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啪啪夜福利无码亚洲,亚洲欧美suv精品,欧洲尺码日本尺码专线美国,老狼影院成年女人大片

個人中心
個人中心
添加客服微信
客服
添加客服微信
添加客服微信
關注微信公眾號
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關注微信公眾號
升級會員
升級會員
返回頂部
ImageVerifierCode 換一換

煤炭公司煤礦0.6Mta技改整合工程水土保持監測總結報告(44頁).doc

  • 資源ID:594528       資源大小:864.97KB        全文頁數:44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 25金幣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煤炭公司煤礦0.6Mta技改整合工程水土保持監測總結報告(44頁).doc

1、目 錄1 建設項目及項目區概況11.1 項目概況11.2項目區概況21.3工程水土流失特點72 監測實施122.1 監測目標與原則122.1 監測工作實施情況143 監測內容與方法163.1監測內容163.2監測方法與頻次193.3監測時段223.4監測點布設234 不同侵蝕單元侵蝕模數的分析確定244.1 侵蝕單元劃分244.2. 各侵蝕單元侵蝕模數245 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結果與分析285.1 防治責任范圍動態監測結果285.2棄土棄渣動態監測結果295.3地表擾動面積動態監測305.4 土壤流失量動態監測結果306 水土流失防治動態監測結果336.1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動態監測結果336.2

2、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動態監測結果356.3 運行初期水土流失分析377 結論與建議387.1 水土保持措施評價387.2 監測工作中的經驗與問題39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特性表1 建設項目及項目區概況1.1 項目概況0000000000振興煤礦位于內蒙古自治區0000000000境內,行政區劃隸屬0000000000納林陶亥鎮。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1020261102213 ,北緯:392329392449 。煤礦由原來的通達煤礦、新光煤礦和一部分擴區整合而成,礦區面積3.7371km2。煤礦地質資源儲量為4.47Mt,可采儲量3.66Mt,設計生產能力為0.6Mt/a,設計服務年限5.68

3、年。工程設計總投資6550.81萬元,方案設計施工期為2007年12月2008年5月。礦區交通以公路為主,汽車運輸。礦區位于0000000000原新廟鎮西南,距新廟鎮約5km,距包府公路約9km。礦井距包神鐵路沙圪臺集裝站約40km,距陜西省大柳塔鎮集裝站約20km,向北距鄂爾多斯市東勝區約60km,交通運輸條件比較方便。煤礦工程特性見下表: 表11 工程特性表項 目內 容1.項目名稱0000000000振興煤炭有限責任公司煤礦0.60Mt/a技術改造整合工程2.建設地點0000000000納林陶亥鎮3.建設單位0000000000振興煤炭有限責任公司4.工程等級級5.建設性質技改整合工程6.

4、開采境界礦區面積3.7371km2,礦區由7個拐點組成,露天可采儲量3.66Mt。7.建設規模設計生產能力0.60Mt/a。8. 開采計劃2007年12月正式開工,2008年5月移交生產。9.開采工藝單斗卡車工藝。10.開拓方式移動坑線形式11.排棄工藝單斗卡車工藝。12.煤種及煤質煤層屬低灰分、特低硫、低磷、特高熱值煤,煤質牌號為不粘煤。13.采煤方法機械法松煤,傾斜分層開采。14.服務年限5.68a,設計年工作日為330天,一日3班,每班8h。 15.采掘場(含內排土場)占地面積202.00hm2。16.排土場數量及規模外排土場1處,占地面積12.43hm2。17.工業場地占地0.94hm

5、2。18.道路系統占地4.61hm2。19.通信線路工程利用地方網絡。20.進度安排2007年12月2008年5月為建設期,設計規模0.60Mt/a。21.總投資(萬元)項目總投資為6550.81萬元。1.2項目區概況1.2.1地形地貌 礦區位于鄂爾多斯高原中部,地勢總體為北部高,南部漸低后形成沖溝,沖溝發育,最高點位于礦區西北部,海拔1290m,最低點位于礦區西南部,海拔1190m,最大相對高差100m,般相對高差35m。礦區范圍內地形起伏較大,切割劇烈,山頂和山脊多呈渾圓狀。區內植被稀少,地形復雜,屬荒漠半荒漠地區。受毛烏素沙地影響,區內風積沙廣布,溝谷縱橫,多為溯源侵蝕,具有典型的高原侵

6、蝕性丘陵地貌特征。1.2.2水文氣象 區內水系不發育,溝谷較深,無常年地表徑流,旱季無水,雨季在暴雨過后可形成短暫的洪流,向東流入束會川后,經勃牛川向南匯入陜西省窟野河,最終注入黃河。礦區屬典型的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主要特點是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促而炎熱,寒暑變化劇烈,風大雨少,蒸發量大。據阿鎮氣象站30年觀測數據,礦區多年平均降水量350mm,年最大降水量642.7mm(1967年),年最小降水量100.8mm(1962年),日最大降水量為115.2mm。降水多集中于7、8、9三個月,特點是暴雨多、產流快、強度大。年蒸發量為2297.42883.7mm,是降水量的78倍。多年平均氣

7、溫為6.2,1月平均氣溫-11.5,7月平均氣溫21.8,極端最高氣溫36.6,極端最低氣溫-27.9,大于10積溫為3500。初霜日一般為每年的9月底,無霜期127天。最大凍土深度1.5m,平均凍土深1.2m,凍結期為10月初至翌年4月底。冬春干旱,大風頻繁,風沙危害嚴重,風向以西北風為主,全年平均風速2.3m/s,最大風速20m/s,年平均揚沙日數為44天。1.2.3土壤植被(1)土壤礦區位于鄂爾多斯市高原的東南部。主要被廣厚的黃土覆蓋,梁峁頂部分布黃土和栗鈣土,坡中部多為黃土及黃綿土覆蓋,下部及部分陽坡多為流動、半流動沙地。栗鈣土、黃綿土的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0.4%,PH值為7.88.

