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啪啪夜福利无码亚洲,亚洲欧美suv精品,欧洲尺码日本尺码专线美国,老狼影院成年女人大片

個人中心
個人中心
添加客服微信
客服
添加客服微信
添加客服微信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升級會員
升級會員
返回頂部
ImageVerifierCode 換一換

義烏公路工程地質初步勘察報告(26頁).doc

  • 資源ID:584352       資源大?。?span id="muszroj" class="font-tahoma">231.50KB        全文頁數:26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 25金幣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義烏公路工程地質初步勘察報告(26頁).doc

1、第一章 序 言受義烏市交通局的委托,我公司承擔了浦(江)義(烏)公路義烏段工程初步設計階段的工程地質初步勘察任務。11 工程概況浦(江)義(烏)公路義烏段工程,北接后宅街道白水塢村,以嶺口隧道與浦江段連接,南下途經白水塢隧道、三頭塘村、楊樹下村,下穿杭金衢高速公路、浙贛鐵路,經陳宅村南側,拐彎向北東交機場路、接于站前大道,義烏段全長約5.0Km,起訖里程K8+600K13+610。沿線地形起伏較大,路基高程多在59124m之間。其所涉微地貌單元多樣,但總體屬于丘陵坡麓之斜地、臺地、谷地和丘包等,局部洼地有水塘分布。設計公路等級一級。設計車速80km/h。路基寬度24.5m。荷載等級為公路級,設

2、計洪水頻率為1/100。擬建工程設計隧道2座、下穿立交2座、116裝配式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板橋1座、圓管涵若干。12 勘察技術要求依據有關規范及我公司參照浙江XX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技術要求編制的浦(江)義(烏)公路工程初步設計階段的工程地質初步勘察綱要,對擬建公路工程沿線場地進一步做好工程地質比選工作,為初步選定工程場地、設計方案和編制初步設計文件提供必需的工程地質依據。本次勘察工作主要任務及有關規范如下:1、任務 1)初步查明擬建公路工程場地的區域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 2)初步查明沿線不良地質作用、特殊性巖土的類別、范圍、性質及其可能危害,為線路初設提供地質依據。 3)初步查明場地地基

3、條件,提供各地基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及承載力參數,為路基和各類構筑物基礎選型提供必要的地質資料。4)初步查明深路塹及隧道的地質條件,對邊坡巖體類型、隧道圍巖級別作出初步判定。 5)查明擬建公路沿線場地所在區域的新構造運動活躍程度及地震作用,對場地區域穩定性作出初步評價。 6)初步查明地下水的賦存性狀、分布、埋藏及其運移特征,并對其腐蝕性作出評價。2、本工程除依據我公司浦(江)義(烏)公路工程初步設計階段的工程地質初步勘察綱要外,勘察過程中嚴格執行下列標準、規范、規程:(1)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J064-98)(3)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

4、JTJ024-85)(4)公路橋位勘測設計規范(JTJ06291)(5)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04)(6)公路隧道設計規范(JTGD70-2004)(7)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8)公路土工試驗規程(JTJ051-93)(9)公路工程水質分析操作規程(JTJ056-84)(10)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JTJ004-89) (11)巖土勘察文件編制標準(DBJ10-5-98) 13 工作情況根據初步設計階段的勘察特點及設計要求,并結合擬建(構)建筑物的性質和鄰近場地的勘察經驗,確定本次勘察的勘探方法和工作量,主要采用野外地質調查、鉆探、室內巖土試驗、原位測

5、試(標準貫入、圓錐動力觸探試驗)、物探等多種勘察手段。我公司機臺2007年6月進場完成部分工作量后,受土地征用等因素影響,曾暫停施工,并于2007年8月初恢復施工,同月20日完成外業工作,采用XY-1型工程鉆機3臺,共完成工作量見表1??碧焦ぷ髁恳挥[表 表1 項 目單 位工 作 量一工程地質測繪線路地質測繪12000 km21.5二鉆探鉆孔m/孔215.00/16孔口測量孔16標準貫入試驗(N)次5重型動力觸探N63.5試驗米2.7取原狀土樣組/取擾動土樣組8取巖石樣個122取水樣件2三物探聲波測試點/孔2四室內試驗土的常規物理力學試驗組/土的液塑限單項分析組/土的顆分試驗組8巖石密度組8巖石

6、吸水率組8巖石單軸干抗壓強度試驗組8巖石單軸飽和抗壓強度試驗組8巖石單軸天然抗壓強度試驗組22巖石抗剪強度試驗組8巖石變形試驗組8巖塊波速測試組2水質分析組2 第二章 自然地理 21 地形、地貌擬建義烏段線路起于后宅街道白水塢村,總體沿北西南東方向延至陳宅村東側附近,全長約5km,其先后穿越的次級地貌單元有丘嶺脊峰、丘麓斜地、波狀丘崗等。其中,丘嶺脊峰大體呈北東南西向伸展,與擬建線路呈“十”字形交接。線路擬穿越的脊峰附近的制高點為德勝巖,海拔381.7米。該脊峰既是義、浦兩行政單元的界嶺,又是浦江紅盆地和義烏紅盆地的天然分水嶺。因此,線路自始至終地勢漸低,其南東端最低點為線路終點約海拔59米。

7、嶺口隧道北東側500米為嶺口水庫,壩頂高程118.70米,常水位110.0112.0米。 22 氣象、水文(一)氣象本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又有明顯的盆地氣候特征,四季分明。光溫充足,空氣濕潤。據義烏氣象臺資料統計,年平均氣溫17.1,極端最高氣溫42.0(2003年7月31日),多年極端最低氣溫為-10.7(1977年1月6日),最冷月是1月份,平均氣溫為4.6,最熱月是7月份,平均氣溫為29.3,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388.28毫米,降雨量在年內分配極不均勻,多年平均蒸發量為842.4毫米。5、6月份為梅雨季節,雨量較多,易出現暴雨等災害性天氣。年最多風為北風,頻率為18%,其次為東南風、東風

8、。(二)水文區域內地表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和第四系孔隙潛水及基巖裂隙水補給,由各支流小溪匯入洪巡溪,再向北流入浦陽江。水量受季節變化影響較大。嶺口隧道右洞出口以西500米有一山塘水庫,為山腳村莊飲用水和農田灌溉水。水庫面積約1萬平方米,集水面積約30萬平方米,庫水下泄后流經嶺口隧道右洞出口位置,為唯一流徑。室內水質分析成果表明:地表水對砼結構具中等腐蝕性,對鋼結構具弱腐蝕性。第三章 區域地質概況31 地 層 區內主要地層自上而下有: 一、第四系上更新統蓮花組(Q3lpr)綜合成因,總體上以洪坡積為主,局部沖洪積、殘坡積。以含礫亞粘土、礫砂、圓(角)礫、亞粘土、碎石土為主。更新統殘坡積(Q ped

9、l)殘坡積成因。分布于山坡、山麓。以含礫亞粘土、含粘性土碎石為主。二、白堊系白堊系下統方巖組(K1f)紫紅色,中厚厚層狀,礫巖、含礫砂巖、砂巖組成。白堊系下統朝川組(K1c)紫灰、紫紅色,薄中、厚層,砂巖、粉砂巖、泥巖組成旋回。三、侏羅系侏羅系上統勞村組二段(J3l2)紫紅、紫灰、灰色,巖性為粉砂巖、砂巖夾火山碎屑巖,玻屑熔結凝灰巖。侏羅系上統大爽組三段(J3d3)淺灰、灰、淡紅、暗紫紅色,巖性為英安質玻屑熔結凝灰巖、玻屑凝灰巖間夾凝灰質粉砂巖,流紋質晶屑、玻屑熔結凝灰巖。侏羅系上統大爽組二段(J3d2)紫紅、灰褐、灰黃色,巖性為凝灰質、泥質粉砂巖、礫巖,夾火山碎屑巖、多斑安山巖。侏羅系上統大

10、爽組一段(J3d1)紫灰、灰、灰黃色,巖性為凝灰質、泥質粉砂巖、礫巖、含礫中粗砂巖、長石砂巖。3-2 區域地質構造及區域穩定性本工程區總體處于浙江省構造分區的錢塘臺褶帶中的第四級單元衢州浦江坳褶斷束中段,其南部在義烏市境內跨越江紹深大斷裂而涉及浙東南褶皺系的部分區域。因此,地質體多樣、構造復雜。其與工程相關聯的主要表現有三:工程沿線尤其隧道區,巖層多有顯著硅化變質跡象,巖石堅硬;巖體上擠壓、揉皺、牽引褶曲等構造形跡非常發育,鉆探表明淺部巖體裂隙發育,巖芯破碎;構造線方向以北東方向為主,但北西向,東西向,北北東向構造線并不鮮見,因此露頭巖體上多可見數組裂隙。依地層分布,白堊系紅層組成丘嶺脊峰,而

11、先期生成的侏羅系火山沉積巖類則分布于較為低淺的丘崗之上;依主要構造形跡展布方向,則與主要地貌形態的延伸方向大體一致;而各類微地貌顯示出丘包渾園、溝谷“U”型、沖溝底部平展多有堆積以及平原、斜地、丘崗、脊峰等階狀組合,綜合顯示出本區曾在新生代早期以前經歷過多次較強烈的構造變動和造山運動,但第四紀以來新構造運動微弱,現代地貌成因以構造剝蝕堆積為主,區域穩定性較好。自公元288年到1986年史料記載,該區域未發生過大于4.8級的地震,1970年到1986年未發生過大于2.0級的地震,表明擬建公路附近地震活動較弱,屬震級小,強度弱,頻率低的弱震區。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

12、本區屬于穩定區域,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值為小于0.05g(場地地震基本烈度小于度),特征周期為0.35s。第四章 水文地質特征4-1 地下水含水巖組及其富水性一、孔隙潛水含水組按含水層時代成因,巖性及地下水的賦存狀態等可分為四種含水組合:1、第四系上更新統殘坡積(Q3edl)含水組:含碎石粘性土、含粘性土碎石孔隙潛水含水層。本層分布于山麓和山坡地帶,厚度較小、局部較厚,透水性較好。地層含水量受地形地貌影響,山麓洼地富水性好,山坡地帶含水性差。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和基巖裂隙水補給,以坡腳點滲或小塊滲出排泄,其枯、汛期滲出量相差很大。2、第四系全更新統蓮花組(Q3apl) 含水組:圓礫、孔隙潛水含水

