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啪啪夜福利无码亚洲,亚洲欧美suv精品,欧洲尺码日本尺码专线美国,老狼影院成年女人大片

個人中心
個人中心
添加客服微信
客服
添加客服微信
添加客服微信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升級會員
升級會員
返回頂部
ImageVerifierCode 換一換

內江市民政局救災應急工作方案(27頁).doc

  • 資源ID:561478       資源大小:84.04KB        全文頁數:27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 25金幣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內江市民政局救災應急工作方案(27頁).doc

1、內江市民政局救災應急工作規程為進一步明確市民政局救災應急響應的工作職責,確保救災應急工作高效、有序開展,根據自然災害救助條例和內江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相關要求,參照四川省民政廳救災應急工作規程制定本規程。一、預警響應(一)啟動條件相關部門發布自然災害預警預報信息,出現可能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影響基本生活,需要提前采取應對措施的情況。(二)啟動流程按照以下工作流程,啟動預警響應(見流程圖1):流程圖1相關部門發布自然災害預警預報信息市減災中心(市救災物資儲備中心)等配合與市政府有關部門溝通災害風險發展情況與相關縣(市、區)民政部門溝通災害風險發展情況收集、整理多源信息進行預警評估,提出響應建

2、議報告救災處分管副處長救災科工作人員審核評估結果和響應建議向救災處處長報告救災科科長 決定進入預警狀態決定進入預警狀態報告分管廳領導救分管副局長啟動預警響應(三)響應措施1.風險評估救災科負責,市減災中心(市救災物資儲備中心)配合,及時開展以下工作:(1)向市國土資源、水務、農業、林業、地震、氣象等部門和縣(市、區)民政部門溝通了解災害風險的發展情況;(2)分析歷史災情數據及相關風險信息;(3)根據了解的信息和相關歷史數據,分析評估災害風險可能造成的實際危害,特別是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危害;(4)根據可能發生和造成的危害,向相關縣(市、區)發出災害風險預警信息。2應急準備(1)向相關縣(市

3、、區)和市減災中心(市救災物資儲備中心)發出啟動預警響應的通知,要求做好救災應急各項準備工作;(2)將災害預警有關情況報告市減災委領導和局領導,通報局相關科(室)和直屬事業單位,發送市減災委各成員單位。向社會發布預警響應啟動情況;(3)做好救災物資調運準備,緊急情況下提前調撥;(4)視情況建議派出預警響應工作組,實地了解災害風險,檢查縣(市、區)各項救災準備及應對工作情況;(5)做好啟動市救災應急響應的準備工作。(四)響應終止災害風險解除后,救災科工作人員提出預警響應終止的建議,經救災科科長審核后,報減災委辦公室主任(分管副局長)確定。災害風險發展成災害后,救災科會同市減災中心(市救災物資儲備

4、中心)及時收集核實災情,并根據災害損失程度提出救災預警響應終止或啟動救災應急響應的建議,按程序報批。二、市級救災應急響應(一)啟動條件一次災害過程造成某一縣(市、區)或多個縣(市、區)行政區域內,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出現下列情況之一的,啟動級響應:1.死亡5人以上,10人以下;2.緊急轉移安置或需緊急生活救助2萬人以上,5萬人以下;3.倒塌房屋和嚴重損壞房屋3千間(或1千戶)以上,1萬間(或4千戶)以下;4.干旱災害造成缺糧或缺水等生活困難,需政府救助人數占農業人口5%以上、10%以下,或20萬人以上,40萬人以下。(二)啟動流程按照以下工作流程,啟動市級救災應急響應(見流程圖2):流程圖2災害

5、發生市減災中心(市救災物資儲備中心)配合與市政府有關部門和相關縣(市、區)民政部門溝通核實災害情況收集、整理多源信息綜合災害情況,報送災情報告提出響應建議,做好啟動救災應急響應準備報告救災處分管副處長救災科工作人員救災科科長對災情進行分析評估審核災害損失程度和啟動響應建議報告救災處處長決定進入市級救災應急響應狀態分管副局長啟動市IV級救災應急響應(三)應急值守市級救災應急響應啟動后,值班室加強應急值班力量;救災科、市減災中心(市救災物資儲備中心)24小時待班。(四)響應措施1.災情評估救災科負責,市減災中心(市救災物資儲備中心)配合,及時開展以下工作:(1)接到災情報告2小時內編發災情報告,呈

