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礦產公司徐家坪煤礦資源整合工程聯合試運轉報告目 錄第一章 礦井基本情況第一節 礦井概況第二節 項目建設依據第二章 試生產組織領導機構第三章 工程完成情況第四章 生產系統試運轉情況及效果第一節 礦井采掘系統試運轉情況及效果第二節 礦井通風系統試運轉情況及效果第三節 礦井提升、運輸系統試運轉情況及效果第四節 礦井壓風系統試運轉情況及效果第五節 礦井排水系統試運轉情況及效果第六節 礦井供電系統試運轉情況及效果第七節 礦井安全監控系統試運轉情況及效果第八節 礦井通訊系統試運轉情況及效果第五章 地面設施建設第六章 試生產結果第七章 聯合試運轉存在問題第八章 聯合試生產期間事故統計第九章 聯合試運轉總
2、結附件:1、煤礦“五證一照”復印件2、“七大件”檢測檢驗報告復印件3、煤層自燃發火傾向性檢驗報告復印件4、煤塵爆炸危險性檢驗報告復印件5、瓦斯等級鑒定報告批復復印件 奉節縣渝達礦產有限公司徐家坪煤礦資源整合工程于2012年10月動工,2013年7月竣工,工程施工過程中嚴格按初步設計和安全專篇規定完成了全部工程量,并形成了正規的采、掘、機、通、運、排水系統及安全六大系統中的壓風自救、供水施救、人員定位、監測監控、通訊聯絡等五大系統;于2013年7月29日正式投入聯合試運轉,試運轉期2個月。我公司徐家坪煤礦根據渝煤監辦渝煤監辦2011425號、渝煤監渝東辦201156號、渝煤監辦2011555號、
3、渝煤監辦2012180號文第三十條規定和煤礦建設項目竣工驗收程序編制了聯合試運轉方案,制定了試運轉安全專項措施,經奉節縣煤炭工業管理局批準后,成立了試運轉領導小組,準備了人力、物資、資金,參與聯合試運轉92人,對參與人員作了明確分工,通過2個月的試運轉,各項指標符合初步設計、安全專篇和煤礦安全規程的規定,效果較好,現編制報告如下: 第一章 礦井基本情況第一節 礦井概況重慶市奉節縣渝達礦產有限公司徐家坪煤礦(以下簡稱“徐家坪煤礦”)位于奉節縣城北東方向,方位角18,直距約12km處。行政區劃屬重慶市奉節縣汾河鎮丁家村。礦區有簡易公路與奉節巫山公路相連,煤炭可運至奉節縣白帝城煤碼頭經長江水運出境,
4、運距約30km,交通較為方便。徐家坪煤礦按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煤礦整合工作的通知(渝府20092號)文件要求,由原徐家坪煤礦和原丁家煤礦、禾麻坡煤礦、空屋包煤礦四個礦資源整合而成,規劃規模4萬噸/年;屬私營企業, 2012年3月我礦委托中煤科工集團重慶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編制了奉節縣渝達礦產有限公司徐家坪煤礦資源整合工程初步設計說明書及安全專篇,重慶市煤管局關于徐家坪煤礦資源整合(一分區)初步設計的批復(渝煤行管2012260號)和重慶煤礦安全監察局關于奉節縣渝達礦產有限公司徐家坪煤礦(一分區)資源整合工程安全設施設計的批復(渝煤監安監2012401號)予以批復。奉節縣煤炭工業局關于同意
5、奉節縣渝達礦產有限公司徐家坪煤礦(一分區)資源整合工程開工建設的通知(奉煤行管201235號)予以批復同意我礦開工建設。2012年10月奉節縣渝達礦產有限公司徐家坪煤礦委托重慶創誠安全技術咨詢有限公司,根據重慶煤礦安全監察局、重慶市煤炭工業管理局關于加強煤礦建設項目管理專題會議的紀要(2012)12號的精神及相關法律法規、技術規程規范要求,我公司特委托重慶創誠安全技術咨詢有限公司,結合我礦提供初步設計和采掘工程平面圖,為我礦編制奉節縣渝達礦產有限公司徐家坪煤礦資源整合工程初步設計及安全專篇變更說明。2012年10月25日重慶創誠安全技術咨詢有限公司, 組織有關工程技術人員對奉節縣渝達礦產有限公
6、司徐家坪煤礦調整方案內容進行了審查,審查意見如下:1、奉節縣渝達礦產有限公司徐家坪煤礦是資源整合礦井,整合后生產規模為40kt/a。原初步設計和安全設施設計已分別通過重慶市煤炭工業管理局以渝煤行管2012260號文和重慶煤礦安全監察局以渝煤監安監2012401號文批準。2、由于在施工中發現礦井煤層儲量與原設計采用的地質資料有一定的差距,礦井K3煤層+950+1000m標高煤層厚度為0.3m,實際傾角為46左右,屬急傾斜極薄煤層。根據渝煤監辦201291號文,本次變更將首采面支護方式調整為木支柱支護,其他煤層傾角低于45、煤層厚度超過0.6m的采面仍采用單體液壓支護;并取消刮板運輸機,采用搪瓷溜
7、槽自溜運煤。另一采區供電距離及通風線路較短,如原有供電系統及主要通風機能滿足一采區生產要求,考慮暫時利用原有供電系統及主要通風機。故礦方特委托我公司對原設計進行變更,本次設計為變更設計。3、對工作面支柱選型進行了論證,選用木支柱支護。4、由于礦井煤層極薄,刮板運輸機安設、運行難度大,本次變更予以取消。5、一采區供電距離較短,且原有低壓供電系統已形成,本次變更為分期供電方案,一采區采用低壓供電,其他采區采用高壓供電。6、一采區通風線路較短,經計算,原有風機能滿足一采區通風要求,待一采區開采結束后,再更換原有風機,按原設計安設風機為其他采區服務。7、其它未變更的相關部分嚴格按重慶市奉節縣渝達礦產有
