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啪啪夜福利无码亚洲,亚洲欧美suv精品,欧洲尺码日本尺码专线美国,老狼影院成年女人大片

個人中心
個人中心
添加客服微信
客服
添加客服微信
添加客服微信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升級會員
升級會員
返回頂部
ImageVerifierCode 換一換

磷石膏渣庫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報告(17頁).doc

  • 資源ID:587345       資源大小:238.50KB        全文頁數:16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 15金幣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磷石膏渣庫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報告(17頁).doc

1、貴州xx飼料有限責任公司磷石膏渣庫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初勘階段)第一章 前 言一、 任務要求受貴州xx飼料有限責任公司委托,我公司承擔了該公司開陽縣永溫鄉磷石膏渣庫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初步勘察任務,根據甲方的要求,工程勘察任務(內容)與技術要求為:對初選場址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特別是其滲漏性作出初步評價,提交供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和初步設計用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 查明渣庫場區溝谷類型及地貌條件,各地層的時代、成因、巖性及分布,可致滑動的軟弱土層的分布,地質構造類型,產狀與分布規律,地層巖性構成、斷裂破碎帶和發育情況。 查清區域內自然地質現象,有無滑坡、崩坍、泥石流、喀斯特等不良地質

2、條件及對截污壩(庫)的影響進行評價。查明區域的含水層、隔水層分布和含水性,各含水層補、逕、排條件。查清渣庫區(含截污壩、滲濾液收集池)的水文地質條件,包括地下水的水位和流向等,對渣庫區是否是獨立水文地質單元進行評價,對庫區的地下水和要保護的水源間有無水力聯系作出明確結論。評價庫區的滲漏性和滲漏特征,查清滲漏底界。對防滲方案提出建議并提供有關設計參數。提供場區的地震設防烈度數據。 二、 工程慨況擬建的磷石膏渣庫由一近SN向主沖溝和3條小溝(SN向1條、NW向2條)組成,場地原為由一條近南北向和一條近東西向的支溝匯合成一NNE向的主溝,經平場后沖溝被分為兩段,其中主溝尾部近南北向支溝已被平場后的回

3、填土填平,為附屬生產場地,近東西向的支溝在溝口被回填土填筑形成的“土壩”隔斷,只有主溝北段作為磷石膏渣庫使用,由堆填庫區、截污壩、滲濾液收集池、事故處理池、截洪溝組成,庫容量計算及庫區基本情況見表1。 庫容計算表 表1起止高程底面積m2頂面積 m2高差 m容積m31105-111066447075118971110-11154707120475404741115-112012047211935831001120-1125210193078851295181125-1130300963830151709931130-1135239052987251344421135-11402913832419

4、51538911140-1145314853005051538351145-115029601175435117860合計996011三、勘察工作概況本次勘察工作依據的主要技術標準是: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貯存處置場污染控制標準(GB185992001)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水力發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GB502872006)水利水電工程注水試驗規程(SL3452007)水利水電工程壓水試驗規程(SL312003)其中對滲漏性的評價也參用了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CB168892008),全部工作均嚴格按上述技術規范要求進行,整個勘察工作始終以滿足甲方提出的勘察要求為目的。我

5、公司于2009年8月18日8月30日派出技術人員到現場進行了1:1萬地質與水文地質測繪工作,測繪范圍包括: X:3638836392Km,Y:3000.753004Km。其中對擬建渣庫及周邊作了1:2000重點調查,測繪區1/1萬地形圖和庫區1:500的地形圖皆由甲方提供,由于場地部分地區已實施平場,實際地形已與甲方提供的庫區地形圖不相符,為此,我公司技術人員又對地形變動了的地區重新進行了地形測量并修改了地形圖。在地質與水文地質測繪的基礎上于2009年11月18日鉆機進場實施鉆探工作,2010年1月23日,全部外業工作結束轉入室內資料整理。完成工作量為:1、水文地質調查13Km2;2、土層滲水

6、試驗14個點。3、鉆探18個孔(其中1個為專門取樣孔),總進尺282m;4、動觸探試驗27.6m5、鉆孔壓(注)水試驗47次。6、巖、土、水取樣測試19件通過上述工作,查明了本區內的地質構造、不良地質現象、水文地質特征,對不同土層和巖層的滲漏性有了認識并編寫貴州xx飼料有限責任公司磷石膏渣庫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初勘階段)一份。第二章 區域地質水文地質條件一、 區域地形地貌調查區地貌主要為構造侵蝕及溶蝕中低山地貌,區域上地形高差較大,由較陡的山系和縱多的溝谷組成,總體由南向北和由西向東逐漸變緩,西部碎屑巖分布區域相對較高陡,而東部的碳酸鹽巖分布區地形相對較低緩,調查區內最高高程1337.5

7、m,最低高程930m,高差407.5m。渣庫場址位于調查區西北部永溫鄉癩子洞附近。調查區中部存在一近SN向的區域首級分水嶺(王卡分水嶺),分水嶺以東為老堡河(魚井河)水系,以西為洋水河水系;調查區西部渣場邊緣西側存在一次級分水嶺(老堡關分水嶺),也為近SN向,調查區西部(老堡關分水嶺以西)為碎屑巖分布區,形成構造侵蝕中低山地貌,主要常年性地表水系為洋水河;調查區東部(王卡分水嶺以東)為碳酸鹽巖分布區,形成峰叢洼地、峰叢谷地地貌,主要常年性地表水系為老堡河;王卡分水嶺和老堡關分水嶺間無明顯的常年性地表水系,僅存在雨源型季節性溪流和小型的常年性溪流,分布碎屑巖和碳酸鹽巖,形成構造侵蝕、溶蝕中低山地

8、貌和封閉型巖溶洼地地貌,特別是碳酸鹽巖與碎屑巖交界線附近常有落水洞分布,這些巖溶洼地和落水洞是地表水往地下徑流的主要入口,地表水進入地下后可能沿NNNE向(即地層走向)NE向水平管道徑流,可能在場區NNE方向約2Km處的何家灣附近流出地表并向西進入洋水河,最終匯入烏江。調查區植被發育,廣布耕地和樹林。二、氣候與水文開陽縣氣候屬亞熱帶溫和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2.8,年均降水量1258.5mm,年平均日照時數1084.7小時,年無霜期280300天,主要災害性天氣有伏旱、倒春寒、暴雨、冰雹、凝凍等。開陽縣的主要地表水系為烏江(位于縣北部邊界)、清水江、谷撒河、魚梁河等,縣內的主要地表水系皆為烏

9、江的支流,其流向基本上為SN向或NE向匯入烏江。測繪區范圍內無大的常年性地表水系,主要為為雨源型季節性溪流和小型的常年性溪流,這些小溪的水源主要為大氣降水以及地下水露頭點,雨季時水量稍大,旱季時水量極小或干凅,溪水匯入老堡河或沿落水洞進入地下成為地下暗河,最終皆匯入烏江。三、區域地層區域上出露地層從新到老有寒武系中上統婁山關群、中統石冷水組、高臺組,下統清虛洞組、金頂山組、明心寺組,并廣布第四系殘坡積層和耕植土,現分述如下:第四系耕植土(Qpd):調查區耕地和植被廣布,因此耕植土分布較廣,由黑灰色、褐黃色粘土組成,稍濕、結構松散,厚0.30.5m。殘坡積層(Qel+dl):黃色、土黃色含碎石硬

10、塑到可塑粘土及紅粘土,厚310m左右。 寒武系中上統婁山關群(2+3ls):淺灰、灰色中層狀白云巖,分布于調查區東部邊緣及調查區外,厚700900m。寒武系中統石冷水組(2s):灰色中厚層狀白云巖,分布于調查區東部,厚200m左右。寒武系中統高臺組(2g):深灰、灰色薄層含白云質砂質泥巖,厚510m。寒武系下統清虛洞組(1q):由上至下可分為四段。第四段:灰色薄到中厚層細粒白云巖、泥質白云巖,厚5080m。第三段:深灰色薄層泥巖及砂質泥巖,厚3050m。第二段:深灰色厚層夾薄層狀鈣質白云巖,厚50左右。第一段:灰、深灰色厚層豹皮狀白云質灰巖,厚80100m。寒武系下統金頂山組(1j):深灰色泥

