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溫州市望江路道路工程(防洪堤三期工程段)項目建議書目 錄第1章 總論11.1 項目概況11.2 項目建議書編制依據21.3 主要經濟技術指標2第2章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32.1 項目提出的背景32.2 溫州市經濟與城市建設現狀42.3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10第3章建設條件143.1 自然條件143.2 基礎設施條件18第4章 技術標準和建設規模214.1主要依據規范214.2道路設計標準224.3駁岸及橋梁設計標準224.4給排水設計標準224.4建設規模23第5章交通規劃及通行能力分析245.1交通現狀245.2交通建設規劃255.3道路通行能力分析26第6章基礎設施工程方案286.1道路工程2
2、86.2景觀工程356.3管線工程386.4 土地利用和拆遷40第7章工程環境影響分析417.1 分析依據和標準417.2 控制目標417.3 道路建設對環境的不利影響417.4污染治理措施437.5 環境管理與監測44第8章工程管理468.1 管理機構468.2 管理運行468.3 管理工作內容47第9章投資估算及資金籌措489.1投資估算編制依據489.2基礎單價489.3費率(港口定額)489.4工程估算(詳見總估算表)499.5其他說明499.6資金籌措設想49第10章社會效益分析51第1章 總論1.1 項目概況1、項目名稱:溫州市望江路道路工程(城區防洪堤三期工程段)2、項目承擔單位
3、:溫州市濱江路工程建設指揮部3、項目實施地點:溫州市甌江南岸,西起二期工程的東端(安瀾),東至東方造船廠以東。圖1 工程地理位置示意圖4、項目總投資:5、主要內容:望江路道路工程是溫州市城區防洪堤三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望江路西起安瀾亭,東至楊府山桃花島,其規劃道路紅線寬度30m,整體呈東西走向,全線長6.98km,其中城區防洪堤三期工程段(以下簡稱望江路)西起防洪堤二期工程的東端(安瀾),東至東方造船廠以東,工程范圍長1.266km。望江路規劃道路紅線寬度30m,其北側為50m80m寬的沿江行人景觀平臺,其南側為建筑后退道路紅線15m寬的余地。1.2 項目建議書編制依據2、溫州市污水工程規劃
4、(2003-2020) 溫州市市政園林局2003年12月3、溫州市供水專業規劃 溫州市城建設計院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 2004.034、“關于編制溫州市望江路道路工程項目建議書的函” 溫州市江濱路工程建設指揮部1.3 主要經濟技術指標本項目的主要經濟技術指標見下表。第2章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2.1 項目提出的背景溫州市位于我國黃金海岸線的中部,是我國首批列為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是浙南政治、經濟、文化、交通、旅游中心。在世紀之交,溫州又被國務院批準為浙江省城鎮體系規劃中的浙江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現代城市。甌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是溫州市的重要水域。但是于歷年天文大潮的
5、高潮位與臺風暴雨所產生的洪水疊加使甌江江水漫溢,造成溫州歷史上洪潮災害嚴重,如94年17號臺風、95年14號臺風和97年11號臺風均給溫州城市造成了巨大損失。 與此同時,甌江岸線及其濱水空間在溫州市城市景觀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根據溫州市城市總體規劃,在沿甌江兩岸設置10100米寬不等的濱水綠化帶。規劃要求嚴格控制對于甌江岸線景觀影響較大的濱江開發建設。對建筑的高度、體量、色彩、材料、整體造型、屋頂形式等方面要通過編制城市設計進行管理和引導。開辟貫通甌江岸線的道路作為景觀道路。對濱江綠地的建設統一設計,方便市民的使用。強調古城“江、嶼、山、城”的城市空間格局,使古城城市空間成為一個具備溫州古城特色
6、與清晰歷史脈絡的結構系統,將山水作為古城保護的骨架。正是基于上述的原因,在甌江沿岸建造建造一道高標準的防洪堤和一條集交通、景觀功能于一體的高等級沿江道路的要求日益迫切。現在在溫州市委、市政府的努力下,防洪堤一期工程已經順利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在加緊建設之中,作為一項服務社會,造福人民的重大公益基礎工程,在溫州市人民中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反響,給溫州市帶來了很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根據望江路工程規劃設計條件望江路工程的設計必須與江濱防洪堤統一設計,做到路堤結合。作為溫州市防洪堤三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望江路工程的建設不僅滿足了防汛安全的要求,同時也改變溫州城區的區域交通格局。工程建成后與防洪堤一期、二期工
7、程、江濱路及以甌江為主軸的沿江綠化風景帶緊密結合,使整個甌江南岸與甌江優美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將形成溫州城市亮麗的外灘景區,徹底改變城市北大門風貌,提升溫州“山水城市”的品位。同時,工程的建設將使本區段的交通狀況得到明顯的改善,建成后的望江路將成為甌江南岸道路交通網的動脈,形成交通性、生活性兩者兼顧的功能明確、暢通便捷的城市道路網絡的重要一環。根據城市用地片區劃分及規模和重要性,城市防洪(潮)確定為鹿城片近期100年一遇,遠期200年一遇。 防洪(潮)堤走向盡量與現狀堤防和沿江道路結合。望江路正是在溫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指導下進行的,道路紅線寬度30米,道路外側(北)有綠化景觀帶,沿線設100年
8、一遇防洪堤。2.2 溫州市經濟與城市建設現狀1、經濟與社會經濟現狀 溫州,以氣候溫和而得名,是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全國首批13個農村改革試驗區之一、全國城市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之一,也是全國18個港口城市之一。全市轄3個區2個市6個縣,陸地面積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11000平方公里,總人口750多萬人,其中市區人口 190多萬人。溫州的陸地面積約占全國的1.1,人口約占全國的6。解放以來的三十多年,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國家投入少,基礎設施落后,交通閉塞,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生產力發展緩慢,經濟基礎薄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溫州在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的指引下,堅
9、持把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同本地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大膽進行市場取向改革,率先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走出了一條富有區域特色的發展路子。改革開放20多年,溫州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溫州從“一輛車子、兩個輪子”起步,“一輛車子”就是發展商品經濟,“兩個輪子”,一個是家庭工業,一個是專業市場,從而找到了最低有效啟動點,開創了千家萬戶搞家庭工業、千軍萬馬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局面。第二階段:從80年中期到90年代初,溫州在家庭工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股份合作經濟,促進了企業制度的創新,創造了溫州經濟格局的新優勢。第三階段: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以后,溫州開
