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啪啪夜福利无码亚洲,亚洲欧美suv精品,欧洲尺码日本尺码专线美国,老狼影院成年女人大片

個人中心
個人中心
添加客服微信
客服
添加客服微信
添加客服微信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升級會員
升級會員
返回頂部
ImageVerifierCode 換一換

“旱澇急轉”災害風險多尺度評估及應急策略研究預案(39頁).doc

  • 資源ID:559697       資源大小:4.20MB        全文頁數:39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 25金幣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旱澇急轉”災害風險多尺度評估及應急策略研究預案(39頁).doc

1、“旱澇急轉”災害風險多尺度評估及應急策略研究報告目 錄1.國內外相關研究進展32.陸水河流域環境特征42.1.陸水河流概況42.2.地形、地貌52.3.氣候概況72.4.水文概況72.5.土壤概況82.6.土地利用93.陸水河流域“旱澇急轉”時空過程103.1.長江流域“旱澇急轉”時空過程103.2.陸水河流域 “旱澇急轉”時空過程114.“旱澇急轉”災害情形145.“旱澇急轉”成災原因分析185.1.地形地貌條件加劇干旱、洪澇程度185.2.土壤影響因素195.3.土地利用變化影響205.4.農業基礎設施薄弱205.5.對于“旱澇急轉”認識不足216.流域“旱澇急轉”應急救援情況217.流域

2、“旱澇急轉”應急救援問題分析227.1.流域內合作協調機制缺失227.2.聯動效應和響應機制較弱237.3.應急搶險隊伍處置能力不強247.4.信息資源不夠完備、統一248.流域協同應急模式研究258.1.流域應急指揮系統協同模式258.2.流域救援物質協同模式278.3.流域應急救援信息協同模式289.建立協同應急模式的保障措施309.1.構建強有力的組織機制309.2.加強公眾宣傳教育319.3.建立性能良好的聯動技術支持系統319.4.培訓精干救援力量,形成聯動的救援力量體系32附件33“旱澇急轉”災害風險多尺度評估及應急策略研究報告以咸寧市陸水河流域為例進入21 世紀,我國極端氣候事件

3、明顯增多,自然災害頻率明顯加快,特別地,一些極端氣候事件災害過程和形式發生了新的變化,使得流域災害應急管理面臨著巨大的壓力。2011年,我國南方多地發生了罕見的“旱澇急轉”災害,災害不僅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同時還致使多人死亡和失蹤,嚴重的災情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如何應對 “旱澇急轉”災害迅速成為熱點話題1,2。由于“旱澇急轉”災害具有前兆不充分、突發性強、過程快、全流域影響等特征,災害應急需要從流域的視角,快速決策、及時響應、全流域協同才能達到有效的抗災效果。然而,我國當前主要實行的是以各區域政府為主的“劃片管理,分區負責” 的條塊化應急管理模式,這種單純依賴自上而下的層級政府結構及其

4、縱向權力線的管理模式,在本次“旱澇急轉”災害應急實踐中充分暴露了其反應慢、協調不好及救災效率低等缺陷。因此,為適應“旱澇急轉”這類特殊災害形式的應急需求,建立基于流域的跨行政區域、跨部門邊界的多層次應急救災管理模式顯得十分必要。位于湖北省咸寧市的陸水河流域是2011年“旱澇急轉”災害損失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陸水河全長192公里,上中下游分別流經通城、崇陽、薄圻三縣市,流域面積3947平方公里。2011年6月9日20時至10日8時,咸寧市普降大到暴雨,使此前久困干旱的該市一夜之間旱澇急轉。陸水河流域的赤壁、通城、崇陽3縣市更是遭遇超百年一遇特大暴雨,河水水位迅猛上漲,山洪、泥石流相繼暴發,流域內

5、有38個鄉鎮受災,受災人口達47.2萬,9.8萬人被洪水圍困,死亡23人,失蹤10人,農田受災65.4萬畝,房屋倒塌10207間,直接經濟損失30.1億元,其中水利設施損毀2.1億元。嚴重的災情給當地經濟和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1. 國內外相關研究進展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公共應急管理已逐漸成為各國公共事務管理研究的重要內容。以美國、歐盟、日本等為主的發達國家和地區更是從國家和區域安全的高度,對公共安全應急管理體系進行積極探索和研究,期望從中找到適合本國發展的災害應急模式。1979年,美國建立了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標志著現代應急管理的出現。隨后,美國針對颶風、洪水、地震、干旱等主要自然災害,本

6、著“統一管理、屬地為主、分級響應、標準運行”的思路,制定了龐大的集權式多級應急計劃。但是,經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災害教訓之后,美國災害學界認識到原有多級響應計劃存在著響應不及時、協調性不好、聯動性差等問題,一些學者就政府不同主體間如何應急協同展開了廣泛的研究。Michael等認為指揮鏈冗長是導致應急反應遲緩主要原因,提出應急權限重心下移的建議,Devitt則指出事件事前協調的組織關系是應急工作成敗的關鍵,而Yoon等學者則分別從應急信息網絡的有序性、事件自有特征、應急主體狀態差異等多方面評估了影響協同應急體系的效率因素。 歐盟各國則在其“實行共同安全”政策頂層戰略設計的基礎上,仿效美國和

7、加拿大,建立了一個可在成員國之間通用的“112”應急聯動系統。由于該應急聯動系統在各成員國中推進的不平衡,當前歐盟呈現的還是一種混合應急模式,但從總體來看,協同應急已成為該聯合體發展的必然趨勢。日本在一系列重大自然災害和環境突發事件后,吸取政府應急管理反應滯后、處理不當等教訓,同時結合西方國家的經驗,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對本國環境應急管理制度進行了重大調整,逐步從“綜合防災管理”轉向全政府型的“國家危機管理體系”,建立了“公救共救自救”多元協同的危機應對體系。全政府型的環境危機管理體制不僅能夠提高信息傳遞與危機決策的速度與效率,而且能更好地實現跨部門、跨層級的環境危機管理,最大限度地整合政府

8、的各種力量。與國外相比較,我國應急管理研究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2003年“非典”之后,中央、地方政府以及專業部門相繼制定、發布了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各類“突發公共事件專項應急預案”,成立應急管理專業委員會,通過并實施了突發事件應對法,實行 “一案(預案)三制(體制、機制、法制)”的應急管理體系。這些預案、法律和管理機構的建立開啟了我國應急管理的新局面。但是,受區域間多方利益的制掣,我國目前的應急管理實際上處于條塊分割的“碎片化”狀態,聯動不足或協同不明顯是應急管理工作發展的困境。對此,學界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如趙林度等在分析城際應急網絡結構的基礎上,構建了城際應急網絡結構圖和應急網絡協

9、同機制,從風險彈性、信息彈性、資源彈性三個角度對城際應急網絡的協同彈性水平進行了研究;吳國斌等探討了高速公路協同應急中效率影響因素,并對各因素影響力進行排序;張平指出我國城市應急聯動機制存在橫向的集中式應急指揮與分散化部門權責之間的沖突,縱向的上、下級應急管理部門之間存在職責與權限不清的矛盾,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城市應急聯動運行機制建設的基本方略。綜上所述,隨著流域協同應急在技術上已成為可能,人們對于如何科學建立協同應急機制,構建高效、聯動的協同應急模式更為關切。我國已開展的災害協同應急研究中,主要針對一些傳統的災害類型,由于“旱澇急轉”這類特殊形式的災害研究并不多見,研究的視角也主要聚焦于城市

