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啪啪夜福利无码亚洲,亚洲欧美suv精品,欧洲尺码日本尺码专线美国,老狼影院成年女人大片

個人中心
個人中心
添加客服微信
客服
添加客服微信
添加客服微信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升級會員
升級會員
返回頂部
ImageVerifierCode 換一換

棚戶區改造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43頁).doc

  • 資源ID:591484       資源大小:357KB        全文頁數:43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 25金幣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棚戶區改造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43頁).doc

1、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項目名稱:xxx有限公司x棚戶區改造工程項目地址:x省x市x縣x鎮x村目 錄一、概述31.1評估目的與主要任務31.2評估依據31.3工程概況與工程分析41.4評估級別與范圍的確定71.5評估工作概述9二、地質環境條件122.1 氣象、水文122.2地形地貌132.3地層巖性及巖土工程性質152.4地質構造與地震162.5工程地質條件182.6水文地質條件192.7 區域地質災害易發程度202.8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21三、 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243.1崩塌、滑坡現狀243.2自然斜坡穩定性、危險性評估253.3 泥石流易發性、危險性評估283.4周邊礦山廢

2、石場的影響323.5 地面塌陷353.6 現狀評估結論36四、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374.1挖填方邊坡和填方地基穩定性、危險性預測評估374.2工程建設中,建設后引發或加劇泥石流的危險性預測374.3工程建設中,建設后加劇地面塌陷的危險性預測374.4 預測評估結論37五、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及防治措施385.1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原則與量化指標確定385.2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385.3 建設工程適宜性395.4 防治措施40六、結論與建議416.1結 論416.2建 議42附圖1、xxx有限公司x棚戶區改造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圖 (1:5000)附件1、關于xxx有限公司x棚戶區

3、改造方案的批復(xx集團有限公司,江鎢投字【2016】104號)一、概述根據國務院第394號令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國土資源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469號)的有關規定,xxx有限公司委托x省地質工程(集團)公司對xxx有限公司x棚戶區改造工程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1.1評估目的與主要任務評估目的通過對該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查明擬建場地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類型及特征,對擬建工程適宜性作出評估,為擬建工程減災防災提供科學依據。評估的主要任務1、查明擬建工程建設用地及附近外圍地帶的環境地質條件和地質災害現狀與分布特征;2、對擬建工程本身可能遭受地質災害的危險性

4、、工程建設可能誘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進行危險性評估;3、根據工程建設用地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因素和條件,對擬建工程適宜性進行評估,并對擬建工程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提出建議。1.2評估依據1、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94號,2003年11月);2、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國發201120號);3、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意見的通知(國發200135號);4、國土資源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469號文);5、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基本要求實施細則(修訂稿) (國土資源部2006年4月);6、關于取消

5、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備案制度的公告(國土資源部公告2014年第29號);7、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DZ/T0286-2015);8、x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x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1號公告,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9、x省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管理辦法(x省國土資源廳贛國土資發20104號文);10、x省國土資源廳關于轉發國土資源部關于取消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備案制度的公告的通知(x省國土資源廳2014年12月29日);11、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12、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13、xxx有限公司x棚戶區改造工程建房宗地圖;14、評估委

6、托協議書及合同書;15、收集利用的前人地質成果和本次野外調查資料。1.3工程概況與工程分析擬建區位置擬建區地處贛粵兩省交界的大庚嶺山脈之北麓,距縣城5公里,位于x省x縣城10方位,直距13km,行政隸屬x縣x鎮x村管轄。用地范圍地理坐標東經:11422341142237,北緯:253036253038。區內交通以公路為主,x縣城至擬建區有公路相通,公路里程28Km, (詳見圖1-1交通位置圖)。圖1-1 交通位置圖項目概況據業主介紹,xxx有限公司x棚戶區改造工程用地總面積3439.57m2,約5.16畝,其拐點坐標見表1-1,分二期建設,其中第一期用地面積總649.95m2,合0.97畝,其

7、拐點坐標見表1-2;第一期新建住宅樓1棟,設計層數為5層,采用框架結構,總高度約17.19m(見圖1-2),項目總建筑面積2220m2,項目總投資約350萬元。圖1-2 建筑總平面圖和立面圖表1-1 xxx有限公司x棚戶區改造工程總用地拐點坐標表拐點號北京54西安80XYXY經度緯度12822703.24138537877.3522822647.42738537820.51425.3037114.223422822704.53738537896.1302822648.72338537839.29225.3037114.223532822707.36138537916.3292822651.54

8、738537859.49125.3038114.223642822707.35238537931.8202822651.53838537874.98225.3038114.2236表1-1 xxx有限公司x棚戶區改造工程總用地拐點坐標表(續表)拐點號北京54西安80XYXY經度緯度52822697.56638537953.7162822641.75238537896.87825.3037114.223762822694.15938537958.0442822638.34538537901.20625.3037114.223772822692.58038537960.4482822636.766

9、38537903.61025.3037114.223782822689.29038537963.8192822633.47638537906.98125.3037114.223792822663.35938537963.5762822607.54538537906.73825.3036114.2237102822663.54838537898.0262822607.73438537841.18825.3036114.2235112822664.03338537877.7052822608.21938537820.86725.3036114.2234表1-2 xxx有限公司x棚戶區改造工程第一期

10、用地拐點坐標表拐點號北京54西安80XYXY經度緯度12822677.340 38537882.273 2822621.526 38537825.435 25.3037 114.2235 22822677.097 38537957.272 2822621.28338537900.434 25.3037 114.2237 32822668.431 38537957.244 2822612.61738537900.406 25.3036 114.2237 42822668.340 38537882.273 2822612.52638537825.435 25.3036 114.2235 工程分析

11、本棚戶區改造工程用地總范圍內,位于x鎢礦生活區內,施工場地已經整平硬化(照片1-1、照片1-2),根據擬建區用地紅線圖及現場測量,擬建區整平硬化標高368.40m,為拆除平房,重建新樓,因此本棚戶區改造工程用地總范圍內挖填方工程現象較少,不會形成挖方邊坡、填方邊坡、挖方區、填方區。據收集資料及評估分析,本棚戶區改造工程擬建區范圍內尚未設置采礦權,尚未發現有采空區,尚未位于采礦移動盆地范圍內。照片1-1 擬建區 照片1-2 x鎢礦生活區1.4評估級別與范圍的確定 評估級別的確定1、地質環境復雜程度經收資料分析和實地調查走訪,評估區內發現2處崩塌、3處滑坡、2處泥石流、2處采空地面塌陷等共9地質災

12、害點,區內不良地質發育中等,地質災害發育。評估區屬低山高丘地貌,地貌單元類型較單一,區內地形復雜,地形標高342.3865.3m,相對高差一般在100300m,最大相對高差為523m,地形起伏變化較大,地形坡度以2540,局部達45,地形地貌屬復雜類型。根據前人資料,結合調查推斷結果,評估區內斷裂構造、褶皺構造較發育,斷裂破碎帶較為發育,地質構造較為復雜,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05g,反應譜特征周期0.35s,地震烈度為度,地質構造條件中等。評估區內巖土體劃分為松散巖類、變質巖共2類,寒武系變質石英砂巖夾少量板巖,該類巖石質地堅硬,工程地質性質總體較好,巖性巖相變化小,巖土結構簡單,工程地質性質

13、簡單,工程地質條件屬簡單復雜。評估區巖石堅硬致密,裂隙發育不均勻,連通性差,巖層富水性貧乏。評估區地勢高峻,地表水系不發育,附近無較大地表水體,含水層層數單一,水位年際變化較小,本區水文地質條件屬簡單類型。評估區內礦山開采歷史悠久,形成了大量的工業設施,堆放了大量的廢石,占用大片的土地,地質環境改變較大,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對原有的地形地貌、地質環境影響、破壞嚴重。綜上所述,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屬復雜。2、建設項目重要性本擬建項目為棚戶區改造宅樓,屬民用建筑工程,總用地面積3439.57 m2,分二期建設,其中第一期用地面積12935.8m2,新建1棟5層住宅樓,建筑面積2220平方米,總高度約1

14、7.19m,投資約350萬元,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DZ/T0286-2015)附表B2,屬一般建設項目。3、評估級別依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DZ/T0286-2015)的劃分標準,結合本建設項目的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及建設項目重要性,確定本項目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級別為二級。評估范圍的確定依據地質災害發育的地形地質條件及擬建區具體情況,涵蓋地質災害影響范圍、周邊匯水單元,確定本次評估范圍為擬建區外推10001200m,面積約4.90km2,地理坐標為東經11421531142312,北緯253005253116,評估區拐點坐標見表1-3。表1-3 xxx有限公司x棚戶區改造工

15、程評估區坐標表拐點號北京54西安80XYXY經度緯度A2821697.169 38536713.549 2821641.355 38536656.711 25.3005 114.2153 B2821697.169 38538936.093 2821641.355 38538879.255 25.3005 114.2312 C2823902.747 38538936.093 2823846.933 38538879.255 25.3116 114.2312 D2823902.747 38536713.549 2823846.933 38536656.711 25.3116 114.2153 1.

