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藉河上游重要水源地保護工程項目特性表名 稱單位數量名 稱單位數量一、 基本情況二、工程規模1.項目區概況1.1 1.封禁面積hm24781.36項目區面積km2135.222.圍欄長度km68水土流失面積km2139.83.補植補栽hm2599.71地貌特征秦西部土石山區4.退耕還林hm2544.1溝壑密度km/km22.545.退耕還草hm2377.1土壤侵蝕模數t/km2.a38476.撫育hm21704.42.自然條件7.管護人員個30年降水量mm679.28.封禁標志碑座1810年一遇24h最大降水量mm91.49.界碑塊4020年一遇24h最大降水量mm109.110.宣傳冊本23
2、00徑流模數m3/km214.411.監測點處210積溫245012.管護房座2無霜期15813.舍飼設施處1683.社會經濟狀況14.節能灶個1560總人口人862415.沼氣池個1560農業人口人845216.太陽灶處1219勞動力人473317.原有治理程度36.46人口密度人/km26318新增治理程度48.55人均收入元/人163619.達到治理程度85.01人均耕地hm20.36三.總投資萬元4.土地利用現狀其中:國家投資萬元870.98農耕地hm23084.43地方配套萬元606.3林地hm27015.56四.效益疏林地hm22336.191.蓄水效益19.4草地hm2358.2
3、82.減沙效益53.0荒山荒坡hm22686.63.年經濟效益元/人364其他用地hm21958.764.增加林草覆蓋度46.61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藉河上游重要水源地保護工程項目建議書前 言天水市秦州區藉河上游重要水源地保護工程位于秦州區西部境內的藉河源頭地區,是天水市秦州區重要的水源地,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提供淡水資源,調節洪水、控制土壤侵蝕、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等巨大的生態功能,對調節藉河徑流量、泥沙量、當地小氣候及其維護項目區生態環境有極其重要意義。而在項目區由于群眾生活貧困,導致群眾只能通過盲目擴大耕地面積來彌補糧食生產不足,農、林、牧比例嚴重失調,從而制約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4、項目區生態環境日趨惡化。植被、水土資源的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已經導致其功能下降,并影響到下游地區的水資源供給及生態安全。如果不采取強有力的保護治理措施,必將嚴重影響當地及下游地區群眾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站在全區生態安全的戰略高度,抓緊藉河上游重要水源地保護工程實施。1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任務1.1編制背景及依據1.1.1項目區基本情況項目區位于天水市秦州區西部,西北接甘谷縣,秦州區關子鎮農區,南與楊家寺接壤,東與西口鎮相連,其徑流經藉河流入渭河。地理位置介于介于東經105o 1205105o 2447,北緯34o 282534o3658,東西最長直線距離為18.2km,南
5、北最長直線距離為14.8km,土地總面積為135.22km2,水土流失面積為129.80km2。1.1.2 編制背景水源地在涵養水源、蓄洪、調節氣候、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一方面維護當地生態系統的平衡,是當地生態系統的生態屏障;另一方面,水源地作藉河的源頭地區,對藉河水質和水患的控制發揮著重要作用,保護好藉河源頭水源地生態系統,對維持藉河中下游地區生態平衡和供水平衡有積極作用。水源地在水利、林業部門的治理下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資金投入不足,水源地保護工作仍然與國家有關要求有較大差距,尤其在保護的基礎措施方面亟待提高,加之水源地的水土流失未得到有效地遏制,毀林開荒、濫墾濫
6、伐現象時有發生,水源涵養林建設嚴重滯后。另外,在農業生產中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藥,也使保護區水土資源受到很大污染,為保障區域內群眾的生產生活用水需要和生態平衡,水源地保護建設非常必要而且迫切。藉河上游重要水源地保護專項治理工程項目受到上級主管部門高度重視,為加速項目建設步伐,提高項目區治理水平,秦州區水利局依據甘水利水保發200723號文關于開展水土保持生態工程項目前期工作的通知并根據我區目前開展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建設的實際情況,編制此項目建議書,以實現永久性保護和維持水源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達到水資源持續利用的最終目標。1.1.3 編制依據本項目建議書編制的主要依據有:1、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
7、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2、技術規范、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通則(GB/T157721995);、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GB/T164531996);、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效益計算方法(GB/T157741995);、水土保持治溝骨干工程技術規范(SL2892003);、甘肅省天水地區水文手冊;、水利水電工程制圖標準 水土保持(SL73.62001);、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額,水利部,2003年6月;、黃河流域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黃委會,1999年;1.2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加強項目區
8、植被保護,遏制生態環境惡化,不僅對于逐步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發展地區經濟,提高當地農民生活水平,實現項目區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對于貫徹國家的西部大開發戰略,減少惡劣天氣和洪水泥沙對項目區及其下游地區的危害,對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及維護秦州區在省、市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項目建設是改善水質,涵養水源的需要水源地位于藉河源頭,是極其重要和特殊的生態系統,具提供談水資源,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調節洪水、控制土壤侵蝕、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等巨大的生態功能,對調節藉河徑流量、泥沙量、當地小氣候及其維護項目區生態環境有極其重要意義。秦州區藉河上游重要水源地水質
