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J08標30m箱梁頂板負彎矩鋼束預應力施工方案一、 概述箱梁長度為30m,預應力張拉采用標準號ASTMA41797,公稱直徑15.24mm,鋼絞線截面面積140mm2,標準強度1860MPa的低松弛預應力鋼絞線做為預應力鋼束,鋼絞線松馳率為1.15%,錨具為155,型群錨體系,采用波紋管預埋制孔。二、 預應力鋼絞線制作(1) 鋼絞線的運輸及保管預應力鋼絞線在運輸中或現場使用,應避免造成局部彎路和折傷,不得拋扔或卷材。現場保管時,下面應墊上石子或方木,上面覆蓋雨布防腐蝕。(2) 鋼絞線開盤鋼絞線呈圓盤狀運至現場后,先平置在石子墊層木制墊柜上以防泥土、水對鋼絞線的腐蝕,四周用直徑為5cm的鋼管將
2、鋼絞線固定,以防拉出散亂,扭傷和傷人。打開鋼絞線外包裝,抽出鋼絞線線頭,抽拉時,一邊拉,一邊放松其扣,否則鋼絞線會亂盤,對于有缺陷的部分,心須處理。(3) 鋼絞線的切割與編束根據圖紙設計尺寸,確定料長,采用砂輪鋸切斷,不得用電弧切割。同一根鋼絞線不得焊縫接頭,同管道內采用長度相等的鋼絞線,編束時,分根理順,綁扎牢固,防止相互纏繞。整束預應力筋中,各根預應力筋應互相平行,不得纏繞,每1.01.5m綁扎一道,然后再根據圖紙要求注明鋼束編號。(4) 穿束構件端部的孔采用喇叭管,它是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施工中應保證其位置正確,因此穿束前必須檢查構件端部預留口形狀和尺寸。穿束時宜將預應力筋放在支座上進
3、行穿束,以防預應力接觸地面而弄臟,穿束后應檢查預應力筋外露情況且規范要求。三、 錨具錨具采用設計規定的OVM錨具,夾片必須附有產品合格證,校對實物檢驗型號、規格、硬度、質量、外觀要求等。在安裝錨具、夾片前,在操作錨固范圍內,鋼絞線表面應用毛刷、精煉油或汽油洗干凈,確保錨固質量,夾片內側齒口及表面也應刷洗干凈后,予以安裝。四、 張拉設備及檢驗(1) 在下述情況下,應對油表、千斤頂進行配套校驗。(2) 油泵、千斤頂、油表之中有一件是進場后修復過,第一次使用的。(3) 使用超過六個月或連續張拉200次以后。(4) 在運輸和張拉操作中出現異常時。五、 張拉有關數量值計算張拉時應兩端同時對稱張拉,張拉控
4、制以張拉力為主,伸長值為校核控制,實際伸長值與理論伸長值控制在+6以內。錨下控制應力計算:Rby=1860MPacom=0.751860MPa140mm1=195.3KN六、 伸長值的測量為了將預應力束緊和克服靜磨擦,必須對預應力束施加初應力,其值為張拉控制應力的10%,伸長值從初應力時開始量測。力筋的實際伸長值除量測的伸長值外,還要加上初應力以下的推算伸長值。對于在張拉過程中產生的彈性壓縮可省略。實際伸長值 L=L1+L2式中:L1從初應力至最大張拉應力間的實測伸長值(mm) L2初應力以下的推算伸長值(mm)七、 張拉(1) 張拉的準備工作對力筋施加預應力前,應對構件進行檢驗,外觀和尺寸應
5、符合質量標準要求,灌漿孔及排氣孔應滿足施工要求,并檢查千斤頂、油泵的油量是否充足。張拉時,構件的混凝土強度應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2) 張位施工流程鋼束張拉次序為T1T2 T 3操作程序:安裝工作錨板安裝夾片安裝千斤頂張拉錨固張拉加荷程序為0初應力(采用張拉控制應力的con10%)con(持荷2min錨固)(3) 張拉(4) 張拉順序按規定的束號順序進行,張拉前宜先試拉,按“雙控”要求取得經驗數據,經常校驗張拉機具。預應力鋼絞線張拉及放松時,及時填寫施工記錄。a、 實際伸長值與理論伸長值的差值為+6%b、 每束鋼絞線中鋼絲的斷絲、滑絲數不超過1根,每個斷面斷絲之和不超過該斷面的鋼絲數的1%c、
6、 鋼絞線的瞬時回縮量的兩端和應不大于6mm八、 灌漿預應力筋張拉完畢后切除多余鋼絞線,鋼絞線的外露長度控制在6cm7cm,切除后用1:3水泥砂漿將鋼絞線周圍的夾片空隙封閉。灌漿時由一端灌漿直至另一端冒渾水后,將該段用木塞塞緊,再從原壓漿段補壓漿以達到漿壓飽滿的效果,壓漿時每工作班留取3組70.7cm70.7cm70.7cm立方體試塊,作為水泥漿質量的評定依據。九、封錨壓漿后立即將水泥沖洗干凈,同時清除墊板,錨具的混凝土污垢,并將端部鑿毛,用木塞塞緊壓漿孔。二、 錨下控制應力計算鋼絞線標準抗控強度fpk=1860MPa,鋼絞線面板A=140mm2,強度模量Ep=1.90105 MPa,錨下控制應
7、力為0.75fpk則單根鋼絞線的張拉力為fcom=0.751860140/1000=195.3KN一、 伸長值的計算二、 根據預應力鋼絞線張拉理論伸長量計算公式L=(Pp.L)/(Ap.Ep)式中:Pp預應力筋的平均張拉力(N),直線筋取張拉端的拉力,兩端的拉力,兩端張拉的曲線筋按資料1附錄G8(第339頁)計算L預應力筋的長度(mm)Ap預應力筋的截面面積(mm2)Ep預應力筋的彈性模量(N/ mm2)及Pp=P(1e-(kx+)/(kx+)式中:Pp預應力筋平均張拉力(N)P預應力筋張拉端的張拉力(N)X從張拉力端至計算截面的孔道長度(m)從張拉力端至計算截面曲線孔道部分切線的夾角之和(r