16、5評估工作概述資料收集和編制工作大綱x8月1日8月3日,我公司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分別到省國土廳檔案館、x省地礦局資料室、x省測繪局、x市礦產資源管理局、x縣礦產資源管理局、xxx有限公司等單位收集了與評估區有關的遙感影像資料、氣象、地形、地質、構造、工程勘察、礦產分布、環境恢復治理方案等相關資料(詳見表1-4)。該資料為本次調查評估工作奠定了基礎。利用收集已有資料,在地質環境特征基本分析和建設項目工程分析基礎上,編制了調查評估工作大綱,明確任務,確定評估級別與范圍,明確了地質災害調查內容和重點,初步提出了預期結果。表1-4 前人資料收集利用一覽表 序號項目名稱完成單位時間比例尺資料利用說明1區域

17、水文地質普查報告 (x幅)x省地質局水文地質大隊1982.31/20萬水文地質2x縣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報告x省地質局水文地質大隊1982.31/10萬水文地質3x省區域地質志x省地質礦產局1982.7150萬地層、構造4x省環境地質調查報告x地質工程勘察院2000.91:50萬地質災害易發分布5x地質礦產志x地質礦產局1998區域地質、礦產地質6x省地震志x省地震局2002區域穩定性7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 18306-2015區域穩定性8x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價報告x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2004.3礦山地質災害、地質環境資料9x省x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x贛南地質工程院20051/10萬地

18、災點、地災區劃10xxx有限公司x礦區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x省勘察設計研究院2012.121:500011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G-50-85-B(x圩幅)區域地質調查及說明書x省地質礦產局贛南地質調查大隊19891/5萬區域地質12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形圖G-50-85-(31) (x鎮)x省測繪局19941:1萬地形地貌13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形圖G-50-85-(30) (石圳)x省測繪局19941:1萬地形地貌14x縣氣象統計x縣氣象局氣象野外調查與實物工作量在充分收集已有資料的基礎上,項目組開始進行野外地質災害調查,野外調查重點:擬建工程附近可能威脅安全的自然斜坡、工程切坡、泥石流溝

19、谷、地質災害點等;從x8月5日起至8月7日結束,歷時3天,完成實物工作量詳見表1-5。表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統計表編號工作內容單位完成工作量11:5000環境地質調查Km24.9021:10000地質地形接圖幅33調查線路km4.14廢石場調查處65泉水調查點處156地質災害調查處97自然斜坡處128泥石流溝谷處29環境地質調查點處3810野外相片張60綜合研究與質量評述評估工作充分收集利用了前人的資料,并進行了詳細的野外實地調查。野外調查底圖為1:1000紅線圖并結合1:10000地形圖(x鎮幅、石圳幅),地質界線參照1:5萬地質底圖(x圩幅)在野外圈繪,野外調查點采用編號進行確定,采用

20、GPS定位。野外地質災害調查采用訪問與地質測繪相結合的辦法;仔細觀察并描述調查點等地質環境背景資料。其中崩塌、滑坡調查符合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范,泥石流調查符合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規范。本次評估工作按有關規范、規程及技術要求進行,工作程序合理有序,數據真實可靠,評估工作方法和結論符合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DZ/T0286-2015)。二、地質環境條件2.1 氣象、水文2.1.1 氣象擬建工程位于x縣,該縣處于武夷山脈、南嶺山脈與羅霄山脈的交匯地帶,屬亞熱帶的南緣,呈典型的亞熱帶丘陵山區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熱充足,冷暖變化顯著,降水豐沛但分配不均。據x縣氣象臺近20年氣象資料統計分析,夏

21、天炎熱多雨,冬天寒冷多霧,并有短期冰霜。19952015年平均氣溫18.80C,極端最高氣溫39.70C(2003年8月4日),極端最低氣溫-7.20C(1999年12月23日),19952015年平均蒸發量1446.5mm,月最大蒸發量304.0 mm(2003年7月),月最小蒸發量為36.9mm(2005年2月)。多年年平均無霜期301天。多年年平均降雨量為1585.5mm,19952015年平均暴雨量303.2mm,最大年降雨量2092.2mm(2002年),最大年暴雨量458.1mm(2002年),最小年降雨量1188.9mm(2004年)。最大月降雨量392.3mm(2005年6月)

22、。最大日降雨量172.0mm(2005年6月2日)。降雨量在年內時空分布上不均勻,46月三個月為豐水期(崩、滑、流等地質災害易發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41.6%,10月至次年1月四個月為枯水期,降雨量僅占全年降雨量的13.9%,其余五個月為平水期。豐水期降雨強度大,降雨持續時間長,一次性降雨持續時間往往在幾小時到數天,詳見表21、圖21。表2-1 x縣近二十年平均月降雨量、暴雨量及暴雨次數統計表月123456789101112降雨量(mm)75.988.6168.3209.8232.1216.9154.5185.6109.368.938.437.2蒸發量(mm)58.866.276.810

23、8.4138.3153.3205.4177.7150.1138.797.275.8氣溫8.410.513.819.423.225.827.526.924.320.315.29.7暴雨量(mm)06.135.743.652.466.224.743.35.625.700暴雨次數(次)00.10.60.50.80.90.40.60.10.300暴雨量占降雨量比例(%)06.921.220.822.630.51623.35.137.300圖2-1 降雨量與崩滑流地質災害發生頻率關系示意圖2.1.2 水文評估區內沒有大的河流流過,只有西北東南向的x河(見照片2-1、照片2-2)從擬建區通過,河流四季流量

24、變化較大,雨季流速湍急,匯水面積較廣,落差較大,縱坡度11.04%,切割深度小于30m,平均流速2m/s,平均流量0.6m3/s,上游山溝長年流水,流逕x河,經大江后流出礦區匯入壟澗里水庫。極端暴雨情況下,x河的水流可能漫過河堤,對擬建工程有較大的影響。 照片2-1 x河 照片2-2 x河與河堤 2.2地形地貌據地貌成因、地形標高和形態特征等評估區地貌類型大致可劃分為構造侵蝕剝蝕低山、侵蝕剝蝕構造高丘地貌共兩種類型,見圖2-2。1、構造侵蝕剝蝕低山構造侵蝕剝蝕低山分布于評估區的東北部、西部、西南部,面積約2.67km2,約占評估區總面積54.49%。主要由寒武系變質巖類組成。區內地形標高約50

25、0865.32m,相對高差一般在100200m,最大相對高差為365.32m,區內山體挺拔,山頂多棱角尖形,山脊魚背狀,地形起伏變化較大,地形坡度25-40,局部約45,植被發育,主要為毛竹、杉、松、雜木、茅草,覆蓋率8090%。見照片2-3、照片2-4。照片2-3 構造侵蝕剝蝕低山 照片2-4 構造侵蝕剝蝕低山2、侵蝕剝蝕構造高丘地貌侵蝕剝蝕構造高丘地貌主要分布于評估區的中部、東南部,面積約2.23km2,約占評估區總面積45.51%。主要由寒武系變質巖類和第四系松散巖類組成。區內地形標高約342.3500m,相對高差一般在50100m,最大相對高差為157.7m,地形起伏較大,山坡自然坡度

26、一般在1525,局部約35,植被發育,主要為毛竹、杉、松、雜木、茅草,覆蓋率8090%。擬建區位于該區。見照片2-5、照片2-6。 照片2-5 侵蝕剝蝕構造高丘地貌 照片2-6 侵蝕剝蝕構造高丘地貌 圖2-2 評估區地貌類型圖2.3地層巖性及巖土工程性質2.3.1 地層巖性據1:5萬地質圖(x圩幅)及報告、野外實地調查,評估區內出露地層有寒武系及第四系,區內廣泛分布著中下寒武系淺變質巖地層,這一套巖層除經受輕微的變質作用外,又迭加了接觸變質及熱液蝕變等作用,組成復式褶皺構造。各地層巖性特征、厚度及分布見表2-2。表2-2 評估區地層情況一覽表系統組(群)代號厚度(m)面積(km2)分布情況巖性

