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 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 工程 地質勘察報 告工程 地質勘察報 告(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二峨山隧道(起迄樁號:K37+350K39+710)二 OO 八年八月二 OO 八年八月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階段工程地質勘察階段工程地質勘察 二峨二峨山隧道工程地質山隧道工程地質勘察勘察報告報告 第第1頁頁 共共 2頁頁 目目 錄錄 文字部分文字部分 1 1 前言前言 .1 1 1.1 工程概況.1 1.2 工作概況.1 1.2.1 勘察目的和任務.1 1.2.2 勘察工作依據及執行的規范.1 1.2.3 勘察工作方法及完成的主
2、要工作量.1 1.2.4 勘察工作質量評述.2 2 2 隧址工程地質條件隧址工程地質條件.3 3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條件.3 2.2 氣象與水文.3 2.2.1 氣象.3 2.2.2 水文.3 2.3 地形地貌.3 2.4 地層巖性.3 2.5 地質構造.4 2.6 區域穩定性及地震.4 2.6.1 區域穩定性.4 2.6.2 地震.4 2.7 水文地質條件.5 2.7.1 地下水類型及補給、徑流、排泄條件.5 2.7.2 地下水化學類型及腐蝕性.6 2.8 不良地質現象.6 3 3 隧址巖土體工程地質特征及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隧址巖土體工程地質特征及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 .6 6 3.1
3、 土體工程地質特征及物理力學性質.6 3.2 巖體工程地質特征及物理力學性質.7 3.3 巖土體物理力學性質指標.8 4 4 隧址工程地質條件評價隧址工程地質條件評價 .8 8 4.1 隧址工程地質環境穩定性和適宜性評價.8 4.2 隧道進口段工程地質條件評價.8 4.2.1 進洞口段穩定性和適宜性評價.8 4.2.2 進洞口邊坡及仰坡穩定性分析與評價.8 4.3 隧道出口段工程地質條件評價.9 4.3.1 出洞口段穩定性和適宜性評價.9 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階段工程地質勘察階段工程地質勘察 二峨二峨山隧道工程地質山隧道工程地質勘察勘察報告報告 第第
4、2頁頁 共共 2頁頁 4.3.2 出洞口邊坡及仰坡穩定性分析與評價.9 4.4 隧道洞身段工程地質條件評價.10 4.4.1 洞身段穩定性評價.10 4.4.2 圍巖分級.10 4.4.3 隧道涌水量初步預測.12 4.4.4 隧道地溫及有毒有害氣體.12 4.5 隧道施工的環境影響評價.12 4.5.1 隧道環境影響評價.12 4.5.2 隧道棄碴場評價.13 5 5 天然建筑材料天然建筑材料 .1313 5.1 條石料.13 5.2 碎塊石料.13 5.3 混凝土骨料及粘土料.13 5.4 施工水源.13 6 6 結論與建議結論與建議 .1313 6.1 結 論.13 6.2 建 議.13
5、 6.3 下階段勘察工作建議.14 附附圖圖:1、圖例 2、工程地質平面圖(比例尺:1:10000)NO:01 3、工程地質縱斷面圖(比例尺:1:5000)NO:02 4、鉆孔地質柱狀圖(比例尺:1:100)NO:03 附件:附件:1、巖石試驗檢測報告 2、土工試驗檢測報告 3、水質分析報告 4、二峨山隧道聲波測井波速報告 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階段工程地質勘察階段工程地質勘察 二峨二峨山隧道工程地質山隧道工程地質勘察勘察報告報告 第第1頁頁 共共 14頁頁 成都至瀘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州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階段 二峨山二峨山隧道工程
6、地質勘隧道工程地質勘察察報告報告 1 1 前言前言 1.1.1 1 工程概況工程概況 成都至自貢至 瀘州高速公 路工程可 行性研究 階段二峨山 隧道位于雙流縣大林鎮水池鄉和仁壽縣敖林區正華村,為 K 線隧道,由四川省交通廳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設計,為分離式隧道,隧道凈寬 10.25m,凈高 5.0m,軸線起止樁號為 K37+350K39+710,中心樁號 K38+530,長 2360m,屬長隧道,洞軸線為曲線型,隧道軸向 146134,軸線地面標高 507.76m751.63m,設計路面標高507.82m545.71m,進洞口設計 高程 545.71m,出洞口 設計高 程507.82m,進出
7、洞口設計高程高差 37.89m,路面縱坡坡度為-1.9。1.1.2 2 工作概況工作概況 1 1.2 2.1 1 勘察勘察目的和任務目的和任務 本次勘察根據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及現行相關勘察規范要求,為編制工可階段設計文件提供準確、完整的工程地質資料及參數。其目的任務如下:1、研究區域地形、地貌、巖性及其物理力學性質、地質構造、不良地質及特殊巖土、水文及水文地質、氣象、地震等條件及其與工程的關系,對工程所在范圍的場地工程地質條件作出初步評價;2、對控制路線方案的隧道,了解洞身圍巖類別、地應力分布、水文地質條件、洞口穩定條件及對環境的影響等,提出適宜的位置和比選意見,為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等提供地
8、質依據資料;3、調查了解沿線筑路材料的分布、質量、儲量、開采和運輸條件以及工程用水的水源及水質;4、編制二峨山隧道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工可階段),并提交相應圖件、附表、附件。1.2.21.2.2 勘察工作依據及執行的規范勘察工作依據及執行的規范 本次勘察主要按下列規范、規程和技術要求執行:1、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 JTJ064-98 2、公路隧道勘測規范 JTJ061-99 3、公路隧道設計規范 JTGD70-2004 4、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 JTJ042-94 5、公路工程技術標準 JTGB01-2003 6、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 JTJ004-89 7、建筑工程地質鉆探技術標準 JGJ87
