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法規與技術標準v1.1概述v1.2基本概念v1.3安全管理法規v1.4主要技術標準1.2基本概念n化化學學品品指化學單質、化合物和混合物,包括天然的以及合成的。n危危險險化化學學品品是指屬于爆炸品、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易燃液體、易燃固體、自燃物品和遇濕易燃物品、氧化劑和有機過氧化物、有毒品、放射性物品和腐蝕性的化學品。即凡具有不同程度的燃燒、爆炸、毒害、腐蝕、放射性等危險性質的化學品,受到磨擦、撞擊、震動、接觸火源、日光暴曬、遇水受潮、溫度變化或遇到性能低觸的其他物質等外界因素的影響,因而引起燃燒、爆炸、中毒、灼傷等人身傷亡或使財產損壞的化學品,統稱為危險化學品。1.3危險
2、化學品的安全管理法規n1)作業場所安全使用化學品公約(國際第170號公約)n2)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2002年1月26日國務院令第344號發布);n3)作業場所安全使用化學品規定;n4)危險化學品登記管理辦法;n5)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n6)危險化學品包裝物、容器定點生產管理辦法等。1.4主要技術標準n1)GB19090危險貨物包裝標志;n2)GB69442005危險貨物分類和品名編號;n3)GB769487危險貨物命名原則;n4)GB122682005危險貨物品名表;n5)GB1246390危險貨物運輸包裝通用技術條件;n6)GB1369092常用危險化學品的分類及標志;n7)
3、GB/T1508994危險貨物運輸包裝類別劃分原則n8)GB152581999化學品安全標簽編寫規定;n9)GB156031995常用化學危險品貯存通則;1.4主要技術標準n10)GB164832000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編寫規定;n11)GB/T17519.11998化學品安全資料表;n12)GB179141999易燃易爆性商品儲藏養護技術條件;n13)GB179151999腐蝕性商品儲藏養護技術條件;n14)GB179161999毒害性商品儲藏養護技術條件;n15)GB181912000包裝容器危險品包裝用塑料桶;n16)GB182182000重大危險源辨識;n17)GB182652000
4、危險化學品經營企業開業條件和技術要求;等。2危險化學品的分類及特性GB6944與GB13690分類對照表分類序號GB6944分類GB13690分類第1類爆炸品爆炸品第2類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第3類易燃液體易燃液體第4類易燃固體、自燃物品和易燃固體、自燃物品和遇濕易燃物品遇濕易燃物品第5類氧化劑和有機過氧化物氧化劑和有機過氧化物第6類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有毒品第7類放射性物品 放射性物品第8類腐蝕品腐蝕品第9類雜類/2.1第第1類類 爆炸品爆炸品定義是指在外界作用下(受熱、受壓、撞擊等),能發生劇烈的化學反應,瞬時產生大量的氣體和熱量,使周圍壓力急驟上升,發生爆炸,對周圍環境造成破
5、壞的物品,也包括無整體爆炸危險,但具有燃燒、拋射及較小爆炸危險的物品。2.1.1分類1)無機物類a.硝酸鹽類:如黑火藥(主要成分含KNO3、S、C);b.疊氮酸及其鹽類:如疊氮鈉(NaN3)等。c.雷酸鹽類:如雷汞Hg(ONC)2等。d.各種氯及其鹽類:如高氯酸(HClO4)等。2)有機物類a.芳香族硝基化合物:如三硝基甲苯(TNT)b.硝酸酯類:如硝化甘油c.有機重氮化合物:如重氮甲烷(CH2N2)d.其他硝基化合物:環三次甲基三硝基銨2.1.2特性1)敏感性a.敏感度指在外界能量的作用下,爆炸物質發生爆炸變化的難易程度。敏感度的高低是以引起爆炸性物質爆炸所需要的最小能量來表示,這個能量稱為
