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市地鐵1號線工程監理02標測量監理實施細則編 制 人 : 審 核 人 : 批 準 人 : 批準 日 期 : 目 錄前言1一、專業工程特點21、工程概況22、地鐵測量工程專業特點3二、測量監理工作流程3三、監理工作范圍及重點5(一)監理工作范圍5(二)監控重點5四、測量監理工作的方法及措施71、地面平面控制測量71.1一般規定71.2精密導線網測量82、地面高程控制測量132.1一般規定132.2水準網測量143、聯系測量173.1一般規定173.2地面近井點測量183.3聯系三角形測量183.4陀螺經緯儀、鉛垂儀(鋼絲)組合定向測量193.5導線直接傳遞測量213.6投點定向測量213.7
2、高程聯系測量224、地下控制測量224.1一般規定224.2地下平面控制測量234.3地下高程控制測量245、暗挖隧道、豎井施工測量255.1豎井施工測量255.2礦山法區間隧道施工測量256、TBM法區間隧道施工測量277、貫通誤差測量298、明挖(蓋挖)車站施工測量298.1基坑圍護結構施工測量298.2基坑開挖施工測量308.3結構施工測量309、變形監測319.1一般規定319.2監測控制網測量349.3結構施工變形監測369.4施工階段沿線環境變形監測3810、竣工測量4010.1一般規定4010.2區間、車站和附屬建筑結構竣工測量4010.3地下管線竣工測量41前言根據建設工程監理
3、規范和xx地鐵1號線02標段監理規劃要求編制本細則。技術依據1、建設工程監理規范GB 50319-2013 ;2、xx地鐵1號線一期工程02標段監理部監理規劃;3、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測量規范(GB 50308-2008);4、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GB_T_12897_2006 ;5、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程(GB/T183142001);6、建筑變形測量規范(JGJ8-2007);7、xx地鐵工程測量管理辦法(試行);8、xx地鐵1號線設計單位設計文件,平面控制成果表、高程控制成果表。一、專業工程特點1、工程概況1.1、人民廣場站衡山路站區間站前折返線xx市地鐵1號線人民廣場站衡山路站
4、區間站前折返線,起始里程為YZK15+685.0YZK15+991.415,為四線單洞隧道,長306.415m,沿長江東路道路方向布置。1.2、衡山路站本站為地下兩層島式車站,站臺寬度11m,有效站臺長度為118m。車站起點里程為K15+991.440,終點里程為K16+221.440,中心里程為K15+72.800。車站全長230.0m,標準段寬度21.22m。1.3、天目山路站本站為地下兩層(局部3層)島式車站,遠期與規劃R9號線通道換乘。車站長191.2米、寬20.9米,為單柱雙跨(局部三層)箱型結構。車站起訖里程為K16+862.250K17+051.000,有效站臺長為80米、寬10
5、.5m,中心里程為YCK16+975.000。1.4、人民廣場站為地下兩層島式車站,采用明挖順做法施工。車站全長218.6m,標準段寬度為19.7m。車站共設四個出入口,兩組風亭。1.5、五個區間分別是,井岡山路站人民廣場站區間(YSK13+663.949YSK14+269.950)、人民廣場站衡山路站區間(YSK14+488.550YSK15+684.300)、衡山路站天目山路站區間(YSK16+221.415YSK16+862.454)、安子東站薛家島站區間(YSK19+184.395YSK20+921.400)、薛家島站瓦屋莊站區間(YSK21+133.400YSK22+397.295)
6、。合同產值約6.9億元,合同工期45個月。兩臺TBM由人民廣場站向天目山站始發,空推過衡山路站,在天目山站將TBM吊出轉場至安子東站薛家島站明挖區間進行二次始發,空推過薛家島站,掘進至薛家島站瓦屋莊站區間TBM吊出井后吊出。TBM區間長度左右線合計9.07km,采用2臺改良型雙護盾TBM施工,襯砌采用管片襯砌模式。安薛區間靠近安子東站231.6m采用明挖法施工,基坑開挖深度最大為18.5m,開挖寬度達到20.5m,基坑支護采用旋噴樁+鉆孔灌注樁。 2、地鐵測量工程專業特點對測量機構要求有1、與工作范圍相適應的測繪資質,2、經過專門機構定期檢查合格的符合資質要求精度和數量的測量儀器設備,3、符合
7、資質要求級別和數量的專業技術人員,4、相適應的質量管理體系,5相適應的檔案管理體系。通過測量專業技術控制并指導施工方向、坡度、位置坐標。測量工程質量直接影響整體工程質量。地鐵施工中測量精度要求高、工作條件差,有貫通工程,貫通精度要求更高,明挖邊坡位移沉降對周邊建筑物產生威脅,暗挖位移沉降對上部建筑物產生威脅,應按規定進行監測。 工程的重要性決定必須對測量工程嚴格把關。二、測量監理工作流程測量監理工作分為施工準備階段、施工階段、竣工驗收階段、變形測量的監理,測量監理通過程序控制進行測量監控,程序控制是保證測量精度及進行過程控制的重要手段,測量監理工作程序詳見下頁流程圖。監理階段承包單位監理工作內
8、容監理單位施工準備階段承包單位承包單位承包單位承包單位承包單位交樁、接樁資質、人員、儀器審查精測網復測線路貫通測量測量成果資料督促、協調審 批旁站、驗算旁站、抽查審 批工程施工階段實施并內部復核實施并內部復核實施并內部復核實施并內部復核實施并內部復核樁基工程測量隧道工程測量車站構筑物測量軌道工程測量其它旁站、平行、簽認旁站、平行、簽認旁站、平行、簽認旁站、平行、簽認旁站、平行、簽認質量控制內容竣工驗收階段變形測量施 測整理報告請示驗收測量、固樁竣工測量資料樁位和資料移交檢 查監督檢查參 加方案報批數據采集審查方案旁站、平行審 批資料審批三、監理工作范圍及重點(一)監理工作范圍1、測繪資質、測量
