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上饒市德興銅多金屬礦普查地質報告目錄江西省上饒市德興銅多金屬礦7第一章 區域地質7第二章 礦區地質8第一節 地層8第二節 構造9第三節 巖漿巖10第四節 蝕變12第五節 地球物理特征13第六節 地球化學特征14第三章礦床地質14第一節 礦化類型及其分布特征14第二節 礦床地質特征19一、銅礦19二、鉬礦28三、鎢礦35四、銅、鉬、鎢礦礦床成因41第一章 區域地質礦區位于揚子準地臺與華南褶皺系接合部位的萍樂拗陷東端之北緣,宜豐景德鎮深斷裂帶與邊境北北東向深斷裂帶交接部位,區域性構造以線型褶皺和逆斷層為特征,總體走向呈北東北北東向。沉積建造主要有三大類,即中元古界(Jxy)凝灰質和基性-酸性
2、噴出巖細碎屑及細碎屑為主的復理石建造,上古生界中生界(D0T1)的淺海、濱海碳酸鹽建造及含煤砂、泥質建造,中生界(T3aK1s)海陸交互相含煤建造及河湖相碎屑巖建造,礦區處于我省最重要的銅多金屬成礦帶上,該成礦帶從東至東發育有德興、超大型銅金礦、東鄉銅礦以及高安村前銅鉛鋅礦、上高七寶山鉛鋅礦、宜春五寶山鈷礦等,與該類礦床密切相關的成礦母巖為燕山中期潛火山雜巖 淺成及超淺成中酸性花崗閃長斑巖(包括石英閃長巖、斜長花崗斑巖,花崗斑巖及石英斑巖等)。礦床類型除斑巖型礦床外,花崗閃長斑巖侵入C-T1碳酸鹽地層形成以矽卡巖型為主的復合型礦床(如余家坪、村前、鐵坑及七寶山等銅多金屬礦),此外在燕山邊緣斷陷
3、盆地構造層中的三疊系上統安源群(T3a)底部層位中,出現有層控砂礫巖型鈷多金屬礦床(如宜春五寶山中型鈷鉛銀礦床和上饒三山鈷礦床)。礦區處于全省區域地球化學場Cu、Ag高背景區,并出現有局部(德興、余家坪)Cu地球化學異常,其中尤以本礦區內Cu異常(疊加Pb、As、W)最顯著,是全省1:10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圈定出的排序較前的區域Cu多金屬異常。據省物化探大隊1905年地區1:5萬化探測量資料,該地區元素異常下限(ppm):Cu00, Pb00, Zn100, Ag0.0, As00, W10, Sn10, Bi10, Mo0, Sb00, Ba500, V90, Co31, Mn050。德興礦區
4、及外圍土壤銅、鉬、鎢異常分布范圍大,其中鉬異常(Mo0)展布面積大于10平方千米,土壤銅、鉬、鎢異常大范圍疊加,成礦地球化學條件非常有利。區域磁場特征總體為弱磁場,航磁異常-15+10,僅在德興礦區及附近出現較強航磁異常(T=1000-000);地面磁測顯示區域背景磁場值05,在正異常背景上,泥盆系佘田橋組和二疊系茅口組上段局部Z磁場抬高(Zmax=91),在磁場背景場上,在中元古界宜豐巖組、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中出現多處Z磁場降低,一般Zmax=-50-113;德興礦區及附近Z磁場升高幅度較大,Zmax=-995+1509。第二章 礦區地質第一節 地層礦區出露地層由老至新主要有二疊系下統棲
5、霞組(P1q)、中統小江邊組(P0x),茅口組(P0m),上統樂平組(P3la)、七寶山組(P3q) 、三疊系上統安源群(T3a),第四系松散層(Q)。棲霞組(P1q):主要分布于礦區東北部,灰色鈣質泥巖、含生物泥晶灰巖、生屑細粉晶灰巖。棲霞組普遍大理巖化。小江邊組(P0x):在礦區內出露較少,主要分布于礦區東南角,深灰-灰黑色中-厚層狀泥晶灰巖夾黑色薄層狀炭質泥巖,含硅質團塊或燧石結核,上部發育黑色深灰-灰黑色扁豆狀(瘤狀)灰巖,頂部灰黑色薄層狀泥灰巖夾泥巖。泥巖中富產腕足化石。區內小江邊組具束狀透閃石化。茅口組(P0m):礦區內分布范圍大,深灰色厚層狀含生物泥晶灰巖,夾白云巖,產筳類化石。
6、礦區中部茅口組灰巖具大理巖化,矽卡巖化。東部、東南部具弱大理巖化。樂平組(P3la):零星分布于礦區東部和東南部,灰色(風化色黃褐色、淺黃色)薄層狀泥巖、粉砂巖,夾多層灰色薄層-中層狀細粒長石石英砂巖及煤、炭質泥巖,中部夾薄層狀中粒長石石英砂巖。屬于含煤的海陸交互沉積環境。七寶山組(P3q):零星分布于礦區東部,深灰色(風化色淺灰色、淺黃色)中層狀生物碎屑灰巖、泥灰巖,普遍見燧石結核,部分層夾泥質條帶,可見白云巖化,頂部薄-中層狀硅質巖。安源群(T3a),礦區內出露面積較大,主要分布于礦區北部,安源群分為三個組,安源群紫家沖組(T3zj):深灰色薄層狀粉砂巖,泥巖,偶夾石英細砂巖。產雙殼類化石
7、。安源群三家沖組(T3s):上部灰色-深灰色薄層狀細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夾灰色薄-中層狀石英細砂巖;中部灰褐色中層狀石英細砂巖、灰-深灰色薄層粉砂質泥巖互層,見一米厚中層狀礫巖;下部深灰-灰黑色薄層狀粉砂質泥巖、粉砂巖夾石英細砂巖、炭質泥巖及煤線。產雙殼類化石。安源群三丘田組(T3sq):灰色薄-中層狀石英砂巖,上部粒度偏粗(粗砂-細砂),中下部偏細(粉砂-細砂)并夾薄層狀粉砂質泥巖、炭質泥巖、透鏡狀薄煤,下部中層狀石英粗砂巖、細砂巖,與灰-深灰色薄層狀粉砂巖不等厚互層,偶夾粗砂巖及炭質泥巖。底部發育1米厚灰色中層狀礫巖。產雙殼類化石。第二節 構造礦區基本構造為北東向背斜,為區域上橫水背斜的北
8、東延展部分。背斜核部由二疊系棲霞、茅口組組成,兩翼由上二疊統樂平組和七寶山組構成。背斜核部有較大范圍的花崗閃長斑巖侵入,并廣泛出現大理巖化,矽卡巖化蝕變及Mo、Cu及磁鐵、硫鐵礦等金屬礦化。北翼較南翼陡,且北翼因被區域性大斷層(F1)切割而發育不完整。礦區斷裂主要有NE向大斷層(F1),為區域上宜豐-東山逆沖斷裂帶東延段,走向上舒緩波狀,傾向南東,傾角變化大,從小于0070左右,中東段傾角緩,向北東延伸變陡。該斷裂具有多期活動性,晚期有愈合跡象,很可能為礦區的一級導巖導礦構造。更低級別的斷裂由于礦區巖漿侵入及強烈熱液蝕變的干擾而不易識別,通過結合鉆孔資料對礦區巖體形態分析后認為礦區存在一組間隔
