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合肥市經開區葛洲壩玖瓏府規劃建筑方案設計說明 【第一章 規劃建筑設計說明】一、 設計背景:1.區位分析: 城市區位:合肥,安徽省省會,古稱廬州,位于安徽中部,長江淮河之間、巢湖之濱,素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淮右襟喉,江南唇齒”之稱。通過南淝河通江達海,具有承東啟西、接連中原、貫通南北的重要區位優勢,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貿中心,安徽第一大城市,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國家級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核心城市。合肥是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成員城市,是長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成員。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素有“三國故地、包拯家鄉”之稱。秦置合肥縣,隋至明清時,合肥
2、一直是廬州府治所,故又稱“廬州” 、又名“廬陽”。合肥自然環境優美,名勝古跡甚多。 市區公園環城走,碧水繞城流,是全國著名的園林城市、衛生城市、優秀旅游城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還是全國雙擁模范和全國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基地區位:基地位于合肥經開區,芙蓉路與翠微路交口。總用地面積為44697.51平方米,合67.0463畝。芙蓉路為城市主干道,交通便利,可達性好。2.基地現狀條件分析: 地塊整體位于合肥市經開區芙蓉路與翠微路交口東側,基地的東北部為已建成的芙蓉四期恢復樓;基地北側有高鐵線路,對本項目影響一般。基地為城市地塊,內部地勢較為平坦,利于建設。3.工程概況:項目位于合肥市
3、芙蓉路與翠微路交口東側,總用地面積為44697.51平方米,合67.0463畝。項目分為2個地塊,其中北側地塊為居住用地,用地面積約34580.38平方米,合51.8706畝;南側地塊為商務設施用地,用地面積約10117.13平方米,合15.1757畝。4.規劃設計要點解讀:(1)規劃控制指標:項目用地分為兩個地塊,用地性質不同,容積率不同,且不能相互平衡:北側地塊為住宅用地,容積率2.5,建筑密度22%,綠地率40%,地塊內配建12班幼兒園;南側地塊為商業辦公用地,容積率4.0,建筑密度35%,綠地率30%。(2)建筑退規劃用地邊界距離:退讓芙蓉路20米(芙蓉路紅線60米)、翠微路10米(翠
4、微路紅線30米)。商業設施單層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以上或總營業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以上臨道路主要出入口面退道路紅線不應小于30米,退綠線不小于20米。高層建筑退北地界不小于20米,且需滿足日照要求,高層建筑山墻退西地界不小于8米。地下室建筑外輪廓線退道路紅線不小于8米,退地界不小于其埋深高度的0.7倍。其他各類建筑退讓應同時滿足合肥市控制性詳細規劃通則要求。(3)建筑間距:1)高層居住建筑南北向平行布置間距不應小于40米,并應滿足日照分析要求。規劃建設項目對用地范圍以外的周邊居住建筑的日照影響需滿足規范要求,并應滿足以下要求:建筑正向重疊長度為30米(含30米)以內的,間距不應小于南側建筑
5、高度的0.4倍;建筑正向重疊長度為3040米(含40米)以內的,間距不應小于南側建筑高度的0.5倍;建筑正向重疊長度大于40米的,間距不應小于南側建筑高度的0.6倍。2)高層非住宅建筑,南北向平行布置間距應不小于南側建筑高度的0.3倍,且應不小于18米;東西向平行布置間距應不小于較高建筑高度的0.25倍,且應不小于13米。3)其他各類建筑間距應同時滿足合肥市控制性詳細規劃通則要求。(4)停車指標:住宅小型汽車按1.0車位/100平米建面計算,自行車按1.0車位/100平米建面計算;商業小型汽車按車位/100平米建面計算,自行車按車位/100平米建面計算,辦公小型汽車按車位/100平米建面計算,
6、自行車按1.5車位/100平米建面計算。地面停車位應與樹陣式綠地相結合,必須設置雨水滲透設施,且須設置住宅不小于10%,商業(含辦公)不小于20%的電動汽車充電樁。 (5)公建配套:在居住地塊配建12班幼兒園,地上總建筑面積不得少于3600平方米,應獨立占地,有獨立院落和出入口;在居住地塊,按照30平方米/百戶,且不低于300平方米的標準配置社區機構用房;總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以下的,不少于1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以下的,不得少于千分之二,超過25萬平方米以上部分按千分之一的標準配置物業管理用房;按照建筑面積不低于10/千人,并不低于50的標準配件公廁;按200平方米/千人,最小建筑
7、面積不低于200平方米標準配置室內文體活動室,其中按20平方米/千人標準配置老年活動站。按400平方米/千人標準配置室外文體活動場地。(6)出入口:居住地塊沿北側支路和芙蓉路分別設置出入口;商務設施地塊沿芙蓉路設置出入口。(7)豎向設計要求:采用雨污水分流體系;豎向和綜合管網施工前應報審設計方案。(8)城市景觀要求:注意色彩、造型與周圍環境協調。沿路建筑應充分考慮立面景觀,組織良好街景。沿道路的立面空調室外機及附屬設施應做統一遮蔽設計。應同時報送城市夜間亮化工程設計方案,并同期實施,同時投入使用。圍墻采用通透圍墻加外側綠籬遮擋的形式,方案報經批準后實施。沿城市道路的店招標牌、廣告牌和電子屏招牌
8、隨同建筑方案和施工圖同步設計,同步實施,竣工驗收前實施到位,不能確定店名的統一做好店招底板。其他按照合肥市控制性詳細規劃通則執行。二、規劃設計依據1、合肥市土地規劃管理部門技術規定、用地規劃條件2、甲方提供的電子地形圖3、合肥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4、合肥市控制性詳細規劃通則5、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93(2002年版)6、商業建筑設計規范(DGJ32/J 672008)7、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50352-2005) 8、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4)9、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設計規程(JGJ50-2001)10、幼兒園設計規范(DG/TJ 08-45-2005)1
9、1、葛洲壩海集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提供的項目規劃設計任務書12、 國家現行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建筑設計等規范三、規劃設計原則:設計遵循高品質及現代化的整體構念,強調居、商、景的一體化整合。從對用地現狀環境特質的充分分析入手,結合地形的特點,合理安排用地分塊及空間形態,功能及交通設計,形成有機秩序、層次豐富的空間序列。1、人文充分考慮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形成一種綠意盎然,自然和諧,經典高尚的居住環境。2、經濟充分考慮地形因素,盡量減小土方建設量。 3、融合力求人與環境的融合、建筑與整體規劃布局的融合、居住行為與商業、游憩行為的融合,建筑與綠化環境的融合。4、科技強調高科技在建設、管理和生活中的運用,
