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包、包環線光纜改造施工技術規范為加強大包及包環線光纜改造工程施工質量管理,統一本工程中施工質量標準,保證工程質量,特制定以下相關技術標準。一、工程范圍1、京包線大包段局界(K380+500)至包頭東通信站間同溝直埋敷設32芯+16芯干線光纜;2、包環線(包頭東-二道沙河-新賢城-昆都侖-包頭北-包頭西-包頭)同溝直埋敷設32芯+16芯干線光纜;3、呼和浩特南繞線(呼和東-白塔-陶卜齊-沙良-呼和南-臺閣牧)直埋敷設一條24芯干線光纜;4、呼和東-白塔-陶卜齊直埋敷設一條24芯光纜(與新設32芯+16芯干線光纜同溝敷設);5、旗下營東-旗下營站間直埋敷設24芯聯絡保護光纜;6、萬水泉-萬水泉南
2、站間直埋敷設24芯聯絡保護光纜;7、陶思浩站-集包線45#基站、美岱召站-集包線48#基站、公積坂站-集包線南園站、東興站-集包線56#基站、古城灣站-集包線58#基站、萬水泉站-集包線61#基站各直埋敷設1條24芯聯絡保護光纜。二、光纜配管及光纖運用情況1、光纜配管干線光纜:32芯光纜配8根束管,每管配4芯光纖;16芯光纜配4根束管,每管配4芯光纖;24芯光纜配6根束管,每管配4芯光纖。引入光纜:、32芯光纜采用36芯阻燃型光纜引入,36芯引入光纜配6根束管,每管配6芯光纖,在接頭盒內將干線光纜的3根束管轉為引入光纜的2根束管,引入光纜中剩余纖芯盤留在接頭盒或收容盒內;、24芯、16芯光纜采
3、用24芯阻燃型光纜引入,24芯阻燃型引入光纜配4根束管,每管配6芯光纖,在接頭盒內將干線光纜的3根束管轉為引入光纜的2根束管,引入光纜中剩余纖芯盤留在接頭盒或收容盒內;2、光纖運用32芯光纜:前16芯為長纖、后16芯為短纖,在通信站或傳輸室32芯光纜全進全出,沿線小站后16芯全進全出,前16芯在引入接頭盒內對光纜縱刨將其直通;16芯光纜:站站全進全出;呼和南繞線24芯光纜、大修一干24芯光纜、站間聯絡保護24光纜,采用全進全出的方式引入通信站及通信機械室。三、施工技術規范(二)光纜徑路選擇1.直埋新建光纜應選擇安全、穩定的徑路,應盡量選擇在鐵路護欄外,并且在鐵路保護地界內,要避開電站、變電所、
4、電臺、油庫、靶場、軍事設施及垃圾場、便道中間、水害地段和易挖方、塌方、地形變化較大的地段,并盡量回避樹木密集地帶。當徑路遇有特殊障礙時,光纜徑路可以做小范圍調整。一般在填方地段沿鐵路路基坡腳敷設;在高路塹地段走在排水溝外側。2. 大包線新設光纜徑路原則上選擇在既有二干光纜線路同側路基坡腳敷設;包環線、呼和南繞線、萬水泉至萬水泉南光纜徑路原則上選擇在既有光纜異側路基坡腳敷設。3. 光纜敷設遇有貨物站臺時,原則上繞行敷設,必須通過時,應敷設于遠離股道貨物站臺邊側,并使用加厚鋼管防護,以防重車碾壓損傷光纜。4光纜敷設遇有橋、涵時,必須在橋、涵上通過。5光纜過軌處應優先選擇在填方的土質地段,經由鋼管防