27、特征第四系全新統Q4al260.33分布于評估區內西北角、中部狹長地帶,占評估區面積的6.73%。巖性主要為砂礫石層,亞粘土、粘土層。寒武系中統高灘組下段2gl111802.02分布于評估區中東部、東南部,占評估區面積的41.22%。巖屑石英雜砂巖、粉砂質板巖、底部為花崗質細粒巖。下統牛角河組上段1n27400.24分布于評估區西北部,占評估區面積的4.90%。巖屑石英雜砂巖、粉砂質板巖夾炭質板巖。牛角河組下段1n17402.31分布于評估區西南部、中西部、北部,占評估區面積的47.15%。巖屑石英雜砂巖、含炭硅質板巖,底部為高炭質板巖。巖漿巖據1:5萬地質圖(x圩幅)及報告、野外實地調查,評

28、估區內尚未出露巖漿巖,評估區外圍出露有印支海西期巖漿巖,包括O4和O4。巖性由細粒石英二長巖和中細粒石英閃長巖組成。2.4地質構造與地震本區斷裂構造、褶皺構造較發育,并伴隨有巖漿巖的侵入活動,致使褶皺強烈緊密,斷裂錯綜復雜 。區域內構造活動頻繁且強烈,形態復雜。本區域經歷了多旋回構造運動和多期次的巖漿活動。印支海西褶皺基底形成,中生代以來斷塊構造運動更為頻繁而強烈。北東向區域的大斷裂池江斷裂及東西向構造的反復交替活動控制了印支海西成礦花崗巖體的突起巖峰及鎢礦床的具體部位,其派生的次級構造復合裂隙發育地段常為有利的容礦場所。(見圖2-3 評估區地質構造略圖)。褶皺區內褶皺有上大江x復背斜及木梓園

29、x復向斜,由若干次級的向西倒轉中陡斜的緊密線狀同斜褶皺組成,構造線N530E,并由南西至北東逐漸向北偏轉,局部地段由于受印支海西斷裂活動及巖體侵入的影響,形成扇形褶皺及向東倒轉的同斜褶皺。斷裂區內斷層較發育,且具多階段活動的特點,按走向可分為三組,第一階段為北東向斷裂,極發育,規模大,發生于印支海西褶皺后期至閃長巖體侵入以前,對閃長巖體的侵入及分布起著控制作用;第二階段為東西向斷裂,次發育,規模較大,發生于閃長巖體侵入以后至主要含礦石英脈形成以前,此階段斷裂活動的性質尚不十分明顯;第三階段為北西向斷裂,規模較小,發生在主要含礦石英脈形成以后,并使早期形成的斷層復活,錯斷礦體。圖2-3 評估區地

30、質構造略圖地震根據x省地震志,本區有史料記載的地震9次,震級、烈度都不強(見表2-3x歷史地震一覽表),區域穩定性較好。表2-3 x歷史地震一覽表時 間震 中 位 置震 級1497年7月24日x-x3.5級1908年x-x(北緯:2504東經:11434)4.75級1925年x-x4.0級1933年x3.75級1949年x-龍南4級1973年1月10日04時29分龍南西北-x交界2.2級1975年2月23日07時29分x附近(北緯:2505東經:11405)1.7級1975年4月12日21時43分x-南雄(北緯:2503東經:11401)1.3級1975年10月13日06時24分崇義-x(北緯

31、:2507東經:11403)2.1級據x省建設廳、x省地震局2003年編制的x省地震動參數區劃工作用圖和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 18306-2015),評估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05g,反應譜特征周期0.35s,地震烈度為度,屬相對穩定區域。建筑基礎應按相應烈度進行抗震設防。2.5工程地質條件評估區巖土體根據巖土的形成條件(成因)、巖性組合、巖石結構及其工程地質性質劃分為松散巖類(Q)、變質巖(B)共兩類,各類巖土體特征如下,分布位置詳見圖2-4。1、松散巖類(Q)松散巖類(Q)分布于評估區內西北角、中部狹長地帶,面積約0.33km2,占評估區面積的6.73%。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統沖積、沖洪

32、積之松散堆積層組成,具有二元結構;上部以亞粘土、粘土層為主,厚22.6m不等,含水性弱, 具塑性,低中等壓縮,下部為砂礫石層,無膠結或泥砂半膠結,透含水性強。擬建區位于該區。區內第四系殘坡積層發育,且分布于各類型基巖區山坡表部及坡麓地帶,巖性以含碎石亞砂土、碎石土為主,厚度一般為1-5m,局部地段達10m。其結構松散,透水及持水性強,抗剪強度低。2、變質巖類(B)變質巖類(B)在評估區廣泛分布,面積約4.57km2,占評估區總面積93.27%。由寒武系高灘組和牛角河組地層組成,巖性為變余石英砂巖夾少量板巖。該類巖石結構致密,巖質軟硬相間,變余石英砂巖巖石堅硬,抗壓強度73123 MPa。板巖、

33、粉砂巖抗壓強度較低,巖石抗風化能力較差。巖石風化較強烈,強風化厚度一般210m,局部達20m。圖2-4 評估區巖土類型圖2.6水文地質條件 依據擬建區及周邊巖石的水理性質和地下水的賦存條件、水力特征,結合前人1/20萬x幅水文普查報告和x縣1/10萬區域水文地質普查資料,區內地下水類型可劃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兩種類型。松散巖類孔隙水松散巖類孔隙水分布于評估區內西北角、中部狹長地帶,面積約0.33km2,占評估區面積的6.73%。地下水賦存于第四系殘積、坡積和溝谷沖積層,由變質巖碎塊砂土、亞粘土、亞砂土組成,結構松散,透水性良好。據區域水文地質資料,含水層厚度3.368.00m,水位埋

34、深0.602.28m,水力性質以潛水為主,局部微承壓,泉流量Q=0.00020.002L/s,滲透系數:K=0.071.58m/d。由于雨水經過此層很快滲透到基巖裂隙中,另一部份又在溝谷或山坡腳下以接觸泉形式排泄,因此富水性中等。水質類型屬碳酸鹽氯化物鈉鈣水。礦化度0.0220.045g/L。松散巖類孔隙水除接受大氣降水或農田灌溉用水入滲補給外,靠山坡地帶同時也接受基巖裂隙水的側向補給,其逕流速度快,途徑短,動態變化受季節變化而變化,最終以片流或泉的形式就近向河流或地表排泄。2.6.2 基巖裂隙水基巖裂隙水在評估區內廣泛分布,面積約4.57km2,占評估區總面積93.27%。地下水主要賦存于寒

35、武系高灘組和牛角河組變質巖基巖裂隙中,以含構造裂隙水為主,由于原巖受風化侵蝕,具承壓性。據區域水文地質資料,單位涌水量0.000130.00074L/sm,滲透系數為0.00040.066m/d,基巖泉分布在368935m標高處,泉流量0.0020.018L/s,富水性貧乏。地下水位標高445679m,水質類型為重碳酸鹽鈣鈉水及重碳酸硫酸鹽鈣鎂水,礦化度0.0410.162g/L。大氣降水入滲補給,在有地表水體的地段也接受地表水的入滲補給。逕流途徑受地形坡度制約,在山區陡坡地帶,因坡降大,地下水逕流途徑短,水循環交替作用強烈;而在丘陵緩坡地帶,地下水逕流相對緩慢。但最終亦以下降泉或片滲的形式向

36、地表低洼處排泄。其水位、水量的動態變化受季節影響明顯。2.7 區域地質災害易發程度根據x省x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等前人成果,評估區在區域上屬于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地面塌陷易發區,詳見圖2-5。通過收集資料和實地調查走訪,在評估區內已發現崩塌2處、滑坡3處、泥石流2處、采空區2處。2.8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評估區內重要工程設施主要有二類:一為公路,二為廠礦。公路主要有南北向縣級公路(x礦部-青龍鎮)于評估區東部通過,南北向礦山公路(x礦部-496坑口)于評估區東部通過,以及東南至西北向礦區公路(x礦部-崇義縣石圳鎮)于礦區西南部通過。評估區內公路多為人工切坡修筑,形成較多不穩定邊