8、7。(2)植被礦區植被屬溫帶南部草原亞帶,黃土高原中東部草原亞區。由于歷史上的大量開采與畜牧業的強度利用,自然植被幾乎破壞無遺,植被稀疏低矮,植物種類比較貧乏,土地趨于沙化。只有在黃土丘陵區坡度較大的坡頂或侵蝕溝壑內殘存著少量的自然植被(典型草原)的痕跡。同時受非地帶性生態環境的影響,植物種類單一。其地帶性植被為典型草原。植被平均蓋度25%,最低10%左右,最高50%,群落高度多在10cm以下,個別群落高度達60cm。區域內植被類型單一,群落結構簡單,主要植物有:小葉錦雞兒、中間錦雞兒、百里香、艾蒿、本氏針茅、短花針茅、白草、達烏里胡枝子、沙蔥、沙蓬、檸條錦雞兒及蒿類等。喬木樹種主要有:油松、

9、楊樹、柳樹、榆樹等;灌木主要有:檸條、沙棘、沙柳等;人工牧草品種主要有草木樨、紫花苜蓿和沙打旺等。1.2.4項目區所在地社會經濟情況及土地利用情況0000000000振興煤炭有限責任公司煤礦,行政區劃隸屬于0000000000納林陶亥鎮管轄。項目建設區以農業為基礎產業,牧業次之。居民居住分散,居民點多分布于溝谷低凹處。區內煤炭資源豐富,煤炭資源的開發是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本煤礦開采多年,已形成比較完整的生產、生活設施,水、電設施齊全。煤礦屬0000000000納林陶亥鎮所轄,土地利用情況主要有農地、林地、草地、水域、裸地、裸巖石礫地、未利用地及其它等。本礦區全部為荒草地,植被蓋度較低。項目

10、區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現狀1、水土流失現狀(1)水土流失防治分區根據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劃分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的通告,礦區屬于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和水土流失重點監督區。 表12 礦區所在旗土地利用現狀表(2)水土流失現狀項目所在旗水土流失現狀根據內蒙古水利科學研究院第三次土壤侵蝕遙感調查的結果,工程建設區所在地0000000000水土流失形式為水力侵蝕和風力侵蝕,水土流失面積占總面積的91.57%,其中:水力侵蝕面積占總面積的23.49%,風力侵蝕占總面積的68.08%,侵蝕模數100015000 t/km2a。0000000000水土流失現狀見表13。表13 0000000000水土流失現狀

11、表 振興煤礦水土流失現狀振興煤礦位于毛烏素沙地邊緣地帶,為侵蝕構造高原侵蝕區,井田被第四系風沙覆蓋,呈現風沙地貌景觀。根據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SL90-96),礦區所屬土壤侵蝕類型為內蒙古高原草原風蝕水蝕區,土壤允許流失量為1000t/km2a。依據內蒙古自治區第二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成果,結合礦區地形、地貌和氣候特點,確定礦區現狀土壤侵蝕類型以水力侵蝕為主、風力侵蝕為輔;土壤水力侵蝕模數為6000t/km2a,屬強度侵蝕,風力侵蝕模數2000t/km2a,屬中度侵蝕,礦區屬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和重點監督區。2、水土保持現狀及治理經驗(1)水土保持治理成果 礦區位于黃河流域的0000000000

12、。0000000000生態建設在近幾年取得了顯著成效。全旗完成人工造林14300hm2,飛播造林10800hm2,人工種草10000hm2,圍封草牧場和幼林地12000hm2,育苗220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700hm2,落實森林管護面積111333hm2。(2)主要治理經驗A工程措施:坡面治理工程有水平溝、魚鱗坑、蓄水型溝頭防護,防護設計標準為十年一遇24小時暴雨產生的徑流量。由于該地區降雨量較少,因此魚鱗坑可以起到較好的水土流失防治效果。B植物措施:適應本地區生長的樹種有新疆楊、油松、沙棘、檸條、樟子松等,適合當地的草種有冰草、披堿草、羊草、草地早熟禾等。場區主要綠化樹種采用新疆楊、

13、油松、沙棘、檸條等,花卉主要有玫瑰、黃刺玫等。C封禁治理:0000000000年降雨量不足400mm,特別是近年來連續干旱,造林種草成活率普遍降低。對難治理區實施封禁,收到了投資小、見效快的成效。1.3工程水土流失特點 水土流失特點及影響因素分析 振興煤礦技改整合工程在建設及生產過程中,由于采掘場開挖、外排土場堆土、工業場地改擴建、新修運輸道路等施工活動,對原地貌及地表植被進行了擾動和破壞,降低或喪失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加劇了區域水土流失的發生和發展。根據實地調查和對氣象因素的分析,影響礦區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氣候、土壤、植被、下墊面物質組成等;人為因素主要為礦區煤炭生產活動對水土流失的

14、影響。礦區開發建設活動對土壤侵蝕的影響比較復雜,有點狀影響(排土場),也有線性影響(運煤道路)。包括開挖、碾壓、堆填、修路等,破壞了地表植被和土體結構,打破了區域陸地生態系統的相對平衡,誘發和加速了水土流失的發生和發展,是造成現代土壤加速侵蝕的主導因素。這種人類在短時間內引發的現代加速侵蝕具有以下特點:自然條件下易于產生水土流失,礦區年降水量350mm,而且7080%集中在79月,降雨強度大,常以暴雨形式出現,使地面雨水來不及下滲,形成地表徑流,造成水力侵蝕。礦區冬春季節風大,以西北風為主,全年多風,平均風速2.3m/s,大風多集中于5月,年均大風日數1030天,大風頻繁是造成風蝕的主導外力因

