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啪啪夜福利无码亚洲,亚洲欧美suv精品,欧洲尺码日本尺码专线美国,老狼影院成年女人大片

個人中心
個人中心
添加客服微信
客服
添加客服微信
添加客服微信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升級會員
升級會員
返回頂部
ImageVerifierCode 換一換

電力公司110(66)kV變電站輸變電工程初步設計內容深度規定(32頁).pdf

  • 資源ID:581009       資源大小:168.05KB        全文頁數:32頁
  • 資源格式:  PDF         下載積分: 20金幣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電力公司110(66)kV變電站輸變電工程初步設計內容深度規定(32頁).pdf

1、XX電網公司輸變電工程初步設計內容深度規定110(66)kV 變電站Q/GDW 1 6 6.2 2 0 1 0I目次前言II1范圍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總則 14總的部分 25電力系統 56電氣部分 77二次系統 98土建部分 149消防部分 2110環境保護、水土保持和節能減排 2111勞動安全衛生 2212主要設備材料清冊 2213專題報告 2214概算部分 2315附件 24編制說明 25Q/GDW 1 6 6.2 2 0 1 0XX1電網公司輸變電工程初步設計內容深度規定110(66)kV 變電站1 范圍本規定適用于XX電網公司 110(66)kV 變電站的新建、擴建和改建工程的設

2、計。本規定只對設計的內容深度做出要求,不作為各設計單位內部專業分工和卷冊劃分標準。2 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標準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標準。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標準。XX電網公司標準化成果(輸變電工程通用設計、通用設備)應用目錄XX電網公司基建新技術研究及應用集約化管理辦法電網工程限額設計控制指標Q/GDW 383-2009智能變電站技術導則及編制說明Q/GDW 393-2009110(66)kV220kV 智能變電站設計規范Q/GDW 248-2008輸變電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實施管理規程及編制說明3

3、 總則3.1 設計文件應遵守XX及其有關部門頒發的設計文件編制和審批辦法的規定。3.2 應執行XX規定的基本建設程序。核準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和設計基礎資料是初步設計的前提條件。3.3 設計文件應貫徹XX各項技術方針、政策及上級部門對工程建設的要求;應符合現行有關標準(規范)的規定;大力推廣應用通用設計、通用造價、通用設備典型規范,貫徹“兩型一化”變電站建設有關要求,積極應用新技術。3.4初步設計文件的內容a)設計文件總目錄b)設計說明書c)設備材料清冊d)設計圖紙e)專題報告f)概算書g)勘測報告h)附件3.5 設計說明書內容a)總的部分b)c)電力系統電氣部分d)二次系統e)土建部分Q/GDW

4、 1 6 6.2 2 0 1 0f)消防部分g)環境保護、水土保持和節能減排h)勞動安全衛生3.6 初步設計文件編制的一般要求23.6.1 一般要求a)說明書、設備材料清冊和概算書宜按 A4 版面出版。設計圖紙不宜大于 1 號。b)設計說明書應包括設計總說明,各專業設計說明。c)封面:寫明項目名稱、編制單位,編制年月。d)扉頁:寫明設計人、校核人、審核人和批準人,并經上述人員簽署或授權蓋章。3.6.2 對改擴建工程,應說明已建工程建設及規劃情況,圖紙應采用規定的圖線標明已建、本期和遠期規模。3.6.3 初步設計文件中應包含外委項目的初步設計文件,主體設計單位應審查后負責概算匯總。3.7 對設計

5、中的重大問題,應進行多方案(宜為 2 個或以上)的技術經濟比較,提出推薦方案。當進行專題論證時,應對各方案的技術優缺點、工程量及技術經濟指標做詳細論述。如做經濟比較時,應做到概算深度。3.8 初步設計文件各部分具體的內容及深度要求,在以下各章節中分別說明。4 總的部分4.1 概述4.1.1 工程設計的主要依據a)XX相關的政策、法規和規章b)工程設計有關的規程、規范c)政府和上級有關部門批準、核準的文件d)可行性研究報告及評審文件e)設計合同或設計委托文件f)城鄉規劃、建設用地、水土保持、環境保護、防震減災、地質災害、壓覆礦產、文物保護、消防和勞動安全衛生等相關依據4.1.2 工程建設規模和設

6、計范圍a)工程建設規模說明變壓器容量、臺數(包括本期及遠期規模);無功補償裝置臺數及容量;各電壓等級出線回路數;分期建設的情況。b)設計范圍與分工說明本工程設計的范圍和外部協作項目的分工界限。對改擴建工程,尚應說明原有工程情況及其與本期工程的銜接和配合。c)試驗研究項目說明依托本工程開展的試驗研究項目。4.2 站址概況4.2.1 站址自然條件a)說明站址地理位置,工程所在地的省市、區縣、鄉鎮街道的名稱,站址距主要城鎮的距離及相互位置關系。簡述站址周圍自然與人文環境、道路、交通、市政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情況,以及四鄰原有的和規劃的重要建(構)筑物等設施。b)概述場地地形地貌(如山丘、水域、最高

7、最低標高、坡度等);描述場地內原有土地情況(農田、坡地、林地、水塘等),原有植被、溝渠、水塘、輸電線路、通信設施、市政基礎設施(如輸氣、輸水管Q/GDW 1 6 6.2 2 0 1 03線等)等情況,原有民房、墳墓、等建(構)筑物及其拆遷情況;說明站址地下文物及礦藏分布情況。c)站外交通運輸及公路的引接。概述站址區域公路、鐵路、水運、航運現狀及發展規劃,進站道路引接公路的等級、路寬及路況。4.2.2 環境影響評價結論說明本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批復意見及結論。4.2.3 進出線走廊條件說明站址周圍環境,出線走廊條件。近遠期出線規劃情況,本期出線方向及出線情況。4.2.4 征地拆遷及設施移改的內

8、容結合站址自然條件及建站條件、進出線走廊情況,說明站址征地拆遷建筑及設施移改的內容。具體應包括土地利用現狀與類型,征地面積總量、房屋拆遷總量、林木砍伐總量、以及對工程投資有較大影響的其它重要移改設施總量。4.2.5 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和水文氣象條件4.2.5.1 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a)站區地形地貌、地層分布、地質構造、各層巖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及主要指標,不良地質作用,軟弱層和不穩定與特殊性巖土層的分布情況。b)站區地震基本烈度及確定的依據,地震動峰值加速度。c)地下水類型、埋深及對建筑材料腐蝕性的評價。d)場地土類別和建筑物的場地類型。4.2.5.2 水文氣象a)一般包括氣溫、氣壓、降雨量、濕度

9、、蒸發量、日照、雷暴日數、風速和風向、積雪(覆冰)厚度、土壤凍結深度,以及大氣污染(鹽霧污染、工業污染等)。b)說明站址頻率為 2的高水(潮)位或歷史最高內澇水位;或說明站址頻率為 2的山洪流量。根據需要,簡述河流沖刷、山洪影響、站區周圍場地匯水、水系環境變化等因素對站址防洪、排澇、排洪措施的影響。4.3 技術原則及存在問題4.3.1 主要技術方案包括電氣主接線、主要設備選擇、配電裝置布置型式、變電站運行管理模式、系統保護、調度自動化、通信、變電站自動化系統及其他二次系統、總平面及豎向布置、建筑方案等。4.3.2 通用設計、通用設備、通用造價的應用4.3.2.1 對應標準化成果應用目錄,說明通

10、用設計、通用設備應用情況,并填寫成果應用表(見表 1);未采用時,應說明原因。4.3.2.2 與通用造價進行投資對比分析,說明控制工程造價的措施。表 1 110kV(66)kV 變電站通用設計、通用設備成果應用表電壓等級主變臺數及容量(MVA)出線規模(高/中/低)變電站類型工程概況配電裝置類型 A:GIS;B:HGIS;C:瓷柱式;D:罐式設計方案選擇通用設計方案編號;A:直接采用通用設計方案;B:進出線規模調整;C:無功補償配置調整Q/GDW 1 6 6.2 2 0 1 0表 1(續4)主變壓器設備編號并聯電容器裝置設備編號GIS 設備編號110(66)kV斷路器設備編號110(66)kV

11、 避雷器設備編號35kV 開關柜(斷路器)設備編號通用設備開關柜(斷路器)設備編號注:表中設計方案號和模塊、設備編號應對照XX電網公司標準化成果(輸變電工程通用設計、通用設備)應用目錄進行選取。4.3.3 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說明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應用情況。4.3.4 說明控制工程造價的措施4.3.5 提請在設計評審時需解決或確定的主要問題a)有關城鄉規劃,建設用地、拆遷賠償、水源、電源和道路等問題。b)總概算(投資)存在的問題。c)設計選用標準方面的問題。d)主要設備標準及來源問題。e)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4.4 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表 2 主要技術方案和經濟指標