5、護過軌。站區內不設過軌。6在車站站臺有槽道時,光纜徑路應選擇走既有槽道。7遇有臨時堆積物(工作量大且移除困難的)時,光纜應繞行,沿臨時堆積物側邊通過。8光纜徑路由車間與施工單位在現場共同確定,當施工單位與車間意見有分歧時,以車間意見為準,必要時由段派專人根據現場情況確定。(三)光纜敷設1.原則:1.1同一中繼段內使用相同生產廠商、相同型號和批次的光纜。1.2與既有光纜同側敷設時,平行距離不得小于1米,如距離不能滿足要求時,可以抵近敷設,但不得同溝。必須同溝時需報通信段通信科核準。1.3光纜溝應盡量平直。在與既有引入光纜同溝敷設時,應同底同溝平行敷設。1.4光纜敷設前,應對光纜溝底進行平整。平整
6、后在光纜溝中不能有堅硬的石塊,以免損傷光纜。光纜回填時光纜上方應鋪墊10cm左右的細土或細沙,回填要分層夯實,防止塌陷,挖出的土方要全部回填。1.5光纜敷設前應先確認光纜的A、B端,A端為上行方向,B端為下行方向。1.6光纜遇有橋、涵敷設時,橋、涵兩側光纜應距橋、涵體邊5m敷設于路肩。1.7在敷設光纜過程中,光纜的彎曲半徑不應小于光纜外徑的20倍,安裝固定后不小于外徑的15倍。1.8跨越既有光電纜及其他管線時,當新建光纜滿足埋深要求時可在被跨物上方通過,當不滿足埋深要求時,原則從被跨物下方穿過。當條件不允許必須在被跨物上方通過時,埋深不得小于70cm,并用玻璃鋼復合槽防護。但與被跨物不得小于5
7、0cm垂直安全距離。1.9光纜埋設徑路為濕地時,嚴禁采用鋼管(或PVC管)防護,應采用槽鋼(復合槽)對扣防護。通信管道(槽道)埋設在凍層以下。1.10凡是因現場條件不允許導致埋深不夠的區段,均需采取防護措施,并由車間副主任以上干部現場確認簽字方為有效。2.預留2.1光纜敷設時光纜接頭處接頭后余留4m,中間站局前井內各方向余留3m;通信站局前井內余留5m。2.2橋、涵兩側光纜在路基邊坡各余留3m。過軌、過公路兩端各余留2m。(四)光纜埋深1.硬土1.2m;2.軟石0.8m; 3.路肩、護坡埋深0.8m;4.穿越鐵路公路時距路基頂面1.1m,站內0.7m;5.光纜穿越小土包時,埋深應土包高度1.2
8、m;6.穿越市區人行道時距路基頂面1.0m。7.站場內埋深1.2m。特殊地段埋深不能滿足要求時埋深應不小于0.8m。8.穿越貨運站臺時,應加鋼管防護埋深1.2m;(五)光纜防護1.光纜防護采用的材料為鋼管、槽鋼、玻璃鋼復合槽三種。2.當標準埋深0.9m時,可采用玻璃鋼復合槽防護,當埋深0.9m時應采用槽鋼防護。敷設于路肩、護坡的光纜使用復合槽防護。但穿越鐵路、公路、人行道、便道時按照第3、4條執行。3.光纜穿越公路、鐵路時采用頂鋼管方式。鋼管直徑應不小于80mm,壁厚不小于4mm。4. 光纜穿越人行道、便道、墻體時,采用槽鋼對扣防護,槽鋼寬度不小于60,厚度不小于4mm。5.光纜過橋、涵時應加
9、塑料子管敷設于既有光電纜槽道或新設鋼管內。鋼管直徑不小于50mm,鋼管壁厚不小于3mm。6.在橋、涵梁安裝防護鋼管時,應安裝于橋梁立柱的外側,其位置應高于人行道步行板上方30cm以上。遇橋梁避車臺(接觸網支柱)時,鋼管應在避車臺外側繞行。7.在有防護欄桿橋、涵上的鋼管采用間距略大于鋼管外徑的U型卡子進行固定,U型卡子固定螺絲應做防脫落處理。8.防護鋼管安裝應平直、牢固,鋼管間連接緊密,遇有長度大于50m的橋梁時,防護鋼管應留伸縮縫隙,伸縮縫間使用略小于防護鋼管內徑的阻燃PVC管(壁厚5mm)防護,PVC管嵌入鋼管部分應10cm。防護鋼管安裝前應作防銹處理,安裝后應保持漆飾。9.光纜過無防護欄涵
