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啪啪夜福利无码亚洲,亚洲欧美suv精品,欧洲尺码日本尺码专线美国,老狼影院成年女人大片

個人中心
個人中心
添加客服微信
客服
添加客服微信
添加客服微信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升級會員
升級會員
返回頂部
ImageVerifierCode 換一換

尾礦堆積壩穩定性評價巖土工程勘察報告(17頁).doc

  • 資源ID:584212       資源大小:196.54KB        全文頁數:17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 15金幣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尾礦堆積壩穩定性評價巖土工程勘察報告(17頁).doc

1、有限責任公司尾礦堆積壩穩定性評價巖土工程勘察報告有限公司2007年7月1日目 錄文字部分1 前言11.1 工程概況11.2 勘察技術要求11.3 勘察工作執行的主要技術標準21.4 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21.4.1 工程地質測繪21.4.2 鉆探21.4.3 取土試樣21.4.4 原位測試31.5有關說明32 場地工程地質條件42.1 地形及地貌42.2 區域地層42.3 區域地質構造43 堆場工程地質條件53.1 堆場形態53.2 堆積方式53.3 堆場地層53.4 不良地質作用54 攔洪壩場地工程地質條件65 物理力學性質指標65.1 尾礦土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65.2 尾礦土的抗剪強度指標

2、65.3 標準貫入試驗錘擊數75.4 重型動力觸探試驗代表值75.5 滲透性76 場地水、土對建材腐蝕性評價77 場地地震效應87.1 尾礦壩分級及場地分類87.2 地震動參數87.3 地震液化和震陷88 堆場壩體穩定性分析與計算88.1 尾礦壩現狀分析88.2 尾礦壩滲流分析98.3 尾礦壩穩定性評價98.4 尾礦壩加高排滲措施129 結論及建議13附件:巖土工程勘察任務委托書圖表部分序號圖表名稱張數附錄1勘探點主要數據一覽表112工程地質平面圖123工程地質剖面圖33-13-34土工試驗成果報告34-14-35單環注水試驗成果35-15-36水質分析報告26-16-27土易溶鹽含量分析報告

3、27-17-28滲流分析計算圖38-18-39穩定性計算圖98-48-181 前言*有限責任公司*尾礦堆積壩穩定性評價巖土工程勘察工作,是根據該公司提出的巖土工程勘察任務委托書技術要求,并受*有限責任公司委托,由我院于2007年6月完成。1.1 工程概況*銀花釩礦位于*省*縣銀花鎮梅子溝村,尾礦庫位于梅子溝西側的*,處于糜子溝主溝道。原*壩80年代修建,現無設計資料,該壩原為水庫。根據現場踏勘及甲方提供資料知,*初期壩為重力砌石夾心不透水壩,壩高約22.0m,壩底寬約23.0m,壩頂寬3.0m。壩頂軸線長62.0m,壩頂高程598.0m,壩下腳線高程為576.3m,庫容約12萬m3。該礦從19

4、98年開始向庫內排放尾礦渣,采取壩后任意排放。目前庫內尾礦渣堆放高程595.51598.62m,距壩頂平均高程約1.3m,整體呈壩前低,壩后高。該壩于2006年停用,并進行了閉庫設計。目前新的尾礦庫正在籌備修建之中,為保證礦山正常生產經營,擬將該庫做為臨時過渡尾礦庫,據設計初步估算,壩體擬加高310m。該尾礦庫排洪系統采用排洪涵洞,排洪涵洞建設在西側,防洪標準為100年一遇。加高38.0m時,按尾礦庫安全技術規程(AQ2006-2005)第4.1條劃分,加高后的尾礦庫為五等庫。加高8m時,按尾礦庫安全技術規程(AQ2006-2005)第4.1條劃分,加高后的尾礦庫為四等庫。 1.2 勘察技術要

5、求1)查明尾礦庫存在的不良地質作用,評價不良地質作用對堆場的影響,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查明尾礦庫的地層、巖性,提供尾礦土常規物理力學指標、顆分、滲透系數及抗剪強度指標(C、值);)查明目前標高下尾礦庫地下水位(浸潤線)及變化規律;)提供尾礦庫所在區域的地震烈度及地震動參數,評價堆場的地震效應;5)分析評價已運行壩體的穩定性,繼續加高壩體的適宜性和穩定性。6)對尾礦庫使用提出合理的工程措施或建議。1.3 勘察工作執行的主要技術標準1)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尾礦庫安全技術規程(AQ2006-2005);3)巖土工程勘察技術規范(YS5202-2004);4)構筑物抗震