6、分管副局長審核、局長審定后,報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市政府應急辦和省民政廳救災處,同時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副秘書長和民政局各位局領導,發送市減災委各成員單位;(2)響應啟動后,每日12時前匯總各縣(市、區)災情和救災工作動態信息,及時與市政府相關部門溝通情況,向市政府辦公室、省民政廳救災處報告,直到災情基本穩定;(3)綜合災區多源信息,開展災情及其發展趨勢綜合評估;(4)視情況組織有關專家和工作人員赴現場開展災情核查和災區需求評估。2.救災應急救災科負責,市減災中心(市救災物資儲備中心)配合,及時開展以下工作:(1)以市減災委辦公室名義向受災縣(市、區)下發關于啟動市級救災應急響應的通知(

7、見附件2),抄送市局各科(室)和市減災委各成員單位;(2)建議派出市救災工作組,響應啟動后24小時內趕赴災區慰問受災人員,查看災情,了解災區政府救災工作情況和災區需求,指導開展抗災救災工作;(3)與市政府相關部門聯系,通報災情信息;(4)救災科將有關災情信息報辦公室,由辦公室及時通過民政局網站和有關新聞媒體向社會通報災情和救災信息;(5)接到受災縣(市、區)民政和財政部門應急救助補助資金申請報告后,擬定市級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補助方案,商市財政局按程序及時下撥; (6)視災區需求,向災區緊急調撥救災儲備物資。必要時商駐地部隊運送救災物資;(7)災情基本穩定后,根據受災縣(市、區)民政、財政部門

8、過渡性生活救助和倒損住房恢復重建補助資金申請報告,結合災情評估報告,擬定市過渡期生活救助和倒損住房恢復重建資金補助方案,商市財政局,按程序下撥;(8)監督指導基層救災應急措施的落實和救災款物的發放;(9)引導專業社會工作組織、慈善組織及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人員參與應急救災和受災人員生活救助、心理疏導、情緒撫慰等工作;(10)向市政府報告應急響應期間的救災工作情況。(五)響應終止災情基本穩定、救災工作轉入常態后,由救災科科長提出響應終止建議,分管副局長決定終止。市減災委辦公室向受災縣(市、區)下發關于終止市級救災應急響應的通知(見附件3),抄送相關科(室)和市減災委各成員單位。災情進一步加重,達

9、到啟動市級以上救災應急響應的標準,救災科提出提升響應等級的建議,按程序報批。三、市級救災應急響應(一)啟動條件一次災害過程造成某一縣(市、區)或多個縣(市、區)行政區域內,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出現下列情況之一的,啟動級響應:1.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2.緊急轉移安置或需緊急生活救助5萬人以上,10萬人以下;3.倒塌和嚴重損壞房屋1萬間(或4千戶)以上,5萬間(或1萬戶)以下;4.干旱災害造成缺糧或缺水等生活困難,需政府救助人數占農業人口10%以上、15%以下,或40萬人以上,60萬人以下。(二)啟動流程按照以下工作流程,啟動市級救災應急響應(見流程圖3)。流程圖3救災科工作人員市減災中心(

10、市救災物資儲備中心)配合與市政府有關部門和相關縣(市、區)民政部門溝通核實災害情況收集、整理多源信息綜合災害情況,報送災情報告提出響應建議,做好啟動救災應急響應準備報告救災處分管副處長分管副局長災害發生對災情進行分析評估審核災害損失程度和啟動響應建議報告救災處處長救災科科長復核啟動響應建議報告局長審定建議進入省級救災應急響應狀態決定進入市級救災應急響應狀態報告廳長局長啟動市級救災應急響應 (三)應急值守市級救災應急響應啟動后,值班室加強值班力量;救災科和市減災中心(市救災物資儲備中心)實行24小時值班。(四)響應措施1.災情評估救災科負責,市減災中心(市救災物資儲備中心)配合,及時開展以下工作

11、:(1)接到災情報告2小時內編發災情報告,呈分管副局長審核、局長審定后,報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市政府應急辦和省民政廳救災處,同時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副秘書長和民政局各位局領導,發送市減災委各成員單位;(2)響應啟動后,每4小時與受災縣(市、區)民政部門聯系一次,每日12時前匯總各縣(市、區)災情和救災工作動態信息,編制當日災情報告,及時與市政府相關部門溝通情況,向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和省民政廳救災處報告,必要時直接與受災鄉(鎮)民政部門聯系,直到災情基本穩定;(3)綜合多源信息,開展災情及其發展趨勢綜合評估;(4)視情況派出有關專家和工作人員赴現場開展災情核查和災區需求評估;(5)災

