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秦線延慶至下莊段供電能力加強應急工程接觸網施工方案第一章 工程概況大秦線供電設備能力加強應急工程,是在原大秦線1億噸的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造,加強提高供電設備能力,緩解運輸的壓力。 改造原則:由于大秦線經過十幾年的運行,接觸網大部分支持裝置已老化,此次改造基本上把所有的支持結構進行更換。包括線索進行更換,部分支柱通體裂紋的進行更換,根據既有設備運行情況,對影響受流質量和結構穩定性的關鍵設施進行改造,合理控制改建范圍和改造工程量。設計標準11氣象條件a、最高氣溫40,最低氣溫30,最大風時氣溫5,覆冰時氣溫5,吊弦、定位器正常位置時氣溫10。b、最大風速27m/s,覆冰時風速10m/s。c、承力索
2、覆冰厚度10mm,接觸線覆冰厚度5mm。1.2線路條件121 最高行車速度:80Km/h122曲線外軌超高:150mm123軌面連接中點水平面高于軌面的距離:區間按960 mm站場按800 mm,鋼柱基礎頂面高出地面按200 mm13接觸網懸掛類型既有接觸懸掛為TJ-120+TCG-110全補償簡單鏈形懸掛(2.0+1.0)噸系,新建接觸懸掛為THJ-150+CTHA-150全補償簡單直鏈形懸掛(1.67+1.47)噸系,既有環節吊弦全部更換為整體吊弦。結構高度由1.1米改為1.4米,隧道內改為0.8米。14污染級別為重污區,絕緣子泄漏距離不小于1200 mm,絕緣子材質隧道內為硅橡膠,隧道外
3、為瓷質,強度為12KN。15接觸懸掛均為直鏈型接觸懸掛。接觸線懸掛點高度一般為距軌面連線6000mm,隧道內為5750mm,個別隧道內實際導高見支柱裝配表。16支持裝置161所有腕臂均由拉桿式改為平腕臂帶定位管支撐形式,平腕臂與斜腕臂管采用無縫結構鋼管,更新腕臂底座及所有支裝配件。162平腕臂與棒式絕緣子連接時,采用絕緣子外側壓板帶14*5凸臺,側壓板不帶凸臺結構,壓管及平腕臂與絕緣子連接處結構改為在鋼管端部鉆孔,以提高絕緣子的抗拔性能。17接地保護混凝土等徑園桿及隧道內采用單絕緣,橋鋼柱采用雙重絕緣。隧道內采用單絕緣。18跨距要求當橋上支柱跨距超過60米時,在其中增加一根橋鋼柱,以增加接觸網
4、的穩定性。19錨段長度 既有接觸網錨段長度大于1800米時,將分成兩個錨段(我管段內有6個長錨段改為12個小錨段)。錨段長度大于1400米時承力索用鐵墜陀。110支柱基本不改動,由于接觸懸掛線型發生變化,個別支柱容量不足的更換為大容量支柱;同時新建關節處須改換支柱;曲線外側電力線與接觸網合架區段須更換支柱。1. 11附加懸掛正饋線在隧道內采用絕緣抗冰導線(KBGLYJ-240/10),隧道外由LJ-240改為LGJ-240/30。所有AF線肩架均更換,AF線下錨埋入桿及承載懸掛的水平埋入桿和角鴨嘴利舊。AF線懸掛由三串瓷絕緣子改為四個棒式硅橡膠絕緣子懸掛。附加線均在隧道口下錨。PW保護線由LG