10、群的“輻射狀”模式上,而從流域的視角,橫向“線狀式”的協同應急研究較少,也是當前研究的薄弱環節。2. 陸水河流域環境特征2.1. 陸水河流概況陸水河是長江中游右岸的一條支流,因三國東吳名將陸遜駐軍屯田于此而得名。該河流發源湘鄂贛三省交界的通城縣幕阜山北麓,由南至北縱貫湖北省咸寧市西部的通城、崇陽與赤壁三縣(市)(圖1),經嘉魚縣陸溪鎮注入長江。陸水河流域全長192km,是湖北省內長江流域第四大支流,流域總面積為3947km2。其中,通城縣段以上為上游,通城至蒲圻市為中游,以下為下游。該流域屬亞熱帶濕潤型大陸性季風氣候 ,具有雨量充沛,雨熱同季的特點,年均降水1400毫米以上,既是一個典型的暴雨

11、多發地區,又是一個干旱常見地區,洪澇干旱災害頻繁。初步統計表明,過去60年中(1952-2012),陸水河流域共發生 “旱澇急轉”現象21次,平均每3年發生1次,但近10年來卻發生了4次,發生頻次明顯增加,且“旱澇急轉”的災害影響呈現不斷增大的趨勢。圖1 陸水河流域形式圖2.2. 地形、地貌陸水河流域主要由山地、丘陵與崗地構成。上游的通城縣境東南西三面群山環抱(圖2),中高山區構成面積為488.7km2,約占全縣總面積的 42.84%,丘陵地區面積 525 km2,占全縣總面積的 46.02%。按地勢可劃分為南部高丘陵區和北部低丘陵區。全縣共有大小平畈 60余處,總面積 127 km2,約占全

12、縣總面積的 11.13%,多散布于河溪兩側和丘陵之間。雋水河穿城而過,治河兩岸是通城縣經濟、人口聚集地。崇陽縣四面環山,峰巒疊嶂,地處大幕山、大湖山、大藥姑山之間,屬低山丘陵區。雋水自西南向東北流,匯集千溪萬壑,沖出瓶甕之喉的壺頭峽,流入赤壁境內陸水水庫。沿雋水及其支流下游兩岸,阡陌縱橫,田疇平沃,為中生代印支運動褶皺斷裂所造成的背斜軸部地塹式斷塊盆地,由南向北傾斜。河谷平畈,海拔高程在100米以下,面積444.01km2,占全縣總面積的22.56%;丘陵海拔高程在100500米間,面積1321.62 km2,占全縣總面積的67.19%;低山海拔高程在5001000米以上,面積201.83 k

13、m2,占全縣總面積的10.25%。下游赤壁市地形自西南至東南一帶偏高,西北到東北一帶略低,形成自南向北傾斜,山地、丘陵、崗阜、平原、湖泊依次排列,構成六山兩水兩分田。赤壁市構造溶蝕地貌比較典型,由于歷次地質運動和長期地質淋溶,在崗地平原地帶,各類型地貌交叉出現,高低懸殊,構成各種坡、嶺、灘、沖、壟、畈等微域地形。志留紀頁巖構成的剝蝕地貌在全市各地交叉出現。而在陸水、蟠河、汀泗河等河流兩岸及長江南岸又多形成侵蝕堆積地貌。圖2 陸水河流域地形陸水河流域上中游以花崗巖地貌發育為主要特征,它們多形成于燕山運動期。受燕山期巨大的南北向擠壓力的影響,巖石易破裂形成節理,加上花崗巖自身易遭受“球狀”風化侵蝕

14、,所以山地上礫石、殘積物非常多。這種地貌構成一方面使得本地區土壤粘結性差,水土極易流失,另一方面,容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由于松散的地表造成了區域多處地表失穩,導致大面積的地質災害易發區(圖3)。以通城縣為例,據2005年調查統計,通城縣有大小崩崗1102個,其中瓢形崩崗154個,條形崩崗299個,爪形崩崗100個,弧形崩崗146個,混合型崩崗403個。活動型崩崗958個,占崩崗總量的86.9%;相對穩定型崩崗144個,占崩崗總量的13.1%。崩崗侵蝕主要發生在海拔100-200m的低丘崗地上。崩崗在全縣各個鄉鎮幾乎都有分布,以大坪鄉、北港鎮、五里鎮、馬港鎮等鄉鎮為主。崩崗侵蝕總面積

15、166.4km2,年流失土壤量約為120萬t,占通城侵燭總量的58.4%。圖3 湖北省通城縣地質災害分布與易發區分布圖2.3. 氣候概況陸水河流域地處中緯度,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區內年平均氣溫16.7,多年(19512010年)平均降雨量為1554.9毫米。降雨時間集中在38月份,6月份為降雨峰期,12月降雨量最少。多年(19512000年)平均蒸發量1243.7毫米,低于多年平均降雨量。2.4. 水文概況陸水河為長江一級支流,它發源于幕阜山且自南向北流。陸水河上東、中、西三條支流在縣城附近處匯集后,經該縣東北角流出縣域,流經該縣東北方的崇陽縣后至赤壁市的陸水湖中,最后匯入長江

16、。境內中小型水庫共283座,總控制承水面積289.46km2,水庫總庫容1.5345108m3。其中,中型水庫15座。流域多年平均徑流深817.7mm,徑流系數0.53。河流入汛較早,一般三、四月份即可出現暴雨洪水,主汛期為48月,降水約占年雨量的68%,由于56月出現強度大的降水過程,年最大洪水多出現在5、6月。河流屬典型的山溪河流,流域面積小,匯流歷時短,洪水陡漲陡落,一次洪水過程僅23天;久旱無雨時,河水斷流。從上游通城站來看,建站(1958年6月)至2010年止,該站實測最高水位6.09m,最大流量786m3/s。根據咸寧市水利志記載的自1934年以來的洪水資料,陸水河在通城站所測的徑

17、流量均值為274 m3/s。2.5. 土壤概況流域地質構造以燕山運動形成的花崗巖為主,流域內的地帶性土壤類型為濕潤雛形土,黃紅壤是該地區主要土壤類型(圖4)。但是,由于該地區:濕潤雛形土的發育程度較低,主要特點是土層薄、質地粗、沙多泥少,且土壤中常雜有碎屑,易形成水土流失。特別是流域中上游水土流失嚴重,中度、強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均是咸寧市最強區域(表1)。圖4 流域土壤類型分布 表1 流域水土流失情況統計項 目總面積 (km2)水土流失面積流失面積占總面積(%)溝壑 密度 (km/k)土壤侵 蝕模數 t/(ka)水土流失 特 征輕度占比例%中度占比例%強度占比例%極強度占比例%劇烈占比例%咸寧

18、市986173.823.92.00.30.0627.72.18993.81水蝕為主咸安區150283.315.31.20.20.0226.01.52904.85水蝕為主通山縣250879.020.10.50.20.0833.82.231075.06水蝕為主崇陽縣196859.736.73.20.30.0929.22.151108.83水蝕為主通城縣114173.921.83.80.50.1033.72.251145.29水蝕為主赤壁市170971.625.82.40.20.0323.11.58903.97水蝕為主嘉魚縣103378.618.62.50.013896613.91.25688.11