12、統計表(推薦方案)序號項目技術方案和經濟指標1主變壓器規模,遠期/本期,型式2(高)電壓出線規模,遠期/本期3(中)電壓出線規模,遠期/本期4(低)電壓出線規模,遠期/本期5低壓側電容器規模,遠期/本期6(高)電氣主接線,遠期/本期7(中)電氣主接線,遠期/本期8(低)電氣主接線,遠期/本期9(高)配電裝置型式,斷路器型式、數量10(中)配電裝置型式,斷路器型式、數量11(低)配電裝置型式,斷路器型式、數量12地區污穢等級/設備選擇的污穢等級13運行管理模式14智能變電站(是/否)Q/GDW 1 6 6.2 2 0 1 05表 2(續)序號項目技術方案和經濟指標15變電站系統通信方式、本期建設

13、規模16電力電纜(km)17控制電纜/(km)18光纜(km)19接地材料/長度(km)20變電站總用地面積(hm2)21圍墻內占地面積(hm2)22進站道路長度 新建/改造(m)23總土石方工程量及土石比 挖方/填方(m3)24棄土工程量/購土工程量(m3)25邊坡工程量 護坡/擋土墻(m3/m3)26站內道路面積 遠期/本期(m3)27電纜溝長度 遠期/本期(m)28水源方案29站外供水/排水管線(溝渠)長度(m)30總建筑面積 遠期/本期(m3)31主控通信樓建筑 層數/面積/體積(層/m2/m3)32構架結構型式及工程量(t)33地震動峰值加速度34地基處理方案和費用35動態投資(萬元

14、)36靜態投資(萬元)37建筑工程費用(萬元)38設備購置費用(萬元)39安裝工程費用(萬元)40其他費用(萬元)41建設場地征用及清理費(萬元)5 電力系統5.1 電力系統概述簡述與變電站有關的電力系統現狀及系統發展規劃。初步設計階段應對可行性研究階段確定的規模和設備參數等進行校核,如有重大變化時,應提出相應的論證報告。Q/GDW 1 6 6.2 2 0 1 065.2 建設規模5.2.1 主變規模說明變電站已建(在建)、本期、遠期主變規模。5.2.2 出線規模變電站各電壓等級出線回路數、方向和分期建設情況。5.2.3 無功補償裝置已建(在建)、本期、遠期低壓側裝設的無功補償設備(并聯電容器

15、及其他型式補償裝置),說明其型式、組數、分組容量和總容量等。5.3 主要電氣參數主要電氣參數的確定應滿足通用設備的選用要求,若不滿足應重點論述。5.3.1 主變型式及參數選擇,包括繞組數、接線組別及阻抗參數等選擇。5.3.2 為滿足電力系統各種運行方式的需要對主接線提出要求。5.3.3 提出電力系統短路計算結果,包括電力系統(投產年限)歸算到變電站有關電壓母線的阻抗;電力系統中期或遠景年歸算到變電站有關電壓母線的阻抗。5.3.4 中性點接地方式選擇及變壓器中、低壓側接地電容電流計算結果。5.4 電力系統圖紙5.4.1 電力系統部分圖紙目次表 3電力系統部分圖紙目次序號圖紙名稱備注1電力系統現狀

16、地理接線圖2電力系統規劃地理接線圖5.4.2 圖紙深度要求5.4.2.1 電力系統現狀地理接線圖表示現有主要電廠、變電站、電網的連接方式;主干線的走向、導線截面和長度。5.4.2.2 電力系統規劃地理接線圖表示出與本工程設計方案有關的本期及規劃電廠、變電站和線路等。5.5 計算項目及其深度要求5.5.1 電力系統計算項目見表 4,具體工程可視需要增減。計算書底稿不列入設計文件,一般只引述計算條件和計算結果,但必須存檔妥善保存,以備查用。表 4 電力系統計算項目目次表序號計算項目備注1遠期、近期歸算至相關母線的系統阻抗2變壓器中、低壓側接地電容電流計算必要時5.5.2 計算書深度5.5.2.1

17、相關設計、計算應給出明確的邊界條件,如:變電站各電壓側的運行方式、線路桿塔參數等。5.5.2.2 遠期、近期歸算至相關母線的系統阻抗列出短路電流計算結果,歸算出近期、遠期歸算至相關母線的系統阻抗,其中近期系統阻抗主要針對改擴建工程。Q/GDW 1 6 6.2 2 0 1 075.5.2.3 變壓器中、低壓側接地電容電流計算由于負荷的不確定性計算困難時,可提供估算值及估算依據。6 電氣部分6.1 電氣主接線6.1.1 簡述變電站本期、遠期建設規模。(包括主變壓器容量和臺數、出線回路數及其名稱,無功補償裝置的容量、臺(組)數)。對改擴建工程應分別說明工程規劃規模、已建情況和本期建設規模。6.1.2

18、 電氣主接線方案應與通用設計及“兩型一化”變電站建設設計導則一致。說明選用的通用設計方案,未采用時說明理由。6.1.3 論述電氣主接線方案(包括各級電壓母線、近期接線、分期建設方式及過渡方案等)。6.1.4 說明各級電壓中性點接地方式(包括變壓器中性點的接地方式及設備)。6.2 短路電流及主要設備選擇6.2.1 說明短路電流計算的依據和條件(包括計算接線、運行方式及系統容量等),并列出短路電流計算結果。6.2.2 說明導體和主要電氣設備的選擇原則和依據。包括變電站自然條件、環境狀況、污穢等級、地震烈度等。6.2.3 說明通用設備應用情況。未采用時應說明理由。6.2.4 說明導體和主要電氣設備的

19、選擇結果(包括選型及主要技術規范)。改、擴建工程應校驗原設備。當采用金屬封閉氣體絕緣組合電器(GIS 和 HGIS 等)設備時,應論述其必要性。6.2.5 當采用智能一次設備時,應論述其必要性并進行方案論證。對電子式互感器,應分析技術經濟合理性。根據工程特點及運行的需求,提出設備狀態檢測范圍與參量。并提出各傳感測量裝置的安裝方式。必要時進行專題論述。6.2.6 結合工程實際情況,提出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的應用。因地制宜推廣采用節能降耗、節約環保的新產品。6.3 絕緣配合及過電壓保護6.3.1 論述過電壓保護措施,說明避雷器選型及其配置情況。6.3.2 提出變電站電氣設備外絕緣的爬電比距和絕緣

20、子串的型式和片數選擇。6.4 電氣總平面布置及配電裝置6.4.1 說明各級電壓出線走廊規劃、站區自然環境因素等對電氣總布置的影響。6.4.2 電氣總平面方案設計應與通用設計及“兩型一化”變電站建設設計導則一致,并說明選用通用設計的方案及適應性依據,未采用通用設計時應說明理由。6.4.3 說明電氣總平面布置方案。6.4.4 說明各級配電裝置型式選擇、間隔配置及遠近期結合的合理性。6.4.5 根據變電站所在地區地震烈度要求,說明電氣設備的抗震措施。6.5 站用電及照明6.5.1 說明站用工作/備用電源的引接及站用電接線方案。6.5.2 說明站用負荷計算及站用變壓器選擇結果。6.5.3 簡要說明站用

21、配電裝置的布置及設備選型。6.5.4 說明工作照明、事故照明、檢修電源和消防電源等的供電方式,并說明主要場所的照明及其控制方式。當選用清潔能源為照明電源時,應說明供電方式,論證其必要性及經濟合理性。6.6 防雷接地6.6.1 說明變電站的防直擊雷保護方式。6.6.2 提供變電站土壤電阻率和腐蝕性情況,說明接地材料選擇、接地裝置設計技術原則及接觸電勢和跨步電勢計算結果,需要采取的降阻、防腐、隔離措施方案及其方案間的技術經濟比較。說明二次設Q/GDW 1 6 6.2 2 0 1 08備對接地的要求。6.7 電纜設施6.7.1 說明站區電纜構筑物型式及尺寸、電纜/光纜敷設方式的選擇。6.7.2 應說

22、明電纜及其構筑物采取的防火和阻燃措施。6.8 電氣部分圖紙6.8.1 電氣專業圖紙可參考表 5 所示編制,各工程視具體情況確定。表 5 電氣部分圖紙目次序號圖紙名稱比例備注1電氣主接線圖包括各比較方案2電氣總平面布置圖1:1001:500包括各比較方案3各級電壓配電裝置平斷面圖1:1001:500包括各比較方案4站用電接線圖5全站直擊雷保護范圍圖1:2001:500推薦總平面方案6.8.2 圖紙深度要求6.8.2.1 電氣主接線圖應表示主變壓器與各級電壓母線的連接。表示各級電壓的電氣接線方式及設備配置情況。表示中性點接地方式及補償設備。標注圖中設備和導體的型號及其主要技術規范。各級電壓出線回路

23、應標注名稱。應繪出遠景接線示意圖(一般可在圖紙右上角表示);對工程的原有部分、本期及預留擴建應加以區分。6.8.2.2 電氣總平面布置圖應表明主要電氣設備、站區建(構)筑物、電纜隧(溝)道及道路等的布置。應表示各級電壓配電裝置(戶外)的間隔配置及進出線排列。母線和出線宜標注相序。布置圖應表明方位、標注位置尺寸,并附必要的說明及圖例。6.8.2.3 各級電壓配電裝置平斷面圖a)應表示出配電裝置的布置(包括設備、構架、母線等各設施的安裝布置,以及導線引接方式)。平面圖應表示進出線排列及間隔配置;表示出通道、走廊等設施,并標注布置尺寸及母線和進出線相序(當電氣總平面圖能清楚表示時,此圖可省略)。b)