12、情穩定后,組織評估、核定并按有關規定發布自然災害損失情況。2.救災應急救災科負責,市減災中心(市救災物資儲備中心)配合,及時開展以下工作:(1)以市減災委辦公室名義向受災縣(市、區)下發關于啟動市級救災應急響應的通知(見附件2),抄送市局各科(室)和市減災委各成員單位;(2)建議派出由局領導帶隊、市減災委有關成員單位參加的救災工作組在響應啟動后24小時內赴災區慰問受災群眾,核查災情,了解救災工作情況和災區政府的救助能力與災區需求,指導災區開展抗災救災工作。必要時,邀請市減災委專家委員會派員參加;(3)與市政府有關部門聯系,通報、會商災情;落實市領導有關抗災救災工作的指示和批示精神并上報情況;(

13、4)救災科將有關災情信息報局辦公室,由局辦公室及時通過民政局網站和有關新聞媒體向社會通報災情和救災信息;(5)在接到受災縣(市、區)民政和財政部門應急救助補助資金申請報告后,擬定市級救災應急資金補助方案,商市財政局按程序及時下撥到災區,及時聯合市財政局按程序申請和下撥省級救災應急資金;(6)視災區需求,向災區緊急調撥救災儲備物資。必要時商駐地部隊運送救災物資;(7)災情基本穩定后,根據受災縣(市、區)民政、財政部門過渡性生活救助和倒損住房恢復重建補助資金申請報告,結合災情評估報告,及時聯合市財政局按程序申請省級救災補助資金,擬定市級過渡期生活救助和倒損住房恢復重建資金補助方案,商市財政局,按程

14、序下撥;(8)監督指導基層救災應急措施的落實和救災款物的發放;(9)引導專業社會工作組織、慈善組織及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人員參與應急救災和受災人員生活救助、心理疏導、情緒撫慰等工作;(10)向市政府報告應急響應期間的救災工作情況。(四)響應終止災情基本穩定、救災工作轉入常態后,救災科提出響應終止建議,報分管副局長審定,報局長決定終止。市減災委辦公室向受災縣(市、區)下發關于終止市級救災應急響應的通知(見附件3),抄送相關科(室)和市減災委各成員單位。災情進一步加重,達到啟動市級以上救災應急響應的標準,救災科提出提升響應等級的建議,按程序報批。四、市級救災應急響應(一)啟動條件一次災害過程造成某

15、一縣(市、區)或多個縣(市、區)行政區域內,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出現下列情況之一的,啟動級響應:1.死亡30人以上,50人以下;2.緊急轉移安置或需緊急生活救助10萬人以上,30萬人以下;3.倒塌和嚴重損壞房屋5萬間(或1萬戶)以上,10萬間(或3萬戶)以下;4.干旱災害造成缺糧或缺水等生活困難,需政府救助人數占農業人口15%以上、20%以下,或60萬人以上,80萬人以下。(二)啟動流程按照以下工作流程,啟動市級救災應急響應(見流程圖4):流程圖4災害發生救災科工作人員市減災中心(市救災物資儲備中心)配合與市政府有關部門和相關縣(市、區)民政部門溝通核實災害情況收集、整理多源信息綜合災害情況,報

16、送災情報告提出響應建議,做好啟動救災應急響應準備報告救災處分管副處長對災情進行分析評估審核災害損失程度和啟動響應建議報告救災處處長救災科科長復核啟動響應建議報告局長審定建議進入省級救災應急響應狀態分管副局長 再次復核災害程度與啟動響應建議建議進入市級救災應急響應狀態報告廳長局長決定進入市級救災應急響應狀態報告分管副省長(減災委主任)分管副市長(減災委主任)啟動市級救災應急響應(三)應急值守市級救災應急響應啟動后,加強值班力量,實行24小時雙值班制,救災科和市減災中心(市救災物資儲備中心)取消休假,實行24小時值班;相關科(室)派員24小時值班;全局職工24小時待班。(四)響應措施1.災情評估救

