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校傳染病應急預案1、狂犬病預案2、霍亂預案3、登革熱預案4、甲肝預案5、流行性出血熱6、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重大疫情應急處理預案 一、前言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是由媒介昆蟲傳播的人畜共患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我國近年來每年報告乙腦發病1.73.8萬例,病死率高達3.9%6.9%。二十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我國曾先后發生3次乙腦流行。自20世紀70年代后期大量使用乙腦滅活疫苗以來,病例逐年減少,但時有局部爆發或流行,每年病例仍有1萬2萬左右。為有效控制乙腦的暴發流行或突發疫情,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與發展,特制訂本預案。二、目的確保一旦發生乙腦暴發流行和重大突發
2、疫情,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撲滅疫情。三、爆發疫情判定標準在100人以下的集體單位或家庭,7天內有2例以上的病例;在100-1000人的集體單位,7天內有2例以上病例;在1000人以上的集體單位或村(社區),7天內有2例以上病例;在通許縣范圍內,10天內有10例以上病例。四、流行性乙型腦炎病人診斷標準1、疑似病例診斷標準(1)、發病前2至21天在疫區有蚊蟲叮咬史(2)、患者有發熱癥狀,并伴有頭痛、惡心、嘔吐、嗜睡、頸抵抗、抽搐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2、臨床診斷標準疑似病例同時具有以下臨床癥狀之一的并除外細菌性腦膜腦炎:(1)、高熱、昏迷、肢體痙攣性癱瘓、腦膜刺激癥狀及大腦錐體束(肌張力增強
3、、巴彬斯基征陽性)(2)、高熱、昏迷、抽搐、狂躁進而呼吸衰竭、循環衰竭而死亡。 3、確診病例 疑似病例同時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1)、從腦組織腦脊液或血清中分離到乙型腦炎病毒。(2)、腦脊液或血液中特異性IgM抗體陽性。(3)、恢復期血清中特異性IgG抗體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體陰性,恢復期血清抗體陽性。五、預案啟動條件凡發生流行性乙型腦炎爆發流行,即啟動本預案。六、對策與措施1、報告記錄及初步核實接到疫情報告,要詳細詢問疫情發生情況以及報告時間、報告人、聯系電話等,填寫專用記錄表格。初步判斷疫情報告情況可靠,立即向應急管理職能科室和分管領導報告。確認必須啟動應急程序的,應急小分
4、隊立即趕赴現場,開展調查處理。同時報告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2、到達現場后進一步核實情況根據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測結果、發病人數及波及范圍對爆發或流行疫情進行核實診斷,對疫情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初步判斷。3、采樣送檢根據需要采集病人血液標本等及時采樣送檢。4、個案調查收集病例基本情況(如年齡、性別、住址、職業和發病日期等)、臨床表現、流行病學暴露史(在流行地區、流行季節有無露營史、蚊蟲叮咬史)。5、隔離治療病人對所有已發現的乙腦病人和疑似病例進行集中救治,采取積極的搶救措施,挽救病人的生命,減少后遺癥的發生率。6、對感染源暴露者進行醫學觀察對感染源的所有暴露者予以醫學觀察
5、。7、劃定疫點或疫區疫點:與病人同門戶出入的住戶,或與病人生活上密切有關的若干戶為范圍;以疫點為中心并根據疫點位置與交通情況、蚊子分布范圍,劃定疫區。8、立即開展應急預防接種迅速開展疫區易感人群的乙腦疫苗應急接種和非疫區易感人群的查漏補種工作,提高適齡兒童的接種率。9、消毒滅蚊對疫區可根據不同情況,采用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進行人、畜房殺蟲劑滯留噴灑或藥物浸泡蚊帳。10、開展針對性健康教育利用各種宣傳媒體和各種宣傳形式,在疫區迅速開展乙腦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群眾改變室外露宿的習慣,合理使用蚊帳,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提高群眾自我保護意識。11、根據初步調查結果,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報告七、疫情
6、控制效果評價在乙腦爆發流行控制期間,可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和病原學檢查的結果,對疫情的發展趨勢和防制措施的實施效果進行動態分析。疫區在實施控制爆發流行應急處理預案后,新發病例顯著減少,月乙腦病例數降至與往年同期相近或低于往年同期水平時,可視為爆發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可轉入常規防治和監測。并將疫情發生后的乙腦疫情變化及時上報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細菌性痢疾重大疫情應急處理預案 一、前言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一種常見的急性腸道傳染病,為國家乙類法定管理傳染病,本病全年均可發生,但有明顯季節性。在流行季節可因食入污染食物或飲用被糞便污染的水源而引起食物型或水型暴發流行,嚴重影響人群健