19、水蝕為主2.6. 土地利用陸水河流域大部分區域屬于農業區,以種植業為主,水稻、紅薯、玉米、油菜、蔬菜是主要的種植作物,經濟作物則多以茶葉、油茶、板栗、柑橘等作物為主。河流兩岸是流域經濟、人口最為密切的區域。研究表明,過去20多年來,在城市化過程的不斷推進中,該流域水土、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形式和強度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具體表現在:以小水電為主的水資源開發加快,以冶煉為主的礦產資源開發強度加大,以城鎮化擴張為主的地表不透水面積增加,以老化失修為主的水利施設廢棄程度增高,以種植模式變化為主的農地利用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轉變。與上世紀80年代土地利用相比,陸水河流域濕地面積顯著減少,建設用地顯著增加,林地覆蓋

20、率雖有所增加,但主要以蔬林地、新造林較多,而成林面積所占面積比例不高(圖5)。圖5 陸水河流域土地利用(a:2011年,b:1985年)3. 陸水河流域“旱澇急轉”時空過程3.1. 長江流域“旱澇急轉”時空過程2011年1-5月長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區發生了56年氣象記錄以來歷史旱見的春夏連旱,直到2011年6月9日,該區域旱災部分區域仍在持續,如湖北省西北、東南等區域旱情仍未緩解(圖6)。然而,2011年6月10日長江流域從上游貴州、中游湖北、湖南及下游江西等省區突降暴雨,許多區域幾小時內平均降水達80mm以上,而湖北東南區域降水則普遍達100mm以上(圖6)。圖6 2011年長江流

21、域旱澇急轉時空過程3.2. 陸水河流域 “旱澇急轉”時空過程2011年6月以前,咸寧市遭遇有氣象記錄56年來最為嚴重的春夏連旱。1-5月19日陸水河流域各站降水量在173.9229mm,比去年同期偏少7成,較歷年同期偏少6成。由于降水偏少,流域庫塘湖泊蓄水嚴重偏少,據統計,流域水庫塘堰總蓄水量最低時比去年同期減少40%,比歷年同期少18%,流域共有112座小型水庫到死水位,占全流域40%。共有57座小型水庫、1.2萬多處塘堰干涸,多段河流斷流。同時,14月流域各氣象站實測蒸發量為332434 mm ,較歷年偏多6成,各站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差值為-140.1-251.7 mm,氣象干旱嚴重。6月1

22、0日凌晨1時至6時,咸寧市普降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圖7是流域逐時降水的發展空間變化圖。從流域逐時降水時空過程來看,6月9日21時,流域降雨量很小,最大降雨量僅為1.97mm,22時,逐時降雨量最大值達21.6mm,但此時降雨集中在流域下游,達到大雨級別;23時雨區繼續向南擴展,覆蓋赤壁市,此時部分區域已達暴雨級別。6月10日0時,雨區向南擴展至崇陽縣境內,即流域中游區域,此時中游以中雨為主。1時,雨區至通城縣北,特別在通城縣北的北港鎮雨量較大,最大雨強達27.7mm。隨后2時至6時,通城縣一直是流域雨量最為集中的區域,逐時最大雨量達到了59.7mm,通城縣均達到極端暴雨級別(圖8)。據實測資

23、料,6月10日凌晨1點到6點,通城縣北港、五里、雋水等鎮區有10個雨量站降雨超過200毫米。最大點雨量為左港,達到309毫米。最大1小時降雨102毫米,最大6小時降雨309毫米,均達到了200年一遇。圖7 陸水河流域“旱澇急轉”時空過程圖8陸水河流域通城站2011年0-12時逐時降水量極端暴雨也導致河流水位迅猛上漲。根據水文資料,陸水河通城站的歷史最高水位是2005年6月27日的95.38米,相應流量為786 m3/s。6月10日特大暴雨發生后,雋水河出現洪峰水位97.45米,洪峰流量達到2258 m3/s。從流域上游通城段河流水位變化來看(圖9),6月10日1時陸水河上游水位高度為2米,而7

24、時左右實測最高水位為8.16米,6小時內水位暴漲6米,最高洪峰出現在10日早上7點10分,流量達到2258 m3/s,各項數據均為歷年最高。受暴雨影響,通城縣境內多處街道被淹,臨近河道的街面積水有1米余深;通城水文站操作室積水已過半米,觀測場積水達到1米,通城縣城關鎮(雋水鎮)沿河大部分區域被水淹沒,鎮區內一些區域積水深達2米多。圖9 通城站2011年6月9日12時-6月11日7時水位變化過程 4. “旱澇急轉”災害情形據統計,陸水河流域“旱澇急轉”前期受旱災人口64.7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6.92萬公頃,成災面積為2.98萬公頃,絕收面積0.23萬公頃,飲水困難人口40391人,0.68萬頭

25、大牲畜出現臨時飲水困難,需救濟人口9.9萬人。流域2.3萬畝魚塘、56萬畝精養魚池受災嚴重,30多萬畝新造林和1萬多畝苗圃受到嚴重影響。因旱災造成流域直接經濟損失3.12億元。而陸水河流域“旱澇急轉”后期的洪澇災害更是給流域人民生命財產更是造成了重大的損失。僅以上游的通城縣為例,一是極端暴雨造成了大量農田被淹、道路沖毀、房屋浸泡垮塌,同時,極端暴雨引發了流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多種地質災害,造成80處受災(圖10),其中,多處災害致使房屋被毀、人畜傷亡(表2)。在暴雨洪澇中,流域受災人口達47.2萬人,因災死亡23人,10人失蹤,緊急轉移安置179725人;倒塌房屋4505戶、10207間,損

26、壞房屋28357間,直接經濟損失30.1億元。調查情況顯示,在這次“旱澇急轉”災害中,流域內農戶家庭遭受500元以下損失的占35.3%,大于500元而小于2000元,占28.2%,C.大于2000元而小于5000元的占21.4%,大于5000元的占18.1%。圖10 陸水河流域2011年6月10日地質災害分布圖表2 2011年6月10日“旱澇急轉”引發的地質災害情況統計序號發生時間地點災害類型災害級別災害規模(M3或M2)傷亡情況(人)直接經濟損失(萬元)死亡失蹤受傷1通城縣塘湖鎮蒗荷村泥石流小型120000005002通城縣麥市鎮盤石村3組泥石流小型150002001303通城縣關刀鎮臺源村

27、1組泥石流小型180005101704通城縣關刀鎮臺源村12組滑坡小型90000001205通城縣五里鎮左港村9組戴家嶺滑坡小型360000008706通城縣馬港鎮踏水村衛生所崩塌小型3200001107通城縣塘湖鎮蒗荷村滑坡小型750000006208通城縣中醫院秀東花苑滑坡小型6600000017009通城縣關刀鎮道上村地面塌陷小型6000012010通城縣關刀鎮道上村10組萬家山泥石流小型2000000032011通城縣關刀鎮高橋村5組滑坡小型1500000021012通城縣關刀鎮黃豐村5組泥石流小型1050000042013通城縣雋水鎮中醫院后山滑坡小型2200000052014-15

28、通城縣塘湖鎮蒗荷村9組和19組2處滑坡小型34000000114016通城縣北港鎮嶺源村13組崩塌小型300000016017通城縣北港鎮方塅村3組滑坡小型300000011018通城縣馬港鎮黃鶴村4組泥石流小型720000013019通城縣五里鎮陳谷村13組滑坡小型5400009020通城縣四莊鄉廟下村10組滑坡小型3500003521通城縣麥市鎮天岳村1組滑坡小型130000012022通城縣北港鎮雁門村太坪屋泥石流小型530000021023通城縣北港鎮方塅村二組青山屋后滑坡小型15000007024通城縣雋水鎮桃源村2組屋后滑坡小型3000006525通城縣雋水鎮鐵柱村2組屋后滑坡小型

