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銀川悅海灣鉑金五星酒店方案設計悅海灣鉑金五星酒店建筑方案設計說明第一章 總說明1.1 工程設計概況1.1.1 工程名稱 悅海灣鉑金五星酒店1.1.2 建設單位有限公司1.1.3 建設地點銀川市悅海灣D區地塊2、設計依據2.1 銀川市城市規劃管理規定(1998年)2.2 2011年7月銀川市城市規劃建設專家委員會關于該項目的評審意見2.3 2011年7月銀川市規劃管理局關于中阿論壇永久性會址規劃布局情況報告2.4 土地規劃管理部門核準的用地紅線;2.5 規劃報批通過的銀川悅海灣規劃總平面圖及相關圖紙2.6 設計任務書及原有參考設計方案;2.7 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定(GB5022095)2.8
2、 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503522005);2.9 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06);2.10 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95)2005年版;2.11 商店建筑設計規范(JGJ48-88);2.12 辦公建筑設計規范(JGJ67-2006);3 飲食建筑設計規范(JGJ64-89);4 汽車庫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6797);5 城市道路和建筑無障礙設計規范(JGJ502001);6 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 501892005);7 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 寧夏地區實施細則 DB 047-1999 銀川市無障礙設施建設管理辦法2.19 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
3、措施規劃建筑2009版2.20 國家及銀川市相關技術規定及規范。3、規劃設計要求3.1 規劃設計要求3 協調好酒店與國際會議中心及國際展覽中心三者關系關系,詳見關于中阿論壇永久性會址規劃布局情況報告。3 建筑裙房面寬控制在190米,三層裙房高度不超過20米,四層裙房高度不超過30米。4、設計理念4.1、有機處理建筑對城市的影響,充分協調中阿論壇永久性會址規劃布局作為悅海灣地區城市空間節點的重要因素之一,酒店的平面形態、交通組織、造型特征、空間構成等與中阿論壇的國際海域中心、展覽中心影響重大,三者之間關系需要充分協調。同時,作為銀川最高的建筑地標,酒店的建筑形態所反映出來的文化品味,是人們評價該
4、城市的重要參照物。4.2、設計營造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銀川地標隨著現代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高層群集的城區特征,建筑難免要復合各種使用功能。在創造酒店主要功能空間之外,盡可能附帶會議、娛樂、餐飲、禮拜、觀光等各種功能,既滿足鉑金五星酒店的功能要求,又為中阿論壇會議中心、展覽中心等各種功能相互利用、綜合發展創造了條件,符合現代城市建筑綜合體混合使用、有機高效的設計理念。4.3、確保使用功能合理功能是建筑生成機制的主要控制因素,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是建筑設計的至高原則,建筑應綜合地區發展,協調周邊相關地段,合理確定功能布局,建立方便的交通系統及完善的配套設施,這都直接影響項目的開發質量及經濟收益。5、經濟
5、技術指標建設用地面積: 62439m2總建筑面積: 149244m2地上建筑面積: 114344m2(其中計入容積率的面積為106626 m2,設備層及避難層共7718 m2 不計入容積率)。地下建筑面積: 34900m2建筑密度: 23%綠地率: 38%機動車停車位: 400輛,其中地上50輛,地下350輛非機動車停車位:300輛建筑層數:40層 地下2 層 裙房4 層 塔樓40層建筑高度:裙房高26米(室外地坪至屋面女兒墻高),塔樓主體219米(室外地坪至建筑最高點)。客房數量:共400間,其中套房132套,標間264間,主席套房1套,總統套房1套,酋長套房2套。分層面積表:項 目建 筑
6、面 積合 計裙 房塔 樓避難層(不計容積率)地下二層1745017450地下一層1745017450地下總計3490034900裙 房一 層1325213252二 層1162011620三 層88008800四 層66096609五 層1065設備轉換層塔 樓六 層1260七 層1386八 層1504九 層1612十 層1713十一層1769十二層1849十三層1923十四層1991十五層2040避難層十六層2085十七層2126十八層2164十九層2198二十層2229二十一層2256二十二層2279二十三層2299二十四層2300二十五層2300二十六層2300二十七層2300二十八層23
7、00二十九層2300三十層層2300避難層三十一層2300三十二層2300三十三層2297三十四層2277設備轉換層三十五層2254三十六層2226三十七層2196三十八層2161三十九層2123四十層2081地上總計114344計入容積率面積106626不計入容積率面積7718總用地面積62439容積率建筑密度23%綠地面積23540平方米綠地率38%機動車停車位共400輛,其中地下350輛,地上50輛非機動車停車位300輛建筑層數40層(地下2層,裙房4層,塔樓40層)建筑高度四層裙房高26米(室外地坪至屋面女兒墻高),塔樓主體219米(室外地坪至建筑最高點)建筑埋深第二章 總平面1 、場
8、地概述、酒店選址位于銀川市悅海灣D區,中阿大道的西側盡端,悅海湖東側。該地段為銀川市中阿論壇永久性會址區域,酒店東北側為國際會議中心和國際展覽中心(以上兩中心均位于中阿大道的北側,酒店的西側)。、基地形狀近似橄欖形,東西方向長約258米,南北長約393米。基地面積為62439平方米。、場地基本平坦,局部略有起伏,地形絕對標高為黃海高程7.8米。2 、總體布局和設計構想、設計構思與宗旨本地塊位于銀川市中阿論壇永久性會址,作為論壇中的國際會議中心、國際展覽中心的配套項目,首先要能夠很好的滿足會議需要,充分協調好三者之間關系。其次,該項目位于中阿大道西側盡端,西面朝向悅海,東側俯瞰城市景觀大道,地理