37、坡,對地質環境改變較大,均未進行支護處理,變形破壞跡象較嚴重;廠礦有西部的崩崗山鎢礦、北部的x鎢礦,廠礦多就山坡而建,多為13層的鋼筋砼結構,形成較多高陡邊坡,高一般27m,多采用干片砌石支護處理,對地質環境改變較大,經現場調查訪問,見幾處崩塌、滑坡。經過多年的開采,評估區內堆放了大量的廢石,占用大片的土地,形式了泥石流的物源。評估區內平緩地帶較少,居民點、醫院、小學及其他基礎設施、廠礦附屬設施多沿x河兩側呈條帶狀分布,建(構)筑物多為14層磚混結構,地表基巖零星裸露,人工切坡高一般37m,部分已采用干片砌石支護處理,經現場調查訪問,未見變形破壞跡象。綜上所述,評估區內人類工程活動強烈,對原有

38、的地形地貌、地質環境影響、破壞嚴重。通過對評估區的野外調查和訪問,評估區內發現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災害現象。見照片2-7、照片2-8、照片2-9、照片2-10、照片2-11。圖2-5 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圖照片2-7 評估區人類工程活動遙感影像圖 照片2-8 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采空塌陷 照片2-9 人類工程活動廢石堆 照片2-10 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泥石流 照片2-11 人類工程活動崩塌 三、 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據x省環境地質調查報告(1:500000)及x省x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1:100000)及野外調查結果,評估區位于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地面塌陷易發區

39、,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及泥石流、采空地面塌陷等。根據本次野外調查及收集資料情況,評估區內共發現崩塌2處、滑坡3處、泥石流2處、廢石場6處、采空塌陷2處。3.1崩塌、滑坡現狀據本次野外調查和收集資料,評估區內共發現崩塌2處、滑坡3處。主要為修路、建房切坡誘發,多為殘坡積層及基巖強、弱風化層崩塌、滑坡,規模60-9600m3不等。 照片3-1 滑坡(H1) 照片3-2 滑坡(H2) 照片3-3 崩塌(B1) 照片3-4 崩塌(B2)崩塌、滑坡穩定性評價崩塌、滑坡穩定性評價,以野外定性評判為主。其方法是分別對崩塌、滑坡本身和崩塌、滑坡后壁及兩側邊坡進行評價,取兩者中穩定性差者確定為本點的穩定

40、性級別,崩、滑體穩定性評價判別方法見表 3-1、表 3-2。滑坡、崩塌后壁邊坡穩定性評價,是依據實地的邊坡變形破壞跡象,結合自然邊坡坡角、坡高、臨空面或人工切坡坡角、坡高、巖性組合關系等作綜合判斷,取其中穩定性差者定為本點的穩定性級別。表3-1 崩 塌 穩 定 性 判 別 表環境條件穩定性差穩定性較差基本穩定地形地貌前緣臨空甚至三面臨空,前緣壁坡角60或呈倒坡,坡頂底高差大于10m,坡面起伏不平,上陡下緩。前緣臨空,坡度不小于45,但小于60。前緣臨空高度小,坡度小于45,邊(岸)坡植被發育。工程地質巖性軟硬相間,巖土體結構松散,裂隙發育且切割深,形成了不穩定的結構體、不連續結構面,并仍在繼續

41、變形,前緣時有滾石、掉塊等活動跡象。巖體較破碎,不連續結構面少,節理、裂隙較小,巖土體無明顯變形跡象,有不連續小裂縫,前緣暫無危巖體。巖體結構完整,不連續結構面少,無裂縫,裂隙不發育。邊(岸)坡土體密實,無裂縫變形。水文氣象雨水充沛,或有地表逕流、河流流逕坡腳,其水流急,水位變幅大,屬侵蝕岸。地表逕流或季節性逕流量小,對坡腳無侵蝕作用無地表逕流或季節性小逕流,屬堆積岸,水位變幅小。人為活動人工新近開挖邊坡破壞嚴重,邊坡中有明顯變形跡象,邊(岸)坡無護理。邊坡略有人為現象但未明顯破壞,原始邊坡,人類工程活動少或邊(岸)坡有砌石護坡。表3-2 滑坡穩定性判別表 滑坡要素穩定性差穩定性較差穩定性好滑

42、坡前緣滑坡前緣臨空,坡度較陡且常處于地表徑流的沖刷之下,有發展趨勢并有季節性泉水出露,巖土潮濕、飽水滑坡前緣臨空,有間斷季節性地表徑流流經,巖土體較濕,斜坡坡度在3045之間前緣斜坡較緩,臨空高差小,無地表徑流流經和繼續變形的跡象,巖土體干燥滑體滑體平均坡度40,坡面上有多條新發展的滑坡裂縫,其上建筑物、植被有新的變形跡象滑體平均坡度在3040之間,坡面上局部有小的裂縫,其上建筑物、植被無新的變形跡象滑體平均坡度30,坡面上無裂縫發展,其上建筑物、植被未有新的變形跡象滑坡后緣后緣壁上可見擦痕或有明顯位移跡象,后緣有裂縫發育后緣有斷續的小裂縫發育,后緣壁上有不明顯變形跡象后緣壁上無擦痕和明顯位移

43、跡象,原有裂縫已被充填依據上述評價方法,對滑坡進行穩定性趨勢評價,滑坡(H1)、滑坡(H2)、滑坡(H3)和崩塌(B1)、崩塌(B2)均屬穩定性較差,在持續降雨及強降雨下可能再次發生滑坡、崩塌(詳見表3-4)。崩塌、滑坡危險性評估根據崩塌、滑坡的穩定性及其與擬建房屋的距離等因素,對崩塌、滑坡潛在危險性進行評估,其危險性程度分危險性大、危險性中等、危險性小三個等級,劃分標準見表3-3。通過對崩塌、滑坡的危險性判別,滑坡(H1)、滑坡(H2)、滑坡(H3)和崩塌(B1)、崩塌(B2)均屬危險性小,評估結果詳見表3-4。表3-3 自然斜坡潛在危險性評估判別標準表 坡腳距公路距離與 斜坡高度比穩定性1

44、11.51.5穩定性差大中等小穩定性較差中等小小穩定性好小小小表3-4 評估區內崩塌、滑坡基本特征、穩定性、危險性一覽表編號位 置發生時間規模(m3)災害體特征潛在規模(m3)穩定性與擬建區的距離(m)危險性H1擬建區北部2011.54800土質滑坡,滑坡前緣臨空,滑坡體斜長80m,寬30m,厚2m,滑面坡度40,滑向310,平面呈舌形,由殘坡積含碎石粉質粘土組成。土層厚度坡面上局部有小的裂縫,其上植被無新的變形跡象。見照片3-1。2400較差474小H2擬建區北部2011.59600土質滑坡,滑坡前緣臨空,滑坡體斜長80m,寬40m,厚3m,滑面坡度40,滑向270,滑體由含碎石粉質粘土組成

45、。土層厚度坡面上局部有小的裂縫,其上植被無新的變形跡象。見照片3-2。2400較差437小H3擬建區北部2011.5240土質滑坡,滑坡前緣臨空,滑坡體斜長20m,寬8m,厚1.5m,滑面坡度55,滑向270,平面呈舌形,滑體由含碎石粉質粘土組成。土層厚度坡面上局部有小的裂縫,其上植被無新的變形跡象。200較差255m小表3-4 評估區內崩塌、滑坡基本特征、穩定性、危險性一覽表(續表)編號位 置發生時間規模(m3)災害體特征潛在規模(m3)穩定性與擬建區的距離(m)危險性B1擬建區北部2011.5225巖土質滑坡,坡體結構松散,滑坡體斜長15m,寬15m,厚均約1m,滑面坡度60,滑向220,

46、滑體由碎石組成。巖土體無明顯變形跡象,有不連續小裂縫,前緣暫無危巖體。見照片3-3。225較差360m小B2擬建區東北部2011.560土質滑坡,坡體結構松散,滑坡體斜長10m,寬6m,厚1m,滑面坡度60,滑向120,滑體由殘坡積粉質粘土組成,巖土體無明顯變形跡象,有不連續小裂縫,前緣暫無危巖體。見照片3-4。300較差274m小本區內崩塌、滑坡主要誘發因素是暴雨及人工切坡活動,礦山地下采礦活動對其影響較小,主要威脅礦山公路,對擬建區的影響小,危險性小。據調查發現,查明的崩塌、滑坡集中于2011年5月頻發,根據x鎢礦工作人員介紹,均發生于當時一兩天內,為臺風極端天氣下集中強降雨所致。建議在極