9、-92 8、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 JTGD63-2007 7、公路土工試驗規程 JTGE40-2007 8、公路工程石料試驗規程 JTJ054-94 9、公路工程水質分析操作規程 JTJ056-84 10、巖土工程勘察規范 GB50021-2001 11、建筑抗震設計規范 GB50011-2001 12、建筑樁基技術規范 JGJ9494 13、成都地區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 DB51/T5026-2001 14、其他有關標準、規范和規程等 1.1.2 2.3.3 勘察勘察工作方法及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工作方法及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本次隧道工程地質勘察依據委托要求和相關規范規定,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
10、勘察以 工程地質測繪 為主,輔以必 要的工程地質 鉆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階段工程地質勘察階段工程地質勘察 二峨二峨山隧道工程地質山隧道工程地質勘察勘察報告報告 第第2頁頁 共共 14頁頁 探、物探、室內外試驗等工作,采用了綜合勘探方法和技術手段,鉆孔是由四川省交通廳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布置,采用 TOPCON GTS 336 全站儀測放,施工鉆機為二臺 XY-150 型工程鉆機,巖土測試由四川省興冶巖土 檢測中心和四 川省地勘局成 都巖土水質檢 測中心完成。本次工作野外作業于 2008 年 6 月 11 日進場,2008 年 7月 1 日結束野外工
11、作,完成了本階段的勘察任務,勘察完成的主要實物工作量見表 1.2.3。表表 1.1.2.3 2.3 二峨山二峨山隧道隧道工可工可完成主要實物工作量一覽表完成主要實物工作量一覽表 工 作 項 目 單 位 工 作量 備 注 工 程 測 量 鉆 孔 定 位 個 2 實 測工 程 地 質縱 剖 面 m/條 3360/1 工 程地 質 測 繪與 調 查(1:10000)km2 2.38 鉆 探 進 尺/鉆孔 m/個 75.50/2 綜 合測 井 聲 波測 井 m/孔 58.50/2 水 文 試 驗 簡 易水 文 地 質觀 測 次 2 注 水試 驗 臺 班/孔 段 2/1 采 樣 巖 樣 組 4 土 樣
12、件 1 室 內 試 驗 巖 石 試 驗 物 理 組 4 天 然抗 壓 組 2 飽 和抗 壓 組 2 變 形試 驗 組 2 抗 剪試 驗 組 2 土 樣常 規 試 驗 件 1 水 質簡 分 析 組 2 1.1.2.2.4 4 勘察工作質量評述勘察工作質量評述 本次勘察工作采用了工程地質調查與測繪、鉆探、室內土工試驗、鉆孔簡易水文觀測、水文地質試驗、原位測試及物探等多種手段,其方法、手段和完成的實物工作量滿足相應規范要求,達到了工可階段勘察目的,可作為工可階段設計文件編制的地質依據。1.1.2.2.4.14.1 工程測量工程測量 工作內容為鉆孔定位及實測工程地質斷面。本次測量采用公路抵償坐標系統,
13、高程系統為黃海高程,儀器采用 TOPCON GTS 336 全站儀,極坐標法定位,測量成果精度能滿足規范要求。1.1.2.2.4 4.2.2 鉆探鉆探 鉆進過程中嚴格按勘察綱要及鉆探操作規程執行,未出現安全質量事故。土層采取率大于 80%,符合規范要求。1.1.2.2.4.34.3 現場原位測試現場原位測試 本 次 勘 察 投 入 的 原 位 測 試 主 要 是 聲 波 測 試。聲 波 測 試 使 用RSMSY5 聲波儀,采用 FSY-2 型(30kHz)一發雙收探頭進行聲波測試,巖芯聲速測試采用喇叭型探頭進行,達到了查明巖體工程特性的目的,滿足規范要求。1.1.2.2.4 4.4 4 采樣及
14、室內試驗采樣及室內試驗 本次工作采集巖樣 4 組,土樣 1 件,水樣 2 件。采樣孔占鉆孔總數的 2/3 以上,樣品長度滿足測試項目要求,巖土室內試驗及水質分析由四川省興冶 巖土檢測中心 和四川省地勘 局成都巖土水 質檢測中心承擔。1.1.2.2.4 4.5 5 水文試驗水文試驗 在鉆孔內對孔隙含水層進行了注水試驗,具體操作按相關試驗規程執行。綜上 所 述,本 次勘 察 工作 嚴 格按 公 路 工程 地 質勘 察 規范(JTJ06498)及相關規范規程要求執行,質量符合要求。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階段工程地質勘察階段工程地質勘察 二峨二峨山隧道工程地質
15、山隧道工程地質勘察勘察報告報告 第第3頁頁 共共 14頁頁 2 2 隧址工程地隧址工程地質條件質條件 2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地理位置及交通條件條件 二峨山隧道進口位于雙流縣大林鎮水池鄉柏楊坡,鄧家溝南東二峨山山腳,出口位 于仁壽縣敖林 區正華村麻柳 溝北西二峨山 山腳,隧道進出洞口均有機耕道前往,交通條件較好。2.2.2 2 氣象與水文氣象與水文 2.2.1 2.2.1 氣象氣象 二峨山隧道行政區域隸屬于成都市雙流縣、眉山市仁壽縣。成都市雙流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熱,氣候溫和,具有春早夏長秋日多綿雨的特點。冬季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氣溫 15.616.8,以七月最
