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貨車常見故障應急處理指導手冊目 錄一、制動類故障故障一、減壓后不起制動作用-1故障二、制動機自然緩解-2故障三、常用制動起緊急制動-3故障四、制動機緩解緩慢、不完全緩解-5故障五、制動主管部分漏泄-6故障六、制動支管部分漏泄-7故障七、制動軟管漏泄-7故障八、制動主管丁字接頭破損-8故障九、折角塞門破損時-8故障十、截斷塞門破損-8故障十一、運心集塵器破損-9故障十二、制動梁脫落-9故障十三、下拉桿脫落-9二、車鉤緩沖裝置故障故障十四、車鉤鉤舌斷裂-10故障十五、車鉤鉤耳、鉤頭、鉤頸、鉤尾斷裂-10故障十六、車鉤閉鎖位超限-11故障十七、車鉤防跳失效-11故障十八、車鉤假連結-12故障十九、兩
2、車鉤高度差超限-12故障二十、鉤尾扁銷及螺栓丟失-13故障二十一、鉤提桿鏈過短-13故障二十二、鉤舌銷折斷-13三、走行部故障故障二十三、車輛抱閘-14故障二十四、滾動軸承熱軸-15一、制動類故障*故障一、減壓后不起制動作用。列車施行常用制動減壓時,個別車輛制動機不起作用。故障判斷:首先,拉動緩解閥,以確認副風缸內有無風壓及風壓是否充足。無風壓時,還須檢查截斷塞門是否處于關閉狀態。經查確認無上述情況后,再進行下一步的查找。其次,檢查副風缸、降壓風缸、工作風缸、安全閥、降壓氣室、制動缸及其附屬裝置、管路有無漏泄。經查確認上述配件無漏泄后,再進行下一步的查找。最后,檢查閘瓦間隙自動調整器有無故障(
3、閘調器作用不良時一直只緊不松,已經緊到極限,造成勾貝無法出來)。經檢查無故障時可判定為制動閥故障引起減壓后不起制動作用。現場應急處理:1由于截斷塞門關閉,造成車輛制動機不起制動作用時,可開通截斷塞門,按要求進行制動機試驗。2當車輛截斷塞門之后的制動閥、制動支管等管系、配件破損漏風時,關閉車輛截斷塞門,拉緩解閥排盡副風缸余風,繼續運行至有列檢作業場的車站,由列檢檢查并針對故障原因進行處理。3如是制動缸漏泄(有漏風聲音;前、后蓋局部有油圬跡;前蓋勾貝筒有油圬跡)的,前、后蓋局部有油圬跡的,檢查前后蓋緊固螺栓有無松動,如松動就緊固到不漏風并試驗合格,緊固后仍漏的,屬后蓋安裝面密封膠圈漏風,途中和列檢
4、作業場發現故障都關門扣送站修處理;有漏風聲音的,檢查是否為前后蓋結合處或后堵漏風,是就按前面處理,如仍漏的,檢查前蓋及勾貝筒有油圬跡或手摸有漏風情況就用管鉗轉動勾貝筒后制動性能試驗,能出閘的就為皮碗扭曲變形所致,不能出閘仍漏風的可能是制動缸漏風溝過長或皮碗破損所致,途中和列檢作業場發現故障都關門扣送站修處理。4、如是閘調器作用不良原因,途中只能關閉截斷塞門后排盡副風缸風壓,并將閘調器松到最長送列檢作業場扣修處理。*故障二、制動機自然緩解。列車于常用制動后保壓時,個別車輛制動機發生自然緩解。故障判斷:當機車的自動制動閥制動后施行保壓時,若靠近機車的一部分車輛在制動保壓過程中發生自然緩解,應首先區
5、分是受機車壓力回升的影響還是車輛制動機故障所引起,此時可在故障車輛發生制動作用時,立即將其截斷塞門關閉,若不再發生自然緩解,即為機車故障,若關閉截斷塞門后仍發生自然緩解,則為車輛制動機故障。在確認為車輛制動機故障后,再進行下一步查找。1列車施行常用用制動減壓時,前部車輛制動機迅速發生制動作用而后部車輛制動作用緩慢;制動保壓時,后部車輛制動機繼續發生制動而前部車輛卻自然緩解,這是由于列車管通氣不暢所致。檢查列車管路是否暢通,確認無上述故障時進行下一步查找。2列車于制動后施行保壓時,若制動閥排氣口排氣,制動動機發生緩解作用多制動閥故障或副風缸、工作風缸、降壓風缸漏泄所致。為區分是制動閥作用不良還是
