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鎮江市氣象災害應急預案1總則1.1 編制目的建立健全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機制,提高氣象災害防范、處置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或者避免氣象災害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為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保障。1.2 編制依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江蘇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等法律法規和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江蘇省實施辦法、江蘇省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等規范性文件,編制本預案。1.3 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于我市范圍內臺風、暴雨(雪)、寒潮、大風、低溫、高溫、干旱、雷電、冰雹、龍卷風、霜凍、冰凍、大霧、霾等氣象災害事件的防范和應對。因氣象因素引發水旱災害、地質災害、森林火災等其他災害的處置,
2、適用有關應急預案的規定。凡涉及跨本市行政區域,或超出本市處置能力,或需要由江蘇省政府負責處置的特別重大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工作,依據江蘇省氣象災害應急預案處置。1.4 工作原則以人為本、減少危害。把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作為首要任務和應急處置工作的出發點,全面加強應對氣象災害的應急體系建設,最大程度減少災害損失。預防為主、科學高效。實行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相結合,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和防御標準。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做好各項應急準備,提高應急處置能力。依法規范、協調有序。各地、各部門依照法律、法規、規章和相關職責,做好氣象災害的防范應對工作。加強地區、部門間信息溝通,做到資源共享,并建立協
3、調配合機制,使氣象災害應對工作更加規范有序、運轉協調。分級管理、屬地為主。根據災害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影響,對氣象災害實施分級管理。災害發生地人民政府負責本地區氣象災害的應急處置工作。2 組織體系2.1 市級應急指揮機構市氣象局負責全市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預防與應急準備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督促等工作。當發生或即將發生跨縣、區級行政區域大范圍氣象災害,并造成或可能造成較大危害時,根據市氣象局建議,市人民政府成立市氣象災害防御指揮部(以下簡稱市指揮部),負責組織、協調、指揮氣象災害應急工作。指揮長由分管副市長擔任,副指揮長由市政府分管副秘書長和市氣象局主要負責同志擔任;成員由市委宣傳部、市發改委、
4、市經信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國土局、市環保局、市住建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農委、市水利局、市衛生局、市文廣新局、市安監局、市城管局、市旅游局、市園林局、市氣象局、鎮江海事局、市食藥監局、市人社局、市商務局、市人防辦、市紅十字會、鎮江軍分區、武警鎮江市支隊、市公安消防支隊、鎮江供電公司、上海鐵路局鎮江站、電信鎮江分公司、移動鎮江分公司、聯通鎮江市分公司等有關部門和單位分管負責同志組成。當因氣象因素引發的水旱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森林火災、重污染天氣等災害,已有其他有關應急預案應對的,按照相關應急預案規定,啟動相應的市級應急指揮機制,市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切實履行職責,配合做
5、好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的應急處置工作。臺風、暴雨、干旱引發江河洪水、山洪災害、漬澇災害、臺風暴潮、干旱災害等水旱災害,由市防汛防旱指揮部負責指揮應對工作。氣象因素引發的突發地質災害,由市斜坡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負責指揮應對工作。暴雪、冰凍、低溫、寒潮天氣嚴重影響交通、電力、能源等正常運行,由市政府明確建立煤電油氣運保障工作協調機制;嚴重影響通信、重要工業品保障、農業生產、城市運行等方面,由相關職能部門負責協調處置工作。水上大風、濃霧等災害的防范和救助,由市水上搜救中心負責協調處置工作。森林火災的應急處置,由市森林防火指揮部負責協調組織。重污染天氣的應急處置,由市重污染天氣應急指揮中心負責。
