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工程水資源水環境評價及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目 錄1 總 論1.1 編制目的1.2 編制依據2 建設項目概況2.1 選址情況2.2 建設項目規模及占地情況2.3 建設項目所在區域基本情況2.3.1 分析評價區域選擇2.3.2-區自然環境2.3.3-區社會經濟2.3.4 -區及-區水文地質2.3.5 -區現狀3 建設項目水資源評價3.1 -區降水量3.1.1 多年平均降水量及其地區分布3.1.2 降水年內分配和年際變化3.2 -區地表水資源量3.2.1 -市有關水文站分布狀況3.2.2 基本資料搜集和分析處理3.2.3 徑流地區分布及-區地表水資源量3.2.4 -區地表水資源量3.3 -區地表
2、水資源水質及-水質3.3.1監測項目3.3.2評價標準及評價方法3.3.3 評價項目3.3.4 評價結果3.3.5 -水質監測結果4 -區水資源開發利用及-開發利用現狀4.1 基本資料收集情況4.2 現狀供用水量4.3 -水資源開發現狀5 -區水環境影響評價5.1 水環境現狀 5.2 建設項目對水環境影響分析5.2.1施工期水環境影響分析5.2.2運用期水環境影響分析5.2.3 小結6水資源水環境保護措施6.1擴建項目污染源控制措施6.2水環境保護工程措施6.2.1施工期水環境保護工程措施6.2.2運用期水環境保護工程措施7、主要結論8 -保護防治區水土保持方案8.1 *區土地利用現狀8.2
3、*區水土流失現狀與防治情況8.3 項目區水土流失量預測8.4-保護防治區水土保持措施9 綜合結論1 總 論2004年5月,經-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批準,-在-西岸征地約40畝,今擬在湖邊修建護坡工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和-市湖泊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該項目必須進行水資源水環境水土保持分析評價工作。為此,-于2005年3月委托 承擔該工程的分析評價工作。1.1 編制目的為了保證新建項目水資源水環境及水土保持分析評價工作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合理性, 組織技術專班多次深入實地現場查勘,對-相關區域水體的水質進行了實時監測,并對相關
4、污染源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調查,還收集了建設項目有關批文、有關設計資料等相關資料。遵循水資源合理開發、水環境有效保護的原則,應用水資源、水環境、水土保持相關實測調查資料,采用數理統計、類比分析等方法分析評價該建設項目對區域水資源、水環境造成的影響及其程度,為當地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項目許可提供科學依據。1.2 編制依據1、相關法律法規、文件(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74號(2002年8月29日)(2)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3)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4)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5)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5)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1988年)(6)中華人民共和國
5、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1993年)(7)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辦法(水保1994513號文)(8)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管理辦法(水利部200012號令)(9)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驗收管理辦法(水利部令第16號)(10)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1995年5號令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審批管理規定;(11)關于印發通知(水利部保監200115號);(12)關于加強土地管理搞好水土保持的通知(國家土地管理局、水利部、國土局198988號文);(13)湖北省實施辦法;(14)人民政府關于劃分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公告(政發200047號);(15)-市人民政府發布全市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通告(政
6、200431號文);(16)-市湖泊保護條例2、相關規范、標準(1)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2)水資源評價導則(SL/T2381999)(3)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4)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1989)(5)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技術規范(SL204-98)(6)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SL190-96)(7)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GB-T16453-1996)(8)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9)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編制規定和定額(水利部水總200367號文)(10)水利水電工程制圖標準水土保持圖(SL73.6-2001)3