16、熱,平均氣溫 26;以 1 月最冷,平均氣溫 5.9。極端最高氣溫 39.4,極端最低氣溫-4.8。境內年降水量從東到西逐漸增加,19591985 年累年平均降雨量 1117.2mm,雨季集中在 68 月,降雨量占全年的 59%最大年降 雨量 2367.2 mm,最小年降雨量 755.4mm,最大月降雨 量512.4mm。累年均無霜期 285 天,霧日 33 天。大風多為西北風,57 級居多,8 級以上大風少見,瞬間最大風速 9m/s(1983 年 3 月 15日),相對濕度累年平均 83%,平均蒸發量 950mm。眉山市仁壽縣屬亞熱帶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豐富,同時具有冬暖春旱,夏熱多 雨,
17、濕度大,日照少等特點。多年平均氣 溫16.617.9 度,極端最高氣溫 39.9 度,極端最低氣溫-4 度,多年平均降水量 9861048 毫米,多集中在六月至九月,占全年降雨量的 6974%,12 月至次年 3 月降雨量少,僅占全年降雨量 5.57%,最大一日降雨量可達 206.5 毫米,多年平均相對濕度 7780%,以9 月、10 月最高,3 月、4 月、5 月最低,多年平均日照時數 11591293 小時,日照百分率僅 2629%,以 7 月、8 月最高,10 月至次年 2 月較低。2.2.2 2.2.2 水文水文 隧址區隧道進、出口各發育一條常年流水沖溝,分別名為鄧家溝和麻柳溝,水量較
18、小,呈“V”字形,呈寬約 510m,切割深度35m,縱坡 5 15,溝內堆積有少量的砂巖塊石,溝底及溝側可見基巖出露。隧址區還發育多處堰塘,對隧址區無影響。地表水主要為堰塘容水。2.2.3 3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隧址區為構造剝蝕低山地貌區,地表植被發育,隧道進洞口位于雙流縣大林鎮水池鄉柏楊坡,鄧家溝南東二峨山山腳,出洞口位于仁壽縣敖林區正華村麻柳溝北西二峨山山腳,隧道軸向 146134,長 2360m,洞身地形中部高,兩出口地段地形較低,地形起伏較大,海拔高程 520.0751.7m,相對高差約 231.7m,坡角 2040,局部成陡崖狀,隧道最大埋深約 210m。圖圖 2.2.3 3 隧隧址
19、區地形地貌址區地形地貌 2.2.4 4 地層巖性地層巖性 經工程地質測繪及鉆探揭露,隧址區出露和揭露地層為耕植土(Q4pd),第四系松散堆積層(Q)及侏羅系上統遂寧組(J3s)及中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階段工程地質勘察階段工程地質勘察 二峨二峨山隧道工程地質山隧道工程地質勘察勘察報告報告 第第4頁頁 共共 14頁頁 統上沙溪廟組(J2s)地層,現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侏羅系中統上沙溪廟組(J2s):主要由紫紅、棕紅色砂巖、泥巖組成,出露于隧址區進口及洞身段陡斜坡地帶。砂巖:紫紅色,砂質結構,鈣、泥質膠結,中厚層厚層狀構造,主要由長石、石英、云母等礦物組
20、成,呈弱風化。泥巖:紫紅色,泥質結構,中厚層狀厚層狀構造,礦物成分以粘土礦物為主,呈強風化弱風化。2、侏羅系上統遂寧組(J3s):主要由紫紅、棕紅色砂巖、泥巖組成,出露于隧址區出口陡斜坡地帶。砂巖:紫紅色,砂質結構,鈣、泥質膠結,中厚層厚層狀構造,主要由長石、石英、云母等礦物組成,呈弱風化。泥巖:紫紅色,泥質結構,中厚層狀厚層狀構造,礦物成分以粘土礦物為主,呈強風化弱風化。3、第四系松散堆積層(Q):(1)、第四系殘坡積層(Q4el+dl)、崩坡積層(Q4c+dl):主要由紫紅色、磚紅色(含塊、碎石)低液限粘土組成,分布于斜坡及脊間槽谷地帶地帶。低液限粘土,含有少量強風化砂巖和泥巖碎屑、角礫,
21、稍濕濕,呈可塑硬塑狀態,干強度和韌性中等,無搖振反應,切面光滑,表層局部分布有塊碎石,塊碎石巖石成份以砂巖和泥巖為主,一般粒徑 20200mm,大者可達 2000 mm 以上,呈棱角狀次棱角狀,含少量角礫,塊碎石含量 5080%左右,分布層厚 0.501.10m。(2)、耕植土(Qpd):以紫紅色、磚紅色低液限粘土為主,含有較多有機質,植物根系發育,結構松散,疏密不均,多呈干稍濕狀 態,分 布 于斜 坡 與槽 谷 第四 系殘 坡 積層 表 層,層厚 0.300.50m。圖圖 2.4 2.4 隧道隧道 ZKZK1 1、ZKZK2 2 巖芯照片巖芯照片 2.2.5 5 地質構造地質構造 二峨山隧道
22、 地質構造 屬大林場 背斜南東 翼,巖層 產狀 132166823,巖層產狀總體較為平緩,受構造和地層結構控制,區內基巖節理裂隙主 要為砂巖中的 構造裂隙以及 沿層面發育的 節理。風化裂隙多不規則,密度較大,呈網格狀;構造節理裂隙主要發育二組節理,產狀分別為 30880,2667,裂隙較發育,傾角較陡,裂隙面多平直,裂縫一般寬 0.12.5cm,大者可達20cm 以上,間距 1.23m,延伸長度一般為 0.55m 不等,大者可達 15m 以上,貫通性差異性較大,多呈閉合微張狀態,結合程度差一般,多為泥質充填,少量巖屑充填。2.2.6 6 區域穩定性區域穩定性及地震及地震 2.62.6.1.1
23、區域穩定性區域穩定性 根據區域地質資料及本次勘察資料綜合分析,二峨山隧道位于大林場背斜南東翼,無斷層通過,區域穩定性好。2.62.6.2 2 地震地震 根據國家地震局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國家標準第 1 號修改單及相應附件 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階段工程地質勘察階段工程地質勘察 二峨二峨山隧道工程地質山隧道工程地質勘察勘察報告報告 第第5頁頁 共共 14頁頁(1:40 萬),隧址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值在 0.050.1g 間,對應的地震基本烈度為 67 度。資料記載,自 1958 年以來,龍泉山斷褶帶已發
24、生過震級2.5 級地震不下數十次,其中 1976 年 1 月 24 日仁壽大林場(距測區約 12 公里)地震震級 5.5 級,震中烈度達 7度。另據地震部門鑒定,龍泉山斷褶帶的中南段具備中強地震的地震地質條件和毗鄰測區的張家巖水庫的設計地震烈度為 7 度。設計時,建議二峨山隧道按 7 度設防為宜,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 0.45s,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 0.10g,并 應 按 公 路 工 程 抗 震 設 計 規 范(JTJ004-89)的 規 定 進 行 設 防。2.2.7 7 水文地質條件水文地質條件 2.2.7 7.1 .1 地下水類型及地下水類型及補給補給、徑流、排泄條件、徑流、排泄條件 隧址