6、氣象災害受災群眾生活救助工作,由市民政局組織實施。2.2 市氣象災害防御辦公室市指揮部下設市氣象災害防御辦公室,設在市氣象局,由市氣象局局長兼任辦公室主任。主要職責:(1)執行國家和省市關于氣象應急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規章;(2)承辦指揮部的各項日常事務和臨時交辦的工作;(3)負責市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的編制、修改、論證、報批及實施工作,指導各轄市區有關部門編制市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和執行程序;(4)檢查指導各轄市(區)、有關部門落實各項應急準備措施;(5)組織協調氣象應急宣傳與溝通工作,根據授權起草發布關于氣象災害應急方面的新聞和信息,起草指揮部的各種命令、通告、公告等文稿;(6)起草市氣
7、象應急工作的法規,并提請有關部門審議、頒發;(7)組織指揮部成員單位聯絡員、工作人員培訓,參加、籌劃、組織和評估有關的氣象災害事件應急演習。市指揮部各成員單位應與市氣象災害防御辦公室建立應急聯動工作機制,指定本單位相關職能部門作為氣象應急工作的聯絡單位,明確有關同志擔任氣象應急工作的聯絡員。聯絡員既是本單位氣象應急工作的協調、聯絡人員,又是氣象應急辦公室的兼職工作人員。2.3 縣(市、區)應急指揮機構各轄市(區)人民政府要建立相應的應急指揮機構,針對氣象災害,及時啟動相應的應急響應,組織做好應對工作。市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進行指導。2.4 專家組氣象部門應成立重大氣象災害應急專家組,完善相關咨詢
8、機制,為重大氣象災害應對決策提供技術支撐。3監測預警3.l 監測預報 監測預報體系建設氣象部門應按照職責分工,建立和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體系,加快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監測系統、地質災害監測系統、交通電力能源等專業氣象監測系統、水文監測預報系統等建設,優完善市、縣兩級監測網絡,提高氣象災害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綜合監測能力。加強災害性天氣事件會商分析,做好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重大天氣預報和趨勢預測工作。各相關部門做好協調、配合工作。 信息共享氣象局及時發布氣象災害監測預報信息,并與公安、民政、環保、國土、住建、交通運輸、農委、水利、衛生、安監、海事、電力、鐵路和軍分區、武警支隊等單位建立相應的氣象及
9、其次生、衍生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聯動機制,實現相關災情、險情等信息的實時共享。 災害普查氣象局在當地政府領導下建立以社區、村鎮為基礎的氣象災害調查收集網絡,組織氣象災害普查、風險評估和風險區劃工作,編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3.2 預警信息發布 發布制度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遵循“歸口管理、統一發布、快速傳播”的原則。災害預警信息由氣象部門負責制作,按規定程序報批后,按預警級別分級發布。預警信息發布應實行嚴格的審簽制。根據各類氣象災害發展態勢,氣象部門綜合預評估分析確定預警級別。預警級別分為級(特別重大)、級(重大)、級(較大)、級(一般),分別用紅、橙、黃、藍四種顏色標示,級為最高級別,具體分級標準見
10、附則。發布級、級預警信息應由市指揮部總指揮或副總指揮簽發;發布級、級預警信息應由市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或副主任簽發。 發布內容及途徑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內容主要包括:氣象災害的類別、預警級別、起始時間、可能影響范圍、警示事項、應采取的措施和發布機關等。建立和完善多種手段互補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形成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快速發布“綠色通道”。報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以及各基礎電信運營企業要切實承擔社會責任,按照預警信息發布要求建立完善預警信息響應機制和流程,快速、準確、權威、無償播發或刊載預警信息。各轄市(區)人民政府應結合實際,加強預警信號傳播設備建設,建立暢通、有效的