8、限公司徐家坪煤礦資源整合初步設計和重慶市奉節縣渝達礦產有限公司徐家坪煤礦資源整合初步設計安全專篇執行。礦井水文地質:礦井水是以砂巖裂隙含水層充水為主,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煤塵爆炸性: K3煤層有煤塵爆炸危險性。煤炭自然發火傾向性: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檢驗報告,報告編號站外2010-2715號檢驗報告K3煤層自燃發火傾向性為類,屬不易自燃煤層。礦井于2012年10月開始施工建設,并成立了奉節縣渝達礦產有限公司徐家坪煤礦資源整合工程施工建設領導小組;編制了施工方案和施工作業計劃,自建了施工隊伍;自開工建設以來,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下;我礦積極籌措資金,精心組織工,按照設計方案“三同時”進行施工建設。我
9、礦于2013年7月施工建設基本完工,2013年7月29日至2013年9月30日礦井組織技術力量對采、掘、機、通、運等生產系統進行自查,工程建設達到設計要求,各生產系統已具備聯合試運轉基本條件;已經完成礦井供電系統、排水系統、監測監控系統、防塵系統、防滅火系統、壓風系統及人員定位系統已經建立并投入了正常使用;煤礦生產和管理機構建全,管理人員和特種人員配置齊全;煤礦地面生活及生產安全設施到位。第二節 項目建設依據一、建設依據1)、重慶市煤管局關于徐家坪煤礦資源整合(一分區)初步設計的批復(渝煤行管2012260號);2)、重慶煤礦安全監察局關于奉節縣渝達礦產有限公司徐家坪煤礦(一分區)資源整合工程
10、安全設施設計的批復(渝煤監安監2012401號); 3)、奉節縣煤炭工業局關于同意奉節縣渝達礦產有限公司徐家坪煤礦(一分區)資源整合工程開工建設的通知(奉煤行管201235號);4)、重慶煤礦安全監察局、重慶市煤炭工業管理局關于加強煤礦建設項目管理專題會議的紀要(2012)12號; 第二章 試生產組織領導機構一、試運轉領導小組為了順利、安全的實現聯合試生產,特成立聯合試生產領導指揮部:指 揮 長:馬小平副指揮長: 謝澤波、馬 令、劉光猛、陳 林成 員: 閔勝平、謝長永、劉國坤、劉良坤、馬林平、王玉泉、張發兵、李紹付、李修全、劉其國 聯合試運轉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調度室,由礦值日領導具
11、體負責當天聯合試運轉和協調工作。礦長負責全礦全面工作;副礦長負責生產區安全工作; 副礦長負責生產區生產工作;副礦長負責生產區機電后勤保障工作;技術負責人負責生產區技術管理工作。二、工作職責指揮長:礦長馬小平負責試生產期間的全面指揮工作。副指揮長:副礦長劉光猛負責試生產期間的生產組織。副指揮長:副礦長謝澤波負責試生產期間的安全工作。副指揮長:副礦長馬令負責試生產期間的各系統設備運轉,出現問題及時處理,確保設備安全、穩定的運轉。副指揮長:陳 林負責試生產期間的技術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在指揮長、副指揮長的領導下負責各部門的具體組織領導工作。第三章 工程完成情況在縣主管局及相關部門的正確指引下,在公司
12、領導的正確領導下,通過礦上精心組織和科學施工,礦建工程于2013年7月各系統工程和驗收采掘工作面工程全部完工,礦井地面主要生產設施、生活服務設施工程已完工,正常投入使用。礦井開拓與開采系統、通風系統、排水系統、運輸系統、供電系統、通訊系統、監控系統、壓風系統、灑水防塵系統、地面生產系統等已形成,安裝工程全部安裝調試完畢。目前礦建、土建、安裝三大工程系統全部安裝調試合格、觀測記錄和資歷料收集,達到了預期效果,全部具備生產條件。一、礦建、土建、安裝完成情況徐家坪煤礦資源整合工程于2012年10月開工建設,201年7月竣工,工期為10個月;礦井整合工程項目(投產)共含有單位工程53個,已竣工53個,
13、竣工率100%。其中礦建單位工程24個,竣工24個,竣工率100%;土建單位工程18個,竣工18個,竣工率100%;安裝單位工程11個,竣工11個,竣工率100%。以上三類工程單位工程均基本達到規定要求。礦井固定資產靜態投資為1251.21萬元。其中:554.21萬元(占44.29%);土建工程165.81萬元(占13.25%);設備購置452.61萬元(占36.17%);安裝工程51.73萬元(占4.13%);其它費用26.85萬元(占2.15%)。另外,“六大系統”建設投資為110.36萬元(占8.82%)。噸煤投資315.80元。二、實際完成井巷工程量 一采區投產時井巷工程量完成情況匯總
14、表序號巷道名稱設計巷道長度(m)完成工程量(m)備 注全巖半煤巖改造利用新掘一井筒1主平硐1141142+870m排水平硐1501503+1000m回風平硐6376374+1000m回風平硐引風道及安全出口2020小計921090120二井底車場巷道及硐室5+960m水平消防材料庫及通道35356中央變電所及通道35357二采區避難硐室2020小計900090三主要運輸及回風巷道8+960m水平運輸大巷(南翼)9591210079+870m排水巷23556079510+1000m總回風巷74874811+1000m總回風石門240240小計570222012471543四采區12一采區軌道上山
