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銅鼓縣經濟新區污水處理有限公司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單位:銅鼓縣經濟新區污水處理有限公司頒布日期:2019年12月1日編制說明突發環境事件不同于一般事件,具有發生突然、擴散迅速、危害范圍廣的特點,污染物沒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途徑,事件對環境可能造成嚴重污染和破壞,給人民生命和國家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為有效防范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及時、合理處置可能發生的各類重大、特大突發環境事件,保障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及正常生產、生活。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相關規定和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有關要求,公司制定了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預案主要有突發環境事件預防、響應、應急、報告、處
2、置等內容,重點加強各個風險目標的日常管理和安全防范工作,嚴防各種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規范和強化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以預防發生為重點,逐步完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的預警、處置及善后工作機制,建立公司防范有力、指揮有序、快速高效和統一協調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體系。1.編制情況概述本預案的編制結合銅鼓縣經濟新區污水處理廠實際情況,參照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污染地塊地下水修復和風險管控環境風險評估技術導則及應急預案編制指南等技術文件的相關規定進行,編制程序如下:2.評審情況說明2019年12月1日,銅鼓縣經濟新區污水處理有限公司組織了銅鼓縣經濟新區污水處理有限公司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以
3、下簡稱“應急預案”)技術評估會。會議代表首先實地查看了現場,并詳細了解銅鼓縣經濟新區污水處理有限公司處理工藝基本情況、應急資源配置及現場處置方案等情況,專家評估組經過詢問和討論,認為該預案編制較為規范,實用性和操作性較強,通過了技術評估。2019年12月1日相關部門進一步就該預案形式及要素組成情況進行了評審,由專家出具評審意見及修改建議,編制單位與企業積極配合,對評估會上提出的意見及建議進行了修改和完善,形成最終報告。目錄1 總則11.1 編制目的11.2 編制依據11.3 適用范圍11.4 預案體系21.5 工作原則22 企業基本情況32.1 企業概況32.2 地理位置及自然環境3地理位置3
4、地形地貌3氣候4水文52.3生產概況72.3.1原材料和產品7主要原輔材料及耗能7主要設施7生產工藝流程82.4 排污情況15廢氣15廢水16固體廢物172.5 周邊交通狀況182.6 周邊環境敏感點和保護目標183 環境風險分析203.1 環境風險識別203.2環境風險目標確定203.3 事故類型及潛在環境風險分析214 應急組織體系及職責224.1 應急救援體系22應急指揮中心234.1.2 專家組23現場應急指揮部234.1.4 各應急救援隊伍234.2 職責23應急指揮中心23專家組244.2.3 現場應急指揮部254.2.4 應急救援組職責265 預防與預警275.1 預防工作275
5、.2 環境風險源監控285.2.1 1#風險目標煤氣發生爐的監控與預警285.3 預警295.3.1預警分級295.3.2預警發布295.3.3預警啟動295.3.4預警響應305.4 預警解除306 應急響應316.1 響應分級316.2 響應啟動316.3應急響應流程圖316.4應急響應程序326.4.1接警及上報326.2.2啟動應急預案336.3 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347 應急處置357.1 處置原則357.2 環境目標優先保護次序357.3 現場處置措施357.3.1 風險目標現場處置措施357.3.2一旦發生事故,應采取以下措施:367.3.4次生災害防范378 應急監測379應急
6、終止389.1 應急終止的條件389.2 應急終止的程序389.3 應急終止后的行動3810信息報告與通報3910.1內部報告3910.2信息上報3910.3信息通報3911后期處置4011.1人員傷亡善后處理4011.2污染物處理4011.3生產秩序恢復4011.4事故后的生態環境措施4011.5事故環境影響評估4012應急保障4112.1 人力資源保障4112.2 財力保障4112.3 物資保障4112.4通信保障4212.5應急救援體系保障4213預案管理4313.1 應急人員培訓4313.2 預案演練43演練準備4413.2.2演練頻次4413.2.3演練組織4413.2.4演練的總結
7、與評估4413.3 責任與獎懲4513.4 預案修訂4513.4.1時限要求45修訂要求4513.5預案備案4514附則4614.1 術語與定義4614.2 發布實施471總則1.1編制目的為使公司在發生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時,能及時有效實施應急救援和處理,做好應對環境風險和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思想準備、預案準備、機制準備和工作準備,防患于未然,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突發環境污染事故及其造成的損害,保障公司及周圍企業、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保護環境,維護環境安全和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我公司編制本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保障公司在一旦發生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情況下,公司能夠迅速、有效
8、地控制和處理。1.2 編制依據(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3)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4)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5)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6)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暫行辦法;(7)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8)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9)企業事業單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備案管理辦法(試行);(10)江西省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11)江西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12)宜春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13)銅鼓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14)宜春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15)銅鼓縣重污染天氣應急預
9、案;(16)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17)危險化學品重大風險源辨識。1.3 適用范圍本預案為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著重針對公司可能發生的突發環境污染事件,與安全事故應急預案不同。本預案適用于本公司化學品泄漏事故對環境的污染、火災爆炸事故對環境的污染等事故應急。主要包括對水環境污染、對環境空氣污染、有毒化學品對人員傷害等方面環境事故應急。1.4 預案體系1.5 工作原則根據本公司實際情況,本著“預防為主、減少危害、統一領導,分類負責、屬地管理,分級響應、充分利用資源”的原則,立足于防患于未然,做好突發事件的對應管理工作。(1)堅持預防為主,減少危害。加強對環境事件危險源的監測、監控并實施
10、監督管理,建立環境事件風險防范體系,積極預防、及時控制、消除隱患,提高環境事件防范和處理能力,盡可能地避免或減少突發環境事件的發生。(2)堅持統一領導,分類負責,屬地管理,分級響應。在總指揮的統一領導下,加強部門之間協同與合作,提高快速反應能力。針對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生態污染等特點,實行分類負責,充分發揮部門專業優勢,使采取的措施與突發環境事件造成的危害范圍和社會影響相適應。(3)堅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積極做好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思想準備、物資準備、技術準備、工作準備,加強培訓演練,充分利用現有專業環境應急救援力量,整合環境監測網絡,引導、鼓勵實現一專多能,發揮環境應急救援力量的作用。