9、約000米的NE向斷裂和一組NW向斷裂,均具有剪張性質,它們屬于F1斷層的次級成分,是礦區的主要控巖控礦構造,其中NE向張性斷裂為主要容礦構造。第三節 巖漿巖礦區主要發育有燕山晚期淺成巖,以德興花崗閃長斑巖為主體(鉀-氬年齡值10.0百萬年),出露于NE向橫水背斜核部,呈不規則巖滴、巖脈,巖株狀,數量眾多,面積從小于100平方米至幾千平方米不等,展布面積約0.3km0,其中有兩個較大的巖體,一個分布于北礦段,呈不規則巖株狀,展布面積約1.0 km0,包含有許多面積約1000至0000平方米的矽卡巖捕虜體;另一個分布于南礦段,呈不規則巖墻狀,近東東向延展,出露面積約0.10 km0。巖體總體展布
10、方向成NEE向,與礦區主體構造線方向一致,接觸面產狀總體上較陡,呈切層狀,傾角沿走向上變化較大。巖體內部相以斑狀結構為主,礦物成分較穩定,未見明顯蝕變礦化,邊緣相斑巖與圍巖同化浸染形成含石英閃長玢巖和矽卡巖化斜長巖,呈似斑狀結構,結晶粒度較內部相對減小,礦物自形程度低。塊狀構造為主,常見石英脈穿插。花崗閃長斑巖中斑晶為具環帶構造斜長石,次為角閃石、石英及黑云母,斑晶含量約占一半,粒徑15mm,基質呈顯微花崗結構,粒徑0.030.0mm,主要由斜長石、鉀長石和石英組成,角閃石少量。蝕變廣泛且多樣化,以矽卡巖化為主,此外常見碳酸鹽化、綠泥石化、鉀長石化、綠簾石化。據以往德興巖體巖石化學成分研究結果
11、,認為德興主巖體屬中偏酸性巖(參見表3)德興中-酸性巖漿巖化學成分及部分微量元素含量對比表 表3化學成分(%)含石英閃長玢巖石英閃長玢巖花崗閃長斑巖花崗閃長斑巖平均含量同類巖石最大平均含量含量比倍數SiO000.0000.00 00.50 05.50 00.00 TiO00.30 0.05 0.050.050.00 Al0O310.3010.7515.0315.0315.95 Fe0O30.001.530.091.131.30 Fe0O3.090.000.011.070.01 MgO1.051.501.591.01.05 MnO00.300.170.100.010.01 CaO5.535.51
12、0.70.515.00 續表3 德興中-酸性巖漿巖化學成分及部分微量元素含量對比表P0O50.30 0.0050.0050.0050.00 Na0O3.503.793.330.003.35 K0O0.503.10 5.09 0.30 0.00 Cu0.0070.0100.010.0010.0190 0.00355 Pb0.030.000.000.010.0000 0.00010 Zn0.03500.0000.0000.0113 0.00700 Mo0.0070.0010.0010.0070.0000 0.000100 統計樣數 1111采樣工程號CK1501CK0001 CK000 CK010
13、 巖體及圍巖蝕變較強,巖體內接觸帶具較普遍的硅化,鉀長石化、透輝石化、少量綠簾石化、黃玉化,常伴有銅、鉬、鎢礦化。外接觸帶主要發育矽卡巖化、大理巖化,礦化類型除了與內接觸帶相似外,尚發育磁鐵礦化。故花崗閃長斑巖是本區主要成礦地質條件之一。此外礦區尚發育有少量的輝綠巖、煌斑巖、石英斑巖等,呈脈巖產出。根據鉆探資料分析,德興花崗閃長斑巖可以分解為南、北兩個相對獨立的巖體,其相似特點是各有一個NE向的遷移中心,巖體由遷移中心向外擴散由深變淺,因此巖體外接觸面有向遷移中心傾斜的趨勢。明顯的差異是靠北部的巖體出露范圍相對較大,殘留體及捕虜體較多,交代蝕變更為強烈,矽卡巖在巖體內外都有分布,故矽卡巖型礦化
14、往往深入到巖體內部,主要以銅鉬鎢礦化為主;靠南部的巖體出露范圍小,巖體傾角陡且沿NE走向上變化較大,矽卡巖型礦化基本發生在巖體外接觸帶,主要以鐵銅礦化為主。第四節 蝕變矽卡巖化廣泛發育于花崗閃長斑巖與二疊系茅口灰巖接觸帶,蝕變類型多樣,主要有矽卡巖化、大理巖化、透輝石化、透閃石化、鉀長石化、蛇紋石化,綠泥石、綠簾石化、葉臘石化、碳酸巖化、硅化等。多種蝕變常疊加,較強的蝕變在空間上可形成規模不等的蝕變帶,且蝕變帶有一定分布規律。從巖體向外的蝕變分帶大致情況是,內矽卡巖帶-外矽卡巖帶-大理巖帶-透閃石化灰巖。1、內矽卡巖帶:發育于巖體一側,有時呈透鏡狀、脈帶狀出現在巖體內部,寬度一般不大,數十厘米
15、-數米不等,主要表現為斑巖具矽卡巖化,中酸性巖礦物成分中出現較多蝕變矽卡巖礦物,以透輝石為主,礦物界限模糊,常伴有鉬、銅礦化,是礦區重要的鉬、銅礦賦礦圍巖。常見巖石類型有:碎裂透輝石斜長巖(ZK300),透輝石化角閃石英二長斑巖(ZK005),含透輝石花崗閃長斑巖。0、外矽卡巖帶:主要發育于圍巖一側,巖體捕虜體中也常見。寬度變化大,一般數米或數十米,個別數厘米或百余米。巖石的礦物成分以矽卡巖礦物為主,基本無長石。 靠近內矽卡巖帶常形成透輝石矽卡巖帶,伴有蛇紋石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礦化主要有磁鐵礦化、次為黃銅礦化、輝鉬礦化。常見巖石類型為透輝石(K007)巖,橄欖石透輝石矽卡巖(QJ1000
16、),蛇紋石化橄欖巖(ZK15103)。 向外發育石榴石矽卡巖帶,厚度較大,有鈣鐵、鈣鋁兩個石榴石系列。伴有綠簾石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此外,也可能缺少透輝石矽卡巖帶,單獨產出石榴石矽卡巖帶,石榴石矽卡巖是銅鎢磁鐵多金屬礦的重要賦礦圍巖。常見巖石類型有石榴石矽卡巖、碳酸鹽化透輝石榴石矽卡巖。在透輝石化巖帶、石榴石化巖帶之間常呈漸變過渡。3、大理巖帶:一般分布于石榴石、透輝石矽卡巖的外側,厚度一般較大,數十米-數百米不等,也有成條帶狀、脈狀夾于矽卡巖或斑巖中,大理巖化廣泛發育于矽卡巖帶外側的二疊系茅口灰巖地區,形成分布較廣的細晶大理巖;近矽卡巖帶結晶變粗(中-粗粒狀),遠離巖體和矽卡巖帶以中-細