13、層。主要分布于山前平原、山谷地帶,厚度約1-5米。該層主要特征:透水性較強,在垂向上富水性差異大,砂礫層中含水較豐富,粘性土為相對隔水層,主要受大氣降水、地表徑流和基巖裂隙水補給,地下水位受季節影響變化明顯。二、基巖裂隙含水組基巖裂隙水廣泛分布于測區低丘溝谷區,主要受大氣降水補給,富水性受裂隙發育程度、風化程度、巖石性質、地形條件等影響。富水性差異大,無統一的地下水水位,水位及流向主要受地形地貌條件制約,由山脊向溝谷方向運動,局部以泉和滲流濕地形式排泄,單泉流量一般小于0.1升每秒。42 地下水腐蝕性特征本次勘察在嶺口隧道出口位置共取水樣三組,地表水和地下水各一組。根據室內水質分析成果,地下水

14、對砼結構具弱腐蝕性,對砼中鋼筋無腐蝕性,對鋼結構具弱腐蝕性;地表水對砼結構具中等腐蝕性,對鋼結構具弱腐蝕性。 地下水的腐蝕性評價表 表2腐蝕等級對砼無腐蝕界線指標對砼中鋼筋無腐蝕界線指標對鋼結構弱腐蝕界線指標地表水地下水測定指標腐蝕等級測定指標腐蝕等級HCO3(mmol/L)1.0/中腐蝕無腐蝕Cl(mg/L)/6.5/弱腐蝕無腐蝕PH Cl-+SO42-(mg/L)/ /PH 3-11500弱腐蝕弱腐蝕侵蝕CO2(mg/L)15/中腐蝕弱腐蝕Mg2+(mg/L)1000/無腐蝕無腐蝕SO42-(mg/L)500/無腐蝕無腐蝕第五章 場地工程地質條件51 工程地質層組特征依據現場調查和勘探資料

15、,并沿襲浦江段分層代號,將全段線路勘察深度以內的巖土層分為12個工程地質層,義烏段內涉及8個工程地質層,17個亞層?,F按巖土體的成因時代由新到老順序分述如下:第層 第四系全新統(Q4ml):人工成因,沿線廣泛分布。第-1層:填筑土雜色,松散-稍密,稍濕濕,主要成份為粘性土、砂土、碎石,局部含建筑及生活垃圾。該層少量分布于道路、村莊周圍,表層出露,層厚0.706.30m,性質不均,不宜直接做基礎持力層。第-2層:種植土灰、灰黑色,稍濕飽和,松散或流塑狀,成份以粘性土為主,含少量礫砂,富含植物根莖。該層廣泛分布,表層出露,層厚0.500.60m,不宜做基礎持力層。第層 第四紀上更新統蓮花組(Q3l

16、pr):綜合成因,總體上以洪坡積為主,局部沖洪積、殘坡積,分布于沿線大部分山前平原、山谷地帶。第-1層:含礫亞粘土灰黑、灰黃色,稍濕濕,可塑-硬塑,含礫10,含量隨深度增加而增加。礫石成份以火山巖碎屑為主,似網紋狀灰色團塊一般發育。鉆孔揭露層頂埋深0.60m6.30m,層厚0.802.40m左右,推薦地基土容許承載力值0為150kPa。第-3層:圓(角)礫 灰、灰黃色,稍濕飽和,稍密中密,顆粒呈次圓狀次棱角狀。粒徑20mm約占1020%,20-2mm約占3045%,2mm約占3550%。鉆孔揭露層頂埋深0.70m3.30m,層厚0.902.50m,推薦地基土容許承載力值0為200kPa。 第層

17、 更新統殘坡積(Q pedl):殘坡積成因。主要分布于隧道區的山坡、山麓、溝谷和沿線局部切方區。該層以含粘性土碎石為主,灰紫、紫紅、灰黃色,稍濕-濕,松散中密,碎石成份以礫巖、凝灰巖為主,強風化、弱風化,次棱角狀,大小不一,部分礦物風化成泥狀、砂狀,并充填于碎石空隙間。(局部淺層覆含礫亞粘土,灰黃、灰紫色,稍濕-濕,可塑-硬塑,局部含礫及含強風化碎塊石,灰、灰白色團塊構造一般發育。)該層淺層(0.50-1.00m)含植物根莖,干-稍濕,松散狀。鉆孔揭露層頂埋深 0.00m,層厚0.504.80m,推薦地基土容許承載力值0為140kPa。第層 白堊系下統方巖組(K1f):主要分布于嶺口隧道一帶。

18、第-1層:強風化礫巖紫灰、紫紅色,礫狀結構,鈣泥質膠結,局部硅化。巖芯風化強烈,呈砂礫狀、碎塊狀、短柱狀。鉆孔揭露層頂埋深0.00m4.80m,層厚0.506.40m,推薦地基土容許承載力值0為250kPa。第-2層:弱風化礫巖紫灰、紫紅色,礫狀結構,中厚厚層狀構造,鈣泥質膠結,局部硅化。巖層中局部夾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砂巖夾層,或互層狀產出。巖石裸露后風化較慢,但泥質膠結為主的巖石風化快,先期以沿節理面開裂為特征。節理發育頻數2-5條/米,節理面閉合或充填方解石細脈及泥質,裂面平直較光滑-粗糙,節理傾角主要有三組:2545、5060、80-90,局部節理的次生羽狀節理發育。礫以次圓狀為主

19、,個別棱角狀,成份以火山巖碎屑為主,顆粒排列及大小無序,礫徑以230mm為主,部分礫徑達100mm以上,個別礫與礫膠結處留有1-3mm的空隙。局部礫受后期構造運動影響其礦物具片理狀,或礫被節理切割。巖芯敲擊聲稍脆-脆。各孔巖芯采取率為75-100%,RQD值為33-81%。屬較破碎-較完整巖(局部破碎)。鉆孔揭露層頂埋深0.50m6.90m,揭露厚度6.10m8.90m,推薦地基土容許承載力值0為2000kPa。第-3層:微風化礫巖紫灰、紫紅色,礫狀結構,中厚厚層狀構造,鈣泥質膠結,局部硅化。巖層中局部夾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砂巖夾層,或互層狀產出。巖石裸露后風化較慢,但泥質膠結為主的巖石風

20、化快。節理發育頻數0-3條/米,節理面閉合或充填方解石細脈,局部間歇充填泥質,裂面平直較光滑,節理傾角主要有二組:45、80-90,局部節理的次生羽狀節理發育。礫以次圓狀為主,個別棱角狀,成份以火山巖碎屑為主,顆粒排列及大小無序,礫徑以230mm為主,部分礫徑達100mm以上,巖芯內偶見直徑0.502.0cm泥質團塊或空穴。局部礫受后期構造運動影響其礦物具片理狀,或礫被節理切割。巖芯敲擊聲脆、質硬。各孔巖芯采取率為85-100%,RQD值為70-100%。屬較完整完整巖(局部較破碎)。鉆孔揭露層頂埋深8.50m9.40m,揭露厚度5.50m11.10m,推薦地基土容許承載力值0為4000kPa

21、。(該層經地質調查發現,嶺口隧道山坡、山頂局部段巖石中以直徑2050cm的漂石為主組成,粒徑巨大、層理為數米數十米的巨厚層,發育垂直節理,地表出露的節理均以張開110mm為主,部分充填松散的巖屑、泥屑。)第層 侏羅系上統大爽組三段(J3d3):分布于白水塢隧道和線路K12+706至終點。受巖性、構造運動影響和風化程度不同,兩路段的巖石力學性質有較大差異。第-1層:強風化凝灰巖灰白、灰褐、淡灰紅、灰黃色,半晶質結構,巖石風化強烈,礦物多有不同程度的風化蝕變,部分成粘土礦物,巖芯尚可辨節理面。巖芯手折易斷,石英等礦物成砂粒狀散落。鉆孔揭露層頂埋深3.20m8.30m,層厚1.702.70m,推薦地

22、基土容許承載力值0為300kPa。第-2層:弱風化凝灰巖灰白、灰褐、淡灰紅、灰黃色,半晶質結構,塊狀構造,晶粒呈中粒細粒狀,含少量角礫。礦物成份以長石、石英為主,含極少量黃鐵礦等金屬晶粒。節理裂隙發育頻數34條/米(K12+706至終點段較密集),節理面平直光滑,裂面覆少量黑色鐵、錳質氧化物薄膜,部分微張、張開,寬度15mm,其它多以閉合或方解石原生充填致密為主。巖石堅硬,敲擊聲脆,巖石裸露后不易風化。各孔巖芯采取率為71-89%,RQD值為40-89%,屬較破碎較完整巖(K12+706至終點段以較破碎為主)。鉆孔揭露層頂埋深0.50m6.90m,揭露厚度6.10m8.90m。推薦地基土容許承

23、載力值白水塢隧道段0為2500kPa;K12+706至終點段0為10001500kPa(該段各工點0值參照柱狀圖或工點剖面圖)。第-3層:微風化凝灰巖灰白、灰褐、淡灰紅色,半晶質結構,塊狀構造,晶粒呈中粒細粒狀,含少量角礫。礦物成份以長石、石英為主,含極少量黃鐵礦等金屬晶粒。節理裂隙發育頻數02條/米,節理面平直光滑,多以閉合或方解石充填致密為主,局部裂開面覆少量黑色鐵、錳質氧化物薄膜。巖石堅硬,敲擊聲脆,不易風化。巖芯采取率為95-100%,RQD值為95-100%,屬完整巖。鉆孔揭露層頂埋深6.50m,揭露厚度8.00m。推薦地基土容許承載力值白水塢隧道段為0為5000kPa;K12+70

24、6至終點段未揭露。第層 侏羅系上統大爽組二段(J3d2):分布于K11+739K12+706段。第-1層:強風化凝灰質砂巖灰褐、灰黑色,粉砂狀、砂狀、礫狀結構,凝灰質夾泥鈣質膠結,巖石風化強烈,節理裂隙發育,巖芯呈礫狀、碎塊狀、少量短柱狀。鉆孔揭露層頂埋深3.40m4.60m,層厚0.301.60m,推薦地基土容許承載力值0為300kPa。第-2層:弱風化凝灰質砂巖灰褐、灰黑色,粉砂狀、砂狀、礫狀結構,中厚層狀構造,凝灰質夾泥鈣質膠結,局部硅化。節理裂隙發育頻數24條/米,節理面平直光滑,多以閉合或方解石充填致密為主,裂面覆少量黑色鐵、錳質氧化物薄膜。巖石堅硬,敲擊聲脆,巖石裸露后風化較慢。各

