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林業建設項目技術規定 第一章 總 則第一條 為了規范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以下簡稱“京津二期工程”)林業建設技術要求,保證工程建設的質量和成效,特制定本技術規定。第二條 京津二期工程林業建設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第三條 京津二期工程林業建設要堅持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辦事的原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突出重點。以生物措施為主,封飛造相結合,力求獲得最佳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第二章 林種、樹種與治理方式第四條 林種一、在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嚴重及生態區位重要的地段,營造防護林。具體要求:(一)防風固沙林:在流
2、動、半固定沙地(丘)、風沙危害的沙化土地及受風沙危害的區域,宜營造防風固沙林。(二)農田草牧場防護林:在風沙危害嚴重的農牧區,宜營造農田草牧場防護林。(三)水土保持林:在有土壤侵蝕的坡面、侵蝕溝等地,宜營造水土保持林。(四)水源涵養林:在河川上游、湖庫周圍及大、中等城市水源地集水區和水源地保護地帶,宜營造水源涵養林。(五)護路林與護岸林:在公路鐵路沿線、河渠湖庫周邊,應營造護路林或護岸林,亦可與防風固沙林、農田草牧場防護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相結合設置。二、立地條件較好的地方,在保證整體生態效益的前提下,提倡發展經濟林,適當發展用材林、特種用途林等。第五條 樹種一、堅持適地、適樹、適種源的
3、原則,根據宜林地立地條件與樹種生態學特性的一致性及苗源豐富程度,固沙效果和利用價值選擇樹種,以鄉土樹種為主。二、樹種應選擇抗旱、抗風沙、耐貧瘠、抗病蟲害等抗逆性強,根系發達,繁殖容易,改良沙地見效快,能有效提供燃料、飼料、肥料、加工原料,用途廣,生態效益好,經濟價值高的品種。三、引進樹種要試驗成功后方可應用。京津二期工程主要樹種見附錄A。第六條 治理方式工程林業建設采用人工造林、封沙(山)育林(草)、飛播造林、工程固沙等治理方式。第三章 人工造林第七條 下列地段采用人工造林方式防沙治沙:一、退耕地;二、宜林荒山荒沙荒地;三、受風沙危害的城鎮、村莊、農田、草牧場、部隊營區、工礦區、公路、鐵路、水
4、利設施等周圍,需要盡快采取措施防止或減輕風沙侵襲和危害的地段。第八條 樹種配置一、工程建設提倡營造混交林,不宜營造大面積純林。新造連片純林面積原則上不超過200公頃。二、根據情況可選擇針葉樹種與闊葉樹種混交、喬木樹種與灌木樹種混交的方式營造混交林。混交方式根據樹種生物學特性和立地條件確定。第九條 造林密度根據林種、樹種和立地條件確定造林密度。原則上立地條件較好地類的造林密度可比立地條件較差地類大些;灌木樹種的造林密度比喬木樹種大些;針葉樹種的造林密度比闊葉樹種大些。京津二期工程主要樹種最低初值密度見附錄B。第十條 苗木和種子一、在工程區范圍內,堅持選用良種壯苗造林和就近育苗、就近供應的原則。工