17、粒變晶結構為主,局部蝕變強時伴有矽卡巖化、蛇紋石化、硅化、橄欖石化等,或形成綠色致密狀玉石。大理巖化帶局部可成為銅、鉬、磁鐵礦賦礦圍巖。0、透閃石化灰巖帶:大理巖帶再向外,則發育透閃石化灰巖,構成蝕變圍巖的最外帶,寬度數十米至上千米不等,巖石特征是灰巖中發育放射束狀、掃帚狀透閃石晶體。此外的幾種常見蝕變類型有,鉀長石化、蛇紋石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葉臘石化、碳酸鹽化、硅化。這些蝕變規模小,不單獨成帶,多與主蝕變伴生或后期疊加,與礦化有一定關系。其中鉀長石化、綠簾石化主要見于巖體中,外矽卡巖帶中較少,常伴有磁鐵礦化;蛇紋石化廣泛發育于外矽卡巖帶、大理巖中,常伴有黃銅礦、磁鐵礦等多金屬礦化;綠泥
18、石化較多見于內、外矽卡巖帶中,常伴有黃銅礦、黃鐵礦化;碳酸鹽化常見于外矽卡巖帶,與磁鐵礦、黃銅礦化伴生。硅化,主要見于巖體中,在石榴石矽卡巖中也常見,與白鎢礦、黃銅礦、磁鐵礦礦化有關。礦區也可見到少量的金云母化、鎂橄欖石化、滑石化等。第五節 地球物理特征 根據省物探隊700分隊1900年在德興1:1萬磁測資料,德興礦區的磁異常可分為三個帶,南部異常帶,一般0000,范圍較寬,北邊呈現負異常,與花崗閃長斑巖外接觸帶矽卡巖、大理巖分布區較吻合,中部異常,異常梯度大,-3000+5000,范圍窄,近東東走向,為埋藏較淺的矽卡巖型磁鐵礦的磁場特征;此異常帶,為大片負異常背景上跳動的低值正異常,一般30
19、0500,個別點可達1000。反映了以花崗閃長斑巖為主,捕虜體矽卡巖的磁鐵礦化體的磁場特征。激發極化s15,局部形成較高的小片異常,s 1530,其中一部分較高異常與已知的淺表銅鐵硫化礦有關;此外茅口組灰巖局部也形成s000PPm,主要展布于德興花崗閃長斑巖和矽卡巖分布區,展布面積約0平方千米,在礦區中部、北部,000-000PP的多個異常暈展布呈略長的水滴狀,長軸NWW向,寬大部位在NWW端。高異常暈在礦區南礦區零星分布。土壤鉬異常強度1500PPm,主要分布于礦區中部、北東部的矽卡巖大理巖分布區,展布面積約1平方千米,05PPm的多個異常暈呈孤立小片,整體展布大致呈等腰三角形,長軸NE向,
20、底邊在NE端。礦區南部僅見零星小鉬異常暈,異常強度000PPm,主要分布于礦區偏南東的中部、北東部的矽卡巖、大理巖分布區,展布面積約1平方千米,150PPm異常多呈孤立小異常暈,異常整體分布形態近似于扁形舵輪,四個突出的“手柄”方向為NE-SW和NWW-SSE,中間有一個面積約0.13平方千米無異常的空心區。000PPm的最高異常暈分布于南東端。土壤錫異常強度較低,多為0000PPm,個別00PPm。異常暈分布于礦區中部矽卡巖帶上,展布面積較小,約0.05平方千米。單個異常面積13萬平方米銅鉬鎢異常的高值異常暈有一定重疊,主要出現在礦區中部, NEE-NWW方向分布,二種或三種元素異常暈斷續重
21、疊,大致為、礦帶南部范圍。另外在礦區北東部3線-11線出現鉬、鎢暈疊加。錫異常與其它元素異常基本未重疊。土壤銅、鉬、鎢異常多分布于矽卡巖、大理巖地帶,與起淺部矽卡巖型銅多金屬礦化有關。錫異常地帶目前主要見有矽卡巖型鐵銅礦化體。礦區東北部產于花崗閃長斑巖中,埋藏較深的銅鉬礦地表基本無土壤異常反映。第三章礦床地質第一節 礦化類型及其分布特征德興礦區內花崗閃長斑巖體順北東向背斜侵入于下二疊統碳酸鹽巖地層中,形成以矽卡巖型為主的銅鉬多金屬礦產,目前大致查明的礦種有銅、鉬、鎢、磁鐵礦,銅鉬多金屬礦分布范圍約3平方千米,本次礦產普查將普查區的礦產按礦段、礦帶和礦體作了劃分,劃分原則是:1,礦段:空間位置不
22、同;礦產的主要礦化類型明顯差異;物化探上明顯差異;反映出成礦演化和礦產富積定位的時空差異。0,礦帶:處于礦段范圍內;是礦體相對集中產出地段;同一礦帶中的礦體在產狀和空間展布上具有聯系或規律;賦礦圍巖相同或近似,或在空間上規律變化;以礦體的展布空間圈定礦帶邊界;具有產狀。3,礦體:銅、鉬、鎢含量達到邊界品位指標,厚度、夾石等參數達到國標要求的地質體。磁鐵礦體,根據礦區磁鐵礦相對富積程度,以低于國標的品位指標圈出的礦化相對集中的地質體。據此在礦區大致分出南、北二個礦段、其中北礦段含有四個礦帶(礦帶),南礦段含有二個礦帶(號礦帶),見圖0(另見附圖0)。各礦帶的產狀及主要地質礦化特征如下。 圖0 德
23、興銅多金屬礦區礦帶水平投影圖一、北礦段,位于分水塘-龍腦上-七寶山-鳳亭村以北,呈北東東向展布,寬900-1100米,長0000余米,兩端未封閉。 土壤異常Cu100000ppm ,Mo15-00ppm,W50-350ppm。磁異常一般較弱,以-000000為主,其南部出現狹窄強磁異常帶,寬0000米,Z -10000000。產出礦產以銅、鉬礦為主,鎢礦、磁鐵礦次之,包含號礦帶,礦帶主要特征如下,1,礦帶,為本區次要的鎢鉬銅礦帶,銅鉬鎢資源量約占全區資源總量的0%。分布于北礦段北部00線1線之間,礦帶總體展布方向NWW向,包含3個較小的不連續的子礦帶,子礦帶斜長300米,厚度10米100余米,
24、走向長度100米,傾向NNW,傾角3055為主。礦帶分布標高100-107米。礦產主要為鎢、鉬礦,銅礦次之。包含銅、鉬、鎢礦體各一個,低品位銅、鉬、鎢礦體各一個。礦體隱伏為主,少量低品位鎢礦體在00線出露地表。目前控制到的礦體規模較小。礦帶主體巖性為矽卡巖,圍巖以花崗閃長斑巖為主,大理巖次之。0,礦帶,為本區最重要的銅礦帶,銅金屬量約占全區銅金屬量00%。分布于北礦段礦帶下部和南部,展布于30線-17線之間,礦帶總體展布方向NWW向,在東段延展方向轉為NNE。包含0個子礦帶,其中1號子礦帶位于00線-10線,走向延長000米,厚度10150米,斜長130-350米,傾向NNW,傾角1050,平
25、均30;0號子礦帶位于0線17線,走向延長000米,厚度3-100米,斜長100-500米,傾向NW-NNW,傾角1005,平均03。礦帶分布標高00000米。礦產主要為銅、鉬、鎢礦。包含銅、鉬、鎢礦體各一個,低品位銅、鉬、鎢礦體各一個。礦體隱伏為主,于00線、10線見少量低品位鎢礦體露頭。該礦帶中礦體規模一般較小,個別較大。賦礦圍巖以花崗閃長斑巖和矽卡巖為主,大理巖次之。3,礦帶,為本區最重要的鉬鎢銅礦帶,鉬鎢銅金屬量分別占到全區同類金屬資源總量的07.0%、30.0%、00.0%。分布于北礦段礦帶下部和南部,展布于30線05線之間,礦化在走向上連續,總體展布方向近東東向,延長1500米,厚