6、起爆能。影響敏感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內在的和外在的兩種因素。b.影響因素內在的因素物質本身的化學組成與分子結構;外在的因素物質外界的溫度、雜質等。2.1.2特性(續)2)不穩定性爆炸性物質除具有爆炸性和對撞擊、摩擦、溫度的敏感之外,還有遇酸分解,受光線照射分解與某些金屬接觸產生不穩定的鹽類等特性,這些特性即爆炸品的不穩定性。這種不穩定性主要取決于物理狀態、化學結構、密度、雜質及環境溫濕度等因素。3)殉爆這是炸藥所具有的特殊性質。當炸藥爆炸時,能引起另外位于一定距離之外的炸藥也發生爆炸,這種現象稱為殉爆。爆炸性物質的危險性主要是來自非人為控制的爆炸,造成人員傷亡,建筑物毀壞和財產損失。這種爆炸性
7、能主要取決于敏感度、不穩定性及殉爆等因素。2.1.3爆炸性物質的爆炸特征爆炸性物質的爆炸與氣體混合物的爆炸不同,主要有以下三點。1)化學反應速度極快2)反應過程中放出大量的熱3)反應中能產生大量的氣體產物2.2 第第2類類 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氣體經加壓或降低溫度,可以使氣體分子間的距離大大縮小而被壓入鋼瓶中,這種氣體稱為壓縮氣體。對壓縮氣體繼續加壓,適當降溫,壓縮氣體就會變成液體稱為液化氣體。另外還有一種極不穩定的氣體,需溶于溶劑中貯存在鋼瓶內,這種氣體稱溶解氣體。本類化學品系指壓縮、液化或加壓溶解的氣體,并應符合下述兩種情況之一者:1)臨界溫度低于50,或在50時,其蒸氣壓
8、力大于294kPa的壓縮或液化氣體;2)溫度在21.1時,氣體的絕對壓力大于275kPa,或在54.4時,氣體的絕對壓力大于715kPa的壓縮氣體;或在37.8時,雷德蒸氣壓力大于275kPa的液化氣體或加壓溶解氣體。2.2.1分項根據氣體的物理狀態可以分為壓縮氣體,如壓縮空氣、氧、氫、氦等,以及液化氣體,如氨、氯、二氧化碳、乙烷等。一般可按氣體的性質分為:1)易燃氣體:這種氣體易燃燒,有的還具有一定的毒性。如氫氣、乙炔、一氧化碳、液化石油氣、甲烷、磷化氫等。2)不燃氣體(包括助燃氣體):這種氣體性質穩定,不燃燒,且無毒,但對人有窒息性。如氮氣、二氧化碳和惰性氣體(氦、氖、氬、氪、氙)。助燃氣
9、體雖然本身不燃燒,但卻有助燃的能力,具有擴大火災的危險性。如氧、壓縮空氣、一氧化二氮等。3)有毒氣體:這類氣體毒性強,侵入人體能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如氟化氫、氰化氫、氯氣、光氣、溴甲烷、液氨等。2.2.2特性1)可壓縮性一定量的氣體在溫度不變時,所加的壓力越大其體積就會變得越小,若繼續加壓氣體將會壓縮成液態,這就是氣體的可壓縮性。氣體通常以壓縮或液化狀態儲于鋼瓶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氣體都可以單純用壓縮的方法使之液化。)2)膨脹性氣體在光照或受熱后,溫度升高,分子間的熱運動加劇,體積增大,若在一定容器內,氣體受熱的溫度越高,其膨脹后形成的壓力越大,這就是氣體受熱的膨脹性。2.2.3危險性1)爆
10、炸、易燃性2)毒害性3)窒息性2.3 第第3類類 易燃液體易燃液體凡在常溫下以液態形式存在,極易揮發和燃燒,其閉杯試驗閃點等于或低于61以下的物質,稱為易燃液體。本類化學品系指易燃的液體、液體混合物或含有固體物質的液體,但不包括由于其危險性已列入其他類別的液體。2.3.1分項根據易燃液體閃點的高低分為三類:1)低閃點液體:指閉杯閃點-18的液體,如汽油(-50)、甲乙醚(-37)、二乙胺(-26)、丙酮(-20)等均屬于低閃點液體。2)中閃點液體:指閉杯閃點-18閃點23的液體,如 乙 醛(-17)、甲 乙 酮(-14)、丙 烯 腈(0)、甲苯(1)、乙苯(15)等均為中閃點液體。3)高閃點液
11、體:閉杯閃點23閃點61的液體,如二甲苯(24)、煤油(35)、松節油(32)、丁醇(35)均為高閃點液體。2.3.2特性1)易揮發性易燃液體大多是沸點較低,易揮發性物質。揮發性越大,火災爆炸的危險性就越大。2)易流動擴散性液體具有流動和擴散性,有蔓延擴大火災的危險性。3)受熱膨脹性易燃液體受熱后,本身體積要膨脹,同時其蒸氣壓也隨之增加,部分揮發成蒸氣,因此整個氣體的體積膨脹更為迅速。4)帶電性大部分易燃液體都是電介質。如醚類、酮類、酯類、芳香烴、及石油產品等,在管道、貯罐、槽車、油船的灌注、輸送、攪拌和流動過程中,由于摩擦易產生靜電,當所帶的靜電荷聚積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靜電火花,有引起燃