9、位置極其重要,所以在設計中,建筑空間形態的設計成為整個過程中的重中之重。第三,酒店的功能非常復雜,集酒店、會議、展覽、宴會、餐飲、觀光、禮拜與一身,如何組織好自身交通流線并有效協調好與國際會議中心、展覽中心的關系成為設計中的又一難題。第四,酒店西側面朝廣闊的悅海,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景觀也是一個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第五,該項目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建筑立面、空間形態、景觀鋪裝等均充分考慮了當地的民族宗教習俗,并通過現代建筑材料完美的實現了設計意圖,經典而不失時尚。第六,該項目專門在頂層布置了禮拜堂,建成后將成為世界最高禮拜堂之一。2.2、總體布局酒店入口位于建筑西側,正對悅海湖;觀光及禮拜人流入口位
10、于建筑東側,正對中阿景觀大道;貴賓入口位于觀光入口南側;主席廳可由酒店二層直達,也可以西側沿湖專用電梯及室外樓梯到達;展覽、會議入口和宴會廳入口分設于兩翼裙房的南北端部;后勤入口(非機動車庫入口)位于基地東邊景觀水池北側;汽車庫入口共設2個,位于基地東邊景觀水池兩側。場地駁岸線場地設計過程中,保持建筑基底位于原有湖岸線范圍內的同時,將基地進行了修整,使邊界完整,大氣。設計意向來源于傳統民族符號,表達“祥云”降落人間的美好愿望。場地運用民族圖案化的設計,使基地水景形成鏤空,玲瓏剔透,表達傳統雕刻工藝的創作手法。設計后的場地與原有駁岸線有所不一致,需要對原有駁岸線進行修改。3 、豎向設計本地塊場地
11、基本平坦,局部略有起伏,地形絕對標高為黃海高程1101107.8米。因周邊規劃道路標高尚未確定,故本場地地坪設計標高暫定為1108.21109.7黃海高程1110米,室內外高差0.3米。場地為暗管排水,具體由施工圖詳細設計。4、交通組織4.1、車行交通本項目位于中阿大道(東西向)盡端,規劃路(該路路名尚未確定,南北向,位于國際會議中心西側)西側。場地出入口共4個,其中3個均與西側規劃路相連,南側一個與濱湖路相連。地塊內交通組織分布明確, 環繞建筑設7m寬的行車道兼做消防車道。機動車出入口共2個位于建筑東側,非機動車出入口1個設建筑東側,以上出入口均位于基地內部并遠離西側規劃路,不會對城市交通產
12、生不良交通影響。東側觀光入口、西側酒店主入口、主席廳入口、南側展覽會議入口、北側宴會餐飲入口前面均設機動車落客區,并設置臨時停車位。4.4、步行交通基地與東側規劃路及西側湖濱路相接,行人可以沿這兩條道路到達。基地內部濱水設置人行道,與南、西、北三面的觀光平臺相連,并與城市道路相接。5、綠化設計5.1 綠化指標本項目的綠地率38%。 本設計僅在總平面中劃出綠化的范圍,未包括種植設計,種植設計在景觀設計階段另行設計。第三章 建筑設計1、設計任務內容和要求該酒店是集酒店、酒吧、中庭、宴會、餐飲、娛樂、SPA、展覽、會議、觀光、禮拜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智能化鉑金五星酒店。1.2建筑耐久年限根據民用
13、建筑設計通則和設計任務書要求,本建筑為普通民用建筑,建筑分類為一類超高層建筑,建筑使用年限為50年以上。1.3建筑防火分類和耐火等級根據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規定,建筑防火分類為一類超高層建筑,建筑耐火等級為一級。消防設計詳見第10章。1.4抗震設防要求根據國標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01 (2008年版)規定,建筑抗震設防類別為乙類,本建筑抗震基本設防強度為8度,按8度采取抗震構造措施,抗震說明詳見結構設計說明。1.5人防設置要求待業主商定后再進行人防設計。防水等級地下室防水等級一級,設計抗滲等級為P8(0.8Mpa)(物業開發部分)屋面防水等級級。1.7環境保護要求設計滿足
14、環保要求。詳見第13章。1.8 衛生標準衛生標準滿足國家行業標準規定的有關要求,詳見第14章。1.9節能要求節能設計滿足建筑節能設計要求,詳見第15章。1.10 無障礙設計建筑及場地設計滿足無障礙設計要求,詳見第17章。2、平面設計酒店由西側兩層主席會議廳、南北兩翼四層裙房和40層塔樓組成,地下室共兩層。 塔樓酒店塔樓平面采用飽滿的曲線三角形,其中東立面正對東側的景觀軸,形成完整對稱的建筑立面,另外兩個立面面對悅海湖,擁有良好的景觀朝向。悅海白金五星酒店70%以上的客房擁有絕佳的自然景觀朝向。悅海鉑金五星級酒店,擁有世界上最高的禮拜堂,擁有世界一流服務設施及景觀朝向的主席廳,擁有世界一流景色的
15、全角度觀光餐廳。在景觀設計過程中,從伊斯蘭經典場景汲取靈感。考慮到超高層建筑在整個區域的標志性和控制性,地塊內的219米超高層建筑平面呈規則的正三角弧形,以適應周邊的城市環境,取得較好的平衡性和均好性。塔樓部分共四十層,包括兩個避難層,兩個設備轉換層。其中,首層為酒店觀光、禮拜入口,二層、三層為中庭和酒店辦公用房,四層為SPA、健身,五層為設備層,六三十二層為酒店部分,通過9部電梯組織垂直交通,其中六十四層為低區酒店,十六至二十九層為高區酒店,三十層為酋長套房,三十一層為總統套房,三十二層為主席套房;三十四層為行政酒廊,三十五、三十六層為觀景餐廳,三十七、三十八層為觀光大廳,通過4部穿梭梯從底
16、層直接到達。頂層是世界最高的禮拜堂,通過觀光大廳的兩部樓梯及兩部電梯步行進入。裙房南北翼裙房涵蓋了大堂、酒吧、中庭、宴會、餐飲、娛樂、SPA、會議等的主要功能,充分滿足了白金五星的功能要求。裙房公共空間朝向湖面一側,最大限度滿足了酒店景觀朝向要求。裙房中央部分為大堂、中庭、回廊,將南北兩翼、主席廳和酒店塔樓緊密聯系在一起。南北兩翼最高四層,局部三層。南翼首層布置展覽,二層、三層布置會議,四層布置酒吧、游泳。北翼首層布置中餐,二層布置宴會廳、三層布置風味餐廳,四層布置西餐、早餐。地下室共兩層,地下一層為酒店后勤區、卸貨區、設備區和非動車停車庫及汽車庫,地下二層為設備區及汽車庫。3、立面和建筑造型
17、設計酒店塔樓通過形體的收分變化抽象而形成精煉的伊斯蘭拱圈,塔樓由地面起三分之一高度向上下兩個方向逐漸收分,在219米高度范圍內形成優美的曲線,珠玉圓潤。這不僅與中阿景觀大道形成空間和軸線對應,還使得塔樓在各個角度呈現出不同的典雅的姿態。本方案建筑造型簡潔、明快、新穎、具有較強的標志性和識別性。塔樓平面三邊留有邊廳作為公共空間,為建筑提供開放空間的同時增加平面的趣味性,并且在立面上形成了一條優美的曲線。整個建筑立面采用淺灰色金屬板、玻璃、淺色石材等材質,立面延續了整個造型的方格穿插曲線的手法。塔樓在中阿大道盡端,以挺拔且具有視覺沖擊力的錐形玻璃體創造地標性形象。通過運用嚴謹的比例和精致的構配件組
18、合,來反映當代科學技術的成就。立面形態沿橢圓規律進行收分,玻璃幕墻達到90%統一化,標準化。以求通過它向人們傳遞現代技術信息,并展示這一新時代現代建筑的豐富內涵。4、材料選擇4.1 外墻面材料 建筑南立面飾面材料采用高技術玻璃幕墻和淺灰色色金屬飾面,通過運用不同性能的玻璃、不同規格的金屬以及幕墻構件的組合,形成了立面的各種層次與肌理,構成了建筑既簡潔明快又豐富多彩的整體形象,東西立面則通過石材墻面、與玻璃幕墻的組合,以及夜幕下燈火輝煌的泛光照明和LED采光帶,從而取得了極具現代感覺且氣勢不凡的總體效果。4.2 室內材料 建筑室內公共區域承接建筑外立面的風格以玻璃、金屬以及石材結合使用,以達到室