15、素。.1 自然因素包括降雨、地形地貌、坡度坡向、土壤、風、地表植被覆蓋度、地質條件等,主要因素有降雨、風、土壤、地表植被。風:風是產生風蝕的主要外營力,其大小直接影響下墊面物質的運動和搬運過程,進而影響該地區風力侵蝕的強度。振興煤礦所在地屬典型的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冬兩季多風沙,年平均風速為2.3m/s,最大風速為20m/s,以西北風為主。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裸露地表及疏松的土壤在大風作用下將會產生較大的風力侵蝕。降雨:降雨強度是產生水力侵蝕最主要的外營力。除雨滴擊濺對地表產生破壞外,超滲降雨在地表匯集產生地表徑流,在重力作用下流動產生水土流失。礦區內年平均降水量為350mm,從降水量

16、的年內分配情況上看,大多數降雨集中在7、8、9月份。短歷時、大強度的降雨過程容易使工程土建施工期裸露地表及土料堆放地產生較強的水力侵蝕。土壤:土壤既是抗蝕因子又是侵蝕因子。當其它侵蝕外營力如風力、降雨等因素一定時,土壤的抗蝕能力主要取決于土壤的質地和結構,土壤顆粒質量越小、沙性越大、有機質含量越低,抗風蝕的能力越小,反之則越大。.2 人為因素 人為因素即工程建設期各種施工活動,如施工區場地平整、人工開挖回填、建筑材料堆放、施工機械碾壓和人工踐踏等,擾動地表造成植被防護能力和土壤抗蝕能力降低或喪失,引發或加劇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類型及分布振興露天礦工程水土流失有以下特點:以水蝕為主,間有季節性風

17、蝕;不同的防治分區其水土流失存在顯著差異;排土場的排棄物質組成不均一,水力、風力、重力侵蝕形式多樣;水土流失分布表現為分散型。礦區工程建設水土流失類型有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和重力侵蝕。采掘場區為水、風侵蝕和重力侵蝕,排土場區為風水復合侵蝕,以水力侵蝕為主,間有季節性風力侵蝕;其它設施施工區以水力侵蝕為主。(1)外排土場風、水復合侵蝕區外排土場是人為形成的臺階式塔狀巨大巖土松散堆積體,土壤結構、植被、地形地貌和組成物質同原地貌迥然不同,因此成為礦區水土流失的主要發生地。外排土場因其特殊的物質組成和存在形態,植被覆蓋度小,排土場平臺在秋冬、春季主要以風蝕為主,在夏季還易遭受水蝕,以擊濺、層次面蝕和沉

18、陷侵蝕為主;排土場邊坡主要以溝蝕和重力侵蝕為主并間有風蝕,易發生瀉溜與土沙流瀉、坡面泥石流、崩塌和滑坡等。 (2)采掘場風、水侵蝕及重力侵蝕區 當采掘場剝離上覆地層過程中,形成面積較大的松散裸露面。進入運行階段后,則形成低于周邊原地貌幾十米的巨大采坑。面蝕、溝蝕和重力侵蝕主要發生在采掘場邊坡和工作平臺上,以內部搬移和沉積為主,其水土流失主要存在于內部。采掘場周邊被開挖切斷的原地面匯水溝系仍可能將外部大量徑流匯入采掘場,這對采掘場的危害比本身的徑流要大得多。采掘場由于低于原地面,經常處于逆溫和內部環流狀態,以揚塵為主,風蝕比原地面要小。(3)輔助生產區以風蝕和揚塵為主輔助生產區所處地段地勢較為平

19、坦,草場植被覆蓋度約為3050%,原地貌以輕、微度風力侵蝕為主。施工期由于平整場地、建筑挖方和臨時堆土,會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基建工程結束后,以建筑物、設備及材料占壓土地和硬化為主,在原煤的儲存、運輸、裝卸以及機械設備的維修等過程中主要造成揚塵和風蝕。(4)線性工程區水風復合侵蝕新建的運輸道路、供排水管線和輸電線路,由于工程施工期為2007年12月2008年4月份,因此,施工期的土壤侵蝕形式表現為風水復合侵蝕。2 監測實施2.1 監測目標與原則2.1.1 監測目標本工程水土保持監測的宏觀目標就是為水土保持監督執法提供技術支持。具體目標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落實水土保持方案的重要環節,通過監測

20、來規范建設活動,特別是棄土、棄渣行為,督促建設單位落實水土保持方案各項防治措施;二是通過對建設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分析,掌握水土流失的特點、分布、規模,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依據和實施監督管理提供技術服務;三是評價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檢驗水土保持防治工程技術合理性及水土保持方案的科學性,為項目竣工驗收和水土保持設施運行管理提供服務。下表是水土保持方案中提出的水土流失防治目標。 表2-1 礦區水土流失防治目標項目設計水平年綜合目標生產區輔助生產區線性工程區擾動土地治理率(%)95959595水土流失治理程度(%)90909090土壤流失控制比1.51.51.51.5攔渣率(%)98989898林

21、草覆蓋率(%)30303030植被恢復系數(%)979797972.1.1 監測原則考慮到該監測項目的工作安排和實施水土保持工程的客觀情況,根據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0000000000振興煤炭有限責任公司煤礦0.60Mt/a技術改造整合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及其批復文件,以及工程建設中對原地貌的影響、水土流失發生的原因和水土流失的特征,確定如下監測原則:(1)全面調查與重點觀測相結合全面調查即對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而言,包括原地貌水土流失情況、施工過程中新增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布局和效果等進行全面調查。重點觀測指選擇能夠代表整個礦區擾動區域的水土流失類型和強度