12、燒和爆炸的危險。2.4 第第4類類 易燃固體、自燃物品和易燃固體、自燃物品和遇濕易燃物品遇濕易燃物品易燃固體系指燃點低,對熱、撞擊、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點燃,燃燒迅速,并可能散發出有毒煙霧或有毒氣體的固體,但不包括已列入爆炸品的物品。自燃物品系指自燃點低,在空氣中易發生氧化反應,放出熱量,而自行燃燒的物品。遇濕易燃物品系指遇水或受潮時,發生劇烈化學反應,放出大量的易燃氣體和熱量的物品。有的不需明火,即能燃燒或爆炸。2.4.1易燃固體2.4.1.1分類根據易燃性和燃點高低,燃燒速度的快慢,燃燒產物毒性大小,分為兩級。1)一級易燃固體這類固體燃點低,易燃燒或爆炸,燃燒速度快,燃燒產物毒性較大。如
13、:紅磷、二硝基苯、氨基化鈉等。2)二級易燃固體與一級易燃固體相比,這類固體燃燒速度要慢些,燃燒產物的毒性也較小。如:鎂粉、硫磺、松香等。2.4.2自燃物品2.4.2.1分類按其自燃的難易程度及危險性大小分為兩級。1)一級自燃物質與空氣接觸時,能劇烈氧化并放出大量的熱,自燃點低,燃燒猛烈,危害性大。如黃磷、二乙基鋅、三乙基鋁、三乙基硼等。2)二級自燃物質在空氣中氧化作用緩慢,自燃點較低,如果積熱不散也能引起自燃。如油紙、油布等含油脂的物質。2.4.2.2特性1)易氧化一般來講,自燃的發生是由于物質的自行發熱和散熱速度處于不平衡狀態而使熱量積蓄的結果,如果散熱受到阻礙,當然就會促進自燃。其原因是自
14、燃物質本身的化學性質非常活潑,具有很強的還原性,接觸空氣中的氧能迅速作用,產生大量的熱。如黃磷等。2)易分解某些自燃物質的化學性質很不穩定,在空氣中自行分解,積蓄的分解熱也會引起自燃。如硝化纖維素等。2.4.3遇濕易燃物品這種物質,除遇水劇烈反應外,也能與酸類或氧化劑發生劇烈反應,并發生燃燒爆炸的危險性更大。按遇水燃燒物質的性能和危險程度分兩級。1)一級遇水燃燒物質這類物質遇水或酸時發生劇烈反應,放出可燃氣體量多,發熱量高,易引起燃燒爆炸。如鈉、鉀等活潑金屬及其氫化物等。2)二級遇水燃燒物質這類物質遇水發生的反應較緩慢,放出的熱量比較少,產生的可燃氣體一般在遇到火源時才引起燃燒。如石灰氮(氰氨
15、化鈣),氫化鈣等。2.5 第第5類類 氧化劑和有機過氧化物氧化劑和有機過氧化物本類物品具有強氧化性,易引起燃燒、爆炸。分為氧化劑和有機過氧化物。氧化劑系指處于高氧化態,具有強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熱量的物質。包括含有過氧基的無機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導致可燃物的燃燒,與松軟的粉末狀可燃物能組成爆炸性混合物,對熱、震動或摩擦較敏感。有機過氧化物系指分子組成中含有過氧基的有機物,其本身易燃易爆,極易分解,對熱、震動或摩擦極為敏感。2.5.1分類與特性按氧化性的強弱分為一級和二級,按化學組成分為有機和無機。1)一級無機氧化劑2)二級無機氧化劑3)一級有機氧化劑4)二級有機氧化劑特性1)氧化性2
16、)分解性2.6 第第6類類 有毒品有毒品本類化學品系指進入肌體后,累積達一定的量,能與體液和器官組織發生生物化學作用或生物物理學作用,擾亂或破壞肌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某些器官和系統暫時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改變,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經口攝取半致死量:固體LD50500mg/kg,液體LD502000 mg/kg;經 皮 膚 接 觸 24h,半 數 致 死 量LD501000mg/kg;粉塵、煙霧及蒸氣吸入半數致死量LC5010mg/L的固體或液體。2.6.1分類毒害物質的種類很多,從化學組成來看,可分為無機類和有機類,從其毒性大小可分為劇毒和有毒兩種。1)無機劇毒品:毒性極大,即使少量進入人體也足
17、以致死。如氰化鉀(KCN)、砒霜(As2O3)等。2)無機有毒品:毒性相對要低些。如氯化鋇(BaCl2)、氧化鉛(PbO)等。3)有機劇毒品:毒性很大,中毒后不易救治。如有機磷、有機錫、四乙基鉛、溴甲烷等。4)有機有毒品:毒性相比要小些。如乙二酸、有機胺類、有機酯類、三氯甲烷等。2.6.2危險特性1)毒害品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毒性也越大。2)毒物在空氣中的濃度與揮發度有直接的關系,在一定時間內毒物的揮發性越大,毒性也越大。3)固體毒物的顆粒越小,越易引起中毒。顆粒小,容易吸入人體,也易被吸收。4)某些毒物對人體不同器官有選擇性和蓄積性的損害。毒物毒性的大小與其化學結構或組成有關。2.7 第第7