5、程造林苗木應達到GB 6000-1999和LY 1000-1991標準規定的、級苗木。造林種子品質達到GB 7908-1999規定的級以上種子,質檢執行GB 2772-1999的規定。未制定國家標準的林木種苗,執行地方標準。二、針葉樹種提倡采用容器苗造林。三、在工程區范圍內,有經國家或省級林業主管部門審定的、適宜本地區栽培的良種苗木的,必須使用良種。第十一條 配置方式一、在平地造林時,種植行宜南北走向。在坡地造林時,種植行宜選擇沿等高線走向。在風害嚴重地區,種植行宜與主風向垂直。二、主要配置方式(一)長方形配置。通常行距大于株距,有利于間種和機械化作業。此種配置方式適宜于平原地區造林以及機械化
6、造林。(二)品字形配置。相鄰兩行的各株相對位置錯開排列成品字形,此種配置方式適宜于喬木林。(三)不規則配置。根據造林地的土壤分布條件或林間空地情況,植株在造林地上呈不均勻分布,可單株,可群團狀,進行不規則的種植點配置。(四)兩行一帶配置。在保證造林密度的前提下,利用邊行優勢效應,設計兩行喬(灌)木,中間間隔免動土帶或種草帶,喬木林帶間距不超過8米,灌木林帶間距不超過4米。此配置方式適宜于地勢起伏較小的沙地、平緩山地、平原及丘陵區。第十二條 整地一、除流動、半固定沙地外,造林前必須整地。二、整地時間。在造林開始的一個月前或上年秋、冬季進行整地。三、整地方式(一)人工造林不采用全面整地,提倡局部整
7、地造林,保護原有地表植被。(二)地勢平坦的地方用塊狀或穴狀整地;坡度雖陡但坡面平整的山地一般沿等高線進行帶狀整地;土層瘠薄的丘陵、溝壑山地采用水平溝(竹節溝)、魚鱗坑等整地方式。(三)在無灌溉又缺少地下水分補給,且土壤鈣積層(白干土)厚的地區,應采取機械大犁開溝,溝內挖大穴整地方式(穿透鈣積層),穴的規格可具體依據造林苗木和土壤鈣積層深度而確定,造林時務必回填表層熟土,切忌回填白干土。第十三條 造林方法一、播種造林(一)凡是種子發芽力強、幼苗生長快、抗旱能力強、種源充足的樹種,均能采用播種造林。播種方法有穴播、條播、撒播等。條播和穴播種子應播在濕沙(土)層中,覆土厚度一般為種粒直徑的13倍。如
8、風蝕嚴重,可由條播組成帶。撒播中人工撒播和機械噴播造林要耙磨、鎮壓。(二)造林之前,種子要經過消毒、浸種、催芽和用驅避劑、保水劑拌種或包衣等處理,以保證種子及時萌發,同時減少鳥獸的危害。播小、圓、輕的種子需大粒化處理。二、植苗造林(一)起苗、運輸、栽植前做好保護措施,防止苗木失水。要積極應用筑臺、覆膜、蘸泥漿、座水栽植和保水劑、生根粉、菌根劑、根寶、生態砂等抗旱保活新技術、新產品。(二)栽植裸根苗時,將苗木扶正,深淺適宜。栽植穴的大小應不小于根幅的1.5倍,并確保根系舒展。(三)容器苗盡量選用可降解的容器。如選用了根系不易扎透容器壁的容器,栽植時要脫掉容器杯或劃破側底部,覆土后踏實,再覆一層疏
9、松干土。三、扦插造林(一)在水濕地、流動沙地等一些條件許可的地方可采用扦插造林,其它地方一般不采用扦插造林。流動沙地扦插造林深度應大于50厘米。(二)在中壯年母樹上選取根部萌生的13年生粗壯枝條作插條(干),長2060厘米。采集時間在秋季落葉后至春季放葉前。(三)對采下的插條(干)進行浸泡、濕沙埋藏、生根粉催根等方法進行處理。栽植時要深埋、踩實。第十四條 造林季節一、播種造林一般在春夏、雨季,應盡量縮短種子入土到發芽出土之前的時間,以減免鳥獸及其它危害。雨季播種造林要適當提早,堅果類播種造林選在晚秋。二、植苗造林季節一般在春季、秋季。春旱嚴重、雨季明顯的地區應在雨季初期,抓住透雨后的連陰天進行
10、。秋季植苗造林在樹木落葉后、土壤上凍前進行。三、扦插造林一般在春秋兩季,應隨采穗隨造林,干旱半干旱或土壤水分不足地區,應在秋季雨后土壤水分較好時插條造林。第十五條 未成林地撫育管護一、造林后要采取松土、除草、平茬復壯等撫育措施。二、松土除草連續進行35年,每年13次。生態公益林松土除草次數可適當減少。三、對具有萌芽能力的樹種,因干旱、凍害、機械損傷以及病蟲獸危害造成生長不良的,應及時平茬復壯。四、對新造林地應進行防火、林木有害生物防治和防止人畜破壞等管護工作。第十六條 人工造林指標以造林成活率作為人工造林的評定標準。一、造林一年后對造林成活率進行調查。二、以造林小班或造林地塊為單位,采用隨機抽