22、的分區設地面觀測設施,連續監測水土流失變化、水土保持工程及其效益。對于本工程來講重點監測采掘場、外排土場和工業場地。(2)監測分區和監測指標相對應依據防治責任分區劃分成4個監測分區,即采掘場、外排土場、輔助生產區和線性工程區。根據監測分區水土流失及防治特點,確定相應的代表性強的監測指標。(3)監測指標與監測方法及頻率相對應依據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結合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確定本工程的監測內容,繼而劃分具體觀測指標。針對每一個具體的觀測指標,確定一套有效監測方法和合理的觀測頻率,使得數據具有科學性和代表性。(4)地面觀測、調查與巡查相結合通過地面觀測、實地勘察和施工場地巡查等監測手段對建設過程中可

23、能造成水土流失工程進行全方位監測,獲得較為全面的監測數據,以對項目建設期防治責任范圍內工程建設造成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進行全面、準備地評價。(5)固定觀測與臨時觀測相結合在項目區各防治責任范圍內,具備布設條件的分區內選擇有代表性、可比性的區域布設地面定位觀測點,對于隨著工程進度的變化和時效性不便于布設地面定位觀測設施的工程建設區及擾動區,設置臨時觀測點進行階段觀測,匯總、整合后進行分析、評價。2.1 監測工作實施情況2007年12月,iiiiiiiii在接受0000000000振興煤炭有限責任公司委托承擔的煤礦建設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監測項目后,雙方正式簽訂0000000000振興煤炭有限責任公

24、司煤礦0.60Mt/a技改整合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監測合同,市水保監測總站及時成立了監測工作組,進駐項目建設區開展水土保持工程監測工作。監測組按照0000000000振興煤炭有限責任公司煤礦0.60Mt/a技術改造整合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報批稿)(以下稱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中水土保持監測的目的和任務要求,于2007年12月,及時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煤礦各水土流失防治責任分區原地貌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現狀進行了實地勘查和收集資料。依據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中水土保持監測部分,結合煤礦生產實際,劃分為不同監測時段,布設風蝕、水蝕地面觀測點和臨時觀測點,采取實地調查、地面觀測和場地巡查相結合等監測方法,對煤

25、礦建設各區域水土流失、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及防治效益進行全面監測。水蝕、風蝕監測在布點的過程中,項目組對現有的水土保持設施建設、運行情況進行了總體評價,并收集了區域內近年的水文、氣象資料。布點后,監測人員進行實時監測,并于各項監測工作全部結束后,及時對監測結果進行分類統計、綜合分析,在綜合評價整個建設期防治責任范圍內水土流失變化情況、水土保持工程實施情況及其效益的基礎上,編制了0000000000振興煤炭有限責任公司煤礦0.6Mt/a技改整合工程水土保持監測報告書,報送工程建設單位和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門,為該項目水土保持工程運行管理、水土保持設施竣工驗收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3 監測內容與方法3.1

26、監測內容根據水利部行業標準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結合本工程的實際情況確定監測內容。(1)水土流失狀況監測監測內容包括:工程建設對土地的擾動面積,對地貌、土壤結構、植被的損壞,對挖方、填方數量及占地面積,棄土(石渣)量及占地面積等,即對各監測單元水土流失面積、水土流失程度及其流失量情況,施工地段土地平整、管溝開挖、堆土、路基填筑過程中水土流失強度及流失量的監測;與此同時,定期對水土流失主要影響因子地形坡度、植被蓋度、風速、降雨強度、歷時等進行監測。(2)水土流失危害監測主要包括工程建設過程中和植被恢復期的水土流失面積、分布、流失量和水土流失強度變化情況,以及對下游和周邊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造成的

27、危害情況等。主要包括工程建設和生產運行初期在雨季、大風揚沙季節監測水土流失程度的發展和水土流失對河道水體以及對沿河生態敏感地帶的影響等。風蝕危害重點監測剝蝕土層厚度、植被變化情況、土壤肥力、土地占用及退化情況等;水蝕危害重點監測水蝕程度發展、土地占用情況和退化面積等;重力侵蝕誘發情況、關健地貌部位徑流量、已有水土保持工程損壞情況、地貌改變情況等。(3)項目區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效果監測主要包括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的數量和質量;林草措施成活率、保存率及覆蓋率;防護工程的穩定性、完好程度和運行情況;各項防治措施的攔渣保土效果。同時通過監測,確定工程建設損壞水保設施面積、擾動地表面積、工程防治責任范圍面積、

28、工程建設區面積、直接影響區面積、水土保持措施防治面積、防治責任范圍內可綠化面積、已采取的植物措施面積等。(4)圍繞水土流失防治目標內容監測為本工程水土保持設施驗收提供直接的數據支持和依據,監測結果應計算出工程的擾動土地治理率、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水土流失控制比、攔渣率、植被恢復系數和植被覆蓋率等6項防治目標的達到值。 擾動土地治理率根據實地調查及設計資料分析,按防治區統計水土保持防治措施面積、永久建筑面積、水面面積及擾動地表面積,分別計算各區域的擾動土地治理率。 水土流失治理度根據實地調查及設計資料分析,按防治區統計造成水土流失面積,用水土保持防治措施面積相除,得出水土流失總治理度。 水土流失控

29、制比根據定位監測的風蝕量和水蝕量分析計算各防治區的土壤侵蝕量,計算各區域的水土流失控制比,采用加權平均方法,計算該工程項目的水土流失控制比。 攔渣率根據調查、定點觀測及統計分析,計算出棄渣堆放點的棄渣流失量,用棄渣量減去棄渣流失量即為攔渣量,算出該棄渣堆放點的攔渣率,同樣采用加權平均法最后算得該項目的攔渣率。 植被恢復系數根據調查、量測統計出實施植物措施面積及可以采取植物措施的面積,算得植被恢復系數。 林草覆蓋率用已實施的植物措施面積與建設區面積相除,求得林草覆蓋率。3.1.1 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動態監測項目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包括項目建設區和直接影響區。項目建設區又分為永久占地和臨時占地,