29、16000007526通城縣沙堆鎮羅塘村14組楊家水庫滑坡小型70000007327-29通城縣五里鎮程豐至左港村3處滑坡小型250000006530崇陽縣白霓鎮大市村銅鼓山滑坡小型2500000050031崇陽縣桂花泉鎮龍飛村六組滑坡小型1200000532崇陽縣桂花泉鎮橫山村五組滑坡小型1200000233崇陽縣天城鎮謝家坳村五組滑坡小型1500000234崇陽縣桂花泉鎮龍飛村一組滑坡小型27000000235崇陽縣青山鎮南林村三組地面塌陷小型80000536崇陽縣金塘鎮正源村楊樹堝滑坡小型1200000010037崇陽縣高枧鄉桃花村西源滑坡小型12000000538崇陽縣高枧鄉石眼橋頭滑

30、坡小型400000239崇陽縣高枧鄉義源村廟腳下滑坡小型500000240崇陽縣高枧鄉義源至黃家村級公路滑坡小型600000241崇陽縣高枧鄉16公里長的東山村級公路滑坡小型100000032042崇陽縣高枧鄉桃花村七組小沖嶺后山滑坡小型900000343崇陽縣沙坪鎮廟卜村級公路滑坡小型200000244崇陽縣沙坪鎮石坳村級公路滑坡小型100000245崇陽縣金塘鎮葵山村三組糙坑嶺滑坡小型200000346崇陽縣桂花泉鎮橫山村六組滑坡小型120000247崇陽縣桂花泉鎮橫山村四組滑坡小型50000248崇陽縣桂花泉鎮雙港村十組柳樹鋪滑坡小型3000000549崇陽縣桂花至三山公路滑坡小型100

31、0000550-53崇陽縣肖嶺鄉三角村村級公路(4處)滑坡小型20000002054崇陽縣肖嶺鄉星橋村村級公路滑坡小型300000355-58崇陽縣肖嶺鄉白馬村村級公路滑坡(4處)滑坡小型10000001059崇陽縣肖嶺鄉鎖石村村級公路滑坡小型200000260崇陽縣肖嶺鄉泉壁村村級公路滑坡小型100000261-63崇陽縣肖嶺鄉肖嶺村村級公路(3處)滑坡小型400000764-65崇陽縣肖嶺鄉臺山村村級公路(2處)滑坡小型300000466-68崇陽縣肖嶺鄉金不村村級公路(3處)滑坡小型15000002069咸寧赤壁市趙李橋羊樓洞村二組中央山石咀頭(雷祖祥、雷圣牛、雷中華)滑坡小型75000

32、007070咸寧赤壁市陸水湖東柳村二組盧志剛滑坡小型15200002371咸寧赤壁市陸水湖水滸城村十組地面塌陷小型200001072咸寧赤壁市赤馬港社區二組(蔡榮華、蔡漢平、王愛芳)滑坡小型350003073咸寧赤壁市赤馬港社區寺山徐宗華滑坡小型3000674咸寧赤壁市柳山鎮易家堤村五組潘和林滑坡小型30000475咸寧赤壁市趙李橋圓通寺松峰山崩塌小型100001576咸寧赤壁市趙李橋百花嶺村六組崩塌小型200001077咸寧赤壁市陸水湖辦事處東柳村四組張云光滑坡小型800002078咸寧赤壁市陸水湖辦事處玄素洞二組宋亞輝崩塌小型20002079咸寧赤壁市蒲圻辦事處紅旗橋村二組(程東明、程松林

33、)滑坡小型50003580咸寧赤壁市蒲圻辦事處公安泉村十二組(原五組)崩塌小型300002081咸寧赤壁市趙李橋柳林村一組(沈道松、沈新宇)滑坡小型400004082咸寧赤壁市赤馬港辦事處花果山山頂南側滑坡小型1000007083咸寧赤壁市陸水湖風景區辦事處東流港村八組黃森林滑坡小型120000784咸寧赤壁市赤壁市交通局汽運公司宿舍樓后山滑坡小型10000000885咸寧赤壁市蒲圻車站路陸水巷95號(軍工巷9號)地面塌陷小型6000586咸寧赤壁市官塘葛仙山村十二組王光明滑坡小型1100000687咸寧赤壁市車埠鎮林業站后山滑坡小型1500045. “旱澇急轉”成災原因分析在本次“旱澇急轉”

34、災害中,除短時強降水天氣的影響外,至少還有以下原因對災害形成產生影響。5.1. 地形地貌的影響陸水河流域本次受災最為嚴重的通城縣,其東、南、西均被丘陵和群山環繞的“葫蘆狀”地形(圖2),對此次“旱澇急轉”災害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東、南、西面的山地阻擋作用,加上2011年15月份能夠影響長江中下游地區大氣中水汽的北上南海氣流偏弱,使得該縣15月份難以形成降水。而另一方面,這樣的地形卻又為6月份迅速來臨的洪澇災害創造了有利條件,這種三面環山的地形不但有利于降水的匯聚,而且使得向中央匯聚的地表水難以迅速排瀉出,而在盆地內部阻滯積蓄。 流域內花崗巖基質風化殼發達,并多形成崩崗地貌,而崩崗地貌產生

35、大量的礫石、殘積物堆積為滑坡、泥石流災害醞釀提供物質基礎。在2011年6月10日這次強降水過程中,在強降水作用下,形成的山洪攜帶大量的礫石下瀉,礫石直徑許多都在30cm以上,造成了農田被淹沒,房屋被損毀。如圖5所堆積巨大礫石處,在6月10日期強降水到來前均為農田,遭遇洪水后已經完全不見水稻和土壤的蹤跡,而這些礫石均來自該鎮南部的山地(圖11)。圖11(1) 通城縣關刀鎮臺源村村莊災后景觀 圖11(2)通城縣關刀鎮臺源村農田災后景觀圖11(3)通城縣關刀鎮南部山地1 圖11(3)通城縣關刀鎮南部山地25.2. 土壤因素影響流域上游的通城、崇陽兩縣土壤土質松散、土層薄、質地粗、沙多泥少。這一特征造

36、成該縣土壤的持水能力很弱,不利于保水,一旦多天沒有降水,更加重了土壤松散程度。而且土壤的這種特性使得強降水對地表的沖刷更加嚴重,極易形成泥石流等次生災害,還會使得泥沙沉積到后抬升河床,淹沒損毀水利工程設施,加劇災害程度。5.3. 土地利用變化影響近些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流域土地利用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為因素對土地利用影響程度加劇。仍以通城縣為例,在1996年至2010這15年中圖12,通城縣建設用地一直處于擴張之中。而建設用地的增加,會使得地表硬化面積擴大,阻礙地表水的下滲、增加地表水的積蓄,從而使地表水的匯聚速度加快,加快洪峰水位形成。另外,近些年來,隨著陸水河兩岸建設用地數量規模的

37、不斷擴大,侵占河道、河灘的現象逐漸增多,一些地方河道被人為束窄,人與水形成了爭地之勢,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災害的多發。圖12 通城縣1996-2010建設用地面積變化圖5.4.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田的灌溉溝渠、農田防護帶等農業基礎的薄弱,是此次“旱澇急轉”災害損失另一原因。目前,農村勞動力的外出務工,留下的老人、婦女和小孩難以完成工程設施的修建,且該縣土壤容易遭受流水侵蝕,所以河道也更加容易遭到泥沙的淤塞;此外,流域內共有中小型水庫283座,但80%以上的水庫建于上世紀50-60年代,多為老化失修,77.3%水庫庫容設計為20年一遇(表3),庫底泥沙淤積后庫容量迅速減小,使得灌溉和蓄水能力都不足

