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鋁業有限責任公司硅鐵生產線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目 錄前 言5第一章 評估工作概述8第一節 工程概況與征地范圍8第二節 以往工作程度11第三節 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12第四節 評估范圍及級別的確定15第二章 地質環境條件16第一節 氣象與水文16第二節 地形地貌17第三節 地層巖性18第四節 地質構造與區域地殼穩定性19第五節 工程地質條件20第六節 水文地質條件21第七節 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22第八節小結22第三章 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23第一節 地質災害類型及特征23第二節 地質災害危險現狀評估26第三節 小結27第四章 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28第一節 工程建設引
2、發或加劇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28第二節 工程建設遭受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29第三節 小結33第五章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及防治措施34第一節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原則34第二節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34第三節 建設場地適宜性分區評估37第四節 防治措施37結論與建議38前 言一、評估任務由來為防治與減輕地質災害對擬建*鋁業有限責任公司硅鐵生產建設工程的危害,*鋁業有限責任公司根據國務院第394號令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相關規定、國土資源部國土資發 200469號文國土資源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通知有關要求及青海省人民政府72號令青海省地質環境保護辦法,于2010年10月15日
3、委托*工程勘察設計院承擔“*鋁業有限責任公司硅鐵生產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要求對工程建設用地范圍內的地質災害危險性做出評估,以滿足工程建設征用土地和工程建設過程中對地質災害防治需要。二、評估工作依據(一)法規、規章、規程1、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令第394號);2、青海省地質環境保護辦法(青海省政府令第72號);3、國土資源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469號);4、青海省地方標準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程(DB63/4892004)。(二)項目文件1、*鋁業有限責任公司硅鐵生產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委托函2010年10月15日,*鋁業有限責任公司。2、
4、*鋁業有限責任公司新建廠區項目巖土工程勘察報告2010年5月,青海巖土工程勘察咨詢公司;3、天利鋁業有限責任公司新建廠區場地巖土工程情況說明2010年5月,青海巖土工程勘察咨詢公司;三、主要目的、任務(一)目的本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目的在于約束工程活動,為防治或減輕地質災害對*鋁業責任有限公司硅鐵生產建設工程的危害,防止或減輕工程建設引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從源頭上控制,減輕地質災害的發生,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工程建設和運營中防治地質災害提供基礎資料。(二)任務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程(DB63/4892004)及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委托函要求,結合該工程建設布置的特點,確定本次地質
5、災害危險性評估的主要任務是:1、闡明評估區內的地質環境條件,查明發育的各類地質災害類型、分布、規模、變形活動特征等,主要引發因素和形成機制,對其穩定性(易發性)進行評價,對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現狀評估。2、分析論證建設工程本身遭受各類地質災害的危險性,以及工程建設過程中和建成后引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并對其危害程度和危險性作出預測評估。3、在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的基礎上,結合擬建工程類型和地質環境條件,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和建設場地適宜性評估,針對擬建工程場地的地質災害以及破壞的形式,提出建設場地地質環境保護建議及防治措施。第一章 評估工作概述第一節 工程概況與征地范圍一、