11、巖、含鈣質泥巖及粉砂質泥巖夾少許薄層砂巖及鮞狀灰巖、古杯灰巖,厚150m左右。寒武系下統明心寺組(1m):淺灰、深灰色薄層狀細砂巖、粉砂巖、砂質泥巖夾灰色中厚層含礫不等粒石英砂巖,砂巖段主要分布于上段,為砂巖夾少許泥巖,而中下段主要為深灰色泥巖夾少許砂巖,厚500m左右,其中上部砂巖段厚5080m。四、 區域構造調查區所處地質構造單元和區域構造屬揚子準地臺黔北臺隆遵義斷拱貴陽復雜構造變形區羊昌向斜北端西翼。傾角普遍較緩,傾向為77115,傾角為1030。調查區構造較簡單,沒有斷層通過。五、巖溶地質作用及泉點的分布本區區域上巖溶發育,尤以寒武系下統清虛洞組地層分布區為甚,巖溶類型可分為溶洞和巖溶

12、洼地,現分述如下:1、溶洞主要分布在寒武系下統清虛洞組地層,調查區共發現7個(詳見區域水文地質圖),分別為巖灰洞處分布兩個,癩子洞公路邊分布3個,老李洞處分布2個,現分述如下:(1)巖灰洞處:有2個溶洞,分布于1j與1q界線附近。下方溶洞洞口高5m,寬10m,洞口段為水平溶洞,沿40方向延伸約50余米,庫區地表水基本匯至此處進洞后沿NNE向到達洞末端后即沿順層分布的溶洞或溶隙往地下徑流。洞口上方巖石溶蝕現象明顯,見較多溶槽或小溶洞,主裂隙31080。沿此溶洞300方向70m左右處為另一溶洞,在半山腰,為干洞,洞口寬50m,高10m。(2)癩子洞公路邊:有 3個溶洞,分布于清虛洞組灰巖中。洞口大

13、小22m33m,洞深5m20m不等,上方的2個溶洞距地面約23m,為干洞,下方的溶洞較深,其延伸方向大約30,即與地層走向低角度斜交,洞內無水,但大氣降水時,地表水進入溶洞到達洞末端后即沿順層分布的溶洞或溶隙往地下徑流。(3)老李洞處:有2個溶洞,分布于1j與1q界線附近。下方溶洞洞口寬20m,高20m,進洞15m后高度變為5m,寬5m,并基本上沿地層走向往兩側延伸,洞頂和洞壁溶蝕現象明顯,溶隙和小溶洞發育,洞底為1j和1q分界線,地表水進入該溶洞后沿順層分布的溶洞或溶隙往地下逕流。此溶洞30方向約150m處可見另一溶洞,為干洞,洞口寬20m,高8m左右,可見深度50m,洞內高15m左右。2、

14、巖溶洼地:本區常見封閉型巖溶洼地,主要發育于清虛洞組12段灰巖和白云巖中,這些巖溶洼地中雖然未見明顯的落水洞,但地表水匯入洼地后皆沿隱蔽的垂直巖溶個體或巖溶裂隙滲入地層深部。 據調查,進入巖灰洞處溶洞的水沿NNE向逕流到巖灰洞NNE方向約900m處的苦草坪附近即見地下水流出地表,并在苦草坪巖溶洼地的另一落水洞處再次進入地下繼續向NNE方向逕流。根據調查區巖溶洼地和落水洞的平面展布特點及地下水逕流的規律分析,上述溶洞和巖溶洼地分布區地表水進入地下后皆沿NNNE向水平逕流,可能構成一個NNE向的水平巖溶管道系統,最終匯入烏江,調查區內基本未見此類地下水的出口(局部有地下水流出后在短距離內又很快進入

15、地下),說明調查區為區域巖溶管道水的補給區。3、泉點的分布:調查區內發現較多地下水露頭點(泉點), 主要分布在寒武系下統明心寺組、金頂山組,清虛洞組第四段和寒武系中統石冷水組地層分布區也偶見,本次重點調查了11個泉點(詳見表2):地下水露頭點(泉點)統計表 表2泉點號泉點位置流量(l/s)層位泉性質備注1茶園附近0.011q4下降泉2毛狗田附近0.022s / 2g下降泉3煙燈坡附近0.051m下降泉4煙燈坡附近0.11m下降泉5野雞坡附近0.321q4/1q3下降泉6癩子洞附近0.111j下降泉7癩子洞附近0.031j下降泉此類泉點在1j分布區較多8癩子洞附近0.331j下降泉9癩子洞附近0

16、.141j下降泉10癩子洞附近0.021j下降泉11癩子洞附近0.051j下降泉1m的地下水出口點位于1m頂部的砂巖與泥巖夾層交界處,如泉S3、4。1j的地下水出口點位于泥巖中的砂巖夾層與泥巖的交界處,如S611號泉。1q4的地下水出口點位于1q4白云巖與1q3的泥巖界線處,如S1、5號泉。2s地下水出口點位于2s和2g的界線附近,如S2號泉。上述泉點的含水層巖性為砂巖和白云巖,富水性較弱,而泥巖為相對隔水層,地下水運移中遇到滲透性能極差的泥巖時循環受阻,地下水便在地形深切的強風化帶和中風化帶頂部基巖出露處或其它地下水下滲受阻的部位,以地下水露頭點(泉點)的形式排泄,并沿溝谷徑流,流量皆受大氣

17、降水控制,流量不大但終年不斷,以基巖裂隙水為主,水質較好,其中流量較大的泉如S5為當地居民的生活用水。六、地層的含水性 水系的分布調查區內的水系可分為地表水系和伏流水系2類。1、地表水系:東部地表水系:主要為東部的老堡河,屬常年性地表水系,王卡首級分水嶺以東各沖溝內的地表水皆流入老堡河并向北逕流。西部地表水系:主要為西部的洋水河,屬常年性地表水系,王卡首級分水嶺以西各沖溝內的地表水皆流入洋水河并向北逕流。2、伏流水系:主要分布于兩分水嶺間,其特點為地表水沿巖溶洼地或落水洞進入地下成為伏流并可能沿NNNE(即地層走向)NE向水平管道徑流,其中部分地段可見地表水進入地下后又從另一處流出地表然后又進

18、入地下,并沿NNNE(即地層走向)NE向水平管道徑流,最終匯入烏江。 地下水類型區內巖土層主要由松散層、細碎屑巖和碳酸鹽巖三大類巖組所組成。松散層廣布全區,覆于基巖之上。細碎屑巖主要分布于渣場庫區、庫區西面以及庫區東側緊鄰的窄小地帶,其東的廣大地區則以碳酸鹽巖為主。根據調查區地下水情況的調查,區內地下水類型主要有松散層孔隙水、基巖裂隙水和碳酸鹽巖溶水三類。 地層的含水性1、含水層 第四系松散層的含水性松散層廣布全區,覆于基巖之上,包括第四系耕植土(Qpd)和殘坡積層(Qel+dl),殘坡積層由于下伏母巖成分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當下伏為清虛洞組(1q)的灰巖、白云巖和石冷水組(2s)的白云巖時,為

19、紅粘土,多呈硬可塑狀,結構密實細膩,層厚變化較大;若下伏母巖為明心寺組(1m)金頂山組(1j)高臺組(2g)及清虛洞組(1q)的泥巖時,則為一般性粘性土,且常含強風化巖質的碎石。渣庫庫區分布的松散層皆由金頂山組泥巖、含鈣質泥巖風化而成,屬一般性粘土。據滲水試驗(詳見表3),地表表層金頂山組泥巖、含鈣質泥巖風化形成的粘土在溝谷兩岸相對較高部位和強風化露頭區附近時由于粘土中含碎石較多而滲透性相對較強,滲透系數K值為2.207410-45.858110-3cm/s,鉆孔注水試驗測得表層以下的粘土滲透系數K值為2.927410-52.079410-2 cm/s,一般為n10-4n10-3cm/s,屬中

