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 驗收調查報告驗收調查報告 項目名稱:項目名稱:110KV110KV 白玉輸變電工程白玉輸變電工程 20152015 年年 8 8 月月 2 1 1、前言、前言 目前,商南縣西南部白玉地區無 110KV 變電站,隨著當地工農業的發展,該地區現有的 35KV 變電站已無法滿足負荷增長的需求,如果在該地區建設 35KV 變電站,則存在 35KV 線路過長,供電質量低等問題。為擴大國家電網的的優質電力服務范圍,滿足當地電力負荷發展,為當地提供優質可靠的電力,建設白玉 110KV 變電站。2007 年 9 月委托有限公司進行該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2008
2、年 2 月對該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表進行了審批(陜環批復2008111 號)。項目于 2008 年 3 月開工建設,2009 年 1 月建成,經陜西省輻射環境監督管理站核查后投入運行。2011 年 10 月,受建設單位委托,我站組織技術人員踏勘現場,對相關技術指標進行現場監測,并在此基礎上編制完成了110KV 白玉輸變電工程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調查報告。該項目驗收調查報告以本報告內容為準,本報告簽發之日起,原報告作廢。2 2、編制依據、編制依據 2.12.1、法規、標、法規、標準準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 年 12 月 26 日;(2)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3、,2005 年 4 月 1 日;(3)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2008 年 6 月 1 日;(4)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1996 年 10 月 29 日;3(5)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2000 年 4 月 29 日;(6)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1991 年 6 月 9 日;(7)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1998 年 12 月 29 日;(8)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2003 年 9 月 1 日;(9)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1996 年 4 月 1 日;(10)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國務院第 253 號令,1998 年11 月 29 日;(11)建設項目竣
4、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辦法,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第13 號令,2001 年 12 月 11 日;(12)電磁輻射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國家環境保護局第 18 號令,1997 年 3 月 25 日;(HJ/T24-1998),國家環境保護總局;(13)關于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管理有關規定的通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發200038 號,2000 年 2 月 22 日;(14)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HJ/T2.12.3-93,HJ/T2.4-1995,HJ/T19-1997),國家環境保護總局;(15)500kV 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HJ/T24-1998),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5、;(16)關于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實行公示的通知(環辦200326 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2003 年 3 月;(17)高壓交流架空送電線路、變電站工頻電場和磁場測量方法 4(DL/T988-2005),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06 年 6 月 1 日;(18)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技術規范生態影響類(HJ/T394-2007),國家環境保護總局,2007 年 12 月 5 日;(19)高壓架空輸電線、變電站無線電干擾測量方法(GB7349-87),1987 年 11 月。2.22.2、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1)110KV 白玉輸變電工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2007年
6、 9 月;(2)陜西省環保廳關于110 千伏白玉輸變電工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的批復,陜環批復2008111 號,2008 年 2月。3 3、調查目的、原則、方法、因子、范圍及驗收標準、調查目的、原則、方法、因子、范圍及驗收標準 3.13.1、調查目的、調查目的 (1)調查工程在設計、施工、試運行和管理等方面落實、執行環境影響報告表和環境保護設計文件所提出的環境保護措施的執行情況和存在的問題,以及對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復要求的落實情況。重點調查工程已采取的生態恢復與保護措施、污染控制措施,分析其有效性,對不完善的措施提出改進意見;對工程產生的電磁環境影響及其他環境問題,提出環境保護補救
7、措施;(2)調查因工程內容變化所造成的環境影響,比較工程建設前后的環境質量及其變化情況,分析環境現狀與環境影響報告表結論是 5 否相符。對新產生的環境影響提出減緩環境影響的補救措施;(3)調查環境管理和環境監測計劃的實施情況,收集輸變電工程運行后的公眾意見,提出相應的環境管理要求;(4)根據工程環境保護執行情況的調查,客觀、公正地從技術上論證是否符合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條件。3.23.2、調查原則、調查原則 (1)認真貫徹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標準;(2)堅持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并重的原則;(3)堅持客觀、公正、科學的原則;(4)堅持充分利用已有資料與實地踏勘、現場調研和現狀監測相結合原則;
8、(5)堅持對工程建設前期、施工期和試運營期的環境影響進行全過程分析的原則。3.33.3、調、調查方法查方法 (1)采用關于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管理有關規定的通知(環發200038 號)中規定的方法,并參照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技術規范生態影響類(HJ/T394-2007)、500kV 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HJ/T24-1998)、高壓交流架空送電線路、變電站工頻電場和磁場測量方法(DL/T988-2005)、高壓架空送電線路、變電站無線電干擾測量方法(GB/T7349-2002)中的方法進行;6(2)采用資料調研、現場調查和實測相結
