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慶三環高速公路合川至長壽段 林區防火應急預案 編制: 審核: 審批:目錄第一節 工程概況1第二節 編制目的5第三節 基本原則5第四節 編制依據6第五節 適用范圍6第六節 組織機構6第七節 日常防火制度7第八節 應急響應7第九節 保障措施9第十節 應急救援預案的演練10第十一節 火災調查10第一節 工程概況一、工程簡述重慶三環高速公路合川至長壽段(以下簡稱“合長公路”)是重慶三環高速公路中重要的一段,連接了合川、北碚、渝北、長壽等大中城市。隨著重慶區域戰略進入“5大功能區”時代,本項目也連接了都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項目起于重慶三環高速公路銅梁至合川段終點沙溪樞紐互通,與渝武高速公路相接
2、,經過合川草街、清平,在清平鎮的興木村設興木樞紐互通與渝廣高速公路(YGK29+946)相接,共用渝廣高速的華鎣山隧道路段(YGK29+946YGK17+150,共長12.796公里),至三圣鎮德龍村的向陽灣(YGK17+150),設向陽樞紐互通進入合長公路主線,經北碚靜觀、三圣后與G210改線工程和渝鄰高速相交,經渝北的統景、石船、龍興等場鎮,止于渝長高速公路箭沱灣立交附近,新建合長公路主線總長76.06151公里,另外利用渝廣高速公路主線12.796公里。本監理合同段為合長JL1總監辦,對應施工合同段為hc01,hc02合同段樁號范圍K0+000K24+522.617,線路全長24.522
3、.617公里。二、設計標準 1、設計行車速度: 80km/h 雙向四車道; 2、路基寬度:路基寬度:24.5m; 3、設計荷載:公路一級設計標準 4、設計洪水頻率:特大橋:1/300;其它橋涵及路基:1/100。 5、地震烈度:VI度,按度采取抗震措施。 6、路線交叉:全立交、全封閉。三、自然地理1、地形地貌路線走廊位處重慶市的北部,地貌形態受地質構造的控制,為一系列的北東南西向背斜山系和長條形開闊的向斜槽地組成的平行嶺谷,山嶺一般海拔標高7001000米,頂部灰巖溶蝕后成為槽谷,但兩側砂巖則為挺拔山脊,組合而成 “一山兩嶺一槽”的地貌特點;山嶺間為紅色丘陵地貌,寬緩綿延,標高一般為30050
4、0m,相對高差不逾百米。路線區屬構造剝蝕平行嶺谷區,為構造剝蝕、溶蝕低山槽谷地貌單元、構造剝蝕丘陵地貌單元,地形起伏急劇、反差強烈為特色。根據成因、形態及組合特征,將路線走廊區地貌劃分成以下幾種類型:構造剝蝕方山丘陵地貌單元區、浸蝕河谷地貌單元區、構造剝蝕平行嶺(低山)谷(丘陵)地貌單元區、溶蝕槽谷地貌單元區。路線段各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如下:構造剝蝕方山丘陵地貌單元區路線段穿越丘脊及丘間谷地;分布的丘山呈不規則的張開的“掌”狀,丘陵的山脊延展方向與地質構造線基本一致;丘脊間分布狹窄的山灣,丘山間分布較為寬緩的谷地,地形總體向南側傾斜,發育的谷地一般呈北東南西向;地形標高為396.90535.70
5、m,相對高差約為138.80m,丘脊地形坡度變化較大,地形坡度一般為1528,局部地段為砂巖形成的陡崖;丘谷中地形較為平緩,地形坡度一般為312;丘脊地段基巖大部出露,為侏羅系地層的泥巖、粉砂質泥巖、砂巖;丘谷中地表為第四系全新統殘坡積的粉質黏土覆蓋;地形坡向與巖層傾向呈大角度相交;地形坡度變化較大,丘山主要分布旱地,丘谷中多分布水田及漁塘。浸蝕河谷地貌單元區路線穿越嘉陵江河谷。嘉陵江的階地較發育,-級階地都有發育,級階地保存較完好,分布標高212.0-215m(照片3.1-1、2);級階地不完整,局部可見,分布標高235m左右;級階地分布標高270-280m左右,級階地零星殘留。階地物質為松
6、林坡期卵礫石,卵礫石的粒徑一般為2200mm,卵石含量階地有逐步減少的趨勢。由該段結構物主要為龍溪嘉陵江特大橋及挖填較小的路基為主。構造剝蝕平行嶺(中低山)谷(丘陵)地貌單元區路線穿越的構造剝蝕低山走向延地質構構造線排列,以北東南西向展布,位于瀝鼻峽背斜北西翼,山體由侏羅系中統新田溝組中統雷口坡組地層組成,呈單面山構造,地形起伏大,地形順巖層傾向方向較緩,反向坡較陡,坡度較35-65,局部為陡崖,高程330560m,相對高差50230m。該路段主要以隧道、橋梁及路基的形式通過。溶蝕低山槽谷地貌單元區分布于背斜山的中部,出露地層主要為三疊系下統嘉陵江組的可溶性碳酸鹽巖類,槽谷兩側為三疊系上統須家