6、設計規范(GB50191-93);5)土工試驗方法標準(GB/T50123-1999);6)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7)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范(SL274-2001)。報告書中引用上述標準時均以其編號簡稱。1.4 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本次勘察采用工程地質測繪、鉆探、原位測試和室內土工試驗相結合的方法進行。 工程地質測繪在收集場地已有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實地調查,查明場地地形地貌、地質界線,查明庫區、壩體及其附近有無影響其穩定性的不良地質作用,重點對壩體的穩定狀況進行調查。測繪精度1:1000,成圖精度1:1000,采用儀器法及半儀器法進行,其成果反映在工程地質平面圖上(見

7、附錄2)。 鉆探垂直于壩軸線布置勘探線3條,每條勘探線上布置不少于4個勘探點,共布置13個勘探點??碧近c間距3050m,鉆探的目的是查明尾礦的沉積規律、膠結程度及其物理力學性質指標,查明壩體內浸潤線位置,采取土試樣和進行原位測試,獲得堆場穩定性分析剖面。鉆探施工采用兩臺XY-1型鉆機,采用套管護壁鉆進,開孔直徑130mm,終孔直徑110mm。共完成鉆孔7個,孔深1020m。 取土試樣為取得尾礦土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在6個鉆孔中進行了巖土取樣,共采取不擾動試樣11件,擾動試樣44件,取樣間距為1.52.0m。不擾動試樣采用薄壁取土器靜力壓入法或重錘輕擊法采取,土樣質量為級。 原位測試1)標準貫入

8、試驗為評價尾礦砂的密實度,對尾礦進行分層,在所有勘探點均進行了標準貫入試驗。標貫間距1.52.0m。標準貫入試驗次數16次。2)圓錐動力觸探試驗在碎石土中進行了重型圓錐動力觸探試驗,錘重63.5kg,落距76cm,探頭直徑74mm,錐角60,用球式自動抓脫鉤裝置。3)現場試驗為查明廢渣的滲透系數,進行現場注水試驗。為查明廢渣的物理力學參數,現場進行天然重度試驗和天然休止角試驗。4) 室內土工試驗和水質分析本次勘察室內土工試驗項目為常規土分析(含水量、孔隙比、密度等),此外還進行了直剪、顆分等特殊性試驗。為評價堆場水、土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進行了堆場土的腐蝕性和水質分析試驗。土工試驗和水質分析執

9、行土工試驗方法標準(GB/T50123-1999)規程。完成的勘察工作量匯總于表1.4。1.5有關說明1)勘探點位置,是根據甲方提供的1:500封庫平面布置圖中已有建筑物的相對位置,用鋼尺量測施放的。2)勘探點高程是以甲方提供的封庫平面布置圖初期壩頂面BM1標高(598.0m)為基準引測的。各鉆孔坐標是以BM1點坐標(X:5000.00 ,Y:5000.00)圖解獲得。表1.4序號工 作 內 容單 位數 量1工程地質測繪km20.0082勘探點測放個133鉆 探m/孔113/74取土試樣擾動樣件44不擾動樣件115原位測試標準貫入試驗次/孔13/5圓錐動力觸探試驗m/孔14/4試坑單環注水試驗

10、處3天然密度試驗處46室內土工試驗常規項目件48直剪試驗(飽和固結快剪)組7顆粒分析件277取水及水質分析件28土易溶鹽含量分析件22 場地工程地質條件2.1 地形及地貌尾礦庫所在的梅子溝地形切割劇烈,坡度一般為2535,最大50,地形總體上呈東北高西南低態勢,溝谷形態呈“U”字形。地表溝谷屬季節性支流,干旱季節見斷流現象。地面標高介于575.00619.00m,地貌單元屬中低山區。2.2 區域地層據本次地質調繪及勘探揭露結果,堆場底部地層為第四系全新統坡、洪積(Q4dl+pl)碎石類土,其下部為二疊系雜色千牧巖和泥質灰巖。2.3 區域地質構造由收集到的1100000地質構造圖及資料可知,場地