6、工程概況(一)工程位置*鋁業有限責任公司硅鐵生產建設工程位于民和下川口工業園區,距民和縣城約18km,中心地理坐標東經1025733,北緯361626,園區道路經過擬建工程區南側(照片1),交通條件便利(圖1-1)。(二)工程布置及規模*鋁業有限責任公司硅鐵生產建設工程總投資2.2億元,年生產硅鐵20萬噸,按建設工程重要性劃分,主體廠房跨度45m,建筑層數三層,屬重要建設項目。擬建工程主要建筑物為一期主體廠房、一期精整庫、二期主廠房、二期精整間、辦公樓、開關站、微硅粉加密及操作室、循環水池、水泵房、球團料區、硅石料區、焦煤料區、廠區道路等,詳見平面布置圖1-2,主要建、構筑物概況見表1-1,除
7、廠區道路以外,其余建筑物基坑開挖深度為5-10m。 主要建、構筑物基本情況 表1-1建筑物建筑平面尺寸(m)地上層數結構形式基礎形式長寬一期主廠房114453鋼結構獨立基礎一期精整間78601鋼結構獨立基礎二期主廠房114453輕鋼結構獨立基礎二期精整間110441輕鋼結構獨立基礎辦公樓4516.55磚砼結構條形基礎開關站75551磚砼結構條形基礎微硅粉加密及操作室1鋼結構循環水池60281磚砼結構條形基礎水泵房3351磚混結構條形基礎二、征地范圍*鋁業有限公司硅鐵生產建設工程位于民和下川口工業園區,占地104860m2,合157.29畝,具體征地范圍、面積見專項文件。圖12 青海民和天利鋁業
8、有限責任公司硅鐵生產線廠區工程布置平面圖第二節 以往工作程度前人在評估區內曾先后作過不同比例尺的地質、水文地質、地質災害等區域性普查工作,主要成果有:一、青海省民和縣1:10萬農田供水水文地質普查報告198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00九二六部隊,該報告中有關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等基礎性資料,為本評估報告參考利用;二、西寧、樂都縣1:20萬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報告1983年,青海省第二水文地質隊,該報告中有關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等基礎性資料,為本評估報告參考利用;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圖說明書1:20萬,(樂都幅)1965年,地礦部青海省地質局,該報告中有關地質構造、第四系地層巖性資料,工程地質等基礎性
9、資料,為本評估報告參考利用;四、青海省民和縣1:10萬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2002年,青海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該報告初步查明了民和縣境內的地質災害類型、分布和發育特征,并進行易發區劃分,為本報告地質災害調查的基礎資料;五、天利鋁業有限公司新建廠區項目巖土工程勘察報告2010年5月,青海省巖土工程勘察咨詢公司,報告中巖土體工程地質性質等內容為本評估報告所利用。六、天利鋁業有限公司新建廠區場地巖土工程情況說明2010年5月,青海省巖土工程勘察咨詢公司,說明中巖土體工程地質性質等內容為本評估報告所利用。七、青海省民和縣高載能冶金工業園規劃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2007年,青海省地質環境監
10、測總站,該報告對本次評估區在內的地質環境條件等有詳細的論述,本評估報告參考利用了部分資料。第三節 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工程勘察設計院接受天利鋁業有限公司委托后,院總工辦針對該項目成立了項目組,項目組技術人員對該地區前人資料中缺該項的地質、水文地質、水文、氣象等相關資料進行了較全面的收集,并進行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礎上依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程和項目委托函等技術文件,編制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大綱,大綱經院審通過后,于2010年10月20日至25日對評估區進行了地質災害野外調查工作,野外調查工作嚴格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程要求進行,對評估區內潛在不穩定斜(邊)坡及黃土濕陷進行了調查,共完成地質災害調
11、查面積0.48km2,完成工作量見表11。主要實物工作量一覽表 表11工作內容單位工作量調查面積km20.48評估區面積km20.19潛在不穩定斜(邊)坡段2黃土濕陷調查面積km20.48地質地貌點個5照片幀24項目組對野外所取得的資料進行了認真自檢、互檢后,2010年10月26日院總工辦對野外調查資料進行了檢查驗收,認為野外地質災害調查資料翔實,工作方法和手段符合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實物工作量投入適中,野外工作深度可滿足評估規程要求,同意轉入室內資料整理和報告編寫,本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按圖13進行。接受評估委托建設項目初步分析及現場踏勘建設項目工程分析地質環境條件基本特征分析劃