5、J-70改為LGJ-95/15,PW線肩架利舊?;炷林捎肔J-70線連接上下底座,在連至PW保護線。隧道內接觸網立柱保護采用既有VLV-70(1000V)電纜壓接設備線夾連接立柱,再沿洞壁引至保護線。AF線懸掛接地保護采用新VLV-70(1000V)電纜壓接設備線夾沿洞壁連接至保護線,每0.50.6米固定一次。隧道口AF線下錨接地線采用12圓鋼,沿洞壁引至PW線,網支柱下錨均為雙重絕緣,保持既有形式不變。第二章 橋梁、隧道打眼灌注橋梁打眼范圍為鐵爐村大橋及分水嶺大橋的橋鋼柱托架及支撐裝置打眼。其中鐵爐村大橋4處橋鋼柱采用喜利得產品:托架錨栓為HAS M20*330,打眼24孔,螺栓埋深25
6、0毫米,打眼后采用液態膠泵手動灌注76毫升膠液,即手壓泵壓動9槍。加強支撐錨栓為HAS M20*240,螺栓埋深170毫米,具體施工參見DQW106-03-3及DQW106-04-3。分水嶺大橋2處橋鋼柱也采用喜利得產品:托架錨栓為HIS N M20*250型(內螺紋),打眼32孔,螺栓埋深250毫米,打眼后采用液態膠泵手動灌注140毫升膠液,即手壓泵壓動17槍。加強支撐錨栓為HAS M20*240,螺栓埋深170毫米,具體施工參見DQW106-03-3及DQW106-04-7。隧道打眼的范圍為本區間18個隧道內的AF線懸掛、地線、隧道內中錨及網落錨、隧道口附加線及網落錨。1.隧道內AF線懸掛
7、打眼指在隧頂上沿隧道中心線兩側各80毫米打兩處18孔,孔深125毫米,采用HVU化學藥劑及HASM16*190/38螺桿進行灌注(孔位見DQW105-01)。2.地線電纜采用M10脹錨螺栓和地線卡板固定,每隔500600毫米固定1處,舊地線卡子可以利舊。3.隧道內中錨,接觸線補償新增下錨拉線及隧道口AF線落錨(孔位見DQW105-05、07、09), 隧道口網錨均采用HVU化學藥劑及HASM20*240/48螺桿進行灌注,安裝高度合適時既有埋入桿可利舊洞口墜陀限制架(見DQW111-54、55、56)采用HVU化學藥劑及HASM16*190/38螺桿進行灌注,注意打眼及灌注前應清除墻皮。隧道內
8、灌注均采用藥劑包電動灌注。工藝流程:測量施工準備打孔清孔埋入桿件結束2.1 施工準備:工具、材料準備,施工機具準備及作業人員安全技術培訓。序號項 目單位數量備 注1施工負責人人12發電機人1負責發電機3打孔、埋入桿件人44安全防護人2工料具準備:序號名稱規格單位數量備注序號名稱規格單位數量備注1汽車 1.5t輛116試管刷18、24個12發電機2000w臺117氣壓膠管若干3水鉆臺1切鋼筋18電纜按需要4電錘臺1鉆砼19吊欄約1.5個15鉆頭套1切鋼筋20大繩按需要6鉆頭套1鉆砼21小繩按需要7安裝桿套122軟梯6m個18安裝頭套1安裝M2423防護旗 1 9套筒套1安裝M3024喇叭110扳
9、手300個225鋼卷尺5m個111內六角扳手個226錨栓模板按設計套112氣泵臺127安全帶條213棉絲若干28笤帚把114細鐵絲29螺栓按設計套喜利得15水桶10升個130藥劑及膠喜利得2.2 測量:根據設計圖紙由工班技術人員確定打孔位置,并用油漆進行標識。埋入螺栓多于兩根的部位,采用模板定位以保證螺栓間相對位置。AF線懸掛角鋼的定位采用三角測量法,即兩水平角鴨嘴間拉尺子,洞頂中心讀數取中定位。2.3 打孔:打孔工具為電錘。根據測量孔位進行定位,孔徑和孔深要滿足設計要求,鉆頭要有控制孔深的措施(如畫紅漆目測)。隧道內AF線打孔時應使孔中心線處于鉛垂位置,地線孔應使孔垂直與隧道壁。隧道口固定錨