10、以科技為向導,加強市政基礎設施的合理規劃,注重物業管理。5、安全人車分流,既消除人車混行的不安全因素,又避免由此造成的時段性消極空間,確保車行與步行系統的利用率。四、規劃設計理念本規劃設計以人為中心,以整體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三者統一為基準點,著意刻畫優質生態環境和豐富的城市景觀,塑造都市中的自然優美、舒適便捷的怡然棲息之地。 我們提出了如下規劃理念:1、以人為本,以自然的生態為思考,以景觀空間為參照點,塑造各具形態的居住空間; 2、關注項目公共空間、配套體系的構合,以烘托項目的“居住+商辦”功能; 3、注意項目整體環境及空間序列組合及構成,圍繞中心區和景觀,通過建筑與景觀、綠化的縱橫
11、穿插、住宅高低錯落、景觀節點的精心營造,配套設置的科學安排,人、車行系統的合理組織,綠化景觀的巧妙梳理,為之提供了具有良好、合理、宜人的均好性居住環境。1、高質量人居:規劃設計以滿足人們對現代居住環境所要求的舒適性、健康性、生態性、安全性和經濟性為出發點。創造出一個布局合理、功能齊備、交通便捷、環境優美的環境社區。充分考慮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形成一種綠意盎然、自然和諧的高質量人居生活環境。2、新都市主題:充分滿足人的歸屬感,自豪感。全方位營造高質量居住生活空間,妥善處理建筑與整體環境之間的關系,讓建筑融于環境,使景觀襯托建筑,滿足人們的都市化的心理追求。3、人文關懷:確定以人為本的規劃設計思想,
12、分析居住群體的居住行為特征,強調社區環境對人的關愛及人與自然相結合的設計宗旨,講求人與環境的融合,建筑與整體規劃布局的融合、居住行為與休憩行為的融合,建筑與綠化、水環境的融合,并充分考慮社區的標志建筑物,使居者有強烈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創造適宜的社區居住環境,充分體現均好性、獨特性、協調性和時代感。建設出具有優雅環境、文化內涵、有品位的特色空間。4、資源均質:1)環境資源的均享:環境資源主要包括綠地、花木、水景等自然和人工景觀。合理地利用這些資源不但可以創造美好、溫馨的居住環境,而且也可滿足居住者心理和精神需求。讓每個住戶都能平等地享受資源,獲得等同的價值回報,達到“均享”的目的。 2)歸屬領域
13、的均好和共享:人們更關心和喜歡的是貼近宅前的綠化景觀,認為這是屬于自己的領域。規劃擬采取強化半私密空間的手法,設法營造一個親切怡人的交往場所“歸屬領域”,塑造令住戶向往的居住空間環境。3)居住日照和朝向的均好:強調內外部環境的融會貫通。保證了每戶通風采光良好和視線上的通透,獲得良好的日照和空間圍合效果,利用空間上的滲透和擴展關系,達到環境景觀的互融,使居住者置身于一個充滿溫馨、充滿情趣的生活空間。五、規劃整體構筑:(一)總體規劃與布局 總體布局原則:本項目功能分區應明確,布局合理,考慮各地塊的呼應與統一以及城市景觀的延續性,創造宜人的居住、商辦空間;住宅地塊考慮規劃布局的空間感,降低壓抑感。1
14、、空間布局居住地塊從空間及城市形象上整體考慮,高層住宅盡量沿基地邊沿布置,形成環繞之勢,基地內部形成一定的凝聚空間,形成一個主景觀區域,最大限度的擴大小區內部景觀面積。 總體規劃采用 “一軸兩區多節點”為架構的空間結構,將用地按地形特點及功能空間屬性進行合理分區,做到既聯系方便,又分合有度,實現合理布局。一軸: 基地通過合理的住宅建筑空間布局,在高層住宅與洋房之間形成一個南北方向上的景觀軸,同時兼具很強的中心凝聚力,形成高品質的住宅小區文化。兩區: 結合基地的功能分區,分成南側地塊的辦公商務區和北側住宅區。多節點:在空間布局上形成基地周邊環繞性,各出入口及中心景觀主軸上點綴的主題廣場形成多個景
15、觀節點,相互之間相輔相成,各景觀軸線將其串聯,建筑均圍繞它們布置。其中居住地塊配建的幼兒園,布置在地塊最南端。班級活動用房位于建筑南面,保證每班一個活動場地,北側和內庭院布置室外公共活動場所。商務設施地塊瀕臨主干道,有一定的昭示性和人氣,通過集中商業吸引人流,通過高層辦公樓塑造地塊形象。2、建筑空間形態布局居住地塊整體空間布局采用外高內低的布局形式,形成一個有很強凝聚力的中心。高層住宅層數以30、34層為主,洋房以8層、11層為主。這種布局方式可以使中心景觀面積最大化,景觀面積大而集中。住宅建筑部分設架空層,設置入戶大堂和架空活動空間,有利于改善庭院空間內的通風且景觀、視線通暢。在保證總體布局
16、,營造高質量人居環境的前提下,力求達到土地的最高效利用,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靈活布置,同時結合建筑自身造型輪廓形成建筑高低錯落的城市天際線。規劃方案在基地內設置了物管用房、社區用房,配電房等配套用房,為小區提供了必要的公共配套支撐。居住地塊中配建的幼兒園,以前后兩排圍合形式布置,前后排的主要采光面布置幼兒活動單元。商務設施地塊集中商業布置在芙蓉路和翠微路交口處,為3層獨立建筑,25層辦公樓布置在地塊東側,兩者相互獨立。3、空間序列設計:(1)建筑空間:以點(廣場節點)、線(沿景觀主軸)、面(集中綠化和廣場)分層控制,空間通透,最大限度的爭取日照和通風,空間收放有致。 (2)空間隔離:結合基地南北
17、功能分區,住宅外緊內松,同時保證商業街的連續性。(3)建筑高度:高層高度的適當變化使得天際線變得靈動多變。同時利用大規模中心景觀,將整個小區的內部空間打開,使視線通透開闊,消除高層建筑帶來的封閉感。4、社區配套根據規范要求及實際需要,社區配套布點充分考慮了社區機構、物業用房、老年活動用房、衛生機構、配電房以及相關市政配套等的位置及規模,完善小區配套服務。5、公共活動空間:(1) 小區內部的活動空間主要有三大類;公共活動空間、兒童活動場及老年休閑活動場地。(2) 公共活動空間分為兩個層次:一為社區公共活動空間,包括入口廣場及中心綠地,二為景觀節點活動區與宅間活動區。兩者形成連貫的體系,相互滲透,
18、滿足不同的活動需要。(3) 兒童及老年人公共活動場地根據各自的特點,分開布置,滿足一定的服務半徑,內部布置活動器械和場地。(二)道路系統利用人車水平分離交通體系,以方便居民出行為基本原則,形成整體、安全、便捷的路網結構。地塊機動車在到個地塊出入口同時即進入地下車庫,以此實現人車分流,交通負荷分布均勻。1.出入口設置:A地塊主入口規劃設置在芙蓉路上,均位于用地中部,面向各地塊的中心景觀,是小區內部主要的道路的起始,并聯系整個小區的內部步行道路;沿地塊邊形成環道,較少了對小區內部的干擾,形成人車分流的交通體系。B地塊考慮到集中商業和辦公兩種業態的布置,在芙蓉路和翠微路上分設兩個出入口,在內部形成環
19、道。小區出入口的設置綜合考慮了分期開發、消防疏散、與社區道路與景觀之關系等方面因素,小區內設置車行環道,減少對小區內部的影響。設置集中地下車庫,機動車可就近駛入地下車庫,不進入院落或組團內部,結合完善的物業管理,可實行人車分流。2.動態交通步行系統:在步行主入口處規劃入口廣場,步行主入口與小區中心景觀形成步行大道,內部步行小徑與其相連,中心景觀區和景觀節點之間的步行道路網形成了小區內部道路的步行系統。步行系統均與綠地及水面系統相聯系,由主入口開始,貫穿小區各個開放區域,并與車行交通分離。住宅步行入口廣場結合空間設計,積極地引導人行,使住戶既能快捷、方便地到達入戶大堂,又能在行進中有良好的景觀。
20、基地內的步行景觀大道,貫穿起人行入口,同時統領起整個社區的步行系統,協調著各活動場,使步行系統有序、便捷,形成豐富的步行體驗和感受。車行系統:車行道路采用環路的形式,形成社區的交通骨架。合理組織人流、車流和車輛停放,創造安全、方便的環境。車行環道為6m,便于汽車通行。社區停車采用地面停車與地下停車相結合的方式。地面停車采用化整為零的策略,結合地形和環形道路網布置,并采用草坪磚鋪砌。住宅環道級道路:寬6m,在地塊內部成環式布置;宅前路:3-4m,部分組團道路結合綠化景觀局部放大。3.靜態交通在靜態交通方面,采用以地下停車為主,地面植草磚為輔的方式,利用中心及建筑間的綠化景觀用地設置地下停車場,地