12、分評估級別、確定評估范圍、編制評估工作大綱地質災害現場調查地質災害類型確定及評價要素選取預測評估現狀評估綜合評估防治措施結論與建議提交評估報告圖13 評估工作程序框圖評審與備案第四節 評估范圍及級別的確定一、評估范圍根據本工程為片狀布置的特性,結合工程建設用地的環境地質條件,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程要求,考慮到評估區為級階地后緣與低山丘陵區前緣的過渡地帶,地質災害發育在丘陵區前緣陡坎上及級階地沖溝右岸,擬建工程區北、東側,地形平坦、開闊,評估區范圍確定為:西以沖溝溝底為界,東以廠區外墻道路為界,南邊以丘陵區第一斜坡帶為界,北以階地開闊地帶擴展100-150m,評估區面積為0.19km2。二、評
13、估級別的確定評估區位于湟水南岸級階地后緣與低山丘陵區前緣的過渡地帶,地貌類型較單一,地形較簡單,地質構造簡單,巖土體工程地質性質不良,水文地質條件良好,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地質災害發育強烈。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程中的表C.1之規定進行分類,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為復雜。該項目總投資為2.2億元,年生產硅鐵20萬噸,主體廠房跨度45m,建筑層數3層,屬重要建設項目。根據擬建工程重要性及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的復雜程度,對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程中表B.1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分級表綜合判定,本項目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級別為一級。第二章 地質環境條件第一節 氣象與水文一、氣象評估區屬
14、高原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區,具多風少雨,寒長暑短,日溫差大,降水量小,蒸發量大,年內降水較集中等特點。據民和縣氣象站資料,區內年平均氣溫7.8,歷年極端最高氣溫34.7,歷年極端最低氣溫-22.2,年平均降水量373.0mm,蒸發量1471.7mm。降水主要集中在6、7、8、9四個月,占年降水量的70%,這期間暴雨多,為地質災害易發期。區內歷年最大24小時雨量為142.5mm,最大6小時雨量110.0mm,最大1小時雨量42.0mm,最大10分鐘雨量20.0mm,據統計,85%以上的24小時降雨量在6小時內降完,最大1小時降雨量占24小時降水量的3050%,以78月最多,且較大的暴雨集中在傍晚
15、或夜間發生。評估區季節性凍深1.08m。二、水文評估區內無地表水系發育,評估區以北約800m湟水自西向東流過,為黃河的一級支流,發源于海晏縣境內大坂山南麓,流經湟源、湟中、西寧、互助、平安、樂都、民和七縣市,在民和縣享堂鎮與大通河匯合后于甘肅省永登縣傅子村注入黃河。干流河道長374km,青海省境內長335.4km,落差2350m,河道平均比降8.4,多年平均流量56.8m3/s。評估區西側發育一季節性水溝,溝長1100m,主溝縱坡降92,切割深度40-60m,溝谷呈“V”字型,溝谷上游匯水面積0. 22km2,溝谷兩岸坡度55-70,溝底無明顯堆積物,流通區通過級階地,溝底無水,溝口無扇形堆積
16、物。第二節 地形地貌評估區位于湟水右岸,總體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地貌可分為低山丘陵區及河谷平原區。一、低山丘陵區(Q)分布于評估區南部,海拔高程1780-1830m,相對高差約50m,地形坡度30-50,山頂呈渾圓狀,植被覆蓋率小于10%,由白堊系砂質泥巖構成主體,上覆薄層黃土,厚5-10m,坡體上小型沖溝發育,坡體表面較破碎。山坡北麓,擬建工程區南側坡體由于擴建場地,人工開挖削坡形成人工邊坡,坡高15m、坡寬175m、坡度55-70(照片2)。二、河谷平原區(P)分布于評估區北部,位于湟水南岸,由級階地組成,區域上級階地前緣高出河水位50-70m,階地面寬300-1300m,為基座階地,基座為
17、白堊系砂質泥巖,階地表部受后期流水侵蝕,沖溝發育,切割較深,評估區西側發育的沖溝呈“V”字型,溝深40-60m,溝長1100m,溝谷兩岸坡度55-70,溝谷上游段呈樹枝狀,溝谷中游發育側蝕小型沖溝。廠址區東北側發育沖溝呈“V”字型,流水侵蝕切割形成,溝深20-30m,溝長270m,溝谷兩岸坡度55-75,評估區范圍內級階地面寬約600m,階地前緣陡坎坡度45-60,階地中后緣地形較平坦開闊(照片3)。擬建廠址區處于河谷平原區級階地后緣與低山丘陵區前緣的過渡地帶,廠址區南高北低。第三節 地層巖性評估區出露的地層主要為第四系松散堆積物(Q)及白堊系砂質泥巖(K)。一、白堊系(K)構成評估區南側低山
18、丘陵區的主體,其巖性為紫紅色砂質泥巖、砂巖等,產狀32515,最大厚度2606m,強風化層厚3-6.5m。該地層同時也構成級階地基座。二、第四系松散堆積物(Q)(一)上更新統沖洪積物(Q3al-pl)分布于評估區北側湟水南岸級階地,上部為黃土狀土,土黃色,顆粒均勻,具大孔隙,水平層理,厚度約20m,下部礫卵石層,厚8-10m,呈灰色-青灰色,結構較密實,未膠結。礫卵石成分為石英巖、砂巖、砂礫巖、片麻巖等,礫石的分選性及磨圓度較好,粒徑5-10cm,多呈渾圓狀。(二)上更新統風積物(Q3eol)覆蓋在評估區低山丘陵斜坡上,成分以黃土為主,厚5-10m,具大孔隙、垂直節理發育,表部富含植物根系。(