7、河組中統雷口坡組地層的碎屑巖形成的魚背狀的單面山,路線穿越保合場背斜軸部,出露地層為三疊系中下統碳酸鹽巖,主槽谷寬度300500m,槽谷地面高程363.5378.5m,分布有較厚的次生紅黏土、魚塘。該段結構物以橋梁及路基的形式通過。2、氣象路線區屬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具冬暖夏熱,雨量充沛,濕度大,云霧多的氣候特點。全年平均氣溫18.0,極端最低氣溫-3.7C(1961年1月17日),極端最高氣溫為42.6(2006年8月16日),多年平均降水量1141.8mm,多年日最大降水量為400mm(1979年8月)。49月降雨集中,高達816.2mm,占全年降雨量的76%。并且每年6-
8、8月都有1-2次的暴雨或大暴雨,月降雨量達50.9-195.3mm。區內氣候適宜全年施工。3、水文路線區主要的地表河流為長江的次級支流嘉陵江,其余為由北向南發育的溪流。區內地表水為樹枝狀水系。嘉陵江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與暴雨分布特性一樣,年最大洪峰多發生在7、8、9月。常年洪水位204.17m(合川專用站),20年一遇洪水位為217.88m。歷史最大洪水位為224.55m(1870年),次大洪水位為222.15m(1903年)。擬建路線跨越嘉陵江位于嘉陵江與涪江匯合口下游約10.8km,距在建的嘉陵江草街樞紐約14.67km,具有典型的山區河流特征。4、地震根據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G
9、B183002001圖A及中國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區劃圖GB183002001圖B,(見圖3.5.2-1、圖3.5.2-2)。路段區設計地震基本加速度值為0.05g,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為少震弱震區,其抗震設計建議按公路工程抗震規范JTG B02-2013的相關條款執行。5、工程地質評價根據勘察結果,結合區域地質資料,區內斷裂構造較發育,但均未發現其近期活動的痕跡,屬于非全新活動斷裂。沿線未發現嚴重影響線路走向的大型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區等不良地質,路線所在地段區域地質基本穩定。第二節 編制目的 為貫徹落實“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的森林防火工作方針,有效預防和撲救森林火災,保護森林資源,減少
10、生命財產的損失,確保撲火救災工作高效有序地進行,把森林火災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結合本項目實際制定本預案。第三節 基本原則 一、以人為本,安全防范。森林防火工作實行領導小組負責制,小組組長為第一責任人。發生森林火災,由領導小組統一指揮、積極組織撲救處理,最大限度地減少森林火災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并保障應急救援人員的安全。 二、預防為主,健全體系。建立健全森林火災防范體系、信息報送體系、應急處置體系。 三、分級響應,分級負責。根據森林火災的嚴重性、可控性、所需動用的資源廣,影響范圍大等因素,分級設定和啟動應級預案,明確責任人及其指揮權限。 四、快速反應,及時有效。及時收集信息,掌握森林火
11、情狀況,建立健全精簡、統一、高效的組織領導和指揮體系,強化應急回應的機制,確保森林火災“打早、打小、打了”。第四節 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森林防火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以及上級部門對森林保護及防火有關規定制定本預案。第五節 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重慶三環高速公路合川至長壽段 HCJL1總監辦所轄范圍內森林火災預警和發生森林火災后的應急處置工作。第六節 組織機構總監辦成立防火應急搶險小組,機構成員為:組 長: 吳金平(副組長: 周先鋒(王洪繼(組 員:其他監理人員 應急小組職責: 1、檢查監督所轄范圍防火工作的落實情況,貫
12、徹執行上級有關森林防火規定和指示。 2、開展愛林護林教育,防火期到來前,組織人員在林區開展森林防火宣傳教育。 3、督促施工單位制定完善防火、用火管理制度,落實人員重點巡視,確保不出現問題。 4、督促施工單位組織落實應急救援隊伍,完善應急物資,指揮撲救一般森林火災。第七節 日常防火制度 1、進入林區必須做到“五不準”。不準在林區內亂扔煙頭、火柴梗;不準在林區內燃放爆竹、煙火;不準在林區內燒火驅獸;不準在林區內燒火取暖、燒烤食物;不準在林區內玩火取樂。 2、森林防火期內,在林區禁止野外用火;因特殊情況需要用火的,必須嚴格申請批準手續,并領取野外用火許可證。 3、總監辦和項目部、各施工現場和機動車輛
