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蘭新鐵路第二雙線基床表層級配碎石試驗段施工方案 編制: 復核: 審核: 中鐵二局蘭新鐵路第二雙線項目部二工區2011年3月目 錄1、編制依據42、工程概況42.1、總體情況概述42.2、試驗段的選擇及實施方案42.2.1、試驗段的選擇42.2.2、試驗段方案43、試驗段試驗的目的和范圍53.1、試驗段試驗的目的53.2、試驗范圍54、施工人員、機械設備及測量、檢測儀器、設備投入情況54.1、參加施工人員進場情況54.2、投入試驗段施工的機械設備54.3、測量、檢測儀器設備的配備55、試驗段的施工準備65.1、現場施工準備65.2、測量工作65.2、填料選擇和室內試驗66、試驗段主要施工技術指標
2、77、試驗段施工方法87.1、基床表層施工87.1.1、施工工藝流程87.1.2、填料的生產與運輸97.1.3、基床表層攤鋪、碾壓97.2、基床表層過渡段施工117.2.1施工準備117.2.2填筑施工128、試驗段總結129、質量保證措施121、編制依據(1) 蘭新第二雙線路基工點施工圖以及蘭烏二線施路-05路基通用圖;(2)TZ212-2005客運專線鐵路路基工程施工技術指南;(3)鐵建設2005160號客運專線鐵路路基工程質量驗收暫行標準;(4)(科技科2005101號)客運專線基床表層級配碎石暫行技術條件;(5)蘭新公司標準化建設文件。2、工程概況2.1、總體情況概述DK1544+18
3、3.89DK1544+996.11段路基工程位于新疆鄯善縣境內,沿線地貌單元屬于吐魯番盆地北緣山前沖、洪積平原區。地形平坦開闊,地勢略有起伏,多為典型的戈壁荒漠地貌,區內人煙稀少。沿線通過地區大部分為七度地震區。不良地質主要有坡面溜坍、風沙及風蝕、人為坑洞、濕地等,特殊巖土有鹽漬土、巖鹽、軟土、松軟土、石膏巖、石膏土及多年凍土。地基采用重錘夯實處理。設計路基本體由基床表層及基床底層組成。基床表層為厚0.4m的級配碎石(過渡段范圍采用級配碎石摻5%水泥);路堤地段基床底層為厚2.3m的A、B組填料,基床底層以下為A、填料。2.2、試驗段的選擇及實施方案2.2.1、試驗段的選擇(1)根據本標段目前
4、施工的實際情況以及沉降評估、現場交通、水電情況等綜合分析比較,將路基填筑試驗段擬定在DK1544+183.89DK1544+996.11段,全長812.22m,表層級配碎石填筑范圍內設計包含路橋級配碎石過渡段、表層級配碎石等填筑路段,具有表層填筑施工時連續、完整的代表優勢。 (2)該段路基的路基頂部全寬13.6m,填筑厚度5m左右。基底采用重錘夯實結合土工格柵褥墊層地基處理加固、A、B組填料填筑而成。該試驗段路基兩側邊坡采用拱型骨架護坡+埋入式腳墻。目前已完成了擬定的試驗段范圍內的地基處理、基床底層及過渡段施工。、試驗段方案(1)試驗段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進行路基基床表層級配碎石填料的施工,
5、每層松鋪厚度按29cm厚度控制。第二階段進行路基基床表層級配碎石過渡段填料的施工,每層松鋪厚度按29cm厚度控制。試驗段施工:計劃于2011年3月20日2011年3月25日進行。3、試驗段試驗的目的和范圍3.1、試驗段試驗的目的確定本段路基基床表層填筑經濟合理的填料,選定滿足施工要求的壓實機具、所用填料及壓實條件下合理的松鋪厚度、壓實遍數和施工最佳控制含水量等工藝參數,選定經濟、合理、準確的檢測手段。3.2、試驗范圍(1)基床表層級配碎石填筑的施工工藝及試驗檢測數據的相關性。(2)基床表層級配碎石過渡段填筑的施工工藝及試驗檢測數據的相關性。4、施工人員、機械設備及測量、檢測儀器、設備投入情況4