38、,對于旱澇災害調節能力存在明顯影響。表3 陸水河流域水庫設計標準統計總數洪水設計標準重現期(年)20年30年50年100年200年水庫數量(座)2832192426131所占比例%100%77.348.489.194.600.355.5. 對于“旱澇急轉”認識不足對“旱澇急轉”災害認識不夠,是造成此次災害損失嚴重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缺乏對“旱澇急轉”的認識,一方面,人們不能意識到到旱、澇發生迅速急轉的潛在可能;另一方面,人們對旱澇急轉災害的處理和應急知識欠缺。民眾的災害意識不強,是使得此次災害損失嚴重的另一重要因素,從調查問卷反應的情況來看,90%以的受訪民眾就沒有聽說過“旱澇急轉”災害。因此

39、,73.6%的人們在抗旱之時并沒有對“旱澇急轉”災害作應對準備。前期長時間的干旱,大多數水庫、坑塘都還處于抗旱狀態,對于突于其來的極端降水準備不足,眾多坑塘、水庫沒有及時調蓄。另外,對災害的無意識性還反映在村落建設方面。如在選用房屋等建筑地址時,許多村民并沒有將洪澇災害的發生因素考慮進來。如通城縣關刀鎮許多村莊的居民地就建在河谷處、山腳沖積扇處,甚至是地勢較低的河流旁邊。建筑物的隨意建設,可能會隔斷水道,使強降水到來時河流等的水流排泄不暢,進而抬高洪水水位。還有,在河道建設中,也出現了對超大洪水缺乏估計的現象。如在本次災害中,位于雋水河新塔大橋下建設的攔河水閘采用的自動翻板閘門,受過大水壓的影

40、響,閘門不能及時開起,水壩自身失去了水量調節能力,形成屏障,嚴重影響泄洪。6. 流域“旱澇急轉”應急救援情況陸水河流域“旱澇急轉”災害,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關注。國家防總為此啟動了防汛三級應急響應,民政部、減災委也啟動了救災四級應急響應,三派工作組赴災區具體指導抗洪搶險。湖北省委、省政府辦公廳于12日專門下發緊急通知,對防御“旱澇急轉”災害的工作,進行了具體安排。省委書記李鴻忠、省長王國生和副省長趙斌于6月11日匯聚,召開了抗洪救災現場會,并分赴重災的通城、赤壁、崇陽,現場指導救災。根據省委、省政府的決定,有防汛任務的地方,“三萬”工作隊全部轉為抗洪救災工作隊,協助基層做好工作。各部門也迅速動員

41、起來。從應急救災情況來看,軍民聯防、警民聯防機制共調集部隊、武警官兵、民兵預備役6300余人、出動車輛129臺、沖鋒舟94艘,共計轉移群眾2.05萬人,完成了數十處加固堤壩的應急搶險任務。財政部門及時調撥資金,支持抗洪救災;氣象部門跟蹤發布預警信息,為防汛工作提供決策;交通部門交通部門出動人員1115人次,清理塌方2.6萬立方米、恢復橋涵9座、護坡1800立方米,同時對運送防汛物資器材的車輛,免收路橋費,以提供快捷運行服務;農業部門指導災后扶苗洗苗,推進改種補種;國土部門對地質災害進行適時監測;電力部門合理調度,搶修受損線路96條、恢復用戶15.7萬人,保證了抗洪搶險和搶排漬澇用電;衛生部門也

42、向各災區派出了小分隊,開展巡醫問診;水利部門加強洪水監測、發布預警,抓緊堵口復堤,指導搶險除險。其間,民政部門共派出34個工作組,深入重災鄉村開展倒房核查核實工作。同時,重點對集中安置點進行安全隱患排查,統籌安排好集中安置點吃住等基本生活。按照每人5000元的標準向因災死亡人員家屬發放了撫慰金,幫助處理善后工作。對轉移出安置群眾每人每天補助生活費10元,發放了生活補助968.7萬元、礦泉水、食品9222箱、大米46.57萬斤、棉被11967床、衣服20505件、帳篷366頂,設立22個災民集中安置點,搭建帳篷220頂,安置受災群眾4262人。7. 流域“旱澇急轉”應急救援問題分析從災害救援過程

43、來看,流域救災主要是由咸寧市防汛辦指揮,以流域縣域為主體,軍隊武警為主要救援力量,各部門共同參與救災模式。在救援工作中,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部門各自發揮了自己的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減少了災區損失,很好地維護了災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在本次應急救援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7.1. 流域內合作協調機制缺失流域內水旱災害影響范圍廣,涉及領域多。但由于目前跨界區域政府之間、跨界水行政管理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劃地而治”,流域內尚未建立合作協調機制。陸水河流域包括通城、崇陽、赤壁三個行政縣市,各縣市在流域內劃區而治,反映在救災過程中也是各自為陣,缺乏穩定有效的溝通協作機制。從部門與行業分工來看,

44、抗旱防汛辦負責指揮救災,通常以治水為主,但在災害過程中往往產生大量的次生災害,這些災害涉及國土資源、環保、農業、林業、城建、交通、衛生等多個部門,必須聯合其他部門才能解決。盡管在2005年陸水河流域成立了以治污為主要目標的環境綜合治理辦公室,但對于聯合救災,尚缺乏有效的合作協調機構來解決,僅靠臨時非穩定的溝通聯系,平時沒有開展會商,缺乏會商與演習機制,各機構之間責、權、利的不明確,面對復雜的災害局面,災中流域各區域政府、各部門協調難度大。在具體救災中,遇到重大問題往往部門說了算,不是指揮中心(少數已實施應急聯動系統的城市)說了算,而出現責任事故時,指揮中心又首當其沖。從各部門業務處理過程來說,

45、由于事件性質不同,各個部門在自身的工作實踐中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揮方法和過程,指揮理念、指揮要素、指揮過程、指揮資源都有各自的特點,如果業務集中后不能保證應急聯動中心在政府現有體系中的地位,無法確立與其他部門的責、權、利關系,就難以保證應急聯動中心的有效運作,目前的處置方式較為僵化,其不能實時的滿足應急上下游單位和友鄰單位的實際需求,這種僵化的處置方式,不但沒有為應急處置做出應有的貢獻往往還阻礙了其他單位的處置進程。因而,需要打破原有僵化的處置方式,對建立動態、靈活的多部門多領域多地區聯動的管理模式進行研究。7.2. 聯動效應和響應機制較弱流域突發的“旱澇急轉”災害,在極強暴雨下,引發了

46、諸如洪澇泥石流崩塌、洪澇崩塌堰塞湖等一系列災害構成的災害鏈,多個災害鏈又放大成災害群,使救災工作艱巨而復雜,需要立即調動各種力量聯動響應做好應急處置和保障工作。而流域分區劃治,各部門“條塊分割”的管理模式導致各地方政府、各部門難以形成聯動和響應,也難以提供切實有效的人力、財力、物資、醫療衛生、交通運輸等應急保障,影響了應急處置的效果,延誤了處置災害的最佳時機。在本次調查中,在問及政府及相關部門對“旱澇急轉”災害應急救援是否及時這一問題時,盡管大部分的(66.4%)受訪對象認為及時,但仍有相當大比例(33.6%)的認為不及時。對于救災而言,能早一分鐘挽救的損失有時不可估量。雖然咸寧市對類似的災害

