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xxxx擋土墻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工 程 編 號 :DZ2015-0316資質證書等級: 甲 級證 書 編 號 : 項 目 負 責 :報 告 編 寫 :審 核 :總 工 程 師 :院 長 : 目 錄1. 序言41.1 工程概況41.2 勘察目的與要求41.3 勘察依據51.4 勘察方案及實施情況52. 場地工程地質條件62.1 自然地理及氣象概況62.2 場地巖土的地質構成72.3 地質構造82.4 場地水文地質條件92.5 場地地震效應92.6 巖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103. 場地及地基評價123.1 場地穩定性評價123.2 地基土力學性質評價123.3 巖土物理力學性質指標134. 邊坡穩
2、定性評價145. 對基礎設計和施工的建議175.1 地基基礎方案的選擇175.2 基礎施工中應注意的問題176. 結論與建議18附件: 1.勘探點平面布置圖 2.工程地質剖面圖 3.勘探點柱狀圖 4.試驗報告 1. 序言1.1 工程概況受XXXXX委托,我單位承擔了XXXXX運動場(擋土墻)巖土工程勘察工作,為擬建擋土墻的地基基礎設計與施工提供巖土工程依據。根據甲方提供的擬建場地總平面圖可知,擬建擋土墻預計為鋼筋砼擋土墻,擋土墻沿運動場周邊布置,長約450m,墻高為48m。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2009年版)第3.1節規定,本工程重要性等級為一級,場地復雜程度等級為二級場地,地基復雜程度等級為
3、二級地基,綜合確定本次巖土工程勘察等級定為甲級。1.2 勘察目的與要求根據甲方要求及相鄰場地已有經驗,以及勘察技術及相關規范要求,結合擬建擋土墻情況,本次巖土工程勘察的主要目的和要求是:(1)查明擬建擋土墻影響范圍內有無影響擬建擋土墻地基穩定性的不良地質作用,有無古河道及地下洞穴,提供抗震設計所需的參數,對擬建擋土墻穩定性和適宜性作出評價。(2)查明地基土的地層結構、巖土物理力學性質及受力層范圍內地基土的均勻性,對地基土的強度和變形指標作出評價。(3)查明場地地下水位、變化幅度及腐蝕性。(4)對地基基礎方案進行分析評價,提出合理的基礎方案建議。(5)提出施工中應注意的巖土工程問題。1.3 勘察
4、依據(1)勘察合同及勘察技術要求(2)國家或行業現行技術標準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843-2013。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勘察文件編制深度規定(2010年版)1.4 勘察方案及實施情況本次勘察依據國家現行有關規范、規程,勘察技術要求,結合擬建物性質及場地地基條件等因素綜合確定。整個場地勘探點主要沿擬建擋土墻軸線和橫斷面布置,勘探點間距4050m,共布設勘探點14個,勘探深度為8.818.6m,孔深揭至中風化泥巖層。本次勘察根據甲方提供的場地
5、總平面布置圖及測量控制點,由我院專業測量工程師測量,采用SMT888-3G型RTK儀器,并按照工程測量規范(GB 50026-2007)進行工程場地勘探點的測放,測量工作方法正確,質量可靠,測量精度滿足相關規范要求。由于場地局限性及水溝等影響,部分鉆孔有所移動,具體參見勘探點平面位置圖。本次勘察實際完成的野外工作量如下表1所示: 野外工作量統計表 表1-1勘察孔(個/m)標貫試驗(次)取土樣(件)取巖樣(組)水位(次)測 量點(個)14個/185.3m65101014本次勘察野外工作于2015年5月23日至29日進行,歷時6天;室內資料整理從6月1日開始,6月6日完成并提交全部成果資料。2.