9、屬級類別,硫酸鹽、氯化物等物質均達標,無超標項目,有毒有機物項目達到標準,湖庫營養狀態屬富營養狀態,所在水功能區水質均達標,水質安全。該水源地無排污口和污染源,從1994年2004年,十年內水質總硬度呈增長態勢,年均變化幅度3.5%。水質變化的原因主要是上游區內水土流失嚴重、農村化肥使用、生活污水及固體垃圾隨意丟棄導致各種水質指標上升,從而形成了水質的變化。未來水源地水質地主要面臨水的硬度居高不下,生態環境惡化之后修復速度緩慢對水質造成嚴重影響等風險,應加強水源上游涵養林的建設,涵養保護水資源。(2)項目建設是發展地方經濟,促使群眾脫貧致富的需要。嚴重的水土流失使表土變薄,水分、養分、有機質大
10、量流失,土壤肥力減退,土地生產力下降,單位面積產量大幅下降,當地農牧業生產受到嚴重的影響和制約。同時,由于大量水土流失和徑流沖刷,大片土地被溝壑切割的支離破碎,使土地變得越來越難以利用,當地群眾失去生存條件。加之,受到當地社會發展水平較低,農民素質差、觀念落后等因素的影響,更進一步制約了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因此,只有大力開展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進行土地綜合整治,恢復植被蓋度,增加林草的面積和質量,提高土地生產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改善當地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從而有效地解決困擾當地的貧困問題,促進當地經濟健康、穩定地發展。(3)是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保護人民生命財產
11、安全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由于多年來持續干旱少雨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導致項目區地表植被銳減,地面覆蓋度降低,水土流失十分嚴重,生態環境失調。這致使當地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并日益加劇。每年夏季暴雨后,山洪下泄,沖毀道路、淤積路面、阻礙交通、抬高河床,對下游地區的道路、房屋、工廠等各項設施構成嚴重威脅。同時,山洪和泥沙流經藉河后,還造成了藉河的淤積,每年泥沙達4.86萬t。因此,只有下決心對項目區進行全面治理,提高當地的林草覆蓋率,才能為今后徹底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減少項目區及其周邊地區干旱和洪水災害,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1.3項目建設
12、任務重新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系,注重建立既符合自然規律,又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自然經濟社會系統,使其內部自然結構,經濟結構與社會結構相互促進,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做到以合理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系統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堅持以項目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與封禁保護相結合,正確處理生產、生活、生態之間的關系;采取退耕、禁牧、封育等措施,因地制宜,多種措施并舉,千方百計營造出能充分發揮自我修復能力的條件,恢復植被,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全面保護水源地。1.3.1 治理水土流失通過綜合治理,項目區林草萌生的速度要明顯加快,裸地自然郁閉,土壤蓄水保土、涵養水源能力不斷提高,水土流失減輕,生態環
13、境明顯改善。同時,實施封禁治理后動植物群落發生明顯的變化,植物種類向高級演替,野生動物增加,封禁區一年生牧草比重大幅度減少,適口性好、營養價值高的多年生優質牧草比重提高。生態修復實施后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改變著農牧業生產經營方式。使群眾樹立起“市場、效益”和“立草為業、引種入牧、引草入田、為養而種、以種促養”的新觀念,在陡坡耕地上發展優質牧草,利用秸桿來發展青貯或氨化飼料,有效地解決了牲畜飼草料,支撐了畜牧業的發展。通過綜合治理,使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項目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治理期末,實現新增治理面積2568hm2,累計治理面積達到3129.95 hm2,治理程度由治理前的
14、15.87%提高到88.39%,生態經濟系統得到協調穩定持續發展。保土效益達到10.47萬t,保水效益達到113.23萬m3。1.3.2 改善生態環境通過封育、造林、補植、舍飼圈養、能源替代,面污染控制等措施對項目區進行全面恢復和治理,使項目區水源涵養林面積減少的趨勢得以遏制,新林地面積增加823.43hm2,新草地面積增加377.1hm2,植被覆蓋率達81.2%。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302.27hm2,治理程度達85.01%。林草面積占到總土地面積的比例由治理前的15.57%提高到37.66%。人為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水土保持綜合防治體系能防預年一遇暴雨帶來的危害。人口環境容量顯著增加,
15、人與自然和諧相處。1.3.3 發展農村經濟通過實施以封山禁牧為主的生態修復,一是使項目區土地得到合理利用,土地利用率達到90%以上,土地利用結構科學合理。二是有效地調整了農村土地利用結構與產業結構,改廣種薄收為少種高產多收。三是用舍飼圈養取代了傳統的自由放牧,促進了草畜產業的發展。四是通過綜合治理,建成一個以封禁治理為主,農、林、果、牧業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2 項目區概況2.自然條件2.1.1 地質地貌該項目區地處秦州區藉河上游,屬西秦嶺山地,地質構造屬秦嶺地槽褶皺帶,主要基巖是秦嶺系變質巖,地勢起伏,溝壑縱橫。因成山以來久經侵蝕,山體陡峻,基巖裸露為典型的土石山區地貌。其海拔在15902
16、710.6m之間,相對高差1120.6m,大小溝壑密布,溝壑長度達343.5km,溝壑密度達2.54 km/ km2。2.1.2 土壤及植被(1)項目區內土壤類型以褐色土、黑壚土、紅土為主,其次少部分谷坡地帶有很薄的黃土及雜土,屬溫帶落葉闊葉與針葉混交林的典型土壤。褐色土是該區地帶性土壤,有機質含量高,腐殖質層較厚,富有彈性,為中性或微酸性土壤,各種養分較好,是優良土壤之一,農、林、牧利用均適宜,但該土區海拔較高,氣侯溫涼,多為林牧用地。黑壚土是森林褐色土帶下的主要古老耕種土壤,呈帶狀分布,是山區較好的耕種土壤,適宜作物廣。紅土屬巖性土壤,是侵蝕性幼年土經過人類墾種形成的土壤,是紅土、青雜土、