15、下部車場494913一采區軌道上山959514一采區軌道上山上部車場及絞車房12712715一采區回風上山959516一采區掘進回風上山190190171311運輸順槽240240181311工作面開切眼7575191311回風順槽240240201312運輸順槽300300211312工作面開切眼7575221312回風順槽300300231313回風順槽(掘1)5050241313運輸順槽(掘2)5050小計271161501886合 計1852383521483539設計6667m,完成5687m 三、土建工程實際完成情況工程量土建工程量實際完成情況匯總表序號土建及構筑物工程工程量結構型
16、式層數備注建筑面積(m2)建筑體積(m3)一工業建構筑物1油脂庫30135框架1新建210kV變電所144648框架1新建3修理車間162729框架1新建4消防材料庫23.484.24磚混1新建5爆破材料庫46207框架1新建6壓風機房90405框架1新建7坑木加工房60216磚混1新建8機車庫81364.5框架1新建9器材庫121.5546.75框架1利用10井下水處理站91.9鋼筋砼1新建11高位水池200鋼筋砼1新建小計757.93627.39二行政公共建筑12綜合樓6482332.8磚混1新建13宿舍4321555.2磚混2新建14食堂108388.8磚混1新建15鍋爐房30135框架
17、1新建16門衛13.548.6磚混1新建17廁所30磚混1新建18風機房值班室30磚混1原有利用小計1291.54460.4四、主要機電設備及安裝工程情況 主要機電設備及安裝工程情況匯總表序號設 備 名 稱型號及規格功率單位數量備注(kW)1礦用防爆柴油機車CCG2.5/600臺22回風平硐通風機FBCZ-6-13B-22244臺23防爆門座14煤電鉆ZMS-12臺85局部通風機FBD5-25.525.5臺46空氣壓縮機55-855臺27瓦斯監控系統KJ90NA套1原有(1)高低濃度甲烷傳感器KG9701臺13(2)風速傳感器KGF15臺2(3)風門開閉傳感器KG92-1組1(4)設備開停傳感
18、器KTC-90臺5(5)一氧化碳傳感器KGC13臺5(6)車載式甲烷傳感器DJC4/200套1(7)便攜式甲烷檢測報警儀KFD-4套28人員定位系統KJ251套1原有(1)管理分站KJ90-F16(B)臺2(2)雙向讀卡器KJF210B臺4(3)雙向識別卡KGE116D個609井下消防灑水主管894無縫鋼管m68010調度通信(1)程控交換機KTJ4H-64型套1(2)井下電話機HA-3P/T型部411供電系統地面供電設備(1)變壓器(地面供電)S11-315/10臺1原有(2)升壓變壓器S9-315/0.4/10臺2原有(3)柴油發電機sif500GF/0.4300/150臺2井下變電所設備
19、(1)高壓開關KGS1-12臺6(2)變壓器KBSG-315/10/0.69臺1(3)變壓器KBSG-50/10/0.69臺1(4)變壓器KS9-50kVA10/0.69臺1井下供電設備(1)礦用隔爆真空饋電開關QBZ-80臺3(2)礦用隔爆型真空饋電開關QBZ-60臺6(3)礦用隔爆型真空饋電開關KBZ9-400臺2(4)礦用自動饋電開關KBD-350臺1(5)隔爆型綜合保護器ZBZ-2.5/42臺8五、施工單位礦自建了施工隊伍;并編制了施工方案、作業計劃。施工組織方式:掘進工作面實行“三八”工作制循環作業,工作生產組織方式掘、裝、支、助平行作業,定員人數為每小班12人,班長1人,礦級帶班領
20、導1人,隊長1人,安全員1人;瓦檢員1人,每班共計17人。日進3個循環,日進度3米。第四章 生產系統試運轉情況及效果第一節 礦井采掘系統試運轉情況及效果一、采掘系統建設情況(一)采煤工作面1、試生產工作面概況 礦井首采工作面為1311采煤工作面。工作面走向長度230m,傾斜長80m,垂高40m,K3煤層的平均厚度為0.3m。 2、采煤工作面采煤方式首采工作面采用走向長壁采煤法,煤電鉆打眼,手稿落煤,人工運至工作面下煤口裝入1噸U型礦車,工作面選用木支柱(14cm的落葉松)支護。設計“二、三”排控頂,排距1m,柱距0.8m,最大控頂距2.2m,最小控頂距1m。采煤工作面采用自采自準勞動組織方式,
21、每天三班作業,實行“三、八”工作制,自采自準,每班進度0.9m,日進2.7m,正規循環率按75%考慮,年推進度約為668m。3、采區煤炭運輸1311工作面采出原煤由人工運輸經運輸順槽至+960m大巷,運輸大巷和主平硐由機車運輸出地面。4、試生產水平本次試生產水平為一采區,首采工作面K3煤層1311工作面,位于一采區+960m水平的+960m+1000m區段;5、礦井生產能力:礦井達產時,1311、1312兩個炮采工作面生產能力合計為40.8kt/a,掘進煤按工作面生產能力的5計算為1.02kt/a,合計礦井的生產能力為41.8kt/a,滿足礦井設計生產能力的要求。6、采區供電根據礦井現供電實際