30、永久占地在施工階段及項目運行階段保持不變,臨時占地面積及直接影響區的面積隨著工程進展發生變化。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動態監測主要是通過監測臨時占地和直接影響區的面積確定施工及其防治責任范圍面積。3.1.2 棄土棄渣動態監測 主要監測工程建設產生的棄土、棄渣堆放地點、面積、數量及煤礦在堆放過程中所采取的防護措施、棄土棄渣在建設期所造成的破壞、環境污染、煤礦在建設期末對棄土棄渣所采取的處理措施等。本工程設計中棄土全部運至外排土場,無棄渣,所以不做棄土棄渣監測。 水土流失防治動態監測 本項目的水土流失防治動態監測,主要包括施工建設過程中形成的擾動原地貌、損壞水土保持設施面積及其分布情況和產生的棄土棄渣

31、量及其堆置狀況暨占地面積兩個方面內容,其重點是棄土棄渣監測。3.1.4 施工期土壤流失量動態監測針對不同防治類型區的水土流失特點,采用多種方法進行多點位、多頻次監測,經綜合分析得出不同防治類型區域的侵蝕強度及水土流失量。監測降水、風沙危害發生的時間、地點、危害程度及面積,監測破壞土地資源、破壞水保設施、地表植被等數量、面積及對生態大環境的影響。3.2監測方法與頻次根據水利部行業標準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結合本項工程的實際情況確定監測方法,監測方法力求經濟、適用和可操作性。監測方法采用定點觀測和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在監測點根據監測內容、要求,布設監測小區,定時觀測和采樣分析,

32、獲取監測數據,同時在監測點周邊選擇一對比小區平行觀察,來驗證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及設計的合理性。 調查監測的具體方法、頻次調查監測是指定期采用分區調查的方式,通過現場實地勘測,采用GPS定位儀結合1:5000以下地形圖及其它測定工具等,按照不同防治區域和工程測定其基本特征。填表記錄各個水土流失防治區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堆土堆渣和開挖面坡長、坡度等)及水土保持措施(包括主體工程中的各項水土保持措施)實施情況。對地形、地貌的變化情況,建設項目占用土地面積、擾動地表面積,工程挖方、填方數量,排棄土石渣數量及堆放面積等項目的監測,結合設計資料采用實地調查法進行;評價工程建設對項目區及周邊地區可能造成的危害,

33、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等采用實地調查法,并結合實地量測等方法進行;對防治措施的數量和質量、林草成活率、保存率、生長情況及覆蓋度、防護工程的穩定性、完好程度和運行情況及攔渣、蓄水、保土效果等項目監測采用實地樣方調查方法進行。調查監測頻次:根據不同的施工時序、監測內容分別確定。在施工準備前首先對擬擾動區域進行一次本底調查,詳細記錄各區域的基本情況,在施工前后進行1次全面的調查監測,在水土保持措施開始實施后,每年春、秋季各調查1次。 定位監測的具體方法、頻次對不同防治類型區(地表擾動類型)侵蝕強度的監測,采用地面觀測方法,如插釬法、侵蝕溝樣方測量法、簡易徑流小區法等,并以插釬法(樁釘法)、簡易徑流小

34、區法、降塵缸與集沙儀相結合的方法為主。同時采用自記雨量計和雨量筒觀測降雨量和降雨強度。定位監測方法:對水土流失量變化、水土流失強度變化、植被生長狀況、林草覆蓋度采用定位觀測的監測方法進行。風蝕監測(包括土壤含水量及土壤緊實度監測):對風蝕強度的監測按前述監測點位的小區布設,采用測釬法,同時測定土壤含水量及植被覆蓋度等。定位測釬法:每15天量取插釬離地面的高度變化,并算得土壤風蝕量。土壤含水量采用土壤物理學方法,與風蝕強度觀測同步進行。在選定的每個觀測點,沿主風方向每隔1m布置1個,每組布置10個測釬,共布設3組30個,每刮一次大風后,觀測一次風蝕(積)數量。同時設置風速風向自記儀,記錄每天的地

35、面風速,大風出現的時間、頻次,整理統計監測年內各級起沙風的歷時。同時收集氣象站的平均起沙風速、大風日數、頻次等。水蝕監測:采用簡易水土流失觀測法溝槽法進行水蝕監測。對選擇的重點監測地區邊坡水蝕采用簡易坡面量測,量測坡面形成初期的坡度、坡長、地面組成物質、容重等,每次降雨或多次降雨后侵蝕溝的體積。具體是在監測重點地段對一定面積內(實測樣方面積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一般為100m2)的侵蝕溝數量、深度、寬度、長度進行量算,同時測量坡面的面蝕,通過邊坡溝蝕結合面蝕,確定邊坡的土壤水蝕量。植被覆蓋率:采用測定典型樣方的方法進行監測。草本樣方為1m1m,灌木樣方為5m5m,每一樣方重復3次,記錄林草生長情況

36、、成活率、植被恢復情況及植被覆蓋率等。定位監測頻次:通過布設監測小區進行風蝕量和水蝕量定位監測。風蝕監測采用插釬法,水蝕采用溝槽法。風蝕監測全年進行,觀測期初和期末各監測一次,每次起沙風(風力達到5m/s以上)后加測1次;水蝕監測主要安排在7、8月份,雨季期初、期末各測1次,大雨(10分鐘降雨量5mm、24小時降雨量25mm)后加測1次。 臨時監測方法即對臨時防護措施的監測,運煤道路、大風天裸露施工面是否按時灑水抑塵;是否嚴格控制施工便道寬度;建筑垃圾是否亂堆亂放、臨時堆土是否有攔擋措施等。應不定期的進行全線踏勘,若發現較大的擾動類型的變化(如新出現堆渣或堆渣消失、開挖面采取了措施等)或流失現