18、類類 放射性物品放射性物品凡能自發、不斷地放出穿透力很強,人們感覺器官不能覺察到的射線物質,稱為放射性的物質。分為一、二、三級。2.8 第第8類類 腐蝕品腐蝕品凡能使人體、金屬或其它物質發生腐蝕的物質,稱為腐蝕性物質。2.8.1分類按腐蝕性的強弱分兩級,按其酸堿性及有機物、無機物則分為八類。1)一級無機酸性腐蝕物質這類物質具有強腐蝕性和酸性。2)一級有機酸性腐蝕物質具有強腐蝕性及酸性的有機物。3)二級無機酸性腐蝕物質這類物質主要是氧化性較差的強酸。4)二級有機酸性腐蝕物質主要是一些較弱的有機酸。5)無機堿性腐蝕物質具有強堿性無機腐蝕物質,6)有機堿性腐蝕物質具有堿性的有機腐蝕物質,7)其他無機
19、腐蝕物質這類物質有漂白粉、三氯化碘等。8)其他有機腐蝕物質如甲醛、苯酚、氯乙醛、苯酚鈉等。腐蝕品分項第1項酸性腐蝕品如硫酸、鹽酸、溴第2項堿性腐蝕品如氫氧化鈉、硫化鈉第3項其它腐蝕品如氟化氫銨2.8.2特性1)強烈的腐蝕性這種性質是腐蝕品的共性。它對人體、設備、建筑物、構筑物、車輛船舶的金屬結構都有很大的腐蝕和破壞作用。2)氧化性腐蝕性物質如硝酸、濃硫酸、氯磺酸、過氧化氫、漂白粉等,都是氧化性很強的物質,與還原劑或有機物接觸時會發生強烈的氧化還原反應,放出大量的熱,容易引起燃燒。3)遇水發熱性多種腐蝕物質遇水會放出大量的熱,造成液體四處飛濺,造成人體灼傷。4)毒害性許多腐蝕物質不僅本身毒性大,
20、而且易于揮發出有毒蒸氣,如SO3、HF等。5)燃燒性許多有機腐蝕品,不僅本身可燃,而能揮發出易燃蒸氣。2.9危險化學品的分類與特性小結根據危險化學品的分類及特性并結合國務院第344號令可以將其分為三大類,即:易燃易爆化學品(包括第15類)腐蝕性化學品(第8類)毒害性化學品(第6類)3常用危險化學品事故現場應急處理基本知識常見爆炸形式易燃易爆物質泄漏的現場應急處理常用危險化學品發生事故的主要表現形式:1、火災2、爆炸3、中毒4、腐蝕灼傷現場急救現場急救注意事項:選擇有利地形設置急救點;做好自身及傷病員的個體防護;防止繼發性損害;應至少23人為一組集體行動,以便相互照應;所用的救援器材需具有防爆功
21、能。火災控制撲救危險化學品火災的一般要求:滅火人員不應單獨行動滅火人員不應單獨行動對應急人員采取針對性的防護措施對應急人員采取針對性的防護措施出口應始終保持清潔和暢通,以便能安全撤離出口應始終保持清潔和暢通,以便能安全撤離要選擇正確的滅火劑和滅火方法要選擇正確的滅火劑和滅火方法一旦火災已撲滅,也要加強現場監護一旦火災已撲滅,也要加強現場監護撲救危險化學品火災的基本對策:撲救初期火災撲救初期火災對周圍設施采取保護措施對周圍設施采取保護措施抓住有利時機滅火抓住有利時機滅火幾種特殊化學品的火災撲救注意事項撲救液化氣體類火災,切忌盲目撲滅火勢,在沒有采取堵漏措施的情況下,必須保持穩定燃燒。否則,大量可
22、燃氣體泄漏出來與空氣混合,遇著火源就會發生爆炸,后果將不堪設想。對于爆炸物品火災,切忌用沙土蓋壓,以免增強爆炸物品爆炸時的威力;另外撲救爆炸物品堆垛火災時,水流應采用吊射,避免強力水流直接沖擊堆垛,以免堆垛倒塌引起再次爆炸。對于遇濕易燃物品火災,絕對禁止用水、泡沫、酸堿等濕性滅火劑撲救。氧化劑和有機過氧化物的滅火比較復雜,應針對具體物質具體分析。幾種特殊化學品的火災撲救注意事項(續)撲救毒害品和腐蝕品的火災時,應盡量使用低壓水流或霧狀水,避免腐蝕品、毒害品濺出;遇酸類或堿類腐蝕品最好調制相應的中和劑稀釋中和。易燃固體、自燃物品一般都可用水和泡沫撲救,只要控制住燃燒范圍,逐步撲滅即可。但有少數易
23、燃固體、自燃物品的撲救方法比較特殊。如2,4-二硝基苯甲醚、二硝基萘、萘等是易升華的易燃固體,受熱放出易燃蒸氣,能與空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尤其在室內,易發生爆燃。在撲救過程中應不時向燃燒區域上空及周圍噴射霧狀水,并消除周圍一切火源。注意:化學品火災的撲救應由專業消防隊來進行。其它人員不可盲目行動,待消防隊到達后,介紹物料介質,配合撲救。爆炸現場的應急處理有爆炸危險的場所,一般作業人員不應參與現場的應急處理。首要原則:保護自己的生命。急性中毒現場搶救基本知識一般急性中毒的現場搶救應遵循下列原則:1)救護者應做好個人防護急性中毒發生時毒物多由呼吸道和皮膚侵入體內。因此救護者在進入毒區搶救之前,首先