19、三)全新統洪積物(Q4pl)分布于廠址區西側沖溝底部,為第四系全新統洪積礫卵石層,結構松散、礫卵石成分為石英巖、砂巖、砂礫巖等,分選性及磨圓度較好,粒徑一般2-8cm,多呈渾圓狀,砂土充填。第四節 地質構造與區域地殼穩定性一、地質構造評估區位于民和中新生代斷陷盆地的東部邊緣,民和盆地為祁連褶皺系中的一個小型斷陷盆地,周邊大斷裂嚴格控制著中新生代以來的地層沉積環境和地形格局,新構造運動在盆地腹部主要表現為震蕩式隆升為主,斷裂和褶皺活動相對較弱。并在河谷區形成了級階地,使丘陵邊部的級階地抬升到現代侵蝕基準面以上約70m,在宏觀上塑造了侵蝕堆積的河谷地貌景觀。評估區斷裂構造不發育,本次野外調查未發現
20、有斷層。二、區域地殼穩定性地震活動是新構造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據統計評估區自1590年至1995年130km范圍內共發生5級以上的地震12次,其中較大兩次地震為1629年3月發生在甘肅蘭州的7.0級和138年3月1日發生在甘肅永靖東南的6.75級地震。根據1:400萬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評估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g,地震基本烈度為度,見圖21。根據西北地區地殼穩定性分區圖及西北地區工程地質說明書研究成果,評估區屬現代地質構造活動基本穩定區。第五節 工程地質條件一、巖體工程地質特征軟弱層狀砂質泥巖巖組:構成評估區低山丘陵區主體,其巖性為紫紅色砂質泥巖,巖體節理裂隙發育,表層3-5m為強風化
21、層,呈碎塊狀,其下為中風化層,飽和抗壓強度中風化層3.5-5.0MPa,強風化層0.1-0.5MPa,彈性模量中風化層0.9MPa,強風化層0.7MPa,變形模量中風化層0.5MPa,強風化層0.3MPa,巖體抗剪摩擦系數0.40.45,允許承載力強風化層0.5MPa,弱風化層0.9MPa。二、土體工程地質特征1、雙層結構黃土狀土、礫類土分布于評估區級階地上,由上更新統沖洪積物組成,上部為黃土狀土,厚度約20m,具水平層理,根據場地工勘資料,濕陷深度12.5-16.7m,濕陷系數0.013-0.93,總濕陷量Z=686-1372mm,自重濕陷量Zs=24.0-131.0mm,具級自重濕陷,其承
22、載力特征值fak=160KPa,下部礫類土,呈灰白、青灰色,中密-密實,承載力特征值fak=350-500KPa。2、單層結構礫類土分布于廠址區西側沖溝底部,為第四系全新統洪積礫類土,結構松散、礫卵石成分為石英巖、砂巖、砂礫巖等,分選性及磨圓度較好,粒徑一般2-8cm,多呈渾圓狀,砂土充填。承載力特征值fak=350-500KPa。2、均一結構的黃土覆蓋在低山丘陵區局部坡體上,由第四系上更新統風積物構成,成分以粉土為主,具大孔隙,厚度5-10m,具-級自重濕陷,工程地質性質不良。第六節 水文地質條件由于評估區北部級階地的礫卵石層為透水不含水層,因此,評估區內的地下水類型主要為白堊系基巖裂隙水。
23、基巖裂隙水:分布于評估區低山丘陵區巖層表部風化裂隙中,含水層巖性為白堊紀紅色砂巖,地下水的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的滲入補給,據區域水文地質資料,地下水多以下降泉的形式溢出地表,單泉流量小于0.1L/s,礦化度小于0.5g/L,屬HCO3Ca及HCO3CaMg型水。評估區未見泉水出露。第七節 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評估區位于民和下川口工業園區,擬建廠址區南側丘陵區前緣由于擴建場地的需要,人工開挖形成潛在不穩定人工邊坡,坡高15m,坡寬175m、坡度55-70,故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工程活動強烈。第八節 小結評估區位于湟水南岸級階地后緣與低山丘陵區前緣的過渡地帶,地質構造簡單,斷裂不發育,巖土
24、體工程地質性質不良,水文地質條件良好,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地質災害發育強烈。綜合判定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為復雜。 第三章 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第一節 地質災害類型及特征評估區地貌類型為河谷平原區向低山丘陵區的過渡地帶,通過野外實地調查,現狀條件下,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不發育,發育2段潛在不穩定斜(邊)坡。評估區內廣泛分布有黃土、黃土狀土,具濕陷性,現將其特征敘述如下:一、潛在不穩定斜坡(Q)評估區內發育有二段潛在不穩定斜(邊)坡,分別分布擬建廠區西側及北側級階地前緣陡坎處及擬建廠區南側低山丘陵區前緣,分述如下:1、潛在不穩定斜坡(Q1)坐標: 361638,1025
25、725,位于擬建工程廠區西側,北側為級階地前緣陡坎,坡寬1150m,坡高40-60m,斜坡上部坡度55-60,下部坡度60-65,局部呈直立狀,擬建一期精整庫、二期精整庫位于該不穩定斜坡近前緣,陡坎距前緣5-8m,其前緣陡坎下沿斜坡中部發育有小型崩塌體,方量約50-100m3(照片4)。斜坡頂部堆積有人工填土,厚度3m左右,筑有簡易的沙袋擋墻(照片5),并發育有3條裂縫,縫長30m,裂縫間距5-10cm,頂部平臺寬1-2m,坡體上部為第四系上更新統沖洪積黃土狀土,厚15-20m、下部為第四系沖洪積礫類土,厚8-10m,下伏白堊系砂質泥巖,坡體局部基巖裸露(剖面圖3-1)。2、潛在不穩定斜坡(Q