6、.1、參加施工人員進場情況(1)管理、技術、質檢、檢測人員已全部到位。(2)生產工人參加試驗段施工的生產人員有我部作業三隊副經理1名、領工員2名以及8 名機械、汽車司機、15名普通工人均已經到位。4.2、投入試驗段施工的機械設備試驗段基床表層填筑填筑主要包括填料的加工、裝運、填筑、攤鋪、整平、碾壓工序。為滿足施工需求配備了足夠的攤鋪機、裝載機、自卸車、推土機、振動式壓路機、平地機、灑水車等施工機械。所需機械設備見表1。4.3、測量、檢測儀器設備的配備表1 主要施工設備一覽表序號設備名稱型號規格單位數量狀態1攤鋪機臺1良好2裝載機ZL50臺2良好3振動壓路機BMA26臺1良好4振動壓路機徐工22
7、0臺1良好5推土機山工160臺1良好6自卸車斯太爾輛10良好7平地機PY180A臺1良好8灑水車CA10B,8000L輛1良好9小型沖擊夯機BS70-2臺4良好表2 主要測量、檢測儀器設備表序號儀器設備名稱規格型號單位數量檢定狀態1全站儀托普康GTS-7002主機套1良好2水準儀中緯ZDL-700電子水準儀套1良好3水準尺5m鋁合金把4良好4k30平板載荷儀k30型套1良好5Evd測定儀ZG02套1良好6電子天平2kg、5kg、30kg臺各1臺良好7灌砂筒150套1良好5、試驗段的施工準備5.1、現場施工準備路基基床底層填筑完成,驗收合格。沉降觀測已通過初評驗收。5.2、測量工作恢復正線中、邊
8、樁,測量路基橫斷面,按照設計要求放出線路的邊線。為了保證路基表層填筑的平整度和高程,路基橫斷面縱向每隔20m加設中、邊樁。5.2、填料選擇和室內試驗本項目部選用的表層級配碎石均產自工區級配碎石拌合站,水泥產自天山水泥廠,原材料經檢驗合格后,運送至工區級配碎石站。級配碎石填料在級配碎石拌合站內加工拌合,符合設計及規范的表層級配碎石填料要求后,運輸車運輸到填筑地點。6、試驗段主要施工技術指標試驗段路基表層級配碎石各部位各層次的施工控制參數詳見表3、表4、表5。表3 路基基床表層級配碎石擬采用的施工控制參數序號部 位填料種類最大粒徑(mm)松鋪厚度(cm)壓實厚度(最大)(cm)碾壓組合(遍數方式)
9、1基床表層級配碎石碎石(62%)+石屑(38%)4534291靜壓+2弱振+4強振+1靜壓2基床表層級配碎石+5%水泥碎石(62%)+石屑(38%)+5%水泥453328.81靜壓+2弱振+4強振+1靜壓表4 基床表層級配碎石壓實標準序號部 位填料種類壓 實 標 準地基系數K30(Mpa/m)孔隙率n()動態變形模量Evd(MPa)1基床表層級配碎石19018%552基床表層級配碎石+5%水泥19018%55表5 基床表層級配碎石表面中線高程、路肩高程、中線至路肩邊緣距離、寬度、橫表5 坡平整度允許偏差、檢驗數量級檢驗方法序號檢驗項目允許偏差施工單位檢驗數量檢驗方法1中線高程10mm沿線路縱向
10、每100m抽樣5點水準儀測2路肩高程10mm沿線路縱向每100m抽樣5點水準儀測3中線至路肩邊緣距離+20mm0沿線路縱向每100m抽樣5點尺量4寬度不小于設計值沿線路縱向每100m抽樣5點尺量5橫坡0.5%沿線路縱向每100m抽樣5個斷面坡度尺量6平整度不大于10mm沿線路縱向每100m抽樣10點2.5m長值量尺7、試驗段施工方法7.1、基床表層施工7.1.1、施工工藝流程本試驗段客專正線基床表層的路基本體全部采用級配碎石填筑,路基表層施工在基床底層施工完成檢驗合格后進行。試驗段施工工藝流程見圖1試驗段路基填筑施工工藝流程圖。機械選用檢測維修自檢、監理檢查原料檢驗、運輸材料試驗基床底層施工原
11、料及工廠加工合格合 格不合格不合格壓 實自檢、監理檢查分析數據測定各項指標記錄數據下一層填筑合格不合格布料、整平施工放樣施工前的準備圖1 路基表層填筑施工工藝流程圖表層級配碎石分兩層攤鋪,第一層最大松鋪厚度34cm,最大壓實厚度28cm;第二層最大松鋪厚度33cm,最大壓實厚度17.6cm。松鋪系數按1.2計。如下表所示。表6 填筑各層松鋪厚度與壓實厚度序號名稱最大松鋪厚度(cm)最大壓實厚度(cm)最小松鋪厚度(cm)最小壓實厚度(cm)1第一層342929242第二層3328.819.2167.1.2、填料的生產與運輸基床表層級配碎石采用廠拌生產,級配碎石采用強度符合規范要求,不易風化的石