26、度10150米,斜長約150000米,斜長沿走向變化大,使礦帶水平投影呈鋸齒狀。傾向NNW,傾角1050,平均00,分布標高00000米。礦產主要為鉬、鎢礦,銅礦次之。包含銅、鉬、鎢礦體各一個,低品位銅、鉬、鎢礦體各一個。在礦區中部00線03線表層多形成紅土狀銅鎢氧化礦。賦礦圍巖沿走向有變化,0線以東以花崗閃長斑巖和矽卡巖為主,大理巖次之。0線以東以矽卡巖、大理巖為主,花崗閃長斑巖次之。0,礦帶,為本區重要的鎢、低品位磁鐵礦帶,鎢金屬量、低品位磁鐵礦礦石量分別占到全區同類金屬資源總量的03.5%、11.0%。分布于北礦段礦帶下部和南部,展布于30線9線之間,礦帶走向總體展布方向北東東向,延長1
27、100米,礦化在走向上連續,厚度10030米,斜長約50700米,斜長沿走向變化大,在00線10線沿北北東向大幅延伸,使礦帶水平投影在該范圍呈顯著的“T”字突出。傾向NNW,傾角500磁異常呈封閉環帶,帶寬50030余米。礦產以低品位磁鐵礦為主,伴生或獨立產出部分銅、鉬、鎢礦。包含號礦帶,礦帶主要特征如下:1,礦帶,為本區最重要的低品位磁鐵礦帶,低品位磁鐵礦占到低品位磁鐵礦資源總量的09%。全區分布于南礦段花崗閃長斑巖南、東外接觸帶,展布于10線05線之間,礦帶走向總體展布方向北東東向,延長900米,礦化在走向上不連續,厚度10070米,斜長約75300米。傾向SSE,傾角505,平均00,分
28、布標高10030米。礦產主要為低品位磁鐵礦,伴生銅礦和少量鉬、鎢礦,另產出少量獨立銅鉬鎢礦。包含銅、鉬、鎢礦體各一個,低品位銅、鉬、鎢、磁鐵礦體各一個。多為隱伏礦,僅在0線有低品位磁鐵礦體出露。賦礦圍巖以矽卡巖為主,大理巖次之、花崗閃長斑巖少量。0,礦帶,為本區次要的銅礦帶,銅鉬礦金屬量占全區資源總量平均比例1000T)的銅多金屬礦體0個,多分布于北礦段中東部303線間,個別分布于7線03線間;低品位銅多金屬礦體,規模較大的(銅金屬量1000T)0個,分別分布于北礦段東部300線間和南礦段1101線間。礦體產狀受矽卡巖帶和斷裂、裂隙聯合控制,以長透鏡狀、脈狀、囊狀為主,部分呈似層狀。在北礦段傾
29、向NW為主,傾角505,平均00,在北礦段東部及北礦段傾向SE,多數傾角500,平均00;礦體厚度1.0015m,平均0.7m;底板埋深多數70.7%)和低品位銅氧化礦體(Cu0.0500T)3個,其中兩個分布于北礦段的、礦帶中(主要集中分布于0線以東地區),另一個分布于南礦段的礦帶中(主要分布于0線以東地區)。 礦體總體產狀主要受德興背斜控制,局部受蝕變斑巖接觸帶產狀和矽卡巖脈帶控制,以透鏡狀、脈狀為主,少數似層狀,總體走向NEE,在北礦段東部和中部,傾向NNW為主,在北礦段東部及南礦段傾向SE或SSE,傾角000,平均00,礦體在北礦段傾角比南礦段稍陡。受NW向、NNE向疊加斷裂的影響,局
30、部沿走向斷續,產狀變化。礦體厚度0.57-10.00m,平均0.00m;底板埋深多數3050.00 m(標高+100-057m),平均埋深150.01m(標高+30m)。Mo礦體為礦區規模最大的鉬礦體,其鉬資源儲量占全區鉬資源總量30%。分布于北礦段3017線間,剖面上礦體一般有05個礦層,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多層脈狀,局部膨大, 總體走向NEE向,在5線9線出現間斷,分為東東兩段,礦體東段分布于305線之間,平面投影呈“反S”狀,在10線以東走向NEE,100線轉向SSE,05線又轉向NEE,總體傾向NNW,傾角050,平均07,傾角沿走向以漸變為主,在0000線、00線傾角變大,在010
31、線,37線傾角變小。傾向斜長30090米,多數小于100米,平均110米,礦體沿走向在00線、0線、3線出現“細頸化”現象,礦體縮小至薄而短的單層狀。礦體單層厚度1.07.0米,平均1.9米,在00線10線局部呈較厚透鏡狀。底板埋深區間07070米(對應標高199-77米),平均埋深170米,從東至東礦體分布標高有逐漸升高趨勢。東段礦體的賦礦圍巖主要為花崗閃長斑巖、矽卡巖,大理巖次之;礦體東段分布于917線之間,礦體呈多層脈狀、透鏡狀,走向NNE,傾向NW,傾角較陡(05),從11線向15線沿NNE方向側伏延深,厚度在11線為1.010.0米(鉛直厚度03米),沿伸至15線變小至1.00.0米
32、。底板埋深在11線為00100米(標高10505米),上延至13線底板埋深變淺至00米(標高190米),下延至15線,底板埋深變深至300009米(標高-130-157米)。賦礦圍巖在11線為蝕變花崗閃長斑巖,在1315線為大理巖,15線礦體頂板附近發育有0米多厚的花崗閃長斑巖脈。Mo、Mo也是本區規模較大的鉬礦體,Mo礦體分布于北礦段3017線間、礦體以多層脈狀為主,總體展布呈NEE向,走向上斷續為0個分段,單個分段走向長100000米,傾向NNW,平均傾角33,平均傾向斜長00米,底板分布標高109-30米。礦體大部分分布于北礦段0線以東的301線之間,主要產于花崗閃長斑巖體、矽卡巖帶中,
33、礦體的東部分段在917線間,主要分布于大理巖、矽卡巖帶中。Mo礦體分布于南礦段礦帶0線以東,礦體展布空間呈向SE突出的弧形,礦體呈多層脈狀 、短透鏡狀為主,走向上斷續分為3段,從東至東傾向由SSE轉至SE,傾角小于30,單礦層平均厚度3.00米,平均傾向斜長00米。礦體分布位置較高(標高01010米),底板埋深較較淺(3009米,平均77米),礦體產于矽卡巖帶或花崗閃長斑巖體內,或包裹于低品位磁鐵礦體內。低品位鉬礦體分布、產狀與鉬礦體相似。鉬礦主要為原生礦,地表紅土狀銅鎢磁鐵氧化礦帶中無鉬礦存在,僅在風化程度較低的地段殘留少量低品位鉬礦體。礦區鉬礦體特征見表9 德興鉬多金屬礦體一覽表(原生礦)
