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市XX煤礦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施工圖設計階段詳細勘查報告XXXXXXXXXXX年XX月目 錄1前言31.1項目由來31.2目的與任務31.3勘查依據及執行技術標準31.4以往相關地質工作程度41.5勘查工作概況及工作質量評述42以往工程概況62.1地質與水文地質62.2環境地質62.3生態保護與修復63勘查區自然地理與地質環境條件73.1自然地理、氣象水文73.2地質環境條件84勘查區礦山地質環境問題124.1礦山地質問題概述124.2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分區145廢石、水的物理化學性質分析165.1素填土(廢石)物理參數165.2素填土土壤質量評價165.3水質分析評價166斜坡基
2、本特征與分析評價176.1邊坡基本特征與穩定性分析評價177既有保護工程評述與保護修復方案建議207.1既有保護修復工程評述207.2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基本原則207.3修復方案建議218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效益評價228.1社會效益評估228.2經濟效益評估228.3環境效益評估229結論與建議22附表:序號表名頁數1勘探點成果一覽表42原位測試成果統計表13xxx片區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分區統計表34滑坡穩定性與推力計算表1附圖:序號圖名編號1xxx片區礦山生態環境地質平面圖 1:1000SZ4XF-12礦山生態環境地質剖面圖 1:5001:1000SZ4XF-2-173淺井柱狀圖SZ4XF-3-
3、121附件:序號表名頁數2土壤化學分析報告1土的物理力學試驗報告13水質分析報告24勘查相片集45勘查工程量驗收表11 前言1.1 項目由來2018年10月,xx省申報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方案成功入圍國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根據試點方案,以“抓源頭、控污染,抓重點、治焦點”為目標,按照“新賬不能欠、老賬逐年還”的要求,深入推進礦集區歷史遺留問題治理修復工程。xxxx銻煤礦區是五大試點礦區之一,分布于xx縣、xx市與xx市3個縣、市。為加快推進xxxx銻煤礦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的實施,受xx縣人民政府委托,我公司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
4、編制了xxxx銻煤礦區(xx縣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實施方案,通過了xx省自然資源廳專家組審查與批復。1.2 目的與任務1.2.1 勘查目的查明xxx片區地質環境與礦山生態現狀等,查明巖土體類型、結構、空間幾何特征和體積、物理力學與化學性質、水文地質等條件,查清礦山生態環境問題、類型、空間分布、及其影響,提供生態修復設計需用的巖、土體物理力學參數,滿足生態修復的地質要求。1.2.2 勘查任務(1)收集勘查區的自然人文環境資料,包括自然地理、氣象水文、交通運輸、人類工程活動等資料;收集勘查區礦業活動的歷史與現狀資料;(2)查明勘查區的地質環境條件,包括地層巖性、地形地貌、地質構造、
5、水文地質條件、巖土結構特征及外動力地質現象等;(3)查明勘查區礦山生態環境問題、類型、空間分布、形成與演化規律,分析評價其穩定性及危害;(4)采取巖(土)樣,進行室內物理力學測試及化學分析,提供治理工程設計參數指標;(5)查明取土場的地層分布特征,計算取土方量;(6)結合周邊環境現狀、社會經濟發展規劃與群眾需求,進行生態環境現狀分析與生態保護修復可行性與適宜性評價,提供礦山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程措施建議。1.3 勘查依據及執行技術標準(1)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規范(DZ/T223-2009)(2)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技術規范(試行)(HJ651-2013)(3)礦山生態環境保
6、護與恢復治理方案(規劃)編制規范(試行)(HJ652-2013)(4)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編制規程(TD/T1011-2000)(5)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規劃設計規范(TD/T1012-2000)(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范(DZ/T0218-2006)(7)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范GBT 32864-2016(8)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Z/T0219-2006)(9)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設計規范(DT/T0239-2004)(10)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規范(DB50/5029-2004)(11)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GB/T1453.116453.6-2008)(12)土地復墾技術標準(20
7、07 年 12 月,試行)(13)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HJ1922015)(14)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 50021-2001)(2009版)(15)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 50330-2002)(16)土工試驗方法標準(GB/T 50123-1999)(17)工程測量規范(GB 50026-2007)(18)工程巖體試驗方法標準(GB/T 50266-1999)(19)建筑工程地質勘探與取樣技術規程(JGJ/T 87-2012)(20)地質災害分類分級(DZ0238-2004)(21)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標志技術規范(HJ/T433-2008)1.4 以往相關地質工作程度1.4.1 區
8、域地質與水文地質(1)1/20萬xx幅區域地質報告(2)1/5萬xx縣幅區域地質報告(3)1/20萬xx幅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報告。以上成果資料,為xxx礦山生態修復勘查提供了地質與水文地質基礎資料。1.4.2 環境地質(2)xx省xx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62020)(3)xx市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4)xxxx銻煤礦區(xx縣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實施方案。1.5 勘查工作概況及工作質量評述1.5.1 勘查依據1)政策、法律、文件依據(1)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建設長江經濟帶的實施意見;(2)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意見;(3)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4)x
9、x省“礦山復綠”行動規劃;(5)xx省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專項規劃;(6)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014年最新修訂)(978-7-5093-5354-7);(7)xx省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8)xx省湘江保護和治理第二個“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實施方案;(9)xx省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方案(2018-2020年);(10)財政部 國土資源部 環境保護部關于修訂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財建2017735號;(11)xx市xx市銻煤礦區(xx縣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實施方案(20102020年)(簡稱實施方案。2)技術依據(1)
10、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2)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范(GB/T32864-2016);(3)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Z/T0219-2006);(4)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規范(DB50143-2003)(5)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DZ/T 0223-2011);(6)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編制規范(DZ/T 223-2007);(7)礦山地質環境綜合防治方案編制規范(DB43/T 1042-2015)(8)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規劃)編制規范(試行)(HJ 652-2013);(9)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技術規范