13、必須配備防火器材和設備,如滅火器、防火罩等。 4、一旦發生森林火災,必須以“打早、打小、打了”的原則,爭分奪秒地將林火消滅在初發階段,同時立即向上級部門報告。 5、總監辦負責人與其他監理人員及施工單位負責人與各施工班組要簽訂安全責任書,定期進行防火檢查和考核。第八節 應急響應發生火災事故后,事故現場安全員或施工班組長、領工員應立即報告項目部及總監辦,并及時根據報告內容、事故危險程度和影響范圍確定救援措施,開展如下救援工作:(一)事故報告總監辦應在接到報告后1小時內向林業、安監部門及上級領導報告。報告事故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1、事故發生地概況;2、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事故現場情況;3、事故的
14、簡要經過;4、事故已經造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數)和初步估計的直接損失;5、已經采取的措施;6、其他應當報告的情況。事故發生后出現新情況的,應當及時補報。(二)事故救援向相關部門上報后,總監辦應當立即組織項目部開展搶險排險救援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組織搶救,防止事故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1、先滅主要地帶的火,后集中消滅次要地帶的火;先控制火災蔓延,后消滅余火。 2、集中優勢打殲滅戰。火勢是在不斷變化之中的,撲火指揮員要縱觀全局,重點部位重點部防,危險地帶重點看守,抓住撲火的有利時機,集中優勢力量撲火頭,一舉將火消滅。 3、犧牲局部,保存全局。為了更好地保護森林資源和人
15、民生命財產安全,在火勢猛烈,人力不足的情況下采取犧牲局部,保護全局的措施是必要的。保護重點和秩序是:先人后物,先重點林區后一般林區;如果火災危及到林子和歷史文物時,應保護文物后保護林子。 4、安全第一。撲火時,特別是在大風天撲火,要隨時注意火的變化,避免被火圍困和人身傷亡。在火場范圍大、撲火時間長的過程中,要從安全第一出發,嚴格要求,嚴格紀律,切實做到安全打火。 5、撲火的方法 (1)撲打山火時,兩腳要站到火燒跡地內側邊緣內另一腳在邊緣外,使用撲火工具要向火燒跡地斜向里打,呈40-60度的角度。 (2)拍打時要一打一拖,切勿直上直下撲打,以免濺起火星,擴大燃燒點。拍打時要做到重打輕抬,快打慢抬
16、,邊打邊進。 (3)火勢弱時可單人撲打,火勢較強時,要組織小組幾個人同時撲打一點,同時、起同落,打滅火后一同前進。 (4)滅火時,要沿火線逐段撲打,絕不可脫離火線去打內線火,更不能跑到火峰前方進行阻攔或撲打,尤其是撲打草塘火和逆風火時,更要注意安全。 (5)撲打火線中,嚴禁迎火頭撲打;不要在下風口撲打;不要在火線前面撲打;撲打下山火時,要注意風向變化時下山火變為上山火,防止被火卷入燒傷。清理火場時,要注意燒焦傾斜“樹掛”、倒木突然落倒傷人,特別是防止掉入“火坑”,發生燒傷。 6、接到林地火災撲救命令后,所有職工必須在限定時間內趕赴指定地點,進行撲救。對不服從指揮或者延誤撲火時機影響撲火救災的,
17、處罰款或者警告。第九節 保障措施 1、通信與信息保障 應急小組應明確與應急工作相關聯的單位和人員通信聯系方法,確保應急期間信息暢通。具體工作由組長負責。 2、應急隊伍保障 應急預案響應期間,救援小組成員應24小時堅守崗位;不在崗人員應在接到通知后立即趕往事故地點;小組成員不足以完成搶險排險工作的,應及時向當地政府部門、武警、消防等單位求助,確保搶險排險工作有足夠的人力資源。具體工作由副組長負責。 3、應急物資設備保障 總監辦和項目部預先準備干粉滅火器、滅火水車、急救藥品等應急救援器材及設備,具體工作由組長負責。第十節 應急救援預案的演練總監辦和項目部應定期組織人員、機械、設備進行應急救援預案的演練,評估預案內容的有效性,并根據評估結果不斷完善應急救援預案的內容。第十一節 火災調查森林火災被撲滅后,總監辦和項目部防火與應急搶險領導小組應當及時組織有關部門對起火的時間、地點、原因、肇事者,受害森林面積和蓄積,撲救情況、物資消耗、其他經濟損失、人身傷亡以及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等進行調查,及時上報有關部門。應急處置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