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啪啪夜福利无码亚洲,亚洲欧美suv精品,欧洲尺码日本尺码专线美国,老狼影院成年女人大片

個人中心
個人中心
添加客服微信
客服
添加客服微信
添加客服微信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升級會員
升級會員
返回頂部
ImageVerifierCode 換一換

臨清市匯通河截污導流工程水土保持監測報告(47頁).doc

  • 資源ID:586212       資源大小:7.70MB        全文頁數:46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 30金幣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臨清市匯通河截污導流工程水土保持監測報告(47頁).doc

1、【魯】水保監資證乙字第093號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臨清市匯通河截污導流工程水土保持監測報告書xx2009年11月前 言11編制依據31.1法律法規文件31.2規范性文件依據41.3技術標準依據41.4技術資料及其批復文件依據52項目及項目區概況12.1項目概況12.1.1 工程布局12.1.2 工程建設內容及設計32.2項目區概況5地理位置5氣候氣象6地形地貌6土壤6植被7水文地質7社會經濟狀況8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狀況82.3 項目區水土保持防治體系92.3.1 水土保持防治目標9水土保持措施布局10水土保持主要建設內容及工程量10水土保持方案實施進度計劃113監測實施123.1監測目標與原

2、則12水土保持動態監測目標12水土保持動態監測原則123.2監測工作實施情況144監測內容與方法164.1監測任務164.2監測范圍及監測重點164.3監測內容164.4監測點布設174.5監測方法和頻次18監測方法18監測時段及頻次194.6調查監測儀器及具體方法204.6.1 調查監測儀器20調查監測的具體方法205不同侵蝕單元侵蝕模數的分析確定235.1侵蝕單元劃分235.2各侵蝕單元侵蝕模數23原地貌侵蝕模數23施工過程中各地表擾動類型侵蝕模數23防治措施實施后侵蝕模數256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結果與分析256.1防治責任范圍動態監測結果256.2棄土棄渣動態監測結果26設計棄土棄渣情況2

3、6實際棄渣量及占地面積監測結果266.3 土壤流失量動態監測結果276.4 監測點土壤物理性狀監測結果276.5水土流失危害監測結果與分析297水土流失防治動態監測結果307.1水土流失防治措施30工程措施30植物措施317.2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動態監測結果32擾動土地整治率32水土流失總治理度32攔渣率32土壤流失控制比33林草植被恢復率338 監測結論358.1結論35水土保持分類分級評價35水土保持治理達標評價36監測工作中的經驗378.2建議37前 言臨清市南水北調工程管理局于2008年7月委托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編制了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臨清市匯通河截污導流工程初步設計報告,并依據設

4、計報告所編制的水土保持措施內容進行了全面實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和水利部第16號令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驗收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和文件規定,在開發建設項目施工期間和運行期間,需對建設項目防治責任區的水土保持情況進行監測,其目的是為了及時掌握工程區水土流失狀況,評價工程建設對水土流失的實際影響,了解工程區各項水土保持措施的實施效果和合理性,為工程安全生產建設、運行和水土保持方案實施服務。同時,通過對工程水土保持設施的運行狀況及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的監測,為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提供技術管理依據和補充措施的設計依據。2009年7月臨清市南水北調工程管理局委托具有水土保持監測資質的x

5、x,對該項目的水土流失情況和水土保持狀況進行監測。為保證項目監測的順利實施,xx成立了以專業教師和研究生為主體的水土保持監測項目組,根據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技術規范(SL204-98)、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設計與實施計劃編制提綱(試行)(水保監200616號)的有關規定,以及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編制的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臨清市匯通河截污導流工程初步設計報告提出的水土保持監測要求(報批稿),在對現場進行全面調查、踏勘和資料收集的基礎上,確定了本工程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實施方案,并依據該方案在項目建設區進行了全面細致的監測,通過實地調查和定位監測

6、,獲得了相應的監測數據,于2009年11月編制完成了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臨清市匯通河截污導流工程水土保持監測報告。該項目的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始于主體工程建設基本結束的中期。因此,本監測報告主要反映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臨清市匯通河截污導流工程實施過程中水土保持監測結果,評價內容主要包括2009年7月至10月份的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地表擾動、棄土棄渣、土壤流失及實施的水土保持措施,重點是對已完成的各項水土保持設施及防治效果進行監測。通過對項目區現場調查資料和地面監測等資料數據的分析處理,得出以下結論:該項目擾動土地面積為8.21 hm2,其擾動土地整治面積為8hm2,水土流失總面積為8.21h

7、m2,水土保持措施實施后將逐步發揮應有的水保效益,可使項目區內土壤流失量控制在9.93t,經計算項目區容許土壤流失量為16.42t。項目區實施水土保持措施后,工程擾動土地治理率達到97.5%,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了96.1%,土壤流失控制比總體達到1.65,攔渣率可達98%以上,林草覆蓋率為43%,植被恢復系數為96%。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臨清市匯通河截污導流工程水土保持監測報告編制過程中得到了臨清市南水北調工程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真誠的謝意!1編制依據1.1法律法規文件(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實施);(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12.26第七屆全

8、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3)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1986.6.25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1998.8.29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修訂);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2002.8.29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修訂);(5)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1997.8.29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通過);(6)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國務院令第120號,1993年8月1日);(7)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驗收管理規定(水利部第16號,2002年10月14日);(8)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

9、(1988.6.10國務院第3號令);(9)山東省實施辦法(1992年11月21日山東省第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1999年6月18日山東省第九屆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修訂);1.2規范性文件依據(1)水土保持監測資格證書管理辦法(水保2003202號,關于印發水土保持監測資格證書管理辦法的通知);(2)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管理辦法(2000.1.31水利部第12號令);(3)山東省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山東省人民政府 魯政發2003119號);(4)山東省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通告(山東省人民政府,1999年3月3日);(5)水利工程建設監理規定(2006.12.18水利部令第28號);

10、(6)水利部關于印發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監理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水建管200379號);(7)關于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咨詢服務費用計列的指導意見(水利部保監(2005)22號)。1.3技術標準依據(1)SD2391987 水土保持試驗規范;(2)GB/T157721995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通則;(3)GB/T157741995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效益計算方法;(4)GB/T16453.11996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 ;(5)SL1901996 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6)SL2041998 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技術規范;(7)GB502011994 防洪標準;(8)SL277200

11、2 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1.4技術資料及其批復文件依據(1)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臨清市匯通河截污導流工程初步設計報告,2008.9(2)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臨清市匯通河截污導流工程水土保持監測合同,2009.72項目及項目區概況2.1項目概況 工程布局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山東境內分為南北干線和東西干線,南北干線全長487.0km,自蘇魯省界經韓莊運河進入南四湖,經梁濟運河、柳長河進入東平湖,在解山和位山之間穿黃河(隧道),入小運河,沿衛運河入七一、六五河,在武城進入大屯水庫調蓄。東西干線即膠東輸水干線,全長704.5km,由東平湖渠首分水閘引水,沿濟平渠道、小清河至引黃