25、區地下水類型主要有松散巖類孔隙水、基巖風化帶網狀裂隙水和基巖構造裂隙水。隧址區松散巖類孔隙水主要賦存于第四系殘坡積塊碎石土中,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和地表水體入滲,但隧址區塊碎石土厚度小,分布面積小,且殘坡積層多含相對隔水的低液限粘土夾碎塊石,透水性及富水性均較差,大氣降水不易入滲,加上該區地形較陡,橫向沖溝發育,大氣降水迅速形成地表徑流向低洼處排泄,因此此類地下水不易大量富集,水量貧乏,對隧道施工無影響。隧址區基巖風化帶網狀裂隙水主要賦存于基巖風化帶中,斜坡地段由于基巖面較陡,排泄較通暢,地下水貧乏。在溝谷地段,基巖風化帶網狀裂隙水由于直接接受溝谷水體補給,風化裂隙相對比較發育,連通性比較好,但
26、因風化層厚度多不大,其水量比較有限,對隧道施工影響較小。隧址區基巖構造裂隙水賦存于砂巖巖體構造節理裂隙中,泥巖裂隙不發育,構造節理裂隙多不貫穿泥巖,泥巖段形成隔水層位;基巖裂隙水多在砂巖中分布,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和層間徑流補給,順風化裂隙、構造裂隙等沿強、弱風化界面匯集、運動,在斜坡坡腳及沖溝溝口等局部地勢相對較低處以下降泉的形式排泄出露,具近源補給,就近排泄特點,由于含水層受強風化層厚度制約,地下水富水性屬貧弱含水,故泉水流量很小,流量僅 0.050.1L/s,對隧道施工有一定的影響。根據區內地層巖性組合及地下水賦存條件、水文試驗成果確定的地層富水性、透水性的強弱,將隧址區地層劃為以下含水巖組
27、:(1)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含水巖組:由第四系殘坡積塊碎石土,賦水性及透水性強,滲透系數 K 一般為 1020m/d,屬強透水巖組。(2)風化帶網狀裂隙弱含水巖組和構造裂隙水弱含水巖組:調查區基巖地層由于其巖性和所處的構造部位,部分含有季節性裂隙潛水和基巖承壓裂隙水,富水性極弱,透水性差,滲透系數 K 為0.010.5m/d,屬弱微透水巖組。為了確定鉆孔實際涌水量,評價含水層的富水性,推測和計算鉆孔最大涌水量和單位涌水量,查明含水層的水文地質參數,為隧道涌水量的預測提供依據,本次勘察對EESSDZK1 進行了注水試驗,注水試驗成果詳見表 2.7.1:表表 2.72.7.1 1 鉆孔注水試驗成果表
28、鉆孔注水試驗成果表 孔 號 地 層 巖 性 含 水層 厚 度 (m)水 頭 高 度 (m)穩 定 時 間 (h:min)滲 透 系 數 (m/d)穩 定 流 量 (m3/d)EESSDZK1 J2S 11.4 3.0 8:00 0.067 2.36 (3)相對隔水層:區內的砂質泥巖、砂質泥巖、泥巖及低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階段工程地質勘察階段工程地質勘察 二峨二峨山隧道工程地質山隧道工程地質勘察勘察報告報告 第第6頁頁 共共 14頁頁 液限粘土,滲透性極弱,富水性差,基本不含水,為相對隔水層。2.2.7 7.2.2 地下水地下水化學化學類型及腐蝕性類型
29、及腐蝕性 根據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J06498 附錄 D,隧址區氣候屬濕潤區,公路自然區劃歸屬于西南潮暖區四川盆地中濕區2,混凝土不直接臨水,屬類環境。根據二峨山隧道采取地下水進行簡分析及侵蝕性 CO2測試分析成 果 資 料(分 析 結 果 見 表2.7.2),地 下 水 化 學 類 型 為HCO3-SO42-Ca2 Mg2+型水。根據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J06498 附錄 D 環境水對砼腐蝕評價標準判定(地下水對砼及其制品腐蝕性判定見表 2.7.3):地下水對砼無結晶類、分解類、結晶分解復合類腐蝕。可見,隧址區地下水對混凝土無腐蝕性,可采用常規防護。表表 2 2.7 7.2 2 水質
30、分析成果表水質分析成果表 測試項目 地下水 陽 離子 K+Na+(mg/L)2.53 11.50 Ca2+(mg/L)16.03144.30 Mg2+(mg/L)3.65 27.97 NH+4(mg/L)0.02 陰 離子 HCO3-(mg/L)36.61292.26 CO32-(mg/L)0.00 Cl-(mg/L)5.67 60.27 SO42-(mg/L)17.44113.30 NO3-(mg/L)5.49 70.70 侵 蝕性 CO2(mg/L)0 3.70 游離 CO2(mg/L)4.26 23.43 PH 值 7.07.1 表表 2 2.7 7.3 3 地下水對砼及其制品腐蝕性判定
31、表地下水對砼及其制品腐蝕性判定表 水樣類型 腐蝕性類型 分析項目 檢測值 評價標準 腐蝕等級 結論 地 下 水 結 晶類 SO42-(mg/L)17.44113.30 250 mg/L 無 腐蝕 地 下水對 砼及其 制品無 腐蝕性 分 解類 PH 值 7.07.1 6.5 無 腐蝕 侵 蝕性 CO2(mg/L)0 3.70 15 mg/L 無 腐蝕 HCO3-(mg/L)36.61292.26 1.0 mg/L 無 腐蝕 結 晶分解 類 Mg2+NH+4(mg/L)3.67 27.99 1000mg/L 無 腐蝕 C1-+SO42-+NO3-(mg/L)28.60244.27 3000mg/L
32、 無 腐蝕 2.2.8 8 不良地質現象不良地質現象 隧址區無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影響場地穩定的不良地質現象。3 3 隧址隧址巖土體工程地質特征巖土體工程地質特征及主要物理力學及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性質指標指標 3 3.1.1 土體工程地質土體工程地質特征特征及物理力學性質及物理力學性質 隧址區土體以第四系殘坡積(Q4el+dl)、崩坡積(Q4c+dl)(含塊、碎石)低液限粘土為主,地帶表層多為耕植土(Q4pd),土體類型為松散土體。耕植土(Qpd):分布于第四系殘坡積層和崩坡積層表層,厚度薄,結構松散,土石等級為級,土石類別為松土,力學性能極差。第四系殘坡積層(Q4el+dl)、崩坡積層(Q4c