24、要做好個人呼吸系統和皮膚的防護,佩戴好供氧式防毒面具或氧氣呼吸器和防護服。如中毒者系墜入罐或貯槽中,尚需穿好防護服,系好安全帶,然后進行搶救。否則,由于匆忙沒有采取防護措施,非但中毒者不能獲救,救護者也會中毒,致使中毒事故擴大。2)切斷毒物來源救護人員進入事故現場后,除對中毒進行搶救外,同時應采取果斷措施(如關閉管道閥門、堵加盲板、停止加送物料、堵塞泄漏的設備等)切斷毒源,防止毒物繼續外逸。對于已經擴散出來的有毒氣體或蒸氣應立即啟動通風排毒設施或開啟門、窗等措施,降低有毒物質在空氣中的含量,為搶救工作創造有利條件。在搶救搬運過程中,要注意人身安全,不能強拖硬拉以防造成外傷,致使病情加重。將中毒
25、患者移至新鮮空氣處以后,要松解患者頸、胸部鈕扣和腰帶,以保持呼吸通暢。同時要注意保暖和保持安靜,嚴密注意患者神志、呼吸狀態和循環系統的功能。a.救護人員進入事故現場后,應迅速將中毒者移至新鮮空氣處。b.清除毒物防止沾染皮膚和粘膜。c.毒物經口引起人體急性中毒。若毒物為非腐蝕性,應立即用催吐或洗胃等方法清降毒物。d.促進生命器官功能恢復。e.及時解毒和促進毒物排出。若毒物為非腐蝕性,應立即用催吐或洗胃等方法清降毒物。對某些毒物亦可使其變成不溶的物質以防其吸收。如氯化鋇、碳酸鋇中毒,可口服硫酸鈉,使胃腸道內尚未吸收的鋇鹽成為硫酸鋇而沉淀。3)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毒物繼續侵入人體當皮膚受到腐蝕性毒物的灼
26、傷,不論其吸收與否,均應立即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清除,防止傷害加重。發生急性中毒應及時采取各種解毒措施,降低或消除毒物對機體的作用。中毒患者若停止呼吸,則要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心跳停止應立即進行人工復蘇胸外擠壓。當心跳和呼吸均停止時,人工呼吸和胸外擠壓要配合同時進行。常見的化學灼傷及急救處理1)酸灼傷及現場急救2)堿灼傷及現場急救3)磷灼傷及現場處理1)酸灼傷及現場急救酸類灼傷主要是硫酸、硝酸、鹽酸、氫氟酸的灼傷。硫酸接觸稀酸霧可發生皮炎;接觸濃酸則灼傷力較強,如不及時沖洗可使皮膚變成黑色或棕黑色,周圍微腫。硝酸接觸時,皮膚有發癢、刺激現象,局部皮膚為橙黃色,如不立即沖洗可變為黃褐色,局部加痂。若硝
27、酸濃度達80時,局部皮膚很快壞死而形成潰瘍。鹽酸液體浸入皮膚時有發癢、潮紅、重者出現小丘疹。濃鹽酸液濺到皮膚可引起灼傷,形成潰瘍,呈白色或黃色。氫氟酸其蒸氣對眼、皮膚均有刺激作用。皮膚接觸低濃度的氫氟酸,當時疼痛不明顯,但數小時后逐漸加劇。因此,初見易忽視而耽誤治療。氫氟酸濃度在0.03%時,對皮膚有刺激作用,2060時可引起灼傷,當濃度達到98時,可立即引起疼感。氫氟酸灼傷如不及時處理,會造成難以治療的組織壞死并能損及骨組織。現場處理濃酸濺到皮膚上后,應及時用大量清水沖洗,脫去被污染的衣物,根據不同酸的特殊性適當處理。硫酸、鹽酸、硝酸所引起的灼傷應先擦去患處酸液,后用大量清水沖洗1530分鐘
28、,再用5的碳酸氫鈉溶液沖洗,中和后再用大量清水沖洗,最后按灼傷處理,三度灼傷可用碘酒或中草藥局部處理。氫氟酸灼傷的危害最大,其灼傷處理步驟如下:首先用干凈的布或吸濕性好的紙擦去灼傷表面的酸液,再立即用石灰水、飽和碳酸氫鈉溶液或自來水沖洗1530分鐘;其次,用飽和硫酸鎂溶液浸泡以促進恢復,防止壞死。若灼傷部位已形成水泡,應切開后用30葡萄糖酸鈣、氯化鈉溶液浸泡;浸泡后,在灼傷硬結下注射葡萄糖酸鈣以形成氧化鈣起止痛和控制破壞作用。但手指、足趾灼傷時切勿注射過多的葡萄糖酸鈣,以防阻滯局部血液循環而引起組織壞死;此外,局部灼傷可敷氧化鎂與20甘油混合的糊狀膏。如已形成潰瘍或水泡,或浸透指甲床,可切開,
29、必要時將指甲剝離或做形局部切除,用弱堿溶液浸泡后再敷以氧化鎂油膏。2)堿灼傷及現場急救用于生產中的堿類常見有氫氧化鉀、氫氧化鈉、石灰和氨。皮膚灼傷表現為局部變白、表面柔軟、脆弱、刺痛,周圍紅腫起水泡,重者可引起糜爛。現場處理當強堿濺到皮膚上時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盡量要沖洗的徹底干凈。用水沖洗前禁用中和劑,以免產生中和熱加重灼傷。當用2硼酸沖洗和濕敷時,最后仍需用大量清水沖洗創面。石灰灼傷后,應先將石灰粉粒清除干凈,然后再用清水沖洗,以防石灰在遇水時產生大量熱而加重組織灼傷。3)磷灼傷及現場處理磷所致灼傷主要是黃磷在空氣中燃燒引起。黃磷在常溫中能自燃,氧化成五氧化二磷,遇水生產磷酸。所以黃磷灼傷