11、樣法抽取樣地或樣行調查造林成活率。當小班(地塊)面積在10公頃以下時,調查面積不少于造林面積的3%;小班(地塊)面積在1030公頃時,調查面積不少于造林面積的2%,且不低于0.3公頃;小班(地塊)面積為30公頃以上時,調查面積不少于造林面積的1%,且不低于0.6公頃。防護林帶抽取20%的林帶進行檢查,每隔100米機械設置10米長的標準段,查數初植株數和成活株數,計算成活率。兩行一帶如帶間距喬木超過8米、灌木超過4米按照防護林帶計算面積并進行檢查。三、造林成活率按下列公式計算:植苗造林和播種造林,每穴中有一株或多株幼苗成活均作為成活一株(穴)計數。小班成活率(%)=樣地(行)成活率/樣地(行)塊
12、數100%樣地(行)成活率(%)=樣地(行)成活株(穴)數/樣地(行)栽植總株(穴)數100%四、以造林小班為單位進行合格評定,合格評定標準見表1。表1 人工造林合格評定標準林 種區 域合 格補 植失 敗防護林薪炭林用材林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地區成活率85%成活率在40%85%間成活率在40%以下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地區成活率70%成活率在40%70%間經濟林成活率85%成活率在40%85%間注:1.除標注說明外,文中所有區域值均含下限,不含上限。2.人工撒播和機械噴播評定標準,同第三十條飛播成苗標準。3.年均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地區以縣(旗)為單位劃分,依照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年度
13、檢查驗收辦法(辦沙字200341號)、“國家特別規定的灌木林地”的規定(林資發200414號)確定。第四章 封沙(山)育林(草)第十七條 封沙(山)育林(草)應具備下列條件:一、無林地和疏林地封育條件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宜林地、無立木林地和疏林地,可實施封育:(一)有天然下種能力且分布較均勻的針葉母樹30株/公頃以上或闊葉母樹60株/公頃以上;如同時有針葉母樹和闊葉母樹,則按針葉母樹株數/公頃除以30加上闊葉母樹株數/公頃除以60之和1,可實施封育;(二)有分布較均勻的針葉樹幼苗、幼樹550株/公頃以上或闊葉樹幼苗、幼樹400株/公頃;如同時有針葉樹幼苗、幼樹和闊葉樹幼苗、幼樹,則按針葉樹幼苗、幼
14、樹株數/公頃除以550加上闊葉樹幼苗、幼樹株數/公頃除以400之和1,可實施封育;(三)有分布較均勻萌蘗能力強的喬木根株450個/公頃以上或灌木叢560株/公頃(沙區150個/公頃)以上,同時有喬、灌的,按喬木株數/公頃除以450加上灌木株數/公頃除以560(沙區150)之和1,可實施封育;(四)除上述條款外,不適于人工造林的高山、陡坡、水土流失嚴重地段及沙丘、沙地等經封育有望成林(灌)或增加植被蓋度的地塊;(五)分布有國家重點保護、級樹種和省級重點保護樹種的地塊。二、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封育條件(一)郁閉度0.5的低質、低效林地。(二)有望培育成喬木林的灌木林地。第十八條 封育類型一、無林地和疏