33、+d l)主要由紫紅色、磚紅色(含塊、碎石)低液限粘土組成,分布于斜坡及脊間槽谷地帶地帶,分布范圍較大,土石等級為級,土石類別為松土普通土,工程力學性能一般。為了獲得松散土體的物理力學參數,勘察時采取土樣 2 件進行室內土工試驗,經數理統計、巖土參數的分析和選定,將測試結果統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階段工程地質勘察階段工程地質勘察 二峨二峨山隧道工程地質山隧道工程地質勘察勘察報告報告 第第7頁頁 共共 14頁頁 計列于土工試驗成果統計表 3.1。表表 3.13.1 土工試驗成果統計表土工試驗成果統計表 土 名 含 水量 密 度 孔 隙比 飽 和度 塑 性
34、 指 數 壓 縮 模 量 凝 聚力 摩 擦角 承 載力標 準值 0 0 e Sr Ip Es c fK%g/cm3%MPa kPa kPa 低 液 限粘 土 統計數 n 1 1 1 1 1 1 1 1 160 范圍值 X 18.9 2.05 0.578 89.0 16.5 4.8 30.0 22.0 平均值 x 18.9 2.05 0.578 89.0 16.5 4.8 30.0 22.0 3 3.2 2 巖體工程地質巖體工程地質特征特征及物理力學性質及物理力學性質 隧址區出露侏羅系中統上沙溪廟組(J2s)及侏羅系上統遂寧組(J3s)砂巖、泥巖,巖體類型可分為以砂巖為主的軟巖較軟巖和以泥巖為主
35、的極軟巖軟巖二類。(1 1)以)以泥泥巖為主的巖為主的軟巖軟巖較軟較軟巖巖 泥巖:紫紅色,泥質結構,中厚層狀厚層狀構造,礦物成分以粘土礦物為主,強風化帶巖芯多為碎塊狀,表層網狀風化裂隙發育,巖質軟;弱風化帶巖芯呈中長柱狀,局部裂隙發育,微層理發育,飽和單軸抗壓強度 1.52.1MPa,縱波波速 15252971m/s。(2 2)以)以砂砂巖巖為主為主的的極極軟巖軟巖軟巖軟巖 砂巖:紫紅色,砂質結構,鈣、泥質膠結,中厚層厚層狀構造,主要由長石、石英、云母等礦物組成,強風化帶巖芯多呈碎塊狀,風化裂隙發育,巖質較軟,弱風化巖體較完整,巖質硬,飽和單軸抗壓強度 11.512.6MPa,縱波波速 267
36、83333m/s。本次勘察在現場共采取巖樣 4 組進行測試,經數理統計、巖土參數的分析和選定,將測試結果統計列于巖石物理力學試驗成果數理統計表 3.2-1,表表 3.23.21 1 巖石物理力學試驗成果數理統計表巖石物理力學試驗成果數理統計表 地 層 代 號 巖 土 名 稱 狀態 天 然 重 度 (kN/m3)巖 石單 軸 極 限抗 壓 強 度(MPa)彈 性 模 量 (Mpa)泊 松 比 抗 剪強 度 天 然 干 飽 和 ()C(MPa)J2S 泥巖 統 計數 n 弱風化 1/3 3 2 2 1 1 范 圍值 X 24.5/16.9 18.6 1.5 2.1 35003900 0.160.1
37、8 41.5 1.5 平 均值 x 24.5/17.9 1.8 3700 0.17 41.5 1.5 砂巖 統 計數 n 弱風化 1 3/3/范 圍值 X 25.5 15.5 16.8/11.5 12.6/平 均值 x 25.5 16.2/12.1/J3S 泥巖 統 計數 n 弱風化 1 3/3/范 圍值 X 26.2 16.5 17.6/9.1 9.9/平 均值 x 26.2 17.1 /9.5/砂巖 統 計數 n 弱風化 1/3 3 2 2 1 1 范 圍值 X 25.9/21.5 22.7 10.1 11.2 3800 4100 0.200.22 41.8 1.6 平 均值 x 25.9
38、/22.2 10.7 3950 0.21 41.8 1.6 并在 ZK1、ZK2 鉆孔內采用聲波測試,對巖芯采用聲速測試,測定巖體波速并確定其巖體的完整性,試驗成果詳見二峨山隧道鉆孔聲波測井波速測試報告,波速測試成果統計表詳見 3.2-2:表表 3.23.22 2 波速測試成果統計表波速測試成果統計表 項 目單 位 巖 土名 稱 巖 體彈 性 縱 波速 度 Vp m(m/s)巖 石彈 性 縱 波速 度 Vp r(m/s)巖 體 完 整性 指 數 Kv 巖 體完 整 性評 價 ZK1 J2s 砂 巖 弱 風化 2746 3278 3472 0.73 較 完整 泥 巖 弱 風化 1525 2971
39、 3070 0.70 較 完整 ZK2 J3s 砂 巖 弱 風化 2678 3333 3610 0.74 較 完整 泥 巖 弱 風化 1525 2878 3113 0.70 較 完整 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階段工程地質勘察階段工程地質勘察 二峨二峨山隧道工程地質山隧道工程地質勘察勘察報告報告 第第8頁頁 共共 14頁頁 3 3.3 3 巖巖土土體物理力學性質體物理力學性質指標指標 綜合原位測試及室內試驗成果,隧址區巖土體物理力學性質指標建議值見表 3.3 所列數值:表表 3.3.3 3 巖土物理力學性質設計參數建議值表巖土物理力學性質設計參數建議值表
40、地 層 代 號 巖 土 名 稱 天 然 重 度 kN/m3 巖 石單 軸 抗 壓強 度 MPa 壓 縮 模 量 MPa 彈 性 模 量 Mpa 泊 松 比 巖 石抗 剪 強 度 容 許 承 載力 kPa 天 然 干 飽 和 C Mpa Qel+dl 低液限粘土 20.5/4.8/22.0 0.030 160 J2s 強風化泥巖 24.5/300 弱風化泥巖 24.5/17.9 1.8/3700 0.17 41.5 1.5 600 弱風化砂巖 25.5 16.2/12.1/1000 J3s 強風化泥巖 26.2/300 弱風化泥巖 26.2 17.1/9.5/600 弱風化砂巖 25.9/22.
41、7 11.2/3950 0.21 41.8 1.6 800 4 4 隧址工程地質條件評價隧址工程地質條件評價 4 4.1.1 隧址隧址工程地質環境工程地質環境穩定性穩定性和適宜性和適宜性評價評價 二峨山隧道位于大林場背斜南東翼,無斷層通過,區域穩定性好,整體穩定,在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下適宜修建二峨山隧道。4 4.2.2 隧道進口段工程地質條件評價隧道進口段工程地質條件評價 4 4.2.2.1 1 進洞口段進洞口段穩定性和適宜性評價穩定性和適宜性評價 隧道進口段:里程樁號 K37+350K37+460,長度 110m,洞頂板埋深 3.20m38.10m,屬淺埋段,進洞口位于斜坡的中部,里程樁號
42、K37+350,地面標高為 555.73m,設計路面標高 545.71m,洞口中心開挖深度約 10.00m,地形上陡下緩,耕地分布,第四系土厚1.00m 左右,斜坡上方地形較陡,地面坡度 2335,基巖出露。進口段出露地層為侏羅系上沙溪廟組地層,巖性以泥巖、砂巖為主,巖層走向與洞軸線近于垂直,進洞口段無斷裂構造,無不良地質現象,穩定性較好,適宜進洞,但略具偏壓。圖圖 4.24.2.1.1 隧道進口隧道進口 4 4.2.2 2.2 進進洞口邊坡及仰坡穩定性分析與評價洞口邊坡及仰坡穩定性分析與評價 由于隧洞開挖,將在洞前一帶形成人工路塹邊坡,邊坡高 010.00m,邊坡物質組成為泥巖、砂巖,巖體裂