12、料在料源地現場開采、破碎生產,碎石粒徑、級配及材料性能應符合客運專線基床表層級配碎石暫行技術條件(科技科2005101號)的規定。正式拌和前,必須先調試所有廠拌設備,使混合料的顆粒組成及含水量符合規定要求,本標段級配碎石原料采用1040mm碎石、石屑組成,最佳含水率為5.8%,碎石:石屑(質量比)=62:38。拌合好的級配碎石采用自卸汽車及時運輸至填筑現場。7.1.3、基床表層攤鋪、碾壓填筑過程按照“三階段、四區段、八流程”進行,三階段即:施工準備階段、施工階段、竣工階段;四區段:即填料區、平整區、碾壓區、檢測區;八流程即:施工準備(測量、試驗)基底處理檢測分層填筑攤鋪平整碾壓夯實檢驗簽證路面
13、整修邊坡夯實。(1)基床表層第一層施工1、填料攤鋪填料檢測合格后,由自卸汽車運至路基填筑段,根據每層松鋪厚度(見表6)、松鋪系數(初擬按1.2計算)、車輛裝運能力、路基斷面寬度,確定布料時每車填料攤鋪后的面積,并按布料面積畫方格,按網格卸料以確保攤鋪厚度的一致和填料的均勻性,現場派專人負責統一指揮布料。攤鋪使用推土機進行粗平,將成堆的填料分散開并大致整平,并根據設計要求調整出橫坡。整個填筑段粗平完畢后用平地機順線路方向進行精平。機械整平的過程中專人跟蹤進行監控,指揮機械施工,控制填料的松鋪厚度。填筑層表面應達到無顯著的局部凹凸,并有符合設計要求的橫坡。機械整平完畢后,檢查填料的松鋪厚度和填筑層
14、表面和邊坡部位,松鋪厚度符合試驗段方案預定的厚度,對于粗料集窩的部位補細料后拌和均勻。2、含水量調整現場整平攤鋪完畢后,經現場試驗檢測含水量,檢測后視填料的干濕程度決定是否需要灑水悶料或晾曬使其含水率接近最佳含水率5.8%。3、碾壓壓實前,由領工員、壓路機司機進行檢查,確認層厚及平整度符合要求后,再進行碾壓。試驗段的碾壓采用用2臺YZ20型振動壓路機同時碾壓,擬采用的碾壓組合為1遍靜壓2遍弱振4遍強振1遍靜壓,碾壓遵循先輕后重、先慢后快的原則,最快碾壓速度控制在4 km/h以內。直線段先邊后中,由兩側路肩向路基中心碾壓;曲線段由內側路肩向外側路肩進行碾壓。各區段交接處,應互相重疊壓實,縱向搭接
15、長度不小于2m,沿線路縱向行與行之間壓實重疊不小于40cm。兩側路肩采用人工配合小型夯機夯實。施工過程中做到壓實均勻,沒有漏壓、死角。碾壓完畢后,壓實厚度不大于30cm,路基表面應平整且無明顯輪跡。4、檢測試驗檢測路基基床以下采用地基系數K30、孔隙率和動態變形模量Evd三項指標控制,具體壓實指標詳見表4。第一層填筑完畢,強振一遍以后每碾壓一次即檢測一次各項控制指標,以便統計壓實次數、壓實能量與壓實效果之間的關系,通過分析得出適合的碾壓組合方式。為正確的檢測壓實效果,準確驗證各項施工參數,在試驗段按規范嚴格檢測:線路縱向每100m每壓實層抽樣檢驗動態變形模量Evd和孔隙率n各6點,其中:左、右
16、距路肩邊線1.5m處各2點,路基中部2點;抽樣檢驗地基系數K304點,其中:左、右距路肩邊線1.5m處各1點,路基中部2點。(2)基床表層第二層施工基床表層第二層攤鋪采用攤鋪機,廠拌設備拌合級配碎石,自卸汽車運輸配合上料,為配合攤鋪機攤鋪,攤鋪前由技術人員進行中線,水平的測設,為保證路基寬度及攤鋪機正常進行攤鋪作業,在路基兩側大于級配碎石攤鋪面0.5m處,每10m打上長1.2m的鋼釬,按照設計坡度線,準備測出每點標高值,并用紅鉛筆在插好的鋼釬上畫出該點標高。為保證級配碎石攤鋪的連續性及鋼絲繩的松緊度,每300400m為一個施工區段,為準備控制路基成型后標高,鋼釬沿路基兩側大于路基頂面寬度各0.