6、場地工程地質條件2.1 自然地理及氣象概況(1)自然地理及地形地貌勘察區位于XXXXX,中心點地理坐標為:東經:1043756.03 ,北緯:284825.90。距離XXXXX市城區約4km。XXXXX處在川東平行嶺谷向西南延伸和XXXXX區觀音鎮向斜往東南延伸的尾部地帶,境內形成以觀斗山翠屏山為界的兩大地貌,東南部為川東平行嶺谷區,西北部屬方斗山丘陵區。勘查區為觀斗山麓下構造剝蝕丘陵地貌,原始地貌坡度2030。坡向280289,地形高程在315.239m335.833m,相對高差20.6m,區內原多為耕地和經濟果林栽種區,由于人類工程活動破壞,受后期人為改造成階梯狀。(2)氣象特征XXXXX
7、地區位于東亞中緯度地帶的XX盆地南部,在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和下墊面的綜合影響下,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低丘河谷兼有南亞熱帶的氣候屬性。總的特點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光照適宜、四季分明、冬季溫暖、雨熱同季;同時還具有春季回暖早,夏季溫濕高,秋季多綿雨,冬季霜雪少的氣候特征,和干旱、冰雹、大風、暴雨、低溫綿雨等災害性天氣常有發生的特點。其中XXXXX市XXXXX年平均晴朗8.6天,陰天254.6天,剩余為多云天氣,全年平均霧日67.2%,年最多117日,日照率25%,年平均氣溫17.7,年平均降雨量1155.2mm,降雨集中在59月,7、8月降雨量最大,多以大雨或暴雨降落, 年平
8、均相對濕度84%,主導風向東北,年平均風速1.2m/s,定時最大15.0m/s,年均無霜期343天。2.2 場地巖土的地質構成根據本次鉆探、原位測試及室內土工試驗結果,將本次勘探深度范圍內地基土按時代、成因及土性特征自上而下劃分為: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填土層(Q4ml)、第四系全新統殘坡積(Q4el+dl )粉質粘土及其下伏侏羅系下統珍珠沖組(J1z)泥巖層和砂巖層。現將各土層的主要野外特征描述如下:(1)人工填土(Q4ml)紫紅色、褐黃色,松散,欠固結,由風化、中風化砂巖、泥巖塊石、碎塊、粉質粘土、砂混合組成,稍濕、松散。顆粒含量1070%,粒徑:20200mm為主,局部可達到400800mm。
9、場地人工填土厚:0.608.5m,平均厚:3.62m,場地大部分均有分布。該層主要為近期人工回填物,回填時間小于5年,據調查訪問,該層在回填過程中未經過分層碾壓和夯實。(2)粉質粘土(Q4el+dl)褐色褐黃色,軟塑可塑,局部含有機質,韌性較高,干強度較高,由粘粒、粉砂組成。厚0.907.30m,平均厚:2.58m。場地大部分鉆孔均有分布。(3)強風化泥巖層1(J1z)紫褐色、紫紅色,粉砂泥質結構,層狀構造,間夾灰綠色高嶺石薄層。礦物成分以粘土礦物為主,含少許石英和絹云母,礦物大部分蝕變。風化裂隙發育,見同色泥質充填和黑色Fe、Mn質氧化膜浸染。巖芯破碎,多呈土狀、碎塊狀、薄餅狀,手折易碎,遇
10、水極易崩解,失水易開裂。該層廣布于整個場地,層厚在0.66.3m之間,平均厚度2.16m。值得提出的是強風化層的厚度變化較大,它與下伏中風化層的分界線是一種模糊界線,它們之間實際上呈現一種過渡關系。(4)中風化泥巖層2(J1z) 淺紫紅色,泥質結構,層狀構造,局部夾泥質粉砂巖或粉砂巖薄層或條紋,巖性欠均勻。礦物成分以粘土礦物為主,含少許石英和絹云母,層理較清楚。上部裂隙發育,礦物部分蝕變,裂隙面及層面見少量Fe、Mn質氧化物。下部巖石較完整,巖芯多呈柱狀、長柱狀,巖石強度相對較高,局部呈現軟硬相間狀,具遇水極易崩解,失水易開裂特性。本次勘察未揭穿該層。(5)強風化砂巖層1(J1z) 灰紫色,淺
11、綠色,主要由長石、石英及少量云母等組成,鈣質膠結,中厚層狀構造,砂質結構,硬質巖石,裂隙發育,巖芯面見鐵猛浸染,巖芯多呈碎塊狀,塊狀,強風化。該層廣布于整個場地,層厚在0.73.6m之間,平均厚度1.31m。值得提出的是強風化層的厚度變化較大,它與下伏中風化層的分界線是一種模糊界線,它們之間實際上呈現一種過渡關系。(6)中風化砂巖層2(J1z) 灰紫色,淺綠色,主要由長石、石英及少量云母等組成,灰紫色段砂巖含泥質較重,局部夾泥巖,鈣質膠結,中厚層狀構造,砂質結構,硬質巖石,裂隙較發育,局部巖芯面見鐵猛浸染,巖芯呈柱狀為主,局部短柱狀,本次勘察未揭穿該層。各層巖土的空間分布參見工程地質剖面圖1-
12、18-8。2.3 地質構造擬建場地在區域上地處新華夏構造體系第三沉降帶之XX沉降褶皺帶西南部,該褶皺帶由一系列北東南西走向的背、向斜組成。主要構造形跡由北向南有觀斗山背斜,控制了區內的構造格局。觀斗山背斜總體為一不對稱廂狀形態,軸跡方向呈N45E展布,并略向南西端傾伏。兩翼出露地層以J1zh為主,巖層陡傾;核部較為寬大,為T3xj地層構成,構成觀斗山背斜山嶺。勘察區位于觀斗山背斜的北西翼近背斜核部,區內出露的巖層為侏羅系下統珍珠沖組(J1z)泥巖和砂巖,產狀為31333。2.4 場地水文地質條件根據鉆探揭露,場地內地下水類型主要為上層滯水和基巖裂隙水。上層滯水位于人工填土中,主要由大氣降雨水或