11、(試行)(HJ 651-2013 );(10)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小型蓄排水工程(GB/T16453.4-2008);(11)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效益計算方法(GB/T15774-2008);(12)生態公益林建設規劃設計通則(GB/T18337.2-2001);(13)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GB6000-1999);(14)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 (HJ192-2015);(15)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HJ/T91-2002);(16)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17)節水灌溉工程技術規范(GB50363-2018);(18)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GB5028
12、8-2018);(19)水工擋土墻設計規范(SL379-2007);(20)水工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SL191-2008);(21)生態型土地整治項目工程技術規范(DB43/T1407-2018)(22)其他與本工程相關的資料。1.5.2 勘查時間本區勘查外業開始于2019年6月,根據方案確定的范圍,進行勘查區1:1000地形圖測量后,先進行水工環地質測繪,工程地質勘探基本同步進行,于2019年9月10日完成野外作業,隨即進入內業資料整理與室內土工試驗。1.5.3 勘查階段根據xx市xx市銻煤礦區(xx縣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實施方案(20102020年)的批復,下階段進行項目實
13、施。因此,本次勘查按施工圖設計詳細勘查進行。1.5.4 勘查范圍勘查范圍的確定原則:(1)權證滅失礦山;(2)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區及由此影響生態環境區;(3)生態環境測繪范圍考慮外延,其中向山坡上部50m,向山坡下部100m,以調查生態環境現狀,主要是土地利用情況、植被類型與生長情況等。xxx片區主要受露天開采和廢石矸石堆控制,使區內及部分周邊植被完成破壞,形成荒漠化。勘查范圍除了包括露采區、廢石堆、矸石堆等占用、破壞土地資源與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的邊界,以及周邊的礦山工業廣場分布區,即植被生態破壞和土地資源壓占破壞區域,略向外延,對于水污染問題,不作安排。本次勘查圍繞xxx山頂,向周邊幅射,向北向
14、南至溝谷地帶廢石堆占區,向東至露采區與廢石堆邊界,向西則為山頂露采區邊界,平面上呈不規則的梯形,最長約500m,最寬約230m面積約0.06km2。1.5.5 勘查完成工作量勘查各項工作按照相關規范、規程、標準及設計進行,完成了全部設計工作量,數據采集及時、準確、真實,工作質量滿足本階段勘查要求,完成實物工作量詳見表-1。 勘查工作量統計表 表0.5-1工 作 項 目單位完成工作量地形測繪1:1000地形測量km20.101:1000剖面線測量m/條2150/7地質測量1:1000工程地質與地質災害測量km20.11:1000地質剖面測量m1800勘探山地工程淺井m/孔80.5m/21孔室內試
15、驗土壤肥力試驗組12水質簡分析組1水質全分析組11.5.6 勘查工作質量評述(1)地形測繪1:1000地形測量:本測量工程嚴格按照規范執行外業測量及內業成圖工作。外業測量采用RTK配合全站儀進行,測定實地地物、地貌,并測定淺井等地質點三維坐標。內業地形圖地物取舍得當,地貌表示合理;地面傾斜變化處均測注了高程注記點,基本等高距為1m。在地形圖上展繪了GPS點、圖根點等測量控制點。平面中誤差平面不大于0.03m。高程中誤差不大于0.05m,精度滿足規定要求。圖根測量:圖根控制在高級點上布設支點采用RTK方法聯測,圖根布設的數量以滿足施工放樣、測圖需要為準,圖根點實地用紅油漆書寫點號,采用鋼釘標志,
16、圖根點的高程均用GPS擬合高程。剖面測量:根據設計實地測定1:500剖面,斷面端點均用木椿固定,變形處測出三維坐標,并繪制剖面圖。平面中誤差不大于0.03m,高程中誤差不大于0.05m,精度滿足規定要求。(2)工程地質、地質災害測繪利用1:1000地形圖,采用穿越法進行測繪,對典型地質問題追索圈定,定點采用RTK現場確定。測繪內容除了有代表性的地質、地形、地貌、不良地質等地質點外,主要為廢石堆、露采區、工業廣場、礦山道路等準確范圍及主要特征,植被與耕地的分布、類型、覆蓋率、歷時變遷與原因,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情況,當地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的過程和經驗等,過程中進行無人機攝像、現場拍照等。地測繪點和各種
17、界線在圖上的誤差不超過2mm,所布設的調查點的數量與密度完全滿足1:1000工程地質測繪的精度及規范要求。(3)淺井淺井主要揭露地表淺部覆蓋層物質組成與結構特征。本次在勘查區內施工淺井21個,間距按5070m網狀,深度按2.5m控制,對揭露的巖土體認真做了編錄,并按四壁一底繪制了素描圖。滿足了山地工程地質編錄及素描圖的有關規定。勘探點定位均實地測量放孔就位,確保孔位的準確性和精度。(4)取樣及室內試驗在場地采取擾動樣為主,以廢石、矸石等填土的土壤含量、顆粒組成,以及土壤肥力等;采取水質分析樣進行土的化學指標分析。樣品的采取、保管、運輸、試驗等,嚴格按照建筑工程地質勘探與取樣技術規程(JGJT8
18、72012)采樣并定期送檢。試驗項目齊全,結果可靠,滿足規范要求。通過本次勘查已基本查明本勘查區的地層巖性、地質構造、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類型、物質組成、空間分布等地質特征。對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與生態保護修復設計所需物理力學參數,均作出定性或定量評價;勘探點均做到了綜合利用,取樣和現場原位測試達到了規范要求。在勘查過程中工程技術人員嚴把質量關,工程驗收100%通過。因此,本次勘查符合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規范DB50/143-203等規范及強制性條文的有關要求。所提交的成果基本可作為本次礦山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程施工圖設計和施工依據。2 以往工程概況區內地質工作程度較高,幾十年來,開展了一系列區域地質、
19、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礦山地質等普查、勘探、科研、專項調查以及開發利用等工作,提交了相應成果資料。這些資料是本次進行詳細調查的重要基礎資料,為本區開展地質災害詳查奠定了良好的地質基礎。2.1 地質與水文地質(1)1:20萬xx幅區域地質報告,xx地質局區域地質測量隊,1973年8月。(2)1:5萬區域地質調查報告(xx幅),xx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418 隊,1992年。(3)1:20萬xx幅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報告,中國人民解放軍九三九部隊,1978年8月。(4)區內設有礦權的礦山,均開展過礦山勘查,定期年檢、儲量核實報告,編制開發利用方案等工作。2.2 環境地質(1)xx省xx市xx縣
20、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價報告(xx市人民政府、xx省地質環境總站)2008年10月。(2)xx省xx市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xxxx,2016年底開始設計,20172018年完成調查,正在進行資料整理與成果提交。2.3 生態保護與修復(1)復綠工程復綠工程開展得較少,在過程中主要是礦產資源的無序開采,造成大面積的占用土地資源、淋濾水污染等問題,近幾年,礦山閉礦時,要求進行恢復,僅在勘查區南部礦部與北部公路邊廢石堆進行了少量覆土、植樹等修復工作,面積小、效果較差。(2)水土保持工程沒有發現專門針對礦山環境治理的水土保持工程,使得區內水土流失嚴重,斜坡坡面有沖刷成槽,部分道路被掩埋,部分道路被沖蝕破
21、壞等,甚至在山坡既有道路內側的擋土墻被廢石堆積損壞的現象。(3)污染防治主要是礦山生產過程中采取的污水收集池,目前仍在使用,主要是北部礦山在坡下建有污水池,收集礦山淋濾水集中至污水池,經過處理后向外排放。但是效果較差,且還有許多淋濾水沒有收集到一起,隨坡面流放。在礦山閉坑后,沒有進行專項污染防治措施。3 勘查區自然地理與地質環境條件3.1 自然地理、氣象水文3.1.1 地理位置與交通xx縣xx鎮xxx片區位于xx縣城北東約20Km,南距xx市16Km。區內X048公路直達xx鎮,與S312公路相接,可到達xx縣城和xx市,交通較為方便(圖-1)。勘查區位于xx鎮xxx境內,平面上呈不規模的水滴
22、形,南北展布最長約500m,東西最寬約230m,公路網坐標(2000坐標系):X =30807203081160,Y = 545700545930。插圖-1 勘查區地理位置與交通圖3.1.2 氣象xx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這種氣候既有光豐富的大陸性氣候特色,又有雨水充沛、空氣濕潤的海洋性氣候特色,氣候溫暖、陽光充足。據xx縣氣象局近30年以來的資料,該縣氣象資料統計見表-1,典型暴雨統計見表-2。xx縣氣象資料統計表 表-1xx縣典型暴雨統計表 表-2 3.1.3 水文勘查區位于湘江支流漣水上游源頭地區,是湘江流域與資江流域的分水嶺地帶,地勢高,地表無長期徑流。3.2 地質環境條件3.2.