12、濟青,再由引黃濟青至宋莊分水閘分水至煙臺、威海。干線匯水區域包括東平湖、南四湖流域、海河流域和膠東半島,涉及棗莊、臨沂、濟寧、菏澤、泰安、萊蕪、聊城、德州、濟南等市。圖2-1臨清市匯通河截污導流工程位置示意圖截污導流工程是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貫徹“三先三后”原則的重要措施,是南水北調輸水干線在輸水期間防止沿線工業、城鎮生活污廢水(中水)排放而影響調水水質的控制性工程。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臨清市匯通河截污導流工程位置圖如圖2-1所示。工程建設任務是將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中水改排,不再排入臨清六分干,以保證南水北調輸水干線的水質,中水排放規模6萬t/d;同時,通過河渠、管道連接

13、工程輸送中水,利用胡家灣水庫、友誼渠和尚潘渠等攔蓄利用,用以灌溉周邊的農田,實現污水資源化,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和節約水資源。另外,臨清市原排入六分干的城市非汛期雨澇水不再排入六分干,進行改排,另外尋找出路。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城區匯通河河道的清淤疏浚,紅旗渠的渠道清淤疏浚及建筑物改建等河(渠)道整治工程;紅旗渠至北大洼、北大洼至石河、匯通河頭閘口至入衛新河的管道鋪設,胡家灣倒虹吸(一座),紅旗渠入衛穿堤涵閘(一座)等新建工程。總體布置是臨清市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中水進入紅旗渠后,在紅旗渠西端利用銀河紙業廠區內的輸水涵洞向南入北大洼,在北大洼南側穿過市政排水蓋板涵后,沿北環路北側向西至公路監測站門口,

14、再向南穿北環路后沿北環路南側向西至大眾路口,沿大眾路向南至先鋒路口處建設輸水管道,再向南新建連通管線2.832 km連通石河,通過整治匯通河(頭閘口至二閘口)與小運河相連,新建匯通河頭閘口至胡家灣倒虹吸鋪設管道1.85km、在入衛新河樁號78+593處新建倒虹吸輸水入胡家灣水庫。在紅旗渠穿衛運河大堤處建穿堤涵閘。在輸水河渠穿越道路處,根據道路的具體情況,布設4座橋涵。另外,城區中北部非汛期澇水通過新鋪設管道和紅旗渠匯流后,在紅旗渠西端新建穿堤涵閘排水入衛運河。2.1.2 工程建設內容及設計臨清市匯通河截污導流工程控制流域面積為22.7km2,共需鋪設管道總長度為3.502km。永久占地10.7

15、畝,臨時占地6.0畝。工程在施工過程中,工程擾動原地貌、損壞土地及植被面積為106.1畝,土方開挖共33.86萬m,回填20.26萬m,棄方13.6萬m3,在施工過程中臨時堆棄一段時間后全部集中外運。砌石0.20萬m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0.48萬m,鋼筋制安65.97噸。工期一年,總投資3155.99萬元。臨清市匯通河截污導流工程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河(渠)道整治工程和新建工程。其工程建設內容布局如圖2-2所示。河(渠)道整治工程總長度度6.28km,包括:城區匯通河1.18km河道清淤疏浚;城區石河1.07km河道清淤疏浚;紅旗渠4.03km渠道清淤疏浚及建筑物改建。城區內疏浚整治舊河道,采用梯形

16、斷面,邊坡系數2.0;紅旗渠為梯形斷面土渠,邊坡系數2.0。石河整治段、匯通河整治段河底底寬3 m;紅旗渠河底底寬保持不變,六分干閘前京九鐵路段底寬6m,京九鐵路入衛穿堤涵閘段底寬4m。臨清市匯通河截污導流工程輸水河(管)道工程需新建工程包括:建連通管道新建連通管道設計采用鋼筋砼排水管,管線長度為3.502km,其中石河至北大洼長2.832km(雙排5.664km)。雙管鋪設,企口連接形式,接口處設120混凝土管道基礎。匯通河頭閘口至入衛新河鋪設管線長度1.85km,采用預應力鋼筋砼管道輸送水,設計輸水流量0.7 m3/s,管徑1.2m。新建胡家灣倒虹吸和紅旗渠入衛穿堤涵閘各一座。圖2-2臨清

17、市匯通河截污導流工程建設內容及線路示意圖紅旗渠入衛穿堤涵閘工程位于紅旗渠渠道末端,用于排除不能攔蓄利用的中水和城區非汛期澇水,設計排水流量8.06 m3/s。工程包含進口段、穿堤涵洞、出口段、下游明渠段。進口段由連接段、閘室段組成。連接段為砌石結構,長度10m,并設反濾層;閘室段為鋼筋砼結構,長8m。穿堤涵洞為鋼筋砼箱涵結構,單孔,孔徑22m(寬高),共分7節,其中大堤下4節單節長度7m,其余單節長度14m。出口段由閘室段、消力池段組成。閘室段為鋼筋砼結構,長8m;消力池段總長11.60m。灘地明渠采用砼板進行全斷面襯砌,襯砌渠道總長430.06m,渠道末端接陡坡段長10m、拋石槽段長6m。胡

18、家灣倒虹吸工程設計輸水流量0.7m3/s,設計輸水管徑1.2m。胡家灣倒虹吸工程由洞身段、出口段組成。洞身段采用5m一節承插式預應力鋼筋砼管道,管道接頭為柔性接頭,直徑1.2m。上游水平段長30m,上游斜坡段長11.44m,渠底水平段長70m,下游斜坡段長6.80m,下游水平段長70m。管身轉角處采用鋼筋砼封閉式鎮墩型式。出口段由閘室段、連接段組成。閘室段為鋼筋砼結構,長3m,連接段為砌石和拋石結構,其中砌石段長度22.90m,拋石段長度3.5m。 工程施工完畢之后的中水排放路線從北向南:污水處理廠紅旗渠造紙廠涵管(紅旗渠至塔湖)新鋪設管道(塔湖大眾路先鋒路)石河匯通河新鋪設管道(匯通河頭閘口

19、至入衛新河)胡家灣水庫(友誼渠、尚潘渠)。而非汛期排水路線正相反,城區南部澇水就近通過頭閘口排澇涵閘排水入衛運河,城區中北部的澇水從南向北,流至紅旗渠后,匯合紅旗渠的澇水,通過穿堤涵閘排入衛運河。2.2項目區概況地理位置臨清市位于我國京九鐵路進入山東省北部第一站上,地處魯西北平原,位于聊城市的西北角,屬華北平原,地理位置北緯36393655、東經1152711602之間,西隔衛河與河北省臨西縣相望,東隔馬頰河與高唐、茌平二縣為鄰,北部與德州地區夏津縣相連,南部與聊城市和冠縣接壤,全境東西長55.44km,南北寬29.88km,總面積957km2。氣候氣象臨清市處于半濕潤半干旱地區,屬溫帶大陸性

