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x地質大隊職工經濟適用房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總結報告監測單位:xx勘察院 2008年9月目 錄1 建設項目及項目區概況11.1項目概況11.2項目區概況31.3工程水土流失特點51.4現有水土保持措施簡介72 監測實施92.1監測目標與原則92.2監測工作實施情況103 監測內容和方法123.1監測內容123.2監測方法和頻次133.3監測時段153.4監測點布設154 不同侵蝕單元侵蝕模數的分析確定174.1侵蝕單元劃分174.2各侵蝕單元侵蝕模數185 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結果與分析305.1防治責任范圍動態監測結果305.2棄土棄渣動態監測結果325.3地表擾動面積動態監測結果345.4
2、土壤流失量動態監測結果356 水土流失防治動態監測結果366.1水土流失防治措施366.2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動態監測結果426.3運行初期水土流失分析467 結論487.1水土保持措施評價487.2監測工作中的經驗與問題531 建設項目及項目區概況1.1項目概況*第二發電有限公司三期工程是在二期主廠房擴建端預留場地上進行擴建的項目。工程區位于*市*區境內,東北方向距*市132km,南距*縣26km,南鄰*公路,東靠*工礦區城市道路,西側為*河,北側為起伏的低丘。 該廠原有裝機是2臺容量300MW的燃煤機組(#5、#6機組),于1995年動工建設,到1997年9月全部投產。本期工程屬三期工程,是在
3、二期工程基礎上的新建項目,建設規模為2300MW(#7、#8機組)的亞臨界純凝發電機組。動態投資25.117億元。本工程的建設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電力,對于*電網的安全運行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項目冷卻技術采用帶自然通風冷卻塔的二次循環方式,同步建設煙氣脫硫設施,設計煤種含硫量為0.33%,校核煤種含硫量為0.48%,脫硫裝置按含硫量為0.48%設計,技術成熟可靠,吸收劑廉價可得,副產品能夠綜合利用,采用石灰石石膏濕法煙氣脫硫工藝,脫硫效率在90%以上。本期工程沿用二期的布置格局,在二期主廠房擴建端預留場地上進行擴建。與二期主廠房貼建,汽機房A排柱對齊。脫硫島布置在煙囪的北側,廠區由南向北采用
4、升壓站、主廠房、煤場三列式布置格局,煤場在二期已建成。主廠房固定端朝東,擴建端向西,工程規劃總占地78.20hm2。冷卻塔、檢修維修間及材料庫等布置在主廠房的西面。制冷加熱站、酸堿庫布置在材料庫的北側。循環水泵房、生活消防泵房、蓄水池布置在冷卻塔附近。凈化站等取水設施布置在廠外。本期工程采用330KV出線與二期330KV母線相聯。水源利用黃河水,新建取水泵房和凈化站,增設一根由凈化站到廠區的補給水管線,長6.0km。電廠取水口處黃河百年一遇洪水位為1380.0m,廠址西側*河百年一遇洪水位為1477.1m,因此,廠址防洪標準為百年一遇洪水。電廠一、二期項目生活區布置在廠區的東側,本期工程不再考
5、慮增加用地面積,按商品房計列投資費用。施工場地區布置在廠址以西大沙溝西側,占地約17.91hm2(其中6 hm2為已征地,其余11.91hm2為臨時租地),本期施工生活區利用原二期施工生活區。燃煤主要通過鐵路運輸,鐵路在一、二期工程時已建成,能滿足三期工程2300MW機組燃煤的運輸要求。公路運煤由地方運輸部門承運,運煤汽車直接堆至斗輪機煤場或采用汽車卸煤溝。本期新建運煤道路1.4km。灰場仍然利用二期膠泥淌灰場,灰管輸送長度11km,在二期時已征地,灰管基礎在二期時也已完成,本期只進行了灰管敷設。煤渣采用汽車運輸至渣場,渣場初期占地6.4hm2,遠期規劃占地19.6hm2。初期渣場已建成運行。
6、排泥場位于凈化站北側的山溝,占地10.81hm2。本期建設一條由凈化站到排泥場的排泥管線,長2.1km。2003年6月*電廠三期工程項目建議書上報國家發改委,2003年5月通過了中國國際工程咨詢中心組織的專家評估論證,并于2004年1月以咨能源200417號上報國家發改委。2003年3月,由*第二發電有限公司委托*電力設計院完成了*電廠三期工程初步可性行研究報告。2005年3月水利部以水函200580號文件對關于*電廠三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復函進行了批復, 2005年9月30日獲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式核準(20051898號文)。主體工程于2004年6月開始,于2007年1月結束,共32個
7、月。2006年9月10日#7機組投產發電,2007年1月25日#8機組投產發電。1.2項目區概況1.2.1自然概況1.2.1.1地形地貌項目區屬于*市*區,地貌類型屬黃河北岸的寶積山傾斜平原,周圍山丘環繞,中間平坦,北高南低,略向黃河傾斜。廠址海拔高程為14761488m,地面坡度1.2%。膠泥淌灰場為山谷灰場,山谷走向近東西形態,呈半封閉狀,溝底地形起伏較大,沖溝中間有零星孤立山丘、山梁等。渣場為低山谷地,高程為14701490m,溝內為砂卵石土,荒地,無居民。排泥場為一荒溝,高程為14061420m,地形波狀起伏,溝內無耕地,植被稀少。1.2.1.2氣候氣象項目區位于我國*腹地,氣候屬于半
8、干旱性氣候,主要特點是:年降水量少,蒸發量大,風沙天氣多,溫差大,日照時間長。由于項目所在的*區原屬于*縣管轄,后升格為*市的一個縣級區,因此,*區無氣象長系列的資料,一般引用較長系列的氣象資料時,多引用鄰區*縣氣象站資料。據*縣氣象站資料,項目區多年平均降水量237.6mm,年蒸發量1653.5mm,年平均風速1.1m/s。詳見表11。表11 *氣象站多年的氣象資料項目單位數值備注年平均氣壓hpa860.4年平均氣溫OC9.0年蒸發量mm1653.5年平均風速m/s1.1年平均降水量mm237.6歷年最大一日降水量mm68.1連續最長降雨量mm91.8全年主導風向NE、SE1.水文黃河是流經
9、該地區的主要河流,由*至*后,自西南流向東北。每年710月為洪水季節,14月、1112月為枯水季節。多年平均徑流量約266.8億m3,多年平均含沙量6.54kg/m3。膠泥淌灰場在平面上匯水區呈半圓形,流程短,比降大,匯水相對比較集中,經計算,100年一遇洪峰流量為37.2m3/s,50年一遇洪峰流量為32.7m3/s。排泥場平時為干溝,只在暴雨季節才有少量水流,100年一遇洪峰流量小于1.0m3/s。渣場匯水面積約為1.3km2,50年一遇洪水總量為4.72萬m3。1.2.1.4植被項目區植被屬荒漠半荒漠植被類型,天然植物以堿蓬、駱駝蓬等蒿屬植物為主,在取水口黃河岸邊有小片天然次生林或人工林
10、,植被覆蓋率在10%以下。干旱少雨多風的氣候特點和荒漠半荒漠的土壤植被特征,便該區域自然生態環境比較脆弱。適合本區生長的綠化樹草種有:側柏、圓柏、云杉、新疆楊、紅柳、紫穗槐、檸條、紅葉小檗、金葉女貞、小葉黃楊、月季、玫瑰、多年生黑麥草、高羊茅等。1.2.1.5地質、土壤廠址處于旱*斷陷盆地西南部邊緣,該盆地是中上更新世以來形成的近南北向展布的狹長形半閉合地塹式盆地,并接受北部山區洪水沉積,形成了巨厚的洪積層,第四系地質構造以角礫、碎石為主,夾有黃土狀粉土、粘性土及砂土薄層,下伏第三系基巖。灰場在區域地質構造格局上位于隴西旋卷構造體系第二褶皺帶,場內出露有全新統、更新統和侏羅系上統和中統地層。該
11、區域地層結構主要為根植土、黃土和第三系砂巖。耕植土厚度0.20.4m,密實度及強度呈不均勻性;黃土厚度1020m,其中夾雜有較薄細沙和粉沙;第三系砂巖厚度大于30m,整體性較好,密實度和強度均較高。1.2.2社會經濟概況項目區所在的*區屬*市,是新規劃的工礦區。全區總人口19.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約2萬,農業人口17.3萬。區域經濟以煤電產業為主。農業以種植業為主,主要種植小麥、玉米、黃豆等農作物和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區內的*礦務局所屬的寶積山煤礦、紅會煤礦、王家山煤礦以及地方所屬的井兒川煤礦、瓷窯煤礦和地方小窯煤均在電廠50km的范圍內,為該地區的骨干企業。*電廠和*礦務局的發展,帶動鄉鎮
12、經濟迅速發展。目前*電廠、*礦務局已和煤礦配套的加工企業,已逐漸連成一片,成為這里經濟的主要增長點。1.3工程水土流失特點1.3.1工程建設期水土流失特點 項目區水土流失類型以水力侵蝕為主,兼有局部的風力侵蝕和重力侵蝕。1.3.1.1廠區a) 施工準備期在施工準備期,主要是四通一平工作。首先進行場地的平整,進行部分挖方及填方工作,因此,由于原地貌土地的擾動和土方的流轉,造成原有的地面的覆蓋物或地表結皮被清除,大面積的土地將完全暴露在外,土體疏松,可能導致坡面水土流失和棄土棄渣流失。b) 土建施工期在土建施工階段,將進行施工場地平整、基坑開挖、樁基工程及建(構)筑物的建設,施工材料運輸、土石方外
13、運和回填量均很大,堆置的松散土體較多,在土方流轉過程中,極易產生棄土棄渣流失。c) 機組安裝及測試期在機組安裝及測試期,對地表的挖填擾動全部結束,土建施工期的臨時堆土、石及設備材料均已清理運走, 已開始進行場地平整,該時段仍有少部分裸露地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但流失強度已大大降低。1.3.1.2施工區a) 施工準備期在施工準備期間,場地的平整等施工活動擾動地表,破壞原有植被,使地面裸露,易引起水土流失。b) 施工期施工期間主要是堆放建筑材料及修筑臨時建筑工程,比較容易產生水土流失;在設備組裝、機組安裝及機組測試期,施工場地區大部分被設備和建筑材料占壓,水土流失較小。另外,這一時期的生活垃圾和廢棄物
14、也將造成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1.3.1.3灰渣場和排泥場該區域的水土流失主要產生在灰壩加高、攔渣壩和擋泥壩修筑施工期間,建筑材料堆放占壓地表、攔渣壩和擋泥壩基礎開挖、壩體施工都將造成水土流失,特別是雨季施工流失量會加劇。隨著施工的進行,流失強度將逐漸減少。工程結束后,水土流失量會很小。1.3.1.4廠外其它工程區該區域施工場地只有凈化站及取水設施施工呈現點狀形式,挖填方量較大,對地表擾動較為劇烈。管線和道路的施工區域呈線形分布,挖填方量較小,一般土方都沿道路、管溝堆放,容易產生水土流失,特別是由于地表起伏,坡面堆放的土方流失強度較大。施工結束后,將土方回填,平整土地,水土流失大大減少。1.3.
