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 線 道 路 工 程 施 工 圖 設 計 說 明一、概述1.1 項目區位 開迎路位于長江以南,銅鑼山及明月山系之間的茶園片區,東西走向。為重慶市快速路三橫線中的一段,即重慶市快速路三橫線(通江大道繞城高速)段,屬于經開區四橫四縱骨架交通系統的一橫。圖1-1 區位圖1.2 項目范圍開迎路道路工程,起于茶園新區通江大道與峽江路相交節點,向東下穿經開區城市主干路“縱一路”形成梧桐園立交,繼續延伸上跨東城大道形成斑竹林立交,最終接入繞城高速收費站,線路全長4720m,本次設計標準路幅寬44m=9m人行道+12m車行道+2m中央分隔帶+12m車行道+9m人行道,主線為雙向六車道。線路經過路段地形起伏大
2、,水系發達,魚塘較多。道路主要節點有梧桐園立交、斑竹林立交。全線共設橋梁5座,車行下穿道3座,人行地道2座。1.2文件組成開迎路道路工程施工圖設計文件編制按專業進行如下分冊。1、第一冊 總體設計2、第二冊 主線道路工程3、第三冊 立交工程4、第四冊 橋梁工程5、第五冊 地通道、擋護結構工程6、第六冊 排水工程7、第七冊 電照工程8、第八冊 交通工程本冊為第二冊 主線道路工程二、設計依據及規范2.1設計依據1.與業主簽訂的設計合同2.重慶市都市區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年)3.重慶市主城區快速路系統建設規劃(20062020年)4. 經開區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中間成果 201
3、1年3月5.港口大道施工圖設計文件(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 2011年 3月6.繞城東立交施工圖設計文件(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2011年 3月7. 重慶市勘察院提供的該地區1:10000、1:2000、1:500地形圖8.開迎路道路工程地質勘察報告(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 2011年 5月2.2對初步設計批復意見的執行情況2011年9月15日,收到市建委關于開迎路道路工程初步設計的批復。原則同意該工程初步設計,下階段設計應采納如下意見。1、完善近期人行過街設施設計,預留遠期人行設施設置位置?;貜停和馀鷱鸵庖姟=诳紤]在路口處設置人行地通道和人行斑馬線過街。預留遠期人行設施位置。2、優化
4、道路斷面設計,建議取消9m人行道;嚴格按照快速路設計規程完善設計。回復:開迎路道路工程起點相接的峽江路東段標準路幅為5m人行道+12m車行道+2m綠化帶+12m車行道+5m人行道,考慮到峽江路東段剛竣工,為保證近期開迎路與峽江路的設計標準一致,故開迎路近期采用規劃批復的路幅分配形式:9m人行道+12m車行道+2m中央分隔帶+12m車行道+9m人行道,預留遠期7m車行輔道+2m人行道寬度作為遠期用地控制。設計道路為更好的服務周邊地塊,近期為城市主干路I級,執行快速路線型標準,遠期改造為快速路。目前沿路線設置的公交站均為臨時劃線停車站,可根據該片區的發展需求,隨時取消。3、車行道與人行道之間應設置
5、防撞護欄,行車道之間應設置剛性中央分隔帶?;貜停和馀鷱鸵庖姟1敬卧O計在行車道之間設置中央分隔帶;在車行道與人行道間設置有綠化分隔帶,將綠化帶的花帶石升高,以起到防撞護欄的作用。4、優化縱坡設計,大窩壩附近高填方與高架橋方案進行比選和論證?;貜停和馀鷱鸵庖?。初設評審后已對高填方方案與高架橋方案進行比選和論證,高填方方案造價低,更便于后期開發。5、做好近期與周邊道路的銜接,預留交叉口遠期建設用地。 回復:同意批復意見。已預留交叉口遠期用地。2.3設計遵循的主要規范:(1)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城市建設部分)(2002年版)(2)城市快速路設計規程(CJJ 129-2009)(3)城市道路設計
6、規范(CJJ37-90)(4)城市道路交通規劃及路線設計規范(DBJ-064-2007)(5)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范(JTG D50-2006)(適用于瀝青路面)(6)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02);(7)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 D30-2004)(8)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9)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設計規范(JGJ502001)(10)公路路面基層施工技術規范(JTJ0342000)(適用于瀝青路面)(11)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G F40-2004)(適用于瀝青路面)(12)城市道路交叉口設計規程(CJJ 152-2010)(13)城鎮