7、康。我區地處東部沿海,區民普遍有生吃或半生吃小海水產品的飲食習慣,極易引起該病的爆發流行。同時隨著我區經濟的發展,流動人口日益增加,這也給該病的傳播流行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為了有效控制細菌性痢疾的暴發流行,加強對重大和突發疫情的快速反應和處理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特制定本預案。二、目的確保一旦發生細菌性痢疾的爆發流行和重大突發疫情,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撲滅疫情。三、爆發疫情判定標準在100人以下的集體單位或家庭,7天內有5例以上的病例;在100-1000人的集體單位,7天內有20例以上病例;在1000人以上的集體單位或村(社區),7天內有20例以上病例;在通
8、許縣范圍內,7天內有30例爆發或200例以上散發病例。四、病例診斷標準病例診斷按照GBl60021995相關規定進行:1、疑似病例: 腹瀉,有膿血便或粘液便或水樣便或稀便,或伴有里急后重癥狀,難以除外其他原因腹瀉者。2、確診病例:(1)、急性細菌性痢疾: a.急性發作之腹瀉(除外其他原因腹瀉),伴發熱、腹痛、里急后重、膿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有壓痛; b.糞便鏡檢白血球(膿細胞)每高倍(400倍)視野15個以上,可以看到少量紅血球; c.糞便細菌培養志賀氏菌屬陽性。 臨床診斷具備1、2項。 實驗確診具備1、3項。 (2)、急性中毒性細菌性痢疾: a.發病急、高熱、呈全身中毒為主的癥狀; b.中樞
9、神經系統癥狀:如驚服、煩躁不安、嗜睡或昏迷;或有周圍循環衰竭癥狀,如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脈細速、血壓下降或有呼吸衰竭癥狀; c.起病時胃腸道癥狀不明顯,但用灌腸或肛門拭子呆便檢查可發現白血球(膿細 胞); d.糞便細菌培養志賀氏菌屬陽性。 臨床診斷:具備1、2、3項。 實驗確診具備1、2、4項。 (3)、慢性細菌性瘌疾: a.過去有細菌性痢疾病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瀉2個月以上者; b.糞便有粘液膿性或間歇發生; c.糞便細菌培養志賀氏菌屬陽性。 臨床診斷:疑似病例加1或2。 實驗確診:疑似病例加1或2加3項。五、預案啟動條件凡發生細菌性痢疾爆發流行和重大突發疫情,即啟動本預案。六、對策與措施
10、1、報告記錄及初步核實接到疫情報告,要詳細詢問疫情發生情況以及報告時間、報告人、聯系電話等,填寫專用記錄表格。初步判斷疫情報告情況可靠,立即向應急管理職能科室和分管領導報告。確認必須啟動應急程序的,應急小分隊立即趕赴現場,開展調查處理。同時報告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2、到達現場后進一步核實情況根據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測結果、發病人數及波及范圍對爆發或流行疫情進行核實診斷,對疫情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初步判斷。3、采樣送檢根據需要對病例糞便、血樣等及時采樣送檢。4、個案調查制訂統一的病例定義,對確認病例進行個案調查,收集病例的基本情況、臨床癥狀和體征以及可能的暴露史等資料。進
11、行三間分布的分析,闡明病人什么時間發病,在什么地方居住或病人有什么特征。5、隔離治療病人對所有已發現的細菌性痢疾病人和疑似病例,應給予積極的治療。對重癥細菌性痢疾患者應及時收治住院,并給予隔離。醫院難以收治病人時,應設立臨時隔離治療點,就地隔離治療病人。 解除隔離標準:病人隔離至臨床癥狀消失,糞便培養每日1次,連續2次陰性。 6、對密切接觸者進行醫學管理 對密切接觸者進行醫學留驗,觀察一個最長潛伏期(7天),同時糞檢2次,搜集帶菌者并隔離治療。7、消毒殺蟲根據初步調查結果,有針對性地開展消毒和污染物清除工作。病家和臨時隔離治療點中被污染的廁所、地面、餐具、衣物、用品等進行隨時消毒,病人的糞便等
12、排泄物要嚴格消毒處理。8、劃定疫點或疫區疫點:與病人同門戶出入的住戶,或與病人生活上密切有關的若干戶為范圍;以疫點為中心并根據疫點位置與交通情況,以居民區或街道為范圍,劃定疫區。9、開展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預開展健康教育和愛國衛生運動,利用各種方式廣泛宣傳普及腸道傳染病防治知識,提高群眾衛生保健意識,疫情流行期間減少聚餐活動,積極做好預防。同時倡導大家搞好環境衛生,管好水源,消除垃圾,消滅蒼蠅及孳生地。10、根據初步調查結果,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報告11、全面開展飲用水消毒與管理對被污染的公共飲用水源要消毒處理,必要時經有關部門批準,暫時停用,插上警示牌。12、做好飲食行業、食品攤點的衛生
13、管理加強食品衛生法執法檢查,取締無證攤販,對不符合衛生要求的食品,特別是生冷食品,要加強管理。七、暴發流行控制效果的評價在細菌性痢疾暴發流行控制期間,可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和病原學檢查的結果,對疫情的發展趨勢和防制措施的實施效果進行動態分析。疫區在實施控制暴發流行應急處理預案后,新發病例顯著減少,月細菌性痢疾病例數降至與往年同期相近或低于往年同期水平時,可視為暴發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可轉入常規防治和監測,并在1周內向上級部門報告調查和處理結果。 狂犬病爆發流行應急處理預案 一、前言狂犬病是一種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獸共患傳染病,犬、貓等動物是本病的主要儲存宿主,在攜帶和傳播狂犬病過程中起主要作用,屬