25、孔巖芯RQD值為42-80%,屬較破碎較完整巖(局部破碎)。鉆孔揭露層頂埋深3.90m5.80m,揭露厚度2.10m5.10m。推薦地基土容許承載力值為0為2000kPa。第11層 侏羅系上統大爽組一段(J3d1):分布于ZK10+492K11+739段。第11-1層:強風化泥(鈣)質粉砂巖、砂巖 紫紅、紫褐色,粉砂狀結構,泥(鈣)質膠結,局部硅化。巖芯風化強烈,呈泥狀、片狀、碎塊狀,手掰易碎。Z25號鉆孔揭露層頂埋深0.00m,層厚2.00m,推薦地基土容許承載力值0為300kPa。第11-2層:弱風化泥(鈣)質粉砂巖、砂巖紫褐、紫紅、灰綠、灰黃、青灰色,色較雜,互層狀產出,粉砂狀結構,中厚

26、層狀構造,局部夾薄層狀,泥(鈣)質膠結,局部硅化。節理發育頻數25條/米,節理面平直光滑,閉合或充填巖屑、方解石細脈,局部裂開面可見覆黑色Fe、Mn質氧化物薄膜。節理面傾角主要有4555和6070二組。巖芯敲擊聲稍脆脆,質較軟,易風化,敲擊易沿節理面裂開。巖芯采取率為72-100%,RQD值為42-100%,屬較破碎較完整巖。Z25號鉆孔揭露層頂埋深2.00m,揭露厚度15.4m。推薦地基土容許承載力值為0為1500kPa。第12層 侏羅系上統勞村組二段(J3l2):分布于白水塢隧道ZK10+315ZK10+344段,少量分布。該層未進行鉆孔揭露,DS-33號地質觀察點有露頭出露。分為第12-

27、1層強風化巖和第12-2層弱風化巖。巖性為玻屑凝灰巖夾粉砂巖、砂巖,紫紅、紫灰、灰色,凝灰質、粉砂質結構,薄中厚層狀構造,凝灰質、泥鈣質膠結。節理條數34條/m2,節理面平直,微張或閉合。強風化巖厚度約0.501.50米。根據工程經驗,推薦強風化巖層地基土容許承載力值0為300kPa,弱風化巖層地基土容許承載力值0為1500kPa。52 線路區斷裂構造發育特征 沿線斷裂構造主要由九條北東南西向的斷裂帶構成,局部范圍可見強烈的褶曲、牽引等次級構造形跡。斷裂構造附近巖石多破碎。 九條北東南西向斷層均與擬建道路大角度或較大角度斜交,對道路路基工程影響不大,對斷層經過的邊坡、隧道工程有一定影響。 沿線

28、道路斷層分列表 表3沿線斷層編號 斷層位置 里程號 斷層走向 斷層長度 斷層 寬度 斷層 產狀 F7 ZK8+952北東南西 10km以上1030m 傾向南東 F8 ZK9+813北東南西 10km以上1030m 傾向北西 F9 ZK10+315北東南西 10km以上520m 傾向北西 F10 ZK10+343北東南西 約7.0km520m 傾向南東或不明 F11 ZK10+491北東南西 約3.0km310m 傾向南東或不明 F12 ZK10+985北東南西 約6.6km310m 傾向南東 F13 K11+739北東南西 約2.0km310m 傾向南東 F14 K12+151北東南西 約2.

29、0km310m 傾向南東 F15 K12+706北東南西 約2.0km310m 傾向南東注:義烏段斷層編號沿襲浦江段編號順序。53 巖土物理力學指標及承載力的確定一、工程地質層組物理力學性質指標的統計本次勘察進行了標準貫入試驗(N)、重型動力觸探N63.5試驗,將現場測試結果按工程地質層進行統計。對弱微風化基巖作單軸天然、飽和抗壓強度試驗,試驗結果見單孔柱狀圖及綜合成果表。本次所提物理力學參數已根據巖體裂隙發育程度、構造影響程度、水文地質條件、巖石RQD值對測試指標進行了適當修正。二、 地基土容許承載力0的確定根據土工試驗指標、巖石測試指標、原位測試實測錘擊數,結合地基土層的巖性特征、埋藏條件

30、,查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等有關規范,并參照當地工程經驗,綜合確定各巖土層的容許承載力0。 各巖土層(建議)容許承載力值 表4地層編號巖土層名稱標準貫入重型動力觸探巖石飽和單軸抗壓強度容許承載力值 N 擊數 N63.5 擊數 MPa0kPa圓礫義烏段缺失-1含礫亞粘土7150-2粘土質礫砂義烏段缺失-3圓(角)礫11200-4亞粘土義烏段缺失-5碎石土義烏段缺失-1含礫亞粘土義烏段缺失-2含粘性土碎石義烏段缺失-3含粘性土圓(角)礫義烏段缺失-4含粘性土礫砂義烏段缺失殘坡積土140-1強風化砂巖義烏段缺失-2弱風化砂巖義烏段缺失-1強風化礫巖250-2弱風化礫巖27.62000-3微風化礫

31、巖45.84000-1全風化凝灰巖義烏段缺失-2強風化凝灰巖義烏段缺失-3弱風化凝灰巖義烏段缺失-1強風化凝灰巖300-2弱風化凝灰巖(74.4)白水塢隧道段250023.7天然K12+706至終點段10001500-3微風化凝灰巖(74.4)白水塢隧道段5000-1強風化凝灰質砂巖300-2弱風化凝灰質砂巖42.3天然200011-1強風化泥(鈣)質粉砂巖、砂巖30011-2弱風化泥(鈣)質粉砂巖、砂巖(27.3)150012-1強風化玻屑凝灰巖夾粉砂巖、砂巖30012-2弱風化玻屑凝灰巖夾粉砂巖、砂巖1500注: 內為統計標準值,( )內為統計平均值。第六章 不良地質現象評價 61 主要不

32、良地質現象設計線路經過丘嶺脊峰,丘麓斜地以及波狀丘崗等多種地貌單元,且地質結構較為復雜,但區域地殼穩定性較好,新構造運動不活躍,故地區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現象很少且規模不大,其主要不良地質現象是:1水塘路基的不均勻沉降。測區地表溪流、溝渠和水塘,水塘深度一般為1.003.00m,塘底淤泥厚約0.501.50m。修筑路基時,如果回填土處理不當容易引起較大的不均勻沉降。2不同路基持力層之間的差異沉降。測區內土層較多,不同土層交接處、尤其土巖交接處,其差異沉降處理不當容易引起地面開裂等不均勻沉降。3節理、裂隙,巖層的不利組合對邊坡(路塹區)的穩定性影響。測區內的斷裂帶破碎巖層,以及裸巖邊坡外

33、傾結構面等因素,可能構成路塹區工程的負面影響進而引發局部滑坡、塌落等地質災害。62 不良工程地質問題的處理措施1水塘路基不均勻沉降的處理措施測區水塘底部普遍分布有性質極差的高壓縮性淤泥質土,厚度較小,修筑路堤時,應先排水,清淤,然后回填宕渣并分層壓密處理。 2不同巖土層交接處的差異沉降,當不能滿足路基要求時,可采取設置沉降縫等措施。 3邊坡處理 各工程點(段)應根據各自的節理、裂隙,巖層的性質,采用不同的邊坡率,大放坡或臺階式大放坡開挖,并采取嚴密的排水防護措施。對路塹區域的高陡邊坡,應密切關注外傾軟弱結構面,根據具體情況采取切實可靠的處理措施,必要時可擬錨固、擋墻等工程防護。尤需要指出的是,

34、對高邊坡和欠穩定邊坡,必須做好周邊排水護坡工程,并嚴禁坡腳卸載。第七章 路基工程地質評價1、地形地貌測區內自北而南階狀下降,與丘陵相關的次級地貌形態復雜多樣,地表形態正負相間等,致使路基挖填方規模不等,對工程造價和施工難度有一定影響。但總體上區域穩定性較好,地形高差尚不太大,地貌類型雖多樣但均在丘陵這一大類型范圍之內,沿途無大型水域等,因此路基工程地質背景條件應為較好。 2、地層地基土上部廣泛分布種植土,填筑土,塘底淤泥等應進行換填處理,其下部為圓礫土、礫砂、含礫亞粘土、強風化巖等,均可作為路基持力層,路基設計參數詳見附表3。除此之外,無其他特殊土、巖溶等處理難度更大的地層出露,故地層因素對路

35、基工程亦為利多弊少。3、施工建議填筑路堤時,建議先清除表部種植土,遇河塘等不良地質地段,應先排水、清淤,然后用宕渣回填壓密處理。對于沿河、沿溪路段,設計中應考慮路堤邊坡的穩定性,臨水面一側可采用漿砌塊石護坡,重點加強河岸的支護,以防河流沖刷破壞造成路基失穩。第八章 橋梁工程地質條件評價81 橋梁工程地質條件評價根據設計要求,本次勘察布置橋位鉆孔5個,分別在杭金衢高速公路兩側各2個和K12+757位置1個。各鉆孔場地地層及工程地質條件如下表: 部分橋位鉆孔地層及工程地質條件分列表 表5鉆孔編號 鉆孔 里程 地層分布巖石天然單軸抗壓強度 (MPa)地基土容許承載力值0 (kPa)工程力學性質 地層

36、名稱 層頂 埋深 (m)Z30Z31Z32Z33K11+836K11+857K11+931K11+984(高速公路立交)-1填筑土0.00-0.00 / /差-2種植土0.00-0.00 / /差-1含礫亞粘土0.60-1.50 / 150一般-3圓(角)礫2.50-3.30 / 200一般-1強風化凝灰質砂巖3.40-4.60 / 300一般-2弱風化凝灰質砂巖4.00-5.00 59.44 2000好Z36K12+757(陳宅村南小橋)-1填筑土 0.00 / /差-3圓(角)礫 0.70 / 200一般-1強風化凝灰巖 3.20 / 300一般-2弱風化凝灰巖 5.90 23.79 10