20、等透水層,但多透水而不含水,局部含松散層孔隙水,且與其下的基巖強風化帶中的基巖(風化)裂隙水密不可分,形成一個統一的季節性潛水含水帶。平場后的回填土分布區的填土(Qml)由于含碎石和強風化巖塊較多,滲透性也較強,滲水試驗和注水試驗測得滲透系數K值為8.150410-41.061110-2 cm/s,屬中等透水強透水層。在相對較低部位尤以溝谷底部的表層粘土結構致密,滲透性極弱,滲水試驗測得表層滲透系數K值110- 7cm/s,屬極微透水層,可視為相對隔水層,鉆孔注水試驗測得表層以下的粘土滲透系數K值為1.081410-43.024010- 3cm/s,一般為n10-4 cm/s,屬中等透水層,從

21、上述數據統計說明,第四系松散層除地表表層土的含水性因地形不同而有所差異外,地表表層以下粘土皆屬中等透水層,局部為弱透水層,但多透水而不含水,局部含松散層孔隙水,且與其下的基巖強風化帶中的基巖(風化)裂隙水密不可分,形成一個統一的季節性潛水含水帶。 中寒武統石冷水組下寒武統清虛洞組第四段含水層本含水層由中寒武統石冷水組白云巖和下寒武統清虛洞組第四段白云巖組成,其雖夾有中寒武統高臺組含白云質砂質泥巖,但由于高臺組泥巖厚度很?。ㄒ话愣夹∮?0m),尚不能構成有效的相對隔水層,故將二者劃為一個含水層。本含水層的巖石為白云巖,屬巖溶裂隙水含水巖組,巖溶裂隙雖較發育,但發育深度不大,多數發育在強風化層中風

22、化層上部,少數延入中風化帶下部,個別更深,滲透性較強,常見裂隙中滲出地下水,在下寒武統清虛洞組第四段白云巖與下伏清虛洞組第三段泥巖交界處由于地下水循環受阻,在地形深切處或基巖露頭處便以地下水露頭(泉水)的形式排泄,并沿溝谷徑流,流量較大,如S5號泉(達0.32l/s),但受季節控制明顯;而本含水層內部高臺組厚度較大的地方局部也有泉點,如S2號泉,但流量小,僅0.02l/s,且受季節控制明顯,枯水期基本斷流。 下寒武統清虛洞組第二段第一段含水層本含水層中清虛洞組第二段為白云巖,第一段為灰巖,它們雖為兩不同性質的含水巖組,但其間沒有隔水層相隔,故劃為一個含水層。本含水層中的白云巖屬巖溶裂隙水含水巖

23、組,巖溶裂隙較發育,滲透性較強,可見裂隙中滲出地下水,但未見形成一定規模流量的泉點,多為小滲出點。本含水層中的灰巖屬巖溶裂隙水、巖溶管道水含水巖組。在區域上巖溶裂隙、溶洞發育,富水性強,常見較大裂隙或溶洞 , 并廣布封閉型巖溶洼地,這些巖溶洼地及洼地中的溶洞是地表水往地下徑流的主要入口,地下水的循環在地表淺部以豎直管道為主,白云巖中的巖溶裂隙水除少數由基巖露頭(主要位于強風化帶)滲出外,大部沿溶隙滲入灰巖并與其中的巖溶裂隙水管道水匯合,進入地下深部后轉沿NNE向水平管道徑流,最終匯入烏江,調查區灰巖基本未見巖溶裂隙水、管道水出露(局部有管道水流出后在短距離內又很快進入地下伏流),屬區域上的巖溶

24、管道水補給區。 下寒武統金頂山組和明心寺組基巖裂隙水含水層本含水層以明心寺組砂巖夾層集中段為其代表,具有一定流量的泉點較多,如S3、S4號泉,其流量分別為0.05l/s和0.1l/s;而金頂山組中的砂巖由于是以較分散的薄夾層形式出現,因此含水性弱,分布局限,泉水流量小,多表現為微量滲出,而砂巖厚度較大及砂巖夾層較集中處流量較大,如S6號泉,流量為0.11l/s。砂巖屬基巖裂隙水含水巖組,地下水主要賦存于砂巖的風化裂隙中,少量也賦存在深部構造裂隙或受風化作用影響的構造裂隙中,富水性較弱,其上下皆為泥巖相對隔水層,在地形深切、基巖被切割出露處便以地下水露頭(泉水)的形式排泄,并沿溝谷徑流,受季節控

25、制明顯。通過鉆孔注水試驗,測得金頂山組強風化基巖的滲透系數K= 9.828910-67.293110-3 cm/s,一般為n10-4 cm/s,屬中等透水層,局部為弱透水層或微透水層,根據強風化基巖的風化裂隙發育程度的不同和埋深的大小,其滲透性也有所不同,風化裂隙發育程度較強或埋深較淺處滲透性相對較強,而風化裂隙發育程度較弱或埋深較深處滲透性相對較弱,強風化帶中的基巖裂隙水常與松散層中的孔隙水密不可分,而實際共同組成一個含水單元(季節性潛水含水層),其含水性又常因地形、地貌和巖性的不同而異。就地形而言,在山嶺、山脊部位,風化裂隙帶可以發育很深,但多處在包氣帶內,不含地下水,而在溝谷內,由于接受

26、周邊較高部位的降水補給,盡管其松散層厚度不如山嶺、山脊部位大,但卻常含地下水;就巖石而言,泥巖的風化裂隙張開度較差,含水性較差,而砂巖的風化裂隙張開度較大,含水性相對較好。本巖組常各自以一個溝谷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水文地質單元,地下水賦存于強風化帶(特別是砂巖強風化帶)的風化裂隙中,水位深度和地下水的流向受地形的控制,地形高處地下水位較高成為地下水流的上游并沿溝谷周邊低級分水嶺向地勢較低的溝谷逕流,在溝谷中地形深切(如陡坎下)、中風化基巖出露處或其它地下水下滲受阻的部位,以泉點的形式排泄,具有滲流路徑短、即補即排的特點。本含水巖組中的泉點較多,皆為下降泉(非承壓水),此類泉點總的特點是水量小,但終

27、年不斷,水量的大小受大氣降水控制,具有季節性變化,是當地居民的灌溉用水,部分為飲用水。 在上述風化裂隙發育帶以下的中微風化泥巖的含水性及滲透性則更弱,壓水試驗測得中風化泥巖滲透系數K值為7.394310-72.951610-5 cm/s,其中ZK4號孔因裂隙較發育,其滲透系數為1.166510-5 cm/s和2.951610-5 cm/s,而ZK12號孔測試深度達到22.7m,滲透系數K值僅為7.394310-7 cm/s,除此之外,其他則為1.918810-68.687610-6 cm/s,由此說明中風化泥巖屬于微滲漏,局部裂隙不甚發育的中風化泥巖,實際已接近隔水層標準。2、相對隔水層 調查

28、區內的相對隔水層有:下寒武統明心寺組中、下段泥巖、金頂山組泥巖、清虛洞組第三段泥巖和溝谷部位第四系殘坡積粘土層。泥巖巖石結構致密,含水性極弱,實為相對隔水層,溝谷中的表層殘坡積粘土飽和滲透系數110-7cm/s,亦屬相對隔水層(詳如前述)。七、水文地質單元分區及地下水補逕排特征依區內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水系分布特征等條件,調查區可劃分為三個水文地質單元,現分述如下:1、老堡河水文地質單元:位于王卡首級分水嶺以東,單元內除老堡河為常年性地表水系外,其余沖溝皆為季節性地表水系。單元內分布中寒武統高臺組白云質砂質泥巖、石冷水組白云巖和中上寒武統婁山關組白云巖,高臺組白云質砂質泥巖巖石致密,含水性極弱