20、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5,年內變化明顯,一月份最低,平均-2,七月份最高,平均27,極端最低氣溫-20,最高氣溫42.6,年日照時間為2591小時,多年平均無霜期206天。降雨主要受太平洋東南季風影響,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為533mm,降雨量年際豐枯懸殊,最大年降雨量為979 mm(1964年),最小降雨量186.9 mm (1992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臨清站長系列資料統計,汛期(69月)四個月的降水量達395.9mm,約占全年降水量的74.5%;7、8兩個月降水量為289.4mm,占全年降水量的29.8%。降水年際變化較大,降水量的年際變化既有相鄰年份的旱澇交替,又存在連枯和連豐的豐枯

21、水年段;既存在30年左右的長周期變化,也存在35年短周期振蕩。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480mm。多年平均大風日數3.6天,大風風向以西北風為主,最大十分鐘平均風速17.0m/s。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雨量減少,冬季寒冷干燥,構成了春早、夏澇晚秋又旱的氣候特征。2.2.3地形地貌工程區地處黃泛沖積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面高程在4025m之間,地面坡降為1/70001/10000。由于受黃河歷次決口改道和自然侵蝕的影響,形成了地形局部微度起伏,崗、坡、洼相間的平原微地貌形態。2.2.4水文地質工程區屬于黃河沖積平原水文地質區,區內地下水為第四紀孔隙潛水,以大氣降水和引黃灌溉為主要補給來

22、源,以地面蒸發、人工抽取及緩徑流為排泄方式。地下水化學類型主要為重碳酸鹽,對混凝土無腐蝕性。境內天然降水所產生的地表徑流為13091萬m3,補給的淺層地下水量10220萬m3。可利用量包括降雨徑流攔蓄可利用及淺層地下水源可利用總量為9932萬m3。地下水以大氣降水,河道側滲為主要補給來源,以蒸發、徑流人工開采為主要排泄方式。臨清市境內河流有衛運河及馬頰河兩大水系,均屬海河流域。主要過境河流有衛運河、馬頰河和小運河。市區范圍內主要河(湖)道有:匯通河、石河、紅旗渠、北大洼引黃入衛新河、十八里干溝、臨清六分干。2.2.5土壤匯通河截污導流工程沿線,第四系厚度一般30.0270.0m。第四系分為更新

23、統和全新統,更新統主要為河湖相沉積,巖性上部為淺黃棕色砂土夾砂壤土為主,夾有粉砂和細砂,結構松散;下部多淺棕黃色、淺黃棕色、淺紅棕色粘土、粉砂質粘土及淺灰綠色粉砂、細砂呈不等厚互層組成,底部為一層銹黃色泥礫、礫卵石層,該套地層屬于沖積、洪積、湖積成因的地層。土壤由黃河沖積土發育而成,土壤類型多為潮土,質地為沙壤土和輕壤土、沙質土。土壤結構疏松,具有一定的流動性,保水、保肥能力差,常受風沙危害。測定表明,區內土壤貧瘠,肥力低,耕層土壤養分普遍缺少磷、氮、鉀,有機質偏低。2.2.6植被研究區植被稀少,多為農作物、人工栽培的用材林、農田林網、四旁樹木和經濟林果及草本植物群落。樹種主要以楊樹、毛白楊、

24、垂柳、旱柳等為主,經濟林果主要有蘋果、梨、棗,其次為杏、桃、葡萄等。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棉花、花生、大豆等為主。自然植被主要有反枝莧、茅草、馬絆草、蟋蟀草、蘆草、堿蓬等。社會經濟狀況臨清市總面積為957km2。城市建成區面積22.7km2,常住人口20萬人,城市化水平達到34,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4:64:22。臨清市已形成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市區包括三個街道辦事處,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狀況(1)水土流失狀況根據山東省發改委、山東省水利廳編制的山東省水土保持規劃中的水土流失分區和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發布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的通知中的規定,項目區地處魯西北黃泛平原區中度

25、風蝕水蝕區,屬于山東省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水土流失類型主要為風蝕,并伴生一定的水蝕。風蝕主要發生在25月份,其次是111月份,水蝕主要發生在69月份。根據2004年上半年第二次水土流失遙感普查資料,并結合實地調查,工程所經歷臨清市的水土流失總面積為147km2,以風蝕為主,其中輕度風蝕占占46.88,中度風蝕占33.92。通過對項目區地形坡度、地面組成物質、植被覆蓋度、氣候等自然條件和影響因子之間關系進行綜合分析,確定工程項目區水土流失分級屬于輕度流失,原地貌土壤侵蝕模數為4601100t/km2.a,根據土壤侵蝕強度分級和土壤侵蝕容許標準,項目區土壤侵蝕容許量200t/km2.a。(2)水土

26、保持狀況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項目區各有關部門以農田基本建設為基礎、以改良土壤為重點、以利用土地資源為目的,植樹造林,治理風沙,長期堅持開展群眾性的水土保持,加強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 通過以小流域為單元,大力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和植樹造林活動,發展節水灌溉,種草、種樹,營造水保林;進行荒地整治和溝道治理、發展農田林網設施,完善溝、路、橋、涵配套建設,發展經濟林和水土保持涵養林,增加植被覆蓋率。 據統計,項目區截止到2005年底,先后對建設水土保持專項設施230余項,構筑農田林網15萬畝,實施林糧間作8萬畝,營造成片水保林3.6萬畝,栽植經濟林果2.8萬畝,治沙改土3.9萬

27、畝。經現場調查,項目區河道疏浚工程、新開挖渠道工程和建筑物工程區大部分為農業植被,植被覆蓋率約為96(包括農作物的季節性植被)。2.3 項目區水土保持防治體系 水土保持防治目標 臨清市匯通河截污導流工程是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的配套工程,工程等別為四等,同時項目區為山東省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經綜合考慮,該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標準執行二級標準。水土保持措施布局根據工程特點及水土保持目標要求,做到主體工程建設與水保方案相結合,預防措施與治理措施相結合,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相結合,重點治理和綜合防護相結合,治理水土流火和恢復、提高土地生產力相結合,力爭改善項目區及周邊區域水土環境。其水土保持措施防治體系詳