23、1 地形地貌勘查區位于低山區地貌區,整體上處于中部高、四周低的山地地形,最高處位于勘查區中東部的山頂地帶,高程為604.54m,勘查區周界地表高程一般在530m550m,以最南端沖溝為最低。原始地表坡度一般在2030,因露天采礦,微地貌變化很大,多形成陡坡、平臺、山崖地貌。地表基本無植被覆蓋,無居民居住,周邊則為較茂密的灌木林,形成鮮明的對比。照片3.2.1-1 xxx片區鳥瞰圖3.2.2 地層巖性生態修復區出露的地層由新至老依次為第四系全新統(Q4);石炭系下統測水組(C1c)、梓門橋組(C1z)。現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統(Q4):上部為由廢石、矸石組成的素填土(Q4ml),下
24、部為殘坡積(Q4el+dl)角礫、粉質粘土。分布極不均勻,平面分布基本沒有疊加。素填土(Q4ml):即為區內廣泛分布的廢石堆,堆積時間一般在10年左右。廢石堆多呈灰黃色、灰色,松散,稍濕,主要由砂巖、頁巖、泥巖等角礫、碎石組成,含量一般達85%,砂巖、泥巖碎屑約占15%。其粒徑大小不一,且隨分布區與埋深的不同而變化較大,一般在1050mm,大者可達200mm,也常見有12m直徑的塊石成堆分布,棱角狀。其厚度變化也較大,一般在廢石堆、矸石堆的頂部與自然斜坡下部、自然溝谷凹地等地段較厚,可達1015m,薄者12m,極不均勻。在區內的分布區很廣,約占素填土分布面積的90%,占整個勘查區面積的30%4
25、0%。(2)第四系全新統殘坡積層(Q4el+dl)角礫:褐黃色,稍密,稍濕,主要由約5060%砂巖角礫、碎石與4050%粘性土、砂組成,角礫與碎石粒徑一般0.23cm,棱角狀,較堅硬,其分布不均勻,局部呈團塊狀分布;粘性土中含砂質可達20%。該土為場地原始地表風化殘留的土層,厚度一般12m,但大部分地區被煤礦開挖所揭露,僅能在自然地貌破壞區可見,分布不均勻。粉質粘土:褐黃色,硬塑,含約30%角礫,粒徑10-20mm,呈尖棱狀,成份為砂巖。分布在勘查區西部山腰的修復區與自然區的交界地帶,厚度一半在24m。 (3)石炭系下統梓門橋組(C1z):為灰黑色薄至中厚層狀泥質灰巖,中下部夾泥巖及鈣質泥巖,
26、一般厚110m,與下伏煤系地層呈整合接觸。(4)石炭系下統測水組(C1c):為區內含煤地層,區域上厚度91m,根據巖性及含煤性分為上下兩段:上段(C1c2):含不可采煤層。以淺色巖性為主,由灰灰白、雜色之泥巖、砂質泥巖、粉砂巖、細砂巖、石英砂巖組成。厚45.5587.18m,一般厚為63m。下段(C1c1):含煤層。巖性較穩定,以深色巖性為主,由砂質泥巖、粉砂巖、細砂巖及少量石英砂巖和煤組成。層厚3.2659.55m,一般厚為28m。與下伏地層呈假整合接觸。3.2.3 地質構造勘查區位于天平背斜中段南東翼,地層走向北東,傾向南東,局部傾向南南東,傾角2025。部分地段,地層有微褶皺狀延伸,傾角
27、可達4050。斷裂不發育,構造復雜程度屬簡單類型。3.2.4 水文地質條件勘查區屬低山區,地形坡度較陡(2545),殘坡積層厚04m,基巖裂隙發育,但閉合性較好,延伸較短,大氣降水通過殘坡積層孔隙及基巖裂隙滲入礦坑的水量較少。區內無地表水系和水體,無地表水倒灌礦坑的隱患。(1)含水層碳酸鹽巖巖溶裂隙溶洞水含水層:梓門橋組(C1z),以灰黑灰色泥質灰巖為主,底部夾薄層泥巖、鈣質泥巖,該層出露于勘查區西南部,地下溶洞裂隙不發育,地勢陡不易于大氣降水滲透補給,富水性弱。該層底部有約15m厚之泥巖及鈣質泥巖可作為相對隔水層,一般情況下對坑道開采無充水影響。碎屑巖類裂隙含水層:測水組(C1c)由泥巖、泥
28、灰巖、砂巖、煤層組成,該組除由數層砂巖組成含水層(組)外,其余各巖層均不含水。該組在礦區大面積出露,勘查區未見泉水出露,為微弱裂隙承壓水。(2)隔水層梓門橋組底部有約15m厚之泥灰巖及鈣質泥巖可作為相對隔水層,可阻止梓門橋組巖溶水進入坑道。下石炭統測水組上段(C1c2)有一層泥巖、砂質泥巖,厚約1030m,為相對隔水層;測水組(C1c)地層中還有數層泥巖、砂質泥巖相對隔水層。(5)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及動態勘查區部分基巖裸露,地下水受大氣降水補給,通過巖溶空隙和裂隙滲入深部徑流。大氣降水為礦井水的主要補給來源。其動態規律是:一般旱季降雨量小,地下水緩慢下降,23月為連續細雨,由于雨量少,地表
29、徑流小,有利于下滲補給地下水,地下水緩慢上升;進入雨季后,地下水位迅速上升,疏干漏斗緊縮。綜上所述,勘查區及礦區范圍內地形切割大,自然排水條件好,礦區無地表水體不發育,勘查區水文地質條件屬簡單類型。3.2.5 礦床特征(1)含煤巖系與煤層礦井煤層賦存于石炭系下統測水組下段(C1c1)中,本段以深色巖性為主,含煤5層,其中3煤層可采,2、5、6、7煤層均不可采。3煤層:位于測水組下段上部,其頂板和底板均為砂質泥巖。該煤層結構簡單,均為單煤層,不含夾矸。礦井煤巷測量見煤點12個,煤層厚0.781.56m,平均1.21m,屬穩定薄至中厚煤層。(2)煤層頂底板3煤層偽頂為黑灰色炭質泥巖及粘土質泥巖,質