9、人員職稱及測量儀器的審查:施工單位的測繪資質應滿足作業限額的要求,不得從事限額以外的工作; 測量人員職稱應滿足工作要求;測量儀器的功能、精度必須滿足規范要求,并在有效的標定期內。2、平行測量:對重要的控制樁,關鍵工程的放線測量及對有疑議的工程測量,監理應獨立的進行平行測量。按設計規范進行平行測量,業主有特別要求的除外。3、資料審查:原始對導線及水準精測網復測資料、加密點資料、車站、豎井、盾構始發井各控制角點坐標、軸線坐標及高程放樣數據進行復核,正確無誤后方能簽認,允許進行施工。4、換手測量:督促施工單位對所有的控制測量和施工放樣測量,必須進行換手測量,對工程中的關鍵測量項目必須實行徹底換手測量
10、,互換全部人員、儀器及計算資料,一般測量項目應進行同級換手測量(互換測量和計算人員)。5、原始導線點及水準點及加密點定期復測:原始精密控制網及加密點每年應進行一次復測。(二)監控重點1、開工前應對設計單位移交的的平面、高程控制網進行復測,建設中應對其進行檢測。2、施工過程中要經常檢查控制點的松動、移位、變形情況;加強對控制點的保護工作。3、平面和高程系統應與所在城市平面和高程系統一致。4、工程建設前在城市一、二等平面和高程控制網的基礎上,建立專用平面、高程施工控制網,其與現有城市控制網重合點的坐標及高程較差,應分別不大于50mm和20mm;5、城市間的軌道交通工程控制測量除應滿足規范要求外,還
11、用采用統一的坐標、高程系統,當城市間坐標、高程系統不一致時應進行相應的換算。6、線路工程控制測量應采用附和導線(網)和附和高程路線的形式。特殊情況下采用支導線、支水準路線時,必須制定檢核措施。7、在隧道貫通前,聯系測量、地下平面控制測量和地下高程控制測量,隨工程進度應至少獨立進行三次,滿足限差后應以各次測量的平均值指導隧道貫通。8、暗、明挖隧道和高架結構橫向貫通測量中誤差為50mm,高程貫通誤差為25mm。9、施工期間內和運營期一定時間內,應對線路結構和鄰近的主要建筑、管線等進行變形監測,并應制定應急變形監測方案。10、竣工測量應按工程竣工驗收要求進行,其工作內容和測量技術要求,應符合現行國家
12、測量規范、工程驗收規范以及工程資料管理相關要求。四、測量監理工作的方法及措施1、地面平面控制測量1.1一般規定1、地面平面控制網應按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建設規劃網中各條線路建設的先后次序,沿線路獨立布設。布網時應根據線路延伸和與其他線路交叉狀況,在線路延伸和交叉地段,必須有兩個以上的控制點相重合。城市近期規劃與建設的城市軌道交通線路較多構成網絡且原城市控制網不能滿足建設需要時,宜建立一個覆蓋全部線路的整體控制網。2、平面控制網由兩個等級組成,一等為衛星定位控制網,二等為精密導線網,并分級布設。3、平面控制網的坐標系統應與所在城市現有坐標系統一致。投影面高程應與城市現有坐標系統投影面高程一致,若城市
13、軌道交通工程線路軌道的平均高程與城市投影面高程的高差影響每千米大于5mm時,應采用其線路軌道平均高程作為投影面高程。4、向隧道內傳遞坐標和方位時,應在每個井(洞)口或車站附近至少布設三個平面控制點作為聯系測量的依據。5、凡符合衛星定位控制網和精密導線網要求的現有城市控制點的標石應充分利用。6、對已建成的衛星定位控制網和精密導線網應定期進行復測。第一次復測應在開工前進行,之后應每年或兩年復測一次,且應根據控制點穩定情況適當調整復測頻次。復測精度不應低于初測精度。1.2精密導線網測量1、精密導線網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下表的規定。精密導線測量主要技術要求平均邊長(m閉合環或附和導線總長度(km)
14、每邊測距中誤差(mm)測距相對中誤差測角中誤差()水平角測回數邊長測回數方位角閉合差()全長相對閉合差相鄰點的相對位中誤差(mm)級全站儀級全站儀、級全站儀3503441/600002.546往返測距各2測回51/350008注:1 n為導線的角度個數,一般不超過12;2 附和導線路線超長時,宜布設結線網,結點間角度個數不超過8個;3 全站儀的分級標準執行規范中的規定。2、精密導線網應沿線路方向布設,并應布設成附和導線、閉合導線或結點導線網的形式。3、選擇精密導線點時應符合下列要求:1)附和導線的邊數宜少于12個,相鄰邊的短邊不宜小于長邊的1/2,個別短邊的邊長不應小于100m;2)導線點的位
15、置應選在施工變形影響范圍以外穩定的地方,并應避開地下構筑物、地下管線等;3)樓頂上的導線點宜選在靠近并能俯視線路、車站、車輛段一側穩固的建筑上;4)相鄰導線點間以及導線點與其相連的衛星定位點之間的垂直角不應大于30,視線離障礙物的距離不宜小于1.5m,避免旁折光的影響;5)在線路交叉及前、后期工程銜接的地方應布設適量的共用導線點;6)充分利用現有城市控制點標石。4、在地面宜3.3.5導線測量前應對儀器進行常規檢查與校正,同時記錄檢校結果。5、導線點上只有兩個方向時,其水平角觀測應符合下列要求:1)應采用左、右角觀測,左、右角平均值之和與360的較差應小于4;2)前后視邊長相差較大,觀測需調焦時
16、,宜采用同一方向正倒鏡同時觀測法,此時一個測回中不同方向可不考慮2C較差的限差;3)水平角觀測一測回內2C較差,級全站儀為9,級全站儀為13。同一方向值各測回較差,級全站儀為6,級全站儀為9。6、在精密導線網結點或衛星定位控制點上觀測水平角時應符合下列要求:1)在附和導線兩端的衛星定位控制點上觀測時,宜聯測兩個衛星定位控制點方向,夾角的平均觀測值與衛星定位控制點坐標反算夾角之差應小于6;2)方向數超過3個時宜采用方向觀測法方向數不多于3個時可不歸零;3)方向觀測水平角觀測的技術要求應符合下表的規定。方向觀測法水平角觀測技術要求()全站儀等級半測回歸零差一測回內2C較差同一方向值各測回較差級69