7、道路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CJJ 1-2008)(14)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DBJ50-078-2008)三、建設條件3.1 氣象與水文(1)氣象項目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具有春早夏長,秋雨連綿,冬暖多霧,空氣濕度大,云霧多,日照少等特點。常年平均氣溫為17.818.6C,最高為44C,最低為-3.1C。常年云霧較多,霧天平均67.8天/年,最多可達148天。多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9%81%,絕對濕度17.118.2hPa。年平均風速1.3m/s,最大風速27.0m/s。多年平均降雨量1094.88mm,年最大降雨量1544.8mm,年最小降雨量740.1mm,日最
8、大降雨量206.11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約占全年降雨量的70%,且強度較大,暴雨時有發生。(2)水文項目區內地表水系由長江水系構成,河流有苦溪河和一條小河溝??嘞釉贙0+490位置穿過,河面寬約8m,常年水位162.000m,二十年一遇洪水位168.500m,三峽庫區最高回水位約為175.000m,苦溪河大橋將跨過苦溪河。K4+230處有一小河溝,河面寬38m,常年河水位175.300176.000m,高于三峽庫區回水位175.000m。二十年一遇洪水位177.000m。3.2地形地貌線路位于長江南岸,與長江大體平行,距長江岸邊4001400m。線路橫穿大盛場向斜軸部,地貌發育明顯受地
9、質構造與地層巖性控制,總體呈中間高兩頭低的地形。起點K0+000K0+380因港口大道已建設整平,地形較為平坦,標高195.00204.00m。K0+380K0+580段為苦溪河,河床最低點高程約為162.00m,兩岸高程為185.00205.00m,港口大道建設已基本建成苦溪河大橋(24m寬);K0+580K1+180原為緩丘地貌,因港口大道建設路基已形成,山丘已開挖,在路基兩側形成邊坡,現有路基高程201.000226.000m,兩側丘頂高程247.00260.00m,現有基巖邊坡大體是按1:0.75坡率放坡。K1+180K2+100段為低緩山丘和山灣相間地形:其中K1+440K1+600
10、和K1+740K2+030段為淺丘,丘頂高程250.60263.17m;K1+280K1+440、K1+600K1+740和K2+035K2+100為山灣地貌,現主要為水田及魚塘,地面高程229.00240.00m。K2+100K2+830為山丘地形,山頂高程317.00321.00m,中間夾有一山灣,高程275.00277.00m;K2+830K3+140段為山灣地貌,小地名李家灣,最低點高程213.60m,兩側山坡坡角1830,局部達35,坡頂高程約為240.00m。K3+140K3+220段為陡坡,山坡坡角約35,地面高程從240.00m降至215.00m。K3+220K3+780為緩坡
11、地貌,地面坡角約10,傾向西側(小里程方向),地面高程215.00273.00m。K3+780K3+840段為陡坡,山坡坡角約30,地面高程從246.00m降至222.00m。K3+840K3+935段為緩坡,山坡坡角約20,地面高程從222.00m降至203.00m。K3+935K4+100段為山灣地形,小地名小灣,地形坡角約25,地面高程從198.00202.00m。K4+100K4+140段為陡坡,山坡坡角約2030,地面高程從198.00m降至178.00m。K4+140K4+360為緩坡地貌,一條小河溝從些段流過,注入長江支流魚溪河中,地面坡角約10,傾向西側(小里程方向),地面高程
12、177.00193.00m。K4+360K4+720.257(終點)段為單向坡,山坡傾向西,中部為一小山丘突起,丘頂高程223.00m,終點段最高點高程約為250.00m,線路最后10m為砂巖陡坎,坎下為魚塘。3.3地質構造路線沿線近垂直穿越大盛場向斜。大盛場向斜:軸向N30E,向斜軸部大致在K2+710里程穿過設計道路。線路K0+000K2+710段巖層傾向約為10166,傾角610。線路K2+710終點段巖層傾向290303,傾角817。3.4地層巖性線路區地層由侏羅系中統上沙溪廟組、侏羅系上統遂寧組地層及第四系殘坡積層、沖洪積層、崩坡積層組成,分述如下:侏羅系中統上沙溪廟組泥質粘砂巖和泥