10、展以提高經濟整體素質為核心的二次創業,實行質量立市,集中解決了發展過程中的突出問題,使經濟和社會發展上了一個臺階。第四階段:黨的十五大以后,溫州根據黨中央提出的東部有條件的地方要率先實現現代化的要求,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全市進入由提前實現小康向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邁進的新的發展階段。目前,溫州市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增長。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力度加大,工業生產速度加快,固定生產投資進一步擴大消費品市場基本平穩,外貿出口增勢強勁,財政金融狀況良好,市場物價穩定,城鄉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國民經濟發展水平處于全省前列,經濟整體運行質量提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
11、全面貫徹落實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積極實施“一港三城”發展戰略,努力克服前進道路中的各種困難,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企業活力不斷增強,生產與需求關系有明顯改善,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邁出了新的步伐,主要經濟指標達到了較高的增長水平,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新成績,人民生活繼續改善。2003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220.30億元,比上年增長14.8%,達到了1998年以來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6.89億元,比上年增長1.5%;第二產業增加值698.76億元,增長16.3%;第三產業增加值464.65億元,增長14.4%。全市人均生產總值16475元,比上年增長14.8%。經濟結構戰略性調
12、整取得新進展。國民經濟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5.3:56.6:38.1調整為4.7:57.2:38.1,財政收入占生產總值比重由上年11.9%提高到12.4%,外貿依存度由上年的27.1%提高到30.4%,其中出口依存度由20.7%提高到23.2%;非農產值占農林牧漁產值的比重提高到59.7%,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占全部工業的比重提高到47.3%,工業園區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提高到63.9%。民營經濟在全市經濟中的地位繼續上升,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79.9%。2、城市建設總體概況溫州位處我國黃金海岸線的中部,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南翼。溫州海岸線長達355公里,海上與南朝鮮、日本、臺灣等相
13、距甚近,港口條件優越,是一個集河口港、海灣港于一體的綜合性天然良港,為浙南、閩北貨物進出的咽喉。是全國20個主樞紐港之一。溫州機場已開辟60條國內航線,并開通了與香港、澳門的地區航線。溫州火車站是我國第一條股份制合資建設鐵路-金溫鐵路的終點站,旅客列車可直達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國內主要城市。溫州市已經成為全國45個公路主樞紐城市之一,公路運輸四通八達,104國道和330國道貫穿南北,黑龍江同江至海南三亞高速公路溫州段正在建設之中。溫州城市供水供電設施日益完善。電力建設已同華東電網連接,澤雅水庫、珊溪水利樞紐工程相繼建成,城市日供水量達45萬多噸。溫州城市建設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載體,以建設
14、國際性輕工城為目標,建成山水溫州。在城市總體規劃中,以調整、明確城市功能分區為重點,強化溫州區域中心城市的功能。以市行政中心搬遷為契機,規劃了5.2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區,實行城市中心的歷史性轉移,拉開城市框架,擴大城市發展建設空間。溫州城區面積從1998年的68平方公里擴大到2002年的125平方公里.在舊城出現一個功能齊全、輻射全市、面向21世紀的繁華商業中心區。在5.2平方公里范圍的城市中心區,十大標志性建筑:廣電中心、青年活動中心、會展中心、人民大會堂、科技館、博物館、行政管理中心、圖書館、檔案館、歌劇院相繼開工和建成。擴建新建十大城市公園:世紀廣場、江心西園、中山公園、景山公園、九山公
15、園、匯昌河水上公園、溫州樂園、加州樂園、白鹿洲公園、翠微山公園。新建各類房屋1600萬平方米,市區人均住房面積從1979年的3.87平方米提高到2002年的20.7平方米。其他如城市供水、供電、污水、垃圾處理等設施也不斷完善。城市建設已由過去追求量的擴張轉變為致力質的提高的發展新階段。溫州城市城市道路長度為658.49公里(中心城區道路長度為156公里),道路面積率4.85%,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的密度分別為0.16、0.72、2.74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積為11平方米。在今后三年時間內,市政設施方面,溫州將新增道路面積230萬平方米,達到人均12.5平方米,市區形成“三橫三縱”和外圍
16、環路的格局,舊城內的主要道路都得到拓寬改造。在中共溫州市委第九次黨代會上溫州已經確定了“一港三城”的發展戰略:建設東南沿海大商港,包括交通樞紐港、商貿港、金融港、信息港,使溫州成為區域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建設國際性輕工城,使溫州成為世界輕工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集散基地和創新基地;建設最具活力的開放城,使溫州成為機制活、商機多、投資回報率高的創新之城、活力之市;建設濱海山水文化名城,實現溫州城市發展由“甌江時代”向“東海時代”跨越,由濱江城市向濱海城市邁進,同時搞好生態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建設,使溫州成為宜居、宜商、宜創業的地方 3、生態理念導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溫州鐘靈毓秀
17、,人杰地靈,歷代名人輩出,旅游資源豐富。擁有雁蕩山、楠溪江2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烏巖林、南麂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有7個省級風景區,8個市級風景區。旅游景區面積占全市土地面積的1/5。近年來,溫州市為響應省委、省政府確定的“以生態建省為載體,全面推進綠色浙江建設的重大舉措”,提出建設“山水城市”,加快實施“藍天、碧水、綠色、清靜”工程,以切實解決環境問題,改善環境質量。同時抓住中國入世和杭州灣大橋的建設帶來的難得機遇,加大環境建設力度,提升城市品位,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根據溫州城市整體規劃,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綜合考慮溫州的歷史和現狀、借鑒國外先進的城市設計理念、對溫州城市進行
18、形象設計,編定文化溫州、山水溫州、活力溫州的三個形象特征。山水溫州:強化溫州的山水自然風貌,讓城市與山水交融成山水城市、園林城市、生態城市。文化溫州:城市設計體現溫州的城市文化精神,韻味、保護繼承和發展溫州城市建筑文化特色和城市文脈特色。實現樹常樹、花常開、草常青,造就出一個綠色的、清新的、亮麗的新溫州。2.3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1、有利于完善水利設施,提高城市防洪能力溫州市位于甌江南岸,現有駁岸防洪等級較低,部分結構老化。歷年天文大潮的高潮位與臺風暴雨所產生的洪水疊加使甌江江水漫溢,造成洪潮災害,如94年17號臺風、95年14號臺風和97年11號臺風均給溫州城市造成了巨大損失。本工程是溫州市防