7、、相關規劃和技術報告(1)-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20)(2)-市水土保持規劃(2003年)(3)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文年鑒(4)省水功能區劃報告(省水利廳、省水文水資源局)(5)-市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調查評價(送審稿)(6)-市取退水口普查資料匯編(7)-市水資源公報(8)-市湖泊資料手冊4、項目有關批復文號-新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文件(管規200440號)。見附件。2 建設項目概況2.1選址情況-地處*區-西岸,緊鄰-,建設項目區位于-邊(西南角)。(見附圖)。2.2建設項目規模及占地情況-護坡項目共占地3000m2(建筑物平面布置見附圖)。護坡長300 m 、寬(高)2 m。 總投資
8、20萬元,所需建設資金由該中心自籌。建設項目主要工程數量如下:名稱 數量人工挖槽、填土: 300m3 水泥砂石: 51 m3 合計: 351 m32.3 建設項目所在區域基本情況2.3.1 分析評價區域選擇本項目工程所在地在-市*區,從水資源水環境分析評價目的及本工程實際用、排水及水土流失可能影響的范圍來考慮,分析評價區域選定為:流域四級分區-區和-區。2.3.2-區自然環境按-市流域分區,-水系、-所在的湯遜湖水系以及城區武昌在長江漢口水文站控制斷面以上區域全部劃歸-四級區,-區域面積1254平方公里(見表3-1)。-市流域分區-四級區概況表表3-1水資源分區總面積(km2)行政分區計算面積
9、(km2)平原面積(km2)山丘面積(km2)備 注三級區四級區城陵磯至湖口右岸金 水1254江夏區105810580城區(武昌片)1961960湯遜湖水系由-市市區的湯遜湖、黃家湖、-、青菱湖、野芷湖、江夏區的神山湖、郭家湖、道士湖、西湖等11個湖泊組成。湯遜湖水系東北部以蛇山、*、桂子山、關山分水嶺與東沙湖水系為界;西北部瀕臨長江。各大小湖泊籍巡司河及其它天然或人工港渠連成一片。評價區域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陽光充足,氣候適宜,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無霜期為216248天,年日照總時數為18102100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41%47%。(1)氣象年平均氣溫15.5最高氣溫可達42.2(夏
10、季七、八月份)最低氣溫可達-17.3(冬季元月份,1969年1月)下雪天最多是在二月份,最大積雪深度達32cm。(2)相對濕度最熱時為80最冷時為75(3)降水量、蒸發量年平均降水量為1340mm(降雨主要集中在5-7月),多年平均年蒸發量為993.9mm。見表3-4。-四級區代表站水面蒸發量統計表表3-4站名區名四級區年數蒸發器型式多年平均蒸發量(mm)相當于E601蒸發器(mm)折算系數年蒸發量金口江夏-880cm1258.10.79993.9(4)風向、風力該地區風向在68月以東南風為主,間有東北風及西南風,其余各月多為北風及東北風。最大風力可達9級,瞬時最大風速為27.9m/s,風向N
11、NE(1960年5月)。2.3.3 -區社會經濟-區在行政范圍上涵蓋*區、江夏區各一部分。1、*區*區下轄6個街道辦事處、6個鄉和2個鎮,2003年年末耕地面積11.9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0.41萬畝,占耕地面積的87.31%。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650810人,其中農業人口178925人,非農業人口431765人。人口出生率6.30,人口死亡率3.06,自然增長率3.24。計劃生育率99.85%。全區全年生產總值75.57億元。全年完成財政收入89270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3999萬元。全區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80億元其中,種植業6.90億元;林業0.07億元;牧業3.04億元;漁
12、業2.79億元。全年糧食產量1.65萬噸;油料0.34萬噸;蔬菜48.32萬噸。全年牲豬出欄21.16萬頭;肉類總產量5.70萬噸。水產品產量3.95萬噸; 全區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19.98億元,其中全部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即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10.22億元,增長22.98%。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38.81億元,增長31.11%;利稅2.46億元,增長10.31%,其中利潤1.57億元,增長18.05%。年末,全區累計有52家企業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累計民營科技企業585家。高新技術產業當年實現增加值1.9億元。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43億元,其