13、巖(J2s)基巖主要為砂巖和泥巖。砂巖:深灰色、黃色,中細粒質結構,鈣泥質膠結,巨厚層塊狀或厚層狀構造,主要由石英、長石組成,強風化層呈碎塊狀,質軟,中風化呈柱狀,質較軟,錘擊易碎,聲悶。終點班竹林立交位置分布一層巨厚層塊狀砂巖,該層位砂巖較硬,巖體較完整開有多處采石廠。K0+920K1+140段和K3+780K3+810段砂巖呈厚層狀,泥質含量較重,巖質略軟,巖體較完整。泥巖呈紫紅色,泥質結構,厚層狀構造,主要由粘土礦物組成,局部含砂質,裂隙不發育,強風化層呈碎塊狀,質軟,手捏易碎。中風化巖芯呈柱狀,巖芯質較軟,錘擊可碎,聲悶。主要分布在K0+000K0+920段和K3+780K4+060段
14、,經常夾有砂巖層。侏羅系上統遂寧組泥質粘砂巖和泥巖(J3sn)。砂巖:深灰色、黃色,中細粒質結構,鈣泥質膠結,厚層狀構造,主要由石英、長石組成,強風化層呈碎塊狀,質軟,中風化呈柱狀,質較軟,錘擊易碎,聲悶。泥巖呈紫紅色,泥質結構,中厚層狀構造,主要由粘土礦物組成,局部含砂質鈣質,裂隙不發育,強風化層呈碎塊狀,質軟,手捏易碎。中風化巖芯呈柱狀,巖芯質較軟,錘擊可碎,聲悶。第四系土層a.殘坡積粉質粘土(Q4el+dl)主要呈褐色,呈軟塑可塑狀,魚塘或水田表表層部分呈流塑狀。切面較為光滑,干強度及韌性中等,無搖震反應,部分土層段砂質含量較高,含有少量的腐爛根須,水田中表層呈流塑狀,場地中大部分范圍均
15、有分布,一般山丘頂部及山腰處此層較薄,在山灣中厚度較大。b.沖洪積粉質粘土(Q4al+pl)主要呈褐色,呈軟塑可塑狀,切面較為光滑,干強度及韌性中等,無搖震反應,部分土層段砂質含量較高,含有少量的腐爛根須,主要分布在苦溪河及K4+230處小河溝內及兩側。c.崩坡積粉質粘土夾孤塊石(Q4col+dl)粉質粘土夾孤塊石:褐黃色,褐灰色,粉質粘土呈軟塑可塑狀,切面較為光滑,干強度及韌性中等,無搖震反應,孤、塊石直徑2070cm,最大可達3m, 土石比約為6:4。主要分布在K3+780K3+340處。d.第四系人工填土(Q4ml)線路起點段K0+000K1+180港口大道正在進行施工,路基已基本形成,
16、在此段有較厚的回填土,主要由粉質粘土夾砂、泥巖碎塊石組成。該層路基段進行了機械碾壓,呈稍密狀,橋下主要為拋填,結構松散。填筑時間約為2011年24月。3.5水文地質條件 路線沿線以構造剝蝕褶皺山、構造剝蝕淺丘組成,大片基巖出露,第四系厚度小、覆蓋少、含水微弱?;鶐r為砂巖、泥巖互層的河湖相碎屑巖,地下水富水性受巖性及裂隙發育程度的控制,一般情況砂巖含孔隙裂隙水(主要為裂隙水)、泥巖為相對隔水層。根據地下水的賦存條件,路線范圍有松散巖類孔隙水、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水。4.5.1 松散巖類孔隙水松散層孔隙水具有就近補給、就近排泄的特點,且受季節影響顯著,屬季節性潛水,水量較小。該類地下水主要分布于緩坡及
17、溝心土層分布厚度較大的范圍,具就近補給、就近排泄特點,接受大氣降雨補給,向地勢較低的河溝中補給排泄。4.5.2 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水包括風化裂隙水和構造裂隙水,風化裂隙水分布在淺表基巖強風化帶中,為局部性上層滯水或潛水,水量小,受季節性影響大,各含水層自成補給、徑流、排泄系統。構造裂隙水分布于厚層塊狀砂巖層中,以層間裂隙水或脈狀裂隙水形式儲存,泥巖相對隔水;水量稍大,動態稍穩定,為區域性潛水或局部承壓水。3.6不良地質現象特殊性巖土根據區域地質資料及調查可知,本場地整體穩定。本場地及周邊巖層分布連續,不存在斷層、構造破碎帶,未見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無軟臥層、暗塘、暗濱等分布。3.7
18、 地震根據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1/400)萬GB18306-2001之圖A1及中國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區劃圖(1/400萬)GB18306-2001之圖B1,工程區所屬區域的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S,地震基本烈度為6度。根據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JTJ004-89)及重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渝建發1997108號文件第四條的有關規定“我市地震基本烈度6度區的工程,必須提高一度設防”的要求及指導精神,本工程應按照7度進行構造設防。3.8 既有道路概況本次開迎路設計起點段K0+000K1+080段,由于港口大道路基施工已基本到位,開迎路線位被港口大道占據,苦溪河
