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建哈爾濱至牡丹江鐵路客運專線站前工程(DK138+537.5-DK165+300)尚志特大橋施工測量方案 編制: 復核: 審批: 二O一五年八月目錄一、工程概況1二、編制依據1三、測量組織機構配置1四、控制點及控制點的加密3 4.1 設計院控制點3 4.2 加密控制點3 4.3 加密點選點埋設要求44.4 二等水準加密點選點埋設要求4五、 測量儀器及儀器管理制度5六、施工測量放樣5 6.1 橋梁測量放線5 6.2 鉆孔樁放樣6 6.3 承臺放樣7 6.4 墩臺身7 6.5 支座安裝施工測量9 6.6 架梁施工測量9 6.7 高程控制測量9七、橋梁沉降觀測10 7.1 一般要求10 7.2 觀
2、測點的布置10 7.3 橋梁、墩臺沉降觀測精度及要求10 7.4 觀測頻次11八、測量管理專項制度12 8.1 測量過程控制管理制度12 8.2 測量內業管理及成果的交接制度12 8.2.1原始記錄的復核13 8.2.2 圖紙復核13 8.2.3 成果計算和復核13九、測量質量保證措施13 9.1 施工測量職責及分工13 9.2交接樁與控制點位加密工作13一、工程概況 尚志特大橋位于 DK140+643.3- DK143+165.37里程段,全長2522m,線間距4.6m,共有墩臺76個。本橋0號墩至12號墩位于直線段,13號墩至23號墩位于左偏緩和曲線段上,圓曲半徑5000米,緩和曲線長34
3、0m。24號墩至33號墩位于半徑為5000m的圓曲線上。34號墩至43號墩位于左偏緩和曲線段,圓曲半徑為5000m,緩和曲線長340m。44號墩至63號墩位于直線段內。64號墩至74號墩位于右偏緩和曲線段上,圓曲半徑為4500m,緩和曲線長380m。75號墩至76號墩位于右偏圓曲線上,圓曲半徑為4500m。二、編制依據 1 .國家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T12897-2006); 2 .鐵路工程測量規范(TB10101-2009); 3 .鐵路工程衛星定位測量規范(TB10054-2010); 4 .高速鐵路工程測量規范(TB10601-2009);三、測量組織機構配置測量組組長:王立偉 根據
4、施工需要,為保證工程測量質量,項目分部成立測量組,測量組由測量主管1人及測量員4人組成。具體組織如下: 測量隊長:楊春 測量員:高飛鴻 測量員:孫佳興測量員:楊兵威 四、 控制點及控制點的加密 4.1 設計院控制點 控制該橋的設計院給定控制點有6個,控制點位坐標及高程見下表:點位坐標高程XYCPI20155006329.6418 496810.0999189.3838CPI20165005207.7956 498592.3434196.9815CPII20485006220.4235496036.8704/CPII20495006004.1409 497351.0192192.3537CPII
5、20505005634.7905 497841.1163203.6820CPII20515005273.8976 498993.8151210.0850 4.2 加密控制點 由于設計院給我標段提供的CPI、CPII控制點不能滿足施工要求,在復測CPI、CPII控制點之后,增加了加密控制點8個。具體加密點的坐標如下:點位坐標高程XYJM55006658.3200496323.4867201.6606JM65006011.1918497339.7282192.4490JM75006011.1918497339.7282192.4490JM85005972.5240497683.7231194.61
6、72JM95005726.3753498298.1670191.3172JM105005961.5260498507.1837191.3267JM365005542.9095498679.3566199.8492JM375004900.3509499274.2930206.5017注:如果加密點仍不能滿足控制需要,將根據實際需要做臨時轉點,聯測加密點或高級控制點,以保證測量精度,滿足施工放樣需要。 4.3 加密點選點埋設要求. 1.點位必須選擇在四周開闊的區域,在地面高度角15 度內不應有成片的障礙物,點位不易被破壞。 2.點位應選擇在交通方便,且利于安全作業的地方。 3.點位附近不應有大面積