15、林地封育根據地類、立地條件,以及母樹、幼苗幼樹、萌蘗根株等情況,將封育類型劃分為喬木型、喬灌型、灌木型和灌草型:(一)喬木型:疏林地以及在喬木適宜生長區域內,達到封育條件且喬木樹種的母樹、幼樹、幼苗、根株占優勢(單位面積內喬木樹種的母樹、幼樹、幼苗根株的比例占60%以上)的無立木林地、宜林地應封育為喬木型。(二)喬灌型:其它疏林地,以及在喬木適宜生長區域內,符合封育條件但喬木樹種的母樹、幼樹、根株不占優勢(單位面積內喬木樹種的母樹、幼樹、幼苗根株占3050%,灌木占5070%)的無立木林地、宜林地應封育為喬灌型。(三)灌木型:符合封育條件的無立木林地、宜林地(單位面積內灌木樹種母樹、幼樹、幼苗
16、、萌蘗根株占70%以上)應封育為灌木型。(四)灌草型:立地條件惡劣,如高山、陡坡、巖石裸露、沙地或干旱地區的宜林地段,宜封育為灌草型。二、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封育有林地和灌木林地應培育成喬木型。第十九條 封育年限喬木型510年,喬灌型為58年,灌木型56年,灌草型為46年。年均降水量400毫米以上的區域取下限,年均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區域取上限。第二十條 封育方式采用全封或半封的封育方式。第二十一條 封沙(山)育林(草)措施一、封禁措施(一)封育區設置醒目固定標牌。在封育區周界明顯處,如主要山口、溝口、主要交通路口等應樹立堅固的標牌,標明工程名稱、在封區四至范圍、面積、年限、方式、措施、責任人等內
17、容。封育面積100公頃以上至少應設立1塊固定標牌,人煙稀少的區域可相對減少。(二)在人畜活動頻繁的封育區周邊或部分地段應設置機械圍欄、生物圍欄等。(三)根據封育區大小和人、畜危害程度,設置專職或兼職護林員,每個護林員管護面積一般為100300公頃。二、培育措施(一)無林地和疏林地育林在依靠天然下種繁殖的封育區,要在母樹種子成熟落種前,對落種區域整地,使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對于依靠根蘗繁殖的樹種,進行挖溝斷根或深耕切根。對于具有萌芽、萌蘗能力的灌木,生長多年枝條老化衰退的,進行平茬復壯。對封育區內宜林地段,天然更新較困難的地方和林間空地須進行人工補植、補播。在立地條件較好的封育區,應適當增加闊葉
18、或針葉樹種的補植補播比例,使之形成針闊混交的林分結構。封禁后期應采取除萌蘗、間苗、定株等人工輔助措施。林木接近郁閉或呈現出密度偏大時,可采用平茬、修枝、間伐等措施。(二)有林地和灌木林地育林對封育區內樹木株數少、郁閉度低于0.5的天然次生林和有天然喬木分布、有望培育成喬木林的灌木林地,采取補植、補播、人工促進等方法育林。對樹種組成單一和結構層次簡單的小班,采取適當的撫育措施,促進林下幼苗、幼樹生長,逐漸形成異齡復層結構的林分。有林地和灌木林的育林,要努力向針闊混交林的方向培養。三、災害防治定期檢查封育區的火災、林木有害生物和人為破壞隱患,積極做好森林火災、林木有害生物和人為破壞的預測預防。在火
19、險等級高的地段要開設生土防火隔離帶。第二十二條 建立封育制度一、為保證封育成效,應制定管護公約和封禁辦法。二、逐山逐溝具體落實各封育區的邊界、面積、封禁辦法和管護設施等。三、建立聯防制度和獎懲制度,對非法進入者、破壞者明確懲罰辦法。第二十三條 管護設施一、在道路、邊界的主要路口樹立標牌,注明封山育林的四至范圍、面積、封育類型、封育時間、封山公約的主要內容和管護人姓名等。二、在管護困難的封育區,要設哨卡,修建簡易護林房舍、林道等加強封育區管護。具體建設標準由各地按實際情況確定。第二十四條 封沙(山)育林(草)合格技術指標一、封育區合格標準(一)封沙(山)育林(草)應于當年進行封育區合格檢查。(二