19、大橋已修建,該段正處于施工過程當中,路基已形成,其設計寬度為24m,比開迎路路幅44m窄了20m,該段需進行改造。港口大道K0+000K0+382.351段與本次道路設計標高一致,本項目建設時利用該段路基進行加寬;K0+572.351K1+080段則需對設計標高和寬度進行調整,以滿足本項目建設。表4-1開迎路K0+000K1+080段港口大道技術標準表道路等級次干路設計速度(km/h)40最小圓曲線半徑(m)2000緩和曲線長度(m)50豎曲線最小半徑(m)凸形豎曲線4000凹形豎曲線1500最大縱坡(%)4.5坡長(m)最小坡長292.261最大坡長319.441標準路幅寬度、橫坡4m人行道
20、+16m車行道+4m人行道=24m1.5%雙向坡港口大道正在施工,踏勘時路基尚未施工完畢,管網未實施。四、主要技術標準表4-1主要技術標準表內 容規范值采用值道路等級主干路快速路近期為主干路I級,執行快速路線形標準,遠期改造為快速路設計速度(km/h)606060不設超高的最小圓曲線半徑(m)6006002000不設緩和曲線的最小圓曲線半徑(m)100010002000最大超高橫坡度(%)44無最大縱坡(推薦值)(極限值)57565最小縱坡(極限值)0.5(0.3)0.5(0.3)1.12最小坡長(m)160150237.5凸形豎曲線一般(極限)最小半徑(m)2000(1400)1800(12
21、00)4000凹形豎曲線一般(極限)最小半徑(m)1500(1000)1500(1000)1500路面結構層設計年限151515荷載 標準橋梁公路級公路級公路級路面BZZ-100標準車BZZ-100標準車BZZ-100標準車凈空道路:H5m道路:H5m道路:H5m抗 震基本烈度為6度基本烈度為6度基本烈度為6度,按7度構造設防停車視距(m)757575五、道路工程主線設計本次設計道路為更好的服務周邊地塊,近期為城市主干路I級,執行快速路線形標準,遠期改造為快速路。5.1平面設計圖5-1道路平面圖道路起于通江大道與峽江路相交路口,向東橫貫經開區,接繞城高速東立交收費站出入口。全線長4720m,共
22、設三個平曲線,曲線半徑依次為2500m,2500m,2000m,均不需設置緩和曲線。 5.2 縱斷面設計圖5-2 道路縱斷面圖起點接通江大道現狀標高Hs=204.580m,終點接繞城高速收費站設計標高Hs=240.030m;共設13個坡段,縱坡依次為:與通江大道順接坡段-1.5%、-2.98%、2.02%、4.50%、1.50%、5.00%、3.00%、5.00%、-5.00%、-3.00%、-5.00%、3.00%、1.12%,最大坡長為636.358m,最小坡長為237.5m;最小豎曲線半徑1500m,最大豎曲線半徑8000m。5.3 橫斷面設計通過規劃及交通量分析確定本次開迎路道路工程標
23、準路幅寬44m,其分幅情況如下:44m9m(人行道)+12m(車行道)+2m(中央分隔帶)+12m(車行道)+9m(人行道)。圖5-3 道路標準橫斷面圖道路車行道路拱橫坡為1.5%雙向坡,人行道橫坡采用2.0%;本次設計道路主線根據規范不需設置超高、加寬。在立交及公交停車站出入口設置展寬,具體位置如下:表7-1 展寬漸變段位置表展寬漸變段位置表起點樁號終點樁號設置方位長度(m)主線K0+880主線K0+930左側50主線K0+950主線K1+000右側501匝道K0+0301匝道K0+070右側402匝道K0+4002匝道K0+440右側40主線K1+646主線K1+696左側50主線K1+7
24、63.5主線K2+1813.5右側50主線K2+520主線K3+580左側60主線K3+610主線K4+670右側60主線K2+620主線K2+680左側60主線K3+018主線K3+078右側60主線K3+120主線K3+180左側60主線K3+220主線K3+280左側60主線K3+420主線K3+480右側60主線K3+520主線K3+580右側60東城大道K3+172東城大道K3+242左側70東城大道K3+251.5東城大道K3+301.5右側50東城大道K3+940東城大道K3+990左側50東城大道K3+963東城大道K4+413右側50設計中展寬漸變段采用三次拋物線線形過渡,公
25、式為: (其中ZHx樁號的位置系數:)如下圖所示:(備注:變化段起點樁號為ZH0,寬度為B0;變化段終點樁號為ZH1,寬度為B1;計算樁號ZHx處的寬度Bx,其中ZHxZH0, ZH1。5.4 路面設計主線路面結構(1)設計標準道路等級:城市快速路標準軸載:BZZ-100設計年限:瀝青混凝土路面結構15年(2)路面結構本道路路面設計的總體要點為行車的安全性、結構的耐久性與形式的環保性。針對上述關于本項目道路特性與路面設計要點,擬定本項目采用瀝青混凝土高級路面。路面設計以單軸雙輪組100KN為標準軸載,用雙圓荷載下的彈性層狀體系理論進行分析計算,以設計彎沉、容許彎拉應力和容許剪應力進行計算,確定