11、地質構造單元屬秦祁地槽東秦嶺褶皺系之印支褶皺帶,位于兩河鳳鎮牛耳關朱林關復活斷裂帶南側,次級構造復雜,壩址及庫區內無斷層通過。3 堆場工程地質條件3.1 堆場形態梅子溝*尾礦壩為重力砌石夾心壩,壩后堆積。溝谷橫斷面呈“V”字型。堆積壩呈西南東北走向,南北長約90.0m,東西長約65.0m,壩頂標高為598.0m。庫內灘面呈南高北低,灘面標高約595.51m598.62m。3.2 堆積方式尾礦的堆積方式為壩后堆筑,尾礦和水的混合物通過壩內水溝向堆場內排放,尾礦經過沉淀后自然沉積在堆場內,水經臥式排滲管排出,流入壩下游排水渠。3.3 堆場地層據勘探揭露,場地內尾礦堆積物總體規律是:顆粒組成自壩體附

12、近向尾礦庫內由細變粗。上部顆粒較粗,為尾礦砂,中間夾有碎石,下部顆粒變細,為尾礦土,薄層互層現象較為普遍。各層尾礦土野外特征描述如下:層尾礦泥(Qml):紅色,飽和,軟流塑狀。層厚1.607.00m,層底標高介于588.51594.18m。層尾礫砂(Qml):紅色,混粒結構,含20%30%圓礫,含粘土少許,松散。層厚3.06.2m,層底標高介于583.01594.75m。層尾圓礫(Qml):青灰色,混粒結構,含30%碎石,一般粒徑520,最大粒徑50,稍密。層厚1.58.50m,層底標高介于581.51590.02m。層尾粉質粘土(Qml):紅色,夾粘土薄層,飽和,可塑。層厚1.003.00m

13、,層底標高介于578.51583.75m。-1層尾細砂(Qml):黃色,混粒結構,含少量碎石,松散。層厚2.002.70m,層底標高介于585.25587.32m。層灰巖(D2X):青灰色灰綠色,隱晶結構,堅硬,中風化。本層未穿透。壩體填土(Qml):黃色,土質較均,含有少量碎石,飽和,可塑。上述各層尾礦土的層位組合及埋藏條件詳見附錄3-13-5。3.4 不良地質作用根據工程地質測繪,尾礦庫及其附近地段未發現不良地質作用跡象,因而可不考慮不良地質作用的影響。3.5 地下水堆場停止運營期間,庫區內有溝道水補給,壩內西邊有一定長度的水灘(勘察期間實測水灘長度約40m)??辈炱陂g,實測堆積壩浸潤線埋

14、深介于0.33.3m,標高595.31597.07 m。水位縱向變化不大,總體上呈上游高、下游低,庫內高、壩前低的趨勢。堆體內地下水為賦存于尾礦土中的潛水。其補給源為生產排放尾礦水及大氣降水。堆場內水的排泄主要為原水庫臥式排滲管排出。4 攔洪壩場地工程地質條件擬建攔洪壩位于尾礦庫內西南方向,該場地地質條件主要為:碎石(Q4dl+pl):主由千牧巖和灰巖碎塊組成,呈圓角狀,一般粒徑1050cm,最大粒徑約120cm,充填約10的中細砂,稍密中密。層厚約0.50m。 灰巖(D2X):青灰色,巖性完整,堅硬,隱晶質結構,塊狀構造。5 物理力學性質指標5.1 尾礦土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根據室內土工試驗成

15、果和現場密度試驗(見附錄4-14-3),將各層尾礦土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進行了統計,其結果列于表5.1。5.2 尾礦土的抗剪強度指標本次勘察對層尾粉質粘土和壩體土樣進行固結快剪,試驗結果經統計列入表5.2:室內飽和固結快剪試驗指標統計 表5.2地層統計指標統計值范圍值m粘聚力Cuu(kPa)13737內摩擦角uu()124.824.8初期壩粘聚力Cuu(kPa)227.050.039內摩擦角uu()220.221.320.85.3 標準貫入試驗錘擊數根據標準貫入試驗結果,經數理統計得尾礦砂的標準貫入試驗擊數指標統計值列于表5.3。 實測標準貫入試驗擊數值統計 表5.3 (擊) 統計指標地層編號范

16、圍值m尾礫砂136118.11.260.16注:-頻數;m-平均值;-標準差;-變異系數。5.4 重型動力觸探試驗代表值根據動探試驗結果,經數理統計得尾圓礫的動力觸探試驗擊數指標統計值列于表5.4。 重型動力觸探試驗擊數值統計 表5.4 (擊) 統計指標地層編號范圍值m尾圓礫148119.01.170.13注:-頻數;m-平均值;-標準差;-變異系數。5.5 滲透性為查明堆場內尾礦砂的滲透性,進行了現場單環注水試驗(見附錄4-104-12),試驗結果列于表5.5,。 現場單環注水試驗滲透系數k(cm/s) 表5.5地層編號統計值滲透系數km尾礫砂35.310-25.910-25.5710-2表