20、)檢查內容包括:封禁措施、培育措施、封育制度和管護設施等方面的完成情況。(三)滿足下列條件的封育區為合格:1.符合第十七條規定的封育條件;2.有合理的封育規劃和作業設計;3.設置了醒目固定標牌;4.實施了封育措施;5.落實了管護措施;6.制定了封育制度。二、封育成效標準(一)封育期滿后進行封育成效檢查。(二)以小班為單位按無林地和疏林地封育(分別封育類型)、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封育(分別喬木林與灌木林)進行成效合格評定。1.無林地和疏林地封育以封育小班為單位,按設計的封育類型評定,小班滿足表2所列條件之一,且分布均勻為合格。表2 無林地和疏林地封育小班合格技術指標表類 型年均降水量400毫米地區年
21、均降水量250-400毫米地區年均降水量250毫米地區喬木型1.郁閉度0.2;2.小班平均每公頃有喬木1050株(含原有喬木)以上。喬灌型1.喬木郁閉度0.2;2.灌木覆蓋度30%;3小班每公頃有喬灌木株數1350株(叢)以上,其中喬木所占比例在30%以上。1郁閉度0.2;2灌木覆蓋度30%;3小班每公頃有喬灌木株數1050株(叢)以上, 其中喬木所占比例在30%以上。1郁閉度0.2;2灌木覆蓋度30%;3小班每公頃有喬灌木株數900株(叢)以上, 其中喬木所占比例在20%以上。灌木型1灌木覆蓋度30%;2小班平均每公頃有灌木1050株(叢)以上。1灌木覆蓋度30%;2小班平均每公頃有灌木90
22、0株(叢)以上。1灌木覆蓋度20%;2小班平均每公頃有灌木600株(叢)以上。灌草型1小班灌草覆蓋度50%,其中灌木覆蓋度30%;2每公頃有灌木900株(叢)以上。1小班灌草覆蓋度50%,其中灌木覆蓋度20%;2每公頃有灌木750株(叢)以上。1小班灌草覆蓋度50%,其中灌木覆蓋度15%;2每公頃有灌木600株(叢)以上。2.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封育(1)有林地封育小班有林地封育小班滿足表3所列條件為合格。表3 有林地封育小班合格技術指標表年均降水量400毫米地區年均降水量250-400毫米地區年均降水量250毫米地區小班郁閉度0.6,林木分布均勻,且林下有分布較均勻的幼苗3000株(叢)/公頃以
23、上或幼樹500株(叢)/公頃以上。小班郁閉度0.5,林木分布均勻,且林下有分布較均勻的幼苗2000株(叢)/公頃以上或幼樹300株(叢)/公頃以上。小班郁閉度0.4,林木分布均勻,且林下有分布較均勻的幼苗1000株(叢)/公頃以上或幼樹200株(叢)/公頃以上。(2)灌木林地封育小班灌木林地封育小班滿足表4所列條件為合格。表4 灌木林地封育小班合格技術指標表年均降水量400毫米地區年均降水量250-400毫米地區年均降水量250毫米地區小班喬木郁閉度0.2,喬灌木總蓋度60%,且灌木分布均勻。小班喬木郁閉度0.1,喬灌木總蓋度50%,且灌木分布均勻;或喬灌木總蓋度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且分布均
24、勻。小班喬灌木總蓋度40%,且灌木分布均勻。第五章 飛播造林治沙第二十五條 飛播條件飛機播種應同時具備下列條件:一、具有相對集中連片的宜播面積,其面積一般不少于飛機一架次的作業面積;同時宜播面積應占播區總面積60以上。二、有適宜飛播的自然條件、地形條件和技術條件,但氣候條件差的地區飛播應經過嚴格論證。三、風沙活動強烈地區應先設置沙障。四、播區土地權屬清晰。第二十六條 飛播固沙植物的選擇除滿足第五條的有關規定外,飛播固沙植物還應符合以下條件:一、優先選用鄉土樹種中的固沙先鋒樹(草)種,并具有豐富的種源,能滿足飛播治沙對種子數量的要求。二、根系發達,繁殖能力強,具有耐干旱、瘠薄,種子易于附沙,吸水
