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錄1 前 言11.1 擬建工程概況11.2 勘察目的任務及技術標準11.3 勘察工作方法及其完成情況32 場地自然、工程地質條件42.1 氣象、水文42.2 地質構造52.3 地形、地貌52.4 橋區地層及巖土特性52.5 橋區水文地質情況72.6 場地土的標準凍結深度72.7 場地和地基的地震效應評價73 巖土工程分析評價83.1巖石天然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83.2 水和土的腐蝕性評價93.3不良地質作用及地下埋藏物94 地基與基礎方案分析評價94.1 地基土的分析評價94.2 基礎方案評價115 結論與建議115.1 結論115.2 建議126 圖 表126.1 附圖126.2 附表12
2、某橋場區巖土工程勘察報告(詳勘)1 前 言1.1 擬建工程概況1.1.1 任務來源受的委托,河南省xx地質工程有限公司承擔某橋場區巖土工程詳細勘察任務。1.1.2 工程位置某橋場區位于,交通較為便利。 擬建工程概況擬建某橋寬10.00m,橋梁全長30.04m。橋的形式均為預應力鋼筋空心板橋。委托單位未提供其它更為詳細的設計資料。1.2 勘察目的任務及技術標準 勘察目的任務此次勘察的目的是查明、分析、評價橋區的巖土工程條件,為擬建橋區施工圖設計提供所需巖土工程參數。基本任務如下: 1查明擬建橋區各地層的成因、時代、地層結構和均勻性以及特殊性巖土的性質,尤其應查明基礎下軟弱、堅硬地層的分布以及各層
3、巖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對基礎影響深度內各層土的承載力和變形特征做出評價;2查明擬建場區卵石的埋深、粒度成分、密實程度等;3查明擬建橋區第四系覆蓋層的厚度、埋藏深度;以及覆蓋層以下基巖的巖性、強度、破碎程度、質量等級及埋藏深度;4對橋區各巖土層的工程特性和橋區的穩定性進行分析評價,提供各地層的地基基本容許承載力及樁側摩阻力標準值;5查明擬建橋區及其附近有無對工程不利的地下埋藏物及其對場地穩定性的影響,預測其發展趨勢,并提出防治建議;6 對場地的穩定性、適宜性及地震效應做出評價,確定場地類別;7 依據擬建橋區的工程地質條件,并結合建筑物的特點和設計要求,對場地地基做出評價,推薦合理的橋基方案;8 查
4、明影響橋區場地穩定性的不良地質作用的類型、成因、分布范圍、發展趨勢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議。 技術標準1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2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3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J064-98)4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TGD63-2007)5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JTJ004-89) 6公路土工試驗規程(JTGE40-2007)7工程巖體試驗方法標準(GB/T50266)8建筑工程地質鉆探技術標準(JGJ87-92)9原狀土取樣技術標準(JGJ89-82)10建設工程標準強制性條文(2009版)11巖土工程勘察報告編
5、制標準(CECS99:98) 12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編制深度規定(2003年版)1.2.3巖土工程勘察等級的確定依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第、3.1.2、3.1.3條規定,評定本工程的重要性等級為三級;各場地的復雜程度等級為二級;各場地地基的復雜程度等級為二條,綜合確定各場地巖土工程勘察等級為乙級。1.3 勘察工作方法及其完成情況1.3.1工程布置根據委托方要求,依據上述有關規范及擬建橋區情況,考慮擬建橋梁的結構及荷載特點,并結合場地巖土工程條件,沿擬建3座橋區橋梁兩側對角共布設4條勘探剖面線, 7個工程勘探點,取土試驗孔6個,鑒別孔1個。布孔間距:20-35m;布孔深度:
6、15-20m;預計完成勘探工作量約70m。當地質條件發生較大變化時,應根據場地實際工程地質條件,并依據國家現行規范、規程,對具體施工孔數、深度等勘察工作量進行適當調整。工程布設及工作量可參見擬建各橋勘探點平面布置示意圖(附圖1)。 勘探手段的選擇為準確測定有關巖土參數及相關勘察評價指標,以針對性、實用性為原則,綜合采用勘探點高程測量、鉆探及室內試驗等多種勘察手段開展本次勘察工作。.1勘探點高程測量本次勘察,各勘探點孔口高程均由設計單位提供的擬建各橋梁縱斷面圖確定。1.3.2.2鉆探采用文登150型鉆機進行施工,沖擊-回轉鉆進,全部采芯,碎石土的巖芯采取率不低于80%;完整和較完整巖體不應低于8