26、2)坐標: 361625,1025719,分布于廠址區南側,低山丘陵區前緣,由人工開挖形成的邊坡,坡寬175m,坡高15m,斜坡上部坡度25-30,下部坡度45-50(照片6),坡體為第四系上更新統風積黃土。(剖面圖3-3)二、黃土濕陷(Xs)評估區北部由湟水南岸級階地構成,級階地上部為黃土狀土,厚約15-20m,據場地工勘資料,土體具級自重濕陷,丘陵區坡頂覆蓋有黃土,厚度5-10m,據場地工勘資料,土體具-及自重濕陷,野外調查時場地已進行平整,未發現落水洞等黃土濕陷現象。三、潛在不穩定斜坡形成機制(一)地形地貌條件評估區發育的Q1潛在不穩定斜坡位于擬建工程廠區西側、北側,流水侵蝕級階地前緣陡
27、坎處,坡寬1150m,坡高40-60m,斜坡上部坡度55-60,下部坡度60-65,局部呈直立狀。Q2人工邊坡分布于廠址區南側,低山丘陵區前緣,人工開挖形成,原始坡高35m,坡度25-30,開挖后坡高15m,坡度45-50或近直立,局部臨空。上述條件為邊坡失穩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條件。(二)地層巖性Q1潛在不穩定斜坡上部為第四系沖洪積黃土狀土,厚15-20m,黃土狀土具濕陷性,濕陷等級為級自重濕陷,下伏白堊系砂質泥巖,砂質泥巖遇水易軟化或崩解,泥巖與黃土狀土之間夾5-10m的礫卵石層,坡體前緣堆積有松散的人工填土,這些因素使得坡體易在降水、人工加載等作用下變形失穩。Q2人工邊坡由第四系上更新統風積
28、黃土組成,黃土松散、具大孔隙,垂直節理發育,具濕陷性,濕陷等級為-級自重濕陷,且持水性好,為斜(邊)坡失穩提供了良好的地層條件。(三)外力因素當遇到持續性降水時,降水順孔隙節理入滲,使土體大量持水,增加自身重量,同時降水入滲后在基巖面上形成軟化層,從而形成軟弱結構面,在重力的作用下坡體局部失穩,產生滑塌。第二節 地質災害危險現狀評估評估區西側發育的Q1潛在不穩定斜坡,現狀條件下無危害對象,其危害性小,危險性小。評估區南側發育的Q2潛在不穩定邊坡,對生產活動過程中經過坡腳滑塌范圍內的行人或車輛構成威脅,現狀條件下其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評估區廣泛分布有黃土、黃土狀土,具-級自重濕陷,現狀條件下
29、無危害對象,其危害性小,危險性小。第三節 小結經過野外調查,評估區(調查區)內共發育有潛在不穩定斜(邊)坡及黃土濕陷兩類地質災害。評估區內發育的Q1潛在不穩定斜坡,位于擬建工程廠區西側及北側,現狀條件下無危害對象,危害性小,危險性小。評估區南側發育的Q2潛在不穩定邊坡,對生產活動中的行人或車輛構成威脅,現狀條件下其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評估區廣泛分布有黃土、黃土狀土,具-級自重濕陷,現狀條件下無危害對象,其危害性小,危險性小。第四章 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第一節 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一、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邊坡失穩的危險性預測(一)擬建(構)筑物基礎開挖引發基坑邊坡失穩的危險性
30、預測擬建工程廠址區位于湟水河南岸級階地后緣,地層由上更新統沖洪積物組成,上部黃土狀土層厚約15-20m,結構松散,具級自重濕陷,擬建工程一期精整庫、二期精整庫、微硅粉加密及操作室基坑開挖深度5-10m,開挖過程中若坡率不合理,基坑開挖過程中引發基坑邊坡局部失穩的可能性較大,其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二)擬建工程建設加劇Q1潛在不穩定斜坡失穩的危險性預測擬建一期精整庫、二期精整庫布設位于Q1潛在不穩定斜坡頂部,距斜坡邊緣陡坎5-8m,擬建工程增加坡體頂部載荷重量,加劇Q1潛在不穩定斜坡失穩的可能性較大,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三)工程建設加劇黃土濕陷災害的危險性預測擬建工程區位于湟水南岸級階
31、地上,表層黃土狀土厚約15-20m,垂直節理、大孔隙發育,濕陷等級高,具級自重濕陷,工程建設中基礎開挖破壞了原有土層的結構,而進行回填時,松散的土層有利于地表匯水下滲,雨水及施工用水處理不當,若不經過夯實或防滲處理,加劇黃土濕陷的可能性大,威脅工程安全,其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第二節 工程建設遭受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一、 工程建設可能遭受潛在不穩定斜坡失穩的危險性預測(一)危險范圍的確定擬建工程一期精整庫、二期精整庫位于Q1潛在不穩定斜坡坡體上部,擬建場址區南側圍墻位于Q2潛在不穩定斜坡坡體上部,坡體上部的危險區采用建筑斜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02)中3.2.3邊坡塌滑區范圍劃分公