30、時既有發熱,又有酸的作用造成復合性灼傷。磷接觸皮膚時,局部皮膚表面高熱并產生白色煙霧,而且灼傷面較深,局部創面呈黑綠色點片狀,疼痛、水腫,如磷嵌入皮膚組織內,在暗室觀察可見綠色磷光。創面出現綠色分泌物,帶有蒜臭味。度灼傷面脫痂后形成潰瘍面,愈合較遲,如不植皮,可形成瘢痕。另外,磷又能從皮膚、粘膜吸收造成全身中毒。現場處理用大量清水沖洗并盡量去除磷顆粒,對清除不掉的可用13硫酸銅溶液沖洗,使磷形成不溶性磷化銅。沖洗時間不應少于15分鐘,然后再用3硫酸銅溶液濕敷24小時,若灼傷面積較大應將硫酸銅溶液改為1,以避免銅吸收中毒;或改用2碳酸氫鈉濕敷。創面多采用暴露療法,不可用油膏或脂性敷料,避免促進磷
31、吸收引起磷中毒。4危險化學品的防毒、防腐蝕4.1基礎知識基礎知識4.1.1防毒的基礎知識4.1.1.1毒物的定義(P51)4.1.1.2工業毒物和來源工業毒物生產性毒物系指生產過程中接觸到的有毒化學物質。4.1.1.3毒物的形態和分類1)毒物的形態在一般條件下,毒物常以一定的物理形態即固體、液體或氣體存在,但在危險化學品的生產、使用、儲存等過程中,可呈下列五種狀態:粉塵煙塵霧蒸氣氣體4.1.1.3毒物的形態和分類(續)2)毒物的分類目前最常用的分類方法是按化學性質和其用途相結合的分類法,分為:金屬、類金屬及其化合物鹵族及其無機化合物強酸和堿性物質氧、氮、碳的無機化合物窒息性惰性氣體有機毒物農藥
32、類染料及中間體、合成樹脂、橡膠、纖維等。4.1.1.4毒物的毒性1)毒性及其評價指標毒性通常是指某種毒物引起機體損傷的能力,它總是同進入人體內的量相聯系的。常用的指標可有下列幾種。絕對致死量或濃度LD100或LC100。半數致死量或濃度LD50或LC50。最小致死量或濃度MLD或MLC。最大耐受量或濃度LD0或LC0。4.1.1.4毒物的毒性(續)2)毒物的毒性分級毒物的急性毒性可按LD50分級。據此將毒物分為劇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微毒五級。3)毒物的危害程度分級毒物的危害程度分級是根據動物實驗的急慢、性中毒情況,致癌性和最高容許濃度綜合因素為依據的。GB504485職業性接觸毒物危害程度
33、分級根據毒物的急性毒性指標、急性中毒發病狀況等將毒物的危害程度分為四級(極度、高度、中度、輕度)。4.1.1.5毒物的作用條件危險化學品的毒性大小或作用特點,與其化學結構、理化性質、劑量(或濃度)、環境條件以及個體敏感性等一系列因素有關。4.1.1.6空氣中毒物的最高容許濃度最高容許濃度指人工作地點空氣中有害物質在長期分次地有代表性的采樣測定中,均不應超過的數值,以保證人在正常生產勞動中不致發生急性和慢性職業性危害而維護人的健康。我國所有用的最高容許濃度即屬于這個范疇。4.1.1.7工業毒物侵入人體的途徑生產條件下化學物質主要通過呼吸道和皮膚進入人體,而生活中毒則以消化道進入為主。職業中毒時經
34、消化道進入則是次要的。生產中發生意外事故,毒物也有可能直接沖入口腔。4.1.1.8有毒化學品的危害及排泄1)有毒化學品的危害有毒化學品種類繁多,可累及不同的系統,甚至多系統,對人體造成不同的危害。主要體現:神經官能癥、精神病、昏迷、驚厥、震顫麻痹綜合癥、周圍神經病、肺水腫、哮喘、急性肺功能衰竭、心肌損害、休克、心跳驟停、中毒性肝病、急性腎功能衰竭、電解質和酸堿平衡障礙、白細胞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紫紺、接觸性皮炎、雷諾現象、發熱等。4.1.1.8有毒化學品的危害及排泄(續)2)工業毒物的排泄毒物及其代謝產物從體內排出的速度對毒效應有很大影響,排出愈快,毒效應愈小;排出緩慢的,潛在毒效應就大。絕
35、大多數毒物主要經腎臟隨尿排泄;少量可隨乳汁、汗液、唾液、月經、指甲、毛發等排出。氣態和揮發性物質可經呼吸氣排出。4.1.1.9急性中毒現場搶救急性中毒的現場搶救應遵循下列原則救護者應做好個人防護切斷毒物來源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毒物繼續侵入人體4.1.2防化學灼傷的基礎知識4.1.2.1化學灼傷的定義與種類1)化學灼傷的定義化學物質作用于身體,引起局部皮膚組織損傷,并通過受損的皮膚組織導致全身病理生理改變,甚至伴有化學性中毒的病理過程,稱為化學灼傷。2)化學灼傷的種類單純性化學灼傷復合性化學灼傷4.1.2.2化學灼傷的癥狀化學灼傷常根據其臨床的癥狀分為:1)體表化學灼傷;2)呼吸道化學灼傷;3)消化