11、2 企業基本情況2.1 企業概況銅鼓工業園區正處于建設期,已入駐企業約21家,為了保護周圍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江西銅鼓工業園區響應國家環保要求,配套各方面基礎設施,為更好地招商引資,決定興建一套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銅鼓縣經濟新區污水處理廠。為了降低環境污染程度,銅鼓縣經濟新區污水處理廠與江西銅鼓工業園區同步建設,銅鼓縣經濟新區污水處理廠近期建設規模為日處理污水10000噸,遠期處理總規模達到日處理污水30000噸,集中處理園區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可有效的解決園區的廢水污染問題,對減輕園區企業污染治理負擔,優化投資環境,保護定江河及大塅水庫生態環境,加快推進定江河及大塅水庫生態經濟建設,具有
12、積極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基于此,銅鼓縣經濟新區污水處理有限公司擬投資4397.33萬元,選址于銅鼓縣三都鎮東滸村象灣組(銅鼓縣工業園區內),建設銅鼓縣經濟新區污水處理廠新建項目。本項目為污水處理項目,項目分為兩期建設,一期項目建成后,可達到日處理污水10000噸的規模,本次環評僅對一期項目進行評價。現項目用地表現為空地。2.2 地理位置及自然環境地理位置江西省銅鼓工業園區位于銅鼓縣城的東北方向,距銅鼓縣城約17公里,靠近三都鎮鎮區,屬三都鎮管轄范圍。主要以引進外商投資、興辦生態工業為主,主導產業為制藥業、竹木加工業,少量現代服務業等與之相關的其它產業類型,規劃總用地面積為278.4
13、6公頃。四至范圍:北起小路里,南至銅修公路,東起舒家坳,西至船窩。地形地貌銅鼓縣地處羅霄山脈北端東部,修河上游。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西寬東窄,境內山丘連綿起伏,千米以上高峰有20座。雄踞西部的大溈山羊場尖海拔1541m,為第一高峰。中部的丹霞地貌更具特色,常呈聳立的孤獨山峰,景觀壯麗多姿。東部的地貌較平緩,土地集中連片。銅鼓縣境內山巒重疊,連綿起伏,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最高峰是大溈山的七星嶺,海拔1688m,最低處為古橋金雞橋,海拔155m。源于大圍山麓的定江河河、金沙河兩大水系,分別自西南向東北斜貫全境。年降水量1773mm,年均氣溫16.2。礦產豐富,礦藏有金、錫、鎢、錳和瓷土、花
14、崗巖。1、地層區內出露地層為中元古界雙橋山群下亞群(Pt2sh1)、上亞群(Pt2sh2)和第四系(Q)。中元古界雙橋山群(Pt2sh)為一套巨厚的海相濁流沉積為主的復理石建造或類復理石建造及火山火山碎屑沉積建造的泥砂質、淺變質巖系。該地層分上、下兩個亞群,每個亞群又分上、下兩個巖組。下亞群第二巖組(Pt2sh12)巖性主要為灰綠、深灰色薄-中厚層狀泥質板巖、粉砂質板巖及變質砂巖為主,夾灰、灰白色中-巨厚層狀變粉-細屑沉凝灰巖,或成略等厚互層。主要分布于規劃區西部;上亞群第一巖組(Pt2sh21)巖性以青灰、黑灰色泥質板巖、粉砂質板巖、綠泥絹云板巖為主。主要分布于測區北部、南部;上亞群第二巖組
15、(Pt2sh22)巖性以青灰、灰黑色薄-中厚層狀泥質板巖為主、夾深灰色中厚層狀變粉-細屑沉凝灰質巖及變質砂巖。分布于測區東部,構成向斜軸部。第四系(Q)不發育,分布于河谷、山間洼地,為沖積、坡積物。2、構造斷裂構造較發育,空間分布上大體可分為NE向、NW向二組,以NW向構造最發育且規模最大。NW向構造:傾向北東,傾角5570,為張性斷裂,早期主要為原巖(板巖)破碎,后期再充填石英脈,該次詳查控制的脈石英礦體就位于F1構造中。F1構造出露長度約194m,寬730m,傾向45,傾角60,充填有團塊狀白色灰白色石英、板巖碎塊及二者的膠結物。NE向構造:傾向北西,傾角較陡,為壓扭性斷裂。F2構造比F1
16、構造晚,出露長度約60m,寬約2m,傾向北西,傾角85。構造巖主要為板巖碎塊,見扭曲現象,未見石英脈充填。3、巖漿巖規劃區及臨近區域為大面積中元古界雙橋山群地層分布區,未見花崗巖出露,僅見小型石英脈發育。氣候銅鼓屬中亞熱帶北部濕潤氣候,氣候溫潤,冬無嚴寒,夏少酷暑,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多年平均氣溫16.4。1月平均氣溫4.6,極端最低氣溫-13.4(1972年2月9日)。7月平均氣溫27.3;極端最高氣溫40.1(2010年8月5日)。月平均氣溫年較差22.4,最大日較差25.6(1969年4月10日)。生長期(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5)年平均259天,無霜期年平均265天,最
17、長達317天,最短達232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460.4小時,年總輻射97075.1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350天(2月1日次年1月20日)。年平均降水量1771.4mm,年平均降雨日數為155天,最多達208天(1997年),最少為128天(1963年)。極端年最大雨量2848.5mm(1998年),極端年最少雨量1138.4mm(1963年)。降雨量量集中在每年4月至6月,6月最多。銅鼓平均年蒸發量13801510.6mm,一年中10月至次年3月蒸發量較大,占全年蒸發量的76.6%,4月至9月占蒸發量23.4%。春季以東北偏東風出現頻率最高,值為7.4%,夏、秋、冬均以東(E)風為主
18、導風向,出現頻率分別為7.8%、7.9%、7.7%。年平均風速為1.1m/s(含靜風),最大風速2.8m/s。銅鼓縣基本氣象條件見表5.1-1。表5.1-1 宜春市銅鼓縣近20年基本氣象條件表年平均日照時數1460.4h多年平均降雨量1771.4mm多年平均氣溫16.4多年平均蒸發量1450.5mm歷年極端年最高氣溫40.1多年平均相對濕度83%歷年極端年最低氣溫-13.4多年平均風速1.1m/s多年平均氣壓984.9hPa多年主導風向東北風水文規劃區出露地層有中元古界雙橋山群及第四系。未見巖漿巖出露。地下水類型的劃分及水文地質特征根據本區地下水的賦存條件、水力特征將其劃為第四系孔隙潛水、基巖
19、風化裂隙潛水、構造裂隙潛水三類,現分述如下:a、第四系孔隙潛水:賦存于沖積層和殘坡積層中。區內殘坡積層不甚發育,僅山坡及山谷洼地分布少量松散原巖碎石及亞粘土,水量貧乏;區內沖積層主要分布于小溪兩岸,下部為河床相砂及粗砂礫石層,上部為河漫灘相砂、亞砂土、砂礫石層。厚度一般418m。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垂直滲入補給,其次為基巖裂隙水側向或沿斷裂構造上升補給,以泉的形式向地形低洼處排泄。b、基巖風化裂隙水:主要分布于規劃區大部。出露地層為中元古界雙橋山群上、下亞群板巖,以上地層新鮮巖石致密堅硬,富水性差,為相對隔水層,地下水賦存于近地表風化裂隙中,風化層發育深度一般為120m。地下水為風化裂隙潛水,主要
20、接受大氣降水補給,以下降泉泄露,泉流量常見值0.03升/秒0. 1升/秒,在斷裂帶發育地段富水性稍好。c、構造裂隙潛水含水層主要賦存于斷裂構造中,規劃區斷裂構造較發育,以其展布方向主要為北西、北東向二組構造。c1、北西向含水構造F1:控制區內脈石英礦的產出,走向135,傾角60,與地層走向斜交,形成寬約30m的破碎角礫巖帶和裂隙影響帶。在鉆探中全部表現為漏水。c2、北東向含水構造F2:為成礦后期構造,錯動脈石英礦,構造走向NE45,傾向北西,傾角85,構造為壓扭性質,斷層影響帶寬約38m,富水性一般。水文特征(1)地表水文狀況工業園區所在區域主水體為定江河(也是工業園區的納污水體)及各個水庫。
21、定江河,古稱武鄉水,是修河的源頭,經修水、武寧、永修入鄱陽湖,再流入長江。銅鼓縣共有各類水庫28座,其中最大水庫為大塅水庫,為大(2)型水庫,其余水庫均為小型水庫,規劃區污水經定江河支流進入大段水庫,經大塅水庫后進入定江河。定江河在縣內流程全長70.9km,上游寬15至60m,大段以下寬100至180m。枯水期流量為2m3/s,平均河寬為60m,平均河深為0.6m。根據銅鼓縣水利局提供資料可知,規劃區尾水經過大塅水庫,大塅水庫集水面積約為611km2,最大庫容11510萬m3,枯水期最大水量約為3840萬m3,壩高約為43.4m,最大泄流量為3628.4m3/s,平均泄流量約為2418.7m3
22、/s。主要用于發電,兼顧防洪、灌溉、養殖等。根據水庫的分類,水庫可分為平原湖泊型水庫、山谷河流水庫、丘陵湖泊型水庫和山塘型水庫,大塅水庫原為定江河,由于城市發展的需求,在定江河上通過建設大壩截流,形成山谷河流型水庫,河流型水庫由于受到原河道兩岸的城市規劃的限制,它們的水域面積通常不是很寬闊,而是呈狹長狀,其長度遠遠大于其寬度。這種特征更類似于河流的槽型結構。故本項目把大塅水庫簡化為河流進行分析。規劃區東北側近期供水水源來源茶山林場場部海拔約275米以下二溪交匯處的一小型水庫,水庫蓄水約1020萬m3,可作旬調節。上游集水面積約13km2,最枯季節日均來水量達7000m3。(2)地下水文狀況礦區
23、出露地層有中元古界雙橋山群及第四系,未見巖漿巖出露;地下水類型的劃分及水文地質其特征。根據本區地下水的賦存條件、水力特征將其劃為第四系孔隙潛水、基巖風化裂隙潛水、構造裂隙潛水三類。勘察期間測得鉆孔內穩定水位埋深0.202.40,相對標高在-2.200.00米之間。地下水流向自西向東。根據地下水腐蝕性評價,初步判定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有弱腐蝕性,對混凝土結構中鋼筋無腐蝕性,對鋼結構有弱腐蝕性。2.3生產概況2.3.1原材料和產品主要原輔材料及耗能處理藥劑及能源消耗一覽表類別名稱規格、型號年耗量來源儲運方式藥劑次氯酸鈉8%0.5 t/a外購公路運輸、存放在加藥間處理膜膜組件/4套(每10年更換一次)
24、外購公路運輸、存放在加藥間新鮮水/19505.6園區給水管網/電/31.21萬KWh/a電網供電/主要設施工程名稱工程內容單項工程名稱建設規模備注主體工程廢水處理設施(1萬m3/d)格柵沉砂池18.20m(L)1.00m(B)5.50m(H),1座設置于輔助用房下方調節池22.80(L)m18.4(B)m4.90(H)m55(L)m26(B)m4.90(H)m40(L)m16(B)m4.90(H)m,1座水力停留時間為11.62小時,設置于綠化地及停車場下方兼氧FMBR膜處理池15.00m(L)2.80m(B)0.35m(H),4座浸洗池4.10 m(L)1.60 m(B)2.50m(H),1
25、座設置于設備間下方排放池5.40 m(L)1.40 m(B)1.60m(H),1座設置于廠區西南角尾水排放管500mm,L1.52.0km排放管起點為大塅水庫庫尾,終點為大塅水庫庫心輔助工程辦公室建筑面積為24m2從北至南布設,均設置于格柵沉淀池及浸洗池上方,內設在線監測設備風機房建筑面積為29.3m2設備間建筑面積為36.4m2公用工程1給水用水量984.6t/a其中874t/a來自銅鼓縣供水管網,110.6 t/a來自污水處理后的尾水2排水雨污分流,廢水總排放量為10000m3/d廢水處理達標后,尾水經污水管網最終排入大塅水庫3供電31.21萬KWh/a園區電網提供環保工程1噪聲治理減震、