30、軟易碎,隨采隨落,厚00.5m,一般厚0.2m,直接頂板為砂質泥巖,巖性、厚度變化較大,強度較差,易破碎,屬類“中等冒落”頂板,厚3.70m。底板巖性亦為砂質泥巖,厚2.20m,開采過程中未出現鼓底現象,底板較好管理。(3)煤質礦山3煤屬中灰、低硫、低磷、高熱值無煙煤,化驗結果見表-1。 3煤層煤質分析結果表 表-1煤層號Wf(%)Ag(%)Vr(%)Qgd(MJ/Kg)Sgq(%)Pg(%)33.3420.759.1924.260.720.0113.2.6 巖土體工程地質條件(1)巖體類型露采區出露的巖性主要為灰黑色薄至中厚層狀泥質灰巖、泥灰巖、灰巖、鈣質泥巖、砂質泥巖、泥巖、砂巖組成,巖體
31、工程地質類型可劃分為2類,分述如下:硬較硬灰黑色薄至中厚層狀泥質灰巖、泥灰巖、灰巖巖性綜合體。其極限飽和單軸抗壓強度4060MPa,軟化系數約0.440.55。地表出露于勘查區的中部及中南部。軟硬相間中至薄層狀砂質泥巖、鈣質泥巖、泥巖、砂巖巖性綜合體。其極限飽和單軸抗壓強度1530MPa,軟化系數約0.35。地表出露于勘查區的北部。綜上所述區內巖土體工程地質條件應屬中等復雜類型。3.2.7 人類工程活動勘查區人類工程經濟活動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礦業活動:本礦開采為勘查區內主要工程經濟活動,礦產開采過程中留下的廢石占用與破壞土地資源、破壞自然景觀,礦山廢水、淋滲水對水土環境的輕度污染。
32、礦業活動情況下節詳述。(2)林業及農業:礦區絕大部分處于山坡上,多為荒草地、疏林地,少量旱地,林業以雜木、灌木為主,在礦業開發前保持較好,近幾年破壞嚴重;農業耕作較輕,僅在低緩斜坡地帶有旱地。目前,農業在區內基本停止,林業受采礦活動,破壞嚴重。(3)民用建筑與道路建設:勘查區內無居民居住,僅周邊居民零散居住,最近的居民區為西部山底的溝谷地帶,距離勘查區約220m;勘查區周邊道路網較好,周邊山腰與山坡均有村道相通,呈環形包圍勘查區,或從勘查區通過,勘查區內主要以礦山道路為主,為采礦開挖或簡易平整形成的砂石路或祼露基巖路。綜上所述,勘查區人類工程活動活躍,對生態環境影響嚴重。3.2.8 礦業活動x
33、xx生態修復區涉及礦山有集云煤礦、鋼廠邊煤礦、富山煤礦、xxx煤礦,均已關閉。最近十多年以來,區內無證私采黑土活躍,以露采方式,對環境破壞很大,經執法已被取締。2018年,xx縣擬在區內設置xx縣磚瓦用頁巖礦,已完成了勘查,處于申報待批階段。區內礦業設置情況見插圖-1。(5) 擬設礦權情況根據xx縣政府礦產開發利用規劃,擬在勘查區西側新設立xx縣xxx磚瓦用頁巖礦,于2018年完成了擬設礦權拐點坐標見表2.1-3。擬設礦權拐點坐標表 表2.1-3拐點號坐標拐點號坐標XYXY13077254.54537546340.3553077006.95537546718.3923077259.075375
34、46622.4163077383.88937546675.9733077032.34437546553.6673077392.47437546624.5343077078.36437546298.1383077348.19437546571.574 勘查區礦山地質環境問題4.1 礦山地質問題概述xx縣xx鎮煤礦區主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為土地資源占用與破壞、自然景觀破壞、含水層破壞、礦山地質災害等,引發的原因主要為礦山露天采場、煤矸石堆和廢石堆(大部分為民采)、工業廣場、抽排地下水,以及老窿水與淋濾水,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有地表植被荒蕪、水土流失、井泉干枯與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污染與土壤污染等,
35、在極短時間內給生態環境造成毀滅性破壞,自然狀態下很難恢復。xxx片區地處xxx管轄范圍,地形起伏較大,總體呈中部高周邊低。主要礦山環境問題是壓占土地資源,破壞自然地形地貌景觀,水土流失,植被荒蕪,土地貧瘠,視覺效果差;多處有淋濾水滲出,旱季溪水呈紅褐色,受到污染。 4.1.1 占用與破壞土地資源區內占用與破壞土地資源非常嚴重,也是最大的礦山環境問題。中部主要為黑土私采形成的露天采場及廢石堆,總面積為4.4hm2,廢渣堆積高度220m不等,俯視呈凹陷狀坑體,形成多級臺階陡坎,高差1030m;周邊山體因露采剝離表土,使基巖裸露,坡高且陡,水土流失嚴重;縱貫全區的礦山道路大部分為基巖祼露,雨水沿道路