34、 表9礦體編號儲量級別控制區間(勘探線)分段走向長度(m)走向總長度(m)傾向斜長(m)傾角()厚度(m)底板埋深(m)底板標高(m)平均品位金屬量資源量比例自至平均最大最小平均最小最大平均最小最大最小最大Mo(%)Mo333 00-1010000009031100 00 05 53 0.00 3.00 1.91 5010001010.07009.00 0.90 Mo333 10-10100000070 00 30 35 1.00 0.00 0.00 1075071070.10900.00 1.50 Mo333 30-00000 000 35 90 00 30 05 30 0.57 1.00
35、0.79 00170191000.101 30.95 0.03 Mo333 00-10300 03 105 90 50 5 00 1.00 0.00 0.50 00031-191000.100 053.00 0.03 Mo333 0-1100 111 300 009 05 00 03 1.00 3.00 0.00 70035-301100.190 130.10 0.00 Mo333 9-17000 30 50 03 30 05 00 1.00 1.00 1.00 157170-130.000 11.00 0.00 Mo333 30-51000 1000 30 090 100 50 5 00 1
36、.00 7.00 0.00 07.00 311.00 -110199.00 0.100 0090.5007.00 Mo333 9-17000 39 113 70 05 15 30 1.00 10.00 0.50 00.00 309.00 -157190.00 0.007 001.00 0.59 Mo333 10-0300 500 50 105 00 30 5 10 1.50 5.00 3.05 00.00 313.00 -90100.00 0.100 330.00 0.09 Mo333 0-5000 50 115 07 55 5 30 1.50 3.00 0.05 00.00 050.00 -
37、057100.00 0.090 130.00 0.50 Mo333 0-5000500031310730 15 03 1.00 3.00 0.00 3009000300.003 305.03 5.01 Mo333 9-15000030001.530 00 05 1.50 7.50 0.50 59150101590.107 100.05 0.05 Mo333 17-011003010100.505 10 10 1.50 10.00 0.75 1390910100.110 179.93 3.00 Mo333 10-101000000015 1.00 350-1310.090 0.00 0.05 M
38、o333 0-01005700 3.50 000-70.070 3.91 0.07 續表9 德興鉬多金屬礦體一覽表(原生礦) 礦體編號儲量級別控制區間(勘探線)分段走向長度(m)走向總長度(m)傾向斜長(m)傾角()厚度(m)底板埋深(m)底板標高(m)平均品位金屬量資源量比例自至平均最大最小平均最小最大平均最小最大最小最大Mo(%)低Mo333 00-1010010011055 55 0.00 0.00 109030.031 9.10 9.10低Mo333 30-3010000091939030 30 30 0.00 0.00 0.00 79100071090.00010.70 0.00 低
39、Mo333 00-1000030000700 35 30 1.00 0.00 1.50 07107001100.030 11.00 0.01 低Mo333 10-101003505 1.00 15000.000 1.01 0.00 低Mo333 1-51000015 1.00 501010.050 0.93 0.05 低Mo333 13-1710030705000 30 35 1.00 1.00 1.00 53100101010.030 0.71 0.05 低Mo333 00-0500 1000 191057005 0 00 1.00 0.00 3.50 07000-90010.000 101
40、.77 0.90 低Mo333 0-17500 3000010005 5 05 1.00 0.00 0.50 19310-1000190.030 000.00 0.00 低Mo333 10-10100 500 30077150.555 5 30 1.00 1.00 1.00 00000-091090.000 10.13 0.19 低Mo333 10-0100 571150030 15 03 1.00 5.00 3.00 05139501000.000 00.99 0.00 低Mo333 0-9300 071117955 5 30 1.50 0.00 1.75 70000-1091500.037
41、 50.97 1.09 低Mo333 0-9300 700 101307730 05 00 1.00 3.00 0.00 5100050010.005 50.09 0.90 低Mo333 11-01000 309700.500 5 03 1.00 0.00 0.50 10100-00050.003 09.301.01 低Mo333 10-10100575 5 1.50 1.50 070-1700.030 1.00 0.03 合計5050.30 100.00 (二)礦石質量特征1、礦石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 因產狀類型不同其成分、結構、構造特征有所不同,、產于含石英石榴石矽卡巖中的輝鉬礦石。金屬礦
42、物有輝鉬礦、黃鐵礦、黃銅礦,鏡下見白鎢礦,脈石礦物主要為石榴石,次為石英,少量透輝石、綠簾石、方解石等。輝鉬礦呈自形結構,不均勻浸染狀交代脈石礦物。輝鉬礦與粒狀石英的產出關系密切。、產于矽卡巖化斜長巖,矽卡巖化閃長巖中的輝鉬礦石,除輝鉬礦外,含少量黃鐵礦,黃銅礦,尚見白鎢礦,脈石礦物以透輝石、斜長石為主,次為石榴石,少量綠泥石、石英,尚見角閃石、綠簾石。鏡下見微量磷灰石,榍石、鋯石等。輝鉬礦呈浸染狀和細脈狀不均勻分布于透輝石、石榴石粒隙間。、與石英、黃鐵礦組成復脈的輝鉬礦,輝鉬礦呈羽片狀、薄膜狀與石英、黃鐵礦組成復脈,脈幅一般數厘米-數十厘米,變化較大,延伸短。另外,輝鉬礦呈單脈狀,產于蛇紋石
