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XXXXX經濟適用房小區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目 錄0前 言100.1項目來源100.2目的任務100.3工作依據110.4前人研究程度及參考文獻110.5工作程序及方法120.6評估工作概況及投入的工作量140.7評估質量綜述141建設工程概況161.1工程名稱、位置交通及社會經濟概況161.2建設工程概況181.3征地范圍及建設工程總投資182地質環境條件202.1氣象、水文202.2地形地貌212.3地層巖性222.4地質構造與區域地殼穩定性232.5巖土體工程地質特征242.6地下水條件252.7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263評估級別及評估范圍的確定273.1 評估級別
2、的確定273.2評估范圍的確定284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294.1地質災害的類型及特征294.2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295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325.1建設工程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預測評估325.2建設工程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326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336.1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原則及指標的確定336.2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336.3建設場地適宜性評價347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建議358結論與建議368.1結論368.1建議36附圖1:XXX經濟適用房小區建設工程地環境地質圖(1:2000)附圖2:XXX經濟適用房小區建設工程危險性綜合評估圖(1:2000)0前
3、言0.1項目來源XXX為了緩解延安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改善城市居民的住房條件,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維護社會和諧與穩定,擬在建經濟適用房小區。根據2000年陜西省地勘局九八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完成的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成果資料,該建設場地位于地質災害高易發區。為了保證建設工程的安全運營,依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令第394號)等有關規定,2008年7月22號XXX委托XXX對建設工程可能遭受、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進行專項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并按有關要求提交XXX經濟適用房小區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0.2目的任務0.2.1 目的評估工作目的是通過
4、野外調查、室內資料綜合整理與分析研究,查明XXX經濟適用房小區建設工程區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現狀,評估建設工程遭受、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提出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及建議,以保證工程建設及運營的安全。0.2.2 任務(1)基本查明擬建場地及周邊的地質環境條件;(2)查明擬建場地及附近地質災害現狀,主要包括地質災害類型、規模、分布、發展趨勢、穩定性、危害程度、危險性等,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3)預測工程建設對地質環境的影響,建設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工程建設過程中可能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災害類型和危險性及其地段,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4)在現狀評估、預測評估的基礎
5、上進行綜合評估,并對建設場地進行適宜性評估;(5)對地質災害危險點(區段)提出防治措施、建議。0.3工作依據(1)國務院第394號令地質災害防治條例(2003年11月24日);(2)國土資源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469號文及附件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2004年3月25日);(3)陜西省人民政府發布的第71號令陜西省地質環境管理辦法(2001年9月);(4)陜西省房屋建筑震后重建抗震設防暫行規定(2008年6月20日);(5)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征求意見稿);(6)XXX經濟適用房小區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合同書。0.4前