36、徑流,并強烈沖刷成槽,崎嶇難行。勘查區壓占土地資源情況統計見表-1,典型破壞類型情況見照片-2: 土地資源占用與破壞現狀統計表(單位:hm2) 表3.2-1土地權屬破壞地類合計水田耕地園地林地草地工礦用地住宅用地其他xxx0.001.110.005.360.000.000.000.306.774.1.2 3.破壞地形地貌景觀勘查區露天開采面積占據整個區的8.3%,廢石堆場所占面積約56.6%,采坑深、壁陡,基巖祼露,破壞了地形地貌與植被;所取巖土隨坡堆放形成廢石堆,壓蓋植被,破壞自然景觀,使地表呈現一片灰黃色、深灰色的荒漠景象,土地極其貧乏,極少見有植物生長,有植物生長的地段,一般為地形較緩、
37、地表為顆粒細小的廢石堆場區,稀疏生長以蘆茅根、狗牙根等雜草與馬尾松等為主,長勢差。其次,礦山道路、工業廣場等建設用地,需要挖高填低、整平場地,改變地形地貌,影響地表植被,破壞了地形地貌景觀。在勘查區內有少量的區域自然景觀沒有破壞,但斜坡上部廢石因水土流失進入植被生長區域,或在開挖時少量巖土堆棄其間,影響生長;或呈孤島狀的綠地(植被區)分布其間,與周邊環境反差極大,視覺效果很差。近幾年,礦山雖然對工業廣場附近進行了礦山復綠,但分布面積小、時間短,沒有系統性管護,復綠效果一般。綜合以上分析,區內地形地貌景觀破壞影響程度為嚴重。照片-1 中部的露采坑及廢石堆照片2 南部的露采區及廢石堆4.2 礦山地
38、質環境問題分區根據xxx片區壓占與破壞土地資源、破壞自然景觀的平面分布位置,結合地形地貌、礦山建設、礦山道路等分布特征,把xxx生態修復片區作為一個區,并根據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類型,細分為不同的亞。4.2.1 各分區情況匯總各分區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與面積等情況見表-1,問題特征見附表:xxx片區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分區統計表。 xxx片區礦山生態環境問題分區表 表-1區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面積(hm2)方量(m3)類型分區編號廢石堆IFS10.0025 5051.2IFS20.036107445露采區ILC10.22ILC20.24ILC30.10自然景觀破壞IJG10.80IJG21.15IJG30.4
39、34.2.2 各破壞類型特征(1)廢石堆IFS1:位于該區最北端,從山頂堆積至山腰,黃色、灰黃色,沿坡松散堆積,厚度一般16m,坡度1550,中部較平坦。主要成份為砂巖角礫、碎石,粒徑一般5100mm,少量粘性土,并見有塊石。坡面少量植被生長,坡腳有松動,坡面有水土流失,欠穩定。 IFS1 廢石堆鳥瞰圖 IFS1 廢石堆實景圖IFS2:覆蓋于整個區域,平面呈不規則形,沿坡松散堆積,坡度2045,有垮塌現象,成分主要由深灰、灰黃等雜色,由廢石、矸石組成,松散,粒徑一般520mm,并含少量粘性土,坡體欠穩定,水土流失嚴重,坡面雜草生長,覆蓋率約5%。 IFS2 廢石堆鳥瞰圖 IFS2 廢石堆實景圖
40、(2)露采區ILC1:位于該區的北部,分別東西兩側開采,平臺地帶有少量泥巖、砂巖角礫、碎石、塊石、矸石分布,厚度一般0.52m,露采斜坡坡高且陡,坡度5060,坡面砂巖、頁巖與煤線等基巖出露,產狀紊亂,局部有崩落、掉塊等現象,欠穩定,地表少量植被。ILC2:位于該區的中部,分別東西兩側開采,平臺地帶有少量泥巖、砂巖角礫、碎石、塊石、矸石分布,厚度一般0.52m,露采斜坡坡高且陡,坡度5060,坡面砂巖、頁巖與煤線等基巖出露,產狀紊亂,局部有崩落、掉塊等現象,欠穩定,地表少量植被。ILC3:位于該區的南部,分別東西兩側開采,平臺地帶有少量泥巖、砂巖角礫、碎石、塊石、矸石分布,厚度一般0.51m,
41、露采斜坡坡高且陡,坡度近似垂直,坡面砂巖、頁巖與煤線等基巖出露,產狀紊亂,局部有崩落、掉塊等現象,欠穩定。 露采區鳥瞰圖 露采區實景圖(3)自然景觀破壞區IJG1:位于該區北側,呈不規則形,分布于山坡地帶,為原始地貌,灌木雜草間雜木生長較好,周邊均為廢石堆,坡體較穩定。IJG2:位于該區西部,呈橢圓形,分布于近山頂的西坡地帶,海拔585605m,坡度約35,坡體上覆粘性土厚12m,坡面灌木雜草叢生,坡體較穩定。IJG3:位于該區東部,呈條形,分布于近山頂的西坡地帶,海拔555600m,坡度約30,坡體上覆粘性土厚12m,坡面灌木雜草叢生,坡體較穩定。 IJG1鳥瞰圖 IJG1鳥瞰圖 IJG2
42、鳥瞰圖 IJG3鳥瞰圖5 廢石、水的物理化學性質分析5.1 素填土(廢石)物理參數(1)顆粒級配分析場區廢石主要由砂巖、泥巖、頁巖等組成,分布很大且不均勻,顆粒大小、含量等各處不同,有一定變化,一般為角礫、碎石等素填土。通過淺井、鉆探等,在場地取素填土(廢石)擾樣12件進行顆分試驗,廢石以角礫為主,少量碎石,含粉、細砂級配量較高,說明碎石破碎嚴重。另外,沒有更粗顆粒,是由于取樣過程中對粗大顆粒沒有采取,還有散布的塊石也沒能通過室內試驗反映出來。試驗成果統計見表5.1-1. 素填土(廢石)顆粒級配分析統計表 表5.1-1統計項目顆粒含量%碎石20.0mm角礫20.02.00 mm粗砂2.000.
