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衡陽市西湖飯店綜合樓勘察報告巖 土 工 程 勘 察 報 告目 錄文字部分1、勘察工作1.1工程概況1.2勘察目的、任務、依據1.3勘察方法、工作量2、場地巖土工程條件2.1地形、地貌、地質構造2.2巖土層分布及特征2.3水文地質條件簡述3、巖土工程分析評價3.1巖土層物理力學指標參數統計分析3.2巖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評價3.3不良地質作用3.4場地的穩定性和適宜性3.5場地地震效應4、地基方案4.1基礎方案分析4.2成樁可能性評價4.3基礎形式的建議4.4基礎施工注意事項4.5基礎施工對環境的影響4.6基坑施工支護措施與基坑降水、抗浮設防水位4.7巖土設計參數圖表部分:1、 圖例2、 規劃平
2、面圖3、 勘探點平面布置示意圖4、 鉆孔數據一覽表5、 鉆孔柱狀圖6、 地質剖面圖7、 標準貫入試驗成果表8、 動力觸探試驗成果表9、 土的物理力學性質成果表及綜合成果表10、 水質分析報告11、 巖石單軸飽和抗壓強度報告12、 顆粒分析試驗曲線13、 勘察任務書14、 見證表1、勘察工作1.1工程概況受衡陽市西湖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委托,其擬建的西湖飯店改造工程建筑場地的巖土工程勘察(詳細勘察)工作由我院承擔,場地位于衡陽常勝中路與環城北路交匯處,東面為環城北路;北面為常勝中路,隔街為青少年活動中心; 南西面為小區道路,隔街為衡陽日報社;西面為路,隔街為衡陽市教育大廈。擬建的建筑由1棟19層酒
3、店和1棟25層的公寓樓組成,裙樓4層,為框剪結構,3層地下室,地下室底板標高-10.5m。根據規劃圖規劃標高為58.5m,平面形狀均為“長方形”,平面尺寸見規劃平面圖。本次勘察為26個孔,平面布置圖角點坐標為X=74858.804,Y=50577.264;X=74819.458,Y=50626.157;X=74768.798,Y=50458.594;X=74711.890,Y=50525.793。工程重要性等級為二級工程;場地復雜程度為二級場地;地基復雜程度為二級;巖土勘察等級為乙級。1.2勘察目的、任務、依據:勘察目的、任務:1、勘察對場址和穩定性和適宜性作出工程地質評價2、提供各建筑物的基
4、礎方案3、查明建筑物范圍內的地層結構,巖石和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并對地基的穩定性及承載力作出評價4、提供不良地質現象的防治工程所需用的計算指標及資料5、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條件和侵蝕性,水位變化幅度及規律6、判定地基巖石和土及地下水在建筑物施工和使用中可能產生的變化及影響,并提出防治建議7、提供基坑支護方案及注意事項8、對基礎設計及不良地質情況提出綜合評價和建議9、所有指標應符合地基基礎規范(GB5007-2002)、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規程(JGJ72-2004)和樁基規范(JGJ94-2008)的規定,其余未說明的見GB50021-2001規范中詳細勘察一節。勘察的依據: 、勘察任務書、巖土工程
5、勘察規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50007-2002)、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01)、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 94-2008)、建筑工程地質鉆探技術標準(JGJ87)、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02)、原狀土取樣技術標準(JGJ89-92)、工程巖體試驗方法標準(GB/T50266-99)、土工試驗方法標準(GB/T 50123-1999) 、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規程(JGJ72-2004)、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99)1.3勘察方法、工作量勘察方法根據以上規范,結合本次勘察的任務和要求及場地特點