11、預警信息發布與傳播渠道,擴大預警信息覆蓋面。3.3 預警準備各地、各部門要認真研究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及災害發展趨勢,依法依規及時采取措施,開展必要的處置工作。預警級別達到規定標準后,有關責任人員應立即上崗到位,組織力量深入分析、評估可能造成的影響和危害,尤其是對本地區、本部門風險隱患的影響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預防和控制措施,落實搶險隊伍和物資,做好啟動應急響應的各項準備工作。4應急處置4.1 信息報告有關單位按職責收集和提供氣象災害發生、發展、損失以及防御等情況,迅速向當地人民政府或相應的應急指揮機構報告。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有關規定逐級向上報告,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敏感
12、突發事件信息應在規定時間迅速報告市人民政府。4.2 響應啟動按氣象災害程度和范圍,及其引發的次生、衍生災害類別,有關單位按照其職責和預案啟動響應。當同時發生兩種以上氣象災害且分別發布不同預警級別時,按照最高預警級別災種啟動應急響應。當同時發生兩種以上氣象災害且均沒有達到預警標準,但可能或已經造成損失和影響時,根據不同程度的損失和影響在綜合評估基礎上啟動相應級別應急響應。按照氣象災害及其引發的次生、衍生災害的程度和范圍,氣象災害應急響應分為級、級、級、級四個等級。4.2.1級響應當氣象災害級預警信息發布后,或者氣象災害已經在我市造成特別重大損失,市指揮部立即組織指揮部成員和專家分析研判,對氣象災
13、害影響及其發展趨勢進行綜合評估,并報請市長簽發啟動級應急響應,向有關轄市(區)發布緊急動員令,向市各有關部門和單位發布啟動相關應急程序的命令。4.2.2級響應當氣象災害級預警信息發布后,或者氣象災害已經在我市造成重大損失,市指揮部立即組織指揮部成員和專家分析研判,對氣象災害影響及其發展趨勢進行綜合評估,由市指揮部總指揮簽發啟動級應急響應,向市各有關部門和單位發布啟動相關應急程序的命令。4.2.3、級響應當氣象災害、級預警信息發布后,或者氣象災害已經在我市造成較大損失,市指揮部授權氣象災害防御辦公室立即組織指揮部成員和專家分析研判,對氣象災害影響及其發展趨勢進行綜合評估,由市指揮部副總指揮簽發啟
14、動、級應急響應,向市各有關部門和單位發布啟動相關應急程序的命令。4.3 分部門響應當氣象災害造成群體性人員傷亡或可能導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依據鎮江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開展應急響應;造成地質災害,由國土資源局依據鎮江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開展應急響應;造成環境污染事件,由環保局依據鎮江市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預案開展應急響應;造成水上突發事件,由水上搜救中心依據相關預案開展應急響應;引發水旱災害,由市防汛防旱指揮部依據鎮江市抗旱應急預案、鎮江市城市防洪應急預案開展應急響應;引發城市內澇,由市城區防洪聯防指揮部依據相關預案開展應急響應;影響或涉及農業生產,由農委依據相關預案開展應急響應;引
15、發森林火災,依據鎮江市重大森林火災應急預案開展應急響應;引發安全生產、道路交通事故、火災、特種設備事故和電網大面積停電事件,由安監、公安、交通運輸、質監、供電公司分別依據相關預案開展應急響應;造成煤電油氣運、重要工業品、通信保障工作出現重大突發問題,由發改委、經信委分別依據相關預案開展應急響應;造成嚴重損失需進行緊急生活救助,由民政局依據鎮江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開展應急響應。發展和改革、經濟和信息化、公安、民政、財政、交通運輸、住建、城管、農委、水利、商務、鐵路、通信、供電等有關單位按照相關預案,做好氣象災害應急防御和保障工作。新聞宣傳、教育、科技、衛生、外事、廣電、旅游、法制、保險、郵政等
16、單位做好相關行業領域協調、配合工作。公安消防部隊以及民兵預備役應急救援隊伍在地方政府統一指揮下,做好搶險救援工作。當地駐軍、武警部隊按照有關規定參加搶險救災工作。氣象局進入應急響應狀態,加強天氣監測、組織專題會商,根據災害性天氣發生發展情況隨時更新預報預警并及時通報相關部門和單位,依據各地區、各部門的需求,提供專門氣象應急保障服務。4.4 分災種響應當啟動應急響應后,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加強值班,密切監視災情,針對不同氣象災害種類及其影響程度,采取應急響應措施和行動。新聞媒體按要求隨時播報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及應急處置相關措施。 臺風、大風氣象局加強監測預報,及時發布臺風、大風預警信號及相關防御指南
17、,適時增加預報發布頻次。水利局根據風災風險評估結果和預報的風力情況以及臺風帶來的強降水的情況,組織開展洪水調度、堤防水庫工程巡護查險、防汛搶險及災害救助工作。民政局負責受災群眾的緊急轉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住建局督促有關單位采取措施、巡查、加固城市燃氣、給排水等公共服務設施,督促施工單位加固工地內的門窗、圍板、棚架和臨時建筑物等,必要時停止作業,安排人員到安全場所避風。城管局加強監督和指導市區戶外廣告設置的日常巡查,對有安全隱患的戶外廣告通知業主單位自行拆除,并及時告知戶外廣告設置單位認真做好防風準備。衛生局采取措施,保障醫療衛生服務正常開展,并組織做好傷員救治和衛生防病工作。海事局采取措