43、50 mm中砂0.500.25 mm細砂0.250.075 mm粉砂0.075 mm數量366262616161最大值23.981.431161165.9最小值2.513.53.12.10.74.5平均值10.5141.4210.156.033.5633.42(2)重度本次勘查取128組廢石進行室內比重試驗,最大值為2.26,最小值為2.01,平均值為2.17,則廢石平均重度取值為21.70kN/m 3,試驗結果見表 5.1-2。 廢石重度試驗統計表 表4.1-2取樣探探點取樣深度比重重度(kN/m 3)備注QJ362.13 21.3QJ502.01 20.1 QJ622.25 22.5 QJ
44、852.16 21.6 QJ462.21 22.1 QJ842.18 21.8 QJ1172.15 21.5 ZK-312.26 22.6 5.2 素填土土壤質量評價本次勘查取素填土(廢石)12組樣品進行土壤PH值、有機質、有效磷、速效鉀、有效硫分析,指標統計見表5.2-1。 素填土(廢石)質量指標分析統計表 表5.2-1分析項目單位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備注pH值6.062.943.98有機質g/kg190.52.071.9有效磷g/kg14.770.924.83速效鉀g/kg73.16.429.4有效硫g/kg1112.015.9266.6根據xx省土地整治項目耕地質量等別評定技術指南(xx省
45、土地綜合整治局),區內素填土(廢石)按表層土壤質地劃分,屬于礫質土,礫質含量大于50%,部分達到70%;土壤中各指標變化較大,顯示土壤質量均勻差。按PH值分類,屬于級;按平均有機質含量分類,屬于3級。根據生態型土地整治項目工程技術規范(DB43/T 1407-2018),按照貧瘠土壤改良,有機質平均含量達到旱地標準;有效磷、速效鉀均低于旱地標準。土中有效硫含量普遍很高,最高達1112g/Kg,平均266.6g/Kg,遠高于區域背景值。5.3 水質分析評價本次勘查取區內地表滲水或就近溪水水樣共2組進行全分析,經檢測,水的PH值最大為3.23,最小值為2.19,平均值為2.70,遠低于區內背景值(
46、一般為5.57.5),屬于酸性水,根據地質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水質類別為類;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版),水是PH值對混凝土結構具強腐蝕性。水質分析指標統計見表5.3-1。 水質分析主要指標統計表 表4.3-1分析項目單位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備注pH值3.232.192.70強腐性性Na+K+mg/L204.6510.7686.55Ca2+mg/L162.435.691.2Mg2+mg/L171.20.155.0微腐蝕性NH4+mg/L20.820.093.70微腐蝕性Cl-mg/L127.04.3351.69微腐蝕性SO42-mg/L152
47、2264720微腐蝕性HCO3-mg/L00CO32-mg/L00砷mg/L0.08690.00030.0315汞mg/L0.000040.000040.00004Pbmg/L0.07(L)0.07(L)0.07(L)Cdmg/L0.0100.0050.007Cr6+mg/L0.004(L)0.004(L)0.004(L)Znmg/L2.670.831.74Mnmg/L16.23.399.746 斜坡基本特征與分析評價6.1 邊坡基本特征與穩定性分析評價場地內主要邊坡可分為由廢石堆積形成的土質邊坡和因露天開挖形成的巖質邊坡。6.1.1 廢石堆場土質邊坡(1)廢石堆場的基本特征分類區內廢石堆、矸
48、石堆共計2處,部分堆積高度低于5m,邊坡較緩,較穩定;部分堆積于溝谷地帶,形成的邊坡雖然較高大,但堆積坡腳向下已經到了自然斜坡的部底,沒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穩定性較好。區內存在安全隱患的土質邊坡主要是南部山腰一帶的邊坡,主要由廢石堆積而成,高度一般在1020m,。自然坡積形成的坡度一般在35,高度一般在10m即設有寬約13m的平臺,少數高度在20m未設平臺。典型堆場斜坡見照片.1.1-1。照片6.1.1-1 典型廢石堆積形成的土質邊坡(2)穩定性計算依據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范(DZ/T0218-2006);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規范(DB 50/143-2003);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 50
49、330-2013);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10);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Z/T 0219-2006)。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 50021-2001)(2009版);xx省重大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勘查技術指南(xx省國土資源廳2015年8月);(2)計算方法考慮素填土厚度大、物質成分較均一,邊坡可能的破壞面位于素填土(廢石)層中,呈圓弧形,穩定性分析采用簡化Bishop法,計算方法如下: 簡化Bishop法計算模型式中:Fi邊坡穩定性系數;Ci第i計算條塊滑面粘聚力(kPa);i第i計算條塊滑面內摩擦角();li第i計算條塊滑面長度(m);第i計算條塊滑面傾角(),滑面
50、傾向與滑面方向相同時取正值,滑面傾向與滑面方向相反時取負值;Ui第i計算條塊滑面單位寬度總水壓力(kN/m);Gi第i計算條塊單位寬度自重(kN/m);Gbi第i計算條塊單位寬度豎向附加荷載(kN/m),方向指向下方時取正值,指向上方時取負值;Qi第i計算條塊單位寬度水平荷載(kN/m),方向指向坡外時取正值,指向坡外時取負值;hiw第i及第i1計算條塊滑面前端水頭高度(m);w水重度,取10kN/m3 ;i計算條塊號,從后方起編;n條塊數量。(3)計算工況邊坡穩定性計算荷載應考慮滑體自重、地表荷載、動荷載、水壓力、地震荷載等因素。自重:坡體自重,作用在條塊上的最重要作用力,勘查區內未見地下水
51、,不需要考慮浮重度,故采用天然重度與強降雨時的飽和重度。地表荷載:坡體上地面加載因素,不考慮地表荷載。水壓力:滑坡區未見地下水,不考慮水壓力作用。地震荷載:勘查區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邊坡穩定性計算不考慮地震荷載。(4)計算參數素填土(廢石)計算參數主要包括容重及其抗剪強度參數(C、值),根據試驗數據、工程地質手冊(第四版)經驗數據及工程類比參考地區經驗值綜合確定,見表6.1.1-1。 邊坡穩定性分析力學參數綜合取值表 表 6.1.1-1指標容重(kN/m3)強度天然飽和C(kPa)()素填土(廢石)21.723.0535(5)計算剖面按照斜坡高度與自然堆積形成的坡度,繪制剖面進行穩定性分析。剖