9、合的方法;(3)對輸變電工程調查采用“點線結合,以點為主”的原則,重點調查與生態環境密切相關的工程及環境保護設施、電磁環境、噪聲治理及污水治理措施等內容。3.43.4、調查內容與監測因子、調查內容與監測因子 3.4.1 調查內容 生態環境:調查變電所和桿塔等永久占地和臨時占地的土地類型、面積及臨時占地的植被、工程恢復措施和恢復情況;工程防止水士流失的防護工程、綠化工程、排水工程等及其效果。水環境:廢水處理設施運行情況,廢水排放量及排放去向。聲環境:等效連續 A 聲級。電磁環境:工頻電場強度、工頻磁感應強度、無線電干擾場強。3.4.2 監測因子 監測因子:工頻電場強度、工頻磁感應強度、無線電干擾
10、場強、噪聲。3.53.5、調查范圍、調查范圍 驗收調查范圍原則上與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評價范圍相一致。調查范圍詳見表 1。7 表表 1 1 調查范圍調查范圍 調查對象 調查項目 調查范圍 變電站 生態環境 圍墻外100m范圍內區域 工頻電場、磁感應強度 圍墻外20m范圍內區域 無線電干擾 圍墻外20m范圍內區域 噪聲 廠界噪聲在變電站圍墻外1m處 水環境 變電站廢水 輸電線路 生態環境 線路走廊兩側100m帶狀區域 工頻電場、磁感應強度 線路走廊兩側30m帶狀區域 無線電干擾 線路走廊兩側20m帶狀區域 噪聲 線路走廊兩側 30m 帶狀區域 3.63.6、驗收標準、驗收標準 根據該輸變電工程環評
11、執行標準批復和環境影響報告書批復,本調查驗收執行標準如下:(1)聲環境 排放標準 廠界噪聲執行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標準(GB12348-90)中類標準,即晝間 60dB(A),夜間 50dB(A),同時用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 12348-2008)中的 2 類標準,即晝間為 60dB(A),夜間為 50dB(A)校核。環境質量標準 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3096-93)中 2 類標準,即晝間 60 dB(A),夜間 50dB(A)。同時用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 2 類標準,即晝間 60dB(A),夜間 50dB(A)校核。8(2)電磁環境 工頻電場強度和磁感應
12、強度驗收調查標準執行500kV 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HJ/T24-1998)標準,即居民區工頻電場強度和磁感應強度分別為 4kV/m 和 0.1mT。(3)無線電干擾 無線電干擾驗收監測執行高壓交流架空送電無線電干擾限值(GB15707-1995)標準、即:110kV 變電站 距最近帶電構架投影 20m 處或圍墻外 20m 處的無線電干擾限值在測試頻率為 0.5MHz,晴天條件下不大于 46dB(V/m);110kV 輸電線路 距邊導線投影 20m 處的無線電干擾限值在測試頻率為 0.5MHz,晴天條件下不大于 46dB(V/m)。4 4、建設項目工程概況、建設項目工
13、程概況 4.14.1、工程概況、工程概況 具體內容為:(1)110kV 變電站 主變:主變壓器本期為 120MVA 三相雙繞組有載調壓變壓器,主變布臵在 110KV 配電裝臵和 35KV、10KV 配電裝臵之間。110KV 本期進出線 2 回,110KV 主接線本期采用單母線接線。110kV 白玉變電站平面布臵及周圍環境示意圖見圖 1。(2)新建 110kV 線路工程 9 線路工程分為:白中線“”接單回 110KV 線路 0.8 公里;白鹿線“”接單回 110KV 線路 0.8 公里。(3)導線和鐵塔 采用導線為 LGJ-300/40。桿塔數量為 7 基,其中直線型“貓頭塔”4 基和 JB 型
14、轉角塔 3 基。110kV 白玉變輸變電工程地理位臵圖見圖 2。圖圖 1 1 11110kV0kV 白玉白玉變電變電站平面布臵及周圍站平面布臵及周圍環境示意圖環境示意圖 10 圖圖 2 2 11110kV0kV 白玉白玉輸變電工程地理位臵示意圖輸變電工程地理位臵示意圖 4.24.2、工程規模、工程規模 變電站規模見表 2,輸電線路規模見表 3。表表 2 2 變電站規模變電站規模 項目名稱 指標名稱 環評規模 實際規模 變電站 主變容量 120MVA 120 MVA 110kv 進線 2 回 2 回 站區用地面積 9.85 畝 9.85 畝 進站道路長度 11 米 11 米 站區綠化面積 890
15、m2 890m2 表表 3 3 輸電線路規模輸電線路規模 工程名稱 指標名稱 環評規模 實際規模 輸電線路 線路長度 1.6 km 1.6 km 排列方式 水平 水平 鐵塔型式 貓頭塔、JB 型轉角塔 貓頭塔、JB 型轉角塔 基礎型式 LGJ-300/40 LGJ-300/40 導線類型/全線塔基數量 7 7 塔基永久占地面積/4.34.3、項目建設進度、項目建設進度 項目建設進度見表 4。11 表表 4 4 項目建設進度表項目建設進度表 項目名稱 環評審批時間 開工時間 帶電時間 輸變電工程 2008.2.18 2008.3.20 2009.1.17 4.44.4、項目投資、項目投資 項目投
16、資見表 5。表表 5 5 項目投資表項目投資表 項目名稱 預算投資 實際投資 環保投資 輸變電工程 2161 萬元 2053 萬元 5 萬元 5 5、項目所在區域環境狀況、項目所在區域環境狀況 5.15.1、自然環境簡況(地形、地貌、地質、氣候、氣象、水文、植被、自然環境簡況(地形、地貌、地質、氣候、氣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樣性等)生物多樣性等)(1)地理位臵 擬建設的 110KV 白玉變位于商南縣西南部地區。商南縣位于秦嶺東南麓,地處鄂豫陜三省八縣結合部。總面積 2307 平方公里,基本地理狀況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商南地處秦嶺東段南麓,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丹江中游地區。坐標介于東經 1102
17、4-11101之間,北緯 3306-3344之間。北依蟒嶺與河南省盧氏縣接壤;南障鄖西大梁與湖北省鄖縣、鄖西縣為鄰;東界界牌與河南省西峽縣相望;西至冀家灣與本省丹鳳縣毗連。南北長 72 公里,東西寬 58 公里,總面積 2300.74 平方公里。商南縣位于鄂豫陜三省八縣結合部,是陜西的東南門戶,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交通、通訊;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境內交通四通八達,“312”國道和西(安)合(肥)鐵路橫穿東西,即將建設的商鄖二級公路和西武高速公路連接南北。(2)地形、地貌、地質 12 擬建設的 110KV 白玉變位于商南縣西南部地區。商南縣是一塊結構復雜,以低山、丘陵為主體的山區。境
18、內地勢西南部和北部較高,東南部和中部較低,千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占總面積的 77%。丹江自西向東橫貫縣境中部,把全縣分為丹南、丹北兩部分。嶺谷相間,地勢起伏,相差懸殊,相對高差最大值在 1840.6米。由于復雜的地質構造、外應力的影響和人類活動等原因,境內地形復雜,差異較大,大致以丹江為界,丹北是蟒嶺的東延部分,山勢多西北向東南走向,地勢由高趨低,主要由石英片巖、石英巖等變質雜巖組成,山體渾圓,岡巒起伏、尤其是西界公路以南地區,山體排列松散,河谷開闊,但植被較差。丹江以南是由結晶灰巖、板巖、千枚巖、石英片巖、大理石巖、變砂巖組成的新開嶺山地,山勢多由西向東,地勢西高東低,山形陡峭,河谷深切,多溶
19、洞山泉,山上植被蔥郁。根據現有資料,建設變電站和線路經過區域地質主要為,上部巖土主要是第四紀松散沉積層,下復寒武奧陶紀石炭二迭至三迭紀地層。站址場地為級非自重濕陷性黃土,經地基處理后,可滿足土建對地基的要求。地下水位埋深 8.2011.05 米。沿線路居民居住的山谷與桿塔所在位臵的山顛相對高差一般是 60-100 米。(3)氣候氣象 商南地處北亞熱帶與暖溫帶的過度地帶,獨特的地理位臵造就著商南獨特的氣候、植被、土壤資源。商南四季分明,氣候宜人,自然風光旖旎,有長江三級支流丹江的過境,使這里蘊藏有豐富的水力資 13 源。商南年平均氣溫 14.6,一月平均氣溫 1.5,七月平均氣溫24.5,年平均