10、栓桿應平行于線路方向打孔,下錨懸臂埋入桿應垂直于隧道壁打孔。橋墩側面打孔方向應垂直于線路中心線,橋臺斜面處打孔應垂直于橋臺面。遇到鋼筋后使用水鉆切除鋼筋,隧洞頂打眼時如打穿后,應立即采取措施(水泥灌注或其它措施),防止漏水,取消該處懸掛,并做好記錄通知技術室。2.4 清孔:用氣泵和刷子將孔壁清掃三遍,直至清掃干凈為止。2.5 埋入桿件:置入藥劑管后,用電錘的低速檔旋入螺桿,直至藥劑流出為止。安裝螺桿前,應在螺桿頭上裝2個螺母和1個墊片,以利電錘旋入螺桿。在旋入時,隨時觀察糾正螺桿的垂直情況,保證螺栓的間距,螺桿上有一道環型標記表示螺桿到底時應正對孔口,螺桿必須旋入到底使藥劑包充分混合否則影響凝
11、固強度。在膠硬化前,清除溢出的藥劑,絕對禁止碰動螺桿,更不能卸下螺桿頭上的螺母。2.6 結束:清理現場,填寫隱蔽工程記錄。在滿足硬化時間后,由廠家對埋入桿進行強度測試。第三章 腕臂及AP線肩架改造大秦線既有接觸懸掛系統中,現有腕臂支持穩定性較差,腕臂支持裝置不適用于運輸的要求。為適應此次改造的要求,既有腕臂全部進行加強改造。施工改造工藝流程如下:施工準備測量計算工廠預配底座安裝既有腕臂拆除腕臂、AP線肩架安裝過渡調整結束檢查3.1 施工準備 根據區間設計圖紙提取材料計劃,依據到料情況,組織生產班組進行上崗前技術培訓和安全教育,經考核合格后方可持證上崗。班組準備施工工具及防護用品,并根據施工站區
12、向調度申報封鎖計劃,調度向運輸部門申報站區封鎖計劃及停電計劃。3.2 測量計算 測量內容:支柱限界、上下底座高度、支柱內沿斜率等,測量數據精確到毫米,測量后及時做好記錄并上報技術部門。 測量工具:經緯儀、激光測量儀、水平尺、丁字尺、5米鋼卷尺、絕緣測桿、道尺、油漆、油畫筆及記錄本。計算: 計算人員根據測量數據進行計算機輸入計算,計算完成后分站區打印出計算結果,經校核無誤后送中心料庫進行腕臂集中預配。3.3 工廠預配 中心料庫接到技術室腕臂計算結果后,依據腕臂預配單進行備料。然后進行零配件預安裝,在腕臂管上精確測量出各零件具體位置,利用扭矩扳手進行緊固,預配負責人填寫預配記錄。3.4 既有腕臂拆
13、除及新腕臂安裝作業車到達施工現場后,升起作業架,首先安裝新腕臂上下底座。同時進行舊腕臂拆除工作。拆除既有定位裝置,將承力索從鉤頭鞍子內倒出,然后將舊腕臂從上下底座上拆除,再把預配好的平腕臂安裝上。同時拆除既有舊底座。由于新建接觸懸掛結構高度增大到1.4米,隧道內增大到0.8米,為了保持導線高度,針對既有接觸懸掛在新腕臂上增加2寸定位環+鉤頭鞍子(過渡材料)的懸掛形式,以便減小腕臂更換前后導高變化,減少調整工作量,隧道口導高或結構高度變化時腕臂上下底座安裝高度應相應變化,具體數值見支柱裝配表。安裝新腕臂過程中應進行舊AP線肩架拆除工作,同時安裝新AP線肩架(既有杵座鞍子可等換線時再更換),并安裝
14、新腕臂的接地保護線。3.5 過渡懸掛調整新腕臂安裝到位后,進行新定位裝置安裝,(在新的定位器上更換舊的定位線夾或換線時一起更換)并調整拉出值、導高、定位管坡度,隧道內要復核腕臂及定位對地、對正饋線的絕緣距離。確認無誤后進行下一組支柱腕臂更換,對更換完畢后的區段應進行接觸線高度調整,保證接觸線坡度不大于5。依次類推,按更換一組腕臂所用時間排出一個封閉點更換腕臂總數量及位置,并留出調整時間,以便對更換腕臂區段的接觸懸掛進行調整工作,確保施工完畢后接觸網能滿足機車正常速度運行。3.6 檢查:施工過程中檢查各部分的絕緣距離符合設計要求,腕臂、定位及肩架符合開通運行條件,各部零件緊固到位。3.7 結束,