52、面基本情況:坡高22m,坡度5156,分二級臺階進行放坡,馬道設置寬2m。計算簡圖(6)計算過程采用簡化Bishop法由計算程序自動搜索,計算軟件為理正巖土5.11,計算結果見表6.1.1-2。 素填土(廢石)典型邊坡穩定性計算結果 表 6.1.1-2自然狀態飽和狀態穩定系數Fs狀態穩定系數Fs狀態1.156穩定0.956不穩定,破裂面位于邊坡中上部(7)穩定性綜合評價根據調查,區內廢石堆形成的邊坡均自然堆積,沒有支護,其穩定性與所處的地形條件有關。堆積于平緩地帶或溝谷底部的廢石堆,坡腳沒有進一步下滑的空間,同時匯水面積相對較小,一般穩定性較好,堆積斜坡高度在20m可基本保持自然穩定,有可能變
53、形的以斜坡局部滑落為主,或雨水沖刷水土流失,對堆積體整體穩定性影響不大。通過計算分析,也基本得到驗證。有部分廢石堆積于長大斜坡的中部的凹形坡地帶,匯水面積大,且長期有雨水匯積滲流,這些區域的廢石堆積斜坡,一般穩定性差,處于欠穩定-不穩定狀態。具體可參考附表: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分區統計表。6.1.2 露采區巖質邊坡區內巖質邊坡較多,主要分布于中上部的露采區,距離道路、房屋等相距較遠。出露主要以中厚層狀砂巖為主,部分地段夾頁巖、泥巖與煤層,邊坡高度一般在1020m,坡度6080,少數超過85,巖體多呈強風化中風化,裂隙發育,但雜亂,延伸不長,相互切割,使巖體呈鑲嵌碎裂結構,巖體不完整。典型巖質邊坡見
54、照相6.1.2-1、6.1.2-2。(1)穩定性分析巖質邊破穩定性利用理正軟件進行赤平極射投影穩定性分析,巖體參數見表6.1.2-1,結果見插圖、圖 。 典型邊坡特征統計表 表邊坡ILC2東面邊坡ILC3南面邊坡坡向100190坡度6075坡高15m12m巖體特征砂巖、石英砂巖夾頁巖、劣煤,強中風化,結構面以層面為主,結合差,裂隙發育,短且不規則,張開狀,巖體不完整,碎裂結構。砂巖、石英砂巖夾頁巖、劣煤,強中風化,結構面以層面為主,結合差,裂隙,短且不規則,張開狀,巖體不完整,碎裂結構。容重(kN/m3)25.525.5結構面C(kPa)8080()3030產狀90559055裂隙118065
55、18065裂隙22757527575插圖-1 ILC2東面邊坡赤平投影分析圖插圖-2 ILC3東面邊坡赤平投影分析圖(2)穩定性評價根據調查,區內沒有發現巖質邊坡整體滑動現象,但坡面較粗糙,有松散塊石、碎石分布在坡面上,表明坡體經常有塊石墜落現象,巖體穩定性較差。經過對典型坡面采用赤平極射投影分析,ILC2巖質邊坡整體較穩定,發生整體滑塌的可能性小。ILC3巖質邊坡反映出巖層陡傾,穩定性較好,發生滑坡的可能性小,可能發生局部崩塌。7 既有保護工程評述與保護修復方案建議7.1 既有保護修復工程評述區內分為生態修復工程與既有水土保持工程,其中生態修復工程主要為廢石堆上自然生長的雜亂松樹,既有水土保
56、持工程主要區內修路建設的一些邊坡支擋、排水等措施。都對礦山生態環境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但是,量少、分布局限,系統性不夠,在勘查區整體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的背景下,效果較差。7.1.1 生態修復工程區內沒有為生態保護而設置的生態修復工程,但局部廢石堆上已自然生長一些雜亂的松樹,多為小樹苗,胸徑一般2-5cm,冠高50cm左右,樹齡一般在1-2年,密度一般2-3m/棵。7.1.2 水土保持工程區內沒有為生態保護而設置的水土保持工程,主要為區內雨季自然沖刷形成的水溝,大多分散、規模小,沒有系統性,發揮作用欠佳,需要重建。7.2 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基本原則7.2.1 總體思路(1)系統布局,分區治理,突出重
57、點,統籌兼顧貫徹“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理念與生態系統理論,以xxx山體為中心,并與周邊生態環境相協調。以山形地貌為背景,結合礦山環境問題,進行生態修復適宜性論證,分區塊連片實施,達到整體修復與美化效果。(2)突顯成效,塑造典型針對各片區內不同的地質環境問題,提出不同的工程治理措施,以恢復植被為主,同時兼顧耕地;通過引進植物生態修復技術,抓生態環境問題典型,塑生態環境修復示范;以“青山綠水”為基本目標,與美麗鄉村相結合;以能產生經濟價值、帶動社會經濟發展為目標,配合國家“振興鄉村”實施。(3)統一“源頭控制、過程攔截、末端修復”的指導思想,通過對礦業活動形成的露天采場、廢石堆與矸石堆等固體廢棄
58、物、礦山公路與工礦廠房等礦業廣場等,而壓占與破壞土地資源、破壞地形地貌與植被等自然景觀問題,實施土地復墾、地質災害治理等一系列措施,徹底解決生態環境與地質災害等威脅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問題,最終達到修復植被、耕地、水資源等生態系統。7.2.2 生態修復原則(1)踐行“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要把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放在首位,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對礦山環境問題重點地段、人口密集較大的地段,重要公共設施地段的生態環境重點保護與修復。(2)堅持科學發展觀原則本項目要緊密結合xx縣與周邊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規劃、需要,結合已有生態修復工程,科學合理提出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避免重復建設。(3)堅持
59、保護為主,在保護中進行生態修復的原則(4)以自然恢復、綠色修復為準則,以“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建則建、宜景則景”為原則,因地制宜地開展生態修復(5)社會參與的原則尊重群眾意愿,群眾與有主礦山積極參與,源頭控制、過程攔截、末端修復,達到區域綜治的效果。7.2.3 修復范圍的確定根據實施方案,修復區即為生態環境破壞的范圍,不涉及水土污染區。7.3 修復方案建議7.3.1 修復方案建議建議對區內生態環境破壞區以林地修復為主,采用林、灌、草與藤相結合的方式,局部平整、水源條件好的區域,進行耕地修復。(1)林地修復造林前根據地形條件及營林目的,實施邊坡處理、場地清理、截排水設施、整體整地、穴狀整地、魚
60、鱗坑整地、帶狀整地等整地工作。整地工作結束后分別實施栽植喬木、栽植灌木、栽植藤本、草地等措施,統一養護與管理2年。局部保留的自然景觀破壞區實施封禁治理,涉及溪溝的區域實施溪溝治理工程,矸石與廢石堆存產生的邊坡實施攔擋。(2)耕地修復旱地修復:根據現場條件實施條田修筑、客土回填、細部平整、旱地梯田、耕作層剝離、耕作層回填,措施,配套建設灌溉排水工程與田間道路工程,涉及溪溝的區域實施溪溝治理工程。7.3.2 生態修復材料分析評價(1)土料區內地表少量粘性土覆蓋,土地較貧瘠,局部需要覆土,作為植被生長的土壤。經過調查,擬在勘查區南東側存在厚約2-5m的粉質粘土,可作為覆土土源。取土的基本原則,需剝離
