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工程概況某某港某某港區某作業區集裝箱碼頭工程某某泊位碼頭護岸及道路堆場工程強夯分項工程按能量級別分為5000 k J強夯區和3000 k J強夯過渡區(簡稱過渡區)和2#塘強夯區。其中:強夯區總面積為:15619.47 m2;過渡區總面積為:3877.94 m2;2#塘強夯區總面積為:5761.98 m2。他們的具體范圍(角點坐標)分別為:(1)過渡區:1、Aw=1557.402,Bw=1361.000;2、Aw=1557.402,Bw=1368.000;3、Aw=1009.410,Bw=1361.000;4、Aw=1009.410,Bw=1368.000;(2)強夯區:1、Aw=1516
2、.000,Bw=1329.700;2、Aw=1516.000,Bw=1361.000;3、Aw=1025.410,Bw=1329.700;2、Aw=1025.463,Bw=1344.490;5、Aw=1009.410,Bw=1344.490;6、Aw=1009.410,Bw=1361.000;(3)2#塘強夯區:1、Aw=1066.620,Bw=1189.000;2、Aw=1066.620,Bw=1329.700;3、Aw=1025.410,Bw=1189.000;4、Aw=1025.410,Bw=1329.700在正式強夯施工之前由業主指定試夯區,并且在試夯前、后分別完成承載板試驗,試夯結束
3、后提交了試夯報告。二、施工工藝流程夯前原位測試 測放第一遍夯點位置 一遍點夯施工 推平夯坑并平整工作面測量地標高 二遍夯點放線 二遍點施工 推平夯坑并整平工作面測量場地標高 三遍夯點測放 三遍點夯施工 推平夯坑并整平測量標高 普夯施工 整平碾壓場地測量標高 施工資料整理夯后原位測試 場地移交。三、施工方法1.夯前測量(1)以施工控制樁為依據,測量放線、整平好邊界樁及試區界樁。(2)用4m4m(強夯區)和3.5m3.5m(過渡區、2#塘區)的方格網對場地標高進行復核,起夯標高約為+5.0YTD,強夯結束且經整平后,過渡區場地標高為+4.37YTD,強夯區和2#塘強夯區場地標高為+4.10YTD。
4、(3)復核完畢后,請工程師驗收。2.技術參數(1)按技術條件書要求,強夯區強夯技術參數見表1:表1 強夯區強夯參數表遍數強夯能級(kJ)布點形式間距 (m)每點擊數(擊)夯擊方法強夯區強夯區15000正方形848打8m4m跳檔夯點25000正方形848打8m4m跳檔夯點35000正方形448打4m4m跳檔夯點普夯1000夯印搭接1.52依次夯打備注強夯區強夯點夯設備能量必須具備每擊總能量5000kJ,該區域要求達到總能量為5000kJ/ m2(不包括普夯),夯錘的底面積應不小于3.7 m2 (直徑2.2m),強夯分三遍點夯一遍普夯,第三遍點夯的最后兩擊平均夯沉量應小于5cm。普夯設備能量必須具
5、備每擊總能量1000kJ, 普夯夯錘的直徑應不小于2.7 m,要求夯印搭接。夯點布置為正方形。(2)按技術條件書要求,過渡區和2#塘強夯區強夯技術參數見表2:表1 過渡區和2#塘強夯區試夯參數表遍數強夯能級(k J)布點形式間距 (m)每點擊數(擊)夯擊方法強夯過渡區強夯區13000長方形3.510打7m3.5m跳檔夯點23000長方形3.510打7m3.5m跳檔夯點33000正方形3.511打3.5m3.5m跳檔夯點普夯1000夯印搭接1.52依次夯打備注強夯過渡區和2#塘強夯區強夯點夯設備能量必須具備每擊總能量3000kJ,該區域要求達到總能量為3000kJ/ m2(不包括普夯),夯錘的底
6、面積應不小于3.7 m2 (直徑2.2m),強夯分三遍點夯一遍普夯,第三遍點夯的最后兩擊平均夯沉量應小于5cm。普夯設備能量必須具備每擊總能量1000kJ, 普夯夯錘的直徑應不小于2.7 m,要求夯印搭接。夯點布置為正方形。3.點夯施工方法: (1)夯位放樣,用紅色塑料袋放出夯點。(2)架設水準儀(架設位置應距離試夯區30m之外)。(3)測量夯擊點地面高程,并記錄。(4)夯機就位。(5)測量夯錘重量,錘頂高程并記錄。(6)提升脫鉤器,標定落距并鎖定脫鉤器鋼絲繩長度。(7)提升夯錘頂高程并記錄。(8)測量錘頂高程并記錄。重復步驟(7)(8),夯至規定的夯擊數或符合停錘標準。移機進行下一點夯擊,直
7、至完成本遍全部夯點。4.普夯施工方法(1)放出普夯每排基準線。(2)夯機就位,鎖定落距。(3)提升夯錘,脫鉤落錘,重復至夯完規定擊數。(4)移位,使錘印搭接中心距離不小于70cm,進行下一點夯擊。直至完成各排夯點。5. 夯后測量夯后場地平整、標高測量;每遍夯完后,應及時將夯坑推平或回填,用挖掘機整平。按4m4m(強夯區)和3.5m3.5m(過渡區、2#塘區)的方格網測量場地標高。五、工序要點(1)夯前應檢查錘重量和落距,確保單擊夯能符合要求。(2)每遍夯完后檢查夯坑位置,發現偏差或漏夯及時糾正補足。(3)按要求檢查每個夯點的錘擊數和每擊的夯沉量。(4)施工過程中應對施工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六、施