29、,具隔水性,但厚度較薄,尚不能構成有效的相對隔水層。石冷水組和婁山關組為白云巖,巖溶裂隙發育,含巖溶裂隙水,地下水露頭點不多,僅局部可見白云巖巖溶裂隙中有微滲的地下水滲出,地下水滲出地表后沿沖溝向老堡河逕流,在石冷水組和高臺組界線附近偶見地下水露頭(泉點),大氣降水大部分以散流和面流的形式匯集于溝谷中向下游逕流,僅有少量降水通過松散層孔隙、基巖風化裂隙和溶隙滲入地下,賦存于裂隙、溶隙空間,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在運移過程中遇到下伏泥巖時循環受阻便在地形深切、基巖被切割出露處以泉水形式流出地表,向就近溝谷排泄,又補給了地表溝系。本水文地質單元內地形主要表現為山脊和沖溝,巖溶洼地不發育,地表水和地下水

30、露頭點的泉水皆沿沖溝流入老堡河并向NE逕流最終匯入烏江。2、野雞坡煙燈坡水文地質單元:本水文地質單元位于老堡關次級分水嶺和王卡首級分水嶺間,分布下寒武統明心寺組上段砂巖、金頂山組泥巖、含鈣質泥巖夾砂巖、清虛洞組灰巖、白云巖和泥巖,中寒武統高臺組含白云質砂質泥巖和石冷水組白云巖。砂巖富水性較弱,灰巖和白云巖富水性中強,而泥巖屬相對隔水層,富水性、透水性極弱。在白云巖中常見地下水沿裂隙滲出,在白云巖和泥巖交界處也見地下水以泉水形式流出地表,流量較大,但其流量受季節控制明顯;而在砂巖中常見地下水露頭點,但流量不大,多為微滲出。根據本單元內水文地質特點又可分為兩個亞單元,二者大體以清虛洞組底界附近的山

31、頭為界,其東為野雞坡老李洞水文地質亞單元,其西為粑粑沖煙燈坡水文地質亞單元。 野雞坡老李洞水文地質亞單元本水文地質亞單元內主要分布下寒武統清虛洞組灰巖、白云巖夾泥巖地層,無明顯的常年性地表水系,地表水僅有雨源型季節性溪流和小型的常年性溪流(其水源為地下水露頭的泉水),而伏流是本單元水系的一大特點。本單元內封閉型巖溶洼地發育,常見落水洞,灰巖和白云巖中含巖溶裂隙水、管道水。推測本單元內地下深部存在一條或數條NNNENE向的隱伏水平管道,地表水和出露地表的泉水皆沿沖溝進入落水洞或沿巖溶洼地下滲,進入地下深部后以伏流的形式沿NNNENE向水平管道逕流。據實地調查,煙燈坡NE970m處有一出水口為灰巖

32、溶洞的泉水點,地下水流出地表后沿沖溝流至煙燈坡NNE約1100m處進入落水洞,沿地下水平巖溶管道往NNE逕流90m后又從另一溶洞處流出地表,沿沖溝往北逕流約300m后再次進入落水洞。據現場調查及資料分析,在本次勘察作圖區北的苦草坪由南往北存在一出水口為溶洞的地下水露頭點和一落水洞,而苦草坪NE方向約1Km處的何家灣附近見一出水口為溶洞的地下水露頭點,本單元地下水可能即從此溶洞流出后沿沖溝逕流最終匯入洋水河。上述實例說明,本水文地質亞單元內地下深部確有隱伏水平管道存在,而前述的由煙燈坡附近及苦草坪附近進入落水洞的水與何家灣附近的地下水出口應有較有密切的關系,很可能該出水口就是進入上述2個落水洞以

33、及由其他的落水洞和巖溶洼地進入地下深部的水沿隱伏水平管道逕流后的出水口。根據以上實例及區域地質、水文地質資料分析,推測本水文地質亞單元地下深部存在一條或數條NNNENE向的隱伏水平管道,地表水和出露地表的泉水皆沿沖溝進入落水洞或沿巖溶洼地下滲,進入地下深部后以伏流的形式沿NNNENE向水平管道逕流進入洋水河,最終匯入烏江。本亞單元內地下水露頭點不多,而地表水和地下水最終都進入巖溶管道,說明本水文地質亞單元是區域巖溶管道水的補給區。 粑粑沖煙燈坡水文地質亞單元本水文地質亞單元內主要分布下寒武統金頂山組泥巖、含鈣質泥巖夾砂巖。砂巖含基巖裂隙水,主要賦水空間為砂巖中的風化裂隙,由于本組泥巖夾砂巖的地

34、層強風化帶的風化裂隙、構造裂隙較發育,常形成季節性潛水帶,但富水性較弱,故該組砂巖夾層分布區雖常見地下水露頭點,但水量較小,多表現為微量滲出。泉水流量雖受季節的影響,但終年不斷,而泥巖則是較好的隔水層。本亞單元內地表水系僅有雨源型季節性溪流和小型的常年性溪流(其水源為地下水露頭的泉水),地表水沿沖溝向下游逕流,最終進入野雞坡老李洞水文地質亞單元的落水洞或沿巖溶洼地下滲并與該亞單元的伏流匯合后沿NNNENE向水平管道逕流,說明本水文地質亞單元也是區域巖溶管道水的補給區。擬建的磷石膏渣庫位于本水文地質亞單元內。3、洋水河水文地質單元:本水文地質單元位于老堡關次級分水嶺以西,主要分布下寒武統明心寺組

35、中段泥巖,局部地段分布上段砂巖。本單元內的常年性地表水系為洋水河,另有雨源型季節性溪流和小型的常年性溪流(其水源為地下水露頭的泉水),其逕流的最終方向為烏江。由于該水文地質單元已遠離本次勘察的調查區,本報告不在贅述。第三章 磷石膏渣庫庫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和滲漏性評價一、 地形地貌庫區地貌主要為構造侵蝕中低山地貌,地形高差較大,地形切割較深,谷底高程為1103.81119.5m,而山頂高程則為1184.6m,高差為65.180.8m,這就給渣場庫容營造了有利堆填空間。渣場場址位于永溫鄉癩子洞北西,區域首級分水嶺和次級分水嶺間,擬建的磷石膏渣庫由一近SN向主沖溝和3條小溝(SN向1條、NW向2

36、條)組成,場地原為由一條近南北向和一條近東西向的支溝匯合成一NNE向的主溝,經平場后沖溝被分為兩段,其中主溝尾部近南北向支溝已被平場后的回填土填平,為附屬生產場地,近東西向的支溝在溝口被回填土填筑形成的“土壩”隔斷, “土壩”前形成積水區(該積水可以利用),但由于填土滲透性強,“壩”后仍有水流從填土中滲出形成常年性逕流。平場后庫區由一近SN向主溝和3條支溝組成,支溝皆位于主溝西側,北端一條(NW向季節性地表水系),南端2條(SN向小型常年性地表水系和NW向季節性地表水系各一條),庫區外北東側約270m處有一落水洞(清虛洞組灰巖中),該落水洞是庫區地表水往地下徑流的入口,地表水進入該落水洞成為伏

37、流沿NNNE向水平管道徑流,最終匯入烏江。庫區植被較發育,廣布耕地和樹林,地形地貌環境條件比較優越,選作渣場場地比較適宜。二、雨洪計算從貴州年最大60分鐘暴雨均值等值線圖和Cv等值線圖上可查得渣庫處年最大60分鐘暴雨均值為44.3mm,Cv=0.36,按Cs=3.5Cv,查皮爾遜型分布的模比系數Kp值表,可得知當P=5%時Kp=1.82,當P=2%時Kp=2.15,由此得出場址處重現期為20年的最大60分鐘暴雨量為71.0mm,重現期為50年的最大60分鐘暴雨量為83.9mm。按貴州省暴雨洪水計算實用手冊(修訂本)小匯水流域部分提出的F10km2的洪水量計算公式Qp=0.131CSp1.143

38、F0.89并從該手冊表9 中查得C為0.85,再從1/1萬地形圖上量得初期壩(截洪溝終點)以上的小流域匯水面積在主溝未被平場形成溝中堆體隔斷前為0.4338km2,隔斷后堆體下的匯水面積為0.2517km2,由此算得庫區截洪溝以上全流域重現期為20年的洪水量為6.76m3/s。重現期為50年的洪水量為8.18m3/s。隔斷堆體下重現期為20年的洪水量為4.16m3/s。重現期為50年的洪水量為5.04m3/s。由于該堆體寬達100米,高達16米,且最終將達到27米,還可以采取帷幕灌漿等防滲漏措施,對洪水有阻滯和攔蓄作用,建議采用堆體以下的洪水量作設計截洪溝的數據。三、 基本地質構造特征1、地層