13、中,基本建設投資12.3億元;更新改造投資2.87億元。全年全區房屋開工面積61.73萬平方米,竣工面積22.12萬平方米。全區43項區級重點工程完成投資額19.34.億元,占全區投資的比重達到65.71.%。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1.43億元,比上年增長20.68.%。各行業中,批發零售貿易業完成零售額59.19億元,占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比重為82.87%,比上年提高24.02個百分點;餐飲業零售額12.24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比重17.13%,下降2.25個百分點。出口保持穩定增長。全年出口總額376萬美元。利用外資繼續取得進展。協議外資額4369.4萬美元;全年實際利用外資353
14、5萬美元。引進區外資金32.58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2.06億元;引進區外資金5000萬元以上項目數11項,引進區外資金1000萬元以上項目數15項。城區基礎建設速度加快,公用設施繼續完善,創新步伐加快。全年共完成道路建設工作量80.60公里,46.51萬平方米,人行道4.59萬平方米。完成排水設施量197.26公里。改造破損道路215條,13.8萬平方米。全年城區植樹27.22萬株,區垂直綠化7554米。城區新增公共綠地面積27.66萬平方米。*地區環境空氣質量指數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地面水環境質量基本都在標準值以下,噪聲環境質量較好,區域環境噪聲50.3dB,低于標準值55dB。2、江夏區2
15、002年末,江夏人口總數為66373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3354人,鄉村人口480380人,分別占27.6和72.4。年末全區總戶數200902戶, 其中鄉村戶 111272 戶, 非農業戶89630戶。2002年末從業人數21.53萬人,其中第一產業12.64萬人,第二產業4.47萬人, 第三產業4.42萬人。一、二、三次產業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的63.6:20.4:16改變為2002年的58.7:20.8:20.5。2002年, 江夏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04.01億元,比上年增長14.8,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75億元,增長5.1;第二產業48.77 億元,增長20.3;第三產
16、業36.49億元,增長13.2。一、二、 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35.3:36.8:27.9進一步調整為2002年的18:46.9:35.2002年,江夏全口徑財政收入完成40124萬元,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3405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0.7和3.3%。2002年末, 全部工業總產值167.47億元, 國有及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總產值33.99億元。工業企業共4631戶,其中國有及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116戶。這些工業企業分布在29 個工業行業大類及78個工業行業中類之中,分別占國家工業行業分類種數的70和41。2002年末,市區鋪裝道路總長度82.8公里,道路
17、面積76萬平方米,人均擁有道路面積達15.3平方米。綠化覆蓋率1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5 平方米。2.3.4 -區及-區水文地質評價區域屬平原向鄂東南低山丘陵過渡地帶。區內地層地貌由地質構造控制,分布于古生界至新生界地層。古生界地層地表出露不廣,多隱伏于新生界地層之下。新生界上第三系地層地表未見出露,埋于第四系松散堆積物之下。區內地下水主要為碳酸鹽巖類裂隙巖溶水,水量不豐,水化學類型為重碳酸鈣及重碳酸鈣鎂型,PH值6.688.0,礦化度210585mg/l,總硬度81.02376.8mg/l,屬中性弱堿性、軟極硬淡水。2.3.5 -區基本情況-地處-市*區,承雨面積44.70km2,約合6705
18、0畝,水面面積7.64km2,湖泊容積790*104m3,湖水最深2.0m,淺處0.4m,岸線長度21.24km,淤積量534.8*104m3。在進行湖泊防洪調度時,-以19.65m為最高限制水位,19.15m為正常蓄水位,18.65m為最低限制水位。按湖北省水功能區劃,-劃為保留區,是為今后開發預留的水域,確定水質管理目標為類。見表3-2。-市水功能區劃一級功能區-保留區一覽表表3-2功能區名稱流域水資源利用分區湖泊所在地湖泊水面面積(km2)現狀水質水質管理目標區劃依據備注-保留區長江宜昌至湖口-*區7.64類類為今后開發預留水域3 建設項目水資源評價3.1 -區降水量-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性
19、濕潤氣候,受太平洋濕熱氣團和西伯利亞冷氣團影響,多為鋒面雨;若遇厄爾尼諾現象,氣候會表現異常,如1998年、1999年。每年6月中旬,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出現第一次北抬,跳過北緯20,由我國華南季節性北進至江淮一帶,因北方冷空氣和南方曖濕空氣常在副高邊緣交匯處相互作用,從而使長江流域形成梅雨天氣。-區地處長江中游下段,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使該地區易受高空槽、高原槽、中低層切變線、臺風等局部天氣系統影響,形成多雨天氣。-區共設有雨量站2個(見下表),基本能滿足本次分析需要。表3-1 -區雨量站統計表四級區流域分區名降雨控制站站數金水江夏、法泗23.1.1 多年平均降水量及其地區分布分區降水系列