17、紅砂土的總稱。該土質地粘重,呈塊狀或粒狀結構,滲水弱,遇水易飽和,抗侵蝕能力差,水土流失嚴重。(2)項目區屬隴南山區森林地帶到黃土高原草原帶的過渡地區,區域內植被多為天然次生林和天然草坡,植被覆蓋較好,植被種類繁多,喬木林以山楊、樺類占優勢,有少量松、櫟、漆等樹種;灌木以珍珠梅,沙棘、黃薔薇、榛子為主,蓋度20-40%;天然草,以蒿草、禾草、短柄草、羊胡子草為多,形成喬灌草混生鑲嵌之景觀。常見的人工栽培樹種主要有落葉松、油松、側柏、刺槐、楊樹、泡桐等,灌木樹種主要有沙棘、紫穗槐、檸條、大葉黃楊、女貞、月季。果樹類有蘋果、桃、杏、李、梨,主要人工種草種類有紫花苜蓿、沙打旺、小冠花、草木樨、黑麥草
18、、早熟禾等。本區域內適宜林草生長,森林面積大又是水源涵養林,但由于人為破壞,導致林草面積不斷縮小,項目區現有林地面積4681.91hm2,植被覆蓋率為36.6%。2.1.3 地面坡度組成項目區坡面陡峭、溝道狹窄。總土地面積13522.3km2。其中:坡度在5度以下的土地面積有286.7hm2,占總土地面積的2.12;坡度在515度之間的土地面積有673.4hm2,占總土地面積的4.98;坡度在1525度之間的土地面積有3169.6hm2,占總土地面積的23.44;坡度在2535度之間的土地面積有1977.7hm2,占總土地面積的14.63;坡度在35度以上的土地面積有7414.93hm2,占總
19、土地面積的54.83。(詳見表2-1)表21 項目區土地坡度組成表項目區總面積hm2坡 度 組 成 結 構35o合 計面積hm2比例面積hm2比例面積hm2比例面積hm2比例面積hm2比例面積hm2比例13522.3286.72.12673.44.983169.623.441977.714.6374149.354.8313522.31002.1.4 氣象、水文1、氣象項目區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氣候的過渡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日照時數2037小時,年平均氣溫7.3,年最高氣溫34.5,年最低氣溫-23.2,10的活動積溫2450,無霜期151天。多年平均降水量679.2mm左右,最大年降雨
20、量809.8mm(2003年,最小年降雨量350mm1998年,5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為88.1mm(1970年)。夏秋雨季雨水比較集中,7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同時由于流域海拔較高加之降水年、月變率大,時空分布不均,自然災害頻繁,干旱、連陰雨、冰雹、低溫凍害等災害性氣候時常發生,導致農作物減產、甚至顆粒無收,災害性氣候成為流域內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限制因素之一。表2-2 項目氣象特征表項目區氣溫()年均降雨量(mm)79月 降雨量 (mm)大風日數10積溫 ( )無霜期d)年均日照時數(h)太陽總輻射量(J/cm2)年最高年最低多年平均最大量年份最小量年份多年平均34.523
21、.27.3809.820033501998679.240714245015120371412、水文該區按水利區劃屬水源涵養區,現狀水資源總量保證率50%時為1650.86萬m3,保證率75%為1082.23萬m3,地表水與地下水水量充足,有很大節余,水資源狀況完全可以滿足植被恢復的要求。(1)地表水項目區內地表水補給主要為天然降水,河流為山溪性河流,其徑流匯入主溝道后進入藉河,其特點是水量分配不均,69月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70以上,P=50%時的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650.86萬m3,P=75%時的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082.23萬m3。項目區內的各條山溝的徑流以季節性雨水為主,來水主要由暴雨形
22、成。(2)地下水項目區地下水主要靠天然降水入滲補給,以第四系孔隙和基巖裂隙潛水的形式賦存于溝道的第四系沖積砂礫卵石土層和河谷基巖裂隙中。地下水位與河水齊平,隨河水的漲落變化。以泉水和溪水排泄,現儲量約為570.78萬m3。3、水質項目區河水及地下水水質良好。河水、溝谷溪流等地表水和基巖裂隙潛水、第四系孔隙潛水等地下水均屬于重碳酸鈣鎂型水,礦化度0.23-0.46g/L,PH7.35-8.10是生產生活用水的良好水源。4、泥沙項目區植被覆蓋較好,但農業水土流失嚴重。每逢盛夏暴雨發生時,裸露地表和溝壑受到暴雨和洪水的嚴重侵蝕,大量泥沙被水流挾帶進入山溝,通過各條山溝匯入主溝道,再經藉河匯入渭河。根
23、據本地泥沙侵蝕模數計算,本項目區各流域多年平均輸沙量為52.11萬t。2.2 社會經濟條件2.2.1 人口與勞動力項目區位于秦州區藉河上游西部山區,包括關子鎮的岸峪、藉源2個行政村、西口鎮的南峪、王家河、上磨、上寨等9個行政村及楊家寺鄉的北具村共12村。截止2006年底,總戶數1763戶,總人口8624人,農業人口8452人,農業勞動力4733人,人口密度63人/km2,人口自然增長率12。部分勞動力在工程實施期有外出務工現象。人均耕地0.36hm2,人均純收入為1636元。(詳見表23)表23 項目區社會經濟現狀表項目區總戶數(戶)總人口(人)農業人口(人)農業勞力(個)人口密度(人/ km
24、2)人均土地(hm2)產 值農民純收入(元)總(萬元)人均(元)藉河上游重要水源地1763864284524733630.362354278516362.2.2 土地利用狀況及存在的問題項目區涉及土地面積13522.3hm2,其中:農業用地3084.43hm2,占總土地面積的22.8%,主要分布在項目區村莊附近的溝道兩側及山體的平緩地區;林地4681.91hm2,占總土地面積的34.6%,疏林地2297.9hm2,占總土地面積的17.3,主要分布在項目區北側緩坡上;天然草地358.28hm2,占總土地面積的2.6,主要分布在項目區中北部25度以下的荒坡上;荒地2686.6hm2,占總土地面積的
25、19.9,主要分布在項目區溝道北面山坡上;水域110.76hm2,占總土地面積的0.8%;其他用地265.53hm2,占總土地面積的2.0%,主要為房屋、道路等用地。(詳見表24)表24 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表 類型面積農業用地林地疏林地天然草地荒地水域其它用地合計面積(hm2)3084.434681.912336.19358.262686.6110.76265.5313522.3占總面積()22.834.617.32.619.90.82.0100經現場調查發現:一、農業用地面積比例大,但多為坡耕地,廣種薄收,水土流失現象嚴重。二、荒草地所占比例太大,植被覆蓋率低;三、林業用地雖然較大,但多為天
26、然次生灌木林,用材林少,其林分結構單一,不穩定,難以起到調節流域氣候,改善區域環境的作用;因此,只有通過調整土地結構,減少農地、荒地面積,增加林草面積,改善林草質量,加強林木撫育更新才能恢復項目區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提高植被的水源涵養能力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最終實現項目區農林牧副等各業的可持續發展,保障下游地區的生態、生產安全。2.2.3 經濟狀況項目區各產業的發展以農業、牧業和副業為主,據2006年統計,國民生產總值為235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36元。其中:1、農業:以一年一熟制的種植業為主,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洋芋、等糧食作物及油菜籽、胡麻、等經濟作物。2006年種植面積215