15、2運行期水土流失特點*電廠三期工程建成后,廠區和凈化站區域大部分被建筑物、地坪、道路所占壓使用,裸露的土地采取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進行綜合防治,施工場地區采取了綠化措施,運煤、運渣道路設置了完整的排水系統,灰渣場和排泥場采取了工程措施,運行期人為活動對地表的擾動很小,工程建設區域范圍內水土流失將大大減少,電廠排放的固體廢棄物得到有效攔擋,水土流失將以自然因素影響為主,流失量很小。1.4現有水土保持措施簡介電廠二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中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主要對象有廠區、生活區和凈化站等區域的植物措施,以及膠泥淌灰場、輸灰管線區域、取料場區域、主廠區的防護措施和土地整治措施,這些措施已較好地得到落實,詳
16、述如下:1.4.1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一期灰渣場:灰渣場由1條主壩和4條副壩圍截而成,在灰場內設了一條排水道。二期膠泥淌灰場:在兩個山谷口建了2個灰壩,灰壩按碾壓砂礫石透水壩設計。1壩初期壩高16m,壩頂長度421m,壩頂寬5m,上、下游壩坡均為1:2.25,壩的下游中部設有一條2m寬的馬道;2壩初期壩高23m,壩頂長度525m,壩頂寬5m,上、下游壩坡均為1:2.25,壩的下游中部設有一條2m寬的馬道。灰場內設有1、2鋼筋混凝土臥式排水道形式的兩條排水系統,將灰場澄清水和雨水分別排往1、2灰壩下游的天然沙溝。這些措施有效防止了灰渣流失。目前一、二期灰渣場都在運行,運行終期將覆土綠化或改造成可利用
17、的農用地。主廠區:施工中充分利用場地的坡度,挖填結合,合理進行土方調配,盡可能減小土石方工程量;施工中的棄土棄渣集中堆放于煤場南側的低洼地,并將渣面整平夯實,目前已成為煤場的便道:廠區大臺階間設置擋土墻,小臺階間設護坡,以穩定開挖地面,防止滑塌;廠區雨洪設自流式排水溝、管排入蓄滲水渠,最終排入黃河。輸灰管線區域:局部容易產生水土流失的地段采取了漿砌石護坡,施工后約3000m3的棄渣得到合理堆放,并修建了擋渣墻,開挖后的施工場地進行了土地整治。取料場區域:施工后進行了土地整治,目前已成為農用地。施工區、施工生活區:在施工結束后清除廢棄物,平整場地。施工區內的建筑垃圾運至一期渣場堆存。1.4.2水
18、土保持植物措施電廠從建廠初期就將廠區及其周圍綠化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成立了綠化機構,配備了專職綠化人員及綠化工具。對廠區進行了綠化規劃,并全面實施了二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中的綠化措施,在廠區的裸露地、閑置地用植被覆蓋地面,綠化美化。電廠修建了綠化水泵房、埋設引水管道等用于綠化的設施,先后種植了國槐、油松、云杉、側柏、連翹、丁香等喬灌木,局部地段種植草坪。現有電廠主廠區綠化面積約18.1hm2,生活區12.5hm2,凈化站、取水泵房、工業蓄水池及污水站周圍5.6hm2。累積綠化面積36.2 hm2左右,成活率達到85以上。通過采取上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有效防治了廠區及周圍的水土流失,改善了電廠
19、及周圍的生態環境。2 監測實施 對項目建設的水土保持防治責任范圍內的水土流失數量、強度、成因及其動態變化過程進行監測,對水土保持方案設計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實施情況、實施效果進行分析評價;對項目水土流失治理達標情況進行評價,為竣工驗收提供依據;積累項目建設期水土保持方面的數據資料和監測管理經驗,為實施監督管理提供依據。2.1監測目標與原則水土保持工程監測目標 根據批復的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監測目標主要有3個方面: (1)對水土流失動態實施監測分析,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依據;(2)對水保措施及其效果進行評價,為水土保持設施管護提供依據;(3)對水土流失效果進行評價,為開發建設項目管理運行提供依據。2
20、.1.2水土保持監測的原則根據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電廠三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報批稿)以及工程所處的階段、水土流失監測的目標、確定本項目監測工作的原則。(1)全面調查與重點調查相結合全面調查即對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進行核實,并對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狀況進行全面調查,制定監測總體布局與安排。在全面調查的基礎上,確定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監測的重點區域,并確定相應的觀測方法。(2)定期調查和動態觀測相結合對水土流失防治分區、地形地貌、地面組成物質、植被種類、覆蓋度等變化隨主體工程總體布局與施工進度變化而變化,通過定期(按月、季或年調查,視地面變動大小而定,特殊情況下可
21、增加調查頻次)調查獲取。對土壤侵蝕形式、降雨量、徑流量、泥沙量、工程實施進展與防治效果等因子,根據項目不同階段地面變化情況,設置定期或不定期的、定位或不定位的觀測點。按照一定的時間間隔進行觀測記錄,作為分析水土保持工程實施和運行期兩個不同階段水土流失動態變化的分析指標。(3)調查、觀測與巡查相結合隨著工程施工進度變化、場地水土流失存在的問題和隱患也在不斷的變化。為了及時掌握各種可能出現的水土流失問題,及時處理,消除隱患。除上述調查和觀測外,進行不斷的巡查以保證水土保持監測的實效。(4)實際調查觀測和已有成果相結合對于項目建設期不同場所的水土流失應通過實地調查和觀測獲取相應的數據;對原地面的水土
22、流失可以通過相似區域水土流失研究結果進行分析計算。對于水土流失防治效果通過實地調查和觀測,結合已有的觀測結果相互驗證分析。2.2監測工作實施情況從2006年4月受業主委托開展監測工作到2008年7月,監測人員根據項目監測實施細則確定的內容、方法及時間,定期、不定期到現場進行定點定位和調查監測,隨時掌握工程建設過程中的擾動面積、棄土棄渣及土地整治、植物措施等各項水保工程的開展情況,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進行各項防治措施和施工期基本擾動類型的侵蝕強度調查,及時了解項目建設過程中的水土流失情況,并做好監測記錄,為確保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加強項目建設過程中的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提供了一
23、定依據,具體監測過程詳見表21。表21 水土保持監測記錄表監測時間監測內容備注2006年4月19日 合同簽定后,到工程建設區全面了解情況,明確監測范圍及重點監測區域2006年4月215月8日結合外業情況完成監測實施細則2006年5月10日 到現場布設監測點,重點進行基本擾動類型侵蝕強度監測2006年6月至15日到凈化站進行擾動面積監測2006年7月至1317日到現場進行各區擾動面積、棄土棄渣整治堆放監測2006年9月至2021日到現場進行擾動面積及防治措施調查。重點進行基本擾動類型侵蝕強度監測2006年11月至3012月3日到現場進行擾動面積及防治措施調查。重點進行基本擾動類型侵蝕強度監測20
24、07年5月14日 到現場重點進行植物措施和侵蝕量監測2007年8月28日 到現場進行各區面積及防治措施調查。重點進行植物措施面積的監測。2007年10月9日 到現場進行各區面積及防治措施調查,重點進行防治措施調查和侵蝕強度監測2007年11月25日 到現場進行擾動面積及防治措施調查。重點進行基本擾動類型侵蝕強度監測2008年5月69日到現場進行各區面積及防治措施調查,準備驗收工作。2008年5月306月2日到現場進行各區面積及防治措施、成活率調查,準備驗收工作。3 監測內容和方法3.1監測內容依據*電廠三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按規范要求,結合項目實際,本項目監測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3.