37、00良好 場地工程地質條件:各鉆孔除第-1、第-2層力學性質差外,其它土層力學性質較好,具一定力學強度,但局部厚度較薄,在滿足抗沖刷條件下可酌情選作淺基礎持力層。第-2層弱風化凝灰質砂巖,力學性質良好,巖體總體上較完整,可以作為高速公路立交橋的橋梁樁基礎或淺埋基礎的持力層。K12+757陳宅村南小橋位置,其第-2層弱風化凝灰巖巖體較破碎,局部破碎,適宜作為橋梁淺埋擴大基礎的持力層。建議橋梁基礎采用淺埋擴大基礎,以第-2層、第-2層弱風化基巖為持力層,基底宜嵌入持力層0.50米以上。河岸臨水一側應采用漿砌塊石護坡。高速公路立交橋若采用孔樁基礎,由于巖質較硬,成孔難度相對較大,可采用爆破作業,但應

38、適當控制爆破當量。挖孔樁時上部土層易引起塌孔,施工時應引起注意。82 單樁承載力估算支承在基巖上或嵌入基巖內的單樁軸向承載力容許值,橋梁單樁承載力估算根據各斷面圖、柱狀圖所推薦的承載力設計參數,按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TJ02485)中公式計算:P= (C1A + C2Uh)Ra式中:P單軸向受壓容許承載力KN Ra天然濕度的巖石單軸極限抗壓強度(KPa),根據各鉆孔數據 h樁嵌入基巖的深度(m),不包括強風化層 U樁嵌入基巖部分橫載面周長(m),按設計直徑采用 A樁底橫載面面積(m2),按設計直徑采用 C1、C2根據清孔情況,巖石破碎程度等因素而定的系數,建議在清底干凈的情況下,高速

39、公路立交C1取0.5,C2取0.04。鉆孔樁直徑按1.2m考慮,嵌巖深度按1倍樁徑計算,模擬計算結果列表如下: 單樁軸向受壓容許承載力估算表 表6 項 目工 點孔號持力層樁直徑(m)嵌巖深度h(m)天然抗壓強度Ra(Mpa) C1/C2軸向受壓容許承載力P(KPa)樁型高速公路立交橋Z30Z31Z32Z33-2 1.20.5059.440.5/0.0438000鉆(挖)孔灌注樁注:1、表中C1、C2取值前提是清底干凈; 2、表中P取值未考慮樁身(材料)強度的影響。第九章 路塹(半路塹)工程地質條件及穩定性評價 線路沿線主要有3處切坡段(編號為B1B3),長度150300米不等。根據線路起止方向

40、和左右道,連同隧道洞口段開挖邊坡,依次列表說明,表名浦(江)義(烏)公路義烏段工程沿線邊坡工程評價分列表(表7)。值得指出,由于本區地形地質條件較為復雜,本次勘察工作量有限而地表出露不全,因此對巖體結構面的觀察難以周全。建議對高邊坡區段應在詳勘階段和施工階段加強勘察、評價以針對性的采取防護措施。第十章 隧道工程地質條件及穩定性評價浦義公路義烏段隧道包括嶺口隧道左右洞及白水塢隧道左右洞。101 隧道圍巖分類標準本線路隧道穿越圍巖主要為凝灰巖、粉砂巖、礫巖,圍巖級別主要依據地表工程地質調繪、鉆探及物探測試等多種成果資料結合綜合評定。根據現行公路隧道勘測規程(JTJ06385)、公路隧道設計規范(J

41、TG D702004)及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J06498)的公路隧道圍巖分級方案,并綜合考慮隧道圍巖工程地質條件諸要素,各類的評價依據指標如下。第一類:圍巖受地質構造影響程度、結構面特征;巖體強度及完整狀態;圍巖風化程度、RQD指標、彈性波速。第二類:地下水活動程度、危害程度;圍巖開挖的穩定程度。第三類:宏觀地質環境,指隧道穿越地質體的成因、巖類、地質構造發育程度與區域大構造的關系等。以此判定的圍巖類別,硬質巖分類具體見下表,軟質巖相應降低類別等級。 隧道圍巖分類表 表8圍巖級別巖性全風化基巖坡洪積層強風化基巖弱風化基巖微風化基巖弱風化微風化基巖 微風化基巖節理裂隙發育程度很發育發育較發

42、育較發育受構造影響程度嚴重一般輕輕巖體結構特征碎、裂狀,松散結構塊(石)碎(石)狀鑲嵌結構塊(石)碎(石)狀鑲嵌結構大塊狀砌體結構水文地質條件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基巖裂隙水,水量較貧乏較豐富基巖裂隙水,水量貧乏基巖裂隙水,水量貧乏基巖裂隙水,水量貧乏102 隧道工程地質條件及穩定性10-2-1嶺口隧道左洞一、概況嶺口隧道左洞為單洞單向行車隧道,設計隧道里程起于ZK8+382ZK10+040,長1658米。隧道位于丘嶺脊峰區。進洞口地表地形為斜坡地貌,上陡下緩。洞口前為緩坡種植地,并向北遞降至區段局部侵蝕基面沿脊峰北坡腳之小溪溝。山體受風化剝蝕較重,喬木、灌木植被發育。出洞口地表地形為斜坡地貌,洞

43、口坡度約20,上陡下緩,洞前為山谷種植地,山體基巖裸露。水量貧乏,水文條件簡單。二、工程地質特征及評價根據實地地質調繪,分析評價如下。1地層巖性第層 殘坡積土:灰紫、紫紅色,稍濕,松散、漸至中密,成份以亞粘土、砂土、礫巖碎塊石為主。該層埋深2.00米以下時,多呈中密-密實,稍濕,成份為砂礫、礫巖碎、塊石,夾少量灰綠、灰白色粘性土團塊。該土層覆蓋的斜坡表面有直徑數米的礫巖滾石。第-1層 強風化礫巖:紫紅色,礫狀、粉砂狀結構,鈣泥質膠結,局部硅化。礫有次圓狀、棱角狀無序排列,成份以火山巖碎屑為主,少量顆粒礦物具綠泥石化或泥化。巖芯風化強烈,節理裂隙發育。第-2層 弱風化礫巖:紫灰、紫紅色,礫狀、粉

44、砂狀結構,塊狀、中厚層狀構造,鈣泥質膠結,局部硅化。巖層中局部夾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夾層,或互層狀產出。巖石裸露后風化較慢,但泥質膠結為主的巖石風化快,先期以沿節理面開裂為特征。節理發育頻數2-5條/米,節理面閉合或充填方解石細脈及泥質,裂面平直較光滑-粗糙,節理傾角主要有三組:2545、5060、80-90,局部節理的次生羽狀節理發育。礫以次圓狀為主,個別棱角狀,成份以火山巖碎屑為主,顆粒排列及大小無序,礫徑以230mm為主,部分礫徑達100mm以上,個別礫與礫膠結處留有1-3mm的空隙。局部礫受后期構造運動影響其礦物具片理狀,或礫被節理切割。巖芯敲擊聲稍脆-脆。屬較破碎-較完整巖。第-3

45、層 微風化礫巖:紫灰、紫紅色,礫狀、砂狀、粉砂狀互層結構,以礫狀為主,中厚厚層狀構造,鈣泥質膠結,局部硅化。巖層中局部夾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夾層,或互層狀產出。巖石裸露后風化較慢,但泥質膠結為主的巖石風化快。節理發育頻數0-3條/米,節理面閉合或充填方解石細脈,局部間歇充填泥質,裂面平直較光滑,節理傾角主要有二組:45、80-90,局部節理的次生羽狀節理發育。礫以次圓狀為主,個別棱角狀,成份以火山巖碎屑為主,顆粒排列及大小無序,礫徑以230mm為主,部分礫徑達100mm以上,巖芯內偶見直徑0.502.0cm泥質團塊或空穴。局部礫受后期構造運動影響其礦物具片理狀,或礫被節理切割。巖芯敲擊聲脆、

46、質硬。屬較完整完整巖。 2地質構造朝川組與方巖組的接觸帶位于進洞口前位置,局部可能位于進洞口位置。受江山紹興深大斷裂的影響,山體小斷裂較發育。隧道洞身段ZK8+987、ZK9+797位置大角度穿越F7、F8斷層,斷層北東南西走向,延伸長度數十公里,隧道圍巖受區域構造影響較大。Z19號鉆孔揭露,該孔鉆進時,5.20m開始漏水,7.00m處孔口返水恢復正常,且停水停鉆后孔口溢水可達10余分鐘。下鉆時,5.20m-7.00m段卡鉆,后經擴孔、下套管處理。故該段破碎,可能存在較大裂隙或斷裂帶。進洞口往東35米露頭揭示:露頭面積(2.01.0)m2,巖層產狀21028,中厚層狀,節理210283條,75

47、252條,182792條,260801條。Z19號鉆孔深度12.00m-12.90m探查,該段巖芯為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巖質軟,膠結弱,巖芯指甲可刻動、剝落。三、隧道圍巖物理力學性質指標隧道圍巖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建議值見下表: 嶺口隧道左洞巖石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值 表9鉆孔號飽和容重比重吸水率 極限單軸 抗壓強度軟化系數 抗剪強度 變形試驗巖塊縱波速度巖體縱波速度 波 速 比干燥飽和內聚力內摩擦角彈性模量泊松比satkN/m3GsWn%RMPaRcMPa KCMPa度EdGPaprm/spmm/sKVZ1926.22.682.5550.837.30.742.7143.112.520.21Z21

48、26.42.721.7697.654.70.564.5744.318.180.123235四、隧道圍巖分段及穩定性評價(一)隧道圍巖分段及穩定性評價(1) 進洞口段(ZK8+382ZK8+394)緩坡地形,坡度1020,上覆第層殘坡積土,成份以亞粘土、砂土、礫巖碎塊石為主,灰紫、紫紅色,稍濕,松散、埋深2.00米以下時,漸呈中密。厚度約0.504.00m,穩定性差。洞口附近斜坡表面有直徑數米的礫巖滾石。隧道圍巖為第-1層至第-2層的強風化、弱風化礫巖、粉砂巖為主。強風化巖石風化強烈,節理裂隙發育,紫紅色,礫狀、粉砂狀結構,鈣質、泥質膠結,局部硅化。礫有次圓狀、棱角狀無序排列,成份以火山巖碎屑為

49、主,少量顆粒礦物具綠泥石化或泥化。初步判定為級圍巖。地下水為基巖裂隙水,(據Z19號鉆孔鉆進時,5.20m開始漏水,7.00m處孔口返水恢復正常,且停水停鉆后孔口溢水可達10余分鐘。下鉆時,5.20m-7.00m段卡鉆,后經擴孔、下套管處理。故該段破碎,可能存在較大裂隙。)汛期水量增大,對圍巖有浸潤和軟化作用,對其穩定性有負面影響。(2) 近進洞口段 (ZK8+394ZK8+411)隧道圍巖為第-2層弱風化礫巖,紫紅色,礫狀、粉砂狀結構,塊狀、中厚層狀構造,鈣泥質膠結,局部硅化。礫次圓狀-棱角狀,成份以火山巖碎屑為主,顆粒排列及大小無序,礫徑2-40mm為主,少量礫徑5-10cm,巖芯內偶見直