32、式計算確定,其計算公式如下:L=H/tg式中:L斜坡頂部塌滑區邊緣至坡體邊緣的水平投影距離(m);H斜坡高度(m);斜坡破裂角()對于土質斜坡取45+/2,其中為內摩擦角,黃土取25,礫卵石取38,采用計算及做圖法確定危險性范圍。評估區內Q2潛在不穩定斜坡危險區范圍坡體下部的危險區采用如下計算法確定崩滑距。坡下危險區是根據崩滑距來確定,其計算公式如下:X=h/tg式中:X:崩滑距(m)h:崩滑體重心高度,為自然坡高的1/2;:黃土的內摩擦角,取25。計算結果詳見表41。潛在不穩定邊坡災害預測評估一覽表 表41序號編號位置距擬建工程距離(m)坡高(m)崩滑距或塌滑區范圍(m)工程建設遭受潛在不穩
33、定斜坡災害的危險性預測危險性1Q1擬建工程區西側,沖溝右岸5-840-60塌滑區30-34擬建一期精整庫、二期精整庫處于Q1潛在不穩定斜坡坡上部危險區,遭受其失穩災害的可能性大,危害性大。大2Q2擬建工程區南側,低山丘陵區前緣50-6015崩滑距15.9擬建辦公樓處于Q2潛在不穩定邊坡坡下危險區以外,遭受其失穩災害的可能性小,危害性小。小3Q2擬建工程區南側,低山丘陵區前緣3-515塌滑區9.55擬建工程區南側圍墻處于Q2潛在不穩定邊坡坡頂,距邊坡前緣3-5m,在邊坡塌滑影響區以內,遭受其失穩災害的可能性大,危害性大。大(二)工程建設遭受潛在不穩定斜坡失穩災害危險性預測擬建工程中一期精整庫、二
34、期精整庫位于Q1潛在不穩定斜坡頂部,距離斜坡前緣5-8m,當遇持續降雨時,地表水下滲,土體抗剪強度降低,發生滑塌(其推測滑移面見圖41、42)遭受斜坡變形失穩破壞的可能性大,危害性大,危險性大。 南側圍墻位于Q2潛在不穩定斜坡坡頂,距坡肩3-5m,位于斜坡塌滑區內,遭受失穩破壞的可能性大,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擬建辦公樓位于Q2潛在不穩定斜坡崩滑危險區外,遭受崩滑災害的可能性小,其危害性小,危險性小。 擬建辦公樓位于Q2潛在不穩定邊坡坡下,距邊坡50-60m,在邊坡崩滑影響區以外,(其推測滑移面見圖43)運營中遭受其失穩災害的可能性小,危害性小,危險性小。擬建場址區南側圍墻位于Q2潛在不穩定
35、邊坡坡頂,距邊坡3-5m,在邊坡崩滑影響區以內(其推測滑移面見圖44),運營中遭受其失穩災害的可能性大,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二、工程建設可能遭受黃土濕陷災害的危險性預測擬建工程場地黃土濕陷等級高,具-級自重濕陷,且分布廣泛,整個廠址區均有分布,工程建設運營過程中,如雨水、施工、生產生活用水排水不當遭受黃土濕陷災害的可能性大,其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 第三節 小結1、擬建工程一期精整間、二期精整間、微硅粉加密及操作室基坑開挖過程中引發基坑邊坡局部失穩的可能性較大,其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2、擬建一期精整間、二期精整間布設于Q1潛在不穩定斜坡頂部,建設工程加劇Q1潛在不穩定斜坡失穩的可能性
36、較大,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 3、工程建設加劇黃土濕陷災害的可能性大,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4、擬建工程中一期精整間、二期精整間遭受Q1潛在不穩定斜坡變形失穩的可能性大,危害性大,危險性大;5、擬建辦公樓位于Q2潛在不穩定邊坡坡下,建設運營中遭受其失穩災害的可能性小,危害性小,危險性小;6、擬建場址區南側圍墻位于Q2潛在不穩定邊坡坡頂,建設運營中遭受其失穩災害的可能性大,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7擬建工程場地黃土濕陷等級高,具-級自重濕陷,且分布廣泛,工程建設運營過程中遭受黃土濕陷災害的可能性大,其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第五章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及防治措施第一節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
37、合評估原則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結果,充分考慮評估區的環境地質條件和地質災害點的分布、危害程度,本著“區內相似,區際相異”的原則,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對評估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并對工程建設場地的適宜性作出評估。第二節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依據上述綜合評估原則,將評估區劃分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及地質災害危險性中區(),詳見表51。一、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該區位于評估區西部級階地前緣及低山丘陵區前緣,為擬建部分工程布設區,地層主要由黃土、黃土狀土、礫卵石、白堊系砂質泥巖組成,巖體工程性質不良。該區發育Q1潛在不穩定斜坡,Q2潛在不穩定邊坡, Q1潛在不穩定斜坡,
