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項目建議書 一、項目提出的背景 為進一步加快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的轉變步伐。近年來我縣把發展畜牧業作為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的重中之重,穩步發展草原畜牧業,加快發展農區畜牧業和城郊畜牧業,培育壯大特色養殖業,積極推廣專業化養殖,大力發展規模化經營。依托312國道,結合各地區特點,充分發揮牧民定居點的綜合效益,加快飼草料地建設和養殖基地建設步伐。在古爾圖牧場建立絨山羊養殖基地,托托鄉建立養豬基地,茫丁鄉建立奶牛養殖基地,托里鄉、八農戶農場建立種牛養殖繁育基地,大河沿子鎮、阿合其農場建立小畜育肥基地以及肉兔、馬鹿等代表的特種養殖基地。要以基地建設推動我縣畜牧業發展。在發展
2、畜牧業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注重加強和完善畜牧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和牧業科技服務體系的建設,尤其是基層鄉、鎮畜牧業科技隊伍的建設。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仍然具有濃重的自然經濟特征,處于注重外延擴大再生產增長方式,無法形成足夠的積累實行較大規模的投入,促進生產的發展。其主要表現是:生產經營粗放,生產中把增加牲畜數量、資金、勞務和改善生產條件放在首位,而科學飼養、品種改良、調整畜群結構等內涵擴大再生產增長方式常常被忽略。技術推廣進展緩慢,科技研究、推廣和畜牧業科技干部的培訓跟不上、直接面對農民的基層技術力量薄弱,致使一些先進的科技成果轉化緩慢,技術人員服務質量達不到農民的要求,特
3、別是加入WTO之后,科技性障礙將是制約農牧民收入的主要原因,為提高我縣青年農農民牧民科技素質,提高養畜水平,對跨世紀青年農民進行牧業科技培訓,并通過他們建立牧業科技示范典型,并帶動其它農牧民廣泛開展科學養畜工作,以推動精河縣畜牧業的發展。二、精河縣的概況精河縣位于新疆西北部,天山支脈婆羅科努山北麓,準葛爾盆地西南邊緣,隸屬于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以河得名,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主要由維、哈、蒙、漢、回等26個民族組成,現有人口13.5萬,總面積11280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35.5萬畝,草地面積1075.59萬畝(實際可利用草場凈面積799.04萬畝),林地163.32萬畝。縣轄兩鎮、三
4、鄉和三個國營農牧團場(古爾圖牧場已合并),境內還駐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五師所屬的三個農墾團場。精河縣經濟以農為主,農牧結合。農作物主要有棉花、枸杞、小麥、玉米、瓜果等。年產皮棉2萬余噸,每年有70%的棉花出口,是全國“棉花生產基地縣”和自治區“出口棉基地縣”;枸杞種植面積7萬畝,年產枸杞干果7000噸,多年來保持了面積、總產、品質和出口量四個“全國第一”,1998年被國農農業部評為“中國枸杞之鄉”,2002年3月獲得國家工商局頒發的原產地證明商標;畜牧業以牛、羊養殖為主,特色養殖為輔,全縣牲畜存32.1萬頭(只)。1997年底,精河縣牧民定居率達到93.6%,到2001年底675戶牧民已有65
5、3戶實現定居,占放牧戶96.7%。定居牧民3463人,戶均建有磚木結構住房100平方米,“三通、四有、五配套”基本齊全,逐步實現了牲畜飼養過程中“兩不轉”。所有定居牧民都建有棚圈,其中永久性棚圈570座,定居點建設有塑料暖圈379座,飼草料基地規劃面積12.02萬畝,平均每戶197.3畝。回憶了飼草基地建設工作,2002年共種植優質牧草5.3萬畝,在農區種植玉米2.65萬畝,小麥1.5萬畝(可復播玉米),有效解決了因載畜量過大草場退化的問題,保護了生態環境;工業初具規模,主要有鹵蟲加工、枸杞深加工、棉紡、鹽化、發電等。棉花、枸杞和鹽業構成了精河縣“一紅兩白”的經濟支柱和拳頭產品。2002年全縣