47、端強降雨天氣來臨時,應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一旦有變形跡象等崩滑前兆,及時撤離地質災害危險區,防范地質災害的發生造成人員的生命財產損失。3.2自然斜坡穩定性、危險性評估3.2.1 自然斜坡穩定性評估評估區以地處低山高丘區,地形起伏較大,自然斜坡坡度一般2540,局部達45,坡高一般100300m,區內自然斜坡發育,擬建區兩側自然斜坡存在失穩的可能,對擬建去存在一定程度的威脅,本次主要針對面向擬建區或間接可能對其造成威脅的3段主要自然斜坡進行穩定性、危險性評估,編號為XP1XP3,見照片3-5照片3-7。照片3-5 自然斜坡XP1 照片3-6 自然斜坡XP2 照片3-7 自然斜坡XP3 自然

48、斜坡XP1:斜坡坡高約100m,坡向23,坡度約35,上覆殘坡積層為含碎石粉質粘土,厚一般12m,下伏地層為寒武系高灘組變質石英砂巖、板巖,地層產狀為7050,基巖裂隙較發育,強風化層厚一般25m。植被發育,以松樹、毛竹、灌木為主,覆蓋率達90。自然斜坡XP2:斜坡坡高約60m,坡向300,坡度約25,上覆殘坡積層為含碎石粉質粘土,厚一般12m,下伏地層為寒武系高灘組變質石英砂巖、板巖,地層產狀為7050,基巖裂隙較發育,強風化層厚一般25m。植被發育,以松樹、毛竹、灌木為主,覆蓋率達90。自然斜坡XP3:斜坡坡高約110m,坡向235,坡度約28,上覆殘坡積層為含碎石粉質粘土,厚一般1.53

49、.5m,下伏地層為寒武系高灘組變質石英砂巖、板巖,地層產狀為35555,基巖裂隙發育,強風化層厚一般610m,植被發育,以松樹、毛竹、灌木為主,覆蓋率達90。現根據自然斜坡穩定性量化評價標準表(表3-5),對這3處斜坡進行評價,結果如下表3-6。表3-5 自然斜坡穩定性量化評估標準表(巖土混合邊坡)評 價 因 子權重因 子 量 級 劃 分差得分中 得分好得分斜坡坡度()0.16504.830503.2301.6斜坡高度(m)0.10503.020502.0201.0斜坡結構類型0.15順向坡4.5斜向坡3.0逆向坡,塊狀坡1.5裂隙發育程度及巖體結構類型0.14發育散碎塊4.2較發育塊狀、層狀

50、2.8不發育、層狀、塊狀、塊體狀1.4軟弱夾層0.17有5.1不連續3.4無1.7強風化帶厚度(m)0.13103.95102.651.3殘坡積厚度(m)0.1564.5363.031.5邊坡穩定性分級(F)F23.4,穩定性差;16.7F23.4,穩定性較差;D16.7,穩定性好。(F為總得分) 表3-6 自然斜坡穩定性量化評估結果表(巖土混合邊坡) 評 價 因 子XP1XP2XP3特征得 分特征得 分特征得 分斜坡坡度( )353.2251.6281.6斜坡高度(m)1003.0603.01103.0斜坡結構類型斜向坡3.0斜向坡3.0斜向坡3.0裂隙發育程度及巖體結構類型較發育塊狀2.8

51、較發育塊狀2.8較發育塊狀2.8軟弱夾層不連續3.4不連續3.4不連續3.4強風化帶厚度(m)252.6252.66102.6殘坡積厚度(m)121.5121.51.53.53.0總得分(F)19.517.919.4邊坡穩定性分級較差較差較差根據對自然斜坡進行穩定性量化評估,對照邊坡穩定性分級,結果表明在自然條件下,自然斜坡XP1XP3穩定性較差,在自然條件下具有發生崩塌和滑坡的可能性,在強降雨及其他誘因影響下,發生崩塌和滑坡可能性較大。自然斜坡危險性評估根據自然斜坡的穩定性及其與擬建房屋的距離等因素,對自然斜坡潛在危險性進行評估,其危險性程度分危險性大、危險性中等、危險性小三個等級,劃分標準

52、見表3-3。通過對斜坡的危險性判別,自然斜坡XP1XP3危險性中等,評估結果詳見表3-7。建議在極端強降雨天氣來臨時,應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一旦有變形跡象等崩滑前兆,及時撤離地質災害危險區,防范地質災害的發生造成人員的生命財產損失。表3-7 自然斜坡潛在危險性評估結果表序號切坡編號邊坡穩定性坡腳距擬建房屋距離與斜坡高度比危險性1XP1較差0.56中等2XP2較差0.92中等3XP3較差0.79中等3.3 泥石流易發性、危險性評估評估區以地處低山高丘區,地形標高342.3865.3m,最大高差523m,地形起伏較大,自然斜坡坡度一般2540,局部達45,區內溝谷不甚發育,本次野外調查發現區

53、內已發生2處崩塌、3處滑坡、2處泥石流災害,本次評估主要針對區內已發的兩條泥石流溝谷進行易發性定量評價。以確定其泥石流易發性。1、NSL1豬斗窩至葉屋左側x河泥石流溝NSL1泥石流溝為豬斗窩至葉屋左側x河溝(見照片3-8),該處泥石流發生于2011年5月,扇面沖淤變幅0.2m,沖出方量(淤積)約2000m3,現大部分已清理,但尚未采取工程治理措施。該泥石流形成原因是:大暴雨時,近坡頂處發生兩處山體滑坡,由于坡體較陡,滑坡體沿該溝滑移,途徑廢石場(廢1),滑體巨大的動能攜帶著大量廢石繼續沿溝搬運,從而形成泥石流,堆積于556窿口(見照片3-9)。已沖毀廢棄配電房一間,淤塞水池和排水溝渠。NSL1

54、泥石流溝開口方向總體為210,溝口標高370m,相對高差180-330 m,主溝呈“V”型,縱坡降150,匯水面積約1.5km2。兩側山坡坡度一般2535,植被較發育,以灌木為主,覆蓋率80%。上覆Qedl殘坡積土,厚一般0.5-2m,局部2-4m,下伏變質砂巖,地層產狀35555。據野外調查,該處溝谷兩側淺層滑坡較為發育,見4處崩塌、滑坡(H1、H2、H3、B1),山坡、溝谷中有5處廢石堆放場(廢1、廢2、廢3、廢4、廢5,總方量約361.7104m3)及零星堆放小方量的廢石、礦渣、棄土等,廢石堆結構松散,穩定性較差,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豐富的松散物質來源,一旦遭遇到特大暴雨,溝內水流將攜帶大

55、量的泥土礦渣形成泥石流,對擬建建筑物造成危害。 照片3-8 NSL1潛在泥石流溝谷遠景 照片3-9 556窿口左側溝泥石流堆積區2、x河泥石流溝(NSL2)2009年7月3日因該地區發生特大暴雨,x河水位暴漲,水流湍急,流量極大,從而引發泥石流(應為水石流),造成較大損失,沖毀路橋一座(見照片3-10)及沿河大量房舍,河岸掏蝕嚴重,x街巷及公路被淹且被泥石雜物淤填(見照片3-11),經濟損失達150萬元,現泥石流堆積物已清理,橋梁、道路已修復,但尚未采取工程治理措施。x河源頭北起x縣內最高海拔云山(1275.6m),流經崩崗山鎢礦、x、大江選廠匯入東南的垅澗里水庫,泥石流形成區支溝眾多,其中上

56、述NSL1溝亦為其支溝,NSL1溝為NSL2溝的支溝,泥石流溝口即在原x鎢礦化驗室,源頭至溝口約8Km(形成區),溝口至大江選廠約6.5Km(流通區和堆積區重疊),開口方向總體為115,溝口標高365m,相對高差535-615m,主溝呈“V”型,縱坡降70,匯水面積約15km2。兩側山坡植被較發育,以灌木為主。上覆Qedl殘坡積土,厚一般,局部1.5-4m,下伏變質石英砂巖,基巖裸露較少,地層產狀35555。據野外調查,目前x河河床淤塞較嚴重,沿河土質松軟、濕潤,厚度一般25m,部分河段沿河零星堆有小方量的廢石、礦渣、棄土等,為誘發泥石流提供松散的物質來源;x河兩側附近山體淺層滑坡較為發育,但