28、見圖2-3。注:為本次新增水土保護措施圖2-3 水土保持措施體系圖水土保持主要建設內容及工程量 新增的水土保持工程主要以植物措施為主,以工程措施為輔的相互結合的水土保持防護措施,同時在工程施工的整個過程中,相應配置臨時防護工程。根據水總局科(2005)3號和水利水電工程量計算規定,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工程量的階段系數為1.05。其中,工程措施為堤防整治在主體工程中考慮:狗牙根和紫羊草籽90360m2,臨時措施編織袋裝土779.63m3,防塵網8940m2。水土保持方案實施進度計劃 水土保持方案實施進度應與主體工程施工進度協調一致。 (1)按照“三同時”原則,堅持預測為主,及時防治: (2)永久占

29、地區工程措施堅持“邊施工邊防護”的原則,及時控制施工過程中的水土流失;臨時占地區施工完畢后及時拆除清理臨時設施,并進行場地整治,以便復耕或種植植物; (3)盡量利用主體工程已有的設施和施工臨時發施,避免重復; (4)植物措施在具備條件后盡快實施。 根據主體工程實施進度,本工程總共劃為12個月。 工程建設中水土保持實施進度與主體工程進度相適應,結合季節性施工,保證重點,兼顧整體。3監測實施3.1監測目標與原則3.1.1水土保持動態監測目標本工程水土保持監測的宏觀目標就是為水土保持監督執法提供技術支持。具體目標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落實水土保持方案的重要環節,通過監測來規范建設活動,特別是棄土、

30、棄渣行為,督促建設單位落實水土保持方案各項防治措施;二是通過對建設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分析,掌握水土流失的特點、分布、規模,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依據和實施監督管理提供技術服務;三是評價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檢驗水土保持防治工程技術合理性及水土保持方案的科學性,為項目竣工驗收和水土保持設施運行管理提供服務。四是經過對臨清市匯通河截污導流工程項目的實地監測,積累水土流失預測的實測資料和數據,為確定預測參數、預測模型提供服務。項目區位于山東省臨清市境內,屬山東省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水土流失防治標準采用二級標準,部分指標采用一級標準。項目區在設計水平年末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應達到以下六項指標。見表3-1。

31、水土保持動態監測原則為客觀、準確地反映會通河截污導流工程在運行期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狀況,順利完成本次水土保持監測任務,結合項目特點、工程建設實際,確定以下監測原則:表3-1 方案設計水平年末防治目標表防治指標綜合目標擾動土地整治率(%)95水土流失總治理度(%)85土壤流失控制比1.5攔渣率(%)95林草覆蓋度(%)20植被恢復率(%)95(1)全面調查與重點觀測相結合的原則全面調查即對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而言,包括原地貌水土流失情況、施工過程中新增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布局和效果等進行全面調查。重點觀測指選擇能夠代表整個工程擾動區域內水土流失類型和強度的分區,并設地面觀測設施。連續監測水

32、土流失變化、水土保持工程及其效益。對于本工程來講重點監測施工期各單項工程的棄土區及建筑物等建設過程中開挖面積大、擾動劇烈的區域。(2)監測分區和監測指標相對應依據方案確定的防治責任分區將監測分區劃分成河道疏挖工程區和施工臨時占地防治區等2個一級防治區,各一級分區又劃分為主體工程、棄土棄渣區、臨時設施區及管理機構等若干個二級區。根據各監測分區水土流失特點及防治特點,確定相應的代表性強的監測指標。(3)監測指標與監測方法及頻率相對應依據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結合方案確定本工程的監測內容,進而劃分具體觀測指標。針對每一個具體的觀測指標,確定一套有效監測方法和合理的觀測頻率,使得數據具有科學性和代表性

33、。(4)地面觀測、調查與巡查相結合通過地面觀測、實地勘察和施工場地巡查等監測手段對建設過程中可能造成水土流失進行全方位監測,獲得較為全面的監測數據,并對項目施工期及運行初期防治責任范圍內工程建設造成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進行全面、準確地評價。(5)固定觀測與臨時觀測相結合在項目區各防治責任范圍內,具備布設條件的分區內選擇有代表性、可比性的區域布設地面定位觀測點,對于隨著工程進度的變化和時效性不便于布設地面定位觀測設施的工程建設區及擾動區,設置臨時觀測點進行階段觀測,匯總、整合后進行分析、評價。(6)監測數據的收集、保存由項目組專人負責,數據分析嚴格遵循水土保持相關技術標準、技術規程。3.2監測工

34、作實施情況 2009年7月,我單位接受委托,雙方正式簽訂臨清市匯通河截污導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監測合同,我單位及時成立了監測工作組,對項目建設區展開相關的水土保持工程監測工作。監測組按照方案中水土保持監測的目的和任務要求,在2009年7月,監測人員對會通河截污導流工程的監測工作做了具體的實施方案。結合施工區實際情況,確定了具體的監測方法,布設水蝕地面觀測點和臨時觀測點,對項目建設各區域水土流失、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及防治效益進行全面監測。水蝕監測在布點的過程中,項目組對現有的水土保持設施建設、運行情況進行了總體評價。布點后,監測人員進行實時監測,并于各項監測工作全部結束后,及時對監測結果進行分類統計

35、、綜合分析,在綜合評價整個建設期防治責任范圍內水土流失變化情況、水土保持工程實施情況及其效益的基礎上,編制臨清市匯通河截污導流工程水土保持監測報告書,報送工程建設單位和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門,以便為該項目水土保持工程運行管理、水土保持設施竣工驗收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4監測內容與方法4.1監測任務本次工程監測工作開展于2009年,根據工程建設的實際情況確定本次的監測任務:(1)監測水土保持設施防治效果。(2)臨時堆土的水土流失監測。(3)工程施工過程中與結束后棄渣的處理情況及水土保持設施施工過程。4.2監測范圍及監測重點 本方案水土保持監測范圍為工程的全部水土流失防治范圍,以工程建設區為重點監測區

36、域。重點監測地段為施工期各單項工程的棄土區及建筑物等建設過程中開挖面積大、擾動劇烈的區域。結合工程建設施工特點和水土流失預測情況,本水土保持重點監測地段主要有: (1)邊坡:選開挖面積大的邊坡。(2)棄土區:選擇易發生塌斷面和水土流失的棄土區。4.3監測內容 根據本工程建設特點,水土保持監測內容主要包括: (1)影響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包括地形、土壤、地面組成物質、植被及覆蓋度等;以及主體建設情況、施工方法和工藝、對地表的擾動狀況和挖填辦方量等。 (2)水土流失狀況:包括工程建設前、建設過程以及植被恢復期土壤侵蝕強度及分布的變化,水土流失面積和水土流失量的變化狀況,水土流失程度的變化等。 (3