7、水域或其它強烈干擾衛星信號接收的物體(如金屬廣告牌等)。 4. 點位須遠離大功率無線電發射源(如電視臺、電臺、微波站等),其距離不宜小于200m,并遠離高壓輸電線其距離不宜小于50m。 5 .采用GPS 測量方法加密時,GPS 基線邊不宜短于300m。邊長過短無法滿足精度要求,不予以施測。 4.4 二等水準加密點選點埋設要求. 1.應位于離開線路中線50300m 范圍內必須保證地基堅實穩定,不受施工影響,利于標石的長期保存與觀測。GPS平面點在滿足二等水準對點位的要求時,可共用。 2.下列地點不應選埋水準點. 易受水淹、潮濕或地下水位較高的地點; .易發生土崩、滑坡、沉陷等地面局部變形的地區;
8、 土質松軟的地點; 距已有鐵路 50 米、公路30 米以內; 在修建鐵路及其設施時可能毀壞標石的;五、測量儀器及儀器管理制度 5.1、儀器管理制度 1.我施工處對測量儀器嚴格管理,實行專人使用專人負責制,建立保管、使用、維修制度。 2.各種測量儀器、量具按計量部門有關規定定期進行檢定,做好日常保養工作,保證狀態良好,建立測量設備臺帳,準確記載檢定維修情況。 5.2、測量儀器序號設備名稱儀器型號儀器精度數量(臺)備注1全站儀徠卡TS0221套 已檢定2電子水準儀天寶DINI030.02mm1套已檢定六、施工測量放樣 6.1 橋梁測量放線 1. DK140+643.3- DK143+165.37段
9、為橋梁施工測量范圍,在施測中制定嚴格的施工放樣實施制度、放樣成果檢核制度、放樣成果交底制度、測量成果報審制度和測量竣工資料收集整理制度,控制統一由測量中心進行測設。測量隊根據區段里程劃分進行施工測量放樣作業和相關資料整理,嚴格按照制定的工作流程和步驟方法進行操作。 2. 橋梁測量放線按照以下工作流程和步驟進行: 工作流程 橋梁控制次級加密控制點的建立、復測樁位放樣 承臺基坑、承臺模板放樣 承臺模板檢查、承臺頂面標高放樣 墩臺身檢查驗收,設置沉降觀測點,支承墊石放樣 承臺檢查驗收,設置沉降觀測點,墩臺身放樣墩臺身模板檢查支座中心線放樣,檢查墊石標高、預留孔位置橋墩、梁面中心線放樣、設置沉降觀測點
10、梁模板位置、高程測量梁面尺寸、高程驗收 6.2 鉆孔樁放樣 1. 根據設計圖紙計算各樁位中心點坐標(坐標成果必須經過監理工程師審批認可),采用極坐標法準確測量出樁位中心點,樁橛截面尺寸不小于3cm3cm,在樁面釘鐵釘做為標志點。 2. 每個中心樁位縱、橫軸線方向必須設置4個護樁,便于樁基施工過程中進行檢校。 3. 每次樁位放樣應根據現場實際施工情況進行,避開施工干擾每個墩位每次放樣1個樁位或隔樁(跳樁)放樣,不得連續放樣,放樣時應記錄原始地面高程和護筒高程。樁位放樣后及時檢查各樁位間距離及對角線距離,確認準確無誤后以書面技術交底交予現場技術員。 樁位放樣示意圖 4. 樁位測量放樣資料必須進行報
11、驗并經監理工程師校驗合格后方可進行施工。 6.3 承臺放樣 1. 樁基施工完畢后,在原地面測出承臺基坑四個角點及高程以指導基坑開挖的平面位置和深度。 2. 開挖基坑后,及時檢查基坑標高及基坑尺寸。 3. 基坑檢查無誤后,根據設計圖紙尺寸采用極坐標法測放承臺十字中心線或各承臺角點控制點。 4. 測量完畢后用鋼尺檢查各點間的距離及對角線距離,確認準確無誤后以書面技術交底交予現場技術員。 5. 承臺模板立模后,對承臺模板進行檢查,根據設計圖紙尺寸采用極座標法測設各承臺角點控制點,用紅油漆做標志點在模板上,根據各點拉線檢查模板各部位幾何尺寸,確認后再交予現場技術員。 6.4 墩臺身 極坐標法放樣樣工作
12、流程: 1. 在控制點上架設全站儀并對中整平,首先檢查儀器設置:氣溫、氣壓、棱鏡常數;輸入(調入)測站點的三維坐標,量取并輸入儀器高,輸入(調入)后視點坐標,照準后視點進行后視。如果后視點上有棱鏡,輸入棱鏡高,可以馬上測量后視點的坐標和高程并與已知數據對比進行檢核。 2. 瞄準另一控制點,檢查方位角或坐標;在另一已知高程點上豎棱鏡檢查儀器的視線高。利用儀器自身計算功能進行計算時,記錄員也應進行相應的計算以檢核輸入數據的正確性。 3. 在各待定測點上架設棱鏡,量取、記錄并輸入棱鏡高,測量、記錄待定點的坐標和高程。 4. 在測站點上按步驟1安置全站儀,照準另一立鏡測站點檢查坐標和高程。 5. 記錄