47、管理已有多種預案,但各個部門自成體系,各自為政,難以做到信息共享,使得資源難以發揮綜合效應,存在著資源隱形浪費的現象。7.3. 應急搶險隊伍處置能力不強在本次災害中,救援隊全以公安武警為主導,干部群眾為主體。但在本次流域的災害應急實踐中顯示出一些管理人員理論知識不夠, 應急處置手段有限,很少使用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以及運籌學、系統分析等決策技術和方法。由于平時缺乏流域間的綜合應急實踐演練,缺少多部門協同訓練和演練,應急救援隊伍在本次救災過程中表現出技能不足、救援重點不明確、任務重置或無法清晰理解救援任務目標等現象。7.4. 信息資源不夠完備、統一從目前情況來看, 雖然流域各級政府和部門建立了

48、相應的應急管理系統平臺,但是這些系統平臺只是對其系統內部的信息和知識進行處理。它們無法從相關領域獲得所需的信息和知識,也不向應急處置相鄰部門傳遞任何信息。從而使得每個部門變成了“信息孤島”,不斷地在其內部產生、加工、傳遞信息和知識,而不與外界進行交換。這極大地降低了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各類信息的實際價值,削弱了各部門間的協同能力,妨礙了指揮人員對態勢的判斷、綜合推理和科學決策。此外,流域各應急管理系統和部門對災害的信息收集、整理與分析不夠,缺少應急救災必備的數據與基礎資料,沒有建立災害所需的案例庫和災害數據庫,在災害分析預測時缺少歷史參考數據,制定措施時沒有合適的技術支持系統進行災害模擬,不利于

49、指揮機構正確決策和相關部門的快速反應。同時,信息發布使得災區內外能及時了解各方救援進展狀況,也使被救援主體了解目前自身所處的狀態,從而在心理上有較好的認知、理解與適應。從調查來看,近50%的民眾是在災害發生2小時后才獲知災害發生的相關信息,表明災情預警、災情告知等信息發表的及時性表現出較緩。實際上,流域機構內各部門的應急信息網絡建設自成一體,無法實現交流共享。另外,目前一些數據是各部門的關鍵資源,但有些部門出于對數據安全和本部門地位的考慮,或出于對數據高回報的期望,抑或本來就受到行業法律和文件約束,造成應急聯動中心無法取得指揮所需要的數據,給應急聯動指揮信息采集與交換中心帶來諸多麻煩,而指揮中

50、心也沒有相應的預算去獲取相應的數據資源,信息聯動也就難以實現。同時,受經濟條件制約,個別地區災害信息報告體系不夠健全,不能滿足災害應急管理對信息及時、準確性的要求,現有的技術手段、基礎設施和人員素質等方面,還不能完全適應快速處置災害的需要。因此,如何融合原有系統平臺的信息與知識,形成多部門聯動的決策模式,是當前應急管理工作的實際需求。通過以上分析,我們注意到,流域“旱澇急轉”災害具有突發性、連鎖性特征,處置這類重大災害,及時、高效是救援必須追求的目標。提高救援的時間和效率,最為關鍵的是能建立基于全流域的協同救援機制,而建立流域協同救援模式,必須打破現有的以行政區為單元的條塊分割的應急模式。陸水

51、河流域屬于較小流域,分布流域上的3個主要縣市均屬咸寧市管轄,這為打破區間限制、建立一套適合于流域的協同應急模式提供了可能。8. 流域協同應急模式研究8.1. 流域應急指揮系統協同模式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的協同模式是由多個應急處置主體組合而成,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各相關主體為完成突發事件處置任務而建立起的一種合作處置模式。這些主體包括不同功能、不同層次的指揮中心和執行部門,它們之間建立起密切的聯系,根據預案的要求或臨時協商的工作流程分工協作,聯合指揮統一行動。一般地這種協作模式同時具有三層縱向結構,即政府指揮中心、多個相關部門指揮中心和基層協同組織及設備。高層負責處置過程中的協調、決策和監督,中層負責快

52、速反應和任務處置,下層負責信息采集、處置效果反饋和具體任務實施。三者是通過信息化和網絡化的協同指揮平臺聯系在一起,實現了突發事件指揮與處置的物理分離和邏輯統一,形成了能夠獲得各類信息條件下的多領域、多部門、多區域、多層次的組織動態協作。從目前來看,建立流域協同救災模式需要建立指揮協同、信息協同和救援物質調配協同機制。在流域應急管理系統中,流域應急指揮中心將不同部門的指揮系統有效的整合在一起,不僅可以實現異構系統的互聯,同時還可以解決各系統之間的實時大容量數據交換、安全傳輸、授權認證、業務監管、多網融合等問題,具有統一接警、迅速定位、快速反應、業務聯動、集中監管、科學指揮、擴充性好等特點。這一模

53、式以流域整體為對象,兼顧流域行政單元,在對流域災害風險進行綜合評估的基礎上,將流域進一步劃分為多個應急救援單元。根據協同式應急聯動的定義, 構建如圖13所示的模型。該模型由兩層應急聯動指揮中心(圖中一級應急聯動中心屬第一層應急聯動中心, 聯動單元調度中心一、二、三單元均屬第二層調度中心)及多個執行部門(圖中處置力量部門公安消防、通信、醫療、交通等)通過網絡聯系在一起。當一般突發事件發生時, 可由第二層調度中心即部門指揮中心直接處理完成。重大事件發生時, 可通過網絡自動被一級指揮中心捕獲, 一級指揮中心(第一層調度中心)協同各單元指揮中心(第二層調度中心) 和部門(執行部門)共同處置。一旦發生特

54、大或重大突發事件,流域應急指揮中心立即啟動總體應急預案和相應的專項應急預案,跟蹤災情,確定災區,與相應的應急單元聯動協同,進行搶險救助、醫療救護、衛生防疫、交通管制、現場監控、人員疏散、安全防護、社會動員等基本應急工作。在各個方面的保障上,必須協同流域各個應急管理主體統一行動(如圖所示)。這一模式最大優勢在于縮短了應急響應鏈條的長度,快速反應。一方面常設應急指揮中心能全流域、宏觀把握災情狀況,迅速展開工作,同時二級響應單元直接面對災區,減少了現有縣級應急中心中轉導致的遲滯時間。但在目前各部門救災資源在行政管理上隸屬于上級主管部門情形下,這一模式最大的困難在于如何實現這些救災單元才能對災備資源進

55、行獨立調配,各區域、各行政部門之間如何有效聯動。 圖13 流域應急指揮系統協同模式8.2. 流域救援物質協同模式應急資源保障是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資源保障工作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到戰時應對突發事件的時效性,科學的資源保障能夠確保應急資源有效的服務于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活動,保證處置活動的順利開展。同時,還可以通過科學的調度和部署盡可能的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全局效用,避免無謂的浪費和失調。應急資源保障包括突發事件發生前的資源布局與配置和突發事件發生過程中的資源調度與補充。流域救災物質協同調配是流域實現協同應急的重要保障。應急救災物質需求一方面是人民基本生活物質,另一方面則是應急救

56、災所需的各種專業人員、工具及設備。目前,在陸水河流域周邊有設在武漢的國家級救災儲備庫一個,咸寧市分縣也設有3個縣市級物質儲備庫。但在陸水河流域三個縣市中,僅有赤壁市一個救災物質儲備庫,而中、上游崇陽、通城兩縣卻還沒有建立救災物質儲備庫,本次災害救災物質主要來源于咸寧市救災物質儲備庫,部分來源于湖北省救災物質儲備庫。由于是對更高一級的儲備物質調撥,涉及到相關行政審批程序及運輸路線規劃等流程,導致部分災區救災物質遲滯達到的情況。如在調查中有33.6%的受訪群眾認為應急救援工作不及時,這其中也包含對救災物質遲滯的反映。另外,在救災物質達到以后,由于缺少對全流域宏觀災情的評估、缺乏與災區協同的配發機制