19、洪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成后,該區域城區防洪可達到100年一遇級堤防標準,可明顯改善溫州市城區防洪現狀,提高城區防洪等級。2、有利于加快城市道路交通網絡建設,完善城市體系根據溫州市城市交通規劃,溫州交通發展的戰略構架為:促進溫州市以及周邊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有利于溫州老城區、行政中心區、知識園區等各分區功能的實現。與城市綜合運輸相適應,促進城市綜合運輸體系的形成。從城市發展戰略高度上,從政策、體制、資金、建設、經營、服務等各個環節對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建設給予保障。減少溫州市的環境污染,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通過近期建設與遠期發展相結合,土地開發與交通建設相結合等方式,促進溫州市社會經濟和城市建設的
20、目標早日實現。圖2 溫州市城市道路網現狀圖目前溫州市中心區道路網已基本飽和,道路高負荷度狀況向南、向東拓展趨勢明顯,道路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總體道路網密度偏低,舊城區路網等級結構不合理。溫州城區沿甌江呈帶形發展,重心向南和東部轉移,方格網道路布局形態中,主干道(包括過江通道)兩側缺乏獨立成系統的次一級輔助路網,內部丁字路口多,層疊連接產生路網上匯集交通的蜂腰。望江路定位于沿甌江南岸的一條城市交通生活性次干道,規劃道路寬度為30,橫斷面為雙向六車道。工程的建成后可以匯集可觀的交通流,從而可以極大改善甌江南岸沿線區域交通,完善甌江南岸的道路網絡規劃,加強城市各片區間和甌江兩岸城區的交通聯系。達到通、
21、快、暢的完備交通功能。同時,望江路工程的建設進一步拉開城市了骨架,形成多心化的城市格局,促進城市外延式發展。以快速的道路交通系統,發展高效率的交通方式,帶動土地的開發,促進城區和地區經濟繁榮發展,促進城市體系的內涵式發展。3、有利于美化城市環境,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本工程建成后,可形成約1.88萬平方米的綠化。可防風防塵、過濾塵埃、凈化空氣、保持周圍大氣環境清新,又可起到小范圍調節氣溫、改善氣候、提高地區的空氣環境質量和防止噪聲等環保作用。工程建設后,沿江景觀帶以及沿路的綠化設施和甌江降水襯托輝映,凸現了山水文化的主題。市民們可以在沿岸公共綠地觀光、休息,鍛煉,鳥瞰甌江帆影,領略甌越文化悠久的
22、歷史內涵,體味水韻和文化相交融沿江“風情流”。同時,工程建設后可以極大方便廣大市民的出行,實現了“以人為本”的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原則,增強了城市凝聚力,提升城市整體精神風貌。4、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增強城市競爭力當前,城市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新經濟對區位條件的依賴逐漸減少,而對資本流動、人才吸引、文化氛圍等需求愈趨強烈。生態化人居環境日益成為吸引現代還擊資本流、人才流、信息流、文化流的理想場所。生態環境的戰略價值絕不止于它本身,還表現由此帶來的巨大外溢價值。因此未來城市的的綜合競爭力很大程度取決于生態環境的競爭。本工程位于溫州市老城區,該區域的建筑較為陳舊,布局較凌亂,缺乏規劃,原有生態環境已經影
23、響了溫州市的城市形象。本工程是以防御洪水為主并結合城市建設、景觀建設的綜合性公益工程,建成后與一期、二期工程、江濱路、望江路及沿江綠化風景帶緊密結合,是溫州城市“東移西擴”,徹底改變城市北大門面貌,提高溫州“山水城市”品位的標志性工程。建成后,將形成溫州城市最亮麗的外灘景區;可大幅度提高該區域的土地使用價值,推動該區域的快速開發建設;可為溫州城市建設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進一步展現溫州市在改革開放中兩個文明建設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因此,本工程的建設是十分必要的。第3章建設條件3.1 自然條件1、地形地貌本工程場地位于安瀾亭碼頭與楊府山江濱路桃花島段之間的甌江水域沿岸。北側為甌江,南接沿岸的碼
24、頭(如:原軍分區碼頭、水產碼頭、航標碼頭等等)。場地地貌上屬甌江流域下游海灣內河口地帶海涂,地勢向江心略有傾斜自南向北,地勢漸低,近岸坡度2-5,波浪對岸坡沖蝕較嚴重。甌江多年平均徑流量196億立方米,工程區內均為感潮段。2、水文氣象本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根據溫州氣象站資料統計,多年平均氣溫為17.9左右,極端最高氣溫39.3,極端最低氣溫-5.8,年平均最高氣溫21.7, 年平均最低氣溫13.8。本區全年雨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為1694.6mm,年最大降水量為2414.1mm,其降雨量主要集中在46月份的梅雨期和79月份的臺風雨期,約占全年降雨量的5060
25、。多年平均蒸發量1310mm,多年平均無霜期269.2天,多年平均相對濕度82。全年主導風向夏季為東南風,冬季為西北風,多年平均風速2.0m/s,在臺風期臺風頻繁,其風力一般為812級,最大可達12級以上,平均風速21m/s,瞬時最大風速36m/s。工程區段潮汐屬正規半日潮。一晝夜兩潮,潮高不等現象較為明顯,一般春分秋分間夜潮高于日潮,秋分至翌年春分間,夜潮低于日潮。本江區內,落潮歷時大于小漲潮歷時,潮差大,是我國顯著的強感潮區之一。河口潮差由溫州灣經口門向內逐漸增大,至龍灣附近達到最大,然后向上游沿程遞減,根據1999年10月觀測,甌江口內外潮差在龍灣以下的特點是由東往西增加。影響本區域高低
26、潮位的另一因素是天文潮和臺風。如在暴雨、臺風和天文潮三者同時出現,會發生特大高潮位,對海塘的破壞也最大。3、地質構造本區所處的區域構造隸屬華南褶皺系浙東南褶皺帶之溫州臨海拗陷的東南部,界于溫州泰順斷坳和黃巖象山斷拗之間。構造格式以脆性斷裂為主,褶皺不明顯。通過本區的大斷裂主要有溫州鎮海大斷裂(NNE向,斷裂帶寬約510Km)、泰順黃巖北東向大斷裂及溫州麗水北西向大斷裂。這三條大斷裂形成于燕山晚期,在挽近地質時期內均有活動跡象,屬活動性斷裂。4、場地地下水沿線地下水主要為平原上部粘性土的孔隙潛水和平原深部的砂(礫)卵石層中的孔隙承壓水。本工程區內常年浸水,地下水主要為賦存于7層卵石中的承壓水。海
27、水水位變化較大,高潮位與低潮位水位相差4-5米,波浪對岸坡蝕較嚴重。根據附近已有資料,擬建場地地下水化學類型為Cl-Na型,場地地下水對鋼筋混凝土結構無腐蝕性;甌江水因潮汐作用,受海水污染,對鋼筋混凝土結構有一定的腐蝕性。5、 地震烈度根據活動斷裂和歷史地震資料分析,鎮海溫州斷裂帶是區域的主要導震斷裂帶,歷史上曾發生多次有感地震,但震級均不大,溫州發生過4.75級地震一次,33.75級地震發生過次。根據歷史地震資料和地震臺站觀測記錄,區域的地震發生頻率為年次,現代地震活動極微弱,一般僅限于級以下地震。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的劃分,溫州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為度。6、 地基土
28、的構成與特征本次勘察所揭露地層,均為第四系松散堆積物,根據野外鉆探及室內土工試驗資料,將鉆孔揭露深度范圍內的地層劃分為8層(含亞層),現自上而下分述如下:第(1)層:含淤泥粉砂,層厚2.407.60米,層底標高-10.12-6.26米。灰黃色、褐黃色,砂呈松散狀,很濕飽和,呈水平薄層狀,局部呈團塊狀,層厚一般520mm,含量4060%不等,個別鉆孔揭露為細砂。淤泥為流塑,上部呈絮狀,不均勻,含有腐植質,局部見少量生活垃圾老堤堆填的塊石。該層在場地內均有分布。第(2)層:細砂混淤泥,層厚2.706.90米,層頂埋深2.407.60米,層底標高-15.40-10.83米。灰褐色,砂呈松散狀,很濕飽
29、和,略顯層理,含少量淤泥,流塑,淤泥呈團塊狀混于細砂中間,含量20%,土質不均,局部為中砂或砂質粉土,含少量黑色炭化物和貝殼。土的物理力學性質一般。該層在場地內均有分布。第(3-)層:淤泥夾粉砂,層厚5.7012.50米,層頂埋深5.6013.10米,層底標高-26.47-19.90米。青灰色,流塑,干強度高,高壓縮性,中等韌性,搖振反應無,切面稍有光澤,可見細鱗片狀構造,層面附粉砂顆粒,局部為淤泥或夾砂團、薄層砂,砂含量5-10%左右,下部土質較均勻,含少量有機質斑點和貝殼。高壓縮性,土的物理力學性質一般。該層在場地內均有分布。第(3-2)層:含粉砂淤泥,層厚3.8013.80米,層頂埋深1
30、4.8023.05米,層底標高-35.90-26.20米。青灰色,流塑,干強度中等,高壓縮性,中等韌性,搖振反應無,切面稍有光澤,鱗片狀構造,含粉砂,呈薄層狀產出。含貝殼碎屑和腐爛植物,下部為淺灰色,強度相對變好。場地內均有分布。第(4)層:含淤泥細砂,層厚0.905.30米,層頂埋深22.1028.00米,層底標高-34.80-31.00米。灰色,砂呈松散稍密狀,很濕飽和,含淤泥,含量515%,局部呈薄層狀,個別鉆孔附近淤泥質土含量較高,含少量貝殼碎屑,局部為中砂。土的物理力學性質一般。該層僅在1325斷面有分布。第()層:淤泥質粉質粘土,層厚1.305.10米,層頂埋深24.6031.40