17、災科負責,市減災中心(市救災物資儲備中心)配合,及時開展以下工作:(1)接到災情報告2小時內編發災情報告,呈分管副局長審核、局長審定后,報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市政府應急辦和省民政廳救災處,同時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副秘書長和民政局各位局領導,發送市減災委各成員單位;(2)響應啟動后,每4小時與受災縣(市、區)民政部門聯系一次,每日12時前匯總災情和救災工作動態信息,編制當日災情報告,報分管副局長審核、局長審定后,及時與市政府相關部門溝通情況,向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市政府應急辦和省民政廳救災處報告,必要時直接與受災鄉(鎮)民政部門聯系,直到災情基本穩定;(3)綜合多源信息,開展災情及其

18、發展趨勢綜合評估;(4)視情況組織有關專家和工作人員赴現場開展災情核查和災區需求評估;(5)災情穩定后,組織評估、核定并按有關規定發布自然災害損失情況。2.救災應急救災科負責,市減災中心、(市救災物資儲備中心)配合,及時開展以下工作:(1)以市減災委辦公室名義向受災縣(市、區)下發關于啟動市級救災應急響應的通知(見附件2),抄送市局各科(室)和市減災委各成員單位;(2)建議派出由局領導帶隊、市減災委有關成員單位參加的救災工作組在響應啟動后24小時內趕赴災區慰問受災群眾,核查災情,了解救災工作情況和災區政府的救助能力與災區需求,落實市委、市政府和省民政廳關于抗災救災工作的指示,指導災區開展抗災救

19、災工作。必要時,邀請市減災委專家委員會派員參加;(3)與市政府有關部門聯系,通報災情信息;組織災情會商,分析災區形式和需求,研究提出支持災區抗災救災的意見;落實市領導有關抗災救災工作的指示和批示精神并上報情況;(4)救災科將有關災情信息報辦公室,由辦公室及時通過民政局網站和有關新聞媒體向社會通報災情和救災信息;(5)接到受災縣(市、區)民政和財政部門申請后,擬定市級救災應急資金補助方案,商市財政局按程序及時下撥到災區,及時聯合市財政局按程序申請和下撥市級救災應急資金;(6)視災區需求,向災區緊急調撥救災儲備物資。必要時商駐地部隊運送救災物資;(7)災情基本穩定后,根據受災縣(市、區)民政、財政

20、部門過渡性生活救助和倒損住房恢復重建補助資金申請報告,結合災情評估報告,及時聯合市財政局按程序申請省級救災補助資金,擬定市級過渡期生活救助和倒損住房恢復重建資金補助方案,商市財政局,按程序下撥;(8)災情穩定后,開展災害社會心理影響評估,并根據需要組織開展災后救助和心理援助;(9)監督指導基層救災應急措施的落實和救災款物發放;(10)引導專業社會工作組織、慈善組織及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人員參與應急救災和受災人員生活救助、心理疏導、情緒撫慰等工作。3.后勤保障市減災中心(市救災物資儲備中心)、市民政局辦公室負責,及時開展以下工作:(1)確保救災工作用車、確保通訊(視頻)暢通;(2)保障救災工作人

21、員值班時的餐飲等;(3)其他后勤保障工作。(五)響應終止災情基本穩定、救災工作轉入常態后,由分管副局長(減災委辦公室主任)提出響應終止建議,經局長(減災委副主任)審核后,報副市長(減災委主任)決定終止。市減災委辦公室向受災縣(市、區)下發關于終止市級救災應急響應的通知(見附件3),抄送市局各科(室)和市減災委各成員單位。災情進一步加重,達到啟動市級救災應急響應的標準,救災科提出提升響應等級的建議,按程序報批。五、市級救災應急響應(一)啟動條件一次災害過程造成某一縣(市、區)或多個縣(市、區)行政區域內,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出現下列情況之一的,啟動級響應:1.死亡50人以上;2.緊急轉移安置或需緊

22、急生活救助30萬人以上;3.倒塌和嚴重損壞房屋10萬間(或3萬戶)以上;4.干旱災害造成缺糧或缺水等生活困難,需政府救助人數占農業人口20%以上,或80萬人以上。(二)啟動流程按照以下工作流程,啟動市級救災應急響應(見流程圖5):流程圖5災害發生救災科工作人員市減災中心(市救災物資儲備中心)配合與市政府有關部門和相關縣(市、區)民政部門溝通核實災害情況收集、整理多源信息綜合災害情況,報送災情報告提出響應建議,做好啟動救災應急響應準備報告救災處分管副處長對災情進行分析評估審核災害損失程度和啟動響應建議報告救災處處長救災科科長復核啟動響應建議報告局長審定建議進入省級救災應急響應狀態局長分管副局長審