20、是在單站系列的基礎上采用代表站算術平均法計算而得,分區多年平均面降水量為統計系列(1964-2000年)平均值。-區各行政分區和四級流域分區多年平均面降水量及最大、最小特征值見表3-2。按四級流域分區多年平均面降水量為:-區1340.0 mm。按行政分區多年平均面降水量分別為:江夏1322.0 mm,*區1300.0 mm。詳見下表。-四級區歷年降雨量特征值統計表表3-2 mm流域分區名多年均值最大年最小年最大與最小之比降水量年份降水量年份金 水1340.01815.81999888.919682.019562000年行政分區降水量特征值統計表 表3-3 mm行政分區名多年均值Cv最大年最小年
21、最大與最小之比降水量年份降水量年份江夏區1322.10.211731.91989865.219682.0*區1300.00.252027.51983752.319762.73.1.2 降水年內分配和年際變化根據區內雨量代表站的統計分析,-區降水量年內分配有如下特點:1.汛期4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1%-76%,降水量主要集中于57月份。代表站豐、平、枯水典型年降水特征詳見表3-4。降水不僅在年內分配不均,年際變化也十分劇烈。從單站和分區都可以看出,最大豐水年降水量是最少枯水年降水量的2.0倍以上,有的接近3倍。建國以來年降水量超過1500mm的特豐水年份有1954年、1969年、1980年、
22、1983年、1989年、1991年等。這些年份共同的特點是梅雨期降水量異常偏多,包括梅雨期在內的6-7 月降水量一般超過600mm,占年降水量的一半左右。表3-4 -區雨量代表站典型年降水量統計表 mm雨量代表站名稱所屬四級區所屬行政區典型年年份項目全年3-10月最大最小之比4-9月連續最大三月起始月連續最小三月起始月降水量占年總量(%)江夏-江夏區偏豐年 P=20%1959降水量1545.1810.6412276.6932.660.4占年總量(%)52.57.9平水年 P=50%1964降水量1241.2821.5499.378.3920.874.2占年總量(%)66.28偏枯年 P=75%
23、1979降水量1069.9601.45146.384.1822.876.9占年總量(%)56.213.7枯水年 P=95%1963降水量830.7333.73229.851.5613.773.9占年總量(%)40.227.7多年平均1273.5571.25244.882.3888.469.9-區不同頻率年降水量列于表3-5。不同頻率降水量采用矩法計算參數,并用皮爾遜三型曲線適線。從統計分析結果可知,本區年降水變差系數Cv值為0.21,取偏態系數Cs =2Cv。表3-5 -市流域分區不同頻率年降水量四級區多年平均不同頻率年降水量20%50%75%95%降水深(mm)降水量(108m3)降水深(m
24、m)降水量(108m3)降水深(mm)降水量(108m3)降水深(mm)降水量(108m3)降水深(mm)降水量(108m3)-1340.016.8412 1576.619.7706 1326.516.6343 1146.314.3746 917.311.5029 3.2 -區地表水資源量3.2.1 -市有關水文站分布狀況-市境內現有國家基本水文站四處,其中長江漢口水文站,是-市過境水重要控制站,該站設立于1865年,現屬長委會管轄。另三站分別是位于江夏區境內的金口水文站,位于黃陂區境內的灄水長軒嶺水文站和位于新洲區境內的舉水柳子港水文站,這三個水文站建站年份較早,迄今有45年以上完整實測觀測
25、系列。此外,新洲區倒水李家集水文站19581971年也有14年實測資料,該站資料經相關分析插補展延后仍有一定參考使用價值。-市周邊地區水文站點分布情況大致有黃岡市紅安水文站、麻城水文站,孝感市花園水文站、隔蒲潭水文站,咸寧市十好橋水文站、余碼頭水文站,鄂州市樊口水文站等。上述水文站所組成的水文站網,是本市地表水資源量估算以及分析其時空分布規律的基本依據。3.2.2 基本資料搜集和分析處理本次水資源調查評價除收集、采納上述水文站徑流資料外,還搜集了省和市歷史上已有評價成果和有關資料作參考,包括湖北省地表水資源(19561979年),-市各區(縣)水資源評價及開發利用分析(19561990年),1
26、990年以來湖北省水資源公報等,這些成果屬于全省水文行業性成果,技術標準和計算方法均有統一要求,成果精度、質量可靠,并且有較完整的資料系列。對實測系列不足,以及有缺測、停測等情況的水文站,均按規定對其資料作插補處理,求得完整資料系列。主要插補方法有:流域面平均降雨徑流相關法,鄰近站徑流相關法,同流域上、下游站徑流相關法等。具體采用何種方法,視實測資料條件而定。如灄水長軒嶺站建于1957年,采用該站降雨徑流相關曲線插補1956年資料。倒水李家集站與其上游紅安站徑流量密切相關,利用紅安站資料插補李家集站19722000年徑流量。3.2.3 徑流地區分布及-區地表水資源量1、-市境內天然徑流量推求方
27、法-市境內中小河流中,僅-、舉水、倒水、灄水有水文站控制,這些測站按其功能分類屬于省內10003000km2區域代表站,在-市水資源評價中可視為下游控制站,其控制面積,境外占絕大部分,境內只占小部分。這些測站所測到的徑流量大部分屬于客水。而本次水資源調查評價不但要估算入境客水資源量,還要推算境內自產水資源量,并摸清徑流量在境內的分布差異。顯然,僅有的幾個水文站遠遠滿足不了要求。因此,在具體工作中,實際上打破了行政區域界限,參與全省和有關鄰近地區的分工協作。在省級有關部門的組織協調下,各行政區對轄區內水文站系列資料進行統計整理,包括徑流還原計算,然后經全省組織匯總審查,按省內三或四級流域分區水文
28、站網進行水量控制,推求出分區天然徑流量系列。 本市天然徑流系列推算方法,是在省級流域分區計算成果的基礎上,按本市面積比例和降水情況,從中分割出屬于本市的產水量,組成本市的水資源分區徑流系列。2、-市天然徑流及地區分布徑流量的地區分布,主要以徑流深等值線圖來反映。-市境內徑流深等值線勾繪,以全省等值線圖為大背景,基本變化趨勢與之相符,境內局部細節變化以及等值線高低分布情況,根據境內降水分布和地形地貌條件而定。從多年平均徑流深等值線圖(見附圖)看,-市多年平均徑流深大致在450mm600mm之間。江夏南部邊界地區因降水充沛,年徑流深在550mm600mm以上,是-市徑流深高值區之一,此外,新洲東部