39、渣庫庫區分布地層為寒武系下統金頂山組,庫區西部外側分布寒武系下統明心寺組上段砂巖,東部外側分布寒武系下統清虛洞組灰巖。寒武系下統金頂山組(1j):深灰色泥巖、含鈣質泥巖及粉砂質泥巖夾少許薄層砂巖,按其風化程度可分強風化和中風化2個亞單元,其中強風化層厚1.413.9m。2、 構造:庫區地質構造較簡單,為單斜地層,總體傾向90左右,傾角1830左右,由于金頂山組碎屑巖地層較軟,受力后易形變,傾角局部可大于30或小于18,場區廣布第四系耕植土和殘坡積粘土,溝谷兩側局部常見強風化泥巖露頭。強風化露頭中裂隙較發育,巖體較破碎,鉆探揭示,地腹中風化基巖巖體較完整,節理、裂隙不甚發育。庫區未發現斷層。 四

40、、 巖溶地質作用及泉點的分布由于渣庫庫區全部在金頂山組碎屑巖分布區,不存在巖溶發育的條件,僅庫區外巖灰洞附近在清虛洞組與金頂山組界線附近清虛洞組灰巖中見一組溶洞。庫區共發現有一定流量的泉點1個(S9號泉),由于金頂山組泥巖夾砂巖的地層強風化帶的風化裂隙、構造裂隙較發育,常形成季節性潛水帶,但富水性較弱,砂巖夾層分布區常有泉點分布,但水量較小,多為微滲,終年不斷。五、巖層的含水性及滲漏性 巖層的含水性庫區內巖土層由松散層、細碎屑巖兩大類巖組所組成。松散層全場地皆有分布,并覆于基巖之上,細碎屑巖露頭主要分布于庫區內較高處。此次勘察首先對地表表層土作了試坑注水試驗,在鉆探施工過程中對各孔強風化以上的

41、基巖和土層皆作了注水試驗,對絕大多數鉆孔中風化基巖作了壓水試驗,測得了不同巖土的滲透系數(詳見表36)。 試坑滲水試驗統計表 表3點號Q (流量L/min)F (試環面積cm2)K (滲透系數cm/s)滲漏性備注基巖層位10.03025490.87391.027310-3強滲漏含碎石粘土1j20490.8739110-7極微滲漏溝底耕地中1j30490.8739110-7極微滲漏溝底耕地中1j40490.8739110-7極微滲漏溝底耕地中1j50.16490.87395.433610-3強滲漏含碎石粘土1j60.1725490.87395.858110-3強滲漏含碎石粘土1j70.00654

42、90.87392.207410-4中等滲漏含碎石粘土1j80.0365490.87391.239510-3強滲漏含碎石粘土1j90490.8739110-7極微滲漏溝底耕地中1j100490.8739110-7極微滲漏溝底耕地中1j110490.8739110-7極微滲漏溝底耕地旁1j120.01075490.87393.650710-4中等滲漏含碎石粘土1j130.06490.87392.037610-3強滲漏含碎石粘土1j140.024490.87398.150410-4中等滲漏回填土1j 鉆孔土層注水試驗統計表 表4孔號測試段巖土試段起止深度 (m)注入水量 Q(l/min)滲透系數 K

43、(cm/s) 滲漏性ZK1粘土0.0351.314210-4中等滲漏ZK2粘土0.4052.157710-4中等滲漏ZK3粘土0.068.143510-4中等滲漏ZK4粘土0.3158.123710-5弱滲漏ZK5粘土0.021.081410-4中等滲漏ZK6粘土0.1751.010510-4中等滲漏ZK7粘土0.492.927410-5弱滲漏ZK8粘土9.782.079410-2強滲漏ZK9粘土0.2353.024010-3強滲漏ZK10粘土0.6251.218510-4中等滲漏ZK11回填土13.81.061110-2強滲漏ZK13粘土0.6751.920110-4中等滲漏ZK14粘土0.

44、3056.170310-4中等滲漏ZK16粘土0.0959.734210-4中等滲漏ZK17粘土10-10.50.3752.664110-3強滲漏ZK18粘土0.4855.034810-5弱滲漏強風化基巖注水試驗統計表 表5孔號試段起止深度 (m)注入水量 Q(l/min)滲透系數 K(cm/s) 滲漏性ZK10.0854.109810-3強滲漏ZK20.4651.023110-5弱滲漏ZK35.9-80.164.205610-4中等滲漏ZK40.2554.318310-5弱滲漏ZK55.6-70.1251.505610-3強滲漏ZK60.231.002010-4中等滲漏ZK70.5355.5

45、73710-5弱滲漏ZK80.4751.406210-5弱滲漏ZK90.2957.293110-3強滲漏ZK100.628.214510-6微滲漏ZK131.0351.690810-5弱滲漏ZK140.2655.583310-4中等滲漏ZK160.195.173610-4中等滲漏ZK170.561.429010-4中等滲漏ZK180.4751.887210-5弱滲漏ZK180.4855.034810-5弱滲漏中風化基巖壓水試驗統計表 表6孔號試段起止深度 (m)壓入水量Q(l/min)透水率巖體完整度評價滲透系數K(cm/s)滲漏性ZK10.40.20 完整2.687810-6微滲漏ZK21.

46、30.45 完整5.867010-6微滲漏ZK43.52.49 節理裂隙較發育2.951610-5弱滲漏ZK412-17.41.750.92 完整1.166510-5弱滲漏ZK60.850.41 完整5.263210-6微滲漏ZK71.350.54 完整2.557510-6微滲漏ZK81.20.46 完整6.024710-6微滲漏ZK91.30.66 完整8.687610-6微滲漏ZK101.40.44 完整5.812610-6微滲漏ZK110.850.40 完整1.918810-6微滲漏ZK120.150.06 最完整7.394310-7極微弱滲漏ZK131.30.43 完整5.657910

47、-6微滲漏ZK144.9-11.11.20.61 完整8.010110-6微滲漏ZK160.950.48 完整6.242210-6微滲漏ZK171.40.50 完整6.592610-6微滲漏ZK181.40.55 完整7.211910-6微滲漏各類巖組的含水性及滲透性特征如下:1、松散層的含水性:松散層廣布庫區,覆于基巖之上。包括第四系耕植土(Qpd)和殘坡積粘土(Qel+dl)。據滲水試驗(見表3),地表表層金頂山組泥巖的風化產物粘土在溝谷兩岸相對較高部位和強風化泥巖露頭區附近時由于粘土中含碎石較多而滲透性相對較強,滲透系數K值為2.207410-45.858110-3cm/s,鉆孔注水試驗

48、(見表4)測得表層以下的粘土滲透系數K值為2.927410-52.079410-2 cm/s,一般為n10-4n10-3cm/s,屬中等透水層,但多透水而不含水,局部含松散層孔隙水,且與其下的基巖強風化帶中的基巖(風化)裂隙水密不可分,形成一個統一的季節性潛水含水帶。平場后的回填土分布區的填土(Qml)由于含碎石和強風化巖塊較多,滲透性也較強,滲水試驗和注水試驗測得滲透系數K值為8.150410-41.061110-2cm/s,屬中等透水強透水層;在相對較低部位尤以溝谷底部的粘土結構致密,滲透性極弱,表層滲透系數K值110- 7cm/s,屬極微透水層,可視為相對隔水層,鉆孔注水試驗測得表層以下