18、施,提醒抗風等級不足的船舶停航避風,選擇安全水域錨泊或系泊,督促船舶做好防止走錨、斷纜措施,通知水上水下施工作業單位、船舶做好防風準備,必要時停止作業。口岸和港口管理局督促港口碼頭加固有關設施,必要時停止作業。教育局根據防御指南,通知幼兒園、托兒所、中小學和中等職業學校做好停課準備;避免在突發大風時段上學放學。供電公司加強電力設施檢查和電網運營監控,及時排除危險、排查故障。農委根據不同風力情況發出預警通知,指導農業生產單位、農戶和畜牧水產養殖戶采取防風措施,減輕災害損失;密切關注大風等高火險天氣形勢,會同氣象局做好森林火險預報預警,指導開展火災撲救工作。各單位加強本責任區內檢查,盡量避免或停止
19、露天集體活動;居民委員會、村鎮、小區、物業等部門及時通知居民妥善安置易受大風影響的室外物品。公安、旅游、國土資源、安監等相關應急處置部門和搶險單位隨時準備啟動搶險應急預案。災害發生后,民政、防汛、氣象等單位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災情調查、收集、分析和評估工作。 暴雨氣象局加強監測預報,及時發布暴雨預警信號及相關防御指南,適時增加預報發布頻次。了解暴雨影響,進行綜合分析評估。水利局進入相應應急響應狀態,組織開展洪水調度、堤防水庫工程巡護查險、防汛搶險及災害救助工作。市斜坡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市國土資源局進入相應應急響應狀態,負責斜坡地質災害的監測防治工作,配合當地政府開展受威脅地帶居民的轉移、臨時安置
20、工作。民政局負責受災群眾的緊急轉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教育局根據防御指南,通知幼兒園、托兒所、中小學和中等職業學校做好停課準備,避免在暴雨時段上學放學。市城區防洪聯防指揮部做好城市內澇排水工作;住建局做好危房內的居民轉移安置工作。供電公司加強電力設施檢查和電網運營監控,及時排除危險、排查故障。衛生局采取措施,加強疫情監測和預警,開展醫療救治和救災防病工作。公安局、交通運輸局對積水地區實行交通引導或管制。農委針對農業生產做好監測預警、落實防御措施,組織抗災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住建局通知施工單位必要時暫停在空曠地方的戶外作業。相關應急處置部門和搶險單位隨時準備啟動搶險應急方案。災害發生后,防汛
21、、民政、國土資源、氣象等單位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災情調查、收集、分析和評估工作。 暴雪、低溫、冰凍(道路結冰)氣象局加強監測預報,及時發布低溫、雪災、霜凍、道路結冰等預警信號及相關防御指南,適時增加預報發布頻次。公安局加強道路交通秩序維護和行駛車輛疏導。必要時,對易發生交通事故的結冰路段實施臨時交通管制。供電公司注意電力調配及相關措施落實,加強電力設備巡查、養護,及時排查電力故障;做好電力設施設備覆冰應急處置工作。交通運輸局提醒做好車輛防凍措施,提醒高速公路、高架道路車輛減速;會同有關部門根據積雪情況,及時組織力量或采取措施做好道路清掃和積雪融化工作。住建局做好供水、供氣行業落實防凍措施。加強危房
22、檢查,會同有關部門及時動員或組織撤離可能因雪壓倒塌的房屋內的人員。城管局組織做好市區主次干道的積雪清掃工作,發生降雪時采用撒布機噴灑融雪劑融化冰雪。衛生局采取措施保障醫療衛生服務正常開展,并組織做好傷員醫療救治和衛生防病工作。民政局采取應急措施,緊急安置受災群眾,做好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救助。農委組織對農作物、畜牧業、水產養殖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相關應急處置部門和搶險單位隨時準備啟動搶險應急方案。災害發生后,民政局、氣象局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災情調查、收集、分析和評估工作。 寒潮氣象局加強監測預報,及時發布寒潮預警信號及相關防御指南,適時增加預報發布頻次;了解寒潮影響,進行綜合分析和評估工作。民政局
23、采取應急措施,緊急安置受災群眾,做好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救助。農委指導果農、菜農和畜牧水產養殖戶采取防寒和防風措施,做好牲畜、家禽和水生動物的防寒保暖工作,對樹木、花卉等采取防寒措施。衛生局采取措施,加強低溫寒潮相關疾病防御知識宣傳教育,并組織做好醫療救治工作。海事、交通運輸,提醒水上作業船舶和人員做好防御工作,加強水上船舶航行安全監管。相關應急處置部門和搶險單位隨時準備啟動搶險應急方案。4.4.5高溫氣象局加強監測預報,及時發布高溫預警信號及相關防御指南,適時增加預報發布頻次;了解高溫影響,進行綜合分析和評估工作。供電公司注意高溫期間的電力調配及相關措施落實,保證居民和重要電力用戶用電,根據高
24、溫期間電力安全生產情況和電力供需情況,制訂拉閘限電方案,必要時依據方案執行拉閘限電措施;加強電力設備巡查、養護,及時排查電力故障。住建局、水利局做好用水安排,協調上游水源,保證群眾生活生產用水。同時住建局須通知建筑、戶外施工單位做好戶外和高溫作業人員的防暑工作,必要時調整作息時間,或采取停止作業措施。公安局做好交通安全管理,提醒車輛減速,防止因高溫產生爆胎等事故。海事局做好載運易燃易爆貨物船舶防抗高溫影響的監督管理。衛生局采取積極措施應對可能出現的高溫中暑、食物中毒事件。農委指導緊急預防高溫對農、林、畜牧、水產養殖業的影響。相關應急處置部門和搶險單位隨時準備啟動搶險應急方案。4.4.6干旱氣象