19、內外統一的效果。對于光區域則主要以玻璃、石材飾面為主,局部應用金屬材料以呼應整個建筑的風格。同時使這些區域的空間更為豐富以滿足功能對空間的需求。4.3 門窗材料 外立面門窗采用斷熱鋁合金中空low-E玻璃門窗,詳見立面圖設計。室內門窗為鋁合金門窗和木門,規格做法詳見下階段深化設計。4.4 墻體材料 外墻除立面圖中特殊注明外,為200厚加氣混凝土砌塊,內墻除特殊注明外,為200厚加氣混凝土砌塊。4.5 油漆材料 所有外露黑色金屬部件均刷防銹漆底漆一度,再刷油性防銹漆二度,顏色另定。所有木質門窗及扶手均刷清漆二度,顏色另定。第四章 結構設計說明4.1工程概況本工程位于銀川市金鳳區,為一棟包含4層裙
20、房的超高層塔樓。塔樓地上40層(含4層設備層),主體結構高度183.4m,屋頂禮拜堂高度25.6m,屋頂構架高度35.6m。裙房地上4層(局部3層),屋面高度22.2m。塔樓與裙房均設2層地下室,地下室主要為車庫、廚房和設備用房。地上14層為塔樓大堂、餐廳、會議、辦公;塔樓6層以上主要為酒店客房。塔樓與裙房的地下室連成一體,上部結構通過抗震縫斷開,形成3個獨立的單體。4.2設計依據現行國家及寧夏回族自治區頒布的有效版本設計規范及規程標準工程結構可靠性設計統一標準 GB50153-2008;建筑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GB50068-2001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 50223-2008 建筑
21、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10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 50009-2001(2006年修訂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2010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02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50007-2002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 94-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 GB501082008中華人民共和國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房屋建筑部份(2009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結構(2009年版)4.3設計標準本工程設計使用年限50年,安全等級為二級,地基基礎的設計等級為甲級,樁基設計等級為甲級。根據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本工程屬標準設防類
22、建筑(簡稱丙類建筑)。本工程所在地區的基本設防烈度為8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20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二組。4.4設計荷載選取4.根據建筑功能需要,依照建筑結構荷載規范和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結構要求確定主要使用活荷載標準值如下:客房、辦公、會議、衛生間2餐廳、走廊、門廳2.5KN/m2禮拜堂、洗衣房 3.0KN/m2消防疏散樓梯 2停車庫、健身房、廚房、配餐 KN/m2儲藏室 5.0KN/m2通風機房、電梯機房 2變配電室、水泵房、冷凍機房、發電機房 KN/m2上人屋面 2.0KN/m2不上人屋面 0.5KN/m2其他按實際情況取值4.2基本風壓:0.65 KN/m2(50年一遇
23、);0.75 KN/m2(100年一遇);地面粗糙度B類4.3基本雪壓:0.20 KN/m2(50年一遇,雪荷載準永久值系數分區為)4.4隔墻荷載 加氣混凝土砌塊容重8.0 kN/m34.5上部結構與地基基礎塔樓為超B級高度的超限高層建筑,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結構體系,利用建筑物中部樓電梯間的墻體作為核心筒,形成結構主要的抗側力體系和第一道防線,外圍的混凝土框架作為第二道防線。塔樓核心筒底部采用較高強度混凝土以減小墻體厚度,上部墻體厚度隨高度逐步減薄;為提高結構的抗震性能并減小結構構件截面,底部的框架柱可內置鋼管。樓屋面采用現澆混凝土梁板結構,提供做夠的平面內剛度,確保外圍框架和核心筒協同
24、工作。屋頂構架和禮拜堂穹頂采用鋼結構,并采取措施,使之與塔樓主體可靠連接。裙房采用框架結構體系,樓屋面采用現澆混凝土梁板結構,部分大空間上方的屋面梁采用預應力結構或鋼網架。因尚未進行工程地質勘察,初步考慮采用筏板式樁基礎,工程樁的樁型根據地質勘察報告和當地施工經驗確定。4.6主要結構材料4鋼筋HPB300熱軋鋼筋,fy=270 N/mm2HRB335熱軋鋼筋,fy=300 N/mm2HRB400熱軋鋼筋,fy=360 N/mm2HRB500熱軋鋼筋,fy=435 N/mm24.6.2混凝土混凝土強度等級C50C30,地下室外墻、底板混凝土的抗滲等級P8。4上部結構的墻體材料擬采用輕質材料。4.
25、7 支護篇根據對西北地區土質了解,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兼顧經濟性原則、保證高效性原則。本工程基坑圍護采用自然放坡、自然放坡+土釘墻、自然放坡+土釘墻+錨桿方案等。西南角距駁岸較近的區域采取灌注樁或鋼板樁+錨桿等有效方案。4.8其它塔樓為超B級高度的超限高層建筑,必須進行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專項審查。鑒于工程的重要性,為確保設計安全可靠、經濟合理,建議業主委托專業單位進行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和風洞試驗,提供本工程設計所需的地震作用參數和風荷載數值。第五章 暖通空調設計一、設計依據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 (GB500192003) 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 (GB 5004595)(2001