22、情況,一采區采用低壓380V入井,在地面配電所安裝1臺100kVA變壓器專供一采區除局部通風機外所有動力設備用電。局部通風機供電變壓器供一采區1個掘進工作面的局部通風機用電。因此安裝1臺KS9-50/10/0.69變壓器專供一采區局部通風機用電。7、采區排水系統 礦井平硐開拓,平硐+960m上山水平采用平硐自流排水。8、采煤工作面防塵灑水、消防、供水施救系統采煤工作面使用由地面防塵水池經敷設在+960m運輸平巷內的管路輸送的水源作為防塵灑水、消防、供水施救系統用水。9、采煤工作面通訊系統工作面及回風巷均安設直通調度室的本質安全型電話機,可直接同調度室進行聯系。10、頂板管理:采煤工作面采用走向
23、長壁采煤法,工作面選用木支柱(14cm的落葉松)支護。設計“二、三”排控頂,排距1m,柱距0.8m,最大控頂距2.2m,最小控頂距1m。上下區段平巷(順槽)超前支護為加密支護,支護距離為20m。局部充填法處理采空區。11、采區通風投產期一采區K3煤層采煤工作面新鮮風流經主平硐、+960m水平運輸大巷、經1311工作面運輸順槽、至回采工作面,風流清洗工作面后,經1311工作面回風順槽至+1000m回風石門,最后從+1000m回風巷經引風道排出地面。12、工作面循環作業采煤工作面為走向長壁采煤法,實行區內后退式開采,每天三班作業,實行“三、八”工作制,自采自準,每班進度0.9m,日進2.7m,正規
24、循環率按75%考慮,年推進度約為668m,回采率97%。(二)、掘進工作面 1、掘進工作面概況礦井聯合試運轉期間掘進工作面為+960m1312工作面運輸順槽,工作面凈高不低于2.0m,凈寬不低于2.2m。2、掘進工作面掘進方式掘進工作面采用鑿巖機打眼,放炮破巖,人工裝巖入1噸U型礦車,人工運輸至中部車場,工作面臨時支護采用直徑不小于14cm的松木以點柱方式支護,柱排距1m柱,永久支護大巷采用9礦用工字鋼架料支護,布置間排距均為1m。掘進工作面兩班循環勞動組織方式,兩班各完成一次循環,循環進度1.8m,日進度3.6m,月進度90m。3、掘進工作面通風系統工作面采用局部通風機壓入式通風,使用FBD
25、No5/25.5對旋局扇配500mm風筒供風,掘進工作面靠近磧頭的風筒使用防炮轟風筒。工作面實測風量為107m3/min,符合煤礦安全規程及設計要求。4、掘進工作面運輸系統掘進工作面的煤、矸經所掘平巷運至+960m運輸大巷至工作面。5、掘進工作面供電系統掘進工作面的用電設備包括煤電鉆、空壓機、綜保、局扇等,主平硐交匯處設計采區配電所經變壓后直接供給,電壓等級380V,掘進工作面全部實現“風電、瓦斯電”閉鎖。6、掘進工作面防塵灑水、消防、供水施救系統掘進工作面使用由地面防塵水池經敷設在所掘平巷內的管路輸送的水源作為防塵灑水、消防、供水施救系統用水,隨著掘進工作面的推進,掘進隊負責將管路接至磧頭。
26、7、掘進工作面通訊系統掘進工作面均安設直通調度室的本質安全型電話機,可直接同調度室進行聯系,隨著掘進工作面的推進,機電隊負責將電話向前移動至磧頭。二、采掘系統試運轉情況(一)、采煤情況本次試運轉一采區1311工作面于2013年7月29日開始進行試生產工作面;目前掘進完畢,正在進行準備。試生產期間工作面各設備運轉正常,各項生產指標達到聯合試運轉方案要求。2013年7月29日9月30日對工作面生產連續測試,系統運行正常,月度煤炭產量達到1700噸。由1311采煤組人員對采煤運輸系統完成調試參與調試,系統運行各保護裝置齊全有效,動作靈敏可靠,達到設計要求;試運轉期間,系統運轉正常,滿足礦井生產的需要
27、。(二)、掘進情況+960m1312工作運輸順槽掘進工作面于2013年7月29日開試生產,試生產期間各設備運轉正常,各項生產指標能達到聯合試運轉方案的要求,2013年7月29日至9月30日對掘進工作面生產連續測試,系統運行正常,月度掘進進尺達91m,超過預期掘進進尺。目前本礦已按變便后的設計方案完成了采掘系統;通風系統;運輸系統;機電系統建設達到了要求,采煤工作面已形成,并進行了聯合試生產運作;試運轉期間嚴格按照采掘作業規程作業,分別執行了探放水、瓦斯檢查、安全檢查等安全措施。三、聯合試運轉效果采掘系統試運轉在產量、進尺、安全各方面達到預定效果。第二節 礦井通風系統試運轉情況及效果一、通風系統
28、建設情況1、通風方式、方法:礦井通風方式為中央抽出式,通風方法為抽出式。掘進工作面采用局部通風機接風筒壓入式通風,硐室采用礦井全負壓通風。配備FBD5/25.5一臺對旋軸流局部通風機;采煤工作面采用上行式U形通風方式。2、風井及通風系統進回風井數目共9個井筒,首采2個井筒:(1)進風井1個井筒:+960m主平硐(2)回風井1個井筒:+1000m回風平硐1311工作面:投產期一采區K3煤層首采工作面通風線路:地面新鮮風流由+960m主平硐經+960m水平運輸大巷1311工作面運輸順槽回采工作面1311工作面回風順槽工作面回風巷回風石門總回風巷引風道地面。掘進工作面配備FBD5.0/25.5對旋軸
29、流局部通風機及500mm風筒向各掘進工作面壓入式供風,風機實現了“三專兩閉鎖”;各掘進工作面均設有專用回風上山,將乏風直接導入回風巷,實現獨立通風。3、通風機設置情況礦井安裝主扇風機2臺;+1000m回風平硐2臺,為FBCZ618B礦用防爆軸流式通風機,一臺工作、一臺備用。風機風量為:1530m3s,風壓為4001750pa,功率為222kw。風機房內安設有消防設施、水柱計、電流表、電壓表、并配有直通礦調度室的電話、崗位責任制、操作規程;礦井通風系統已建設完善,實現了雙風機電源,能滿足通風安要求。4、一采區首采1個進風井+960m主平硐、1個回風井井筒+1000m回風平硐,+960m水平運輸大