6、人研究程度及參考文獻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地礦、有色、冶金、核工業等地質勘察單位及科研院所在該區做了大量的區域地質、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作。環境地質和災害地質工作主要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開展。本次評估收集的主要參考資料如下:(1)1985年陜西省地礦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開展了1:100萬陜西省工程地質調查。1990年進行了1:50萬陜西省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調查; (2) 1987年陜西省地礦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完成了“1:100萬陜西省工程地質圖及說明書”和“陜西省巖土體工程地質類型圖及說明書”;(3)1993年,陜西省地震局在延安地區開展了重點滑坡調查工作,編制了
7、1:25萬的延安地區重點滑坡分布圖、延安地區滑坡災害預測圖,完成調查成果報告編寫;(4)2000年陜西省地礦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開展陜西省環境地質調查,完成了150萬陜西省區域環境地質調查報告編寫;(5)2000年陜西省地勘局九八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完成了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6)2006年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完成了1:5萬延安市寶塔區地質災害詳查;(7)2007年長安大學工程設計研究院完成的XXX經濟適用房小區建設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0.5工作程序及方法 工作程序XXX經濟適用房小區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按圖0-1 程序進行。接受評估委托建設和規劃項目初步分析
8、及現場踏勘地質環境條件基本特征分析建設項目工程分析劃分評估級別、確定評估范圍編制評估工作大綱地質災害調查地質災害類型確定及評價要素選取預測評估綜合評估防治措施結論與建議現狀評估提 交 報 告圖0-1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程序框圖工作方法根據建設場地的規劃特點,本次工作主要采用野外調查、收集現有資料、室內綜合分析評估的工作方法。(1)資料收集在收集區內區域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工程地質的基礎上,還收集了建設工程相關資料,主要有XXX經濟適用房小區建設工程平面圖(1:2000)。(2)野外調查野外調查采用1:2000地形圖做手圖,典型的地貌、巖土體、斜坡結構等進行數碼拍照。調查方法采用路線穿
9、插追蹤法,調查主要內容包括:氣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及巖土體工程地質條件;地質災害現狀及發展趨勢;地下水類型及補徑排特征;地表水活動;地表植被發育狀況;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等。(3)室內資料整理在綜合分析研究既有資料和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編制了XXX經濟適用房小區建設工程環境地質圖和XXX經濟適用房小區建設工程危險性綜合評估圖。按照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工作程序,根據預收購地的建設規劃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預測評估及綜合評估,對地質災害點、隱患點、危險區段提出具體的防治措施、建議。0.6評估工作概況及投入的工作量2008年7月22日接受任務
10、后,我院組織經驗豐富的專業技術人員開始搜集評估區內區域地質、工程地質、災害地質、氣象水文等資料、編寫工作大綱;在熟悉、分析收集資料的基礎上,于2008年7月23日2008年7月24日派3名長期從事地質災害評估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野外實地調查,進一步搜集地質環境、地質災害、氣象水文等相關資料。2008年7月25日7月29日進行室內資料綜合整理、圖件編制和報告編寫。投入的實物工作量見表0-1。表0-1 完成主要工作量一覽表 調查面積(km2)評估區面積(km2)重點調查點(處)災害點(處)照像(張)收集資料(份)0.1570.170623270.7評估質量綜述通過以上工作,查明了評估區地質環境條
11、件和地質災害現狀,為地質災害評估取得了比較豐富的實際材料,加之室內綜合分析與系統整理,使評估有據,符合實際,內容齊全、文圖真實,達到了工程建設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的規定與我省主管部門的有關要求,編寫的圖件、報告均通過我院內部三級校審后送交專家評審。1建設工程概況1.1工程名稱、位置交通及社會經濟概況工程名稱XXX經濟適用房小區建設工程。地理位置及交通茂延 河包延靖公路擬建場地XXX經濟適用房小區位于寶塔區棗園鎮李家洼。場地地理坐標為東經1092630.5,北緯363805。小區距離延安市中心約3.2km,距延安大學約1km,西鄰包茂高速公路延塞段,延定公路從小區南部穿越,交通相當便利(照
12、片11、圖1-1)。速高照片11 建設場地位置圖1.1.3社會經濟概況寶塔區是延安市政府所在地,是中國紅色教育的基地,現今延安已發展成為中國革命歷史教育旅游基地和以輕工、煤炭與石油資源開發為重點的地區中心城市,成為陜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晉、陜、蒙三省區交通樞紐。該區經濟較為發達,主要有旅游業、商業、石油開發業等。農業主要有玉米、小麥,經濟作物主要為蔬菜。據2006年統計資料,全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23.9億元,增長13%;完成工業總產值巧47.1億元,增長19.8%,實現稅金1.6億元,增長32%;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5億元,增長46.97%;上繳稅金3517萬元,增長16.