6、,設計采用的勘察方法有工程鉆探;標準貫入試驗及動力觸探試驗等原位測試手段;巖土室內試驗等方法。并對本次勘察施工采取了全程、全面的質量管理,勘察質量符合要求。本次勘察施工采用XY100型鉆機二臺,回轉鉆進,開孔口徑為130,終孔口徑為89。主要設備見表 : 設備名稱單位數量型號鉆 機臺2XY1標準貫入觸探儀套263.5kg水樣分析委托衡陽核工業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檢測土工試驗委托衡陽雁能工程技術檢測中心檢測巖石單軸飽和抗壓委托衡陽核工業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檢測工作量本次勘察勘探孔布置按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規程(JGJ72-2004)及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 50021-2001)要求布置,孔距1
7、7-23m,共布置勘探孔26個,對高層建筑鉆孔控制深度為進入穩定分布巖層15.23-31.49m。本次完成的勘察工作量見下表。勘察項目單位數量技術要求鉆孔個26采用干鉆與清水回鉆, 取樣原狀土樣個18厚壁取土器,密封巖樣組9水樣件2擾動樣件2原位測試動力觸探米3.5重型連續觸探,自動落錘標準貫入段次31按規范要求,自動落錘室內試驗常規土工試驗個18單軸飽和抗壓個9水質分析件2顆粒分析件2本次勘察采用的測量系統由衡陽市規劃設計院提供,并由蔡三元在現場用儀器確定了孔位。坐標為衡陽坐標,高程采用國家85高程。放點的引點為:K0174:X=50602.698、Y=74870.496、H=59.87;K
8、0175:X=50696.898、Y=74830.501、H=60.64。野外勘探工作于2010年05月30日2010年07月07日完成,于07月15日提交報告2、場地巖土工程條件2.1地形、地貌、自然地理及區域地質構造場地地貌單元屬于湘江一級階地地貌,場地原為6-8層建筑,現己拆除整平,地面標高一般為58.3-58.93m左右,高差0.63m。場地規劃整平標高為59.3m。當地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酷暑和冰凍期短,年平均氣溫17.9,雨季集中在春夏季,歷年平均降雨量1327mm,常年可施工,交通便利。根據1:200000衡陽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測區內區域地質構造屬新華夏系第二沉
9、降帶,衡陽測區內未發現大的區域性斷層通過,歷史上也無破壞性地震記載,本次勘察中,未揭露明顯的破碎帶,勘察區內及附近無不良地質構造。也沒有發現新的構造運動跡象。2.2 巖土體分布及特征本次勘察表明,在鉆探所達深度范圍內,場地地層覆蓋層為人工填土、第四紀河流沖積物;基巖為第三系砂質泥巖。擬建場地下部巖土大體可分6層,自地面向下各層分別為:雜填土層(Q4ml)、粉質粘土層(Q4al)、粉土層(Q4al)、中砂層(Q4al)、強風化砂質泥巖層(E2+3x1)、中風化砂質泥巖層(E2+3x1);現分述如下(參見工程地質剖面圖土工試驗分層統計表等圖表): 雜填土層:褐黑色、褐黃色,主要以砂礫,煤渣、塊石,
10、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混合堆填,結構松散,濕,局部可見厚層淤泥(塘泥),全場地分布;最薄處為3.00米,見于ZK1號孔;最厚處為6.10米,見于ZK16號孔;平均厚度為4.65米;層面最高處標高為59.10米,見于ZK7號孔;層面最低處標高為57.93米,見于ZK13號孔;平均標高為58.59米;粉質粘土層:褐黃色,黃褐色,含有少量的鐵錳質,可-硬塑狀,飽和態。無搖震反應,稍有光澤,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全場地分布;最薄處為1.70米,見于ZK11號孔;最厚處為4.40米,見于ZK7號孔;平均厚度為3.07米;層面最高處標高為55.72米,見于ZK23號孔;層面最低處標高為52.46米,見于ZK