14、于自然疫源性疾病。狂犬病是當今人類病死率最高的急性傳染病,一旦發病,病死率達100%。當前,我市狂犬病疫情十分嚴峻,嚴重危害著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影響社會的穩定發展。為了有效控制狂犬病的爆發流行,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與健康,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特制定本預案。二、目的一旦發生狂犬病爆發流行,迅速查清疫情,及時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控制或撲滅疫情。三、爆發疫情判定標準在100人以下的集體單位或家庭,7天內有2例以上的病例;在100-1000人的集體單位,7天內有2例以上病例;在1000人以上的集體單位或村(社區),7天內有2例以上病例;在通許縣范圍內,1個月內有3例及以上病例。四、預案的
15、啟動條件一旦發生狂犬病爆發流行,立即啟動本預案。五、狂犬病人診斷標準1、流行病學特征:有病犬、貓等動物咬、抓傷史和密切接觸史。潛伏期長短不一,短的數天,長的幾年、十幾年不等,多數在13個月內。2、癥狀:典型的臨床經過分三期:(1)前驅期:約24日a.全身癥狀:頭痛、發熱、納差、惡心、周身不適。b.傷口局部及附近有麻木發癢、刺痛或蟻走感。c.恐懼不安,對痛、聲、光、風等刺激敏感。(2)興奮期,約12日a.恐水,對聲、光、風刺激異常敏感。b.高度興奮狀態,煩燥、極度恐怖不安、咽肌痙攣、呼吸困難。c.麻痹期:約618小時。痙攣減少或停止,患者逐漸安靜,出現弛緩性癱瘓。尤其肢體軟癱為多見,呼吸變慢,節
16、律不齊,心博微弱。神志不清,終因呼吸麻痹和循環衰竭而死亡。3、體征:(1)破損傷口麻木感、高熱、興奮狀態。(2)咽肌痙攣,呼吸困難,角弓反張,后期出現弛緩性癱瘓。4、實驗室檢查(1)血常規WBC增高,中性粒細胞增多。(2)熒光抗體檢查法:取病人唾液、咽部或氣管分泌物、角膜印片等,用熒光抗體染色檢查狂犬病抗原陽性率較高。六、處理程序與步驟1、報告記錄及初步核實接到疫情報告,要詳細詢問疫情發生時間、地點、人數以及報告時間、報告人、聯系電話等,填寫專用記錄表格。初步判斷疫情報告情況可靠,立即向應急管理職能科室和分管領導報告。確認必須啟動應急程序的,應急小分隊立即趕赴現場,開展調查處理。同時報告衛生行
17、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2、到達現場后進一步核實情況根據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測結果、發病人數及波及范圍對爆發或流行疫情進行核實診斷,對疫情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初步判斷。3、采樣送檢根據需要對病例唾液、血樣、腦脊液等及時采樣送檢。4、個案調查通過知情人、家屬,了解狂犬病人的基本情況,如姓名、年齡、性別、職業、嗜好、生活環境、個人收入情況,了解被狂犬咬、抓傷的暴露史及傷后的診治用藥治療情況、臨床的癥狀、體征情況,密切接觸者的預防免疫情況,了解疫點的消毒情況及疫區內的疑似狂犬和無主野犬的滅殺情況,并進行綜合分析。5、隔離治療病人所有狂犬病病人或疑似病人都要及時隔離治療。6、消毒殺蟲根據
18、初步調查結果,有針對性地開展消毒和污染物清除工作。病家和臨時隔離治療點中被污染的地面、衣物、用品等進行隨時消毒,病人的唾液、排泄物要嚴格消毒處理。7、劃定疫點或疫區疫點:與病人同門戶出入的住戶,或與病人生活上密切有關的若干戶為范圍;以疫點為中心并根據疫點位置與交通情況,以居民區或街道為范圍,劃定疫區。凡發生狂犬病的疫區范圍內的犬、貓必須全部進行撲殺。凡發生狂犬病疫情的疫區必須在五公里范圍內對已免疫的犬只必須實行栓養,未實施接種免疫的犬、貓全部撲殺,并深埋或火化。8、開展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預開展健康教育和愛國衛生運動,利用各種方式廣泛宣傳普及狂犬病防治知識,提高群眾衛生保健意識,加強居民狂犬病
19、的防范能力。9、根據初步調查結果,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報告10、加強醫務人員的犬傷診治專業培訓,規范犬傷門診。保證高效、優質的疫苗規范使用,全力保護犬傷患者。七、控制措施效果評價落實控制措施后,如新發病例顯著減少,狂犬病報告發病數降至接近或低于往年同期水平時,可視為疫情控制措施有效,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轉入常規監測防治。同時應及時向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匯報事件處理結果,進行網絡結案報告,并根據需要向有關部門通報情況。霍亂重大疫情應急處理預案 一、前言霍亂是一種烈性腸道傳染病,流行的特點是發病急、傳播快、波及范圍廣、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霍亂屬于國際檢疫傳染
20、病,在我國被列為甲類報告傳染病。我市地處我國東南沿海,是霍亂常發流行地區,為了有效控制霍亂的爆發流行,加強對霍亂重大和突發疫情的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理能力,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與健康,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特制定本預案。 二、目的 確保一旦發生霍亂爆發疫情,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撲滅疫情。 三、爆發疫情判定標準在100人以下的集體單位或家庭,7天內有3例以上的病例和帶菌者或有1例以上死亡病例;在100-1000人的集體單位,7天內有5例以上病例和帶菌者或有1例以上死亡病例;在1000人以上的集體單位或村(社區),7天內有5例以上病例和帶菌者或有1例以上死亡病例;在通許縣范圍內,7天內有5