26、版)建筑設計防火規范 (GBJ 1687)(2001版)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 (GB 5006797)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 (GB 501892005)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暖通空調動力 2009版其它一些可適用的國家及地方性規范、規定和標準等業主提供的招標文件及建筑專業提供的相關圖紙和技術指標 二、室內、外空氣計算參數 1、室外空氣計算參數: 空 調采暖通 風大氣壓力室外風速夏季干球溫度干球溫度2788350Pa濕球溫度22-冬季干球溫度-18-15干球溫度 -989570Pa相對濕度 58 %- 2、室內空氣計算參數: 夏季 冬季 新風量 噪音 干球溫度 相對濕度 干
27、球溫度 相對濕度 m3/() dB(A)大堂 25 50 20 40 30 45會議廳 24 60 20 40 30 40自助餐廳 23 60 20 40 30 50宴會廳 23 60 20 40 30 45餐廳 23 60 20 40 30 50休息廳 24 55 20 40 30 45辦公室 25 55 20 40 30 45咖啡廳 24 50 20 40 30 40多功能廳 23 55 20 40 30 40舞廳 24 55 20 40 30 40賓館客房 23 50 22 40 120 m3/h.間 35美容、健身 24 55 20 40 35 45游泳池 29 75 29 70 50
28、 50 三、設計內容 設計內容包括酒店工程的空調冷、熱源系統,空氣調節系統,機械通風系統,機械防排煙系統的設計。 四、空調冷、熱源系統1、酒店初步計算夏季空調冷負荷為8582Kw,考慮到五星級酒店的特殊要求及部分負荷運行時的經濟性,選用2臺1000RT及1臺500RT的離心式冷水機組,其中500RT的離心式冷水機組采用變頻驅動,其冷量調節范圍為10100。冷水機組設于地下二層冷凍機房內,冷水機組冷水供/回水溫度為5.5/10.5,冷卻水供/回水溫度為32/38。2、酒店高區部分冷水板式換熱器設置在上15層和30層暖通機房內,板式換熱器把整個水系統分成上中下三個區,以滿足空調水系統的承壓要求。高
29、區冷水供/回水溫度為7/12。酒店初步計算冬季空調熱負荷為10728Kw,熱源由市政供給的蒸汽經組合式換熱器換熱而得。空調熱水供/回水溫度為60/50,15層以下部分空調熱水組合式換熱器設在地下二層冷凍機房內,兩臺換熱器每臺換熱量為4500Kw;酒店中區和高區部分空調熱水分別用兩臺組合式換熱器設置在15層和30層暖通機房內,每臺換熱量為1500Kw;換熱用蒸汽由動力工種提供。3、大樓空調水系統采用四管制系統,冷水采用二次泵系統,一次泵為定流量泵,二次泵為變流量泵,能夠滿足酒店空調系統同時供冷、供熱和節能的要求。 五、空氣調節系統1、地下職工餐廳、大堂、休息廳、多功能廳、各類餐廳、大會議廳、美容
30、、健身、游泳池等房間空間較大,使用周期參差不齊,負荷變化大,采用分區設低速風道空調系統。游泳池除空調系統頂送頂回風外,池邊設低溫熱水地板輻射采暖系統,沿外窗設風機盤管,冬季熱風系統和暖氣系統同時工作。2、管理辦公室等一些獨立的小房間、賓館客房、套房(包括總統套房)等,采用四管制風機盤管加新風的空調系統。3、地下主變電室,當室外溫度低于20時,采用通風系統平衡變壓器的發熱量,當室外溫度高于20時,采取降溫措施,保證設備全年安全運行。4、地下室內部分辦公、收費處等小房間采用風冷分體空調加通風系統。5、大樓自控中心、電話機房、電梯機房等設帶獨立冷源的空調設備。6、總統套房等高級房間,其衛生間內設置電
31、加熱地板輻射采暖設施。 六、機械通風系統1、新風與排風酒店裙房部分新風大部分通過空調機房就近吸入。酒店客房部分的新風在技術層分別用風機引入總新風管弄,再經設在每層空調機房內的新風機組處理后分別送入各客房。排風主要通過客房廁所間排出。2、部分房間的通風換氣量 房間 送風 排風 備注 電梯機房 10次/時 10次/時 帶獨立冷源空調機 冷凍機房 4次/時 4次/時 可附以空調降溫 水泵房 5次/時 入車庫 變電間 按設備發熱量計算(夏季不滿足時以空調降溫) 配電間 7次/時 廚房 35次/時 45次/時 送風:夏28、冬15 不足部分由餐廳進入 裙房廁所 走道引入 15次/時 鍋爐房 按設備發熱量
32、計算 柴油發電機房 按設備發熱量計算 3、地下車庫地下車庫設在地下一層和地下二層,車庫排風按6次/時換氣計算,送風按5次/時計算。地下車庫的排風系統同時兼作排煙系統。第六章 給排水設計說明6.1 設計依據 建筑專業提供的平立剖面圖、總平面圖。汽車客運站建筑設計規范JGJ 60-99汽車加油加氣站設計與施工規范 GB 50156-2002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GB 50067-97室外給水設計規范GBJ50013-2006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J50014-2006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 5004595建筑滅火器配置設計規范GBJ50140-2005民用建筑水滅火系統設計規程DG
33、J08-94-20076.2.1水源來自市政給水管網,根據消防要求從室外環狀給水管的不同方向引入兩根管徑DN300的進水管。6.2.2生活用水量約1250m3/d(不含循環冷卻水補水)。6.2.3酒店地下二層二層給水利用市政管網壓力直接供水,其余各部分給水采用自來水池水泵水箱-用水點的供水方式,豎向根據各建筑物不同的高度分九個區。在避難層及屋頂觀光層設置生活水箱,各分區給水分別由水箱或經減壓閥減壓后供給各用水點。頂區水壓不足樓層設有局部提升變頻泵組供水。室外綠化澆灑用水、道路沖洗用水、水景補充水等直接利用城市管網壓力供水。分區壓力控制在0.15 MPa至0.35 MPa之間。6.2.4分質供水
34、:鍋爐房用水、沖廁用水、冷卻塔補充水、地下室車庫地面沖洗水、室外綠化澆灑用水、道路沖洗用水、水景補充水及空調加濕水等非飲用水采用城市自來水。 廚房餐廳、洗浴等與人體直接接觸的用水是將自來水經砂過濾、活性炭及保安過濾器處理,并在進入管網使用前再經過紫外線消毒,達到生活飲用凈水標準后供給。洗衣房及餐廳廚房洗碗機用水則由深度處理后的水并經軟化后供給。衛生間坐便器采用節水型沖洗水箱、公共衛生間洗手龍頭采用光電感應控制開關。6.2.5每個用水單位設干式水表計量以利節水。 6.3熱水系統6.3.1 酒店生活熱水分區同給水系統。酒店客房處設集中熱水供應系統,熱水系統分區同給水系統,采用上行下給機械循環供水方
