表4序號項目允許偏差(mm)1鋼筋間距202鋼筋保護層厚度ee30mm100e30mm502、底座外形尺寸允許偏差底座
15、外形尺寸允許偏差表 表5序號項 目允許偏差值(mm)1底座長度10寬度10頂面高程10中線位置3平整度10mm/3m2凹槽中線位置3相鄰凹槽中心間距3橫向寬度5縱向寬度5深度103、軌排幾何形位允許偏差 軌排幾何形位允許偏差 表6序號項 目容許偏差備 注1軌距1mm相對于標準軌距1435mm1/1500變化率2軌向2mm弦長10m2mm/測點間距8a(m)基線長48a(m)3高低2mm弦長10m2mm/測點間距8a(m)基線長48a(m)4水平2mm不包含曲線、緩和曲線上的超高值5扭曲(基長3m)2mm包含緩和曲線上由于超高值順坡所造成的扭曲量6軌面高程一般情況2mm緊靠站臺+20mm7軌道中
16、線2mm8線間距+50mm4、道床模板安裝允許偏差道床模板安裝允許偏差 表7序號項 目允許偏差(mm)備注1頂面高程5均為模板內側面的允許偏差2寬度53中線位置25、混凝土道床板外形尺寸允許偏差混凝土道床板外形尺寸允許偏差 表8序 號檢 查 項 目允許偏差(mm)1頂面寬度102中線位置23道床板頂面與承軌臺面相對高差54平整度3mm/1m6、曲線正矢允許偏差曲線正矢允許偏差 表9曲線半徑(m)緩和曲線正矢與計算正矢差(mm)圓曲線正矢連續差圓曲線正矢最大最小值差(mm)650235650123八、注意事項(一)物資設備方面1、加強設備的驗收和調試,以及操作工人的培訓。A、對進場的每一榀軌排架
17、建立檔案,包括出廠時的檢驗紀錄、現場檢測的記錄、維修紀錄和使用中的檢測紀錄(包括時間、驗收人、使用次數、狀態等)。B、要求制造廠家定期回訪;C、混凝土拌和站加強維護和定期維修,確保計量準確;D、對混凝土澆注設備進行優化和改進,保證施工進度和澆注質量,減少對軌排架的污染。2、物資材料方面A、安排專人定期到軌枕生產廠家進行監督和抽查;B、加強軌枕的進場驗收工作,安排專人和使用專用工具;C、加強軌枕使用中的檢查,主要是軌枕橫向中心距、單塊中心偏差、承軌槽不平整度、兩承軌臺之間的相對扭曲、套管中心距、孔道不垂直度、套管內堵塞、承軌部位表面缺陷等重要項目,以上項目在不同工序施工中均需要有專人不同層次地檢
18、查;D、嚴格控制原材料和混凝土拌和質量的檢查,并隨時增加抽查頻率。(二)測量方面1、軌道檢測小車、精密水準儀、全站儀等專人操作、保管和維護;2、粗調和精調采用不同的測量儀器獨立進行,在施工中相互檢核;3、對軌道檢測小車的后期性能穩定性予以特別關注,確保其精度和正常工作;4、在施工中測量人員和質量檢查人員相互配合,共同把關,保證測量和施工精度,質檢人員的檢查工作以“過程檢查、最終檢查和結果檢查”三結合的工作方式進行,并及時總結反饋。(三)施工工藝方面1、每道工序定人定崗定作業標準,同時確定質檢人員;2、軌排就位中心偏差控制在5mm以內,高程控制在-10mm0mm;3、粗調循環為3個循環以上,第1
19、、2次為控制調整,第3次為粗調結果的檢查;調整順序為 高程 中心 高程 中心 高程 中心”;若中心偏差大于10mm,則必須首先調整中心,再調高程,并進行支腿螺桿的垂直度調整;4、精調循環為2個循環以上,第1次為控制調整,第2次為精調結果的檢查和數據存盤;調整順序為 “高程 中心 高程 中心 軌道排架固定、檢查其程度”。 (四)管理方面1、現場技術負責人對現場的技術、測量、試驗負責,現場的問題處理必須由現場技術負責人統籌考慮處理;2、當進度與質量發生沖突時,必須以質量為主;3、現場的技術管理層次為“操作工人 測量人員(試驗、物資等) 質檢人員 現場技術負責人”,嚴格按章管理和指令。九、先導段試驗
20、結果分析(一)通過工藝性試驗,驗證了施工組織方案是否可行的,總體來看,各項指標是否達到了設計和驗收標準要求。1、通過鋼筋的絕緣測試,鋼筋絕緣效果是否良好。2、軌道排架的調整結構是否合理,操作方便是否可行,粗調精度是否可達到5mm以內。3、軌道排架的調整結構是否合理,操作方便是否可行,是根據軌道檢測小車提供調整偏差值,調整軌道排架的豎向支腿螺桿(絲杠,調整高程水平)和斜向支腿螺桿(調整線路方向和軌道中心),軌道高程和水平均在1mm以內,中線、軌向和高低均在2mm以內。4、9.75m軌排之間順接精度(軌距、高低、水平)可以是否可達到1mm以內。5、道床板伸縮縫處瀝青木板所采用的固定方式是否可行。6
21、、澆筑混凝土對軌排精度的影響,其影響值是否在0.2mm以內。(二)通過對重要工序開展的工藝驗證,工人是否熟悉了設備操作和各道工序,尤其是重要工序的施工要點。設備操作是否方便、可靠,每道工序定人定崗作業,測量、試驗、質檢等技術人員、操作工人和管理人員是否能夠掌握施工質量控制要點。(三)驗證了機械設備和測量設備是否可以滿足施工需求。(四)根據工藝性試驗,證明了技術交底和作業指導書是否可行的,并通過試驗驗證和總結,可進一步完善了作業指導書和技術交底,形成程序化和標準化的作業標準,并要求管理、技術和施工人員遵照執行,不能夠輕易“優化”和改變,除非通過專題論證通過。(五)通過試驗段的作業人員數量和工效分析,推算出一個工作面的設備、人員配備和進度指標,其工期分析是否可以達到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進度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