25、局加強監測預報,及時發布干旱預警信號及相關防御指南,適時增加預報發布頻次;了解干旱影響,進行綜合分析;適時組織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減輕干旱影響。農委指導農林、畜牧、水產養殖生產單位采取管理和技術措施,減輕干旱影響。水利局、農委加強旱情、墑情監測分析;水利局合理調度水源,組織實施抗旱減災等方面的工作。衛生局采取措施,防范和應對旱災導致的食品和飲用水衛生安全問題所引發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民政局采取應急措施,做好救災人員和物資準備,并負責因旱缺水缺糧群眾的基本生活救助。公安、旅游、國土資源、安監等相關應急處置部門和搶險單位隨時準備啟動搶險應急方案。4.4.7雷電、冰雹、龍卷風氣象局加強監測預報,及時發
26、布雷雨大風、冰雹預警信號及相關防御指南和龍卷風監測防御信息,適時增加預報發布頻次;災害發生后,有關技術人員及時趕赴現場,會同有關部門做好災情的應急處置、分析評估工作。住房城鄉建設部門提醒、督促施工單位注意防范,必要時暫停戶外作業。衛生局采取措施,保障醫療衛生服務正常開展,并組織做好傷員醫療救治和衛生防病工作。供電公司加強電力設施檢查和電網運營監控,及時排除危險、排查故障。農委針對農業生產做好監測預警、落實防御措施,組織抗災救災和災后恢復生產。各單位加強本責任范圍內檢查,停止集體露天活動;居民委員會、村鎮、小區、物業等部門提醒居民盡量減少戶外活動和采取適當防護措施。相關應急處置部門和搶險單位隨時
27、準備啟動搶險應急方案。4.4.8大霧、霾氣象局加強監測預報,及時發布大霧和霾的預警信號及相關防御指引,適時增加預報發布頻次;了解大霧和霾的影響,進行綜合分析和評估工作。環保部門加強環境監測,啟動與氣象部門的即時會商機制,聯合氣象部門及時發布重污染天氣預警,根據環境監測和預報,采取相應措施。供電公司加強電網運營監控,采取措施盡量避免發生設備污閃故障,及時消除和減輕因設備污閃造成的影響。公安局加強對車輛的指揮和疏導,維持道路交通秩序。海事局及時向轄區船舶轉發大霧預報預警,維護水上交通秩序。教育部門根據防御指引、提示,通知幼兒園、托兒所、中小學和中等職業學校減少室外活動直至做好停課準備。衛生局做好相
28、關疾病防治和突發事件醫療救治工作。相關應急處置部門和搶險單位隨時準備啟動搶險應急方案。4.5 現場處置氣象災害現場應急處置由災害發生地人民政府或相關應急指揮機構統一組織,各單位依職責參與應急處置工作。包括組織營救、傷員救治、疏散撤離和妥善安置受到威脅的人員,及時上報災情和人員傷亡情況,分配救援任務,協調各級各類救援隊伍的行動,查明并及時組織力量消除次生、衍生災害,組織公共設施的搶修和援助物資的接收與分配。4.6社會力量動員與參與氣象災害事發生地的各級人民政府或應急指揮機構可根據氣象災害事件的性質、危害程度和范圍,廣泛調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氣象災害突發事件的處置,緊急情況下可依法征用、調用車輛、物
29、資、人員等。氣象災害事件發生后,災區人民政府或相關應急指揮機構組織各方面力量搶救人員,組織基層單位和人員開展自救和互救;鄰近的轄市(區)人民政府根據災情組織和動員社會力量,對災區提供救助。鼓勵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包括國際組織)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捐贈和援助。審計、監察部門對捐贈資金與物資的使用情況進行審計和監督。4.7 信息公布氣象災害的信息公布應當及時、準確、客觀、全面,災情公布由有關部門按規定辦理。信息公布形式主要包括權威發布、提供新聞稿、組織報道、接受記者采訪、舉行新聞發布會等。信息公布內容主要包括氣象災害種類及其次生、衍生災害的監測和預警,因災
30、傷亡人員、經濟損失、救援情況等。4.8應急變更與終止氣象災害得到有效處置后,經評估,短期內災害影響不再擴大或已減輕,應及時發布災害預警變更或解除信息。5恢復與重建5.1制訂規劃和組織實施受災地區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制訂恢復重建計劃,盡快組織修復被破壞的學校、醫院等公益設施及交通運輸、水利、電力、通信、供排水、供氣、輸油、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使受災地區早日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發生特別重大、重大災害,超出重災區人民政府恢復重建能力的,市人民政府組織制定恢復重建規劃,出臺相關扶持優惠政策,給予相應資金支持,幫助受災地區開展生產自救,重建家園。同時,依據支援方經濟能力和受援方災害程度,建立地區之間
31、對口支援機制,為受災地區提供各種形式的支援。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5.2調查評估災害發生地人民政府或應急指揮機構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對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及氣象災害的起因、性質、影響等問題進行調查、評估與總結,分析氣象災害應對處置工作經驗教訓,提出改進措施。災情核定由民政局會同有關部門開展。災害結束后,災害發生地人民政府或應急指揮機構應將調查評估結果與應急工作情況報送市人民政府。特別重大災害的調查評估結果與應急工作情況應逐級報至省人民政府。5.3征用補償氣象災害應急工作結束后,轄市、區人民政府應及時歸還因救災需要臨時征用的房屋、運輸工具、通信設備等;造成損壞或無法歸還的,