20、降水量 803.4 毫米。地形復雜,垂直高度差異較大,具有明顯的山地立體氣候特點,各地光,熱、水氣候資源和氣象災害都有明顯的差異,分布極不平衡。該項目“白玉線”單線路全長最長只有 1.6 公里,不穿越主要河流,沿線主要為一些干溝,僅在雨季有水。(4)植被和生物多樣性 商南縣在各種成土因素綜合作用下,形成了多種土壤類型,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明顯的水平地帶性、垂直地帶性和地域性的特點,土壤分布自南向北隨著緯度的變化,氣候由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植被類型也隨之發生變化,所發育的土壤也不相同,具有水平地帶分布的規律。商南盛產花生、茶葉、芝麻、油桐、板栗、生漆、核桃等農林特產,是我國油桐、生漆基地縣之一。森
21、林覆蓋率62.4%,有各類植物1696種,野生動物278種;藥用植物1192種,其中國家掛牌收購的127種。水能蘊藏量13.2萬千瓦,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條,開發潛力巨大。已探明礦產資源270種,其中鎂橄欖石、金紅石、鉀鈉長石、水晶等儲量大,開采價值高。5.25.2、社會環境簡況、社會環境簡況 (1)轄區及人口 商南縣位于陜西東南部。位于東經11054,北緯3332。14 總面積2307平方公里,全縣轄16個鄉鎮164個村3個社區,總人口23.4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0.86萬人。有耕地19.5萬畝,人均0.9畝。(2)工農業概況 商南縣特色產業漸成規模。茶葉是商南縣的形象產業,
22、茶園總面積已達11萬畝,年產值8000余萬元,研制開發的泉茗、仙茗曾獲全國“陸羽杯”大獎,是我國西部最北端的新興茶區,被國家林業局、林業協會授予“中國茶葉之鄉”。杜仲、黃姜、丹參等中藥材種植面積8萬畝,年產中藥材5萬噸,產值近1億元,被列為“國家級丹參規范化種植示范基地”和“陜西省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縣”。畜禽年飼養量202萬頭(只),林果基地40萬畝。茶葉、蔬菜、畜禽、獼猴桃四大類10余處無公害基地已通過省級認定,2個千畝無性系茶園被批準為國家級標準化農業示范區。大力實施產業帶動、項目帶動、城鎮帶動、旅游帶動、開放帶動等“五大帶動”戰略,突出發展壯大茶、畜、果、藥、勞、旅游、礦產等七大特色產
23、業,抓重點,攻難點,抓落實,促發展,縣域經濟保持了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2006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3.6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76億元,實現稅金895萬元。2005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9.27億元,同比增長9.6%;地方財政收入2115萬元,同口徑增長15.83%,農民人均純收入1485元,增長5.2%。2006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10.55億元,較上年增長10%;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5億元,增長71.1%;財政總收入5920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732萬元,分別增長51.3%和29.2%;農民人均純收入1580元,增長6.4%。15(3)科、教、文、衛 商南縣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24、。全縣現有各類學校196所,在校生5萬余人,高考上線率達90%以上,萬人比連續21年保持全商洛市第一;大力發展文化、體育、廣播電視等事業,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進一步活躍。高度重視社會保障工作,不斷擴大“低保”覆蓋面,全縣10070名農村貧困居民納入低保范圍,城市低保實現了應保盡保目標。認真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科技、衛生、文體工作不斷得到加強,先后榮獲全國科技推廣先進縣、陜西省計劃生育綜合服務縣、陜西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縣、陜西省社會治安模范縣等榮譽。(4)名勝古跡 金絲峽生態旅游區、丹江漂流和闖王寨開發建設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先后投入資金 5600 多萬元,建起了金絲
25、峽國家級森林公園,玉皇山被批準為省級森林公園,新開嶺被批準為省級自然保護區。配套金絲峽,開通了丹江漂流,建成了生龍寨闖王行宮主體工程,啟動了上蒼坊森林公園建設,研制開發了水晶、竹編、刺繡等 10 多種旅游產品,相繼建成秦東賓館、秦都賓館、金絲峽大酒店、商南賓館等200 多家賓館飯店,蓬勃發展的旅游三產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變電站建設地點位于商南縣西南部的白玉溝村農用地。項目建設地目前全部為農田。變電站周圍 2km 范圍內及沿輸電線路兩側 200m范圍內無文物古跡、自然保護區等特殊需要保護的對象。16 6 6、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回顧及環評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回顧及環評審批 6.1 6.1
26、、環境影響報告表主要結論、環境影響報告表主要結論 (1)工頻電磁場 通過對榆林110KV大保當變電站的類比監測以及對110KV白玉變接線路的理論計算預測分析表明:該變電站圍墻外0 70m 范圍內工頻電場場強值和工頻磁感應強度均未超過4KV/m、100 T 的評價標準限值,且隨距離增大逐漸衰減。根據類比監測結果和現狀監測值的對比,可以預計110KV白玉輸變電工程正常運行時,變電站圍墻外以及白玉變接線路高壓走廊兩側30米范圍內的工頻電場強度、工頻磁感應強度均低于評價標準限值,對該區域的電磁環境產生的影響是可以接受的。(2)無線電干擾 通過對110KV 大保當變電站的類比監測結果分析表明:該變電站高
27、壓進線側圍墻外20米處、測試頻率為0.5MHz、晴好天氣條件下無線電干擾場強值低于相關評價標準限值。110KV白玉變電站周圍2公里 范圍以及110KV白玉變接線路經過區域內未見易受干擾的廣播電臺、電視臺、導航臺、雷達所、發射臺等電磁敏感目標。根據類比監測結果和現狀監測值的對比,可以預計110KV白玉輸變電工程正常運行時,圍墻外20米處以及白玉變接線路經過區域、測試頻率為0.5MHz、晴好天氣條件下無線電干擾場強將低于相關評價標準限值,對該區域的電磁環境產生的影響是符合國 17 家相關標準的要求,是可以接受的。綜上所述,根據類比監測結果和預測計算結果可以推斷,商洛白玉 110KV 輸變電工程建成
28、后,其正常運行時產生的工頻電磁影響均低于國家相關評價標準限值,產生的無線電干擾較小,不會影響周圍和線路沿線居民的正常生活。完全符合國家規定,從電磁環境保護角度來看,商洛白玉 110KV 輸變電工程的建設是可行的。6.2 6.2、環、環境影響報告表批復主要意見境影響報告表批復主要意見 (1)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確保送電線路臨近居民區、跨越公路等主要保護目標時,晴天條件下邊相導線投影20米處0.5MHz的無線電干擾值控制在46dB(V/m)以下,居民區工頻電場強度控制在4kV/m,磁場強度控制在0.1mT以下。(2)加強噪聲防治。選用低噪聲設備,保證廠界噪聲符合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標準(GB12348