27、6.7hm2,農業產值為572萬元,占總產值的24.3。2、林業:項目區共有以山楊、樺類等為主的天然次生林地4681.91hm2,雖然占項目區總面積的34.6,但林地郁閉度低,質量較差。林業收入的主要來源為木材、枝柴等林產品,2006年林業產值187萬元,占總產值的7.9。3、牧業:以飼養牛、馬、驢、騾、豬、羊、雞等牲畜,從出售其肉、蛋、奶等獲得經濟收入,牧業經營管理主要以戶為單位,分散經營為主。2006年牧業產值425萬元,占總產值的18.1。4、副業:副業收入比較單一,主要來源為外出務工,基本無工業生產。2006年副業產值1168萬元,占總產值的49.6。(具體詳見表25)表25 項目區經
28、濟結構現狀表項目區總 產 值(萬元)各業產值占總產值比例()農業林業牧業副業小計農業林業牧業副業藉河上游重要水源地專項治理工程項目572526881168235424.38.018.149.62.2.4 基礎設施情況項目區境內砂石路貫穿其中交通較為便利,電視、廣播、電話等設施較為普遍,通訊聯系便捷;人畜飲水及工程用水能夠保證;供電設備齊全,電力供應完全能夠保證,停電、斷電現象較少;學校設施配套,教師數量充足,學生失學、退學現象較少,教育普及率較高。2.2.5 水土流失現狀受項目區自然及人文條件的影響,其土壤侵蝕具有多樣性特征,項目區總體屬中輕度侵蝕類型,主要以水力侵蝕為主,伴有重力和冰融侵蝕,
29、其次有面蝕、溝蝕等水力鋟蝕及人為采石棄渣等形成的泥石流。通過外業調查以及對相關成果、土壤、地形等因素的分析,確定土壤侵蝕類型、面積及分布范圍。項目區總土地面積為13522.3h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為12981.15hm2,占總土地面積的96.0。在總土地面積中,微度侵蝕(允許流失)面積541.15hm2,占總土地面積的4.0;輕度侵蝕面積3518.96hm2,占總土地面積的27.11;中度侵蝕面積5055.41hm2,占總土地面積的38.94;強度侵蝕面積3582.77hm2,占總土地面積面積的27.6;極強度侵蝕面積824.02hm2,占總土地面積的6.35%。土壤平均侵蝕模數為3847t
30、/km2a,每年流失土壤約52.11萬t。(詳見表31)表31 項目區水土流失現狀表侵蝕強度(微度侵蝕)(輕度侵蝕)(中度侵蝕)(強度侵蝕)V(極強度侵蝕)-V合 計面積(km2)541.153544.785028.193582.77824.0212981.15占水土流失面積()27.3138.7427.66.351002.3 項目建設的有利條件多年以來,項目區內群眾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開展了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保持工作,至2006年底,累計完成治理面積4733.11hm2,其中,梯田52.34hm2,林地4681.9hm2,水土保持面積占水土流失面積的比例僅為36.46%。年減少徑流量1
31、78.85萬m3,占年徑流總量的9.19%,年減少沖刷量12.11萬噸,占年沖刷量的23.24%。由于該保護區沒有項目支持,治理投入資金嚴重不足,水土流失嚴重,項目區內的生態環境脆弱,急需進行水土保持治理,擴大治理規模,提高治理效益,完善防治體系,發揮其植被的涵養水源的功能。(1)政府重視,水保機構健全,技術力量雄厚由于近年來生態環境日趨惡劣,嚴重地影響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各級政府對水土流失現象非常重視,制定出了相應的水源地保護措施,并協調水保、林業、水利、畜牧、土地等部門,明確責任,分工負責為項目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同時區鄉水保機構健全,有水保專業技術人員44名,其中高工1名,工程師
32、7名,助工36名,能夠為項目的實施提供良好的技術指導。(2)光、熱、水資源為生態自我修復提供了有力保障。項目區位于半濕潤半干旱的過渡地帶,年均氣溫7.3,大于等于10的活動積溫為2450,無霜期151d,多年平均降水量679.2mm,有利的氣候資源適宜于多種動植物和林果、藥材的生長。(3)土壤資源為在植物正常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養分。項目區土層較厚,土壤主要以黑壚土、紅土為主,養分狀況較好,有機質含量豐富,疏松多孔,耕性良好。(4)植物資源豐富,為生態自我修復提供了適宜的物種保證。項目野生植物資源比較豐富種類多、分布廣、有喬灌植物120多種,草類1230種,在適宜的水土資源和光熱資源的疏林地,荒山
33、荒坡上,通過封育,林草植被易于恢復。(5)土地資源豐富,人少地多,有利于保持生態系統的自然性。人均土地面積達1.57hm2,人為活動影響自然生態系統的能力相對較弱,通過充分發揮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加強對群眾的廣泛宣傳教育,增強保護法規意識,如果采取一系列禁牧、舍飼、有效解決能源等措施,創造適宜的外界條件,就能在短時間內使項目區的植被得到恢復,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3 建設規模3.1 建設內容及規模項目實施后,新增綜合治理面積6302.27hm2,其中:禁治理面積4781.26hm2,修建網圍欄68km,人工補植599.71hm2,撫育管理1704.4hm2,退耕還林544.1hm2,退耕還草37
34、7.1hm2,標志牌18個,界碑40個,管護房4座,舍飼設施168處,沼氣池1560處,節能灶1560個,太陽灶1219個,谷坊284座,生態監測小區2處。3.2 治理措施布設及實施進度在水土流失嚴重、人口相對集中的農業生產區和面源主要產生區域,采取水土保持綜合措施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在人煙稀少、植被覆蓋度較高的地區,以生態自然修復為主,采取封育管護措施,加人工補栽補植措施。在項目區所在村,因地制宜地采取能源替代建設、舍飼養畜等措施,減少人為因素對植被的破壞;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展節水灌溉,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對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進行處理,控制項目區內面源污染。本項目建設期為3年(2008
35、-2010年),計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3.02km2。項目建設共需動用土方65.08萬m3,水泥5131.59t,鋼材13.16t,需要苗木402.62萬株,種籽0.85t;投入人工266.8萬工時。3.3 措施布局針對項目區地形地貌、自然氣候、土壤條件,根據土地利用現狀和水土流失特點,主要按照生態修復型水土保持治理模式進行治理,以治理保護和開發利用水土資源為基礎,以生態效益為中心,堅持生態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的原則,采取退耕、禁牧、封山育林(草)及建設小型水保工程,開展局部人工補植補栽,進行現有林草撫育管理,設置建立舍飼圈養示范戶等人工人輔助措施,依靠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實現水源地保護工程