17、5m,每10m各打一根,每個作業區段兩端設固定緊線器和攪線輪,用于拉緊和收放鋼絲繩,然后用綁扎絲在鋼釬標高紅線處固定鋼絲繩,檢查所綁鋼絲繩標高及鋼絲繩松緊度以免鋼絲繩因自重垂落,造成誤差,并注意防止車輛碰撞,造成鋼絲繩脫落斷開,形成施工偏差,影響施工質量。攤鋪前先灑水濕潤下層,檢查鋼絲繩標高是否正確平順,在邊坡點用水準儀抽查,確保鋼絲繩標高正確,然后可進行級配碎石的攤鋪。1、攤鋪首先調整攤鋪機的攤鋪范圍及拱度,主要滿足基床表層12.16m寬度,橫坡4%要求。攤鋪時的攤鋪厚度在設計標高上增加48cm作為虛鋪值,具體數據由現場試驗確定。攤鋪機就位后,用方木塊作為攤鋪厚度的基準(虛鋪厚度)來調節初始
18、仰角,攤鋪機的電腦自動找平裝置感應桿放在兩側綁好的鋼絲繩上,通過電腦感應自動找平裝置控制級配碎石頂高標高。同時由燙平板控制攤鋪寬度、拱度及平整度。攤鋪過程中,壓路機必須緊跟其后隨鋪隨壓,隨著碾壓的進行,應隨時檢查壓實后的標高并調整虛鋪值,確保壓實后標高滿足設計值及驗標規定。2、碾壓碾壓采用2臺YZ20震動型壓路機同時碾壓,擬采用的碾壓組合為1遍靜壓2遍弱振4遍強振1遍靜壓,碾壓遵循先輕后重、先慢后快的原則,最快碾壓速度控制在4 km/h以內。由于鐵路路基兩側路肩采用相同的標高,所以無論直線段還是曲線段,碾壓都必須由兩側路肩向路基中心碾壓,即先邊后中,各區段交接處,應互相重疊壓實,縱向搭接長度不
19、小于2m,沿線路縱向行與行之間壓實重疊不小于40cm。兩側路肩采用人工配合小型夯機夯實。施工過程中做到壓實均勻,沒有漏壓、死角。3、試驗檢測試驗檢測同第一層。7.2、基床表層過渡段施工客專正線路基基床表層過渡段采用級配碎石+5%水泥填筑,厚度不小于0.40.71m,填料最大粒徑不大于31.5cm。級配碎石+5%水泥采用廠拌法集中拌和,由自卸車運至現場填筑施工。7.2.1施工準備路基基床底層測試結果符合設計與規范要求后,對路基基床底層表面進行整修,測定平整度、橫坡、中線、邊線,檢查幾何尺寸,核對壓實系數、EVD、K30等指標。不符合標準的基床底層進行修整,使其達到基床底層標準要求。然后對基床表層
20、過渡段級配碎石填筑范圍劃線。7.2.2填筑施工級配碎石采用無風化、檢測合格的碎石,現場采用540mm碎石、石屑細砂組成,最佳含水率為5.8%,碎石:石屑(質量比)=62:38,在級配碎石拌合站集中加5%水泥拌和。裝料時按先中間后兩頭防止離析,自卸車運送至現場,自下而上按每層填厚鋪筑碾壓成型。表層過渡段分兩層施工,采用18T自卸車運輸、推土機粗平、人工配合平地機精平,采用20t震動壓路機進行壓實。路基基床表層過渡段填筑施工工藝同7.1.3,壓實按1遍靜壓2遍弱振4遍強振1遍靜壓進行壓實。8、試驗段總結試驗段施工結束后及時對試驗結果及各項檢測資料進行總結,將試驗段總結報告上報監理。9、質量保證措施1、樹立“百年大計,質量第一”思想,貫徹執行ISO9000 系列標準,加強對施工過程的控制和記錄。2、加強對施工人員的專業技術培訓,健全崗位責任制,由技術熟練、經驗豐富的職工從事技術復雜、難度大、精度高的工序或操作。3、根據不同工藝特點和技術要求,選用滿足施工要求的機械設備,健全各項機械管理制度,確保機械設備處于最佳使用狀態。4、各級技術人員應經常深入現場,對施工操作質量進行巡視檢查,現場技術人員對施工全過程跟蹤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