37、)水土流失危害監測:包括工程建設對附近河道泥沙、周圍植被的變化及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4)水土保持措施完成情況監測:主要監測各項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實施的進度、質量、數量等。(5)水土保持工程效益:主要監測采取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后,項目區域的水土流失防治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變化。表現在水土流失量的減少程度、林草植被的恢復程度和周邊環境的改善程度等方面。4.4監測點布設按照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的要求,根據主體工程的施工工藝和施工特點、施工中易產生水土流失的區域以及項目區原有水土流失類型、強度等,確定本項工程水土保持治理的重點監測地段。本工程監測點主要布置在輸水渠新

38、開挖段劇烈開挖面和棄土區。本工程項目監測點布局如圖4-1所示。圖4-1 臨清市匯通河截流導污工程線路及監測點布設示意圖(圖中藍色圓圈為監測點)4.5監測方法和頻次 4.5.1監測方法采用地面觀測、定點監測和場地巡查相結合的方法。對水土流失量和攔渣保土量等指標進行定點、定位的地面觀測;對項目區水土流失面積、水土流失危害、環境狀況、水土保持設施運行情況、林草措施的成活率、保存率、生長情況等采取場地巡查法進行監測。 根據監測內容及要求布設監測小區,定時觀測和典型采樣相結合,獲取數據。用觀測結果與同類型區流失量分析比較驗證水土保持工程布局及設計的合理性,在運行過程中作必要的補充。 (1)工程建設期間,

39、主要通過地面觀測和定點監測水土流失情況。(2)工程運行初期,主要通過調查監測和場地巡查了解整個項目 區配置水土保持設施的穩定性、完好程度和運營情況,苗木成活率、草籽出苗率,水土流失對河道淤積、周圍農田的影響等,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采取措施加以控制。4.5.2監測時段及頻次水土保持監測時間為工程建設期和運行初期,其中重點時間為工程建設期。結合本工程具體情況和所在區域的氣候、土壤、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確定本項目水土保持監測時段為主體工程建設期,即2009年7月至2009年10月共4個月。 地面觀測和定點監測主要集中在雨季,在79月,利用自記式雨量監測的,根據降雨情況確定具體時間,每月測1次。另外,遇

40、汛期及施工高峰期視降雨及施工擾動情況可監測23次,非汛期每兩個月監測一次。 場地巡查為不定期調查監測,頻率為12月1次,在雨季加大監測頻率,為每月1次。4.6調查監測儀器及具體方法4.6.1 調查監測儀器GPS、全站儀、照相機、電腦、標樁、特制鋼針(測釬)、不銹鋼收集容器、土壤緊實度儀、干燥箱、土壤水分速測儀、土壤環刀、鋁盒、樣地植被調查裝置、測高儀、天平、鋼尺、圍尺、皮尺。4.6.2調查監測的具體方法 調查監測是指定期采用分區調查的方式,通過現場實地勘測,采用GPS定位儀結合地形圖及其它測量工具,按照不同防治區域和工程測定其基本特征。填表記錄各個水土流失防治區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堆土堆渣和開挖

41、面坡長、坡度等)及水土保持措施(包括主體工程中的各項水土保持措施)實施情況。調查監測的具體實施主要通過以下幾種形式:(1)資料收集與項目建設內容復核。收集項目水土流失影響因子,如:區域降水、氣候等情況,項目區河流水文特征,土壤植被等情況;收集有關工程占地、施工設計、施工進度、招投標、監理、質量評定、竣工決算等資料,以便于匯總統計項目水土保持設施數量、規格、質量等;收集土地整治面積、整治后土地利用形式等。通過收集的資料及實地情況調查、地形測量分析,進行對比核實,復核建設項目占地面積、擾動地表面積,復核項目挖方、填方數量及面積和各施工階段產生的棄土、棄石、棄渣量及堆放面積。(2)現場勘查。根據工程

42、施工技術資料、工程進度,現場巡查核實項目區地表擾動情況;結合典型段重點觀測,掌握項目區水土流失狀況;現場跟蹤觀測水土保持措施運行情況;校核、補充完善所收集的數據資料等。(3)典型調查。利用設計監測點以及選擇有代表性的典型地段,監測統計項目區微地形變化、土壤質地、林草植被覆蓋及生長成活等情況。(4)圖像采集。圖像資料是項目水土保持狀況最直接、最形象的反映。圖像采集包括記錄工程典型時段、地段現場施工情況;水土保持措施實施、水土流失危害發生等重要水土保持事件現場情況以及水土保持監測人員開展監測情況等內容。(5)地面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面組成物質、植被類型與覆蓋度等,采用樣方法和標準地法等。(6)水土

43、流失狀況的監測包括臨時棄土區和開挖斷面的水土流失面積、流失量、程度的變化情況(包括坡面水土流失、重力侵蝕等),應在水土保持方案水土流失預測基礎上進行。主要采用現場典型調查方法進行。侵蝕溝測量法:采用侵蝕溝測量法進行土壤侵蝕模數監測。土壤侵蝕的發生和發展,在坡面上留下了從紊溝、細溝、淺溝到切溝、沖溝、干溝和河溝的侵蝕溝谷系統,它們的形態變化反映了土壤侵蝕的歷史和強弱。具體方法是選擇有代表性地段,用皮尺或測繩測定監測地段所有侵蝕溝的長度、寬度和深度,計算每一條侵蝕溝的體積,然后將各侵蝕溝的體積相加,可得監測區域侵蝕溝的總體積,除以監測區的面積即可得到監測區平均土壤侵蝕深度,通過計算公式即可得到土壤

44、侵蝕模數和土壤侵蝕量。其平均侵蝕深度計算公式為:式中:Vi第i條侵蝕溝的體積(cm3); A監測區域面積(m2); 監測區土壤平均侵蝕深度(mm)。(7)通過巡查法調查人工開挖邊坡的塌方及水土流失情況、棄渣的流失對下游河道及水體產生的不良后果及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水土流失對周邊環境的不良影響。水土流失對植被、耕地、生態環境及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8)利用設計監測點以及選擇有代表性的典型地段,監測統計項目區微地形變化、土壤質地、林草植被覆蓋及生長成活等情況,以便監測水土保持設施效果。主要包括:項目區土壤水文物理性狀調查:采用烘干法、環刀法、土壤機械篩分法等測定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

45、度、土壤毛管孔隙度與非行管孔隙度等土壤水文物理性質指標。水土保持措施的實施數量和質量:采用抽樣調查的方式,通過實地調查核實。工程措施通過調查監測其完好程度、質量和運行狀況等。植物措施利用樣方法和標準地法調查其林草的成活率、保存率、生長發育情況及其植被覆蓋度的變化。即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塊,確定調查地樣方,現場量測、計算總蓋度,再計算出整個項目區的林草覆蓋度。監測期間,項目區施工狀況及監測工作圖片見照片18。照片1道路開挖段施工現場照片2臨時堆土造成的水土流失照片3水土保持責任范圍核定照片4堆土物理性狀監測照片5堆土區侵蝕溝與侵蝕量監測照片6項目區植被恢復狀況照片7項目區灌木恢復狀況照片8項目區草被