15、施工完畢后,施工負責人認真作好記錄。第四章 更換下錨補償工作內容:更換拉線,更換承錨角鋼,更換補償裝置,更換墜砣。作業方式:利用停電天窗點作業。4.1 安裝承錨角鋼:按設計位置安裝新的承錨角鋼,隧道口導高或結構高度變化時承錨角鋼安裝高度應相應變化。4.2 更換拉線:承力索拉線和接觸線拉線分別更換。承力索拉線更換方法:拉線的一端預制好安裝到新承錨角鋼上。用3t手板葫蘆兩端固定在承錨角鋼和拉線環處,緊固使手板葫蘆充分受力;然后拆除與拉線棒連接的舊拉線,安裝新拉線并使新拉線充分受力,緩慢松開手板葫蘆。接觸線拉線更換方法相同。4.3 更換補償裝置及墜砣:4.3.1 更換承力索補償裝置:用3t手板葫蘆一
16、端用鋼絲套子固定在支柱承錨角鋼處,一端用緊線器固定在承力索非工支上,緊固使手板葫蘆充分受力。然后逐塊去掉舊墜砣,補償卸載后,拆除舊補償,安裝新補償與支柱和承力索相連,逐塊加新墜砣至額定負載后松開手板葫蘆。由于舊承力索張力為19.6KN,既有補償變比為1:4,墜砣20塊。更換后的補償變比為1:4,墜砣17塊,適用于承力索張力16.7KN。更換補償裝置作業先于更換承力索,所以更換補償后應保證既有的承力索張力不變,即墜砣數量應為20塊,以后在更換承力索的時候再改為17塊。4.3.2 更換接觸線補償裝置:方法同承力索。由于舊接觸線張力為9.8KN,既有補償變比為1:2,墜砣20塊。更換后的補償變比為1
17、:3,墜砣20塊,適用于接觸線張力14.7KN。更換補償裝置作業先于更換接觸線,所以更換補償后應保證既有的接觸線張力不變,施工準備承力索起錨接觸線起錨承力索架設接觸線架設承力索下錨接觸線下錨安裝中心錨結安裝整體吊弦懸掛調整吊弦電連接安裝舊接觸懸掛拆除、舊電連接拆除檢查結束方法是:將墜砣數量減少到13塊,以后在更換接觸線的時候再加滿20塊。4.4 檢查:在作業過程中,作業負責人應指派專人觀察錨柱的狀態。作業完成后,檢查補償裝置各部件應無卡滯,補償器處于正常工作狀態。4.5結束:清理現場,做好施工記錄。4.6 隧道下錨補償更換參照此工藝執行。第五章 更換接觸懸掛更換接觸懸掛工藝流程:施工組織方法:
18、一個作業面組織1組架線車,6臺梯車,架線車編組順序為:張力架線車(帶2個放線架子)+作業車1+作業車2。作業人員:50人。采用雙線架設工藝,在一個封閉點內同時更換1個錨段的承力索、導線,及懸掛調整和安裝電連接。5.1 施工準備:對作業人員進行安全、技術交底。確認所換線錨段的補償裝置及腕臂更換完畢。準備放線用工具材料。核對更換接觸懸掛的錨段實際長度與配盤標稱數量是否相符;按更換錨段號把線盤吊裝在放線車放線架子上,注意線頭走向與放線方向一致;將承力索、接觸線線頭做好終端線夾并拉至架線車作業架子上臨時固定。5.2 承力索、接觸線架設:5.2.1 起錨:架線車到達起錨錨柱后,將新架承力索、接觸線并在起
19、錨支柱上固定。起錨處墜砣用鐵線臨時固定,防止架線過程中墜砣上升或下降。架線車架線過程中,使用后面的作業車2,將舊線從補償裝置處撤除,改為用手板葫蘆固定到支柱上,新線倒換到補償裝置上。 5.2.2 架線:雙線起錨后,架線車勻速前進,運行中放線架子保持張力,作業人員將雙線用2個放線滑輪懸吊于腕臂上,承力索在上、接觸線在下。架線車在架線過程中,使用后面的作業車1和2,將舊接觸懸掛(承、導)從腕臂上倒換到放線滑輪上,防止舊線拆除時破壞腕臂裝置;將舊接觸懸掛與中心錨結繩處脫離,拆除既有懸掛的電連接。5.2.3 下錨:架線車運行至下錨地點,下錨人員用滑輪組及手板葫蘆緊線。緊線前應通知后面的作業人員進行巡視