29、-90)類標準。(3)加強污水治理,變電站站區內的生活污水處理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中的一級標準后用于站區綠化,不外排。(4)建立事故油池,處理變壓器和其他設備在檢修及事故情況下產生的含油污水;廢油屬于危險廢物,應按程序向陜西省固體廢物管理中心申報備案,并交由資質的單位進行處理。(5)加強施工期環境保護管理工作,落實各項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措施,盡量減少土地占用和對植被的破壞,線路在施工過程中應及時恢復施工道路等臨時施工用地的原有土地功能,塔基施工棄渣應集中堆放,并及時做好場地平整和植被恢復。要嚴格遵守國家有關防治 18 施工噪聲污染的規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噪聲擾民,施
30、工期噪聲執行建筑施工場界噪聲標準(GB12523-90)。(6)項目建設必須嚴格執行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項目竣工后,建設單位必須向我局書面提交試運行申請,經現場檢查同意后方可進行試運行。在項目試運行期間必須按規定程序向我局申請環境保護驗收。驗收合格后,項目方可正式投入生產。(7)該項目建設期間的環境保護監督檢查和相關行政處罰工作,委托商洛市環保局負責,并將有關情況及時報我局備案。6.3 6.3、工程設計中要求的環保措施、工程設計中要求的環保措施 (1)110kV 變電站設計階段環境保護措施 變電站工程占地應秉承節約土地的原則
31、,站址選擇在滿足電力系統接線的前提條件下,盡量遠離居民密集區域,變電站內高壓電氣設備應優化選型,高壓電氣設備均應采取均壓措施,選擇符合國家噪聲標準的高壓電氣設備,導體和連接導線等應按晴天條件下不出現電暈現象為標準進行校驗,變電站站內產噪電氣設備應盡量居中布臵,并充分利用變電站內空間衰減噪聲,降低廠界噪聲排放,強化變電站內綠化,充分利用綠化降噪。(2)110kV 輸電線路設計階段環境保護措施 線路路徑的選擇、設計應充分征求地方政府部門、相關環保部門、規劃部門及林業部門的意見,優化路徑選擇,最大程度降低工程建設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為節約土地占用,應充分利用現有線路走廊,同 19 時遠離居民住宅區域,
32、減少線路跨越居民區的現象;選擇大直徑、大截面的導線,并在設備訂貨時對導線及其他金具的加工工藝提出高要求,防止劣質電氣元件尖端放電和起電暈,通過優化設計和選型降低線路產生的無線電干擾和電暈噪聲;導線與樹木、公路、河流及各種電壓等級的輸電線路交叉跨越時應嚴格執行設計規程中的要求,并留有一定域度,降低風險事故概率。導線對地面最小距離居民區不小于 7 米,非居民區不小于 6 米,交通困難地區不小于 5 米;導線與建筑物之間的最小垂直距離不小于5 米;邊導線與不在規劃范圍內城市建筑物之間的水平距離不小于 2米;導線與樹木之間的垂直距離不小于 4 米。6.46.4、環評階段的敏感目標、環評階段的敏感目標
33、主要環境保護目標位臵等情況及保護級別見表 6。表表 6 6 主要環境保護目標及保護級別主要環境保護目標及保護級別 序號 保護目標 行政歸屬 距離方位 保護內容 保護級別 1 白玉村 商洛市 站南側 150m 人群健康 2 白玉村移民地 商洛市 站東 50m 人群健康 3 白玉溝口村 商洛市 接中村線西 100m 人群健康 4 廟底村 商洛市 白玉變西接中村線100 m 人群健康 5 過風樓鎮 商洛市 中湘接線北 150m 人群健康 注注:保護級別中 為噪聲符合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3096-93)2 類標準;為電磁輻射符合500kV 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HJ/T2
34、4-1998)所規定的標準。6.56.5、環評要求的環保措施、環評要求的環保措施 20 本項目環評要求采取的污染防止措施及預期效果見表 7。表表 7 7 環評要求采取的污染防止措施及預期效果表環評要求采取的污染防止措施及預期效果表 內容 類型 排放源(編號)污染物名稱 防治措施 預期治理效果 大氣 污染物 施工期 揚塵 施工期嚴格管理,實行監理制度。棄土棄渣不得隨意堆放、拋灑,并及時清運;車輛運輸需限載限速,篷布遮蓋;施工場地定期灑水,臨時棄土及時回填,大風天禁止作業;對棄土必須做好揚塵控制措施,減少揚塵,施工結束立即進行植被恢復。抑制揚塵,將大氣 污 染 降 到 最低。達到預期保護效果。水
35、污 染 物 施工期 生活污水 COD 設旱廁 達到預期保護效果。運行期 生活污水 COD、BOD 糞便設旱廁,盥洗水就近用于場內綠化 無生活污水外排 固 體 廢 物 施工期 棄土 棄土用于回填山峁邊緣,并修建擋水墻、截排水溝等水保措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揚塵 處臵率 100%生活 垃圾 集中堆放,定期由環衛部門統一收集 運行期 生活 垃圾 集中堆放,定期運送至環衛部門統一收集點 廢油 設臵事故集油池,將滲漏的廢油回收后再利用 無廢油外排 噪 聲 施工期 施工機械盡量遠離居民人家或敏感點;嚴禁夜間進行施工。滿足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 運行期 選擇低噪聲設備、合理安排設備布局、加強綠化、增加圍墻高度
36、 滿足工業企業場界噪聲標準II 級要求 電磁 變電站 變電站的帶電設備應安裝接地裝臵。增加變電站站區內的綠化面積 設計建設時應遠離人口密集區,盡量減少其對人群健康的影響 4kV/m,居民區 0.1mT,居民區 46dB(V/m),0.5MHz 輸電線路 生態保護措施及預期效果:施工期:(1)按照設計要求施工,減少地表擾動面積,取表面耕作層土壤回用于附近農村的耕地改良或回用于所區的綠化用地,盡量做到土石方挖填平衡。(2)落實水土保持措施,施工結束后進行土地整治、恢復植被、加大綠化面積,保護生態環境。(3)加強施工期環境管理和環境監控工作,嚴禁超越施工帶作業,使施工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
37、(4)在線路施工中應盡量少破壞沿線自然地貌,盡量減少降基。在基礎設計中,可采用加高基礎的方式來適應塔位地形。盡量采用原狀土基礎,避免開挖土方的大量運輸和回填。如果采取降基,應避免造成較大水土流失,具體處理方法可采用對邊坡不夠牢固 21 的地段修建擋土墻,對自然坡面容易風化地段修建護面,對土坡和排水不暢的地段修建排水溝以避免塔位的沖刷等。7 7、環境管理及環保措施落實情況調查、環境管理及環保措施落實情況調查 7.17.1、環境管理實施情況、環境管理實施情況 (1)環境管理組織機構 陜西省電力公司作為該項目的建設單位負責工程建設期間的統籌管理,作為項目委建單位,與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分別抽調專責人員
38、組成施工期間的環境管理機構,負責監督和落實施工期間的環境管理工作。作為該工程的運行管理單位,抽調專責技術人員,負責變電站和輸電線路運行期間的環境管理工作。(2)施工期環境管理調查 施工期間的環境管理工作由委建單位、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抽調專責技術人員組成的環境保護工作小組負責,環境管理小組負責嚴格要求施工單位按環保設計要求施工,并定期對施工點進行環境保護方面的巡查,具體施工期間的環境管理工作內容如下:貫徹執行國家和地方的各項環境保護方針、政策、法規和各項規章制度。制定輸變電工程施工中的環境保護計劃,負責施工過程中各項環境保護措施的監督和環境保護日常管理工作。收集、整理、推廣和實施輸變電工程建設中
39、各項環境保護的先進經驗和技術,并落實到工程施工過程中。組織施工人員進行施工活動中應遵循的環保法規、知識的培訓,22 提高全體員工文明施工的認識水平。負責日常施工活動中的環境監理工作,做好工程用地區域的環境特征調查,對環境敏感目標要做到心中有數。在施工計劃中合理安排設備運輸路線,避免影響當地居民生活和周邊環境,施工中考慮保護生態和減緩水土流失的措施,合理組織施工減少臨時施工用地的占用。做好施工中各種環境問題的收集、記錄、建檔和處理工作。監督施工單位,使施工工作完成后的臨時占用耕地恢復并進行補償,棄土、棄渣的合理處臵,水土保持設施,環保設施等各項保護工程與主體工程同時竣工驗收。(3)運行期環境管理