30、巷都設直了測風站,相關地點設直了柵欄、密閉等通風構筑物。5、實際通風風量試生產期間,測得+960m主平硐進風量為720 m3/min; +1000m回風井總回風量為855 m3/min,;礦井有效風量率為85%。二、通風系統聯合試運轉情況(一)、試運轉期間,主要通風機風量保持在15-30m3/s,與設計風量一致。(二)、主要通風機全天候運轉,期間未出現機械故障和管理事故,運轉正常。詳見檢測報告。(三)、井下通風設施安全可靠。(四)、各機電硐室均采用獨立通風。局部通風機及其備用風機運轉正常,其自動切換裝置可靠。(五)、局部通風機風量滿足要求;通風構筑物在試生產期間,均引導、分配、調節、控制風量起
31、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六)、試生產期間,2013年8月30日進行了反風效果檢驗,反風時間為6小時,反風量大于正常供風量的40%,符合煤礦安全規程的規定。(七)、井下根據設計構筑了通風設施。主要進、回風大巷之間設置了兩組正反向風門并設置了風門開閉傳感器,能夠保證通風系統的穩定、可靠。(八)、工程技術人員、測風員、瓦檢員各司其職,共同保證了礦井通風可靠。三、通風系統聯合試運轉效果試運轉期間,礦井通風系統運行穩定可靠,能夠滿足礦井建設和生產的需求。通過聯合試運轉,檢驗了主要通風機、局部通風機的安全性能,均與預期效果相符,通風設施的管理和使用安全可靠。主通風系統運行正常,滿足礦井生產需要。第三節 礦井
32、提升、運輸系統試運轉情況及效果一、提升、運輸系統建設情況(一)、主平硐運輸設備選型情況礦井設計生產能力為40kt/a,配備2臺CCG2.5/600型防爆柴油機車,選用U型MG1.1-6A型標準礦車運煤。采煤工作面采用搪瓷溜槽自溜至區段運輸順槽裝車;采煤工作面運輸平巷選用MGL1.1-6B U型礦車人力運輸。(二)、運輸大巷軌道型號的選擇運輸大巷鋪設15kg/m鋼軌、600mm軌距,人工運輸,運輸系統建設選型及建設均與設計一致;二、運輸系統試運轉情況首采工作面搪瓷溜槽自溜能力滿足要求,日運輸量可達60噸。三、運輸系統試運轉效果試運轉期間由機電、運輸組負責運輸系統和機車性能測試,性能符合規定;運輸
33、設備設施在聯合試運轉期間功能完善、運輸良好,在安全保障情況下基本能完成煤矸、材料、設備、人員運輸等任務;設計能力和管理制度得到有效檢驗,符合設計要求;試運轉期間運輸系統運行正常,穩定可靠,滿足礦井生產需要。第四節 礦井壓風系統試運轉情況及效果一、礦井壓風系統建設情況我礦在地面設置集中壓風站,選用高效節能的55-8螺桿式空壓機,配套電動機功率55kW,能夠滿足礦井生產需要。主管1084無縫鋼管,分管894無縫鋼管,支管路573.5無縫鋼管。 主管路沿主平硐、運輸大巷、各區段(運輸、回風)順槽敷設,支管路沿掘進巷道、回采巷道敷設;ZY-24型風動鑿巖機2臺;壓風自救系統的管道與生產壓風共用,其管徑
34、相同,壓風自救裝置分別在各采掘工作面均設置壓風自救裝置;礦井壓風系統建設與開采方案設計和安全專篇一致。二、礦井壓風系統運轉情況壓風系統2013年4月開始安裝,2013年6月完成安裝并投入運行。試運轉期間,主要針對壓風系統的值班、供電、運行、設備可靠性和送風量進行了檢驗和測試,采取了檢查、觀測和風量風壓測試核算的方式,對壓風系統運轉作好了參數分析和運行判斷。三、礦井壓風系統運轉效果通過試運轉,檢驗了壓風系統的設備設施運行符合要求、設備可靠,風量和風壓符合開采方案設計和安全專篇要求;經重慶科盾煤礦礦用安全產品檢驗有限公司檢測,壓風機性能符合要求,滿足安全生產需要, 滿足井下壓風作業和壓風自救需要。
35、各項測試數據詳見檢測報告。第五節 礦井排水系統試運轉情況及效果一、礦井排水系統建設情況礦井正常涌水量為15m3/h,最大涌水量為28m3/h ; 礦井采用平硐開拓(上、下山開采),共劃分十個采區,其中需機械排水的分別為六采區和九采區。由于六、九采區資源相當少,均為各煤層后期的殘采區,所以本次暫不對其排水設備進行選型。二、礦井排水系統運轉情況及效果試運轉期限間,水溝能滿足礦井排水要求。第六節 礦井供電系統試運轉情況及效果一、礦井供電系統建設情況1、供電系統礦井設計生產規模為40kt/a,采用單回路+備用柴油發電機供電。外接電源來自汾河供電所10kV電源,供電線路采用LGJ-50型鋼芯鋁絞線,距礦
36、井7km。取消原設計500kVA柴油發電機及S9-315/0.4/10型升壓變壓器,利用200kVA柴油發電機作為地面備用電源,100kVA柴油發電機作為井下備用電源,從而構成礦井雙電源供電。160kVA變壓器作為地面變壓器,100kVA變壓器作為井下變壓器為采掘負荷供電,另增設一臺KS9-50/10/0.69型變壓器作為局部通風機專用變壓器,并敷設一趟專用回路為井下掘進工作面局部通風機供電。1、 礦井地面供電:在此變電所共安裝3臺變壓器,1臺供主平硐地面生活、生產用電,1臺供一采區除局部通風機外所有設備用電,1臺專供局部通風機用電。回風平硐利用200kVA柴油發電機為備用電源,從而形成回風平