6、副風缸、工作風缸、降壓風缸漏泄故障引起的自然緩解,應首先檢查副風缸、工作風缸、降壓風缸及其管路緩解閥等處有無漏泄,若無漏泄則為制動閥故障。若無上述故障故障進再進行下步查找。3列車于制動后施行保壓時,若制動閥排氣口不排氣,制動動機發生緩解作用多為制動缸(漏風溝過長、皮碗破損、皮碗扭曲變形不復位)或通往制動缸連通管、后堵漏泄所致。現場應急處理:1若列車前部多數制動閥發生自然緩解,應檢查列車管有無半堵塞等現象并在起制動作用與發生自然緩解車輛的分界處解開發生自然緩解車輛前端的制動軟管,直接查找處理堵塞故障。2當車輛截斷塞門之后的制動閥、制動支管等管系、配件破損漏風時,關閉車輛截斷塞門,拉緩解閥排盡副風
7、缸余風,繼續運行至有列檢作業場的車站,由列檢針對故障原因扣送站修進行洗缸、換閥、修理管路處理。如是制動缸皮碗扭曲變形所致制動缸漏泄故障(表現為前蓋結合處、前蓋勾貝筒口漏風或有油圬跡,且聽有漏風聲或手摸該部位制動時有漏風感),用管鉗轉動勾貝筒后制動性能試驗,符合要求的放行。有故障的按前面要求處理。 *故障三、常用制動起緊急制動。列車施行常用制動減壓時,全列車起緊急制動作用。故障判斷:列車施行常用制動減壓時,若全列車都發生意外緊急制動作用,一般為機車制動系統故障(定壓后關閉機后一位折角塞門再給司機制動信號進行安定試驗,司機反映起非常就是機車故障)。若確認機車制動系統無故障時則為車輛制動機故障。現場
8、應急處理:列車施行常用制動時起緊急,暫不能明確故障車輛時,可采用分段查找方法,即先關閉列車中部的一個折角塞門,然后進行列車制動機試驗,確定故障閥是在列車前半部或后半部,確定之后,再關閉起緊急制動的半列車中部的一個折角塞門(如故障閥在列車后半部,應開放原關閉的折角塞門),這樣依次試驗下去,直至發現故障閥為止。分段檢查亦可由列車前部向后部先試驗10輛車,而后逐次增加10輛,這樣依次試驗下去,找出發生緊急制動的10輛車,再從10輛車內分段查找,或關閉可疑閥的截斷塞門進行試驗,最后再找出故障閥。處理方法:(1)故障閥沒有漏風現象的屬主閥或緊急閥故障,可現場更換的現場處理,帶防護罩或處理不了的,到達關門
9、排風扣送站修處理;始發的如沒時間處理的又不違反關門車編掛要求的可關門排風放行并通知下一作業場處理(到達作業場管內車站卸貨的可卸空聯系回送扣修),不能關門放行的甩車扣修或聯系車站換掛位置。(2)屬于緊急閥排氣口大漏的引起的起非常,可充風至定壓后,方法一是讓司機進行一次緊急制動(最好在施行緊急制動時關閉故障車后端折角塞門);方法二關閉機后一位折角塞門,并關閉故障車與后端連接車輛兩折角塞門,摘解兩連接風管后猛打開故障車后端折角塞門讓車輛起緊急制動作用;方法三是輕敲緊急閥外體至充風不漏。采用以上三種方法之一(主要是處理緊急閥先導桿未復位故障)后,再進行幾次到達全部試驗合格的話可放行,如仍起緊急制動的話