40、 運行期間的環境管理工作由咸陽供電局負責,具體環境管理的職能如下:制定和實施各項運行期環境管理監督計劃。檢查各環保設施的運行情況,即使處理出現的問題,保證環保設施的正常運行。定期巡查變電站和線路,特別是針對環境保護目標,保護生態環境不受破壞,保證生態環境與工程運行相協調。協調配合環保主管部門所進行的環境調查、生態調查活動。7.27.2、監測計劃落實情況、監測計劃落實情況 建設單位委托陜西省省輻射環境監督管理站對該項目進行了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23 7.37.3、環保措施落實情況、環保措施落實情況 根據現場調查,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及環評批復提出的環保措施均得到很好的落實,環境影響報告表提出的
41、環保措施及環評批復要求落實情況分別見表 8 和表 9。表表 8 8 環境影響報告表提出的環保措施及落實情況環境影響報告表提出的環保措施及落實情況表 內容 類型 污染物名稱 防治措施 落實情況 大氣 污染物 揚塵 施工期嚴格管理,實行監理制度。棄土棄渣不得隨意堆放、拋灑,并及時清運;車輛運輸需限載限速,篷布遮蓋;施工場地定期灑水,臨時棄土及時回填,大風天禁止作業;對棄土必須做好揚塵控制措施,減少揚塵,施工結束立即進行植被恢復。已落實 水污 染物 COD、BOD 排入化糞池,處理后用于站內綠化 已落實 固體 廢物 生活垃圾 集中堆放,定期由環衛部門統一收集 已落實 廢油 設臵事故集油池,將滲漏的廢
42、油回收后再利用 已落實 電磁 工頻電場 工頻磁場 無線電干擾 變電站的帶電設備應安裝接地裝臵。增加變電站站區內的綠化面積 4kV/m,居民區 0.1mT,居民區 46dB(V/m),0.5MHz 設計建設時應遠離人口密集區,盡量減少其對人群健康的影響 噪聲 等效連續 A聲級 選用低噪聲設備,站內外植樹綠化,加高圍墻(搞2.5m),站外植樹起到吸收噪聲功能 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3096-93)2類標準 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標準(GB12348-90)中類標準 提高導線和金具加工工藝,防止起電暈 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3096-93)2類標準 生態:表 6 中提出的預防生態影響的 4 條措施
43、均已落實。使本項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減小到最低限度,使本項目在運營期與周圍景觀、自然生態環境相互協調。24 表表 9 9 環評批復要求及其落實情況表環評批復要求及其落實情況表 環評批復要求 落實情況 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確保送電線路臨近居民區、跨越公路等主要保護目標時,晴天條件下邊相導線投影20米處0.5MHz的無線電干擾值控制在46dB(V/m)一下,居民區工頻電場強度控制在4kV/m,磁場強度控制在0.1mT以下。已落實 加強噪聲防治。選用低噪聲設備,保證廠界噪聲符合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標準(GB12348-90)類標準。已落實 加強污水治理,變電站站區內的生活污水處理達到 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
44、B8978-1996)中的一級標準后用于站區綠化,不外排。已落實 建立事故油池,處理變壓器和其他設備在檢修及事故情況下產生的含油污水;廢油屬于危險廢物,應按程序向陜西省固體廢物管理中心申報備案,并交由資質的單位進行處理。已落實 加強施工期環境保護管理工作,落實各項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措施,盡量減少土地占用和對植被的破壞,線路在施工過程中應及時恢復施工道路等臨時施工用地的原有土地功能,塔基施工棄渣應集中堆放,并及時做好場地平整和植被恢復。要嚴格遵守國家有關防治施工噪聲污染的規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噪聲擾民,施工期噪聲執行 建筑施工場界噪聲標準(GB12523-90)。已落實,牽張場等臨時占地已進行
45、了恢復,輸電線塔基開挖土石方已進行回填 8 8、環境影響調查、監測與分析、環境影響調查、監測與分析 8.18.1 電磁環境監測與分析電磁環境監測與分析 (1)變電站電磁監測數據及分析 通過對監測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在變電站廠界外5m處測得的工頻電場強度為1.0461100V/m,相同位臵處測得的工頻磁感應強度為0.02890.9810 T;變電站外衰減斷面工頻電場強度為2.33111.60V/m,工頻磁感應強度為0.03410.0886 T;變電站四周廠界 25 外20m 距離處、0.5MHz 頻率的無線電干擾場強為16.619.8dB(V/m),變電站外衰減斷面測得的0.5MHz 頻率的無線電
46、干擾場強為16.617.8dB(V/m)。可見,工頻電場強度、工頻磁感應強度和無線電干擾場強監測結果均滿足相應評價標準限值。變電站四周電磁場強監測數據見表10、無線電干擾場強監測數據見表11、變電站衰減斷面電磁場強監測數據見表12、無線電干擾場強衰減斷面監測數據見表13,本次驗收調查報告中的數據引用監測的數據。表表 10 10 變電站四周電磁場強監測數據表變電站四周電磁場強監測數據表 監測點位 工頻電場強度(V/m)工頻磁感應強度(T)范圍 均值 范圍 均值 變電站東墻外 5m 1.0411.056 1.049 0.03010.0308 0.0304 變電站西墻外 5m 10961105 11
47、00 0.97650.9867 0.9810 變電站南墻外 5m 2.5252.713 2.619 0.08700.0902 0.0886 變電站北墻外 5m 1.04011.050 1.046 0.02830.0293 0.0289 表表 11 11 變電站四周無線電干擾場強監測數據表變電站四周無線電干擾場強監測數據表 監測點位 測試頻率(MHz)/單位:dB(V/m)0.15 0.25 0.5 1.0 1.5 3.0 6.0 10.0 15.0 30.0 變電站東墻外 20m 32.1 25.7 16.9 18.5 14.7 16.3 12.5 24.1 33.8 32.1 變電站西墻外
48、20m 39.2 26.8 17.2 16.9 12.8 16.0 13.7 21.5 32.1 33.4 變電站南墻外 20m 45.5 29.0 17.8 18.0 14.2 16.0 13.3 21.3 38.1 37.4 變電站北墻外 20m 35.4 26.1 19.8 17.6 14.2 16.5 14.3 25.4 31.8 32.4 表表 12 12 變電站外衰減斷面工頻電磁場監測數據表變電站外衰減斷面工頻電磁場監測數據表 監測點位(距離圍墻)工頻電場強度(V/m)工頻磁感應強度(T)范圍 均值 范圍 均值 26 監測點位(距離圍墻)工頻電場強度(V/m)工頻磁感應強度(T)范
49、圍 均值 范圍 均值 5m 2.5252.693 2.619 0.08700.0902 0.0886 10m 2.3242.337 2.331 0.04030.0432 0.0412 15m 2.6412.676 2.650 0.03340.0349 0.0341 20m 5.4735.493 5.486 0.04360.0456 0.0445 15m 11.5711.62 11.60 0.03950.0420 0.0408 30m 5.1235.141 5.131 0.04820.0498 0.0489 表表 13 13 變電站外衰減斷面無線電干擾監測數據表變電站外衰減斷面無線電干擾監測數據
50、表 監測點位 測試頻率(M MHzHz)/單位:dB(V/m)0.15 0.25 0.5 1.0 1.5 3.0 6.0 10.0 15.0 30.0 距變電站圍墻1m 44.9 26.4 17.4 17.9 14.1 16.3 13.2 24.9 38.0 36.9 距變電站圍墻2m 43.9 28.7 17.7 17.9 14.1 16.1 13.1 22.8 38.0 36.9 距變電站圍墻4m 43.1 29.3 17.0 18.0 13.9 16.1 13.0 22.6 38.0 36.6 距變電站圍墻8m 40.5 29.7 17.6 17.9 13.9 15.9 13.0 22.