57、均距離河床稍遠,對其影響不大,其支溝NSL1對其影響較大(詳情請見對NSL1溝的評述),若NSL1溝發生泥石流,則NSL2溝必然發生泥石流,對擬建建筑物造成危害。 照片3-10 水石流過后x街景 照片3-11 被沖毀的x河橫跨路橋評估區內沖溝,依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DZ/T0286-2015)表D.5中所規定的評判等級標準進行評價,參見表3-8。各現狀沖溝基本特征、量化總分值及泥石流易發程度及危險性見表3-9。經泥石流易發程度量化評估,NSL1、NSL2易發性得分分別為87分、91分,依據評判等級標準,均屬于泥石流中等發育溝谷,其上游存在6處廢石堆,廢石堆穩定性差,可能成為泥石流的物源,

58、增加了溝谷泥石流易發性。在暴雨等極端氣候條件下,存在發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大,危害程度中等,危險性大。建議在極端強降雨天氣來臨時,應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一旦有泥石流發生前兆時,及時撤離地質災害危險區,防范地質災害的發生造成人員的生命財產損失。表3-8 泥石流溝嚴重程度(易發程度)數量化評分表影響因素量級劃分嚴重得分中等得分輕微得分一般得分崩塌、滑坡及水土流失(自然和人為的)的嚴重程度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蝕嚴重,多層滑坡和大型崩塌,表土疏松,沖溝十分發育21崩塌滑坡發育,多層滑坡和中小型崩塌,有零星植被覆蓋,沖溝發育16有零星崩塌、滑坡和沖溝存在12無崩塌、滑坡、沖溝或發育輕微1泥沙沿程補給長度比

59、(%)601660301230108101溝口泥石流堆積活動程度主河形彎曲或堵塞,主流受擠壓偏移14主河形無較大變化,僅主流受迫偏移11主河形無變化,主流在高水位偏,低水位不偏7主河無河型變化,主流不偏1河溝縱比降(%)21.31221.310.5910.55.265.21區域構造影響程度強抬升區,6級以上地震區,斷層破碎帶9抬升區,46級地震區,有中小支斷層或無斷層7相對穩定區,4級以下地震區有小斷層5深降區,構造影響小或無影響1流域植被覆蓋率(%)1091030730605601河溝近期一次變幅(m)2.082.01.061.00.240.21巖性影響軟巖、黃土6軟硬相間5風化強烈和節理發

60、育的硬巖4硬巖1沿溝松散物貯量(104m3/km2)106105551411溝岸山坡坡度()3263225525154151產沙區溝槽橫斷面V型谷、谷中谷、U型谷5寬U形谷4復式斷面3平坦型1產沙區松散物平均厚度(m)105105451311流域面積(km2)0.25551040.2或1010031001流域相對高差(m)5004500300330010021001河溝堵塞程度嚴重4中等3輕微2無1備注 沖溝泥石流易發程度按上述15項影響因素得分和的大小進行分級:得分和116130為強發育; 11587分為中等發育;86弱發育表3-9 溝谷泥石流易發程度評估結果表 編號NSL1NSL2崩塌、滑

61、坡及水土流失(自然和人為的)的嚴重程度特征崩塌、滑坡較發育崩塌、滑坡較發育得分1616泥沙沿程補給長度比(%)特征9590得分1616溝口泥石流堆積活動程度特征只發育小溪流,主流不偏主河形無變化,主流在高水位偏,低水位不偏得分17河溝縱比降(%)特征157得分96區域構造影響程度特征抬升區,46級地震區抬升區,46級地震區得分77流域植被覆蓋率(%)特征9090得分11河溝近期一次變幅(m)特征00.6得分14巖性影響特征軟硬相間土及軟巖得分56沿溝松散物儲量(104m3/km2)特征10040得分66溝岸山坡坡度()特征25353040得分66產沙區溝槽橫斷面特征V型谷U形谷得分55產沙區松

62、散物平均厚度(m)特征0.520.30.6得分31流域面積(km2)特征1.518得分53流域相對高差(m)特征200535得分24河溝堵塞程度特征中等中等得分33總分8791發育程度中等發育中等發育3.4周邊礦山廢石場的影響崩崗山鎢礦和x鎢礦大部分工程在地下掘進開采,礦山多年來井下廢石大部分都排出井巷堆放于地表,少量井下廢石回填采巷,因此礦山排出的廢石量較大,一般沿出窿口順坡和沿窿口附近溝谷堆放。本次野外調查發現區內共6處廢石堆放場,總方量約362.6104m3。 廢石堆穩定性主要取決于其堆放地形、坡度、上覆第四系厚度、巖性及堆放坡度。廢石堆放在地形平緩處,則利于穩定。堆放在地形坡度較陡的山

63、腰,則將沿上覆第四系(相當于軟弱夾層)滑動,第四系厚度越大、土質越松散,則越易滑動。參照上述標準對各廢石堆穩定性進行評價,見表3-10。據介紹評估區內所調查的6處廢石堆放場中廢石場不再有新的廢石堆放。(1)、廢1與廢6堆放場存儲方量較小,影響較小。由于沿高陡坡岸堆放,加之堆放場基地為風化殘坡積層,較松散,自身可能出現少量廢石滑落現象;亦可能為泥石流提供少量物質來源,但不是誘發泥石流的主要因素。(2)、廢2、廢3、廢4、廢5廢石場處于NSL1潛在泥石流溝谷內,均沿溝岸山坡往上堆放,其中廢2已填平溝谷。廢2已布置了截排水工程,效果稍好,但由于堆放量較大(約11.7104m3),堆放坡度較陡(約35

64、),風化殘坡積層較松散,所以其穩定性仍較差,雨季易發生崩滑現象;廢3位于溝谷上游,堆放量約120104m3,局部平整后堆放場面積較大,但斜坡面高陡,高約2530m,斜坡面坡度3040,坡面不穩定,雨季易發生滑動,也可能誘發泥石流; 廢4堆放于溪溝內,堆放量約10104m3,堆放斜坡面小,坡度小,顆粒較細,雜有廢土,極松散, 自身不可能產生不良地質現象,但上部若發生泥石流可為其提供豐富的物質來源;廢5處于溪溝中下游,沿溝右側往山坡上堆放,為尾砂與廢石混合堆放,堆放方量約217.5104m3,堆放坡面呈不規則弧面,高5070m,坡度3040,堆放場基地為殘坡積粘土碎石層,厚約0.51.0m,在尾砂

65、堆放處見大量尾砂流失現象,坡面上形成許多水流沖溝,堆坡偶有廢石滑落現象。因此,該處廢石堆放場較易引發泥石流,應為NSL1潛在泥石流的主要物源之一。表3-8 評估區廢石堆基本情況一覽表編號位置堆放廢石(萬m3)基本特征穩定性與擬建區距離危險性廢1擬建區北部2.5位處山坡,地形坡度40,廢石堆積方向240,塊度多以345cm為主,個別大者101520cm,堆放坡度45。2011年5月大暴雨時,為NSL1水石流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來源,上覆第四系粘土碎石(厚0.5m)易滑動,潛在穩定性差。差1160m小廢2擬建區北部11.7位處山坡,地形坡度35,廢石堆積方向330,塊度多以345cm為主,個別大者10

66、1520cm,堆放坡度35。雨季有坍塌現象,可能沿上覆第四系粘土碎石(厚)滑動,為NSL1水石流潛在泥石流提供物質來源,潛在穩定性較差,。較差1040m小廢3擬建區北部120位處溝谷,地形坡度30,沿溝呈長條形堆積,長約400m,已平整且在廢石場內建有工區、材料庫等,廢石堆積方向225,塊度多以345cm為主,個別大者101520cm,堆放坡度35。目前雖未見坍塌現象,但可能為NSL1水石流潛在泥石流提供物質來源,潛在穩定性較差,見照片3-12。較差710m小廢4擬建區北部10位處溪溝,地形坡度30,廢石沿溝堆積,廢石堆積方向190塊度多以345cm為主,個別大者101520cm,堆放坡度35

67、。可能為NSL1水石流潛在泥石流提供物質來源,潛在穩定性較差。較差590m中等廢5擬建區北部217.5位處山腳,地形坡度25-30,廢石沿溝右岸堆積,廢石堆積方向120塊度多以345cm為主,個別大者101520cm,堆放坡度33,部分為選礦尾砂,雨季極易流失,目前見有尾砂往溪溝流失現象,潛在穩定性差,易堵塞溪溝,可能為NSL1水石流潛在泥石流提供大量物質來源。見照片3-13。差370m中等廢6擬建區東部0.9沿x河右岸堆積,堆積坡面已長有茅草,往山坡呈階形堆放,廢石堆積方向195,塊度多以345cm為主,個別大者101520cm,堆放坡度32,目前見有少量滑落現象,極易為調查點NSL2泥石流