25、力強,發芽快,易成活。三、植物種子、幼苗適應流沙環境,能忍耐沙表高溫。能適應風蝕及沙埋環境并能在短期形成優勢群落,固沙效果好。第二十七條 飛播種子處理一、根據不同樹種特性及飛播作業要求,應對種子分別進行風選、水選、包衣等處理,積極推廣行之有效的鳥鼠驅避劑、植物生長調節劑拌種處理。二、對小粒種子和易漂移種子,應進行必要的大粒化處理。三、播前對種子采用對人畜無害的藥液浸種,防止鼠、兔、鳥、蟲危害。第二十八條 飛播作業一、有牲畜為害的地方,播前要對播區進行圍欄。二、按照飛播規劃設計進行作業。飛播的樹種配置類型分為喬木純播、喬木混播、喬灌混播、灌木純播、灌木混播、灌草混播。沙區飛播的樹種配置應以灌草混
26、播類型為主;流動、半固動沙地實施飛播治沙時,地面處理以設置沙障為主。三、沿航帶中線及其兩側各2025米處設接種點,擺設1米1米接種樣方,檢查落種情況。播種質量合格標準為:實際播幅不小于設計播幅的70%或不大于設計播幅的130%;單位面積平均落種粒數不低于設計落種粒數的50%或不高于設計落種粒數的150%;落種準確率和有種面積率大于85%。第二十九條 播區管理一、飛播后播區全封5年。全封期間制定封禁管護制度,設置封禁設施,落實專人管護等管護措施。嚴禁放牧、割草、砍柴、挖藥和采摘等人為活動。二、對飛機難以作業的死角和漏播地塊要及時進行人工點播或撒播。三、做好播區鳥獸病蟲害防治工作。四、飛播治沙后,
27、項目區禁止放牧。在灌草植被蓋度50%的地方,可允許適度的人工割草,當年最后一次割草留茬不低于5厘米。第三十條 飛播技術標準一、飛播成苗標準(一)播后翌年進行飛播區成苗調查與評定。(二)飛機播種以播區為單位調查。采用10平方米樣圓調查飛播樹種出苗情況。在播區內垂直于播帶設調查樣線,每隔12公里設一條樣線,在樣線上每2030米系統布設一個樣圓,最少樣圓數應符合表5規定。表5 最少樣圓數量指標表設計宜播面積占播區面積比重檢查樣圓數60%70%65個70%45個(三)飛播或天然更新的目的樹種,生長趨于穩定的健壯苗木均為有效苗木。小班宜播面積內有效林(草)苗木達到3000株/公頃以上,分布均勻,或有苗樣
28、圓頻度大于50%時為合格。二、飛播成效標準(一)飛播成效調查,喬木樹種于飛播后7年進行,灌木樹種于飛播后5年進行。(二)小班成效標準調查以宜播小班為單位,按郁閉度或成苗標準調查方法進行抽樣調查。小班滿足表6所列條件之一。表6 飛播治沙小班合格指標表類 型合 格 條 件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地區1.小班郁閉度0.2;2.小班灌木蓋度40%;3.小班喬灌木總蓋度40%;4.小班每公頃有喬灌木株數1050株(叢)以上。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地區1.小班郁閉度0.2;2.小班灌木蓋度30%;3.小班喬灌木總蓋度30%;4.小班每公頃有喬灌木株數900株(叢)以上。第六章 工程固沙技術第三十一條
29、 工程固沙條件一、植被覆蓋度10%、風沙活動強烈、地表沙物質處于流動狀態的沙丘或沙丘鏈。二、植被蓋度10%的平緩流動沙地或起伏不大(1015)的低矮流動、半固定沙丘。第三十二條 工程固沙技術措施工程固沙采用營造沙障的技術。沙障類型、沙障結構、沙障配置與應用參照防沙固沙技術規范(GB/T 211412007)執行。第三十三條 工程固沙中常用沙障及設置標準一、草方格沙障。鋪設部位為整個沙地、沙丘或沙丘鏈流沙表面。(一)沙障材料。稻草、麥秸、蘆葦、蒲草等。(二)沙障規格。一般為1米1米,但較為平坦流動沙地等特殊條件沙障規格為2米2米。(三)沙障高度。地面以上510厘米,沙障入土深度515厘米。(四)