17、5.54結果表明:野外注水試驗測得的垂直滲透系數k為5.310-25.910-2cm/s,尾礦砂屬強透水土層。6 場地水、土對建材腐蝕性評價按GB50021-2001規范附錄G,場地環境類別屬類。根據場地2件水質分析報告(見附錄5-15-2),按上述規范表、表12.2.4及表12.2.5-1判定:場地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無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無腐蝕性;對鋼結構具弱腐蝕性。根據土易溶鹽含量分析報告(見附錄5-35-4),按上述規范判定,尾礦土對混凝土結構無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無腐蝕性。7 場地地震效應7.1 尾礦壩分級及場地分類根據尾礦庫安全技術規程(AQ2006-2005

18、)第4.1-4.2規定,該尾礦壩屬4級構筑物。根據堆場巖土工程地質特性,按GB50191-93規范附錄F規定,該尾礦壩抗震等級為四級。7.2 地震動參數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堆場所在區域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相應的地震基本烈度度,地震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45s。7.3 地震液化和震陷按構筑物抗震設計規范(GB50191-93)條及4.4.1條規定,本場地屬度區,場地土層可不考慮液化及震陷的影響。8 堆場壩體穩定性分析與計算*水庫于80年代修建,原勘察資料不詳。從現場調查可知庫區周邊山體穩定,未發現斷層、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質現象。該庫于1996年由水庫改造

19、為尾礦庫,并對壩體上下游坡面進行約2.0m厚漿砌片石護面。*尾礦庫2006年停止使用,并進行了閉庫設計。由于目前新的尾礦庫正在籌備修建之中,為保證礦山正常生產運營,擬將該庫改造為臨時過渡尾礦庫。本次勘察主要目的是對初期壩和壩高加高3m、5m、10m情況下的穩定性進行評價。8.1 尾礦壩現狀分析從現場實際調查可見:)由于*壩體為重力砌石不透水壩,壩內溝道匯流有東西兩條支溝??辈炱陂g,東邊支溝有小量流水不斷補給流入壩內,西邊支溝目前未設攔洪壩,在暴雨情況下有大量洪水進入壩內。排滲設施為原水庫臥式排滲管排水,排水量較小,尾礦壩經常處于飽和狀態。2)該尾礦壩礦渣采取壩后任意排放,由于該壩由原水庫改造,

20、壩體未作尾礦水滲漏導排措施,不利于庫內浸潤線的降低和沉積尾礦的排水固結。3)初期壩壩面未出現裂縫、滲漏等現象。4)設置在庫區左岸的排洪涵洞,高2.1m、寬2.6m,面積為5.46m2。根據甲方提供的*尾礦庫改造方案,該排洪涵洞能滿足100年一遇的洪水導排。綜合上述因素,按尾礦庫安全技術規程(AQ2006-2005)規定,該尾礦庫無排滲系統,繼續使用時必須增加必要的工程措施。8.2 尾礦壩滲流分析滲流分析利用理正巖土軟件滲流分析計算模塊,采用有限元法對尾礦壩加高3m、5m、10.0m分別進行滲流計算,獲得洪水運行條件下尾礦壩的浸潤線。計算時按(AQ2006-2005)要求,加高3m、5m時,最小

21、安全超高按0.4m,最小灘長為40.0m控制,化引灘長為24.4m;加高10m時最小安全超高按0.5m,最小灘長為50.0m控制,化引灘長為28.18m。滲流分析計算圖見附錄8-18-3。8.3 尾礦壩穩定性評價穩定性計算瑞典圓弧法,利用理正軟件進行計算。 在充分考慮野外原位測試、室內常規試驗、直剪試驗等各種試驗條件的基礎上,參考其它尾礦庫地層參數和有關規范綜合確定計算剖面上各層巖土的天然重度、飽和重度sat、粘聚力c和內摩擦角列于表8.1。 穩定性計算參數 表8.1地層編號地層名稱天然重度(kN/m3)飽和重度(kN/m3)抗剪強度指標粘聚力(kPa)內摩擦角()尾礦泥14.014.0410