6、地方國內生產總值6.09億元(可比價,下同)較上年增長7.9%。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為4%、10.8%、11.1%,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分別為42.7%、17.7%、39.6%;地方財政收入3700萬元,較上年增長9.4%;農牧民人均純收入3162元,較上年增加252元;固定資產投資1.45億元,較上年增長11.5%;人口出生率12.6%。2002年精河縣畜牧業穩步發展,全縣牲畜年末存欄達32.1萬頭(只),其中:母畜存欄達19.2萬頭(只),占全縣牲畜存欄數的60%。牲畜存欄比上年3.1萬頭(只),年增長10.6%,其中:農區牲畜年末存欄達17.6萬頭(只),比上年增加2.64萬頭(只),
7、17.6%,增加牧區牲畜存欄達14.4萬頭(只),比上年增加1451萬頭(只),增長1%,家禽存欄68萬羽,比上年增加13萬羽,增長23%,全縣牛的存欄達3.28萬頭,比上年增加7288頭,增長28%,羊存欄達27萬只,比上年增加2.23萬只,增長9%。全縣年出欄牲畜達17.4萬頭(只),出欄率為59.9%,其中:商品畜達15.3萬頭(只),商品率為52%,肉類總產量5130噸,較上年增長15%,奶類總產量10633噸,增長31.7%,綿羊毛產量617噸,5%,噸山羊絨產量7990公斤,14.7%,禽蛋產量1420噸,增長15.4%。全縣年初應產母畜162885頭(只),總產仔畜165575頭
8、(只),繁殖成活163753頭(只),仔畜繁殖成活率99%。全縣完成冬羔配種2萬只,早春羔3.5萬只,全縣畜牧業總產值達1.2億元,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25.7%。三、培訓工程實施的有利條件1、擁有一定規模的科技隊伍。目前全縣有150余名畜牧獸醫草原技術人員,其中高級職稱3名,中級職稱30名,初級職稱80名,為本項目的實施奠定了基礎。2、積極開展科技推廣工作。近幾年來,先后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42期。其中包括“黃牛改良技術人員培訓”、“農區養殖技術培訓”、“高產牧草種植技術培訓”、“青黃貯制作技術培訓”、“養馬鹿技術培訓”等一系列專業技術培訓活動,培訓人員達3000余人,同時利用節假
9、日宣傳各項養殖技術知識,為我縣畜牧科學化發展打下了基礎。3、養殖育肥大戶形成一定的技術示范作用。今年我縣扶持育肥大戶和專業戶1605戶,這些養殖大戶大量引進優良品種。搞冷配,運用科學防疫、科學飼養等技術,初步形成高產、優質、低耗的生產管理模式,在技術管理等方面已能起到一點帶面的典型,帶動周圍農民依靠科學養畜致富。4、進一步擴大技術推廣的基礎設施已具有一定的規模。目前我縣擁有青貯窖達到2200個,暖棚360座,配種站41座,大型孵化機12臺。而本項目計劃推廣的技術均在我縣推廣多年,為成熟的技術。5、與科研院所合作的基礎。近幾年來,我縣加大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1999年與新疆畜牧科學院合作實施牛
10、胚胎移植、2001年與石河子農墾科學院合作實施羅馬尼赫爾斯肉毛兼用羊的胚胎移植,已建成羅馬尼赫爾斯羊純繁基地,目前已有12只種公羊參加配種,2002年與內蒙古家畜改良站合作實施牛胚胎移植,100頭生產母牛參加了胚胎。(二)項目實施的不利因素。1、雖然我縣近幾年加大了對牧業科技的教育推廣力度,但與生產需要相比,科技意識還需進一步加強。我縣將通過典型示范、舉辦職業班、科技培訓班等方式,讓農民切實感受到科技帶來的實惠,從而轉變觀念,加強對科技的接受推廣力度。2、牧業科技培訓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如購進電教工具科技實用教材,而縣財政困難,可通過多元化、多方式籌措,國家出一部分,縣、鄉財政補貼一部分,農民