8、工控制要求(1)夯點測量定位允許偏差+5cm(2)夯點就位允許偏差+15cm(3)普夯后場地平整度5cm七、施工質量技術措施(1)精確確定落距,保證設計夯擊能量。(2)每臺機組配一臺水準儀,一名測量工,認真做好施工記錄,嚴格控制夯擊數及夯沉貫入量。(3)夯完的夯坑及時填平或推平,夯坑中不得有積水,雨水浸泡過的土不得推入夯坑。(4)保持夯錘排氣孔暢通。(5)出現歪錘時,應及時將坑底墊平。(6)對夯沉量過大、地表隆起嚴重等異常情況,應如實記錄,并及時報告工程師。八、試夯區的承載板試驗(1)為檢驗強夯區、過渡區和2#塘強夯區強夯處理回填地基的加固效果,需對工程師在現場指定區域進行夯前和夯后的承載板試
9、驗,以證明設計方案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序的技術合理性以保證強夯的加固效果能滿足設計規定的要求。強夯區和過渡區均是夯前進行1次承載板試驗,夯后進行1次承板試驗。(2)現場試驗應按分級加載的要求進行測讀和記錄,并將P、S值點繪在PS曲線上。試驗結果于各組試驗完后第三天提出;試驗報告內容按技術條件書27.40款要求,于試夯區試驗完后,十天內提交。九、試夯區的單點夯試驗(1)按技術條件書要求,可在試夯區選擇1個點進行單點夯試驗,每點沿雙向距離夯錘邊1m、2m、3m、4m、5m、6m、8m、10m處分別埋設2個方向共計16個地面升沉標點,按設計能量進行夯擊,逐擊測量各標點的隆起(下沉)量,直至最后二擊夯坑
10、平均夯沉量趨于等值或夯坑周圍隆起過30cm或拔錘困難時停止夯點。(2)繪制錘擊數夯沉量曲線、錘擊數隆起量曲線,以確定單點最佳夯擊數。十、機械設備及儀器配置。1 、機具配備(1)夯錘:根據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02)第6.3.1條,強夯錘質量可取1040t,其底面形式宜采用圓形或多邊形,錘底面積宜按土的性質確定,錘底靜接地壓力值可取2540kPa。根據招標文件及本公司的施工經驗,對5000 kJ和3000 kJ能級,選擇重量在150250kN的夯錘,對1000 kJ普夯,選擇重量在120150kN的夯錘。錘形設計為帶斜度的上大下小的倒圓臺鑄鋼錘,具有夯擊后坑壁不易塌土,落點準確、
11、重疊性好,易起錘等優點,錘體均勻設置2個上下貫通的氣孔,氣孔直徑3040cm,具有良好的排氣性,避免下落時形成氣墊及拔錘困難。(2)落距:計算公式為 h=E/m/g (其中:h落距;E能級;m夯錘質量;g重力加速度)5000 kJ能級時,22.74t錘重的理論凈落距為500022.749.8=22.4m;3000 kJ能級時,23.0t錘重的理論凈落距為3000239.8=13.3m;1000 kJ能級時,13.76t錘重的理論凈落距為100013.769.8=7.4m。(3)強夯主機:選用起重量在100t吊機;(4)自動脫鉤裝置:脫鉤裝置與滑輪組合二為一,當夯錘吊到設計高度時,與脫鉤器連接的
12、鋼絲繩拉緊,脫鉤器打開臂使夯錘吊環從吊鉤滑出自由落向地面。2、主要施工機具及儀器(表2)表2主要施工機具及儀器表機械名稱單位數量用 途PH5700強夯機臺1用于5000kJ和3000kJ點夯和1000kJ普夯施工直徑2.2m質量22.74t夯錘只1用于點夯施工直徑2.2m質量23.0t夯錘只1用于點夯施工直徑2.7m的15.47t夯錘只1用于普夯施工PC-200挖掘機臺1用于夯坑整平20T自卸汽車臺3用于回填料運輸自動脫鉤器只1用于強夯施工天寶牌GPS部1用于邊線控制、夯前夯后地形測量全站儀臺1擋土墻位移觀測水準儀及卡尺部1用于點夯施工過程每擊的沉降觀測3、項目管理工作及施工人員配備(表3)表
13、3 項目管理工作及施工人員配備表崗位人數崗位人數項目經理/工程技術員1項目副經理/施工員1項目總工/質量安全員1項目機械師1行政管理員/材料員/合計4人4、勞動力配備計劃(表4)表4 勞動力配備表工種人數工種人數起重機司機2起重工2挖掘機司機1測量工2其他人員2電焊工1合計10人十一、安全保證措施1、開工前,分項主管需進行施工技術及安全交底。2、在現場設置雪糕筒路錐和警戒鏈進行圍蔽,保證夯區周圍有30m的安全隔離距離,以免施工時飛石傷人。3、封堵臨近4#泊位用于車輛上下碼頭面的臨時通道。4、進出現場需戴安全帽,特種作業人員持有效證件上崗,嚴禁違規操作。5、起重機旋轉半徑范圍內不得站人。起重設備證件應齊全,并經FHEB、ZBSC、YICT多方檢查通過后才能開始作業。6、夜間作業時,須提供足夠的照明。7、作業人員應自覺遵守有關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8、積極開展安全教育學習活動,提高作業安全自我保護意識,規范施工安全行為,做到“三不傷害”。9、定期組織安全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10、嚴禁酒后作業,所有作業人員均應服從現場管理人員的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