11、22號孔;平均標高為53.94米;粉土層:褐黃色,含少量的云母片及鐵錳質,砂感較強,中密-密實,濕。搖震反應中等,無光澤反應,干強度低,韌性低。全場地分布;最薄處為0.50米,見于ZK10號孔;最厚處為2.60米,見于ZK6號孔;平均厚度為1.34米;層面最高處標高為52.42米,見于ZK23號孔;層面最低處標高為50.06米,見于ZK9號孔;平均標高為50.87米;中砂層:褐黃色,石英砂巖質的,含少量的云母片與鐵錳質,礫徑大于0.25mm的含量大于50%,松散-稍密,很濕,含量少量粘粒。該層在鉆進時,必須跟管鉆進,在動水壓力作用下產生流動。下部局部可見有少量礫石。全場地分布;最薄處為3.00
12、米,見于ZK1號孔;最厚處為4.50米,見于ZK26號孔;平均厚度為3.79米;層面最高處標高為50.13米,見于ZK13號孔;層面最低處標高為49.10米,見于ZK1號孔;平均標高為49.52米;強風化砂質泥巖層:紫紅色,結構大部分破壞,風化裂隙很發育,巖體破碎,干鉆鉆進困難,取芯不完整呈碎塊狀與土狀。浸水后易變軟,巖體外露易崩解。巖體完整程度為極破碎,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V級。全場地分布;最薄處為0.20米,見于ZK2號孔;最厚處為0.90米,見于ZK20號孔;平均厚度為0.51米;層面最高處標高為46.60米,見于ZK7號孔;層面最低處標高為45.09米,見于ZK18號孔;平均標高為45.
13、73米;中風化砂質泥巖層:紫紅色,風化裂隙發育,巖芯破碎至較完整,裂隙面可見有黑色氧化膜充填,結構面結合性一般。上部巖體完整程度為較破碎至較完整,下部巖體完整程度為較完整,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IV級。全場地控制;控制層厚為15.23-31.49米;層面最高處標高為46.40米,見于ZK7號孔;層面最低處標高為44.29米,見于ZK18號孔;平均標高為45.23米。2.3水文地質條件簡述 基本特征場地場地水文地質條件較簡單,地下水類型主要為上層滯水與孔隙潛水和基巖裂隙水。(1)上層滯水:存在于雜填土中,主要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及生活廢水,其排泄條件良好,對基礎施工影響較大。勘察時測得初見水位為:1.
14、52.0m左右,穩定水位為:1.52.0m,標高一般在56.1357.40m。上層滯水水位受大氣降水影響大,隨季節性降水多少而變化。(2)粉質粘土層、粉土為不含水層,為相對的隔水層。(3)孔隙潛水:賦存于中砂層中,水量豐富,動態變化較大,與湘江河河水有動力聯系,水位變化與河水有直接關系。勘察期間根據鉆孔水位測量,該層地下水初見水位為8.59.1m,穩定水位埋深一般在標高49.150.93m間。 受大氣降水及側向補給,以地下徑流方式向湘江河排泄,或受湘江水補給。是該地區的主要地下水類型。(4)巖石裂隙水:賦存于表面巖層風化裂隙中,主要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及相鄰地下水的側向補給。勘察時未測得其穩定水
15、位。本工程野外施工中測得場地的初見水位為1.52.0m左右,混合穩定水位為1.52.0m左右,地下水水位標高為56.1357.40m,地下水對深基礎開挖施工影響大,應加強排水。地下水的腐蝕性評價根據鉆孔兩組地下水取樣化驗結果,場地地下水水質潔凈;場地環境類型屬類。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判別,地下水對鋼筋混凝土具微侵蝕性,對鋼筋具弱侵蝕性。水文地質參數根據當地人工挖樁抽水試驗經驗,中砂的滲透系數為510-1 cm/s,屬極強透水。3、巖土工程分析評價 3.1各巖土層的物理力學指標參數統計分析經勘察,根據野外鑒別、現場重型動力觸探與標準貫入試驗試驗結果,結合室內試驗結果,經計算及綜合分析,將各巖土層