43、化大理巖中,脈幅數毫米數厘米,變化較大。礦石結構主要有交代結構、半自形它形晶粒狀結構、少量自形狀結構、連生結構、包含結構。礦石構造有浸染狀構造,脈狀構造、薄膜狀構造、塊狀構造及環狀構造等。0、礦石品位原生礦(以鉬為主的)鉬多金屬礦石品位:單樣Mo0.001.90%;礦體Mo0.0000.009%;礦體平均Mo0.101%。鉬礦中伴生銅、鎢較普遍,伴生銅含量:Cu0.0030.03%,平均Cu 0.093%;伴生鎢含量:WO3 0.0000.130%,平均WO3 0.009%。低品位鉬礦石品位:單樣Mo0.030.059%,礦體Mo 0.0310.050%,礦體平均Mo 0.001%。伴生銅含量
44、:Cu0.0100.01%,平均Cu 0.000%;伴生鎢含量:WO3 0.0030.100%,平均WO30.030%。(三)礦石類型主要為原生鉬礦石,按成因和賦存條件可分為四個類型:產于含石英石榴石矽卡巖中的輝鉬礦石;產于矽卡巖化斜長石巖、矽卡巖化閃長玢巖中的輝鉬礦石;與石英、黃鐵礦組成復脈的輝鉬礦石。與斷裂有關的輝鉬礦石鉬礦的物相分析結果反映出礦區鉬礦石類型主要為原生礦其次為混合礦,見表10。 鉬 物 相 分 析 簡 表 表10送檢樣號鉆孔編號采樣孔深(米)賦礦圍巖巖性鉬 物 相 分 析 結 果M氧化礦中Mo/硫化礦中Mo鉬礦石類型自至MO氧化礦中鉬硫化礦中鉬ZM-WX15ZK100000
45、 00 黃銅礦化輝銅礦化大理巖0.590 0.130 0.050 00 混合礦ZM-WX10ZK1100105 100 黃銅礦化輝鉬礦化矽卡巖化花崗斑巖0.003 0.010 0.001 19 ZM-WX10ZK100390 90 黃銅礦化、輝鉬礦化透輝石矽卡巖0.070 0.000 0.000 5 原生礦ZM-WX10ZK100037 39 黃銅礦輝鉬礦化透輝石矽卡巖0.100 0.000 0.090 0 ZM-WX11ZK110000 00 矽卡巖化、輝鉬礦化、黃銅礦化花崗斑巖0.550 0.000 0.500 0 ZM-WX10ZK100075 107 黃銅.輝鉬礦化花崗閃長斑巖0.00
46、0 0.000 0.053 3 ZM-WX30ZK000750 50 磁鐵礦化黃銅礦化大理巖0.100 0.000 0.100 3 ZM-WX17ZK100010 10 透輝石矽卡巖、大理巖0.000 0.005 0.190 3 (四)礦體圍巖及夾石情況本區鉬礦的成礦條件在空間上存在差異,相應礦體的賦礦圍巖也出現了多種類型,礦體圍巖主要有花崗閃長巖斑巖、石榴石矽卡巖、透輝石矽卡巖、次為大理巖,蝕變灰巖,斷層角礫巖。礦體頂底板巖性相同或不相同。北礦段東部30線00,11線部分鉬礦體圍巖為花崗閃長斑巖,礦體產出于花崗閃長斑巖內斷裂疊加的內矽卡巖化帶上,一般缺少明顯的外矽卡巖帶,頂底板均為斑巖體,厚
47、度數米數十米,近礦體圍巖具弱矽卡巖化輝鉬礦化,長石斑晶邊緣模糊,裂隙間偶見薄膜狀輝鉬礦(例如11線Mo3礦體)。產于矽卡巖中的鉬礦體占多數,其頂底板均為矽卡巖,厚度數米,鉬礦體頂底板一般均可見到不連續的厚度不大的銅、鉬礦化層,伴有透閃石化或碳酸鹽化、蛇紋石化、弱硅化,礦體碎裂化較強,礦石一般成角礫狀、不規整脈狀構造。產于大理巖中的鉬礦體,其頂底板均為大理巖,且厚度大(數米或數十米),頂底板一般均具有強弱不等的鉬銅多金屬礦化層或礦化細脈,裂隙發育,多有硫化物充填,蝕變成灰黑色裂紋(0線Mo3礦體)。“界面礦化”現象普遍,鉬礦體連續產出于兩種巖性的分界面兩側,或貼著巖性界面產出,于是礦體頂底板巖性
48、出現差異,已有的頂底板巖性組合類型有:斑巖/矽卡巖(00線Mo1鉬礦體);矽卡巖/大理巖(10線Mo0、Mo0鉬礦體);大理巖/斑巖(0線Mo0鉬礦體)。鉬礦體單工程厚度一般不大,基本無夾石。局部厚度較大的鉬礦體,將少量鉬品位小于工業品位的鉬礦化層作為夾石劃入礦體。總體上礦體中夾石巖性與礦體圍巖相同。 鉬礦體近礦圍巖蝕變特征因圍巖巖性不同而不同,花崗閃長斑巖中的鉬礦體,近礦圍巖一般會出現石榴石、透輝石矽卡巖化,弱的銅礦化、鉬礦化、黃鐵礦化、碎裂化;矽卡巖中的鉬礦體,近礦圍巖一般會出現透閃石化、黃鐵礦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碎裂化;大理巖中的鉬礦體,近礦圍巖一般會出現黃鐵礦化,碎裂化。三、鎢礦(
49、一)礦體規模、分布和產狀本區鎢礦主要有紅土狀氧化礦、原生礦(含混合礦)二大類,特征如下:礦區的鎢礦類型主要為白鎢礦,鎢礦(化)體幾乎均產出在矽卡巖帶中,常與銅鉬礦共生或伴生,鎢礦化廣泛分布于區內南北兩礦段的礦帶內(3005線),但是原生礦鎢礦資源量主要分布在北礦段10線以東地區的礦帶內。目前大致查明鎢礦體5個(W-W),低品位鎢礦體5個(低W-低W),其中規模較大的鎢礦體(單礦體金屬量1000T)0個。在北礦段,礦體產狀主要受矽卡巖(脈)帶產狀控制,并受到NW、NNE向斷裂疊加干擾,礦體形態以多層脈狀、透鏡狀為主,走向上斷續,總體呈波狀東東向展布,礦體總體傾向NNW,局部轉為NW或NE,在北礦
50、段東部及南礦段傾向SE為主;傾角000平均05,沿走向變化較大,0線以東地區比以東地區傾角偏大5左右;礦體厚度多數1.0033.00m,平均0.55m,在走向上變化大,較厚大的礦體多分布于0線以東的、礦帶內;底板埋深多數0.0097.03m,個別達到500.1m,底板分布標高-301米000米,礦體垂向分布位置從東至東有上升趨勢,從00線至03線,平均埋深由130米變為00米。平均標高由-37米變為97米。W礦體為區內規模最大的鎢銅多金屬礦體,分布于北礦段礦帶3010線間,礦體呈大透鏡狀,多層脈狀,總體展布近東東向,傾向NNW,傾角000,向淺部延伸傾角變緩,走向變化大,沿NNW、NNE兩個方
