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啪啪夜福利无码亚洲,亚洲欧美suv精品,欧洲尺码日本尺码专线美国,老狼影院成年女人大片

個人中心
個人中心
添加客服微信
客服
添加客服微信
添加客服微信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升級會員
升級會員
返回頂部
ImageVerifierCode 換一換

南通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60頁).DOC

  • 資源ID:560983       資源大小:172.04KB        全文頁數:60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 30金幣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南通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60頁).DOC

1、南通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目 錄1 總則 11編制目的和依據 12突發公共事件的概念和分類 13突發公共事件的分級 14工作原則 15應急預案體系16適用范圍2 組織體系 21應急處置組織指揮體系 22應急聯動體系3 預測、預警 31信息監測與報告 32預警和報警 33預警級別及發布4 應急響應和處置 41分級分類響應 42先期處置 43基本應急和擴大應急 44指揮與協調 45信息發布和輿情引導 46應急結束5 保障措施 51應急隊伍保障 52財力保障53基本生活和物資保障54醫療衛生保障55交通運輸保障56治安維護57人員防護58通信與信息保障59公共設施510現場救援和工程搶險裝備保障

2、511社會動員保障512技術儲備與保障6 后期處置 61恢復與重建 62社會救助 63保險 64調查總結和評估7 教育、演習和監督管理 71演習演練 72宣傳教育和培訓 73責任與獎懲8 附則 81制定與解釋 82實施時間9 附件91特別重大、重大和較大突發公共事件分級標準(試行)92總體應急預案框架圖93組織指揮體系結構圖94應急指揮信息系統示意圖95突發公共事件預警發布流程圖96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體系框架97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體系框架98較大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體系框架99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流程圖(發生地報警類)910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流程圖(監測機構報警類)1 總則1

3、1編制目的和依據為全面提高本市處置各種突發公共事件和風險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突發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害,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保持社會穩定,促進我市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協調發展,根據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發200511號)、江蘇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蘇政發200592號)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預案。12突發公共事件的概念和分類本預案所稱突發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過程、性質和機理,主要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和經濟安全

4、事件五類。(1)自然災害。主要包括水旱災害,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生物災害和森林火災等。(2)事故災難。主要包括工礦商貿等企業的各類安全生產事故,交通運輸事故,危險化學品事故,公共設施和設備事故,輻射事故,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等。(3)公共衛生事件。主要包括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職業危害,動物疫情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4)社會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襲擊事件,重大刑事案件,民族宗教事件,涉外突發事件和群體性事件等。(5)經濟安全事件。主要包括金融安全、物價異常波動、因突發事件造成的能源(煤電油)以及生活必需品供應嚴重短缺事件等。上述五

5、類突發公共事件往往是相互交叉和關聯的,某類突發公共事件可能和其他類別的事件同時發生,或引發次生、衍生事件,應當具體分析,統籌應對。13突發公共事件的分級依據突發公共事件的危害程度、影響范圍和可控性,由高到低劃分為四個級別:級(特別重大)、級(重大)、級(較大)、級(一般)。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級):是指突然發生,事態非常復雜,對南通市公共安全、政治穩定和社會經濟秩序帶來嚴重危害或威脅,已經或可能造成特別重大人員傷亡、特別重大財產損失或重大生態環境破壞,需要國家或省統一組織協調進行應急處置的緊急事件。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級):是指突然發生,事態復雜,對我市一定區域內的公共安全、政治穩定和社會經濟

6、秩序造成嚴重危害或威脅,已經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重大財產損失或嚴重生態環境破壞,需要省統一組織協調進行應急處置的緊急事件。較大突發公共事件(級):指突然發生,事態較為復雜,對我市一定區域內的公共安全、政治穩定和社會經濟秩序造成一定危害或威脅,已經或可能造成較大人員傷亡、較大財產損失或生態環境破壞,需要調度多個部門、縣(市、區)的力量和資源進行處置的事件。一般突發公共事件(級):指突然發生,事態比較簡單,僅對較小范圍內的公共安全、政治穩定和社會經濟秩序造成一定危害或威脅,已經或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依靠縣(市、區)的力量和資源能夠處置的事件。特別重大、重大和較大突發公共事件分級標準(試

7、行)見附件9.1。分級標準是突發公共事件信息報送和分級處置的依據。14工作原則(1)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切實履行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把保障公眾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最大限度地減少突發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危害。(2)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把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各項工作落實在日常管理之中,加強基礎工作,完善網絡建設,增強預警分析,做好預案演練,提高防范意識,做好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各項準備工作。(3)堅持屬地為主的原則。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實行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管理、專業處置,由地方政府統一指揮協調。建立市縣兩級應急指揮機構,形成兩級管理、分級負責、分

8、類指揮、綜合協調的突發公共事件處置體系。(4)堅持依法管理的原則。依據有關法律和行政法規,加強應急管理,維護公眾的合法權益,使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工作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5)堅持依靠科技的原則。加強公共安全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采用先進的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施,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和專業人員的作用,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揮能力,避免發生次生、衍生事件。(6)堅持社會參與的原則。加強應急處置隊伍建設,突出抓好宣傳和教育培訓工作,充分動員和發揮鄉鎮、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志愿者隊伍的作用,形成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功能齊全、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實現突

9、發公共事件應對的社會化。15應急預案體系全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包括:(1)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總體應急預案作為全市應急預案體系的總綱,是市政府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規范性文件,由市政府制定、公布實施并報省政府備案。(2)突發公共事件專項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主要是市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為應對某一類型或幾種類型突發公共事件而制定的涉及數個部門職責的應急預案,由市政府有關部門牽頭制定,報市政府批準后實施。(3)突發公共事件部門應急預案。部門應急預案是市政府有關部門根據總體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和部門職責,為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制訂的預案,由市政府有關部門制定印發,報市政府備案。(4)突發公共事件

10、地方應急預案。具體包括: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基層政權組織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報市政府備案。(5)企事業單位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制定的應急預案。(6)舉辦大型會展和文化體育等重大活動,主辦單位應當制定應急預案并報當地人民政府備案。各類預案應當根據實際情況變化,由制定單位及時修訂;專項預案和部門預案構成種類將不斷補充、完善。16適用范圍本總體預案主要適用于本市行政區域范圍內可能發生的或者已經發生的,需要由市人民政府負責處置的較大突發公共事件的應對工作,以及配合上級應急處置指揮機構對發生在本市行政區域范圍內的特別重大或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工作。

11、本總體預案指導全市的突發公共事件應對工作。2 組織體系21應急處置組織指揮體系211領導機構市政府成立南通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指揮中心(以下簡稱市應急指揮中心),作為本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的領導指揮機構,統一領導全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特別重大(級)和重大(級)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市應急指揮中心總指揮一般由市長擔任,分管副市長擔任副總指揮。較大突發公共事件(級)發生后,市應急指揮中心總指揮一般由分管副市長擔任。市政府秘書長、副秘書長協助市政府領導處理有關工作。市應急指揮中心成員由市有關部門和單位的負責同志組成。本市目前已有的專項應急處置機構,作為市應急指揮體系的組成部分,機構名稱

12、不變、職能不變、辦公地點不變,組成人員相應調整充實,繼續承擔相關專項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今后根據需要,再逐步建立其他突發公共事件專項應急處置指揮機構。212辦事機構市應急指揮中心下設應急管理辦公室,作為市應急指揮中心的日常辦事機構,辦公地點設在市政府辦公室,設置一名專職領導負責日常工作,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市應急管理辦公室的主要職責是:(1)執行市應急指揮中心的決定和指示;(2)負責全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的綜合協調及相關組織管理工作;(3)建立全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信息綜合管理系統,接受、匯總、分析有關突發公共事件的各種重要信息,向市應急指揮中心提出處理建議;(4)聯系市應急指揮中心