68、提供物質來源,潛在穩定性差。差160小 照片3-12 廢3 照片3-13 廢5綜上所述,廢石場(廢2、廢3、廢4)穩定性較差,廢石場(廢1、廢5、廢6)穩定性差,其本身產生的滑坡對擬建工程的危險性小,但如果參與了泥石流或水石流的物源,則危險性大。3.5x鎢礦露天采區對擬建區的影響分析據野外調查自上個世紀初發現x鎢礦礦脈出露地表,當地居民采用不同的方式,對礦脈進行開采,現已形成8段人工開采邊坡,邊坡總長度約2200m,開采總面積約0.164km2,邊坡坡度約6080,邊坡高度30150m,邊坡未設置臺階,邊坡巖體裂隙發育,局部發育小體積卸荷裂隙,多組結構面交叉切割,巖體張開,邊坡表面堆積廢石礦渣

69、及表土(見照片3-14、照片3-15),邊坡巖體穩定性差,降雨期間易形成泥石流,但離擬建工程區較遠(1050m),危險性小。 照片3-14 x鎢礦露天采區 照片3-15 x鎢礦露天采區3.6 地面塌陷 3.6.1 巖溶地面塌陷評估區出露地層為第四系全新統、寒武系中統高灘組、寒武系下統牛角河群均為非可溶巖類,評估區沒有灰巖地層,不含灰質礫巖、灰質礫石,因此自然條件下發生巖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3.6.2 采空地面塌陷1、x鎢礦地下采空區及地表陷落區x鎢礦歷經多年的開采,在地下形成了一定規模的采空區,采空區的分布特征與礦脈的分布特征具有一致性,主要分布在礦權范圍內中部的廣大地

70、區。采空區由各個中段采礦形成,平面呈長條形,空間上各中段之間部分相通,在采礦活動的影響下,地壓活動較活躍,形成了大面積的地表陷落,地下采空區面積約0.296km2,采空區移動盆地約0.51km2,地表陷落區面積約0.147km2,采空區總規模約450萬m3。有部分采場由于采空區大(一般400500 m2),加之開采年代已久,又未做任何維護,有冒頂片幫陷落現象,但目前擬建區處于礦山地下采空區、移動盆地、地表陷落區之外,因此礦山地下采空區及地表陷落區對擬建區影響小,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2、崩崗山鎢礦地下采空區及地表陷落區崩崗山鎢礦歷經多年的開采,在地下形成了一定規模的采空區,采空區的分布特征與礦

71、脈的分布特征具有一致性,主要分布在礦權范圍內東北部的廣大地區。采空區由各個中段采礦形成,平面呈長條形,空間上各中段之間部分相通,在采礦活動的影響下,地壓活動較活躍,形成了大面積的地表陷落,地下采空區面積約0.922km2,采空區移動盆地約1.91km2,地表陷落區面積約0.84km2,采空區總規模約750萬m3。有部分采場由于采空區大(一般400500 m2),加之開采年代已久,又未做任何維護,有冒頂片幫陷落現象,目前擬建區處于礦山地下采空區、移動盆地、地表陷落區之外,因此礦山地下采空區及地表陷落區對擬建區影響小,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3.7 現狀評估結論1、評估區在區域上屬于崩滑流易發區,區

72、內見有崩塌2處、滑坡3處,規模均為小型,主要為修路、建房切坡誘發,穩定性較差,但對擬建工程的危險性小。2、自然斜坡總體穩定性較差,存在發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對擬建工程的危險性中等。3、評估區內發生泥石流(水石流)2處,規模屬小型,經濟損失約150萬元。溝谷泥石流易發性為中易發(中等發育泥石流溝谷),其上游存在6處廢石堆,廢石堆穩定性差,可能成為泥石流的物源,增加了溝谷泥石流易發性。在暴雨等極端氣候條件下,存在發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大,危害程度中等,危險性大。4、評估區內已發現6處廢石場,堆放有數量不等廢石,廢石堆穩定性較差差,其本身產生的滑坡對擬建工程的危險性小,但如果參與了泥石流或水石流的物源

73、,則危險性大。5、x礦區地表存在露采區,邊坡高陡,穩定性差,但對擬建工程的危險性小。6、評估區內為非可溶性巖類,不含灰質礫巖,發生巖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7、x鎢礦和崩崗山鎢礦存在較大面積的地下采空區及地表陷落區,具有發生冒頂片幫陷落可能性,目前擬建區處于礦山地下采空區、移動盆地、地表陷落區之外,礦山開采對擬建區影響小,危險性小。四、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4.1挖填方邊坡和填方地基穩定性、危險性預測評估本棚戶區改造工程用地總范圍內,位于x鎢礦生活區內,施工場地已經整平硬化(照片1-1、照片1-2),根據擬建區用地紅線圖及現場測量,擬建區整平硬化標高368.40m,為拆除平

74、房,重建新樓,因此本棚戶區改造工程用地總范圍內挖填方工程現象較少,不會形成挖方邊坡、填方邊坡、挖方區、填方區,發生挖填方邊坡失穩,地面不均勻沉降的可能性小,影響范圍小,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4.2工程建設中,建設后引發或加劇泥石流的危險性預測本棚戶區改造工程建設中及建設后不產生挖方區、填方區、挖方邊坡及填方邊坡,沒有廢棄土方堆載現象,無泥石流形成的物源,因此工程建設中,建設后引發或加劇泥石流的發生可能性小,影響范圍小,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4.3工程建設中,建設后加劇地面塌陷的危險性預測評估區出露地層為均為非可溶巖類,評估區沒有灰巖地層,不含灰質礫巖、礫石,不存在巖溶地面塌陷問題,工程建設中,

75、建設后加劇巖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本棚戶區改造工程未設計地下防空洞,地下停車場等地下工程硐室,引發或加劇采空塌陷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4.4 建設工程建設后可能遭受泥石流危害的預測評估評估區內已發生泥石流(水石流)2處,經現狀泥石流易發性定量評估,溝谷泥石流總體易發性為中等發育泥石流溝谷,其上游存在6處廢石堆,廢石堆穩定性較差差,可能成為泥石流的物源,增加了溝谷泥石流易發性。在暴雨等極端氣候條件下,發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大,建設工程位于泥石流災害影響范圍內,建設工程建設后遭受泥石流危害程度中等,危險性大。4.5 建設工程建設后可能遭受采空塌陷危害的預測評估埋藏在地

76、下的礦床被采出后,便在相應的空間形成了采空區,原巖體的應力平衡遭到破壞,從而引起采空區上部地層的地壓活動,有可能使地表發生移動和陷落。x鎢礦和崩崗山鎢礦均采用類比法和相似礦山類比來確定本礦區的移動角范圍,隨著礦山繼續開采,地下采空區不斷的擴大,本礦山可能形成采空移動盆地范圍推算如下:地表表土移動角按45計算,礦體上盤移動角按60計算,下盤移動角按65計算,走向方向兩端按75計算,礦脈平均傾角80。將表土移動范圍與圍巖移動范圍疊加后就是礦區的開采移動范圍。最終確定x鎢礦采空移動盆地面積約0.96km2,崩崗山鎢礦采空移動盆地面積約3.542km2(見評估圖)。擬建工程處于x鎢礦、崩崗山鎢礦礦山地

77、下采空區、移動盆地、地表陷落區之外,建設工程建設后遭受采空塌陷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4.6 預測評估結論擬建場地工程建設時,挖填方工程現象較少,發生挖填方邊坡失穩,地面不均勻沉降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擬建工程建設中,建設后引發或加劇泥石流的發生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擬建工程建設后遭受遭受泥石流可能性大,危害程度中等,危險性大。擬建工程建設中,建設后引發或加劇巖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建設工程建設后遭受巖溶塌陷和采空塌陷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五、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及防治措施5.1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原則與量化指標確