29、、黃陂北部山區受地形地貌條件影響,徑流深也達到550mm以上。全市徑流深低值區處于蔡甸西部邊界地區,徑流深在450mm以下。-市腹部大部分地區,因降水和地形條件差別不大,徑流深變化不明顯,量級在500mm左右,其中主城區考慮其下墊面影響,徑流深較圍邊略高。3.2.4 -區地表水資源量地表水資源量用河川天然徑流量表示,與前述天然徑流量含義相同。-區及其行政分區地表水資源系列主要依據湖北省水資源分區成果推算,并視不同時期資料條件,采用不同方法。19561990年,借助流域分區系列或主要江河系列,按本市境內面積進行分割,分割時兼顧流域和行政兩套成果,將其細分為若干個計算單元,然后按單元組合,得到流域
30、和行政兩套系列。推算公式如下:W單元=W流域*(F單元/F流域)*(P單元/P流域)式中: W單元境內計算單元地表水資源量;W流域完整流域分區地表水資源量;F單元境內計算單元面積;F流域完整流域分區面積;P單元計算單元平均降水量;P流域完整流域分區平均降水量。19912000年,采用湖北省水資源公報分區量算成果,其中,四級流域分區利用等值線(見多年平均徑流深等值線圖)查算。按上述方法對系列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區流域分區及其行政分區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結果如下:按流域分區,-區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6.7906108m3。按行政分區,-區內各行政區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是:江夏5.7121108m
31、3,主城區1.0027108m3。 各設計保證率下地表水資源見下表:表3-6 -區天然年徑流量特征值四級區面積 (Km2)年 徑 流 量不同頻率徑流量均值Cv20%50%75%95%徑流深(mm)徑流量(108m3)徑流深(mm)徑流量(108m3)徑流深(mm)徑流量(108m3)徑流深(mm)徑流量(108m3)徑流深(mm)徑流量(108m3)-1254541.56.7906 0.40 709.48.8957514.46.4511384.54.8213243.7 3.0558行政區面積 (Km2)年 徑 流 量不同頻率徑流量均值 Cv20%50%75%95%徑流深(mm)徑流量(108m
32、3)徑流深(mm)徑流量(108m3)徑流深(mm)徑流量(108m3)徑流深(mm)徑流量(108m3)徑流深(mm)徑流量(108m3)江夏1058535.9 5.71210.40 702.07.4272509.1 5.3863380.5 4.0257241.1 2.5508主城區196511.6 1.00270.41 675.31.3236486.0 0.9526358.1 0.7019225.1 0.44123.3 -區地表水資源水質及-水質選擇金口、-、野芷湖、沙湖、湯遜湖作為-區水質評價代表水域。3.3.1監測項目pH、水溫、透明度、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總硬度、溶解氧、高錳酸鹽指
33、數、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氟化物、揮發酚、總氰化物、總氮、總磷、懸浮物、六價鉻、總砷、總銅、總鉛、總鎘等共21個項目。3.3.2評價標準及評價方法水質評價標準采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水質評價方法采用單因子評價法,即用參數的實測濃度值與其相應的水質評價標準值進行比較來確定單項參數的水質類別,以評價參數中最劣類別代表其水質狀況。3.3.3 評價項目pH、水溫、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五日生化需氧量、氟化物、揮發酚、總氰化物、總氮、總磷、六價鉻、總砷、總銅、總鉛、總鎘。3.3.4 評價結果據2003年-2004年水質監測評價表明:-區-為類水、沙湖為超類水,野芷湖為類水,湯遜湖
34、為類水,金口為類水。其超標項目為:氨氮、高錳酸鹽指數、五日生化需氧量、總磷、總氮等。詳見下表。表3-7-區水質評價結果四 級 區站 名代表河長(Km) 湖泊水庫(Km2)水質類別金 水金口43類-7.98類湯遜湖33.4類野芷湖3.474類沙湖4.291超類3.3.5 -水質監測結果 -2004年水質監測結果見表3-8。-水質監測成果表表3-8 單位:mg/L斷面名稱濃度項目-漁場備注高錳酸鹽指數6.1五日生化需氧量3.9總磷0.30總氮6.16氟化物0.43揮發酚0.003總氰化物0.004PH7.14 -區水資源開發利用及-開發利用現狀4.1 基本資料收集情況本次調查評價涉及的基本資料主要
35、有三大部分。一是經濟社會指標,二是供水工程基礎設施和供用水量,三是本地水資源量和過境水量等基本資料。這三部份資料收集情況說明如下:經濟社會指標人口、產值等數據主要來源于統計部門的統計年鑒。灌溉面積采用水利年報數據。供水工程基礎設施及供水能力,水利工程類直接利用水利部門現有統計成果,企業自備水源工程根據2000年取水登記許可證資料進行統計整理,城鎮自來水工程主要由自來水公司提供數據。供水量和用水量原則上采用歷年省或市水資源公報數據,缺資料的年份或與現標準不一致的年份,采用估算辦法補齊。另外,-市水資源普查對現狀供水量和用水量數據也作了廣泛細致的統計分析,綜合了多部門提供的數據,本次調查評價現狀供
36、水量和用水量采納了最新統計結果。有關水資源質與量的內容,直接采用現有水資源調查評價成果。本次調查引用的主要文獻及成果有:-市統計年鑒(1994-2000)、-五十年(1949-1998)、-市水資源普查報告、-市水資源公報(1997-2000)、湖北省水資源公報(1986-2000)、-市各縣(區)水資源評價及開發利用分析(1993)、-市取水許可普查成果(2000年)、-市地下水資源規劃、-市水利區劃報告(1985)等。此外,本市各水文站歷年水文調查資料(灌溉定額、農業灌溉耗水量、湖庫蓄水變量)在分析中被采用。4.2 現狀供用水量-四級區年總用水量1.9987億方,總供水量1.9987億方,