13、各成員單位,對其履行應急預案中的職責情況進行指導、督促和檢查;(5)承擔組織編制、評估、修訂市政府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的具體工作;(6)指導縣(市、區)人民政府總體應急預案和市政府各有關部門應急預案的編制工作;(7)加強與毗鄰地區的聯系,建立健全應急工作協作機制。213工作機構市政府有關部門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各自的職責,負責相關類別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相關類別的突發公共事件專項預案和部門應急預案的起草與實施,貫徹落實市政府有關決定事項,承擔相關應急指揮機構辦公室的工作,及時向市政府報告重要情況和建議,指導和協助縣(市、區)人民政府做好突發公共事件的預防、應急準備、應

14、急處置和恢復重建工作。214專家組市應急指揮中心聘請有關專家,組成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專家組,其成員主要是宏觀管理、綜合減災以及各種災種管理的專家,主要職責是:為全市中長期公共安全規劃、信息系統的建設與管理、災害科學最新發展趨勢的跟蹤等方面提供意見和建議;對特別重大、重大以及較大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和發展趨勢、救災方案、處置辦法、災害損失和恢復方案等進行研究評估,并提出相關建議;發生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時,向市應急指揮中心和應急管理辦公室提供科學有效的決策方案。215地方機構各縣(市、區)建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指揮體系,成立相應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中心,制定和完善本行政區域內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

15、案,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突發公共事件的處置工作。22應急聯動體系221建立市應急處置固定指揮系統固定指揮系統原則上設在市政府,主要通過市政府電子政務網,與市委、市政府、軍分區、武警支隊、各專項應急指揮系統和各地應急指揮中心等指揮部位(包括信息中心)實現互聯互通,啟動地理信息與態勢處理系統、大屏顯示系統、資源管理系統、視頻會議系統、綜合通信調度系統、現場實時視頻監視系統、預案管理系統等,與相關縣(市、區)應急指揮中心、各災害事故管理職能部門和應急救援等相關單位實現應急處置資源共享,建立暢通的應急指揮通信和信息通道,實施遠程指揮調度和協助現場應急處置。222建立市應急處置機動指揮系統機動指揮系統設在市

16、應急處置移動通訊車上,突發公共事件發生時,機動指揮車通過相關介體與市應急處置固定指揮系統、現場指揮系統互聯互通,實現數據、語音、視頻、文字等互通會商,保障應急中心總指揮對事發現場的實時監控指揮和全市應急處置資源的及時調度安排。223建立市應急處置現場指揮系統現場指揮系統設在事發地,市應急處置移動通訊車未到達前,由相關地區和相關單位提供現場指揮系統,與市應急處置固定指揮系統和市應急處置機動指揮系統互聯互通,承擔在第一時間采集、傳輸現場聲像實況,并將上級指示及時、準確地傳達到應急處置的執行主體。應急預案處于啟動狀態時,以上市應急處置固定、機動、現場指揮系統確保信息互聯互通,與軍隊、武警等形成應急聯

17、動體系,確保市應急指揮中心實施及時、可靠、多手段、不間斷的應急處置指揮。根據應急需要,還可利用人防、水利、通信等部門的指揮系統和相關資源,形成更加可靠、覆蓋范圍更廣的應急聯動指揮體系。市應急管理辦公室根據平戰結合的原則,組織、協調市應急指揮場所設施和要素的配置與管理。出現破壞性地震以及其他特殊突發公共事件時,負責組織市應急指揮中心迅速進入人防指揮所,展開緊急指揮工作。3 預測、預警31信息監測與報告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各級各類監測機構應綜合分析可能引發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預測預警信息并及時上報。市應急管理辦公室整合監測信息資源,依托全市政府系統辦公業務資源網及相關網絡,建立健全

18、突發公共事件預測預警系統。對于監測機構和各類應急指揮機構辦公室掌握的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屬于一般突發公共事件(級)預警信息的,相應應急指揮機構應當立即向當地應急指揮中心作出通報,由當地應急指揮中心啟動地方應急預案,同時報告市應急指揮中心。屬于特別重大(級)、重大(級)突發公共事件的,應立即如實向市應急指揮中心和相關部門報告,最遲不得超過1小時,不得遲報、謊報、瞞報和漏報;市應急指揮中心在2小時內上報省政府。屬于較大(級)突發公共事件的,上報市的時間最遲不得超過2小時。特殊情況下,事發地縣(市、區)政府及有關部門值班人員可直接向省政府直至國務院報告。報告內容主要包括時間、地點、信息來源、事件性

19、質、影響范圍、事件發展趨勢和已經采取的措施等。應急處置過程中,要及時續報有關情況。32預警和報警市應急管理辦公室接到有關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后,應當立即進行分析、判斷或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進行分析、評估和預測,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不同等級,立即將預警信息,報告給市應急指揮中心并傳遞給相關縣(市、區)應急指揮中心。33預警級別及發布根據突發公共事件即將造成的危害程度、發展情況和緊迫性等因素,由低到高劃分為一般(級)、較大(級)、重大(級)、特別重大(級)四個預警級別,并依次用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加以表示:藍色等級(級):預計將要發生一般(級)以上突發公共安全事件,事件即將臨近,事態可能會擴大。黃色

20、等級(級):預計將要發生較大(級)以上突發公共安全事件,事件即將臨近,事態可能會擴大。橙色等級(級):預計將要發生重大(級)以上突發公共安全事件,事件即將臨近,事態可能會擴大。紅色等級(級):預計將要發生特別重大(級)以上突發公共安全事件,事件即將臨近,事態可能會擴大。預警級別的發布根據江蘇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的規定,按照下列權限執行:(1)級(特別重大,紅色)預警,國家發布或者由省應急指揮中心請示國家后由省長簽發;(2)級(重大,橙色)預警,省發布,由擔任省應急指揮中心總指揮的分管副省長請示省長后簽發;(3)級(較大,黃色)預警,由市應急指揮中心在請示省應急指揮中心后發布;(4)級(一

21、般,藍色)預警,由市級或縣級指揮中心請示省應急指揮中心后發布。國家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預警信息的發布、調整和解除可通過廣播、電視、報紙、通信、信息網絡、警報器、宣傳車或組織人員逐戶通知等方式進行,對老、幼、病、殘、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學校等特殊場所和警報盲區應當采取有針對性的公告方式。4 應急響應和處置41分級分類響應對本轄區內發生的突發公共事件,屬于一般的,由當地負責及時、果斷處置,市應急指揮中心給予指導。發生較大突發公共事件,由市應急指揮中心決定啟動相應應急預案,統一指揮緊急處置工作,并按規定向省政府報告。發生重大或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在第一時間以最快速度上報省應急指揮中心,由省應急指揮中

22、心統一指揮緊急處置工作。發生涉外特別重大或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市應急指揮中心按照規定上報省政府,由省應急指揮中心負責處置。對于跨市的特別重大或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市應急指揮中心按照規定上報省政府,并與有關地區搞好協調。發生涉外的或跨區的較大突發公共事件,由市應急指揮中心處置,及時報告省應急指揮中心。發生涉外的或跨區的一般突發公共事件,由當地負責處置,同時必須及時報告市、省應急指揮中心。42先期處置對本轄區內發生的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無論級別高低、規模大小、損傷輕重,當地政府要迅速調度力量,盡快判明事件性質和危害程度,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置措施,全力控制事態發展,減少財產損失和社會影響,切斷事件傳播擴大的