7、0%,較破碎和破碎巖體不應低于65%。目的是查明場地地層結構及其分布規律,并觀察記錄各巖土層的宏觀特征,確定各地基土的承載力。.3室內試驗通過室內試驗,確定地基土的單軸抗壓強度指標,為巖土工程綜合評價提供依據。1.3.3 勘察工作完成情況本次勘察的外業工作于2011年7月8日開始,于2011年7月17日結束。本次勘察共完成勘探點7個,完成勘探總工作量71.20m;在鉆孔中采取巖樣14組;巖芯天然抗壓強度試驗成果于8月2日提出。巖石單軸抗壓強度由提交。全部工作于8月5日完成。本次完成勘察工作量見表1。 勘察工作量一覽表 表1 項目數量項目數量鉆孔孔數(個)/進尺(m)7/71.20取樣巖樣(組)
8、14試驗單軸抗壓強度試驗(組)132 場地自然、工程地質條件2.1 氣象、水文擬建場區屬于亞熱帶與暖溫帶氣候過渡帶,為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季節性變化明顯。由于處于中山區,總體特征為溫度低、日照時數少、無霜期短,氣候因素垂直變化大。多年平均氣溫12.6,元月最冷,月平均氣溫1.5,極端最低氣溫達19.1。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5.6,極端最高氣溫達42.1。據盧氏氣象站1953-1995年四十三年降水量統計,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40.1mm,最大年降水量為1011.7mm(1958年),最小年降水量為433.0mm(1986年)。豐水年頻率按80%計,其降水量為718mm。平水年按50%計,其降水量
9、為637.3mm。枯水年按20%計,其降水量為522.7mm。年際、年內降水不均,年內降水集中于7、8、9三個月,占年降水量的51.4%。故在橋梁設計與施工過程中應考慮地下水及地表水的影響。2.2 地質構造依據省地質構造圖,附近有緯向構造系某斷裂通過,但屬非全新活動斷裂,區域性的緊密褶皺和大斷裂分布較廣,巖體節理裂隙極其發育,巖體破碎。2.3 地形、地貌擬建某橋某地貌單元,擬建某橋區各勘探孔高程在921.76m925.12m之間。2.4 橋區地層及巖土特性依據巖土工程勘察所獲地質資料,在勘探深度范圍內各橋地層從上到下描述:(一)某橋依據巖土工程勘察所獲地質資料,橋區地層為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成
10、因類型的雜填土、卵石及二疊系白云巖。從鉆孔柱狀圖(附圖2-3)和廟臺橋工程地質剖面圖(附圖9)上可以看出各地層在橫向與垂向上的變化情況,現從上到下描述:雜填土():以黃土狀粉土回填為主,含有較多植物根系、礫石等。卵石():灰褐色,中粗砂成分為石英、長石、云母等,質不純,含量20-30%;卵、礫石巖性為安山巖、石英巖等,含量70-80%,一般粒徑為2-60mm,最大可達200mm,分選性差,磨圓度較好,結構中密。該層鉆進較困難,鉆桿跳動較劇烈,不用泥漿護壁會出現坍塌現象。層厚4.70m,僅在ZK2中被揭露。白云巖():灰白色,具粒狀變晶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由白云石及方解石組成。巖體構造節理裂隙較
11、發育,巖體較完整,中等風化,巖體的基本質量等級分類為類。最大揭露厚度9.40m(未揭穿)。2.5 橋區水文地質情況橋區所在水文地質單元均為河谷型孔隙潛水區,含水層為第四系松散巖類土。本次勘察揭露廟臺橋水位埋深為3.20m,標高為918.56m;各橋區水位受季節、氣候影響變幅較大,變幅均約2m。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是地下水形成的重要因素,它主要受地形、地貌、巖性、構造、氣象水文、人為因素的控制。地下水補給來源以大氣降水的垂向入滲補給和側向徑流補給為主,排泄以側向徑流為主排出區外。2.6 場地土的標準凍結深度根據區域資料,擬建場地土標準凍結深度為60cm。2.7 場地和地基的地震效應評價場
12、地的抗震設防烈度依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的劃分,勘察區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特征周期為0.45s。有關抗震設計要求按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JTJ004-89)執行。2.7.2場地抗震穩定性依據巖土工程勘察所獲地質資料,在勘探深度范圍內某橋地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成因類型的雜填土、卵石及二疊系白云巖。場地抗震設防烈度均為6度。本次勘察揭露廟臺橋水位埋深為3.20m,標高為918.56m;按JTJ004-89規范第2.2.2條規定擬建橋區內可不考慮液化影響。2.7.3地基土抗震容許承載力提高系數依據JTJ004-89規范第條規定,結
13、合地基土的巖土名稱及性質,擬建各橋區各地基土抗震承載力提高系數見表2。 某橋地基土抗震承載力提高系數 表2地層編號提高系數K1.31.53 巖土工程分析評價3.1巖石天然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依據檢測有限公司提交的巖芯抗壓強度檢驗報告,結合當地經驗,各橋區第層巖石天然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如下:某橋第層白云巖巖石天然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 表 3地層編號巖石天然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MPa)353.2 水和土的腐蝕性評價擬建各橋橋區周圍無污染源某橋水位埋深為3.20m,標高為918.56m,依據區域水文地質資料,地下水、地表水化學類型均為HCO3-Ca2+-Mg2+,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