25、1.1防治責任范圍動態監測建設項目的防治責任范圍包括項目建設區和直接影響區。項目建設區分為永久占地和臨時占地,永久占地面積在項目建設前已經確定,施工階段及項目運行階段保持不變,臨時占地面積及直接影響區的面積則隨著工程進展有一定變化,防治責任范圍動態監測主要是通過監測臨時占地和直接影響區的面積,確定建設項目的防治責任范圍面積。3.1.2棄土棄渣動態監測主要監測棄渣量、棄土棄渣堆放情況(棄土棄渣的占地面積,堆渣高度、坡長及坡度,棄渣流失量等)、防護措施及攔渣率。3.1.3水土流失防治動態監測水土流失防治動態監測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及臨時措施的監測。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包括臨時防護措施)實施
26、數量、質量;防護工程穩定性、完好程度、運行情況、措施的攔渣保土效果。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包括不同階段林草種植面積、成活率、生長情況及覆蓋度;擾動地表林草自然恢復情況;植被措施攔渣保土效果。水土保持臨時措施的實施情況,如實施數量、質量、運行情況和臨時措施的攔渣保土效果。3.1.4施工期土壤流失量動態監測針對不同地表擾動類型的流失特點,對不同地表擾動類型,采用樁釘法進行多點位、多頻次監測,經綜合分析得出不同擾動類型的侵蝕強度及水土流失量。3.2監測方法和頻次根據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的規定要求,結合項目區的地形、地貌及侵蝕類型,按調查監測和地面定位觀測等方法進行。調查監測調查監測是指
27、定期或不定期通過現場實地勘測,采用GPS定位儀結合1:70000的地形圖、數碼相機、標桿、鋼尺等工具,按不同地貌類型分區測定擾動地表類型及擾動面積,填表記錄每個擾動類型區的基本特征(擾動土地類型、開挖面坡長、坡度)及水土保持措施(護坡工程、土地整治工程等)實施情況。 面積監測:采用手持式GPS對監測點定位、現場丈量的方法進行。首先對全線進行地貌類型分區,在各類型區布設3-5個監測點并用GPS定位。丈量擾動區域的長和寬的水平距離,并計算其擾動面積。 植被監測:選有代表性的地塊作為標準地,標準地的面積為水平投影面積,要求喬木林2020m、灌木林55m、草地22m。分別取標準地進行觀測并計算林地郁閉
28、度、草地蓋度和各類型區林草林草覆蓋率。計算公式為:D=fd/Fe C=f/F式中:D林地郁閉度(或草地蓋度);C林草覆蓋度,%;fd樣方內樹冠(草冠)投影面積,m2;Fe樣方面積,m2;f林草地面積,hm2;F類型區總面積,hm2。3.2.2定位監測對生態敏感區域采用樁釘法、侵蝕溝樣方法。樁釘法:布設樣地規格為1.52.0m,長邊順坡,期前將長50cm、直徑1cm的鋼釬(侵蝕測針)按照上中下、左中右縱橫各三排共9根打入地下,釘帽與地面齊平,并在釘帽上涂上紅漆,編號登記。監測年限內于每年5、7、9、11月底分別觀測釘帽距地在高度,計算土壤侵蝕深度和土壤侵蝕量。每遇日降雨量20mm或風速5m/s時
29、在雨后或風后加測。觀測釘帽出露地面高度,計算土壤侵蝕深度和土壤侵蝕量。計算公式:A=ZS cos/(1000)式中:A土壤侵蝕量,m3;r土壤容重,t/m3;Z侵蝕厚度,mm;S侵蝕面積,m2;坡度。 水土流失簡易觀測場示意圖 侵蝕溝樣方法:在已經發生侵蝕的地方,通過選定樣方,測定樣方內侵蝕溝的數量和大小來確定侵蝕量。樣方大小取510m寬的坡面,侵蝕溝按大(溝寬大于100cm)、中(溝寬30100cm)、小(溝寬小于30cm)分三類統計,每條溝測定溝長和上、中、下各部位的溝頂寬、底寬和溝深來推算流失量。侵蝕溝樣方法通過調查實際出現的水土流失情況推算侵蝕強度。重點是確定侵蝕歷時和外部干擾。及時了
30、解工程進展和施工狀況,通過照相、錄像等方式記錄、確認水土流失的實際發生過程。3.2.3巡查由于開發建設項目施工場地的時空變化復雜,定位監測有時比較困難,如臨時堆土石料的時間很短,來不及監測,土料已經搬走;不斷變化的渣、料場常因各種原因造成水土流失,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水土流失。場地巡查的重點一般是棄土棄渣場、大型開挖面、開挖量大的取土場及周邊有來水的陡峭和破碎工作面。3.3監測時段根據規范的規定,監測時段可分為施工期、試運行期、生產運行期三個大的時段。由于2006年4月業主才委托監測工作,此時工程已進入施工期的后期。鑒于工程的進展情況和監測介入時期,本工程的水土保持監測只能進行前兩個時段的監
31、測,即施工期、試運行期。在施工期前期的監測中,對于原生地貌植被、土壤侵蝕等的監測,只能在施工區的周邊選擇樣方小區補設監測點,以獲取相應的監測數據;對于前期的擾動情況的監測,選擇相類似的工程階段進行補充監測(如凈化站、排泥場、渣場均在不同的年份開工),監測相應時段的侵蝕強度。對于生產運行期的監測,由業主根據工程的需要另行委托有相關資證的機構進行。3.4監測點布設*電廠三期工程是點狀和線狀相結合的建設生產類項目,其中廠址區和灰渣場區為點狀工程,施工面積大,水土保持防治措施集中;廠外設施區(凈化站及取水設施區域、廠外道路區、廠外管線區)為線狀工程,施工面不大,但線路分布較長,措施的布設不集中。根據批
32、復的水土保持方案,點狀工程監測主要布設在廠址區和灰渣場區,線狀工程監測點主要布設在廠外設施區。因此,按照不同分區的特點,布設監測點12處,其中:原生地貌平地、坡地樁釘法監測點各2處;擾動地表開挖回填區域監測點2處、占壓區域監測點1處、堆棄區域監測點1處;防治措施中有植被措施區域監測點2處、有工程攔擋措施區域監測點1處、土地整治區域監測點1處;詳見表31。表31 固定監測點位置表單元劃分編號工程區域劃分類型經度緯度監測方法原地貌侵蝕單元1原始地面平地監測點(廠區)平地104453436432.6樁釘法2原始地面平地監測點(渣場區)平地1044153.9364334.7樁釘法3原始地面坡地監測點(
33、排泥場區)坡地1043423.2364313.6樁釘法4原始地面坡地監測點(渣場區)坡地1044154.2364334.9樁釘法擾動地表侵蝕單元5擾動地面平地監測點(凈化站及取水設施)開挖回填1043815364423樁釘法6擾動地面平地監測點 (凈化站及取水設施)開挖回填1043821364424樁釘法7擾動地面平地監測點(施工場地區)占壓1044512.3364351.6樁釘法8擾動地面坡地監測點(廠區)堆棄1044514.4364353.7樁釘法防治措施分類9攔擋措施監測點 (排泥場區)攔擋1043423.5364313.3樁釘法10植物措施監測點 (廠區)植物1044523.63643
34、27樁釘法11植物措施監測點 (廠區)植物1044523.5364325樁釘法12土地整治區域監測點(施工場地區)土地整治1044512.9364352.1樁釘法4 不同侵蝕單元侵蝕模數的分析確定4.1侵蝕單元劃分根據水土流失特點,可以將施工期項目防治責任范圍劃分為原地貌(未施工地段)、擾動地表(各施工地段)和實施防治措施的地表(水泥構筑物及防治措施等無危害擾動)三大類侵蝕單元。在施工初期,原地貌所占比例較高,隨著工程進展,擾動地表的面積逐漸增大,原地貌所占比例逐漸減少;最終原地貌完全被擾動地表和防治措施地表取代,隨后防治措施逐漸實施,實施防治措施的地表比例大增。施工期某時段(一般以年計)的土
35、壤流失量即等于該時段各基本侵蝕單元的面積與對應侵蝕強度乘積的總和。因此侵蝕單元劃分及侵蝕強度的監測確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原地貌侵蝕單元劃分原地貌侵蝕單元劃分,應按地類、地形、地表物質組成來進行劃分。鑒于*電廠工程區所占的地類大都屬于棄耕地或荒地,只有部分補水管線經過耕地。所占的土地其地表組成物質相近,均為黃土,植被蓋度均低于15%(耕地除外),根據工程占地的這些特性,影響原生地表土壤侵蝕的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素,因此將原地貌侵蝕單元劃分為平地(坡度10)和坡地(坡度10)。4.1.2地表擾動類型劃分地表擾動類型劃分,應按工程開挖、埋填、占壓和堆積四種方式進行。根據電廠工程的特點,這四種擾動方式
36、對于水力侵蝕的特點來說,影響土壤侵蝕的最主要因素是擾動后微地形的地面坡度,坡度越大,侵蝕量越大。因此,將擾動地表的侵蝕單元劃分為開挖回填(坡度10)、堆棄(坡度10)和占壓(坡度10)三類。4.1.3防治措施分類按照水土保持工程的類型,防治措施可分為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臨時防護措施三類,因此按防治措施分類也應分成上述三類。在各類措施的下一級可按不同的措施細分侵蝕單元。*電廠三期工程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擋土墻、護坡、排水、綠化措施、道路及廣場硬化、攔渣壩、攔泥壩、土地整治及覆土綠化等。與地表擾動類型相對應,可將措施類型侵蝕單元劃分為攔擋、植物和土地整治三類。4.2各侵蝕單元侵蝕模數4.2.1原
37、地貌侵蝕模數為了監測原地貌水力侵蝕模數,監測項目組對2006年7月2008年6(2年)期間的原地貌兩個侵蝕單元即平地和坡地上的4組監測點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與分析,監測結果表明:坡地較平地上的面蝕明顯,平地上侵蝕厚度最大0.8mm,最小0.5mm,坡地上侵蝕厚度最大達到3.6mm,最小2.1mm,但無明顯溝蝕,因此計算侵蝕量時只按面蝕量計算,監測表見表41,42,43,44。表41 測針法測定原地貌平地土壤流失量登記表組別2006年5月2007年5月侵蝕厚度(mm)備注第一組第二組標樁10.6 0.5 水力侵蝕量標樁20.5 0.7 水力侵蝕量標樁30.7 0.6 水力侵蝕量標樁40.6 0.