31、米,層底標高-38.30-33.00米。青灰色,軟塑,干強度高,高壓縮性,高韌性,搖振反應無,切面光滑,鱗片狀構造,含小貝殼,夾少量粉砂團塊,局部含少量腐木,土質不均勻,局部為粘土。該層僅在1325斷面有分布。第(6)層:細砂夾淤泥,層厚2.1010.00米,層頂埋深23.9036.40米,層底標高-43.10-35.50米。夾淤泥。灰色,砂呈稍密狀,稍濕濕,含淤泥,含量515%,局部呈薄層狀,個別鉆孔附近淤泥質土含量較高,含少量貝殼碎屑,砂質不均,局部為中粗砂。該層底部混有少量圓礫,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尚可。該層在場地內均有分布,且有從西往東逐漸變薄的趨勢。第()層:卵石,層厚3.0010.10
32、米,層頂埋深29.3041.30米,層頂標高-43.10-35.50米。灰色,灰黃色,密實,卵石粒徑一般47cm,最大礫徑12cm,中等風化,次圓狀,含量6075%,含少量粘性土,中、細砂充填,頂部顆粒粒徑較小,為礫砂或園礫,往下粒徑漸變大。低壓縮性,土的物理力學性質較好。該層在場地內均有分布。該層未鉆穿,最大揭露厚度10.10m。3.2 基礎設施條件1、交通條件溫州市域三面環山,東部向東海開口,總體構成了三面高、東面低,逐級遞降向海圍合的陸域地形。溫州市道路網結構由外圍公路和各級道路形成二橫四縱快速路,主次干路成棋盤,支路形成致密網的路網結構。快速路和高速公路是貫穿各個片區的內外交通的骨架,
33、而主干路、次干路網則是承擔交通流集散功能的網狀體系。本工程位于溫州市甌江南岸的老城區,隨著城市的發展,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目前,有多條道路與之相通,水運交通也較為便利,沿江又有很多碼頭可利用。因此,本工程建設的交通條件十分方便。2、社會經濟條件 溫州,位于浙江省東南部,是浙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是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是全國首批13個農村改革試驗區之一,是全國18個港口城市之一,是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是中國綜合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的試點城市,也是國家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試點城市之一。全市轄三區兩市六縣,陸地總面積11784平方公里,人口750多萬,其中市區人口190多
34、萬。改革開放以來,溫州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很大成就。一是經濟迅猛增長。從1978年到200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從13.2億元增加到105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翻了5番多,年均遞增15.4%;財政總收入從1.35億元增加到126.26億元,年均遞增20.8%。二是城鄉面貌發生巨變。改革開放前市區建成區面積只有20來個平方公里,去年已發展到120平方公里;原來基礎設施很落后,現在溫州已經成為交通部確定的全國45個公路主樞紐城市之一,溫州港成為全國20個主樞紐港之一,溫州機場、溫州火車站客貨運量名列全國同類場站前茅,溫州市成為全國第一個電話號碼升八位的地級市。三是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改革開放以前,不
35、少老百姓不得溫飽。現在老百姓富起來了,全市已經提前實現小康。從1978年到2002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從5.1億元增加到491.09億元,年均遞增2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13.5元增加到5091元,年均遞增17.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81年的422.64元,增加到2002年的14591元,年均遞增15.9%。3、供電供水條件本工程所需電源,可從市政電網就近引接。供電線路選用電纜,可采用放射式和樹干式相結合的方式向各用電負荷供電,以放射式為主。本工程所需水源,可從市政管網上分別引兩路DN100進水管,主干管沿道路布置。4、施工條件本工程的施工工程量較大、施工周期較長,且受水流、
36、潮水影響較大,因此需要一支施工經驗豐富、技術力量雄厚、有資質、有業績的施工隊伍。根據工程規模,目前具備上述能力從事水上施工的這類承包商國內有數家,各承包商設備齊全,施工經驗成熟豐富。綜上所述,本工程的自然條件、基礎設施條件等建設條件均良好,同時在一期、二期的設計與施工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工程經驗,建設三期工程在技術上完全可行的。第4章 技術標準和建設規模4.1主要依據規范(1) 城市道路設計規范(CJJ37-90)(2) 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范(GB50220-95)(3) 城市橋梁設計準則(CJJ11-93)(5) 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 (JTJ02189)。(6) 港口工程混凝土結構設計
37、規范(JTJ267-98)(7) 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JTJ02385)。(8) 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 (JTJ02485)。(9) 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 (JTJ00489)。(10)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J 041-2000)(11)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驗收規范(GBJ97-87)(12)瀝青路面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092-96)(13)柔性路面設計參數測定方法標準(CJJ/T59-94)(14)室外給水設計規范(GBJ13-86)(15)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J214-87)(16)給水排水工程結構設計規范(GBJ69-84)(17)城市工程管線綜合規
38、劃規范(GB50289-98)(18)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城市建設部分)(建標2000202號)4.2道路設計標準(1)按城市次干道級標準,設計時速40km/h,平曲線:不設超高最小半徑為300m,平曲線最小長度70m。(2)路面結構達到臨界狀態的設計年限:瀝青混凝土路面為15年。(3)路面設計以軸載100kN的雙輪組單軸為標準軸載,各輪輪載25kN,輪胎壓強0.7MPa,單輪輪跡當量圓半徑10.65cm,雙輪中心間距3r,彎沉計算采用JN150黃河車。(4)設計沉降控制標準:30cm。4.3駁岸及橋梁設計標準(1)設計荷載:計算荷載:汽車:城,人群:4Kpa;驗算荷載:掛車-100; (
39、2)設計洪水頻率為100年一遇;(3)設計水位:設計高水位3.62m;設計低水位-1.88m;平均水位0.58m;(4)地震烈度:按全國地震帶劃分,溫州為東南沿海二級地震區東北段,該段地震強度與頻率較弱,接近三等地震區。地震部門核定本工程區地震基本抗震烈度為6度,設防烈度為7度。4.4給排水設計標準()給水管道: 工作壓力0.4MPa,試驗壓力0.8MPa。管道應進行內外防腐。(2)雨水設計流量: 按匯水面積暴雨強度及徑流系數計算。重現期為1.0年。(3)雨水管按滿流,雨水最小設計流速m/s。(4)給排水管管頂覆土應0.7m。4.4建設規模根據望江路工程規劃設計條件規劃,望江路(防洪堤三期段)