43、隙發育,呈層狀碎裂結構,進口仰坡為反向坡,但巖層傾角較平緩,人工形成的巖質邊坡經極射赤平投影分析(見表 4.2.2),其整體穩定性較差,可能產生沿外傾結構面的滑塌破壞或土體可能沿巖土界面產生滑動。邊坡形成后建議采用噴錨支護并及時進行封閉處理。仰坡上部的第四系土層厚度小,建議全部清除,并采用放坡開挖,土層及強風化基巖坡角采用 1:11:1.25,弱風化基巖坡角采用 1:0.51:0.75。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階段工程地質勘察階段工程地質勘察 二峨二峨山隧道工程地質山隧道工程地質勘察勘察報告報告 第第9頁頁 共共 14頁頁 表表 4.2.2 4.2.2
44、隧道進洞口邊坡穩定性分析一覽表隧道進洞口邊坡穩定性分析一覽表 邊 坡序 號及 位置 邊 坡物質 組成 結 構 面產 狀 結 構面 組 合 交線與 坡向 關 系 極 射赤 平 投 影圖 破 壞模 式 穩 定性 隧 道 仰 坡 泥 巖、砂巖,強 風化 層 厚3 5m。L1:308 80 L2:26 67 巖 層產 狀 Y:166 23 坡 向:326 坡 度角:90 結 構 面 組 合 交 線與 邊 坡 呈 順 向 坡組 合,巖 層傾 向 與邊 坡 呈 順 向 坡 組合。WEO|L1L2YI L1 與 L2 交線 為 外 傾主 控 結 構面,可 能 沿L1 與 L2 交線 產 生 滑塌 破壞。欠
45、穩定 路 塹右 側邊 坡 泥 巖、砂巖,強 風化 層 厚3 5m。L1:30880 L2:26 67 巖 層產 狀 Y:166 23 坡 向:56 坡 度角:90 結 構 面 組 合 交 線與 邊 坡 呈 順 向 坡組 合,巖 層傾 向 與邊 坡 呈 切 向 坡 組合。NWSEOL1L2YI|L2為 外 傾主 控 結 構面,可 能 沿L2產 生 滑塌 破壞。欠 穩定 路 塹左 側邊 坡 泥 巖、砂巖,強 風化 層 厚3 5m。L1:30880 L2:26 67 巖 層產 狀 Y:166 23 坡 向:236 坡 度角:90 結 構 面 組 合 交 線與 邊 坡 呈 反 向 坡組 合,巖 層傾
46、向 與邊 坡 呈 切 向 坡 組合。NWSEOL1L2YI|土 體 可 能沿 巖 土 界面 產 生 滑動。欠 穩定 4 4.3 3 隧道出口段工程地質條件評價隧道出口段工程地質條件評價 4 4.3 3.1.1 出洞口段出洞口段穩定性和適宜性評價穩定性和適宜性評價 隧道出口段:里程樁號 K39+580K39+710,長度 130m,洞頂板埋深 0.00m38.70m,屬淺埋段,出洞口位于斜坡的中部,里程樁號 K39+710,地面標高為 510.08m,設計路面標高 507.82m 洞口中心開挖深度為 2.14m。洞頂自然坡度約 2535,地形上陡下緩,耕地分布,斜坡上方地形較陡,第四系土層厚 1
47、.00m 左右,斜坡現狀穩定,出露地層為侏羅系上統遂寧組地層,巖性以砂巖、泥巖為主,洞口軸線與巖層走向近于正交,出洞口段無斷裂構造,無不良地質現象,穩定性較好,適宜出洞,但略具偏壓。圖圖 4 4.3 3.1.1 隧道出口隧道出口 4 4.3 3.2 2 出出洞口邊坡及仰坡穩定性分析與評價洞口邊坡及仰坡穩定性分析與評價 由于隧洞開挖,將在洞前一帶形成人工路塹邊坡,洞頂形成仰坡。邊坡高 02.14 m。邊坡物質組成為砂巖、泥巖,巖體裂隙發育,呈層狀碎裂結構,出口仰坡為順向坡,巖層傾角較緩,人工形成的巖質邊坡經極射赤平投影分析(見表 4.3.2),其整體穩定性較差,可能產生外傾結構面的滑塌破壞或土體
48、可能沿巖土界面產生滑動。邊坡形成后建議采用噴錨支護并及時進行封閉處理。仰坡上部的第四系土層厚度小,建議全部清除,并采用放坡開挖,土層及強風化基巖坡角采用 1:11:1.25,弱風化基巖坡角采用 1:0.51:0.75,巖層傾角較陡時應按巖層層面放坡。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階段工程地質勘察階段工程地質勘察 二峨二峨山隧道工程地質山隧道工程地質勘察勘察報告報告 第第10頁頁 共共 14頁頁 表表 4.3.2 4.3.2 隧道出洞口邊坡穩定性分析一覽表隧道出洞口邊坡穩定性分析一覽表 邊 坡 序 號及 位 置 邊 坡物質 組成 結 構面 產 狀 結 構面 組
49、合 交線 與坡 向關 系 極 射赤 平 投 影圖 破 壞模 式 穩 定性 隧 道 仰 坡 泥 巖、砂巖,強風化 層 厚3 5m。L1:30880 L2:26 67 巖 層產 狀 Y:121 9 坡 向:324 坡 度角:90 結 構 面 組 合 交 線 與邊 坡 呈 順 向 坡 組合,巖 層 傾 向 與 邊坡 呈反 向 坡 組合。NWSEO|YL2L1I L1 與 L2 交線 為 外 傾主 控 結 構面,可 能 沿L1 與 L2 交線 產 生 滑塌 破壞。欠 穩定 路 塹右側 邊坡 泥 巖、砂巖,強風化 層 厚3 5m。L1:30880 L2:26 67 巖 層產 狀 Y:121 9 坡 向:
50、54 坡 度角:90 結 構 面 組 合 交 線 與邊 坡 呈 切 向 坡 組合,巖 層 傾 向 與 邊坡 呈切 向 坡 組合。|NWSEOYL2L1I L2 為 外 傾主 控 結 構面,可 能 沿L2 產 生 滑塌 破壞。欠 穩定 路 塹左側 邊坡 泥 巖、砂巖,強風化 層 厚3 5m。L1:30880 L2:26 67 巖 層產 狀 Y:121 9 坡 向:234 坡 度角:90 結 構 面 組 合 交 線 與邊 坡 呈 切 向 坡 組合,巖 層 傾 向 與 邊坡 呈切 向 坡 組合|NWSEOYL2L1I 土 體 可 能沿 巖 土 界面 產 生 滑動。欠 穩定 4 4.4 4 隧道洞身段
51、工程地質隧道洞身段工程地質條件評價條件評價 4 4.4 4.1 .1 洞身段洞身段穩定性評價穩定性評價 隧道洞身段:里程樁號為 K37+460K39+580,長 2120m,隧道軸向 146134,軸線地面標高 507.76m751.63m,設計路面標高 507.82m545.71m,進洞口設計高程 545.71m,出洞口設計高程507.82m,進出洞口設計高程高差 37.89m,路面縱坡坡度為-1.9。洞身段斜坡自然坡度 2040。洞身圍巖巖性為侏羅系中統上沙溪廟組(J2S)砂巖、泥巖,巖體節理裂隙較發育,巖體較完整,無斷裂構造,無不良地質現象,穩定性較好,適宜隧道通過。4 4.4 4.2