16、的主要物理力學性質列表。.室內土工試驗.1本工程于粉質粘土層中取土樣9件、粉土中取土樣9件進行土的物理力學性質試驗,土工試驗成果見附表,其統計成果如下表;地層名稱項目統計項目天然含水量(%)天然密度KN/m3比重Gs孔隙比e塑性指數Ip(%)液性指數Il壓縮系數a1-2Mpa-1壓縮模量Es1-2MPa抗剪強度粘聚力(KPa)內摩擦角()粉質粘土統計數9999999966最大值2820.82.750.787160.230.289.531818最小值2419.62.750.639120.060.186.211516平均值26.219.92.750.74414.20.110.227.9816.31
17、7.2標準值27.119.72.750.77215.00.150.247.4215.316.6標準差1.480.40.051.300.060.030.901.210.75變異系數0.060.020.060.090.520.120.110.070.04統計修正系數1.040.991.001.041.061.321.080.930.940.93粉土統計數9999999966最大值2720.02.750.804100.308.681114最小值2419.02.720.71290.205.72811平均值25.619.72.740.7449.70.266.949.712.6標準值26.219.52.7
18、30.76410.00.286.298.711.8標準差14.010.30.010.030.50.031.041.211.03變異系數0.040.020.040.050.130.150.130.08統計修正系數1.020.991.001.031.031.080.910.900.93.2本次勘察于中砂取2件擾動土樣進行顆粒分析試驗,顆分成果見附表,土的不均勻系數Cu、曲率系數Cc、限定直徑d60、有效粒徑d10等參數見顆粒分析試驗曲線。.3巖石室內試驗本次勘察于中風化砂質泥巖中取巖樣9組,巖石單軸飽和抗壓成果見附表,統計成果如下:地層名稱地層序號統計數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標準值標準差變異系數統計修
19、正系數中風化砂質泥巖9186.511.48.84.10.360.77原位測試.1標準貫入試驗本次勘察對粉質粘土層、粉土、中砂層進行了標準貫入觸探試驗,實測值及經鉆桿長度修正,試驗成果統計指標見表。地層名稱地層序 號統 計項 目統計數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標準值標準差變異系數統計修正系數粉質粘土實測擊數8121011.310.80.710.060.96修正擊數811.08.49.89.20.930.100.94粉土實測擊數89.07.07.97.30.830.110.93修正擊數87.65.86.56.00.710.110.93中砂實測擊數15181113.512.71.770.130.94修正擊數
20、15148.810.710.11.330.120.94 .2重型動力觸探本次勘察對強風化砂質泥巖進行了圓錐動力觸探試驗(N63.5),實測值與經鉆桿長度修正,試驗成果統計指標見表。地層名稱地層序號統 計項 目統計數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標準值標準差變異系數統計修正系數強風化砂質泥巖實測擊數35501228.325.59.720.340.9修正擊數3522.88.515.714.73.680.230.933.2巖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評價各地層力學指標見標準貫入試驗、重型動力觸探試驗、巖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試驗成果,根據勘察及綜合試驗指標對各土層性質評價為:雜填土:該層土質不均,物理力學性質很差。粉質粘土