14、的具微腐蝕性;地表水對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具微腐蝕性;依據當地建筑工程經驗,土對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具微腐蝕性,故在建筑物設計與施工過程中,水、土對建筑材料腐蝕的防護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工業建筑防腐蝕設計規范(GB50046)的規定。3.3 不良地質作用及地下埋藏物擬建各橋橋區附近無全新活動斷裂通過,因河道兩側巖體局部極易破碎,風化程度為強-全風化,經雨水長時間沖刷及道路運行車輛震動后,已出現多處塌岸。洪水期可能發生洪水、泥石流災害,從而對橋基造成威脅。未發現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其它不良地質作用。亦未發現坑、墓、近期暗溝、廢棄水井等地下埋藏物。4 地
15、基與基礎方案分析評價4.1 地基土的分析評價場地和地基的穩定性評價擬建各橋橋區附近無全新活動斷裂通過,抗震設防烈度為6。河道兩側巖體局部極易破碎,風化程度為強-全風化,經雨水長時間沖刷及道路運行車輛震動后,已出現多處塌岸。洪水期可能發生洪水、泥石流災害,從而對橋基造成威脅。未發現其它不良地質作用,故判定為基本穩定場地。場地的適宜性評價勘察過程中,除某河洪水期可能發生洪水、泥石流災害,從而對橋基造成威脅外,未發現其它不良地質作用及地下埋藏物,采取相應工程措施后適宜工程建設。地基土的均勻性評價由橋區工程地質條件可知,某橋橋區第層卵石巖性、層位、厚度等分布均不穩定,局部缺失,各天然地層層面坡度大于1
16、0%;下伏基巖第層白云巖巖性、層位、厚度、風化程度、堅硬程度、破碎程度均不穩定,差異較大,故綜合判定擬建廟臺橋橋區為不均勻地基,應加強橋梁結構措施。橋區各地層基本容許承載力及摩阻力標準值依據野外鑒別結果、原位測試成果,并結合本地區經驗,確定各橋區各地層基本容許承載力fao及摩阻力標準值qik如下:(一)某橋第層卵石 fao=350kPa qik=160kPa第層白云巖 fa=550kPa (二)南灣橋第層卵石 fao=350kPa qik=180kPa第層花崗巖 fa=700kPa (三)小河面橋第層卵石 fao=350kPa qik=160kPa第層細碧巖 fa=600kPa4.2 基礎方案
17、評價擬建某橋可直接采用擴大基礎,持力層選在第層卵石及第層白云巖上。5 結論與建議5.1 結論1擬建某橋某地貌單元,擬建某橋橋區各勘探孔高程在921.76m925.12m之間;2擬建某橋橋區橋區為不均勻地基;3擬建橋區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特征周期為0.45s。有關抗震設計要求按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JTJ004-89)執行;4勘察過程中,發現河道兩側巖體局部極易破碎,洪水期可能遭受洪水、泥石流威脅,從而危害橋基外,未發現其它不良地質作用及地下埋藏物,采取相應工程措施后適宜工程建設;5本次勘察揭露某橋水位埋深為3.20m,標高為918.56m;水位受季節、氣候影響
18、變幅較大;在設計與施工中應根據基礎埋深考慮官坡河河洪水期地下水位上升時對地基基礎的影響。6擬建橋區周圍無污染源,依據區域水文地質資料,地下水及地表水化學類型為HCO3-Ca2+-Mg2+,對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的具微腐蝕性;依據當地建筑工程經驗,土對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具微腐蝕性,水、土對建筑材料腐蝕的防護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工業建筑防腐蝕設計規范(GB50046)的規定。5.2 建議1擬建某橋可直接采用擴大基礎,持力層選在第層卵石及第層白云巖上;2基礎屬隱蔽工程,其質量關系到整個建筑物的安全,工程施工時,注意加強工程質量監理工作;3施工前應查明地下電纜、光纜、地下管道、孤石、坑、墓、近期暗溝、廢棄水井等的分布及其范圍,并按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4報告適用于某橋設計階段,樁孔(基槽)完成后,請及時通知我公司驗樁(槽),聯系電話:6 圖 表6.1 附圖工程地質總圖例 擬建橋位平面位置示意圖附圖16.1.3鉆孔柱狀圖 附圖 2-86.1.4工程地質剖面圖 附圖 8-116.2 附表巖芯抗壓強度檢驗報告 附表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