24、屋內配電裝置宜繪制配置接線。c)斷面圖應按不同類型間隔出圖,并表明設備安裝位置、尺寸、標高、導線引接方式、電氣距離校驗等(常規配電裝置可只出代表性斷面),且宜有本間隔的接線示意圖。6.8.2.4 站用電接線圖應表示站用工作電源的引接方式。應表示站用母線的接線方式。標注開關柜型號、回路名稱、主要設備及元件規范等.6.8.2.5 全站直擊雷保護范圍圖應表示需要進行保護的電氣設備、建構筑物的平面布置,并標注其高度。應表示避雷針(線)的布置位置,并標注其高度。應繪出對不同保護高度的保護范圍。宜將保護范圍計算結果列表于圖中。6.9 計算項目及其深度要求6.9.1 電氣部分計算項目見表 6,具體工程可視需

25、要增減。計算書底稿不列入設計文件,一般只引述計算條件和計算結果,但必須存檔妥善保存,以備查用。Q/GDW 1 6 6.2 2 0 1 09表 6電氣部分計算項目目次序號計算項目名稱備注1短路電流計算及主要設備選擇2站用電負荷及站用變壓器選擇3導體的電氣及力學計算工程需要時進行4配電裝置的電氣校核計算工程需要時進行5接地計算6防雷保護范圍計算6.9.2 計算書深度6.9.2.1 短路電流計算及主要設備選擇說明短路電流計算的依據和條件(包括計算接線、運行方式及系統容量等),并列出短路電流計算結果。對導體和電器的動穩定、熱穩定以及電器的開斷電流應進行選擇計算和校驗。本項計算的成品應包括:短路電流計算

26、阻抗圖、短路電流計算結果表。6.9.2.2 站用電負荷及站用變壓器選擇應進行站用電負荷統計和計算,并編制負荷計算及站用變壓器容量選擇表。6.9.2.3 導體的電氣及力學計算應進行導體的電氣及力學計算。6.9.2.4 配電裝置的電氣校核計算根據工程具體情況,對配電裝置間隔寬度、架構的高度、寬度、母線最大弧垂以及各種狀態的電氣凈距進行校驗。6.9.2.5 接地計算應計算接地電阻、接地裝置截面、接觸電勢、跨步電勢。6.9.2.6 防雷保護范圍計算計算結果列入防雷保護范圍圖。7 二次系統7.1 系統繼電保護及安全自動裝置7.1.1 一次系統概況簡述一次系統的概況和特點。7.1.2 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概述

27、與本工程有關的系統繼電保護現狀,包括配置、通道使用情況、運行情況,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7.1.3 系統繼電保護配置方案分析一次系統對繼電保護配置的特殊要求,論述系統繼電保護配置原則。提出與本工程相關線路保護、母線保護、自動重合閘、故障錄波器等的配置方案。a)對于線路改接(或接),當對側保護需要調整時,應提出相應的保護設備配置或改造方案。b)當采用分布式母差、分布式故障錄波時,應論述其必要性及實施方案。c)當采用測控保護一體化裝置時,應論述其必要性及實施方案。7.1.4 備用電源自動投切裝置根據需要提出各電壓等級備用電源自動投切裝置配置方案。Q/GDW 1 6 6.2 2 0 1 0107.

28、1.5 對相關專業的技術要求7.1.5.1 對通信通道的技術要求保護對通信通道的技術要求,包括傳輸時延、帶寬、接口方式等。7.1.5.2 提出對電流及電壓互感器、斷路器、直流電源等的技術要求,當采用電子式互感器時,應論述保護對不同類型互感器的適應性及其解決方案。7.1.5.3 當變電站采用智能設備時,應提出繼電保護對過程層設備的接口要求和方案。7.1.5.4 提出系統繼電保護與變電站自動化系統接口設計方案,說明繼電保護設備通信規約要求,對于改擴建變電站,新配置繼電保護裝置規約與原有保護裝置不一致時,應提出解決方案。7.2 系統調度自動化7.2.1 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概述與本工程相關的調度端能量管

29、理系統、調度數據網絡及安全防護等的現狀及存在問題。7.2.2 遠動系統根據調度關系,提出遠動系統配置方案,明確技術要求及遠動信息采集范圍和傳輸要求。7.2.3 關口電能計量系統7.2.3.1 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簡述與本工程有關的電能量計量(費)系統現狀及存在的問題。7.2.3.2 電能計量裝置及電能量遠方終端配置根據各相關電網電能量計量(費)建設要求,提出本工程計費、考核關口計量點設置原則,明確關口表和電能量采集處理終端配置方案,提出電能量信息傳送及通道配置要求。當采用電子式互感器時,論述計費關口表適應性及精度要求。7.2.4 調度數據通信網絡接入設備根據相關調度端調度數據通信網絡總體方案要求,

30、分析本工程在網絡中的作用和地位,提出本工程調度數據通信網絡接入設備配置要求、網絡接入方案和通道配置要求。7.2.5 二次系統安全防護根據相關調度端和變電站二次系統安全防護總體要求,分析本工程各應用系統與網絡信息交換、信息傳輸和安全隔離要求,提出二次系統安全防護分區方案、設備配置要求及示意圖。7.2.6 相關調度端系統根據電網二次系統規劃及可研結論,結合本工程建設情況、如需完善和改造相關調度端主站系統,初步設計階段應根據合同要求同步開展相關單項工程設計,提出設備配置方案和投資概算。7.3 系統及站內通信7.3.1 通信現狀敘述與變電站相關的電力系統通信現狀,包括傳輸型式、電路制式、電路容量、組網

31、路由、設備配置、相關光纜情況等。7.3.2 通道要求根據調度組織關系、運行管理模式和電力系統接線,提出線路保護、安全自動裝置、調度自動化等相關信息系統對通道的要求,以及變電站至調度、集控中心、運行維護等單位的各類信息通道要求。7.3.3 系統通信方案a)根據接入系統和可行性研究,提出變電站系統通信方案。當系統情況變化引起通信方案改變時,應闡述其技術經濟性。本變電站的建設對現有通信有影響時,應包含臨時過渡方案。b)當有載波通信系統時,應提出詳細的載波通信方案,包括載波通道組織、設備配置、選型,以及保護及遠跳傳輸方式。c)根據系統總體規劃提出變電站綜合數據通信網絡接入設備的配置方案。7.3.4 通

32、道組織Q/GDW 1 6 6.2 2 0 1 011根據通信現狀和方案,進行變電站通道組織。當方案路由與前期發生變化時,應再次核算保護通道傳輸時延。7.3.5 站內通信方案7.3.5.1 論述變電站通信系統的供電方案,提出通信電源的配置方案。7.3.5.2 提出通信部分的信息監測范圍及監測方案。7.3.5.3 提出變電站市話通信方案。7.3.5.4 提出通信設備的組屏和布置方案。7.3.6 配套通信工程在初設階段應根據合同要求同步開展通信單項工程設計,提出完整的初步設計報告和概算書。7.4 變電站自動化系統7.4.1 管理模式依據無人值班變電站管理模式,提出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總體配置要求。7.4

33、.2 監測、監控范圍概述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監測、監控范圍及信息內容。7.4.3 配置方案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設計方案,包括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網絡結構、系統設備配置、主要功能、高級應用功能等。a)根據一次設備選型與布置,說明站控層、間隔層設備配置、網絡結構。b)當采用智能變電站設計方案時,應論述過程層組網方案、設備配置、布置方式等,必要時進行專題論證。c)依據二次系統通用設計進行防誤操作閉鎖方案設計,必要時進行方案比選,提出推薦方案。d)對于改擴建工程需改造變電站自動化系統時,主要方案應根據可研結論確定。初步設計階段應根據合同要求同步開展相關專項工程設計,提出設計方案和投資概算。7.4.4 與其它設

34、備接口提出變電站自動化系統與繼電保護裝置、一次設備智能裝置、非關口電度表、電能量采集處理裝置、站內其它智能裝置、全站時鐘同步系統的接口方案和技術要求。7.4.5 高級應用說明變電站自動化系統高級應用實施方案和配置要求,需要主站端系統配合實現時,應提出相應接口要求。7.5 元件保護及自動裝置7.5.1 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簡述與元件保護相關的一次系統概況和特點;概述與本工程有關的元件保護現狀,包括配置、運行情況,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7.5.2 保護配置分析一次系統對繼電保護配置的要求,論述元件保護(主變壓器、無功補償裝置等)配置方案;當主變壓器采用測控保護一體化裝置時,應論述其必要性及實施方案。