21、例以上病例或有1例以上死亡病例。 四、預案啟動條件凡發生年內霍亂首發疫情和爆發疫情,即啟動本預案。五、霍亂診斷標準(見GBl59841995) 1、疑似霍亂:具備下列之一者為疑似霍亂: (1)有典型臨床癥狀,如劇烈腹瀉,水樣便,伴有嘔吐,迅速出現嚴重脫水,循環衰竭及肌肉痙攣等,但病原學檢查尚未肯定。 (2)霍亂流行期間有明確接觸史,并發生吐瀉癥狀,而無其它原因可查者。凡疑似病例應進行隔離和消毒,大便培養每天一次,連續2次陰性則否定診斷,并作訂正報告。 2、確診霍亂 (1)凡有腹瀉癥狀,糞便培養01群或0139群霍亂弧菌陽性。 (2)疫區內凡有上述霍亂典型臨床癥狀,糞便培養01群或0139群霍亂
22、弧菌陰性,但無其他原因可查者。 (3)疫區內有腹瀉癥狀,雙份血清抗體測定凝集試驗呈4倍以上或殺弧菌抗體呈8倍以上增長者。 (4)在疫源檢查中,首次糞便檢出01群和0139群霍亂弧菌前后5天內有腹瀉癥狀者,具備(2)為臨床診斷,具備(1)或(3)或(4)為確診病例。六、處理程序與步驟1、報告記錄及初步核實接到疫情報告,要詳細詢問疫情發生時間、地點、人數以及報告時間、報告人、聯系電話等,填寫專用記錄表格。初步判斷疫情報告情況可靠,立即向應急管理職能科室和分管領導報告。應急小分隊立即趕赴現場,開展調查處理。同時報告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2、到達現場后進一步核實情況根據流行病學史、臨床表
23、現、實驗室檢測結果、發病人數及波及范圍對爆發或流行疫情進行核實診斷,對疫情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初步判斷。3、采樣送檢根據需要對病例糞便等樣品及時采樣送檢。4、個案調查制訂統一的病例定義,按照統一個案表對確認病例進行個案調查,收集病例的基本情況、臨床癥狀和體征以及可能的暴露史等資料。進行三間分布的分析,闡明病人什么時間發病,在什么地方居住或病人有什么特征。5、隔離治療病人所有霍亂病人或疑似病人都要及時就地隔離治療,按“霍亂防治手冊”規定的治療方案及時予以搶救治療。若轉送病人,要隨帶盛放吐瀉物的容器,對途中可能的污染物品進行隨時消毒處理。6、對密切接觸者進行醫學觀察和預防服藥登記和追蹤所有患者的密切
24、接觸者,如家庭成員、病人陪伴者、聚餐參加者等。進行醫學觀察,觀察期限最少5天。所有密切接觸者,自醫學觀察日起每日驗便一次,連續二次(間隔24小時),第一次采便應在服藥前進行,大便采樣必須做到日日清。同時選擇敏感的抗菌藥物進行應急性預防服藥,如強力霉素或喹諾酮類(氟呱酸:成人400毫克TID,連服二天;強力霉素:200毫克BID,飯后口服)。7、消毒殺蟲根據初步調查結果,有針對性地開展消毒和污染物清除工作。對病人、疑似病人和帶菌者的排泄物、嘔吐物、被污染的水源、缸水、物品、餐具、衣服、病人吃剩的食物、地面、外環境等進行徹底消毒處理,同時要仔細追查病人、疑似病人和帶菌者五天內可能污染過的地方和物品
25、進行消毒。對受污染的水源、飲食、物品和環境要進行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8、劃定疫點或疫區疫點:與病人同門戶出入的住戶,或與病人生活上密切有關的若干戶為范圍;以疫點為中心并根據疫點位置與交通情況,以居民區或街道為范圍,劃定疫區。9、必要時開展應急預防接種對疫區的易感人群及毗鄰地區的重點人群,立即開展針對菌型的霍亂疫苗的免疫接種,以提高人群免疫力。10、開展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預大力開展防病知識的宣傳和健康教育活動,動員群眾移風易俗舉辦各種婚喪聚餐活動,讓廣大群眾了解和掌握有關霍亂等腸道傳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身防護能力。11、根據初步調查結果,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報告12
26、、建立集體單位晨檢制度,開展疫源搜索:對疫情所在單位人員進行健康檢查,并每日報告結果。強化轄區醫院腸道門診工作,實行疑似病例日報制度。開展疫源檢索的重點為城鄉結合部、建筑工地、學校、飲食服務場所等重點地區和飲食服務從業人員、流動人口以及來自疫區的腹瀉病人。七、控制措施效果評價落實控制措施后,如新發病例顯著減少,霍亂報告發病數降至接近或低于往年同期水平時,可視為疫情控制措施有效,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轉入常規監測防治。同時應及時向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匯報事件處理結果,進行網絡結案報告,并根據需要向有 傷寒、副傷寒疫情應急處理預案 一、前言傷寒和副傷寒是分別由傷寒桿菌及甲、乙、丙型副傷
27、寒桿菌所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傷寒、副傷寒是常見的傳染病,一旦爆發流行將對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為了有效控制傷寒、副傷寒疫情,加強對重大和突發疫情的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能力,保障群眾健康,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特制定本預案。二、目的確保一旦發生傷寒、副傷寒爆發流行和重大突發疫情,我區各有關部門聯動協作,及時落實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撲滅疫情。三、判定標準1、爆發疫情在100人以下的集體單位或家庭,7天內有5例以上的病例;在100-1000人的集體單位,7天內有10例以上病例;在1000人以上的集體單位或村(社區),7天內有10例以上病例;在通許縣范圍內,14天內有100例以上病例或20