10、,按上面(1)要求處理。故障四、制動機緩解緩慢、不完全緩解。故障判斷機車或地面試驗操作器在置運轉位進行列車車輛充風緩解時,個別車輛制動機出現緩解較慢(1分鐘內不能完成緩解完畢)情況時,如果此時制動機主閥排氣口能正常排氣且排氣結束后,但制動缸勾貝出現往縮回動作較緩慢情況,說明為制動缸故障(制動缸缺油、漏風溝過短、漏風溝堵塞、緩解彈簧過弱、制動缸內壁與活塞阻力過大)或制動缸后連接支管存在堵塞不暢;如果是制動機排氣口能排氣,但排氣較小或持續時間較長的,此時拉緩解閥勾貝緩解正常的,屬制動閥故障。對于不能完全緩解(勾貝行程有10-20MM不能回去)情況,先拉緩解閥,勾貝能回去說明是制動閥故障;仍不能回去
11、時,可卸下制動缸后堵看制動缸內有沒余風,有余風且此時勾貝能縮回的話說明是制動缸后支管堵塞或漏風溝堵塞、過短造成的故障,沒有余風的話說明是制動缸活塞與內壁有阻或緩解彈簧折斷故障。現場應急處理:(1)屬于制動閥、制動缸和管系堵塞故障的,關閉截斷塞門排盡副風缸風壓后扣送站修進行處理。(2)不能完全緩解(勾貝行程有10-20MM不能回去)的,制動缸又沒余風,輕敲勾貝能回去或不屬制動閥故障且撬動閘瓦能離開輪踏面的,如是始發列車或途中應急處理可以放行并通報給前方列檢作業場確認處理。故障五、制動主管部分漏泄。故障判斷列檢在現場處理管系漏泄時可根據漏泄量大小進行處理,對漏泄不超標的可繼續運行,對漏泄量超過每分
12、鐘20KPA的則對制動管系進行充分檢查,沿著管系走向逐輛車檢查,特別是注意聽是否有壓力空氣漏泄時產生的聲音,對有異音的車輛要檢查是哪個部位產生的聲音,要根據其外觀特征初步判斷是主管、支管、塞門還是其它配件損壞后造成漏泄,并及時對故障部位進行處理。現場應急處理列車中因制動主管裂損發生抱閘故障時,應首先關閉故障車輛兩端折角塞門,排出主管內的壓力空氣,然后根據故障情況分別進行處理。(1)制動主管順裂紋:制動主管順裂紋時,可將膠皮墊在裂紋處(約比裂紋長15MM主宜),再把平直后的閘瓦插銷放在上面,以2個主管卡子緊固使其不漏泄或漏泄不超限即可通風繼續運行。(2)列車后部主管破裂:運行中列車后部發生制動主
13、管斷裂時,應首先采取停車措施使列車停車,停車后,關閉故障車前位折角塞門,并拉動故障車及其后部所有車輛的緩解閥,排出副風缸或工作風缸的壓力空氣,使之充分緩解,然后計算閘瓦壓力,在每百噸閘瓦壓符合要求的條件下,可限速運行至前方站處理,并采取不致脫鉤措施。若每百噸閘瓦壓不符合要求時,則施行列車分部運行,將故障車隨前部車列掛走,在前方站進行處理。故障六、制動支管部分漏泄現場應急處理:列車中因制動支管裂損發生抱閘故障時,應根據裂損支管是在截斷塞門以內(靠制動缸側)還是在截斷塞門以外(靠主管側)的具體情況分別處理。若裂損的支管在截斷塞門內側時,可關閉截斷塞門,排出副風缸或工作風缸的壓力空氣繼續運行;若裂損
14、的支管在截斷塞門外側時,可將支管一端卸下,同時卸下截斷塞門和可利用的短節將其移裝于其接頭上,以便關閉截斷塞門繼續運行。故障七、制動軟管漏泄現場應急處理:列車中因制動軟管漏泄發生抱閘故障時,應先查找破損制動軟管所在列車的位置,關閉該軟管及其相連結軟管末端的折角塞門,解開連接器,排出制動軟管內的壓力空氣,然后根據故障情況分別進行處理。(1)制動軟管接頭膠圈丟失或破損造成的漏泄更換膠圈即可。(2)制動軟管及連接器破損漏風時,應以更換為主,可卸下列車后部車輛尾部(這要車站同意并更換列尾裝置裝在尾部2位后端車輛上)或機車前部的制動軟管予以更換。無可更換的軟管時,可采取以下方法:利用主管卡子卡于制動軟管上