35、7.5.3 對相關專業的要求a)變壓器保護裝置等與變電站自動化系統接口方案,如變電站采用智能設備,還應提出其對過程層設備接口方案。b)提出對電流及電壓互感器、斷路器、直流電源等的技術要求,當主變各側采用不同類型互感器時,應論述保護的適應性及其解決方案。7.6 直流及交流不停電電源系統7.6.1 直流系統Q/GDW 1 6 6.2 2 0 1 012a)根據無人值班變電站管理模式、地理位置和二次設備布置,提出變電站直流系統的電壓選擇、系統接線方式、配置方案。b)根據無人值班變電站的管理模式,統計全站負荷,按事故備援時間計算蓄電池組容量,提出直流蓄電池組、充電設備配置方案。7.6.2 不停電電源系

36、統根據站內不停電供電的二次設備需求,說明不停電電源系統接線方式、配置方案。7.6.3 當全站采用交直流一體化電源系統時,應論述其具體實施方案。7.7 其他二次系統7.7.1 全站時鐘同步系統a)全站時鐘同步系統設計方案,包括與站內站控層、間隔層、過程層的各類設備對時方案和接口要求。采用網絡對時方案時,應論述其同步精度要求、對交換機的要求及具體實施方案。b)說明時鐘同步系統設備布置方案和電源要求。7.7.2 非關口電能計量系統說明各電壓等級電度表配置及組網方案。當采用電子式互感器時,應提出電度表配置和接口要求。7.7.3 設備狀態監測系統7.7.3.1 根據變電站內設備狀態監測范圍及參量,說明變

37、電站設備狀態監測系統設計方案,論述傳感測量裝置配置方案。7.7.3.2 說明設備狀態監測系統功能、設備配置,需要時說明與遠方主站的傳輸信息、規約、通道要求,以及對主站端的接口要求。7.7.4 電流互感器、電壓互感器二次參數選擇結合變電站內不同電壓等級主接線型式,根據繼電保護、自動裝置、測量儀表和計量裝置要求,論述變電站內電流互感器、電壓互感器二次參數的選擇配置,包括電流互感器、電壓互感器的相數配置,二次繞組數量、準確級及容量等參數的選擇等。也可以圖紙型式表示。7.7.5 二次設備的接地、防雷、抗干擾根據變電站內二次設備的布置方式,說明二次設備的接地、防雷及抗干擾措施。包括控制電纜的選型、敷設與

38、接地方式;互感器二次回路的接地方式;二次設備等電位接地網的設計方案及設備防雷措施等。7.7.6 輔助系統7.7.6.1 圖像監視及安全警衛系統a)全站圖像監視系統設計方案,包括功能、監視范圍及攝像設備布點方案。提出視頻圖像信號傳輸方案、帶寬要求。b)說明變電站的安全警戒設計方案。7.7.6.2 火災報警系統a)火災報警系統設計方案,包括系統結構、布線要求及主機、控制模塊布置方案。b)提出火災報警系統與其它系統的聯動方案。7.7.6.3 智能監測與輔助控制系統當輔助系統采用一體化設計時,論述包括圖像監視及安全警衛系統、火災報警系統、主變消防、采暖通風、照明、給排水等在內的輔助智能控制系統組成方案

39、,說明各子系統間聯動配合方案、設備配置,需要時說明與遠方主站端系統傳輸通道要求,以及對主站端接口要求。7.8 二次設備組柜及布置7.8.1 結合一次設備布置型式,說明二次設備室設計方案。7.8.2 根據二次系統技術方案提出二次設備室設備組柜布置方案。當采用智能變電站設計方案,應論述過層設備包括合并單元、智能組件等布置方案。7.8.3 說明二次設備接地、防雷、抗干擾設計方案。說明對電力電纜、控制電纜、光纜的抗干擾及阻Q/GDW 1 6 6.2 2 0 1 013燃要求。7.9 二次系統圖紙7.9.1 二次系統部分圖紙目次表 7二次系統部分圖紙目次序號圖紙名稱備注1系統繼電保護配置圖可與 6 合并

40、出圖2變電站自動化系統方案配置圖3變電站二次系統分區安全防護示意圖可與 2 合并出圖4自動化系統過程層網絡配置圖可與 2 合并出圖5狀態監測系統配置圖6保護配置圖7直流系統接線圖8二次設備室布置圖二次與通信專業合并出圖9變電站接入系統前通信系統現狀圖在初步設計報告中插圖10變電站接入系統后通信組織圖在初步設計報告中插圖11電力線載波通道組織圖如需要建設載波電路時在初步設計報告中插圖注:圖紙宜采用 A3 圖幅表示7.9.2 圖紙深度要求7.9.2.1 系統繼電保護配置圖應按推薦的電氣主接線方案示意線路、母線等保護配置方案。7.9.2.2 變電站自動化系統方案配置圖應表明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站控層各

41、工作站、遠動通信裝置、二次安全防護設備、間隔層測控單元、網絡連接的結構示意,與保護、電能量等其他外部系統的接口、打印機、顯示器等設備的配置。7.9.2.3 變電站二次系統分區安全防護示意圖應示意變電站二次各應用系統的安全分區,根據信息交換需要進行互聯情況部署防護設施。7.9.2.4 自動化系統過程層網絡配置圖應表明變電站自動化系統各電壓等級的過程層由互感器、智能組件、網絡設備至間隔層設備間聯系結構示意圖。7.9.2.5 狀態監測系統配置圖應表明狀態監測系統的各類設備配置、網絡連接的結構示意,需要時提出向遠方主站的傳輸信息、規約、示意圖。7.9.2.6 保護配置圖應表明保護配置原理及主要保護方式

42、;電流互感器接線方式等。7.9.2.7 直流系統圖應表示直流系統的接線方式;蓄電池型號和數量;充電設備及饋線數量等。當采用一體化電源設備時,直流系統圖應表示一體化電源所涵蓋所有設備的型號、數量及接線方式等。7.9.2.8 二次設備室屏位布置圖Q/GDW 1 6 6.2 2 0 1 014應表示二次設備室設備的布置方式、布置尺寸。圖中應有屏編號、名稱、型式對照表。7.9.2.9 變電站接入系統前通信系統現狀圖應示意變電站投產前所在地理位置有關電通、區域、省、地光纖、微波等通信網絡的通信現狀圖。7.9.2.1 0 變電站接入系統后通信組織圖應示意變電站投產后,變電站所在地與電通、區域、省、地光纖、

43、微波等通信網絡互聯的組網方案。7.9.2.1 1 電力線載波通道組織圖應根據變電站出線、表明線路載波、結合加工設備等設計方案。7.1 0 計算項目及深度要求全站直流供電負荷統計,直流系統設備選擇及 UPS、蓄電池容量計算;在初設報告中提供負荷統計表和計算結果。8 土建部分8.1 站區總布置與交通運輸8.1.1 站區總體規劃a)站區與當地城鄉規劃的協調,利用就近的生活、交通、給排水、防洪等設施和最終規模的統籌規劃。說明進站道路及引接、交通、各級電壓線路出線方向、進出線條件、站區供水方式、站外給水管道引接點及管道路徑和距離、站區排水的接納地點及管線走向和距離、總平面布局、環境保護、分期征地和分期建

44、設等方面的規劃。征集工程建設單位與當地有關部門的合理意見、建議,提出擬還建鄉村路、溝渠等方面的規劃方案及涉及的概算工程量。b)站區總體規劃的特點,全站建(構)筑物、地下管溝、道路的規劃。總平面布置與豎向布置應利用地形條件因地制宜,盡可能避開不良地質構造、節約用地。說明主要建筑物朝向、遠近期結合方案。c)當站址條件發生較大變化時,應說明原因并提供設計依據。d)說明地形圖所采用的坐標、高程系統。8.1.2 站區總平面布置a)站區總平面布置方案要貫徹“兩型一化”變電站建設的有關要求,根據工藝專業布置需求,結合地形與地質條件、地下管線走廊、日照、交通以及環境保護、綠化等要求布置建構筑物。針對建站條件,

45、可提出兩個總平面布置方案,進行經濟技術比較,并提出推薦方案。b)說明變電站功能分區原則及遠近期結合的意圖、一次或分期征地的考慮。c)站內主要生產建(構)筑物的布置、方位選擇、與各級配電裝置的空間組織及與四周環境的協調和電纜溝、管線、交通聯系。d)各級配電裝置及主變壓器的布置方位。e)變電站主入口位置及處理、進站道路的長度及引入方向。f)附屬建筑物、大門及圍墻、供排水等建構筑物的布置方案選定(包括對分期建設的安排)。g)簡述防火間距和消防通道的設置。h)說明站區總平面布置采用的節約集約用地措施。8.1.3 豎向布置a)說明豎向設計的依據(如自然地形、洪澇水位、山洪流量、土方平衡、道路引接和管道的

46、標高、排水等情況)。站區防洪、防澇、排洪措施。b)說明豎向布置型式(平坡式或階梯式),站內主要生產建筑及配電裝置設計標高、場地設計坡度等。c)根據需要注明初平土方工程量,取土或棄土方案的選定(包括取棄點的位置和距離)。d)說明站區的邊坡(擋土墻、護坡)設計方案和工程量。e)場地地表雨水的排放方式(散排、明溝或暗管)等;應闡述其排放地點的地形與高程等情況;Q/GDW 1 6 6.2 2 0 1 0158.1.4 管溝布置a)說明站區管溝布置的主要設計原則。b)簡述管溝選型、截面尺寸及地下管線的布置方案。c)說明特殊地質條件(濕陷性黃土、膨脹土、凍土和階梯分段等)管溝的布置的有關措施。8.1.5