51、4 38.0 35.9 距變電站圍墻16m 42.6 29.2 17.2 18.0 13.9 16.0 13.0 21.5 37.9 35.6 距變電站圍墻20m 45.5 29.0 17.8 18.0 14.2 16.0 13.3 21.3 38.1 37.4 距變電站圍墻32m 41.6 29.1 16.6 18.0 13.7 15.7 13.1 20.6 37.6 35.9 (2)變電站周圍敏感點電磁監測數據及分析 該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中變電站周圍有 2 個敏感點(敏感點信息詳見表 6),根據現場調查表明,變電站周圍敏感點主要有 1 個即過岡樓鎮白玉溝村。通過監測數據分析,過岡樓鎮白玉
52、溝村白玉組C41 號門口工頻電場強度為 5.4735.493V/m;相同位臵處測得的工頻磁感應強度為 0.04360.0456T;敏感點處、0.5MHz 頻率的無線電干擾場強為 17.8dB(V/m)。可見,工頻電場強度、工頻磁感應強度和無線電干擾場強監測結果均滿足相應評價標準限值。變電站 27 周圍敏感點電磁場強監測數據見表 14、無線電干擾場強監測數據見表 15,本次驗收調查報告中的數據引用監測的數據。表表 14 14 變電站周圍敏感點工頻電磁場監測數據表變電站周圍敏感點工頻電磁場監測數據表 監測點位描述 工頻電場強度(V/m)工頻磁感應強度(T)范圍 均值 范圍 均值 過岡樓鎮白玉溝村白
53、玉組 C41號門口(距變電站南側圍墻 20 米)5.4735.493 5.486 0.04360.0456 0.0445 表表 15 15 變電站周圍敏感點無線電干擾場強監測數據表變電站周圍敏感點無線電干擾場強監測數據表 監測點位 測試頻率(MHz)/單位:dB(V/m)0.5 過岡樓鎮白玉溝村白玉組 C41 號門口(距變電站南側圍墻 20 米)17.8 (3)線路電磁監測數據及分析 通過對監測數據分析可以看出,變電站新建輸電線路衰減斷面處的工頻電場強 21.971100V/m,工頻磁感應強度為 0.02750.9810T,在線路邊線導線外 20m 距離處、0.5MHz 頻率的無線電干擾場強監
54、測值為 16.9 dB(V/m),可見,工頻電場強度、工頻磁感應強度和無線電干擾場強監測結果均滿足相應評價標準限值。線路衰減斷面電磁場強監測數據見表 16、無線電干擾場強監測數據見表 17,本次驗收調查報告中的數據引用監測的數據。表表 16 16 線路工頻電磁場監測數據表線路工頻電磁場監測數據表 監測點位(距離線路中心)工頻電場強度(V/m)工頻磁感應強度(T)范圍 均值 范圍 均值 0m 10961100 1100 0.97650.9867 0.9810 5m 738.5739.2 738.7 0.48180.4858 0.4831 10m 290.3291.8 290.8 0.17640.
55、1807 0.1792 15m 121.5122.1 121.9 0.12310.1276 0.1254 28 20m 62.1562.51 62.29 0.07660.0773 0.0769 25m 34.1034.50 34.31 0.03160.0326 0.0321 30m 21.9222.05 21.97 0.02560.0290 0.0275 表表 17 17 線路無線電干擾場強監測數據表線路無線電干擾場強監測數據表 監測點位 測試頻率(MHzMHz)/單位:dB(V/m)0.5 距邊向導線20m 16.9 (4)線路周圍敏感點電磁監測數據及分析 該項目輸變電線共分為 2 部分,分
56、別為白中線和白鹿線。環境影響評價報告中輸變電線周圍有 3 個敏感點(敏感點信息詳見表 6),根據現場調查表明,輸變電線周圍敏感點主要有 2 個,分別是白玉溝村白玉組李姓居民,白玉溝村白玉組陳姓居民。2 個敏感點工頻電場強度分別為 175.3175.7V/m、68.6169.13V/m;相同位臵處測得的工頻磁感應強度分別為 0.19280.1942T、0.07740.0793T;敏感點處、0.5MHz 頻率的無線電干擾場強分別為 16.5dB(V/m)、17.2dB(V/m)。可見,工頻電場強度、工頻磁感應強度和無線電干擾場強監測結果均滿足相應評價標準限值。輸變電線周圍敏感點電磁場強監測數據見表
57、18、無線電干擾場強監測數據見表19,本次驗收調查報告中的數據引用監測的數據。29 圖圖 3 3 李姓居民家李姓居民家 表表 18 18 變電站周圍敏感點工頻電磁場監測數據表變電站周圍敏感點工頻電磁場監測數據表 監測點位描述 工頻電場強度(V/m)工頻磁感應強度(T)范圍 均值 范圍 均值 白玉溝村白玉組李姓居民家門口(距白鹿線南側 10 米,線高 12 米)175.3175.7 175.5 0.19280.1942 0.1936 白玉溝村白玉組李姓居民家門口(距白中線北側 30 米,線高 12 米)68.6169.13 68.67 0.07740.0793 0.0780 表表 19 19 變
58、電站周圍敏感點無線電干擾場強監測數據表變電站周圍敏感點無線電干擾場強監測數據表 監測點位 測試頻率(MHz)/單位:dB(V/m)0.5 白玉溝村白玉組李姓居民家門口(距白鹿線南側 10 米,線高 12 米)16.5 白玉溝村白玉組李姓居民家門口(距白中線北側 30 米,線高 12 米)17.2 30 8.28.2、聲環境監測與分析、聲環境監測與分析 (1)施工期對聲環境影響調查 110kV 變電站施工期間的施工行為主要集中在變電站占地范圍內,站區場地進行平整后,四周先進行圍擋,并在變電站內進行施工分區,產噪設備區盡量遠離附近居民所在區域,施工期期間嚴禁在夜間進行產噪施工作業行為,施工期間在白
59、天不可避免的對周邊敏感目標密集的居民產生短期影響,但沒有發生人為故意擾民的現象。輸電線路施工期間的產噪行為主要為塔基基礎施工和桿塔的組立過程,塔基施工為點式工程,具有施工周期短,分布面廣的特點,塔基施工過程中很少采用大型產噪設備,該項目線路施工周圍無敏感點。(2)試運營期對聲環境的影響調查 110kV 變電站在運行期間站內的主要噪聲源為主變壓器和低壓電抗器,產生的噪聲具有低頻、連續性和穿透力強的特點;輸電線路運行期間主要產生電暈噪聲;本次竣工驗收對變電站廠界、環境保護 31 目標及變電站輸電線路沿線區域進行聲環境現狀監測,定量了解變電站和輸電線路的建設對區域聲環境的影響。(3)監測結果 通過對
60、聲環境現狀監測結果分析可以看出,在變電站廠界測得的晝間環境噪聲為 46.651.3dB(A),相同位臵處測得的夜間環境噪聲為 41.242.0dB(A),均低于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標準(GB12348-90)中類標準,即晝間 60dB(A),夜間 50dB(A),同時用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 12348-2008)中的 2 類標準,即晝間為 60dB(A),夜間為 50dB(A)校核,也符合該標準限值。變電站周圍環境 1 個敏感點晝間環境噪聲監測值為 47.5 dB(A);夜間環境噪聲監測值分別為 41.0dB(A);低于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3096-93)中 2 類標準,即晝間
61、 60dB(A),夜間 55dB(A),同時用聲環境質量標準(GB 30962008)中 2 類標準,即晝間60dB(A),夜間 50dB(A)校核,也符合該標準限值。線路兩側邊導線外投影 20m 處測得的晝間環境噪聲為 47.7dB(A);相同位臵處測得的夜間環境噪聲分別為 41.6dB(A);低于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3096-93)中 2 類標準,即晝間 60dB(A),夜間 50dB(A);同時用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 2 類標準,即晝間 60dB(A),夜間 50dB(A)校核,也符合該標準限值。線路周圍環境 2 個敏感點的晝間環境噪聲監測值分別為49.3dB