17、6級81397、附和精密導線或精密導線環的方位角閉合差(),不應大于下列公式計算值=2公式中 本規范表3.3.1中的測角中誤差(); n 附和導線或導線環的角度個數。8、精密導線網測角中誤差()應按下式計算:=公式中 附和導線或閉合導線環的方位角閉合差; n 附和導線或導線環的角度個數; N 附和導線或閉合導線環的個數。9、精密導線網測距時應符合下列要求:1)距離測量除應符合本規范表3.3.1的要求外,還應符合下表規定;距離測量限差技術要求(mm)全站儀等級一測回中該讀數間較差單程各測回間較差往返測或不同時段較差級342(a+bd)級46注:(a+bd)為儀器標稱精度,a為固定誤差,b為比例誤
18、差系數,d為距離測量值(以千米計); 一測回指照準目標一次讀數4次。2)測距時應讀取溫度和氣壓,測前、測后各讀取一次,取平均值作為測站的氣象數據。溫度讀至0.2,氣壓讀至50Pa。10、精密導線網邊長應按下列要求進行改正:1)氣象改正,根據儀器提供的公式進行改正;也可以將氣象數據輸入全站儀內自動改正。2)儀器加、乘常數改正值S,應按下式計算:S=+K+C公式中 改正前距離; C 儀器加常數; K 儀器乘常數;3)利用垂直角計算水平距離D時應按下式計算:D=Scos(+)=(1-K)Scos/(2R)式中 垂直角觀測值; K 大氣折光系數; S 經氣象及加、乘常數改正后的斜距(m); R 地球平
19、均曲率半徑(m); 地球曲率和大氣折光對垂直角的修正量(); 弧與度的換算常數,=206265()。11、精密導線網測距邊的高程歸化和投影改化,應符合下列規定:1)歸化到城市軌道交通線路測區平均高程面上的測距邊長度D,應按下式計算:1+式中 測距兩端點平均高程面上的水平距離(m); 參考橢球體在測距邊方向法截弧的曲率半徑(m); 現有城市坐標系統投影面高程或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線路的平均高程(m); 測距邊兩端點的平均高程(m)。2)測距邊在高斯投影面上的長度,按下式計算:=1+式中 測距邊兩端點橫坐標平均值(m); 測距邊中點的平均曲率半徑(m); 測距邊兩端點近似橫坐標的增量(m)。12、精密
20、導線網計算應采用嚴密平差方法,其精度應符合規范表的規定。13、精密導線網測量后,應提交下列資料:1)技術設計書;2)外業觀測記錄與內業計算成果;3)導線網示意圖;4)導線點點之記;5)導線點坐標及其精度評定成果表;6)技術總結。2、地面高程控制測量2.1一般規定1、城市軌道交通工程高程測量應采用統一的高程系統,并應與現有城市高程系統相一致。2、城市軌道交通工程高程控制網為水準網,應分兩個等級布設;一等水準網是與城市二等水準網精度一致的水準網,二等水準網是加密的水準網。當現有城市一、二等水準點間距小于4km時,應一次布設城市軌道交通工程二等水準網。3、水準網應沿線路附近布設成附和線路、閉合線路或
21、結點網。二等水準點間距平均800m,聯測城市一、二等水準點的總數不應少于3個,宜均勻分布。4、水準網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下表的規定。水準網測量的主要技術要求水準測量等級每千米高差中數中誤差(mm)附和水準路線平均長度(km)水準儀等級水準尺觀測次數往返較差、附和或環線閉合差(mm)偶然中誤差全中誤差與已知點聯測附和或環線一等123545DS1銦瓦尺或條碼尺往返測各一次往返測各一次4二等2424DS1銦瓦尺或條碼尺往返測各一次往返測各一次8注:L為往返測段、附合或環線的路線長(以km計); 采用數字水準儀測量的技術要求與同等級的光學準儀測量技術要求相同。5、水準點應選在施工影響的變形區域以外
22、穩固、便于尋找、保存和引測的地方,宜每隔3km埋設1個深樁或基巖水準點。車站、豎井及車輛段附近水準點布設數量不應少于2個。6、水準點標石和標志應按規定形式和規格埋設。地層為軟土的城市或地區應根據其巖土條件設計和埋設適宜的水準標石。水準點也可利用精密導線點標石,墻上水準點應選在穩固的永久性建筑上。7、水準點標石埋設結束后,應繪制點之記,并辦理水準點委托保管書。8、對已建成的水準網應定期進行復測,第一次復測應在開工前進行,之后應1年復測1次,且應根據點位穩定情況適當調整復測頻次。復測精度不應低于原測精度,高程較差不應大于倍高程中誤差。當水準點標石被破壞時,應重新埋設,復測時統一觀測。2.2水準網測
23、量1、作業前,應對所使用的水準測量儀器和標尺進行常規檢查和校正。水準儀i角檢查,在作業第一周內應每天1次,穩定后可半月1次。一等水準測量儀器i角應小于或等于15;二等水準儀測量儀器i角應小于或等于20。2、一等及二等水準網測量的觀測方法應符合下列規定:1)往測 奇數站上:后前前后 偶數站上:前后后前2)返測 奇數站上:前后后前 偶數站上:后前前后3)使用數字水準儀,應將有關參數、限差預先輸入并選擇自動觀測模式,水準路線應避開強電磁場的干擾。4)一等水準每一測段的往測和返測,宜分別在上午、下午進行,也可在夜間觀測。5)由往測轉向返測時,兩根水準尺必須互換位置,并應重新整置儀器。3、水準測量觀測的
24、視線長度、視距差、視線高度應符合下表的規定。水準測量觀測的視線長度、視距差、視線高度的要求(m)等級視線長度前后視距差前后視距累積差視線高度儀器等級視距視線長度20m以上視線長度20m以下一等DS1501.03.00.50.3二等DS1602.04.00.40.34.2.4水準測量測站觀測限差應符合下表規定。水準測量的側站觀測限差(mm)等級上下絲讀數平均值與中絲讀數之差基、輔分劃讀數之差基、輔分劃所測高差之差測量間歇點高差之差一等3.00.40.61.0二等3.00.50.72.0注:使用數字水準儀觀測時,同一測站兩次測量高差較差應滿足基、輔分劃所測高差較差的要求。4.2.5往返兩次測量高差