21、下車庫出入口鄰近車行入口,減少小區內部的機動車通行。為了最大限度地方便住戶,地面停車位在小區車行環道兩側布置,與綠化小品等相結合,以植草磚鋪地。自行車就近停放在單元入口樓的地下車庫內。社區內部空間不鼓勵車行,區內車輛在入口處直接下地庫。 商務設施地塊商業辦公主要出入口處設置了地下車庫出入口,在地塊北側設立了一定數量的地面停車,供訪客使用。4.消防系統:社區內的環形道路使區內消防線路可以環通,滿足消防要求,同時合理布置消防等高面,單體建筑均滿足消防規范的相關要求。5.豎向設計:通過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嚴格控制道路和建筑標高,最大限度的減少土方工程量,并且滿足各種場地的適用坡度,以及市政工程配置的需
22、要。1)內部的車行道,由區外道路引入。起點標高根據相接的居住區干道的車行道邊的設計標高而定,這樣能更好的配合自然地形,減少土方量,定出沿線的設計標高。2)地面排水根據不同的地形條件,采用不同方式。通過對地形進行分析,劃分為幾個排水區域,分別臨近道路的排水。坡度大時用石砌,以免沖刷,部分用溝管在低處設進水口。居住區內采用暗管排地面水。小區依據地形現狀,因地制宜,減少工程量。(三)公共配套設施 小區配套設施按有關規范規定、結合當地實際需要配置,并按服務半徑合理、功能齊全的原則妥善安排。根據規劃組織結構類型和規劃用地周邊的設施條件,依據建筑規模相對應的應配建項目進行合理的歸并、調整,各項配套用房均滿
23、足規范要求,并已在公共配套規劃圖中明確反映其位置。人防工程:規劃方案確定后,依據人防管理部門的設計要點另行進行人防工程設計。六、戶型設計住宅設計強調以人為本、戶型創新等原則做到以下要求:1)四明設計:明廳、明室、明廚、明衛,房間均能自然通風采光.。2)緊湊多房:空間緊湊,同等面積的基礎上盡可能增加居住單元。3)分區明確:動靜分區、潔污分區、公私分區明確。4)空間可變:建筑外形和面積不變的基礎上,考慮不同的空間組合. 5)科技支撐:應用節能設計、太陽能利用和中水利用等新材料、技術和工藝,并且和建筑造型設計融為一體。6)細節關注:空間尺度、入口玄關、儲藏空間、空調機位、太陽能板、空中綠化等細節推敲
24、。 7)經濟合理:合理的結構選型和隔墻布置,節省造價的同時,爭取合理空間。平面簡潔大方,主軸線基本對齊,方便施工,節約造價,結構體系良好,有利于建筑抗震。8)公共空間:電梯廳和入戶門廳,通風采光良好,市政配套規范齊全。9)景觀朝向:結合總平面布局,使每一戶的主要使用單元具有良好的景觀朝向。七、綠化與景觀設計(1)景觀設計原則:每個地塊要有概念布局,賦予主題性;重點打造關鍵環節:社區主入口、景觀軸、展示區;控制成本:拒絕高成本大型水系;強調參與性,拒絕望而止步的觀賞性園林;強調綠植和植被,注重立體視覺的層次感;強調植物的色彩搭配,考慮對本地氣候的適應性;(2)設計手法:打造歐式園林景觀,與新古典
25、主義建筑風格相得益彰,體現層次感、空間感,增加景觀感受度;(3)具體設計:1、主入口:作為項目的人流聚集樞紐和形象展示入口,主入口景觀和大門應重點打造。主入口強調其視覺效果上的氣勢,通過規則式水景、花壇和造型優美的大樹,營造出一種宏大而又精致的引人入勝的門戶形象,或可結合廣場或建筑標志物、大門打造,做出氣勢感,提升項目的昭示性及整體感; 2、主景觀軸:重點打造主景觀軸,景觀軸的連接保證了景觀的豐富與連續,創造通透的景觀長廊。利用儀式感極強的中軸線景觀及行道樹,繼承了歐式園林景觀嚴謹的對稱性,在視覺上呈現出秩序、莊重、大氣的效果; 3、景觀節點:多視野、多休憩空間的景觀節點打造,可為業主增加更多
26、的互動空間,增加項目的親民形象,使業主真正感受到高品質的生活。運用景觀小品點綴提升檔次,同時在園林中增設游樂場所,提高可參與性; 4、軟硬比:綠化景觀和硬質景觀面積分別占70%和30%左右,并局部點綴以小品景亭。 5、交通流向處理:在諸如主入口廣場通往內部環路以及住宅樓門廳通往中心景區等通道節點的地面鋪裝均采用不同色彩、質感的材料進行搭接鋪裝,極具個性同時具有很強的標志性。在人行交通上種植相對茂密的、適當高度的植物,制造樹影和步行的幽靜感、私密感。在車行和消防交通上種植植物考慮避免噪音和增加視野的開闊度八、建筑設計1、住宅戶型平面設計住宅平面設計功能合理,設施完善,分區明確,流線順暢。起居室、
27、餐廳南北貫通,滿足景觀與通風要求;每戶均設工作陽臺、儲藏空間;同時,結合周邊環境布置景觀房間可享受到綠化。充分考慮住宅的可持續性,滿足居住生活的多樣性和個性化的需求,加強住宅的可變性和靈活性,多種戶型可選擇性且適應性強的住宅,有利于建筑的可持續發展。(1)合理的房間尺度。餐廳設計依據家庭吃飯宴客的需要,2.2m-3.3m的空間能較好的滿足要求。廚房和衛生間的尺度,根據成品的尺寸和人們的行為方式,客廳和臥室的尺寸充分考慮現代生活的具體需求。(2)合理的功能分區。要塑造家庭的舒適環境,必須加強對公私分區的理解,恰當的空間劃分使居住生活空間和生活行為適得其所,進而獲得最佳的居住空間環境。(3)開放的
28、空間體系。由于結構是框架結構,從而實現了住宅的可變性和靈活性,讓住戶參與再設計。如:起居室可以打開成為一個大的活動空間,滿足一部分喜歡社交家庭的要求,滿足人口較多的家庭。而廚房的封閉和開敞,也可由用戶參與設計、自由選擇。合理布置各功能空間,保證了居住的舒適性。餐廳直接對外采光與觀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廚房和餐廳做到可分可合,靈活運用。(4)有效的組織設備管網。本案套型設計采用整體設計并考慮模數化、系列化與套型面積相適應。衛生間設計做到干濕分區,結合立面設計預留空調機位。2、立面設計住宅采用易于彰顯品質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充分體現了建筑的時代感與文化性。通過立面上的淺色豎向線條與深色橫向線條的變化。
29、材料采用石材、高級涂料、玻璃、塊材砌體等,通過體形的提煉,突出建筑的挺拔感。統一之中富有變化,大氣之中不乏細部雕琢,將滿足住宅建筑使用功能所必需的建筑要素通過精致的細部處理來統一,去除繁瑣的裝飾構件,創造優雅的建筑藝術形象。住宅商業的立面設計,住宅相呼應;獨立低層商業強調各個獨立的小尺度商業建筑單體拼接而成的豐富感;利用體量的拆分和立面線條,降低其高度與寬度方向的大尺度感,使其顯得精致、細膩。幼兒園立面造型主要通過形體和色彩的變化,創造一個生動、活潑的兒童建筑形象。在色彩的處理上,以米黃色為基調,變調使用黃色、紅色和藍色,這些豐富、鮮艷的色彩,不僅提高了兒童對色彩的認知感,同時創造一種歡快和輕
30、松的氣氛,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集中商業造型因對不同類型,采用不同的設計方式。采用統一而富有變化的建筑外立面,運用簡化的手法、現代的建筑材料,形成具有鮮明現代氣息的建筑風格;辦公樓強調與城市風格的有機聯系,立面整體使用藍灰色玻璃幕墻,塑造簡潔明快的現代風格。九、新技術說明本著可持續發展與建筑節能設計的原則,我們建議在此次項目采用如下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及新做法:1、住宅墻體采用當地的預制空心砌塊填充墻與分隔墻。 2、屋面采用憎水性膨脹珍珠巖塊作保溫層。 3、住宅外門窗采用鋁合金門窗,改善門窗的保溫隔熱性能。 4、PP-R給水、排水塑料管及配件應用(室內)。 5、設置變頻調速裝置的水泵加
31、壓設備,取消屋頂水箱減少二次污染,保證用戶水壓力的穩定、合理、節能。 6、變頻調速裝置軟啟動,噪聲低、抗干擾能力強,具有蓄水池水位自動控制功能;消防給水系統具有故障顯示、手動和自動巡檢功能,可確保消防水泵定期運轉,防止銹死,保證有效滅火。7、生活用水采用不銹鋼材質貯水池,達到便于定期清理及減小水池污染程度目的。8、采用配套化的廚房、衛生間設備與配件。如節水型衛生潔具,沐浴盤,防反溢地漏,多通道泄漏等。9、廚衛排氣采用變壓式排風道。10、陽臺欄板一體式太陽能采集板設計。11、 太陽能照明系統:小區公共照明規劃采用太陽能,既節能環保又有良好的視覺和使用效果。 12、太陽能熱水系統:采用太陽能模塊或