38、5 水力侵蝕量標樁50.5 0.6 水力侵蝕量標樁60.6 0.7 水力侵蝕量標樁70.8 0.6 水力侵蝕量標樁80.6 0.7 水力侵蝕量標樁90.5 0.5 水力侵蝕量平均侵蝕厚度0.6 0.6 H平均=h坡度()00容重(t /m3)1.341.34測定值侵蝕量(t)0.00236 0.00233 A=rSZcos/1000表42 測針法測定原地貌平地土壤流失量登記表組別2007年6月2008年6月侵蝕厚度(mm)備注第一組第二組標樁11.1 0.8 水力侵蝕量標樁20.9 1.3 水力侵蝕量標樁31.2 1.1 水力侵蝕量標樁41.1 0.8 水力侵蝕量標樁50.9 1.1 水力侵蝕
39、量標樁61.1 1.2 水力侵蝕量標樁71.4 1.1 水力侵蝕量標樁81.1 1.3 水力侵蝕量標樁90.8 0.8 水力侵蝕量平均侵蝕厚度1.1 1.0 H平均=h坡度()00容重(t /m3)1.341.34測定值侵蝕量(t)0.00425 0.00420 A=rSZcos/1000表43 測針法測定原地貌坡地土壤流失量登記表組別2006年5月2007年5月侵蝕厚度(mm)備注第一組第二組標樁12.7 2.1 水力侵蝕量標樁22.4 3.3 水力侵蝕量標樁33.0 2.7 水力侵蝕量標樁42.7 2.1 水力侵蝕量標樁52.4 2.7 水力侵蝕量標樁62.7 3.0 水力侵蝕量標樁73.
40、6 2.7 水力侵蝕量標樁82.7 3.3 水力侵蝕量標樁92.1 2.1 水力侵蝕量平均侵蝕厚度2.7 2.7 H平均=h坡度()1617容重(t /m3)1.341.34測定值侵蝕量(t)0.01034 0.00294 A=rSZcos/1000表44 測針法測定原地貌坡地土壤流失量登記表組別2007年6月2008年6月侵蝕厚度(mm)備注第一組第二組標樁15.03.9水力侵蝕量標樁24.56.1水力侵蝕量標樁35.65.0水力侵蝕量標樁45.03.9水力侵蝕量標樁54.55.0水力侵蝕量標樁65.05.6水力侵蝕量標樁76.75.0水力侵蝕量標樁85.06.1水力侵蝕量標樁93.93.9
41、水力侵蝕量平均侵蝕厚度5.05.0H平均=h坡度()1617容重(t /m3)1.341.34測定值侵蝕量(t)0.01937 0.00550 A=rSZcos/1000根據以上監測數據分別計算項目區原地貌平地和坡地上的水力侵蝕模數,計算結果見表45,46,47,表48。表45 測針法測定原地貌平地土壤侵蝕模數計算表組 別2006年5月2007年5月備注第一組第二組平均厚度(mm)0.6 0.6 H平均=h坡度()0 0 容重(t/m3)1.341.34測定值侵蝕量(t)0.00236 0.00233 A=ZScos/1000侵蝕模數(t/km2a)787.04 777.32 水力侵蝕量侵蝕模
42、數平均值782 水力侵蝕量表46 測針法測定原地貌平地土壤侵蝕模數計算表組 別2007年6月2008年6月備注第一組第二組平均厚度(mm)1.1 1.0 H平均=h坡度()0 0 容重(t/m3)1.341.34測定值侵蝕量(t)0.00425 0.00420 A=ZScos/1000侵蝕模數(t/km2a)708.33 699.59 水力侵蝕量侵蝕模數平均值704 水力侵蝕量表47 測針法測定原地貌坡地土壤侵蝕模數計算表組 別2006年5月2007年5月備注第一組第二組平均厚度(mm)2.7 2.7 H平均=h坡度()16 17 容重(t/m3)1.341.34測定值侵蝕量(t)0.0103
43、4 0.00294 A=ZScos/1000侵蝕模數(t/km2a)3448.23 978.55 水力侵蝕量侵蝕模數平均值2213 水力侵蝕量表48 測針法測定原地貌坡地土壤侵蝕模數計算表組 別2007年6月2008年6月備注第一組第二組平均厚度(mm)5.0 5.0 H平均=h坡度()16 17 容重(t/m3)1.341.34測定值侵蝕量(t)0.01937 0.00550 A=ZScos/1000侵蝕模數(t/km2a)3228.53 916.20 水力侵蝕量侵蝕模數平均值2072 水力侵蝕量根據以上原地表監測點數據,得出本項目原生地貌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水力侵蝕模數為1443t/km2a
44、,由于本期工程大部分占地類型為平地,故項目區的原始地表侵蝕模數略小于水保方案中的2000 t/km2a。4.2.2各地表擾動類型侵蝕模數擾動地表平地侵蝕單元的土壤侵蝕模數主要通過樁釘法實測得出。監測項目組對2006年7月2008年6月期間的各擾動類型侵蝕單元上的4組監測點的數據數據采集、整理與分析,計算結果見表49、410、411、412。表49 測針法測定開挖回填擾動地表土壤流失量登記表組別2006年5月2007年5月侵蝕厚度(mm)備注第一組第二組標樁13.3 2.6 水力侵蝕量標樁22.9 4.0 水力侵蝕量標樁33.7 3.3 水力侵蝕量標樁43.3 2.6 水力侵蝕量標樁52.9 3
45、.3 水力侵蝕量標樁63.3 3.7 水力侵蝕量標樁74.4 3.3 水力侵蝕量標樁83.3 4.0 水力侵蝕量標樁92.6 2.6 水力侵蝕量平均侵蝕厚度3.3 3.3 H =h坡度()00容重(t /m3)1.341.34測定值侵蝕量(t)0.01331 0.01315 A=rSZcos/1000表410 測針法測定開挖回填擾動地表土壤流失量登記表組別2006年5月2007年5月侵蝕厚度(mm)備注第一組第二組標樁13.3 2.6 水力侵蝕量標樁22.9 4.1 水力侵蝕量標樁33.7 3.3 水力侵蝕量標樁43.3 2.6 水力侵蝕量標樁52.9 3.3 水力侵蝕量標樁63.3 3.7
46、水力侵蝕量標樁74.4 3.3 水力侵蝕量標樁83.3 4.1 水力侵蝕量標樁92.6 2.6 水力侵蝕量平均侵蝕厚度3.3 3.3 H =h坡度()00容重(t /m3)1.341.34測定值侵蝕量(t)0.01334 0.01318 A=rSZcos/1000表411 測針法測定擾動地表占壓土壤流失量登記表組別2006年5月2007年5月侵蝕厚度(mm)備注第一組第二組標樁11.1 0.8 水力侵蝕量標樁20.9 1.3 水力侵蝕量標樁31.2 1.1 水力侵蝕量標樁41.1 0.8 水力侵蝕量標樁50.9 1.1 水力侵蝕量標樁61.1 1.2 水力侵蝕量標樁71.4 1.1 水力侵蝕量
47、標樁81.1 1.3 水力侵蝕量標樁90.8 0.8 水力侵蝕量平均侵蝕厚度1.1 1.0 H =h坡度()00容重(t /m3)1.341.34測定值侵蝕量(t)0.00425 0.00420 A=rSZcos/1000表412 測針法測定擾動地表堆棄土壤流失量登記表組別2007年6月2008年6月侵蝕厚度(mm)備注第一組第二組標樁14.23.3水力侵蝕量標樁23.85.2水力侵蝕量標樁34.74.2水力侵蝕量標樁44.23.3水力侵蝕量標樁53.84.2水力侵蝕量標樁64.24.7水力侵蝕量標樁75.64.2水力侵蝕量標樁84.25.2水力侵蝕量標樁93.33.3水力侵蝕量平均侵蝕厚度4
48、.24.2H =h坡度()17.518容重(t /m3)1.341.34測定值侵蝕量(t)0.00373 0.01109 A=rSZcos/1000根據以上監測數據分別計算項目區擾動地表開挖回填、占壓、堆棄三類不同侵蝕單元的侵蝕模數,計算結果見表413,414,415,416。表413 測針法測定擾動地表開挖回填土壤侵蝕模數計算表組 別2006年5月2007年5月備注第一組第二組平均厚度(mm)3.33.3H平均=h坡度()00容重(t/m3)1.341.34測定值侵蝕量(t)0.0133 0.0131 A=ZScos/1000侵蝕模數(t/km2a)4438.09 4383.30 水力侵蝕量
49、侵蝕模數平均值4411 水力侵蝕量表414 測針法測定擾動地表開挖回填土壤侵蝕模數計算表組 別2006年5月2007年5月備注第一組第二組平均厚度(mm)3.3 3.3 H平均=h坡度()00容重(t/m3)1.341.34測定值侵蝕量(t)0.0133 0.0132 A=ZScos/1000侵蝕模數(t/km2a)4446.75 4391.85 水力侵蝕量侵蝕模數平均值4419 水力侵蝕量表415 測針法測定擾動地表占壓土壤侵蝕模數計算表組 別2006年5月2007年5月備注第一組第二組平均厚度(mm)1.1 1.0 H平均=h坡度()00容重(t/m3)1.341.34測定值侵蝕量(t)0
50、.0042 0.0042 A=ZScos/1000侵蝕模數(t/km2a)1416.66 1399.17 水力侵蝕量侵蝕模數平均值1408 水力侵蝕量表416 測針法測定擾動地表堆棄土壤侵蝕模數計算表組 別2007年6月2008年6月備注第一組第二組平均厚度(mm)4.24.2H平均=h坡度()17.518容重(t/m3)1.341.34測定值侵蝕量(t)0.0037 0.0111 A=ZScos/1000侵蝕模數(t/km2a)1243.49 3695.59 水力侵蝕量侵蝕模數平均值2470 水力侵蝕量根據以上擾動地表監測點數據,發現各種擾動地表類型中,開挖回填類擾動造成的侵蝕最大,平均侵蝕
51、模數為4415t/km2a,堆棄擾動次之,為2470t/km2a,占壓擾動相對較小,為1408t/km2a。由以上數據可以綜合得出本項目擾動地表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3177t/km2a。4.2.3防治措施實施后侵蝕模數防治措施實施后侵蝕模數還是用樁釘法來測定。前文按措施類型將侵蝕單元劃分為攔擋、植物和土地整治三類,監測項目組對2007年6月2008年6月防治措施實施后的三個侵蝕單元上的4組監測點的數據進行采集、整理與分析,計算結果見表417,418,419,420。表417 測針法測定有植被區域土壤流失量登記表組別2007年6月2008年6月侵蝕厚度(mm)備注第一組第二組標樁11.2 0.9