37、基本平衡。在四級區-總用水量中,其農田灌溉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63.5%,表明農業灌溉仍是用水大戶;在總供水量中,提水量占76.1%的比重,說明-區供水以提水為主。見表4-1、4-2。-區用水量統計表表4-1 單位:億方水資源四級區城鎮公共用水量居民生活用水量生態環境用水量農田灌溉用水量林牧漁畜用水量工業用水量總用水量-0.0286 0.1381 0.0006 1.2692 0.2372 0.3250 1.9987 -區供水量統計表表4-2 單位:億方水資源四級區地表水源供水量地下水源供水量 總供水量蓄水引水提水小計淺層水小計-0.4303 0.0298 1.5217 1.9818 0.0169
38、 0.0169 1.9987 4.3 -開發利用現狀-湖面全部用于養魚。在其它用水方面,主要是農業用水,取水口有4處,設在-獅子山和*鄉-村,年取水量共計:12.2*104m3,占-產水量(2289*104m3)的0.53%,占正常容積的1.54%。詳見下表:-各取水單位年取水量統計表表4-3 單位:104m3取水單位取水地點取水證號年取水量取水用途華中農大種苗推廣中心-50071.8農業華農大園藝站50240.6農業華農大試驗農場50274.8農業*鄉-村1205.0農業合計12.205 -區水環境影響評價5.1 水環境現狀 在-市水功能區劃中,-已規劃為保留區,-水域現狀為養魚,水體開發利
39、用程度不高,但也存在著一些水環境問題:1、污水未經處理直接入湖。經調查,2004年,城市污水入湖總量為370.2104m3/a。約占-總來水量(2289104m3/a)的16.1%。直接進入-的污水主要有2個源頭(共11個排污口),一是生活污水約287104m3。另一個是工業污水83.2104m3。具體排污情況詳見表51、表52。上述污水中含有一定的污染物質,造成對湖水的污染。按照2003年-2004年污水水質資料計算,-年納污量較大,大部分為生活污染物質。-年污水排放量統計表 表5-1 單位:104m3污水類別污水排放量排污去向生活287.0-工業83.2合計370.2-污染物接納量統計表表
40、5-2 單位:t/a湖名污染物分類CoDcr氨氮總磷總氮-生活、工業878.252.0525.23103.25從污染物的化學分類來看:CoDcr為878.2噸,是最大的污染物質;氨氮為52.05噸;總磷為25.23噸;總氮為103.25噸。2、湯遜湖水系水網渠道淤塞,水流路徑不通。歷史上,湯遜湖水系各湖泊間溝通暢通,曾發揮過防洪調蓄、除澇、航運等重要功能。但近20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環境受到影響。湖泊水網溝渠,多在6070年代水利建設時期形成,由于多年來無人疏浚和管理,部分渠段淤積嚴重。渠內或成了雜草叢生的沼澤地,或被分割成網箱養殖場,降低了水體自凈能力。305.2建設項目對水環境影響分
41、析-西岸護坡工程擬建長300米、寬 2米擋土駁岸。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施工期),對水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工程用水、工程排污以及對湖泊周邊濕地占用等三個方面。在工程竣工后的工程運用期,其對水環境的影響可以忽略。這里,對上述各項影響逐一分析如下:(1)水環境影響因素分析該建筑施工為一般民用建設性質,其骨干施工工序為:挖填湖岸抽 槽內外墻粉刷砌墻體砌墻基平整場地砼養護其中,對水環境影響相對較大的工序為:挖填湖岸、抽槽、內外墻粉刷、砼養護等。在挖填階段,將填平部分湖洼,由于降低了湖泊輔助性調洪容積。因此,直接影響湖泊防洪功能的發揮。在抽槽階段,所挖出泥土會堆積在湖邊,一遇雨水沖刷,將有一定數量泥漿入湖
42、,造成湖水的污染。在砌墻體、內外墻粉刷、砼養護等階段,將進行水泥沙漿及砼拌合,一遇雨水沖刷,將有一定數量減性廢水入湖,對湖水造成污染。另外,工程施工過程中的施工人員生活垃圾和進出車輛的沖洗污水,以及施工廢棄物和地面徑流污水等將進入湖泊,造成對水環境的不利影響。(2)、水環境影響程度分析1)沖洗車輛外污影響進出施工現場的車輛主要有運材車,運料車和辦公用車。據粗略估算,每天約有3輛次,每天需用水1m3,工程期內需沖洗用水20m3,將產生污水14m3,與-來水量比較所占比重很小。2)基礎開挖排污影響據統計,工程將開挖土方(含底泥)351m3。這些泥土會堆在湖邊,若遇雨水沖刷,將產生766.5m3的泥
43、水進入湖泊水體,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污染項目主要是透明度、懸浮物、重金屬,污染物為污泥、泥土等固體物。由此可影響魚類、水生生物、浮游植物,沉底植物地生長,但影響區域很小。污泥底質見下表。表5-4 2004年-底泥監測結果及評價表 單位 mg/kg銅鉛鋅鎘汞評價結 果是否超 標-24.7 21.3 50.80.0020.043 VV3)混凝土澆灌、養護影響根據設計資料統計,項目建設中,混凝土澆灌量將達到99m3,澆灌后要進行一段時間的養護。因此,在澆灌和養護過程中,將產生297m3的堿性廢水(其PH值為9-12)進入湖泊,直接污染湖水,其影響較小。4)固體廢棄物的影響工程固體廢棄物主要來自土方工
44、程產生的棄土及混凝土等建筑垃圾,以及施工場地產生的生活垃圾(按1.2kg/人.天計算),這些廢棄物一方面影響環境,另一方面,在雨水的沖刷下,它會對湖泊水體產生面源污染,但影響有限。6)填占湖泊的影響-目前的主要功能為調洪,供水和養殖,但工程建設將填占魚塘水面近0.5畝,減少湖泊輔助性調洪容積333m3,填占魚塘容積占-容積的0.0042%??梢哉f工程建設對湖泊的防洪影響很小。5.2.2運用期水環境影響分析工程建成后,對水土流失將產生抑制作用。5.2.3 小結綜上所述,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施工期對水環境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是:開挖基礎所排污泥、泥土,施工人員生活垃圾及養護污水等;在營運期間的長期影響
45、是正面的。具體影響情況見表5-5。表5-5 項目建設對水環境影響程度統計表影響期影響因子數量影響程度車輛沖洗污水14 m3很小基礎開挖污泥351m3很小砼養護水297 m3很小填占湖泊333m3很小固體廢棄物少量很小6水資源水環境保護措施根據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計規定的規定,為保護好項目建設后的水環境及其它環境,必須加強環境管理與監督,并建設適宜的工程保護措施。對于項目來說,其水環境保護區域因其處于湖泊周邊,而加重了環境保護任務的繁重性和實現保護目標的艱巨性。也就是說,要保護好-的水環境,僅靠業主一家是不夠的,必須有政府、企業及社會各界的參與,即設計的保護措施要與*區“城市總體規劃”、 “-市湖