35、式,熱水出水溫度60。熱媒采用鍋爐房提供的蒸汽。6.2.2在商場、健身娛樂活動區等場所選用成品嵌墻式自動飲水機,供應10的冰水和95的開水。6.2.3辦公用房等處的飲用水由外送桶裝水供應。6.4排水系統6.4.1酒店室內排水采用污廢合流方式,并設專用透氣管,室外排水采用雨、污分流方式。汽車庫排水及洗車排水經隔油沉砂池、廚房排水經隔油池后排至室外污水管道與其余生活污水匯集后排至市政污水管網。6.4.2生活排水量約1200m3/d。6.4.3地下室泵房集水坑及消防電梯集水坑排水、地下車庫集水坑排水均采用潛水排污泵提升排放。6.4.4屋面、基地雨水有組織排放。雨水量計算根據銀川市暴雨強度公式,設計重
36、現期采用3年。6.5循環冷卻水系統酒店設置中央空調系統,空調冷凍機冷卻用水循環使用,在酒店裙房屋頂分別設置采用超低噪聲集水型冷卻塔冷卻,循環冷卻水采取阻垢緩蝕、殺菌滅藻和旁濾措施。6.6管道材料6.6.1生活水池、屋頂水箱均采用不銹鋼裝配式水箱。冷、熱水管采用銅管,焊接;冷卻循環水管道DN100時采用熱鍍鋅鋼管,絲扣連接,DN100時采用焊接鋼管,焊接并外加防腐層保護。6.6.2室內雨、污水管采用離心澆鑄鑄鐵排水管,柔性承插連接;室外排水管采用PVC-U加筋管,橡膠圈連接。6.6.3 室內消火栓、噴淋管800kg,電梯從底層到達頂層=60S,塔樓標準層面積均小于2000 m ,每個標準層為一個
37、防火分區,少數樓層小于2300平方米,可將局部用防火門隔成封閉間。設兩臺消防電梯,兩個疏散樓梯,疏散樓梯間入口與消防電梯設合用前室,疏散口門為乙級防火門且向疏散口方向開啟。塔樓平面內部分隔滿足安全疏散距離要求。1.7 防煙分區防煙分區的面積均不大于500 m,且不跨越防火分區。設有500高擋煙垂壁。1.8 安全疏散1.8.1 疏散距離塔樓部分:餐廳、營業廳內任一點符合雙向疏散的至最近的疏散出口的直線距離不超過30m,符合單向疏散的,其最大允許直線距離不大于15m。消防電梯距室內出口小于等于30m。汽車庫:最遠點至安全出口距離60m。車庫停車700輛,設兩個雙車道出入口。1.8.2 疏散寬度參照
38、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1.8.3疏散樓梯及消防電梯地下室的疏散樓梯,在首層均以耐火極限不低于2小時的非燃燒隔墻和乙級防火門與地上部分隔開并直通室外,個別無法直通室外的疏散樓梯自樓梯出口設專用疏散通道通至室外。消防電梯機房獨立設置,其隔墻耐火極限不低于2h,機房門為甲級防火門。電梯供應商應按照相應消防規范提供符合標準的消防電梯。樓梯間頂層出屋面部位設有不小于2百葉通風排煙窗。1.9 建筑防火構造1.9.1.防火墻耐火極限3h;樓梯、電梯間及前室采用耐火極限2h的隔墻;疏散走道兩側采用耐火極限1h的隔墻。1.9.2.管道井防火措施:不兼容管道井獨立設置,管道井壁耐火極限1h,井壁上的檢查門均采用
39、丙級防火門。除通風管井外,其余管道井在每層樓板處用耐火極限1.5h(相當于樓板耐火等級)的鋼筋混凝土或防火堵料封堵。1.9.3.玻璃幕墻的防火措施:幕墻有窗檻墻、窗間墻的,窗檻墻、窗間墻的填充材料采用 1.5h 不燃燒材料。幕墻無窗檻墻、窗間墻的,每層樓板外沿設高度為800的裙墻,裙墻采用實體裙墻或防火玻璃裙墻,為不燃燒材料,耐火極限不低于1小時。玻璃幕墻與每層樓板、隔墻處的縫隙,采用1.5h防火封堵材料封堵。1.9.4.隔墻均砌至梁底或板底且不留有縫隙;不能在防火墻上設置無關的孔洞,設備管線穿越防火墻、疏散走道隔墻、管道井等墻體,應采用不低于墻體耐火極限的防火堵料嚴密封堵。1.9.5.防火墻
40、兩側的門、窗、洞口最邊緣水平距離 2m,內轉角處4m。(局部不滿足距離處使用乙級防火門窗)1.9.6.防火門窗、防火卷簾本工程防火門、防火窗劃分為甲、乙、丙三級,其耐火極限:甲級1.20h;乙級0.90h;丙級0.60h。防火門窗、防火卷簾的使用原則為:各防火分區的防火墻上的門窗為甲級防火門窗或耐火極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卷簾(采用包括背火面溫升作耐火極限的判定條件)或采用不包括背火面溫升作耐火極限的判定條件,卷簾兩側設獨立的閉式自動噴水系統保護,系統噴水延續時間3h。疏散走道、樓梯間和前室的防火門采用具有自行關閉功能的乙級防火門(設在疏散走道上的防火卷簾在卷簾兩側設置啟閉裝置并具有自動、手
41、動和機械控制功能);設備機房、消防電梯機房及地下室機房門采用甲級防火門;管道井檢修門為丙級防火門。 裝修材料防火設計本工程內裝修材料應按建筑內部裝修設計防火規范GB50222-95 執行。本工程中的消防水泵房,排煙機房,變配電室,通風和空調機房等的機房,內部所有裝修均采用A級裝修材料。地下非機動車庫所有裝修均采用A級裝修材料。無自然采光樓梯間,封閉樓梯間,防煙樓梯間的頂棚、墻面和地面均采用A級裝修材料。廚房的頂棚、墻面和地面均采用A級裝修材料。本建筑內上下層相連通的中庭、走馬廊、開敞樓梯、自動扶梯等部位,其連通部位的頂棚、墻面采用A級裝修材料;其他部位采用不低于B1級的裝修材料。本建筑內弱電機
42、房、計算機房、電話總機房等的頂棚、墻面采用A級裝修材料;地面及其他裝修采用不低于B1級的裝修材料。疏散走道和安全出口的門廳的頂棚采用A級裝修材料,其他部位采用不低于B1級的裝修材料。本建筑內地上無窗房間,內部裝修材料除已為A級外,均根據建筑內部裝修設計防火規范(GB50222-95)的有關規定提高一級。2、暖通消防設計1、防煙設計酒店的塔樓為超高層建筑,在15層和30層設有避難區域。芯筒內的防煙樓梯間及其前室和合用前室均設獨立的機械加壓送風系統。避難區設獨立的機械加壓送風系統。防煙樓梯間及其前室和合用前室加壓送風機采用雙速風機,它將根據豎向分區采用不同的風機轉速,使各分區的正壓值保持在規范規定
43、的范圍內。2、排煙設計中庭、餐廳、多功能廳、娛樂場所、面積大于100平方米且經常有人的封閉房間、長度大于20米的封閉內走道、客房走道等設機械排煙系統。塔樓排煙風機由變頻調速裝置驅動,它將根據豎向分區采用不同的風機轉速,以滿足不同樓層火災區的排煙要求。 3、地下車庫地下有兩層車庫,根據防火分區設置若干個防煙分區。地下車庫在火災發生時將利用平時的排風系統進行排煙。煙氣由設置在地下室排風機房內的排煙兼排風機送出,經垂直管弄排至室外。地下車庫排煙時補風:地下一層通過車道直接從室外引入;地下二層采用機械補風,補風量不小于排風量的50%。送風機設在通風機房內。3、給排水消防設計3.1 水源來自市政給水管網
44、,為二路供水,引入管管徑均為DN300。室外消火栓給水系統用水量30L/s,系統為低壓制。室外消防管道成環布置,室外消火栓間距不大于120m。2.2酒店內設置室內消防系統及消防泵房,室內消火栓用水量40L/s,采用臨時高壓制,豎向分二個區。采用消防轉輸水箱的供水方式。室內一級(低區)消火栓泵從消防水池吸水供低區消火栓給水系統。轉輸消火栓泵從消防水池吸水供轉輸消防水箱。二級(高區)消火栓泵從轉輸消防水箱吸水供高區消火栓給水系統。高位消防水箱向高區消火栓系統供水,轉輸消防水箱同時也向低區消火栓給水系統供水。消防水箱旁設有消火栓局部穩壓設施。每幢建筑每層均配置室內消火栓。3.3酒店內設置自動噴水滅火