36、。具體布設如下:1、在植被覆蓋度大于40 %,通過封禁治理可以使地表植被快速恢復的和坡度較大、土質條件較差、難以通過人工植樹造林或種草進行植被恢復的區域實施封禁治理。2、對植被覆蓋度小于40%,但地表土質條件較好,適宜于通過封禁治理和植樹造林相結合加快地表植被恢復的區域,實施補栽補植和封禁治理相結合的治理措施。3、對于坡度較緩、土質條件相對較好的、光照條件較好的坡耕地,適當發展適合當地自然條件的經濟林果,以解決區域內群眾的經濟收入問題。4、統籌考慮項目區糧食、生活能源和經濟發展需求,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控制耕地和園地等生產用地,擴大林草地等生態用地。對于大于25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還林還草,因地
37、制宜地確定還林和還草的比例。用來解決由于封禁治理帶來區域內牧業發展牧草不足的問題。5、在封禁區交通要道或沿線醒目的地方設置必要的網圍欄和封禁標牌,限制人畜活動;對于疏幼林采取補植措施,依靠生態自我修復和人工治理相結合的方式增加植被。6、在項目區所在村修建沼氣池,采取“豬沼果”等生態農業模式。將生活污水和垃圾從源頭上消除,以保護自然植被;有條件的地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用太陽能替代燃料工程建設,以保護自然植被。7、以農戶為單位建設和改造牲畜圈,對牲畜實施圈養,減少污染源的排放和其對植被的破壞。8、在項目內土料充足的支毛溝內修建谷坊群。9、對項目區農村生活垃圾及污水采取集中堆放、收集和處理,結合新農村
38、建設,建設小型污水凈化處理設施和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場,以自然村為單位進行垃圾處理;結合舍飼養畜進行牲畜圈改造,結合沼氣池建設進行廁所改造,減少降雨沖刷造成污染物的流失;對農業用地提出農藥化肥減量、節水農業要求及技術推廣方案,逐步禁止高毒、高殘留農藥化肥的使用,指導農民科學合理地使用農藥、化肥,積極推廣生態農業,集中控制農村居民生活污水,做到污水資源化。3.4 土地利用結構調整3.4.1 生產發展方向在項目區內以植物措施為主,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相結合,大力實施生態修復種植水土保持林草,擴大林草面積,增加植被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為當地經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條件。3.4.2 土地
39、利用結構調整針對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存在的問題及今后經濟發展方向,為使土地利用結構更趨于合理,現對土地進行重新調整。土地結構進行調整后,將農地、林地、牧地、荒地、未利用地、其他用地的用地比例由現狀的22.8、34.6、2.6、19.9調整到16.0、55.9、25.3、0,調整后,林業用地7562.2hm2,草地面積3421.98hm2,其他用地面積374.89 hm2。(具體詳見表42)表42 項目區土地利用結構調整方案表單位:hm2 項目農地林地草地荒地其他用地合計現狀3084.434681.91358.282686.62711.0813522.3規劃2163.237562.23421.98
40、374.8913522.34 主要防治措施4.1 封禁措施以全年封禁方式為主,在部分地方實行季節封禁,一般以春、夏、秋生長季節封禁,晚秋和冬季開放,允許農民到林間地或草地割草和修枝,對于萌孽能力強的沙棘等灌木林進行平茬復壯,以促進沙棘等林木的快速生長和解決當地群眾的燃料困難,人工草按照撫育管理要求定期進行刈割。天然草地中立地條件好、草類生長較快、距村莊較近的地方,作為封育割草區,只許定期割草,不許放牧。封育年限:根據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實施的要求和國標GB/T151631994、GB/T16453.216453.61996確定封育年限為5年,建設期以后的管護,實行“以地養人”的辦法,誰管護,誰
41、受益。4.2 圍欄措施經實地勘查、計算,共建圍欄68km,主要布設在路邊等人為活動頻繁的地段。4.3 人工補植、補播項目區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局部地方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立地條件差,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很難恢復自然植被。必需通過補植措施,盡快使植被達到郁閉。為此,對殘林、疏林地應采取育苗補植、平茬復壯、修枝疏伐等方法,促進林木生長,加快植被恢復,補植樹苗采用側柏、油松、落葉松和沙棘,面積為599.71hm2。4.4 舍飼設施在引進良種、改良畜種的前提下,推廣氨化飼料喂養技術,進行舍飼喂養,舍飼設施168處。4.5 沼氣池在農村能源建設中,大力發展“一池二改”戶用沼氣綜合利用模式,每
42、戶新建一座810m3的沼氣池,改建一個畜禽舍和一個1m2的廁所,沼氣池1560口。4.6 標志(標語)牌在封禁區域沿線醒目的地方,設置18個標志牌,告誡人畜不得擅自闖入封禁區,否則要受到處罰,具有警示作用。4.7 界碑 鋼筋混凝土預制,在村莊路口處布設40個界碑。4.8 管護房包括磚木結構,瓦屋頂4處,面積32m2房舍。4.9 退耕還林草項目區內坡耕地面積大,群眾長期形成廣種薄收的習慣,為了增加糧食產量,不斷的開墾荒山荒坡來增大種植面積,從而形成了愈墾愈貧,愈貧愈墾的惡性循環,使人為水土流失不斷加劇。為了合理利用土地,走少種、優質、高產集約經營的路子,規劃在項目區退耕還林草921.2hm2,其
43、中栽植喬木林223.72hm2,灌木林48.36hm2,退耕還草377.1hm2。4.10 谷坊根據工程目的、地質、經濟、建筑材料、施工條件等情況,項目區選用土谷坊、柳谷坊。規劃修筑谷坊284道。4.11 監測點布設在關子鎮的岸峪村與西口鎮的上磨村各布設一個徑流觀測點和植被觀測點(依托天水郡水文站技術力量觀測徑流),關子鎮與西口鎮布設植被觀測點2處,在項目區3鄉6村選擇經濟效益監測點共20個典型農戶,并輔之一定的社會調查,分析項目實施后,項目區內部的社會經濟變化。5 工程施工5.1 施工條件5.1.1 施工基礎項目區交通便利,項目建設所需水電較少,當地完全可滿足項目建設需求。而且項目區大多數治
44、理工程均在早春和晚秋進行,與當地農民的農事活動不沖突,因此項目建設具有良好的施工基礎。5.1.2 物資基礎主要材料、水泥等通過社會招標采購,苗木通過社會采購獲得。5.1.3 施工力量項目區周邊村莊多,各種勞力充足,可動員項目區所在鎮(鄉)群眾進行義務勞動并由當地農民輔助來共同完成各項水土保持治理措施,項目建設所需勞力富余。5.1.4 技術支持區水利局及其下屬的單位現有較多水土保持專業人才,作為項目技術支持單位的秦州區水利局有水保專業技術人員44名,有高級以上職稱技術人員1名,中級職稱技術人員7名,初級技術人員36名,掌握了先進的水保專業知識和豐富的水保措施施工經驗,能夠按照設計要求進行高水平、