23、定災害程度建議進入市級救災應急響應狀態分管副市長(減災委主任)決定進入市級救災應急響應狀態啟動市I級救災應急響應(三)應急值守市級救災應急響應啟動后,加強值班力量,實行24小時雙崗值班,全局取消休假;全局職工24小時待班。(四)響應措施1.市級救災應急響應啟動后,迅速向市委、市政府和省民政廳報告,向市減災委主任、副主任報告,定時續報有關情況。以市減災委辦公室名義向受災縣(市、區)下發關于啟動市級救災應急響應的通知(見附件2),抄送市局各科(室)和市減災委各成員單位。2.視具體情況成立市民政局救災應急指揮部(見附件1),統一組織指揮全局抗災救災工作。3.建議市政府派出由市政府領導或市減災委主任帶

24、隊的市政府救災工作組迅速趕赴災區,指導開展抗災救災工作。4.在局領導的統一指揮下,對災情評估、應急響應和受災群眾救助等工作進行快速處置;保證與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省民政廳救災處以及市級有關部門的聯絡暢通;認真辦理市委、市政府和省民政廳決定的有關事項;督辦落實市委、市政府、民政廳就救災工作交辦的事項和市委、市政府、省民政廳領導批示、指示;協調辦理與應急響應有關的各類文電、會議通知等。5.適時召開由市減災委主任主持,市減災委相關成員單位參加的災情會商會,對災區抗災救災重大事項作出決定。6.災害發生后24小時內商市財政局下撥市級救災應急資金,協調交通部門緊急調運救災物資,必要時商駐地部隊運送救

25、災物資。7.及時收集、評估、及更新災情,匯總市減災委成員單位的信息和救災工作動態,定時向市委、市政府、省民政廳報告災情和救災工作動態信息,重大情況隨時報告。8.視情況組織開展全市性救災捐贈活動,統一接收、管理、分配救災捐贈款物;視情況建議以市減災委名義報告省減災委,呼吁全社會救災援助。引導專業社會工作組織、慈善組織及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人員參與應急救災和受災人員生活救助、心理疏導、情緒撫慰等工作。9.協調發展改革、財政、金融等部門確保抗災救災資金及時到位,協調氣象、地震、水務、國土資源等部門負責災害的監測、預報,協調發展改革、商務等部門協助做好災區糧食、食品等救災物資的籌措工作,協調鐵路、交通

26、運輸等部門負責抗災救災人員交通和物資運輸,協調衛生部門負責災區的防疫治病,協調解放軍、武警部隊等參加搶險救災,協調經信委等部門提供通訊保障,協調公安部門負責災區社會治安,協調紅十字會協助開展災區醫療和生活救助工作。10.建議以市減災委名義統一對外發布災情,配合市委、市政府有關部門協調新聞媒體,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有關災情和救災工作進展情況。11.災情基本穩定后,根據受災縣(市、區)人民政府或民政、財政部門過渡性生活救助和倒損住房恢復重建補助資金申請報告,結合災情評估報告,及時聯合市財政局按程序申請省級救災補助資金,擬定市級過渡期生活救助和倒損住房恢復重建資金補助方案,商市財政局,按程序下撥。12

27、.災情穩定后,組織評估、核定并按相關規定統一發布自然災害損失情況,開展災害社會心理影響評估,并根據需要組織開展災后救助和心理援助。13.監督指導基層救災應急措施的落實和救災款物的發放。(五)響應終止災情基本穩定、救災工作轉入常態,局長提出響應終止建議,報分管副市長(市減災委主任)決定終止。市減災委辦公室向受災縣(市、區)下發關于終止市級救災應急響應的通知(見附件3),抄送相關科(室)和市減災委各成員單位。六、其他事項發生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其他突發事件、需要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開展生活救助的,參照本規程執行。附件:1.市民政局救災應急指揮部職責及人員組成2.關于啟動市救災應