50、徑0.50-2.0cm泥質團塊或空穴。節理發育頻數2-4條/米,節理面平直、光滑-較粗糙,閉合或充填方解石細脈,局部間歇充填泥質,節理面傾角有15-20、35-45、70-80三組。受后期構造運動影響,局部節理的次生羽狀節理發育。巖芯敲擊聲脆,裸露后風化較慢,但泥質膠結部分風化開裂快。巖石物理力學指標:飽和容重sat=26.2kN/m3;比重GS=2.68;吸水率Wn=2.55%;干極限單軸抗壓強度Rh=50.8Mpa;飽和極限單軸抗壓強度Rc= 37.3Mpa;軟化系數K=0.74;內聚力C=2.71Mpa;內摩擦角=43.1度;彈性模量Ed=12.52Gpa;泊松比=0.21,Vp=264

51、02750m/s。據Z19號鉆孔揭露,該孔有含礫粉細砂巖互層狀產出,埋深分別有:6.90m-7.90m、12.00m-12.90m、13.40m-14.50m,其中12.00m-12.90m為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巖質軟,膠結弱,巖芯指甲可刻動、剝落。巖芯采取率為75-90%,RQD值為33-70%。屬較破碎-較完整巖。圍巖質量一般,初步判定為級圍巖。地下水為基巖裂隙水,汛期對圍巖強度有一定負面影響。 (3) 洞身段 (ZK8+411ZK10+029)隧道圍巖為第-2層的弱風化礫巖和第-3層的微風化礫巖。紫灰、紫紅色,礫狀、砂狀、粉砂狀互層結構,以礫狀為主,中厚-厚層狀構造,鈣(泥)質膠結,

52、局部硅化。礫次圓狀次棱角狀,成份以火山巖碎屑為主,顆粒排列及大小無序,礫徑530mm為主,個別礫徑達50mm以上,夾粒徑12mm砂巖互層。節理發育頻數03條/米,節理面平直光滑,閉合或充填方解石細脈,局部間歇充填泥質。節理面傾角有15-20、35-45、70-80,8090。礫巖、砂巖互層處完整接觸,膠結好。巖芯敲擊聲脆,質較硬,風化較慢。巖芯采取率為85-100%,RQD值為61-97%,屬較完整完整巖(局部較破碎)。巖石物理力學指標:飽和容重sat=26.2-26.4kN/m3;比重GS=2.68-2.72;吸水率Wn=1.76-2.55%;干極限單軸抗壓強度Rh=50.8-97.6Mpa

53、;飽和極限單軸抗壓強度Rc= 37.3-54.7Mpa;軟化系數K=0.56-0.74;內聚力C=2.71M-4.57pa;內摩擦角=43.1-44.3度;彈性模量Ed=18.18-12.52Gpa;泊松比=0.12-0.21,Vp=26402750m/s。與隧道洞身大角度相交的F7、F8斷層推測位于ZK8+987 、ZK9+797位置,斷層附近巖層可能破碎較破碎。根據洞身地表調查,斷層穿越位置及附近的礫巖碎石、滾石堆積較多,許多大塊石沿近乎垂直的裂隙面滑塌,斷層兩側巖層產狀變化明顯,ZK8+411ZK8+987段巖層產狀21028,ZK8+987ZK9+797段巖層產狀33524,ZK9+7

54、97ZK10+029段巖層產狀32580。洞身段圍巖基本上屬較完整完整巖,局部如斷層附近以較破碎破碎為主,初步判定為級圍巖(斷層附近降低12個級別)。地下水為基巖裂隙水,汛期對圍巖強度有一定負面影響。 (4) 出洞口段(ZK10+029ZK10+040)較緩地形,坡度16-20,基巖裸露,強風化巖厚度0.501.00米。隧道圍巖為第-2層弱風化礫巖和第-3層微風化礫巖。巖石物理力學指標:飽和容重sat=26.4kN/m3;比重GS=2.72;吸水率Wn=1.76%;干極限單軸抗壓強度Rh=97.6Mpa;飽和極限單軸抗壓強度Rc= 54.7Mpa;軟化系數K=0.56;內聚力C=4.57Mpa

55、;內摩擦角=44.3度;彈性模量Ed=18.18Gpa;泊松比=0.12,Vp=26402750m/s。據出洞口天然露頭揭露,巖層產狀32580,3580節理一組,節理面平直,閉合或泥鈣質膠結致密,延伸長度10米以上,出露間距5米。初步判定為級圍巖。地下水為基巖裂隙水,汛期對圍巖穩定性有負面影響。五、隧道不良地質隧道內主要不良地質現象有坍塌和崩落等1、坍塌:主要分布于隧道進出洞口處覆蓋層,上部殘坡積層及強風化基巖,結構松散,施工時受震后易產生坍塌。2、崩落:分布于節理密集帶、斷層破碎帶,圍巖質硬性脆,除了可見的節理裂隙外,還存在較多隱性節理,施工受震后即顯露出來,其不利組合極易產生頂部崩落現象

56、。10-2-2嶺口隧道右洞一、概況嶺口隧道右洞為單洞單向行車隧道,設計隧道里程起于YK8+380YK10+050,長1670米。隧道位于丘嶺脊峰區。進洞口地表地形為斜坡地貌,上陡下緩。洞口前為緩坡種植地,并向北遞降至區段局部侵蝕基面沿脊峰北坡腳之小溪溝。山體受風化剝蝕較重,喬木、灌木植被發育。出洞口地表地形為寬約30米的山谷凹地谷口,較為平緩,谷底發育一小溪,常年流水不斷,水量主要受大氣降水和山谷上游水庫補給?;鶐r地下水水量貧乏,水文條件簡單。二、工程地質特征及評價根據實地地質調繪,分析評價如下。1地層巖性第層 殘坡積土:灰紫、紫紅色,稍濕,松散、漸至中密,成份以亞粘土、砂土、礫巖碎塊石為主,

57、表層含植物根莖。該層埋深2.00米以下時,多呈中密-密實,稍濕,成份為砂礫、礫巖碎、塊石,夾少量灰綠、灰白色粘性土團塊。該土層覆蓋的斜坡表面有直徑數米的礫巖滾石。第-1層 強風化礫巖:紫紅色,礫狀、粉砂狀結構,鈣泥質膠結,局部硅化。礫有次圓狀、棱角狀無序排列,成份以火山巖碎屑為主,少量顆粒礦物具綠泥石化或泥化。巖芯風化強烈,節理裂隙發育。第-2層 弱風化礫巖:紫灰、紫紅色,礫狀、粉砂狀結構,塊狀、中厚層狀構造,鈣泥質膠結,局部硅化。巖層中局部夾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夾層,或互層狀產出。巖石裸露后風化較慢,但泥質膠結為主的巖石風化快,先期以沿節理面開裂為特征。節理發育頻數2-4條/米,節理面閉合

58、或充填方解石細脈及泥質,裂面平直較光滑-粗糙,節理傾角主要有三組:30、4050、8090,局部節理的次生羽狀節理發育。礫以次圓狀為主,個別棱角狀,成份以火山巖碎屑為主,顆粒排列及大小無序,礫徑以240mm為主,部分礫徑達100mm以上,個別礫與礫膠結處留有1-3mm的空隙。局部礫受后期構造運動影響其礦物具片理狀,或礫被節理切割。巖芯敲擊聲稍脆-脆。屬較破碎-較完整巖。第-3層 微風化礫巖:紫灰、紫紅色,礫狀、砂狀、粉砂狀互層結構,以礫狀為主,中厚厚層狀構造,鈣泥質膠結,局部硅化。巖層中局部夾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夾層,或互層狀產出。巖石裸露后風化較慢,但泥質膠結為主的巖石風化快。節理發育頻數

59、0-2條/米,節理面閉合或充填方解石細脈,局部間歇充填泥質,裂面平直較光滑,節理傾角主要有二組:45、80-90,局部節理的次生羽狀節理發育。礫以次圓狀為主,個別棱角狀,成份以火山巖碎屑為主,顆粒排列及大小無序,礫徑以230mm為主,少量3070mm,部分礫徑達100mm以上,巖芯內偶見直徑0.502.0cm泥質團塊或空穴。局部礫受后期構造運動影響其礦物具片理狀,或礫被節理切割。巖芯敲擊聲脆、質硬。屬較完整完整巖。 2地質構造朝川組與方巖組的接觸帶位于進洞口前位置,局部可能位于進洞口位置。受江山紹興深大斷裂的影響,山體小斷裂較發育,進洞口西偏約100米露頭可見一小斷裂,走向北北西南南東,寬0.

60、52.0米,上盤巖層產狀21531,斷面局部傾向北西,“S”狀延于地面以下。兩側地層節理十分發育,小型擠壓、牽引褶曲亦常見。隧道洞身段YK9+016、YK9+821位置大角度穿越F7、F8斷層,斷層北東南西走向,延伸長度數十公里,隧道圍巖受區域構造影響較大。據Z18號鉆孔揭露,鉆孔深度9.80m-10.20m段為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巖質軟,膠結弱,巖芯指甲可刻動、剝落。三、隧道圍巖物理力學性質指標隧道圍巖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建議值見下表: 嶺口隧道右洞巖石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值 表10鉆孔號飽和容重比重吸水率 極限單軸 抗壓強度軟化系數 抗剪強度 變形試驗巖塊縱波速度巖體縱波速度 波 速 比干燥飽

61、和內聚力內摩擦角彈性模量泊松比satkN/m3GsWn%RMPaRcMPa KCMPa度EdGPaprm/spmm/sKVZ1825.92.661.8366.349.20.744.5044.417.020.213470230026600.660.77Z2026.42.732.0390.149.50.554.9244.216.770.12四、隧道圍巖分段及穩定性評價(一)隧道圍巖分段及穩定性評價(1) 進洞口段(YK8+380YK8+384)緩坡地形,坡度約1015,上覆第層殘坡積土,成份以亞粘土、砂土、礫巖碎塊石為主,灰紫、紫紅色,稍濕,松散、埋深2.00米以下時,漸呈中密。厚度約0.508.