11、自籌一部分的方式解決。3、我縣技術人員的力量相對薄弱,對高新科技及改造傳統技術,以及技術配套綜合應用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難,可通過請進來,送出去的方式,加強對技術人員的培訓,并積極與科研院所合作,推廣科技項目,研究技術配套綜合應用新途徑。四、培訓工程內、規模及方式。(一)、培訓內容:1、牛胚胎移植技術:精河縣自1999年與新疆畜牧科學院合作實施胚胎移植的成功經驗,受到廣大農牧民歡迎,同時我縣正計劃建精河胚胎移植中心、推廣此項技術。本項目計劃在“牛胚胎移植技術中心”成立的同時讓更多的技術人員和農民到外地參觀學習,了解和掌握此項技術,為在全縣范圍內應用此項高新技術奠定基礎。2、人工受精和牽引交配技術。
12、在精河縣人工受精懷胎率可達86%以上的基礎上,進一步對現有牛改良技術人員加強技術培訓,完善示范村人工受精站的基礎設施,提高人工受精懷胎率。在人工受精懷胎率較低的配種點,扶持配種專業戶,即由項目2項目對象經過技術培訓后,掌握飼養管理純種公牛(經過品種鑒定,有種畜鑒定證書)的技術,為周圍農民進行牽引交配。3、商產人工草地建植技術:在上級專業技術部門的指導下,培訓技術人員及農民掌握紫花苜蓿、籽粒莧、魯梅克斯、甘草、青貯玉米新多二號等優質牧草的選種、選育、管理、預防蟲害技術,掌握優質飼草高新技術。4、青貯、微貯及飼草料加工技術:項目區飼料豐富,飼草來源豐富,青貯技術在精河縣已推廣二十多年。項目計劃寸步
13、強化青貯、微貯技術,并加大推廣棉桿發酵技術信棉籽殼、棉籽餅脫毒及混合飼料的加工配置、使用技術。5、標準化飼養及牛、羊快速育肥技術:農牧民在長期的飼養實踐中已基本掌握了豐富的飼養經驗,在本項目中加大防疫驅蟲及全價飼料的配制應用,進一步將常規技術與高新技術配套組合,規范養殖育肥技術。6、家禽養殖及特種經濟動物養殖技術:讓農民初步掌握藍狐、呱呱雞、七彩山雞及馬鹿等家禽及特種經濟動物的飼養、防疫、治療、繁殖等技術。(二)培訓規模跨世紀青年農牧民科技培訓規模:7500人次,開辦電視講座七期,建立200戶典型科技示范。其中:1、專業技術人員320人次。2、農牧民畜牧技術人員180人次。3、養殖育肥示范戶1
14、500人次。4、青年農牧民3500人次。5、一般農牧民2000人次。(三)培訓方式精河縣跨世紀青年農牧民科技培訓工程采取分層次、多渠道、多手段、分重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培訓方式。1、采用送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加強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工作。鼓勵專業技術人員自費到區外農學院進行脫產學習,并積極選送技術精良、愿意為農牧民服務的優良技術干部到科研院所進行短期專業培訓,也可請專家、教授到精河為專業技術培訓,推廣高新技術,以使專業技術人員不斷提高技術水平,滿足社會及農牧民的需要,及時應用推廣牧業高新科技。2、舉辦農牧技術人員培訓班精河縣共有96個行政村,每個行政村選一名高中畢業生、愿意為農牧民服務、頭腦
15、靈活、政治素質高的返鄉青年農牧民及專業技術人員,利用冬春農閑季節集中到縣科技培訓中心,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教授對他們進行為期三十天培訓、分別于1月和12月分二次進行系統培訓。培訓主要內容為:(1)人工受精和牽引交配技術;(2)高產人工草地建植技術;(3)青貯、微貯及飼草料加工技術;(4)標準飼養及牛羊快速育肥技術;(5)家禽養殖及特種經濟動物養殖技術;(6)牛胚胎移植技術。通過理論和實踐培訓,使他們能掌握這些技術,并能指導一般農牧民,經過培訓考核合格后,發給農牧民技術證書。3、養殖育肥示范戶培訓由州、縣兩級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具有中、高級職稱的技術人員組成講師團的各鄉、鎮對全縣1800戶養殖育
16、肥示范戶進行為期一周的培訓,培訓重點是進一步規范科學養殖程序,并將秸桿加工、配合飼料的調制、疾病防治、防疫及快速育肥等技術組裝配套,綜合應用,創造綜合效益的典型。4、青年農牧民培訓由縣團委從全縣農村挑選3500名文化素質高的青年團員,分鄉鎮場,由縣鄉兩級畜牧技術人員對他們進行培訓。主要培訓秸桿加工調制技術、牛羊快速育肥技術、家禽及特種經濟動物養殖技術,畜禽防疫及常規病治療技術,使他們能夠掌握23牧業實用技術。5、一般農牧民牧業技術培訓由農牧民畜牧技術員回村后,在農閑季節和關鍵時節對本村農牧民進行秸桿加工調制技術、牛羊配合飼料飼養技術、家禽及特種經濟動物飼養技術培訓,使牧民家家戶戶有一個科學養畜