26、路面厚度。上面層: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 (SMA-13)4cm;中面層:中粒式密級配瀝青混凝土(AC-20)6cm;下面層:粗粒式密級配瀝青混凝土(AC-25)8cm;封層:改性乳化瀝青稀漿封層 (ES-2)0.7cm;基 層:水泥穩定碎石 (6%)20cm;底基層:水泥穩定碎石 (4%)20cm;墊 層:級配碎石 15cm;(3)道路附屬設施a)緣石、路邊石、花帶石路緣石、花帶石采用花崗石;路邊石采用C25砼。路邊石表面不得有蜂窩露石、脫皮、裂縫現象。路緣石及路邊石兩節間采用1:3水泥砂漿勾縫,寬0.5cm,安裝路緣石、路邊石在直道上應筆直,彎道上應圓順,無折角,頂面應平整無錯開,不得阻水。
27、b)人行道透水磚人行道采用透水磚,規格為15cm25cm6cm。采用3cm厚中砂找平層、3cm厚1:3水泥砂漿層隔水層。人行道透水磚采用擠漿法安砌,以防止雨水下滲影響路基,人行道上必須設置連續的盲道,行進盲道寬60cm,在交叉口處須設置殘疾人坡道。c)人行道墊層人行道墊層采用水泥穩定級配碎石或石屑,厚10cm,水泥摻量為4%,水泥材料要求同底基層。級配碎石應選用質堅干凈的粒料,最大粒徑應小于53mm,顆粒組合成分宜含一定級配且不含雜質。石屑可使用一般碎石廠的細篩余料或專門軋制的細碎石集料,也可以用天然砂礫或粗砂代替。水泥穩定級配碎石(石屑)墊層在施工時塑性指數宜小于12,混合料應拌和均勻,且壓
28、實度不小于93%。臨時道路路面結構(1)港口大道接順段路面結構上面層: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 (SMA-13)4cm;下面層:中粒式密級配瀝青混凝土(AC-20)6cm;封層:改性乳化瀝青稀漿封層 (ES-2)0.7cm;基 層:水泥穩定碎石 (5.5%)20cm;底基層:水泥穩定碎石 (4%)25cm;(2)2號村道路面結構上面層:細粒式密級配瀝青混凝土 (AC-13)4cm下面層:中粒式密級配瀝青砼 (AC-20)6cm封層:乳化瀝青稀漿封層0.7cm基 層:5.5%水泥穩定級配碎石20cm底基層:4.5%水泥穩定級配碎石25cm5.5 路基設計(1)一般路基設計a)填方路基填方邊坡每8m高
29、一階,第一級邊坡坡率1:1.5,第二級邊坡坡率1:1.75,第三級及以下各級均為1:2,每級邊坡間設2m護坡道。本次開迎路設計起點段K0+000K1+080段,由于港口大道路基施工已基本到位,且該段港口大道與開迎路共線,開迎路施工時,將對該段路基進行拓寬改造,該段路基填方邊坡均采用1:2進行放坡,每8m高一階,且在原路基邊坡上開挖臺階,每級臺階寬度不小于2m,向內找2%反坡。主線K0+300原有路基拓寬穩定驗算:圖5-4 拓寬路基穩定性計算簡圖 計算參數: 采用規范:折線滑動法 計算目標:下滑力計算 滑動體重度= 20.000(kN/m3) 滑動體飽和重度= 25.000(kN/m3) 安全系
30、數= 1.350 不考慮地震力 最后塊剩余下滑力 = -16.266(kN),邊坡穩定 。當填方高度大于20米及斜坡路堤、軟弱地基、浸水路基的邊坡則通過穩定計算確定邊坡坡比,并視穩定情況作相應的特殊設計。冬水田、塘及長期積水地段路堤,填筑前均需放(抽)水曬干,清除淤泥并回填透水性材料。在地表水不易疏干、地表排水不暢或地下水豐富地段,還需設置排水盲溝;在地下水出露集中且水量較大時,需設置滲溝,將地下水引出路基影響范圍。b)挖方路基根據沿線巖土類別、物理力學特征、水文地質條件、地形地貌以及對沿線已建道路挖方邊坡及其穩定狀況的調查,結合本路段挖方邊坡高度,一般土質邊坡和強風化巖質邊坡坡比為1:1.5
31、;石質邊坡視巖性情況、風化程度、結構面要素及組合情況、地表橫坡和邊坡高度等因素,結合路基邊坡綠化防護要求,綜合分析確定,一般情況下采用1:0.75,高于3級邊坡(24m)時,從第四級邊坡起邊坡坡率取1:1。挖方邊坡高度每8.0m高一級,每級間設2.0m寬的平臺并綠化;在巖土交界面及巖石強弱風化分界面,可調整分級高度或設置成折線坡。(2)特殊路基設計 a)高填方路基對開迎路終點段大窩壩附近采用高填方路堤,填方邊坡每8m高一階,第一級邊坡坡率1:1.5,第二級邊坡坡率1:1.75,第三級及以下各級均為1:2,每級邊坡間設2m護坡道。針對本次開迎路施工中存在的高填方路基段,采用強夯加設置土工格柵進行
32、處置。主線K3+060高填方穩定驗算:圖5-5 高填方路基穩定性計算簡圖計算參數: 采用規范:通用方法 計算目標:安全系數計算滑裂面形狀: 圓弧滑動法進行計算得:總的下滑力 = 10479.354(kN) 總的抗滑力 = 14842.643(kN)穩定系數為1.4161.3,邊坡穩定。b)高挖方路基邊坡高度大于30m的高邊坡及欠穩定一般邊坡,則通過穩定計算結果,對邊坡進行針對性的削坡減載處理,并作相應的特殊設計,即高于三級(24m)以上挖方邊坡對巖質邊坡采用1:1放坡,每階邊坡高8m,中間留2m的平臺。c)軟弱路基道路沿線特殊性巖土主要為河溝兩側及魚塘地表軟土,根據地勘報告,軟土厚度均小于2.