38、現狀條件無危害對象,其危害性小,危險性小。Q2潛在不穩定邊坡,對生產活動過程中經過坡腳滑塌范圍內的行人或車輛構成威脅,現狀條件下其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預測評估:擬建工程位于Q1潛在不穩定邊坡坡頂,距斜坡前緣陡坎5-8m,工程建設中增加坡體頂部載荷重量,加劇Q1潛在不穩定斜坡失穩的可能較大,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工程建設加劇黃土濕陷的可能性大,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擬建工程建設過程中一期精整間、二期精整間、微硅粉加密及操作室基坑開挖5-10m時,若坡率過大或支護措施不當,引發基坑邊坡局部失穩的可能性較大,其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擬建工程中一期精整間、二期精整間位于Q1潛在不穩定斜坡坡頂
39、,遭受邊坡變形失穩的可能性大,危害性大,危險性大;工程建設遭受黃土濕陷的可能性大,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擬建辦公樓位于Q2潛在不穩定邊坡坡下,建設運營中遭受其失穩災害的可能性小,危害性小,危險性小。擬建場址區南側圍墻位于Q2潛在不穩定邊坡坡頂,建設運營中遭受其失穩災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性中等,危險性大;綜合評估該區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表 表51分區編號位置工程地質條件地質災害現狀和預測評估說明防治措施建筑場地適宜性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該區位于評估區西部級階地前緣及低山丘陵區前緣地層主要由黃土、砂礫石、白堊系砂質泥巖組成,巖體工程性質較差該區位于評估區西部級階
40、地前緣及低山丘陵區前緣,為擬建部分工程布設區,地層主要由黃土、黃土狀土、礫卵石、白堊系砂質泥巖組成,巖體工程性質不良。該區發育Q1潛在不穩定斜坡,Q2潛在不穩定邊坡, Q1潛在不穩定斜坡,現狀條件無危害對象,其危害性小,危險性小。Q2潛在不穩定邊坡,對生產活動過程中經過坡腳滑塌范圍內的行人或車輛構成威脅,現狀條件下其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預測評估:擬建工程位于Q1潛在不穩定邊坡坡頂,距斜坡前緣陡坎5-8m,工程建設中增加坡體頂部載荷重量,加劇Q1潛在不穩定斜坡失穩的可能較大,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工程建設加劇黃土濕陷的可能性大,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擬建工程建設過程中一期精整間、二期精整
41、間、微硅粉加密及操作室基坑開挖5-10m時,若坡率過大或支護措施不當,引發基坑邊坡局部失穩的可能性較大,其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擬建工程中一期精整間、二期精整間位于Q1潛在不穩定斜坡坡頂,遭受邊坡變形失穩的可能性大,危害性大,危險性大;工程建設遭受黃土濕陷的可能性大,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擬建辦公樓位于Q2潛在不穩定邊坡坡下,建設運營中遭受其失穩災害的可能性小,危害性小,危險性小。擬建場址區南側圍墻位于Q2潛在不穩定邊坡坡頂,建設運營中遭受其失穩災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性中等,危險性大;綜合評估該區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一)、擬建工程建設時對Q1潛在不穩定邊坡進行專項勘察工作,并按勘察
42、結論最終采取工程防護措施。(二)、擬建工程建設時對Q2潛在不穩定邊坡采取有效的工程防護措施。(三)基礎基坑開挖時需合理放坡,并采取有效的支護措施。(四)場地內的土具有級自重濕陷,需按有關規定進行地基處理。適宜性差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該區位于評估東部級階地中后緣地層主要由第四系上更新統沖洪積物組成,巖土體工程性質較差。該區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不發育,僅發育黃土濕陷災害,現狀評估危險性小。預測評估工程建設引發及遭受黃土濕陷的可能性大,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綜合評估該區為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一)場地內的土具有-級自重濕陷,需按有關規定進行地基處理。基本適宜二、地質災害危險
43、性中等區()該區位于評估區東部級階地中后緣,開關站、循環水池、澆鑄間、電爐間、球團料區、硅石料區、焦煤料區、水泵房等大部分工程布設該區,主要由第四系上更新統沖洪積物構成,黃土狀土工程性質不良。該區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不發育,僅發育黃土濕陷災害,現狀評估危險性小。預測評估工程建設加劇及遭受黃土濕陷的可能性大,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綜合評估該區為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第三節 建設場地適宜性分區評估根據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和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及防治工程的難易程度,按表52進行分級。評估區西部級階地前緣及低山丘陵區前緣,即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擬建一期精整間、二期精整間布設該區,工程