15、并進在損傷處墊以膠皮或破布,裝上墊木后,以螺栓緊固即右使其通風繼續運行。故障八、制動主管丁字接頭破損現場應急處理:首先關閉該車兩端折角塞門,拆除破損的丁字型接頭,然后將一根制動軟管切去2/3,用剩余的1/3部分將制動主管兩端連接后分別用鐵絲捆綁牢固,關閉該車的截斷塞門,開通折角塞門通知本務機充風,觀察處理點是否漏泄,如處理點處漏泄較大,應重新處理。處理完結后應通知司機進行制動機簡略試驗。故障九、折角塞門破損現場應急處理:處理折角塞門破損故障時,首先關閉本車另一端及鄰車折角塞門,然后將列車尾部最后一車之前端折角塞門關閉,將后端的折角塞門卸下(要車站同意并將列尾裝到尾前2位車輛),安裝在破損折角塞
16、門之車輛上即可,處理完畢后通知司機做一次制動機簡略試驗。最后一輛車無自動制動作用時,應采取措施,保證不發生車鉤分離。故障十、截斷塞門破損現場應急處理:處理截斷塞門破損故障時,首先關閉該兩端折角塞門,卸下破損的截斷塞門及連接制動閥一端制動軟管,然后找一根圓木鍥,在其前端綁2圈破布打人連接制動主管端的制動支管內,并以鐵絲將該支管捆綁牢固。最后開通該車折角塞門,通知本務機充風觀察處理點是否漏泄,如處理點處漏泄較大,應重新處理。故障十一、運心集塵器破損現場應急處理處理遠心集塵器破損時,首先關閉該車的截斷塞門,如關門車不超過規定時,可通知車站繼續開車,如關門車超過規定輛數或該車所處位置不允關門時,可在其
17、它關門車中選擇良好的遠心集塵器進行調換處理。故障十二、制動梁脫落現場應急處理(1)首先關閉折角塞門,然后卸下該車和鄰車2根人力制動機鏈,用人力制動機鏈無螺栓端將脫落的制動梁捆綁牢固,再將人力制動機鏈的另一端(帶螺栓端)穿在搖枕制動梁安全孔內,用螺線緊因即可。(2)如果有較粗的鐵絲時可不拆卸人力制動機鏈,直接用鐵絲將制動梁捆綁于搖枕安全鏈孔內即可。(3)如果由于制動梁脫落造成制動梁體彎曲變形,采用以上方法解決不了時,可直接將同一轉向架2根制動梁拆除放在車內,然后關閉該車截斷塞門,排盡副風缸或工作風缸的壓力空氣,將故障車輛送入車站再進處理。故障十三、下拉桿脫落現場應急處理處理制動梁下拉桿故障時,應
18、注意觀察制動梁下拉桿脫落情況,確定處理措施。(1)下拉桿圓銷及開口銷丟失造成下拉桿脫落的,現場又無可用材料,可直接用粗鐵絲將其捆綁牢固,關閉截斷塞門即可。(2)關門超過規定輛數或該車所處位置不允許關門時,可在其他關門車中選擇良好的配件進行調換即可。但被拆卸車輛的制動配件必須捆綁牢固。二、車鉤緩沖裝置故障*故障十四、車鉤鉤舌斷裂造成原因(1)司機操作不當:列車車輛未緩解就拉動開車;途中突然加速或緊急制動。(2)車務不當連掛:駝峰溜放、調車連掛未提鉤,造成車輛車鉤“拳頭”鉤相撞。(3)配件生產廠家:車鉤鉤舌鑄造有氣孔、夾碴等缺陷;質量保證期內因配件強度不夠造成的斷裂故障。(4)檢修單位:檢修質量保
19、證期內存在鉤舌有裂紋、探傷能發現的缺陷故障。(5)列檢責任:屬于運用作業質量保證范圍內的漏檢漏修,包括互鉤差過大。現場應急處理 (1)鉤舌斷裂時,可由司機將后部同類型車鉤卸下后更換。(2)鉤舌斷裂時,若無同類型車鉤進行更換,則采取下列方法進行處理:將移動杠桿或下拉桿安裝在相鄰車輛的鉤托梁(板)螺栓上,使機車限速牽引至前方車站后,再進行徹底處理。故障十五、車鉤鉤耳、鉤頭、鉤頸、鉤尾斷裂 現場應急處理卸下破損鉤頭,卸下與破損車鉤相連掛的良好車鉤鉤舌。裝好鉤尾扁銷,將2根移動杠桿的桿頭分別插入兩鉤尾框內,然后在拉桿頭的銷孔內裝上圓銷及開口銷連接后拉至前方有列檢所的車站進行徹底處理。卸下破損鉤頭,卸下