23、渠道與途徑,并及時向上級應急指揮中心報告。43基本應急和擴大應急一旦發生特別重大、重大或較大突發公共事件,市應急指揮中心立即啟動總體應急預案和相應的專項應急預案,在省應急指揮中心的指導下,進行搶險救助、醫療救護、衛生防疫、交通管制、現場監控、人員疏散、安全防護、社會動員等基本應急工作。應急、恢復與減災行動需要同時進行的,必須協調行動。較大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基本應急程序難以有效控制事態,或發生特殊災害事故,尤其是出現跨區域、大面積和可能發展為嚴重災害的態勢時,立即轉入擴大應急狀態。在市應急指揮中心統一領導下,擴大搶險救災資源使用、征用、調用的范圍和數量;必要時,依法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資源。當突

24、發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十分嚴重,超出南通市自身控制能力,需要省或者其他市提供援助和支持時,將情況立即上報省政府,請省政府直接指揮或授權南通市指揮,需要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的,報省政府提請國務院決定。44指揮與協調特別重大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處置,在省應急指揮中心統一協調下進行;立即成立應急處置現場指揮部,總指揮一般由事發地縣(市、區)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特殊情況下由市政府領導擔任。較大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立即成立應急處置現場指揮部,市應急指揮中心相關領導、事發地應急指揮中心負責同志及相關人員和專家,迅速趕往事發現場,負責或參與指揮決策、參謀作業和信息保障等工作。特別重大(級)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

25、置體系框架、重大(級)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體系框架、較大()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體系框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體系框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流程圖(發生地報警類)、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流程圖(監測機構報警類)見附件。45信息發布和輿情引導發生特別重大、重大或較大突發公共事件時,市委宣傳部分管新聞機構的負責同志,應當在市應急指揮中心或現場指揮部就位待命,負責對新聞媒體報道實施管理、協調和指導。市應急管理辦公室或現場指揮部根據災害事故影響程度和類型,按照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新聞發布應急預案以及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和中宣部的有關規定,擬寫新聞稿,按規定程序送審后公布。充分運用廣播、電視、報刊、政府網站

26、、政府公報等形式,向社會公開或通報突發公共事件信息,方便群眾及時獲取信息,保障公民享有知情權,并有效引導輿情。一般情況下,由現場指揮部在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必要時,由市長或分管副市長召開新聞發布會或發表電視講話,通報有關情況。46應急結束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后,依據法定程序,經相應級別的應急指揮中心批準,宣布解除災情,終止應急狀態,轉入正常工作。5 保障措施51應急隊伍保障公安、消防、醫療衛生等搶險隊伍,是全市突發公共事件的基本搶險救援隊伍。其他專業性救援隊伍,除承擔本災種搶險救援任務外,根據需要和上級指令,同時承擔其他搶險救援工作。一旦發生特別重大、重大或較大突發公共事件,公安、消

27、防、醫療衛生等搶險隊伍迅速趕赴現場,立即組織全力以赴、爭分奪秒的救援,防范事態擴大,消除次生災害,努力減少損失。在充分發揮基本搶險隊伍作用的同時,積極組織和借助社會資源,建立各類社會化、群眾性救援隊伍,形成以專業隊伍為主體、群眾性隊伍為輔助的應急搶險救援隊伍網絡。合理部署和配置各類搶險救援隊伍,制定各類應急處置專業技術方案,配備先進救援裝備,開展專業技能培訓。定期組織跨部門、跨行業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演練,加強組織協同和專業保障,提高隊伍快速反應和協同作戰能力。請求南通軍分區和南通市武警支隊執行搶險救災等任務時,按有關規定執行。52財力保障市政府所需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準備和救援工作資金由市政府

28、有關部門提出,經市財政局審核后,按規定程序列入財政總預算。處置突發公共事件所需財政負擔的經費,按照現行事權、財權劃分原則,分級負擔。對受突發公共事件影響較大和財政困難的地區,根據事發地實際情況和縣(市、區)人民政府的請求,市財政給予適當支持;需要省財政支持的,由市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提出請求。對受突發公共事件影響較大的行業、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市政府有關部門及時研究提出相應的補償或救助方案,報市政府批準。各級財政和審計部門要對突發公共事件財政應急保障資金的使用和效果進行監管和評估。鼓勵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包括國際組織)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捐贈、援助。5

29、3基本生活和物資保障事發地縣(市、區)人民政府做好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確保災區群眾有飯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處、有病能得到及時醫治。市經濟貿易、發展改革等部門負責組織、協調救災物資的生產調撥和緊急供應。市經濟貿易部門組織協調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救治藥品、醫療器械、醫療防護用品、消毒產品的生產供應和儲備。市民政部門負責指導災區救災工作,組織、接受、下撥救災物資。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負責對應急救治藥品、醫療器械實施監督管理,保證所用藥品、醫療器械的安全有效。市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糧食的應急供應。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應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應急預案規定,做好物資儲備工作。市發展改革委員會和市

30、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建立應急物資儲備數據庫,并根據情況變化及時更新,其內容包括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所需的物資種類、數量、存放地點、更新年限以及被指定作為預備轉產、擴產的有關企業的名單生產能力。市應急管理辦公室一般每兩年組織一次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物資生產能力調查。54醫療衛生保障市衛生局負責組建衛生應急專業技術隊伍,根據需要及時赴現場開展醫療救治、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等衛生應急工作;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動態數據庫,明確醫療衛生保障工作目標,確定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數量、分布和救治能力等,并擬訂醫療救護保障計劃,做好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醫療救治、疫病預防控制隊伍和醫療衛生設備、物資的準備等。發生特別重大

31、、重大或較大突發公共事件后,市衛生行政部門負責組織醫療救護隊伍迅速進入救災現場,對傷員進行應急救治和現場衛生防病處置,盡最大可能減少傷亡、中毒和疫病的流行發生,消除恐懼心理。對危險化學品事故、放射性污染事故的傷員,及時安排到相應的專業醫院救治。各級急救醫療機構按照職責分工,負責做好院前急救工作,各級醫院負責后續專科救治工作,紅十字會等社會救援組織積極配合專業醫療隊伍,開展群眾性衛生工作。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做好有關衛生防疫工作。55交通運輸保障發生特別重大、重大或較大突發公共事件后,市公安、交通、建設、鐵路、海事、航空等部門負責應急處置交通保障的組織、實施。要及時對現場和相關通道實行交通管

32、制,組織開通應急救援“綠色通道”,負責交通工具的保障,確保救災物資、器材和人員的緊急輸送。道路、市政設施受損時,要迅速組織有關部門和專業隊伍進行搶修,盡快恢復良好狀態。交通運輸保障部門和鐵路運輸、公路運輸、水路運輸經營單位必須全力以赴,確保應急指揮、救援人員和物資、器材、裝備的優先輸送,滿足應急處置工作的需要。56治安維護發生特別重大、重大或較大突發公共事件后,市公安部門迅速組織事發現場的治安警戒和治安管理,在事發現場設立警戒區和警戒哨,維護秩序,嚴懲趁機打劫和制造事端的犯罪行為,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場所、重點人群、重要物資設備的防護,必要時及時疏散受災群眾。社區保安隊伍協助專業隊伍維護社會治