13、8%;完成財政收人7.66億元,增長28.4%,其中地方財政收人3.9億元,增長20.1%;農民人均純收人3000元。1.2建設工程概況XXX經濟適用房小區規劃建設內容包括住宅、小區配套服務性公建、鍋爐房等輔助用房。住宅總建筑面積16.2萬m2,其中高層住宅486戶,建筑面積4.2萬m2;小高層住宅1050戶,8.25萬m2;多層住宅500戶,建筑面積3.75萬m2。建筑密度27.74,容積率2.93,綠化率41。1.3征地范圍及建設工程總投資征地范圍據XXX經濟適用房小區建設工程規劃選址方案圖,規劃區分為A、B兩個地塊,征地范圍空間大致呈梯形,兩地塊拐點坐標見表(表11、12),建設場地征地
14、總面積6.1646公頃,合92.469畝。據延安市總體規劃,該用地性質為城市建筑居住用地。表11 A地塊范圍拐點坐標點號邊長(M)坐標點號邊長(M)坐標XYXYJ1056914.89429118.850J948.0957237.16428901.875J2140.0056992.29629235.509J1049.5957188.53228911.563J3141.2457091.14529134.631J1174.8057144.59728922.908J435.3057113.99129107.719J1245.6457069.18728927.480J571.6357163.945290
15、56.383J1335.2757043.83928952.002J6168.4457293.71428948.993J1428.8057025.14528973.916J7130.6657394.54128865.893J1565.2256985.64729025.816J8113.3557284.12928891.540J1116.8856914.89429118.850表12 B地塊范圍拐點坐標點號邊長(M)坐標點號邊長(M)坐標XYXYJ1056950.99828931.662J780.4656960.85829025.406J226.1256977.11728931.908J862.5
16、356909.39028989.901J347.7657024.86228930.764J938.9556928.05028955.712J413.2657038.08028929.650J1017.2656938.88128942.276J512.4357029.20128938.345J116.1156950.99828931.662J630.2557009.56828961.360 投資估算據可研報告,本項目建設投資估算21450萬元。資金來源為申請銀行貸款7150萬元,自籌資金14300萬元,其中自籌資金可以考慮企業自由資金、對外集資等多種渠道解決,還可以由部分房屋預售款解決。該項目建
17、設投資2分兩年投入,第1年投入10609萬元,第2年投入10841萬元。2地質環境條件2.1氣象、水文氣象 本區地處西北內陸,屬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為:春季干燥少雨,氣溫回升迅速,氣候多變,有大風揚沙天氣;夏季炎熱多雨,多為陣雨天氣,有時伴有冰雹;秋季降溫迅速,濕潤,多陰雨、大霧;冬季雨雪稀少、干冷,多西北風。年主導風向為西北風。多年平均風速1.8ms,最大風速8.0ms;多年平均蒸發量1576.4mm,相對濕度62。圖21 延安市寶塔區(1951-2004年)平均氣象要素示意圖根據收集資料,19702006年,延安市多年平均氣溫10,極端最高氣溫39.7,最低25.4;多年(1970
18、-2006年)平均降水量561mm,多年最大年降水量785.7 mm;降水量年內分配很不均勻,7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以雷陣雨形式降落。日最大降水量139.9mm,時最大62mm。7-10月常出現8-15天的連陰雨。最大凍土深度0.79m。水文 延河從規劃區東側穿過,是區內最大的河流,境內流長0.7km,流域面積5.6km2,河道比降1.8。據延安水文站多年觀測資料,延河多年平均水位4.545.49m,最高水位16.44m;多年平均流量4.48m3s,最大洪峰流量7200m3s,最小時斷流;多年平均含沙量314.2kgm3,最大可達1560kgm3,多年平均輸沙量4480104