52、.2 圍巖分級圍巖分級 二峨山隧道為巖質隧道,隧道圍巖體涉及地層為侏羅系中統上沙溪廟組(J2s)及侏羅系上統遂寧組(J3s)(砂質)泥巖、(泥質)砂巖。(砂質)泥巖強度低,抗風化能力差,風化帶網狀裂隙發育,地表多風化成碎顆粒,層理較發育,層間結合一般,(泥質)砂巖,強風化帶巖芯呈碎塊狀、短柱狀,巖質較軟;弱風化帶巖芯呈長、短柱狀,巖石強度較高,巖質較硬。出露于隧址區陡斜坡地帶。1、圍巖完整性 根據鉆探、物探測試資料,巖體完整性列入巖體完整程度統計表(見表 4.4.41):表表 4 4.4 4.4.41 1 巖體完整程度統計表巖體完整程度統計表 項目單位 巖土名稱 巖體彈性 縱波速度 Vp m(
53、m/s)巖石彈性 縱波速度 Vp r(m/s)巖體 完整性指數 Kv 巖體完整性評價 J2S 砂 巖 弱 風化 2746 3278 3472 0.73 較 完整 泥 巖 弱 風化 1525 2971 3070 0.70 較 完整 J3S 砂 巖 弱 風化 2678 3333 3610 0.74 較 完整 泥 巖 弱 風化 1525 2878 3113 0.70 較 完整 2、巖體基本質量分級 按照公路隧道設計規范(JTGD702004)的相關規定,巖體的 基 本 質 量 分 級 根 據 巖 體 質 量 的 定 性 指 標 和 巖 體 基 本 質 量 標 準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工
54、程工程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階段工程地質勘察階段工程地質勘察 二峨二峨山隧道工程地質山隧道工程地質勘察勘察報告報告 第第11頁頁 共共 14頁頁(BQ)值綜合確定。(見表 4.4.42):表表 4 4.4 4.4.42 2 巖體基本質量分級表巖體基本質量分級表 地 層 代 號 地 層 巖 性 巖 石基 本 質 量定 性 特 征 巖 體基 本 質 量指 標 巖 體基本 質量分 級 飽 和單 軸 抗 壓強 度 Rb(MPa)堅 硬 程 度 巖 體完 整 程度 巖 體完 整 性 指標 Kv 基 本質 量 指 標修 正 值 (BQ)J2 S 砂 巖 弱 風 化 12.1 較 軟巖 較 完整 0.73 3
55、08.8 IV 泥 巖 1.8 軟 巖 較 完整 0.70 270.4 IV J3 S 砂 巖 11.2 較 軟巖 較 完整 0.74 308.6 IV 泥 巖 9.5 極 軟巖 較 完整 0.70 293.5 IV 統計表明,隧址區巖體基本質量分級為級。3、隧道圍巖分級(1).隧道圍巖劃分依據隧道圍巖分級標準按照公路隧道設計規范(JTGD702004)隧道圍巖分級執行。依據隧址區巖石的力學性質,首先進行巖石等級劃分,而后考慮到圍巖受地質構造的影響和圍巖節理裂隙發育程度,同時考慮到各種圍巖的風化特征對圍巖強度的影響以及地下水對圍巖的危害性作出圍巖綜合分級。a:巖石等級劃分 根據隧址區巖石力學性
56、質試驗資料,按巖石飽和抗壓強度將隧道圍巖確為極軟較軟巖(見表 4.4.42)。b:圍巖受地質構造影響程度的等級劃分 二峨山隧道位于大林場背斜南東翼,無斷層通過,巖層傾角平緩,巖石裂隙較發育,對隧道洞頂影響較小。C:圍巖彈性波速劃分隧道圍巖分級 此次勘察選擇了一個鉆孔進行了聲波測井以獲得不同巖性,不同埋藏條件下的彈性波速特征。從測試結果中可以看出,巖體的波速差異主要由風化程度不同造成,巖性變化導致的波速差異不大,反映出不均質圍巖及裂隙性巖體特征,地層中波動較小,測出的聲波曲線與鉆孔巖性分層基本一致。波速測試判定標準按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J06498)附錄 G 有關要求執行,巖體完整性系數(
57、Kv)大于 0.75 則巖體為完整,0.75Kv 0.55 巖體為較完整,0.55Kv0.35 巖體為完整性差,0.35Kv0.15 巖體為較破碎。隧址區內各種巖性的波速測試成果統計見表 3.26。圍巖彈性波速按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J06498)附錄 G 劃分見表 4.4.43。表表 4 4.4 4.4.43 3 圍圍 巖巖 彈彈 性性 波波 速速 劃劃 分分 地層代號 巖石名稱 圍巖彈性波速 m/s 圍巖類別 J2S 砂 巖 2746 3278 泥 巖 1525 2971 J3S 砂 巖 2678 3333 泥 巖 1525 2878 (2).圍巖初步分級及分布 根據公路隧道設計規范(
58、JTGD702004),在巖石強度及完整性系數的基礎上,考慮圍巖特征、環境等因素對圍巖進行初步分級,詳見二峨山隧道圍巖初步分級及分布見表 4.4.4-4: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階段工程地質勘察階段工程地質勘察 二峨二峨山隧道工程地質山隧道工程地質勘察勘察報告報告 第第12頁頁 共共 14頁頁 表表 4 4.4 4.4.44 4 二峨二峨山山隧道隧道圍巖圍巖初步初步分級分級及分布及分布 圍 巖分 布 里 程 圍 巖 級 別 圍 巖 巖 性 巖 石單 軸飽 和抗 壓強 度 Rb(MPa)主 要工 程 地 質特 征 及巖 體結 構 特 征和 完 整狀 態 開
59、 挖后 穩 定性 K37+350 K37+460 泥 巖 砂 巖 1.8 12.1 層 間結 合 一 般,為 中 厚層 厚 層 狀 構造。巖 體呈 層 狀 塊 碎 石 狀 鑲 嵌結 構,裂隙 發 育。巖 體較 破碎 較 完整。洞 頂 板 埋 深3.20m38.10m,拱 部 無 支 護時 可 產 生 較 大 的 坍塌,洞 口 頂 部 兩 側 易產 生 剝 落 掉 塊,側 壁有 時失 去 穩 定。K37+460 K38+820 泥 巖 砂 巖 1.8 12.1 層 間結 合 一 般,為 中 厚層 狀 厚 層 狀構 造。巖體 呈 層 狀 塊 碎 石 狀 鑲嵌 結構。構 造 裂隙 較 發育,巖 體
60、較 完 整 完整。洞 頂 板 埋 深38.1m209.7m,拱 部 無 支 護時 可 產 生 小 坍 塌,側壁 基 本 穩 定,爆 破 震動 過大 易 坍 塌。K38+820 K38+990 泥 巖 砂 巖 1.8 12.1 層 間結 合 一 般,為 中 厚層 厚 層 狀 構造。巖 體呈 層 狀 塊 碎 石 狀 鑲 嵌結 構。裂隙 較 發 育,巖體 較完 整 完整。洞 頂 板 埋 深42.7m57.4m,埋深 淺,拱部無 支 護 時 可 產 生 較 大的 坍 塌,側 壁 有 時 失去 穩定。K38+990 K39+580 泥 巖 砂 巖 1.8 12.1 層 間結 合 一 般,為 中 厚層 狀