46、泊保護規劃”、“-市水功能區劃”等緊密結合,并在這些規劃的指導下進行設計。在設計項目的實施過程,與項目施工期本身密切相關的項目由業主負責實施,與運用期相關的項目由業主參與、協助政府、企業等逐步實施。現就這些保護措施分述如下。6.1項目污染源控制措施施工管理方負責制定水環境保護制度及要求:如施工人員生活垃圾管理、施工過程水環境保護注意事項;施工垃圾、廢棄物處理辦法等,并負責與水環境保護部門協調施工中的水環境保護工作,監督施工方和工程監理單位水環境保護工作執行情況。6.2水環境保護工程措施(1)針對施工車輛沖洗污水和場地區域地面徑流污水,擬修建臨時沉淀池對污水進行收集沉淀處理后排放。(2)針對砼養
47、護所產生的堿性廢水,擬建堿性廢水收集設施進行收集,并用酸進行中和處理后排放。(3)對基礎開挖產生的污泥、泥土,擬依據水質監測結果,隨時進行清運。(4)對施工營區產生的生活垃圾和固體廢棄物、棄土,擬進行定期清運,并在湖泊沿岸設置醒目標牌,禁止將生活垃圾和污水倒入湖泊。(5)主體工程竣工后,擬將臨時施工設施拆除,并在岸邊區建設600m2 的綠化保護帶,如:植草、植樹,以美化環境、涵養水源。7、水環境評價主要結論前面各章詳細分析了-所在區域-區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現狀,并分析了-區的開發利用現狀,提出了-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著重分析了項目建設對-流域及湖泊水體水環境的影響,由此可得出如下
48、分析評價結論:(1)-區多年平均降水量1340mm,折合水量16.84*108m3。(2)-區多年平均本地地表水資源量6.79*108m3,折合徑流深541.5mm。另外,長江、漢江客水資源比較豐沛。(3)-區主要供水工程年開發水資源量1.9987*108m3。(4)-水體水質為類,現狀年污水接納量為370.2*104m3。 (5)項目建設對-區水資源分配不會產生影響;但對-水環境將會產生一些影響。(6)對于上述不良影響,我們提出如下保護措施,擬將污染程度減到最低:在施工過程中:對于車輛沖洗水可以采取修建沉淀池的方式讓水沉淀后排放;對于混凝土施工產生的堿性水現象,可采用收集后酸綜合法降低污水堿
49、性。在施工過程煞尾階段,將開挖時所排溢出的污泥、泥土,棄土徹底清運出湖區,盡量恢復湖區原生態環境。另外,要興建600m2草坪。在建設及運用過程中,加強環境知識教育,樹立施工人員及使用人員的環保意識,盡量減少和隨時清除固體廢棄物等白色污染。8 -保護防治區水土保持方案8.1 *區土地利用現狀根據*區統計年簽(2003年)資料顯示,*區現有農用土地(包括耕地、林地和草地)11.92萬畝,占全區總面積的1.56%。土地資源利用中有存在著如下問題:(1)山丘區存在水土流失問題由于長期以來毀林開荒、圍湖造田等不合理現象,再加之陵坡耕種,植物覆蓋較低等原因,導致山丘區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問題。(2
50、)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農用土地內部結構不盡合理:耕地、林地、草地三者各占土地總面積的比重不合理,林地少、質量差、森林覆蓋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草地資源較少。(3)環境污染問題突出由于城區工業廢渣、垃圾、廢水污染問題較重,土壤、水域污染程度有逐步加劇趨勢。8.2 *區水土流失現狀與防治情況8.2.1 *區水土流失現狀本項目處于-市中心城區,根據2000年8月湖北省人民政府頒布的鄂政發200447號文件省人民政府關于劃分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的的公告精神,*區處在全省重點監督區大范圍內。結合-市水土保持規劃,中心城區三區面積,見表8-1:表8-1 中心城區三區劃分表 單位km2重點預防保護區重點監督區重點
51、治理區合計中心城區-350.711.3362. 0-市三區劃分原則是將開發建設項目比較集中、人口眾多地區,鐵路、公路沿途地區,礦產區等人為活動較多,潛在危害較大的地區為重點監督區,將侵蝕模數在2500t/km2a以上的中度水土流失和中度以上水土流失區為重點治理區,本項目按照-市水土保持三區圖,處在重點監督區內,因此需對項目地區加強監督管理工作,防止人為不合理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根據-市水土保持規劃和湖北省2000年土壤侵蝕調查成果,*區水土流失面積為36.11km2,占總面積的7.2%,主要為強度和中度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左嶺、九峰等鄉鎮,侵蝕模數2105t/(km2.a)。*區水土流失現狀見
52、下表8-2:表8-2 *區水土流失現狀表總面積(km2)水土流失面積(km2)流失面積占%輕度占%中度占%強度占%極強度占%合計8.531.78.461.718.523.690.60.1236.117.2項目所在*區的觀測資料,結合地面觀測,最后根據湖北省土壤動態監測成果數據匯總表中所列,野芷湖控規范圍內的水土流失土程度為平原湖區中度,侵蝕類型以水力侵蝕為主,表現形式主要為面蝕,區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因人為開發建設因素造成的。據長江流域水土保持技術手冊規劃篇中介紹,南方紅壤土丘陵區水力侵蝕土壤容許流失量為500t/km2a,結合-周邊現狀,綜合確定本項目現狀條件下水力侵蝕土壤容許流失量應小于30
53、0 t/km2a.8.2.2 *區水土流失防治情況2000年末,*區的水保基地建設初具規模、水土保持“兩費”的征收工作已經起步,并在九峰流域開始水土流失治理,從事專業治理(*區水土保持站)工作人員已達5人。8.3 項目區水土流失量預測8.3.1、影響建設區水土流失的因素水土流失的各種形成是在不同的條件下,當外應力的破壞大于地表土體抗力時造成的,其成因及發展規律是極其復雜的,影響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主要為自然因素及人為因素。因施工取土、放坡和對不良地質基礎的處理改變了原來的地貌,對工程范圍內的植被、土壤和地形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工程初期,施工前的場地清理工作,需將場地內的民房和宅基地進行拆