28、例以上相關病例。2、重大疫情在通許縣范圍內,如5天內發現50例以上病例,為一級重大疫情;如5天內發現10-49例病例,為二級重大疫情;如5天內發現5-9例病例或5天以后又有續發病例,為三級重大疫情。四、預案啟動條件一旦發生傷寒、副傷寒爆發流行和重大突發疫情,立即啟動本預案。五、傷寒、副傷寒病例診斷標準1、疑似病例診斷標準在傷寒、副傷寒流行地區有持續性發熱超過1周者。2、臨床診斷標準在傷寒、副傷寒流行季節和地區有下列之一者,可做出臨床診斷:(1)持續性高熱:高熱、稽留熱為主要熱型,可在5-7天內達40-41及以上,可有畏寒,少有寒戰,出汗不多,一般持續1-2周。(2)特殊中毒面容,相對緩脈,皮膚
29、玫瑰疹,肝脾腫大。(3)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低下,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或消失。3、確診病例標準臨床診斷病例如有以下項目之一者即可確診:(1)從血、骨髓、尿、糞便、玫瑰疹刮取物中,任一種標本分離到傷寒桿菌或副傷寒桿菌。(2)血清特異性抗體陽性,肥達氏反應“O”抗體凝集效價1:80,傷寒或副傷寒“H”抗體凝集效價1:160,恢復期效價增高4倍以上者。六、處理程序與步驟1、報告記錄及初步核實接到疫情報告,要詳細詢問疫情發生情況以及報告時間、報告人、聯系電話等,填寫專用記錄表格。初步判斷疫情報告情況可靠,立即向應急管理職能科室和分管領導報告。確認必須啟動應急程序的,應急小分隊立即趕赴現場,開展調查處理。同
30、時報告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2、到達現場后進一步核實情況根據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測結果、發病人數及波及范圍對爆發或流行疫情進行核實診斷,對疫情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初步判斷。3、采樣送檢根據需要對病例糞便、血樣等及時采樣送檢。4、個案調查制訂統一的病例定義,對確認病例進行個案調查,收集病例的基本情況、臨床癥狀和體征以及可能的暴露史等資料。進行三間分布的分析,闡明病人什么時間發病,在什么地方居住或病人有什么特征。5、隔離治療病人所有傷寒、副傷寒病人或疑似病人都要及時隔離治療。病人經正規治療至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后2周或臨床癥狀消失、停藥一周后糞檢2次陰性(2次檢測間隔2-3天),
31、方可解除隔離。6、對密切接觸者進行醫學觀察和預防服藥與病人有過密切接觸以及在水型、食物型爆發中可能受感染的人,如家庭成員、病人陪伴者、聚餐參加者等要進行醫學觀察,觀察期限自最后接觸之日起計算,傷寒23天、副傷寒15天。選擇敏感的抗菌藥物進行應急性預防服藥,如復方新諾明,每日2次,每次2片,服用3-5次(兒童酌減)。7、消毒殺蟲根據初步調查結果,有針對性地開展消毒和污染物清除工作。病家和臨時隔離治療點中被污染的廁所、地面、餐具、衣物、用品等進行隨時消毒,病人的糞、尿、排泄物要嚴格消毒處理。8、劃定疫點或疫區疫點:與病人同門戶出入的住戶,或與病人生活上密切有關的若干戶為范圍;以疫點為中心并根據疫點
32、位置與交通情況,以居民區或街道為范圍,劃定疫區。9、必要時開展應急預防接種對疫區的易感人群及毗鄰地區的重點人群,開展針對菌型的傷寒疫苗的免疫接種,以提高人群免疫力。10、開展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預開展健康教育和愛國衛生運動,利用各種方式廣泛宣傳普及傷寒、副傷寒等腸道傳染病防治知識,提高群眾衛生保健意識,疫情流行期間減少聚餐活動,積極做好預防。同時倡導大家搞好環境衛生,管好水源,消除垃圾,消滅蒼蠅及孳生地。11、根據初步調查結果,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報告12、建立集體單位晨檢制度:對所有人員測量體溫、進行相關體檢,并每日報告結果。七、控制措施效果評價落實控制措施后,如新發病例顯著減少,傷寒、
33、副傷寒月報告發病數降至接近或低于往年同期水平時,可視為疫情控制措施有效,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轉入常規監測防治。同時應及時向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匯報事件處理結果,進行網絡結案報告,并根據需要向有關部門通報情況。 登革熱疫情應急處理預案 一、前言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蚊媒傳染病,在東南亞、西太平洋和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廣泛流行。據記載,本病于19281929年,在廣州及珠江三角洲、廈門、杭州、寧波、上海、臺灣和香港等地流行。于40年代又傳入我國上海、福建、漢口、廣東等地,并發生流行。1978年本病在廣東省佛山區發生流行,近十年來疫情在廣東、海南省迅速蔓延,波及廣西,全國累計病例60多