49、的粘土滲透系數K值為1.081410-43.024010- 3cm/s,一般為n10-4 cm/s,屬中等透水層。從上述數據統計說明,第四系松散層除地表表層土的滲透性因地形不同而有所差異外,地表表層以下粘土皆屬中等透水層,但多透水而不含水,局部含松散層孔隙水,且與其下的基巖強風化帶中的基巖(風化)裂隙水密不可分,形成一個統一的季節性潛水含水帶。2、基巖的含水性金頂山組泥巖、鈣質泥巖夾砂巖:砂巖含基巖裂隙水,是庫區泉水的主要賦存巖類,主要賦水空間為砂巖中的風化裂隙,由于本組砂巖夾層集中段強風化帶中的風化裂隙、構造裂隙較發育,常形成季節性潛水帶,但富水性較弱,故該組砂巖夾層分布區雖常見泉點,但水量

50、較小,多表現為微量滲出。泉水流量雖受季節的影響,但終年不斷。而泥巖則是較好的隔水層。通過壓、注水試驗,測得金頂山組強風化基巖的滲透系數K= 8.214510-67.293110-3 cm/s,一般為n10-4 cm/sn10-5 cm/s,屬中等透水層弱透水層,根據強風化基巖的風化裂隙發育程度的不同和埋深的大小,其滲透性能也有所不同,風化裂隙發育程度較強或埋深較淺處滲透性相對較強,而風化裂隙發育程度較弱或埋深較深處滲透性相對較弱,強風化帶中的基巖裂隙水常與松散層中的孔隙水密不可分,而實際共同組成一個含水單元(季節性潛水),其含水性又常因地形、地貌和巖性的不同而異。就地形而言,在山嶺、山脊部位,

51、風化裂隙帶可以發育很深,但多處在包氣帶內,不含地下水,而在溝谷內,由于接受周邊較高部位的降水補給,盡管其松散層厚度不如山嶺、山脊部位大,但卻常含地下水;就巖石而言,泥巖的風化裂隙張開度較差,含水性較差,而砂巖的風化裂隙張開度較大,含水性相對較好。在上述風化裂隙發育帶以下的中微風化泥巖的含水性及滲透性則更弱,壓水試驗測得中風化泥巖滲透系數K值為7.394310-72.951610-5 cm/s,其中除ZK4號孔因裂隙較發育,其滲透系數為1.166510-5 cm/s和2.951610-5 cm/s,而ZK12號孔測試深度達到22.7m,滲透系數K值僅為7.394310-7 cm/s,其他則為1.

52、918810-68.687610-6 cm/s,由此說明中風化泥巖屬于微滲漏,局部裂隙不甚發育的中風化泥巖,實際已接近隔水層標準。從表3表6中可以看出,庫區巖土的滲透性明顯存在由上往下逐漸減弱的變化規律,至地下深處則為隔水層廣布的特點。3、地下水的埋深場地區共發現泉點4個,其中一個在庫區南段西側SN向小沖溝內(即S9號泉),流量為0.14l/s,另3個在庫區南西側(“土壩”之外)的EW向沖溝內,且其中2個在用地紅線之外,流量分別為0.11 l/s、0.02 l/s和0.05l/s,雨季水量稍大,出水口為強風化泥巖中的砂巖夾層處,為下降泉,屬松散層孔隙水和強風化帶的基巖裂隙水,這幾個泉點的水僅用

53、作灌溉用。如前所述,場地內巖土富水性弱,地下水主要為季節性潛水。從剖面圖中可以看出,場址內地下水位較淺,并明顯隨地形起伏而變化,現將場區內各部位地下水的基本特點歸納如下: 地下水的埋深:左庫岸為1.118.6m,右庫岸為4.015.5m,庫底為-0.1112.6m,擬設壩軸線處壩底為0.1m, 左壩肩為4.9m,右壩肩為15.5m,壩前為0.1m,壩后為-0.11m。地下水位高程:左庫岸為1117.011142.4m,右庫岸為1105.181142.18m,庫底為1101.761122.14m,擬設壩軸線處地下水位高程:壩底為1103.16m,左壩肩為1105.18m,右壩肩為1106.93m

54、,壩前為1101.76m,壩后為1103.42m,以上數據反映了地下水一般皆由地形高處流向地形低處,即由庫岸流向庫底,在庫底中又由庫尾流向壩區的運動規律。 庫區滲漏性評價庫區內地層主要由金頂山組(1j)和第四系殘坡積層(Qel+dl)所構成,金頂山組露頭分布在庫區高部位,第四系殘坡積粘土廣布庫區地表或近地表淺層,前已述及,第四系松散層除地表表層土的滲透性因地形不同而有所差異外,地表表層以下粘土皆屬中等透水層,從表3表6可以看出,庫區巖土的滲透性由上至下逐漸減弱,場址深部的中微風化泥巖的滲透性很差,中風化泥巖的滲透系數k值為7.394310-72.951610-5cm/s, 一般為n10-6 c

55、m/s,由此說明中風化泥巖屬于微滲漏,局部裂隙不甚發育的中風化泥巖,實際已接近隔水層標準,而深部的微風化泥巖已屬隔水層,說明庫區深部為隔水層所廣泛分布。故即使出現滲漏,也只會對淺層的季節性潛水產生影響,不會影響深層地下水。庫區內沒有溶洞,但在庫區外壩位下游約270m有兩個溶洞,其中一個溶洞發育部位較高且屬水平溶洞,由于距堆填區較遠,其間有泥質巖相隔,洞口又高于壩頂較多,故不會成為滲漏通道,另一個溶洞則為場地內地表水主要的匯水點,故建議對磷石膏采用干排放且在緊靠壩區的壩前部位修建滲濾液收集處理池,而在壩后與溶洞入口間修建事故池,確保工業廢水零排放,淋浴水全部回用,事故污水全部欄蓄,防止造成地下水

56、的污染。庫區地腹深部的泥巖屬隔水巖層,而場址的地表水和淋浴污水的流向是沿地表和淺層向低部位流,從庫岸流向庫底,從庫底高處流向低處,建議鋪設Gcl+0.5m厚粘土防滲保護層(K110-5 cm/s,)進行防滲,同時建議在滲濾液收集池后設帷幕防滲線。場地區存在4個泉點(即S6、S9、S10、S11號泉,高程分別為1136m、1130m、1140m和1140m),流量分別為0.11l/s、0.14l/s、0.02l/s和0.05l/s(泉水只用于灌溉),其中S6、S10、S11在堆填區外(“土壩”外),并在填土堆筑體“土壩”上游形成了積水區,但由于堆筑體滲漏性較強,堆體(“土壩”)仍有水滲出后形成常

57、年性溪流,為避免它們對防滲層的頂托也為部分解決企業生產用水,建議在堆體“土壩”中部設置一道防滲帷幕,阻斷這3個泉點的水流透過“土壩”影響庫區,并在堆體“土壩”上游形成“小水庫”,蓄水供企業生產用。泉S9在堆填區內(邊部),則應在防滲層下設導排管導排。由于壩底及其前后地下水位較高,建議在壩底范圍內設地下水導排系統。為落實庫區所用土料場的位置,對土料數量、質量進行評價,此次勘察對場地內外粘土層采樣作了擊實土飽和滲透系數的測定,測得擊后飽和滲透系數為2.6310-6cm/s和4.2510-6cm/s,測試數據說明,場地內外基礎層滲透系數雖能滿足作防滲層下保護層的要求(K110-5cm/s),但不能滿

58、足K110-7cm/s,厚度2m的要求,即不能滿足天然粘土作防滲襯層的要求(K110-7cm/s),為此建議:1、 由于渣場庫底溝谷內基礎層滲透系數K多數為n10-4cm/s,雖然厚度2m,但具有中等滲透性,按照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貯存處置場污染控制標準(GB185992001)的精神,建議用鈉基膨潤土毯(Gcl)和毯下粘土保護層(厚0.5m ,K110-5cm/s)的防滲結構。2、渣場庫岸、庫尾基礎層滲透系數K為2.927410-52.079410-2cm/s,其中多數為n10-4 cm/s,具有中等滲透性,厚度分布不均,局部2m,按照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貯存處置場污染控制標準(GB185992