46、恢復狀況5不同侵蝕單元侵蝕模數的分析確定5.1侵蝕單元劃分 根據臨清市匯通河截污導流工程水土流失特點及工程的實際情況,本方案將監測單元劃分為河道疏挖工程防治區、施工臨時占壓防治區2個監測單元。5.2各侵蝕單元侵蝕模數 5.2.1原地貌侵蝕模數根據2004年上半年第二次水土流失遙感普查資料,并結合實地調查,工程所經歷臨清市的水土流失總面積為147km2,以風蝕為主,其中輕度風蝕占46.88,中度風蝕占33.92。通過對項目區地形坡度、地面組成物質、植被覆蓋度、氣候等自然條件和影響因子之間關系進行綜合分析,確定工程項目區水土流失分級屬于輕度流失,原地貌土壤侵蝕模數為4601100t/km2a,根據

47、土壤侵蝕強度分級和土壤侵蝕容許標準,項目區土壤侵蝕容許量200t/km2a。工程建設區原地貌土壤侵蝕模數見表5-1。表5-1 工程建設區原生地貌土壤侵蝕模數項目占地類型土壤侵蝕模數(t/km2a)河道疏挖工程防治區耕地、河槽800施工臨時占壓防治區耕地800施工過程中各地表擾動類型侵蝕模數 根據本期監測工作的實際情況,施工期進行了調查監測。調查監測過程中只客觀地了解了施工期的水土流失特點,對建設項目的地表擾動進行適當的分類。該項目在施工過程中對地表的擾動一般主要表現為棄土棄渣、開挖面、建筑物、施工平臺等。(1)測釬法監測的土壤侵蝕模數利用測釬法對施工過程中的侵蝕深度進行多次監測,結果表明,管道

48、鋪設路段雨季的侵蝕溝深度最深5.4cm,最寬3.2cm,最淺為0cm,侵蝕溝長1.4m,監測區土壤侵蝕深度平均為2.6mm,土壤抗沖刷能力較弱,土壤侵蝕屬于中度侵蝕。施工期間多余土方量外運,不在監測范圍,其余土方量在施工結束后全部回填平整后直接進行路面建設,臨時堆土占壓區(原行道樹與綠化帶區)進行綠化帶重新建植恢復植被。河道整治工程區的臨時堆土雨季的侵蝕溝深度最深7.4cm,最淺為0cm,平均為3.6mm,土壤抗沖刷能力較弱,土壤侵蝕屬于中度侵蝕。施工建設期各監測區土壤侵蝕溝調查見表5-2。表5-2 施工期內各監測分區測釬法所測土壤侵蝕溝狀況項目分區河道疏挖工程防治區施工臨時占壓防治區侵蝕溝深

49、度(cm)最大5.47.4最小00平均2.42.6侵蝕溝長度(cm)最大185180最小00平均140.3156.4侵蝕溝寬度(cm)最大4.24.1最小00平均2.02.2監測區平均侵蝕深度(mm)2.63.6結合監測區土壤平均侵蝕深度,經計算可得建設工程各防治分區土壤侵蝕模數的測定結果見表5-3。表5-3 施工期內各監測分區測釬法所測土壤侵蝕模數項目分區流失面積 (hm2)土壤侵蝕模數 (t/kma)河道疏挖工程防治區0.713500施工臨時占壓防治區7.5048605.2.3防治措施實施后侵蝕模數臨時棄土區在工程結束后均已覆土,覆土深度為20cm,覆土后進行種植紫羊茅與狗牙根兩種草籽恢復

50、植被。2009年11月工程全部完工,各項水土保持措施基本同時完成,經過2009年1年的植被恢復,建設工程各防治分區內植被蓋度大部分達到30以上,2009年7月至10月間分別在各防治分區內布設了定位監測點,利用插釬法對各防治分區內的土壤侵蝕模數進行了測定。測定結果見表5-3。表5-3 防治措施實施后各監測分區內土壤侵蝕模數測定表項目分區流失面積 (hm2)土壤侵蝕模數 (t/kma)河道疏挖工程防治區0.71186施工臨時占壓防治區7.501806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結果與分析6.1防治責任范圍動態監測結果根據主體工程特點,結合實地調查,該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為項目建設區和直接影響區。防治責任范

51、圍主要包括河道整治工程占地、施工臨時占地的范圍。經過在施工期內的實際測量,其防治責任范圍為8.21hm2,其中永久占地0. 71 hm2,臨時占地7.50 hm2。監測的防治責任范圍及占地與原方案一致。表6-1 水土保持防治責任范圍及占地情況表(hm2)責任區永久臨時合計耕地其他小計耕地其他小計河道整治工程00.710.710000.71施工臨時占地00007.507.507.50合計00.710.7107.500.0758.216.2棄土棄渣動態監測結果6.2.1設計棄土棄渣情況方案設計中,挖方量33.86萬m3,填方量為20.26萬m3,施工共產生棄渣量13.6萬m3。設置臨時堆土區,分別

52、設于臨時施工周圍,共10.13萬m3,占地面積5.8萬m2。土方堆高2m,邊坡1:1.5,周圍采用草袋裝土防護,高1.0m,上部用防塵網覆蓋,以防遇風時造成塵土飛揚,大雨時造成水土流失。6.2.2實際棄渣量及占地面積監測結果在實際建設過程中,由于優化了設計方案,使實際產生的棄渣量大大減少。項目施工產生棄渣量12.8萬m3且全部外運。臨時堆土放置于施工道路兩側及施工建筑物周圍,臨時堆土總占地面積5.8萬m2。施工期為了更好地攔擋臨時棄土棄渣,設置臨時堆土區的攔渣墻,攔渣墻的長度約1299.5m。市區內為避免土堆揚塵,用防塵網進行防護,共用8940m2。6.3 土壤流失量動態監測結果對項目區原始地

53、貌的監測結果與施工期的侵蝕情況及措施實施后侵蝕情況作對比,可以得知地表擾動及治理后的侵蝕增量的動態變化(表6-2)。據表6-2可知,施工期土壤侵蝕量較原地貌迅速增加,河道整治工程與施工臨時占地工程區的土壤侵蝕量合計為260.86t,較原地貌土壤侵蝕量增大了216.85t。而在實施了水土保持措施后,水土保持設施防護效果達到了設計要求,措施實施后的防治責任范圍內土壤侵蝕量降低,較原地貌減少了34.08t。表6-2 土壤侵蝕模數對比及侵蝕量變化情況表預測區域監測時段a面積hm2原地貌水土流失施工期水土流失措施實施后水土流失侵蝕模數侵蝕量侵蝕模數侵蝕量增加量侵蝕模數侵蝕量增加量t/km2att/km2