10、時,應敷設于防護鋼管內,置于路肩涵體上方,防護鋼管用卡固定于函體。10.防護鋼管應伸出至橋防護欄外0.6m,橋欄外防護鋼管向下彎曲450,涵兩端0.4m向下彎曲300。 防護鋼管入土25cm30cm為宜。11.涵上外漏防護鋼管做鋼筋混凝土包封,包封尺寸為200(高)400(寬),至少有3根以上鋼筋,包封長度應延伸到防護鋼管外側,其最小包封長度為防護鋼管長度0.5m(一側)0.5m(另一側)。12.防護鋼管加工制作完畢,應做磨光處理,切口不應有卷邊、毛刺等,表面應光潔。13.橋上防護鋼管伸出防護欄外側至入土部分做包封防護處理(新做包封規格及外觀顏色以既有橋包封為標準)。包封長度應延伸到防護鋼管外
11、側,其最小包封長度為防護鋼管直線長度0.5m(一側)0.5m(另一側)。既有包封在敷設光纜前應拆除,敷設后應及時恢復原狀。14.玻璃鋼復合槽尺寸為100cm*15cm*15cm,壁厚不小于2.5cm。(六)光纜引入、接續、成端1.光電纜接頭位置盡量避免落在河流、公路、橋梁、路肩、過道等位置上,確保光纜接頭落在寬闊地。2. 引入室內光纜必須采用阻燃光纜,光纜引入室內前應在局前井內做絕緣節(或采用電氣絕緣式接頭盒),室內、外金屬護層及金屬加強芯斷開,并彼此絕緣,處于懸浮狀態。3.接頭盒采用3M或同等質量的產品,產品技術指標應符合國家相關標準。接頭盒應具備充氣功能。4.接頭盒要有U型玻璃鋼復合槽進行
12、保護,接頭盒不得騎、壓預留光纜。5.光纖接續部位應進行熱縮加強管保護,加強管收縮應均勻、無氣泡。6.接頭盒內應放置纖芯接續表,接續表應注明接續日期、管續、纖續、接續人及驗收人,使用朔封袋封裝放入接頭盒內。7.光纜接續后的光纖收容余長單端引入引出不小0.8m,兩端引入引出不小于1.2m,光纖收容時的彎曲半徑不小于40mm。各加強管排列整齊,并按光纖編號順序排列。8.接頭盒封裝完成后必須達到密閉性好,不滲水、不漏潮。要由施工單位和隨工人員進行密閉性試驗,將接頭盒充氣后用塑料布進行兜漏,凡有漏氣一律重新壓接,直至符合要求。9.光纜接頭處的彎曲半徑不應小于護套外徑的20倍。10.凡是熔接機接續過程中推
13、算出的接頭損耗大于0.04dB的要進行重新接續。11. 光纜在引入通信站或傳輸室時,每條光纜使用2個接頭盒引入(將其上、下行分開獨立引入)。光纜在引入沿線小站時,每條光纜使用1個接頭盒引入,接頭盒為二進二出式,上、下行分別對應一條引入光纜。在既有通信站又有車站通信機械室的站點光纜先引入通信機械室,然后再引入通信站,最后再引出至下一站(具體詳見附圖)。干纜縱刨長度1.5m,前12芯束管盤留接頭盒底層收容盤。12. 光纖ODF架成端方式:通信站或傳輸室使用2個72芯ODF子框,每條光纜各自占用一個,將ODF左右平均分成兩半,上行光纜引入左側,下行光纜引入右側(具體詳見附圖)。沿線小站使用2個48芯