36、道化學灼傷;4)眼化學灼傷;5)其他化學灼傷。4.1.2.3常見化學灼傷致傷物的種類1)酸類包括無機酸和有機酸兩類。2)堿類包括無機堿和有機堿兩類。3)某些元素及其鹽類。4)有機物脂肪烴類化合物如乙酸、乙醛等。芳香烴類化合物如氨基酚、酚等。4.1.2.4化學灼傷的臨床表現1)局部癥狀化學灼傷早期局部臨床表現與致傷物的種類、損傷形式及個人防護情況有關。2)全身性癥狀化學灼傷的全身性表現與一般灼傷大致相同,分為休克期、感染及中毒反應期和恢復期。4.1.2.5化學灼傷的程度決定化學灼傷的嚴重程度,通常與以下五個因素有關,即:灼傷面積、深度、部位、患者年齡、有無化學中毒等并發癥。4.2防毒措施防毒措施
37、由于危險化學品的毒害性必須與人體發生接觸后,才表現出其對人體的毒害性。因此,其最基本的出發點就是切斷這些危險化學品與人體的直接接觸。4.2.1防毒技術措施防毒、防化學灼傷的技術措施是指對工藝、設備、設施、操作等方面,從安全防毒、防化學灼傷角度考慮設計、計劃、檢查、保養等措施。防毒、防化學灼傷技術措施在這里是指盡量減少人與這些危險化學品的直接接觸的措施。4.2.1.1以無毒低毒的物料代替有毒高毒的物料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原料及輔助材料應該盡量采用無毒、低毒的代替有毒、高毒的。尤其是以無毒代有毒,這是從根本上解決毒物對人體危害的方法,但有相當的難度。4.2.1.2改革工藝改革工藝是重要的防毒技術措施
38、之一,也是從根本上解決毒物對人體危害的辦法。改革工藝即在選擇新工藝或改造舊工藝時,應盡量選用那些在生產過程中不產生(或少產生)有毒物質。在選擇工藝路線時,把有毒、無毒做為權衡選擇的重要條件。4.2.1.3生產設備管道化、密閉化、機械化控制有毒物質,使其不能從生產過程中散發出來造成危害,關鍵在于生產設備本身的密閉程度,以及投料出料,物料的輸送、粉碎、包裝等生產過程中各環節的密閉程度。4.2.1.4隔離操作和自動控制由于條件限制,不能使有毒物質的濃度降低到國家衛生標準時,可以采用隔離操作措施。隔離操作就是把工人與生產設備隔離開來,使生產工人免受散逸出來的毒物的危害。4.2.2防毒的管理教育措施4.
39、2.2.1加強領導4.2.2.2加強防毒的宣傳教育,健全有關防毒的管理制度4.2.2.3加強監測,嚴格執行工業衛生法規4.2.2.4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4.2.2.5嚴格執行危險化學品登記制度4.2.2.6衛生保健措施4.2.2.7加強防毒的科學研究4.2.2.8二次塵毒源的消除4.2.3個人防護措施個人防護也是防毒的預防措施之一。按對勞動者防護的部位可分兩大類。1)皮膚防護為防止毒物從皮膚侵入人體,要穿用具有不同性能的工作服、工作鞋、防護鏡等。對裸露皮膚,應視其所接觸的不同性質物質,采用相應的保護油膏或清潔劑。2)呼吸防護為防止毒物從呼吸道侵入人體,應使用呼吸防護器。呼吸防護器有過濾式防毒
40、呼吸器、隔離式防毒呼吸器等。4.2.4通風排毒措施通風排毒措施可分為兩大類,即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自然通風是利用廠房內外空氣溫度差造成的熱壓以及風力造成的風壓作用,通過窗口、孔道使室外的清潔空氣進入室內,而將室內的污濁空氣置換排出室外,到達通風換氣排塵排毒的目的,這是一種比較經濟的通風方式。機械通風包括局部送風、局部排風、全面通風。4.2.5凈化回收措施對于有毒粉塵的凈化回收,主要采取除塵器凈化回收的方式。有毒氣體的凈化回收量是建立在局部排風系統上的。其方法有燃燒、冷凝、吸收、吸附等。4.3 防化學灼傷措施防化學灼傷措施腐蝕性化學品對人體的腐蝕性具體表現在灼傷人體組織,即化學灼傷。因此,防化學
41、灼傷措施最基本的也與防毒措施一樣,切斷腐蝕性化學品與人體的直接接觸。許多防毒措施也適用于防化學灼傷。4.3.1防化學灼傷的安全設施1)設計具有化學灼傷危害物質的生產過程時,應合理選擇流程、設備和管道結構及材料,防止物料外泄或噴濺。2)具有化學灼傷危害作業應盡量采用機械化、管道化和自動化,并安裝必要的信號報警、安全聯鎖和保險裝置,禁止使用玻璃管道、管件、閥門、流量計、壓力計等儀表。3)具有化學灼傷危險的生產裝置,其設備布置應保證作業場所有足夠空間,并保證作業場所暢通,危險作業點裝設防護措施。4)具有酸性腐蝕的作業區的建構筑物地面、墻面、設備基礎,應進行防腐處理。5)具有化學灼傷的危險作業區,應設