33、安。市公安局應當會同市武警支隊擬訂治安保障計劃,明確應急狀態下維持社會治安秩序的各項行動方案。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地的基層政府和社區組織應當積極發動和組織群眾,開展群防聯防,協助公安部門實施治安保衛工作。57人員防護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平戰結合的原則,根據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情況,規劃、建設突發公共事件緊急避難場所;緊急避難場所的建設,可與人防工程、公園廣場、文化體育場館等公共設施的建設或改造相結合。必要時,可征用機關、團體、學校等場所以及經營性賓館、招待所、酒店、文化娛樂場所作為臨時避難場所。市區范圍內的緊急避難場所的指定或建立以及臨時避難場所的征用工作,由市應急指揮中心負責。緊急避難場

34、所的分布和建設,應當與本地人口數量、結構及分布狀況、不同突發公共事件的特點、現狀及其發展趨勢,以及城市規劃區的規模和城市建設過程相適應。避難場所必須具備兩條以上的應急疏散通道,時刻保持暢通,同時具備應急供水、供電、住宿等生命保障基本設施。應急疏散、避難場所應當設立應急標志。防護工程和生命保障基本設施出現故障后,必須及時修復,切實保障被疏散、避難人員的生命安全。地下人防設施由市、縣(市)人防部門負責,避難場所所需的通信設施由市、縣(市)電信運營企業負責,供水由當地供水部門負責,供電由市、縣(市)電力公司負責,醫療救護由市、縣(市、區)衛生部門負責,生活保障由市、縣(市、區)商貿部門負責。各級政府

35、有關部門要為涉險人員和應急救援人員提供符合要求的安全防護裝備,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嚴格按照程序開展應急救援工作,確保人員安全。58通信與信息保障市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應牽頭組織、督促市無管辦、廣電局及各基礎電信運營企業加強通信、應急廣播電視保障系統的維護,確保應急期間的通信暢通,并制定通信系統備用方案和應急處置預案。相關基礎電信運營企業在執行通信保障任務和通信恢復過程中,需要其他基礎運營企業協助時,由市應急指揮中心統一協調。應急期間,組建應急處置專用通信網,建立跨部門、多手段、多路由,有線和無線相結合的反應快速、靈活機動、穩定可靠的應急通信系統,實現現場指揮部與市應急指揮中心的通信與信息傳遞;

36、重要通信設施、線路和裝備要加強管護,制定和落實備用和應急保障措施。市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協調各基礎電信運營企業成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機動通信保障分隊。一旦本地或長途通信干線中斷,在抓緊搶修的同時,由應急機動通信保障分隊迅速建立衛星或微波等機動通信通道,必要時,可緊急調用或征用其他部門和社會通信設施,確保指揮信息暢通。59公共設施市政府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分別負責煤、電、油、氣、水的供給,以及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等有害物質的監測和處理。交通、通信、水利、人防、電力、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應當充分考慮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的需要并與之相適應。510現場救援和工程搶險裝備保障發生特別重大、重大或較大

37、突發公共事件后,市應急指揮中心利用現場救援和工程搶險裝備信息數據庫,快速準確調度,在最短時間內,把各類現場救援和工程搶險裝備組織到最有效部位,迅速開展應急處置工作。根據應急處置需要,對現場救援和工程搶險裝備進行科學合理調配,確保能迅速切斷災害鏈,防止次生災害產生和蔓延。511社會動員保障由各級共青團組織牽頭,組建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志愿者隊伍,事件發生后,積極開展自救互救。積極提倡和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捐助社會救濟資金。紅十字會、慈善基金會等公益性社會團體和組織廣泛動員和開展互助互濟和救災捐贈活動,加強與國際紅十字會等國際有關組織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吸納國際捐贈救助款物。512技術儲備

38、與保障建立應急處置工作科學決策咨詢機制。對災害事故應急處置實施重大決策和行動時,充分發揮專家庫和各類專家的作用,建立事故(災害)后果評價系統,及時進行科學論證和咨詢。科技局、教育局、科協等有關部門和科研教學單位,要積極開展公共領域的科學研究;加大公共安全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研發的投入,不斷改進技術裝備,建立健全公共安全應急技術平臺,提高我市公共安全科技水平。注意發揮企業在公共安全領域的研發作用,鼓勵企業研究、開發、生產用于突發公共事件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工作的新技術、新工具、新設備。6 后期處置61恢復與重建災害事故發生后,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迅速采取措施,救濟救

39、助災民,恢復正常的經濟社會秩序。縣(市、區)政府應當組織民政等相關部門迅速設立災民安置場所和救濟物資供應站,依法做好災民安置和救災款物的接受、發放、使用與管理工作,確保災民的基本生活,并做好災民及其家屬的安撫工作。衛生部門或農業部門應當做好突發公共事件現場消毒與疫病防治的組織、指導工作。環保部門應當根據職責,做好突發公共事件現場污染物的收集、清理與處理工作,并加強對現場環境質量的監測。及時歸還緊急調集、征用的物資或占用的房屋、土地,不能及時歸還或造成損失的,應當依照國家規定給予補償。市應急管理辦公室會同市各有關部門和當地政府,及時調查統計災害事故影響范圍和受災程度,評估、核實災害事故所造成的損

40、失情況以及開展減災工作的綜合情況,報送市應急指揮中心,以便向社會公布。62社會救助根據救災工作需要,在一定范圍內組織動員社會各界開展救災捐贈活動,民政部門、紅十字會和慈善機構發動社會、個人或境外機構展開救援,并按有關規定負責管理捐贈款物的接受、分配、運輸、發放工作。司法部門負責對需要法律援助的機構和人員提供司法救助。監察、民政、財政、審計等部門負責對社會捐贈資金和物資實行全過程管理和監督,確保救助資金和物資用于受災地區和災民。63保險保險監管機構要在第一時間督促有關保險公司對突發公共事件造成的損失進行評估、審核和確認,抓緊進行理賠。鼓勵災害事故責任單位、各級政府、保險公司和群眾積極參與災害事故

41、保險。64調查總結和評估市政府有關主管部門要會同事發地縣(市、區)人民政府及時按照法定程序組織事件調查,提出調查報告,報市應急指揮中心。調查報告應當包括:事件發生過程;傷亡情況,所造成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影響;分析事件產生的原因,明確責任者的責任及對責任者的處理建議;提出今后應采取的防范措施和恢復重建等建議。在本市發生的特別重大或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市政府應當配合省政府做好總結調查工作。市應急管理辦公室組織有關部門于每年第一季度對上年度發生的突發公共事件進行全面評估,并向市政府匯報。7 教育、演習和監督管理71演習演練市應急管理辦公室協同相關應急指揮機構或市政府有關部門制定應急演練計劃,定

42、期組織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綜合或專項演練。各縣(市、區)也應當積極組織本轄區綜合和專項演練。演練要從實戰角度出發,深入發動和依靠群眾,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切實提高應急救援能力。應急演練結束后應當對演練進行全面總結和評價。總結報告應當包括演練地點、時間、氣象條件等背景信息;演練方案和演練情景;參與演練的應急組織;演練目標和演練的范圍;演練過程等基本內容。演練的評價包括對存在缺陷的評述和應急預案的完善、應急設施維護與更新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72宣傳教育和培訓縣(市、區)人民政府和宣傳、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部門,要通過圖書、報刊、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站等形式,廣泛宣傳應急法

43、律、法規和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知識和技能,并有組織、有計劃地為公民提供減災知識和技能培訓。市教育行政部門要把正確應對和處理突發公共事件作為大、中、小學學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內容,制定教育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防災減災教育培訓應當納入黨政領導干部培訓內容,舉辦各類領導干部培訓班,應當開設綜合減災、緊急處置及防災救災組織指揮課程。73責任與獎懲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工作實行行政領導負責制和責任追究制。對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要給予表彰和獎勵。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市、縣(市、區)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工作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依