33、5m,主要采取換填的處置方式,全部換填即可;換填數量詳見工程數量表。d)橋臺臺背路基設計對橋臺后一定距離的路基進行處治,采用砂卵石料回填,壓實度均應滿足96%的要求,處治的長度為H+2.0m(H為橋臺處填土高度)。橋臺背回填材料應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采用透水性材料,宜優先選用砂礫(卵)石料,當砂礫(卵)石料來源有困難時,可選擇硬質碎石料,填料抗壓強度應大于30MPa。(3)邊坡防護 a)設計原則邊坡安全等級:一級抗震設防烈度:6度(0.05g),按7度構造設防。b)邊坡設計根據用地性質不同。本次邊坡設計分永久性邊坡和臨時性邊坡。開迎路K2+110K2+791右側為綠化用地,道路邊坡屬于永久性邊坡,
34、其邊坡防護采用設護面墻的錨桿菱形網格植草護坡;其余路段側均為規劃城市建設用地,道路邊坡屬于臨時性邊坡,不作處理以便后期建設。臨時性邊坡存在時間應小于2年,期間應加強觀察、監測,如發現較小不穩定碎(落)石應及時清理;遇險情應及時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4)土石方調運路基施工中清除的耕植土、高(低)液限粘土及堰塘挖淤部分可用作道路植樹綠化、拱形護坡填隙植草綠化。本項目主線總挖方236.60萬m3,總填方324.30萬m3,考慮1.2的最終松方系數后,借方40.39萬m3。(僅主線土石方)填缺部分由牛頭石岡山頭片區的場平棄方提供,運距約2km。5.6 交叉口設計 本次設計道路與規劃或現狀道路相交處,共
35、設置三個平交口。分別是位于起點處的TP1交叉口、梧桐園立交頂處的TP2交叉口和K2+804.827處的TP3交叉口。TP1交叉口主線與主干路相交。本次設計采用交通信號控制,進口不展寬,遠期規劃為通江立交。TP2交叉口梧桐園立交匝道與主干路相交。采用干路中心隔離、支路只準右轉通行。 TP3交叉口主線與次干路相交。采用干路中心隔離,右進右出。5.7 公交停車港開迎路沿線設置三對公交港灣,分別在梧桐園立交K1+440處設置公交港灣一對;在K2+520K2+780處設置公交港灣一對;在道路前進方向K3+120K3+280左側,K3+420K3+580右側處設置一對公交港灣。本次設計公交港灣均為臨時道路
36、設施。公交停車港減速段長度60m,站臺長度40m,加速段長度60m,停車站寬度為4m。5.8 人行系統本次設計考慮在路口處設置人行地通道。(詳見第五冊 地通道、擋護結構工程)人行斑馬線分別位于主線K0+60、東城大道K3+180、K4+020處。人行斑馬線過街位置預留遠期天橋用地。為方便殘疾人出行,根據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設計規范(JGJ50-2001)本道路考慮了盲道和無障礙設計。人行道上須設置連續的盲道,行進盲道寬0.6m。人行道設置的盲道位置和走向應方便視殘者安全行走和順利到達無障礙設置位置。指引殘疾人向前行走的盲道應為條行的行進盲道,在行進盲道的起、終點及拐彎處應設圓點形提示盲道。盲
37、道表面觸感部分以下的厚度應與人行道磚一致。盲道應連續設置,中途不得有電線桿、拉線、樹木等障礙物;盲道宜避開井蓋鋪設。除盲道外還應設置緣石坡道,人行道的各種路口必須設置緣石坡道,并應設在人行道的范圍內,與人行斑馬線相對應。5.9 安全設施設計本次設計道路近期為主干路I級,執行快速路線型標準,遠期改造為快速路,因而本次設計在車行道與人行道間設置有綠化分隔帶,將綠化帶的花帶石升高,以起到防撞的作用。(立交防撞欄桿細表見第三冊 立交工程)本次設計道路于擋墻頂部、放坡高度高于2m處設置人行護欄已確保安全。表5-2 車行護欄工程數量表防撞護欄設置表起點樁號終點樁號設置方位長度(m)K2+520K2+680
38、左側160K2+610K2+775右側165K2+820K3+077右側257K3+120K3+280左側160K3+420K3+580右側160合計802表5-3 人行護欄工程數量表人行護欄設置表起點樁號終點樁號設置方位長度(m)K0+080K0+380左側300K0+260K0+388右側128K0+572K0+670右側98K0+670K0+930左側260K1+980K2+0左側20K2+076K2+120左側44K2+860K3+300兩側880K3+790K4+277左側487K3+910K4+323右側413合計26305.11 臨時交通組織 本次設計項目原有4條道路橫穿主線,分
39、別是接梧桐園立交處的港口大道接順段、接主線K2+680的臨時1號村道、接主線K3+366.620的2號村道和接主線K3+920的3號村道。為方便施工,本次設計恢復的是港口大道接順段和2號村道。其余村道均為斷頭路,服務能力低,均廢除。(1)港口大道接順段:港口大道接順段起點K0+81.287接縱一路K0+380,起點處于一個半徑為70m的圓曲線上,終點K0+206.389接現狀道路,全線起點處設一平曲線,半徑為70m,兩端設置35m長的緩和曲線,接順段總長125m。港口大道接順段縱斷面起點K0+81.287高程接縱一路K0+380處高程Hs=228.334m,在K0+193.211處設置一變坡點
40、,豎曲線半徑為1500m。終點K0+206.389接現狀道路Hs=233.418m。港口大道接順段標準路幅寬24m,為雙向四車道,車行道寬16m,道路兩側設置4m寬的人行道。(2)2號村道臨時連接段:2號村道臨時連接段按四級公路考慮,起點K+000接現狀2號村道,在K0+300K+400段下穿開迎路主線,終點K0+684.714接現狀2號村道,全線長684.714m,全線共設置6個交點,最小圓曲線半徑30m。2號村道臨時連接段縱斷面起點接現狀路Hs=260.050,在K0+350下穿開迎路主線Hs下=236.377m(開迎路Hs上 =245.021),終點K+684.714處接現狀道路標高Hs
41、=260.210m。全線共設置四個變坡點,最小豎曲線半徑400m。2號村道臨時連接段標準路幅寬4.5m,為單車道,車行道寬3.5m,兩側設置0.5m寬的土路肩。六、施工技術要求6.1 路基6.1.1質量標準土質路基經壓實后,不得有松散、軟彈、翻漿及表面不平整現象,土、石路床必須用1215t振動壓路機碾壓檢驗,輪跡不得大于5mm,土質路床不得有翻漿、軟彈、起皮、波浪、積水等現象。表6-1路基壓實度標準(重型擊實標準)表填挖類別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壓實度(%)填方路基路床08096上路堤8015094下路堤150以下93零填及路塹路床08096路床平整度:15mm中線高程:+10mm, 15m