25、限差時應重測。重測后,一等水準應選取兩次異項觀測的合格成果,二等水準則應將重測成果與原測成果比較,其較差合格時,取其平均值。4.2.6水準測量的內業計算,應符合下列規定:1計算取位,高差中數取至0.1mm;最后成果,一等水準取至0.1mm,二等水準取至1.0mm。2水準測量每千米的高差中數偶然中誤差()按下式計算:=式中 每千米高差中數偶然中誤差(mm); L 水準測量的測段長度(km); 水準路線測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n 往返測水準路線的測段數。3當附和路線和水準環多于20個時,每千米水準測量高差中數全中誤差()應按下式計算:=式中 每千米高差中數全中誤差(mm); 附和線路或環線閉
26、合差(mm); L 計算附和線路或環線閉合差時的相應路線長度(km); N 附和線路和閉合線路的條數。4水準網的數據處理應進行嚴密平差,并應計算每千米高差中數偶然中誤差、高差全中誤差、最弱點高程中誤差和相鄰點的相對高差中誤差。4.2.7水準網測量結束后應提交下列資料:1技術設計書;2水準網示意圖;3外業觀測手簿及儀器檢驗資料;4點之記及水準點委托保管文件;5高程成果表和精度評定等資料;6技術總結。3、聯系測量3.1一般規定1、聯系測量應包括:地面進井導線測量和進井水準測量;通過豎井、斜井、平峒、鉆孔的定向測量和傳遞高程測量;地下近井導線測量和近井水準測量等。2、定向測量宜采用下列方法:1)聯系
27、三角法;2)陀螺經緯儀、鉛垂儀(鋼絲)組合法;3)導線直線傳遞法;4)投點定向法。3、傳遞高程測量宜采用下列方法:1)懸掛鋼尺法;2)光電測距三角高程法;3)水準測量法。4、地面近井點可直接利用衛星定位點和精密導線點測設,需進行導線點加密時,地面近井點與精密導線點應構成附和導線或閉合導線。近井導線總長不宜超過350m,導線邊數不宜超過5條。5、隧道貫通前的聯系測量工作不應少于3次,宜在隧道掘進到100m、300m以及距貫通面100200m時分別進行一次。當地下起始邊方位角較差小于12時,可取各次測量成果的平均值作為后續測量的起算數據指導隧道貫通。6、定向測量的地下定向邊不應少于2條,傳遞高程的
28、地下近井高程點不應少于2個,作業前應對地下定向邊之間和高程點之間的幾何關系進行檢核。7、貫通面一側的隧道長度大于1500m時,應增加聯系測量次數或采用精度聯系測量方法等,提高定向測量精度。3.2地面近井點測量1、地面近井點包括平面和高程近井點,應埋設在井口附近便于觀測和保護的位置,并標識清楚。2、平面近井點應按精密導線網測量的技術要求施測,最短邊長不應小于50m,近井點的點位中誤差為10mm。3、高程近井點應利用二等水準點直接測定,并應構成附合、閉合水準路線。高程近井點應按二等水準測量技術要求施測。3.3聯系三角形測量1、聯系三角形測量,每次定向應獨立進行三次,取三次平均值作為定向成果。2、在
29、同一豎井內可懸掛兩根鋼絲組成聯系三角形。有條件時,應懸掛三根鋼絲組成雙聯系三角形。3、井上、井下聯系三角形布置應滿足下列要求:1)豎井中懸掛鋼絲間的距離c應盡可能長;2)聯系三角形銳角宜小于1,呈直伸三角形;3) a/c及a/c宜小于1.5,a、a為近井點至懸掛鋼絲的最短距離。4、聯系三角形測量宜選用0.3mm鋼絲,懸掛10kg重錘,重錘應浸沒在阻尼液中。5、聯系三角形邊長測量可采用光電測距或經檢定的鋼尺丈量,每次應獨立測量三測回,每測回三次讀數,各測回較差應小于1mm。地上與地下丈量的鋼絲間距較差應小于2mm。鋼尺丈量時應施加鋼尺鑒定時的拉力,并應進行傾斜、溫度、尺長改正。6、角度觀測應采用
30、不低于級全站儀,用方向觀測法觀測六測回,測量中誤差應在2.5之內。7、聯系三角形定向推算的地下起始邊方位角的較差應小于12,方位角平均值中誤差為8。8、有條件時可采用兩井定向等方法,地下開始邊的定向精度應滿足相應規定。3.4陀螺經緯儀、鉛垂儀(鋼絲)組合定向測量1、陀螺經緯儀、鉛垂儀(鋼絲)組合定向測量布置宜按規范要求進行。2、全站儀精度應采用不低于級的精度,陀螺經緯儀的標稱精度應小于20,鉛垂儀(鋼絲)投點中誤差為3mm。懸掛的鋼絲應符合規范要求。3、地下定向邊陀螺方位角測量應采用“地面已知邊地下定向邊地面已知邊”的測量程序。地下定向邊的陀螺方位角測量每次應測三測回,測回間陀螺方位角較差應小
31、于20。隧道貫通前同一定向邊陀螺方位角測量應獨立進行三次,三次定向陀螺方位角較差應小于12,三次定向陀螺方位角平均值中誤差為8。4、隧道內定向邊邊長應大于60m,視線距隧道邊墻的距離應大于0.5m。5、測定儀器常數的地面已知邊宜與地下定向邊的平面位置相接近。6、陀螺經緯儀、鉛垂儀(鋼絲)組合每次定向應在3天內完成。7、陀螺方位角測量可采用逆轉點法、中天法等。8、陀螺方位角測量應符合下列規定:1)絕對零位偏移大于0.5格時,應進行零位校正;觀測中的測前、測后零位平均值大于0.05格時,應該進行零位改正;2)測前、測后各三測回測定的陀螺經緯儀常數平均值較差不應大于15;3)兩條定向邊陀螺方位角之差
32、的角度值與全站儀實測角度值較差應小于10。9、鉛垂儀投點應滿足下列要求:1)鉛垂儀的支撐臺(架)與觀測臺應分離,互不影響;2)鉛垂儀的基座或旋轉縱軸應與棱鏡軸同軸,其偏心誤差應小于0.2mm;3)全站儀獨立三測回測定鉛垂儀的坐標互差應小于3mm。3.5導線直接傳遞測量1、導線直接傳遞測量應按規范精密導線測量技術要求進行。2、導線直接傳遞測量應獨立測量兩次,地下定向邊方位角互差應小于12,平均值中誤差為8。3、導線直接傳遞測量應符合下列要求:1)宜采用具有雙軸補償的全站儀,無雙軸補償時應進行豎軸傾斜改正;2)垂直角應小于30。3)儀器和覘牌安置宜采用強制對中或三聯腳架法;4)測回間應檢查儀器和覘