61、表層0.5m厚的植被生長土層作為取土場生態修復土壤,就近堆放,待取土完成后,再回填覆蓋至取土區,做好水土保持措施,確保不造成生態環境破壞;開挖最大斜坡坡率1:2,并與地形地貌、周邊人類工程活動相結合,不形成高陡邊坡、深大采坑等對地形地貌造成不利改變的邊坡形成,應有利于今后開發利用。土源場地基本特征、分析評價表項目特征土地類型耕地地形地貌山頂至山腰地帶,分布高程520m560m,與修復區南東側相連,山坡坡度1525,地表為荒山,雜草與少量灌木生長,有機梗便道,可通車。平面形態橢圓形,南北長約100m,東西寬約50m,面積約5000m2。土質粉質粘土,褐黃色,硬塑,含砂巖、灰巖角礫1020%。土體
62、厚度2-5m。取土方案沿山坡開挖邊坡緩于1:2。最大取土厚度為4m,最小厚度1m,平均2m。取土方量10000m3。最近運距場內生態修復措施建議剝離表土覆蓋,設截排水溝,修復便道。(2)建筑材料生態修復所需建筑材料主要為砂、石、水泥材料。石料可就近在采石場購買,水泥與砂場需至xx鎮或溫塘鎮購買,相距約815km。有X048縣道通往,交通較便利。(3)水、電區內地勢較高,無可用的井泉與地表水,需要從周邊村莊或溪河取水,最近距離約200m,高差將達100150m。區內有農電線路通過,可作為施工用電使用。8 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效益評價8.1 社會效益評估修復區地形地貌景觀破壞嚴重,荒廢了大量的土地,大
63、面積水土流失,給生態環境造成毀滅性的破壞,一片灰黃的貧瘠景象,與周邊的青山綠水形成極大反差,周邊群眾深受其害,社會反響很大,各級政府壓力很大。對該區域的生態恢復治理,有積極的社會效益,群眾十分擁護。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保護是國家三大攻艱戰之一,保護好青山綠水,全面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是穩定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具有重大的社會效益。8.2 經濟效益評估生態環境保護恢復的經濟效益,著眼長遠,分步實現。最基本的目標是扼制生態環境破壞的不良勢頭,治理生態環境破壞問題,恢復青山綠水的基本生態環境,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平臺,以此基礎發展可持續經濟,改善民生,達到振興鄉村的目標。因此,生
64、態環境保護修復為振興鄉村、社會經濟轉型提質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經濟效益巨大。8.3 環境效益評估修復區位于主要交通線可視范圍外,工程修復施工對周邊環境及交通影響小。而且,通過對因采礦引發的壓占土地資源、地形地貌景觀破壞、水土流失與土地荒蕪、礦山地質災害等問題的綜合整治,使土地得到平整,地面林草植被增加,水土得以保持,環境得到美化,地質災害體得到穩定,具有顯著的生態與環境效益。9 結論與建議(1)xxx片區礦山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工程詳細勘查以實施方案為依據,進一步進行資料收集與綜合研究的基礎上,采用地形測繪、水工環地質測繪與生物多樣性調查、山地工程與巖土水取樣分析試驗等勘查方法,全面查明了區內礦山
65、地質環境問題的類型、分布、規模、植物等特征,對其成因與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評價,勘查手段合理,勘查精度嚴格執行相關規范要求,提交的成果報告內容全面、準確、詳實,可作為下階段施工圖設計的基據。(2)勘查區地處低山地貌區,呈中部高、四周低的山地地形,中部山頂高程為605m為最高,周界地表高程一般在530m550m。原始地表坡度一般在1525,因露天采礦,微地貌變化很大,多形成陡坡、平臺、山崖地貌。地表基本無植被覆蓋,無居民居住,周邊則為較茂密的灌木林,形成鮮明的對比。(3)勘查區礦業開發活躍,有主礦山與無證私采相互重疊,以露采方式采掘黑土為主,對環境破壞很大,經執法已全部關閉。(4)xxx片區地處x
66、xx管轄范圍,主要礦山環境問題是廢石、矸石、露采區等壓占土地資源、破壞自然地形地貌景觀等,造成大面積水土流失,植被荒蕪,土地貧瘠,并伴生有廢石堆滑坡地質災害。這些區域的垂直投影面積達4.4hm2,集中連片分布,視覺效果極差。其中以廢石與廢石堆破壞最為嚴重,面積達3.83hm2,約占整個區域的56.6%。(5)區內廢石以砂巖、泥巖、頁巖等角礫、碎石混雜堆積,并常見有塊徑超過1m的砂巖塊石,隨坡堆積,松散,廢石堆邊坡坡度一般在3035,位于山體中上部與溝谷地帶的廢石堆相對較穩定,位于斜坡中部、靠近山腳地帶沿自然斜坡堆積的廢石堆則多處于相對穩定欠穩定狀態,以坡面淺部的水土流失型小滑塌為主,使坡面沖刷
67、成槽。(6)根據xx省土地整治項目耕地質量等別評定技術指南(xx省土地綜合整治局),區內素填土(廢石)按表層土壤質地劃分,屬于礫質土,礫質含量大于50%,部分達到70%;土壤質量均勻差,按PH值分類,屬于5級;按平均有機質含量分類,屬于3級。根據生態型土地整治項目工程技術規范(DB43/T 1407-2018),按照貧瘠土壤改良,有機質平均含量達到旱地標準;有效磷、速效鉀均低于旱地標準;土中有效硫含量普遍很高,最高達1112g/Kg,平均266.6g/Kg,遠高于區域背景值;區內地下水PH值最大為3.23,最小值為2.19,平均值為2.70,遠低于區內背景值(一般為5.57.5),根據地質水質
68、量標準(GB/T148482017),水質類別為類.(7)修復區內極少植物生長,所見的植物主要有蘆茅根與馬尾松為主,成活率較低,生長緩慢,覆蓋率低,自然恢復難度大。(8)近12年部分礦山自然生產了些馬尾松,但雜亂,生勢慢,還沒能體現整體效果;既有水土保持工程主要區內修路建設的一些邊坡支擋、排水等措施。都對礦山生態環境起到了一定的保護,因其量小、分布局限,系統性不夠,在整體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的背景下,效果較差,需要修補并加強。(9)生態環境保護是國家三大攻艱戰之一,保護好青山綠水,全面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使土地得到平整,地面林草植被增加,水土得以保持,環境得到美化,地質災害得到治理,為振興鄉村、社會經濟轉型提質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具有顯著的生態與環境效益,是穩定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具有重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10)對區內生態環境破壞區以林地修復為主,采用林、灌、草與藤相結合的方式,局部平整、水源條件好的區域,進行耕地修復。(11)修復區范圍不包含水土污染區。(12)建議在場區南東側斜坡上設取土場,分布為含礫粉質粘土,厚度較大,距離修復區近,交通方便,基本可滿足本項目生態修復使用。在開采時,應剝離表土統一堆放,待開采土體后,再覆蓋至土料場區,使其自然生態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