37、硐主要通風機的雙電源供電。在地面配電所安裝1臺160kVA變壓器供地面工業廣場生產、生活用電,此變壓器為利用礦井現已安裝好的。備用電源來自200kW柴油發電機發的380V電源。 2、井下供電:根據礦井現供電實際情況,一采區采用低壓380V入井,在地面配電所安裝1臺100kVA變壓器專供一采區除局部通風機外所有動力設備用電。局部通風機供電變壓器 供一采區1個掘進工作面的局部通風機用電。因此安裝1臺KS9-50/10/0.69變壓器專供一采區局部通風機用電。二、供電系統運轉情況(一)試運轉期間,供電運行良好,一是送電制度得到執行,二是備用電源安全可靠,三是執班管理情況規范。(二)礦井各系統各用電設
38、備、設施和辦公室等在用電量安全性和管理上可靠正常。(三)各用電設備、設施在正常工作時的壯態達到設計要求。三、供電系統運轉效果通過試運轉生產期間,全礦井投入運轉的通風機、局部通風機、機修、照明、高壓配電柜、低壓配電柜、電纜、開關、供電設備設計運轉正常;嚴格按照煤礦安全規程的規定設置“三大”保護,防雷保護;供電系統從管理制度、人員執班、線路運行、設施設備運轉各方面的情況作了測試、達到了生產需要,滿足礦井安全供電要求。第七節 礦井安全監控系統試運轉情況及效果一、安全監控系統建設情況1、我礦為瓦斯礦井,礦井生產規模為40kt/a,井下布置1個采煤工作面,1個掘進工作面生產。 為確保安全生產,提高礦井治
39、理瓦斯災害的裝備技術水平,礦井采用KJ90NA型監測監控系統一套作為礦井安全監測系統,監控中心設在礦生產調度指揮中心,在礦生產調度指揮中心安設監控終端,對礦井上下各類安全、生產參數實行安全監測監控,能夠實時監測監控井下采掘工作面等地點的瓦斯濃度、溫度、風速、負壓、CO、設備開停、風門開關等變化情況,并實現控制區域內的瓦斯電閉鎖,調度終端具有聲光報警功能。監控總站配有UPS電源,并能做到停電時保存數據,確保監測監控信息不丟失,具有完善的故障閉鎖功能,有可靠的防雷保護設施。并配備了專職安全監測管理人員,負責對礦井的日常監測監控和對系統的維護。礦井投產時,井下K3煤層布置1個回采工作面生產:回采工作
40、面配備4臺傳感器,其中甲烷傳感器(KG9701)3臺:井下共設1個掘進工作面,每個掘進工作面配置5臺傳感器,礦監測系統井下設4個分站,地面設一個大分站,配備傳感器數量40個,其中使用30個,備用10個。 2、 KJ251A型人員定位系統與KJ90NA監控系統共用主機,分屏顯示;KJ251A型煤礦人員定位;系統容量:可接分站64臺以上,一臺分站可接8臺讀卡器(或16臺),可監測目標數量65535個;分站:1臺數據通信接口可以連接26臺KJ90F8型礦用人員定位分站,分站數量可以擴充至128臺。1臺KJ90F16(B)型礦用人員定位分站可同時識別識別卡數量全礦井配備200張KGE116D標識卡。可
41、同時對回采工作面及其回風巷的瓦斯濃度、風速、一氧化碳、溫度、設備開停等進行監控;對掘進工作面極其回風巷中的瓦斯、設備開停等進行監控;對主要通風機負壓、風速風機開停、風門開停等進行監控;礦井安全系統與設計情況一致。3、電纜傳輸:(1)主通訊電纜:型號MHYVP521.0,用于分站至監控總站的數據傳輸,長度2700m,與地面監控主站用線驅動器連接。(2)模擬量電纜:型號MHYVP147/0.52,用于分線盒至分站的數據傳輸,長度1800m。(3)開關量電纜:型號MHYVP127/0.28,用于傳感器至分線盒的數據傳輸,長度1800m。二、 安全監控系統運轉情況 (一)、礦井建立了安全儀表計量檢驗制
42、度,配備齊全了通風檢測、氣體檢測等方面的儀器、儀表,各種安全儀器、儀表做到了定期校驗,規范佩帶,專人管理,對井下通風、氣體、粉塵、礦山壓力做到了及時檢查校驗,滿足了礦井日常預防性檢查等安全管理的要求。(二)、試運轉期限間,安全監控系統的各種傳感器、傳感線、監控分站、主機以及供電電源運行良好。(三)、工作制度、管理制度等相關制度得以很好執行,值班情況和登記報告有章可依。(四)、監控系統與縣煤炭工業管理局監控平臺聯網運行。實現了對井上、下各生產環節的安全狀況、設備運行情況有效監控,有效地保障了礦井安全生產正常運行。三、安全監控系統運轉效果2013年完成系統安裝與調試;在試運轉生產期間,安全監控系統
43、設備設施滿足礦井對瓦斯涌出量動態監測、實時監測,對各種通風設施設備運行、開停壯態監測,對礦井回風流中饋電壯態監測,運行良好,并對加強礦井通風瓦斯管理起到了保障作用;從管理、值班和運行壯況各方面都正常;達到設計要求,滿足礦井安全生產需要。第八節 礦井通訊系統試運轉情況及效果一、通訊系統建設情況我礦對外通信網已建立,通訊采用程控電話機,進入奉節縣共享電訊網聯絡;礦井地面行政電話直接到當地電信局辦理;礦外聯絡已安裝程控數字電話設在礦長辦公室,生產調度室、礦辦室、炸藥庫、財務供銷科、風井等電話已接入電信通信網交接箱礦井生產調度電話已有一臺礦用調度交換機KTJ3-16型,12門。供地面各生產部門,井下工
44、作面、主要硐室與調度直接通話。地面話機為普通話機;井下共設5個KTH型礦用本安型防爆電話機用戶(運輸巷和回風巷、運輸巷掘進面、+960m運輸平巷);安設直通調度室的防爆電話,做到穩定、快捷、有效聯絡,隨時能夠掌握井下安全生產狀況。礦山救護地面采用移動電話通信。二、通訊系統試運情況(一)、通過試運轉,對礦井井上下通訊、地面調度通訊、各主要作業地點的通訊進行了測試,通訊系統運轉正常。 (二)、礦內外通訊實現了無線通訊和有線通訊,通訊能力得到保障。三、通訊系統試運效果通過聯合試生產期限間運轉,井上下通訊系統進行了調試,通訊系統暢通、通行正常、聯絡方便及時;礦井通訊系統完全滿足礦井安全通訊、調度要求,