26、隔聲、降噪設施/2廢氣處理集氣罩+15m高排氣筒3固廢處理垃圾收集桶、泥砂暫存處4風險防范應急事故池應急事故池容積2500m3,1座5綠化工程廠區綠化率達39.2%綠化面積為790m2生產工藝流程膜生物反應器(MBR)是一種將膜分離技術與生物處理單元相結合的污水處理工藝,近年來倍受關注。兼氧FMBR工藝對工業廢水、高濃度有機污水、難降解有機污水具有非常高的處理效率。膜生物反應器主要由膜分離組件及生物反應器兩部分組成。生物反應器(簡稱MBR)是在水處理領域中研究得最為廣泛深入的一類膜生物反應器,是一種用膜分離過程取代傳統活性污泥法中二次沉淀池的水處理技術。在傳統的污水生物處理技術中,泥水分離是在
27、二沉池中靠重力作用完成的,其分離效率依賴于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沉降性越好,泥水分離效率越高。而污泥的沉降性取決于曝氣池的運行狀況,改善污泥沉降性必須嚴格控制曝氣池的操作條件,這限制了該方法的適用范圍。由于二沉池固液分離的要求,曝氣池的污泥不能維持較高濃度,一般在1.53.5g/L左右,從而限制了生化反應速率。水力停留時間(HRT)與污泥齡(SRT)相互依賴,提高容積負荷與降低污泥負荷往往形成矛盾。系統在運行過程中還產生了大量的剩余污泥,其處置費用占污水處理廠運行費用的25%40%。傳統活性污泥處理系統還容易出現污泥膨脹現象,出水中含有懸浮固體,出水水質惡化。針對上述問題,MBR將分離工程中的膜
28、分離技術與傳統污水生物處理技術有機結合,大大提高了固液分離效率,并且由于曝氣池中活性污泥濃度的增大和污泥中特效菌(特別是優勢菌群)的出現,提高了生化反應速率。同時,通過降低F/M比減少剩余污泥產生量(甚至為零),從而基本解決了傳統活性污泥法存在的許多突出問題。本項目的膜技術污水處理槽采用的FMBR工藝技術為針對有機污水處理,結合傳統MBR工藝特點,設計單位自主研發的一種高效、低耗生物處理工藝,該工藝在傳統技術的基礎上首次實現了四個成功的技術突破,即“成功建立兼氧MBR、成功實現有機污泥近零排放、成功實現污水氣化除磷、成功實現同步脫氮”;該工藝具有“三省”、“三快”、“三低”產品特點。更是擁有有
29、機污泥近零排放,出水穩定。三省省能,與同類產品及工藝相比節能大于50。省地,與傳統工藝污水處理廠相比省地大于50。省力,可實現全自動運行。三快上馬快,核心組件一體化設計,批量生產。見效快,安裝完成后出水可很快達標。回收快,由于出水可回用,投資回收期短。三低出水COD低。投資低,綜合造價低于其他污水處理廠。運行費用低。兼氧FMBR運行機理:兼氧FMBR污泥以兼性厭氧菌為主,有機物的降解主要是通過形成較高濃度的污泥在兼性厭氧性菌作用下完成的。大分子有機污染物是被逐步降解為小分子有機物,最終氧化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等穩定的無機物質。由于兼性厭氧菌的生成不需要溶解氧的保證,所以降低了動力消耗。曝氣的主要
30、作用是對膜絲進行沖刷、震蕩,同時產生的溶解氧正好被用來氧化部分小分子有機物和維持出水的溶解氧值。兼氧FMBR系統通過曝氣作用,使兼氧FMBR系統內部區域分為好氧區與缺氧區,膜組件內部區域屬于好氧區,膜組件外側區域屬于缺氧區。由于在膜組件底部進行曝氣,曝氣作用產生了氣提效果,膜箱內部區域氣水向上流動,膜箱外側區域水流向下流動形成了橫向環流。系統內的污水可連續交替地經過好氧區和缺氧區,不斷進行好氧兼氧生物降解,有利于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得益于獨特的系統構造與曝氣作用,兼氧FMBR系統內污泥濃度高,且主要以兼性厭氧菌為主。在缺氧區域,系統處于高容積負荷、低污泥負荷狀態,當系統污泥負荷持續升高時,兼
31、性厭氧菌進入高度外源呼吸階段,其可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合成細胞物質,從而使有機物含量下降,污泥負荷降低;此時缺氧區內部兼性厭氧菌大量繁殖,污泥負荷的持續下降導致兼性厭氧菌進入高度內源呼吸階段,從而使得系統污泥濃度下降,污泥負荷升高。由此兼氧FMBR系統缺氧區域兼性厭氧菌交替處于外源呼吸與內源呼吸階段,有機物被徹底代謝,而系統內部兼性厭氧菌細胞合成速率與代謝速率相近,從而實現兼氧FMBR系統有機污泥近零排放。圖4-3 兼氧FMBR系統示意圖兼氧FMBR系統的特殊構造及其內部的橫向環流,使得兼氧FMBR系統內部可以形成特殊的生物微環境,促使系統厭氧氨氧化脫氮,硝化作用產生大量的NO2-
32、累積,厭氧氨氧化菌首先將NO2-轉化成NH2OH,再以NH2OH為電子受體將NH4+氧化生成N2H4;N2H4轉化成N2,并為NO2-還原成NH2OH提供電子,實驗中有少量NO2-被氧化成NO3-。同時在好氧區域,系統內發生氧化、氨化及硝化作用,可以使NO2-在好氧區域大量累積,而好氧區與缺氧區之間的橫向環流,使得好氧區域的NO2-向缺氧區域轉移,在缺氧區域,NO2-則被厭氧氨氧化菌氧化為N2,保證了兼氧FMBR系統對氮的去除。同時由于實現了短程硝化、厭氧氨氧化作用,大幅降低曝氣能耗和反硝化所需碳源,從而實現了高效脫氮目的。在兼氧FMBR系統內部,在兼性厭氧菌交替處于外源呼吸與內源呼吸階段時,
33、在有機物、無機磷酸鹽等共同作用下,兼性厭氧菌可以合成微生物細胞物質,并形成有機磷化合物,而后由于氨基酸在生物體內分解產生含C-P鍵的磷脂,兼性厭氧菌在利用磷脂化合物時,使C-P鍵斷裂,從而生成磷化氫氣體,保證了兼氧FMBR系統高效脫氮的同時,對總磷亦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兼氧FMBR系統獨特設計及特有菌群,保證了兼氧FMBR系統對各類污染物的良好去除作用,同時通過膜的過濾作用可以做到“固液分離”,從而保證污水中的各類污染物通過膜的過濾作用得到進一步的去除,保證了出水水質。兼氧FMBR的主要污染物去除機理兼氧FMBR工藝實現菌體共生,同步處理不同污染物,大幅提高系統適應能力、處理效率。C-有機污泥“
34、零”排放(低能耗)P-氣化除磷降解(低能耗)N-厭氧氨氧化脫氮(低能耗)突破好氧MBR工藝(能耗高、易堵膜)的瓶頸兼氧FMBR的主要特點:兼氧FMBR污泥以兼性厭氧菌為主,有機物的降解主要是通過形成較高濃度的污泥在兼性厭氧性菌作用下完成的。大分子有機污染物是被逐步降解為小分子有機物,最終氧化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等穩定的無機物質。由于兼性厭氧菌的生成不需要溶解氧的保證,所以降低了動力消耗。曝氣的主要作用是對膜絲進行沖刷、震蕩,同時產生的溶解氧正好被用來氧化部分小分子有機物和維持出水的溶解氧值。污水污泥同步處理(有機污泥近零排放)兼氧FMBR技術在實現污水處理回用的同時,實現了有機污泥的大幅度減量,
35、實現有機剩余污泥零排放,成功解決了剩余污泥處置難題。污泥負荷(F/M)是影響污泥增值的重要因素,低F/M值將使得生化系統中污泥處于高度內源呼吸相,進入系統有機基質最終被內源呼吸而代謝成為二氧化碳、水及少量無機鹽。新增有機物在兼性厭氧菌的作用下一部分被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繼而被氧化分解為CO2、H2O等無機物;另一部分被合成為細胞。在低污泥負荷條件下,該細胞作為營養物在兼性厭氧菌作用下一部分又被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繼而又被氧化分解為CO2、H2O等無機物;另一部分又被合成為新細胞。依此類推,在低污泥負荷條件下,該新細胞又作為營養物在兼性厭氧菌的作用下繼續作分解與合成的代謝,直至細胞最后全部代謝為
36、CO2、H2O等無機物。由下圖可見,從整個分解、合成代謝的過程來看,有機物已被徹底代謝,系統內有機污泥沒有富集增長。圖4-4 兼性厭氧菌對有機物的分解與合成及產物示意圖當系統內新增細胞等于代謝速率時,有機污泥零增長。通過長期實驗,監測出當污泥自身消化與增殖達到動態平衡時,系統內的污泥負荷基本維持在0.072kg(COD)/kg(MLSSd)。進水有機污染物濃度高,新增細胞多,代謝速率高,MLVSS升高;反之,進水有機污染物濃度低,新增細胞少,代謝速率低,MLVSS降低。由于膜生物反應器能夠將細菌截留下來,污泥濃度隨進水濃度可以在比較寬的范圍內波動,確保系統能在0.050.1kg(COD)/kg
37、(MLSSd)這個污泥負荷下運行,實現有機剩余污泥近零排放。且通過不排泥方式的運行,可以維持較長污泥齡,抑制了絲狀菌的增殖,解決了不排泥情況下的污泥膨脹問題。除磷機理污水除磷技術主要有化學除磷和生物除磷,化學除磷藥劑用量大,產生的化學污泥多,運行成本高;生物除磷需通過排泥實現,存在剩余污泥處理難題,近年來,利用膜生物反應器強化生物脫氮除磷越來越受重視。國內外已有文獻探討和研究氣化除磷途徑對磷的有效去除:1988年Devai等人首次發現了在污水處理系統中的磷循環中磷損失達30%45%,并證實其中25%50%是以氣態磷化氫的形式進入大氣的;隨后,隨著分析方法和檢測手段的提高,特別是1993年Gas
38、smann等人采用GC-FPD檢測技術,通過毛細管色譜柱和低溫冷阱富集GC-NPD檢測技術,使沉積物中磷化氫的檢測限達到0.1ng,證明了磷化氫是水環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磷的化合物形式;Eisman1997年的研究表明磷化氫的產生是一種微生物為媒介的過程;Rutishauser等人(1999年)觀察了在污水處理廠污泥濃縮池上部的污泥中的磷化氫的形成,他們接種殺毒后的污泥以及將污泥加入到補充了甲醛或氯化汞的媒介中時完全得不到磷化氫,證明了磷化氫形成的動力學遵循典型的微生物生長曲線,磷源和碳源的交替影響促進了磷化氫的形成;Jenkins等人(2000)測得有一些厭氧微生物可以產生磷化氫;劉志培等人(
39、2004)測得污水處理廠初次沉淀池中污泥磷化氫含量為21307.4ng/kg,并且提出了磷化氫的產生在污水除磷中有一定的作用,這就對原有污水處理系統中磷的轉化途徑提出了重要的補充,認為污水處理系統中的磷不僅存在于液相和固相中,而且其中的一部分以氣體的形式逸出;所有這些研究表明,磷化氫已經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磷的氣態形式,同時反映了磷的又一遷移轉化的重要途徑,即向氣態遷移的途徑,為傳統的磷只能在固體形態和溶解形態之間轉化的理論提出了重要的補充。關于磷化氫產生的機理,目前的研究還很少,生物學上認為在有機物(碳源)、無機磷酸鹽等共同作用下,在兼性厭氧菌作用下合成了微生物細胞物質,形成有機磷化合物,由于