33、牌氣泡的偏離情況,必要時重新平整。4、導線邊長必須對向觀測。3.6投點定向測量1、可在現有施工豎井搭設的平臺或地面鉆孔上,架設鉛垂儀(鋼絲)等向井下投點,進行定向測量。投點定向測量所使用投點儀精度不應低于1/30000。2、投測的兩點應相互通視,其間距應大于60m。3、加設鉛垂儀進行投點定向測量時,應獨立進行兩次,每次應在基座旋轉120的三個位置,對鉛垂儀的平面坐標各測一測回。架設鋼絲時,應獨立測量三次,并按規范要求測量鋼絲的平面坐標。4、投點定向測量應按規范的精密導線測量有關技術要求進行。5、投點中誤差為3mm。地下定向邊方位角互差應小于12,平均值中誤差為8。3.7高程聯系測量1、高程聯系
34、測量應包括地面近井水準測量、高程傳遞測量以及地下近井水準測量。2、測定進井水準點高程的地面近井水準路線,應符合在地面二等水準點上。近井水準測量,應執行規范中水準測量有關技術要求。3、采用在豎井內懸掛鋼尺的方法進行高程傳遞測量時,地上和地下安置的兩臺水準儀應同時讀數,并應在鋼尺上懸掛與鋼尺鑒定時間同質量的重錘。4、傳遞高程時,每次應獨立觀測三測回,測回間應變動儀器高,三測回得地上、地下水準點間的高差較差應小于3mm。5、高差應進行溫度、尺長改正,當井深超過50m時應進行鋼尺自重張力改正。6、明挖施工或暗挖施工通過斜井進行高程傳遞測量時,可采用水準測量方法,也可采用光電測距三角高程測量的方法,其測
35、量精度應符合規范中的二等水準測量相關技術要求。4、地下控制測量4.1一般規定1、地下控制測量包括地下平面控制測量和地下高程控制測量。2、地下平面和高程控制測量起算點,應利用直接從地面通過聯系測量傳遞到地下的近井點。3、地下平面和高程控制點標志,應根據施工方法和隧道結構形狀確定,并宜埋設在隧道底板、頂板或兩側邊墻上、各種標志的形狀和埋設位置,按規范要求選擇確定。4、貫通面一側的隧道長度大于1500m時,應在適當位置,通過鉆孔投測坐標點或加測陀螺方位角等方法提高控制導線精度。5、地下平面和高程控制點使用前,必須進行檢測。4.2地下平面控制測量1、從隧道掘進起始點開始,直線隧道每掘進200m或曲線隧
36、道每掘進100m時,應布設地下平面控制點,并進行地下平面控制測量。2、隧道內控制點間平均邊長宜為150m。曲線隧道控制點間距不應小于60m。3、控制點應避開強光源、熱源、淋水等地方,控制點間視線距隧道壁應大于0.5m。4、平面控制測量應采用導線測量等方法,導線測量應使用不低于級全站儀施測,左右角各觀測兩測回,左右角平均值之和與360較差應小于4;邊長往返觀測各兩測回,往返平均值較差應小于4mm。測角中誤差為2.5,測距中誤差為3mm。5、控制點點位橫向中誤差宜符合下式要求:0.8d/D式中 導線點橫向中誤差(mm); 貫通中誤差(mm); d 控制導線長度(m); D 貫通距離(m);6 、每
37、次延伸控制導線前,應對已有的控制導線點進行檢測,并從穩定的控制點進行延伸測量。7、控制導線點在隧道貫通前應至少測量三次,并應與豎井定向同步進行。重合點重復測量坐標值的較差應小于30d/D(mm)。其中d為控制導線長度,D為貫通距離,單位均為米。滿足要求時,應取逐次平均值作為控制點的最終成果指導隧道掘進。8、隧道長度超過1500m時,除滿足規范要求外,還宜將控制導線布設成網或邊角鎖等。9、相鄰豎井間或相鄰車站間隧道貫通后,地下平面控制點應構成附合導線(網)。4.3地下高程控制測量1、高程控制測量應采用二等水準測量方法,并應起算于地下近井水準點。2、高程控制點可利用地下導線點,單獨埋設時宜每200
38、m埋設一個。3、地下高程控制測量的方法和精度,應符合規范中二等水準測量要求。水準線路往返較差、附合或閉合差為8mm。4、水準測量應在隧道貫通前進行三次,并應與傳遞高程測量同步進行。重復測量的高程點間的高程較差應小于5mm,滿足要求時,應取逐次平均值作為控制點的最終成果指導隧道掘進。5、相鄰豎井間或相鄰車站間隧道貫通后,地下高程控制點應構成附合水準路線。5、暗挖隧道、豎井施工測量5.1豎井施工測量1、施工豎井、斜井等地面放樣,應測設結構四角或十字軸線,放樣后應進行檢核。臨時結構放樣中誤差為50mm,永久結構放樣中誤差為20mm。2、施工豎井、斜井竣工后應進行聯系測量,聯系測量的方法和精度必須符合
39、規范要求。5.2礦山法區間隧道施工測量1、線路中線或結構中心線測設應利用地下平面控制點及施工導線點,高程控制線測設應利用地下高程控制點或施工高程點。2、線路中線或結構中心線測定宜采用不低于級全站儀,高程控制線宜采用不低于DS3級的水準儀測定。隧道每掘進3050m應重新標定中線和高程控制線,標定后應進行檢查。3、曲線隧道施工應視曲線半徑的大小、曲線長度及施工方法,選擇切線支距法或弦線支距法測設中線點。4、利用激光指向儀指導隧道掘進時,應滿足下列要求:1)激光指向儀設置的位置和光束方向,應根據中線和高程控制線設定;2)儀器設置必須安全牢固,激光指向儀安置距工作面的距離不應小于30m;3)隧道掘進中
40、,應經常檢查激光指向儀位置的正確性,并對光束進行校正。5、采用噴錨構筑法施工時,宜以中線為依據,安裝超前導管、管棚、鋼拱架和邊墻格柵以及控制噴射混凝土支護的厚度,其測量允許誤差為20mm。6、采用弦線支距法測設曲線時,與弦線相對應的曲線矢距在下列條件下,應以弦線代替曲線:1)開挖土方和進行導管、管棚、格柵等混凝土支護施工,矢距不大于20mm;2)混凝土結構施工,矢距不大于10mm。7、隧道二襯結構施工測量前應進行貫通測量,相鄰車站或豎井間的地下控制導線和水準線路應形成附合線路并進行嚴密平差。8、隧道二襯結構施工測量應符合下列要求:1)以平差后的地下控制點作為二襯施工測量依據,進行中線和高程控制