52、水力侵蝕量標樁21.0 1.4 水力侵蝕量標樁31.3 1.2 水力侵蝕量標樁41.2 0.9 水力侵蝕量標樁51.0 1.2 水力侵蝕量標樁61.2 1.3 水力侵蝕量標樁71.5 1.2 水力侵蝕量標樁81.2 1.4 水力侵蝕量標樁90.9 0.9 水力侵蝕量平均侵蝕厚度1.21.1H平均=h坡度()00容重(t /m3)1.341.34測定值侵蝕量(t)0.00464 0.00458 A=rSZcos/1000表418 測針法測定有植被區域土壤流失量登記表組別2007年6月2008年6月侵蝕厚度(mm)備注第一組第二組標樁11.10.9水力侵蝕量標樁21.01.4水力侵蝕量標樁31.3
53、1.1水力侵蝕量標樁41.10.9水力侵蝕量標樁51.01.1水力侵蝕量標樁61.11.3水力侵蝕量標樁71.51.1水力侵蝕量標樁81.11.4水力侵蝕量標樁90.90.9水力侵蝕量平均侵蝕厚度1.11.1H平均=h坡度()00容重(t /m3)1.341.34測定值侵蝕量(t)0.00459 0.00454 A=rSZcos/1000表419 測針法測定土地整治區域土壤流失量登記表組別2007年6月2008年6月侵蝕厚度(mm)備注第一組第二組標樁11.31.0水力侵蝕量標樁21.21.6水力侵蝕量標樁31.51.3水力侵蝕量標樁41.31.0水力侵蝕量標樁51.21.3水力侵蝕量標樁61
54、.31.5水力侵蝕量標樁71.71.3水力侵蝕量標樁81.31.6水力侵蝕量標樁91.01.0水力侵蝕量平均侵蝕厚度1.31.3H平均=h坡度()00容重(t /m3)1.341.34測定值侵蝕量(t)0.00526 0.00520 A=rSZcos/1000表420 測針法測定攔擋措施區域土壤流失量登記表組別2007年6月2008年6月侵蝕厚度(mm)備注第一組第二組標樁13.12.4水力侵蝕量標樁22.83.8水力侵蝕量標樁33.53.1水力侵蝕量標樁43.12.4水力侵蝕量標樁52.83.1水力侵蝕量標樁63.13.5水力侵蝕量標樁74.23.1水力侵蝕量標樁83.13.8水力侵蝕量標樁
55、92.42.4水力侵蝕量平均侵蝕厚度3.13.1H =h坡度()17.518容重(t /m3)1.341.34測定值侵蝕量(t)0.00275 0.00816 A=rSZcos/1000根據以上監測數據分別計算有植物措施區域、工程攔擋措施區域和土地整治區域內的侵蝕模數,結果見表421,422,423,424。表421 測針法測定有植被區域土壤侵蝕模數計算表組 別2007年6月2008年6月備注第一組第二組平均厚度(mm)1.21.1H平均=h坡度()00容重(t/m3)1.341.34測定值侵蝕量(t)0.00464 0.00458 A=ZScos/1000侵蝕模數(t/km2a)1546.5
56、2 1527.43 水力侵蝕量侵蝕模數平均值1537 水力侵蝕量表422 測針法測定有植被區域土壤侵蝕模數計算表組 別2007年6月2008年6月備注第一組第二組平均厚度(mm)1.11.1H平均=h坡度()00容重(t/m3)1.341.34測定值侵蝕量(t)0.004592 0.004536 A=ZScos/1000侵蝕模數(t/km2a)1530.78 1511.89 水力侵蝕量侵蝕模數平均值1521 水力侵蝕量表423 測針法測定土地整治區域土壤侵蝕模數計算表組 別2007年6月2008年6月備注第一組第二組平均厚度(mm)1.31.3H平均=h坡度()00容重(t/m3)1.341.
57、34測定值侵蝕量(t)0.005263 0.005198 A=ZScos/1000侵蝕模數(t/km2a)1754.30 1732.64 水力侵蝕量侵蝕模數平均值1743 水力侵蝕量表424 測針法測定攔擋區域土壤侵蝕模數計算表組 別2007年6月2008年6月備注第一組第二組平均厚度(mm)3.13.1H平均=h坡度()17.518容重(t/m3)1.341.34測定值侵蝕量(t)0.0027 0.0082 A=ZScos/1000侵蝕模數(t/km2a)915.35 2720.37 水力侵蝕量侵蝕模數平均值1818 水力侵蝕量根據以上監測數據,計算得出2007年6月2008年6月本項目擾動
58、地表在防治措施逐步實施完畢后初步發揮效益時的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1479t/km2a。通過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實施完成后有無植被防護條件下即措施初步發揮效益和尚未發揮效益情況下擾動地表水土流失量的對比,發現有植被覆蓋的地表比尚未恢復植被的地表流失量明顯減少,水保措施保水攔渣防護效果顯著。 5 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結果與分析5.1防治責任范圍動態監測結果5.1.1水土保持方案確定的防治責任范圍 根據*電廠三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報批稿),*電廠三期工程確定的防治責任范圍為97.94hm2,其中:項目建設區80.64 hm2,直接影響區17.3hm2。具體見表51。表51 水土保持方案中確定的防治責任范
59、圍 單位:hm2序號項目區域建設區直接影響區小計占地性質占地類型備注1廠區18.64018.64永久棄耕地二期已征2施工區23.0023.0臨時永久棄耕地已征6 hm23灰場01.91.9永久荒地二期已建4渣場19.60.520.1永久荒地5排泥場3.20.23.4永久荒地6凈化占及取水設施10.71.512.2永久荒地7取排水、排泥管線1.66.88.4臨時荒地8輸灰和灰水回收管線2.24.46.6臨時荒地9運煤、運渣道路1.72.03.7永久荒地合計80.6417.397.945.1.2施工期防治責任范圍監測結果在整個監測期內共監測12次,因為每個分區都在不斷的建設中,所以每次面積都不相同
60、, 2008年5月30日6月2日最后一次監測面積為:總面積83.91hm2,其中項目建設區為79.33hm2,直接影響區為4.58hm2。根據實地監測結果,發現施工期防治責任范圍與水土保持方案有以下幾點變化:(1)建設區面積比水保方案中的面積減少1.31hm2。減少的原因是在實際監測中凈化站及取水設施區、廠外道路區和廠外管線區的占地比水保方案中設計的要大9.40hm2;排泥場水保方案中設計的占地面積為3.2hm2,實際占地為10.81hm2;渣場水保方案中所列的19.60hm2為遠期規劃占地,本期占地實際只有6.40hm2。(2)由于建設區面積的改變,直接影響區面積也相應地發生了改變,監測得直
61、接影響區面積為4.58hm2,比水保方案中的17.3hm2減少了12.72hm2,具體見表52。表52 防治責任范圍監測結果防治分區項目建設區(hm2)直接影響區(hm2)防治責任范圍(hm2)備注永久占地臨時占地小計廠區18.6418.641.10 19.74 施工場地區611.9117.910.4 18.26 凈化站及取水設施11.252.313.550.814.35 廠外道路2.30 2.30 0.58 2.88 新修運煤道路1.4km,運渣道路0.6km,去凈化站道路0.88km.廠外管線9.72 9.72 1.62 11.34 排泥管線2098m,凈化站到廠區供水管線6000m.渣場
62、6.46.40.05 6.45 排泥場10.8110.810.08 10.89合 計55.40 23.93 79.33 4.58 83.91 5.2棄土棄渣動態監測結果5.2.1設計棄土棄渣情況電廠建設期棄土棄渣主要來源于廠區、施工區、凈化站場地平整、建構筑物基槽開挖、廠外工程管線及道路等的開挖,以及灰渣壩、擋泥壩基礎開挖棄土及筑壩棄石等。建設期各施工作業區的填挖方量及平衡情況分別見表53。可見,工程挖填方總體上是平衡的,只有廠區的少量垃圾運往渣場堆存。灰壩、渣壩和擋泥壩所需礫石和塊石料分別約4.8萬m3和2.2萬m3,將通過外購方式解決。電廠灰、渣場運行終期將進行表面覆土或直接進行綠化,具體
63、時間將根據灰渣的綜合利用量和灰渣場的使用情況確定。表53 水保方案中土石方挖、填方量及平衡情況序號項目區挖方 (萬m3)填方 (萬m3)平衡情況 (萬m3)土方區間調配1廠區整平-20-2垃圾外運至渣場2廠區建構筑物基槽余土-100-10挖方用于33施工區整平0+10.2+10.2填方來源于2、44輸灰和灰水回收管線-0.81+0.61-0.2挖方用于35取水管線-2.48+1.73-0.75挖方用于66運渣、運煤道路0+0.75+0.75填方來源于57凈化站區平整-9.5+10.05+0.55填方來源于88排泥廠取土-0.550-0.55取土用于79灰壩碎石褥墊0+2.6+2.6外購干砌塊石
64、0+1.6+1.610攔渣壩清基土方-0.380-0.38堆放于渣壩內側塊石和沙礫石0+1.7+1.7外購11攔泥壩清基土方-0.250-0.25堆于攔泥壩內側塊石和沙礫石0+1.1+1.1外購總計土方-25.97+23.34-2.63堆存于渣場或排泥場石方0+7+7外購運行期的棄土棄渣主要為生產過程中排棄的灰、渣、石膏和排泥。本工程年排灰量19.38萬噸,水力輸送到灰場;年排渣量2.17萬噸,汽車運輸至渣場,年排石膏量4.55萬噸,汽車運輸至渣場劃定的區域堆存,但由于用地的原因渣場至2008年8月才建成,灰渣和石膏由汽車運至廠內西南角的低洼地臨時堆存,渣場建成后才運至永久渣場。年排泥量4.6
65、8萬噸,管道輸送到排泥場。電廠生產過程中排棄的土石渣量匯總于表54。表54 水保方案中電廠生產過程中排棄的渣量時段廢棄物來源物質產生年限年排放量(萬噸/年)排放總量(萬噸)排棄去向運行期鍋爐燃煤灰1019.38193.8灰場鍋爐燃煤渣102.1721.7渣場石灰石脫硫石膏104.5545.5渣場取水凈化排泥104.6846.8排泥場合計30.78307.85.2.2棄土棄渣量動態監測結果本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合理利用棄渣,防治責任范圍合理優化,達到減少水土流失面積的目的,從而控制水土流失危害。電廠的棄土、石、渣包括建設過程中的開挖、回填、管線敷設、道路修建以及建筑安裝中不可避免產生的棄土、石、渣,