14、ODF子框,每條光纜各自占用一個,將ODF左右平均分成兩半,上行光纜引入左側,下行光纜引入右側(具體詳見附圖)。 24芯光纜單獨使用一個48芯ODF子框,分左右兩半引入成端。13.ODF架上的法蘭盤安裝位置應正確、牢固,方向一致。光纖收容盤內跳纖不宜過長,架間跳纖加波紋管防護。同一機架波紋管留余長度一致,設備機架內不能留有冗余盤纖。波紋管口應做防損傷跳纖防護。14.光纜及其接頭應放在局前井鐵架上予以固定保護。引入管口封堵良好。(七)局前井1.各通信站、通信機械室局前井規格為1.5m*1.5m*1.8m(內徑),并進行防水處理。局前井內壁四周應安裝纜盤鐵架且安裝牢固。2.局前井應設計50cm(寬
15、)*20cm(高)的水泥槽道與通信站、通信機械室連通,槽道距地面不小于20cm(或使用7孔梅花管+110 cmPVC管)。主纜引入局前井側應平行埋設100塑料管3根(其中兩根預留),塑料管距地面不小于80cm。3.原則上引入到機房的既有光電纜應全部置于新建局前井內。由于受壞境影響局前井尺寸無法達到要求時,車間副主任以上干部現場確認簽字后,方為有效。(八)絕緣測試纜連接、接頭標樁1.絕緣測試纜只涉及區間接頭盒,每處長度不低于5m,色譜為紅、黃、藍、綠、黑、白。紅、黃線與上行方向加強芯連接,藍、綠線與下行方向加強芯連接,黑、白線固定于接頭盒底部且裸露金屬線懸空。盒內測試線須在支架底部布線且余留適中
16、美觀,不影響接續為宜。機械室引入接頭盒不設。2. 絕緣測試纜預留與光纜預留放置在同一位置。接頭標樁置于接頭盒正上方,如無法達到要求時經車間副主任以上干部現場確認簽字后,方為有效。2.絕緣測試纜統一由接頭盒下行引出置于接頭標樁內。 絕緣測試纜連接示意圖(九)光纜標樁、警示牌1. 光纜標石、警示牌材質、規格應與通信段既用標石、警示牌保持一致。2.光電纜直埋路段標樁設置位置1)光電纜接頭點和余留點、線路轉彎拐點、接地點、穿越障礙點;2)穿越河流、鐵路及公路的兩側。3)光電纜線路直線段標樁設置間距應符合維規要求。4)直線標以50M距離為宜,拐彎、過軌、溝、上下坡視地形而定,不宜過于密集。特殊地段20M
17、距離為宜,如鄰近公路段、易取土段、沿線車站站場內、廠礦區段等地段。5)線路標樁、警示牌埋設位置準確、標志清楚、正直完整。線路標樁偏離光纜的距離不大于10cm,標樁、警示牌周圍0.5米范圍內無雜草、雜物。6)標樁應當埋設在不易變遷、不影響交通與耕作的位置。如埋設位置不易選擇,可在附近增設輔助固定標記,但需要在固定標志上以油漆印寫光纜標記。7)標樁應埋設在徑路的正上方上,標石要與徑路相符、標志清楚、正直完整。如特殊原因無法栽在徑路上的,則在標石側面上行側標明距徑路距離。3.光電纜直埋路段警示牌設置位置1)警示牌以500M距離為宜。遇有標樁重復埋設時,以警示牌代替標樁。2)光電纜接頭點3)穿越河流、
18、鐵路及公路的兩側。4)警示牌應設置在光電纜徑路過平交道口、路、便道、農田菜地、人口居住密集點、施工點、公路邊以及有可能被動土和已經動過土的地方,必要時需增加警示牌。4.標樁、警示牌的符號標示1)標樁正面(朝向鐵路側)的上部中央距標體10 mm噴寫長100mm寬100mm高100mm紅色路徽,距路徽下部中央400mm噴寫光纜(GL)黑色符號,GL下噴寫(代表32+16芯)或(代表24芯)字體采用仿宋,字號240。2)標樁一側噴寫“鐵路光纜”,另一側噴寫“禁止移動”,字體采用仿宋,字號240,字體為黑色,字體距標體頂部50mm,字間距20mm。標樁一側距標體頂部10mm中央噴寫徑路距離(XXm)箭