41、線測量;2)在隧道為貫通前必須進行二襯施工時,應采取增加控制點測量次數(聯系測量和控制點復測)、鉆孔投點以及加測陀螺方位等方法,提高現有控制點的精度,并以其調整中線和高程控制線。同時應預留不小于150m長度的隧道不得進行二襯施工,作為貫通誤差調整段。待預留段貫通后,應以平差后的控制點為依據進行二襯施工測量。9、用臺車澆筑隧道邊墻二襯結構時,臺車兩端的中心點與中線偏離允許誤差為5mm。曲線段臺車長度與其相應曲線的矢距不大于5mm時,臺車長度可代替曲線長度。臺車兩端隧道結構斷面中心點的高程,應采用直接水準測設,與其相應里程的設計高程較差應小于5mm 。6、TBM法區間隧道施工測量1、TBM始發井建
42、成后,應利用聯系測量成果加密測量控制點,滿足中線測設、TBM組裝、反力架和導軌安裝等測量需要。2、始發井中,線路中線、反力架以及導軌測量控制點的三維坐標測設值與設計值較差應小于3mm。3、TBM姿態測量時,在TBM上所設置的測量標志應滿足下列要求:1)TBM測量標志不應少于3個,測量標志應牢固設置在TBM縱向或橫向截面上,標志點間距離應盡量大,前標志點應靠近切口位置,標志可粘貼反射片或安置棱鏡;2)測量標志點的三維坐標系統應和TBM幾何坐標系統一致或建立明確的換算關系。4、TBM就位始發前,必須利用人工測量方法測定TBM的初始位置和TBM姿態,TBM自身導向系統測得的成果應與人工測量結果一致。
43、5、TBM姿態測量應滿足下列要求:1)TBM姿態測量內容應包括平面偏差、高程偏差、俯仰角、方位角、滾轉角及切口里程;2)應及時利用TBM配置的導向系統或人工測量法對TBM姿態進行測量,并應定期采用人工測量的方法對導向系統測定的TBM姿態數據進行檢核校正;3)TBM配置的導向系統宜具有實時測量功能,人工輔助測量時,測量頻率應根據其導向系統精度確定;TBM始發10環內、到達接收井前50環內應增加人工測量頻率;4)利用地下平面控制點和高程控制點測定TBM測量標志點,測量誤差應在3mm以內;5)TBM姿態測量計算數據取位精度要求應符合下表的規定。TBM姿態測量計算數據取位精度要求測量內容取位精度平面誤
44、差1mm高程偏差1mm俯仰角1方位角1滾轉角1切口里程0.01m6、襯砌環測量要求應滿足下列規定:1)襯砌環測量應在盾尾內完成觀片拼裝和襯砌環完成后注漿兩個階段進行;2)在盾尾內管片拼裝成環后應測量盾尾間隙;3)襯砌環完成壁后注漿后,宜在管片出車架后進行測量,內容宜包括襯砌環中心坐標、底部高程、水平直徑、垂直直徑和前端面里程。測量誤差為3mm。7、每次測量完成后,應及時提供TBM和襯砌環測量結果,供修正運行軌跡使用。8、TBM法施工測量的控制點宜設置在隧道頂部,其埋設形式應符合規范要求。7、貫通誤差測量1、隧道貫通后應利用貫通面兩側平面和高程控制點進行貫通誤差測量。2、貫通誤差測量應包括隧道的
45、縱向、橫向和方位角貫通誤差測量以及高程貫通誤差測量。3、隧道的縱向、橫向貫通誤差,可根據兩側控制點測定貫通面上同一臨時點的坐標閉合差,并應分別投影到線路和線路的法線方向上確定;也可利用兩側中線延伸到貫通面上同一里程處各自臨時點的間距確定。方位角貫通誤差可利用兩側控制點測定與貫通面相鄰的同一導線邊的方位角較差確定。4、隧道高程貫通誤差應由兩側地下高程控制點測定貫通面附近同一水準點的高程較差確定。8、明挖(蓋挖)車站施工測量8.1基坑圍護結構施工測量1、圍護樁地面位置放樣,應依據線路中線控制點或導線點進行,放樣允許誤差縱向不應大于100mm、橫向為0+50mm;2、樁成孔過程中,應測量孔深、孔徑及
46、其鉛垂度;3、圍護樁竣工后,應測定各樁位置及與軸線的偏差。其橫向允許偏差值為0+50mm。8.2基坑開挖施工測量1、 基坑開挖過程中,開挖面距隧道結構的距離應滿足設計要求。2、基坑開挖至底部后,應采用附合導線將線路中線引測到基坑底部?;拥撞烤€路中線縱向允許偏差為10mm,橫向允許誤差為5mm;3、高程傳入基坑底部可采用水準測量方法或光電測距三角高程測量方法。光電測距三角高程測量應對向觀測,垂直角觀測、距離往返測距各兩測回,儀器高和覘標高量至毫米。水準測量和光電測距三角高程測量精度要求應符合規范要求。8.3結構施工測量1、結構底板綁扎鋼筋前,應依據線路中線,在底板墊層上標定出鋼筋擺放位置,放樣
47、允許誤差應為10mm。2、底板混凝土模板、預埋件和變形縫的位置放樣后,必須在混凝土澆筑前進行檢核測量。3、結構邊墻、中墻模板支立前,應按設計要求,依據線路中線放樣邊墻內側和中墻兩側線,放樣允許偏差為0+50mm。4、頂板模板安裝過程中,應將線路中線點和頂板寬度測設在模板上,并應測量模板高程,其高程測量允許誤差為0+10mm,中線測量允許誤差為10mm,寬度測量允許誤差為-10+15mm。5、結構施工完成后,應對設置在底板上的線路中線點和高程控制點進行復測,測量方法和精度要求應按規范要求執行。6、采用蓋挖逆作法德結構施工測量應按下列方法進行:1)頂板立模前,應在連續墻或樁墻的頂面,每5m測量一個
48、高程點并標定其位置,同時在連續墻或樁墻的側面標出頂板底面設計高程線,其測量允許誤差為0+10mm;2)中板施工前,應對頂板上的線路中線控制點和高程控制點進行檢測,并通過頂板上的預留孔或預留口將這些控制點的坐標和高程傳遞到中板的基坑面上,作為支立中板模板和鋼筋的依據;在澆筑混凝土前應對標定在模板上的線路中線控制點和高程點進行檢核,其中測量允許誤差為10mm,高程允許誤差為0+10mm;3)底板的施工測量方法同中板,其中線允許誤差為10mm,高程允許誤差應在-100mm之內。7、采用蓋挖順作法的隧道、車站結構施工測量方法和技術要求應符合暗挖隧道、車站結構的施工測量方法和技術要求。8、相鄰結構貫通后
49、,應進行貫通誤差測量。貫通誤差測量的內容和方法應按規范要求執行。9、變形監測9.1一般規定1、變形監測方案應根據變形體特點以及巖土條件、埋深和機構特點、支護類型、開挖方式、建筑物地變形區內環境狀況和設計要求等因素制定,并應包括變形體和環境條件發生異常時的應急變形檢測方案。2、變形監測工作應按全線或各施工段開工時間、工程進度以及工程需要適時開展。3、變形監測應包括如下項目:支護結構、結構自身以及變形區內的地表、建筑、管線等周邊環境;4、變形監測可采用幾何測量、物理傳感器測量、衛星定位測量、近景攝影測量和三維激光掃描等方法。5、變形監測網應由基準點、工作基點和變形監測點組成,變形監測控制網應由基準