47、道路及場地處理a)站外道路的路徑規劃、引接、坡度及道路技術等級標準等;b)站內道路的布置原則(道路型式的選擇和路面寬度、轉彎半徑、坡度及路面等級的確定);c)站區場地及屋外配電裝置場地地面的處理。8.1.6 征地拆遷及設施移改的內容8.1.6.1 說明項目已經取得的與工程建設相關的各項協議情況。說明征地、拆遷及地面附著物的內容。具體應包括征地性質及總量、房屋類型及拆遷總量、林木品種及砍伐總量,以及對工程投資有較大影響的其它重要移改設施總量。a)協議取得情況。b)擬征用土地的性質及總量。c)擬拆遷建筑物情況說明(屬性、規模及結構分類)。d)拆除或遷移通信線、電力線、廣播線等情況說明。e)林木品種

48、及砍伐總量。f)擬拆除或遷移改造道路、溝渠、機井等的數量。g)其它對工程投資有較大影響的重要設施移改情況。8.1.6.2 當征地拆遷規模較大時,或征地、拆遷及設施移改費用較大時,應提供征地拆遷及設施移改專題報告。初步設計階段應與業主相互配合,通過詳盡的現場調查、收資了解、接觸商洽或第三方咨詢評估等手段,盡可能詳細而準確地核實數量,并給出依據。8.1.7 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表 8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表序號指標名稱單位數量備注1變電站總用地面積hm21.1圍墻內占地面積hm21.2進站道路占地面積hm21.3邊坡擋墻占地面積hm21.4其他占地面積hm22進站道路長度(新建/改造)m挖方3變電站總土石方

49、工程量填方m3挖方3.1站區土石方工程量填方m3挖方3.2進站道路土石方工程量填方m3Q/GDW 1 6 6.2 2 0 1 016表 8(續)3.3外購土工程量3.4外棄土工程量4圍墻長度m注明材質、高度5擋土墻體積m36護坡面積m27站內道路面積m28?m29?m10電纜溝長度(600mm 以上)m11站區總建筑面積m2注:當分期建設時,應注明遠期指標。8.2 建筑8.2.1 全站建筑物一覽表本期和遠期各建筑物名稱、設計使用年限、火災危險分類和耐火等級、建筑面積、層數、層高。說明本期和遠期全站總建筑面積。8.2.2 生產建筑物a)概述變電站的運行管理模式和智能化技術要求。b)概述建筑物使用

50、功能和工藝要求,確定建筑平面布置、建筑層數、層高和總高度、垂直及水平交通的組織、安全通道和出入口的布置及采光、通風、隔熱保溫、節能、防眩光、防噪音、消防及為適應其他環境條件所采取的技術措施。c)簡述建筑的功能分區,建筑平立剖面布局和空間組成,以及建筑立面造型、色彩處理與周圍環境的關系。d)選定圍護材料,明確建筑室內外裝修標準,如:樓地面、內外墻面、頂棚(含吊頂)、屋面防水等級和材料的選擇及做法、門窗選型等。8.2.3 說明輔助、附屬建筑物說明平面布置及立面處理8.2.4 說明通用設計的應用情況,并與通用設計進行比較8.2.5 說明建筑物采取的節能措施8.2.6 主要建筑材料a)混凝土強度等級和

51、鋼材品種、規格等。b)各種建筑裝飾材料、保溫隔熱材料、砌體材料等。c)地方性建筑材料的品種、性能和該工程的應用情況。d)當工程中采用建筑新材料時,應論述其應用依據及理由,必要時專題論述。8.3 結構8.3.1 設計主要技術依據a)相應的巖土工程初勘報告、工程水文氣象報告及其主要內容,包括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概況、站址地震影響主要動參數、建筑場地類別、地基土液化的評價等;地基土凍脹性和融陷情況,著重對場地的特殊地質條件分別予以說明。b)采用的設計荷載,包含工程所在地的風荷載和雪荷載、樓(屋)面使用荷載、其他特殊的荷載等。8.3.2 生產建筑物結構Q/GDW 1 6 6.2 2 0 1 017a)建

52、筑物的結構設計安全等級、結構的設計使用年限、環境類別和耐久性要求,抗震設防類別、抗震設防烈度和抗震措施設防烈度。b)上部結構選型。c)房屋伸縮縫、沉降縫和抗震縫的設置。d)地下室的結構選型、防水做法和防水等級。e)為滿足特殊使用要求所作的結構處理。f)施工特殊要求。g)說明工程中新結構、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情況,與常規做法對比分析,必要時專題論證。h)其他需要說明的內容。8.3.3 輔助及附屬建筑物a)建筑物的結構設計安全等級、設計使用年限、抗震設防類別和抗震設防烈度。b)建筑物結構型式、基礎結構型式、基礎埋置深度及地基處理方案。8.3.4 屋外配電裝置構(支)架a)構(支)架的結構設計安全等

53、級、設計使用年限、抗震設防類別、抗震設防烈度和抗震措施設防烈度。b)構架結構選型及布置方案。c)構架梁、柱斷面的確定及節點型式。d)設備支架結構選型。e)鋼結構構(支)架的防腐處理。8.3.5 全站建、構筑物的地基與基礎說明地基基礎設計等級,地基處理方案及基礎結構型式、基礎埋深、地基持力層名稱;如遇軟弱地基和特殊地基時,宜進行地基處理方案的技術經濟比較,必要時應進行專題論證。若采用樁基或其他復合地基時,應說明樁的類型、樁端持力層及進入持力層的深度、下臥層條件。根據地下水或地下土質的腐蝕等級,說明基礎相應采用的防腐措施。8.4 給排水8.4.1 站區供、排水條件8.4.1.1 水源由自來水管網供

54、水時,應說明供水干管的方位、接管管徑、能提供的水量與水壓。當建自備水源時,應說明水源的水質、水文及供水能力,取水方式及凈化處理工藝和設備選型等。8.4.1.2 現有排水條件當排入城市管道或其他外部明溝時應說明管道、明溝的大小、坡向,排入點的標高、位置或檢查井編號。當排入水體(江、河、湖、海等)時,還應說明對排放的要求。并應取得排放地點的排水協議。8.4.2 給水系統8.4.2.1 用水量說明或用表格列出生活用水定額及用水量,生產用水水量,其他項目用水定額及用水量(含循環冷卻水系統補水量,鍋爐房、道路和不可預計水量等);消防用水標準及用水量;總用水量(最高日用水量、最大時用水量)。8.4.2.2

55、 給水系統說明生活、生產、消防系統的劃分及組合情況,分質分壓分區供水的情況。當水量、水壓不足時采取的措施,并說明調節設施的容量、材質、位置及加壓設備選型。對擴建工程應簡述現狀。8.4.2.3 管材、接口及敷設方式。8.4.3 排水系統a)說明設計采用的排水方式、排水出路及排水口處理方案。如需要提升,則說明提升位置、規模,Q/GDW 1 6 6.2 2 0 1 018提升設備選型及設計數據,構筑物形式,占地面積,緊急排放的措施等。b)說明生活(生產)排水系統的排水量。當污水需要處理時,應分別說明排放量、水質、處理方式,工藝流程、設備選型、構筑物概況以及排放標準等。c)說明主變壓器事故排油系統。d

56、)說明雨水排水采用的暴雨強度公式(或采用的暴雨強度)、重現期、雨水排水量等。e)管材、接口及敷設方式。8.4.4 防洪排澇a)變電站站區山洪設計流量或站址附近水域的洪水位或內澇水位。b)站區防洪(或防內澇)措施。8.5 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8.5.1 設計原始資料a)采暖、通風、空調設計所采用的氣象數據,包括室外干球溫度、相對濕度、大氣壓力、主導風向及風速等。b)室內設計參數。根據相關工藝專業的要求及相關規程規范中的規定,列出各建筑物(房間)室內設計參數。8.5.2 采暖方案及設備選型說明變電站屬采暖區、過渡區,是否設置集中采暖系統。a)計算采暖熱負荷。b)說明采暖加熱設計及主要設備的性能參數、

57、供暖熱媒參數、站區內采暖管道的敷設方式。c)說明散熱器的設置及布置方式、采暖管道及保溫材料的選擇。d)當采用新型采暖方式時,應論述其必要性并進行經濟技術分析,必要時應專題論述。8.5.3 通風方案及設備選型a)有事故排風要求或降溫通風要求的電氣設備間,應說明其通風方式、通風風量確定原則、設備選型及參數、室內氣流組織形式、通風和降溫設備的運行方式。b)對于容易產生易燃易爆或有害氣體的房間(如蓄電池室、采用 SF6 斷路器的 GIS 室)應說明通風量計算原則、通風方式、設備選型、防腐、防爆措施等。c)應說明各通風系統的防火措施。8.5.4 空調方案及設備選型a)計算空調冷、熱負荷。b)對室內溫、濕