32、者陽臺外掛,統一安裝管理。 13、中水利用系統+管道分質供水系統:小區設置地下中水處理站及泵房,并在室外設計時考慮雨水的收集和循環利用。14、電子公告牌系統。15、社區背景音樂等。十、地下室設計本次規劃居住地塊總建筑面積為114535.18平方米,其中地上計容部分建筑面積為86450.95平方米,共790戶,地下室(含人防部分)面積為25016平方米,可容納842個地下車位,地上部分布置有177個停車位;商務設施地塊總建筑面積為10117.13平方米,其中地上計容部分建筑面積為40468.52平方米,地下室(含人防部分)面積為8389平方米,可容納333個地下車位,地上部分布置有87個停車位;
33、滿足國家停車位配置標準。非機動車停放主要集中在高層住宅的架空層和地上部分,方便居民出行和使用。十一、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合經區2015001地塊 居住地塊項目數值單位配置標準備注用地面積平方米總建筑面積平方米其中計容建筑面積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積平方米其中高層住宅建筑面積平方米花園洋房建筑面積平方米公共配套平方米其中12班幼兒園平方米地上總建筑面積不得少于3600平方米,應獨立占地,有獨立院落和出入口物業管理用房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以下的,不得少于千分之二,超過25萬平方米以上部分按千分之一的標準配置消防控制室平方米老年活動室平方米按20平方米/千人標準配置文化活動室平方米按200平方米/
34、千人,最小建筑面積不低于200平方米標準配置室內文體活動室局管配電房平方米衛生服務站平方米位于辦公樓內,面積計入商業地塊社區服務用房平方米按30平方米/百戶,且不低于300平方米的標準配置不計容建筑面積平方米其中架空層建筑面積平方米地下室建筑面積25016平方米其中人防1795洋房負一層平方米室外文體活動場地平方米按400平方米/千人標準配置總戶數790戶占地面積平方米建筑密度19.53%容積率綠地率45.20%建筑高度100米機動車車位數842輛其中地下車庫車位數665輛地面停車177輛非機動車車位數826輛合經區2015001地塊 商務設施地塊項目數值單位配置標準備注用地面積平方米總建筑面
35、積平方米其中計容建筑面積平方米其中商業建筑面積平方米辦公樓建筑面積平方米公共配套640平方米其中物業管理用房100平方米社區服務用房300平方米衛生服務站200平方米消防控制室40平方米不計容建筑面積8389平方米其中地下室建筑面積8389平方米其中人防6000占地面積3522平方米建筑密度34.81%容積率綠地率31.10%建筑高度100時采用溝槽式卡箍連接,工作壓力以上采用加厚型熱鍍鋅鋼管或無縫鋼管。七、氣體滅火系統發電機房,高層地下配電房等不能用水滅的部位采用七氟丙烷氣體滅火,氣體滅火系統由專業消防公司進行設計施工。八、給排水節能1)給水盡量利用市政壓力,合理分區以節約能源。2)衛生器具
36、及其配件選用節水型產品。3)空調冷卻水循環使用。4)水泵選用高效、節能型產品。5)綠化等澆灑用水考慮雨水回用。九、環境保護1)生活水箱采用食品級不銹鋼水箱。2)高層排水系統設專用通氣立管,以保護潔具水封,防止下水道污氣進入室內。3)生活給排水管采用符合環保要求的管材。4)所有水泵等機電設備盡可能設在地下車庫內。水泵選用低噪聲產品并設隔振基礎、吸水管和出水管上設橡膠接頭、水泵房內管道使用彈性支架等,盡量減少泵房噪音。5) 排水系統采用雨、污分流制。所有生活污、廢水應經化糞池初級生物處理或隔油池處理后,在達到國家污水綜合排放標準的相關標準后再行外排。6) 生活垃圾分類袋裝化,由專人日運日清。【第四
37、章 電氣設計說明】一、強電系統設計 1、設計依據和設計范圍: 設計依據:現行國家相關電氣設計規范和電氣防火規范 (1)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 50034-2013 (2)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 50016-2014 (3)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GB50067-97 (4)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16-2008 (5)住宅建筑電氣設計規范JGJ242-2011 (6)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范GB 50038-2005 (7)供配電系統設計規范GB 50052-2009 (8)低壓配電設計規范GB 50054-2011 (9)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范GB 50098-2009 (10)建筑
38、物防雷設計規范GB 50057-2010 甲方提供的資料及各專業提供的資料 設計范圍:10KV配電系統、220V/380V配電系統、照明、防雷接地及安全措施、有線電視、電話網絡綜合布線、可視對講、火災自動報警及消防聯動系統。 2、供電電源: 2.1 10KV市政電源由市政電網引至本工程變配電房,經變壓器變為400/230伏電源供用戶使用。 2.2 用電負荷計算及變壓器選擇: 本項目住宅規劃均為一類住宅,部分一類公建。 用電負荷以住宅的戶內照明用電和商鋪用電為主,為三類負荷;地下車庫設事故照明,客梯、生活水泵等為一類負荷;消防水泵、地庫潛污泵、防排煙用電和疏散照明等小風負荷為一類負荷,為確保部分
39、一類負荷在市電停電以及一類負荷在發生火災時不間斷供電,市電引入(來自不同開閉所)兩路10KV高壓電源;用電負荷按用電設備組需用系數法計算,按計算結果進行無功補償后選擇變壓器容量及臺數;經估算,擬地庫設置2間變配電房. 2.3 變配電房: 在地下車庫設變配電室,總設備容量根據初步設計確定,無功補償方式采用低壓靜電電容器,補償前功率因數COS=0.8,補償后高壓10KV側功率因數高于0.9。變配電所的設備包括:高壓開關柜,環氧樹脂絕緣干式變壓器,GCS型低壓配電柜。 2.4 繼電保護與計量: 變壓器采用SF6負荷開關及10KV熔斷器作短速斷和過負荷保護,低壓側采用空氣斷路器對出線電纜線路作短路和過
40、負荷保護。在變壓器低壓側總開關前設有功和無功復費電表作計量,并按不同的用電性質設計量小室分類計量。 3、 電力設計: 3.1 電源電壓和配電系統: 配電電壓為三相380伏,單相220伏,電源引自地下一層變配電房低壓配電屏,采用放射式和樹干式兩種供電方式。消防設備雙電源供電,備用電源在末端切換箱進行自動切換。 3.2 環境特征和配電設備的選擇: 用電及變配電設備在熱濕環境下使用,框架開關和塑殼開關參照市場知名產品設計。電機容量在30KW以下采用全電壓直接起動,電機容量在30KW及以上者采用星一三角方式或自耦降壓方式起動。3.3 導線選擇及線路敷設: 對于末端普通設備供電選用WDZ-BYJ型導線穿
41、PVC硬塑料管或鍍鋅鋼管沿地或墻柱暗敷;對于消防末端設備供電選用WDZN-BYJ型導線穿鍍鋅電線管暗敷。從低壓配電屏引出的電纜線路采用WDZ-YJY-1KV或BTTZ-1KV電纜沿電纜橋架敷設,樓內用電由橋架引至各個樓梯間的用電點,其他用電線路出地下室后埋地敷設,過馬路處穿金屬管保護。盡量利用在地下車庫內設置電纜橋架敷設電纜至各用電點,從橋架至配電箱一段穿鍍鋅鋼管明敷或暗裝。消防設備電力電纜選用耐火型電纜沿橋架或穿鍍鋅鋼管暗敷。 3.4 設備安裝高度: 落地式配電箱在底臺上安裝,電表箱嵌墻暗裝或掛墻明裝底邊距地1.0米,控制箱底邊距地1.4m明裝,室內安裝時采用保護式,露天安裝時采用防水式。
42、3.5 安全保護: 采用TN-C-S接地制,至電動機的線路必須加穿一根導線,其截面不小于相線的一半(截面在16mm2及以下者與相線等截面),作為PE線接至電動機接線盒中的接地端子。 4、電氣照明設計: 照明設計貫徹“綠色照明”的原則,辦公區域照明燈具建議優先選用T5節能型熒光燈,配合電子式鎮流器使用,功率因數大于0.9。公共照明、環境景觀泛光照明、屋頂泛光照明優先選用LED光源,達到節約運行費用目的。 4.1照度標準: 建筑物各公共部分照度標準如下: 辦公室、會議室 300Lx 值班室、接待室、門廳 200Lx 變、配電所: 200Lx 泵房、風機房 100Lx 車庫 50Lx 4.2光源和燈