45、系統及消防泵房,按中危險級設置,系統用水量30L/s,采用臨時高壓制,豎向分二個區。采用消防轉輸水箱的供水方式。一級(低區)噴淋泵從消防水池吸水供低區噴淋給水系統。轉輸噴淋泵從消防水池吸水供轉輸消防水箱。二級(高區)噴淋泵從轉輸消防水箱吸水供高區噴淋系統。系統設有高位消防水箱和局部穩壓設施。地下車庫、客房、辦公用房、廚房、餐廳、大堂等公共活動用房設置噴淋系統。3.4酒店地下室設備機房中柴油發電機房和鍋爐房設置水噴霧滅火系統。酒店變配電間、信息機房內設置氣體滅火系統。3.5酒店地下二層設置消防泵房及消防水池,消防水池有效容量滿足在火災延續時間內室內消防用水量。在15層避難層設置消防轉輸水箱,建筑
46、物最高部位設18m3消防水箱。每幢建筑每層均配備手提式磷酸銨鹽干粉滅火器。4、電氣消防設計1設置一臺1600kw自備柴油發電機,當兩路高壓電源發生故障時,30秒內自動啟動柴油發電機組,以保證大樓內消防及其它重要負荷的供電要求。2消防設備配干電線線路采用無鹵低煙阻燃耐火電纜,或耐火母線或礦物絕緣電纜配電。3消防設備配電支線采用WDZBN-BYJ無鹵低煙阻燃耐火型導線穿金屬管暗敷或明敷。4消防設備二路供電、末端自切。設置在同一樓層的排煙風機,正壓風機,防火卷簾,消防排水泵等設備,其供電電源可由本樓層的雙電源自切箱單回路供電,消防設備配電裝置均設置明顯的消防標志。5消防控制中心、消防水泵房、防排煙機
47、房、變電所、發電機房、配電間、消防電梯機房等重要機房布置應急照明,其照度為原照度的50%6疏散樓梯、疏散通道設置應急照明,其照度不低于,放電時間不小于30分鐘。7疏散樓梯、疏散通道設置應急疏散指示標志燈,其間距不大于20m,放電時間不小于30分鐘。8避難層布置應急照明,其照度不低于1Lx ,放電時間不小于1小時。5、動力消防設計鍋爐房不貼臨人員集中場所,位于主體建筑地下一層外側,并設有泄爆口及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入口,泄爆口遠離建筑主體和人員密集區域。鍋爐房與貼鄰部位采用防爆墻、現澆樓板隔開,鍋爐房泄爆面積滿足鍋爐間面積的10。鍋爐房內設有獨立的機械送、排風設施及消防設施。廚房、鍋爐房、燃氣管井內
48、均設有天然氣泄漏報警裝置,當燃氣泄漏濃度達到爆炸下限20時,報警器自動報警,報警持續一分鐘后,緊急切斷閥切斷氣源。燃氣管井下部設置帶有防火閥的進風百頁(防火閥選用24V,帶DC信號控制的電動機構),防火閥控制設在消防中心,當有火警時,使其關閉。在消防控制中心設有顯示報警器工作狀態,各點報警、故障信號、緊急切斷閥啟閉狀態、排風機運行狀態的裝置。緊急切斷閥、燃氣報警器和事故排風機均設有備用電源。發電機房的日用油箱排油管設有電動緊急卸油閥,緊急情況時,卸油閥開啟,將日用油箱內燃油排空,停止供油。日用油箱間設置自行關閉的甲級防火門。第十一章、綠化景觀與環境設計綠化布置綠化主要集中于基地臨恒通路和恒豐路
49、及主入口附近及其沿邊,形成大面積集中綠化,作為主樓與市政道路的緩沖,并優化城市空間。此外在周邊設計草地、座椅、水池、廣場等景觀元素,作為休閑綠化用地。沿人行道種植喬木及條形綠化帶作為基地與市政道路的相互分隔。因地段開發強度等原因至本項目綠地率較低,方案在屋頂綠化方面著重進行補償,結合建筑裙房的造型進行綠化及屋頂花園設計,豐富了建筑空間的同時為城市綠化環境做出補充。第十二章、環境保護設計1、環境保護建筑設計垃圾處理:整個大樓的垃圾由物管人員收集,在規定時間通過貨梯運至首層垃圾站,垃圾站設于首層北側建筑外墻,臨內部汽車環路,便于垃圾運輸。污廢水處理:所有的生活污廢水經二級生化處理并消毒后排入市政污
50、水管網。廚房廢水經隔油處理后與生活污廢水一起排入污水處理設施。汽車庫的排水系統經過隔汽油池處理0.01米/秒,停留時間約0.5至1分鐘,廚房油池內之廢水流速不大于/秒,停留時間為10分鐘。浮脂物清除周約六天,油池內存油部分容積為該池有效容積的25%。隔油池內有75mm直徑的透氣管排出屋外。廢氣處理:柴油發電機的煙氣通過塔樓房內的垂直煙道送至塔樓屋頂高空排放,且符合國家有關部門排放標準。廚房的油煙氣經過專門的油煙過濾器凈化除去油脂后送至塔樓屋頂排放。噪音控制:建筑物采用雙層中空玻璃幕墻,能有效地降低室外噪音。對產生較大噪音的機房通過隔聲、吸聲的綜合手段加以處理,墻體材料有一定的厚度和密度,室內貼
51、吸聲材料,裝隔聲門,設備基礎進行隔振處理。空調制冷設備置于裙房屋頂,設備選用低噪聲型號。材料:建筑材料選用綠色環保型的材料。玻璃幕墻采用全透明玻璃,避免了反射玻璃帶來的光污染。綠化布置:場地內有合適的綠地面積,局部水池亦為整個場地的小環境起到很好的調節作用。2、環境保護給排水設計 污廢水與雨水分別排放。廚房含油廢水采用隔油池處理后再與生活污水合并排放。 污水管設通氣立管。2.4設在地下室的生活、消防泵均采用隔振基座,管道上加設橡膠軟接頭。3、環境保護暖通設計1、采用高效低噪的風機,水泵等聲源設備。2、對設備及管道作好減振隔聲處理,對機房作吸聲隔聲處理。3、風道上按聲源的聲級及環境或室內的要求,
52、設置必要的消聲裝置。4、廚房的廢氣經由除油煙裝置處理后,再排至裙房屋頂上。5、污水消毒室的廢氣,有較濃的異味,設專用管道自地下室至裙房屋頂高空排放。6、合理設置進風口、排風口位置,防止排風對新風風源造成污染。車庫排風的排風口,其底部距離地面不小于2.5m。4、環境保護動力設計采用天然氣作為主要燃料,減少污染。發電機排煙接至樓頂高空排放,滿足環評要求。為減少發電機房內噪音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加強對發電機房噪聲的控制。在機組底部設置減震裝置,消除因機組震動產生的噪聲;在排煙管上設置消音器,降低通過管道傳播的噪聲;為了減少機房內的回音噪聲和噪聲傳出室外,對機房內門窗、內墻作隔聲、吸聲處理。第十三章、衛
53、生防疫1、建筑衛生防疫地塊內的生活污水進入城市污水管道前先進行預處理。所有餐廳、廚房內布置,設有二次更衣室及生熟食物分開進/出道,并按有關衛生標準設計。廚房分部的詳細布局,將于日后廚房工程施工前送予衛生部門審核,及廚房位置與廁所的位置保持一定的距離。商業、餐廳、辦公室等空調房間新風量取滿足衛生要求、補充局部排風量、保持空調房間“正壓”三者最大值。廚房內設有工作人員的更衣室、休息室及工作人員的獨立衛生設施。廚房內部詳細布局,將于日后施工圖前送衛生部審檢。廚房采用機械式送/排風系統,并且廚房的廢氣經除油煙裝置處理后,屋面上高空排放。污水經處理、消毒,達到排放標準后,進入城市污水管道。污泥經干化處理
54、。冷卻設備設有隔聲裝置,各類水泵均有隔震裝置。車庫以存車為主,汽車發動頻繁,以610次/時換氣,含廢氣程度較低,排風排至高出人行呼吸區以上的合適位置。垃圾房及垃圾收集站按照市政部門的要求設計。2、給排水衛生防疫生活水池采用不銹鋼裝配式水箱。公共衛生間洗手龍頭采用光電感應控制開關。3、暖通衛生防疫3.1通過機械通風設施排除各房間產生的臭味、粉塵、有害氣體,排風經過光氫離子空氣凈化裝置處理后方可高空排放。3.2各樓層的新風機組均設置初、中效過濾,減少細菌滋長的可能。VRF室內機設置光氫離子空氣凈化裝置,對所處理空氣進行殺菌消毒。3.3合理組織空氣流向,建立正確的壓力梯度,防止和減少交叉感染。 3.