66、以及運行期排棄的灰渣量。本工程施工過程中實際總挖方量34.09萬m3,總填方量36.02萬m3,總棄方量5萬m3,總借方量6.93萬m3。其中廠區:挖方20.59萬m3,填方19.69萬m3,借方4.10萬m3(外購土),棄方5.0萬m3;凈化站:挖方9.67萬m3,填方12.5萬m3,借方2.83萬m3(外購土);廠外公路挖方2.0萬m3,填方2.0萬m3;輸灰管線及灰水回收管線挖方0.23萬m3,填方0.23萬m3;取水管線挖方0.64萬m3,填方0.64萬m3;排泥場區挖方0.96萬m3,填方0.96萬m3,土石方挖填平衡。具體見表55。表55 施工期土石方平衡分析表 單位:萬m3項目區
67、挖方填方調入調出借方棄方臨時棄渣廠區廠區1.181.690.511.18施工區0.4118.0014.003.590.41基槽余土14.0014.0014建筑垃圾5.005.005.00小計20.5919.6914.0014.004.105.0020.59凈化站9.6712.52.839.67廠外道路2.002.002.00廠外管線0.870.870.87排泥場0.960.960.96合計34.0936.0214.0014.006.935.005.3地表擾動面積動態監測結果地表擾動面積監測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擾動類型判斷和面積監測,其中擾動類型判斷是關鍵,擾動類型的劃分和判定是由其侵蝕強度確定
68、的,監測過程中必須根據實際流失狀態進行歸類和面積監測。2006年4月監測工作開始進行,當時凈化站及取水設施區、廠區正在施工,渣場和排泥場尚未動工,工程防治責任范圍內有50.10hm2(63.15)的區域被擾動,只有29.23hm2(36.85)的區域屬于原地貌類型,開挖、堆渣、擾動面是該階段防治責任范圍內的主要流失源。2007年,隨著各個區域施工的進一步展工,防治責任范圍內的原地貌逐漸減少。工程防治責任范圍內有62.12hm2(78.31)的區域被擾動,只有17.21 hm2(21.69)的區域屬于原地貌類型,該階段土壤流失比較嚴重的臨時堆土、堆渣、開挖面、施工擾動面的面積均增大。2008年,
69、隨著各項防治措施的逐步實施完畢,無危害擾動面積增大,占防治責任范圍的69.16。(54.86)5.4土壤流失量動態監測結果本項目目前所有施工已經結束,水土流失量主要對工程施工期及施工結束后試運行期內尚未恢復植被或植被覆蓋度較低時期的擾動面實施監測。 本項目建設區面積79.33hm2中,其中施工場地區有11.91hm2為臨時租用地,現已移交當地政府,故本項目實際占地面積為67.42hm2,其中硬化面積17.87hm2,剩余49.55hm2,監測期末水土保持措施初步發揮效益后的侵蝕模數為1479t/km2.a,水土流失量為733t/a,監測結果表明水土保持措施實施后的防護效果顯著。此外,由于監測期
70、末的水土流失量733t/a,是指項目區內硬化面積外的區域所產生的水土流失量,因此,設計水平年的土壤平均侵蝕模數應為監測期末的水土流失量與整個建設區面積的比值,則本項目治理后的平均土壤侵蝕模數應為924t/km2.a。6 水土流失防治動態監測結果6.1水土流失防治措施6.1.1工程措施及實施進度本項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主要有:1、廠區:擋土墻、排水和道路及廣場的硬化和土地整治,其中擋土墻及排水于2004年8月中旬開工,2007年1月中旬完工;地面硬化于2007年10月中旬開工,2008年3月中旬完工;土地整治于2006年3月上旬開工,2006年6月上旬完工。廠區水土保持措施實施進度見表61,措施統
71、計情況詳見表62。2、施工場地區:土地整治,2007年3月上旬開工,2007年7月上旬完工。施工場地區水土保持措施實施進度見表61,措施統計情況詳見表63。3、凈化站及取水設施區:護坡、排水溝、邊坡治理工程于2006年11月18日開工,2007年12月下旬完工;道路廣場硬化于2005年4月中旬開工,2008年4月下旬完工。凈化站及取水設施區水土保持措施實施進度見表61,措施統計情況詳見表64。4、廠外道路區:地面硬化及排水,于2006年9月上旬開工,2007年6月完工;道路排水溝于2005年5月下旬開工,2006年4月底完工。廠外道路區水土保持措施實施進度見表61,措施統計情況詳見表65。5、
72、廠外管線區:土地整治,土地整治于2004年5月中旬開工,2005年4月底完工。廠外管線區水土保持措施實施進度見表61。6、渣場區:攔渣壩和土地整治。其中攔渣壩和排水盲管于2008年6月11日開工,2008年8月上旬完工;土地整治工程要等到渣場運行終期才能進行。渣場區水土保持措施實施進度見表61,措施統計情況詳見表66。7、排泥場區:擋泥壩和改造土地為可利用土地工程。其中攔泥壩和豎井排水于2006年8月開工,2007年8月完工;改造為可利用土地工程要等到排泥場運行終期才能進行。排泥場區水土保持措施實施進度見表61,措施統計情況詳見表66。6.1.2植物措施及實施進度本方案布設植物措施主要有是廠區
73、和凈化站的綠化,其中:1、廠區:廠區綠化工程于綠化于2006年6月下旬開工,2007年9月下旬完工,目前植被長勢良好,成活率已達到標準,現處在撫育養護管理期。廠區綠化美化工程,不僅美化了廠區的環境,還調節了空氣濕度和溫度,而且有效的控制了工程布設部位的水土流失。廠區水土保持措施實施情況及林草成活率調查表詳見表62、67。2、凈化站:凈化站的綠化目前只適宜栽植道路兩側的行道樹,計劃于2008年4月中旬開工,2008年10月下旬完工。站區內的綠化由于站區內濕陷性黃土沉陷導致地塊未穩定,目前還不適宜綠化,待12年沉陷穩定后再進行綠化。表61 水土保持措施實施進度對照表防治措施200420052006
74、2007工 程 措 施主體工程建設進度廠區、施工區平整廠區臨時防護措施施工區臨時防護措施廠區排水設施廠區硬化及土地整治灰壩、渣壩、攔泥壩修筑渣場及排泥場臨時防護措施運煤運渣道路硬化及排水廠外管線施工施工區土地整治廠外管線土地整治凈化站及取水設施平整建設凈化站及取水設施臨時防護凈化站及取水設施區硬化整治植 物 措 施廠區、施工區綠化凈化站區綠化運煤、運渣道路綠化廠外管線工程植被恢復灰、渣場、排泥場復墾及綠化根據灰渣綜合利用情況及排泥情況確定整治、復墾或綠化進度注:水保方案進度 實際進度表62 廠區水土保持措施實施情況統計表序號工程名稱 單位數量運行狀況一工程措施1擋土墻、排水m322035運行良
75、好2道路、廣場硬化m225000運行良好3土地整治m240100運行良好4綠化m240100生長良好二植物措施hm24.011國槐株75生長良好2法桐株212生長良好3饅頭柳株163生長良好4柏樹株394生長良好5云杉株368生長良好6紅葉李株130生長良好7連翹株357生長良好8丁香株278生長良好9柏樹株165生長良好10雪松株20生長良好11刺槐株934生長良好12龍柏株352生長良好13櫻花株152生長良好14金絲垂柳株100生長良好15油松株37生長良好16紅葉小檗hm20.55生長良好17小葉黃楊hm20.72生長良好18黑麥草hm20.68生長良好19早熟禾hm20.67生長良好
76、20白三葉hm20.58生長良好21金葉女貞hm20.81生長良好22紅葉舌梅hm20.05成活率低表63 施工場地區水土保持措施實施情況統計表序號工程名稱 單位數量運行狀況一工程措施1道路排水溝m34680運行良好2土地整治m258000運行良好表64 凈化站及取水設施區水土保持措施實施情況統計表序號工程名稱單位數量運行狀況一工程措施1護坡m36350.00運行良好2排水溝m315767.74運行良好3道路廣場硬化m229500.00運行良好4土地整治m238500.00運行良好二植物措施1綠化m238500.00栽植部分行道樹表65 場外道路區水土保持措施實施情況統計表序號工程名稱單位數量
77、運行狀況1臨時防護及排水m35500運行良好2運煤道路m1500運行良好3凈化站外道路m880運行良好表66 渣場及排泥場區水土保持措施實施情況統計表序號工程名稱單位數量運行狀況渣場攔渣壩m36657.00運行良好排水盲溝m32376.00運行良好土地整治及覆土m258000.00終期工程排泥場攔泥壩m343185.19運行良好豎井排水m32348.36運行良好改造為可利用土地m2107000.00終期工程表67 林草成活率、保存率調查表植物名稱調查數量(株)成活數量(株)成活率()紅葉小檗5050100.00 6060100.00 706998.57 平均成活率99.52 小葉黃楊50428
78、4.00 503774.00 504080.00 平均成活率79.33 金葉女貞504692.00 504896.00 504896.00 平均成活率94.67 紅葉舌梅502142.00 502652.00 502244.00 平均成活率46.00 紫葉李1313100.00 丁香2525100.00 龍柏13511685.93 千頭柏55100.00 平均成活率80866882.67 6.1.3臨時防治措施及實施進度本工程的臨時防治措施主要是指廠區施工時的臨時堆土防護,凈化站的土地整治,廠外道路區施工時開挖的臨時堆土防護和排水工程。在施工時施工單位對施工過程中臨時堆放的余土能夠集中堆放、拍
79、實,并在周圍用纖維布采取臨時擋護防治措施;施工場地平整時在各開挖階面采取臨時的攔擋和截水措施;施工臨時工區使用完畢后將地表建筑物及硬化地面全部拆除、廢棄物及時運至集中堆放地點。據現場調查,在施工過程中按水土保持方案設計的臨時防護措施及要求,基本落實到位,尤其對土石方的流轉和棄土棄渣的堆放都采取了相應的臨時防護措施。施工單位注意保護生態環境,做到文明施工。6.2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動態監測結果*電廠三期工程在施工過程中,按“三同時”要求,基本按水土保持方案設計的防治措施進行施工,通過對已完成的工程監測,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比較顯著。目前,尚未完成的工程有廠區待建辦公樓周圍的綠化、凈化站的綠化、渣場終期的