62、00m,穩定性差。進洞口及附近斜坡表面有直徑數米的礫巖滾石。隧道圍巖為第層殘坡積土和第-1層強風化礫巖、粉砂巖為主。強風化巖石風化強烈,節理裂隙發育,紫紅色,礫狀、粉砂狀結構,鈣泥質膠結,局部硅化。礫有次圓狀、棱角狀無序排列,成份以火山巖碎屑為主,少量顆粒礦物具綠泥石化或泥化。初步判定為級圍巖。地下水為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汛期水量增大,對圍巖有浸潤和軟化作用,對其穩定性有不利影響。(2) 近進洞口段 (YK8+384YK8+396)隧道圍巖為第-1層強風化礫巖和第-2層弱風化礫巖。弱風化礫巖為:紫灰、紫紅色,礫狀、粉砂狀結構,中厚層狀構造,鈣泥質膠結,局部硅化。礫次圓狀-棱角狀,成份以火

63、山巖碎屑為主,顆粒排列及大小無序,礫徑2-40mm為主,個別礫徑達10cm以上,巖芯內偶見直徑0.50-2.0cm泥質團塊或空穴。節理發育頻數2-4條/米,節理面平直較光滑,閉合或充填方解石細脈,局部間歇充填泥質,節理面傾角有30、45、80三組。受后期構造運動影響,局部節理的次生羽狀節理發育。巖芯敲擊聲脆,裸露后風化較慢,但泥質膠結部分風化開裂快。巖芯采取率為82-95%,RQD值為55-77%。屬較完整巖。該段圍巖以強風化巖為主,圍巖穩定性較差,Vp=23002400m/s,波速比KV=0.660.69。初步判定為級圍巖。地下水為基巖裂隙水,汛期對圍巖強度有一定負面影響。 (3) 洞身段

64、(YK8+396YK8+412)隧道圍巖為第-2層的弱風化礫巖。巖石物理力學指標:飽和容重sat=25.9kN/m3;比重GS=2.66;吸水率Wn=1.83%;干極限單軸抗壓強度Rh=66.3Mpa;飽和極限單軸抗壓強度Rc= 49.2Mpa;軟化系數K=0.74;內聚力C=4.50Mpa;內摩擦角=44.4度;彈性模量Ed=17.02Gpa;泊松比=0.21,Vp=25102660m/s,波速比KV=0.720.77。洞身段圍巖基本上屬較完整巖,但該層有含礫粉細砂巖互層狀產出,據Z18號鉆孔揭露,埋深分別有:7.00m-9.20m、9.80m-10.20m、12.40m-13.70m、14

65、.60m-16.30m,其中9.80m-10.20m膠結弱,巖芯指甲可剝落,屬軟弱夾層。初步判定為級圍巖。地下水為基巖裂隙水,汛期對圍巖強度有一定負面影響。(4) 洞身段 (YK8+412YK9+996)隧道圍巖為第-2層的弱風化礫巖和第-3層的微風化礫巖。紫灰、紫紅色,礫狀、砂狀、粉砂狀互層結構,以礫狀為主,中厚-厚層狀構造,鈣(泥)質膠結,局部硅化。礫次圓狀次棱角狀,成份以火山巖碎屑為主,顆粒排列及大小無序,礫徑230mm為主,少量3070mm,個別礫徑達100mm以上,巖芯內偶見直徑0.50-2.0cm泥質團塊或空穴。節理發育頻數02條/米,節理面平直光滑,閉合或充填方解石細脈,局部間歇

66、充填泥質。節理面傾角有35-45、8090。礫巖、砂巖互層處完整接觸,膠結好。巖芯敲擊聲脆,質較硬,風化較慢。巖芯采取率為85-100%,RQD值為61-97%,屬較完整完整巖(局部較破碎)。巖石物理力學指標:飽和容重sat=25.9-26.4kN/m3;比重GS=2.66-2.73;吸水率Wn=1.83-2.03%;干極限單軸抗壓強度Rh=66.3-90.1Mpa;飽和極限單軸抗壓強度Rc= 49.2-49.5Mpa;軟化系數K=0.55-0.74;內聚力C=4.50-4.92Mpa;內摩擦角=44.2-44.4度;彈性模量Ed=16.77-17.02Gpa;泊松比=0.12-0.21,Vp

67、25102660m/s,波速比KV0.720.77。與隧道洞身大角度相交的F7、F8斷層推測位于YK9+016、YK9+821位置,斷層附近巖層可能破碎較破碎。根據洞身地表調查,斷層穿越位置及附近的礫巖碎石、滾石堆積較多,許多大塊石沿近乎垂直的裂隙面滑塌,斷層兩側巖層產狀變化明顯,YK8+412YK9+016段產狀21028,YK9+016YK9+821段產狀33524,YK9+821YK9+996段產狀32580。洞身段圍巖基本上屬較完整完整巖,局部如斷層附近以較破碎破碎為主,初步判定為級圍巖(斷層附近降低12個級別)。地下水為基巖裂隙水,汛期對圍巖強度有一定負面影響。(5) 近出洞口段(Y

68、K9+996YK10+028)隧道圍巖為第-2層弱風化礫巖和第-3層微風化礫巖。巖石物理力學指標:飽和容重sat=26.4kN/m3;比重GS=2.73;吸水率Wn=2.03%;干極限單軸抗壓強度Rh=90.1Mpa;飽和極限單軸抗壓強度Rc= 49.5Mpa;軟化系數K=0.55;內聚力C=4.92Mpa;內摩擦角=44.2度;彈性模量Ed=16.77Gpa;泊松比=0.12,Vp=26402750m/s,波速比KV0.720.77。屬較破碎較完整巖。初步判定為級圍巖。 (5)出洞口段(YK10+028YK10+050)平緩凹谷地形,上覆第層殘坡積土,厚度23米。隧道圍巖為第-1層強風化礫巖

69、和第-2層弱風化礫巖。巖層較破碎,地表溪水補給基巖裂隙水,且地表谷口為山谷上游30萬m2集水區的唯一排泄通道,洪水期水量大,對圍巖穩定性有不利影響。初步判定為級圍巖。10-2-3白水塢隧道左洞一、概況 白水塢隧道左洞為單洞單向行車隧道,設計隧道里程起于ZK10+290ZK10+530,長240米。隧道位于波狀丘崗區,洞進、出口前為較平緩的種植地。山體受風化剝蝕較重,喬木、灌木較發育。二、工程地質特征及評價根據實地地質調繪,分析評價如下。1地層巖性第-1層強風化礫巖:紫灰、紫紅色,礫狀結構,鈣質、泥質膠結,局部硅化。礫呈次圓狀、棱角狀無序排列,成份以火山巖碎屑為主,節理裂隙發育,風化強烈,淺層呈

70、泥砂狀,富含植被根系。第-2層弱風化礫巖:紫灰、紫紅色,礫狀結構,中厚層狀構造,鈣(泥)質膠結,局部硅化。礫次圓狀次棱角狀,成份以火山巖碎屑為主,顆粒排列及大小無序,礫徑15mm居多,個別20mm。節理發育頻數25條/米,節理面平直光滑,閉合或充填方解石細脈,裂面覆黑色Fe、Mn質氧化物薄膜。節理面傾角有4555和8090二組。巖芯敲擊聲稍脆脆,質較硬,風化較慢(少量泥質膠結為主的巖芯風化較快)。巖芯采取率為75-100%,RQD值為50-81%,屬較破碎較完整巖。第-1層:強風化凝灰巖淡灰紅、灰黃色,半晶質結構,巖石風化強烈,礦物多有不同程度的風化蝕變,部分成粘土礦物,巖芯尚可辨節理面。巖芯

71、手折易斷,石英等礦物成砂粒狀散落。第-2層:弱風化凝灰巖淡灰紅、灰黃色,半晶質結構,塊狀構造,晶粒呈中粒細粒狀,含少量角礫。礦物成份以長石、石英為主,含極少量黃鐵礦等金屬晶粒。間夾凝灰質粉砂巖,節理裂隙發育頻數34條/米,節理面平直光滑,裂面覆少量黑色鐵、錳質氧化物薄膜,部分微張、張開,寬度15mm,其它多以閉合或方解石原生充填致密為主。巖石堅硬,敲擊聲脆,巖石裸露后不易風化。屬較破碎較完整巖。第11-1層:強風化泥(鈣)質粉砂巖、砂巖 紫紅、紫褐色,粉砂狀結構,泥(鈣)質膠結,局部硅化。巖芯風化強烈,呈泥狀、片狀、碎塊狀,手掰易碎。 第11-2層:弱風化泥(鈣)質粉砂巖、砂巖紫褐、紫紅、灰綠

72、、灰黃、青灰色,色較雜,互層狀產出,粉砂狀結構,中厚層狀構造,局部夾薄層狀,泥(鈣)質膠結,局部硅化。節理發育頻數25條/米,節理面平直光滑,閉合或充填巖屑、方解石細脈,局部裂開面可見覆黑色Fe、Mn質氧化物薄膜。節理面傾角主要有6070和4555二組。巖芯敲擊聲稍脆脆,質較軟,易風化,敲擊易沿節理面裂開。巖芯采取率為72-100%,RQD值為42-100%,屬較破碎較完整巖。第12-1層:強風化玻屑凝灰巖夾粉砂巖、砂巖紫紅、紫灰、灰色,凝灰質、粉砂質結構,薄中厚層狀構造,凝灰質、泥鈣質膠結。節理發育,巖體破碎,風化厚度約0.501.50米。第12-2層:弱風化玻屑凝灰巖夾粉砂巖、砂巖紫紅、紫

73、灰、灰色,凝灰質、粉砂質結構,薄中厚層狀構造,凝灰質、泥鈣質膠結。節理條數34條/m2,節理面平直,微張或閉合。巖體較破碎破碎。2地質構造隧道洞身斷層發育,其240米長度內有F9、F10、F11三條北東南西向斷層與隧道大角度相交,斷層附近巖體破碎,次生小斷裂與褶曲較發育。三、隧道圍巖物理力學性質指標隧道圍巖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建議值見下表: 白水塢隧道左洞巖石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值 表11鉆孔號飽和容重比重吸水率 極限單軸 抗壓強度軟化系數 抗剪強度 變形試驗巖塊縱波速度巖體縱波速度 波 速 比干燥飽和內聚力內摩擦角彈性模量泊松比satkN/m3GsWn%RMPaRcMPa KCMPa度EdGPapr