21、:該土層土質均勻,水平方向分布較均一。根據土工試驗,該層土孔隙比為,液性指數為0.06-0.23,壓縮系數為0.18-0.28MPa-1,判定該層土為硬塑,中等壓縮性。根據標準貫入試驗成果,該層土標準貫入試驗實測值為10-12擊,平均值為11.3擊,標準值為10.8擊,判定該層土有較好的力學性質,中等壓縮性。綜合判定該層中等壓縮性,具較好的承載能力。粉土:該土層土質均勻,水平方向分布較均一。根據土工試驗,該層土孔隙比為,天然含水量為24-27%,壓縮系數為0.0.2-0.3MPa-1,判定該層土為中密-密實,中等壓縮性。根據標準貫入試驗成果,該層土標準貫入試驗實測值為7-9擊,平均值為7.9擊
22、,標準值為7.3擊,判定該層土有較好的力學性質,中等壓縮性。綜合判定該層中等壓縮性,具較好的承載能力。中砂:稍-中密,濕,土質均勻,擾動后在動水壓力作用下易流動。根據標準貫入試驗成果,該層土標準貫入試驗實測值為11-18擊,平均值為13.5擊,標準值為12.7擊,判定該層土力學性質較差,壓縮性中等。強風化砂質泥巖:該層土質不均,在巖芯上表現為碎塊狀與土狀,部分夾有柱狀巖芯。據重型動力觸探試驗(統計表可見土工試驗綜合成果表),該層動力觸探試驗根據桿長修正后擊數為擊,平均值為15.7擊,標準值為14.7擊,判定該層土有較好的力學性質,低壓縮性,該層水平方向分布不均,垂直方向為巖性變化大,垂直向一般
23、表現為由上至下巖性變好。中風化砂質泥巖:該層為低壓縮性,高強度,巖體較完整,未發現有活動斷層等不良地質現象。根據巖層中采取巖樣9組,單軸飽和抗壓試驗強度為MPa,平均值為11.4MPa,標準值為8.8MPa。該巖層為軟化巖,根據本院經驗,該巖層的軟化系數為0.68-0.70。3.3不良地質作用據鉆探資料表明,未發現有全新活動的地質構造,也未見有土洞、巖溶、滑坡、危巖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區等其它不良工程地質作用。3.4場地的穩定性和適宜性本次勘察結果表明,地質構造對場地建設無影響,場區無不良地質現象,無其它特殊性土及下臥軟弱巖土,未發現活動斷裂,故場地和地基穩定,適宜建筑。3.5場地地震效應據建
24、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場地處于抗震設防一般地段,擬建場地地震設防烈度小于6度,屬非地震效應區,場地整體穩定,場地類別屬II類。特征周期為0.35s,地震加速度為小于0.05g。4、地基方案4.1基礎方案分析根據擬建場地巖土特性及建筑特征,擬建高層建筑不宜采用淺埋基礎形式,適宜采用深基礎-樁基礎。4.2成樁可能性評價:填土中雖含混凝土塊、老基礎,但基坑開挖后不存對長螺旋鉆孔灌注樁,旋挖樁施工的影響,可以成樁。擬建場地內第四紀沖積含水層厚度較大,含水層水量豐富,補給條件良好,且中砂層在動水壓力作用下易形成流砂,因此該場地在不止水的情況下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樁成樁困難,只要采取合理的
25、止水措施,人工挖孔灌注樁可以成樁。該場地平整,交通方便,適宜于機械沖孔灌注樁,旋挖樁施工。4.3基礎形式的建議根據擬建場地巖土特性可采用大口徑沖成孔灌注樁,長螺旋鉆孔灌注樁,旋挖鉆孔灌注樁,人工挖孔灌注樁,以中風化層作樁端持力層,嵌固深度應滿足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50007-2002)規范要求。4.4基礎施工注意事項嚴格按施工規范進行施工,樁基礎應滿足設計與規范要求的嵌固深度。嚴格按規范進行檢測與驗槽。基槽清理完成后,應及時驗槽、封底、澆灌混凝土,以免持力層長時間裸露而風化,降低承載力。場地中砂層在動水壓力作用下易形成流砂,會出現縮徑現象,應注意施工方法與施工工藝。以中風化層作樁端持力
26、層,應按規范要求滿足嵌固深度。4.5基礎施工對環境的影響沖孔樁灌注樁可能產生噪音及泥漿污染環境等問題,應妥善處理。4.6基坑開挖支護措施與基坑降水、抗浮設防水位基坑開挖支護措施有三層地下室,底面埋深在現地面下10.0m,地下室基底標高為48.0m,坑壁地層為雜填土、粉質粘土、粉土、中砂基坑安全等級為一級。現地面標高為58.3-58.93m,而規劃標高為58.5m,故從現地面下挖10m,地下室外邊線距用地紅線較近,基坑四周沒有放坡條件,環城北路和常勝中路為城區干線,沿道路邊有通訊、國防、燃氣、電力、供水管線,本基坑為一級基坑,建議采用排樁錨桿支護。排樁可采人工挖孔灌注或旋挖樁,樁尖應嵌入坑底一定