44、法紀對有關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1)未依照規定履行報告職責,遲報、瞞報、漏報和謊報或者授意他人遲報、瞞報、漏報和謊報突發公共事件重要情況的;(2)未依照規定完成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所需設施、設備、急需物資的生產、供應、運輸和儲備的;(3)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對上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的調查不予配合,或者采取其他方式阻礙、干涉調查的;(4)在突發公共事件調查、控制、救治工作中玩忽職守、失職、瀆職的;(5)有關部門應履行而拒不履行應急處理職責的;(6)有其他失職、瀆職行為的。8 附則81制定與解釋本預案由市政府制定并根據實際情況變化及時修訂。由市應急管理辦公室負責解釋并

45、組織實施。市應急管理辦公室要建立健全定期評審與更新制度,適時組織對本預案的評審,并視情作出相應的修訂,報市政府批準。評審人員由有關專家和部門組成。82實施時間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施行。9 附件91特別重大、重大和較大突發公共事件分級標準(試行)本標準參照江蘇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關于特別重大、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分類標準(試行)的規定,結合南通實際,對部分內容進行增減調整后制定。作為各地、各部門報送特別重大、重大以及較大突發公共事件信息的標準,并作為分級處置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依據。一、自然災害類(一)水旱災害特別重大水旱災害包括:1長江干流等重要河段堤防發生決口;2洪水造成國家高速公路網和主要航

46、道中斷,48小時無法恢復通行;3包括我市在內的多個省轄市發生極度干旱。重大水旱災害包括:1長江干流一般河段及主要支流堤防發生決口或出現重大險情;2包括我市在內的多個省轄市發生嚴重洪澇災害;3洪水造成鐵路干線、國家高速公路網和主要航道通行中斷,24小時無法恢復通行;4包括我市在內的多個省轄市發生特大干旱。較大水旱災害包括:1我市境內重要河段堤防發生決口或出現重大險情;2多個縣(市)、區發生嚴重洪澇災害和干旱;3洪水造成鐵路干線、國家高速公路網和航道通行中斷,12小時無法恢復通行;4農作物受澇或受旱面積300萬畝以上,或農作物絕收面積30萬畝以上。(二)氣象災害特別重大氣象災害包括:1特大暴雨、大

47、雪、龍卷風、沙塵暴、臺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50平方公里以上較大區域,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5000萬元以上經濟損失的氣象災害;2全市范圍內將出現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或極強災害性天氣過程,并會造成特大人員傷亡和巨大經濟損失的氣象災害;3在其他地區發生的可能對我市經濟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重大氣象災害包括:1暴雨、冰雹、龍卷風、大雪、寒潮、沙塵暴、大風和臺風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1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經濟損失的氣象災害;2對社會、經濟及群眾生產、生活等造成嚴重影響的高溫、干旱、大霧、低溫、霜凍、雷電等氣象災害;3因各種氣象原因,造成機場、港口、國家高速公路網

48、線路連續封閉12小時以上的。較大氣象災害包括:1暴雨、冰雹、龍卷風、大雪、寒潮、沙塵暴、大風和臺風等造成10人以下死亡,或1000萬元以下經濟損失的氣象災害;2因各種氣象原因,造成機場、港口、國家高速公路網線路連續封閉12小時;3農作物受災面積300萬畝以上,或農作物絕收30萬畝以上。(三)地震災害特別重大地震災害包括:1造成300人以上死亡,直接經濟損失占全省上年地區生產總值1%以上的地震;2發生在人口較密集地區7.0級以上地震。重大地震災害包括:1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經濟損失的地震;2發生在我市人口較密集地區4.0級以上、我市其他地區5.0級以上、周邊鄰省(市)6.

49、5級以上的地震。較大地震災害包括:1造成20人以上、50人以下傷亡,或造成一定經濟損失和影響的地震;2發生在我市4.05.0級的地震。(四)地質災害特別重大地質災害包括:1因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災害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地質災害;2受地質災害威脅,需轉移人數在1000人以上,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在1億元以上的災害險情;3因地質災害造成長江支流被阻斷,嚴重影響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重大地質災害包括:1因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災害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因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

50、;2受地質災害威脅,需轉移人數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的災害險情;3造成國家高速公路網線路、民航和航道中斷,或嚴重威脅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有重大社會影響的地質災害。較大地質災害包括:1因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災害造成5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因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2受地質災害威脅,需轉移人數在2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2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的災害險情。(五)海洋災害特別重大海洋災害包括:1風暴潮、巨浪、海嘯、赤潮等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5000萬元以上經濟

51、損失的海洋災害;2對50平方公里以上較大區域經濟、社會和群眾生產、生活造成特別嚴重影響的海洋災害。重大海洋災害包括:1風暴潮、巨浪、海嘯、赤潮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1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經濟損失的海洋災害;2對沿海經濟、社會和群眾生產、生活等造成特別嚴重影響的海洋災害;3對大型海上工程設施等造成重大損壞,或嚴重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的海洋災害。較大海洋災害包括:局部地區的風暴潮、巨浪、海嘯、赤潮等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經濟損失的海洋災害。(六)生物災害特別重大生物災害包括:新傳入我國的有害生物在包括我市在內的2個以上省轄市發生,對農

52、業和林業造成巨大危害的生物災害。重大生物災害包括:1因蝗蟲、水稻條紋葉枯病、稻飛虱、水稻螟蟲、小麥條銹病、松毛蟲、楊樹食葉害蟲和蛀干類害蟲等大面積成災并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生物災害;2新傳入我國的有害生物發生、流行,對農業和林業生產等造成嚴重威脅的生物災害。較大生物災害包括:因蝗蟲、稻飛虱、水稻螟蟲、小麥條銹病、草地螟、松毛蟲、楊樹食葉害蟲和蛀干類害蟲等在一定范圍內成災并造成較大經濟損失的生物災害。(七)森林火災特別重大森林火災包括:1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造成重大影響和財產損失的森林火災;2距重要軍事目標和大型軍工、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不足1公里的森林火災。重大森林火災包括:1連續燃燒超過72小時

53、沒有得到控制的森林火災;2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的森林火災;3威脅居民地、重要設施,危險性較大的森林火災。較大森林火災包括:1連續燃燒超過24小時沒有得到控制的森林火災;2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的森林火災。二、事故災難類(一)安全事故特別重大安全事故包括:1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蹤),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1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或100人以上中毒(重傷),或需要緊急轉移安置10萬人以上的安全事故;2國內外民用運輸航空器在我市境內發生的,或我市民用運輸航空器在省外發生的墜機、撞機或緊急迫降等情況導致的特別重大飛行事故;3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的水上突發事件,或水上保安事件

54、,或單船10000噸以上國內外民用運輸船舶在我市境內發生碰撞、火災等對船舶及人員生命安全以及港口設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的水上突發事件;4國家高速公路網線路遭受破壞,造成行車中斷,經搶修48小時內無法恢復通車;5重要港口癱瘓或遭受災難性損失,長江干線航道發生斷航24小時以上;6造成區域電網減供負荷達到事故前總負荷的30%以上,或造成重要區域減供負荷達到事故前總負荷的50%以上;或因重要發電廠、變電站、輸變電設備遭受毀滅性破壞或打擊,造成區域電網大面積停電,減供負荷達到事故前總負荷的20%以上,對區域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構成嚴重威脅;7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拒的原因導致支付、清算系統處理中心發生故障或因人為