45、高質量的施工,技術力量雄厚,完全可滿足項目建設需要。并配置計算機、繪圖儀、傳真機、掃描儀等現代化辦公設備,提高了業務水平和工作效率。5.2 施工進度本項目建設期為3年,計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302.27km2。項目區各項措施施工進度表年度新增治理面積(hm2)治理措施退耕還林(hm2)退耕還草(hm2)封禁治理(hm2)工程圍欄(km)補植補栽(萬株)林木撫育(hm2)管護房(m2)監測小區 (處)宣傳牌(個)界碑 (個)沼氣池 (口)節能灶 (個)舍飼設施 (處)太陽灶 (個)谷坊 (座)合計6302.3544.1377.14781.468599.7170432218401560156016
46、8121928420082176.9198.9107.71664.424205.9895.2322520519519564059520091996.7184.6106.21532.812173.2557.5510521521554069620102128.7160.6163.21584.232220.7251.881052052057408936 工程管理6.1 建立管理機構為確保項目建設任務保質保量完成,成立項目組織管理機構,由秦州區水利局領導親自負責,抓好項目施工、檢查、驗收工作的組織和協調管理工作。同時,秦州區水利局牽頭,成立項目建設辦公室,負責工程的實施計劃、資金使用、工程管理和技術施
47、工檔案等工作,定期監督檢查項目施工情況與資金使用情況,確保項目按期按質完成。項目建設過程中所需辦公設備、辦公用品、辦公房屋及交通工具等工作設施和設備,原則上由組織管理單位自行解決,如確實難以解決的,可從項目管理經費中支取一部分,添置必備的設施及設備,確保項目 建設的順利進行。6.2 管理辦法6.2.1 項目建設前及建設期的管理辦法1、項目責任人制以及治理措施的產權確認制項目法人代表為秦州區水利局局長,法人代表應嚴格按照申報的規劃設計標準,負責組織人員對項目進行施工建設和后期管護,同時對工程項目承擔全部相應責任。治理措施的產權根據小型水利水保產權改革辦法確定。2、項目招標投標制在項目建設前,首先
48、要委托具有相應資格的單位對施工復雜且投資較高的工程措施編制標底,并公開向社會發布招標信息;其次要嚴格審查投標單位資質,確定正式投標單位名單;最后要嚴格按照招標投標程序進行競標,開標、評標、定標做到公開、公平、公正。3、項目建設監理制在項目建設時,要從具有相應資質的建設監理單位聘請監理人員,對建設項目進行監理,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應積極配合和支持上級監理人員的檢查、監督。4、項目建設各項規章制度項目建設期間要實行質量目標責任制度、項目進度控制制度、項目建設獎罰制度、項目建設資金專戶管理制度等各項制度,嚴格按照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進行項目的建設,確保項目保質保量按期完成。6.2.2 項目運行期的管理辦
49、法項目建設完成后,按土地所有制劃屬產權的管護責任,堅持“誰治理、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以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對于有一定經濟效益的林地和草地,可通過拍賣、租賃、承包等形式落實到農戶或具體單位。同時,在當地加大宣傳力度,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工程的建設和管護。7 投資估算及資金籌措7.1 投資估算7.1.1編制依據1 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額(水利部 2003年1月);2 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編制規定(水總200367號文);3 國家計委、建設部關于發布工程勘察設計收費管理規定的通知(計價格200210號);4 國家物價局、建設部1992價費字479號文關于發布工程建設監理費有關規定;5 國家計
50、委收費管理司、財政部綜合與改革司關于水利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收費標準及有關問題的復函(計司收費函19962號)。6 主要材料水泥、鋼材、油料等,依據當地2006年第二季度材料指導價格;農林產品的價格采用2006年當地平均市場調查價格; 7 工程設計資料,按現行規定,采用概算定額編制投資估算。7.1.2 編制方法項目區工程估算由工程建安工程費、監測及設備管護費和獨立費用三部分組成。工程措施費以工程量乘以綜合單價計算,獨立費用以前兩部分之和乘費率計算,獨立費用中的勘測費和設計費,按工程勘察設計收費標準(國家計委、建設部計價格200210號)中的規定分項計算,本次工程總投資只計算靜態總投資。 7.1.2
51、.1 基礎單價(1) 人工工資項目區屬十一類地區,按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編制規定,工程措施人工工資單價按1.7元/工時,林草措施及封育措施人工工資單價按1.4元/工時。(2)村料預算價格主要材料水泥、鋼材、板材、塊石、碎石、中粗砂、石灰、油料等,以天水市建設工程造價管理站20063號文公布的全市(區、縣)關于頒發二00六年二季度實物法調整的綜合材料預算指導價格為依據,其他材料以秦州區2006年二季度市場調查價為準,施工電價按秦州區農電價格計算,施工水價按秦州區實際供水方式計算。材料預算價格包括采購價、運雜費、裝卸費、采購及保管費四部分。采購及保管費率按采購價、運雜費和裝卸費之和的2%計,主要
52、材料的價格見表2。表2 項目主要材料價格 單位:元/t、m3名稱水泥鋼材塊石卵石砂水電單價429.933943.8383.1346.4150.496.500.50(3)機械臺時費機械臺時費按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額附錄一中的施工機械臺時費定額計算。 一類費用分為折舊費、修理及替換設備費和安裝拆卸費,以金額計;二類費用分為人工、動力燃料和消耗材料,以工時數量和實物消耗量計算。7.1.2.2 工程單價(1)工程單價由直接費、間接費、企業利潤、稅金組成。單項工程直接費用包括基本直接費和其他直接費,基本直接費包括人工費、材料費和機械使用費,根據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概(估)算編制規定以人工、材料預算價格和機
53、械臺時費價格進行計算。見表3。表3 其他直接費、間接費、企業利潤、稅金取費標準編號費用名稱工程類別計算基礎費率(%)一其他直接費淤地壩、小型蓄水保土工程基本直接費3.5梯田工程2.0林草措施1.5封育治理1.0二間接費淤地壩直接費6梯田、水窖5林草措施5封育治理措施4三企業利潤工程措施直接費與間接費之和3.5林草措施2封育治理措施1.5四稅金直接費、間接費、利潤之和3.22%(2) 獨立費用包括建設管理費、工程建設監理費、科研勘測設計費、征地及淹沒補償費、水土流失監測費、工程質量監督費,獨立費用取費標準見表4。表4 獨立費用取費標準表編號費用名稱計算基礎或依據費率(%)一建設管理費1項目經常費
54、一至三部分之和1.62技術支持培訓費一至三部分之和0.8二工程建設監理費一至三部分之和2三科研勘測設計費1科學研究費一至三部分之和0.42勘測費國家計委、建設部(2002)10號文2.66四水土流失監測費一至三部分之和0.6五工程質量監督費一至三部分之和0.10 (3)預備費包括基本預備費和價差預備費,按國家有關規定本次只計算基本預備費,以第一部分至第三部分之和的6%計算。價差預備費為零。7.1.3 工程投資 項目區工程總投資為1477.28萬元,其中:建安工程費1253.65萬元;監測及設備管護費34.87萬元;獨立費用105.14萬元;基本預備費83.62萬元。分部工程投資詳見附表2。7.