13、地表水體下滲補給,僅在部分鉆孔存在,水位埋深多在314.70323.20m,無統一地下水位。基巖裂隙水主要賦存于砂泥巖層的風化裂隙中,水量不大。據該鄰近地區已有水文地質資料, 水的腐蝕性試驗成果表 表2-1評價指標評價項目指標試驗范圍值標 準 值有無腐蝕性腐蝕等級水對混凝土結構的腐蝕性評價硫酸鹽(SO42-)含量:65.80mg/L300有微鎂鹽(g2+)含量:14.20mg/L2000有微總礦化度:385.97mg/L20000有微值: 7.646.5有微水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的腐蝕性評價l-含量106.79mg/L10000有微水對鋼結構的腐蝕性評價值:7.646.5有微水的腐蝕性評價根
14、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章12.2節及附錄G進行。根據場地水分析報告和表2-1,依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 ,按場地屬 類環境判定: 場地水對混凝土結構腐蝕性微、對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腐蝕性微,對鋼結構腐蝕性微。2.5 場地地震效應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 183062001)(國家標準第1號修改單)及川震防發201374號文,XXXXX市XXXXX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0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二組。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2010),結合地區經
15、驗及鄰近場地已有資料分析,場地土層屬于中軟土;場地覆蓋層厚度在05.2m范圍內,估算土層等效剪切波速范圍為200250m/s,據此判定建筑場地類別為類。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第4.1.1條,確定場地處于對建筑抗震的一般地段。2.6 巖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本次詳勘針對場地地基土層特點采取了室內試驗和原位測試方法,并按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有關規定對試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2.5.1原位測試本次勘察進行了標準貫入試驗,標準貫入試驗成果已反映在工程地質剖面圖中,其測試指標的分層統計結果參見表2。 標貫(N)試驗成果統計表 表2-2土層名稱統
16、計次數范圍值N(擊30cm)平均值(擊30cm)標準差變異系數統計修正系數標準值(擊30cm)粉質粘土62.54.03.30.500.160.9393.12.5.2 室內試驗1.場地內粉質粘土進行了土常規和快剪試驗,巖石進行了抗壓試驗。 主要土層室內物理力學性質試驗成果統計表 表2-3巖土名稱統計項目含水率o(%)密度0(g/cm3)孔隙比液限L(%)塑限p(%)塑性指數IP壓縮模量ES1-2(MPa)抗剪強度(快剪)粘內聚力C(kPa)內摩擦角(度)粉質粘土統計次數555222555最大值28.52.030.8192928.719.79.67.1417.4711.78最小值19.451.87
17、0.6600523.814.29414.828.44平均值25.7 1.94 0.743 26.3 17.0 9.3 4.8 16.3 10.3 標準差3.83 0.062 0.065 /-/1.31 1.1 1.4 變異系數0.15 0.032 0.088 /0.27 0.07 0.14 修正系數1.140.97 1.08/0.74 0.94 0.87 標準值29.31.9 0.805 26.3 17.0 9.3 3.60 159 2.本次勘察對侏羅紀下統珍珠沖組中風化泥巖及中風化砂巖巖石的物理力學試驗,其試驗成果詳見,主要地層的試驗指標統計詳見下表(表2-3、2-4)。 中風化泥巖巖石物理
18、力學成果表 表2-4巖性指標統計數n范圍值平均值m標準差變異系數修正系數特征值中風化泥巖天然含水量(%)54.92-6.885.600.780.141.136.30天然密度0(g/cm)52.40-2.452.420.0210.0090.992.40天然抗壓強度(Mpa)63.26-4.894.170.5580.1340.893.71 中風化砂巖巖石物理力學成果表 表2-5巖 性指標統計數n范圍值平均值m標準差變異系數修正系數特征值中風化砂巖天然含水量(%)52.300.180.081.092.50天然密度0(g/cm)102.570.0720.180.982.50天然抗壓強度(Mpa)119