43、具: 值班室、辦公室等場所內照明以高效熒光燈為主;前廳、走道等公共部分照明燈具以LED燈為主;廚房、水泵房等采用防水防潮燈;公共部分照明采用集中控制或分組控制方式。 4.3應急照明: 在高層住宅的電梯前室、疏散樓梯間、各疏散通道設置應急照明燈;在疏散通道和公共出口處設置疏散指示燈及安全出口燈;在變、配電所、消防設備機房、電梯機房、重要弱電機房等均設置事故及備用照明燈具,供事故情況下人員疏散或繼續工作使用。 應急照明燈具在正常情況下由工作電源供電,事故情況下由備供電源供電。另外,重要設備用房、地下車庫、公共走道、電梯前室、樓梯間等采用自帶蓄電池燈具。當工作電源斷電時,蓄電池連續供電時間不少于30
44、分鐘。 4.4導線選擇及敷設方式:照明配電采用放射與樹干混合方式,照明干線采用預制分支電纜沿電氣豎井敷設,照明支線、分支線采用BV450/750導線(應急照明回路采用耐火導線)穿PVC管或SC鋼管沿吊頂內敷設。5、自動控制設計:5.1 水泵控制:分自動和手動及消防控制室遠程式控制制三種方式,手動和自動控制在控制箱或水泵旁通過控制按鈕切換操作,消防控制室遠程式控制制采用拉硬控制線方式實現。5.2 通風控制:送、排風機設手動控制和自動控制及消防控制室遠程式控制制三種方式,手動和自動控制在控制箱或風機旁通過控制按鈕切換操作,消防控制室遠程式控制制采用拉硬控制線方式實現。6、 防雷及接地:6.1 防直
45、擊雷:本工程按二、三類防雷設防,防雷系統由接閃器,引下線及接地體組成,在突出屋面的女兒墻和機房的頂部,采用10熱鍍鋅圓鋼在女兒墻頂上明裝做避雷帶,引下線采用指定柱對角兩根主筋從上至下連成電氣通路,上連避雷帶,下連接地體,接地體利用地下結構鋼筋網,為使地下鋼筋網成為一個等位體,應沿外圈或沿利用地梁內主筋或另加404鍍鋅扁鋼作等電位連接。6.2 防側擊雷:為防側擊或繞擊雷,高度以45米以上的樓層,連接并與經過的引下線主筋可靠焊接做均壓環,建筑物外表面的金屬門窗必須與均壓環鋼筋接通。6.3 安全接地:強電豎井敷設404鍍鋅扁鋼,把電纜支架、配電箱或電表箱外殼與配電系統PE線接通,安全接地與防雷接地及
46、弱電系統接地共享同一個綜合接地體,要求接地電阻不大于1歐姆,高出屋面的管道和設備構架及所有金屬必須與防雷接地引下線或避雷帶連接,弱電豎井內安裝404鍍鋅扁鋼接地線。7、 電氣節能7.1公共照明采用節能自熄或紅外感應開關。7.2所有燈具采用新型節能燈具或LED燈,熒光燈帶自補償,功率因數不小于0.9。7.3電器設備采用技術先進、節能型新產品。二、弱電系統設計1、設計依據及范圍:1)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GB50116-20132)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 50016-20143)綜合布線系統工程設計規范 GB 50311-20074)智能建筑設計標準GB/T 50314-20065)民用建筑電氣設
47、計規范JGJ16-2008;6)有線電視系統工程技術規范 GB 50200-94 甲方提供的資料及各專業提供的資料;2、綜合布線系統:2.1 電話線路引自市電話網絡,光纖引至電話機房,再用大對數銅軸電纜引至各單元樓底層配電間的交換設備。2.2 住宅及商鋪按每戶一路電話,其他住戶按每戶兩路電話考慮。2.3 電話線采用雙絞線RVS 4x0.5穿PC20管從樓層分線盒引至各住戶弱電箱,電話終端插座距地0.3米暗裝。2.4 網絡系統由光端機、主配線架、樓層配線設備、數據信息插座組成,建筑群系統自寬帶網以光纖接入。2.5 由社區主配線架采用六芯多模光纖至各單元樓配電間的配線設備。2.6 各單元樓光電轉換
48、設備設于底層配電間,在中間樓層設HUB,自HUB至各住戶弱電箱采用超五類線穿PC20管。2.7 住戶及商業均按一路進線考慮,數據終端插座底距地0.3米暗裝。 3、有線電視系統:3.1 有線電視信號接自市有線電視網。3.2 有線電視前端設備置于社區弱電設備房,各單元樓底層配電間內設有線電視設備箱(內置均衡器、放大器及分支分配器等)。3.3 商鋪及住戶內均設有線電視終端模塊。3.4 在中間樓層設電視接線箱(內置分支器),箱底距地1.8m。3.5 有線電視信號主干電纜采用SYKV-75-9穿金屬管敷設。分支干線采用SYV-75-5穿金屬管在電井內明敷,分支器至用戶弱電箱采用SYV-75-5穿PC20
49、管,電視終端插座距地0.3m暗裝。4、家庭安防系統:4.1 可視對講主機設備安裝于各單元樓主入口大門處,中間距地1.5m,內置不間斷電源箱以及對講解碼器。不間斷電源由樓梯間應急照明回路引來。在中間樓層設譯碼器箱(內置電源盒譯碼器),從對講主機出來的訊號線、電源線、視頻線穿PC管在電井內明敷,至各戶的室內可視對講分機穿PC管在樓板和墻內暗敷。4.2 家庭內的安防報警元件包括緊急報警按鈕,紅外探測器,門磁,煤氣泄露探測器,均穿PC管在戶內沿墻和樓板暗敷接至室內可視對講分機。4.3 各單元樓的可視對講主機均暗敷2根SC32金屬管至社區安防管理中心,作為聯網監測和報警功能的平臺。三、消防電氣設計1.消
50、防水泵、消防電梯、消防控制中心、防排煙風機、應急照明等消防用電設備采用雙電源供電,末端自動切換的供電方式。2.在配電室、柴油發電機房、消防控制中心、樓梯間及前室、消防電梯間及前室、地下車庫車道及走道等處設自帶蓄電池的應急照明燈及疏散指示燈。3.消防用電線路采用礦物絕緣電纜BTTZ-0.6/1KV型耐火電纜及WDZN-BYJ-0.45/0.75KV型耐火導線。4. 消防報警及聯動控制系統a) 本工程在地上一層設置消防控制中心。b) 選用智能型消防系統及相當產品,包括:探測及報警系統、聯動控制系統、緊急廣播系統、對講電話系統、消火栓系統控制、自動噴淋系統控制、固定式氣體系統控制、消防排煙及正壓通風
51、系統控制。c) 在前室、樓梯間、走道、設備用房、電氣豎井等處設置感煙探測器,在車庫設普通感溫、感煙探測器,在樓梯口附近及其它主要疏散通道設帶電話插孔的手動報警按鈕和警鈴。d) 消防泵在接到消火栓按鈕動作信號后,自動啟動,并顯示按鈕位置,消防中心可直接啟停消火栓泵。e) 當火警時,附近的噴灑頭因溫度達到一定值而噴水,水流指示器動作,濕式報警閥的壓力開關因水壓降低而動作,起動噴淋泵,消防中心也可直接啟停噴淋泵。f) 電動防火卷簾控制系統: 在防火卷簾兩側設專用感煙、感溫探測器,在防火卷簾門兩側設帶有聲、光報警信號及手動控制按鈕的控制箱。 在主要疏散通道的防火卷簾采用兩次控制下降方式,第一次由感煙探
52、測器控制下降距地1.8M停止,第二次由感溫控制器控制下落到底,并將報警及動作信號送至消防中心;用作防火隔離的防火卷簾在相應分區內的探測器任何一個作,采用一次下降到底的控制方式,并把動作信號送至消防中心。 g) 消防排煙及正壓通風系統: 在疏散樓梯及前室,設正壓通風系統,在地下車庫設排煙系統,火災時,排煙風機及正壓機開啟,并在消防中心有顯示各組排煙正壓風機的工作狀態。消防中心可直接起動各排煙風機及正壓風機。 h) 火災事故廣播及專用通訊:設置獨立緊急廣播及消防專用通訊系統,在火災情況下能開通緊急廣播,先使火災層警鈴動作,再開通緊急廣播。【第五章 暖通設計說明】一、設計依據:1土建專業條件圖和建設