62、(A)、50.3 dB(A);相同位臵處測得的夜間環境噪聲分別為41.5 dB(A)、41.2dB(A);低于 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3096-93)32 中 2 類標準,即晝間 60dB(A),夜間 50dB(A);同時用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 2 類標準,即晝間 60dB(A),夜間 50dB(A)校核,也符合該標準限值。變電站四周廠界噪聲監測數據見表 20,變電站周圍敏感點噪聲監測數據見表 21,輸變電線周圍噪聲監測數據見表 22,輸變電線周圍敏感點噪聲監測數據見表 23,本次驗收調查報告中的數據引用監測的數據。表表 2020 變電站四周廠界噪聲監測數據表變電站四
63、周廠界噪聲監測數據表 監測點位 監測值/單位:dB(A)噪聲標準值 校核標準 晝間 夜間 晝間 夜間 晝間 夜間 變電站東墻外 1m 47.9 41.2 60 50 60 50 變電站西墻外 1m 48.1 41.2 變電站南墻外 1m 46.6 41.4 變電站北墻外 1m 51.3 42.0 表表 21 21 變電站周圍敏感點噪聲監測數據表變電站周圍敏感點噪聲監測數據表 監測點位 監測值/單位:dB(A)噪聲標準值 校核標準 晝間 夜間 晝間 夜間 晝間 夜間 過岡樓鎮白玉溝村白玉組C41 號門口(距變電站南側圍墻 20 米)47.5 41.0 60 50 60 50 表表 22 22 線
64、路周圍噪聲監測結果線路周圍噪聲監測結果 監測點位 監測值/單位:dB(A)噪聲標準值 校核標準 晝間 夜間 晝間 夜間 晝間 夜間 輸電線路邊導線外投影 20m 47.7 41.6 60 50 60 50 表表 23 23 線路周圍敏感點噪聲監測數據表線路周圍敏感點噪聲監測數據表 監測點位 監測值/單位:dB(A)噪聲標準值 校核標準 晝間 夜間 晝間 夜間 晝間 夜間 白玉溝村白玉組李姓居民家門口(距白鹿線南側 10 米,線高 12 米)49.3 41.5 60 50 60 50 白玉溝村白玉組李姓居民家門口(距白中線北側 30 米,線高 12 米)50.3 41.2 8.38.3、其它環境
65、影響調查、其它環境影響調查 33(1)水環境影響調查 變電站 本項目變電站內值守人員為1人或平時無人值班,變電站內生活污水主要產生于站內主控樓,為值守人員正常工作和生活產生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為COD、BOD5 和SS,站內生活污水產生量很少,日均產生量小于1m3。變電站內產生的生活污水經站內化糞池處理后,用于站內綠化灌溉或者定期清運至城市污水處理場進行集中處理,不對外直接排放,驗收調查期間沒有發現變電站內生活污水直接向站外采取有組織或無組織排放的情況。110kV 變電站內設有主變事故油池,事故油池在變電站內主變發生事故的情況下,用來貯存變壓器排出的廢油,廢油是油水混合物,屬于危險廢
66、物,廢油經油水分離裝臵分離后,廢油進行回收利用,不能利用的廢油和分離出來的水交送具有資質和處理能力的單位進行無害化處理。輸電線路 該項目的輸電線路主要采用自立鐵塔,線路沿線區域主要為農田環境,輸電線路運行期間不產生水污染物,經過本次現場調查,本次驗收輸電線路沿線不涉及飲用水源保護區,驗收輸電線路落實了施工期間環境保護措施,并嚴格落實文明施工行為,輸電線路的建設和運行沒有對沿線地表水體的水環境產生影響。(2)固體廢物環境影響調查 施工期固體廢物影響調查 34 施工期間產生的固體廢物主要是建筑垃圾和棄土、棄渣,主要包括變電站施工場地內土方開挖產生的棄土、棄渣,塔基基礎施工土方開挖產生的棄土、棄渣,
67、輸電線路牽張場地、臨時施工道路產生的棄土、棄渣以及變電站和輸電線路施工人員施工期間產生的生活垃圾。經本次現場進行調查,變電站周邊沒有棄土和棄渣現象,也沒有混凝土等建筑垃圾隨意堆砌、丟棄等現象,經與建設單位核實,變電站在設計施工過程中盡量土方挖填平衡,貫徹水土保持措施,剩余土方均由施工單位運至環保部門認可的指定地點處理,嚴禁隨意丟棄。輸電線路周邊環境主要為農田,本次調查期間沿線農田環境已經恢復耕作,已沒有臨時施工道路痕跡,可見臨時施工道路已經進行了復耕、復墾,輸電線路的建設沒有產生棄土、棄渣等固體廢物影響。運行期期固體廢物影響調查 輸電線路在運行期間不會產生固體廢物,變電站在運行期間會產生固體廢
68、物,固體廢物為站內工作人員日常工作和生活產生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產生量比較少,變電站內均設有生活垃圾收集裝臵,生活垃圾由市政環衛人員定期清運,不會對周邊環境產生影響。變電站內主變在事故狀態下存在變壓器油外瀉的可能性,變壓器油屬于危險固體廢物,需要嚴格管理。變電站內主變壓器只有在事故狀態下才可能存在變壓器油外泄的情況,站內各主變基礎下墊面鋪設有鵝卵石,卵石層四周設有集油坑和排油槽,外泄的廢油由集油槽流入站內主變地下事故油池,排出的油經真空凈油機進行凈化處理,凈化后的油可以回收利用,不能處理的廢油交給具有資質和處理能力的 35 單位進行處理,不會直接向外部環境進行排放,所以不會對變電站周邊區域的環
69、境產生影響。(3)生態恢復調查 該項目建設區域環境特征主要為農田環境,工程沿線區域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經現場調查,本工程的建設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很小。線路沿線植被基本得到恢復,工程在施工過程中落實了各項生態保護措施,積極恢復臨時占地的原有土地功能,本工程對農業生態系統的影響較小。9 9、調查結論與建議、調查結論與建議 9.19.1、驗收調查結論驗收調查結論 (1)環保措施落實情況調查結論 該項目在設計階段、施工階段和試運行階段嚴格落實了環境影響報告及其環評批復文件中的各項環境保護措施,工程在各個階段采取的環境保護措施比較合理,有效防治和減緩了各環境影響因子對項目區的環境影響,通過竣工環
70、境保護現場調查和對各項環境污染因子的監測,各污染因子均滿足相關環境保護評價標準要求,工程落實的各項環境保護措施切實有效。(2)生態環境影響調查結論 本次環保竣工驗收工程在施工期間積極貫徹了各項環境保護措施,有效減緩了對沿線自然生態系統、農業生態系統、林業生態系統的影響,工程建設所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切實有效,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本次驗收所涉及工程具備環保竣工驗收條件。36 (3)電磁環境調查結論 變電站四周工頻電場強度為 1.0461100V/m;變電站外衰減斷面工頻電場強度為 2.33111.60V/m;輸電線路衰減斷面處的工頻電場強 21.971100V/m;變電站周圍過岡樓鎮白玉溝村白玉