59、001)的精神,仍建議采用Gcl+粘土保護層的防滲結構。六、不良工程地質現象通過勘察表明,場地中無滑坡、崩塌、溶洞、土洞,采空區等不良地質現象的影響??辈毂砻鲌龅刂袩o活動斷裂構造通過。查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05g,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S,相應地震烈度度,區域構造穩定性較好,按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有關規定,場地所處區域地震抗震設防烈度小于度,不需作抗震設防。庫區及周邊不存在地質災害的隱患,無建筑、無通信設施、無公用事業設施,擬建場地周邊環境工程地質條件相對較好。七、庫區穩定性評價1、庫區穩定性評價庫區溝向地形坡度較緩

60、,主溝長約350m,溝向地形坡度25左右,地層傾向85左右,傾角20左右,溝的延伸方向與地層走向低角度斜交,兩側庫岸坡度較陡,其中東岸坡度為3037,但為逆向坡,無外傾結構面發育,西岸為順向坡但坡度多為1522,小于地層傾角,西岸中段局部可達30左右,局部見“切腳”現象。支溝縱坡較緩,坡度為417,皆小于地層傾角;北部支溝橫坡雖較陡,但為切向坡,南部SN向支溝地層產狀為8523,東岸為逆向坡,西岸坡度為30左右,存在“切腳”現象;南部NW向支溝兩岸坡度雖然大于地層傾角,但為切向坡;庫區可塑粘土粘聚力標準值33.97KPa,內摩擦角標準值6.17,軟塑粘土粘聚力標準值14.49KPa,內摩擦角標

61、準值2.17,但其分布范圍僅局限于庫底,對邊坡的穩定性沒有大的影響,強風化層抗剪強度更高一些,對邊坡穩定性更為有利,目前自然邊坡較穩定,現狀未發現滑坡、崩塌、裂縫,在無高的切方情況下,也不易出現工程滑坡。場址兩側岸坡,邊坡穩定性較好,邊坡上田土廣布,天然植被長勢良好,減少了雨水對地面的沖刷,從而增強了對岸坡的保護作用。庫區內地層除殘坡積層外,基本為較完整的較軟巖(金頂山組泥巖),庫區內未見構造斷裂,地基穩定性較好,不會出現地面塌陷和沉陷,沒有給地基穩定性造成威脅的隱患,庫區穩定性較好,適宜建庫。如前所述,庫區內局部坡度較陡處存在“切腳”現象,因此,對存在“切腳”現象的地段應進行放坡處理,使該地

62、段邊坡坡率緩于1:2。在排洪溝施工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坡率陡于1:2的人工邊坡,若出現此種情況,應進行邊坡支護處理,確保邊坡的穩定性。2、壩區穩定性評價建議壩區設于近南北向溝谷與東西向溝谷交界處,谷底寬約25m左右,地層產狀8620,地形坡度南坡約24左右,北坡約35左右,為切向坡,無外傾結構面存在,從目前的情況看,自然邊坡現狀穩定,無崩塌、滑坡、開裂等不良地質現象,且植被密布,水土保持較好,故邊坡比較穩定。壩區的巖土構成由上向下為:壩肩: 硬塑含碎石粘土:厚3.64.2m 碎石土:厚6.0m(僅分布于南岸) 軟塑粘土:厚1.1m(僅分布于南岸) 基巖:為下寒武統金頂山組(1j)泥巖和含鈣質泥巖。

63、壩底: 黑灰色淤泥質粘土(稻田土):分布于壩位和壩后處,厚0.81m 可塑含碎石粘土:厚4.65.1m 基巖:為下寒武統金頂山組(1j)泥巖和含鈣質泥巖。由于壩區基巖為薄中層狀含鈣質泥巖,巖石裂隙節理不發育,承載力較高,且庫區內無斷裂構造通過,層狀結構完整,成為構成地基穩定性的重要地質構造條件。壩區地下水水位較高,為-0.1115.5m,除ZK2號孔外,皆位于強風化層頂面以上,ZK5號孔處還高于地表,略具承壓性質,因此壩區應建立地下水導排系統,施工時應采取降排水措施。八、地下水對壩體腐蝕性評價通過對現場地下水取樣分析(分析數據見表7),并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表和表對混

64、凝土結構的腐蝕性評價標準(見表8、9),說明場區地下水水質良好,對壩體沒有腐蝕性。地下水分析數據表 表7項目單位檢測結果項目單位檢測結果Ca2+mg/l22.42永硬度(以CaCO3計)mg/l35.04Mg2+mg/l8.06暫時硬度(以CaCO3計)mg/l52.05K+mg/l3.4負硬度(以CaCO3計)mg/l0.00Na+mg/l3.6總堿度(以CaCO3計)mg/l52.05Cl-mg/l7.82游離CO2mg/l17.49SO42-mg/l35.32固定CO2mg/l22.88HCO3-mmol/l63.46侵蝕性CO2mg/l0CO32-mg/l0.00PH6.9全硬度(以C

65、aCO3計)mg/l87.09按環境類型水和土對混凝土結構的腐蝕性評價 表8腐蝕等級腐蝕介質環境類型微硫酸鹽含量SO42-(mg/l)200300500弱20050030015005003000中50015001500300030006000強150030006000微鎂鹽含量Mg2+(mg/l)100020003000弱100020002000300030004000中200030003000400040005000強300040005000按地層滲透性水和土對混凝土結構的腐蝕性評價 表9腐蝕等級PH值侵蝕性CO2(mg/L)HCO3-(mmol/L)ABABA微6.55.015301.0弱

66、6.55.05.04.0153030601.00.5中5.04.04.03.53060601000.5強4.03.560-九、巖土物理力學性質本次勘察采取了6件可塑粘土、4件軟塑粘土樣及6件含鈣質泥巖巖心樣由貴州地質工程勘察院巖土測試中心按GB/T50123-1999標準進行了物理力學指標測定(測定結果見表10、11、12),可塑粘土物理力學指標統計表 表10 數值 統計量指標項 取值范圍平均值標準差變異系數修正系數標準值天然含水量(%)29.53.0073 0.1019 重 度(KN/m3)17-17.917.40.3742 0.0215 比 重(KN/m3)2.73670.0186 0.0

67、068 飽和度(%)68-8177.83335.3821 0.0691 天然孔隙比41.33332.33810.0566液限(%)39-4441.33332.33810.0566塑限(%)19-2320.83331.47200.0707塑性指數(%)19-2320.51.64320.0802液性指數(%)0.41830.13060.3122含水比0.65-0.790.71170.05910.0831液塑比1.98670.09630.0485壓縮模量Es1-2(MPa)6.08330.44010.0723粘聚力 (KPa)39.356.52100.16570.863233.9663內摩擦角()6

68、-7.86.90.88540.12830.89416.1690軟塑粘土物理力學指標統計表 表11 數值 統計量指標項 取值范圍平均值標準差變異系數修正系數天然含水量(%)42.950.44350.0103重 度(KN/m3)15.650.31090.0199比 重(KN/m3)2.68-2.742.7050.02520.0093飽和度(%)77-8278.752.21740.0282天然孔隙比1.47080.02740.0186液限(%)43-4443.50.57740.0133塑限(%)20-2422.251.70780.0768塑性指數(%)20-2321.251.25830.0592液性

69、指數(%)0.97750.01260.0129含水比0.98250.00500.0051液塑比1.96000.13610.0695壓縮模量Es1-2(MPa)2-3.22.550.59160.2320粘聚力 (KPa)15.9751.29710.08120.907114.4906內摩擦角()2.67500.44250.16540.81072.1686 中風化含鈣質泥巖承載力計算表 表12容重(KN/m3)巖石飽和單軸抗壓強度(MPa)含水狀態平均值范圍值平均值標準差變異系數修正系數標準值frk27-27.827.2531.7953.1360.09860.918629.2059根據表4、5、6、

70、7的測試參數并依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的公式fa=Mbb+Mdmd+McCk計算,計算時基礎埋置深度取0.5m,基礎底面寬度取3m,計算得可塑粘土的承載力特征值為fak=140.75KPa,軟塑粘土的承載力特征值為fak=98.09KPa;按貴州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DB22/45-2004)的公式fa=rfrk算得中風化含鈣質泥巖承載力特征值為fa=5.84MPa(折減系數r=0.2)。根據貴州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DB22/45-2004)附錄A,強風化泥巖(軟質巖)承載力特征值fa=220750KPa。根據巖土測試數據計算結果并結合上述規范和地方經驗綜合考慮,