40、氨基酸在生物體內分解產生含CP鍵的磷脂,兼性厭氧菌在利用磷脂化合物時,使CP鍵斷裂,從而生成磷化氫氣體;動力學上認為磷的化合物還原成磷化氫的過程是需要能量的,這部分能量可以由生物體內儲存的ATP水解獲得。因此,生物學以及動力學為磷的化合物向氣態磷化氫的轉化提供了解釋。磷轉化機理兼氧FMBR工藝中在特性菌在兼性條件下將污水當中磷轉化為氣態的PH3,該生物氣化除磷途徑完全不同于傳統的生物除磷工藝,是一種全新的高效低耗生物除磷新工藝。由于PH3非常不穩定,曝氣過程中瞬間氧化為對人體及環境無害的氧化物,磷的氧化物被帶入空氣中,進入磷的自然生態循環,達到從污水中去除的目的,開辟了國際公認的生物排泥除磷和
41、化學除磷之外又一除磷新途徑。同步脫氮(厭氧氨氧化)厭氧氨氧化的反應機理:在一定條件下,硝化作用產生大量的NO2-累積,厭氧氨氧化菌首先將NO2-轉化成NH2OH,再以NH2OH為電子受體將NH4+氧化生成N2H4;N2H4轉化成N2,并為NO2-還原成NH2OH提供電子,實驗中有少量NO2-被氧化成NO3-。由于實現了短程硝化、厭氧氨氧化作用,減少了供氧,大幅降低曝氣能耗和反硝化所需碳源,從而實現了高效脫氮目的。在實施上,不僅要優化營養條件和環境條件,促進厭氧氨氧化菌的生長,同時要設法改善菌體的沉降性能并改進反應器的結構,促使功能菌有效持留。厭氧氨氧化涉及的化學反應為:NH2OH + NH3N
42、2H4 + H2ON2H4N2 + 4HHNO2 + 4HNH2OH + H2O兼氧FMBR工藝流程:圖4-5 兼氧FMBR工藝流程圖2.4 排污情況本項目會產生一定污染,對周圍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本公司均采取環保治理措施。目前公司污染物排放分析如下:廢氣廢氣來源主要是污水處理設施運行過程中產生的硫化氫氣體及氨氣等,格柵沉砂池、調節池均為地埋式,且在土地上方進行綠化處理,對格柵沉砂池、調節池進行密閉加蓋處理,考慮到格柵池、調節池需定期進行開蓋監測,在加蓋開口處設置一可移動的移臂集氣罩收集惡臭氣體,集氣罩的收集效率為80%;兼氧FMBR池設置在地上,在一體設備中留有出氣口,在出氣口處設置管道
43、連接,收集兼氧FMBR池產生的惡臭氣體。項目集氣量10000m3/h,收集后的惡臭后采用生物除臭器進行處理,廢氣經收集處理后通過15m高排氣筒集中排放,生物除臭器處理效率為80%。格柵沉砂池、調節池中產生的惡臭氣體另有20%未被集氣罩收集到,呈無組織的形式外排,為減小項目無組織惡臭氣體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需加強廠區內的綠化。污水在厭氧及缺氧環境下,污水中有機物在兼性與厭氧細菌作用下,將一部分有機物轉化為甲烷(CH4),本項目部分甲烷與惡臭氣體一并收集后外排,未收集到的甲烷呈無組織排放。(2)無組織排放對于無組織排放的惡臭氣體,本項目在某些惡臭源設置天然植物提取液除臭設施來降低惡臭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44、,該技術的特點和機理簡介如下:天然植物提取液除臭技術的核心是以天然提取液作為除去異味的工作液,配以先進的噴灑技術或噴霧技術,使得有異味的分子迅速分解成無毒、無味分子,以達到除臭的目的。天然植物提取液的原材料是天然植物提取液,經過先進的微乳化技術乳化,使其可以與水相溶,形成透明的水溶液。天然植物提取液具有無毒性、無爆炸性、無燃燒性、無刺激性等特點。利用天然植物提取液進行除臭是一種廣泛使用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其機理可以表述如下:經過天然植物提取液除臭設備霧化,天然植物提取液在空間擴散液滴的半徑0.04mm。液滴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積,具有很大的表面能。溶液的表面不僅能有效地吸咐在空氣中的異味分子,同時也
45、能使被吸附的異昧分子的立體構型發生改變,削弱了異味分子中的化合鍵,使得異味分子的不穩定性增加,容易與其他分子進行化學反應。在天然植物提取液中所含的有效分子是來自于植物的提取液,它們大多含有多個共軛雙鍵體系,具有較強的提供電子對的能力,這樣又增加了異味分子的反應活性。吸附在大然植物提取液溶液的表面的異味分子與空氣中的氧氣接觸,此時的異味分子因上述兩種原因使得它的反應活性增大,改變了與氧氣反應的機理,從而可以在常溫下與氧氣發生反應。與吸附除臭法、生物除臭法相比,天然植物提取液除臭技術在設備配置方面,簡單、合理、靈活、節能;在使用過程中,少故障、無噪音,有較低的運行成本。因此,本工程無組織廢氣除臭采
46、用天然植物提取液除臭法。廢水根據工程分析,污水處理廠主要污染物COD、BOD5、SS、NH3-N、TN及TP處理效率分別為90%、96.7%、97.5%、90%、78.6%和93.8%。經處理后,外排尾水中主要污染物COD、BOD5、SS、NH3-N、TN及TP排放濃度均可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標準。為了確保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轉和處理后的尾水穩定達標運行,一定要做好進水污染源的源頭控制和管理。根據江西省環保廳關于明確我省工業園區集中污水處理廠出水排放標準和進水接管標準有關問題的通知文件要求,提出本項目進水接管要求如下:制定嚴格的污水排入許可制度。進入
47、污水處理廠處理的廢水必須達到接管要求后方可進入污水管網。為了確保排入污水管網的各企業污水符合接管要求,建議對園區內所有涉及污水排放的企業的污水排口建設在線監測裝置,對污水流量、pH、COD和氨氮等濃度進行在線監測,并建議涉及重金屬及高濃度污染物排放的均安裝在線監測設備,在線監測裝置必須與污水處理廠監控室、當地環保局連通,以便接受監督。為了使進入污水處理廠的污水水質穩定,各排污企業必須建設足夠容量的污水調節池,確保排水水質穩定。加強對區域內排污單位的監管,對于納污范圍內工業企業,根據各行業廢水特點,嚴格要求各企業廢水排入污水管網前經廠內污水處理設施預處理,涉及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
48、96)中第一類污染物的廢水必須在生產車間處理達標,不得直接排入污水處理廠,嚴格限制有毒有害污染物特別是含重金屬的廢水進入污水處理廠,對含有毒有害物質工業廢水,需在各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中論證接管可行性,并經預處理后不影響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方可接入。建議每個廠單獨管線收集廢水,如有重金屬等有毒有害廢水也需設置單獨管線收集。污水處理廠需與主要的污水排放企業之間要有暢通的信息交流管道,建立企業的事故報告制度。一旦排水進入污水處理廠的企業發生事故,應要求企業在第一時間向污水處理廠報告事故的類型,估計事故源強,并關閉出水閥,停止將水送入區域污水處理廠。固體廢物根據環境保護部關于污(廢)水處理設施產生污泥危
49、險特性鑒別有關意見的函(環函2010129號), “專門處理工業廢水(或同時處理少量生活污水)的處理設施產生的污泥,可能具有危險特性,應按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危險廢物鑒別技術規范(HJ/T298-2007)和危險廢物鑒別標準的規定,對污泥進行危險特性鑒別”,因此,建設單位對污水處理廠處理系統產生干污泥以危險廢物要求管理和貯存,委托有資質單位安全處理處置。若為危廢則交由有資質單位處置,不為危廢則按一般工業固廢進行衛生填埋處置。沉砂池產生的泥砂,采用砂水分離器進行砂水分離,砂水分離后的泥砂含水率約60%。分離出的污水回流至細格柵前,和其他廢水一并進入污水處理系統處理。具體處理工藝見圖
50、10.4-1。圖10.4-1泥砂處理工藝流程2.5 周邊交通狀況公司位于銅鼓縣三都鎮東滸工業園區,道路暢通。2.6 周邊環境敏感點和保護目標主要環境保護對象及目標序號保護目標名稱方位距本項目邊界最近距離(m)規模(戶/人)備注水環境1定江河南2.5km中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類水標準2修水自來水廠取水口東北污水處理廠排口下游約85km30000m3/d3大塅水庫東3km中型水庫大氣環境1王馬塘西南45025/90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中二級標準2安置房西北600100/5303時家山下東北1100100/4604尹獅坳西南115020/1005東滸村
51、西北1200380/18006田排里東北14004/157東滸小學西北1500約300人8郭洞西150080/3509灣里東北15504/1310北山西北2000110/55011王家壟西200080/40012塘源里西南2000300/91013扁擔山西南210035/10014密源西南215015/6015石虎口西南220041/16516上油榨西2300230/120017胡家壟西北250030/13018東山下西南250027/100聲環境1項目廠界/1/聲環境質量標準(GB 3096-2008)3類標準3 環境風險分析3.1 環境風險識別(1)與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標準對應的物質
52、識別對照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9)、危險貨物品名表(GB12268-2012)、化學品分類、警示標簽和警示說明安全規范 急性毒性(GB20592-2006)以及危險化學品名錄,對本項目涉及物料進行辨識,確認環境風險識別的污染物,結果見表9.1-1。表9.1-1 項目涉及物料量及危險類型序號類別年消耗量性狀危化品名錄危險性類別是否屬于GB18218-2009識別范圍18%次氯酸鈉0.7t液體非危險化學品否表9.1-1結果顯示,本項目中,無屬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9)辨識范圍的物質。(2)與風險評價導則對應的物質識別根據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附錄a
53、中危險物判定,對項目涉及的化學品危險特性進行識別。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附錄a中危險物質判定依據物質分類LD50(大鼠經口)mg/kgLD50(大鼠經皮)mg/kgLC50(小鼠吸入4小時)mg/L有毒物質劇毒物質1510.01有毒物質25LD502510LD50500.1LC500.5一般毒物325LD5020050LD504000.5LC502易燃物質可燃氣體1可燃氣體,在常壓下以氣態存在并與空氣混合形成可燃混合物;其沸點(常壓下)是20或20以下的物質易燃液體2易燃液體,閃點低于21,沸點高于20的物質可燃液體3可燃液體,閃點低于55,壓力下保持液態,在實際操作條件下(如高溫高壓)可以引起