53、單位提出的要求2現行國家有關設計規范:(1)民用建筑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0197362012。(2)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2005版)(3)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05(4)安徽省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34/1467-2011(5)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4(6)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GB50067-97(7)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 2009暖通空調動力(8)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節能專篇(暖通空調動力)(9)建筑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2008版)二、設計內容:1辦公設舒適性中央空調系統,商業和住宅采用分體
54、空調系統。2 地下室設備用房及地下車庫設機械通風及排風、排煙設計。3 辦公商業和住宅的消防防排煙設計。三、設計參數:1室外設計氣象參數(采用合肥地區)1)大氣壓力:冬季1022.3barbar2)室外計算溫度 冬季空調計算干球溫度:-4.2;夏季空調計算干球溫度:35.0冬季通風計算干球溫度:2.6;夏季通風計算干球溫度:31.4冬季供暖計算干球溫度:-1.7;4)夏季空調室外計算濕球溫度:28.15)冬季空調室外計算相對濕度(最冷月月平均相對濕度):76%6)冬季最多風向的平均風速:2.7m/s;室外平均風速3.4m/s7)夏季室外平均風速2.9m/s2室內空氣的計算參數序號房間名稱室 內
55、計 算 參 數夏 季冬 季新風量噪聲級溫度相對濕度氣流平均速度溫度相對濕度氣流平均速度%m/s%m/sdB(A)1辦公2665203030502商業2665203019503其他2628651820301050四、空調冷熱源辦公建筑面積約32652m2,夏季空調估算冷負荷5200W,冷指標158W/ m2;冬季估算熱負荷4000kW,熱指標122W/ m2;選用變頻多聯風冷熱泵機組RHXY1250SY1(單臺制冷量125kw)共50臺,主機布置在每層的設備平臺上。 空調新風初步擬采用吊頂式新風換氣機,系統按樓層設置,每層設兩臺新風機,吊在辦公走道吊頂內。住宅,商業,消防控制中心、變電所、弱電機
56、房等,考慮其使用的靈活性和特殊要求,單獨設置風冷熱泵型分體空調器。五、空調形式及控制1辦公室內末端部分根據裝修要求采用變頻多聯空調室內機。商業和住宅均采用風冷熱泵型分體空調器。2各辦公室可配置有線或無線遙控器,每間辦公室可自動設置溫度,精確控制,獨立開啟。3大空間新風采用新風換氣機。4小房間采用獨立冷熱源的新風室內機集中處理。5可配置智能控制器,實現分戶費用計量。六、通風系統設計1地下車庫設機械排風系統,同時兼消防排煙系統,換氣次數為6次/時,同時設機械補風系統。機械補風量大于該防火分區機械排煙量一半以上。2不直接對外的衛生間等設機械排風系統,自然補風,排風換氣次數為12次/小時。廚房設機械通
57、風系統,以排除余熱或有害氣體。3地下設備用房設機械送,排風系統。地下變配電房設機械送,排風系統,設分體空調降溫,同時設置氣體滅火后的清空系統。4地下非機動車庫設置機械排風系統,車道自然進風。七、防排煙系統設計1防火閥:1)管道穿越防火分區處;2)穿越通風、空氣調節機房及重要的或火災危險性大的房間隔墻和樓板處;3)垂直風管與每層水平風管交接處的水平管段上,穿越防火分隔處的變形縫的兩側。4)空調送/回風、通風進/排風管進出機房,跨越防火分區及與主立管相連接的各層支70自動關閉防火閥;廚房排油煙管上設置150自動關閉防火閥;而在排煙系統上則設置280斷開的防火閥與風機聯鎖,并同時與樓宇自控系統和消防
58、控制中心內的消防系統聯動報警。2設置機械排煙的部位:1)各層的內走道(長度超過20米且沒有可開啟外窗,或有外窗長度超過60米的內走道)做機械排煙,排煙風機設置于屋頂。2)面積超過100,且經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較多的地上無窗房間或設固定窗的房間。3)地下室一個房間面積超過50或各房間總面積超過200 ,且經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較多的地下室。4)不具備自然排煙條件或凈空高度超過12m的中庭。3防煙樓梯間及其前室、消防電梯前室或合用前室設有加壓送風系統:高度超過50m的公建和不滿足自然排煙條件的防煙樓梯間及其前室、消防電梯前室或合用前室,均應設加壓送風系統,機械加壓送風機設于屋頂。防煙樓梯間采用機械加
59、壓送風方式,前室每層設一個常閉風口。對于設置機械加壓送風系統的區域,當有火災事故發生時向上述區域加壓送風,使其處于正壓狀態,阻止煙氣滲入,以便建筑內人士能安全離開。超過32層的加壓送風系統需要分段設計。4樓梯間加壓送風井、前室加壓送風井采用土建風道。5地下停車庫將利用平時用作機械通風的風機,在火災時用作機械排煙設施,風機的排煙量將按6次/小時換氣次數計算,對無直接通向室外的汽車疏散出口的防火分區,按規范要求提供補風系統,補風量不小于排煙量的50%。當車庫發生火災時,啟動排煙風機,聯鎖啟動補風機,當煙氣溫度達到280時,排煙風機前的280排煙防火閥關閉,聯鎖關閉排煙風機。6入口門廳中庭設置機械排
60、煙系統,排煙口設于中庭頂部。體積小于17000m的中庭,其排煙量按其體積的6次/h換氣計算。7. 排煙口按防煙分區設置,且防煙分區內的排煙口距最遠點的水平距離不超過30m。地庫的防煙分區不超2000M2。8 送、排風及排煙系統風管材料采用鍍鋅鋼板制作,法蘭連接,厚度按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43-2002執行。安裝在吊頂內排煙風管,其隔熱層采用不燃材料制作。9. 空調水管、風管的保溫均采用難燃材料或不燃材料(橡塑海綿保溫材料難燃B1級或玻璃棉制品)。當穿過防火墻時應采用不燃燒保溫材料保溫。空調水管穿過防火墻時,在防火墻處設置固定支架,并用不燃材料進行封堵。10. 對配置氣體滅火
61、的地下配電房由于設置氣體滅火后的隔斷與清空系統。在排風支管上設置接近地面的排風口,并配有電動關閉的防火閥,且能夠遠距離開啟。八、消聲、減振1通風、空調設備均選用高效低噪聲產品,并在系統中采取消聲、減振、隔振措施,如采用消聲靜壓箱,阻抗復合消聲器等。2空調機房圍護結構和內墻表面做了隔聲和吸聲處理,門采用防火隔音門。3風機、空調機組等設備的出口均采用軟接頭或軟管連接。4新排風口均設置了消聲百葉,盡量減少聲源對周圍環境的影響。5吊裝式風機及空調機組均設彈簧支吊架。落地式風機及空調機組均設橡膠隔振墊。6噪聲指標達到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3096-93)等的有關規定。九、管材與保溫:1風管材料通風、
62、空調系統的風管采用鍍鋅鋼板,厚度按國家有關標準選取。空調風管保溫采用離心玻璃棉板材,=30mm。2空調凝結水管采用熱鍍鋅鋼管。分層匯集至管井地漏。3空調系統冷媒管采用銅管,由設備供應商提供配置。 4空調凝結水管采用難燃型(B1級)發泡橡塑保溫,厚度為10mm。十、節能與環保1. 節能:1) 冷熱源的選擇與系統設備配置:變制冷劑流量空調系統主機的COP3.30,符合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50189-2005)的指標。變頻多聯風冷熱泵機組IPLV值。制冷劑采用環保冷媒R410a,減少對大氣環境破壞。2) 空調系統形式的選擇a. 變制冷劑流量空調系統,每間房間可分別控制溫度、自主調節,以利于節能。b
63、.變制冷劑流量空調系統,自帶成熟的自控系統,可根據實際運行工況隨機調節機組的出力,從而實現節能運行的目的。3)空調風系統的節能措施吊頂式新風換氣機帶全熱回收,充分利用室內排風的能量,其額定熱回收效率70%,以達到節能降耗的目的。大空間過渡季節采用全新風運行。4) 通風設備風機的設置和選用風機采用節能、高效的低噪聲離心風機,風機的總效率52%,普通機械通風系統單位風量耗功率低于0.32,滿足節能標準要求。2環保.1)所有通風、空調設備均采用高效節能設備,采用低噪聲、低轉速設備。2)通風機、空調器進出口設柔性短管。吊頂式風機及新風機支吊架采用吊式阻尼彈簧減震器。3)屋頂及設備層的空調室外機基礎均采