58、度有要求的房間,應分別說明空調設備的選型、參數和運行方式。c)采用變頻多聯空調系統的站內建筑,應說明空調系統選型、主要參數、室內機的型式和運行方式。8.5.5 采暖、通風及空調系統的控制說明采暖、通風及空調系統的自動控制系統。8.5.6 采暖、通風及空調系統的節能措施說明采暖、通風及空調系統的節能方案和節能設備。8.6 土建部分圖紙8.6.1 土建部分圖紙目次表 9土建部分圖紙目次表序號圖紙名稱比例備注1站區總體規劃圖1:5001000包括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表Q/GDW 1 6 6.2 2 0 1 019表 9(續)2總平面布置圖1:200500可與站址位置圖合并3豎向布置圖1:200500可與

59、總平面布置圖合并4進站道路平面布置圖和縱斷面圖1:200500根據需要5土方平衡圖1:200500附土石方工程量指標6生產建筑物平、立、剖面圖1:100200根據需要增加不同方案7輔助、附屬建筑物平、立、剖面圖1:100200根據需要8各級電壓構架透視圖包括主要材料表9站區給排水及消防管線總平面圖10供水系統圖根據需要11排洪設施方案圖根據需要可與總平面布置圖合并注:可根據工程具體情況增減出圖內容、調整比例。8.6.2 圖紙深度要求8.6.2.1 站區總體規劃圖a)應表示站址位置與城鎮的相對位置關系、進站道路及引接點、進出線走廊規劃、取排水點和給排水管線,對改造或還建道路、溝渠等設施的規劃方案

60、圖。b)應表示站址范圍內已有地物及需拆除的地物;測量坐標網,坐標值,場地范圍的控制點測量坐標,站區圍墻控制點坐標;指北針或風玫瑰圖;進站道路及站區征地范圍,規劃容量的站區用地范圍,本期工程的征地面積指標表。8.6.2.2 總平面布置圖應表示站區范圍內測量坐標網,坐標值,站區圍墻控制點坐標;進站道路及站區征地范圍;規劃容量的站區用地范圍,分期建設的建(構)筑物;主要建筑物及構筑物的位置、名稱、層數、間距,標注其定位坐標(或定位尺寸);站區場地設計地面標高,主要生產建筑室內地坪的設計標高;站內道路的布置、連接及控制點坐標(或定位尺寸);電纜溝的布置。擋土墻、護坡等設施的布置;指北針或風玫瑰圖;主要

61、技術經濟指標表、圖例和站區建構筑物一覽表(表明建構筑物名稱,分期建設項目,占地面積);說明欄內注寫:尺寸單位、比例、地形圖的測繪單位、日期,坐標及高程系統名稱(如為場地建筑坐標網時,應說明其與測量坐標網的換算關系),補充圖例及其他必要的說明等。8.6.2.3 豎向布置圖場地范圍的測量坐標值(或注尺寸);場地四鄰的道路、地面、水面,及其關鍵性標高;保留的地形、地物;建筑物、構筑物的名稱(或編號)、主要建筑物和構筑物的室內外地面設計標高;主要道路的起點,變坡點、轉折點和終點的設計標高,以及場地的控制性標高;用箭頭或等高線表示地面坡向,并表示出護坡、擋土墻、排水溝等;指北針;注明:尺寸單位、比例、補

62、充圖例;本圖可視工程的具體情況與總平面圖合并。8.6.2.4 進站道路平面布置圖和縱斷面圖a)平面圖包括路面標高、轉彎半徑、道路起始點及轉彎交點坐標及標高、各分段里程數及自然地面標高和路面標高等。b)縱斷面圖包括平曲線、豎曲線、各分段里程數及自然地面標高和路面標高、跨道路涵洞、涵管位置及標高、土方工程量等。Q/GDW 1 6 6.2 2 0 1 0208.6.2.5 土方平衡圖10m10m 或 20m20m 方格網及其定位,各方格點的原地面標高、設計標高、填挖高度,填區和挖區的分界線,各方格土方量、總土方量及工程量表(土方平衡表)。8.6.2.6 建筑平面圖標明各建筑物承重結構的軸線,軸線編號

63、,定位尺寸和總尺寸;各房間的平面布置(標出房間名稱)。配電裝置應表示出線位置。繪出主要結構和建筑構配件,如非承重墻、壁柱、門窗、樓梯、中庭(及其上空)、夾層,平臺、陽臺、雨篷、臺階、坡道、散水明溝等的位置;表示水池、衛生器具等的位置;標明室內、外地面設計標高及地上、地下各層樓功能房間及區域樓地面標高;標明指北針(畫在一層平面);標明剖切線及編號;列出各層建筑面積(一層平面圖上一并標出單體建筑總面積);標明圖紙名稱,比例。8.6.2.7 建筑立面圖標明兩端的軸線和編號;標明立面外輪廓及主要結構和建筑部件的可見部分,如門窗、雨逢、檐口(女兒墻)、屋頂,平臺、欄桿、坡道、臺階和主要裝飾線腳等;標明平

64、、剖面未能表示的屋頂及屋頂高聳物、檐口(女兒墻)、室外地面等主要標高或高度;標明圖紙名稱、比例。8.6.2.8 建筑剖面圖剖面應剖在層高、層數不同、內外空間比較復雜的部位,剖面圖應準確、清楚的表示出剖到或看到的各相關部分內容,并應表示:主要內、外墻、柱的軸線及軸線編號;主要結構和建筑構造部件,如地面、樓板,屋頂、檐口、女兒墻、吊頂、梁、柱、門窗、樓梯、平臺、雨篷、陽臺、地溝、地坑、臺階、坡道等;各層樓地面和室外標高,以及室外地面至建筑檐口或女兒墻頂的總高度,各樓層之間尺寸及其他必需的尺寸等;圖紙名稱、比例。8.6.2.9 構架透視圖應標明構架的軸線、軸線編號、定位尺寸、總尺寸和指北針,構架根開

65、尺寸,梁頂(底)標高,柱頂標高,地線柱(避雷針)頂標高,爬梯,對應的出線間隔名稱;新結構應表示出設計構造、制作及試驗要求。8.6.2.1 0 站區給排水及消防管線總平面圖a)給水、排水管道平面位置,標注出干管的管徑,流水方向、閥門井,消火栓井、水表井、檢查井、化糞池等和其他給排水構筑物位置。b)站區內給水、排水管道與城市管道系統連接點的控制標高和位置。8.6.2.1 1 供水系統圖應包括從取水(包括地下水取水設施)經水處理設施送至用水點供水系統。生活消防水泵房、生活、消防貯水池及全站生活消防管網系統。8.6.2.1 2 排洪設施方案圖應包括排洪設施斷面及排洪路徑方案。8.7 計算項目及其深度要

66、求計算項目如下,具體工程可視需要增減。8.7.1 總平面布置技術經濟指標計算應包括站區圍墻內用地面積和圍墻以外占地面積,含站外引接道路,路徑長度,站外供排水管線長度、擋土墻、護坡、排水溝、截洪溝等工程量。8.7.2 坐標系統計算應包括圍墻坐標,站區建構筑物坐標計算。8.7.3 土(石)方工程量計算應包括挖、填方量及外購土方和棄土工程量(應考慮基槽余土量)。8.7.4 應有全站總建筑面積計算(按照XX相關規定計算)。8.7.5 對有代表性的框架、梁柱構件及基礎進行估算;構架梁柱斷面選型估算;新技術、新結構的選型,應有選型的計算論證。8.7.6 采暖熱負荷、空調冷熱負荷、通風系統的風量平衡等應做初

67、步計算。Q/GDW 1 6 6.2 2 0 1 0218.7.7 水工計算項目包括用水量和排水量計算,供排水系統計算、排洪計算(必要時)。9 消防部分9.1 概述9.1.1 設計中執行的有關消防設計規范。9.1.2 消防設計范圍及界限;與當地消防站的關系。9.1.3 消防設計主要原則。9.2 消防措施9.2.1 站區總平面布置各建(構)筑物之間的防火間距;消防車道布置情況及設計標準。9.2.2 站區建(構)筑物站區建(構)筑物耐火等級及火災危險性分類,主要生產建筑防火、防爆等安全措施,以及各建(構)筑物滅火器設置情況。9.2.3 電氣設施說明主變壓器及其他油浸設備消防方式和電纜防火措施等,必要

68、時應專題論述。9.2.4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根據建(構)筑和電氣設施性質確定保護等級及系統組成;火災探測器、報警控制器,手動報警按鈕,控制柜等設備的選擇;火災報警與消防聯動控制要求。9.3 消防給水系統9.3.1 當設計需要設消防給水系統時,應說明設計依據、消防給水系統與生活給水系統合并或分開設置。9.3.2 消防用水量與水壓。9.3.3 消防水源、貯水池及消防水泵的選擇。9.3.4 消防給水管網消防系統管道的平面位置,標注出干管的管徑。圖中應示出生活消防水泵房、生活消防貯水池及全站生活消防管網平面及高程系統。9.4 消防部分圖紙9.4.1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圖9.4.2 消防給水系統圖應示出水源