28、急響應的通知3.關于終止市救災應急響應的通知附件1市民政局救災應急指揮部職責及人員組成市級救災應急響應啟動后,民政局適時成立救災應急指揮部,下設救災綜合組、救災物資組、應急值守組、災情評估組、救災捐贈組、宣傳報道組和后勤保障組,并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適時對救災應急指揮部的設置作相應調整。 一、指揮部成員組 長:郭錫瓊局長副組長:王守貴分管副局長成 員:卿文瀾辦公室主任王 敏民間組織管理科科長蘇 晉優撫安置科科長李三彬社會事務科科長李 莉救災科科長黃章友人事科科長鄧 勇市減災中心副主任二、工作組職責救災綜合組:負責災區群眾生活安排和各項應急措施的制定與實施;負責安排調配救災應急資金和物資

29、;負責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和工作建議;組織召開抗災救災綜合協調會,協調解決救災工作中出現的相關問題;負責綜合匯總災情信息、救災及捐贈等情況;向市委、市政府報告救災工作開展情況;負責對縣(市、區)的緊急救援、“三無”人員(因災無房可住、無生產資料和無收入來源的困難群眾)過渡性安置、“三孤”(孤兒、孤老、孤殘)人員救助安置、遇難人員善后處理和親屬撫慰,以及恢復重建等工作提出指導意見;引導專業社會工作組織、慈善組織及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人員參與應急救災和受災人員生活救助、心理疏導、情緒撫慰等工作;監督指導地方受災群眾生活應急安排措施的落實和救災款物的發放。救災物資組:負責災區急需救災應急物資的安排調運

30、。與受災縣(市、區)保持不間斷聯系,掌握災區對各類救災物資的動態需求,協調相關部門和地方及時解決災區需求,視情況啟動請部隊支持救災物資調運的應急聯動機制,掌握救災物資調運和分發到位的動態信息;視情況商有關部門啟動救災物資應急采購程序。 應急值守組:協調救災應急響應期間,與局領導有關的活動安排;保證與市委、市政府、省民政廳和市政府相關部門的聯絡暢通,向市委、市政府和省民政廳報送緊急、重要事項,報送災情和救災工作信息;及時收集匯總和分析上報有關輿情反應;督促落實省、市政府和省民政廳關于抗災救災工作部署和領導的指示;保障與救災應急響應相關的各類文電的高效運轉。災情評估組:負責現場查災核災工作,按規定

31、時限掌握災情,匯總各項災情數據,并進行初步分析評估;承擔專家組赴災害現場評估災情和召開災情損失評估會的組織工作;編發各類災情和救災工作信息,向市政府報告并向有關部門通報并對外發布災情;負責組建救災現場技術工作組,協助完成災情收集、損失評估工作。應急工作結束后,指導地方或統一組織相關部門開展災害損失評估。救災捐贈組:負責救災捐贈工作。與有關部門和單位協調設立捐助熱線電話,解答接受救災捐贈方面的有關問題;接收救災捐贈款物;接待捐贈者和舉辦捐贈儀式;分配和公告救災捐贈款物接收使用情況。宣傳報道組:負責制定宣傳報道方案;組織新聞通氣會、協調會,及時向新聞單位通報工作情況,提出報道要求,審核發布內容;及時向各有關部門通報最新情況;協助市委宣傳部、市政府新聞辦等部門開展相關新聞發布工作;接待新聞單位及記者;評估、上報輿情,提供決策參考。后勤保障組:負責調配開展工作的辦公場所,保障救災應急用車和辦公設備及用品需求;協調落實安全保障、夜班餐飲保障、通訊保障、會議保障及其他后勤保障事務。附件2關于啟動內江市救災應急 級響應的通知 縣(市、區)民政局: 針對你縣(市、區) 災情,市減災委、民政局決定于 月 日 時啟動內江市 級救災應急響應。 內江市減災委員會 內江市民政局 年 月 日抄 送:市減災委相關成員單位,民政局相關處室。附件3


注意事項

本文(內江市民政局救災應急工作方案(27頁).doc)為本站會員(奈何)主動上傳,地產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地產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木萨尔县| 昌吉市| 和顺县| 澎湖县| 天峨县| 三门县| 定兴县| 万山特区| 赣州市| 红安县| 蒙阴县| 德庆县| 拜泉县| 太原市| 乐都县| 靖西县| 英超| 汤阴县| 长汀县| 汾西县| 鲜城| 廉江市| 南漳县| 浮山县| 博客| 昭觉县| 成武县| 鹤壁市| 酒泉市| 阿尔山市| 安康市| 三明市| 海南省| 平果县| 汉中市| 视频| 长丰县| 蓝田县| 井冈山市| 崇左市| 板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