40、按城市次干道級標準,設計時速30 Km/h 40Km/h。道路西起安瀾亭,東至東方造船廠以東。整體呈東西走向,總長約1.266km。道路規劃寬度30.0m,其北側為50m80m寬的沿江行人景觀平臺,南側為建筑后退道路紅線15m寬的余地。第5章交通規劃及通行能力分析5.1交通現狀溫州市域三面環山,東部向東海開口,總體構成了三面高、東面低,逐級遞降向海圍合的陸域地形。溫州城市建成區面積為209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長度為658.49公里(中心城區道路長度為156公里),道路面積率4.85%,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的密度分別為0.16、0.72、2.74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積為7.91平方米。溫州
41、城區沿甌江呈帶形發展,現中心區道路網已基本飽和,道路高負荷度狀況向南、向東拓展趨勢明顯,道路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總體道路網密度偏低,舊城區路網等級結構不合理,主、次、支路不成系統,骨架道路往往難以勝任應有的通、快、暢交通功能。同時,隨著經濟與社會發展使城市用地不斷擴展,溫州各區之間的交通聯系更為密切,但是現有方格網道路布局形態中,主干道(包括過江通道)兩側缺乏獨立成系統的次一級輔助路網,內部丁字路口多,層疊連接產生路網上匯集交通的蜂腰,對用地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本工程位于甌江南岸,屬于溫州老城區,老城區道路由于漫長的形成過程,功能較為混亂,路幅狹窄,丁字路口居多,路網布局結構存在明顯缺陷,制約城市
42、用地發展。5.2交通建設規劃根據溫州市城市交通規劃,溫州市交通規劃的目的是促進溫州市以及周邊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有利于溫州老城區、行政中心區、知識園區等各分區功能的實現。與城市綜合運輸相適應,促進城市綜合運輸體系的形成。必須從城市發展戰略高度上,從政策、體制、資金、建設、經營、服務等各個環節對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建設給予保障。減少溫州市的環境污染,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規劃的道路網絡需要在數量和空間結構上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結構布局。加強城市各片區間和甌江兩岸城區的交通聯系,注重快速路的建設和支路網的完善,加強城市道路交通與對外交通場站設施間的銜接,強化溫州市的區域交通樞紐的地位;并以道路建設帶動城市建
43、設,適當提高城市道路網密度,疏解市中心區交通,整理改善老城區的道路網,同時兼顧傳統特色保護;研究城市軌道交通的可行性。圖3溫州市城市中心區道路網規劃圖中心區道路整治要充分考慮原有道路網的骨架,對有歷史文化價值的道路和街區要加以保護;理順現有道路功能,合理組織機動車與非機動車交通,適當組織單向交通;結合老城區商業設施的布局,設立步行道路系統;對原有狹窄道路有重點堤打通瓶頸路段、拓寬取直,改善道路線形與斷面形式。望江路位于溫州老城區,規劃作為沿甌江南岸一條城市交通生活性次干道。道路西起安瀾亭,東至東方造船廠以東。整體呈東西走向,總長約1.266km。道路寬度30.0m,其北側為50m80m寬的沿江
44、行人景觀平臺,南側為建筑后退道路紅線15m寬的余地。5.3道路通行能力分析1、設計小時通行量根據溫州市城市交通規劃,調查了102個路段,統計了不同類型的機動車、非機動車在6:30-20:30時段內的流量。將各種流量折算成當量流量,貨車占全市機動車當量流量的32.8%,出租車占32.7%,單位以及私人小汽車占16.6%,摩托車占16.1%,大中客車占1.7%。以個體數量計,出租車數量最多,貨車次之,摩托車居第三,其次是單位及私人小汽車,再次是大中客車。溫州市的機動車流量時辰分布較均勻。相對而言,非機動車流量隨著時間的變化有明顯的峰值,早高峰7:00-8:00,晚高峰17:00-18:00。高峰時
45、段內,黎明路東西段、人民路、雪山路、馬鞍池路、城南大道、過境路、飛霞南路北段斷面機動車流量較大,在1000輛/小時以上,過境路達到1500輛/小時以上;雪山路、馬鞍池路的方向不均勻較明顯。由以上調查,望江路作為城市次干路,呈東西走向,吸引的交通流量相對較大,綜合考慮現狀和發展,其設計年限平均日交通量Nda考慮為12000pcu/d。根據城市道路設計規范,確定車道數的設計小時交通量按下式計算:Nh=Nda*k*。式中Nh設計小時交通量(pcu/h)Nda-設計年限的年日平均交通量(pcu/d)k-設計高峰小時與年平均日交通量的比值主要方向交通量與斷面交通量比值根據規范,值可取11,值可取0.6。
46、Nh=Nda*k*=12000*0.11*0.6=792(pcu/h)2、道路通行能力分析根據城市道路設計規范,一條車道可能的通行能力Np為:計算行車速度(km/h)50403020可能通行能力(pcu/h)1690164015501380望江路規劃設計行車速度為30(km/h),根據不受平面交叉口影響的機動車道設計通行能力計算公式:Nm=c*Np式中Nm一條機動車道的設計通行能力(pcu/h)c 機動車道通行能力的道路分類系數,城市次干道可取0.85。 Nm=c*Np0.85*15501317(pcu/h)第6章基礎設施工程方案6.1道路工程1 、道路平面望江路西起安瀾亭,東至楊府山桃花島,
47、其規劃道路紅線寬度30m,整體呈東西走向,全長6.98km,其中三期工程范圍長1.266km。全線平面線型控制坐標,紅線控制,道路周邊規劃道路網,規劃交叉口坐標均按建設單位提供的規劃路網執行。三期工程范圍的道路線形上規劃2處平曲線路段,半徑分別為1500m、2000m,均位于一般路段上,按照40km/h的設計時速均不需進行路段超高與加寬的設置。道路結合沿線的大型公建場所出入口、公園、廣場碼頭等進行緊密銜接,做到其開口與道路過渡自然,交通渠化合理。2 、道路橫斷面根據規劃,望江路(安瀾亭-楊府山桃花島、以下簡稱望江路)道路規劃寬度30m,其北側為41m60m寬的防洪堤平臺,南側為建筑后退道路紅線
48、15m寬的余地。根據以上橫斷面設計原則,結合本道路規劃實際情況,橫斷面分配由南至北為:5m(人行道)+22m(機、非混合道)+3m(人行道)=30m南側5m寬的人行道可結合建筑后退道路15m寬的余地統一實施,北側3m寬的人行道將作為防洪堤的過渡性行人道。道路設置2雙向排水橫坡。圖4道路結構橫斷面圖3、道路縱斷面(1)道路縱斷面(車行道中心線頂)標高為5.0m。(2)與其它道路路面標高的高差,在規范允許的坡長范圍內以一定的縱坡接順,并在變坡處設滿足規范要求的豎曲線。但本次設計由于暫缺設計資料,全線暫以全線平坡路段考慮。(3)平坡路段均在機動車道內側設鋸齒形邊溝,并保證鋸齒形邊溝的坡度不小于0.3
49、%,在最低點設雨水進水口。5、道路結構回填實體路基采用新建駁岸后回填至設計標高。填土路基的實施寬度為(3.0m人行道+22.0m車行道+5.0m人行道)30.0m范圍。沉降控制標準:在路面的設計使用年限內所發生的沉降為工后沉降,依據城市道路設計規范和公路軟土地基路堤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的規定,確定軟土地基的容許工后沉降標準為:主、次干路一般路段容許工后沉降0.3m。4、路面結構(1)路面結構比選結合項目所在地實際情況,本項目選用瀝青混凝土路面。瀝青混凝土路面相對水泥混凝土路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優點:a. 瀝青混凝土路面行車舒適、噪音低;b. 瀝青混凝土路面維修、養護簡單;c. 瀝青混凝土路面對軟
50、土路基的適應性好。當然瀝青混凝土路面也存在不足,比如使用壽命短,單位造價相對高于水泥混凝土路面,并且施工技術相對復雜等。(2)路面結構組合:行車道:3cm細粒式瀝青混凝土,6cm粗粒式瀝青混凝土,6cm瀝青碎石,30cm水泥穩定碎石基層,20cm級配碎石墊層。人行道:高強彩色聯鎖塊鋪面6cm,3cm中粗砂找平層,20cm水泥穩定碎石墊層,10cm級配碎石墊層。7、地基處理(1) 地基處理方案本工程基本臨甌江邊緣走向,軟土層很厚且分布很廣,由于軟土含水量大、壓縮性高、強度低、固結時間長等特點,且本工程填土路基回填高度較大,最高可達7.3米。若不采取特殊措施處理,會產生路堤側向滑移、失穩,工后殘余
51、沉降量很大影響道路正常使用等問題。為使道路的沉降絕大部分在施工期中完成,并增加路堤的整體穩定性,本工程擬采用插塑料排水板堆載預壓的方法進行加固,考慮到缺少堆載料,因此決定采用插塑料排水板真空預壓聯合路基填土堆載法進行地基加固,以加快進度、縮短工期。排水板采用C型塑料排水板,間距100cm,正方形布置,打設深度為打穿-2層含粉砂淤泥或層淤泥質粉質粘土。本工程平均潮位為+0.58m,因此地基施工作業面高程確定為+1.5m。地基加固施工一般順序為:a. 拋填砂墊層1.0m;b. 施工駁岸板樁墻 (即+0.5m標高);c. 澆筑板樁墻承臺及擋墻;d. 打設塑料排水板;e. 拋填土至+1.5m;f.打設