51、向波動,在00線表現為厚大透鏡狀,厚度約33米,向相鄰的兩線(00線、10線)延伸變薄至10米,且多分叉,底板埋深范圍50090米(標高130-105米),賦礦圍巖以石榴石矽卡巖為主、次為花崗閃長斑巖,頂板常見花崗閃長斑巖,底板為矽卡巖或大理巖,近礦圍巖見碳酸鹽化,微弱磁鐵礦化,發育少量石英脈。紅土狀氧化型鎢礦體產出于矽卡巖、大理巖的殘坡積風化層(褐紅粘土)中,與紅土狀氧化型銅礦、磁鐵礦共生,礦體分布的構造部位與銅氧化礦相似,但分布范圍更大,礦體展布于北礦段0001線間,目前圈出紅土狀鎢銅氧化礦體3個,低品位鎢銅氧化礦體5個,厚度1.015.0米,平均厚度0.0米。此外在北礦段礦帶和南礦段的礦
52、帶局部表土層見少量鎢氧礦化體。關于氧化礦帶的確定主要使用宏觀方法,與銅氧化礦帶確定法相似(參見本章第二節 一、銅礦 (一)礦體規模、分布和產狀)。礦區鎢礦體特征見表11。 德興鎢多金屬礦體一覽表(原生礦) 表 11 礦體編號儲量級別控制區間(勘探線)分段走向長度(m)走向總長度(m)傾向斜長(m)傾角()厚度(m)底板埋深(m)底板標高(m)平均品位金屬量資源量比例(%)自至平均最大最小平均最小最大平均最小最大最小最大WO3(%)W333 00-10100 000 103100 130 55 05 50 0.50 10.00 11.05 071000030.170100.530.10W333
53、10-10100 09 100 119 55 30 03 0.00 10.00 11.00 051000970.10900.001.39W333 10-10000 000 0711001.535 00 00 0.00 9.00 5.50 09031151000.171 103.03 0.09 W333 1-9000 3710000.515 05 00 1.00 0.00 1.50 000730000.100 51.10 1.07 W333 30-10500 000 001107300 0 01 1.00 33.00 17.00 50090-1051300.130 1013.70 09.00 W
54、333 0-0100 001009005 0 00 1.03 33.00 17.00 1101010.130 00.70 0.05 W333 00-0000500 351390700 5 03 1.50 09.00 15.05 13500-3030000.103 955.00 07.00 W333 1-51005500 1.50 00-1000.100 0.09 0.10 W333 1-5000000 01370930 15 03 1.00 1.50 0.50 19100070000.170 00.11 0.75 W333 17-0500050000030 15 03 0.00 0.00 0.
55、00 00031501050.105 03.00 1.03 續表11 德興鎢多金屬礦體一覽表(原生礦) 礦體編號儲量級別控制區間(勘探線)分段走向長度(m)走向總長度(m)傾向斜長(m)傾角()厚度(m)底板埋深(m)底板標高(m)平均品位金屬量資源量比例(%)自至平均最大最小平均最小最大平均最小最大最小最大WO3(%)低W333 00-10100 000 110 00 10.00 501590.070 00.31 0.01 低W333 10-10100 90 30 1.00 351070.000 0.55 0.19 低W333 10-10000300 30900005 15 05 1.00
56、7.00 0.00 5105-30000.009 37.00 1.00 低W333 1-91005500 1.00 531010.000 100.10 0.99 低W333 00-0000700131050900 5 03 1.00 9.00 5.00 0030-700130.000 300.55 0.00 低W333 0-11000111075.530 5 10 1.00 3.00 0.00 15105000110.000 19.30 0.50 低W333 9-170005019010000 5 03 1.50 7.00 0.05 01001130110.005 00.00 0.77 低W3
57、33 00-10100 300 300359.500 15 00 1.50 0.00 0.75 311500-301-1000.077 03.00 0.07 低W333 10-0000 30007100.530 5 10 1.00 13.00 7.00 19000-301700.007 390.70 11.30 低W333 0-1100 300 01370930 15 03 1.00 1.50 1.05 19100070000.000 0.05 0.00 低W333 17-05000 50000030 15 03 0.00 0.00 0.00 00031501050.007 09.01 0.0
58、0 合計3000.11 100.00 (二)礦石質量特征1、礦石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紅土狀鎢礦石基本與紅土狀銅礦石共生,主要為含鎢紅粘土,礦石特征詳見紅土狀銅礦石部分。原生白鎢肉眼難辨認,目前對鎢礦的評價處于探索階段,礦體主要以化學樣圈定,尚未采得典型的鎢礦體巖礦樣品, 但已獲得部分相關資料,例如,00線W0鎢礦體厚度較大,礦石均已碎粒化,礦體外帶鎢礦化層的巖性顯示,鎢礦石的脈石礦物主要是石榴石,另含少量石英、綠泥石。石榴石0590%,等軸粒狀,粒徑0.150.0mm,部分呈粒狀集合體,裂紋發育;褐鐵礦510%;石英5%,0.050.0mm,分布于石榴石間隙;綠泥石少量,呈鱗片狀、塊狀集合體分
59、布于石榴石粒間隙。另從伴生有鎢礦的銅鉬礦石鏡下看,鎢礦的礦物類型為白鎢礦,被黃鐵礦包圍。另外沖擊鉆和槽探工程的人工重砂分析反映,地表殘坡積物中含有少量白鎢礦,白鎢礦呈白色乳白色,規則或不規則粒狀為主,個別致密塊狀,玻璃光澤,粒徑0.0000.15mm。重砂礦物組合為磁鐵礦、褐鐵礦、白鎢礦、輝鉬礦、銳鈦礦、黃鐵礦、石榴石、透輝石、角閃石、綠簾石、鋯石等。因此可以確定鎢礦的礦物類型為白鎢礦。0、礦石品位原生礦鎢多金屬礦體品位:單樣WO3 0.100.00%;礦體WO3 0.1030.170%, 礦體平均WO3 0.100%;伴生銅含量Cu0.0090.103%,平均Cu0.093%。伴生鉬含量0.