64、用減震臺座,通過彈簧減震器或橡膠減震墊減震和降噪。【第六章 燃氣設計說明】一、設計依據1) 城鎮燃氣設計規范(GB 500282006)2) 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95 (2005年版)3) 甲方對本工程的意見和要求4) 相關專業提供的本工程設計資料二、設計范圍本工程設計范圍:住宅樓及商業燃氣輸配系統設計。三、住宅樓燃氣設計設計按每戶一個雙眼灶,額定用氣量:0.7m3/h進行計算。四、燃氣管道系統設計地下燃氣管道埋設的最小覆土厚度(路面至管頂)應符合下列要求:1)埋設在車行道下時,不得小于0.9m;2)埋設在非機動車車道(含人行道)下時,不得小于0.6m;3)埋設在機動車不可
65、能到達的地方時,不得小于0.3m;4) 埋設在水田下時,不得小于0.8m。輸送濕燃氣的燃氣管道,應埋設在土壤冰凍線以下。燃氣管道坡向凝水缸的坡度不宜小于0.003。【第七章 環保設計說明】一、設計依據(1)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2) 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 (3) 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 (4) 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5) 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GB3096-1993)(6) 生活垃圾填埋控制標準(GB16889-1997)二、設計范圍 工程項目范圍內的環境保護設施的設計。三、水污染防治 本項目排放廢水
66、主要為生活廢水,生活廢水主要來自廁所沖洗水、盥洗廢水,廚房用水。生活廢水及糞便污水經化糞池處理,達到三級排放標準后排入城市管網。四、廢氣處理 小區產生的大氣污染物主要為廚房油煙,采用排煙豎井高空排放。地下車庫廢氣由排氣管道引至排氣豎井,實行高空排放。五、噪聲 1)所有通風、空調設備均采用高效節能設備,采用低噪聲、低轉速設備。 2)通風機、空調器進出口設柔性短管。吊頂式風機及新風機支吊架采用吊式阻尼彈簧減震器。 3)屋頂及設備層的空調室外機基礎均采用減震臺座,通過彈簧減震器或橡膠減震墊減震和降噪。六、固體廢物處理 本項目固體廢棄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將實行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在地塊內設置地埋式垃圾站
67、。 【第八章 節能設計說明】 合肥地處夏熱冬冷地區,氣候條件差,空氣濕度大。建筑環境設計中,針對人體舒適性要求,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風,同時做好外圍護墻保溫隔熱的節能措施。一、設計依據(1)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GB50176-93;(2)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 134-2010); (3)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GB50176-93); (4)關于進一步加快我省建筑節能工作的若干規定湘建科200439號; (5)民用建筑能耗數據采集標準(JGJ/T154-2007)。 二、建筑節能措施(1)屋面防水與綠化屋面采用高分子防水卷材,通過材料優良的延展性,有效的防止屋面開裂問題。屋頂
68、設計綠化系統,降低屋面溫度的變化幅度,有效的保持室內溫度的恒定,與室外綠化系統有機結合,遙相呼應。(2)建筑的體型系數 建筑平面采用規整的體型,通過有效的功能分區,盡量減小因為采光通風而造成的平面凹凸,減少外墻表面積,從而減少因散熱面積過大而造成的建筑內部熱損失。三、設備節能設計 (1)照度按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2004 進行照明設計。所有燈具均采用節能型光源,鎮流器采用節能型電子鎮流器。(2)電氣設備選用技術先進的節能設備,減少電能損耗。 (3)公共照明部分(樓梯間、走廊)采用聲光控延時自熄開關,當人員離開后自動熄滅燈具,節約能源。(4)采用節水用具。 四、暖通節能設計 1) 冷
69、熱源的選擇與系統設備配置: 變制冷劑流量空調系統主機的COP3.30,符合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50189-2005)的指標。變頻多聯風冷熱泵機組IPLV值。制冷劑采用環保冷媒R410a,減少對大氣環境破壞。 2) 空調系統形式的選擇 a. 變制冷劑流量空調系統,每間房間可分別控制溫度、自主調節,以利于節能。 b.變制冷劑流量空調系統,自帶成熟的自控系統,可根據實際運行工況隨機調節機組的出力,從而實現節能運行的目的。 3)空調風系統的節能措施 吊頂式新風換氣機帶全熱回收,充分利用室內排風的能量,其額定熱回收效率70%,以達到節能降耗的目的。大空間過渡季節采用全新風運行。4) 通風設備風機的設置
70、和選用 風機采用節能、高效的低噪聲離心風機,風機的總效率52%,普通機械通風系統單位風量耗功率低于0.32,滿足節能標準要求。 【第九章 消防設計說明】一、設計依據(1)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房建部分)2002 年版 (2) 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06年版 (3) 建筑滅火器配置設計規范GB50140-2005 (4) 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計規范GB50084-2001(2005年版) (5) 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2010 (6)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GB50116-98二、總圖消防 總平面布置中,住宅周圍設有大于46米寬的環形道路,形成環形消防車道,南北面有
71、寬于15米的空地做為消防撲救面,滿足消防要求。在臨街商業超過80米的區域,設有緊急消防通道。綜合樓設有環形消防車道,消防車能到達各個角落。在建筑15米范圍內,不種植高大喬木,利于消防撲救的展開。 三、結構消防設計本工程結構消防設計的原則為預防為主,防消結合,主體結構均采用不燃燒體材料,以保證承重結構在火災中不致失穩及喪失承載能力。四、建筑消防設計高層住宅設兩個疏散口,兩個疏散口之間的距離大于5米。每部樓梯的疏散寬度都大于米,滿足規范要求。同時設置兩部電梯,其中一部為消防電梯,用于緊急情況下使用。核心筒前室嚴格控制面積,達到規范所要求的合用前室大于平方米,前室大于平方米的規定。在前室和合用前室之
72、間加設防火門和防火墻,防止出現前室三合一的 情況。對前室開的護門采用乙級防火門,滿足規范防火要求。 五、室外消火栓系統 室外消火栓系統采用低壓給水系統。消防給水管道與室外生活給水管道合用。本工程分別從市政給水管引入DN150的給水管在本工程紅線內成DN150環狀布置,并在環上每隔不超過120m設置一室外消火栓,滿足本工程室外消防要求。 室內消火栓系統本工程在地下室設有消防水池,消防水泵房等設備用房。消防儲水包括二小時20L/s的室內消火栓用水(144m3)、一小時30L/s自動噴灑用水(108m3)。消火栓系統采用豎向不分區,消火栓系統的靜水壓滿足最大靜水壓的要求。 六、暖通消防設計 1防火閥