71、組 C41 號門口工頻電場強度為 5.4735.493V/m;輸變電線周圍白玉溝村白玉組李姓居民,白玉溝村白玉組陳姓居民 2 個敏感點工頻電場強度分別為 175.3175.7V/m、68.6169.13V/m;均滿足500kV 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HJ/T24-1998)中推薦執行的居民區工頻電場 4000V/m 的標準限值的要求。變電站四周工頻磁感應強度為0.02890.9810 T;變電站外衰減斷面工頻磁感應強度為0.03410.0886 T;輸電線路衰減斷面處的工頻磁感應強度為0.02750.9810T;變電站周圍過岡樓鎮白玉溝村白玉組C41號門口工頻磁感應強度
72、為0.04360.0456T;輸變電線周圍白玉溝村白玉組李姓居民,白玉溝村白玉組陳姓居民2個敏感點工頻磁感應強度分別為0.19280.1942T、0.07740.0793T;均滿足500kV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HJ/T24-1998)中推薦執行的對公眾全天輻射時的工頻磁感應強度100T的標準限值的要求。變電站四周 20m 距離處、0.5MHz 頻率的無線電干擾場強為16.619.8dB(V/m);變電站外衰減斷面測得的 0.5MHz 頻率的無線電干擾場強為 16.617.8dB(V/m);變電站周圍過岡樓鎮白玉溝村白玉組C41號門口0.5MHz 頻率的無線電干擾場強分
73、別為17.8dB 37(V/m);輸電線路邊線導線外 20m 距離處、0.5MHz 頻率的無線電干擾場強監測值為 16.9dB(V/m);輸變電線周圍白玉溝村白玉組李姓居民,白玉溝村白玉組陳姓居民 2 個敏感點 0.5MHz 頻率的無線電干擾場強分別為 16.5dB(V/m)、17.2dB(V/m);均低于高壓交流架空送電線無線電干擾限值(GB15707-1995)中規定的限值46dB(V/m)。結果表明各監測點位處的監測值均滿足相應評價標準限值,該項目從電磁環境保護角度具備驗收條件。(4)聲環境影響調查結論 變電站廠界 1m 處晝間夜間環境噪聲分別為 46.651.3dB(A)、41.242
74、.0dB(A),均低于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標準(GB12348-90)中類標準,即晝間 60dB(A),夜間 50dB(A),同時用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 12348-2008)中的 2 類標準,即晝間為60dB(A),夜間為 50dB(A)校核,也符合該標準限值。變電站周圍環境 1 個敏感點晝間環境噪聲監測值為 47.5 dB(A);夜間環境噪聲監測值分別為 41.0dB(A);低于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3096-93)中 2 類標準,即晝間 60dB(A),夜間 55dB(A),同時用聲環境質量標準(GB 30962008)中 2 類標準,即晝間60dB(A),夜間 50dB(
75、A)校核,也符合該標準限值。線路兩側邊導線外投影 20m 處測得的晝間環境噪聲為 47.7dB(A);相同位臵處測得的夜間環境噪聲分別為 41.6dB(A);低于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3096-93)中 2 類標準,即晝間 60dB(A),38 夜間 50dB(A);同時用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 2 類標準,即晝間 60dB(A),夜間 50dB(A)校核,也符合該標準限值。線路周圍環境2個敏感點的晝間環境噪聲監測值分別為49.3dB(A)、50.3 dB(A);相同位臵處測得的夜間環境噪聲分別為41.5 dB(A)、41.2dB(A);低于 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
76、3096-93)中2類標準,即晝間60dB(A),夜間50dB(A);同時用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2類標準,即晝間60dB(A),夜間50dB(A)校核,也符合該標準限值。從聲環境環境保護角度具備驗收條件。(5)水環境影響調查結論 本項目變電站內值守人員為1人或平時無人值班,生活污水日均產生量小于1m3。變電站內產生的生活污水經站內化糞池處理后,用于站內綠化灌溉或者定期清運至城市污水處理場進行集中處理,不對外直接排放,驗收調查期間沒有發現變電站內生活污水直接向站外采取有組織或無組織排放的情況。變電站內設有主變事故油池,事故油池在變電站內主變發生事故的情況下,用來貯存變壓器排
77、出的廢油,廢油是油水混合物,屬于危險廢物,廢油經油水分離裝臵分離后,廢油進行回收利用,不能利用的廢油和分離出來的水交送具有資質和處理能力的單位進行無害化處理。輸電線路運行期間不產生水污染物,經過本次現場調查,本次驗收輸電線路沿線不涉及飲用水源保護區,驗收輸電線路落實了施工期 39 間環境保護措施,并嚴格落實文明施工行為,輸電線路的建設和運行沒有對沿線地表水體的水環境產生影響。(6)固體廢物影響調查結論 經本次現場進行調查,變電站周邊沒有棄土和棄渣現象,也沒有混凝土等建筑垃圾隨意堆砌、丟棄等現象,經與建設單位核實,變電站在設計施工過程中盡量土方挖填平衡,貫徹水土保持措施,剩余土方均由施工單位運至
78、環保部門認可的指定地點處理,嚴禁隨意丟棄。變電站在運行期間會產生固體廢物,固體廢物為站內工作人員日常工作和生活產生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產生量比較少,變電站內均設有生活垃圾收集裝臵,生活垃圾由市政環衛人員定期清運,不會對周邊環境產生影響。輸電線路周邊環境主要為農田,本次調查期間沿線農田環境已經恢復耕作,已沒有臨時施工道路痕跡,可見臨時施工道路已經進行了復耕、復墾,輸電線路的建設沒有產生棄土、棄渣等固體廢物影響。輸電線路在運行期間不會產生固體廢物。(7)環境管理與監測調查結論 陜西省電力公司作為該項目的建設單位負責工程建設期間的統籌管理,作為項目委建單位,與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分別抽調專責人員組成施
79、工期間的環境管理機構,負責監督和落實施工期間的環境管理工作。作為該項目的運行管理單位,抽調專責技術人員,負責變電站和輸電線路運行期間的環境管理工作。40 經過竣工環保驗收調查,建設單位已經按照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表及其批復中要求設立并正常履行了施工期和試運營期的環境保護職責,施工期間的環境管理及試運行期間的環境監測工作也隨著本次竣工驗收監測工作的進行而基本完成。9.29.2 補充措施及建議補充措施及建議 針對本次調查所發現的問題,提出如下補救措施和建議:(1)運行管理單位需要加強向線路沿線周邊的公眾宣傳工作,提高公眾對輸變電工程的理性認識,以利于共同維護工程安全,減少風險事故的發生。(2)運行管理人員應嚴格執行后續的環境管理和監測計劃,在輸電線路運行工況發生較大變化時,應及時對線路沿線各環境保護目標處的工頻電、磁場強進行監測,并記錄存檔,以備環境保護管理部門隨時查閱。(3)運行管理人員應加強對線路沿線的巡查工作,及時發現并制止在線路走廊范圍內的違章建設行為,并拍攝照片存檔,及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反映。9.39.3、環保竣工驗收總結論環保竣工驗收總結論 綜上所述,該項目在設計、施工和試運行階段均已經落實了環評及其批復的環保措施,經現場調查核實以及對各污染因子的監測,調查結果和監測數據結果均表明工程的建設對環境的影響可以接受,工程已經具備環保竣工驗收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