34、萬例。2004年10月,我市慈溪逍林鎮首次發生由輸入性病例引起的登革熱爆發疫情,累計發病83例。 由于登革熱傳播迅猛,病死率較高,嚴重影響人民的健康和旅游貿易事業的發展。為了控制登革熱的流行和防止擴散蔓延,提高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理能力,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與健康,特制定本預案。 二、目的 確保一旦發生登革熱爆發流行和重大突發疫情,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撲滅疫情。三、爆發疫情判斷標準在100人以下的集體單位或家庭,7天內有2例以上的病例;在100-1000人的集體單位,7天內有2例以上病例;在1000人以上的集體單位或村(社區),7天內有3例以上病例;在通許縣范圍內,7天內有5例以上病例或
35、發現本地感染病例。 四、預案啟動條件凡發生登革熱爆發流行和重大突發疫情,即啟動本預案。 五、登革熱診斷標準參照WS216-2001登革熱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執行。 臨床診斷標準: 1、診斷依據:在流行季節,來自流行區l5天內的患者或在當地感染發病的患者,凡具備登革熱一般癥狀,并符合突然起病,發熱2436小時達高峰,頭痛、眼眶痛,肌肉、關節和骨骼痛,三紅征,皮疹,表淺淋巴結腫大,束臂試驗陽性,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等特點者,結合流行病學資料可做出臨床診斷。首例(批)病人和新發疫區病人的確診必須以血清學和病原學作為依據。 2、登革熱病人中凡出現1個器官以上出血、肝腫大、血小板減少(10萬/UL以下),血
36、液濃縮者可診斷為登革出血熱,登革出血熱病人如出現休克癥狀,脈壓低或血壓低,紅血球容積增高者,可診斷為登革休克綜合征。 3、鑒別診斷:登革熱的臨床表現輕重不一,在新疫區和非流行區尤易誤診,應注意與流感、狂犬病、麻疹、猩紅熱、爆發型流腦、恙蟲病、斑疹狂犬病、鉤體病、流行性出血熱等相鑒別,有腦損害的病人應與病毒性腦炎鑒別。六、處理程序與步驟1、報告記錄及初步核實接到疫情報告,要詳細詢問疫情發生情況以及報告時間、報告人、聯系電話等,填寫專用記錄表格。初步判斷疫情報告情況可靠,立即向應急管理職能科室和分管領導報告。確認必須啟動應急程序的,應急小分隊立即趕赴現場,開展調查處理。同時報告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
37、病預防控制機構。2、到達現場后進一步核實情況根據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測結果、發病人數及波及范圍對爆發或流行疫情進行核實診斷,對疫情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初步判斷。3、采樣送檢根據需要對病例血樣等及時采樣送檢。4、個案調查制訂統一的病例定義,對確認病例進行個案調查,收集病例的基本情況、臨床癥狀和體征以及蚊子叮咬史等資料。進行三間分布的分析,闡明病人什么時間發病,在什么地方居住或病人有什么特征。5、隔離治療病人所有登革熱病人或疑似病人都要及時隔離治療。新發疫點的病人住院隔離期限從發病日起不少于7天。隔離室應有防蚊設施。病人較多的疫區,衛生部門要派出醫療隊劃片就地設置臨時隔離治療點,盡量減少遠
38、途就醫,防止擴散。6、對密切接觸者進行醫學觀察對疫點、疫區內不明熱患者做好病家訪視,接觸者要進行15天醫學觀察。7、緊急滅蚊必須進行室內、外的緊急殺滅成蚊,尤其作好流行區內醫院和學校范圍內的滅蚊工作。室內用噴灑或施用對人無毒的殺蟲劑消滅成蚊。室外在搞好環境衛生的基礎上重點對成蚊較多的竹、樹林、陶器場、廢輪胎堆積站等場所使用殺蟲劑滯留噴灑處理。翻盆倒罐,填堵竹節、樹洞,難于徹底清除的非飲用容器積水,可投灑廢油類或緩釋殺蟲劑。8、劃定疫點無論城市或鄉村,凡已證實登革熱發生或流行時,劃定以病家為中心、半徑50公尺周圍的居民區作為疫點。必要時可實施對交通工具滅蚊和對有關人員進行檢疫。9、開展針對性的健
39、康教育和干預開展健康教育和愛國衛生運動,利用各種方式廣泛宣傳普及登革熱防治知識,提高群眾衛生保健意識,積極做好個人和家庭防蚊工作。同時倡導大家搞好環境衛生,消滅蚊子及孳生地。10、根據初步調查結果,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報告11、必要時可實施醫療機構應急疫情報告制度,如疑似病例日報或零報告制度、登革熱疫情動態報告等制度。七、疫情控制效果評價疫情控制期間,在流行病學調查和病原學檢測的基礎上,動態分析疫情的發展趨勢和防治措施的實施效果。爆發疫情控制后,要注意加強疫情監測。根據監測結果,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并將疫情發生后的登革熱疫情變化及時向市疾控中心和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甲型肝炎重大疫情應急處
40、理預案 一、前言 甲型病毒性肝炎(簡稱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消化道傳染 病,為國家乙類法定管理傳染病。本病主要經糞-口傳染,歷史上曾引起過多次大流行。我國是甲肝高流行地區,常年散發流行,其發病率占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首位,同時還常出現季節性或食物源性的爆發流行。為了有效控制甲肝的爆發流行,加強對甲肝重大和突發疫情的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理能力,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與健康,特制定本預案。 二、目的 確保一旦發生甲肝爆發流行和重大突發疫情,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撲滅疫情。 三、爆發疫情判定標準在100人以下的集體單位或家庭,7天內有5例以上的病例;在100-1000人的集體單位,