22、尾礫砂16.016.0828尾圓礫17.017.0030尾粉質粘土17.017.01015-1尾細砂16.016.0832灰巖20.020.0200055初期壩22.022.030.025加高部分18.018.0820備注:因勘察期間尾礦庫地層趨于飽和,故計算時標采用飽和抗剪強度指標。計算時考慮了地下水的滲透力,并采用總應力法進行計算。由于勘察期間尾礦壩處于近似飽和狀態,故取3條剖面對現狀(飽和狀態)、加高3m(標高601.0 m)后正常運行和洪水運行狀態、加高5m(標高603.0 m)后正常運行和洪水運行狀態、加高10m(標高608.0 m)后正常運行和洪水運行狀態進行計算。加高時采用上游法

23、筑壩,且在初期壩壩頂布置排滲管。 尚需說明,計算尾礦堆積壩加高情況時,按AQ2006-2005規程第條規定,浸潤線按滲流計算結果確定的。加高時坡比為1:3.5,加高10米時的子壩每階5.0m高,共設兩級子壩,馬道寬3.0m。穩定性計算圖詳見附錄8-48-15,穩定性評價按尾礦庫安全技術規程(AQ2006-2005)5.3.18規定,采用瑞典圓弧法計算條件時壩坡抗滑穩定最小安全系數進行。穩定性計算結果 表8.2斷面號計算條件狀態圓心坐標最危險半徑R(m)最小安全系數穩定性評價X(m)Y(m)1-1現狀飽和7.034.034.751.206穩定加高3m正常運行7.137.237.851.203穩定

24、洪水運行46.73324.27.521.134穩定加高5m正常運行50.829.013.9951.205穩定洪水運行49.53325.810.450.893不穩定加高10m正常運行58.039.626.331.112不穩定洪水運行58.039.626.3290.871不穩定2-2現狀飽和7.234.034.751.207穩定加高3m正常運行732.237.8531.204穩定洪水運行46.824.27.4871.133穩定加高5m正常運行50.33330.214.1981.20穩定洪水運行48.33326.210.1780.98不穩定加高10m正常運行55.647.630.691.146不穩定

25、洪水運行50.73328.2012.1440.956不穩定3-3現狀飽和6.86735.035.671.298穩定加高3m正常運行737.237.8531.204穩定洪水運行46.73324.27.5271.124穩定加高5m正常運行20.73329.414.1361.195穩定洪水運行49.53325.810.350.925不穩定加高10m正常運行58.4044.4029.761.120不穩定洪水運行57.2041.6027.2280.879不穩定8.2計算結果可以得到以下結論:1)尾礦堆積壩在現狀(飽水)運行條件下, 3條剖面均為穩定狀態,滿足最小安全系數要求。2)后期子壩加高3 m,在正

26、常運行和洪水運行條件下均為穩定狀態,滿足最小安全系數要求。3)后期子壩加高5 m,在正常運行條件下均為穩定狀態,滿足最小安全系數要求,在洪水運行條件下均不穩定。4)后期子壩加高10 m,在正常運行條件下均不滿足最小安全系數要求,在洪水運行條件下均不穩定。5)后期子壩加高5 10m時,尾礦壩內尾礦泥(層)厚度較大、工程性能差及浸潤線較高是造成尾礦壩不穩定的主要原因。8.4 尾礦壩加高排滲措施基于以上分析,當加高3m時,應對該尾礦壩采取排滲措施。采取排滲措施后,后期子壩按1:3.5坡比可加高10m。此時,建議除在初期壩壩頂平面布置水平排滲管外,應在初期壩高程590.0m以上按間距5.0m、孔深約4

27、5.0m布置水平排滲孔。對壩體排滲后,層尾礦泥因排水固結,土體密度增大,計算時取水上c為15.0kPa,為10.0o。水下c為13.0kPa,為10.0o。對3條剖面在加高、排滲處理、采用上游法筑壩后的正常運行和洪水運行狀態進行穩定性計算,穩定性計算圖詳見附錄8-168-18,計算結果見表8.3。穩定性計算結果 表8.3斷面號計算條件狀態圓心坐標最危險半徑R(m)最小安全系數穩定性評價X(m)Y(m)1-1加高10m排滲正常運行57.6047.6031.821.870穩定洪水運行58.040.8027.3131.075穩定2-2加高10m排滲正常運行56.8047.6030.511.511穩定

28、洪水運行56.0047.2030.241.176穩定3-3加高10m排滲正常運行58.8046.0031.261.840穩定洪水運行58.0043.6029.061.083穩定由8.3計算結果可看出:1)采取排滲措施降低浸潤線和層土排水固結后,尾礦壩加高10.0m在正常運行和洪水運行狀態下均滿足尾礦庫安全技術規程(AQ2006-2005)規定的最小安全系數要求。2)尾礦堆積壩在繼續加高運行過程中必須嚴格執行設計和規范要求,留設馬道,坡比應不大于1:3.5。綜合以上穩定性分析可看出,浸潤線對壩體穩定性的影響很大,當浸潤線位置較高,壩體趨于飽和狀態時,壩體穩定性降低很多。在現狀條件下加高尾礦壩穩定