19、.71.470.150.918.813. 場地及地基評價3.1 場地穩定性評價擬建場地在區域上勘察區位于觀斗山背斜的北西翼近背斜核部,區內出露的巖層為侏羅系下統珍珠沖組(J1z)泥巖和砂巖,產狀為31333。基底巖石屬于單斜構造,巖層分布穩定,地質構造簡單,場地內無全新活動性斷裂構造通過,滑坡、泥石流、巖溶洞穴等不良地質現象現狀不發育,但人工填土為25年的新近填土,因自重會沉降,設計人員應充分考慮這一因素,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處理。注意軍事光纜在場地內分布位置。場地屬可進行建設的一般地段,基本適宜工程建設。3.2 地基土力學性質評價場地地基巖土層構成單一,勘察揭露范圍內主要由人工填土、粉質粘土、泥
20、巖和砂巖組成。具體評價如下:(1)人工填土結構疏松,孔隙發育,厚度變化較大,均勻性較差,未經碾壓和夯實,屬欠固結土,自重沉陷尚未完成,不能直接作為基礎持力層使用,屬不良地基土,需要進行地基處理消除其自重沉陷并達到一定的承載能力后方可作為基礎持力層后。(2)粉質粘土軟可塑,韌性較高,干強度較高,部分地段分布。該層橫向縱向變化均大,力學性質中等,屬中等偏高壓縮性地基土,需處理后可作為基礎持力層。(3)泥巖強風化層1工程性質較好,屬低壓縮性地基土,是良好的基礎持力層。(4)泥巖中等風化層2工程性質較好,是場地擬建建筑物各類基礎良好持力層。(5)砂巖強風化層2工程性質較好,屬低壓縮性地基土,是良好的基
21、礎持力層。(6)砂巖中等風化層2工程性質較好,是場地擬建建筑物各類基礎良好持力層。3.3 巖土物理力學性質指標根據鉆探、原位測試結果,結合相鄰地區經驗,特提供設計所需各巖土層物理力學性質指標,見表3-1: 土 層名 稱天 然重 度(KN/m3)壓 縮模 量Es(MPa)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frk(MPa)承載力特征值fak(kPa)基底摩擦系數抗剪強度指標凝聚力C(kPa)內摩擦角()人工填土18.8/800.25812粉質粘土19.03.6/1000.25159強風化泥巖124.0/2500.40/中風化泥巖224.3/3.70(天然)5000.45/強風化砂巖125.0/3000.40/中風
22、化砂巖225.2/8.81(飽和)12000.45/ 各巖土層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 表3-1 4. 邊坡穩定性評價(1)場區填方邊坡評價場地按設計標高整平后,將在該位置形成填方邊坡(代表性剖面24剖面),填方高度為4.08.0m。根據GB50330-2002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附錄A及第3.2.1條中的規定,土質邊坡高度大,破壞后果很嚴重,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驗證填方邊坡的穩定性選取典型剖面進行穩定性計算。24號剖面地面比較平緩,填方邊坡可能部分沿著地面線、部分滑面在填土內部。現選取3-3號剖面,對填方邊坡進行邊坡穩定性定量驗算,土質邊坡穩定性示意圖如下。計算參數選擇:(1)在計算中條塊面積和
23、條塊長度,條塊傾角等形態參數均從1:200工程地質剖面圖(33)上直接量取。(2)重度的選取人工填土的天然重度取18.8KN/m3。(3)抗剪強度指標選取抗剪強度指標選取:人工填土 C取8Kpa,取12。計算結果見表4-1。 3-3剖面第一級邊坡穩定性計算 表4-1條塊號重度(kN/m3)總面積(m2)土體總重量(KN)滑面長度(m)滑面傾角 (度)內聚力(KN)內摩擦角下滑力(KN)累積下滑力(KN)抗滑力(KN)累積抗滑力(KN)傳遞系數穩定系數安全系數E118.806.47121.595.0943.738.0012.0084.0584.0559.3859.380.870.711.35E2
24、18.8014.35269.763.8236.098.0012.00158.92232.0176.92128.560.960.551.35E318.8019.24361.773.2521.078.0012.00130.04353.4497.72221.510.910.631.35E418.8020.89392.702.9512.958.0012.0087.98409.86104.94306.670.960.751.35E518.8017.37326.552.268.898.0012.0050.45443.9086.67381.060.980.861.35由穩定性計算可知邊坡穩定系數K=0.86