20、與破損車鉤相連掛的良好車鉤鉤舌,將移動杠桿或下拉桿安裝在相鄰車輛的鉤托梁(板)螺栓上,使機車限速牽引至前方車站后,再進行徹底處理。故障十六、車鉤閉鎖位超限故障判斷車鉤閉鎖自動分離時,應首先檢查有無使車鉤發生分離的原因,如果沒有,很可能是由于閉鎖位尺寸超限所引起。現場應急處理用第四種檢查器測量分離的兩車鉤比賽狀態時的鉤碗至鉤舌間的最小距離,以確定哪個車鉤閉鎖位超限并對其鉤舌后進行更換。更換鉤舌后,還應進一步測量車鉤閉鎖位尺寸,以防止二次分離。故障十七、車鉤防跳失效故障判斷開車前,如果確認了車鉤連接狀態良好,開車后卻發生列車自動分離,與此情況,應首先檢查有無使車鉤分離的外因,然后測量分離的兩車鉤閉
21、鎖狀態時的鉤腕至鉤舌間的最小距離,如無外因影響,又非閉鎖位超限,很可能是由于車鉤防跳失效所引起。現場應急處理使用梯形塞尺測量分離的兩車鉤的閉鎖狀態下的鉤鎖移動量,以確定哪個車鉤防跳失效。可將列車尾部車輛后部車鉤內的良好鎖銷和鎖鐵替換不良配件。若檢查不出確切的分離原因,或已查出分離原因但無法處理時,在兩車鉤閉鎖狀態良好的前提下,可對兩車鉤進行防分離捆綁,確保其不再次發生分離,運行至前方列檢或車站進行徹底處理。*故障十八、車鉤假連結現場應急處理在車輛連結時,鉤舌已處于閉鎖位而鉤鎖的鎖腳(16、17號下鎖銷組成的閉鎖指示孔)卻下不去,此為車鉤假連結,極易發生列車自動分離。此時,可使用鉤引或檢車錘把在
22、車鉤鉤鎖腳顯示孔(下鎖銷孔)處撥動鉤鎖腳,使其鉤鎖充分落下。如果撥不動時,可與機車司機聯系,進行壓縮車鉤或將車列拉開重行連結。此時,車輛連結后還會出現上鎖銷未落下,鎖鐵腳已由下鎖銷孔露出的現象,這是由于上鎖銷桿斷裂,使鎖銷與鉤鎖分離的緣故,出現此類情況時,更換鉤鎖鐵即可。故障十九、兩車鉤高度差超限現場應急處理列車中兩連接車鉤高度差超限發生列車分離時,應使用車鉤高度尺測量分離的兩車鉤高度,以確定哪個車鉤高度偏低.可用頂鎬或撬棍將車鉤抬起,在鉤托板上墊入備用磨磨耗板或其它合適的代用品,也可減去偏高車鉤的鉤身磨耗板來調整車鉤高度.根據經驗,每抬高鉤托板(梁)1MM,車鉤抬高約3MM.列車運行中,若因
23、貨物的竄動、集重、偏重、偏裝、貨物倒塌而影響車鉤中心線偏高或偏低,可運行至前方車站,通知車站整裝處理。故障二十、鉤尾扁銷及螺栓丟失現場應急處理鉤尾扁銷丟失時,可卸下移動扁鐵,將其插入鉤尾扁銷孔內,再用鐵絲捆綁固定。也可卸下最后最后一輛車的鉤尾扁銷及螺栓,更換后運行至前方列檢徹底處理。故障二十一、鉤提桿鏈過短現場應急處理1調整鉤提桿角度;2更換長度符合要求的鉤提桿鏈。故障二十二、鉤舌銷折斷現場應急處理鉤舌銷折斷后,有備品時應更換處理;無備品時可取用機車前部車鉤或列車尾部車輛后鉤的鉤舌銷替換。若無合適車鉤鉤舌銷時,可將故障車鉤處于閉鎖位置后連掛,繼續運行至前方有列檢的車站進行處理。三、走行部故障*
24、故障二十三、車輛抱閘現場應急處理列車中發生抱閘故障時,應根據抱閘情況使列車停車或在前方站停車檢查處理。在無列檢作業場的地方,處理由于空氣制動裝置、基礎制動裝置故障引起的報閘車輛時,最快捷的方法是關門、排風,并采取措施使閘瓦離開車輪踏面后,將車輛送往列檢作業場、站修進行徹底處理。但必須注意,采此此種快捷方法的前提是車輪踏面狀態良好,列車中關門車數量未超標或編掛位置不受限制。若不允許采取關門、排風的方法進行處理時,則應設法修復故障(含車輪方面故障),恢復車輛的制動作用。常見故障處理方法如下:1基礎制動裝置故障的處理方法:發生抱閘后如列檢檢查確認為基礎制動裝置抗勁造成,必須找出產生抗勁的配件,消除抗
