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隧道施工組織設計(四)來源:考試吧(E)2009年10月8日【考試吧:中國教育培訓第一門戶】模擬考場視頻課程-6、鋼纖維噴射混凝土施工 鋼纖維噴射混凝土原材料的選用: 采用普通硅酸鹽水泥525號; 用堅硬耐久的中砂或粗砂細度模度大于2.5,含水率控制在57%; 采用堅硬耐久的卵石和碎石,粒徑不大于10mm; 骨料級配采用連續級配; 采用比利時貝卡特(BEKERT)佳密克斯ZP305型鋼纖維,每根鋼纖維長30mm,截面為圓形,直徑為0.5mm,兩端帶鉤。摻量40kg/m3; 速凝劑采用西卡(Sika)的Signuit-L型液態速凝劑; 減水劑采用(Sika)減水劑。 施工機具的選擇 本隧采用成都
2、巖鋒科技發展有限公司TK-961型混凝土噴射機,該機密封性能好,輸送連續、均勻。 選用空壓機為為噴射機提供工作風壓及耗風量。 混凝土攪拌系統采用拌合站集中拌制。 配合比: 水泥用量、砂石用量、砂率、水灰比、鋼纖維摻量、速凝劑摻量均通過試驗確定。 (四)二次模筑混凝土襯砌:采用自行式液壓襯砌臺車拱墻一次灌注,洞外機械攪拌混凝土,軌行式混凝土運輸車運輸,混凝土輸送泵輸送混凝土入模,插入式搗固器搗固。襯砌臺車長11m,每循環澆筑10m,每臺臺車配備兩套模板,月生產能力可達200m以上。 襯砌結構防水措施:模筑混凝土按設計采用防水混凝土,其抗滲標號不低于S6。 所有施工縫設置遇水膨脹橡膠止水條。 在圍
3、巖類別變化處和結構類型變化處設置變形縫,變形縫設置字形橡膠止水帶。 (五)施工監控測量 現場監控量測是監視圍巖穩定性,檢驗設計參數和施工方法是否正確合理及安全的重要手段,量測信息及時反饋到設計施工中去,對支護參數和施工方法作出修正。本工程量測項目和具體施作 地質和支護狀態觀察。每次爆破后觀察確認圍巖名稱、類別、巖層傾角,走向及變化情況與趨勢,斷層、節理、裂隙發育、發展情況、洞內滲水、涌水部位、里程、流量等作地質狀況的觀察作地質描述。觀察頻率每循環一次。 支護狀況觀察,對初期支護和二次襯砌的情況進行觀察,并注意位移,變形發展趨勢,以保證施工安全和反饋支護結構是否合理。 2、周邊位移量測。II、I
4、II類圍巖每50m一個斷面,IV、V類圍巖每30m一個斷面,每個斷面設兩條水平測線,主要量測邊墻,邊墻與拱部相對位移,是判斷圍巖穩定性的重要手段,主要工具為收斂計。 3、拱部下沉量測。用以判斷拱部穩定性,防止坍方,量測點布置與周邊位移量測相同,每個斷面拱頂部位安設一個觀測點,在后面設一個固定水準點,用精密水準儀量測出拱部標高,計算出拱部下沉量。 4、錨桿拉拔力測定。用以判斷錨桿長度及錨固方法的合理性,是檢測錨桿質量的主要方法。III、IV、V類圍巖每100m一個斷面,每個斷面先5根作錨桿抗拉拔力測量,使用工具為測力計及拉拔器量測頻率及人員配備。 5、量測數據處理與應用 量測資料、數據及時收集整
5、理,繪制時間位移曲線,并對曲線進行回歸分析,由此判斷圍巖的穩定性,并及時與設計監理協商是否修改支護參數。采用回歸分析時,可用下列函數: 對數函數:=Alg(1+t)或=A+B/lg(1+t) 指數函數:=Aeb/t或=A(1ebt) 雙曲函數:=t/A+Bt或=A1(1/1+Bt)2 式中:A、B為回歸常數, t為初讀數后的時間(天) 為位移量(mm) 選取三函數中精度最高者作為回歸結果與預估變形最大值及實測位移值,折算成相對位移值,與下表列數據相比較,接近或達到其臨界值,又無明顯的收斂跡象,即必須立即采取加強措施,修改支護參數或變更施工方法。 (六)施工通風 通風距離示意 (1)#支洞#支洞
6、口總長5788.542m,即#下、#上獨頭通風距離平均2.9km。#下1.66km。 (2)本工程特點是引水隧洞斷面小,#下、#上獨頭通風長度長,是正洞開挖中的重點和難點。 2、開挖施工通風 (1)施工通風平面布置 (2)通風管斷面布置: (3)使用設備尺寸表 名 稱長 寬 高 12t電瓶車488512121600立瓜扒碴機 69101910246014m3梭礦11255171018008m3梭礦960017801560雙道取值最大值 190019003、解決通風問題的措施 (1)本標段主洞開挖出碴全部采用有軌運輸,電氣設備,減少廢氣。 (2)分兩期通風:一期通風采用壓入式通風;二期通風采用混
7、合式通風。 主風管采用負壓1000mm軟管以適應設計開挖斷面凈空。局扇采用負壓800mm軟管。 (3)通風組織:每一支洞組織專業通風管理班負責。 通風管,通風風機安裝、拆除。 通風管維修、修補,確保風管不漏風。 通風管理。 通風管安裝,必須保證平、直、順,盡量緊靠拱頂,盡量不使下托,以免影響運輸凈空。 (4)爆破后灑水噴霧。 隧洞均采用255KW,1000軟性風管,互式通風。擬定進口端設置一臺,#支洞2臺分別朝兩工作面壓風。 (七)施工運輸 根據本標段總體施工方案,洞內運輸采用有軌運輸方式。其軌道布置見洞內軌道布置示意圖。 材料選擇:為保證運輸安全,提高運輸速度,鋼軌采用24Kg/m鋼軌,枕木
8、采用12cm15cm方木,枕木布置間距為0.7m,每根枕木長為1.2m。 2、軌道布置方案: (1)單線布置:軌距762mm,洞內設置回籠道會車。設置第一組回籠道時,回籠道(會車道),其長度為150m,以后每隔250300m設置一組回籠道(會車道),其長度為50m。回籠道設置應避開支洞與正洞交叉口,正線與回籠道中心間距為2.0m,距洞壁為1.3m。 (2)距作業面3080m開始設置菱形浮放道岔,以利棱礦及立爪扒碴機調度使用。 3、運輸保證: (1)加強洞內調度,減少運行車輛的交會時間。 (2)每組道岔均設置專人看守。 (3)設置整道維護作業班,隨時檢查軌道平整度,保證軌道運輸暢通。 (八)施工排水 由于本隧洞自0+0006+300為3的下坡,坡度較緩,#支洞交叉口向#支洞方向下坡掘進,洞內采用分段設集水坑,集水坑間設施工臨時排水溝,掌子面部分積水用潛水泵將水匯集于集水坑,用低揚程抽水機排水至洞外進口污水處理池,經沉淀、凈化處理后排放至自然溝渠。#施工支洞朝進口方向工作面采用自然坡排水,在洞內設施工臨時排水溝,排水溝直通#支洞洞口污水處理池。#支洞朝出口方向工作面排水與進端方法相同,抽排水至#支洞洞口污水處理池,經沉淀、凈化處理后排放至自然溝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