73、: 1)管道穿越防火分區處; 2)穿越通風、空氣調節機房及重要的或火災危險性大的房間隔墻和樓板處; 3)垂直風管與每層水平風管交接處的水平管段上,穿越防火分隔處的變形縫的兩側。 4)空調送/回風、通風進/排風管進出機房,跨越防火分區及與主立管相連接的各層支70自動關閉防火閥;廚房排油煙管上設置150自動關閉防火閥;而在排煙系統上則設置280斷開的防火閥與風機聯鎖,并同時與樓宇自控系統和消防控制中心內的消防系統聯動報警。 2設置機械排煙的部位: 1)各層的內走道(長度超過20米且沒有可開啟外窗,或有外窗長度超過60米的內走道)做機械排煙,排煙風機設置于屋頂。 2)面積超過100,且經常有人停留或
74、可燃物較多的地上無窗房間或設固定窗的房間。 3)地下室一個房間面積超過50或各房間總面積超過200 ,且經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較多的地下室。 4)不具備自然排煙條件或凈空高度超過12m的中庭。 3防煙樓梯間及其前室、消防電梯前室或合用前室設有加壓送風系統:高度超過50m的公建和不滿足自然排煙條件的防煙樓梯間及其前室、消防電梯前室或合用前室,均應設加壓送風系統,機械加壓送風機設于屋頂。防煙樓梯間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前室每層設一個常閉風口。對于設置機械加壓送風系統的區域,當有火災事故發生時向上述區域加壓送風,使其處于正壓狀態,阻止煙氣滲入,以便建筑內人士能安全離開。超過32層的加壓送風系統需要分段
75、設計。 4樓梯間加壓送風井、前室加壓送風井采用土建風道。 5地下停車庫將利用平時用作機械通風的風機,在火災時用作機械排煙設施,風機的排煙量將按6次/小時換氣次數計算,對無直接通向室外的汽車疏散出口的防火分區,按規范要求提供補風系統,補風量不小于排煙量的50%。當車庫發生火災時,啟動排煙風機,聯鎖啟動補風機,當煙氣溫度達到280時,排煙風機前的280排煙防火閥關閉,聯鎖關閉排煙風機。 6入口門廳中庭設置機械排煙系統,排煙口設于中庭頂部。體積小于17000m的中庭,其排煙量按其體積的6次/h換氣計算。 7. 排煙口按防煙分區設置,且防煙分區內的排煙口距最遠點的水平距離不超過30m。地庫的防煙分區不
76、超2000M2。 8 送、排風及排煙系統風管材料采用鍍鋅鋼板制作,法蘭連接,厚度按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43-2002執行。安裝在吊頂內排煙風管,其隔熱層采用不燃材料制作。 9. 空調水管、風管的保溫均采用難燃材料或不燃材料(橡塑海綿保溫材料難燃B1級或玻璃棉制品)。當穿過防火墻時應采用不燃燒保溫材料保溫。空調水管穿過防火墻時,在防火墻處設置固定支架,并用不燃材料進行封堵。 10. 對配置氣體滅火的地下配電房由于設置氣體滅火后的隔斷與清空系統。在排風支管上設置接近地面的排風口,并配有電動關閉的防火閥,且能夠遠距離開啟。【第十章 無障礙設計說明】一、設計依據城市道路和建筑無障礙
77、設計規范J114-2001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50352-2005 住宅建筑規范(GB50368-2005);二、設計范圍(1)小區路的人行路 (2)宅間小路的人行路 (3)住宅入口(4)住宅電梯住宅每個單元入口處設寬,坡度為1/20 的無障礙坡道,坡道平臺寬度大于2米,坡道兩側設殘疾人扶手欄桿。各單元均設置一部無障礙電梯。住宅入口的門,注重細節設計,門檻的高度及門內外地面高差不大于15mm, 并以斜面過渡。公共綠地入口處的坡度平緩且做防滑處理。在綠地的休息座椅旁設有輪椅停留位置。無障礙電梯侯梯廳各項設置要求:侯梯廳的深度大于米,按鈕的高度米,電梯門洞為米,設置清晰顯示轎廂上、下運行方向和層數
78、位置及電梯抵達音響。每層電梯門口安裝樓層標志,電梯口設提示盲道。無障礙電梯轎廂無障礙設施的設置:電梯門的開啟凈寬度大于米,轎廂深度大于等于米,轎廂正面和側面設米高的扶手,轎廂側面設米高帶盲文的選層按鈕。轎廂正面米至頂部處安裝鏡子。轎廂上下運行及到達設置清晰顯示和報層音響。各個公共建筑入口做無障礙坡道,一層做無障礙衛生間,將對外辦公的無障礙房間全部置于一層。殘疾人停車位按2%數量配比,其中住宅區地下車庫設3個,地面設同樣配比2%的無障礙車位.【第十一章 日照分析說明】一、分析依據合肥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 住宅建筑規范(GB50368-2005)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93 2
79、002 年版)二、設計概況本項目地處合肥市,屬氣候區大城市類。三、設計措施兩棟住宅間的間距以合肥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為依據,根據分類,該項目用地屬于合肥市經開區。設計建筑朝向均為南北向,高層住宅之間的間距均滿足建筑間距各項要求。在戶型設計上,避免出現純北向戶型,做到戶戶都有日照。本工程通過日照分析軟件計算,項目屬于屬氣候區大城市類,根據國家規范,住宅部分以合肥地區大寒日8:00 至16:00 為時間依據計算。項目建筑分為新建高層、洋房及商業,建筑底層局部架空。幼兒園以合肥地區冬至日9:00至15:00為時間依據計算。本項目分析計算統一依據最嚴格標準,分別以底層窗臺高米為日照計算起點。通過計算
80、,本項目符合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93)2002年版規定的住宅大寒日不小于2小時、幼兒園冬至日不小于3小時、學校冬至日不小于2小時的日照要求。 【第十二章 人防設計說明】一、設計依據1. 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范 【50038-2005】 2. 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范 【50098-98】(2001年版) 3. 人民防空工程防化設計規范 【RFJ1-97】4. 人民防空工程防護功能平戰轉換設計標準 【RFJ1-98】 5. 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 【GBJ108-97】 6. 本工程其他專業提供的設計資料; 7. 其它國家、地方相關規范標準;二、設計原則本工程設計貫徹執行國家有
81、關附建式人防工程的規范及規程要求,力求人防防護單元平面布置在總體布局及單體設計上與整個項目設計方案保持一致,結構設計則根據人防荷載合理確定人防結構體系,做到經濟合理。并根據市政府要求搞平戰結合人防工程,注重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戰備效益的最佳組合。 三、工程概況 本項目人防工程設置在高層住宅區域地下一層車庫,平時使用功能為機動車停車庫,戰時使用功能為二等人員掩蔽所。其抗力等級均為核6 級、常6級。四、設計要求:每個防護單元均設有三個出入口,并按要求設置在防倒塌區外,主要出入口處設有排風擴散室,防毒通道和簡易洗消室(與防毒通道合并)。次要出入設有進風擴散室、密閉通道、濾毒室,戰時風機房及防化值班室
82、。 每個防護單元內戰時均設有水箱,每個防護單元在鄰近排風口處預留男女干廁位置,臨戰時砌筑完成。 供平時車輛進出的坡道口、車道口的臨空墻上預埋構件以待臨戰轉換進行封堵,與非人防部分連通供人員出入口通道處在寬度不大于2M情況下設置防護密閉門戰時堆土封堵。 防護單元分隔成4 個抗爆單元,抗爆擋墻用600 厚裝粗砂袋臨時堆疊高度為2M。工程防化級別為丙級,人員活動區域內要求防毒。工程防水等級依據“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GB50108-2008)要求,地下室底板和側墻設計確定為II級防水標準。地下室頂板設計確定為I級防水標準。凡人防工程的圍護結構上埋設水、電管線應做好防護密閉措施。在人防工程中采用的人防設備和人防設施均應具有經合肥市人防辦有關部門審核認可的生產使用許可證和相關的審核證明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