69、、貯水池、消防水泵、消防管網(包括變壓器水噴霧系統)等系統圖。1 0 環境保護、水土保持和節能減排1 0.1 環境保護1 0.1.1 說明站址區域的自然環境概況。1 0.1.2 說明環境影響評價批復情況及主要批復意見。1 0.1.3 生產廢水、生活污水處理措施和達到排放的標準。1 0.1.4 說明噪聲源及相關控制措施,必要時應專題論述。1 0.1.5 根據電磁環境標準,提出相關控制措施。1 0.2 水土保持1 0.2.1 說明水土保持方案批復情況及主要批復意見。1 0.2.2 概述站址區域水土流失狀況,說明水土保持措施。1 0.3 節能減排綜述結合本工程擬采用的各項節能減排措施,綜合分析預期效

70、果。Q/GDW 1 6 6.2 2 0 1 0221 1 勞動安全衛生1 1.0.1 說明依據的現行規范、規程、規定。1 1.0.2 根據生產中可能發生的職業危害,特別是高風險施工環節以及應用新結構、新材料、新工藝或特殊結構的工程,說明采取的防治措施。a)防火、防爆。b)防毒、防化學傷害。c)防電傷、防機械傷害及防墜落傷害。d)防暑、防寒。e)防噪聲。f)防電磁輻射等。1 2 主要設備材料清冊1 2.1 編制內容及要求1 2.1.1 應按初步設計推薦方案編制送審。在初步設計審批后,應按審批意見修改,并在修改后的封面上標明“已按批準的初步設計修改”。1 2.1.2 應包括各專業提出的所有設備材料

71、及主要技術參數,不得漏項。1 2.1.3 由于受初步設計階段深度限制,個別項目的規格和數量允許“估列”,但應在備注欄內說明。1 2.1.4 電纜、光纜、鋼管、閥門、管件等,根據工程條件,宜分類開列。1 2.2 編制分項主要設備材料清冊應按專業分項開列,可參考以下分項:a)電氣部分b)二次系統c)采暖、通風與空調d)水工部分e)消防部分1 3 專題報告1 3.1 試驗研究項目1 3.1.1 概述a)目的和意義b)工程應用及預期達到的社會經濟效益1 3.1.2 研究內容及項目經費a)實施方案b)依據的理論及所采用的技術原理、方法c)主要技術性能與指標d)項目的進度計劃(通過表格、甘特圖等形式表示)

72、e)項目經費預算情況1 3.1.3 研究成果a)成果內容及形式b)研究成果在本工程的應用及效益1 3.1.4 相關文件a)業主單位對項目的意見Q/GDW 1 6 6.2 2 0 1 023b)主管單位對項目的審查意見1 3.2 其它專題對于其它專題項目,專題報告應詳細論證設計技術方案,進行經濟性分析(達到概算深度)。1 4 概算部分1 4.1 概述1 4.1.1 工程概況:應說明工程建設地點、設計依據、遠期建設規模、本期建設規模、站址特點及交通運輸等情況。1 4.1.2 工程資金來源:應說明融資方式、資本金比例、融資利率。1 4.1.3 建設場地情況:應說明建設場地占地面積、地形地貌、地質、地

73、震烈度、地基承載力、土石方工程量、地基處理、地下水、地面建筑物、構筑物、植被、拆遷等。1 4.1.4 施工條件:應說明施工水源、電源、通信及道路情況。對于改擴建工程還應說明改建部位和工程量,及相關過渡措施。1 4.1.5 應說明項目業主、項目建設工期、可行性研究核準或批復的總投資,本期設計概算編制價格水平年份,工程本體靜態、場地征用及清理、工程靜態、工程動態投資額和單位造價。1 4.1.6 主要設計特點:應說明主要設備容量、型式、是否利用已有設備和設施,各級電壓主接線及出線回路數,配電裝置型式,建筑面積,智能設備使用情況等。1 4.2 編制原則和依據1 4.2.1 應說明采用的工程量、指標、定

74、額、人工費調整及材機費調整、設備及裝置性材料價格、建筑工程材料價格、設備運雜費、編制年價差、特殊項目、建設場地征用及清理費等各種費用的取用原則和調整方法、計算依據。a)工程量:應有提資單及計算依據,采用估算指標的應有設計方案。b)概算定額、預算定額:所采用的定額名稱、版本、年份,采用補充定額、定額換算及勘誤調整應有相應依據說明,定額人工調整、材機調整應說明所執行的文件。c)人工工資:應說明建筑、安裝人工工資編制依據,人工工資調整系數及計算公式。d)材料價格:應說明安裝工程裝置性材料價格采用的依據及價格水平年份。應說明建筑工程材料價格采用的依據,以及信息價格采用的時間和地區。e)編制年價差:應說

75、明設備、材料價差的調整和計算方法。f)價差預備費:應說明計列價格上漲指數所采用的計算方法。g)設備價格:應說明主要設備價格及其他設備價格的計價依據,價格年份,國內設備運雜費率的確定依據。h)對投資影響較大的土石方工程、地基處理工程、外部電源、水源、道路橋梁工程應根據已審定的施工組織設計方案計算工程費用。i)特殊項目:應有技術方案和相關文件的支持,按概算要求編制。j)建設場地征用及清理:應說明建設場地征用、租用及場地拆遷賠償所執行的相關政策文件、規定和各項費用的單價、數量、合計及價格計算依據。1 4.2.2 外委設計工程應有承擔設計的單位按照初步設計深度要求編制的概算書。1 4.2.3 其他有關

76、說明:設計未予確定的暫列費用等問題。1 4.3 投資分析1 4.3.1與可行性研究估算投資進行對比分析,闡述其增減原因,較可行性研究有規模變化的應另行論述。1 4.3.2 與通用造價的對比分析,闡述并分析造價指標差異的原因。1 4.4 概算表及附表、附件Q/GDW 1 6 6.2 2 0 1 01 4.4.1 初步設計概算的表格形式,參照采用電網工程建設預算編制與計算標準附錄 E 電網工程建設預算表格形式。1 4.4.2 初步設計概算表包括:概算編制說明書、工程概況及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表五)、總概算表(表一)、專業匯總概算表(表二)、安裝工程概算表(表三甲)、建筑工程概算表(表三乙)、其他費用

77、概算表(表四)、建設場地征用及清理費用概算表(表七)。1 4.4.3 初步設計概算附件包括:價差預備費計算表、建設期貸款利息計算表、編制年價差(設備、材料、機械價差)計算表,勘測設計費計算表,可行性研究與概算投資對比表、本工程與XX電網公司輸變24電工程通用造價對比分析表、外委設計項目的概算表、特殊項目的依據性文件等。1 5 附件當取得以下文件時,應作為初步設計附件列入:a)項目核準批復文件。b)城鄉規劃、建設用地、水土保持、環境保護、防震減災、地質災害、壓覆礦產、文物保護、消防和勞動安全衛生等相關有效文件。c)變電站建設所涉及到的有關單位和部門如:通信、軍事、航空、航道、河道、公路、鐵路、管

78、道、市政、水利、供電、供水、林業等相關單位的初步原則協議、會議紀要和摘要等。d)按合同規定與有關單位的設計分工協議。e)外委項目有關協議。f)上級部門有關文件、批文;與本工程有關的其他協議和會議紀要。Q/GDW 1 6 6.2 2 0 1 0XX電網公司輸變電工程初步設計內容深度規定第 2 部分:110(66)kV25變電站編制說明Q/GDW 1 6 6.2 2 0 1 026目次一、編制目的 27二、編制的主要原則 27三、與其他標準文件的關系 27四、編制主要工作過程 27五、標準結構和內容 27六、條文說明 28Q/GDW 1 6 6.2 2 0 1 0一、編制目的為貫徹落實公司“集團化

79、運作、集約化發展、精益化管理、標準化建設”的要求,規范工程設計工作,提高設計能力,全面推廣應用XX電網公司標準化建設成果,推進基建新技術應用,適應堅強智能電網的建設要求,對原 XX電網公司輸變電工程初步設計內容深度規定(變電站)(Q/GDW 166.2-2007)進行27編制,形成以下系列標準:Q/GDW 166.2-2010 XX電網公司輸變電工程初步設計內容深度規定 第 2 部分:110(66)kV 變電站Q/GDW 166.8-2010 XX電網公司輸變電工程初步設計內容深度規定 第 8 部分:220kV 變電站Q/GDW 166.9-2010 XX電網公司輸變電工程初步設計內容深度規定

80、 第 9 部分:330750kV 變電站二、編制的主要原則本次編制,緊緊圍繞堅強智能電網建設,加強設計管理,強化應用全壽命周期管理理念和方法,依托“三個目錄”(標準化建設成果目錄、基建新技術研究目錄、基建新技術推廣應用實施目錄),提高“三通一標”應用率,推進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進一步提高工程設計的精益化、標準化、規范化水平。三、與其他標準文件的關系除執行“規范性引用文件”中相關標準規定外,本規定參考如下文件制定:XX電網公司輸變電工程通用設計XX電網公司輸變電工程通用造價XX電網公司輸變電工程通用設備XX電網公司輸變電工程標準工藝XX電網公司標準化建設成果(通用設計、通用設備