32、應按有關規定采取適當方式給予補償或做其他處理。5.4災害保險鼓勵公民、企事業單位積極參加氣象災害事故相關的政策性保險和商業保險。保險機構根據災情,主動辦理受災人員和財產的保險理賠事宜。保險監管機構依法做好災區有關保險理賠監管工作。6應急保障6.1 隊伍保障市有關部門,駐鎮解放軍、武警部隊,縣(市、區)人民政府應加強自然災害救援、公安消防、陸地搜尋與救護、水利工程應急搶險、礦山和危化品救護、醫療衛生救援等專業搶險救災隊伍建設,配備必要的物資裝備,經常性開展協同演練,提高共同應對氣象災害的能力。城市供水、供電、燃氣等生命線工程設施產權單位、管理或生產經營單位應加強搶險搶修隊伍建設。鄉(鎮)人民政府
33、、街道辦事處應組織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建立基層搶險救災隊伍,加強日常管理和培訓。各地、各有關部門要發揮共青團和紅十字會作用,依托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及社區建立應急救援志愿者隊伍,形成廣泛參與應急救援的社會動員機制。6.2 資金保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與氣象災害救助需求相適應的資金保障機制,將氣象災害救助資金和氣象災害救助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市財政對達到鎮江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規定的應急響應等級的災害,根據災情及自然災害救助相關規定給予相應支持。6.3 物資保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防災減災部門應按規范儲備重大氣象災害搶險物資,并做好生產流程和生產能力儲備有關工作。經濟和信息
34、化部門應會同相關部門做好搶險救災所需的救援裝備等重要工業品保障方案。衛生部門及食藥監部門做好醫藥和防護用品的保障方案。民政部門應加強生活類救災物資儲備,完善應急采購、調運機制。農業部門做好救災備荒種子儲備、調運工作,會同相關部門做好農業救災物資、生產資料儲備、調劑和調運工作。6.4 交通保障交通運輸、鐵路等部門應當完善搶險救災、災區群眾安全轉移所需車輛、火車、船舶的調配方案,確保搶險救災人員、物資運輸暢通。公安部門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暢通,做好災區治安管理、救助和服務群眾等工作。6.5 通信保障以公用通信網為主體,建立跨部門、跨地區氣象災害應急通信保障系統。災區通信管理部門應及時采取措施恢復受損通
35、信線路和設施,確保災區通信暢通。7監督管理7.1獎勵與責任對在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在氣象災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職守、失職、瀆職的,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追究當事人的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7.2 宣教培訓各轄市區、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應做好氣象預警信息的宣傳教育工作,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增強社會各界主動獲取預警信息的意識,提高社會公眾避險自救互救的能力。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及新聞出版廣電、文化、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和單位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報紙等各類媒體,加大對氣象災害應急管理工作的宣傳、培訓力度。7.3 預案管理與
36、更新市氣象局負責本預案的編制、解釋和日常管理,并根據形勢發展變化需要,及時組織修訂完善,報市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可參照本預案,制訂本行政區域氣象災害應急預案。7.4預案實施時間本預案自印發之日起實施。8附則8.1氣象災害預警標準8.1.1級預警在本市行政區域內,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監測、預報出現臺風、暴雨(雪)、氣象干旱、霾等災害性天氣氣候過程,其強度達到市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制定的極大(特別嚴重)災害性天氣氣候標準(1) 臺風:預計未來48小時將有臺風影響我市,影響時平均風力將達11級及以上,并伴有大暴雨及以上強降水。(2) 暴雨:過去48小時我市大部分地區持續出現特大