42、m中線偏位:50mm橫坡: 0.3%(20mm絕對高差)路床頂面土基的回彈模量E0和檢驗彎沉值L0石質路基設計回彈模量不得小于50Mpa。表6-2路床頂回彈模量及彎沉值標準表分類回彈模量E0L0 (0.01mm)一般中濕、潮濕一般干燥土質路基40Mpa288245石質路基50Mpa2256.1.2路基排水路基施工時應注意排水,必須合理安排排水路線, 充分利用沿線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設施。路基分層挖填時應根據土的透水性能將表面筑成24的橫坡度,并注意縱向排水,經常平整現場,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當地面水排除困難而無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時,應設置臨時排水設施。6.1.3挖方路基開挖前應將適
43、用于種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儲存起來,用于綠化填土。路基開挖必須按設計斷面自上而下開挖,不得亂挖、超挖及欠挖,開挖至路基頂面時應注意預留碾壓沉降高度。路基底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應填筑與底基層同樣材料。6.1.4填方路基(1) 填料要求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雜草、樹根等雜物,粒徑超過10的土塊應打碎。應選用級配較好的粗粒土為填料,且應優先選用礫類土、砂類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時壓實。路基填方若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強度大于20Mpa時,石塊的最大粒不得超過壓實層厚23,當石料強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徑不得超過壓實層厚。路基填料最小強度和填粒最大粒徑應符合下表要求:表6
44、-3路基回填材料強度及粒徑標準表 項 目 分 類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強度(CBR)(%)填料最大粒徑(cm)填方路基上路床030610下路床3080410上路堤80150315下路堤150以下215零填及路塹路床0306103080410路床土質應均勻、密實、強度高。(2)基底處理路堤修筑時,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應用原地的土或砂性土回填,并進行壓實,路堤基底為耕地或松土時,應先清除有機土、種植土、樹根、雜草后,再壓實。其壓實度不應小于93。當路基穿過水塘或水田時,必須抽干積水,清除淤泥和腐殖土,壓實基底后方可填筑,當地下水位較高或土質濕軟地段的路基壓實度達不到要求時,必須采用有效
45、措施進行處理,當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縱坡大于12%、橫坡大于1:5時,應在斜坡上分級挖成寬度不小于2.0m,并向內傾斜坡度大于4%的臺階,并用小型夯實機加以夯實后方可進行分層碾壓。 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時,基底的壓實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壓實度標準,基底松散土層厚度大于30cm時,應翻挖后再回填分層壓實。(3)填筑 路基應采用重型振動壓路機分層碾壓,分層的最大松鋪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頂面最后一層的最小壓實厚度,不應小于10cm。性質不同的填料,應水平分層、分段填筑,分層壓實。同一水平層路基的全部寬應采用同一種填料,不得混合填筑。每種填料的填筑層壓實后的連
46、續厚度不宜小于50cm。管徑頂面填土厚度必須大于30cm,方能上壓路機輾壓。管道溝槽、檢查井、雨水等周圍的回填,應在對稱的兩側或四周同時均勻分層回填壓(夯)實,宜采用砂礫等適水性材料。結構物和路基接合部,應分層仔細壓實,層松鋪厚度不得大于20cm,路床頂以下2.5m以內應采用砂礫等適水性材料,壓實度不得低于填土規定的數值。采用振動壓路機碾壓時,應遵循先輕后重,先穩后振,先低后高。6.2 路面施工要點6.2.1水泥穩定級配碎石底基層路床通過驗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層,底基層為水泥穩定級配碎石,水泥摻量為4。1)質量標準壓實度:96%中線偏位:+5,-20mm路床平整度:15mm厚度容許偏差: -20
47、mm 中線高程:+5,-15mm寬度:不小于設計寬度+B 橫坡:主線0.5% 且不反坡 7天無側限抗壓強度:1.52.0Mpa彎沉值90(0.01mm)2)材料要求水泥穩定級配碎石底基層中,水泥摻量為4.0%,普通硅酸鹽水泥、礦渣硅酸鹽水泥和灰質硅酸鹽水泥均可使用,但應選用終凝時間在6小時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強水泥以及已受潮變質的水泥不應使用,級配碎石應選用質堅干凈的粒料,其最大粒徑應小于37.5mm,級配組成如下表:表6-4 水泥穩層級配組成表通過下列篩孔(mm)的重量百分率(%)液限(%)塑性指數37.5100小于28小于931.5901001967909.545684.7529502.3
48、618380.68220.07507水泥穩定級配碎石基層中集料壓碎值不大于40%。6.2.2水泥穩定級配碎石基層1)質量標準壓實度:97% 中線偏位:20mm路床平整度:12mm厚度容許偏差:-15mm 中線高程:+5,-15mm寬度:不小于設計寬度+B 橫坡:0.5% 且不反坡 7天無側限抗壓強度:2.53Mpa彎沉值34(0.01mm)2)材料要求水泥穩定級配碎石基層的水泥摻量為5.5%,水泥材料要求同底基層,碎石應選擇質堅干凈的粒料,其最大粒徑宜小于31.5mm,級配組成如下表:表6-5 水泥穩定級配碎石基層級配組成表通過下列篩孔(mm)的重量百分率(%)31.510026.590100
49、1972899.5 47674.7529492.36 17350.6 8220.07507 水泥穩定級配碎石基層中集料壓碎值不大于35%。3)施工要求施工要求同底基層,基層、底基層施工中嚴格執行公路路面基層施工技術規范(CTJ034-2000)6.2.3稀漿封層6.2.3.1材料(1)改性乳化瀝青改性乳化瀝青需滿足下表技術要求表6-6 改性乳化瀝青指標表指 標要求試驗方法1.18mm篩上剩余量 (%)不大于0.1T 0652貯存穩定性 (5d)不大于5T 0655粘度 C25,3(秒)1260T 0621蒸發殘留物含量%不小于60T 0651蒸發殘留物性質針入度 (100g,25,5s) 0.