52、除板樁墻側以外的三側密封墻,縱向按1.3萬m2/塊進行分塊打設。密封墻由兩排70cm泥漿攪拌樁組成,泥漿攪拌樁深度要求進入-1淤泥夾粉砂層。g.埋設濾水管及監測儀器;h.鋪設三層聚乙烯薄膜作為真空密封膜;i.開始抽真空,要求膜下真空度穩定在80kPa以上。j.鋪設裂膜絲經緯同向機織土工布,保護密封膜不被上部的堆載料和施工機械損壞;k.拋填土80cm;l.分層回填山皮石或石渣至+5.0m;m.穩壓75天;n.場地整平至路基設計標高。(2)沉降分析按上述地基加固方案,分別按C5、C9、C15鉆孔資料對路堤進行了沉降分析。a.沉降計算方法沉降計算采用分層總和法。b.壓縮層厚度由于本工程范圍內地基土為
53、大厚度軟土地基,因此壓縮層厚度為整個覆蓋層厚度。c.固結度加固范圍內土層固結度按砂井固結理論計算,對加固深度下土層,固結度按一維固結理論計算。d.計算結果路堤地基沉降估算結果注:表中沉降值包括計算的主固結沉降并考慮次固結沉降。8、駁岸結構(1) 駁岸設計原則本路段駁岸,其主要的功能為攔道路內側的土體,保證路堤的穩定,其頂高程不以洪水位控制,不具有防洪功能。但考慮到本工程與防洪工程關系密切,駁岸設計過程中,需考慮與防洪堤的結合及與道路之間的防滲問題。(2) 駁岸結構道路頂高程為5m,天然泥面-2.28-1.77m,填土高達6.777.28m,為了保證路堤穩定和減少路堤對碼頭樁基的影響,駁岸采用斜
54、頂樁板樁承臺結構。承臺每個分段36m長,寬4m,厚1.5m,承臺底標高0.5m,擋墻頂寬0.5m,底寬0.8m。為減少承臺水平位移對碼頭平臺的影響,標高1.57m處設小跨簡支梁擱置碼頭橫梁和擋墻之間,擋墻上的擱置長寬為30cm。密排鉆孔灌注樁采用長短錯開布置方式:長樁均進入卵石層12m,地質區段C1C14短樁進入6層23m;地質區段C14C25短樁進入4層23m。灌注樁直徑800mm,間距900mm。斜頂樁采用800PHC管樁,間距均為4m,樁尖進入卵石層,與碼頭樁基錯開布置。下表是駁岸計算結果表,荷載考慮了填土土壓力、汽車引起的土壓力以及剩余水壓力。駁岸樁基內力及水平位移表斜樁板樁承臺組合N
55、max(KN)Mmax(KN.m)Nmax(KN)Mmax(KN.m)Uxmax(cm)一(彎矩最大)-882965/-447-180701/-399-2.25二(軸力最大)-1025935/-437-260685/-393-2.24以上計算結果可以看出,斜樁采用800PHC管樁已能滿足承載力和抗裂的要求。計算中未考慮填土沉降對板樁的負摩擦力的影響,板樁實際內力要比表中大。(3) 沉降及防滲防洪堤平臺及駁岸均為樁基礎,樁尖均進入良好持力層一定深度,沉降很小,可忽略不計。本工程段百年一遇高潮位為5.66m,防洪堤平臺結構頂高程為4.30m,道路結構及駁岸頂高程為5.00m,有一定的水頭壓力,故在
56、結構縫和駁岸后方均采取了有效的止水和防滲措施,且高潮位持續時間較短,基本不會出現滲水現象。9、工程實施進度根據溫州市望江路總體建設計劃及本工程的工程量、施工強度等情況,道路(回填路堤方案)及駁岸施工工期為18個月。其施工進度見下表: 編號名 稱月 份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施工準備2駁岸樁基施工3板樁墻前外側拋石護底4填土至+0.5m5打設板樁墻內側旋噴樁6老駁岸拆除7澆筑駁岸板樁墻承臺及擋土墻8駁岸內側拋填砂至+1.5m9打設塑料排水板10鋪設塑料膜及濾管等抽真空裝置11真空預壓12分層回填山皮石或石渣至+5.0m13路基整平14道路附屬設施及管線施工15 路
57、面施工16竣工驗收6.2景觀工程、概述本工程作為溫州市防洪堤濱水景觀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段的設計以“溫州市江濱路防洪堤暨濱水景觀”總體方案設計為依據,體現總體構思中將濱江景觀帶作為“記載生長痕跡的記憶膠片,是走向未來的城市生長線”的立意主題。總體構思明確了“以反映溫州的過去、現在、未來”的設計主線。在布局分工中,本段承擔著反映溫州漁獵文化與海洋文化的重任,與其它地塊一起體現復合型的溫州文化特征。設計地塊的起點位于溫州古城西北角,緊依甌江。“甌維古國,因水著稱”,山水中的溫州自古以來就與水結下不解之緣。與之呼應,溫州的發展與船亦有密切聯系。先民過著漁獵生活,在與自然界進行斗爭的歷程中,創造和發
58、展了獨具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周易系辭下有“刳木為舟”的記載,而后發展至各式帆船、機帆船,直至近代的大型鋼鐵船。從遠古之舟到近現代之船,設計找到反映溫州過去、與船相關的落腳點。在以船為主線的同時,還可將與船相關的素材加以體現。如遠古之漁網、石奔,近現代之錨、帆、桅桿、齒輪等,豐富設計內容,充實設計內涵,綜合烘托不同時代海洋文化的氛圍。2、景觀方案根據設計構思,本段道路結合防洪堤平臺綠化的景觀主題為 “古韻之舟”,以反映溫州遠古的漁獵文化為主線,設有“歷史印跡”、“桅桿廣場”等節點。(1)“歷史印跡”節點位于道路最西端,綠化帶設計以自然形態的廣場鋪裝為底,設有小型水面,水、陸交接處嵌刳木舟,反映先
59、民的漁獵生活,點明場地主題。為豐富場地的豎向變化,完善場地的標志性與歸屬感,在鋪裝地坪上設有“天幔”雕塑,雕塑以竹竿(銅制)為支柱,以漁網為“天幔”,雕塑與刳木舟一起組成場地內協調統一的主景。(2)“桅桿廣場”節點自“歷史印跡”向東,為“桅桿廣場”節點。本節點的處理以舟、帆船的衍生物為主題。布局上以樹蔭廣場為中心,西側設休息長廊與服務用房,東側場地上設桅桿形態雕塑作為場地的主景。、綠化綠化作為為空間環境的基調,綠化設計一方面考慮塑造沿南側城市道路的空間進退變化,另一方面考慮塑造內部的空間圍合、體現內部各節點的氛圍意境。同時充分結合周邊自然地形地貌,行人景觀平臺、廣場區等的主要綠化帶和綠化片區,
60、構成一個完美的空間景觀。綠化設計中考慮點、線、面的結合,“以點帶線,以軸帶面”,規劃綠地景觀系統由行人景觀平臺、建筑后退道路紅線寬度區域、街區點狀綠地構成。隨著季節變遷,調整花卉和綠化造型的品種,做到層次鮮明、四季常青,季季有景的景秀園區,實現道路的“綠化、美化、彩化”。道路兩側的綠化帶可以按不同區塊性質用地,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以豐富景觀。而街區點狀綠化可采用多樣性,各具綠化特色,增加觀賞性和識別性。重視河道水體的綠化布局,使道路、綠化、水體融于一體。河道兩側應對駁坎形式、綠化布置以及休閑道路做通盤考慮,以求得美觀、和諧、親近,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綠化素材以鄉土樹種為主,種植方式以自然
61、式為基調。樹種的選擇搭配在考慮季相變化的同時,做到常綠、落葉結合,速生、慢生結合,喬、灌、草結合,同時強化防風樹種的選擇運用。主要苗木品種選擇有:香樟、桂花、小葉榕、海棗、蒲葵、魚尾葵、羊蹄甲、銀杏、玉蘭、羅漢松、合歡、無患子等。注意綠化不得遮擋路燈照明。交叉口綠化設計不得影響交通安全與通暢;交叉口范圍內以及機非分隔帶,中央分隔帶的綠化不得影響視距三角形;綠化布置不得影響行人過街;行道樹的樹干及枝葉不得侵入道路界限,不得遮擋駕駛員對交通信號燈與交通標志的視線。非機動車道與人行道間以行道樹、花壇、雕塑小品、休閑座椅、電話亭等進行軟性分割。每隔20-40m設置垃圾箱及路燈。6.3管線工程1、管線布
62、置一般原則工程管線綜合以各專業單項工程管線的規劃資料為依據,并在此基礎上繪制綜合管線圖,解決主干管線布置問題。各種管線要采用統一的城市坐標和標高系統。考慮到路面雨水的排除及消防要求在道路范圍內僅設置雨水管和給水管,其他各專業管線由地塊支路或市政南北走向道路(如:飛霞北路、府東路、車站大道等等)敷設。考慮到沿江景觀帶的用電及通信需求在市政南北走向道路路考與本工程道路交叉口處設置電力、通訊過街管,管線穿越擋土墻時需采用適當的防水措施,并在橋梁設計時考慮管線的橫穿。管線綜合布置應與總平面布置、豎向設計和綠化布置統一進行。應使管線之間或管線與建筑物、構筑物之間的水平間距在平面上及豎向上相互協調,緊湊合
63、理,有利市容。根據溫州市規劃局關于道路綜合布置的規定,考慮到既要在平面和高程設計上避免矛盾,又要考慮到施工過程中的相互影響及維修中不互相妨礙,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且需滿足各種管線最小水平凈距和地下管線交叉時最小垂直凈距的規定。規劃道路下面的工程管線,首先布置在人行道與非機動車道下,其次才將檢修次數較少的管線布置在機動車道下,且盡可能使管線布置于主車道以外,以求維修便利,不影響交通。管線綜合布置時,干管應布置在用戶較多一側或將管線分別布置在道路兩側。2、給水工程根據溫州市供水專業規劃(送審稿),考慮到本工程給水管主要作為聯網管線并需滿足城市消防要求,通過水量計算,初步確定望江路給水干管管徑為D
64、N400,但下步設計需與溫州市供水專業規劃協調一致。過街支管水量主要考慮道路北側80米綠化景觀用水、碼頭沖洗用水、碼頭船泊用水等。過街支管管徑暫定為DN200,管位主要設置于路口和埋地路段,下階段需根據綠化景觀設計、碼頭設計等進行調整。南側給水支管主要考慮地塊用水的聯網進水,并為沿江的高層建筑提供良好的消防用水條件。3、雨水工程依據城市道路總體規劃布局和自然地形、地貌、河道及水閘情況及規劃道路等因素,考慮采用組織分區排除雨水,并以就近排放內河或規劃雨水泵站為原則進行設計。望江路紅線寬度為30米,考慮設置一根雨水干管。本工程雨水排水范圍暫定為道路及道路南側50米地塊。道路北側綠化景觀帶標高為6.