54、除,道路用地及施工區域內的植被進行清理,工程范圍內的植被遭到破壞,致使該地區的土壤失去保護,增大了水土流失的可能性。-環境整治施工中,特別是挖方、填方,使湖底及周邊岸線坡面的土壤結構發生較大改變,加之項目分階段實施,其抵抗侵蝕的能力也隨之減弱。總之,水土流失是由于各種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地質、地形地貌等的潛在影響,通過人為生產活動的誘發、引發、觸發作用而造成的。8.3.2項目區水土流失的形成及其機制 水力侵蝕建設施工工作面、堆土場及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渣、土等松散堆積物,因其結構疏松,孔隙度大,在雨滴的打擊和水流的沖刷下造成流失。其水力侵蝕的動力主要為雨滴擊濺、坡面徑流沖刷、溝槽水流沖刷三種外力,雨
55、滴擊濺引起濺蝕,后兩者分別引起面蝕和溝蝕。 重力侵蝕在工程建設中,由于湖泊岸線邊土方挖填,改變了原有地形地貌,使原有地表土石結構平衡遭到破壞,形成新的陡峭堆土場或高邊坡棄土堆積,這些都為崩滑坡、瀉流等重力侵蝕創造了條件,在溫度、暴雨、水分下滲、震動及人為活動的觸發下,有可能產生坍塌、滑坡等重力侵蝕,產生新的水土流失。 風力侵蝕項目所在地區多風,季風最大風速29.6m/s,最大風力可達10級,在施工過程中的2年內,由于地表植被尚未完全恢復,使得施工區內地表裸露,-境內平均風速為2.5-2.9m/s,最大風速達到17-19m/s,有時還發生短時的9-10級雷雨大風,在風力作用下產生剝蝕使表土流失。
56、8.3.3 項目區水土流失背景值要計算新增加的水土流失量首先必須確定水土流失背景值,即在不建項目情況下原地貌水土流失量,本方案根據房地產開發建設中各種占地面積及對應的平均土壤侵蝕模數計算。根據實際調查及有關的資料、項目水土流失主要為水蝕中的面蝕,土壤侵蝕強度大多為輕度,局部為中、重度,據長江流域水土保持技術手冊規劃篇中介紹:南方紅壤土丘陵區水力侵蝕土壤容許流失量為500t/km2a,綜合考慮現狀水土流失微度按300 t/km2a、輕度500 t/km2a1000 t/km2a計算,則在不建工程情況下,項目區內每年產生的水流失量為1.5t/a。表8-3 水土流失背景計算表序號項目類別占地面積km
57、2侵蝕模數t/km2a年水土流失量t備注1主體工程0.0035001.5輕度8.3.4 項目建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總量如前所述,本項目有少量棄渣,因此水土流失量預測重點是對擾動地表進行預測,根據測算、分析,項目工程地表開挖與回填,其土壤松散系數不一,密實結構發生變化,渣體的凝聚力、粘度、內摩擦角度等都會發生很大變化,因此,抗風化和沖蝕能力明顯下降,侵蝕強度一般較原來增大3-7倍,侵蝕模數也相應增大3-7倍不等。水土流失預測采用下式計算:Ms=FAPTM=MS-Mo=F(A-1)PT式中:Ms預測期水土流失量(t);Mo原有水土流失量(t);M預測期新增水土流流失量(t);F加速侵蝕面積(km2
58、);A加速侵蝕系數(37);P原生地表土壤侵蝕模數(t/km2a);T預測時間(a)。結合本工程的特點,將項目區作為一個區。流失量的大小取決于降雨、地形、土壤松散程序、地表覆蓋物等條件,可能造成水土流失量的計算方法,根據實際情況,本報告采用實地調查法,經實地調查、咨詢專家并參考類似已建工程,再結合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SL190-96)的基礎上,項目各部分加速侵蝕系數取3-7,在施工建設過程中可能造成的年水土流失量為:項目地表破壞水土流失量為4.5t。新增棄土棄渣水土流失量(351*0.1*0.25)為8.8t。則施工與運行過程中新增水土流失總量為地表破壞與棄土棄渣兩項之和的流失量,為13.3
59、t。詳見表8-4。表8-4 施工期和運行期水土流失量預測成果表防治分區加速侵蝕面積(km2)侵蝕模數(t/km2a)原生水土流失量(t/a)加速系數(Bi)預測期(a)預測期流失總量(t)預測期新增流失量(t)主體工程0.0035001.54164.5棄土棄渣8.8合計613.38.4-保護防治區水土保持措施建設方應嚴格按照-市湖泊保護條例的要求做好湖泊保護和管理工作,在劃定的湖泊規劃控制范圍內嚴格按規劃部門批準的建設方案進行,特別是對-的水域保護線(藍線),嚴禁隨意侵占;在綠化用地控制線(綠線),根據“城市綠線管理規定”和“-市綠地系統規劃”而界定的,湖泊綠線范圍內可相應布置與校區建設配套的
60、綠化、公園等景觀建設,達到改善湖泊水環境,減小水土流失,控制湖泊面源污染。在外圍控制范圍線(灰線),應限制周邊建筑密度,保護湖泊,同時要減少水土流失,保證觀水的視線,保持開敞通透性,同時使湖泊發揮最大效益?,F從水土保持角度出發,對護岸防治區進行水土保持措施布置,具體如下:本次水保方案對護岸工程提出結合主體工程用漿砌石擋土墻結合植生塊護坡方案。結合房屋離岸線較近的情況,決定采取直墻方案。從水土保持角度看,可以選用岸邊漿砌石2m高直墻,枯水位以下用1:3邊坡,用長0.8m,寬0.8m漿砌石護腳槽,同時,上部采用生態護坡的方式(共600m2),如植生塊護坡,塊內植香根草,不僅起到穩定岸線的目的,而且輔以種植行根草等水旱、耐陰、根系發達的植物,以形成綠色“生物壩”,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使它們在地下2m深的土層根系形成高密度的植物根系網,協助阻止土壤流失,其保水固土的作用明顯。綜上所述,本次結合岸線周邊建筑物,對300m長的岸線綜合治理,上部用植生塊護坡,下部為漿砌石直墻護坡。9 綜合結論-西岸護坡工程建設對水環境的影響很小,水土流失輕。建議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該項目。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