37、暴雨天氣,預計未來24小時仍將出現大暴雨天氣。(3) 暴雪:過去24小時我市大部分地區出現大暴雪,且至少有一個轄市區出現特大暴雪天氣,預計未來24小時仍將出現暴雪天氣。積雪特別嚴重,對道路、交通等產生嚴重影響。(4) 干旱:我市大部分地區達到氣象干旱重旱等級,且至少有兩個轄市區出現氣象干旱特旱等級,預計干旱天氣或干旱范圍進一步發展。(5)霾:預計未來24小時我市大部地區持續出現嚴重霾天氣,對人民生產生活產生嚴重影響。(6)氣象及其衍生災害已出現,且造成人員特別重大死亡和經濟特大損失的;氣象預報、預測出現歷史罕見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將可能對社會、經濟及群眾生產、生活等造成特別嚴重影響。(7) 災
38、害性天氣已對群眾生產生活造成特別重大損失和影響,超出本市處置能力,需要由江蘇省人民政府組織處置的,以及上述災害已經啟動級響應但仍可能持續發展或影響其他地區的。8.1.2 級預警在本市行政區域內,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預報預測出現臺風、暴雨(雪)、氣象干旱、寒潮、大風、冰凍、高溫熱浪、霾等災害性天氣氣候過程,其強度達到市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制定的特大(嚴重)災害性天氣氣候標準(1)臺風:預計未來48小時將有臺風影響我市,影響時平均風力將達10級,并伴有暴雨以上強降水。(2)暴雨:過去48小時我市大部分地區持續出現大暴雨天氣,預計未來24小時仍將出現暴雨天氣。(3)暴雪:過去24小時我市大部分地區出
39、現暴雪,且至少有一個轄市區出現大暴雪天氣,預計未來24小時仍將出現大雪天氣;或者預計未來24小時我市大部地區將出現大暴雪天氣。積雪嚴重,對道路、交通等產生較大影響。(4)干旱:我市大部分地區達到氣象干旱重旱等級,且至少有一個轄市區出現氣象干旱特旱等級,預計干旱天氣或干旱范圍進一步發展。(5)冰凍(道路結冰):預計未來48小時我市大部地區出現由于降雨(雪)造成的冰凍天氣,對道路、交通有嚴重影響。(6)寒潮:預計未來48小時我市大部地區最低氣溫下降16以上并伴有6級及以上大風,最低氣溫降至0以下。(7)大風:預計未來48小時我市大部地區將出現平均風力達10級及以上大風天氣。(8)高溫:過去48小時
40、我市大部分地區持續出現最高氣溫達37及以上,且至少有兩個轄市區出現40及以上高溫天氣,預計未來48小時仍將出現37及以上高溫天氣。(9)霾:預計未來24小時我市大部地區持續出現重度霾天氣,對人民生產生活產生嚴重影響。(10)霧:預計未來24小時我市大部地區將持續出現特強濃霧天氣。(11)氣象及其衍生災害已出現,且造成人員特大死亡和經濟重大損失的;氣象預報、預測出現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將可能對社會、經濟及群眾生產、生活等造成嚴重影響。(12)災害性天氣已對群眾生產生活造成重大損失和影響,以及上述災害已經啟動級響應但仍可能持續發展或影響其他地區的。8.1.3級預警在本市行政區域內,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
41、象臺預報預測出現臺風、暴雨(雪)、氣象干旱、寒潮、大風、冰凍、低溫、高溫、大霧、霾等災害性天氣氣候過程,其強度達到市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制定的重大(較重)災害性天氣氣候標準(1)臺風:預計未來48小時將有臺風影響我市,影響時平均風力將達9級,并伴有暴雨天氣。(2)暴雨:過去24小時我市大部分地區出現大暴雨天氣,預計未來24小時仍將出現暴雨天氣。(3)暴雪:過去24小時我市大部分地區出現暴雪天氣,預計未來24小時仍將出現大雪天氣。有較大積雪,對道路、交通產生影響。(4)干旱:我市大部分地區達到氣象干旱重旱等級,預計干旱天氣或干旱范圍進一步發展。(5)寒潮:預計未來48小時我市大部地區最低氣溫下降1
42、4以上并伴有6級及以上大風,上述地區最低氣溫降至2以下。(6)大風:預計未來48小時我市將出現平均風力達910級大風天氣。(7)冰凍(道路結冰):預計未來48小時我市大部地區將出現由于降雨(雪)造成的冰凍天氣,對道路、交通有較大影響。(8)低溫:過去72小時我市大部地區出現平均氣溫或最低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5以上的持續低溫天氣,預計未來48小時平均氣溫或最低氣溫持續偏低5以上(11月至翌年3月)。(9)高溫:過去48小時我市持續出現最高氣溫達37,預計未來48小時仍將持續出現37及以上高溫天氣。(10)霧:預計未來24小時我市大部分地區將持續出現強濃霧天氣。(11)霾:預計未來24小時我市大部地
43、區持續出現中度霾天氣,對人民生產生活產生嚴重影響。(12)氣象及其衍生災害已出現,且造成人員重大死亡和經濟較大損失的;氣象預報、預測出現災害性天氣,將可能對社會、經濟及群眾生產、生活等造成較重影響。(13)災害性天氣已對群眾生產生活造成較大損失和影響,以及上述災害已經啟動級響應但仍可能持續發展或影響其他地區的。8.1.4級預警在本市行政區域內,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預報預測出現臺風、暴雨(雪)、寒潮、低溫、高溫、大霧、霜凍等災害性天氣氣候過程,其強度達到市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制定的較大(一般)災害性天氣氣候標準(1)臺風:預計未來48小時將有臺風影響我市,影響時平均風力將達8級。(2)暴雨:預計