19、t,多年平均侵蝕模數1.13104tkm2.a,最大侵蝕模數3.34104tkm2.a,屬典型的多泥沙河流,是黃河中游泥沙主要輸入區之一。 從年內分配看,延河徑流量主要集中于7、8、9三個月,約占全年總徑流量的60.8,徑流量年際變化比較顯著,枯水年、豐水年相間出現,年變差系數Cv值為0.460.47。是區內延河流域地質災害高發的原因之一。2.2地形地貌評估區內地貌單元可分為河谷階地和黃土梁峁兩類。(1)河谷階地地貌分布于規劃區北部,延河西岸,屬延河階地,寬約260m,場地標高為970.0m,場地西高東低,坡度13左右,地勢較為平坦。經現場調查,現該區主要為居民區和水泥預制廠,場區東側沿延河河
20、谷有少量沖積粉質粘土(含砂)和塊石,膠結強烈,密實度高。其余部分均為人工填土及建筑生活垃圾。(2)黃土梁峁地貌分布于擬建場地南側,地形起伏較大,流水侵蝕強烈,溝谷深切。調查區地貌特征表現為黃土梁、溝之間的斜坡和沖溝地貌,地形總趨勢是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標高為9741040m,極端高差約66m,坡度一般在35左右。梁頂部地勢平緩,坡度1020,向兩側坡度變陡,在坡腳處局部地段由于人工人工平基建房削坡,形成人工高都邊坡,坡度接近90,沖溝處有黃土陡崖微地貌,梁峁處分布有落水洞。表層多被第四系上更新統馬蘭黃土覆蓋,在地形切割強烈地段有中更新統黃土分布,整個坡體植被覆蓋率較好。在黃土梁峁陡邊坡地帶由于長
21、期降水侵蝕地表,造成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形成陡坡地段的細溝、淺溝地貌。2.3地層巖性根據現場調查,區內地層主要為侏羅系、第四系。現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侏羅系中統延安組(J2y):出露于場地南側,其巖性為黃綠、灰黑、灰綠色泥質頁巖與灰黃、灰綠、黃綠色砂巖互層,以泥頁巖為主。多呈透鏡體,膠結質密、堅硬,含黃鐵礦結核。該段地層發育有兩組節理,一組走向近SN,一組近EW,以SN向一組為主,多閉合。出露厚度310m,與下伏寶塔山段呈整合接觸(照片21)。(2)中更新統風積黃土(QP2eol):褐黃色,黃灰色,致密堅硬,土質均勻,垂直節理發育,含鈣質斑點,夾有數層淺紅色古土壤,富含鈣質結核,弱濕陷或非
22、濕陷性,中低壓縮性,厚度15-40m(照片22)。照片2-1侏羅系中統延安組 照片22 中更新統黃土 (3)上更新統風積黃土(QP3eol):褐黃色,灰黃色,疏松多孔,含少量鈣質結核,具濕陷,中等壓縮。分布于梁峁、溝腦、斜坡上部,層厚約5m。(4)沖洪積物(Qhal)主要分布在延河階地,以沖積黃土狀土、砂及礫石層為主,其上為具層理的黃土狀土。厚度0.510m。(5)人工堆積物土(Qhml):褐黃色,灰黃色,疏松多孔,分布于居民住宅區區域,為當地居民生活、建筑垃圾及蓋房平地所形成的廢棄土,厚度0.56m,結構松散,成份雜亂。 2.4地質構造與區域地殼穩定性地質構造評估區地處鄂爾多斯盆地向斜東翼陜
23、北斜坡上,為陜北臺凹中部,區內褶皺、斷裂構造不發育,無巖漿巖活動,地質構造簡單,為單斜翹曲構造。區域地殼穩定性(1)新構造運動新構造運動活動較強烈,繼承新近紀末喜馬拉雅運動的特點,以上升運動為主,河流深切,形成溝壑縱橫的黃土地貌。陜北新生代沉積,普遍缺失古新統至中新統,上新世以來為河湖相和風成相沉積,其間有不同性質間斷,說明新近紀以來該區大部分處于抬升剝蝕,上新世始在抬升背景上有脈動波浪狀不均衡性沉積,總體以間歇性面狀拱起為特點,更新世以來地殼持續上升,河流不斷下切,溯源侵蝕強烈,形成現今溝壑密布,地形支離破碎的地貌景觀。(2)地震自第四紀以來,本區一直處于穩定上升的狀態,其上升幅度遠大于沉降
24、幅度,青壯年期的沖溝非常發育,地貌破壞強烈,水土流失嚴重。據記載,明朝至今,本區共發生地震8次,無4級以上地震發生,區域穩定性較好。2008年“5.12地震”,延安有較強震感。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01) 及陜西省房屋建筑震后重建抗震設防暫行規定,延安市寶塔區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按GB50011-2001規范表條確定設計特征周期值為0.45s。2.5巖土體工程地質特征據區內出露地層巖性、結構、組合關系、工程地質性質,可劃分為第四系土體和巖體兩大巖土體類型。土體(1)中更新統黃土(Qp2eol) 主要分布于地形切割強烈的溝谷、斜坡地帶,成分以