17、的“明白人”。6、利用廣播電視進行畜牧科技培訓聘請專家教授在電視臺開辦畜牧實用技術電視講座,并制作成8套VCD光盤分發到各鄉鎮場,購進家畜禽養殖及疾病防治系列光盤一套,在各鄉鎮村輪流播放。7、在各鄉中學利用職業教育,抽選有經驗的技術人員開展畜牧業科技職業教育。8、建立150戶畜牧業科技示范戶,以典型示范帶動周圍農牧民學科學、用科學。五、項目實施計劃信進度二OO三年:培訓7500人次。1、培訓專業技術人員120人次,其中脫產學習8人,自治區、地區級短期培訓班35人次,參加縣培訓班90人次。2、培訓農牧民畜牧技術人員150人次,計劃于二OO三年2月、7月、8月、12月間,每期1015天,合計為兩個
18、月。3、養殖育肥示范戶培訓1200人,地點各鄉鎮場于二OO三年2月、5月、11月、12月期間,舉辦4期培訓班,每期7天。4、培訓1800名青年農民,各行政村采用專業技術人員、農牧民技術人員及牧業科技示范戶每季舉辦一期47天的培訓班,培訓班可以以村或村民小組為單位。5、開辦秸桿青貯、微貯、黃貯及棉桿發酵飼料制作技術、牛羊配合飼料配制技術、牛羊科學養殖快速育肥快速育肥技術、家禽(鴿、雞)科學養殖技術電視講座六期。6、扶持125戶典型畜牧科技示范戶。二OO四年:培訓1、培訓專業技術人員140人,其中脫產學習10人次,自治區、地區級短期培訓30人次,縣級培訓班138人次。2、于二OO四年11月對150
19、名農民技術人員再培訓一次,為期20天。3、由專業技術人員、農民技術人員及典型技術示范戶對3200名農牧民在1112月期間進行為期15天的培訓。4、開辦畜禽疫病防治技術、家畜品種改良技術電視講座四期。5、建立125戶典型畜牧科技示范戶。六、資金概算及籌措(一)精河縣跨世紀農牧民科技培訓工程總投資32.946萬元,其中:1、電教設備投資:5.3萬元;72英寸電視投影機一套4.1萬元;117臺激光影碟機(VCD)已配備完畢;牧業科技光碟一套0.7萬元;投影機一套0.5萬元。2、專家教授課時費按50元/時計算,合計為2.7萬元;差旅費2.8萬元;合計5.5萬元。3、縣專業技術人員下鄉補貼費8元/天,1
20、20人次計,每年按20天計,項目實施期約需1.92萬元;農民技術員培訓補助費3.4萬元,合計5.4萬元。4、電視講座開辦費由縣協調免費播放。5、教材費:7.146萬元。6、專業技術人員及農民技術人員的培訓費用9.6萬元。(二)資金籌措資金概算32.946萬元,其中申請國家財政資金16.5萬元,占概算總額的50%。縣配套資金16.5萬元,占概算總額的50%。七、效益分析(一)經濟效益分析項目實施后,可大大提高我縣科學養畜水平,降低飼養成本,縮短飼養周期,提高畜牧業經濟效益。僅建立150戶典型畜牧業科技示范戶,通過采用先進實用技術就可減少飼養成本50萬元,經測算,實施該項目后,可提高畜牧業生產中科
21、技貢獻率810%百分點。(二)社會效益分析精河縣跨世紀青年農牧民科技培訓工程實施,把“科技興牧”方針措施落實到實處,可大大提高全縣科學養畜水平,縮短飼養周期,降低飼養成本,提高畜產品品質,通過對農牧民進行秸桿加工調制技術培訓,可大大提高秸桿利用轉化率,推動秸桿養畜工作的發展;通過對牛羊配合飼料飼養成本,縮短飼養周期,使飼養方式更科學、更合理,失去畜牧業朝“高產、優質、高效、低耗”方向發展。通過對農牧民進行家禽飼養技術培訓,促進我縣逐村養鹿、養雞及特種經濟動物的養殖業發展,增加農牧民收入,帶動畜牧業的發展,由此可知,青年農牧民畜牧業科學技術培訓工程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八、結論和建議精河縣跨世紀青年農牧民科技培訓工程實施是落實“科技興牧”方針的重要手段,旨在提高全縣科學養畜水平,進而推動畜牧業快速、穩定、可持續發展。通過對青年農牧民的培訓,使他們掌握23六先進實用的牧業技術,大力發展科學養畜,進而帶動其它農牧民逐步達到家家戶戶有一個科學養畜“明白人”。該項目具有極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潛力,應予以扶持并盡早立項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