44、建設場地的適宜性差;廠址區東部級階地中后緣,即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大部分工程布置該區,建設場地適宜性為基本適宜。建設場地適宜性分級表 表52級別分級說明適宜地質環境復雜程度簡單,工程建設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引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危險性小,易于處理。基本適宜不良地質現象較發育,地質構造、地層巖性變化較大,工程建設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可能性中等,引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險性中等,但可采取措施予以處理。適宜性差地質災害發育強烈,地質構造復雜,軟弱結構面發育區,工程建設遭受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引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危險性大,防治難度大。第四節 防治措施一、工程建設
45、或建成后,加強對地面防水及涉水建筑的工程防護,加強地表排水,減輕黃土濕陷災害。二、基礎基坑開挖時需合理放坡,并采取有效的支護措施。三、擬建場地內的土體具有級自重濕陷,需按有關規定進行地基處理。四、對工程區發育的Q1潛在不穩定斜坡進行工程治理。對工程區發育的Q2潛在不穩定邊坡采取工程防護措施。結論與建議一、結論1、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為復雜,該項目工程總投資 2.2億元,年生產硅鐵規模為 20萬噸,屬重要建設項目。依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程中表B.1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分級表綜合判定,本工程的地質災害評估級別為一級。2、評估區發育2段潛在不穩定斜(邊)坡及黃土濕陷災害,Q1潛在不穩定斜坡
46、,現狀條件下無危害對象,其危害性小,危險性小;Q2潛在不穩定邊坡,對生產活動過程中經過坡腳滑塌范圍內的行人或車輛構成威脅,現狀條件下其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黃土濕陷現狀條件下無危害對象,其危害性小,危險性小。3、預測評估認為:(1)擬建工程一期精整間、二期精整間、微硅粉加密及操作室基坑開挖過程中引發基坑邊坡局部失穩的可能性較大,其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2)擬建一期精整間、二期精整間布設于Q1潛在不穩定斜坡頂部,建設工程加劇Q1潛在不穩定斜坡失穩的可能性較大,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3)工程建設加劇黃土濕陷災害的可能性大,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4)擬建工程中一期精整間、二期精整間遭受
47、Q1潛在不穩定斜坡變形失穩的可能性大,危害性大,危險性大;(5)擬建辦公樓位于Q2潛在不穩定邊坡坡下,建設運營中遭受其失穩災害的可能性小,危害性小,危險性小;(6)擬建場址區南側圍墻位于Q2潛在不穩定邊坡坡頂,建設運營中遭受其失穩災害的可能性大,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7)工程建設運營過程中遭受黃土濕陷災害的可能性大,其危害性中等,危險性中等。4、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根據地質災害現狀和預測評估,將評估區劃分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和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評估區西部級階地前緣及低山丘陵區前緣,即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為擬建部分工程布設區,建設場地的適宜性差;評估區東部及級階地中后緣,即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大部分擬建工程布設區,建設場地適宜性為基本適宜。二、建議1、擬建工程建設時對Q1潛在不穩定邊坡進行專項勘察工作,并按勘察結論最終采取工程防護措施。2擬建工程建設時對Q2潛在不穩定邊坡采取有效的工程防護措施。3、擬建工程區具-及自重濕陷,根據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筑規范有關規定進行地基處理。4、在工程建設中,應加強對地質環境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