61、 厚 層 狀構 造,巖體 呈 層 狀 塊 碎 石 狀 鑲嵌 結構。構 造 裂隙 較 發育。巖 體 較 完 整 完整。洞 頂 板 埋 深38.7m82.7m,拱部 無 支 護時可 產 生 小 坍 塌,側 壁基 本 穩 定,爆 破 震 動過 大易 坍 塌。K39+580 K39+710 泥 巖 砂 巖 9.5 11.2 層 間結 合 一 般,為 中 厚層 厚 層 狀 構造。巖 體呈 層 狀 塊 碎 石 狀 鑲 嵌結 構,裂隙 發 育。巖 體較 破碎 較 完整。洞 頂 板 埋 深0.00m38.70m,拱 部 無 支 護時 可 產 生 較 大 的 坍塌,洞 口 頂 部 兩 側 易產 生 剝 落 掉
62、塊,側 壁有 時失 去 穩 定。4 4.4 4.3 .3 隧道涌水量初步預測隧道涌水量初步預測 設計隧道穿越的的地層為(砂質)泥巖和(泥質)砂巖,以泥巖和砂質泥巖為主,其透水性,貯水系數及水動力特征差異性較小,初步預測隧道涌水量如下:1、隧道涌水量計算適用條件 隧道底板高程 507.82m545.71m,斷面半徑選用 4.50m,隧道全長 2360m,計算視隧道為四壁進水集水廊道,將同一種巖性圍巖中的地下水視為具有均質層流運動特征。2、隧洞涌水量的計算方法和參數的確定 圍巖屬弱透水巖組,計算采用解析法確定,疏干降深(h)取地下水位至隧洞底板高度,影響半徑采用庫薩金經驗公式計算,計算公式選用水平
63、廊道涌水量計算公式,巖層滲透系數選用實測值。3、隧洞涌水量預測(1)解析法計算公式 Q=1.37(2h-s)ks/lg(1+R/rO)式中:Q涌水量(m3/d)K滲透系數(取 0.067m/d)R影響半徑(按 R=2skh計算)h含水層厚度(m)S疏干降深(m)rO引用半徑(rO=/AA 為隧洞橫斷面積)(2)預測結果及評價 通過解析法計算隧道涌水量為 220.1m3/d,取安全系數為 2,初步預測隧道最大涌水量約 440m3/d,涌水方式為滴狀和線狀涌水。4 4.4 4.4 .4 隧道地溫及有毒有害氣體隧道地溫及有毒有害氣體 勘察時在鉆孔內未發現地溫異常,鉆孔內無有毒有害氣體。4 4.5 5
64、 隧道施工的環境隧道施工的環境影響評價影響評價 4 4.5 5.1.1 隧道環境隧道環境影響影響評價評價 隧址區遠離城鎮,隧道施工無有毒、有害氣體排放,對空氣無影響,隧道開挖不影響地表水系統,但隧道開挖可能會影響隧址區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階段工程地質勘察階段工程地質勘察 二峨二峨山隧道工程地質山隧道工程地質勘察勘察報告報告 第第13頁頁 共共 14頁頁 地下水系統,導致隧 址區位于風化 網狀裂隙潛水 的水井出水量 降低,甚至無水。但當隧道建成后,地下水將逐步恢復。4 4.5 5.2 .2 隧道棄碴場評價隧道棄碴場評價 挖掘隧道的棄渣方量大,但隧道進出
65、洞口交通較方便,處理較方便,然而隧道處于分水嶺與沖溝相間地段,進出洞口位于沖溝地帶,棄渣不能置于沖溝附近和沖溝內,故棄渣堆放地需占用農田或林地,建議可在選定的棄渣場修筑擋墻,工程結束后,平整地面,培土復耕。5 5 天然建筑材料天然建筑材料 5 5.1.1 條石料條石料 隧址區侏羅系中統上沙溪廟組(J2S)厚層狀砂巖強度高,為良好的條石料,位于隧址區有便道通往,交通運輸方便,開采條件 較好,并且儲量大。5 5.2.2 碎塊石料碎塊石料 隧址區及其附近砂巖廣泛出露,巖質性脆,均可用作碎塊石料,可就近開采,交通運輸方便。5 5.3.3 混凝土骨料及粘土料混凝土骨料及粘土料 隧址區無大的河流通過,區內
66、混凝土用粗、中、細砂,混凝土用細骨料須考慮外運。隧址區沒有作為標準填筑路堤的粘性土料,可選用附近溝谷中硬塑狀粘性土,施工中應控制含水量,以利于填筑土達到最大干密度。但取用粘性土材料時應注意不或盡量減少占用和破壞農田,并盡量不破壞現有生態環境。鋼材、水泥需從外地運入。5 5.4 4 施工水源施工水源 隧址區埝塘常年有水,可作為隧道施工、生活供水水源,滿足施工、生活用水需要,但交通不便,要修便道。6 6 結論與建議結論與建議 6 6.1 .1 結結 論論 6.1.1、隧址區無明顯活動斷裂構造,無影響場地安全及穩定性的不良地質現象,區域穩定性好,山體整體穩定,適宜修建隧道。6.1.2、隧址區屬構造剝
67、蝕低山地貌,位于大林場背斜南東翼。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國家標準第 1 號修改單,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 0.45s,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 0.10g,場地抗震設防烈度 7 度。6.1.3、隧址區巖石等級為極軟巖較軟巖,圍巖等級為級,級圍巖長 1950m,占全長 82.63%,級圍巖長 410m,占全長 17.37%,洞身整體穩定性好,無影響隧道安全和穩定的不良地質現象,適宜隧道通過。6.1.4、進出洞口成洞條件較好,無不良地質現象,穩定性較好,適宜隧道進出洞,但進出洞口略具偏壓,邊坡開挖可能產生滑塌,但經適當處理后可安全通過,對隧道施工基本無影響。6.1.5、隧址區地下水
68、以基巖裂隙水為主,富水性較差,地下水貧乏,開挖后隧道出水形式以線狀和滴狀滲水為主,圍巖富水性弱,產生突水的可能性小,隧址區地下水對砼無侵蝕性。6.1.6、隧道此次勘察施工的鉆孔中無地溫異常,未發現有毒有害氣體。6 6.2 .2 建建 議議 6.2.1、巖土體物理力學性質建議值見表 3.3。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成都至瀘州高速公路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階段工程地質勘察階段工程地質勘察 二峨二峨山隧道工程地質山隧道工程地質勘察勘察報告報告 第第14頁頁 共共 14頁頁 6.2.2、隧洞進出洞口邊坡開挖可能產生滑塌,邊坡形成后建議采用噴錨支護并及時進行封閉處理;仰坡上部的第四系土層厚度小,建議全部清除,并采用放坡開挖,邊開挖邊支護,土層及強風化基巖坡角采用 1:11:1.25,弱風化基巖坡角采用 1:0.51:0.75。6 6.3.3 下階段勘察工作建議下階段勘察工作建議 6.3.1、檢驗或復查隧道方案,推薦隧道最佳方案,并查明隧道進出洞口邊坡仰坡的穩定性,提供合理的工程治理方案;6.3.2、增加勘探測試工作,進一步查明隧道方案的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進一步查明控制圍巖穩定的因素,對各段圍巖做出準確分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