57、,導致救援物質發放針對性不強,災區出現了部分救災物質重置浪費、部分救災物質又缺乏的現象。陸水河流域應急救災所在救災人員、工具設備調配上同樣存在一定的無序配置情形,流域內不同區域間應對災情的專業人員嚴重配置不均,各類救災工具設備也缺乏較好的分類管理,無法快速有效查詢和調用。為使各類物資能夠在最短的時間送達災區,流域應該做好物資的有效調配工作。流域應常設幾個應急物流配送中心,并與省、市、國家救災儲備庫結合,遵從流域應急指揮中心統一調配,在災害發生前各項物資和配送工作就準備就緒,災害發生時不需花費太長的啟動時間。各配送中心平時建立好救災物質貯備數據庫、分類管理,做好存貯工作,在災害發生時,這些配送中

58、心還承接流域外來自政府、社會團體、民眾等臨時支援的救援物質,根據指揮中心指令信息,負責對這些物質中轉、配送至各災區(圖14)。圖14 流域救災物質協同模式8.3. 流域應急救援信息協同模式突發事件中的信息對于應急處置過程的事態研判、決策、指揮、執行具有關鍵的意義。由于突發事件的復雜性和動態性使得數據隨著事態發展不斷地發生變化,來自不同部門、領域和區域的信息具有不同的種類和屬性,只有對這些信息進行有效地整合才能充分的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實現不同處置部門的信息交流、共享與協同,從而直接支持突發事件處置過程中的各種任務和活動。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信息協同一般包括數據信息的整合和跨部門信息協同。數據信息整

59、合涵蓋了社會系統中各種與突發事件有關的各個領域系統數據,通過對不同部門各類信息的采集、處理和融合,實現了信息的網絡化、透明化和清晰化。就陸水河流域而言,目前,各縣市基礎信息、防汛、消防、防疫等部門都建立了應急系統和應急機制,也有用于管理和提供服務的軟件系統、硬件設備和數據信息系統,但這些都被設立在相關部門內部,形成了一種部門化格局,信息數據形式與格式多種多樣,阻礙了跨區域、跨部門信息的共享與交流。因此跨區域、跨部門的信息協同能為協同處置過程中多源異構數據提供一種可相互理解、支持、交換、共享的信息協同平臺,此平臺能夠發揮突發事件處置過程提供網絡通信、空間信息、事件領域知識、決策支持和調度指揮等綜

60、合性功能,使突發事件處置過程能夠獲得更多的信息服務方式和方法,能夠為應急的決策、指揮、調度提供更多的可選方案和參考信息。建立基于信息協同的流域應急管理模式,需要建立統一的應急信息反應平臺,實現數據、語音和視頻的交換與共享。流域應急反應平臺應由信息數據中心、決策支持信息服務中心及應急指揮中心三部分組成,其中信息數據中心負責接收、處理災區基礎信息,向決策信息服務中心傳遞信息處理結果,由決策服務中心形成信息成果提交給流域指揮中心,最后由流域中心經信息服務中心發送至災區及關注災情發展的不同主體(圖15)。圖15 流域應急救災信息協同模式9. 建立協同應急模式的保障措施9.1. 構建強有力的組織機制流域

61、協同應急救災涉及到不同行政區域和不同行政部門,為實現流域協同應急救災模式,需建立一個權威性的統一協調管理機構進行統籌規劃,宏觀調控。考慮到流域通城、崇陽、赤壁三個主要行政區行政隸屬咸寧市,因此,需要由咸寧市政府在流域間建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形成明確的管理職責,制定專項及部門應急預案,同時,明晰各部門機構責、權、利關系,在應急聯動中心的統一指揮下, 按照“誰分管, 誰負責”的原則, 承擔相應的應急處置工作。在流域合作開展初級階段,政府應積極主動介入區域合作,為流域各地區開展牽線搭橋以及相關的協調工作。當流域合作上升到一個新層次后,政府要適時進行角色轉換,促使流域區域合作由政府推動型向市場導向型轉化

62、。政府應運用手中的行政資源,在西江流域合作過程中建立一個超常規的、超脫地方利益羈絆的、能在全流域宏觀層面把握問題的協調機制,有效推動陸水河流域的協同應急救災工作。9.2. 加強公眾宣傳教育加強公眾宣傳教育目的在于:一是使民眾具有流域一體化的意識,在平時的流域水土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就會從全流域的視角來審視自己的行為,自覺規范開發利用活動,促使民眾在抗災過程中,在保護地方或局利益的同時,還自覺兼顧流域整體利益;二是通過公眾宣傳,大力開展豐富多樣的流域應災教育活動,增強公眾對“旱澇急轉”這類流域性的特殊災害的認知水平,認識到流域內公眾自救、互救等應災救災的重要性,提升流域自身的防御能力。宣傳教育活動

63、要從政府部門、普通民眾及學生群體等多個層面展開。從調研結果來看,流域內92.1%的居民此前沒有聽說過“旱澇急轉”這一災害,73.6%的居民也從未想到在大旱之時會為去做洪澇災害的準備。這些表明流域內公眾對“旱澇急轉”災害認識嚴重不足。9.3. 建立性能良好的聯動技術支持系統為保證應急協同系統良好運行需要一個功能強大的聯動技術支撐平臺。平臺需要依托良好的網絡通訊平臺,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和指揮指令的發送,它包括有線通訊系統、無線通訊系統、計算機網絡系統等。流域應急系統最好以政府電子政務統一的網絡平臺為依托,建立起與各應急管理主體的網絡連接,實現信息數據的交換與共享、全網的視頻會議與視頻點播服務、遠程

64、視頻監控接人等功能,并對各種網絡具有互聯互通的開放性、親善性和非排他性。同時,應急指揮平臺還要具有強大的空間信息處理能力,匯聚應急指揮所需要的各類信息,如本控制數據、數字線劃圖、數字柵格地圖、數字高程模型、數字正射影像圖、三維模型數據、綜合管線數據等;基礎地質數據包括地層數據、地質構造數據、水文地質數據、地震地質數據、環境地質數據和地質資源數據等;專題空間數據包括流域的各種分布圖、影像圖及其屬性,如交通圖、危險品分布圖、突發事件點位圖、疫病高危區,危險區和隔離區等等。而龐雜的數據信息需要空間信息平臺具有良好的技術技撐。9.4. 培訓精干救援力量,形成聯動的救援力量體系陸水河流域應急管理人才嚴重

65、不足,區域內不同地區人力資源更是層次不一。建立應急管理人力資源共享體系,不僅在常態管理中發揮中心地區應急管理人才的優勢,還應通過工作交流和人才培訓,提高流域應急管理整體水平。同時,為了有效利用區域應急管理人力資源,確保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迅速、高效、有序地實施應急救援和處置工作,可以將常態管理時分散于各地的應急管理人員按照快速處置和應急管理要求編制若干個處置小組,緊急狀態下,按照各自事先規劃好的工作職責,進行有序應對。流域應建設一支“善打硬仗、指揮靈敏、功能多樣、救援快捷”的應急力量,要以流域救援任務需要,從信息處理、流域管理、應急救援等多個方面加快培養一批救援力量骨干。從長計議, 科學規劃,