55、2 資金籌措7.2.1 資金籌措原則重要水源地保護專項治理工程建設項目屬社會公益性建設項目,其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態環境和當地農業生產條件,促進群眾脫貧致富。為確保工程順利實施,工程建設資金的籌措采取“中央、地方匹配”的原則。7.2.2 資金籌措方案項目建設資金實行國家、地方兩方面籌措。項目區總投資1477.28萬元,其中國家投資為870.98萬元,地方匹配資金606.30萬元。籌措比例為建安工程、監測及設備管護費兩部分國家投資占60%,地方匹配占40%,獨立費用中工程建設監理費占100%,而建設管理費、科研勘測設計費、水土流失監測費、工程質量監督費國家投資占50%,地方匹配占50%。8 經濟評價
56、保護、恢復水源地功能,是改善當地生態狀況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件大事。項目的實施,將使水源地保護治理工作進入正規化、有序化發展的新階段。同時又為水源地生態功能的可持續利用提供了示范,形成與當地經濟協調發展、持久保護水源地生態系統的模式,使水源地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較好的發揮,初步實現水源地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保障下游地區的生態安全和供水安全。8.1 生態效益8.1.1 涵養水源項目區植被涵水(降水儲存量)=年降水量植被面積降水儲存率水容重,根據測算,項目區林地降水儲存率為46%,草地降水儲存率為42%。依此計算出年降水儲存量為374.68萬噸,每噸水按0.6元(水庫蓄水0.61.
57、2元/t)計,則植被涵水的經濟價值為224.81萬元。項目實施后,通過退耕還林、林地補植、禁牧及封山育林、育草等綜合治理措施,林草降水儲存率可提高25%,林草涵水的經濟價值可增加115.64萬元。8.1.2 凈化水質項目區林草植被凈化水質價值,可用攔蓄降水總量乘單位水凈化成本來計算。污水凈化費用采用全國污水處理的成本價平均價,即單位體積水的凈化費用0.8元/噸,由此可計算項目區林草植被生態工程凈化水質價值初步估算為297.29萬元。8.1.3 減少面源污染面源污染是威脅水資源安全最嚴重的問題之一,據研究水土保持林草可攔截徑流中80%的總氮、62%的硝基氮、78%的總磷和58%的PO4-3態的磷
58、。就項目區而言,面源污染的發生地主要是農耕地,通過實施退耕還林還草921.2hm2,減少面源污染的價值可用治理面源污染所需費用替代。根據項目區的現狀,植物措施單位面積治理面源污染費用為0.318萬元/hm2,因此減少面源污染的價值為292.94萬元。8.1.4 調蓄洪水、防止自然災害水源地在控制洪水,調節徑流方面功能十分顯著,同時,水源地在蓄水、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項目區降水的季節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勻,通過項目區植被的調節,儲存來自降雨、溪水過多的水量,從而為減少藉河發生洪水災害起到積極作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藉河下游工農業生產有穩定的水源供給。
59、8.1.5 減沙攔泥減沙攔泥指標選用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科研基金第四攻關課題渭河流域水利水保措施蓄水減沙效益分析報告附件(二)所確定的渭河流域平水年各項治理措施減沙攔泥指標。經計算,項目實施后每年可攔蓄泥沙28.53萬t,使土壤侵蝕模數由3847t/km2a下降到1801t/km2a。土壤流失得到初步控制。按目前對水土保持措施減沙攔泥間接效益和減少泥沙對黃河中下游泥沙輸入量方面估算,每減少1噸泥沙可節約1.0元人民幣計算,項目建成后,每年可產生減少泥沙效益為27.76萬元。8.1.6 改善小氣候的價值項目實施后,項目區內林草面積將增加1520.91hm2,林草覆蓋率將達到81.2%,初步形成喬、灌
60、、草多層次多結構的植被群落。在小范圍內,林草植被度的增加,改變了太陽能的分配方式,增加了地表反射率,使溫度降低、濕度增加,而這些又反過來影響植被的再生潛力。按照中國陸地生態系統中林草單位面積氣候調節值為2389.1元/hm2計算,則項目區初步估算改善小氣候的價值為2566.44萬元。8.1.7 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土壤理化性質明顯改善項目區經過三年強化治理后,治理措施累計達到11035.38hm2。當各項措施充分發揮效益后,每年可攔蓄徑流378.43萬m3,攔蓄泥沙27.76萬t。這將使項目區內地表產流及徑流量減少,洪水歷時變長,洪峰流量和洪水含沙量明顯降低,泄入藉河的洪水泥沙顯著減少。同時,項
61、目區內土壤團粒結構及有機質含量增加,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水土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工程實施后,新增措施面積6302.27hm2,累計達到11035.38hm2,治理程度達到85.01%,新增措施每年可攔蓄泥沙15.65萬t,期末累計攔蓄泥沙27.76萬t,每年新增措施減少徑流總量199.58萬m3,期末累計年減少徑流總量378.43萬m3,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經初步分析計算生態效益達3410.11萬元,而實際上項目區的生態效益遠不止這些。總之該項目完成后,區域內的林草植被得到恢復,封禁治理面積達到4781.63hm2,人工補栽200多萬株,退耕還林還草面積為921.2 hm2,林草面積占總土地
62、面積的比例達到81.2%。由于植物措施面積的增加和林草覆蓋率的提高,可有效地涵養水源,減少面源污染,凈化水質,控制水土流失,調節區域內小氣候,促進生物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同時由于水土流失的減輕,林草植被的增加,減少了土壤養分的流失,增加了土壤抗旱能力,提高土地生產力,促進土壤生態系統向良性轉變。同時,隨著各項水土保持措施的完善和預防監督工作的深入開展,該項目的生態效益將隨時間的推移更加顯著,項目區以后的生態環境質量在空間和時間上將有質的變化,而且還減少了下游河道及渠道的清淤疏通工作,節省大量的勞力和經費,減輕了洪、旱災害給下游人民生產、生活造成的危害。8.2 社會效益水源地保護和恢復建設工程是
63、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通過工程的實施使全社會提高對水源地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并以此為契機,達成保護水源地就是保護生存與發展空間的基本共識,進而轉化為保護水源地的自覺行動。項目實施后,將形成一套適應保護區特點的水源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建設和管理經驗,初步形成水源地生態系統的監測和信息管理決策系統,為水源地科學管理、積極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通過項目區實施,將提供新的就業機會具有廣泛發展前景的相關產業,促進相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改善項目區所在的群眾的生存環境,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支持,有利于建設和諧社會。8.2.1 減輕了項目區及其附近的自然災害項目的實施將大幅度提高當地林草植被