44、未來24小時我市大部分地區將出現暴雨,且至少有兩個轄市區出現大暴雨天氣。(3)暴雪:預計未來24小時我市至少有兩個轄市區出現暴雪天氣。有積雪,對道路、交通產生影響。(4)寒潮:預計未來48小時我市大部地區最低氣溫下降12以上并伴有平均風力5級及以上大風,最低氣溫降至4以下。(5)低溫:過去48小時我市大部地區出現平均氣溫或最低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5以上的持續低溫天氣,預計未來48小時平均氣溫或最低氣溫持續偏低5以上(11月至翌年3月)。(6)高溫:預計未來72小時我市大部分地區將持續出現35及以上,且至少有兩個轄市區持續出現37及以上高溫天氣。(7)霧:預計未來24小時我市大部分地區將持續出現濃
45、霧天氣。(8)霜凍:預計未來24小時我市大部地區將出現嚴重霜凍天氣,對農業生產可能造成嚴重影響。(9)氣象及其衍生災害已出現,且造成人員死亡和經濟損失的;氣象預報、預測出現的天氣將可能對社會、經濟及群眾生產、生活產生一定影響。(10)災害性天氣已對群眾生產生活造成一定損失和影響。各類氣象災害預警分級統計表 災種級別臺風暴雨暴雪寒潮大風低溫高溫干旱霜凍冰凍霧霾級級級級由于各種災害在不同地區和不同行業造成影響程度差異較大,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結合以上標準在充分評估基礎上,適時啟動相應級別的災害預警。多種災害預警當同時發生兩種以上氣象災害且分別達到不同預警級別時,按照各自預警級別分別預警
46、。當同時發生兩種以上氣象災害,且均沒有達到預警標準,但可能或已經造成一定影響時,視情進行預警。8.2 名詞術語臺風:指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熱帶氣旋系統,其帶來的大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常引發洪澇、風暴潮、滑坡、泥石流等災害。暴雨:一般指24小時內累積降水量達50毫米或以上,會引發洪澇、滑坡、泥石流等災害。按降水強度分為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三級:暴雨為24小時降水量5099.9毫米之間;大暴雨為100249.9毫米之間;特大暴雨為250毫米及以上。暴雪:一般指24小時內累積降水量達10毫米或以上的固態降水,會對農林業、交通、電力、通信設施等造成危害。按降雪強度分為暴雪、大暴雪和特大暴雪三
47、級:暴雪為24小時降雪量1019.9毫米之間;大暴雪為2029.9毫米之間;特大暴雪為30毫米及以上。寒潮:指強冷空氣的突發性侵襲活動,其帶來的大風、降溫等天氣現象,會對農(林)業、交通、人體健康、能源供應等造成危害。大風:指平均風力大于6級、陣風風力大于7級的風,會對農業、交通、水上作業、建筑設施、施工作業等造成危害。低溫是指氣溫較常年異常偏低的天氣現象,會對農(林)業、能源供應、人體健康等造成危害。高溫:指日最高氣溫在35以上的天氣現象,會對農(林)業、電力、人體健康等造成危害。干旱:指長期無雨或少雨導致土壤和空氣干燥的天氣現象,會對農(林)業、水利以及人畜飲水等造成危害。按照降水量距平百
48、分率可以將氣象干旱分為五級。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干旱等級劃分表等級類型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月尺度季尺度年尺度1無旱-40Pa-25Pa-15Pa2輕旱-60Pa-40-50Pa-25-30Pa-153中旱-80Pa-60-70Pa-50-40Pa-304重旱-95Pa-80-80Pa-70-45Pa-405特旱Pa-95Pa-80Pa-45雷電:指發展旺盛的積雨云中伴有閃電和雷鳴的放電現象,會對人身安全、建筑、電力和通信設施等造成危害。冰雹:指由冰晶組成的固態降水,會對農(林)業、人身安全、室外設施等造成危害。龍卷風:指一種強烈的、小范圍的、伴隨著高速旋轉的漏斗狀云柱的強風渦旋,其中心附近風速可
49、達17級以上,對建筑物、地面設施、樹木以及人生安全造成重大危害。霜凍:指地面溫度降到零攝氏度或以下導致植物損傷的災害。冰凍:指雨、雪、霧在物體上凍結成冰的天氣現象,會對農(林)業、交通和電力、通信設施等造成危害。霧:指空氣中懸浮的微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見度降低至1000米以下的天氣現象,會對交通、電力、人體健康等造成危害。按照能見度分為大霧、濃霧、強濃霧和特強濃霧四級,其中大霧為能見度大于等于500米且小于1000米;濃霧為能見度大于等于200米且小于500米;強濃霧為能見度大于等于50米且小于200米;特強濃霧為能見度小于50米。霾:指空氣中懸浮的微小塵粒、煙粒或鹽粒使水平能見度降低10公里以下的天氣現象,會對交通、環境、人體健康等造成危害。按照能見度將霾預警分為輕微霾、輕度霾、中度霾、重度霾和嚴重霾五級:輕微霾為能見度510千米;輕度霾為34.9千米;中度霾為22.9千米;重度霾為11.9千米;嚴重霾為小于1千米。8.3 防范應對氣象災害各主要部門聯動和社會響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