55、破壞, 造成整個支付、清算系統癱瘓的事故;8城市5萬戶以上居民供氣或供水連續停止48小時以上的事故;9造成特別重大影響或損失的特種設備事故;10大型集會和游園等群體性活動中因擁擠、踩踏等造成30人以上死亡的事故。重大安全事故包括:1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蹤),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直接經濟損失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的事故,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傷),或需緊急轉移安置5萬人以上、10萬人以下的事故;2國內外民用運輸航空器在我市境內,或我市民用運輸航空器在省外發生重大飛行事故;3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的水上突發事件或水上保安事件;300

56、0噸以上、10000噸以下的非客船、非危險化學品船發生碰撞、火災等對船舶及人員生命安全造成威脅的水上突發事件;4國家高速公路網線路遭受破壞,或因災嚴重損毀,造成通行中斷,經搶修24小時內無法恢復通車;5重要港口遭受嚴重損壞,長江干線等重要航道斷航12小時以上、24小時以內;6造成區域電網減供負荷達到事故前總負荷的10以上、30以下,或造成重要區域減供負荷達到事故前總負荷的20以上、50以下;7造成重大影響和損失的通信、信息網絡、特種設備事故和道路交通、供水、燃氣設施供應中斷,或造成3萬戶以上居民停水、停氣24小時以上的事故;8大型集會和游園等群體性活動中,因擁擠、踩踏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

57、下死亡的事故;9其他一些無法量化但性質嚴重,對社會穩定、經濟建設造成重大影響的事故。較大安全事故包括:1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含失蹤),或危及3人以上、1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直接經濟損失2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的事故,或2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重傷),或需緊急轉移安置2萬人以上、5萬人以下的事故;2危及3人以上、10人以下生命安全的水上突發事件或水上保安事件;3000噸以下的非客船、非危險化學品船發生碰撞、火災等對船舶及人員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的水上突發事件;3鐵路干線、國家高速公路網線路遭受破壞,或因災嚴重損毀,造成通行中斷,經搶修12小時內無法恢復通車; 4重要港口遭

58、受嚴重損壞,長江大河干線等重要航道斷航12小時;5造成一定影響和損失的通信、信息網絡、特種設備事故和道路交通、供水、燃氣設施供應中斷,或造成1萬戶以上、3萬戶以下居民停水、停氣12小時以上的事故;6造成區域電網減供負荷接近事故前總負荷的10,或造成重要區域減供負荷接近事故前總負荷的20%;7大型集會和游園等群體性活動中,因擁擠、踩踏等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的事故。(二)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故特別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故包括:1發生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重傷);或因環境事件需疏散、轉移群眾5萬人以上,或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或區域生態功能嚴重喪失,或瀕危物種生存環境

59、遭到嚴重污染,或因環境污染使當地正常的經濟、社會秩序受到嚴重影響,或1、2類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圍嚴重輻射污染后果的;2因危險化學品(含劇毒品)生產和貯運中發生泄露,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的污染事故;3高致病病毒、細菌等微生物在實驗室研究過程中造成的特大污染事故;4轉基因生物對人類、動物、植物、微生物和生態系統構成嚴重威脅,或造成高度侵襲性、傳染性、轉移性、致病性和破壞性的災害。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故包括:1發生10人以上、30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或區域生態功能部分喪失或瀕危物種生存環境受到污染;或因環境污染使當地經濟、社會秩序受到較大影響,疏散轉移群眾1

60、萬人以上、5萬人以下的;或1、2類放射源丟失、被盜或失控;2因環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水庫及沿海水域大面積污染,或縣級以上城鎮水源地取水中斷的污染事件;3由于自然、生物、人為因素造成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大批死亡或可能造成物種滅絕事件;4進口再生原料嚴重環保超標和進口貨物嚴重核輻射超標或含有爆炸物品的事件;6非法傾倒、埋藏劇毒危險廢物事件。較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故包括:1發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3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或因環境污染使當地經濟、社會秩序受到較大影響,疏散轉移群眾3000人以上、1萬人以下的;2因環境污染造成部分河流、水庫及沿海水域部分面積污染,或多數鄉鎮水源地

61、取水中斷的污染事件;3由于自然、生物、人為因素造成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死亡事件;4環保基礎設施因人為破壞、自然損壞、合同糾紛等突然停止運轉,造成對環境安全的嚴重威脅,擾亂地方社會經濟運行正常秩序。三、公共衛生事件類(一)公共衛生事件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包括:1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波及全市多個縣(市、區),且出現難以追蹤傳染源的病例,并有繼續擴散的趨勢;2多個縣(市、區)發現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或新發傳染病,并有擴散趨勢,造成重大影響;3肺鼠疫、肺炭疽在我市發生,疫情有擴散趨勢;4發生新傳染病,或我國尚未發現的傳染病在我市發生,并有擴散趨勢;或發現我國已消滅的傳

62、染病在我市重新流行;5發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丟失事件;6其他危害特別嚴重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重大突發事件包括:1在個縣(市、區)范圍內,個平均潛伏期內發生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相關聯的疫情波及2個以上的縣(市、區);2腺鼠疫發生流行,在我市范圍內,個平均潛伏期內多點連續發病20例以上; 3發生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4霍亂在我市流行,周內發病30例以上;5乙類、丙類傳染病疫情波及個以上縣(市、區),周內發病水平超過前年同期平均發病水平倍以上;6我國尚未發現的傳染病在我市發生,尚未造成擴散;7發生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擴散到縣(市、區)以外的地區;8發生重大

63、醫源性感染事件;9預防接種或群體預防性用藥出現人員死亡事件;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數超過100人并出現死亡病例,或出現10例以上死亡病例;11一次發生急性職業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12境內外隱匿運輸、郵寄烈性生物病原體、生物毒素造成我市范圍內人員感染或死亡的;13其他危害嚴重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較大突發事件包括:1霍亂在1個縣(市、區)域內發生,在1周內發病1029例;或疫情波及2個及以上縣(市、區),發病1549例;或在市區首次發生;21周內在1個縣(市、區)域內乙、丙類傳染病發病水平超過前5年同期平均發病水平1倍以上;3在1個縣(市、區)域內發現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4食物中毒30

64、99人,無死亡病例報告;或食物中毒30人以下,但事故發生在學校、地區性或全國性重要活動期間;5預防接種或學生預防性服藥出現群體心因性反應或不良反應;6個人全身受照劑量1Gy且受危害人數10人以下,或個人全身受照射劑量0.5Gy、受照人員劑量之和20Gy的放射性突發事件;7發生急性職業病1049人或死亡5人以下;8其它對公眾健康可能造成危害的突發事件。(二)動物疫情特別重大動物疫情包括:1高致病性禽流感在21日內,包括我市在內的20個以上縣(市、區)發生或10個以上縣(市、區)連片發生疫情;2動物暴發瘋牛病等人畜共患病感染到人,并繼續大面積擴散蔓延。重大動物疫情包括:1高致病性禽流感在21日內,

65、包括我市在內的多個市發生疫情,或有20個以上疫點或5個以上縣(市、區)連片發生疫情;2口蹄疫在14日內,包括我市在內的多個相鄰市或5個以上縣(市、區)發生嚴重疫情,或有新的口蹄疫亞型出現并發生疫情;3在1個平均潛伏期內,包括我市在內的20個縣(市、區)發生豬瘟、新城疫疫情,或疫點數達到30個以上;4牛瘟、牛肺疫、瘋牛病、非洲豬瘟、非洲馬瘟等疫病傳入我市或在我市發生;5在1個平均潛伏期內,布魯氏菌病、結核病、狂犬病、炭疽等二類動物疫病呈現暴發流行,波及包括我市在內的3個以上市,或其中的人畜共患病發生感染人的病例,并有繼續擴散趨勢。較大動物疫情包括:1高致病性禽流感在21日內,有20個以下疫點或2