50、點和工作基點組成。6、變形監測點可按規范要求的類型和埋設形式在變形體上能反映出變形特征的部位埋設。變形監測點應埋設牢固并標識清楚。宜遭毀壞部位的變形監測點應加設保護裝置。7、變形監測的等級劃分、精度要求和適用范圍應符合下表規定。變形監測的等級劃分、精度要求和適用范圍變形監測等級垂直沉降監測水平位移監測適用范圍變形點的高程中誤差(mm)相鄰變形點高差中誤差(mm)變形點的點位中誤差(mm)0.30.11.5線路沿線對變形特別敏感的超高層、高聳建筑、精密工程設施、重要古建筑等以及有高精度要求的監測對象0.50.33.0線路沿線對變形比較敏感的高層建筑、地下管線;建設工程的支護、結構,隧道拱頂下沉、
51、結構收斂和運營階段結構、軌道和道床以及有中等精度要求的監測對象1.00.56.0線路沿線一般多層建筑、地表及施工和運營中的次要結構等以及有低等精度要求的監測對象注:變形點的高程中誤差和點位中誤差是相對最近變形監測控制點而言。8、變形監測應滿足下列主要技術要求:1)水平位移監測的主要技術要求和監測方法應符合下表的規定;水平位移監測的主要技術要求和監測方法等級變形點的點位中誤差(mm)坐標較差或兩次測量較差(mm)主要監測方法1.52坐標法(極坐標法、交會法)或基準線法、投點法等3.046.082)垂直沉降監測,應構成附合、閉合線路或結點網,其主要技術要求和主要監測方法應符合下表規定。垂直沉降監測
52、主要技術要求和監測方法等級高程中誤差(mm)相鄰點高差中誤差(mm)往返較差,附合或環線閉合差(mm)主要監測方法0.30.10.15水準測量0.50.30.30水準測量1.00.50.60水準測量注:n為測站數。9、用傳感器進行變形監測,同等級觀測的儀器精度不應低于幾何測量儀器。變形監測點監測精度不應低于規范要求。10、在變形監測過程中,變形體的變形量、變形速率等發生顯著變化時,應及時調整變形監測方案,進行實時監測。11、地上和地下都進行變形監測時,應同步進行監測工作。12、對每單元變形體進行不同周期變形監測時,應在基本相同的環境下采用相同的觀測路線和觀測方法,使用相同的儀器和設備,并應固定
53、觀測人員。13、觀測記錄中還應包括對施工現狀、荷載變化、巖土條件、氣象等情況的簡單描述。14、首次觀測應獨立觀測2次,兩次觀測較差應滿足規范相應規定,并取平均值作為初始值。15、變形監測中應根據氣象條件、施工進度和施工環境等狀況對監測成果進行綜合分析。定期對監測控制網的穩定性進行檢測。各周期觀測前應對選用的基準點、工作點進行檢測。9.2監測控制網測量1、水平位移監測控制網的布設應符合下列要求:1)水平位移監測控制網可采用導線網、三角網、邊角網、基準線和衛星定位等形式或方法,當采用基準線控制時,基準線上必須設立檢核點;2)基準點應埋設在變形區外,按變形監測精度要求可建造具有強制對中標志的觀測墩,
54、也可采用對中誤差小于0.5mm的光學對中裝置。水平位移監測控制網的基準點不少于3個。2、垂直沉降監測控制網的布設應符合下列要求:1)垂直沉降監測控制網宜與城市軌道交通工程高程系統一致;2)垂直沉降監測控制網可采用幾何水準測量、光電測距三角高程測量、靜力水準測量等方法。采用集合水準測量、光電測距三角高程測量時,應布設成閉合、附合或結點網;3)垂直沉降監測控制網基準點不應少于3個,基準點可按規范要求埋設在變形區外的基巖露頭上、密實的砂卵石層或原狀土層中,也可埋設在穩固建筑的墻上。受條件限制時,在變形區內也可按規范要求埋設深層金屬管基準點,金屬管底應在變形影響深度以下。3、采用導線網或邊角網時,水平
55、位移監測控制網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下表規定。水平位移監測控制網主要技術要求等級相鄰基準點的點位中誤差(mm)平均邊長(m)測角中誤差()最弱邊相對中誤差全站儀標稱精度水平角觀測測回數距離觀測測回數往測返測1.51501.01/1200001,(1mm+1D)9443.01501.81/700002,(2mm+2D)9336.01502.51/400002,(2mm+2D)6224、采用水準測量方法時,垂直沉降監測控制網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下表規定。垂直沉降監測控制網主要技術要求等級相鄰基準點高差中誤差(mm)測站高差中誤差(mm)往返較差、附合或環線閉合差(mm)檢測已測高差之較差(mm)0.30
56、.070.150.20.50.150.300.41.00.300.600.8注:n為測站數。水準觀測主要技術要求等級儀器型號水準尺視線長度(m)前后視距差(m)前后視距累計差(m)視線離地面最低高度(m)基、輔分劃讀數較差(mm)基、輔分劃讀數所測高差較差(mm)DS05銦瓦150.31.00.50.30.4DS05銦瓦300.51.50.30.30.4DS1銦瓦501.03.00.30.50.75、采用其他方法布設監測控制網時,在滿足相鄰基準點精度要求下,其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規范技術要求。9.3結構施工變形監測1、在結構施工期間的變形監測內容。結構施工期間變形監測主要內容監測項目監測內容主要