54、重大事故的物質爆炸性物質在火焰影響下可以爆炸,或者對沖擊、摩擦比硝基苯更為敏感的物質*有毒物質判定標準序號為1、2的物質,屬于劇毒物質;符合有毒物質判定標準序號3的屬于一般毒物。對照9.1-2,本項目物料中,無屬于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附錄a中的危險物質。則本項目未構成重大危險源。3.2環境風險目標確定本項目地處銅鼓工業園區,不屬于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分類管理名錄中規定的需特殊保護的地區、生態敏感區與脆弱區及社會關注區;本項目建成投產后運營過程中不使用具有強氧化性、易爆、有毒物質,根據項目特點,結合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導則(HJ/T 169-2004)中表1(詳見表6.1-4)評價工作級別的判別
55、依據和方法,確定本項目風險評價等級為二級。本次風險評價大氣環境影響評價范圍確定為距離源點不低于3km范圍內。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工作等級判定見表。評價工作級別判定表建設項目所涉及的環境敏感程度劇毒危險性物質一般毒性危險物質可燃、易燃危險性物質爆炸危險性物質重大危險源一二一一非重大危險源二二二二環境敏感地區一一一一3.3 事故類型及潛在環境風險分析項目可能的事故類型主要有污水處理廠的進水異常、電力及機械故障、廠內設備故障及檢修等因素,導致污水處理廠不能正常運行,污水直接排入定江河,后匯入大塅水庫進水水質異常事故工業企業生產的不連續性、排水水質的不穩定、個別工業企業的生產設備或廢水的預處理設施故障
56、而發生污染事故等,都可能對本項目的處理效率產生不利影響。工業企業生產的不連續性及排水水質的不穩定屬于普通的經常性問題,正常范圍內的個別企業排水水質的不穩定并不會影響本污水處理廠整體進水水質的較穩定,設計的處理工藝完全能夠對付這樣的不穩定,使尾水做到達標排放。進水水質對本污水處理廠的威脅可能來自個別工業企業的生產設備或廢水的預處理故障而發生的污染事故。雖然對這個企業來說,排放的污染物質可能成倍或成幾十倍的增加,但對污水處理廠的進水來說,只要這些增加的物質不是重金屬或有毒物質,大多數這類事故并不會對處理效率構成明顯的影響。在極少數的情況下,發生事故的企業排放的廢水量在污水處理廠進水中所占的分量較大
57、,從而使處理效率下降,此時排放的尾水水質有超標的可能。電力及機械故障污水處理廠運行過程,一旦出現機械設施或電力故障即會造成污水處理設施不能正常運行,污水事故排放。本污水處理廠設計中供電采用雙電源設計,電力有保障。機械設備選型采用先進產品,其自控水平很高,因此由于電力機械故障造成的事故幾率很低。設備故障事故及檢修污水處理工程因設備故障或檢修導致部分或全部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最大排放量為全部進水量,在此情況下,排放的污染物濃度為污水處理工程的進水濃度。設計中主要設備采用國產優質設備。監測儀表和控制系統自動監控水平較高。因此,本污水處理廠發生設備故障事故的可能性較低。4 應急組織體系及職責4.1
58、應急救援體系為了降低或避免特殊情況下突發環境事件所造成的損失,確保有組織、有計劃、快速地應對突發環境事件,及時地組織搶險和救援,必須建立環境應急組織機構,并明確應急組織機構各成員的職責,應急組織的建立必須遵循應急機構人員職能不交叉的原則。根據事故危害程度的級別,建立應急救援指揮部,由公司總經理、副總經理、相關部門負責人和環保管理人員組成,事故應急救援工作必須在公司經小組統一指揮下,按照“遵循預案,決策果斷,救人第一,先控后處,降低損失,不留遺患”的原則,組織開展應急救援。公司應急預案組織機構見圖。圖環境應急預案組織機構設置圖應急指揮中心總指揮:總經理副總指揮:副總經理成員:各職能部門負責人。4
59、.1.2 專家組公司環境應急專家組由監測人員、同行業技術人員、公司內部專業技術人員等相關人員組成。專家組組長由現場應急總指揮任命。現場應急指揮部現場應急指揮部可由應急指揮中心兼任,也可由應急指揮中心根據現場具體情況確定其現場應急指揮部的組成(應急指揮中心可根據事件級別的大小和類別委托具有相應指揮能力的人員任現場總指揮)。成員由管理部門和現場運維人員共同組成。4.1.4 各應急救援隊伍公司各部門結合平時工作性質和職責,在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時根據公司應急指揮中心指令成立警戒聯絡組、應急救援組、后勤保障組、應急監測組和物資供應組。4.2 職責公司應急指揮中心主要由總經理、副總經理及各部門主管領導組成,
60、日常工作由安全科兼管。發生重大事故時,總經理任總指揮長,副總經理任副指揮長,負責應急救援工作的組織和指揮,指揮部設在公司安全科。應急指揮中心應急指揮中心是公司應急管理體系的最高指揮機構,負責公司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管理工作。職責如下:(1)審定并簽發企業突發環境事件環境應急預案。(2)發布和解除預警。(3)下達應急預案啟動和終止指令。(4)指揮救援隊伍實施救援行動,防止事態擴大,降低事故損失,保證人身、設備、環境安全。(5)負責向上級主管部門及周邊地區聯絡、通報事故情況,必要時請求支援,配合政府應急工作。(6)統一協調公司內部應急資源和社會救援力量。(7)審定并簽發向上級主管部門的報告。(8)負
61、責事故后恢復生產的工作,并配合有關部門對環境進行修復、調查事故原因,總結經驗教訓。(9)審批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救援費用。總指揮的職責(1)分析緊急狀態和確定相應報警級別。(2)發布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啟動命令。(3)配合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4)指揮、協調污染事故搶險及應急處置工作。(5)匯總、通報事故應急處理的進展情況,并及時向上級機構報告。(6)決定通報外部機構和請求支援。(7)決定通報周邊單位。副總指揮的職責(1)協助總指揮工作。(2)擔任應急救援現場指揮部指揮或負責具體指揮、調度各職能部門參加公司的應急救援行動。(3)總指揮不在搶險救援現場或受總指揮委托時擔任總指揮,履行總指揮職責。
62、總指揮、副總指揮均在不在時,由綜合辦公室主任任臨時總指揮,全權負責應急救援工作。專家組專家組專家根據公司基礎資料和事故實際情況,迅速對事件信息進行分析、評估,提出應急處置方案建議,供應急指揮中心決策參考。根據事件進展情況和形勢動態,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意見;對突發性環境事件的危害范圍、發展趨勢作出科學預測,為環境應急領導機構的決策和指揮提供科學依據;參與污染程度、危害范圍、事件等級的判斷,對污染區域的隔離與解禁、人員撤離與返回等重大防護措施的決策提供技術依據;指導各應急分隊進行應急處理與處置;指導環境應急工作的評價,進行事件的中長期環境影響評估。4.2.3 現場應急指揮部在總指揮的領導和統一指揮下
63、,協調、組織、開展現場指揮工作,根據指示,啟動公司事故應急救援預案。遵循以人為本,先救人的原則處理事故,采取切實可行的安全措施,防止事故擴大或蔓延,指導現場人員安全撤離污染區域,隨時向指揮中心報告事故發展情況和人員傷亡情況。及時向上級應急救援組織提出援助請求、組織事故調查、總結應急救援經驗教訓、組織恢復生產。4.2.3.1現場應急總指揮現場應急指揮部在應急指揮中心領導下開展應急工作,職責如下:(1)按照公司應急指揮中心指令,負責現場應急指揮工作。(2)收集現場信息,核實現場情況,針對事態發展制定和調整現場應急搶險方案。(3)負責整合調配現場應急資源。(4)必要時,提出現場增援、人員疏散、向政府
64、求援等建議并報應急指揮中心。(5)參與突發環境事件的調查處理工作。(6)當地方環保、消防、醫療救護等其他應急救援機構到達后,可作為現場聯合指揮部的成員,當聯合指揮部成員在某個問題上不能達成一致意見時,由負責該問題的聯合指揮成員代表作出最后決策。上級部門領導到達現場成立現場指揮部時,主動移交指揮權,并做好信息、物資等支持。4.2.3.2應急響應中心(1)實行24小時應急值班制度。(2)在應急指揮中心的領導下開展應急預測預報和預警工作。(3)組織編寫、修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4)接警與信息傳遞。作為應急指揮中心的常設機構,負責接警及救援行動中的信息收集和內部信息傳遞,分析判斷各類事故引發環境污
65、染危害的可能性和嚴重性,以便公司應急指揮中心作出決策,是否啟動公司環境應急預案,應急回應級別。(5)信息的上報工作。(6)組織應急預案的演練。(7)負責現場及相關數據搜集保存。(8)跟蹤了解突發環境事件及處置情況,及時向應急指揮中心領導匯報、請示并落實指令。(9)總指揮不在搶險救援現場或受總指揮委托時擔任總指揮,履行總指揮職責。4.2.4 應急救援組職責4.2.4.1應急救援組:負責應急事故現場的設備搶險救援工作;負責泄漏、火災等事故的控制處理,防止事故擴大蔓延,力求將損失降低至最低;負責清理和處置事故遺留的危險物質;參與事故調查,總結經驗教訓,保障盡快恢復生產。4.2.4.2警戒聯絡組:負責
66、事故現場的安全警戒,禁止無關人員及車輛進入警戒范圍;根據現場實際風向組織人員向上風向疏散、撤離;人員撤離至安全地帶后,負責清點人數;根據事故現場實際情況,負責組織貴重物品的疏散;負責與外援單位、政府等相關部門聯系、協調,發生火災事故報警時應講清起火位置、人員受困情況等;負責安排專人到路口迎接消防車;負責向應急指揮中心通報事故情況,并根據現場變化情況,隨時報告。4.2.4.3后勤保障組:負責維護現場秩序,保證應急工作的順利進行;負責應急人員的調集;負責組織搶救隊伍,搶救傷員,配合社會醫療機構做好救護移交工作;完成應急指揮中心交代的其他任務。4.2.4.4應急監測組:負責利用現有設備對事故現場進行
67、監測,在自身監測能力不能滿足事件應急需要時,上報應急指揮中心,請求縣市環境監測中心進行救援,并配合其完成工作。4.2.4.5物資供應組:負責各類應急裝備和救援物資的采購、供應及發放,保證第一時間送達事故現場,確保應急救援的順利進行。應急裝備和救援物資由專人統一管理。5 預防與預警公司各部門、車間應加強對各種可能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的監控和預測分析,應急指揮中心建立預防預報系統,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5.1 預防工作進水水質事故防范措施(1)進水COD超標:設計進水COD為500mg/L,由于園企業污水超標排放,容易造成進水COD過高而影響出水水質。一般加強監督,若有異常報告相關環境部門協助