54、attt/km2att河道整治工程0.670.718003.81350016.6512.841860.88-2.92施工臨時占地工程0.677.5080040.24860244.22204.021809.05-31.16合計8.2180044.01260.86216.859.93-34.086.4 監測點土壤物理性狀監測結果-3-3左右。土壤孔隙按其當量直徑大小可分為毛管孔隙與非毛管孔隙。前者反映土壤吸收和保持水分、用于維持植物生長發育的能力,決定著土壤保肥蓄水功能的高低;而后者表征土壤滯留和下滲水分、發揮水源涵養作用的能力,決定著土壤通透功能的強弱,兩者的數量及比例決定著土壤孔隙與水肥狀況。

55、結構性良好、水氣關系協調的土壤,總孔隙度在40%50%,非毛管孔隙度在10%以上。土壤入滲速率調節著進入土壤、積存于地表面或產生地表徑流的水量。進入土壤的水分或通過土壤蒸發,植物蒸騰返回大氣或向下滲漏。因此,土壤的滲透性能是反映土壤入滲性能與持蓄水量能力的重要水文指標,可以通過土壤入滲速率的觀測來反映土壤的物理性質,入滲速率高的土壤,可以保證較多的降水滲入土壤中貯存,或形成壤中流、地下徑流,減少了地表徑流的損失。項目區周圍土壤由黃河沖積土發育而成,土壤類型多為潮土,質地為沙壤土和輕壤土、沙質土。土壤結構疏松,具有一定的流動性,保水、保肥能力差,常受風沙危害。測定表明,區內土壤貧瘠,肥力低,耕層

56、土壤養分普遍缺少磷、氮、鉀,有機質偏低。 由于自監測開始時項目區挖方已基本完成,正在逐步進行各項建設施工,第一次實施監測時,測定了臨時堆土區、河道區河槽坡面和紅旗渠入衛穿堤涵閘工程施工區域河堤面的土壤物理性狀具體見表6-3。由表6-.3可知,管道鋪設點的開挖土壤容重較一般土壤要大,土壤緊實度比較大,各孔隙度均比較低,土壤飽和含水率也較低,遇水易板結,從而造成較大的土壤侵蝕;而大堤上原地貌的土壤則比較疏松,土壤孔隙度及飽和含水率也比較大;河槽坡面土壤則介于以上兩者之間。因此,棄土的堆放及自然壓實使得容重增大,易發生土壤侵蝕,而在有植被防護的條件下,土壤容重小,孔隙度大,易于保持水土。表6-3 項

57、目區不同監測點的土壤容重和孔隙狀況測定點土層厚度土壤容重g/cm3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總孔隙度%土壤飽和含水率%大堤面0-10cm1.0949.37.356.653.610-20cm1.2547.24.151.341.1管道鋪設臨時堆土0-10cm1.3641.61.743.231.710-20cm1.5037.92.240.126.6河槽坡面0-10cm1.2745.34.049.34210-20cm1.3242.83.846.638.66.5水土流失危害監測結果與分析 開發建設項目在施工過程中擾動地表,不可避免的會破壞原有的地形地貌、地面物質和地表植被等,通過對周邊居民的詢問得知,在

58、項目建設施工過程中,空氣中的粉塵和沙粒增加,能見度降低,部分建筑垃圾隨風漂浮,嚴重影響了周圍的環境。此外,個別地段(如大眾路與先鋒路交叉處)因臨時防護不到位,使得降雨后水土流失、泥沙橫流至路旁或其他路面,影響了正常通行。土壤侵蝕使得下游河道中泥沙含量增加,淤積較以前嚴重。對項目區內原有植被的監測結果表明,施工過程中,因臨時棄土的暫時堆放,使得大眾路的部分行道樹和綠籬遭到損毀。在對項目區內土壤的物理性狀進行測定以后得知,經過長時間的占壓和擾動,項目區臨時堆土的土壤的物理性質劣于尚未擾動的,也就是說,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對周圍植被、土地、生態環境及周邊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不良

59、的影響。7水土流失防治動態監測結果 臨清市匯通河截污導流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及其效果監測內容包括各項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數量、質量及其防治效果,固化工程、排水工程、攔渣工程的穩定性、完好程度及運行情況,植物措施成活率、保存率、生長情況及覆蓋度,施工期攔擋、灑水、固化、綠化等臨時性防護措施數量、面積及其效果。結合項目建設區水土流失特點和實際施工進度,從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幾個方面對監測數據進行綜合分析。與水土保持方案報告表中的防治措施及水土流失量預測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反映項目建設區施工期及生產運行初期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及其效果。7.1水土流失防治措施7.1.1工程措施在建

60、筑物和管道鋪設開挖土方過程中,回填土就近臨時堆放在河道建筑物及道路旁棄土區,主體工程完成后回填。設置施工臨時堆土區,土方堆高2m,邊坡1:1.5,周圍采用草袋裝土防護,高1.0m,上部用防塵網覆蓋,以防遇風時造成塵土飛揚,下雨時造成水土流失。共使用草袋裝土779.63m3,防塵網防護8940m2。見表7-1。表7-1 臨時堆土區、臨時擋墻及防塵網布設布設區域工程臨時堆土量(萬m2)臨時擋墻長度(m)防塵網面積(m2)紅旗渠清淤及建筑物工程0.60770紅旗渠-石河段管道鋪設5.446985960胡家灣倒虹吸工程0.39500頭閘口至胡家灣倒虹吸輸水管道工程3.083952980入衛穿堤涵閘工程

61、0.6279.50合計10.131299.589407.1.2植物措施在河道疏挖后形成裸露地表,內邊坡為1:3,土體易松動,河道水面以上坡面采用撒播草籽的植物防治措施,草種選取紫羊茅和狗牙根草籽,樹種選用楊樹、旱柳等進行了防護。河道清淤棄土按臨時占地考慮放置于河道岸邊棄土區,工程完工后復耕。對棄土外邊坡采取植物措施進行防護。棄土區斜坡的邊坡比為1:1.5,選取紫羊茅和狗牙根草籽進行植草覆蓋。對路面開挖地段,對臨時棄土堆放和施工過程中造成的損毀的行道樹與綠籬,進行了補植、新建等植被恢復。調查表明,整個項目區植草共用1622.4kg,補植國槐60株,紫葉李300株,冬青、黃楊和鋪地柏共計20400

62、株,栽植楊樹3140株。各監測段恢復植被的狀況見表7-2。由監測結果可知,項目區整體植被成活率均在96%以上,植被覆蓋度均在86%以上,達到了恢復效果,保證了植被恢復成活率的二級標準。但在個別臨時棄土地段,也存在沒有及時種草、草被覆蓋率和成活率差的現象,尚需進一步完成補種或補建。表7-2 各監測段恢復植被狀況監測區域可綠化區域占地范圍/hm2樣方植被蓋度/%樣方植被均高/cm植被成活率/%匯通河段0.7186.214.597.2石河段0.6488.51398.4紅旗渠2.4290.61096.7合計3.7797.17.2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動態監測結果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應執行分類分級分時