66、個以上、5個以下縣(市、區)連片發生疫情;2口蹄疫在14日內,我市2個以上、5個以下縣(市、區)發生嚴重疫情;3在1個平均潛伏期內,2個以上、5個以下縣(市、區)發生豬瘟、新城疫疫情,或疫點數達到10個以上、30個以下;4在1個平均潛伏期內,布魯氏菌病、結核病、狂犬病、炭疽等二類動物疫病呈現流行趨勢,或其中的人畜共患病發生感染人的病例。四、社會安全事件類(一)群體性事件特別重大群體性事件包括:1一次參與人數5000人以上,嚴重影響社會穩定的事件;2沖擊、圍攻縣級以上黨政軍機關和要害部門,打、砸、搶、燒鄉鎮以上黨政軍機關的事件;3參與人員對抗性特征突出,已發生大規模的打、砸、搶、燒等違法犯罪行為

67、;4阻斷鐵路、國道、高速公路和重要交通樞紐、城市交通8小時以上停運,或阻撓、妨礙國家重點建設工程施工,造成24小時以上停工事件;5造成10人以上死亡或者30人以上受傷,嚴重危害社會穩定的事件;6高校內聚集事件失控,并未經批準走出校門進行大規模游行、集會、絕食、靜坐、請愿等行為,引發不同地區連鎖反應,嚴重影響社會穩定;7參與人數500人以上,或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群體性械斗、沖突事件;8參與人數在10人以上的暴獄事件;9出現全市范圍或跨市(縣、區)范圍或跨行業的嚴重影響社會穩定的互動性連鎖反應;10其他視情需要作為特別重大群體性事件對待的事件。重大群體性事件包括:1參與人數在1000人以上、500

68、0人以下,影響較大的非法集會游行示威、上訪請愿、聚眾鬧事、罷工(市、課)等,或人數不多但涉及面廣和有可能進京的非法集會和集體上訪事件;2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30人以下受傷群體性事件;3高校校園網上出現大范圍串聯、煽動和蠱惑信息,校內聚集規模迅速擴大并出現多校串聯聚集趨勢,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受到嚴重影響甚至癱瘓,或因高校周邊其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4參與人數2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造成較大人員傷亡的群體性械斗、沖突事件;5涉及境內外宗教組織背景的大型非法宗教活動,或因民族宗教問題引發的嚴重影響民族團結的群體性事件;6因土地、資源、水域、海域等權屬爭議和環境污染、

69、生態破壞引發的,造成嚴重后果的群體性事件;7已出現跨市(縣、區)范圍或行業的影響社會穩定的連鎖反應事件,或造成了較嚴重的危害和損失,事態仍可能進一步擴大和升級;8其他視情需要作為重大群體性事件對待的事件。較大群體性事件包括:1參與人數在200人以上、1000人以下,影響社會穩定的事件;2在重要場所、重點地區聚集人數在10人以上、100人以下,參與人員有明顯過激行為的事件;3已引發跨地區、跨行業的影響社會穩定的連鎖反應事件;4造成人員傷亡,但死亡人數在3人以下、受傷人數在10人以下的群體性事件;5其他視情需要作為較大群體性事件對待的事件。(二)涉外突發事件特別重大涉突發外事件包括:1一次造成30

7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傷亡的境外涉及我市或市內涉外事件;或勞務人員受傷害特別嚴重,在境外造成重大影響的勞務糾紛或突發事件;2造成我市駐外的機構和人員安全及財產重大損失,造成外國駐我市機構和人員安全及重大財產損失,并具有重大政治和社會影響的涉外事件;3有關國家、地區發生特別重大突發事件,需要迅速撤離我市駐外機構和人員的涉外事件。重大涉外突發事件包括:1一次事件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傷亡的境外涉及我市或市內涉外事件;或勞務人員受傷害嚴重,在境外造成較大影響的勞務糾紛或突發事件;2造成或可能造成我市駐外的機構和人員安全及較大財產損失,造成或可能造成外國駐我市機構

71、和人員安全及財產較大損失,并具有較大政治和社會影響的涉外事件;3有關國家、地區發生重大突發事件,需要迅速撤離我市駐外機構和人員的涉外事件。較大涉外突發事件包括:一次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20人以上、50人以下傷亡的境外涉及我市或市內涉外事件;或勞務人員受傷害輕微,在境外影響較小的一般性勞務糾紛或突發事件。(三)恐怖襲擊事件1利用生物戰劑、化學毒劑進行大規模襲擊或攻擊生產、貯存、運輸生化毒物設施、工具的;2利用爆炸手段,襲擊黨政軍首腦機關、警衛現場、城市標志性建筑物、公眾聚集場所、國家重要基礎設施、主要軍事設施、民生設施、航空器的;3劫持航空器、輪船、火車等公共交通工具,造成嚴重危害后

72、果的;4襲擊、劫持警衛對象、國內外重要知名人士及大規模襲擊、劫持平民,造成重大影響和危害的;5襲擊外國及國際組織駐我市機構、外商投資企業、事務所及其寓所等重要、敏感涉外場所的;6大規模攻擊國家機關、軍隊或民用計算機信息系統,構成重大危害的。(四)刑事案件特別重大刑事案件包括:1一次性造成10人以上死亡的殺人、爆炸、縱火、毒氣、投放危險物質和郵寄危險物品等案件,或在公共場所造成6人以上死亡的案件,或采取綁架、劫持人質等手段,造成惡劣社會影響或可能造成嚴重后果的案件;2搶劫金融機構或運鈔車,盜竊金融機構現金100萬元以上的案件;3在市內發生的劫持民用運輸航空器、客輪和貨輪等,或市內民用運輸航空器、

73、客輪和貨輪等在省外或境外被劫持案件;4搶劫、走私、盜竊軍(警)用槍械10支以上的案件;5危害性大的放射性材料或數量特大的炸藥或雷管被盜、丟失案件;6走私危害性大的放射性材料,走私固體廢物達100噸以上的案件;7制販毒品(海洛因、冰毒)20公斤以上及涉槍販毒案件;8盜竊、出賣、泄露及丟失國家秘密資料等可能造成嚴重后果的案件;9攻擊和破壞計算機網絡、衛星通信、廣播電視傳輸系統等,并對社會穩定造成特大影響的信息安全案件;10在我市發生的涉外、涉港澳臺僑重大刑事案件。重大刑事案件包括:1一次性造成公共場所3人以上死亡,或學校內發生的造成人員傷亡、危害嚴重的殺人、爆炸、縱火、毒氣、綁架、劫持人質和投放危

74、險物質等案件;2搶劫現金50萬元以上或財物價值200萬元以上,盜竊現金100萬元以上或財物價值300萬元以上,或搶劫金融機構或運鈔車,盜竊金融機構現金30萬元以上的案件;3有組織團伙性制售假劣藥品、醫療器械和有毒有害食品,對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脅的案件;4案值數額在2000萬以上的走私、騙匯、逃匯、洗錢、金融詐騙案、增值稅發票及其他票證案,面值在200萬元以上的制販假幣案件;5因假劣種子、化肥、農藥等農用生產資料造成大面積絕收、減產的坑農案件;6非法獵捕、采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和破壞物種資源致使物種或種群面臨滅絕危險的重大案件;7制毒(海洛因、冰毒)520公斤、販毒(海洛因、冰毒)50