20、。新線緊線的同時,將起錨處及下錨處的舊線張力卸載,卸載時,應保持同步,新線的張力達到要求且舊線的張力完全卸載后,松開起錨側固定墜砣的鐵線,確認兩側的墜砣高度達到要求(墜砣數量達到設計要求),作業人員開始落錨,制作終端線夾與補償裝置連接。使接觸懸掛達到額定張力。5.3 中心錨結安裝:在承力索、接觸線達到額定張力后,用后面的作業車安裝新線的中心錨結,具體施工參照DQW105-05執行。5.4 安裝整體吊弦、懸掛調整、拆除舊線:利用2臺作業車分別從中心錨結向兩側將新承力索放置在承力索支承線夾中,確認線面,將接觸線固定到定位器上,更換定位線夾。同時,將舊懸掛從腕臂上撤除,慢慢落地。利用8臺梯車在自己的
21、作業面內進行吊弦的安裝及懸掛調整和安裝電連接的工作。注意:新舊錨段應用過渡電連接,兩個新錨段間安裝正式電連接。5.5 檢查:5.5.1 承力索緩鞍子的同時,應檢查每處懸掛點處的絕緣距離。5.5.2 懸掛調整的同時,應檢查導高、拉出值、定位器坡度、吊弦線夾及電連接線夾是否端正等。5.5.3 作業完畢,施工負責人、安質員在架線車上進行巡視檢查。5.6 結束:所有項目完成后,施工負責人做好記錄。5.7 既有大錨段改為2個小錨段的施工,原則上一個封閉點內完成。隧道內補償滑輪間距及把b值按DQW105-09及DQW105-10執行,隧道外中錨、補償落錨、補償滑輪間距及把b值及限制導管固定座按DQW103
22、-717執行。第六章 隧道AF線裝配更換大秦線既有AF線的懸掛采用隧道壁兩側預埋水平埋入桿,做單根拉線懸掛的形式。本次改造,將AF線的懸掛方式更換為V字形懸掛,即在隧道中心埋入HVU化學粘著錨栓,安裝懸掛角鋼,與既有水平埋入桿間加合成絕緣子組成V字形懸掛。AF線安裝于絕緣子連板上的饋線固定線夾上。施工準備拆除舊AF線懸掛安裝新AF線懸掛AF線倒換檢查結束安裝接地線更換隧道AF線裝配工藝流程6.1 施工準備:隧道打孔、灌注已完成,隧道埋入桿達到受力要求。施工材料、工具準備充分。絕緣子經電氣試驗合格。6.2 拆除舊AF線懸掛:利用垂停點,使用作業車作業,施工人員為5人,拆除AF線懸掛時先松調節螺栓
23、,在拆除懸掛瓷瓶及線索。注意拆除后的舊料及時回收,以免影響行車。6.3 安裝新的AF線懸掛:根據設計要求,在封閉點前將新裝置按每個懸掛點進行預配,使用作業車安裝。6.4 AF線倒換:將AF線用饋線固定線夾固定在絕緣子連板上,由于饋線固定線夾適用的線徑為240mm2,需要將LGJ-185纏繞絕緣墊后進行固定。6.5 安裝接地線:根據設計要求,安裝接地線。6.6 檢查:檢查各部絕緣距離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各部分零件緊固到位。6.7 結束:施工負責人做好工程記錄。第七章 A、P線更換工作內容:大秦線鐵爐村下莊區間隧道外的AF、PW線懸掛在線路側,AF線采用LGJ-240(最大張力1500kg),PW線