19、頭指向徑路距離,單號寬20mm、高20mm,字體黑色。3)標樁背面,距頂面10cm處,噴光電纜編號,單號寬30mm、高50mm,字體黑色,號碼間距應適中。上下坡標識噴于編號下端;拐彎、過軌、直通、分歧、預留標識噴于標石頂部。4)光電纜標樁應按維規表A.1規定的符號標示維規表A.1序 號標 志符 號備 注1光纜GL光纜徑路標石,正面噴GL2標石兩側鐵路光纜,禁止移動3光電纜直通噴于頂部4光電纜預留噴于頂部5光電纜過軌、拐彎噴于頂部6光電纜分歧噴于頂部正面7光電纜接頭噴于頂部正面8光電纜上、下坡噴于編號下方9光纜接頭從上行到下行為接頭號5.光電纜徑路編號1)光電纜徑路標從上行至下行方向順序編號(編
20、號為3位數),以站間為編號單位。2)光纜接頭以中繼段為單位順序編號(接頭編號為3位數)GJXXX。5.接頭定位:1)光電纜接頭在兩個公里標(或百米標、接觸網桿)之間時,應以兩個公里標(或百米標、接觸網桿)內側外沿至光電纜接頭進行交叉點距離測量。如下圖所示: 2)光電纜接頭正對公里標(或百米標、接觸網桿)時,應以公里標(或百米標、接觸網桿)石背向鐵路面側,標外沿至光電纜接頭進行水平距離測量。如下圖所示:6. 其他未明確的按照通信段下發的呼和通信段標準化線路建設標準呼通段201385號執行。十、測試及資料1.隨工人員要對光纜的徑路、接頭的位置進行資料的搜集與整理。2.收集保存單盤光電纜的包裝標記、
21、盤號、盤長,敷設區段、出廠合格證和出廠測試資料。3.繪制光纜徑路圖。徑路圖要具備以下元素:光纜徑路中心與公里牌(百米牌)的距離或距鋼軌外側的距離;接頭盒中心與公里牌(百米牌)的距離或鋼軌外側的距離;接頭盒中心對應的公里標;徑路由直線變為拐彎處對應的公里標;4.光纜引入及ODF架標簽按照段標準化機房有關規定執行。5.光纜接頭坐標的核對:在接續時要對接頭進行OTDR坐標核對工作,由車間指定的人員與施工單位人員一同進行并保存曲線。1)短纖在本區間就近車站對光纜進行測試,本區間接續工作全部結束后,應AB、BA雙向測試,并做好記錄。2)長纖由數傳室或通信站進行接頭熔接測試,接續工作全程結束后,應AB、B
22、A雙向測試,并做好記錄。6.光纜特性測試或坐標核對時OTDR參數設置如下:折射率:1.4718;波長:光纖特性測試時用1550nm、1310nm。接頭坐標核對時統一使用1550nm波長。脈寬:1-10Km時用10ns;10-30Km時用100ns脈寬,30Km50Km間采用300ns脈寬,大于50-80Km時采用3s;80-100Km采用5s脈寬。100Km以上采用10s。非反射門限值:0.01dB。測試平均時間:1-30km平均時間30s;30km-100km平均時間1min;100km以上平均時間2min。7.光纖特性兩個方向(AB、BA)均要測試。8.選用光源光功率進行各站光纖終端點纖序位置核對,并測試收發光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