68、解決問題。(2)進水NH3-N超標。設計進水NH3-N為50mg/L,由于園區企業污水超標排放,容易造成進水NH3-N過高而影響出水水質。一般加強監督,若有異常報告相關環境部門協助解決問題。(3)如發現水質超標嚴重及時把水引入事故應急池,立即與環境保護部門一起追查事故源頭,直至解決為止。廢水輸送事故防范措施根據有關資料,污水輸送過程的事故性排放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1)管道破裂造成污水外流。(2)泵房事故,停止運行造成污水外溢。造成第一種情況一般是由于其他工程開挖或者管線基礎隱患等造成的,這類事故發生后,管線內污水外溢,其外溢量與管線的輸送污水量、搶修進度等有關,一旦發生此類事故要及時組織搶修
69、,盡可能減少污水外溢量及對周圍環境的影響。針對第二種情況,在設計時就應加以防范,污水泵站應有備用電源(采用雙回流電路供電),避免因停電造成的泵站停運事故,另外,泵站內應有備用機組,對付檢修和水泵機械故障。其他風險防范措施根據預測結果,污水直排造成對定江河及大塅水庫水體濃度造成較大影響,因此,須在以下方面加強管理和落實措施確保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轉。(1)總進、出口處設置監測井,總排口安裝在線監控裝置,嚴密監視進、出水水質,尤其嚴防超標的有毒重金屬廢水直接進入截污管網,沖擊污水廠的生化處理工藝。同時加強與環保部門的聯系,加大執法力度,保證各企業進入污水管網的工業廢水達到接管水質的要求。(2)設置事
70、故應急池1個,有效容積約2500m3,按污水處理廠設計處理能力接納時間為6h設計要求,在前期,工業園接管的污水量較小時,調節池與事故池并用;后期當工業園接管的污水量較小時,在本項目空地內新建一個2500m3的事故應急池。(3)重視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管理,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明確崗位職責。以往的經驗表明,未經監測分析盲目運行或疏于監測分析的運行,往往是處理設施不能正常運轉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須嚴格執行污水監控制度,做好原始記錄,確保每天對進、出水水質進行監測分析的頻率,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糾正,確保污水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行。(4)開展環保宣傳教育和環保技術培訓,提高職工的環保意識和操作技術水平。(
71、5)對各類機械、設備進行定期檢查、維修和更新,減少事故隱患,同時對污水處理廠采用雙路供電,防止停電造成運行事故。設置備用風機和水泵,一旦發生事故,及時更換。(6)對接管企業實行在線監控,監控系統與環保聯動,建立污水處理廠預防和處理污染事故應急方案。(7)由于某些工業廢水水中含有重金屬,且重金屬在線監測準確度較低,控制不當容易出現生化系統崩潰現象,因此,要求工業園內各工業企業廢水必須進行廠內預處理,并做好排放污水的監控。同時對工業區內排放有毒有害廢水的企業進行重點監控,定期抽測,發現偷排或事故時及時中斷和該企業的連接或啟動預處理措施。5.2 環境風險源監控為了及時掌握危險源的情況,對危險事件做到
72、早發現早處理,降低或避免危險事件造成的危害,必須建立健全危險源監控體系。5.2.1 1#風險目標煤氣發生爐的監控與預警為確保本項目能正常運行,不發生事故排放或偷排,污水處理廠在進水口、出水口安裝自動在線監控裝置,并與環保部門監測網絡聯接,使污水廠的運營處在環保部門實時監管范圍內。5.3 預警進入預警狀態后,公司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轉移、撤離、疏散和安置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員,各應急救援小組進入備戰狀態,封閉受到危害的場所,調集環境應急所需物資和設備,保障應急救援。5.3.1預警分級按照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嚴重程度、緊急程度及影響程度,本預案將預警分為三級:橙色預警、黃色預警、藍色預警。(1)橙色預警磷
73、化氫發生大范圍泄漏,引發大范圍火災、爆炸事故,影響超出廠界,公司無力控制,此時為橙色預警(2)黃色預警磷化氫發生少量泄漏,引發小范圍火災,在短時間內可處理控制,未對周邊企業和環境產生影響的事故,此時為黃色預警。(3)藍色預警氣體檢測裝置發出警報,磷化氫發生微量泄漏,在極短時間內即可處理控制,未引發火災、爆炸事故,此時為藍色預警。5.3.2預警發布安全科接到環境污染事故報警信息后,應立即對突發環境事件進行檢查確認,上報應急指揮中心,同時組織人員采取臨時應急措施,對事故加以控制。指揮中心接到報告后,由總指揮發布啟動相應級別的預警命令。5.3.3預警啟動根據發布的預警信息,公司應急指揮中心總指揮啟動
74、相應級別的預警。(1)橙色預警啟動條件磷化氫發生大范圍泄漏,引發大范圍火災、爆炸事故,影響超出廠界,公司無力控制,啟動橙色預警。(2)黃色預警啟動條件磷化氫發生少量泄漏,引發小范圍火災,在短時間內可處理控制,未對周邊企業和環境產生影響的事故,啟動黃色預警。(3)藍色預警啟動條件氣體檢測裝置發出警報,磷化氫發生微量泄漏,在極短時間內即可處理控制,未引發火災、爆炸事故,啟動藍色預警。5.3.4預警響應預警信息發布后,各部門應立即開展預警響應,進入預警工作狀態,并根據發布的預警信息,做好啟動不同級別的應急響應的準備。(1)橙色預警響應公司應急指揮中心總指揮向銅鼓縣政府和銅鼓縣環保局報告,針對突發事件
75、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閉、隔離或者限制有關場所,轉移、撤離、疏散和安置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員。(2)黃色預警響應公司各應急救援小組進入應急狀態,環境監測人員立即開展應急監測,隨時掌握并報告事態進展情況。(3)藍色預警響應車間立即組織人員消除隱患。5.4 預警解除現場環境風險得到控制,污染物不再擴散,并得到有效地收集、處置,最高應急指揮中心最終確定引起預警的條件消除和各類隱患排除后,可以將預警解除。6 應急響應6.1 響應分級根據公司突發事件分級,應急響應分為橙色響應、黃色響應、藍色響應。橙色響應(公司級):發生橙色突發事件時,公司應急指揮中心進行應急響應,啟動最高級別預案,開展應急救援的組織和協調工作
76、,并在事件發生后半小時內向銅鼓縣政府報告事故基本情況、事態發展和應急處置情況,由政府部門啟動銅鼓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成立現場應急指揮部,公司配合協助應急指揮與處置。黃色響應(車間級):發生黃色突發事件時,事發車間應急指揮中心進行應急響應,開展應急救援的組織、協調和現場處置工作;公司應急指揮中心發布預警,進行應急響應準備。藍色響應(崗位級):發生藍色突發事件時,事發崗位應采取措施進行控制。6.2 響應啟動(1)橙色應急響應磷化氫發生大范圍泄漏,引發大范圍火災、爆炸事故,影響超出廠界,公司無力控制,啟動最高級別應急預案。并在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不超過半小時)內向銅鼓縣政府報告事故基本情況、事態
77、發展和應急處置情況,由政府部門啟動銅鼓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成立現場應急指揮部,公司配合協助應急指揮與處置。(2)黃色應急響應磷化氫發生少量泄漏,引發小范圍火災,在短時間內可處理控制,未對周邊企業和環境產生影響,須組織人員處理的,啟動車間應急預案。車間應急處置小組實施車間專項預案,組織應急救援并及時向公司負責人報告。(3)藍色應急響應氣體檢測裝置發出警報,磷化氫發生微量泄漏,在極短時間內即可處理控制,未引發火災、爆炸事故,本崗位能自行處理的,啟動現場處置方案。6.3應急響應流程圖應急響應程序均執行應急準備與響應控制程序,即:圖6-1 應急響應流程圖6.4應急響應程序6.4.1接警及上報公司設
78、置24小時值班電話:事故最先發現者要立即報告部門負責人,部門負責人核實情況后立即報告公司安全科,并組織事故處理和搶救,啟動現場處置預案,安全科在接到報警后立即向公司負責人報告。事故發生緊急時,現場人員可直接向公司負責人報告,后再向部門負責人報告。值班人員接到報警后應如實記錄,并立即電話通知各救援隊伍,啟動相應級別的事故應急預案,確保事故及時搶救處理。6.2.2啟動應急預案突發環境事件的響應級別為藍色時:由崗位根據現場處置方案進行處置;安全科與事件部門保持通信聯系,密切關注突發事件應急工作的進展;根據突發事件單位的報告和請求,安全科負責協調和調配公司有關單位的應急力量及其應急物資。突發環境事件的
79、響應級別為橙色和黃色時:(1)應急指揮中心啟動本應急預案,事件響應級別為橙色時,應急指揮中心在啟動本預案的同時,上報銅鼓縣政府;(2)各相關部門負責人接到通知后,應立即通知本部門相關人員,同時做好應急物資的準備,通知內容應包含發生事故的地點和時間;(3)事故應急有關的人員就位,各應急救援組按照職責分工開展救援工作;(4)應急總指揮趕到現場后,取得污染事故的應急指揮權,對應急工作的開展進行全面指揮和控制;(5)應急總指揮負責作出各項應急決策,確定各項指揮任務的指揮員;(6)在應急處理過程中,按照工作流程,由現場運行人員匯報事故現象,由檢修維護人員匯報設備故障情況、設備損壞程度情況的信息。根據事故
80、部門應急報告和請求,公司應急指揮部負責協調和調配其他有關部門的應急力量及應急物資,必要時調集外部協作單位資源或向地方政府部門求助。(7)安全科根據污染事故類型進行現場調查,確定污染物性質、種類、數量,以及受污染范圍和污染趨勢,同時按照規定處理,并將處理情況上報領導。(8)安全科組織專家對現場進行監測布點,將監測結果報現場應急總指揮,現場應急總指揮視污染程度,劃定污染區域和影響區域,發布污染警報;參考專家意見,提出污染控制處置方案,消減污染物防止擴散。(9)安全科根據監測數據采取進一步措施消除污染;污染動態、處理情況上報領導,直至污染消失。6.3 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本預案納入銅鼓縣突發環境事件應