66、本著確立高起點、鎖定高目標、拓展多功能的思路,采取培訓、實踐鍛煉等方法,培養流域自身穩定的救援力量。這些救援力量平時分布在流域各部門,在流域聯動系統下具有良好的多通道聯動渠道,形成內在的固有聯系網絡。致謝:本研究報告得到了咸寧市民政局、氣象局、國土資源局、水文局、水利局及通城縣各有關部門的指導與數據支持,在此一并感謝。附件2011年陸水河流域“旱澇急轉”災害調查問卷(公眾卷)2011年,我國南方多地發生了罕見的“旱澇急轉”災害,災害不僅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同時還致使多人死亡和失蹤,嚴重的災情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位于湖北省咸寧市的陸水河流域是2011年(6月9日20時至10日8時)“旱澇

67、急轉”災害損失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流域沿岸的通城、崇陽、赤壁等3縣市的58個鄉鎮受災,受災人口47.2萬,其中9.8萬人被洪水圍困,受災農田65.4萬畝,倒塌房屋4885間,因山體滑坡、倒房死亡19人,失蹤5人,直接經濟損失6.1億元,其中水利設施損毀2.1億元(來源:中國新聞網,2011年06月10日)。嚴重的災情給當地經濟和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由于“旱澇急轉”災害具有前兆不充分、突發性強、過程快、全流域影響等特征。因此,如何實施“旱澇急轉”應急救援成為人們關心的主要問題。本問卷將通過對您的調查,獲取相關信息,尋找解決 “旱澇急轉”災害高效救援的方法,探索一條適于陸水河流域協同救援的新模式

68、,為區域防災、救災服務,也為其它區域提供借鑒。鑒于此,根據您對“旱澇急轉”災害的了解,協助回答問卷中相關問題。本人對于您的協助致以衷心的感謝!鄭重承諾:本調查僅用于課題科學研究,并不涉及其它方面。您的姓名: 職業方向: (務農、經商、公務員)家庭住址: 調查內容1)此前聽說過“旱澇急轉”災害嗎?( )A聽說過 B. 沒聽說2)此前大旱過程中會主動防范突然發生的洪澇災害嗎?( )A會 B. 不會3)在2011年“旱澇急轉”災害中,您家遭受的損失是( )A小于500元 B. 大于500元而小于2000元 C.大于2000元而小于5000元 D. 大于5000元4)您認為“旱澇急轉”災害引發重大損失

69、的原因是( )A短時降水量太大 B. 河床堵塞,洪水下泄不暢 C. 坑塘水庫調蓄能力不足D.未有效處理堆積物(如開礦堆積礦尾石)被洪水沖刷卷起淹沒村莊農田 E. 森林等植被覆蓋率減小F居民防范意識差 G.其它補充: 4)您認為政府及相關部門對“旱澇急轉”災害應急救援及時嗎( )(注:應急救援主要是指災害發生時政府及相應部門采取的搶險施救措施和行動)A及時 B. 不及時 5)您知道發生“旱澇急轉”災害相關信息是在什么時間?( )A暴雨前一天 B. 暴雨前2小時至一天之間 C. 暴雨2小時后6)您通過什么途徑獲得應對“旱澇急轉”災害信息( )A電視 B.手機短信 C.報紙 D.廣播 E.電話 F.

70、他人轉達2011年陸水河流域“旱澇急轉”災害調查問卷(公務人員卷)2011年,我國南方多地發生了罕見的“旱澇急轉”災害,災害不僅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同時還致使多人死亡和失蹤,嚴重的災情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位于湖北省咸寧市的陸水河流域是2011年(6月9日20時至10日8時)“旱澇急轉”災害損失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流域沿岸的通城、崇陽、赤壁等3縣市的58個鄉鎮受災,受災人口47.2萬,其中9.8萬人被洪水圍困,受災農田65.4萬畝,倒塌房屋4885間,因山體滑坡、倒房死亡19人,失蹤5人,直接經濟損失6.1億元,其中水利設施損毀2.1億元(來源:中國新聞網,2011年06月10日)。嚴重

71、的災情給當地經濟和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由于“旱澇急轉”災害具有前兆不充分、突發性強、過程快、全流域影響等特征。因此,如何實施“旱澇急轉”應急救援成為人們關心的主要問題。本問卷將通過對您的調查,獲取相關信息,尋找解決 “旱澇急轉”災害高效救援的方法,探索一條適于陸水河流域協同救援的新模式,為區域防災、救災服務,也為其它區域提供借鑒。鑒于此,根據您對“旱澇急轉”災害的了解,協助回答問卷中相關問題。本人對于您的協助致以衷心的感謝!鄭重承諾:本調查僅用于課題科學研究,并不涉及其它方面。您所在單位: 調查內容1) 陸水河流域上下游之間是否具有聯動應急機制( )(聯動應急機制是指不同區域之間或部門之間協

72、調一致應對災害的模式)A存在 B.不存在2)陸水河流域“旱澇急轉”災害應急指揮中心指揮范圍包括( )A通城縣 B. 通城與崇陽縣 C. 通城、崇陽縣與蒲圻市3)“旱澇急轉”災害應急救災指揮中心開始運行時間( )A災后1小時內 B. 災后2小時內 C. 災后3小時內 D.災后3小時以上4)“旱澇急轉”災害應急救災指揮中心開始運行時間( )A災前1小時內 B. 災前2小時內 C. 災前3小時內 D.災前3小時以上5)應急救災指揮中心人員來自( )1省 2.市 3. 縣(市)政府辦 4. 水利局 5.氣象局 6.公安局 7. 民政局 8.其它6)主要救援力量為( )1武警部隊 2.當地群眾 3. 干

73、部 4. 外來自愿團體 5.其它補充 7)主要救援力量到達時間( )。A災后1小時內 B. 災后2小時內 C. 災后3小時內 D.災后3小時以后8)救援主要方式( )A以政府組織為主 B.以群眾自救為主 C.非政府組織的志愿團體9)您認為“旱澇急轉”災害引發重大損失的原因是( )A短時降水量太大 B. 河床堵塞,洪水下泄不暢 C. 坑塘水庫調蓄能力不足D.未有效處理堆積物(如開礦堆積礦尾石)被洪水沖刷卷起淹沒村莊農田 E. 森林等植被覆蓋率減小F居民防范意識差 G.其它補充: 10)您對“旱澇急轉”災害救災的建議是:附件二:崇陽縣沙坪鎮泉湖村洪澇災害照片(拍攝時間:2015年6月3日)主河道毀壞的橋梁破壞的村莊破壞的村莊沖跨的房屋沖跨的房屋連根拔起的樹木連根拔起的樹木毀壞的農田毀壞的農田破壞的公路破壞的公路


注意事項

本文(“旱澇急轉”災害風險多尺度評估及應急策略研究預案(39頁).doc)為本站會員(奈何)主動上傳,地產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地產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峡县| 博爱县| 兴海县| 花垣县| 田阳县| 富源县| 沙坪坝区| 长泰县| 抚顺县| 宁夏| 连江县| 南投县| 上虞市| 广汉市| 定安县| 民乐县| 浪卡子县| 兴国县| 崇州市| 丰顺县| 易门县| 新干县| 曲沃县| 达日县| 沁阳市| 唐海县| 淳化县| 郑州市| 庆安县| 长阳| 博白县| 寿光市| 涿州市| 察雅县| 阳信县| 嘉荫县| 加查县| 长海县| 红安县| 张家口市| 丹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