25、勁后放行。如無法消除抗勁可關閉截斷塞門,排除副風缸風壓后,拆下產生抗勁的杠桿和拉桿的圓銷或者是拆下閘瓦后放行,但必須將配件捆綁牢固;如關門車超過規定輛數或該車所處位置不允許關門時,可在其他關門車中選擇良好配件更換以消除抗勁,處理完后開門進行制動機試性能試驗,確認良好后放行。2閘調器故障的處理方法:發生抱閘后如列檢檢查確認為閘調器損壞無法動作造成,在有良好閘調器更換的情況可更換后開門放行。如無配件更換必須關門處理時,可采取措施讓閘瓦不緊貼踏面,方法有轉動閘調器外殼,如能使螺桿伸長,則關閉截斷塞門,排除副風缸風壓后放行;拆除閘調器圓銷;卸下閘瓦。3.人力制動機故障處理方法:車輛手閘未松而引起的抱閘
26、以及關門排風后閘瓦仍抱死車輪踏面的,應立即松開手閘或撬開閘瓦,確認車輪踏面無溶渣、碾堆或車輪踏面有溶渣、碾堆,經簡單敲打可清除的,按關門車繼續運行至有列檢作業場的車站由列檢檢查處理。如車輪踏面溶渣、碾堆程度較重但能繼續運行的,卸下同一轉向架的閘瓦后按不超過15公里/小時的速度運行至前方站甩車處理(故障車在最后1位關門時,應確保運行區間不發生車鉤分離,對上鎖銷或下作用提鉤桿、防跳做捆綁處理);溶渣、碾堆程度嚴重不能繼續運行的,按事故救援處理。4.制動機故障及處理方法:如排除手制動機、基礎制動裝置、閘調器故障引起的抱閘故障,則可判斷為制動機故障,體現為試風時制動機自然制動(分制動閥作用不良或管系漏
27、泄引起)、不緩解或緩解過慢(制動機主閥排氣口排氣正常但勾貝緩解慢也可能為制動缸缺油或勾貝推桿卡勾貝筒造成,如是制動缸缺油故障則關門排風扣送站修處理,如是勾貝推桿卡勾貝筒就向卡住的反方向推開勾貝推桿致不卡再試驗),途中用其它非制動機故障的關門車制動閥代替或更換新的制動閥后試風正常放行,不能就關門繼續運行至有列檢作業場的車站由列檢檢查處理。如是管系(主支管漏泄引起制動機較靈敏自然制動的)漏泄故障可比照以上故障四、五、六方法處理。*故障二十四、滾動軸承熱軸故障檢查、判斷檢查判斷軸溫 檢查軸溫應于列車停站后立即進行,運用貨車無軸箱滾動軸承“八字”檢查法(聽、看、摸、捻、轉、診、調、鑒),對其進行認真檢
28、查。以手或測溫儀檢查軸溫時,檢查位置應以軸承外圈外徑下部為準,不應在前蓋、后擋、密封罩處,這是因為它們在橡膠油封的摩擦下,特別是新組裝后其溫度比軸承和承載鞍處高的多的緣故。貨車無軸箱滾動軸承軸溫計算公式(或參見運規附件7滾動軸承溫升對比表):正常溫度 Tt 40;微 熱 Tt 70強 熱 Tt 70;式中 T實測軸溫溫度, t外界大氣溫度檢查軸承外觀狀態承載鞍與軸承零件摩擦、碰撞檢查承載鞍狀態時,應注意觀察承載鞍是否正位,與前蓋、后擋或密封罩有無摩擦、碰撞。若發現承載鞍或軸承零件發生非正常的移動,即表明承載鞍與軸承零件有摩擦、碰撞的可能。軸承外圈裂損檢查外圈時,注意檢查外圈邊緣有無裂損。若發現
29、外圈邊緣有橫向黑道,可使用檢點錘輕敲,敲擊時出油者即為裂損。軸端螺栓松動檢查軸端螺栓狀態時,注意檢查有無松動或丟失,防松片止耳是否被扳平。用檢點錘輕敲螺栓頭部,有異音者為松動。前蓋凹陷、變形檢查前蓋狀態時,注意觀察前蓋是否凹陷、變形。若發現前蓋有碰傷痕跡,即為變形。后擋松動檢查后擋松動時,注意檢查后擋與車軸防塵板座配合處有無相互轉動現象。用檢點錘輕敲后擋,若發出與車軸防塵板座離體的“噼啪”聲音,即為后擋松動。密封罩松動、變形檢查密封罩狀態時,注意檢查密封罩是否松動、變形。若發現密封罩與外圈配合不密貼而發生相對轉動即為密封罩松動;若密封罩有磕碰痕跡、不圓或凹陷則為變形。檢查潤滑狀態判斷油脂漏泄程