64、的覆蓋率,徑流、泥沙將得到有效的攔截,水土流失將基本得到控制,項目區及其附近的洪水、干旱等自然災害將明顯減少。同時,大量的徑流和泥沙被當地植被攔截,使泄入藉河的洪水及泥沙量減少,洪水歷時變長,河床淤積減輕,這將明顯減輕洪水對下游地區的設施和群眾造成的威脅8.2.2 促進了當地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項目的實施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小氣候,這為項目區附近的農業生產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項目實施需要大批勞力和材料,這不僅為當地農民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且可帶動當地的農業、畜牧業和其它商品的流通,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項目建成并充分發揮效益后,當地生態環境條件不僅得到改善,而且還可為當地提供大量的飼料、
65、木材等物資,這將極大地促使當地旅游業、加工業和畜牧業等產業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將得到明顯提高。8.3 經濟效益項目的實施有利于制止水源地自然資源的盲目和過度利用行為,使其走上合理開發、協調發展的軌道,實現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一體化。在保護水源地自然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水源地的自然資源、將對當地群眾的帶來較大的直接經濟效益,如通過實施休牧育草和圍欄育草工程,使牧草產量從2100kg/hm2提高到4200kg/hm2,項目區可凈增牧草0.72萬噸,以100元/噸計,為72萬元。再者,項目區所在的秦州區是水資源嚴重短缺地區,保護水源地就是保護了水,保護了生命之源,正常發揮水源地生態系統的調蓄功能
66、,將大大減少下游地區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而由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轉化而來的間接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水源地的蓄洪防旱、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降解環境污染等帶來的間接經濟效益。9 結論 通過項目區各項治理措施的實施,將有效增加該項目區的林草覆蓋率,增加降水的攔蓄量和入滲量,減小洪水流量,增加常流水,全面提高項目區水源涵養能力和當地水資源的利用率,使得當地動植物種類與數量明顯增加,生態環境趨向良性循環,干旱、洪水、等自然災害減輕。藉河上游重要水源地是秦州區水源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項目區各項治理措施的實施,將有效增加項目區的林草覆蓋率,增加降水的攔蓄量和入滲量,減小洪水流量,增加常流水,全面提高項目
67、區水源涵養能力和當地水資源的利用率,使得當地動植物種類與數量明顯增加,生態環境趨向良性循環,干旱、洪水等自然災害減輕。對于調節藉河水量、泥水量、小氣候及維持區域生態平衡發揮著積極作用,直接影響著藉河中下游地區的生態環境及供水安全。本項目建議書是在對水源地的自然環境及社會經濟現狀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對項目的社會影響、技術措施、建設條件的可行性,發揮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的可能性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分析論證。項目建設的指導思想符合當今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符合國家關于加強水源地建設的指導方針、政策,項目備受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和優越政策環境,能在水源地保護專項治理工程中起到示范和帶
68、動作用。工程的生態效益巨大,社會效益顯著,間接經濟效益巨大,技術措施科學,組織保障有力,因此,有效地開展水源地保護項目建設,不僅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而且在客觀上也是切實可行的。該項目在技術、社會、環境上可行,經濟上合理,各級政府人民群眾對此也非常重視,建議立項實施。附表1 項目總估算表序號工程或費用名稱建安工程費林草工程費獨立費用小計資金籌措栽植費林草及種子費國家地匹一 建安工程640.51 519.44 93.70 1253.65 742.80 510.85 1封禁圍欄33.45 33.45 20.07 13.38 2人工補植236.28 41.69 277.97 166.7
69、8 111.19 3撫育51.46 51.46 30.87 20.58 4退耕還林273.65 40.01 313.66 188.20 125.46 5退耕還草9.51 12.00 21.51 12.91 8.61 6管護房0.84 0.84 0.51 0.34 7標志牌0.63 0.63 0.38 0.25 8界碑1.23 1.23 0.74 0.49 9舍飼設施119.03 119.03 71.42 47.61 10太陽灶21.94 21.94 13.17 8.78 11沼氣池373.60 373.60 224.16 149.44 12監測小區7.01 7.01 4.21 2.81 13谷
70、坊31.31 31.31 9.39 21.92 二監測及管護設備34.87 34.87 20.92 13.95 三 獨立費用105.14 105.14 65.46 39.69 1建設管理費30.92 30.92 15.46 15.46 2工程建設監理費25.77 25.77 25.77 3科研勘測設計費39.43 39.43 19.71 19.71 4水土流失監測費7.73 7.73 3.87 3.87 5工程質量監督費1.29 1.29 0.64 0.64 一至三部分合計675.38 519.44 93.70 105.14 1393.66 829.18 564.49 基本預備費83.62 4
71、1.81 41.81 靜態總投資1477.28 870.99 606.30 價差預備費工程總投資1477.28 870.99 606.30 附表2 分部工程估算表 單位:萬元序號工程或費用名稱單位數量單價(元)合計(萬元)一 建安工程1253.65 1封禁圍欄km68.00 4919.30 33.45 2人工補植hm599.71 277.97 (1)補植落葉松hm242.674026.00 97.70 (2)補植油松hm357.04 5049.00 180.27 3 撫育hm1704.40 301.91 51.46 4退耕還林hm272.08 313.66 (1)落葉松hm45.16 4026
72、.00 18.18 (2)油松hm104.45 5049.00 52.74 (3)側柏hm74.11 4686.00 34.73 (4)沙棘hm48.36 1732.50 8.38 (5)花椒hm221.86 8167.50 181.20 (6)核桃hm50.16 3675.00 18.43 5退耕還草hm377.10 570.51 21.51 6管護房m32.00 263.96 0.84 7標志牌座18349.20 0.63 8界碑塊40307.02 1.23 9舍飼設施座1687085.05 119.03 10太陽灶個1219180.00 21.94 11沼氣池處15602394.86 3
73、73.60 12監測小區座235068.48 7.01 13谷坊座28431.31 (1)土谷坊座166989.07 16.42 (2)柳谷坊座1181262.29 14.90 二監測及管護設備34.87 三 獨立費用105.14 1建設管理費%1288.52 30.92 (1)建設單位經常費%1.60 1288.52 20.62 (2)技術支持培訓費%0.80 1288.52 10.31 2工程建設監理費%2.00 1288.52 25.77 3科研勘測設計費1288.52 39.43 (1)科學研究試驗費%0.40 1288.52 5.15 (2)勘測設計費%2.661288.52 34.27 4水土流失監測費%0.61288.52 7.73 5工程質量監督費%0.11288.52 1.29 一至三部分合計1393.66 基本預備費%6.00 83.62 靜態總投資1477.28 工程總投資147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