45、礦內外通訊正常、可靠;滿足安全生產需要。第九節 礦井供水防塵、消防灑水系統試 運轉情況及效果一、礦井供水防塵、消防灑水建設情況前期在+960m主平硐工業場地+1000m標高建一座200m3高位水池及120m3備用水池,向井下各系統供生產、消防用水。水池的水經管網靜壓供給井下消防、防塵灑水之用。井下供水主管路選用763.5mm鋼管作為供水主管,支管路采用453.5的無縫鋼管,在主管路上每隔100m布置一個消防栓,在回采工作面支管路上每隔50m布置一個消防栓,其余的支管路每隔100m布置一個消防栓;主水管、分水管以及控制閥、噴水龍、滅火器材等設施全部安裝到位,能夠滿足正常使用和防塵、滅火工作需要。
46、防塵灑水管路系統敷設如下:采掘工作面- 卸載點裝載點-運輸系統-采煤工作面的進、回風巷等以上各個地點均安設噴霧裝置。礦井滅火管路及水源均利用防塵系統管路,并在地面倉庫和井下所有硐室、車場設置了滅火器材、消防沙箱、消防栓。二、礦井供水防塵、消防灑水運轉情況(一)、礦井在+960m運輸大巷、風井設有自動凈化水幕;在各個掘進工作面均設有放炮噴霧、凈化水幕,掘進時采用濕式打眼,使用水泡泥,放炮前后和裝巖時沖洗巷幫;采煤工作面進回風平巷均設有防塵凈化水幕,放煤口設有噴霧裝置。在地面煤坪翻煤車處設置防塵噴霧裝置,在裝車點處設置防塵灑水管。礦井在+959.6m主平峒、+1000m總回風大巷等處設置主隔爆水棚
47、,在+960m運輸大巷、1311首采工作面和1312掘進工作面設置輔助隔爆水棚。(二)、礦井開展了防火演練,防滅火系統運轉正常,對外因火災防范可行。(三)、礦井在井下主要巷道、采掘工作面都敷設有防塵灑水管路,并安設支管和閘門,滿足礦井消防、防塵需要。(四)、試運轉期間井下生產、消防、防塵、供水施救系統用水約5m3/h;供水施救系統運行正常,供水管路符合要求,供水地點水管設置符合要求。(五)、供水施救系統已安設至各采、掘作業地點,井下共安設供水三通閥門5個,供水水壓滿足要求。三、礦井供水防塵、消防灑水運轉效果試運轉期間井下生產、消防、防塵、供水施救系統通過聯合試運轉生產運行良好,能夠滿足井下濕式
48、作業和灑水、降塵和供水自救需要;對礦井防塵灑水、防滅火起到充分保障,供水系統運行正常,能滿足礦井生產需要。 第五章 地面設施建設一、地面設施建設礦井試生產期間同時投入的地面生產系統主要有:工業廣場呈階梯布置,主平硐井口標高+960m,工業廣場西側+960m標高為輔助生產區,機修車間及器材庫、坑木房、油脂庫、機車庫等;工業廣場東南側為生產區布置有斜坡煤倉、儲煤場、壓縮空氣站等,工業廣場東側布置有單身宿舍、食堂、鍋爐房等;綜合樓、炸藥庫位于工業場地西南側1000m處。回風平硐設井口防爆門、風機房、風道等,附近設井下消防灑水水池。回風平硐井口標高+526m;礦井與外界的通迅系統暢通;并與井下生產系統
49、銜同時運轉。1、地面儲煤系統礦井在主平硐下側設儲煤場,煤倉容積600t。原煤由+960m主平硐出井后經地面窄軌運輸至煤倉上口卸煤,煤倉下口設裝車平臺。手動翻車卸煤,經人工篩選及手選后,塊煤、混煤分開儲存,煤倉直接裝車外運。2、排矸系統礦井矸石按原煤產量的25%計算,每年約有10kt矸石排棄,每年排放量為7t。矸石設置在主平硐下側用架空溜槽排至公路外的斜坡矸石場,排矸場面積1000m2,能夠滿足矸石和工業廢渣的排放需要。3、礦井水池+1000m回風平硐位于井田北翼。場地內布置主要通風機房、配電室、值班室等。4、礦井工業建筑l)、場地行政、生活福利建筑、綜合樓一幢,單身宿舍樓按原煤生產在籍人數15
50、0人,共300m3。根據礦井設計生產能力40kt/a和原煤生產在籍人數150人,行政、公共建筑面積,全礦行政、生活福利建筑總面積為350m2。2)、綜合樓新建兩層辦公樓,將辦公室、調度室、任務交待室、培訓中心等項目布置該處,總建筑面積300m2,高6.6m。地面生產系統聯合試生產能滿足4萬噸/年生產能力運輸、儲存原煤、通訊、監控、職工進出井口統計、供水、排水及污水處理,職工更衣、就寢、就餐、安全培訓等需要。二、勞動安全我礦嚴格按照國家和市有關規定制定培訓計劃,所有從事井下生產人員都嚴格按照設計和規程要求進行培訓,并經煤礦安全監察機構、有關技術監督部門考核合格,取得相關安全資格證書。礦井按規定為
51、所有在職職工購買了各種保險,全面確保職工的生命健康、安全。三、礦山救護我礦與奉節縣礦山救護隊簽有救護協議, 礦擬設立礦山兼職救護隊,將配5名兼職救護隊員。礦井有自救器70臺。三、安全儀器儀表及裝備1、礦井備有120盞礦燈,礦燈均為雙光源礦燈。礦燈實行了集中管理,能滿足職工下井所需。2、礦井購有自救器70臺,滿足全礦一個班最多下井人數(60人)的要求。3、礦有光學瓦檢儀4臺、便攜式甲烷檢測儀10臺、多種氣體檢測儀2臺,能滿足礦井測定有毒有害氣體的要求。礦井有中、微速風表各2臺,滿足測風所需。 第六章 試生產結果針對縣煤炭工業管理局對聯合試運轉方案批復意見,我們認真組織落實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技