24、采用LGJ-95(最大張力800kg);隧道內AF線采用KBLGYJ240(最大張力1500kg)絕緣抗冰導線。7.1 施工準備:放線區段內,隧道內AF線懸掛裝置已更換完畢,隧道外AP線肩架已更換,AF線、PW線下錨裝配已完成。施工工具、材料已準備齊全。導線配盤長度滿足架線需要。導線端頭預留并弓線長度后安裝耐張線夾。7.2 起錨:架線車運行至起錨位置,將導線端頭耐張線夾固定到錨柱拉桿上。7.3 架線:架設AF、PW線采用架線車展放導線的方式。將線盤安放于軌道平板車上,起錨后由架線車帶放線平板運行展線的方式。由人工將新展放的線提吊至支柱上的肩架位置(隧道內AF線為絕緣子連板位置),掛滑輪固定。7
25、.4 下錨:架線車運行至下錨位置后,用手板葫蘆緊線,至弛度滿足設計要求后做下錨終端。如既有AF、PW線與新架AF、PW線下錨位置相同,則用新線替代舊線,并與相鄰錨段的AF、PW線接通即可。如既有AF、PW線與新架AF、PW線下錨位置不同,則應將換線段外的既有AF、PW線做臨時錨固(可用相鄰未換線的AF、PW線新的下錨),并與新架導線接通,以便拆除換線區段的舊導線。7.5 拆舊線、緩鞍子:隧道外為人工緩鞍子、拆舊線,隧道內為作業車緩鞍子、拆舊線。同時檢查隧道內緩鞍子后AF線的絕緣距離應符合設計要求。7.6 檢查:施工負責人或安質人員于作業車上進行放線區段的巡視,如既有錨段重新下錨則應擴大巡視范圍
26、。7.7 結束:清理現場,做好工程記錄。第八章 施工安全措施8.1 在帶電區段內施工時,除基礎施工外,其他施工作業均應辦理停電作業手續。在未辦理停電手續前,應將所有的電氣設施視為帶電。8.2 在帶電區段施工時,各種車輛上的蹬梯及經常攀登的部位,均應懸掛“接觸網有電,禁止攀登”的醒目標志。8.3 在接觸網腕臂安裝完成后,應對腕臂底座和套管鉸環的固定情況進行認真檢查,所有螺栓緊固力矩嚴格按標準執行,防止發生意外脫落而影響行車。8.4 在上下行線路并行區段進行施工時,施工開始前,施工作業組織負責人應同供電運行部門的施工配合人員共同落實線路停電情況,確認驗電和接地措施完成后方可開始施工,同時做好行車防
27、護。8.5 作業結束后,作業負責人必須對當天進行施工的所有區域進行復查,確認達到送電開通程度,方可拆除地線申請送電。送電開通后,必須等一次列車安全通過后,方可撤離現場。8.6 現場安裝作業前工長應進行認真細致的現場分工,明確各小組的作業范圍及內容,并將作業方案及相應的安全措施注意事項傳達到每位職工,技術員進行交底工作。8.7 天窗點內進行停電作業,要有充分的工前準備,充分利用天窗點,杜絕延時。8.8 作業過程中遇有與自閉線、貫通線合架時,應確認自閉線與貫通線停電后,方可進行腕臂更換工作。8.9 隧道內作業后應認真復核各部分的絕緣距離,防止絕緣距離不夠造成短路跳閘現象。8.10 進入施工現場各類軌行施工車輛,應保證其良好的使用性能。運作中,嚴格遵守行車部門編制的行車細則和技規,加強相互聯系,服從行車組織人員的命令,作到不違章,不蠻干,不無憑證運行。8.11 在施工過程中注意保護既有設施不能受到損壞,換線等大項目的施工應有過渡措施。保證接觸網電氣貫通及運營狀態達到規范要求。8.12 各班組應在施工前作好施工預想,并作好相應的搶險準備。中鐵電化局公司一公司大秦項目部 2004年3月5日-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