8、ad)K孔道每米局部偏差對摩擦的影響系數預應力筋與孔道壁的摩擦系數注:當預應力筋為直線時Pp=P系數k及值表孔道成型方式K(鋼絞線)預埋金屬螺旋管道00015020025采用值000150225T1伸長值計算:X1=1030-2309.9-265=280.2cm=2.802m則(kx+)=0.00152.802+0.22522.860/1800 =0.004203+0.02246=0.02667Pp1=p(1e-(kx+))/ (kx+)1 =195.3(1e-0.02667)/0.02667=192.719KN T1=(PpL)/(ApEp)其中L=1030-265+250=1000cm(5
9、0為千斤頂及工作錨,工具錨,限位長度) T1(192.71910001000)/1401.90105=72.5mmT2伸長值計算:X2=1730-2659.9-265=280.2cm=2.802m則(kx+)2=0.00152.802+0.22522.860/1800 0.004203+0.02246=0.02667Pp2=p(1e-(kx+)) / (kx+)2 =195.3(1e-0.02667) /0.02667=192.719KNT2=(PpL)/(ApEp)其中L=1730-265+250=1700cmT2=(192.71910001700)/ 1401.90105=123.2mm四
10、、千斤頂,油表讀數計算T1T2張拉控制力976.5KN頂號及表號壓力表讀數張拉力頂號:7557,表號1065頂號:7558,表號1062備注壓力表讀數壓力表讀數15%(146.475)6.76.530%(292.95)13.012.9100%(976.5)42.742.8下面是贈送的保安部制度范本,不需要的可以編輯刪除!謝謝!保安部工作制度一、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津法規,按照#年度目標的要求,做好#的安全保衛工作,保護全體人員和公私財物的安全,保持#正常的經營秩序和工作秩 序。二、做好消防安全工作,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教育提高全體人員的消防意識和防火知識,配備、配齊#各
11、個樓層的消防器材,管好用好各種電器設備,確保#各通道暢 通,嚴防各種災害事故的發生。三、嚴格貫徹值班、巡檢制度,按時上崗、到崗,加經對重要設備和重點部位的管理,防止和打擊盜竊等各種犯罪活動,確保#內外安全。四、加強保安隊部建設,努力學習業務知識,認真貫徹法律法規,不斷提高全體保安人員的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勤奮工作,秉公執法,建設一支思想作風過硬和業務素質精良的保安隊伍。11、保持監控室和值班室的清潔干凈,天天打掃,窗明地凈。12、服從領導安排,完成領導交辦任務。5、積極撲救。火警初起階段,要全力自救。防止蔓延,盡快撲滅,要正確使用滅火器,電器,應先切斷電源。6、一旦發生火災,應積極維護火場秩序
12、,保證進出道路暢通。看管搶救重要物資,疏散危險區域人員。九、協同本部門或其他部門所進行的各項工作進行記錄。保安員值班操作及要求一、交接崗1、每日上午9時和下午 19時 為交接崗。2、交接崗時將當班所接納物品清點清楚,以及夜班所發生的情況未得到解決的需面匯報。檢查值班室內外的衛生狀況,地面無紙屑,桌面無雜物,整齊清潔。二、執勤1、7:50 8:10、13:50 14:10立崗迎接上班人員;12:00 12:20 、18:00 18:20立崗送下班人員。2、值勤時做到遇見領導立崗,檢查物品立崗,外來人員進出立崗。3、門衛室值勤時,應做到坐姿端正,注視監視器的動態,做好接待工作,值勤期間不看書報電視
13、,聽收音機。不與無關人員聊天,勸阻無關人員不要在門衛室寄存物品或打電話,禁止打瞌睡。4、維持門口秩序,使之保持暢通。5、熟記消防,報警,救護及內部聯系電話。三、巡邏巡邏是防盜及發現#有不安全因素的重要措施。1、每天按照巡檢制度定時輪流巡邏。2、巡邏時思想集中,保持高度警惕,不吸煙,不與無關人員閑聊,并將每一點所發生情況記錄清楚,巡邏時做到勤走動,勤思考,勤觀察。發現問題及時報告。3、白天加強對觀眾區、辦公區及樓道的巡邏,夜晚以機房為重點進行檢查,每晚零點之后巡查不少于兩次。四、防火工作1、嚴格門衛制度,嚴禁無關人員,將易燃易爆物品帶入#。2、發現違反安全規定的電源和火種,應予以切斷和熄滅,應報告#領導采取相關措施。3、值勤時發現物質儲存,保管不符合防火要求,消防器材移作他用及非正常使用滅火器,應及時阻止,并報告,提請有關部門整改。4、發生火災先撥打 119 向消防部隊報警,并立即報告#領導。報警時簡要講清#地址,電話號碼及火情,同時派人在門口接應,引導消防車進入火場,向消防人員介紹水源,總電閘部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