81、急預案,根據重污染天氣預警信息,企業服從銅鼓縣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當銅鼓縣政府啟動級重度污染天氣應急預案時,本企業排水。7 應急處置7.1 處置原則(1)堅持以人為本,保證生命安全(2)從源頭上控制污染,避免或減少污染擴大(3)防止和控制事故蔓延7.2 環境目標優先保護次序(1)周圍居民及周邊企業人員(2)大氣環境、地下水7.3 現場處置措施7.3.1 風險目標現場處置措施(1)將污水處理廠提升泵房提升泵的出水管旁路閥門開啟,將進水直接輸送至事故水池。(2)電話通知工業區廢水泵站、城市生活污水泵站,減少泵的運行數量或者視水位情況盡可能停泵。(3)電話通知工業區廢水重點應急對象,包括水量大戶、污
82、染物總量大戶、毒性廢水用戶,停止排放污水,分別降低了水力負荷、污染負荷、毒性負荷,最大化的控制了污染源。(4)電話通知工業區其他各企業停止排水至污水處理廠,讓已有污水處理設備的企業恢復自身污水處理設備,按相應要求處理達標排放。(5)污水處理廠進水減少后,就留出足夠緩沖時空,查明原因,及時調整系統,實現污水穩定達標排放,然后啟動事故水池單獨強化處理步驟,逐步排空事故水池,以備后續應急。(6)當緩沖時空仍然不足時,事故水池有可能出現滿溢,可以關閉進水旁路,對事故水池單獨強化處理,同時系統正常進水。通過前述步驟操作后,事故水池接納了系統初期濃度最高、毒性最大的污水,當事故水池滿溢時,污水的污染濃度、
83、水量均是最低,對系統的沖擊是最低,以保障最優化出水。(7)為了保證最短的應急時間,電話通知、啟動污染源控制措施應在平時保持經常訓練,且配備3 臺電話機。電話生活污水泵站并切換泵時間為2min。電話工業區重點企業并停止排水的時間控制為6min。給其它非重點企業并停止排水的時間為12min。總計20min,考慮緩沖余量,設計應急時間為0.5h。7.3.2一旦發生事故,應采取以下措施:將污水處理廠提升泵房提升泵的出水管旁路閥門開啟,將進水直接輸送至事故水池。電話通知工業區廢水重點應急對象,包括水量大戶、污染物總量大戶,停止排放污水,分別降低了水力負荷、污染負荷、毒性負荷,最大化的控制了污染源。電話通
84、知工業區其他各企業停止排水,順序按“水量、污染物濃度、毒性濃度”從高到低進行。污水處理廠進水減少后,就留出足夠緩沖時空,查明原因,及時調整系統,實現污水穩定達標排放,然后啟動事故水池單獨強化處理步驟,逐步排空事故水池,以備后續應急。當緩沖時空仍然不足時,事故水池有可能出現滿溢,可以關閉進水旁路,對事故水池單獨強化處理,同時系統正常進水。通過前述步驟操作后,事故水池接納了系統初期濃度最高、毒性最大的污水,當事故水池滿溢時,污水的污染濃度、水量均是最低,對系統的沖擊是最低,以保障最優化出水。總排口的在線監測裝置與切換閥連鎖,一旦出現超標排放,立即啟動切換閥,將超標廢水排入應急事故池,并對廢水處理系
85、統進行檢修。在事故發生及處理期間,應在排放口附近水域懸掛標志示警,提醒各有關方面采取防范措施。由于園區污水量大企業及毒性廢水企業較少,通知時間較短可以完成,發現事故情況后在5min 內可以全部通知完畢。(8)考慮到兼氧FMBR 工藝發生故障,池底可能產生污泥,將污泥清理至壓濾平臺,用壓濾機壓濾后可暫存于泥砂暫存庫。由于本項目處理廢水包含工業廢水,可能具有危險特性,應按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危險廢物鑒別技術規范(HJ/T298-2007)和危險廢物鑒別標準的規定,對污泥進行處理處置,因此,建設單位對污水處理廠兼氧FMBR 工藝發生故障時產生干污泥以危險廢物要求管理和貯存,委托有資質單
86、位安全處理處置。7.3.4次生災害防范對于可能發生的突發性地下水污染事故,項目計劃在下述方面做好后果控制措施:在項目現場準備好泄漏物清理工具和盛裝容器,以便在泄漏事故發生后能及時清理泄漏物,防止污染物滲入地下;準備好土壤挖掘工具和盛裝容器,以便能及時處理受泄漏物影響的土壤,防止土壤中的污染物進一步下滲從而影響地下水;及時維修或更換泄漏的管材;盡快排空廢水處理站內的廢水并對泄漏處進行修補,減少污染物滲漏量。在做好上述事故應急處理措施后對于突發性地下水污染事故能大大降低地下水污染的影響程度。本項目在建設單位嚴格落實廠區各建筑物的防滲要求措施后,即使發生事故泄漏,對地下水環境影響也較小,項目地下水污
87、染事故風險較小。因此,項目在加強廠區格柵沉砂池、浸洗池、調節池、兼氧FMBR處理池的管理,嚴格污染控制和環境風險防范的情況下,本項目對周邊地下水環境影響不大。8 應急監測企業具備一定的監測能力,事故發生后,公司環境監測組應迅速趕赴事故現場,根據實際情況,迅速確定監測方案,及時開展針對環境污染事故的環境應急監測工作,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用小型、便攜、簡易的儀器對污染物質種類,污染物質濃度和污染的范圍及其可能的危害作出判斷,以便對事故能及時、正確的進行處理。必要時向銅鼓縣環境監測中心申請外援,并配合監測人員進行監測。根據監測結果,確定污染程度和可能污染的范圍,并提出處理處置建議,及時上報有關部門。
88、監測因子:pH、COD、DO、BOD5、SS、NH3-N、TN、TP、石油類、六價鉻、揮發酚、氟化物、銅、鋅、鉛、鎘、鎳、總砷、硫化物。監測時間和頻次:按照事故持續時間決定監測時間,根據事故嚴重程度決定監測頻次,一般情況下每半小時監測一次,直至事故結束恢復正常。監測點位:污水處理廠進水口、排水口、主要處理設施出水口、生化處理工段、污水處理廠入尾水排入定江河。9應急終止9.1 應急終止的條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即滿足應急終止條件:(1)事件現場得到控制,事件條件已經消除;(2)污染源的泄漏或釋放已降至規定限值以內;(3)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經被徹底消除,無繼發可能;(4)事件現場的各種專業應急處置
89、行動已無繼續的必要;(5)采取了必要的防護措施以保護公眾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長期影響趨于合理且盡量低的水平。9.2 應急終止的程序(1)現場最高應急指揮中心確認終止時機,或事件責任單位提出,經最高應急指揮中心批準;(2)現場最高應急指揮中心向所屬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下達應急終止命令;(3)應急狀態終止后,應根據有關指示和實際情況,繼續進行環境監測和評價工作。9.3 應急終止后的行動(1)調查事件原因,組織相關部門認真分析總結事故教訓,及時進行整改,防止類似問題的重復出現;(2)安全科編制應急救援工作總結報告,評估事件影響、損失、危害范圍和程度情況,將事件的起因、過程和結果向有關部門
90、做詳細報告。(3)組織相關人員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行動全過程進行評估,評定預案是否科學、有效,應急組織機構和應急隊伍設置是否合理,應急響應和處置程序是否實用,應急裝備和救援物資是否能夠滿足需要,必要時對預案進行修訂;(4)物資供應組應及時補充應急物資,并對應急裝備進行維護保養,以備使用。10信息報告與通報10.1內部報告公司內任一人員發現事故或事故跡象時,應立即向安全科報告,安全科接報后核實事態發展情況,并將事故類型、時間、地點、污染物、現場情況及影響范圍報告公司負責人。事故發現人在報告的同時應立即采取現場處置措施,防止事故進一步擴大。如事態失控,應立即組織人員撤離至安全地點。事故發生緊急時,現
91、場人員可直接向公司負責人報告,后再向部門負責人報告。10.2信息上報發生突發性環境事件后,公司應急指揮中心應在初步確定事故等級后,在1小時內向銅鼓縣人民政府和銅鼓縣環保部門報告,并立即組織進行現場調查。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的報告分為初報、續報和處理結果報告三類。初報為發現事件后立即上報;續報在查清有關基本情況后隨時上報;處理結果在事件處理完畢后立即上報。(1)初報可用電話直接報告,主要內容包括:環境事件的類型、發生時間、地點、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質、人員受害情況、事件潛在危險程度、轉化方式趨向等初步情況。事故處理結束后應補充響應書面報告。(2)續報可通過電話或書面報告,在初報的基礎上報告有關確切數
92、據,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進展情況及采取的應急措施等基本情況。(3)處理結果報告采用書面報告、處理結果報告在初報和續報的基礎上,報告處理事件的措施、過程和結果,事件潛在或間接的危害、社會影響、處理后的遺留問題,參加處理工作的有關部門和工作內容,出具有關危害與損失的證明文件等詳細的情況。10.3信息通報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后,根據處理情況受影響范圍,及時向公司員工發布準確的信息,穩定職工情緒,正確引導輿論,清除對員工的負面影響,保證公司正常生產、運轉秩序的恢復。11后期處置現場應急終止后,最高應急指揮中心應安排部署對事件展開后續處置工作。11.1人員傷亡善后處理公司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對在突發環境事件
93、中傷亡人員給予相應的補助和撫恤,并配合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對相關人員給予適當補償。11.2污染物處理應急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必須及時全面徹底清理和統一收集,并嚴格按有關法律法規要求進行分類處置。消防廢水經管道收集至消防廢水收集池,經預處理達到銅鼓縣鳳城污水處理廠進水水質要求后,在銅鼓縣環保局的監督下由罐車送入銅鼓縣鳳城污水處理廠,最終排入槐河。11.3生產秩序恢復污染應急結束后,由公司組織各單位按職責分工進行受損建筑物及設備修理,恢復正常生產秩序。11.4事故后的生態環境措施應急終止后,應急指揮中心負責聯系銅鼓縣環境監測站,對事故現場及廠區周圍的水環境、空氣環境、生態環境等進行調查,組織專家拿出受
94、影響區域的生態環境恢復措施和方案,按要求恢復周邊生態環境,加強生態環境治理措施,確保在一定期限內恢復生態環境平衡。11.5事故環境影響評估現場應急處理工作告一段落后,應急指揮中心負責現場調查取證工作,全面收集有關事件發生的原因、危害及其損失等方面的證據和資料,必要時要組織有關部門和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技術鑒定,對于涉及刑事犯罪的,應當請求公安司法部門介入和參與調查取證工作。突發環境事件善后處置工作結束后,應急指揮中心認真分析總結事件經驗教訓,提出改進應急救援工作的建議。根據調查所獲得數據,以及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進展情況及采取的應急措施等基本情況,填寫突發環境事件報告單,以書面形式報告處理事件的