63、段標準的指標值見表7-3。擾動土地整治率擾動地表整治率系指已整治的擾動地面積與擾動地總面積的比值。工程擾動土地面積為8.21hm2,擾動土地整治面積為8.0hm2,擾動土地治理率97.5,達到了一級防治標準。水土流失總治理度工程擾動造成的水土流失總面積8.21hm2,水土流失治理達標總面積7.89hm2,水土流失治理度為96.1。達到了一級防治標準。攔渣率棄渣多以道路管線開挖及建筑物場地開挖時產生的土方為主,挖方量33.86萬m3,填方量為20.26萬m3,產生棄渣量13.6萬m3。臨時堆土采用草袋裝土防護,高1.0m,上部用防塵網覆蓋,防止風蝕、水蝕;棄渣全部外運利用,不在項目區內,棄渣在運

64、輸過程也經常灑水防塵,所以沒產生明顯的水蝕和風蝕。攔渣率可達98%以上,符合方案設計要求,棄渣利用率38.60%,達到水土流失防治一級標準。表7-3 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一級標準二級標準三級標準施工建設期運行初期施工建設期運行初期施工建設期運行初期擾動土地整治率(%)*95*95*90水土流失治理度(%)*95*85*80土壤流失控制比(%)1.51.221.52.52.5擋渣率(%)959590958590林草覆蓋度(%)*25*20*15植被恢復系數*98*95*90表中的“*”表示:指標值應根據批準的水土保持方案措施實施進度,通過動態監測獲得在竣工驗收時核定,計算林草覆蓋度時,水

65、庫工程的淹埋面積,不計算在總防治現任范圍內。7.2.4土壤流失控制比實施措施后土壤流失控制比:總體達到1.65,河道整治工程區達到1.61,施工臨時占地區達到1.66。達到了二級防護標準。7.2.5林草植被恢復率工程建設前防治區土地利用類型為灌草地和城市道路,植被蓋度約為50左右。項目實施期間,由于人為破壞,使得土壤裸露,植被遭到破壞。工程項目實施以后采取了各種植被恢復措施,項目區可綠化面積3.77hm2,實施植物措施面積3.66 hm2,林草植被恢復率為97.1,達到了二級防治標準,林草覆蓋率為46%,達到一級防護標準。上述監測結果見表7-4。表7-4 工程各防治分區防治目標實現調查表防治指

66、標防治目標監測結果擾動土地整治率(%)9597.5水土流失總治理度(%)8596.1土壤流失控制比1.51.65攔渣率(%)9598林草植被恢復率(%)9597.1林草覆蓋度(%)20468 監測結論8.1結論水土保持分類分級評價經監測,該項目擾動土地面積為8.21hm2,其擾動土地整治面積為8hm2,水土流失總面積為8.21hm2,水土保持措施實施后將逐步發揮應有的水保效益,可使項目區內土壤流失量控制在9.93t,經計算項目區容許土壤流失量為16.42t。按照2002年水利部第16號令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驗收管理辦法的要求,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竣工驗收及生產運行管理等,均應符合

67、本標準規定的分類分級分時段防治指標的指標值要求,在竣工驗收時,除滿足規定的驗收指標外,各項水土保持設施質量必須達到有關技術質量的要求。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應執行分類分級分時段標準的指標值見表7-1。項目區實施水土保持措施后,工程擾動土地治理率達到97.5%,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了96.1%,土壤流失控制比總體達到1.65,攔渣率可達98%以上,林草覆蓋率為46%,植被恢復系數為97.1%。其中,擾動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治理度、攔渣率和林草覆蓋度達到一級標準;土壤流失控制比和植被恢復系數達到二級標準。水土保持治理達標評價水土保持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其效益分析必須在國家生態建設規劃的指導下,

68、本著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著重分析方案實施后在控制水土流失方面所產生的保水、保土、改善生態環境、保障項目安全生產運營,減少和控制水土流失為主。其效益分析按照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效益分析方法(GB/T157741995)進行。(1)生態效益按照監測結果,本項目水土保持工程削坡處理547m3,漿砌石擋土墻1125m3,裝土編織袋2448m3,溝1000m,匯水溝940。對新的水土流失起到了相應地控制效果,營造的生物措施一段時期后,植被覆蓋度將逐步增加,土壤性狀改善,增加項目防治責任范圍內的土壤入滲,減少地表徑流,減輕土壤侵蝕,防止新的水土流失,同時生物措施的建設,可改善項目區及周邊的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環境

69、良性發展。(2)社會效益通過實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將改善項目防治責任范圍內及其周邊的生態環境狀況,防止水土流失給主體工程帶來的危害,確保了項目的安全生產和使用壽命,減少了水土流失對土地生產力的破壞,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使環境與經濟發展走上良性循環,同時也改善了當地投資環境,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和再就業工程,對加快工程建設和發展地區經濟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3)經濟效益由于水土保持的特殊性,導致各類水土保持措施具有投入大,投資回收期長的特點,如果單從投入產出的角度來分析,就不能完全體現其效益價值,一般地,在水土保持措施實施34年后,生物措施才會逐漸發揮其生態和經濟效益。監測工作中的經驗 本次水土保持工程的監測工作,在監測時段的把握、定位監測、資料調查和巡查監測等方面均基本做到了及時科學和有效性,獲取了較為真實的監測結果,為工程進入生產運行期后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依據。8.2建議(1)管道施工過程中堆積的棄土棄渣加強防護,尤其在雨季,減少水土流失,并繼續加強水土流失臨時措施的實施;(2)施工過程中盡量減少對原有植被的破壞,在植被恢復過程中充分利用原有植被,并按進度及時恢復植被。(3)對項目水土保持設施的運行情況和效益進行跟蹤調查和監測,并將監測成果定期上報水行政主管部門。


注意事項

本文(臨清市匯通河截污導流工程水土保持監測報告(47頁).doc)為本站會員(l**)主動上傳,地產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地產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信丰县| 汾西县| 靖西县| 清流县| 乌恰县| 辽源市| 神农架林区| 固阳县| 铜川市| 修水县| 庐江县| 贵溪市| 治多县| 德令哈市| 九龙坡区| 灵璧县| 天台县| 南澳县| 和田县| 泰安市| 迁安市| 沂南县| 师宗县| 定远县| 林州市| 庆安县| 内丘县| 京山县| 那曲县| 城步| 同江市| 柳江县| 太保市| 临泉县| 沁阳市| 渭南市| 井研县| 五指山市| 库尔勒市| 邳州市| 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