37、象,及時監測記錄。巡查監測的具體方法巡查是指定期采取線路調查或全面調查,采用GPS 定位儀、照相機、標桿、尺子等對項目區防治責任范圍內地表擾動類型和面積、基本特征及水土保持措施實施情況(攔渣工程、護坡工程、土地整治等)進行監測記錄。場地巡查是水土保持監測中的一種特殊方法。如臨時堆土場的時間可能較短,來不及觀測,土料已經運走;不斷變化的棄渣場因各種原因造成水土流失,必須及時采取措施,控制水土流失;施工場地的變化等,定位監測有時是十分困難的,常采用場地巡查。場地巡查一般的重點是:場區內臨時棄渣堆放點及棄渣場棄渣情況。3.3監測時段本工程屬于建設生產類項目,根據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監測時段應分為建

38、設期和運行期。結合本工程具體情況和所在區域的氣候、土壤、地形、地貌等自然條件,確定本項目水土保持監測時段為主體工程建設期,即2007年12月至2008年4月共4個月。3.4監測點布設 按照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2002)的要求,根據主體工程的施工工藝和施工特點、施工中易產生水土流失的區域以及礦區原有水土流失類型、強度等,確定本項工程水土保持治理的重點監測地段為采掘場、外排土場和工業場地。各防治分區的監測點位布設詳見表3-1。表3-1 觀測點位布設、時段及頻率情況表監測時段監測區域監測點位監測內容監測頻次建設期(20072008年)外排土場邊坡(1處)擾動地表面積,損壞植被面積及程度;

39、風蝕、水蝕分布及侵蝕量;挖方、填方量;排土場的排棄數量、排棄高度、邊坡穩定情況及占地面積。擾動地表面積,損壞植被面積及程度,土建施工期前、中、末各1次;風蝕、水蝕分布及侵蝕量監測,風蝕在春季3-5月份測一次,大風天后增測1次;水蝕在雨季6-9月份測一次,大風(風速6m/s)、大雨天(24小時降雨量25mm或10分鐘降雨量5mm、30分鐘降雨量10mm)后增測1次;排土場,排棄數量、排棄高度、邊坡情況及占地面積等監測,施工期前、中、末各1次。平臺(1處)采掘場邊坡(1處)工業場地基礎開挖臨時堆土區(1處)儲煤場平臺(1處)運輸道路邊坡(1處)輸電線路邊坡(1處)4 不同侵蝕單元侵蝕模數的分析確定

40、4.1 侵蝕單元劃分根據0000000000振興煤礦建設工程水土流失特點,可以將施工期項目防治責任范圍劃分為原地貌、擾動地表(各施工地段)和實施防治措施的地表(構筑物及防治措施等)三大類侵蝕單元。在施工期原地貌占比例較高,隨著工程進展,擾動地表的面積逐漸增大,原地貌所占比例逐漸減小;最終原地貌被擾動地表和防治措施地表取代,隨著防治措施逐漸實施,實施防治措施的地表比例增大。4.2. 各侵蝕單元侵蝕模數 原地貌侵蝕模數通過外業調查,參考水土保持方案中確定的原地貌侵蝕模數,結合原地貌、植被、地形地貌、氣候特征等基礎因子現狀,得出原地貌水力、風力侵蝕強度屬于強度侵蝕、中度侵蝕,礦區原地貌土壤侵蝕模數見

41、下表:表4-1 工程建設區原生地貌土壤侵蝕模數 各擾動地表類型侵蝕模數為了客觀地反映建設項目的水土流失特點,對建設項目的地表擾動進行適當的分類。施工過程中對地表的擾動一般主要表現為棄土棄渣、開挖面、建筑物、施工平臺等。堆渣、開挖面、平臺等具有不同的水土流失特點。根據監測工作的實際需要和振興煤礦技改整合工程的工程特點,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依照同一擾動類型的流失特點和流失強度基本一致、不同擾動類型的流失特點和流失強度明顯不同的原則,振興煤礦地表擾動類型分類情況如表4-2: 表4-2 振興煤礦地表擾動類型分類表 對工業場區臨時堆土場的侵蝕溝作現場樣方調查,邊坡土壤水蝕量采用體積法進行估算,侵蝕量VE

42、 =ahln,=土容重(t/m3),此處取=1.35t/m3;a-侵蝕溝平均寬(cm);h-侵蝕溝平均深(cm);l-侵蝕溝平均長(cm);n-侵蝕溝條數;b-侵蝕溝底寬;c-侵蝕溝上口寬;侵蝕模數=侵蝕量/(侵蝕年限投影面積)。根據監測值,可確定工業場區擾動后水力侵蝕模數約為7400t/km2a。 監測小組在2007年12月在工業場區布置風蝕試驗觀測小區:平整出15m6m的觀測小區,內設9個測釬,呈“品”字型布置。確定工業場區擾動后風力侵蝕模數約為4000t/km2a。煤礦所在地區土壤侵蝕形式主要為水力侵蝕和風力侵蝕,所以取工業場區總的土壤侵蝕模數為11400t/km2a,具體監測結果詳見表

43、4-3。表4-3 地表擾動后土壤侵蝕模數表項目分區地表擾動面積 (hm2)水蝕模數 (t/kma)風蝕模數 (t/kma)土壤侵蝕模數 (t/kma)采掘場6.528000500013000外排土場9.129000550014500 工業場區1.337400400011400儲煤場0.768500550014000運輸道路0.568000550013500輸電線路1.26500350010000合 計19.49 防治措施實施后的侵蝕模數工業場區水土保持措施開始初步發揮作用后,根據監測數據,可得各監測分區土壤侵蝕模數,見表4-4。表4-4 防治措施實施后土壤侵蝕模數表項目分區流失面積 (hm2)