30、沙障施工1.沿沙丘等高線方向為緯線樣線,垂直沙丘等高線方向為經線樣線進行放線。按照先經線樣線,再沿沙丘緯線樣線的順序進行施工。2.將沙障材料垂直平鋪在經緯樣線上,在交叉部位也要放置沙障材料,組成完整閉合的網格,鋪設材料要均勻,厚度23厘米為宜。3.將方型鐵鍬或其它工具放在麥秸中央并用力下壓,使麥秸兩端翹起,麥秸中間部位壓入流沙中。麥秸中間部位入沙深度515厘米,同時麥秸兩端翹起部分高出沙面510厘米。二、平鋪式沙障。鋪設部位為整個沙地、沙丘或沙丘鏈流沙表面。(一)沙障材料。粘土、礫石、秸桿、樹枝等材料。(二)沙障規格。粘土或者礫石沙障規格為0.5米0.5米的網格狀,秸桿、樹枝等材料沙障規格為2
31、米或4米間距的帶狀。(三)沙障高度。地面以上510厘米。(四)沙障施工1.帶狀沙障沿沙丘等高線進行放線;網格狀沙障還需沿沙丘垂直等高線方向進行放線,形成網格。2.從沙丘上部自上而下的順序施工,以確保沙障的完整。3.將粘土或礫石等沙障材料平鋪在樣線上,并進行修整或固定成埂;秸桿、樹枝等沙障材料成捆或交錯平鋪在樣線上。三、高立式機械沙障。鋪設部位為整個沙地、沙丘或沙丘鏈流沙表面。(一)沙障材料。柳條、秸稈、蘆葦、枯枝等非活體材料。(二)沙障規格:1米1米、2米2米的網格狀或24米間距的帶狀。(三)沙障高度:地面以上50厘米以上,沙障入土的深度2040厘米。(四)沙障施工1.沿沙丘等高線挖深4060
32、厘米、底寬5厘米的溝(帶狀沙障),網格狀沙障還需要沿沙丘垂直等高線挖溝,組成完整閉合的方格。2.從沙丘上部往下的順序進行施工。3.將沙障材料直立插入溝內,地表上露高度50厘米以上,并進行整理,使得沙障疏密適度。4.埋沙、踏實對沙障進行固定。四、植物再生-機械復合型沙障。鋪設部位為沙地、沙丘或沙丘鏈中下部。(一)沙障材料:黃柳、楊柴、沙柳、檸條等一、二年生枝條,長度5070厘米。沙蒿、雜草、秸稈等作填充材料。(二)沙障規格:4米4米或6米6米。(三)沙障高度:地表以上20厘米,沙障埋入沙中的深度3050厘米。(四)沙障施工1.沿沙丘等高線和垂直等高線方向上放線。2.垂直于主風向的沙障稱為主帶,平
33、行于主風向的沙障稱為副帶。主帶栽植黃柳、沙柳等沙生灌木,副帶栽植楊柴、檸條等沙生灌木。3.栽植時將沙障材料埋入沙中6080厘米,地表上露高20厘米,等株距50100厘米為一叢,每叢23株,株間以沙蒿、雜草、秸稈等為填充料埋充,并進行整理,確保沙障疏密適度。4.埋沙、踏實對沙障進行固定。五、直播植物再生沙障。適宜年平均降水量300400毫米的沙區。鋪設部位為需要施工的平緩沙地、沙丘。(一)沙障材料:目的樹種楊柴、檸條,伴生植物種選擇燕麥和小麥等。混交比1:10,每畝播種量為1520斤。(二)直播時間:雨季(6月)。(三)沙障規格:根據流動沙地起伏、平緩等狀況,直播生物沙障網格設計為1米1米、1米
34、2米和2米2米等不同的規格。(四)沙障施工1.結合流動、半流動沙地的特點,選擇播種機械。2.帶狀沙障沿沙丘等高線進行放線;網格狀沙障還需沿沙丘垂直等高線方向進行放線,形成網格。3.延帶狀或網格狀樣線進行直播,直播深度3厘米,寬度20厘米。4.實行開溝整地、播種、覆土一次完成。第三十四條 沙障維護沙障建成后,要加強巡護,防止人畜破壞。機械沙障損壞時,應及時修復。第三十五條 工程固沙評定標準沙障在經過一個完整的冬春使用后,對其防沙固沙效果進行檢查評定。合格評定標準見表7。表7 工程固沙效果評定指標表項 目優良差沙障的保存完好率85%70%85%70%保 苗 率80%60%80%60%第七章 縣級作
35、業設計與檔案管理第三十六條 縣級作業設計要求一、縣級作業設計應以省級主管部門下達的年度工程建設任務和批準的實施方案為依據,以鄉鎮(國有林場)為單位,按村(林班)設計到小班地塊,退耕還林任務應落實到具體地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人。二、縣級作業設計應包括造林營林設計、防沙治沙設計、森林撫育設計、配套基礎設施設計、種苗質量要求和林木良種使用率、施工作業順序與勞力安排、施工物資與材料和用工量測算等內容。三、縣級作業設計由有相應資質的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單位或由縣級林業主管部門組織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專業人員編制。四、縣級作業設計由省級林業主管部門或委托市級林業主管部門進行審批,省級林業主管部門備案。作業設計批復