25、粉質粘土為主,粘粒較上更新統黃土有所增加,灰紅-棕紅色,較致密,垂直節理較發育。天然土抗剪強度內聚力C=19.946.0KPa,內摩擦角=20.225.8;飽和土抗剪強度內聚力C=8.413.8KPa,內摩擦角=8.511.7。自重濕陷系數ZS=0.0050.03,濕陷系數S=0.0090.043,局部具濕陷性,工程地質性質較較好。(2)上更新統黃土(Qp3eol)主要分布于黃土斜坡頂部,成分以粉土為主,粉砂含量高,成壤作用差,大孔隙發育,土顆粒間聯結力極弱,土質疏松,手捻即碎。根據有關資料,天然土抗剪強度,內聚力C=15.317.6KPa,內摩擦角=1919.6;飽和土抗剪強度內聚力C=11
26、.5KPa,內摩擦角=14.215.4。自重濕陷系數ZS=0.0030.01,濕陷系數S=0.039為濕陷性黃土,工程地質性質較差。 (3) 全新沖積物(Qhal)主要分布在階地和漫灘區,以沖積黃土狀土、砂及礫石層為主,厚度0.510m,局部具有濕陷性,中密狀態,工程性質較好。(4)人工堆積土(Qhml)成份雜亂不均,結構松散,無工程性能。巖體侏羅系中統延安組中厚層狀軟硬相間碎屑巖組(J2y):主要由砂、泥巖(局部為頁巖)不等厚互層組成,為軟硬相間的碎屑巖類。據區域地質資料,砂巖干燥單軸抗壓強度Rd=29.349.5MPa,飽和單軸抗壓強度Rw=22.139.0MPa,軟化系數0.74,承載力
27、特征值6000kPa;泥巖干燥單軸抗壓強度Rb=26.336.5MPa,飽和單軸抗壓強度Rw=1.61.7MPa,內摩擦角=38.541,粘聚力c=3.84.6MPa,軟化系數0.055,承載力特征值300kPa。2.6地下水條件根據區域地下水含水介質、賦存條件,可分為第四系沖積層孔隙潛水、黃土層孔隙裂隙水和碎屑巖類裂隙水。(1)第四系沖積層孔隙潛水 含水層多呈帶狀或舌狀斷續分布于延河河谷區,厚約0.510m,賦水巖性以中細砂及砂卵礫石層為主。其結構松散,孔隙率大,透水性較強,賦水性好。但由于厚度變化較大,分布不連續,貯水空間有限,水量較貧乏,單井涌水量一般100260m3d。該類型潛水主要接
28、受大氣降水入滲及梁峁區地下水側向徑流補給,在局部地段可接受上游河水補給,主要向河流徑流或向下游潛流排泄,蒸發及農灌用水也是其重要的排泄方式。(2)黃土孔隙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建設場地西南側黃土梁峁區,賦水巖性主要為第四系中更新統黃土。由于區內溝壑縱橫,地形破碎且不連續,地下水多被沖溝疏干,不利于地下水的補給和儲存,地下水水量極貧乏。局部斜坡地段(尤其在溝谷地段)存在不連續的上層滯水,水量不大。據野外調查訪問建設場地無泉水出露點及濕地出現,總體看黃土孔隙裂隙水對坡體穩定性影響不大。由于地形破碎,黃土透水性差,大氣降水主要以地表徑流形式向溝谷匯集,部分入滲補給黃土含水層后下滲至基巖頂面,使其遇水軟化,
29、形成軟弱夾層,為地質災害的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3)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水賦水巖性以砂巖為主,空間分布不連續。地下水主要賦存于風化裂隙、構造裂隙及砂巖孔隙中,由于泥巖砂巖互層出現,泥巖具隔水性,地下水補給條件差,總體看富水性較差。據野外調查訪問,本區地下水位深度大于50m。黃土與泥巖的接觸面是因其多處于坡腳,一方面地下水使上覆土體中形成潤濕帶,另一方面又使下伏粘土層、泥巖軟化,抗剪強度明顯降低,土體在重力作用下很容易沿此面形成滑坡。2.7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評估區地處黃土高原,區內雨少、風大,生態環境較為脆弱。人類工程活動主要表現黃土邊坡切坡建窯、切坡建房、修建公路等。人類工程活動對坡體穩
30、定性產生不良影響,加劇水土流失,誘發黃土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照片23)。照片23 人類工程活動(削坡建房)3評估級別及評估范圍的確定3.1 評估級別的確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征求意見稿)明確規定,評估級別的確定要根據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與建設項目重要性來劃分。地質環境復雜程度分類XXX經濟適用房小區建設工程地處陜北黃土高原區,地形總體向延河河床傾斜,西南高東北低。地貌形態為黃土梁峁及河谷階地地貌。總體看來評估區巖土體類型簡單,巖土體工程地質條件較好,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按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征求意見稿)中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類,其地質環境復雜程度屬于簡單類型。建設項