75、0克以上、聚眾吸毒40人以上及攜帶管制刀具販毒案件; 8涉及50人以上,或者偷渡人員較多,且有人員傷亡,在國際上造成一定影響的偷渡案件。較大刑事案件包括:1制售假劣藥品、醫療器械和有毒有害食品,對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脅的案件;2因假劣種子、化肥、農藥等農用生產資料造成一定面積絕收、減產的坑農案件;3涉及10以上、50人以下,或者偷渡人員較多,且有人員傷亡,在國內造成一定影響的偷渡案件。五、經濟安全事件類(一)金融突發事件特別重大金融突發事件包括:1在我市發生的具有全國性影響的金融(含證券、期貨)突發事件;2金融行業已出現或將要出現連鎖反應,需要有關部門協同配合共同處置的金融突發事件。重大金

76、融突發事件包括:1在我市發生的,對全省金融行業造成影響,但未造成全國性影響的金融突發事件;2在我市發生的,省、市監管部門不能單獨應對,需進行跨省、跨部門協調的金融突發事件。較大金融突發事件包括:1市外出現的,已經影響或極有可能影響我市金融穩定的金融突發事件;2影響我市金融機構正常運營,有可能對社會造成一定社會影響的金融突發事件。(二)影響市場穩定的突發事件特別重大影響市場穩定的突發事件包括:在包括我市在內的2個以上市發生重要生活必需品市場異常波動,供應短缺;重大影響市場穩定的突發事件包括:全市出現糧食市場急劇波動的狀況;較大影響市場穩定的突發事件包括:本市出現居民集中購買生活必需品,部分監測點

77、出現監控的商品脫銷斷檔;或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緊張,監控商品價格不正常漲幅達到50%;或因其它突發事件,造成本市人民生活必需品市場急劇波動,出現供給危機。對一些比較敏感或發生在敏感地區、敏感時間,或可能演化為特別重大、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信息報送和分級處置,不受上述標準限制。上述標準中“以上”包括本數。總則9.2總體應急預案框架圖應急預案體系工作原則突發公共事件的分級突發公共事件的概念和分類編制目的和依據適用范圍應急處置組織指揮體系應急聯動體系組織體系地方機構工作機構辦事機構領導機構專家組預測、預警市應急處置固定指揮系統市應急處置機動指揮系統市應急處置現場指揮系統附件附則教育、演習和監督管理調查總

78、結和評估保險社會救助后期處置恢復與重建通信與信息保障人員防護治安維護公共設施交通運輸保障醫療衛生保障基本生活和物資保障財力保障應急隊伍保障保障措施應急結束信息發布和輿情引導指揮與協調基本應急和擴大應急先期處置應急響應和處置分組分類響應預警級別及發布預警和報警信息監測與報告技術儲備與保障社會動員保障實施時間制定與解釋宣傳教育和培訓責任與獎懲演習演練現場救援和工程搶險裝備保障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體系框架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體系框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發布流程圖應急指揮信息系統示意圖組織指揮體系結構圖總體應急預案框架圖特別重大、重大公共事件分級標準(試行)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流程圖(發生地報

79、警類)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流程圖(監測機構報警類)9.3 組織指揮體系結構圖專項應急指揮中心及辦公室各相關委辦局各縣(市)區政府專家組市防汛防旱指揮部市防震減災聯席會議應急處置現場指揮部工作機構市應急管理辦公室辦事機構市應急指揮中心領導機構宣傳報道組安全防護組搶險救災組街道鄉鎮專業機構南通市水上搜救中心市安全生產委員會9.4 應急指揮信息系統示意圖縣級級市級級部門應急系統應急系統市應急處置機動指揮系統市應急處置固定指揮系統環保氣象水利醫療交通通信環保氣象水利醫療交通縣級部門應急系統應急系統公安消防縣級應急指揮中心軍隊武警等市應急處置現場指揮系統縣級急處置現場指揮系統通信軍隊武警等市級市應急指揮

80、中心應急指揮支撐系統數據、語音、視頻、文字公安消防市信息中心 數據、語音、視頻、文字現場指揮部國家或省長簽發省應急指揮中心省應急指揮中心總指揮(分管副省長)請示省長后簽發省應急指揮中心總指揮(分管副省長)市應急指揮中心各級監測機構省專項應急指揮機構I級(紅色)II級(橙色)IV級(藍色)請示省長等級確認II級預警發布 請示國務院I級預警發布IV級預警發布 請示省應急指揮中心事件上報信息研判信息監測與通報9.5 突發公共事件預警發布流程圖級(藍色)III級(黃色)省應急指揮中心省專項應急指揮機構市級或縣級應急指揮中心市級或縣級應急指揮中心省專項應急指揮機構III級預警發布請示省應急指揮中心市應急

81、指揮中心省專項應急指揮機構協調處置相關單位應急保障相關單位應急救援專業部門應急處置責任單位專業機構各相關委辦廳局街道鄉鎮相關縣(市)區政府總指揮:省長省應急指揮中心9.6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體系框架市應急指揮中心總指揮:市長應急處置現場指揮部省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專家庫省應急管理辦公室省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專家庫協調處置相關單位應急保障相關單位應急救援專業部門應急處置責任單位專業機構各相關委辦廳局街道鄉鎮相關縣(市)區政府應急處置現場指揮部總指揮:省長省應急指揮中心9.7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體系框架省應急管理辦公室市應急指揮中心總指揮:市長9.8較大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體系框架相關

82、縣(市)區政府街道鄉鎮各相關委辦局專業機構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專家庫應急處置責任單位應急救援專業部門應急保障相關單位協調處置相關單位應急處置現場指揮部總指揮:市長市應急指揮中心市應急管理辦公室或市專項應急指揮機構辦公室9.9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流程圖(發生地報警類)110等聯動部門市、縣專項應急指揮機構事發地報警接警先期處置市、縣應急指揮中心市、縣專項應急指揮機構事件上報省應急指揮中心省專項應急指揮機構等級確認、級級級省應急指揮中心市應急指揮中心善后重建應急處置各項工作成立市級現場指揮部應急結束縣級應急指揮中心啟 動縣級預案升級升級啟 動市級預案啟動省級預案搶險救助組通信保障組災情評估組宣傳報道組市應急指揮中心市專項應急指揮機構相關單位事發地政府市有關部門9.10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流程圖(監測機構報警類)信息監測與通報各級監測機構省專項應急指揮機構接警、報警省專項應急指揮機構升級縣接警、預警級級市接警、預警事件上報啟 動市級預案省應急指揮中心省專項應急指揮機構升級等級確認成立市級現場指揮部啟 動縣級預案市應急指揮中心市應急指揮中心市專項應急指揮機構相關單位省專項應急指揮機構省應急指揮中心、級啟動省級預案應急處置各項工作搶險救助組通信保障組災情評估組宣傳報道組地方政府市有關部門市應急指揮中心應急結束善后重建


注意事項

本文(南通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60頁).DOC)為本站會員(l**)主動上傳,地產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地產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丰市| 疏附县| 新昌县| 育儿| 宁陕县| 富顺县| 大埔县| 贺州市| 盐山县| 综艺| 灵璧县| 射阳县| 图木舒克市| 新干县| 崇礼县| 灵台县| 泸西县| 中方县| 上饶市| 翁牛特旗| 大港区| 凤庆县| 临桂县| 寿光市| 拜泉县| 囊谦县| 巫山县| 绍兴县| 汕尾市| 岳普湖县| 彭州市| 廊坊市| 大田县| 肃北| 岑溪市| 富锦市| 宜丰县| 永年县| 商河县| 栾川县| 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