44、水蝕模數 (t/kma)風蝕模數 (t/kma)土壤侵蝕模數 (t/kma)采掘場6.52300015004500外排土場9.12350025006000 工業場區1.33300016004600儲煤場0.76300025005500運輸道路0.56250020004500輸電線路1.2250020004500合 計19.49表4-5 建設期煤礦土壤侵蝕模數變化表5 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結果與分析5.1 防治責任范圍動態監測結果5.1.1 水土保持方案確定的防治責任范圍根據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報批稿),煤礦技改整合工程確定的建設期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為58.8hm2,其中項目建設區53.34hm2

45、(包括永久占地和臨時占地),直接影響區5.46hm2,詳見表5-1。 表5-1 方案設計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表 單位:hm25.1.2 施工期防治責任范圍監測結果利用GPS及其它常規測量工具測定,建設期末0000000000振興煤炭有限責任公司煤礦(0.6Mt/a)技改整合工程占地面積與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設計面積相比,產生了一定的差異,實際發生的防治責任范圍為19.93hm2,較方案值58.8hm2為小。建設期末實際發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見表5-2。表5-2 項目建設期防治責任范圍監測結果表區 域建設期建設區直接影響區合 計占地類型生產區外排土場6.5206.52草地采掘場9.1209.1

46、2草地小 計15.64015.64輔助生產區工業場地0.410.41草地地面生產系統及儲煤場0.7600.76草地加油站0.3400.34草地爆破材料庫0.3400.34草地加水站0.0300.03草地變電所0.0700.07草地臨時外包單位駐地0.1400.14草地小 計2.0902.09線性工程區運輸道路0.560.120.68草地輸電線路1.20.321.52草地小 計1.760.442.2合 計19.490.4419.935.2棄土棄渣動態監測結果振興煤礦開采方式為露天開采,采掘場開挖產生的土石全部堆放于外排土場,采空后形成的采坑作為內排土場使用,因此方案中無工程棄渣產生和棄渣場設計。

47、該礦區棄渣以生活垃圾為主,垃圾場有專門的存放和攔擋措施,定期清理掩埋和外運,并灑水防塵,所以不易產生明顯的水風侵蝕,攔渣率可達98%以上,符合方案設計要求。5.3地表擾動面積動態監測地面擾動面積監測包括擾動類型判斷和面積監測兩個方面,其中擾動類型的判斷由侵蝕形態確定,監測過程中必須依據實際流失狀態進行歸類和面積監測。在建設初期防治責任范圍內由原地貌、堆土、開挖面和施工平臺組成。隨著各項工程建設實施,原地貌逐漸減少,擾動面積進一步增加。施工期擾動面積監測結果為19.49hm2,各區擾動面積監測結果見表5-3。 表5-3 各防治區擾動面積動態監測結果表 單位:hm25.4 土壤流失量動態監測結果5

48、.4.1對照小區水土流失量監測結果為了反映該工程對原始地貌的破壞程度、水土流失強度以及在實施水保措施之后所產生的效益,特于項目區之外就近處布置監測點,將結果分別與擾動后及治理后的監測結果對照。根據監測結果,對照小區原始地貌水蝕模數約為6000t/km2a,風蝕模數約為2000t/km2a。5.4.2水土流失量動態監測結果 將對照小區原始地貌的監測結果與擾動后的侵蝕情況作對比,可以得知地表擾動后的侵蝕增量。將防治措施實施后的侵蝕模數與擾動后的侵蝕情況作對比,可以得知防治措施實施以后減少的侵蝕量。具體見表5-4。 表5-4 土壤侵蝕模數對比及侵蝕量變化情況表 據表5-4可知,振興煤礦工程建設期內,

49、地表擾動后防治責任范圍內水土流失新增量為372.55t;建設期采取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開始初步發揮作用后,礦區土壤侵蝕量比擾動前同時段內減少187.75t,比擾動后減少560.3t。5.3.3建設期水土流失總量 表5-5 建設期防治責任范圍內侵蝕模數對比及侵蝕量變化 根據以上分析,原始地貌監測侵蝕模數較方案設計原始地貌侵蝕模數值高,由于監測周期較短,監測設備及技術不夠全面,導致監測結果存在一定誤差。本工程各防治責任范圍分區施工期水土流失新增量為372.55t,新增水土流失量實測值較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中預測新增水土流失量555.73t減少183.18t。6 水土流失防治動態監測結果振興煤礦建設期水

50、土流失防治及其效果監測內容包括各項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數量、質量及其防治效果,固化工程、排水工程、攔渣工程的穩定性、完好程度及運行情況,植物措施成活率、保存率、生長情況及覆蓋度,施工期攔擋、灑水、固化、綠化等臨時性防護措施數量、面積及其效果。結合項目建設區水土流失特點和實際施工進度,從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幾個方面對監測數據進行綜合分析。與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中的防治措施及水土流失量預測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反映項目建設區施工期及生產運行初期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及其效果。6.1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動態監測結果依據各防治責任范圍水土流失特點并結合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設計要求進行了實地

51、勘測,監測結果表明部分工程尚待完成。煤礦技改整合工程水土流失綜合防治監測結果見表6-1。 表6-1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監測結果表6.1.1工程措施(1)外排土場:排土場平臺、邊坡覆土面積3.61hm2;周邊擋土圍堰面積為0.2hm2,工程量為0.2萬m3。(2)采掘場:采坑內排水泵3臺,排水管線1400m,周邊網圍欄5.4km。(3)運輸道路:進場道路固化、硬化0.56hm2。6.1.2植物措施外排土場周邊防護林面積合計1.44hm2;排土場邊坡沙柳網格護坡面積為0.85hm2;辦公生活區綠化0.1hm2;進場道路兩側防護林面積為0.4hm2。6.1.3臨時措施儲煤場和運煤道路定時灑水抑塵等。