27、深度。錨索采用預應力,以減少基坑頂位移。在基坑施工過程中按規范對基坑及周邊環境進行變形觀測,進行信息化施工。根據經驗各土層的支護參數土層名稱容重(kn/m3)凝聚力(kpa)內摩擦角(0)雜填土19.5515粉質粘土19.816.317.2粉土19.01013中砂20030強風化2315030中風化2350035基坑降水與抗浮設防水位本基坑開挖深度約10m,地下室底板底標高約48m,基坑開挖穿過雜填土、粉土和中砂層,地下水穩定水位在54.80-55.20m以上,粉土層層面標高為50.80m,粗砂層層面標高為49.80m,強風化巖面標高為45.80m,基坑底板位于地下水水位線下,且粉土及中砂為強
28、透水層,基坑需作止水。基坑止水可采用三重管高壓旋噴樁止水或雙液劈裂注漿止水,可與排樁結合在支護樁間進行,減少止水帷幕工程量。基坑土方開挖前應開挖降水井降水,同時在砂層挖人工挖孔樁應防涌砂和突水。規劃0.00m標高為58.5m,建議抗浮設防水位為57.8m。必須作抗浮驗算。作抗浮樁設計的計算參數可采用條表中數據。4.7巖土設計參數根據鉆探、重型動力觸探、標準貫入試驗、土的物理力學性質試驗,根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各巖土層的天然地基承載力特征值見表:地層名稱狀態承載力特征值fa(KPa)壓縮模量(MPa)動力觸探試驗標準貫入試驗巖石單軸極限抗壓強度試驗土的物理力學試驗
29、建議值土的物理力學試驗Es原位測試計算E0雜填土松散/粉質粘土硬塑/235/2462007.42/粉土中密-密實190/1631506.29/中砂稍-中密/180/180/12.4砂質泥巖強風化440/350 / 23.8 中風化/2000/1200/當采用樁基時,根據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1),樁設計參數見下表:指標名稱地層名稱土的狀態樁側土的極限摩阻力標準值qsik(KPa)樁端土的極限承載力標準值qpk(KPa)人工挖孔墩挖(沖)孔灌注樁預制樁(管樁)長螺旋鉆孔灌注樁雜填土松散 /粉質粘土硬塑70/ /中砂松散40/砂質泥巖
30、強風化160/400080004000中風化/40006000/6000注:單樁作承載力特征值驗算時,特征值按上表極限承載力值除以2。5、結論和建議5.1經勘察,場地和地基穩定,適宜進行本工程的建設。5.2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及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擬建建筑物場址區地震基本烈度低于6度區,屬非地震效應區,場地整體穩定。5.3勘察結果表明:建筑場地屬可以建設的一般場地,場地內地形地貌較簡單,未發現影響場地穩定性的不良地質作用,故本場地為中等復雜場地;場地內地層分布較不均勻,巖土種類較多,性質變化較大,屬中等復雜地基。綜上所述,本場地巖土工程
31、勘察等級為乙級。5.4場地內地下水和土對砼具微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弱腐蝕性。5.5采用沖孔樁、人工挖孔樁、旋挖樁作基礎形式,以中風化砂質泥巖作基礎持力層。單樁承載力可根據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中計算式進行估算單樁承載力。5.6長螺旋灌注樁,可根據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中5.3.6計算式進行估算單樁承載力,以中風化砂質泥巖作基礎持力層,在施工前,應作試樁,以驗算單樁承載力。5.7應請專業設計人員作好基坑支護及止水設計。5.8基礎施工時,應按規范進行檢測和作施工驗槽(樁)工作,如施工過程中發現地基異常,請及時通知有關單位,以便共商處理。5.9當基礎施工到0.00米標高時,應設立沉降觀測點,按規范對擬建建筑物進行沉降觀測,以保證建筑物的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