31、目重要性分類根據XXX經濟適用房小區建設工程規劃設計,該擬建工程屬重要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級別的確定根據建設區地質環境復雜程度總體屬于簡單類型,工程建設項目屬重要建設項目,確定該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級別屬二級(見表3-1)。表3-1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表項目重要性地質環境復雜程度復 雜中等復雜簡 單重要一級一級二級較重要一級二級三級一般二級三級三級3.2評估范圍的確定本次評估范圍是在整個建設場地范圍的基礎上,根據地質災害現狀,地質環境特征、建設工程具體情況確定評估區、調查區范圍。評估區范圍在建設場地征地范圍的基礎上向外延伸。南側延伸至梁峁頂部,西側延伸至包茂高速公路邊界,東側沿
32、建設場地征地范圍向外60m,北側至延河西岸,評估區面積約0.157km2。調查范圍在評估區范圍的基礎上適當擴大,調查區面積 0.170km2。4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4.1地質災害的類型及特征本評估區地質災害類型為滑坡、崩塌地質災害,在本次野外調查中共發現滑坡、崩塌各1處。主要分布在規劃區南側梁峁溝谷地帶,該梁峁區呈現上部較陡,中下部較緩的階梯地形,坡度一般35左右,局部坡體接近直立,規模以中、小型為主;形成機制與地形、地層巖性、大氣降水、人類活動等地質環境條件有密切關系。其中地形巖性和水的作用是本區形成滑坡的最重要因素。本次發現的2個地質災害點均分布在梁峁斜坡上,坡度均在40左右,且黃土巖性
33、疏松、具有較強的濕陷性,如遇強降水或地表水滲入,黃土體的抗剪強度迅速下降,坡體的力學平衡被打破,導致滑坡形成。人類工程活動也是影響本區邊坡體形成滑坡的因素。均表現為挖方切坡、使山體斜坡前緣臨空,在其它因素配合下,誘發滑坡形成。4.2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評估區共有1個滑坡、1個崩塌,現逐一評估如下:(1)H1黃土滑坡該滑坡位于評估區南部邊坡地段,其形態與地質剖面見照片4-1、圖41。所在地貌條件為黃土斜坡前沿,斜坡走向近南北,平均坡度40,坡長約180m,斜坡上陡、下緩,有二級臺地分布,地形起伏較大,滑坡位于該斜坡中下部,形態比較清晰,在空間上呈半圓形,后緣呈類圈椅型,滑坡長100m,寬200
34、m,厚約38m,體積約11.0104m3,滑向110,屬中型老滑坡,出現時間不詳。滑體內地形較為破碎,滑坡臺地目前主要為耕地和居民區。前沿坡面由于削坡建房,原斜坡形態已破壞,形成35m高黃土陡崖。該滑坡組成物質為上、中更新統黃土,下部為侏羅系中統延安組砂泥巖。野外調查該滑坡后緣、中部及前沿部未發現有裂縫和蠕動變形現象,坡面建筑未見裂縫及變形跡象,據訪問當地住戶近年來未發生滑塌現象,據此認為該滑坡在自然狀態下穩定性好,現狀評估認為危險小。(2)B1黃土崩塌該崩塌位于評估區南部邊坡地段其形態見照片4-1。所在地貌條件為黃土斜坡前沿,斜坡走向近南北,平均坡度40,坡長約200m,斜坡上緩、下陡,頂部
35、臺地分布,地形起伏較大,崩塌位于該斜坡中下部,空間形態比較清晰,由人工削坡建房形成,節理裂隙較為發育,崩塌體寬50m,高1015m,厚約2m,體積約0.125104m3,崩塌向210,屬小型黃土崩塌。該崩塌體組成物質為上更新統黃土。下部為一棟2層磚混結構房屋(無人居住)野外調查該崩塌體發現有小的張拉裂隙及變形現象,在自然狀態下穩定性較差,現狀評估認為危險中等。照片41 H1、B1遠景全貌(3)泥石流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A地塊位于階地地勢平坦,沒有發生泥石流地形條件,現狀評估危險性小;B地塊位于梁峁斜坡地帶,地勢較高,且高于當地洪水侵蝕基準面,據調查訪問當地百姓建設區無泥石流活動史,現狀評估危