52、表6-2 各項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實施進度表6.2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動態監測結果6.2.1 水土流失治理度建設初期,各防治責任分區以開挖為主,產生大量棄渣和開挖面。該階段防護措施主要包括平整覆土、硬化、綠化、灑水抑塵等防護措施等。各項措施的防治面積合計為7.66hm2,造成水土流失面積為19.49hm2,因此水土流失治理度為39。6.2.2 攔渣率與棄渣利用率該礦區棄渣多以生活垃圾為主,垃圾場有專門的存放和攔擋措施,定期清理掩埋和外運,并灑水防塵,所以不易產生明顯的水風侵蝕,攔渣率可達98%以上,符合方案設計要求;因生產棄渣較少,無法大規模回收利用,棄渣利用率指標暫無。6.2.3 植被恢復系數與

53、林草覆蓋率振興煤礦技改整合工程建設前防治區土地利用類型為荒草地,植被蓋度較低。項目實施期間,由于人為破壞,使得土壤裸露,植被遭到破壞。項目實施以后,項目新增植物措施已完成2.79hm2,經監理評定,質量為合格,成活率達到85以上。目前項目區林草覆蓋率達到了14,植被恢復系數達到了65。6.2.4 土壤流失控制比根據SL19096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劃分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的通告(內政發199962號),振興煤礦技改整合工程建設區域屬于侵蝕構造高原丘陵區,土壤容許流失量為1000t/km2a。由施工期土壤流失量監測結果,計算平均土壤流失量和土壤流失控制比。截止到工程建設期

54、末,建設區域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已大部分實施,待全部實施并發揮水保作用后,土壤流失控制比可達1.5。6.2.5 擾動土地治理率擾動地表整治率系指已整治的擾動地面積與擾動地總面積的比值。建設期實際擾動地表面積為19.49hm2,治理措施面積為7.66hm2,永久建筑物面積1.2hm2。擾動土地治理率(治理措施面積+永久建筑物面積+硬化面積)/擾動地表面積46。6.3 運行初期水土流失分析煤礦投入生產運行期后,將不再產生擾動地表施工活動,后期采取的植物措施逐漸開始發揮作用,在加大植物措施的撫育管護前提下,建設區域生態環境將會發生明顯改善,土壤侵蝕模數也會降低,將會優于原地貌水平。7 結論與建議7.1

55、水土保持措施評價7.1.1水土流失動態變化與防治達標情況建設項目防治責任范圍劃分為3個防治分區,即生產區、輔助生產區和線性工程防治區。各分區采取了適宜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水土保持工程的總體布局較為合理,效果比較明顯,有效地減輕了建設過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達到了水土保持方案的設計要求。7.1.2綜合結論水土流失量監測結果表明,新增水土流失量372.55t。工程建設中,各施工區域采取攔擋、固化、排水等工程措施,將工程建設產生的松散土壤基本攔住,防止其再次流失;后期采取植物措施后,有效控制了松散土方的流失,隨著植被發育及覆蓋度的提高,施工擾動地表將得到有效的保護。水土保持工程全部實施后,外

56、排土場、輔助生產區、線性工程防治區均將不再發生土壤流失。通過各種水土保持措施的合理實施,礦區原有的水土流失狀況得到根本改善,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分區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實施后,水土流失量比施工階段未采取防治措施時明顯減少,煤礦建設各區域土壤侵蝕模數基本可以控制在容許流失量以下。7.1.3存在問題及建議由于水土保持工程實施進度滯后,防治責任范圍分區內的主體工程于2008年4月完工,各項植被措施雖已基本上實施完畢,但尚不能完全發揮水土保持效益,定量分析評價結果不全面。建議建設單位督促施工部門按照調整后的實施進度計劃,在2008年春季做好外排土場、工業場區、儲煤場等區域的防護林、綠化等水土保

57、持工程和植物措施治理,為煤礦順利進入生產運行做好準備。7.2 監測工作中的經驗與問題7.2.1監測工作中的經驗 本次水土保持工程的監測工作,在監測時段的把握、定位監測、資料調查和巡查監測等方面均基本做到了及時科學和有效性,獲取了較為真實的監測結果,為煤礦進入生產運行期后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7.2.2存在問題與建議雖然主體工程建設過程中,煤礦各級管理部門對水土保持工作極為重視,在抓緊主體工程建設的同時,對可能造成大的水土流失區域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治效果較為明顯,也有其它場地未能實施行之有效的水保措施。在隨后的監測工作中,由于錯過部分監測時段,導致部分水土流失監測因子無法適時進行監測,水土流失量監測結果比項目建設區域實際水土流失量小,無法全面、準確地對煤礦建設區域進行水土流失情況總體定量評價。


注意事項

本文(煤炭公司煤礦0.6Mta技改整合工程水土保持監測總結報告(44頁).doc)為本站會員(正***)主動上傳,地產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地產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瓯市| 嵊州市| 南城县| 巴林右旗| 汝南县| 阜城县| 枣强县| 桐梓县| 建平县| 安宁市| 镇巴县| 沽源县| 友谊县| 桐乡市| 文水县| 南安市| 乌鲁木齐县| 东海县| 广州市| 樟树市| 宿迁市| 成安县| 马关县| 麻城市| 新平| 郯城县| 临湘市| 河东区| 昌乐县| 蕲春县| 潼南县| 博白县| 博爱县| 江门市| 丰台区| 新绛县| 喀什市| 崇仁县| 额敏县| 荔波县| 新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