81、)應用及管理辦法(試行)XX電網公司變電站通用設計深化完善方案(110/66kV 標準配送式變電站)XX電網公司電網工程建設預算編制與計算標準XX電網公司XX電網公司“兩型一化”變電站設計建設導則XX電網公司十八項電網重大反事故措施四、編制主要工作過程本次編制采用統一組織、分工負責、定期協調的方式來完成。編制工作由XX電網公司基建部統一組織,國網北京經濟技術研究院牽頭協調,江蘇省電力設計院、河南省電力勘測設計院、北京電力設計院分別負責 330750kV、220kV、110(66)kV 專項的編制工作。2010 年 4 月 8 日,在北京召開編制工作啟動會,征求了部分網省公司、建設管理、設計、設

82、計評審等單位意見,明確了本次編制的目的意義、編制內容、工作分工和時間進度。2010 年 4 月 28 日,在北京召開編制工作第二次討論會,明確了變電站專項的整體框架和章節安排,并對完成的初稿進行了評審。2010 年 5 月 6 日,在南京召開編制工作第三次討論會,對修改稿逐條進行了討論,深化細化部分專業內容,對部分章節進行了簡化。2010 年 5 月 19 日,在北京召開編制工作第四次討論會,對初步設計內容深度規定修改稿進行了逐條逐句的統稿,突出規定的統一性、適應性、先進性、可操作性,形成了征求意見稿。五、標準結構和內容本標準依據電力企業標準編制規則DL/T 800-2001 的編寫要求進行了

83、編制。標準主要結構及內容如下: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總則總的部分Q/GDW 1 6 6.2 2 0 1 0電力系統電氣部分二次系統土建部分消防部分環境保護、水土保持和節能減排勞動安全衛生主要設備材料清冊專題報告概算部分附件六、28條文說明本次編制,為適應電網建設新的要求,在標準化成果應用、新技術應用方面深化和細化了電氣、土建等相關內容,補充和擴展了二次系統、征地拆遷和節能環保等相關內容,明確了智能變電站設計的相關要求。對于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已確定的結論,如電力系統部分,本次編制進行了簡化。為進一步規范工程設計,分電壓等級對變電站初步設計深度進行了差異化的規定,第一批變電站初步設計深度規定包括 330

84、750kV、220kV、110(66)kV 三本。1.章節劃分1)增加了專題報告及附件章節。2)對 110(66)kV 變電站,由于其水工及暖通部分較為簡單,合并到土建部分章節。3)對 110(66)kV 變電站,取消了施工條件及大件設備運輸方案章節。2.規范性引用文件在遵守XX、行業標準的基礎上,貫徹執行XX電網公司“三通一標”、“兩型一化”及相關的管理文件,以及智能變電站的有關設計規范。3.總則1)對變電站初步設計明確提出了“三通一標”、“兩型一化”、積極應用新技術的建設要求。2)充實完善了初步設計文件內容要求,增加了勘測報告及附件等內容,要求在初步設計階段提供土壤電阻率測試結果。3)明確

85、了初步設計說明書的章節編制要求,進一步規范了工程設計。4.總的部分1)增加了環境評價結論和征地拆遷及設施移改等小節內容。2)深化、細化了工程設計必需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和水文氣象條件。3)對標準化成果應用情況,要求填寫成果應用表,并與通用造價進行投資對比分析,說明控制工程造價的措施。4)要求說明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在工程中的應用情況。5.電力系統1)對系統概況部分進行簡化,僅簡單說明可研階段的結論。2)主要電氣參數:要求電氣參數的確定應滿足國網公司通用設備的選型要求,不滿足時應說明理由。3)根據 110(66)kV 變電站的特點,在主要電氣參數和計算項目上進行了增減。3.電氣部分1

86、)電氣主接線:要求與通用設計及“兩型一化”變電站建設設計導則一致。2)主要設備選擇:要求說明國網公司通用設備的選用情況;增加智能一次設備的必要性及方案論Q/GDW 1 6 6.2 2 0 1 029證、電子互感器的技術經濟合理性分析、設備狀態監測范圍及參量和傳感器安裝方式的論述;提出新設備、新材料的應用要求,推廣采用節能降耗、節約環保的新產品。3)絕緣配合及過電壓保護:對 110(66)kV 變電站,取消了雷電侵入波保護相關內容,簡化了絕緣配合有關方面內容。4)電氣總平面布置及配電裝置:要求說明國網公司通用設計的選用情況,并詳細說明通用設計選用方案的適應性依據。對 110(66)kV 變電站,

87、不要求進行方案比較。5)站用電和照明:當采用備用電源時要求論述其方案。照明采用清潔能源時,要求論證必要性及進行經濟技術分析。6)圖紙和計算:根據 110(66)kV 變電站的特點進行了增減,規范了工程設計。7.二次系統1)系統繼電保護及安全自動裝置:增加了一次系統概況、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各電壓等級備自投方案、分布式母差、故錄的方案說明;對相關專業的技術要求中增加了智能站過程層方案,改擴建站對通信規約的解決方案;取消串補、故障測距、保護和故障信息錄波管理子站的內容;取消組屏方案及互感器配置的說明。2)系統調度自動化:取消相量測量裝置的內容及組屏方案的說明。強調采用電子式互感器時,要求論述計費關口

88、表適應性及精度要求。3)變電站自動化系統:明確變電站的運行管理模式。采用智能變電站設計時,要求論述過程層組網方案、設備配置、布置方式等;采用電子式互感器時,要求提出電度表配置和接口要求;說明變電站自動化系統高級應用實施方案和配置要求。4)元件保護及自動裝置:增加了一次系統現狀、與變電站自動化系統接口方案的內容。采用測控保護一體化裝置時,要求論述其必要性及具體實施方案;采用電子式互感器時,要求論述保護對不同類型互感器的適應性及其解決方案;采用智能設備時,要求提出繼電保護對過程層設備的接口要求和方案。取消了高壓電抗、串補、站用變自投的內容。5)直流系統及不停電電源系統:全站采用交直流一體化電源系統

89、時,要求論述其必要性及具體實施方案。6)其它二次系統:要求說明變電站狀態監測系統結構、監測范圍、軟硬件配置以及與主站端信息傳輸配合情況。7)二次設備組柜及布置:采用智能變電站設計時,要求論述過程層設備布置方案;要求說明光纜的抗干擾及阻燃要求。8)圖紙和計算:根據 110(66)kV 變電站的特點進行了增減,取消了遠動化范圍圖,規范了工程設計。8.土建部分1)站區總布置與交通運輸:增加了變電站建設擬還建鄉村路、溝渠等方面的規劃方案及概算工程量要求;增加了征地拆遷及設施移改的內容,詳細描述土地性質、建筑物拆遷、林木砍伐、設施移改的具體內容及數量;要求說明站區總平面布置采用的節約集約用地措施。2)建

90、筑:要求說明建筑物采取的節能措施;采用建筑新材料時,要求簡述其應用依據及理由。3)結構:深化、細化了巖土水文氣象報告內容要求;要求說明工程中新結構、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情況;深化了地基處理方案的論述要求。4)水工及暖通:采用新型采暖方式時,要求論述其必要性并進行經濟技術分析,必要時應專題論述。9.環境保護、水土保持和節能減排1)環境保護:要求說明環境影響評價批復情況及主要批復意見,根據批復意見提出相應的控制措施。2)水土保持:要求說明水土保持方案批復情況及主要批復意見,根據批復意見提出相應的控制措Q/GDW 1 6 6.2 2 0 1 030施。3)節能減排:要求結合工程中擬采用的各項節能減排措施,綜合分析預期效果。10.專題報告1)增加了依托工程開展的試驗研究項目內容,并明確了深度要求。2)對工程中的其它專題,要求詳細論證設計技術方案,進行經濟性分析(達到概算深度)。11.概算部分要求與可行性研究估算和通用造價分別進行投資對比分析,闡述差異原因,填寫對比分析表。


注意事項

本文(電力公司110(66)kV變電站輸變電工程初步設計內容深度規定(32頁).pdf)為本站會員(偷****)主動上傳,地產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地產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醴陵市| 安阳县| 五原县| 绩溪县| 赤峰市| 新绛县| 新沂市| 河源市| 昆明市| 无锡市| 萍乡市| 聂荣县| 纳雍县| 昂仁县| 西充县| 会理县| 越西县| 南丹县| 屯昌县| 天门市| 栾川县| 石城县| 呼玛县| 图们市| 阿鲁科尔沁旗| 克山县| 襄垣县| 大化| 噶尔县| 当涂县| 西丰县| 湟中县| 阳朔县| 漳浦县| 邯郸县| 桑日县| 揭东县| 灌云县| 马龙县| 莆田市| 咸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