71、特推薦:可塑粘土的承載力特征值為fak=140KPa軟塑粘土的承載力特征值為fak=90KPa強風化含鈣質泥巖的承載力特征值 fa=0.35MPa。中風化含鈣質泥巖的承載力特征值 fa=5MPa十、壩型和壩基持力層選用意見由于擬選壩區距溶洞距離僅270m左右,其間還要布置事故處理池,若選用堆石壩,土壩單側空間不夠,故只能選用砌石重力壩。根據鉆探資料,壩區粘土類型較多且分布不均,厚度變化較大,可塑和軟塑粘土承載力低,而壩址處硬塑粘土雖然有一定承載力,但其分布范圍有限,僅在壩肩處分布,不能滿足基底應力的要求,中風化含鈣質泥巖雖然承載力較高,但埋深大,開挖基礎甚深,易造成邊坡失穩;強風化含鈣質泥巖的

72、承載力特征值 fa可達0.35MPa,基本能滿足壩基承載力要求,因此建議用強風化含鈣質泥巖為壩基持力層。第四章 結論及建議1、調查區所處地質構造單元和區域構造屬揚子準地臺黔北臺隆遵義斷拱貴陽復雜構造變形區,為羊昌向斜北端西翼。傾角普遍較緩,傾向為77115,傾角為1030。調查區構造較簡單,沒有斷層通過。2、調查區分布的地層為第四系殘坡積粘土、中上寒武統婁山關群白云巖、中寒武統石冷水組白云巖、高臺組白云質砂質泥巖、下寒武統清虛洞組灰巖、白云巖夾泥巖(第一段為灰巖,二、四段為白云巖,第三段為泥巖)、金頂山組泥巖、含鈣質泥巖夾砂巖、明心寺組泥巖及砂巖;渣庫庫區分布金頂山組泥巖含鈣質泥巖夾砂巖。3、

73、本區的含水層有: 第四系松散層:局部含松散層孔隙水。松散層廣布全區,覆于基巖之上,其滲透性由其所處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在溝谷兩岸相對較高部位和強風化泥巖露頭區附近滲透性相對較強,屬中等透水層,但多透水而不含水,局部含松散層孔隙水,且與其下的基巖強風化帶中的基巖(風化)裂隙水密不可分,形成一個統一的季節性潛水含水帶。平場后的回填土分布區的粘土滲透性也較強,屬中等透水強透水層;在相對較低部位尤以溝谷底部的粘土結構致密,滲透性極弱,屬極微透水層,可視為相對隔水層。中寒武統石冷水組下寒武統清虛洞組第四段含水層,含巖溶裂隙水。下寒武統清虛洞組第二段第一段含水層,含巖溶裂隙水、巖溶管道水。下寒武統金頂山組和

74、明心寺組砂巖含水層,含基巖裂隙水。本區的隔水層有:下寒武統明心寺組中、下段泥巖、金頂山組泥巖、清虛洞組第三段泥巖。4、區域內巖溶較發育,見較多溶洞及巖溶洼地,主要發育于清虛洞組地層中,渣庫庫區內不具巖溶發育條件,未見溶洞。5、庫區內及邊緣見較多地下水露頭點,地下水出口位于金頂山組地層中,建議應進行導排處理。6、本區可分為三個獨立的水文地質單元,即老堡河水文地質單元、野雞坡煙燈坡水文地質單元和洋水河水文地質單元,老堡河水文地質單元和洋水和水文地質單元皆存在明顯的地表水系,野雞坡煙燈坡水文地質單元廣布巖溶洼地和落水洞,無明顯的地表水系,地下水逕流的主要途徑為伏流(即地下深部的水平管道),三個水文地

75、質單元中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最終皆逕流匯入烏江。其中野雞坡煙燈坡水文地質單元中又可分為野雞坡老李洞水文地質亞單元和粑粑沖煙燈坡水文地質亞單元,擬建的磷石膏渣庫位于粑粑沖煙燈坡水文地質亞單元內,主要分布下寒武統金頂山組泥巖、含鈣質泥巖夾砂巖。砂巖含基巖裂隙水,主要賦水空間為砂巖中的風化裂隙,由于本組泥巖夾砂巖的地層強風化帶的風化裂隙、構造裂隙較發育,常形成季節性潛水帶,但富水性較弱,故該組砂巖夾層分布區雖常見地下水露頭點,但水量較小,多表現為微量滲出。本亞單元內無明顯的地表水系,地表水僅有雨源型季節性溪流和小型的常年性溪流(其水源為地下水露頭的泉水),地表水沿沖溝向下游逕流,最終進入野雞坡老李洞水文

76、地質亞單元的落水洞或沿巖溶洼地下滲并與該亞單元的伏流匯合后沿NNNENE向水平管道逕流,說明本水文地質亞單元是區域巖溶管道水的補給區。7、渣庫區巖土的滲透性有如下特點: 松散層地表表層粘土因地形不同而有所差異,在溝谷兩岸相對較高部位和強風化泥巖露頭區附近時由于粘土中含碎石較多而滲透性相對較強,屬中等透水層,而在相對較低部位尤以溝谷底部的粘土結構致密,滲透性極弱,表層滲透系數K值110- 7cm/s,屬極微透水層,可視為相對隔水層。地表表層以下的粘土皆屬中等透水層,粘土滲透系數K值一般為n10-4n10-3cm/s,屬中等透水強透水層,但多透水而不含水,局部含松散層孔隙水,且與其下的基巖強風化帶

77、中的基巖(風化)裂隙水密不可分,形成一個統一的季節性潛水含水帶。平場后的回填土分布區的填土(Qml)由于含碎石和強風化巖塊較多,滲透性較強,屬中等透水強透水層。 強風化基巖的滲透系數一般為n10-4 cm/sn10-5 cm/s,屬中等透水層弱透水層。 中微風化泥巖的含水性及滲透性很弱,中風化泥巖滲透系數K值一般皆為n10-6 cm/s,屬于微滲漏層,深度大約在2025m以下滲透系數即可達到n10-7 cm/s,實際已接近隔水層標準。庫區巖土的滲透性存在由上往下逐漸減弱的變化規律,至地下深處則為隔水層廣布。8 、庫區內巖土富水性弱,地下水主要為季節性潛水,流量小、終年不斷,泉水僅用于灌溉。9、庫內地層除殘坡積層外,基本為較完整的較軟巖(金頂山組泥巖及含鈣質泥巖),場址內未見斷裂構造,地基穩定性較好,不會出現地面塌陷和沉陷 ;場地中無滑坡、崩塌、土洞,采空區等不良地質現象的影響 ,不存在對地基穩定性造成威脅的隱患,自然邊坡性是好的,適宜建庫。10、庫區溝谷內橫坡較陡處多為逆向坡,無外傾結構面發育,順向坡多數較緩,局部有“切腳”現象,因此,對存在“切腳”現象的地段應進行放坡處理,使該地段邊坡坡率緩于1:2。11、由于場地條件限制,本場地只能選用砌石重力壩并建議用強風化含鈣質泥巖為壩基持力層,其承載力特征值建議取fa=0.35MPa,基本能滿足壩基承載力要求。


注意事項

本文(磷石膏渣庫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報告(17頁).doc)為本站會員(故事)主動上傳,地產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地產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布县| 星子县| 赞皇县| 遵化市| 郎溪县| 财经| 亳州市| 冕宁县| 崇义县| 龙门县| 东光县| 安福县| 鹤壁市| 上思县| 甘洛县| 江城| 正镶白旗| 浦城县| 永城市| 洛阳市| 清远市| 平南县| 金华市| 太湖县| 吴江市| 上虞市| 宜兰市| 城固县| 璧山县| 通山县| 辽阳市| 南宫市| 长宁县| 绥宁县| 沧州市| 全州县| 栖霞市| 连山| 班玛县| 黑水县| 信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