74、m/spmm/sKVZ2326.42.732.0071.540.20.564.2444.215.340.123314Z2526.62.803.1441.327.30.662.9842.316.170.192667四、隧道圍巖分段及穩定性評價(一)隧道圍巖分段及穩定性評價(1) 進洞口段(ZK10+290ZK10+293)較陡坡地形,坡度約3045,隧道圍巖為第-1層強風化礫巖、粉砂巖。強風化巖石風化強烈,節理裂隙發育,紫紅色,礫狀、粉砂狀結構,鈣泥質膠結,局部硅化。礫有次圓狀、棱角狀無序排列,成份以火山巖碎屑為主。初步判定為級圍巖。地下水為基巖裂隙水,汛期水量增大,對圍巖有浸潤和軟化作用,對其

75、穩定性有負面影響。(2) 洞身段(ZK10+293ZK10+522)該洞身段構造發育,其巖性受三條北東南西向斷層控制,F9斷層約位于ZK10+313,F10斷層約位于ZK10+349,F11斷層約位于ZK10+495。 ZK10+293ZK10+313段,隧道圍巖為第-2層弱風化礫巖,紫灰、紫紅色,礫狀結構,中厚層狀構造,鈣(泥)質膠結,局部硅化。礫次圓狀次棱角狀,成份以火山巖碎屑為主,顆粒排列及大小無序,礫徑15mm居多,個別20mm。節理發育頻數25條/米,節理面平直光滑,閉合或充填方解石細脈,裂面覆黑色Fe、Mn質氧化物薄膜。節理面傾角有8090和4555二組。巖芯敲擊聲稍脆脆,質較硬,

76、風化較慢(少量泥質膠結為主的巖芯風化較快)。鉆孔巖芯采取率為75-100%,RQD值為50-81%,屬較破碎巖。巖石物理力學指標:飽和容重sat=26.4kN/m3;比重GS=2.73;吸水率Wn=2.00%;干極限單軸抗壓強度Rh=71.5Mpa;飽和極限單軸抗壓強度Rc= 40.2Mpa;軟化系數K=0.56;內聚力C=4.24Mpa;內摩擦角=44.2度;彈性模量Ed=15.34Gpa;泊松比=0.12,Vp=3314m/s,波速比KV0.720.77。DS-32地質觀察點揭示,巖層產狀1586,節理產狀10555一組,節理出露密度12條/m2。初步判定為級圍巖。 ZK10+313ZK1

77、0+349段,隧道圍巖為第12-2層弱風化玻屑凝灰巖夾粉砂巖、砂巖。紫紅、紫灰、灰色,凝灰質、粉砂質結構,薄中厚層狀構造,凝灰質、泥鈣質膠結。DS-33地質觀察點揭示,巖層產狀33580,節理產狀5582、11075、12028、25578四組,節理出露密度34條/m2。節理面平直,微張或閉合,屬較破碎巖。初步判定為級圍巖。 ZK10+349ZK10+495段,隧道圍巖為第-2層弱風化凝灰巖。淡灰紅、灰黃色,半晶質結構,塊狀構造,晶粒呈中粒細粒狀,含少量角礫。礦物成份以長石、石英為主,含極少量黃鐵礦等金屬晶粒。間夾青灰色凝灰質、泥質粉砂巖。DS-34地質觀察點揭示,巖層產狀11572,節理產狀

78、14048、35082二組,節理出露密度12條/m2。節理面平直光滑,裂面覆少量黑色鐵、錳質氧化物薄膜,部分微張、張開,寬度15mm,其它多以閉合或方解石充填致密為主。巖石堅硬,敲擊聲脆,巖石裸露后不易風化。屬較完整巖,局部較破碎,且間夾粉砂巖等軟質巖層。初步判定為級圍巖。 ZK10+495ZK10+522段,隧道圍巖為第11-2層弱風化泥(鈣)質粉砂巖、砂巖。紫褐、紫紅、灰綠、灰黃、青灰色,色較雜,互層狀產出,粉砂狀結構,中厚層狀構造,局部夾薄層狀,泥(鈣)質膠結,局部硅化。節理發育頻數25條/米,節理面平直光滑,閉合或充填巖屑、方解石細脈,局部裂開面可見覆黑色Fe、Mn質氧化物薄膜。節理面

79、傾角主要有6070和4555二組。巖芯敲擊聲稍脆脆,質較軟,易風化,敲擊易沿節理面裂開。巖芯采取率為72-100%,RQD值為42-100%,屬較破碎較完整巖。巖石物理力學指標:飽和容重sat=26.6kN/m3;比重GS=2.80;吸水率Wn=3.14%;干極限單軸抗壓強度Rh=41.3Mpa;飽和極限單軸抗壓強度Rc= 27.3Mpa;軟化系數K=0.66;內聚力C=2.98Mpa;內摩擦角=42.3度;彈性模量Ed=16.17Gpa;泊松比=0.19,Vp=2667m/s。據出洞口人工露頭揭示,巖層產狀35063,節理產狀24753一組,節理密集(露頭為強風化巖石)。初步判定為級圍巖。地

80、下水為基巖裂隙水,汛期對圍巖強度有一定負面影響。(3) 出洞口段 (ZK10+522ZK10+530)隧道圍巖為第11-1層強風化和第11-2層弱風化泥(鈣)質粉砂巖、砂巖。紫褐、紫紅色,粉砂狀結構,泥(鈣)質膠結,局部硅化。節理發育密集,巖石破碎。有季節性地下水活動參與,穩定性差。初步判定為級圍巖。10-2-3白水塢隧道右洞一、概況 白水塢隧道右洞為單洞單向行車隧道,設計隧道里程起于YK10+290YK10+490,長200米。隧道位于波狀丘崗區,進洞口前為較平緩的種植地,出洞口為一小型廢棄石塘,現園田化為耕地,東、北、西三圍為石質陡崖,高約530米。山體受風化剝蝕較重,喬木、灌木較發育。二

81、、工程地質特征及評價根據實地地質調繪,分析評價如下。1地層巖性第層殘坡積土:灰黃、灰紅色,松散稍密,稍濕,成份為砂巖碎、塊石、砂土、亞粘土等,淺層富含植被根莖。第-1層強風化含礫粉砂巖:紫紅色,粉砂狀結構,鈣(泥)質膠結。含礫1020%,節理裂隙發育,巖芯風化強烈,呈泥狀、碎塊狀,手掰易碎。淺層呈泥砂狀,富含植被根系。第-2層弱風化含礫粉砂巖:紫紅色,粉砂狀結構,中厚層狀構造,鈣(泥)質膠結,少許硅化。含礫510%,礫次圓狀棱角狀,礫石成份以火山巖碎屑為主,礫徑12mm為主,少量10mm。節理發育頻數24條/米,節理面平直光滑,閉合或充填方解石細脈,裂面覆黑色Fe、Mn質氧化物薄膜。節理面傾角

82、有8090和4555二組。巖芯敲擊聲稍脆脆,質較軟,易風化。巖芯采取率為75-100%,RQD值為67-100%,屬較完整巖(局部較破碎)。第-1層:強風化凝灰巖淡灰紅、灰黃色,半晶質結構,巖石風化強烈,礦物多有不同程度的風化蝕變,部分成粘土礦物,巖芯尚可辨節理面。巖芯手折易斷,石英等礦物成砂粒狀散落。第-2層:弱風化凝灰巖灰白、灰褐、淡紫紅色,半晶質結構,塊狀構造,晶粒呈中粒細粒狀,含少量角礫。礦物成份以長石、石英為主,含極少量黃鐵礦等金屬晶粒。節理裂隙發育頻數34條/米,節理面平直光滑,裂面覆少量黑色鐵、錳質氧化物薄膜,部分微張、張開,寬度15mm,其它多以閉合或方解石原生充填致密為主。巖

83、石堅硬,敲擊聲脆,不易風化。巖芯采取率為71-89%,RQD值為50-89%,屬較破碎較完整巖。第-3層:微風化凝灰巖灰白、灰褐、淡紫紅色,半晶質結構,塊狀構造,晶粒呈中粒細粒狀,含少量角礫。礦物成份以長石、石英為主,含極少量黃鐵礦等金屬晶粒。節理裂隙發育頻數02條/米,節理面平直光滑,多以閉合或方解石充填致密為主,局部裂開面覆少量黑色鐵、錳質氧化物薄膜。巖石堅硬,敲擊聲脆,不易風化。巖芯采取率為95-100%,RQD值為95-100%,屬完整巖。第12-1層:強風化玻屑凝灰巖夾粉砂巖、砂巖紫紅、紫灰、灰色,凝灰質、粉砂質結構,薄中厚層狀構造,凝灰質、泥鈣質膠結。節理發育,巖體破碎,風化厚度約

84、0.501.50米。第12-2層:弱風化玻屑凝灰巖夾粉砂巖、砂巖紫紅、紫灰、灰色,凝灰質、粉砂質結構,薄中厚層狀構造,凝灰質、泥鈣質膠結。節理條數34條/m2,節理面平直,微張或閉合。巖體較破碎破碎。2地質構造隧道洞身斷層發育,其200米長度內有F9、F10二條北東南西向斷層與隧道大角度相交,斷層附近巖體破碎,次生小斷裂與褶曲較發育。三、隧道圍巖物理力學性質指標隧道圍巖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建議值見下表: 白水塢隧道右洞巖石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值 表12鉆孔號飽和容重比重吸水率 極限單軸 抗壓強度軟化系數 抗剪強度 變形試驗巖塊縱波速度巖體縱波速度 波 速 比干燥飽和內聚力內摩擦角彈性模量泊松比satk

85、N/m3GsWn%RMPaRcMPa KCMPa度EdGPaprm/spmm/sKVZ2225.62.662.2624.111.60.482.8544.07.770.142727Z2426.22.680.78103.374.40.729.3542.846.950.14四、隧道圍巖分段及穩定性評價(一)隧道圍巖分段及穩定性評價(1) 進洞口段(YK10+290YK10+295)較陡坡地形,坡度約40,上覆第層殘坡積土,灰黃、灰紅色,松散稍密,稍濕,成份為砂巖碎、塊石、砂土、亞粘土等,淺層富含植物根莖,厚度約0.501.00m,穩定性差。隧道圍巖為第-1層強風化含礫粉砂巖,紫紅色,粉砂狀結構,鈣(