80、土地整治及覆土、排泥場的終期改造可利用土地工程。6.2.1擾動土地整治率擾動土地整治率是指項目建設區內擾動土地的整治面積占擾動土地總面積的百分比。擾動土地是指開發建設項目在生產建設活動中形成的各類挖損、占壓、堆棄用地,均以投影面積計。擾動土地整治面積,指對擾動土地采取各類整治措施的面積,包括永久建筑物面積。*電廠三期工程防治責任范圍內擾動土地面積79.33hm2,其中有11.91hm2為臨時租地,使用結束后已移交當地政府,實際擾動面積為56.69hm2,治理面積為56.14 hm2,治理率達99.03%(目標值95%);各防治分區擾動土地整治情況詳見表6-8。表 68 擾動土地整治情況統計表
81、單位:hm2防治分區原設計面積實際占地面積方案服務年末整治擾動面積擾動土地整治率()備注工程措施植物措施構建筑物小計廠區18.6418.64 3.92 4.01 10.60 18.53 99.41 施工場地區236.00 5.80 5.80 96.67 施工區永久征地6hm2,其余11.91hm2為臨時租地,施工結束后已移交當地政府。凈水站及取水設施區域10.713.55 6.60 0.20 6.65 13.45 99.26 凈化站區內的濕陷性黃土未穩定前不宜立即綠化廠外道路區1.70 2.30 2.20 2.20 95.65 廠外管線區3.89.72 9.68 9.68 99.59 渣場19
82、.66.40 5.86 0.54 6.40 100.00 渣場初期占地6.4hm2,19.6hm2是終期占地。渣場的整治措施要到運行終期才能進行。排泥場3.20.08 0.08 0.08 100.00 運行終期才能進行整治。合 計80.64 56.69 22.18 4.21 29.75 56.14 99.03 6.2.2水土流失總治理度水土流失總治理度指項目建設區內水土流失治理達標面積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百分比。水土流失治理達標面積是指在水土流失總面積中實施的水土保持措施已初步發揮作用的面積,各項措施的防治面積均以投影面積計。*電廠三期工程防治責任范圍內水土流失面積21.08hm2,目前完成治理
83、措施達標面積20.53hm2,完成水土流失總治理度97.39%;(目標值95%);各防治分區水土流失治理情況詳見表69。表69 水土流失治理情況統計表 單位:hm2防治分區項目建設區水土流失面積設計治理水土流失達標面積水土流失總治理度()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小計廠區18.648.04 3.92 4.01 7.93 98.63 施工場地區66.00 5.80 5.80 96.67 凈水站及取水設施區域13.556.96.60.26.898.55 廠外道路區2.300.10 0.00廠外管線區9.720.04 0.00渣場6.40.000.00排泥場10.810.00 0.00合 計67.42 21.
84、0816.324.2120.5397.39 6.2.3攔渣率與棄渣利用率攔渣率指項目建設區內采取攔擋措施實際攔擋的棄土(石、渣)量與工程棄土(石、渣)總量的百分比,工程棄渣的流失是主體工程容易忽視而且潛伏危害嚴重的流失方式。攔渣率:本工程施工過程中總棄渣5.00萬m3,經對廠內臨時堆土的監測,土堆有明顯的侵蝕溝,經測量,侵蝕溝最深可達5cm,按體積法計算,有0.14萬m3流失,則有效攔擋4.86萬m3,攔渣率達97.2%(目標值95%)。本工程棄渣為建筑垃圾等,不可利用;運行初期有部分爐渣用于填平廠內*角洼地,未監測到數量;煤灰現堆存在灰場,未利用。6.2.4土壤流失控制比土壤流失控制比是指在
85、項目建設區內,容許土壤流失量與治理后的平均土壤流失強度之比。*電廠三期工程項目所在區域是*水土流失重點監督區,土壤容許流失量為1000t/km2.a。根據土壤流失量監測結果,該項目治理后的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924t/km2.a,則土壤流失控制比為1.1(目標值1.0)。6.2.5林草植被恢復率與林草覆蓋率林草植被恢復率指項目建設區內,林草類植被面積占可恢復林草植被(在目前經濟、技術條件下適宜于恢復林草植被)面積的百分比。林草覆蓋率是指項目建設區內的林草類植被面積占項目建設區面積的百分比。通過對本工程建設區域各地塊的現場調查和灌溉條件分析:可恢復林草植被的面積主要是生產廠區和凈水站,各為4.05
86、 hm2和0.25 hm2,則該工程防治責任范圍內可恢復林草植被面積4.30hm2,目前已完成人工林草植被面積4.21hm2,其中生產廠區為4.01 hm2,凈水站為0.20 hm2,所以林草植被恢復率可達97.91%(目標值95%),林草覆蓋率可達6.24%(目標值20%)。從上述結論看出:林草植被恢復率達到了設計的目標值,而林草覆蓋率未達到設計的目標值。原因是原方案設計中對該項指標未按降雨量和灌溉條件進行調整。各防治分區林草植被恢復率和覆蓋情況詳見表610。表610 林草植被恢復率及覆蓋情況統計表 單位:hm2防治分區項目建設區可恢復林草植被面積已完成人工植被面積林草植被恢復率()林草覆蓋
87、率()廠區18.644.054.0199.01 21.51 施工場地區6.00凈水站及取水設施區域13.550.250.2080.00 1.48 廠外道路區2.3廠外管線區9.72渣場6.4排泥場10.81合 計67.424.304.2197.91 6.24 注:由于凈化站綠化措施因主體工程沉降,渣場和排泥場未達設計標高,綠化措施無法實施,加上項目區可綠化面積較少,因此林草覆蓋率未達標6.3運行初期水土流失分析*電廠三期工程2臺機組分別于2006年9月和2007年1月投入運行,在運行初期,方案設計的各項水土保持工程除凈化站、渣場、綠化工程外,其余均已隨主體工程投入運行。具體情況是:(1)工程建
88、設將原來起伏不平的丘陵整治成平地,消除了引發水土流失的地形因素。各施工場地已平整,水土流失輕微。(2)運行初期及運行期的排灰,是通過管道排至二期工程時已建成的灰場,灰場表面被水覆蓋,無水的地方已形成結皮,基本不產生流失。(3)凈化站工程滯后,至2008年4月,廠內土建工程才完工,施工場地平整,但由于地基沉降的原因未實施綠化,雖水土流失的程度較原地貌輕,但還達不到水土保持方案設計的水平。(4)渣場未建成,造成電廠產生的煤渣和石膏臨時堆積在廠內的*角洼地上,頂部實施了碾壓,在一定程度上可產生發廢渣的流失。在渣場建成后,又將廠內的棄渣轉運至渣場,在轉運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流失。(5)綠化工程還未達
89、到水保持方案設計的水平,管理區、凈化站的綠化工程還未完成,在到自然恢復期末前,不可避免地將產生水土流失。7 結論7.1水土保持措施評價水土保持監測除了反映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狀況、水土保持措施的實施情況外,也是對水土保持方案的檢驗。通過對方案的水土流失預測及防治措施的評價,對進一步完善水土保持方案編制,提高方案編制水平,促進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作深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7.1.1水土流失動態變化與防治達標情況本項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中,除渣場和排泥場的終期覆土工程目前尚無法實施外,其余水土保持防治工程措施都已實施完畢。已完成的水保措施工程主要有廠區的擋土墻、道路及廣場硬化、排水管線埋設后的場地平整、
90、廠區的綠化;凈水站及取水設施區域的道路、廣場硬化;廠外道路區的地面硬化及排水;廠外管線區的土地整治、施工場地區的土地整治等,上述各項工程均按照水土保持方案設計施工修建,目前均運行良好,達到了防治水土流失、保護工程本身安全的防治效果,水土保持防治效果顯著。方案設計的植物措施主要是廠區、凈化站區、道路區的綠化及渣場區的終期覆土自然恢復,目前廠區綠化除待建辦公樓周圍仍需施工無法實施外,其余都已完成;凈化站內因地基沉降未穩定,只栽植了行道樹,其余綠化待建;道路區由于灌溉條件的限制,尚未綠化;渣場區要等到運行終期后才能實施。 已完成的植物措施均按照水土保持方案設計實施,采取草、灌木、喬木相結合的方式,樹
91、、草種大部分選擇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薄等特性,以鄉土樹種居多,平均成活率達到82.67。需要說明的是,栽植在廠區的從南方引進的紅葉舌梅適應性差,成活率低,建議應更換為當地適生的綠化樹種。總體來說,植物措施的實施起到了防治水土流失,綠化美化環境的作用,防治效果顯著。完成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數量見表71。表7-1 完成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數量統計表區域防治措施單位數量廠區擋土墻、排水m322035.00道路、廣場硬化m225000.00土地整治m240100.00綠化m240100.00施工場地區土地整治m258000.00凈化站及取水設施區域道路、廣場硬化m229500.00護坡m36350.00排水
92、溝m315767.74土地整治m238500.00綠化m238500.00廠外道路區運煤道路m1500.00凈化站及取水設施區道路m880.00廠外管線區土地整治m296800.00渣場攔渣壩m36657.00排水盲溝m32376.00土地整治及覆土m258000.00排泥場攔泥壩m343185.19豎井排水m32348.36改造為可利用土地m2107000.00完成的水土保持治理達標情況如下:1、擾動土地整治率*電廠三期工程防治責任范圍內擾動土地面積79.33hm2,其中有11.91hm2為臨時租地,使用結束后已移交當地政府,實際擾動面積為56.69hm2,治理面積為56.14 hm2,治理
93、率達99.03%,超過了目標值(95%)。2、水土流失總治理度*電廠三期工程防治責任范圍內水土流失面積21.08hm2,目前完成治理措施達標面積20.53hm2,水土流失總治理度為97.39%;超過了目標值(95%)。3、土壤流失控制比*電廠三期工程項目所在區域是*水土流失重點監督區,土壤容許流失量為1000t/km2.a。根據土壤流失量監測結果,該項目治理后的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924t/km2.a,則土壤流失控制比為1.1(目標值1.0)。4、攔渣率本工程施工過程中總棄渣5萬m3,有效攔擋4.8萬m3,攔渣率達97.2%(目標值95%)。5、林草植被恢復率與林草覆蓋率通過對本工程建設區域各地