55、4風道設清掃口,實施定期清掃。第十四章、節能設計1、建筑節能設計1.1 建筑節能設計依據.1標準、規范及規程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05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GB50176-93建筑幕墻GB/T21086-2007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2004外墻外保溫工程技術規程(JGJ144-2004)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 寧夏地區實施細則DB 047-19991. 2 建筑節能總體概述本建筑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和鋼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結構,建筑主體造型簡潔、平面規則。建筑外立面主要采用石材、金屬、玻璃幕墻系統、low-e雙層中空玻璃。2、給排水節能衛生間坐便器采用節水型沖洗水箱、
56、公共衛生間洗手龍頭采用光電感應控制開關。2.2每個用水單位設干式水表計量以利節水。3、電氣節能環保和綠色專項設計3.1在確保建筑功能合理、人性化服務和運行管理高效的前提下,將“綠色建筑”理念貫穿于設計、建設的各個環節之中,充分體現節約、環保、科技和人性化,為本大樓在全壽命周期中取得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和創建綠色建筑基準奠定基礎。照明節能:采用照明節能技術,實現照明分區、分時控制設計,采用節能光源、高效燈具和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并通過自動監控系統,實現照明節能智能化,減少建筑物系統照明的用電量。技術指標:節能光源、高效燈具使用率100%,照明功率密度值LPD建筑照明設計標準的規定目標值。利用自然采
57、光實現全年人工照明節能20-30%電氣設備節能:采用技術成熟、經濟合理的系統設計、節能設備和傳輸介質,如合理布置變配電所位置、采用國家認證的節能設備,提高設備可靠性、減少無功損耗;采用變頻技術和設備運行狀態的自動監控系統;根據經濟電流密度法選擇線纜;諧波的控制滿足電磁兼容規范等。樓宇自動管理系統(BAS):樓宇自動管理系統可將大樓內的空調、通風、照明、動力及排污等系統設備,通過分布式計算機系統實現集中監視、控制和管理,并與其它監控系統(如電力自動監控系統、計算機管理系統等)進行有效集成,充分提高運行及能源管理效率。3.2電氣專業在建筑節能設計中主要依據的法規、規范、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
58、GB50189-2005建筑照明設計標準 GB50034-2004 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GB50411-2007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GB/T50378-2006國家和地方頒布的其他節能規范、標準和規定。1)在充分滿足、完善建筑物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減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而不是簡化建筑物的功能要求,降低其功能標準。2)合理配置建筑電氣設備及系統,優化組合組使用與運行環境條件,并對其進行有效、科學的控制與管理。3)按人性化設計要求,追求服務的舒適與快捷。4)選擇環保、節能的電氣材料與產品。5)力求實現技術、經濟與管理的統一。高壓供電的變壓器總裝接容量12400kVA,單位建筑面積用電
59、安裝容量83VA/m2;電氣計量裝置,在滿足供電部門電業計費總電能計量要求的同時,對以電力為主要能源的冷凍機組、鍋爐、集中空調等用電設備、50kW及以上的電動機(消防設備除外)或者電加熱等大容量電氣設備, 以及具有租賃功能的用電場所均設置相應的專用電能計量裝置。對主要房間、場所和配套設備機房,其建筑照明功率密度(LPD)達到現行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的照明節能目標值要求。燈具選型:針對建筑功能分區合理選擇光源、配光及電器,采用優質、高利用系數、高光效光源和高效率的節能燈具。大量采用小功率金鹵燈、T5高效節能熒光燈(Ra不應小于80)、節能燈、LED燈等綠色光源;根據光源類型配置高效
60、電子鎮流器(功率因數);限制小功率節能燈的3次諧波不超過25%;限制燈具配光角度在30以內,要求較高的中心光強;室內燈具增加防護等級,減少光源光通量衰減,避免燈具老化及污染。節能光源、高效燈具使用率100%。建筑室內外照明不采用白熾燈、鹵鎢燈、自鎮流熒光高壓汞燈、熒光高壓汞燈;公共建筑的走廊、樓梯間、門廳等公共場所的照明,結合工程項目使用功能和自然采光等條件,采取分區、分組、集中、分散、定時、調光、聲光等控制措施,并納入BA系統進行集中管理。依據日光分析,結合亮度傳感器設置,控制燈具的點亮時間,充分利用自然采光照明;根據自然采光模擬分析結果,規劃全天利用自然采光照明區域的時間表,定時限制點亮時
61、間;不能全天利用的局部區域設置亮度傳感器,控制點亮燈具。前室、樓梯采用紅外人體移動傳感器控制點亮照明;辦公區內盡量做到單燈單控,最大限度的提高利用效率;除疏散指示標志常明外,所有燈具均受控,消滅常明燈。廣告燈箱、商業區內照明均受控。靠窗的燈具,應當采用獨立控制的照明開關;當設有兩列或者多列燈具時,其照明開關宜按照所控燈列與主采光側窗平行方式進行控制。變、配電所的設計盡可能靠近負荷中心,以縮短其低壓供、配電線路的長度,供、配電線路長度不超過250m。采用兩路電源同時運行的方式,以減少正常運行時的線路損耗。供配電系統簡單可靠,采用電容器串電抗器的補償濾波相結合方案,提高供電系統的功率因數及治理諧波