36、險性小。5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5.1建設工程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預測評估規劃區A地塊地處延河級階地,野外調查區內未發現地質災害點,故A區內建筑物遭受地質災害危險性小。規劃區B地塊位于黃土斜坡下部,主要遭受高陡邊坡的威脅,擬建19#建筑物緊鄰B1崩塌,但B1崩塌現狀穩定性較差,發生崩落的可能性較大,預測危險性中等。5.2建設工程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工程建設引發、加劇地質災害主要表現在由于場地平整加劇已有B1崩塌災害及新形成的人工邊坡失穩災害。規劃區A地塊地處延河級階地,地勢平坦,工程建設在該區主要表現為平整場地,開挖基坑,工程活動有限,引發地質災害可能性小,故A區工程建設引發、加劇
37、地質災害可能性小。規劃區B地塊地處黃土斜坡下部,工程建設在該區表現為切坡、平整場地和基坑開挖。19、20建筑物位于B區,其中20建筑物距離黃土斜坡較遠,工程建設不會對周圍地質環境形成較大影響,故危險性小。19建筑物緊鄰黃土斜坡且B1崩塌分布于此,平整場地將對B1崩塌前沿形成小量切坡,切坡高度約15m,工程切坡將破壞該崩塌體的力學平衡狀態,增加邊坡體的不穩定因素,在工程施工及運營后,如遇強降水及施工組織不當等不利因素,可能引發、加劇前沿人工邊坡滑塌,可能性較大,對現場施工人員及19#建筑物構成威脅,預測危險性中等。6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6.1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原則及指標的確定地質災害危
38、險性綜合評估原則(1)以建設工程為本原則。本著對建設工程高度負責的態度,查明地質災害現狀及演化趨勢為重點,針對可能出現的地質災害隱患提出防治方案,以保證建設工程的安全。(2)評估區的范圍不局限于建設場地面積,以項目特點及地質環境條件來確定。(3)評估重點是危險性大、突發性強、群發性高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綜合評估指標的確定評估區地質災害主要為邊坡失穩地質災害。綜合評估主要以“區內相似,區際相異”的原則,根據地形地貌、巖土體類型及斜坡結構、裂隙發育程度、地質災害現狀、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將評估區地質災害危險性分為中等小兩個區(見附圖2)。6.2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6.2.1
39、危險性中等區(C)在擬建19#建筑物地段,該段緊鄰黃土邊坡,現狀評估B1崩塌自然狀態下穩定性較差,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預測評估認為建設工程切坡方量相對較小,加劇崩塌發生崩落的可能性中等,并考慮高層建筑基礎埋深較大及基坑需要外放條件等因素,預測危險性中等。本次劃分出的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面積約0.0014km2,占評估區面積的0.89%。6.2.2危險性小區(B)評估區其它黃土斜坡地段,坡體現狀穩定性好,工程建設也不會對該地段有影響,地質災害危險性小;評估區北部處于延河級階地,野外調查無地質災害點,現狀評估危險性小,工程建設對該區域地質環境影響小,預測評估危險性小;綜合評估該區域危險性小。本