94、塊的現場調查和灌溉條件分析,可恢復林草植被的面積4.30hm2,目前已完成人工林草植被面積4.21hm2。林草植被恢復率可達97.91%,超過了目標值(95%);林草覆蓋率為6.24%,未達到目標值(20%),原因是原方案設計中對該項指標未按降雨量和灌溉條件進行調整。*電廠三期工程實際完成水土流失防治指標和水土保持方案中設計的防治指標對比見表7-2。表7-2 水土流失防治指標對比分析表防治指標方案設計 已完成綜合評價擾動土地整治率95%99.03%達標水土流失總治理度95%97.39%達標攔渣率95%97.20%達標土壤流失控制比1.01.1 達標林草植被恢復率95%97.91%達標林草覆蓋率
95、20%6.24%未達標總體上看,*電廠三期已完成工程的防護、攔渣、土地整治、植物措施等工程運行效果良好,人為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水土保持工程的實施明顯改善了項目區的生態環境。通過對工程沿線村民的調查訪問,證實*電廠三期工程在施工期沒有發生水土流失事故,做到總體危害較小,達到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7.1.2綜合結論*電廠三期工程項目部對工程建設中的水土保持工作給予了充分重視,按照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規定,依法編報了水土保持方案,報水利部批準,在施工過程中認真按照水土保持方案中設計落實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目前已完成的防治措施有:廠區的擋墻、地面硬化及排水、綠化;凈化站及取水設施區的地面硬化、土地整治、
96、行道樹的栽植;施工場地區、廠外道路區、廠外管線區的土地整治、硬化排水;攔渣壩和攔泥壩的修建;待建工程有廠區待建辦公樓周圍的綠化、凈化站及取水設施區的綠化、渣場和排泥場的終期覆土措施。在六項指標中,除林草植被覆蓋率指標外均達標。目前已完成的防治措施均運行良好,對于防治人為水土流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施工方基本能夠貫徹防治結合、以防為主的方針,施工時能盡量減少工程開挖棄渣對周邊環境的破壞,同時搞好開挖地面的防護措施。監測過程中對工程建設引起的擾動情況、棄渣情況、開挖情況、水土流失的變化情況、各類水土保持工程的實施情況及防治效果等,做了相應的調查、記錄,以便給后面實施監督管理時提供一
97、定依據。項目法人單位將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設和管理納入高標準、規范化管理模式和程序中,在工程建設過程中落實了項目法人、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的水土保持職責,強化了對水土保持工程的管理,實行了“項目法人對國家負責,監理單位控制,承包商保證,政府監督”的質量管理體系,以確保水土保持方案的順利實施。對水土流失防治責任區內的水土流失進行著全面、系統的整治,徹底完成了部分水土保持方案確定的防治任務,未完成部分也正在緊張的施工建設中。對工程的各類開挖面、臨時堆渣、施工場地等都重視邊施工邊及時整治、攔擋、恢復植被,力保施工過程中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7.1.3存在問題與建議7.1.3.1存在問題(1)開
98、發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措施,不僅僅是為環境建設服務,同時也為主體工程服務,對于改善電站環境、保障主體工程的安全運行具有重要的作用。*電廠三期工程,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沒有及時進行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委托,導致監測項目組錯失了施工前期的工作,通過調查了解,在局部施工中有臨時防護工程不到位,造成了一定量的水土流失。(2)廠區栽植的紅葉舌梅成活率太低,平均成活率只為46%;生產廠區栽植的龍柏有部分已死亡。(3)凈化站的綠化工程、管理區綠化工程等應盡快實施。7.1.3.2建議(1)凈化站綠化地塊沉降穩定后應及時綠化;管理區建成后也應及時綠化,爭取建成一個花園式的工廠,給人們創造一個環境優美的空間。(2)對已完
99、成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要加強管護、維修,尤其是植物措施,要認真做好撫育管理,平時應主要調查監測各部位林草生長情況(造林種草質量、存活率、保存率)等,對適應性差成活率低的紅葉舌梅應進行樹種更換,使其盡快發揮防護效益。(3)對監測工作的結果進行階段性綜合分析與評價,便于隨時找出問題,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將歷次監測資料和結果報送當地水土保持部門,為日后的水土保持工作積累基礎資料。(4) 電廠運營性質決定了在運行期仍會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因此,建議*第二發電有限公司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要繼續委托具有相應監測資質的水土保持監測站承擔運行期水土保持監測,同時配合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門對監測工作進行協調和監督,保證
100、運行期水土保持效果顯著。7.2監測工作中的經驗與問題7.2.1監測工作中的經驗(1)工程建設時各施工區土石方開挖前應事先選擇好土方堆放點,做好排水、截水工作,特別防止外部來水沖刷土方堆放點,可修建臨時排水溝和導水設施。(2)施工開挖后表層本已粗化和有一定植被的地表,經擾動后容易產生流失,堆放的開挖土盡可能堆放在背風坡,必要時采取臨時覆蓋或灑水,施工完畢后,應立即壓實,防止流失。(3)做好區間土方調配,挖、填方最好一次到位,盡量避免多次搬運。臨時堆土應合理堆放,并采用填充土的編制袋在周圍砌護擋墻。(4)施工期間與氣象、水文部門建立訊息聯系,及時獲取災害性天氣預報和水情預報,以便及時采取臨時措施和
101、調整作業計劃。7.2.2存在問題與建議根據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的要求,要全面準確地反映建設項目的水土流失情況,水土流失量的確定是監測工作的難點。由于施工過程中各種工程變化快,各監測點可供監測的時間較短,現有的傳統監測方法有較大的局限,但在現階段的技術條件下又不得不依托傳統的監測方法,探索一套適合于開發建設項目特點的水土流失監測方法勢所必然。植物措施及工程措施的侵蝕強度的監測方法有待進一步研究。棄土棄渣是開發建設項目主要水土流失源,而且棄土棄渣類型多樣,對其性質應進行必要的分析和分類,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是今后工作中應加強重視的環節。 (1)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是驗證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水
102、土保持措施實施情況及效果的根本手段,是水土保持工程驗收的基本依據。必須開展水土保持監測才能及時反映建設項目施工過程中的擾動范圍、水土流失程度的動態變化及水土保持措施實施的數量和效果,才能檢驗水土保持方案及措施是否適宜、是否有效,同時為今后開展水土保持編制工作提供有益的經驗。(2)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重點在施工期。開發建設項目的建設特點是工程變化速度快、擾動范圍變化大,開挖面和施工場地等造成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施工階段,在工程完工時,施工現場已發生巨大的變化,施工期的流失量必須通過實時監測才能準確統計。而且開發建設項目的水土流失成斑塊狀分布,受水土流失因子的影響,局部工程土壤侵蝕強度變化較大
103、,如不通過實時監測,將無法全面反映施工期的水土流失情況,過后也無法進行補測,因此,水土流失監測強調實時監測、全程監測。就本項目而言,只能通過對試運行期工程的現狀及運行情況進行監測和評價。(3)準確的反映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狀況要從復雜的工程建設內容找出引發水土流失的因子。根據水土流失形態、侵蝕物質組成以及基本相似的水土流失強度歸納出基本地表擾動類型,這些基本類型能夠涵蓋整個工程的所有建設內容所產生的水土流失種類,取得了較好的監測效果。(4)利用多種方法檢測基本擾動類型侵蝕強度。基本擾動類型侵蝕強度的監測是監測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這是統計整個項目水土流失量以及評價工程水土流失程度必不可少的內容。由于本工程施工進度快,擾動情況變化大,監測點布設和觀測受到很大的制約,我們采取了及時增補、調整監測點,以適應工程的變化情況。(5)多方面參與監測工作。為了提高監測質量,邀請有關技術部門、施工單位和現場施工人員進行實地調查,對監測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保證了監測工作的順利進行和監測成果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