41、7天內有10例以上病例;在1000人以上的集體單位或村(社區),7天內有10例以上病例;在通許縣范圍內,14天內有15例以上相關病例。四、病例診斷標準甲肝病人診斷標準參照甲型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l701O一1997)執行。 急性甲型肝炎: (一)急性無黃疸型肝炎 1、疑似病例診斷標準 1.1 癥狀:近1周左右出現的無其他原因可解釋的發熱、乏力和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 1.2 肝功能檢查:谷丙轉氨酶(ALT)明顯異常。 2、臨床病例診斷標準: 2.1 流行病學:發病前45天內有吃不潔食物史或飲不潔生水或與甲肝急性病人密切接觸史。 2.2 癥狀:近1周左右出現的無其他原因
42、可解釋的發熱、乏力和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 2.3 肝功能檢查:谷丙轉氨酶(ALT)明顯異常。 3、實驗確診病例診斷標準: 3.1 癥狀:近1周左右出現的無其他原因可解釋的發熱、乏力和食欲不振、 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 3.2 肝功能檢查:谷丙轉氨酶(ALT)明顯異常。同時伴有下列任何一項者。 3.3 血清抗HAVIgM陽性 3.4 急性期恢復期雙份血清抗HAVIgG滴度呈四倍升高者。 3.5 免疫電境在糞便中見到27NM甲肝病毒顆粒。 (二)急性黃疸型肝炎 凡符合急性無黃疸型肝炎診斷條件,且血清膽紅素大于17umOl/L,尿膽紅素陽性,或臨床上有鞏膜、皮膚黃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
43、黃疸者可確診。 五、預案啟動條件確定出現甲肝爆發流行時,即啟動本預案。六、控制暴發流行的對策與措施1、報告記錄及初步核實接到疫情報告,要詳細詢問疫情發生情況以及報告時間、報告人、聯系電話等,填寫專用記錄表格。初步判斷疫情報告情況可靠,立即向應急管理職能科室和分管領導報告。確認必須啟動應急程序的,應急小分隊立即趕赴現場,開展調查處理。同時報告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2、到達現場后進一步核實情況根據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測結果、發病人數及波及范圍對爆發或流行疫情進行核實診斷,對疫情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初步判斷。3、采樣送檢根據需要對病例血樣等及時采樣送檢。4、個案調查制訂統一的病
44、例定義,對確認病例進行個案調查,收集病例的基本情況、臨床癥狀和體征以及可能的暴露史等資料。進行三間分布的分析,闡明病人什么時間發病,在什么地方居住或病人有什么特征。5、隔離治療病人所有甲肝病人或疑似病人都要及時隔離治療。隔離期一般從發病日起3周,托幼機構不得少于45天。6、對密切接觸者進行醫學觀察和預防服藥與病人有過密切接觸者,如家庭成員、病人陪伴者、聚餐參加者等要進行醫學觀察,觀察期限自最后接觸之日起計算,密切接觸者或高危人群醫學觀察30天。7、消毒根據初步調查結果,有針對性地開展消毒和污染物清除工作。病家和臨時隔離治療點中被污染的廁所、地面、餐具、衣物、用品等進行隨時消毒,病人的糞、尿、排
45、泄物要嚴格消毒處理。8、劃定疫點或疫區疫點:與病人同門戶出入的住戶,或與病人生活上密切有關的若干戶為范圍;以疫點為中心并根據疫點位置與交通情況,以居民區或街道為范圍,劃定疫區。9、必要時開展應急預防接種對密切接觸的易感者,尤其是兒童、孕婦可應急接種人血丙種球蛋白,這是撲滅疫情的有效辦法。也可以考慮接種甲肝疫苗。10、開展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預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做到飯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潔食物或食用疫區的貝類食物,增強自我保健意識。11、根據初步調查結果,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報告12、建立哨點監測制度:設立幾個醫院為疫情監測點,每日報告門診急性病毒性肝炎就診病例數;工廠、學校、托幼機構
46、等報告每日缺勤人數。 七、疫情控制效果評價 疫情控制期間,在流行病學調查和病原學檢測的基礎上,動態分析疫情的發展趨勢和防制措施的實施效果。 經過疫情檢索,疫區在發生最后一例確診病例后,45天內無新發病例,可經疫情應急處理專家組核定,轉入常規監測防治。疫情處理結束后,要及時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調查和處理結果。 流行性出血熱暴發流行應急處理預案 一、前言流行性出血熱又稱腎綜合征出血熱,是由布尼亞病毒科的漢坦病毒屬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分布廣、發病率和病死率較高特點,在農村、城鎮地區時有暴發,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為了有效控制流行性出血熱的暴發流行,加強對該病的重大和突發疫情的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理