36、后原則上不得變更,由于特殊情況確實需要變更的,應由原審批單位批準同意。五、縣級作業設計成果由設計說明書、設計表(卡)、設計圖組成。圖、表、卡等設計成果齊全,并納入技術檔案管理。第三十七條 建檔要求一、人工造林按造林地的最小單位(小班)建立檔案。飛播造林治沙在播區經營區劃的基礎上建立技術檔案。封沙(山)育林(草)以封育區為單位建立檔案。二、抽取一定數量(5%以內)并具有代表性的造林地小班,從整地造林開始建檔,連續記載經營管理活動、林木生長情況、幼林檢查、成林調查結果和防沙治沙成效情況。三、技術檔案由縣級林業主管部門管理,以備查用。第三十八條 建檔內容一、工程檔案分為技術檔案和管理檔案兩類。技術檔
37、案包括資源檔案和經營檔案等,管理檔案包括財務檔案、制度法規檔案和權益檔案等。二、資源檔案內容主要包括:林地區劃、規劃、設計等技術資料及全部屬性數據、圖形數據資料;資源調查和復查資料;地方資源監測資料;檢查期內歷年統計年報表、統計臺帳等資源更新資料;種苗來源、種苗標簽、種苗經營許可證、種苗檢驗證等。三、經營檔案內容主要包括:種苗來源、種苗標簽、種苗經營許可證、種苗檢驗證等,造林施工單位、施工日期和施工情況,施工的組織、管理、檢查驗收情況,各工序用工量及投資情況以及各種適用技術推廣應用資料,林木有害生物種類和防治情況等。第三十九條 檔案管理一、檔案要專人專管,原始資料要及時整理登記,做到準確無誤。
38、二、各級林業主管部門應配備專人負責檔案管理,上級林業主管部門定期檢查。三、技術檔案要由業務領導和技術人員審查簽字,并實行技術檔案的計算機化管理。四、逐步建立國家、省、地、縣四級造林質量管理信息系統,實行信息化和網絡化管理。附錄A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區主要樹種項 目樹 種 名 稱喬木樹種油松、落葉松、樟子松、白皮松、側柏、杜松、檜柏、云杉、沙地云杉、蒙古櫟、遼東櫟、槲櫟、楊、榆、樺、山楊、胡桃楸、刺槐、國槐、旱柳、五角楓、元寶楓、白蠟、椿樹、火炬樹、山桃、山杏、沙棗、檉柳、文冠果、桑樹、山楂、杏、杏扁、板栗、核桃、蘋果、梨、棗、桃、李子灌木樹種花棒、楊柴、紫穗槐、黃柳、沙柳、檸條、沙地柏、枸杞
39、、沙棘、沙拐棗、梭梭、白刺、華北駝絨藜、胡枝子、丁香、小檗、杜梨、小葉錦雞兒、酸棗、繡線菊、長柄扁桃、蒙古扁桃、榛子、黃榆、黃刺玫、四合木、半日花、紅砂、沙冬青、沼柳、杞柳、刺五加、胡頹子、荊條、黃櫨、六道木、金露梅、黃荊、照山白附錄B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區主要造林樹種最低初植密度表樹 種(組)密 度(株或叢/畝)株行距(米)油松、樟子松、云杉、白皮松等5534側柏、落葉松、杜松、檜柏、刺槐、榆樹、山桃、山杏、杏扁、文冠果等7433楊、柳、櫟、楓、樺、椿樹、國槐、旱柳等4144花棒、楊柴、紫穗槐、黃柳、沙柳、檸條、枸杞、沙棘、沙拐棗、梭梭、檉柳等7433長柄扁桃、蒙古扁桃、榛子、黃榆、沼柳、杞柳、胡頹子、荊條、黃櫨、杜梨等11023板栗、棗、杏、核桃、山楂、蘋果、桃、梨等3345注:表中未列樹種及大規格苗木參照地方標準對照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