25、,小于一級邊坡的穩定安全系數1.35,不穩定,由于放坡有限,建議根據擬建建筑物需要設置擋土墻等支擋結構,應先支擋后回填,并對回填土進行壓實,直到滿足設計要求。計算參數選擇:(1)在計算中條塊面積和條塊長度,條塊傾角等形態參數均從1:200工程地質剖面圖(33)上直接量取。(2)重度的選取人工填土的天然重度取18.8KN/m3。(3)抗剪強度指標選取抗剪強度指標選取:人工填土 C取8Kpa,取12。計算結果見表4-2。 3-3剖面第二級邊坡穩定性計算 表4-2條塊號重度(kN/m3)總面積(m2)土體總重量(KN)滑面長度(m)滑面傾角 (度)內聚力(KN)內摩擦角下滑力(KN)累積下滑力(KN
26、)抗滑力(KN)累積抗滑力(KN)傳遞系數穩定系數安全系數G118.800.8015.101.8251.988.0012.0011.8911.8916.5816.580.781.391.35G218.802.8253.011.8037.618.0012.0032.3541.6623.3536.340.920.871.35G318.804.2078.911.6529.268.0012.0038.5776.7327.8361.120.960.801.35G418.804.5084.581.3622.538.0012.0032.41105.9627.5286.110.970.811.35由穩定性計算
27、可知邊坡穩定系數K=0.81,小于一級邊坡的穩定安全系數1.35,不穩定,由于放坡有限,建議根據擬建建筑物需要設置擋土墻等支擋結構,應先支擋后回填,并對回填土進行壓實,直到滿足設計要求。(2)場區巖質邊坡評價巖質邊坡位于場地北部,根據設計方案,場區按設計高程整平后,上部大部分覆蓋層將被挖去,該邊坡多為基巖出露,邊坡巖性為泥巖,局部夾薄層砂質泥巖或砂巖,巖層產狀31333,兩組節理產狀分別為11345,5281。邊坡坡向280度,切坡后形成的邊坡預計816m,經野外調查,邊坡現狀基本穩定。該邊坡工程安全等級為一級。根據赤平投影分析,Ns-C,Ns-L1 及Ns-L2交線傾向和邊坡傾向相近,且傾角
28、小于坡角,邊坡屬于順向邊坡,屬于不穩定結構,邊坡切坡后在層面和節理裂隙切割下易發生局部滑塌,建議在人工切坡后按照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843-2013)對該邊坡采取相應的支護措施對邊坡進行處理。5. 對基礎設計和施工的建議5.1 地基基礎方案的選擇根據鉆探成果,結合當地已有經驗,建議場地內擬建擋土墻應根據場地地形分段設置,強風化泥巖1或砂巖1和中風化泥巖2或砂巖2可直接作為擬建擋土墻基礎持力層;若采用人工填土層或粉質粘土層作為擋墻基礎持力層,需進行地基處理后方可作為基礎持力層。5.2 基礎施工中應注意的問題(1)由于場地內局部地段存在排水涵洞,基礎施工中應根據現場情況進行必要的排水處
29、理。(2)在進行基礎施工時應注意對基礎持力層的保護,盡可能保證持力層的厚度和強度不被破壞,避免因外界因素(如:開挖不當、水的浸泡或暴曬等)影響導致場地持力層的惡化,對基礎帶來不利影響。(3)回填土應分層回填,逐層進行壓實,直到滿足設計要求。(4)基礎施工過程中須加強地基驗槽工作。(5)建議場地內擬建擋土墻應根據場地地形分段設置,同一段擋土墻應采用同一地基土作持力層。(6) 在設計擋墻時需考慮墻頂荷載;6. 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對場地地基主要問題的結論和有關建議如下:(1)場地及其附近無斷裂通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質作用現狀不發育,場地穩定性較好,適宜建筑。(2)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
30、GB5001-2010),XXXXX市XXXXX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0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二組,建筑場地類別為類,場地處于對建筑抗震的一般地段。(3)建議場地內擬建擋土墻應根據場地地形分段設置,強風化泥巖1或砂巖1和中風化泥巖2或砂巖2可直接作為擬建擋土墻基礎持力層;若采用人工填土層或粉質粘土層作為擋墻基礎持力層,需進行地基處理后方可作為基礎持力層。(4)建議每一段擋土墻宜選擇相同的土層作持力層。(5)建議對場地形成的填方邊坡及開挖后的巖質邊坡按照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843-2013)進行支護或護坡處理。(6)地基基礎施工時須嚴格按相關規范、規程及標準執行,以確保工程質量。(7)設計所需各巖土層物理力學性質指標見表3-1。(8)場地地下水對鋼筋混凝土中的鋼筋微腐蝕性,對鋼結構具有微腐蝕性。(9)在進行地基基礎施工時應加強驗槽工作,我單位將配合業主監督指導基礎施工。(10)本報告書可作為本場地擬建擋土墻設計施工之巖土工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