78、定 綜合評估是在現狀及預測評估的基礎上,對擬建工程場地地質災害危險性等級和場地適宜性進行分級并提出相應防治措施建議。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及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結果,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分區,并應符合下列要求:1、評估范圍較小時,可根據地質災害影響范圍及危害程度,直接判定地質災害危險性等級。2、評估范圍較大時,應根據地質環境、遭受和引發地質災害類型、規模、密度、穩定性和承災對象社會屬性等,按“區內相似、區際相異”的原則,分區(段)判定地質災害危險性等級。根據上述原則,項目用地總面積3439.57m2,本次擬申請(第一期)用地面積總649.95m2,評估區面積約4.90km2,范圍較

79、小,本報告采用直接判定地質災害危險性等級。5.2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的結果,對擬建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綜合評估。1、評估區屬于崩滑流易發區,區內發現滑坡3處、發現崩塌2處,規模均為小型,穩定性較差,但對擬建工程的危險性小。2、自然斜坡總體穩定性較差,存在發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對擬建工程的危險性中等。3、評估區內發生泥石流(水石流)2處,規模屬小型,經濟損失約150萬元。溝谷泥石流易發性為中易發(中等發育泥石流溝谷),其上游存在6處廢石堆,廢石堆穩定性差,可能成為泥石流的物源,增加了溝谷泥石流易發性。在暴雨等極端氣候條件下,存在發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大,危害程度

80、中等,危險性大。擬建工程建設中,建設后引發或加劇泥石流的發生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擬建工程建設后遭受遭受泥石流可能性大,危害程度中等,危險性大。4、評估區內已發現6處廢石場,堆放有數量不等廢石,廢石堆穩定性較差差,其本身產生的滑坡對擬建工程的危險性小,但如果參與了泥石流或水石流的物源,則危險性大。5、評估區內為非可溶性巖類,不含灰質礫巖,發生巖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擬建工程建設中,建設后引發或加劇巖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建設工程建設后遭受巖溶塌陷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6、x礦區地表存在露采區,邊坡高陡,穩定性差,但對擬建工程的危險

81、性小。7、x鎢礦和崩崗山鎢礦存在較大面積的地下采空區及地表陷落區,擬建區處于礦山地下采空區、移動盆地、地表陷落區之外,礦山開采對擬建區影響小,危險性小。擬建工程建設中,建設后引發或加劇采空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建設工程建設后遭受采空塌陷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8、擬建場地工程建設時,挖填方工程現象較少。由于工程建設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的可能性小,危險性小。5.3 建設工程適宜性5.3.1 建設工程適宜性劃分原則建設工程適宜性主要依據地質災害危險性、易發性、防治難度和防治效益,分段進行劃分,共分適宜、基本適宜和適宜性差三個級別。具體標準見表5-1。表5-1

82、 建設適宜性分級表 級別分級說明適宜地質環境復雜程度為簡單,工程建設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可能性小,引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危險性小,易于處理。基本適宜不良地質現象較發育,地質構造、地層巖性變化大,工程建設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可能性中等,引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險性中等,但可采取措施予以處理。適宜性差地質災害發育強烈,地質構造復雜,軟弱結構發育區,工程建設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可能性大,引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危險性大,防治難度大。5.3.2 建設工程適宜性評估工程遭受崩塌、滑坡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中等、危險性中等;遭受泥石流的可能性大,危害程度中等、危險性大;遭受巖溶地面塌陷、采

83、空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總體評價,在做好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的前提下,擬建場地建設的適宜差。5.4 防治措施針對危害工程的地質災害體,根據“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防治原則進行防治。1、對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的區段作重點防治。2、工程建設施工之前,需要進一步進行巖土工程勘察,查明擬建區第四系及下伏基巖類型及其巖性分布與發育情況,埋藏分布特征及物理力學性質等巖土工程地質條件。科學合理選擇基礎持力層和基礎機構,防止基礎不均勻沉降。3、做好相應的排水設施,排除地表水。4、本項目遭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較大,應注意防范。5、對易發生泥

84、石流地區的工程防護措施主要是:穩:用排水、攔擋、護坡等穩住松散物質、滑塌體及坡面殘積物;攔:在中上游設置谷坊或攔擋壩,攔截泥石流固體物;排:在泥石流流通段采取排導渠(槽),使泥石流順暢下排;停:在泥石流出口有條件的地方設置停淤場,避免堵塞河道。6、要及時掌握氣象部門降雨量預報,特別注意暴雨天氣,制定汛期疏散避災計劃,應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一旦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前兆時,及時撤離地質災害危險區,防范地質災害的發生造成人員的生命財產損失。六、結論與建議6.1結 論1、本項目屬一般建設項目,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屬復雜,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級別為二級。2、評估區屬于崩滑流易發區,區內發

85、現滑坡3處、發現崩塌2處,規模均為小型,穩定性較差,但對擬建工程的危險性小。3、自然斜坡總體穩定性較差,存在發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對擬建工程的危險性中等。4、評估區內發生泥石流(水石流)2處,規模屬小型,經濟損失約150萬元。溝谷泥石流易發性為中易發(中等發育泥石流溝谷),其上游存在6處廢石堆,廢石堆穩定性差,可能成為泥石流的物源,增加了溝谷泥石流易發性。在暴雨等極端氣候條件下,存在發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大,危害程度中等,危險性大。擬建工程建設中,建設后引發或加劇泥石流的發生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擬建工程建設后遭受遭受泥石流可能性大,危害程度中等,危險性大。5、評估區內已發現6處廢石場

86、,堆放有數量不等廢石,廢石堆穩定性較差差,其本身產生的滑坡對擬建工程的危險性小,但如果參與了泥石流或水石流的物源,則危險性大。6、評估區內為非可溶性巖類,不含灰質礫巖,發生巖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擬建工程建設中,建設后引發或加劇巖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建設工程建設后遭受巖溶塌陷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7、x礦區地表存在露采區,邊坡高陡,穩定性差,但對擬建工程的危險性小。8、x鎢礦和崩崗山鎢礦存在較大面積的地下采空區及地表陷落區,擬建區處于礦山地下采空區、移動盆地、地表陷落區之外,礦山開采對擬建區影響小,危險性小。擬建工程建設中,建設后引發或加

87、劇采空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建設工程建設后遭受采空塌陷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危險性小。9、擬建場地工程建設時,挖填方工程現象較少。由于工程建設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的可能性小,危險性小。10、總體評價,在做好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的前提下,擬建場地建設的適宜差。6.2建 議1、工程建設施工之前,需要進一步進行巖土工程勘察,查明擬建區第四系及下伏基巖類型及其巖性分布與發育情況,埋藏分布特征及物理力學性質等巖土工程地質條件。科學合理選擇基礎持力層和基礎機構,防止基礎不均勻沉降。2、做好相應的排水設施,排除地表水。3、做好相應的排水設施,排除地表水。4、本項目遭受崩塌、滑坡、

88、泥石流的可能性較大,應注意防范。5、對易發生泥石流地區的工程防護措施主要是:穩:用排水、攔擋、護坡等穩住松散物質、滑塌體及坡面殘積物;攔:在中上游設置谷坊或攔擋壩,攔截泥石流固體物;排:在泥石流流通段采取排導渠(槽),使泥石流順暢下排;停:在泥石流出口有條件的地方設置停淤場,避免堵塞河道。6、要及時掌握氣象部門降雨量預報,特別注意暴雨天氣,制定汛期疏散避災計劃,應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一旦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前兆時,及時撤離地質災害危險區,防范地質災害的發生造成人員的生命財產損失。7、當實際場地整平標高與甲方提供的資料開挖、整平標高相差較大時,填方區地基穩定性以及挖方邊坡穩定性應重新進行評估,以確保工程的安全。8、評估工作結束后,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發生重大變化或者工程建設方案變化大時,應重新進行地質災害評估工作。9、本報告不能替代建設工程和規劃各階段的工程地質勘察和有關的評價工作,有關的各項工作及防治措施都應依法加強綜合管理。


注意事項

本文(棚戶區改造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43頁).doc)為本站會員(故事)主動上傳,地產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地產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晴隆县| 罗田县| 新竹县| 富蕴县| 靖宇县| 海阳市| 磐石市| 安丘市| 永春县| 德庆县| 察隅县| 环江| 福安市| 栾川县| 通江县| 五原县| 梨树县| 互助| 奈曼旗| 西乌珠穆沁旗| 惠来县| 漾濞| 满城县| 德昌县| 台山市| 鹤庆县| 永和县| 镇赉县| 东阳市| 上林县| 锦屏县| 西丰县| 成安县| 兰溪市| 嵊泗县| 洛川县| 昂仁县| 玛沁县| 托克逊县| 寻甸| 海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