86、泥)質膠結。含礫1020%,節理裂隙發育,巖石風化強烈,淺層呈泥砂狀,富含植被根系。初步判定為級圍巖。地下水為基巖裂隙水,汛期水量增大,對圍巖有浸潤和軟化作用,對其穩定性有負面影響。(2) 洞身段(YK10+295YK10+485)該洞身段構造發育,其巖性受二條北東南西向斷層控制,F9斷層約位于YK10+324,F10斷層約位于YK10+379。 YK10+295YK10+324段,隧道圍巖為第-2層弱風化含礫粉砂巖,紫紅色,粉砂狀結構,中厚層狀構造,鈣(泥)質膠結,少許硅化。含礫510%,礫次圓狀棱角狀,礫石成份以火山巖碎屑為主,礫徑12mm為主,少量10mm。節理發育頻數24條/米,節理面

87、平直光滑,閉合或充填方解石細脈,裂面覆黑色Fe、Mn質氧化物薄膜。節理面傾角有8090和4555二組。巖芯敲擊聲稍脆脆,質較軟,易風化。巖芯采取率為75-100%,RQD值為67-100%,屬較完整巖(局部較破碎)。巖石物理力學指標:飽和容重sat=25.6kN/m3;比重GS=2.66;吸水率Wn=2.26%;干極限單軸抗壓強度Rh=24.1Mpa;飽和極限單軸抗壓強度Rc= 11.6Mpa;軟化系數K=0.48;內聚力C=2.85Mpa;內摩擦角=44.0度;彈性模量Ed=7.77Gpa;泊松比=0.14,Vp=2727m/s,波速比KV0.720.77。DS-32地質觀察點揭示,巖層產狀

88、1586,節理產狀10555一組,節理出露密度12條/m2。初步判定為級圍巖。地下水為基巖裂隙水,汛期對圍巖強度有一定負面影響。 YK10+324YK10+379段,隧道圍巖為第12-2層弱風化玻屑凝灰巖夾粉砂巖、砂巖。紫紅、紫灰、灰色,凝灰質、粉砂質結構,薄中厚層狀構造,凝灰質、泥鈣質膠結。DS-33地質觀察點揭示,巖層產狀33580,節理產狀5582、11075、12028、25578四組,節理出露密度34條/m2。節理面平直,微張或閉合,屬較破碎巖。初步判定為級圍巖。地下水為基巖裂隙水,汛期對圍巖強度有一定負面影響。 YK10+379YK10+485段,隧道圍巖為第-3層微風化凝灰巖,灰

89、白、灰褐、淡紫紅色,半晶質結構,塊狀構造,晶粒呈中粒細粒狀,含少量角礫。礦物成份以長石、石英為主,含極少量黃鐵礦等金屬晶粒。節理裂隙發育頻數02條/米,節理面平直光滑,多以閉合或方解石充填致密為主,局部裂開面覆少量黑色鐵、錳質氧化物薄膜。巖石堅硬,敲擊聲脆,不易風化。巖芯采取率為95-100%,RQD值為95-100%,屬完整巖。巖石物理力學指標:飽和容重sat=26.2kN/m3;比重GS=2.68;吸水率Wn=0.78%;干極限單軸抗壓強度Rh=103.3Mpa;飽和極限單軸抗壓強度Rc= 74.4Mpa;軟化系數K=0.72;內聚力C=9.35Mpa;內摩擦角=42.8度;彈性模量Ed=

90、46.95Gpa;泊松比=0.14。DS-35地質觀察點揭示,巖層呈塊狀,節理產狀64713條、90303條、145755條、265351條、310743條,節理出露密度23條/m2。節理面平直較平直,微張或閉合。初步判定為級圍巖。地下水為基巖裂隙水,對圍巖強度影響有限。(3) 出洞口段 (YK10+485YK10+490)隧道圍巖為第-2層弱風化凝灰巖,灰白、灰褐、淡紫紅色,半晶質結構,塊狀構造,晶粒呈中粒細粒狀,含少量角礫。礦物成份以長石、石英為主,含極少量黃鐵礦等金屬晶粒。節理裂隙發育頻數34條/米,節理面平直光滑,裂面覆少量黑色鐵、錳質氧化物薄膜,部分微張、張開,寬度15mm,其它多以

91、閉合或方解石原生充填致密為主。巖石堅硬,敲擊聲脆,不易風化。巖芯采取率為71-89%,RQD值為50-89%,屬較破碎較完整巖。初步判定為級圍巖。地下水為基巖裂隙水,對圍巖強度影響有限。第十一章 結論與建議111 結 論1擬建的浦(江)義(烏)公路義烏段,始于白水塢村嶺口隧道,最終接于站前大道,大體呈北西南東向延伸,全長約5km。工程經越丘嶺脊峰、波狀丘崗、丘麓斜地等多種次級地貌單元,土石方工程浩大。在工程區內大體呈北東西南向延展的丘陵脊峰,附近最高點為德勝巖,海拔381.7米。其展布走向大體與本省一級構造單元界標的區域性江山紹興深大斷裂帶重合。受這一因素影響,沿線尤其北段巖體顯示受到過多期(

92、次)構造造山運動的改造,牽引褶曲、重熔硅化、局部節理密集、鉆孔淺部巖芯破碎等常見。同時,由于次級地貌單元的多樣化,使巖體上覆松散堆積物成因復雜,厚薄不均,物理力學性質有別。以上,客觀上或多或少增加了工程施工的難度。但是,依地貌地質結構綜合分析,本區自第四紀以來的構造運動強度較低,以緩慢的間歇式、差異式升降運動為特色,區域地殼相對穩定,地震作用小于6度,地貌演化以剝蝕堆積為主,地表未發現對擬建工程構成重大威脅的自然地質作用和其形跡,地下無特殊性巖、土,自然地質環境背景條件相對較好。作為線路工程場區,總體適宜。2工程地質土體多樣。堆積時代可追溯至更新世早、中期,堆積成因可有河流、洪流、片流、坡積、

93、殘積以及其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特殊堆積。但總體上以更新世中晚期以后的小片、零星的混合堆積為主導,相變比較復雜,而物理力學性質相對較好。本次義烏段內劃分的次級土體單元,除去地表的人工成因種植土、填土以及局部薄層塘淤需要酌情換填處理外,其余的地基容許承載力多在140kPa200kPa之間。工程地質巖體產出于白堊系下統朝川組(K1c)、方巖組(K1f)和侏羅系上統勞村組(J3l)、大爽組(J3d)四個地層單元,總體以陸相沉積碎屑巖(侏羅系陸相火山巖類)為主體,軟硬相間,節理裂隙發育,淺部巖體風化破碎強烈。作為線路地基,其承載力當不在言中,0多大于250kPa。關鍵是線路中的路塹和隧道工程適宜性。調

94、查表明,路塹地段巖質邊坡大多為逆向坡或大角度斜向坡,且坡高多在規范之高邊坡范圍以下,施工處理當無大礙。對隧道,如前述線路走向基本垂直區域構造線走向,表明線路走向與區域構造應力場最大主壓應力平行。此外,隧洞絕大部分洞體均穿行于級、級圍巖之中,雖有構造裂隙等負面影響,但目前未發現大型破碎松散體、洞口滑塌、強烈地下水活動等不良地質現象,施工難度當屬可行??傊?,擬建工程區地基和圍巖條件亦適宜建設。3依背景條件和工點性質綜合,自北向南擬建工程場區可分為三個類別:丘麓低平松散體覆蓋的路基工程區,波狀丘崗半裸巖路塹短隧道工程區,丘嶺脊峰裸巖長隧道工程區。其工程地質關鍵問題依次為:地基承載力及均勻性,邊坡類別

95、和圍巖級別。其適宜性已如上述。除此以外,本區除極個別微型塌滑以外,未發現較有規模,可能影響工程的地質災害現象。同時,地下水賦存條件有限,孔隙水分布零星,地形地貌條件有利其盡速排泄?;鶐r裂隙水分布不均,規模較小,且多為淺層暫時性活動徑流。實測地下水埋深0.98.6米,動態變化較大。水質經分析,地表水對砼結構具中等腐蝕性,對鋼結構具弱腐蝕性;地下水對砼結構具弱腐蝕性,對砼中鋼筋無腐蝕性,對鋼結構具弱腐蝕性,對工程構筑物有一定影響。4總體上,本次初步勘察表明,預選線路基本合理,擬建場地適宜本工程建設。報告書中對各種工程地質單元體所提出的工程設計巖土參數可作為初步設計之地質依據。但是,為質量和安全計,

96、諸如橋基、高陡邊坡(深挖路塹)、隧洞等重要工點和重要構筑物,初勘資料的精度難以滿足實際建設的要求。尤其隧道,本次未作全面物探工作,鉆探也只局限于洞口位置,下步勘察時必須加強。 112 建 議1、填筑路堤時,建議應先清除表部填土、種植土,遇河塘等不良地質地段,應先排水、清淤,然后用宕渣回填壓密處理。對于沿河、水路段,設計中應考慮邊坡的穩定,臨水面一側宜采用漿砌塊石護坡,重點加強河岸的支護,以防河流沖刷破壞造成路基失穩。2、對于嶺口隧道進口左洞口及通過各隧道洞身的斷層帶,詳勘時應加布鉆孔進一步查明可能存在的斷層帶巖性特征、地下水性質,判斷其對洞門、洞身圍巖分級及隧道施工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F8斷層貫穿嶺口水庫和嶺口隧道,詳勘時應查明F8斷層的透水性,及其對隧道的影響。3、隧道施工時應做好超前地質預報工作,以指導施工。在詳勘階段應布置物探線路及在隧道洞身段布置鉆孔進行驗證,以確定圍巖級別。4、橋梁樁基施工時,現場應加強對地基土層的判別,準確確定持力層位置。5、橋梁鉆孔灌注樁完工后,應進行相關檢測。


注意事項

本文(義烏公路工程地質初步勘察報告(26頁).doc)為本站會員(偷****)主動上傳,地產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地產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横峰县| 于都县| 韶山市| 社旗县| 丽江市| 呼伦贝尔市| 灵川县| 崇州市| 靖西县| 任丘市| 濮阳市| 江达县| 甘孜县| 威远县| 桃源县| 咸丰县| 菏泽市| 丰城市| 肇东市| 星座| 屏东县| 和田县| 镇雄县| 潮安县| 黄梅县| 盘山县| 二手房| 商城县| 西盟| 涪陵区| 廊坊市| 宁远县| 广平县| 洛隆县| 平阳县| 吴堡县| 上思县| 大埔区| 民权县| 正安县| 乌拉特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