95、措施、過程和結果,事件潛在或間接的危害、社會影響、處理后的遺留問題,參加處理工作的有關部門和工作內容,最終形成應急救援總結報告,在應急結束后20個工作日內上報有關部門備案。12應急保障12.1 人力資源保障建立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救援隊伍,培訓一支常備不懈、熟悉環境應急知識、充分掌握各類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處置措施的預備應急力量;加強應急隊伍的業務培訓和應急演練,提高員工應急能力;加強與其他企業的交流和合作,保證在突發事故發生后,能迅速參與并完成搶救、排險等現場處置工作。12.2 財力保障應急專項經費:重大污染事故監測和預警日常經費納入財務預算,保證出現突發環境事件時,能夠有足夠的資金立即開展
96、應急處置和救援。使用范圍:用于環境事件應急方面的應急器材、物資維護及購置,應急培訓,事件發生后的救護、監測、清理、洗消等善后處理費用。監督管理措施:應急專項經費由財務產權部門管理,未經總經理批準不得用于其它方面。12.3 物資保障應急救援物資設專人管理,例行檢查,記錄應急裝備的數量和質量,保證事故發生時救援物資的供給,有效防范事故對環境的污染和擴散。同時,切實加強應急裝備的維護和保養。根據公司可能發生的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及其相應的搶險方案進行必要的物資裝備儲備,需要儲備的主要物資裝備及儲存現狀見表。表應急物資裝備一覽表序號名稱數量存放位置管理人1雨衣50件庫房現場運維人員2雨鞋50雙庫房現場運維
97、人員3強光燈10只庫房現場運維人員4鍬、鎬100把庫房現場運維人員5對講機12個庫房現場運維人員6急救包2個庫房現場運維人員7擔架2副庫房現場運維人員8空氣呼吸器4套庫房現場運維人員9便攜式廢氣報警器6臺庫房現場運維人員10防毒面具10套庫房現場運維人員11防護手套10套庫房現場運維人員12汽車3臺庫房現場運維人員13沙土12m3庫房現場運維人員14消防池1個庫房現場運維人員15消防廢水池1個庫房現場運維人員16初期雨水池1個庫房現場運維人員12.4通信保障建立常設機構和值班制度,實行24小時工作值班。建立應急通訊網絡,明確參與部門的參與方式,提供聯系方式,保障通訊暢通。(1)應急指揮中心成員
98、必須保證24小時開機。(2)應急指揮中心與事件現場建立專線通信聯系,通過有線電話、移動電話等通信手段,保持通信聯系暢通。12.5應急救援體系保障為保障環境應急體系始終處于良好的備戰狀態,公司要對各個搶險救援小組的制度設置情況和工作程序的建立與執行情況、人員培訓與考核情況、應急裝備和經費儲備的管理與使用情況等方面,在環境應急能力評價體系中建立定期的、自上而下的監督、檢查和考核機制。13預案管理為提高應急人員的技術水平與救援隊伍的整體能力,以便在事故救援行動中達到快速、有序、有效,定期開展應急救援培訓。意在鍛煉和提高隊伍在遇到突發環境事件情況下能夠快速搶險堵源、及時營救傷員、正確指導和幫助群眾防護
99、或撤離、有效消除危害后果、開展現場急救和傷員轉送等應急救援技能和提高應急反應綜合素質,有效降低事故危害,減少事故損失。安全科負責組織、實施應急預案的培訓工作,組織本預案應急部門人員每年進行一次培訓。13.1 應急人員培訓預案為提高救援人員的技術水平與救援隊伍的整體能力,以便在事故的救援行動中,達到快速、有序、有效的效果。經常性地開展應急救援培訓、訓練或演習應成為救援隊伍的一項重要的日常性工作,每半年舉行一次。應急救援培訓的指導思想應以加強基礎,突出重點,邊練邊戰,逐步提高為原則;基本任務是鍛煉和提高隊伍在突發事故情況下的快速搶險堵源、及時營救傷員、正確指導和幫助群眾防護或撤離、有效消除危害后果
100、、開展現場急救和傷員轉送等應急救援技能和應急反應綜合素質,有救降低事故危害,減少事故損失。(1)應急管理人員培訓;對應急管理人員的培訓側重于應急處置、檢驗、消防、監測等實際應用的方面,使其成為訓練有素的人才。(2)員工培訓;對員工的培訓需側重于突發事件發生后的基本處理知識和如何預防應急事件的發生等知識。13.2 預案演練應急預案演練是檢驗、評價和保持應急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它可在事故真正發生前暴露預案和程序的缺陷;發現應急資源的不足(包括人力和設備等);改善各應急部門、機構、人員之間的協調;增強公眾對突發重大事故救援的信心和應急意識;提高應急人員的熟練程度和技術水平;進一步明確各自的崗位與職責
101、;提高各級預案之間的協調性;提高整體應急反應能力。為了保證本預案的可行性和適用性,公司組織預案演練。演練準備預案演練由公司安全科負責組織。預案演練準備內容如下:(1)確定演練日期(2)編寫演練方案(3)確定演練現場規則(4)指定評價人員(5)安排后勤工作(6)準備和分發評價人員工作文件(7)培訓評價人員(8)講解演練方案與演練活動13.2.2演練頻次本預案每年應進行至少一次應急演練。13.2.3演練組織(1)演練由演練總指揮確定演練類別,對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分別采用桌面演練、功能演練、全面演練。(2)演練時參演人員,由控制人員、模擬人員、評價人員和觀摩人員組成。(3)演練結束后對演練的效果作出評
102、價,提交演練報告,并對詳細演練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按對應急救援工作及時有效性的影響程序,演練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劃分為不適項、整改項和改進項,分別進行糾正、整改、改進。13.2.4演練的總結與評估預案演練要全過程記錄演練過程,在全面分析演練記錄及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對比參演人員表現與演練目標要求,對演練活動及其組織過程作出客觀評價,并編寫演練評估報告。所有應急演練活動都應進行演練評估。在演練結束后,立即召開各小組負責人評審會議,要根據演練記錄、演練評估報告、應急預案、現場總結等材料,對演練進行系統和全面的總結,并形成演練總結報告,尋找演練的不足及缺陷。演練參與單位也可對本單位的演練情況進行總結。演練總
103、結報告的內容包括:演練目的、時間和地點、參演單位和人員、演練方案概要、發現的問題與原因、經驗和教訓,以及改進有關工作的建議等。13.3 責任與獎懲對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中,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對在處置突發環境事件中玩忽職守、麻痹大意、隱瞞實情、措施不當、工作不力造成惡劣影響或嚴重后果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罰款,情節嚴重的,追究其刑事責任。對在應急演練工作中表現優異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物質或現金獎勵,并對部門進行加分;反之,進行罰款,部門減分。13.4 預案修訂13.4.1時限要求針對演練中發現的問題和公司生產變化,預案應及時修訂,修訂間隔不得超過三年。預案修訂由安全科負責組
104、織,會同公司相關單位實施。修訂要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及時對本預案進行修訂:(1)面臨的環境風險發生重大變化,需要重新進行環境風險評估的;(2)應急管理組織指揮體系與職責發生重大變化的;(3)環境應急監測預警及報告機制、應對流程和措施、應急保障措施發生重大變化的;(4)重要應急資源發生重大變化的;(5)在突發事件實際應對和應急演練中發現問題,需要對環境應急預案作出重大調整的;(6)其他需要修訂的情況。對環境應急預案進行重大修訂的,修訂工作參照環境應急預案制定步驟進行。對環境應急預案個別內容進行調整的,修訂工作可適當簡化。13.5預案備案本預案應當在本單位主要負責人簽署實施之日起,20日內報所在地
105、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14附則14.1 術語與定義(1)突發環境事件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重大財產損失和對全國或者某一地區的經濟社會穩定、政治安定構成重大威脅和損害,有重大社會影響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環境事件。突發環境事件,是指因事故或意外性事件等因素,致使環境受到污染或破壞,公眾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受到危害或威脅的緊急情況。(2)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指針對可能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為確保迅速、有序、高效地開展應急處置,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而預先制定的計劃或方案。(3)環境風險指突發環境事件對環境(或健康)的危險程度。(4)風險源指可能導致傷害或疾病、財產損失、環境破壞或這些情況組
106、合的根源或狀態。(5)環境敏感點參照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中“環境敏感區”的定義。(6)應急演練指為檢驗應急預案的有效性、應急準備的完善性、應急響應能力的適應性和應急人員的協同性而進行的一種模擬應急響應的實踐活動。(7)應急資源指在應急救援行動中可獲得的人員、應急設備、工具及物質。(8)應急指揮中心應急反應組織管理、應急反應活動的主要場所。(9)應急指揮長在緊急情況下負責組織實施應急救援預案的人。(10)應急人員所有在緊急情況下負有某一職能的應急工作人員。(11)恢復指突發環境事件的影響得到初步控制后,為使生產、工作、生活和生態環境盡快恢復到正常狀態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動。14.2 發布實施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自發布之日起開始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