30、度無軸箱滾動軸承在運用中的潤滑狀態檢查,主要是根據油脂的漏泄情況來判斷其漏泄程度的。通常有以下幾種漏泄:a.滲油:外觀檢查軸承內的油脂漏泄情況,若發現軸承外圈牙口與密封罩配合處有少量的油跡,而且油跡比較干燥即為滲油。b.漏油:外觀檢查軸承內的油脂漏泄情況,若發現軸承外圈牙口與密封罩配合處有大片的油跡,擦去油跡和塵砂,可看到配合縫隙的油跡比較濕潤,同時,在密封罩上或前蓋、后擋的外緣內面有油跡和塵砂積聚即為漏油。c.甩油:外觀檢查軸承內的油脂漏泄情況,若發現密封罩、前蓋、后擋上有大片濕潤油跡,而且污染了承載鞍、側架、輪輻或車底架等,并在其上有油滴積聚即為甩油。d.混砂:外觀檢查外溢、變色油脂,若發
31、現軸承溫度偏高并在軸承外圈牙口與密封罩配合處有砂粒,手捻油脂有顆粒狀感覺即為軸承內部混砂。e.混水:外觀檢查外溢、變色油脂, 若發現軸承溫度偏高、油脂乳化變稀,呈乳白色或棕紅色即為軸承內部混水。f.混金屬粉末:外觀檢查外溢、變色油、脂, 若發現軸承溫度偏高,油脂呈黑灰色,手捻油脂有顆粒狀感覺即為軸承內部混金屬粉末。檢查軸承的旋轉靈活性轉動軸承檢查其靈活性時,應先用千斤頂頂于側架導框處。利用壓輪鎬及承載鞍吊使承載鞍與頂起的側架一起上移,直至承載鞍與軸承離開為止。檢查時,以手轉動軸承外圈觀察其旋轉是否靈活,有無異音和卡滯現象。a.正常的軸承以手轉動時是靈活的,手感圓滑無聲,無卡滯和異音。反之為異常
32、。以手轉動軸承,發出輕微的、均勻的“嘩啦嘩啦”聲是正常的,這是滾子離開負荷區(軸頸上面),落在保持架橫梁上發出的聲響,每轉一周音響是一致而連續的。當軸承內缺油或保持架兜孔磨耗過甚時,將有滾子沖擊保持架橫梁的有規律的沖擊感和比較大而清脆的“噠噠”聲。b.滾子和滾道剝離、卡傷軸承內外圈的滾道面或滾子的滾動面上一旦出現剝離、卡傷,由于滾動面上有損傷及掉落的金屬碎末,軸承的滾動不會靈活自如,而且每轉至剝離、卡傷處有卡滯現象。同時還有間隙的“空空”振感,此種現象多為滾子或滾道局部剝離、卡傷。c.滾子或保持架破碎當滾子或保持架破碎時,根據其破碎和散亂的程度將出現不同程度的旋轉不靈活性,直至難以旋轉兼有零亂
33、無規則的振感或聲音。以手轉動軸承,若轉動不自如或根本轉不動時多為滾子或保持架破碎。d.軸承內部銹蝕或存有異物當軸承內部銹蝕或存有異物時,以手轉動軸承,就會出現異聲或卡滯現象。e.軸承內部有輾皮以手轉動軸承若發出“沙沙”的干摩擦聲,而且稍有顫抖的感覺此種現象多為軸承內、外圈滾道面或滾子的滾動面輾皮。f.后密封座劃傷軸頸以手轉動軸承,若旋轉軸承有阻力并發出摩擦聲時,多為后密封座劃傷軸頸。測量軸向游隙a.用磁座百分表測量檢查軸承的軸向游隙時,應轉動軸承,看其轉動是否靈活。轉幾圈后,首先把磁力表座吸在軸承外圈某一位置上,使百分表測頭觸到前蓋或軸端螺栓端面上,然后記下表盤指針所在的刻度位置并將其作為零位