65、00米標高較高考慮自行排水。道路南側50米以南地塊考慮就近排入內河,避免因雨水回流至本工程雨水管造成本工程雨水管道標高加深和管徑加大。雨水設計以就近排入內河為原則,盡量避免直排甌江。因受甌江潮水位的影響,雨水管道直排甌江需設防潮門或閘門來控制,高潮位時關閉,低潮位時開啟,不利于雨水順利排放,且難以控制和管理,道路沿線設有高標準防洪堤,若防潮門或閘門控制不好,將對城市防洪造成一定影響,為提高城市防洪標準出口處需設雨水泵房。同時,為減少工程投資和經常性運行費用應盡量少設雨水提升泵站。一方面雨水泵站造價高;另一方面還需增加運行費用的開支;另外,還帶來管理上的負擔。雨水系統設計盡量利用已建管道, 雨水
66、盡量就近排入內河,少設泵房,減小工程投資。沿線雨水管近期考慮到水閘尚未建設或河道兩側綠化帶尚未形成,雨水暫時直接排河,并在出水口上設防潮門和水閘,并加強維護管理,確保防潮門和水閘的使用功能。遠期雨水管沿河道兩側綠化帶或道路向南排至水閘內內河排放。6.4 土地利用和拆遷本工程道路總面積約40000m2,由于位于溫州老城區,因此征地和拆遷工程量相對較大。建設單位可根據國家政策,配合道路沿線土地資源的開發,有步驟、分階段完成土地利用和拆遷。第7章工程環境影響分析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改善投資環境,方便居民出行等。但在施工期、營運期也會不可避免的對環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在項目
67、實施前對這些負面效應進行分析預測,突出有效的防止措施,可以大大減輕這些負面影響7.1 分析依據和標準(1)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計規定(87國環字第002號文)。(2)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3)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4)城市港口及江河兩岸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1133989)(5)建筑施工場界噪聲標準(GB1252390)(7)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8)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7.2 控制目標(1) 大氣污染:控制大氣總懸浮微粒(TSP),達到國家三級排放標準,0.5mg/Nm3(日平均),0.3mg/Nm3(年平均)
68、。(2) 噪聲:交通干線兩側穿越城市內河航道兩側,白天70dB,夜間55dB。(3) 污水、防止對江水水質污染,控制目標為國家三類標準(GB30971997)。7.3 道路建設對環境的不利影響1 、施工期對環境的影響()水土流失在自然條件下,降水所形成的逕流會沖走一些土粒,因土體有良好的植被保護,水土流失緩慢。但在施工過程中的開挖、搬運、堆碼過程中破環了原有的植被覆蓋,遭到沖刷后會帶走大量土粒,污濁水體,堵塞河道。(2) 材料運輸過程帶來的公害在建筑材料運輸過程中,大量使用汽車和拖拉機,尤其是一些建筑材料的粉層顆粒,如石灰、粉煤灰、水泥等,由于封閉不嚴,在氣流吹動下,會產生跑、冒、滴、漏現象,
69、破環區域環境、影響周邊居民生活。(3) 施工機械產生的噪聲道路工程使用的機械一般有挖掘機、打樁機、攪拌機、壓路機等。筑路機械施工噪聲具有突發性、不規則、不連續、強度高等特點。對附近居民正常生活帶來影響。(4) 瀝青拌和產生的污染根據杭州近郊瀝青拌和廠實測,瀝青拌和時排放的粉塵每小時可達13.9Kg,其中THC0.68kg/h,3.4苯并篳3.73mg/h,污染情況較嚴重。(5) 瀝青拌和產生的污染公路建設屬大型開發建設項目項目,在施工過程中對地表的開挖,渣土的運輸、施工填筑均會對周邊景觀造成破損,于周邊青山綠水很不協調,產生視覺干擾。2、運營期對環境的影響(1)交通噪聲交通噪聲最根本的是汽車本
70、身及其組成的車流,汽車噪聲聲源是發動機噪聲、排氣噪聲、進氣噪聲、冷卻風機噪聲、道路激起的車體震動噪聲、輪胎滾動摩擦噪聲等。根據對杭甬高速公路的噪聲實測,當交通量大于1000輛/小時,距公路路肩60的噪聲達到60dB,200處達到55dB,是道路沿線對噪聲敏感區產生一定影響。(2)汽車廢氣汽車排放的廢氣中,主要污染因子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鉛等,汽車在排放污染源的數量種類,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包括汽油的品種、汽車的載重量、發動機性能,道路條件登。(3)突發性交通事故產生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質泄漏對環境的破環。7.4污染治理措施1、建設期污染治理措施(1)在靠近居民區、學校等噪聲敏
71、感區段施工時,對于施工過程由于作業機械引起的機械噪聲,除了設備本身采用低噪聲、節能型設備外,還應嚴格按照建筑施工場界噪聲標準(GB1252390)標準執行,盡量安排在白天作業,嚴格控制夜間作業時間,禁止夜間10點以后進行影響市民休息的作業噪聲。(2)瀝青加工建議采用有大氣污染防護設備的進口大型瀝青混凝土混合機,加工設備應安置在下風向。(3)施工過程中的廢水,盡可能沉淀后排入水體,絕不允許排入附近已建的雨、污管道,更不允許在居民區內就地亂排,污染環境。(4)為保護自然景觀,對開挖地面應進行修復,補景,盡量恢復原有景觀風貌。2、交通噪聲治理措施在沿線道路兩側種植綠化,綠化對環境的凈化較好的心理效果
72、,又可起到小范圍調節氣溫、改善氣候、提高地區的空氣環境質量和防止噪聲等環保作用。通過研究證明,疏松的樹木群比成行的樹木更能抑制噪聲,所以在綠化種植時可使樹木分布錯落有致,樹冠高低搭配,喬、灌木相結合。此外植物對大氣凈化還能起到過濾粉塵、吸收有害氣體的作用。植物葉面粗糙不平或多絨毛,從而提供了吸附大量粉塵的條件。主要苗木品種選擇有:香樟、桂花、小葉榕、女貞、蒲葵、魚尾葵、羊蹄甲、銀杏、玉蘭、羅漢松、合歡、無患子等。3、汽車廢氣治理措施汽車排放廢氣正處于人的呼吸帶,汽車排放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必須采取立法等強制性措施來限制汽車排放量,使用無鉛汽油,所用新車都應配備尾氣凈化裝置,減少大氣污染物
73、排放。7.5 環境管理與監測根據交通部有關環境監督管理條例,港區需設專職環保機構和管理人員,由于該工程是由溫州市江濱路工程建設指揮部負責籌建,建議在該項目實施過程中貫徹執行“三同時”,實行濱江防洪堤、濱江道路和綠化景觀統一管理,制定該地區環境管理規章制度,協調環境監測機構工作,定時、定點進行大氣、噪聲、水質的監測工作,使該地區保持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第8章工程管理8.1 管理機構本工程既是市政工程,又是水利工程。由于該段道路和江濱防洪堤路堤結合統一建設,沿線交叉道路又較多,且有客運碼頭、軍分區船隊碼頭、管理碼頭以及周轉碼頭等碼頭,從而增加了對該段道路進行管理的難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道路管
74、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堤防工程管理設計規范,綜合考慮該段道路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及工程特點,需要對各有關部門和單位進行統一的協調來對本段道路進行管理。因而望江路和城區防洪堤建成后將設置專門的管理機構(如溫州市江濱路管理處)來對整段濱江道路和防洪堤進行管理,來確保道路的暢通運行和防洪堤的正常運行。建議對于本段道路應具體安排2名專職人員對其進行監管,來統一協調工作,各有關單位各安排1名人員來配合管理機構的管理工作。防洪堤管理機構應配置一定的管理設施、儀器設備、機械設備。臺汛期間,管理機構應由市防汛辦統一調度指揮。8.2 管理運行城市道路的管理,應遵循“統一規劃、配套建設、協調發展和建設、