42、置必要的洗眼器、淋洗器等安全防護設施,并在裝置區設置救護箱。4.3.2個人防護措施個人防護措施包括選用個體防護用品和防護劑。1)個人防護用品根據腐蝕性化學品的腐蝕特性和生產條件和工作性質,正確選用個人防護用品。防化學灼傷的個人防護用品主要有防護帽、防護眼鏡和面罩、防護手套、防酸、堿工作服等。4.3.2個人防護措施2)防護劑根據預防化學灼傷物質的性質配制合適的防護劑,并涂敷于可能受到化學灼傷的部位,對預防腐蝕性化學品的化學灼傷可起到一定的防護作用。如疏水性乳膏可防水溶性刺激物,如酸、堿及無機鹽等,親水性乳膏可防止油溶性刺激物,如焦油、油脂等。4.3.3宣傳、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措施宣傳、教育、管理
43、等方面的防護措施可參照防毒措施中的相關內容。安全技術說明書安全技術說明書的法律地位:l國務院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明確要求化學品的流通必須提供安全技術說明書;l己形成國家標準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編寫規定(GB164832000為十六部分,等效于ISO110141)l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國際上稱作化學品安全技術信息卡,簡稱MSDS或CSDS。l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是一份關于危險化學品燃爆、毒性和環境危害以及安全使用、泄漏應急處理、主要理化參數、法律法規等方面信息的綜合性文件。安全技術說明書的主要作用安全技術說明書的主要作用l是化學品安全生產、安全流通、安全使用的指導性文件;l是應急作業人員進行應
44、急作業時的技術指南;l為制訂危險化學品安全操作規程提供技術信息;l是化學品登記管理的重要基礎和手段;l是企業進行安全教育的重要內容。安全技術說明書的結構MSDS由以下四部分構成:l在緊急事態下首先需要知道是什么物質,有什么危害?(第1、2、3部分)l危險情形己發生,我們應該怎么做?(第4、5、6部分)l如何預防和控制危險發生?(第7、8、9、10部分)l其它一些關于危險化學品安全的主要信息。(第11、12、13、14、15、16部分)化學品安全標簽化學標識警示詞安全措施危險性概述危險性標志生產企業信息(地址、電話、應急電話)提示參閱MSDS警示詞與化學品危險性類別的對應關系u高閃點液體u二級易
45、燃固體u有害品u二級堿性腐蝕品、u其它腐蝕品注 意警示詞與化學品危險性類別的對應關系(續)警告u不燃氣體u中閃點液體u一級易燃固體u二級自燃物品u二級遇濕易燃物品u二級氧化劑u有毒品u二級酸性腐蝕品u一級堿性腐蝕品警示詞與化學品危險性類別的對應關系(續)u爆炸品u易燃氣體u有毒氣體u低閃點氣體u一級自燃物品u一級遇濕易燃物品u一級氧化劑u有機過氧化物u劇毒品u一級酸性腐蝕品危 險化學事故的應急救援向用戶提供應急服務是生產企業的重要職責;應急服務是化學品登記的目的之一,建立全國應急網絡;在安全技術說明書上和包裝的標簽上提供應急服務咨詢電話;生產、經營、儲存、使用等單位都應建立化學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46、。化學事故應急救援的基本任務控制危險源;搶救受害人員;指導群眾防護,組織群眾撤離;做好現場清消,消除危害后果。應急救援的分級0級:8小時內提供應急應答;級:24小時內提供應急咨詢服務;級:24小時應急服務,并派專家到現場指導應急救援;級:在級的基礎上,出動人員和專用裝備到現場參與救援和處置。化學事故應急行動緊急疏散建立警戒區域,并在主要道路上實行交通管制;迅速疏散警戒區域內的無關人員。化學事故應急行動泄露處理泄露處理消除點火源泄露源控制切斷泄露源堵漏泄露物控制圍堤堵截稀釋覆蓋收容廢棄C:DocumentsandSettingsbqf桌面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與.lnkbqf桌面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與.lnk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