34、。用雙手沿軸向推軸承外圈到向里邊的極限位,記下表盤指針順時針顯示的數值;再拉軸承外圈到向外端極限位,記下表盤指針逆時針顯示的數值,兩數值之和即為該軸承在壓裝狀態下的軸向游隙。其游隙值不應大于0.75mm。b.用鋼板直尺測量檢查軸承的軸向游隙時,在無磁座百分表情況下可用鋼板直尺測量。其測量位置應以軸承前蓋內緣為基點至外圈端面間的間隙。測量時,用雙手沿軸向推軸承外圈到向里邊測量,再向外拉外圈測量,用推時測量的數值減去拉時測量的數值即為該軸承在安裝狀態下的軸向間隙。c.測量承載鞍與側架導框間隙測量無軸箱滾動軸承承載鞍與側架導框間隙時,應將梯形塞尺伸入到承載鞍導槽與側架導框之前后、左右各間隙處測量,然
35、后把前后、左右之間隙尺寸分別相加即為承載鞍與側架導框間隙。其前后間隙不應大于9mm,左右間隙不應大于12mm。(轉k4左右為14mm;尺寸均為原型)d.測量車輪踏面擦傷可用第四種(llj-4a)檢查器測量其深度,方法:移動踏面圓周磨耗尺框,和踏面圓周磨耗測尺,使踏面圓周磨耗測頭對準踏面擦傷最深處,并緊固踏面磨耗尺框緊固螺釘,讀取踏面圓周磨耗尺上面刻線與踏面圓周磨耗尺框刻線相重合的數值,做好記錄,然后沿車輪圓周方向移動主尺,測量同一圓周未擦傷部位的踏面圓周磨耗深度,兩個量值的差值,即為踏面擦傷深度。滾動軸承踏面擦傷深度不超過1mm。e.測量車輪踏面剝離長度可用第四種(llj-4a)檢查器輪輞厚度
36、測尺外刻線在踏面剝離處沿圓周方向進行測量。計算時,兩邊寬度不足10mm的剝離尖端部分不計算在內;長條狀剝離其最寬處不足20mm者亦不計算在內。滾動軸承車輪踏面剝離長度:一處不大于50mm;二處(每處長)不大于40mm。現場應急處理列車中發生熱軸故障時,應使列車立即停車,進行檢查確認。經司機、運轉車長共同檢查確有熱軸故障時,還需進行摘車并通知車輛調度派列檢人員處理。滾動軸承熱軸故障在運行途中難以處理,只有甩車更換輪對。其需用工具、材料和作業程序標準見表1。表1 更換滾動軸承輪對工具、材料序號 名稱數量1油壓千斤頂(50t)2臺2油壓千斤頂(16t) 2臺3安全鐵支架2個4止輪器4只5手錘(1kg
37、) 1把6活扳手(300mm)1把7鉤引 1個8劈銷器1副9紅旗1面10承載鞍1個11無軸箱滾動軸承輪對1條12油壓千斤頂底墊墊木4塊13防滑墊木數塊14木楔1個 2、作業標準a.插設防護信號;b.關閉截斷塞門,排出副風缸或工作風缸的壓力;c.卸下上拉桿開口銷及圓銷;d.在需要換輪對之相對轉向架的車輪前后安放止輪器;e.于不良輪對之枕梁兩端起油壓鎬,待車底架起升高度至轉向架能推出時,停止起升油壓鎬活塞,將油壓鎬安全螺母旋至停止狀態,并安放安全鐵支架; (使用油壓鎬時重心找穩、底座要平穩起升時,油壓鎬不得傾斜,活塞行程不得超過安全線下降時,應確認起重物支撐穩妥后,再緩慢松開回油閥兩臺千斤頂同時作
38、業,應同起同落、呼喚應答)f.將故障轉向架推出車體之外,并與車體間留有更換輪對的距離;g.在不良輪對之相對車輪前后安放止輪器;h.于不良輪對一方之兩側架底部起升油壓鎬,同時利用承載鞍吊將承載鞍與側架卡住,待千斤頂起升高度至輪對能從側架推出時,停止起升;i.推出不良輪對,使用起重機吊將不良輪對吊出線路,將良好輪對推向側架軸箱導框內; 良好輪對質量須符合規定; j.落下兩側架底部的千斤頂,使承載鞍與輪對、輪對與轉向架恢復正位,撤出兩側架底部的千斤頂及止輪器;k.將轉向架推向車底架與車體恢復正位,撤除安全鐵支架并降落千斤頂,使上下心盤吻合,旁承間隙符合規定;l.撤除千斤頂及止輪器,安裝上拉桿圓銷開口銷,開通截斷塞門,撤除防護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