13、員根據測站點和擬放樣點坐標反算出測站點至放樣點的距離和方位角。 6. 觀測員轉動儀器至第一個放樣點的方位角,指揮司鏡員移動棱鏡至儀器視線方向上,測量平距D。 7. 計算實測距離D與放樣距離D的差值:D=D-D,指揮司鏡員在視線上前進或后退D,直到D小于放樣限差。 8. 測量并記錄現場放樣點的坐標和高程,與理論坐標比較檢核。確認無誤后在標志旁加注記。 9 .如果一站不能放樣出所有待放樣點,可以在另一測站點上設站繼續放樣,但開始放樣前還須檢測已放出的23個點位,其差值應不大于放樣點的允許偏差。 10 .墩臺身施工完畢后采用坐標法放出墩臺與線路中心的交點,由于采用坐標法施工不累計誤差,放樣精度易保證
14、,但不易發現計算錯誤,在直線上采用極坐標法放樣墩臺中心與坐標法放樣的位置進行比較如果在誤差范圍內取兩點中心作為墩臺中心。如在曲線上,采用偏角法計算出墩臺中心位置并進行放樣,與用坐標法放樣出的墩臺中心位置進行比較,來進行橋梁貫通測量,及時發現問題。采用測量雙檢制進行復核,不同人員分別進行坐標計算,并采用不同的測量方法進行雙控,保證內業計算與外業放線的正確無誤。墊石放樣同樣采用此方法,進行施工放樣與貫通測量. 6.5 支座安裝施工測量 支座安裝前,先計算各墩臺支座坐標,核實支座高程,經復核、審核確認無誤后報監理審核。經監理審核通過后才能進行支座墊石、支座的放樣。安裝前還應檢查橋梁跨距、支座位置及預
15、留錨栓孔位置、尺寸和支座墊石頂面高程、平整度。采用精密水準儀幾何水準法控制支座頂高程,采用鋼尺傳高或全站儀垂直傳高方法將高程自承臺傳至墩頂,支座墊石頂高程應控制在-100(mm)。采用全站儀極坐標法放樣支座墊石尺寸,嚴格控制支座縱橫向軸線及扭轉,滿足設計及規范要求。 6.6 架梁施工測量 架梁前應具有墩臺里程、支座中心線、支座墊石高程及預埋件等竣工資料,并由架梁作業隊復核。架梁作業前用全站儀在各墩上精確放樣橋軸線、墩軸線以及支座墊石軸線位置。采用全站儀控制梁平面位置、軸線及扭轉,采用精密水準儀幾何水準法控制梁的高程。 6.7 高程控制測量 6.7.1. 水準點的復測及加密點測量 根據設計院提交
16、的水準測量資料,必須按二等水準測量的要求復測,采用天寶電子水準儀按二等水準測量的精度進行全標段的水準復測,水準測量復測線路應與原先的設計水準路線一致。當水準點的密度不能滿足施工需求時需加密水準點,加設的水準點一般距線路中線約100米150米為宜,以避免施工干擾破壞,加密水準點應選在土質堅實、安全僻靜、觀測方便和利于長期保存的地方,標石埋設可采用混凝土先行預制、現場埋設或按標石埋設規格及用料數量進行現場澆筑埋設。二等水準測量觀測應在標尺成像清晰穩定時進行,若成像欠佳則應縮短視線長度。 6.7.2 高程控制網復測成果的確認 水準點復測限差滿足規范限差要求時,應采用設計單位勘測成果并形成正式的復測報
17、告報請監理單位批復和建設單位存檔。當復測數據與設計單位勘測成果的不符值超出限差要求時,應重新測量。當確認設計單位資料有誤或精度不符合限差要求時應當以書面形式上報監理單位、設計單位及建設單位,以尋求適當的解決方法。七、橋梁沉降觀測 7.1 一般要求 1. 橋梁沉降變形觀測以橋梁、墩、臺基礎的沉降為主,并包含大橋臺尾沉降觀測。 2. 橋梁沉降變形觀測按照設計圖紙要求隔墩(臺)布置觀測點。墩、臺基礎施工完成,進行首次觀測。 3. 橋梁主體工程完工后無碴軌道鋪設前,沉降變形觀測遵照設計要求進行,觀測期不少于6個月;巖石地基良好地質區段的橋梁,沉降變形觀測期不少于60天。觀測數據不足或工后沉降評估不能滿
18、足設計要求時,適當延長觀測期。 7.2 觀測點的布置 承臺觀測點布置兩個,分別在左側小里程角上與右側大里程角上。墩身觀測點布置,按照圖紙要求墩身高度14m(含14m)以下布置1個觀測點,14m以上時布置2個。埋設位置依照圖紙要求布設,14m以下(含14m)的埋設在北京側, 414m(含14m)的埋設在地面上方50100cm處,14m以上埋設在墩身左、右側下部,距地面50cm100 cm處。 7.3 橋梁、墩臺沉降觀測精度及要求 1. 所有沉降變形觀測均嚴格按照國家二等水準規范和設計要求進行。在同一條路線的往返測使用同一臺DNA03電子水準儀,配3米銦瓦條碼形水準標尺,采用單路線往返觀測,每次均