75、養護、管理并重”的原則。加強日常養護,隨時維修,修重于搶。保障城市道路完好,充分發揮城市道路功能,促進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道路管理條例并結合本工程的特點,其管理范圍為:(1) 道路,包括車行道及人行道;(2) 沿線道路交通附屬設施;(3) 沿線綠化景觀。8.3 管理工作內容道路工程管理工作主要包括:(1) 檢測觀測為了及時了解道路路基及駁岸在施工和使用期間的沉降、位移、等狀況,需進行日常檢查和定期檢查,汛期更要進行特別仔細檢查,做好工程觀測項目記錄,觀測資料應保持系統性和連續性。施工期間可根據觀測資料,控制施工加荷速度,以便及時調整設計方案,觀測點的布設以及觀測要求在施工
76、圖階段設計。具體觀測項目有:防洪堤內外水位的觀測、路基表面沉降觀測、駁岸水平位移觀測等。(2) 管理養護定期對道路進行養護、維修,確保養護、維修工程的質量,消除隱患。道路上的各類管線的檢查井、箱蓋,各種交通標志及道路附屬設施,應當符合城市道路養護規范。因缺損影響交通和安全時,應當及時補缺或者修復。 (3) 防汛臺風、汛期對堤防工程影響極大,管理機構應對相關的單位進行統一協調,及時做好本工程的防汛搶險工作,保證汛期工程安全。第9章投資估算及資金籌措9.1投資估算編制依據(1) 浙水建(2000)46號頒發的浙江省水利水電工程費用定額及概(預)算編制細則。(2) 浙水政(1998)400頒發的浙江
77、省水利水電建筑工程預算定額;浙江省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機械臺班費定額。(3) 交通部交水發(2004)247號文批準的沿海港口建設工程概算預算編制規定及其有關配套定額。(4) 溫州市建設局溫建建(1999)276號文件新計價依據精神。9.2基礎單價9.3費率(港口定額)(1) 其它直接費:按3.881%計(2) 間接費:按8.706%計(3) 企業利潤按7%計(4) 三稅稅金按3.44%計(5)其他a) 建筑工程中防洪堤平臺、碼頭、駁岸參照港工定額計算,總估算中的臨時工程費和獨立費用參照水利定額計算。b) 基本預備費按5%計。c) 設計費、施工圖預算編制費、竣工圖編制費按計價格200210號文計算
78、。9.4工程估算(詳見總估算表) 本工程投資估算:13912.9044萬元9.5其他說明(1)本工程預制構件按固定預制場生產考慮,在打樁和預制構件安裝中已包括了構件運輸費。(2)本工程總投資不含碼頭拆遷周轉所涉及的政策處理費用,新建碼頭的鋼囤船、鋼撐桿、鋼引橋等投資,但新建碼頭的水工部分投資已列入。9.6資金籌措設想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必須要有充足的資金作為保障。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積極采用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籌融資方式。本工程既是市政工,又是水利工程程,建設所需費用除來源于溫州市財政專項撥款外尚可考慮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多方面籌集建設資金。1、努力爭取國家、省投資或補助投資 基礎設施項目許多屬于
79、公益性項目,耗資巨大,建設資金的籌措十分重要。對列入國家和省計劃的重大項目,要千方百計地爭取國家、省和有關部門支持。一要爭取各種優惠政策,二要爭取各方面的投資、撥款、補助等,三要爭取各類低利率的信貸資金。、充分利用市外、國外兩個“外”資 一是利用溫州區域經濟市場發育早的特點,出臺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國內的外地資金,參與溫州的經濟建設。二是依靠我市投資環境日臻完善的條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多方式地吸引外商、外資投資。三是采取基礎設施BOT 等建設方式與國際投資方式接軌。、盤活存量,轉變資金運轉方式 對基礎設施項目從單純依靠資金的增量,轉變到既要保持增量資金的穩定增長,又要努力盤活存量來籌措建設資金
80、,可隨時將部分已建成的基礎設施如供水、橋梁、道路等出讓或部分出讓股權、經營權,收回資金重新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以求滾動發展。、繼續增強財政、信貸資金的功能 不斷增加財政建設資金來源,建立財政貼息制度,把一部分財政撥款或財政信貸轉為對基礎設施項目的貼息資金。充分運用信貸資金,搞好與固定資產投資計劃的銜接。5、積極推行股份制,廣泛吸引社會資金 對有明顯經濟效益的建設項目,實行企業化管理,政府不再給予政補助,采用多方合作、多元投資、舉債建設、股份經營的辦法,建立股份制的項目業主公司,明確權利、責任,規范動作。第10章社會效益分析本項目是一項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其特點決定了投資活動主要是為社會提供使用價值
81、和其它有用的效果,而不是為了獲取投資利潤,因此其投資效益主要體現在其社會效益上,而不是體現在盈利性上。本項目的社會效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提高城市防洪能力本項目的建設將完善城區的基礎配套設施,濱江高標準防洪堤的建設,提高了城區的防洪能力,使防洪標準提高為100年一遇。在汛期使城市各行各業受到有效保護,減少房屋建筑、公共設施、人民財產因洪水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2、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升城市競爭力隨著本項目的實施完畢,城區不僅規劃合理,而且景觀更加優美,城市的生態環境也可以隨之得到極大的改善,不僅使居民生活在如詩如畫的環境中,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而且也提高居民“生態城市”、“可持續發展
82、”的觀念。通過本項目建設可以顯著的改善人居環境,提升溫州的城市面貌、從而大大加強城市的綜合競爭力,使溫州成為浙南閩東乃至更大范圍城市裙中的“領跑城市”。3、吸收各類投資,促進經濟發展本項目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可以直接帶動建筑業、房地產、旅游業等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并通過乘數效應,增加國民收入。本項目建設完成后,可以完善基礎設施,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和民間資本投資。隨著新的濱江景觀帶的形成,可以迅速提升本區域的土地價值,帶動沿線土地開發和城區建設,形成新的城市綜合新區。4、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本項目建設規模較大,需要投入各行各業大量的建設人員。項目的實施將促使周邊房地產業、商貿及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提供數量可觀的就業機會,從而吸收大量的農村富裕勞動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再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