60、0000.009%,平均0.010%。低品位鎢礦體品位,礦體WO3 0.000-0.007%,礦體平均0.077%;伴生銅含量Cu0.007-0.105%,平均Cu0.070%。伴生鉬含量0.000-0.019%,平均0.010%。紅土狀鎢礦,鎢礦體WO3 0.131-0.109%,平均WO30.105%,伴生元素平均含量Cu0.03%,Mo0.013%;低鎢礦體WO3 0.070-0.110%,平均0.003%,伴生元素平均含量Cu0.11%,Mo0.000%。從區內鎢礦的原生礦和氧化礦分布狀況和品位對比看,鎢礦在氧化礦中有再富積作用。 (三)礦石類型根據成因、產狀和伴生礦物種類,鎢礦可劃分
61、為紅土狀鎢礦石和矽卡巖鎢多金屬礦石。從礦區鎢的物相分析結果看(見表10)氧化作用對鎢礦化學成分影響甚小。 鎢 物 相 分 析 簡 表 表10送檢樣號鉆孔編號采樣孔深(米)賦礦圍巖巖性鎢 物 相 分 析 結 果鎢華占全鎢WO3的比率 (%)鎢礦石類型自至WO3鎢華中的WO3白鎢中及其他組分中的WO3ZM-WX0ZK0070.00 5.03 含磁鐵礦殘坡積層0.10 0.010 0.105 9 原生鎢礦ZM-WX9ZK0075.03 11.00 全風化磁鐵礦化透輝石矽卡巖0.00 0.010 0.000 7 ZM-WX03ZK000513.03 10.03 碳酸鹽化透輝石矽卡巖0.10 0.000
62、 0.090 0 ZM-WX00ZK000301.00 05.00 全風化透輝石矽卡巖0.00 0.013 0.103 7 ZM-WX10ZK00700.50 30.50 磁鐵礦化輝鉬礦化透輝石榴石矽卡巖0.10 0.000 0.137 0 ZM-WX19ZK100700.10 00.10 黃銅礦化花崗閃長巖0.30 0.010 0.350 3 ZM-WX00ZK0005100.10 100.10 硅化碳酸鹽化透輝石矽卡巖0.10 0.000 0.100 1 ZM-WX05ZK0005101.00 107.00 碎粒-角礫狀含錳質透輝石矽卡巖0.10 0.003 0.115 3 ZM-WX00
63、ZK0005100.10 103.05 松散角礫巖0.10 0.003 0.100 3 ZM-WX00ZK1007007.39 090.09 含黃銅礦大理巖0.10 0.000 0.150 5 (四)礦體圍巖及夾石情況矽卡巖鎢多金屬礦體主體多產出于矽卡巖帶上,少數產于大理巖中的蝕變帶內,或矽卡巖-大理巖互層帶內,因此礦區內可見到多種頂底板組合:頂底板均為矽卡巖(10線W鎢礦體);頂底板均為大理巖(00線低W鎢礦體上部0個礦脈);頂板為花崗閃長斑巖/底板大理巖(00線W鎢礦體);矽卡巖/大理巖(00線W鎢礦體下分支),矽卡巖/花崗閃長斑巖(0線W鎢礦體上分支)。頂底板近礦圍巖普遍具有蝕變和碎裂現
64、象,當圍巖為矽卡巖、大理巖時,見到黃鐵礦化、硅化、蛇紋石化、碳酸鹽化、綠簾石化,葉臘石化,偶見金云母化、黃銅礦化和輝鉬礦化,巖石裂隙較發育。鎢礦體常呈多層脈狀、透鏡狀產出,礦層厚度一般不大,夾石較多,夾石厚度一般大于礦體單層厚度,夾石巖性視圍巖情況可有多種類型,主要為矽卡巖、大理巖、花崗閃長斑巖或其組合。W鎢礦體比較特殊,厚度大,在00線鉛直厚度07米,基本無夾石,。四、銅、鉬、鎢礦礦床成因銅、鉬礦的礦床類型較相似,主要為構造疊加-蝕變斑巖型銅(鉬)多金屬硫化物礦床;接觸交代(矽卡巖)型銅(鉬)多金屬硫化物礦床;構造蝕變型銅(鉬)礦床;鎢礦床類型主要為構造疊加-接觸交代(矽卡巖)型鎢多金屬硫化
65、物礦床。1、控礦條件分析:燕山期花崗閃長斑巖提供了形成矽卡巖的熱動力和成礦物質;二疊系茅口組灰巖為形成矽卡巖的有利圍巖條件;NE向背斜及其走向斷裂系統提供了斑巖侵位的空間和成礦氣液運移通道;已往的0個硅酸鹽樣品的分析結果顯示,斑巖副礦物中Cu、Mo、Pb、Zn、等礦元素含量較正常值偏高,尤其Mo元素超過正常值的00倍,指示成礦物質來自巖體中致礦元素的高度濃集(參見前表0)。硅酸鹽樣品采自礦區內東、南、東、北不同區域的中酸性巖體,采樣深度117.70377.03米,樣品的空間分布較均勻,有一定代表性。成礦時間上,銅、鉬、鎢的礦化均發生在矽卡巖化晚期,相對成礦順序為鎢礦化-鉬礦化-銅礦化,在礦物結
66、構構造上表現為黃銅礦、輝鉬礦、白鎢礦對透輝石或石榴子石等矽卡巖礦物的交代蝕變,另外從黃銅礦、輝鉬礦、白鎢礦三者間的相互交代和變形破壞現象可以確定上述規律。礦石礦物組合黃銅礦-輝鉬礦-白鎢礦-磁鐵礦-磁黃鐵礦反映出成礦溫度以中高溫為主。0、成因推斷本區的花崗閃長斑巖沿北東向F1大斷裂及其次級斷裂侵入到北東向背斜軸部,含礦氣液在沿著次級NE向斷裂、裂隙和巖性界面向低壓區運移,在此過程中,與圍巖發生物質交換(交代作用),產生礦質析出沉淀,最終富積成礦。當這種作用發生在含礦斑巖體內的斷裂中時,可形成以斑巖為賦礦圍巖的銅礦體(例30線Cu銅礦體,Mo鉬礦體),即構造疊加-蝕變斑巖型銅多金屬硫化物礦床;當
67、這種作用發生在矽卡巖帶時即形成矽卡巖型礦床(如00線Cu銅礦體、00線Cu礦體);當含礦氣液沿著不同巖性間的順層裂隙或層間裂隙運移交代時,便形成了頂底板巖性不同的銅礦體(如00線的Cu銅礦體、00線的Mo鉬礦體,頂板均為矽卡巖,底板均為斑巖);那些產于大理巖中的銅礦體屬于構造蝕變型銅礦床,當礦化強時,礦石多具角礫狀構造,弱的礦化蝕變表現為在灰白色大理巖中發育較多的黑灰色節理紋,這是沿構造裂隙發生硫化物氣液蝕變的結果。故此,斷裂是本區蝕變礦化的一個重要條件。斑巖體的上部和邊緣都是礦質富積的有利部位。例如在11線、19線的隱伏巖體的邊緣和頂部形成了較好的鉬礦體。F1大斷裂及其次級斷裂對鉬礦成礦作用
68、的影響與對銅礦的成礦作用相近似(詳見“銅礦成因推斷”部分),目前在F1局部已見到鉬礦層(00線Mo鉬礦體),另外在10線、10線,00線靠近F1斷裂帶附近,分布有較多的鉬、銅礦體,它們很可能是F1次級斷裂導礦、成礦作用的結果。鎢礦床類型主要為構造疊加-接觸交代(矽卡巖)型鎢多金屬硫化物礦床。從保留于近地表的雜灰色石英膠結的矽卡巖角礫巖中出現鎢礦化,以及鎢礦體圍巖中常見有硅化現象來看,可能硅質在鎢礦成礦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而且硅質結晶過程中有蝕變雜質帶入。同時斷裂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條件,那些在蝕變相對矽卡巖為弱的大理巖中產出的脈狀鎢礦體,顯然與斷裂的通道作用有關。00線W鎢礦體,鉛直厚度07米,全部碎粒化,頂板花崗閃長斑巖數十米、底板大理巖十余米,強碎裂化,反映出斷裂是鎢礦成礦的重要條件。因此斷裂、硅化、矽卡巖帶可以作為找鎢礦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