19、形成閉合或附合檢驗條件。沉降變形觀測的測量精度為1mm,讀數取位至0.1mm。 2. 觀測過程中為保證水準尺的穩定性,選用2.5kg以上的尺墊,水準觀測路線路面硬實,觀測過程中尺墊踩實以避免尺墊下沉。同時觀測過程中避免儀器安置在容易震動的地方,如果臨時有震動,確認震動源造成的震動消失后,再激發測量鍵。水準尺均借助尺撐整平扶直,確保水準尺垂直。 7.4 觀測頻次橋梁墩臺的觀測頻次按設計要求見表7.4.1。墩、臺沉降觀測頻次觀測階段觀測頻次備注觀測期限觀測周期墩臺基礎施工完成/設置觀測點首次觀測墩臺混凝土施工全程荷載變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承臺回填時,臨時觀測點取消預制梁橋架梁前全程1次/周預制梁
20、架設全程前后各一次附屬設施施工全程荷載變化前后各一次或1次/周橋位施工橋梁置梁前全程前后各一次上部結構施工中全程荷載變化前后各一次或1次/周附屬設施施工全程荷載變化前后各一次或1次/周架橋機(運梁車)通過全程前后各一次至少進行2次通過前后的觀測橋梁主體完工 無碴軌道鋪設前6個月1次/周巖石地基的橋梁一般不宜少于2個月無碴軌道鋪設期間全程1次/天無碴軌道鋪設完成后24個月04個月1次/月工后沉降長期觀測412個月1次/3個月1324個月1次6個月注:沉降觀測時,應同時記錄結構荷載狀態、環境溫度及天氣日照情況。八、測量管理專項制度測量儀器的檢校。用于測量生產的儀器設備必須按計量法規的要求進行定期強
21、制送檢,檢定合格后方可使用,未經檢定合格的儀器不得用于測量生產。 8.1 測量過程控制管理制度 1. 測前控制,每次測量作業前必須制訂測量作業方案,明確測量方法,確保測量成果的質量達到預期的精度要求。 2. 樁點的復測,進行控制測量或放樣時,必須對作為已知點控制點進行復核測量,平面控制點應進行角度和距離的檢測,水準點應檢測相鄰兩點間的高差,當檢測結果表明樁點正確可靠時,方可進行后續的測量工作。 3. 野外數據的記錄 .記錄應采用雙記錄復測制。記錄員應按照記錄表格逐項計算,嚴格禁止采用只計算第一測回度分角值而其他測度分角值照抄第一測回角值的記錄方法。 .記錄員必須在記錄簿中記錄清楚測量人員和測量
22、時間,以便對測量事故責任進行分析和認定。 .觀測時由于控制點高程采用二等水準高程,可以不必進行三角高程測量,可以避免因丈量儀高錯誤而導致該次觀測失敗。 8.2 測量內業管理及成果的交接制度 8.2.1 原始記錄的復核 .復核原始記錄時,應對記錄薄上的所有記錄數據進行復核,包括點的名稱,點之標記,觀測數據、日期、人員等。 .采用雙記錄復核時,原始記錄由兩個記錄員互相復核,確保記錄成果正確無誤。在因測量人數受限而采用單人記錄時必須遵循單記錄雙復核,當發現記錄錯誤時,復核人必須讓記錄員重新計算進行確認。 8.2.2 圖紙復核 測量成果計算前,必須對與施工測量相關施工圖紙進行全面復核,確 認測量計算所
23、采用的設計數據正確無誤,當發現圖紙數據與復核結果不符合時應及時與設計單位聯系解決,以防止設計圖紙中設計施工數據錯誤導致計算成果發生錯誤。嚴禁使用未經設計部門認可的非正式圖紙中的數據作為測量成果計算的依據。 8.2.3 成果計算和復核 計算人員必須認真抄錄原始記錄及起算數據。成果書編制完以后,首先符合質量管理要求的測量成果應重新編制,必要時連同外業一起返工,經審核符合施工測量質量管理要求的測量成果可用施工放樣,測量成果必須歸檔保存。九、測量質量保證措施 9.1 施工測量職責及分工 1. 現場交接樁、貫通復核測量及竣工測量由施工處測量組進行。 2. 施工過程中的控制測量由施工處測量組負責實施,并負責施工測量具體作業任務實施。 9.2交接樁與控制點位加密工作 1. 由項目部組織,各交接樁方指定人員共同進行交接樁工作進行現場查看、點交樁位,做好記錄并經雙方簽認。交接記錄應詳細注明缺樁、樁橛損壞情況、存在問題及處理意見。交接樁橛復測工作由工區測量中心負責組織實施。 2. 施工測量的內容:嚴格按照施工測量放樣操作程序進行。 3. 施工測量管理:嚴格按照測量管理專項制度規定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