47、能力,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與健康,維持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特制訂本預案。 二、目的一旦發生流行性出血熱暴發流行和重大突發疫情,能迅速查清疫情,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撲滅疫情。 三、暴發疫情標準在100人以下的集體單位或家庭,7天內有2例以上的病例;在100-1000人的集體單位,7天內有2例以上病例;在1000人以上的集體單位或村(社區),7天內有2例以上病例;在通許縣范圍內,10天內有10例以上相關病例。四、病例診斷標準有關流行性出血熱爆發疫情和病人診斷標準,參照流行性出血熱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l59961995)執行。 1、疑似病例診斷標準 (1)發病在流行性出血熱疫區及流行季節,
48、或病前兩月內有疫區旅居史,或病前兩月內有與鼠類或其排泄物(尿、糞)/分泌物(唾液)直接或間接接觸史。 (2)起病急,發冷,發熱(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狀;頭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頸、上胸部充血潮紅(三紅),呈酒醉貌;眼瞼浮腫,結膜充血,水腫,有點狀或片狀出血;上腭粘膜呈網狀充血,點狀出血;腋下皮膚有線狀或簇狀排列的出血點;束臂試驗陽性。 2、臨床診斷病例標準(1)發病在流行性出血熱疫區及流行季節,或病前兩月內有疫區旅居史,或病前兩月內有與鼠類或其排泄物(尿、糞)/分泌物(唾液)直接或間接接觸史。 (2)起病急,發冷,發熱(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狀;頭痛,眼眶痛,
49、腰痛(三痛);面、頸、上胸部充血潮紅(三紅),呈酒醉貌;眼瞼浮腫,結膜充血,水腫,有點狀或片狀出血;上腭粘膜呈網狀充血,點狀出血;腋下皮膚有線狀或簇狀排列的出血點;束臂試驗陽性。 (3)典型病例有發熱期、低血壓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復期五期經過。前 三期可有重疊,并存在有大量五期不全的異型或輕型非典型病例。 (4)血檢查:早期白細胞數低或正常,發病34日后明顯增多,桿狀核細胞增多,出現較多的異型淋巴細胞;血小板明顯減少。 (5)尿檢查:尿蛋白陽性,并迅速加重,伴顯微血尿、管型尿。 3、確診病例診斷標準 (1)發病在流行性出血熱疫區及流行季節,或病前兩月內有疫區旅居史,或病前兩月內有與鼠類或排泄
50、物(尿、糞)/分泌物(唾液)直接或間接接觸史。 (2)起病急,發冷,發熱(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狀;頭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頸、上胸部充血潮紅(三紅),呈酒醉貌;眼瞼浮腫,結膜充血,水腫,有點狀或片狀出血;上腭粘膜呈網狀充血,點狀出血;腋下皮膚有線狀或簇狀排列的出血點;束臂試驗陽性。 (3)血清特異性IgM抗體陽性。 (4)恢復期血清特異性IgG抗體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 (5)從病人血液白細胞或尿沉渣細胞檢查到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抗原或流行性出血熱病毒RNA。 五、預案啟動條件 凡發生流行性出血熱爆發流行和重大疫情,即啟動本預案。 六、對策與措施1、報告記錄及初步核實接到疫
51、情報告,要詳細詢問疫情發生情況以及報告時間、報告人、聯系電話等,填寫專用記錄表格。初步判斷疫情報告情況可靠,立即向應急管理職能科室和分管領導報告。確認必須啟動應急程序的,應急小分隊立即趕赴現場,開展調查處理。同時報告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2、到達現場后進一步核實情況根據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測結果、發病人數及波及范圍對爆發或流行疫情進行核實診斷,對疫情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初步判斷。3、采樣送檢根據需要采集病人血液、尿液標本等及時采樣送檢。4、個案調查收集病例基本情況(如年齡、性別、住址、職業和發病日期等)、臨床表現、流行病學暴露史(在流行地區、流行季節有無間接或直接與鼠類接
52、觸史,病前2個月內流行區涉足史,特別是流行區內野外活動、打場史)。5、隔離治療病人病人作為傳染源的可能性極小,不需特殊隔離,但需及早診斷、及早治療。病毒唑和干擾素對EHFV復制有一定抑制作用,應盡早使用。 6、對感染源暴露者進行醫學觀察和預防服藥對感染源的所有暴露者予以醫學觀察,必要時給予病毒唑和干擾素。7、消毒滅鼠根據初步調查結果,立即廣泛地開展防鼠、滅鼠工作。對室內空氣和各種表面,可能被污染的食物和飲水等,以及室外一定范圍的地面、垃圾進行消毒。同時對發熱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動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死鼠進行消毒處理。8、劃定疫點或疫區疫點:與病人同門戶出入的住戶,或與病人生活上密切有關的若干戶為范圍;以疫點為中心并根據疫點位置與交通情況,以居民區或街道為范圍,劃定疫區。9、必要時開展應急預防接種必要時,開展EHF滅活疫苗應急接種。10、開展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預注意個人衛生,不直接用手接觸鼠類及其排泄物,不坐臥草地或草堆,勞動時注意防止皮膚破傷,如有破傷,應及時周碘酒消毒處理。搞好環境衛生、食品衛生、食具消毒和食物保藏工作。11、根據初步調查結果,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報告七、疫情控制效果評價疫情控制期間,在流行病學調查和病原學檢測的基礎上,動態分析疫情的發展趨勢和防制措施的實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