57、檢測儀器必測項目支護結構圍護樁全站儀、水準儀、測斜儀、軸力計等建筑建筑變形、隧道拱頂下沉和凈空水平收斂、高架結構的柱(鐓)沉降和梁的撓度監測等全站儀、水準儀、收斂計、測斜儀等周邊環境施工變形區內建筑、地表、管線變形監測等全站儀、水準儀、測斜儀、位移計等支護結構支護和襯砌應力、錨桿軸力監測等應變片、應變計、錨桿測力計等建筑混凝土應力、鋼筋內力及外力監測等應變片、應變計、鋼筋計等其他地基回彈、圍巖內部變形、圍巖壓力、圍巖彈性波速測試、分層地基土沉降、爆破震動、孔隙水壓力等位移計、壓力盒、波速儀、爆破振動測試儀、孔隙水測壓計等2、水平位移監測的方法可采用交會法、導線測量、極坐標法、小角法、基準線法等
58、。3、垂直沉降監測可采用幾何水準測量、靜力水準測量等方法。4、使用物理傳感器進行變形監測應選用規范要求的儀器,并按儀器操作進行作業。5、結構變形監測工作應從施工前開始,直至穩定終止。變形監測中應遵守下列規定:1)監測前應對施工現場巖土變化和工程狀況進行察看并作簡明記錄;2)分部施工時,每步應有完整的連續觀測數據;3)雨后、凍融、地震等對變形體穩定可能產生影響時應增加觀測次數;4)根據變形體的變形趨勢,應及時適當調整觀測周期。6、隧道內監測點應在工程施工的同時埋設。初始觀測值應在開挖后12h內采集。監測點斷面應測注線路里程(或坐標)和高程。7、隧道拱頂下沉、凈空水平收斂和地表沉降等監測點,應按規
59、范要求在同一斷面內布設??v斷面間距宜為1050m,監測點橫向間距宜為210m。8、隧道內各項變形監測項目的檢測頻率,宜根據變形速度和變形量的大小以及施工狀況,按下表要求選擇。監測頻率變形速度W(mm/d)監測頻率施工狀況噴錨暗挖法盾構掘進法W10每天2次距工作面1倍洞徑距盾尾1倍洞徑5W10每天1次距工作面1-2倍洞徑距盾尾1-2倍洞徑1W5每2天1次距工作面2-5倍洞徑距盾尾2-5倍洞徑W17-14天1次距工作面5倍洞徑距盾尾5倍洞徑9.4施工階段沿線環境變形監測1、施工階段沿線環境變形監測包括下列主要對象和內容:1)線路地表沉降觀測;2)變形區內燃氣、熱力和大直徑給水、排水等主要管線變形監
60、測;3)變形區內高層、超高層、高聳建筑、古建筑、橋梁、鐵路、經鑒定的危房等變形監測。2、 變形監測可采用規范中的相應方法。3、隧道上的地表沉降監測點應與隧道拱頂下沉和凈空水平收斂點布置在同一斷面內,并應在線路中線上及其兩側變形區內布設沉降監測點,地表監測點縱橫向布置宜符合下表規定。地表沉降監測點縱橫向布置要求(m)隧道埋設深度H監測點縱向布置監測點橫向布置點間距橫斷面間距點間距斷面間距H2B72020507102H+BBH2B5151020572H+BHB31010252H+B注:B為隧道開挖寬度。4、地表沉降監測點應埋設在原狀土層中,必要時應加設保護裝置。沉降觀測點埋設穩定后,方可進行初始觀
61、測。5、在變形區內的燃氣、大直徑給水、排水、熱力管線等觀測體上應埋設監測點。如不能在變形體上直接設點,可在管線周圍土體埋設監測點,通過對周圍土體變形監測,確定管線變形情況。6、對線路兩側變形區內高層、超高層、高聳建筑、橋梁等進行沉降觀測時,觀測點應根據其結構特點埋設在能明顯反映建筑變形敏感的部位,標志點應和建筑外觀協調一致。7、環境變形監測應在施工(包括降水)前進行初始觀測,并應從距開挖工作面前方H+h(H為隧道埋深,h為隧道高度)處開始第二次觀測,直到土建結構完工及觀測對象穩定后結束。環境變形監測宜與隧道內變形監測同步進行。8、隧道穿越地面建筑、橋梁、管線時,應在施工全過程中對隧道自身和穿越
62、體進行監測,對穿越物體不能直接進行監測時,應增加對其周圍土體的變形監測。10、竣工測量10.1一般規定1、竣工測量主要包括:區間、車站和附屬建筑結構竣工測量;線路沿線設備竣工測量;地下管線竣工測量。2、竣工測量采用的坐標系統、高程系統、圖式等應與原施工測量一致。3、竣工測量時,應收集已有的測量資料并進行實地檢測;對符合要求的測量資料應充分利用,對不符合要求的測量資料應重新測量。測量方法和精度要求應與施工測量相同,并應按實測的資料編繪竣工測量成果。4、竣工測量成果資料應滿足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竣工測量與驗收的要求。5、竣工測量完成后應提交下列成果:1)竣工測量成果表;2)竣工圖;3)竣工測量報告。1
63、0.2區間、車站和附屬建筑結構竣工測量1、區間、車站、和附屬建筑結構竣工測量應包括:1)區間隧道、車站結構凈空橫斷面的竣工測量;2)區間隧道、車站結構及附屬建筑竣工測量。2、對已有的區間隧道、車站等結構斷面測量成果進行外業抽檢測量時,應以鋪軌基標為依據,抽檢比例應不少于30%。對符合要求的斷面測量資料應作為竣工測量成果,對不符合要求的測量資料應重新測量,并按實測的資料編繪斷面竣工測量成果。3、抽檢的橫斷面測點數量、位置、測量方法和精度,應執行規范的相關要求,檢測值與原測值較差不應大于25mm。4、區間隔斷門結構竣工測量,應以隔斷門前、后控制基標為基準,按規范進行隧道瓶頸口四個斷面的測量,測量允
64、許誤差為10mm。5、區間隧道、高架橋、車站結構及附屬建筑竣工測量應包括內容:1)地下區間隧道和地下車站及附屬設施的內側平面位置、高程和結構尺寸,并調整結構厚度;2)車站出入口、通道和區間風道結構的平面位置、高程和結構尺寸。10.3地下管線竣工測量1、地下管線竣工測量包括施工拆遷、改移、復原的現有管線和新建管線的竣工測量等。2、地下管線竣工測量應符合下列規定:1)在竣工覆土前,應測定各種管線起點或銜接點、折點、分支點、交叉點、邊坡點的管線(或管溝)中心以及每個檢查井中心、小室輪廓角點的坐標和高程,實測管徑、結構尺寸和管底或管外頂的高程;2)對于覆土前來不及測量的點,應設定臨時參考點和參考方向,并應測量管線點與臨時參考點的相對關系;覆土后應統一測定臨時參考點的位置,并應換算出管線的實際坐標和高程;3)測量儀器、測量方法和精度要求應執行規范相關規定。3、竣工測量完成后應分類別、分區段提交下列資料:1)管線測量成果表;2)管線平面綜合圖;3)管線縱橫斷面;4)小室竣工測量技術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