52、術措施,對各主要生產系統進行測試,及時解決試運轉期間各系統存在的各種問題,保證了聯合試運轉期間的安全生產。自2013年7月29日進行聯合試運轉以來,礦井生產、通風、供電、防塵、排水、運輸、壓風等各生產系統運行穩定正常,且始終堅持“管理、裝備和培訓并重”的原則,不斷加大安全投入,進一步夯實安全基礎工作。試運轉期間委托重慶科盾煤礦礦用安全產品檢驗有限公司對礦井壓風、通風等系統設備進行了性能檢測,各系統相關系數均達到設計和有關規定要求。 礦井生產系統連續運行,在每天按規定時間正常維護檢修的情況下,系統設備始終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沒有發生大的故障。2013年8月份1311采煤工作面開始進行回采,工作面
53、機電設備每天進行預防性維護、檢修。工作面生產實行“三八”工作制作業,系統設備重載運行,運行狀態一直比較平穩,沒有發生過大的故障。月度煤炭產量達到1700噸,達到預期目標,掘進工作面月進度也達到了預期目標要求。第七章 聯合試運轉存在問題我礦嚴格按照初步設計的要求進行組織施工,經過1個月時間的聯合試生產,總體上運行良好,主要生產系統運轉比較完善;但在聯合試運轉時,還是一些不足之處,個別生產環節,還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為:1、供水施救系統、壓風系統管路安裝質量差,試運轉時出現局部地方漏水、漏風現象,經礦組織機電人員返工后方達到質量要求,不再漏風漏水。2、部分巷道坡度不均衡,偶爾出現機車脫離軌道現象
54、,對運輸有一定影響。3由于礦井部分巷道是沿煤層布置,支護未及時到位,偶爾出現頂板垮塌渣石扎斷人員定位和安全監控線,增加管理難度。4、礦井職工對作業規程的理解、新設備操作程序的適應程度有待加強;5、礦井部分基礎資料應進一步完善,以加強對今后安全生產的指導和煤炭資歷源的開發;6、井下廢舊巷道漏風7、軌道安設質量不高,軌道安設時,枕木間距不一,接頭處未懸空,直接壓在枕木上,導致壓板不能完全壓住鋼軌,經返工后質量達標。第八章 聯合試生產期間事故統計礦井試運轉期間,由于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在全礦所有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嚴格貫徹執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生產方針。在試生產過程中沒有
55、出現過大小安全事故、重大設備和工程質量事故,事故發生率為0,實現了安全運行。第九章 聯合試運轉總結我礦資源整合工程在施工建設過程中,嚴格按照設計方案、安全專篇及國家行業安全標準要求設計布置。經過聯合試運轉,各生產系統、輔助系統及安全設施已經通過了生產實踐檢驗。聯合試運轉期間,各系統的運行、運轉實現了有機統一;未出現安全事故;煤炭產量、掘進工程量達到了預定目標;完成了各系統相關資料、參數收集;發現了系統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總之,我們認為礦井各系統運轉良好,符合運行標準條件,能夠滿足當前安全生產的需要。我礦資源整合工程按施工程序建設,建設手續齊全,工程符合設計,質量優良。礦井設計、施工單位具備相應條
56、件。礦井生產及輔助系統已經形成,滿足安全生產的要求。安全資金投入到位,安全設施做到了與礦井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安全生產效果明顯。礦井安全管理模式及制度與國家安全生產法規要求相符合、運行效果證明可以保障礦井安全生產。試生產期間,礦井安全管理機構設置、安全管理與安全培訓到位;礦井設置了生產科、安全科、技術科、調度室、監控室、通訊室等職能科室。配備了五長、五隊、安全員等管理人員以極特殊工種人員,并制定有相關的規章制度、責任制,確保現場安全監督到位;礦井健立建全了各工種技術操作規程、采掘作業規程,并經從業人員學習考試合格后持證上崗;礦長、副礦長均經重慶煤礦安全監察局培訓,具備安全
57、管理知識和能力,具備任職和操作資格;礦井從業人員經過縣級三級培訓中心培訓合格特證上崗;確保工人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識及災害識別能力。 通過1個月的聯合試運轉生產,完成了聯合試運轉方案的各項試運轉內容并達到了預期目標,礦井建設達到了設計要求,檢測了我礦兩副工作面投產后生產能力可達4萬噸/年;礦井開拓與開采系統、通風聯絡系統、瓦斯監測監控系統、排水系統、運輸系統、供電系統、通訊系統、監控系統、壓風施救系統、供水、防塵系統、地面生產系統、防瓦斯、防治水、防頂板的安全設施設備運行良好,井下生產系統與地面生產系統安全可靠、經濟合理、技術先進,各職能科室、管理人員具備指揮、協調、監督能力;特殊工種人員、職工熟練掌握安全知識和操作技能及災害自救能力;礦井具備安全生產基本條件和抗災能力,完全滿足礦井生產、抗救援需要。徐家坪煤礦經過2個月的聯合試運轉, 截至到目前,礦井生產系統運轉正常,安全設施運行穩定可靠,聯合試運轉工作進展順利,具備安全驗收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