40、次劃分出的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面積約0.1556km2,占評估區面積的99.11%。綜上所述,地質災害與人類工程活動密切相關,尤其是人類工程活動強度、規模,往往是引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強度越大、規模越大,其遭受、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也愈大。6.3建設場地適宜性評價19#建筑物位于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黃土斜坡地帶,切坡方量相對較小,該區經過必要的工程措施治理后,作為建設場地基本適宜;其它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工程建設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危險性小,作為建設場地適宜。7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建議建設場地的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崩滑和人工切坡形成的高陡邊坡,根據地質災害的類型和特點,提出如下防治措施:
41、削方減載:邊坡體上部依據地行進行削方,坡形宜選用“寬平臺臺階型”,本評估區上部黃土具濕陷性,其結構疏松浸水急劇濕陷變形,上部坡度可適當放陡。相鄰減載平臺高度不應大于6m,削方后整體坡度不大于45,邊坡體下部及削方區域下部,應進行工程護坡,依據開挖邊坡巖性情況采用適當的支護措施,在土質邊坡段建議采用砌石護面或土釘墻。截、排水工程:在邊坡體頂部需設計必要的截水、防水措施,并填平、夯實斜坡上的黃土陷穴。在削坡區段內,應設計縱橫向的排水措施,有利疏導邊坡體積水,確保邊坡穩定。8結論與建議8.1結論(1)XXX經濟適用房小區建設工程為重要建設項目,地質環境復雜程度為簡單類型。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地質
42、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征求意見稿),本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屬二級。(2)現狀評估表明:評估區地質災害類型為滑坡、崩塌,本次調查中共發現滑坡、崩塌各1處,崩塌穩定性較差,現狀評估危險性中等;滑坡現狀穩定性均好,現狀評估危險性小。(3)預測評估表明:規劃區A地塊地處延河級階地,地勢平坦,工程遭受引發地質災害可能性小。B區地質災害在主要表現在由于場地平整加劇已有B1崩塌災害及新形成的人工邊坡失穩災害。遭受、引發前沿人工邊坡滑塌,可能性較大,對現場施工人員及19#建筑物構成威脅,預測危險性中等。(4)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表明:在擬建19#建筑物地段,該段緊鄰黃土邊坡,為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面
43、積約0.0014km2,占評估區面積的0.89%。評估區其它區域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面積約0.1556km2,占評估區面積的99.11%。(5)建設工程場地適宜性評價表明:對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建設場地的適宜性為基本適宜;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工程作為建設場地適宜。8.1建議(1)在工程建設之前,對擬建場地和黃土邊坡應進行詳細巖土工程勘察,設計合理的切坡護坡方案,進行邊坡工程治理,確保工程正常施工、運營。(2)應注意保護建設區周圍的地質環境,對削坡區、取土區等地段進行復耕或植樹種草,保護當地的的生態環境。(3)按照斜坡安全使用及維護須知,滑坡崩塌地質災害易發區城鎮工程建設安全管理指南要求,建立斜坡安全管理組織體系,做好斜坡的勘察與管理。(4)在填方區進行平整場地,對回填土的壓實度應嚴格控制,防止土體自身固結及后期加載產生不均勻的地面沉降對建筑物造成不利影響。填方區下部應設置排洪渠道,利于地表水下滲排泄。(5)工程建設中,應采取切實可行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避免生態環境惡化,引發、加劇地質災害。臨時建筑及施工道路修建時,應盡量避開高陡邊坡、基巖風化帶等危險區,并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防工作,確保人員及建筑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