62、,減少無功損耗,同時使諧波限制在規范允許的范圍內。電力變壓器選用10型及以上環保、低損耗和低噪音的變壓器。高壓供電進線處的功率因數不應低于。變壓器低壓側電力干線的最大工作壓降應當不大于2%,分支線路的最大工作壓降應當不大于3%;對50kW及以上大容量直供用電設備的供電線路,其最大工作壓降應當不大于3%。按照現行智能建筑設計標準(GBT50314)的規定,設計配置建筑設備管理系統,確保各類設備系統運行穩定、安全可靠,并達到節能環保要求。對空調風機盤管采取集中供電控制措施或者節能運行控制措施。配合設備工藝要求,充分利用自然通風;控制最小新風比;空氣品質控制。自動扶梯變頻控制,設置光控探測,無人使用
63、時,低速或停運。單相用電設備接入低壓(AC220380V)三相系統時,考慮三相負荷的平衡。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監測系統建設相關技術導則的通知(以下簡稱技術導則,建科2008114號)要求,設置能耗監測系統。合理設置分項計量回路,以下回路應設置分項計量表計:變壓器低壓側出線回路;單獨計量的外供電回路;特殊區供電回路;制冷機組主供電回路;單獨供電的冷熱源系統附泵回路;照明插座主回路;集中供電的分體空調回路;電梯回路;其他應單獨計量的用電回路。變配電設備選擇國家認證機構確認的節能型產品,選擇符合國家“能效限定值能效等級”規定較高等級的產品。功率在250kW及
64、以上的電動機,采用高壓電動機。550kW及以上的電制冷機組,采用高壓供電。4、暖通節能設計1、空調冷水系統二次泵采用變頻泵,實現變流量(VWV)運行,減少水泵年運行費用。2、合理劃分空調系統,縮小風道輸送距離,減少能量消耗。3、盡可能利用新風的自然冷卻和排風的熱能回收,減少冷水機組開啟時間。4、空調及通風系統全面采用樓宇控制系統(BAS),實現中央監控、智能化管理。5、采用顯熱回收裝置對客房排風顯熱回收,減少系統運行能耗。 5、動力節能設計5.1節能鍋爐及各耗能設備選用高效率、低能耗的產品。每臺蒸汽鍋爐的蒸汽管上設置熱量計量裝置,蒸汽系統分區設置流量計量裝置,通過設置流量計量裝置,便于業主加強
65、能源管理,及時了解和分析用能情況,提高節能意識和節能的積極性,自覺采取節能措施。加強對蒸汽凝結水的回收利用,通過凝結水回收泵或余壓回水,將各換熱設備及各疏水閥組的蒸汽凝結水回收送至鍋爐房軟水箱,供鍋爐循環利用,以利節能。鍋爐排煙口設置節能器,鍋爐排煙溫度由230降至130,鍋爐熱效率可由90%提高至94%。鍋爐房采用集中熱力監控系統,提高自動化程度和工作效率,使供熱系統經濟、節能運行。選用保溫性能良好的保溫材料,減少管路輸送引起的熱損失。4.3環保采用天然氣作為鍋爐的主要燃料,減少污染。鍋爐和發電機產生的煙氣接至屋頂高空排放,滿足環保要求。對鍋爐房內產生振動的設備,加強設備底座隔振減振能力,減
66、少振動。鍋爐排污降溫后低于40排放。為減少發電機房內噪音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加強對發電機房噪聲的控制。在機組底部設置減震裝置,消除因機組震動產生的噪聲;在排煙管上設置消音器,降低通過管道傳播的噪聲;為了減少機房內的回音噪聲和噪聲傳出室外,對機房內門窗、內墻作隔聲、吸聲處理。第十五章、勞動保護設計1、勞動保護設計 汽車庫內設固定管理人員工作崗位,及保持崗位點的新鮮空氣。1.2 車庫內配置安全標示牌等設施,確保安全行車。1.3 地下層內的設備選用符合(生產設備安全衛生設計總則)要求,是優質安全型設備。地下層內勞動衛生條件達到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規定。1.4 電梯機房建筑設計中考慮平時通風散熱措施,確
67、保電梯正常安全運行。1.5 煤氣表房內電氣設施為防爆型及設有煤氣泄漏報警裝置。1.6 本工程所采取的勞動保護措施均按照相應的設計規范規定制作。2、電氣勞動保護設計環保設計及勞動保護1為防止及減少漏電事故的發生,本工程除消防設備外所有插座回路均設置性能可靠的剩余電流保護器,并專設PE線與總等電位體(MEB)聯接。2樓層設置輔助等電位聯結(SEB),浴室設置局部等電位聯結(LEB)。3冷凍機房設置配電值班室,柴油發電機墻面作吸聲處理,減少機房設備噪聲對值班人員的影響。4變電所變壓器設置IP20護罩,以防觸電事故的發生。5電纜橋架垂直敷設時距地以下部分加金屬蓋板保護,所有配電線路均穿金屬保護,并良好
68、接地,以防漏、觸電事故的發生。6電梯井道內設置井道檢修照明,平均照度為50Lx。7消防和重要機房內設置事故照明。第十六章、無障礙設計1、 無障礙設計依據城市道路和建筑無障礙設計規范(JGJ502001)銀川市無障礙設施建設管理辦法2、 無障礙設計本項目在主要出入口室內外地面高度變化區域均設有專供殘疾人使用的坡道,坡度為1/12,寬度為1.5米,酒店設有無障礙客房,酒店公共區設有無障礙衛生間均。每組乘客電梯中設一部無障礙電梯。第十七章、建筑信息模型(BIM)設計1. BIM設計依據1. 本項目設計方各專業設計成果。2. 本項目相關各參與方提供的建筑信息。3. 本項目BIM相關的建筑數據標準、信息
69、格式和模型詳細程度要求。2. BIM設計內容1. 本項目BIM設計伴隨項目的各專業設計進行三維數字設計模型的構建,將各專業的設計成果在三維數字模型里完全體現和整合,實現各專業設計的真正協同,為設計師提供相互協調溝通的信息平臺。2. 構建BIM綜合模型。進行模型的碰撞檢查,提出管線優化建議,輔助和配合設計、施工方進行管線綜合,解決本項目的管線綜合問題。同時,整合本項目相關各參與方提供的建筑信息,為BIM模型在施工、運營上的運用提供基礎和技術支持。3. 構建土建BIM施工模型。配合施工方根據業主需求提供施工可建性模擬和現場場地布置仿真推演;在模型的基礎上進行施工現場進度月進度模擬,為業主控制進度提供可視化參考,及時反映現場進度,成為業主控制現場進度的有效工具。3. BIM設計軟件1. 本項目的BIM設計主要使用Revit2012軟件進行三維數字模型的構造,Rhino參數化軟件進行建筑數字化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