29、性差是由于壩內上層(層)分布有比較厚的尾礦泥所致。故在尾礦壩繼續加高過程中,應采用上游法筑壩,且需加強對庫區排放和排水的管理,采用壩前排放方式,并經常變換排放口位置,使粗顆粒在壩前堆積。為滿足堆積壩的最小安全系數要求,建議在堆積壩設置排滲設施,以降低浸潤線,從而提高尾礦壩的穩定性。9 結論及建議1)尾礦堆場地層情況詳見正文3.3。其分布及各層土的埋藏條件詳見附錄3-13-3。2)各層尾礦土物理力學性質指標詳見正文5。3)勘察期間實測地下水位埋深介于0.23.3m,標高595.31597.07 m。水位縱向變化不大,總體上呈上游高、下游低,庫內高、壩前低的趨勢。詳見正文3。4)堆場尾礦水在對混凝

30、土結構無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無腐蝕性,對鋼結構具有弱腐蝕性。尾礦土對混凝土結構無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無腐蝕性。詳見正文6。5)場地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值為0.05g,地震基本烈度為度,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45s。場地可不考慮液化及震陷影響。詳見正文7。6)尾礦壩在現狀條件下正常運行和洪水運行時均滿足壩坡穩定的最小安全系數要求。加高時均應在初期壩壩頂布置排滲管且采用上游法筑壩。按13.5坡比加高3m,正常運行和洪水運行下均滿足壩坡穩定的最小安全系數。按13.5坡比加高5m,在正常運行時滿足壩坡穩定的最小安全系數要求,在洪水運行時均不穩定。按13.5坡比加高10m時,正常運行條

31、件下均不滿足壩坡穩定的最小安全系數要求,在洪水運行時均不穩定。對尾礦壩采取排滲措施后,按13.5坡比加高10m,在正常運行和洪水運行時均滿足壩坡穩定的最小安全系數要求。當加高3 m時,可采用先生產后在初期壩壩頂布置排滲管。當尾礦排放至初期壩壩頂標高598.0 m位置(加高約1.3m)后,建議在初期壩壩頂平面布置排滲管,然后繼續加高至611.0 m(加高3 m)。當加高5m、10 m時,除在初期壩壩頂平面布置排滲管外,在590.0m標高以上應采用水平排滲孔,孔距5.0m,孔深約45.0m。由于場地地震烈度為度,評價計算時未考慮地震影響。壩體穩定性計算及評價詳見正文8。7)后期堆積壩加高5 m 、

32、10 m時,應在層尾礦泥排水固結的基礎上,按不大于1:3.5的坡比進行并留設馬道。8)后期堆積壩加高前,必須先修建庫內西側攔洪壩,并封堵原尾礦壩東側溢洪道。9)堆場尾礦的排放管理是堆場安全運行的關鍵,建議堆場正常運行時,采取壩前排放方式,并有序變換排放口位置,使粗顆粒在壩前堆積。10)建議加高筑壩時嚴格按照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2006年4月6日頒布的尾礦庫安全監督管理規定及設計要求執行,四級壩干面灘長度不小于50m,五級壩干面灘長度不小于40m,避免壩體在平面和斷面出現不規則形態,以保證堆場的安全和穩定。11)建議加強對堆場及尾礦壩內浸潤線的長期觀測,并應設置變形觀測點,進行必要的變形觀測。加強日常巡查工作,發現問題及時匯報、處理。


注意事項

本文(尾礦堆積壩穩定性評價巖土工程勘察報告(17頁).doc)為本站會員(l**)主動上傳,地產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地產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游县| 昭通市| 肥西县| 彭阳县| 蒙阴县| 邻水| 左云县| 景谷| 静安区| 洛隆县| 鄂托克旗| 银川市| 阳曲县| 兰溪市| 罗山县| 宜良县| 湟中县| 新竹县| 永宁县| 大邑县| 曲松县| 随州市| 当阳市| 隆回县| 黄冈市| 康平县| 鹤岗市| 房产| 中宁县| 宜都市| 唐海县| 汾阳市| 金沙县| 双流县| 平阳县| 牡丹江市| 深州市| 沅江市| 克什克腾旗| 石首市| 栖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