50、1mm40100T 0604延 度5 cm不小于20T 0605軟化點 不小于53T 0606(2) 石料需滿足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G F40-2004)中有關技術要求(石料、級配等)。6.2.3.2性能改性乳化瀝青稀漿封層混合料應滿足下表性能要求。表6-7 改性乳化瀝青稀漿封層混合料性能要求技 術 指 標要 求試驗方法磨耗值(濕輪磨耗試驗)WTAT 浸水1h800g/m2T 0752粘附砂量(負荷輪碾壓試驗)LWT450g/m2T 0755稠 度23cmT 07516.2.3.3施工技術要求(1)稀漿封層應使用改性乳化瀝青,且改性乳化瀝青宜現場制備。(2)為增強瀝青與集料的粘結力,
51、縮短改性乳化瀝青破乳時間,可摻加23%的42.5級的普通硅酸鹽水泥。(3)稀漿封層的配合比需經反復試驗確定。(4)稀漿封層的施工可采用國產或進口稀漿封層機鋪筑,稀漿封層混合料應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5)稀漿封層鋪筑機攤鋪時應勻速前進,攤鋪速度一般為100200m/min,表面應平整,對于局部的不平整應進行人工整修。(6)混合料鋪筑后宜采用810T輪胎壓路機連續碾壓48遍,在碾壓過程中,禁止壓路機急剎車,不得在新攤混合料上調頭。(7)稀漿封層鋪筑后,乳液破乳、水份蒸發、碾壓成型后即可開放交通。6.2.4 粘層、透層為使面層各瀝青層間粘結良好,兩層瀝青混凝土應連續施工,并在層間灑粘層瀝青。粘層瀝
52、青選用快凝噴灑型道路用乳化石油瀝青,用量為0.40.6L/m2。粘層用改性乳化瀝青應符合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G F40-2004)表4.7.1-2中所提技術要求。瀝青路面各類基層都必須噴灑透層油,瀝青層必須在透層油完全滲透入基層后方可鋪筑?;鶎由显O置稀漿封層時,透層油不能省略。氣溫低于10或大風天氣,即將降雨時不得噴灑透層油。用于半剛性基層的透層油宜緊接在基層碾壓成型后表面稍變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況下噴灑。透層油宜采用瀝青灑布車一次噴灑均勻。噴灑透層油前應清掃路面,遮擋防護路緣石及人工構造物避免污染,透層油選用滲透性好的乳化瀝青,用量為0.7-1.5L/m2。本工程所采用的改性乳化瀝
53、青應滿足下表所列技術要求:表6-8陽離子改性乳化瀝青技術要求試 驗 項 目要 求試驗方法1.18mm篩上剩余量 %0.1T0652貯存穩定性 (5d) %5T0655貯存穩定性 (1d) %1T0655瀝青標準粘度 C253(s)825T0621恩格拉粘度 E25110T0622與礦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積2/3T0654蒸發殘留物 性 質含 量 %50T0651三氯乙烯溶解度97.5T0607針入度 25 0.1mm40120T0604延 度5 cm20T06056.2.5瀝青混凝土面層1)質量標準壓實度: 98%(馬歇爾試驗密度為標準密度) 中線偏位:20mm路床平整度:標準差不大于1.8mm
54、中線高程:15mm寬度:不小于設計寬度 橫坡:0.3% 且不反坡 彎沉值24(0.01mm)2)材料瀝青應用于路面面層瀝青混凝土的基質瀝青應符合交通部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JF40-2004)中重交通AH-70#(下層瀝青混凝土用)和AH-90#瀝青(面層改性瀝青所用基質瀝青)的技術要求,如下表所示:表6-9重交通AH-70#和AH-90#瀝青技術要求 指標70號90號試驗方法針入度(25,5s,100g) dmm608080100T 0604針入度指數PI-1.5+1.0-1.5+1.0T 0604軟化點(R&B) 不小于4645T 060660動力粘度 Pa.s 不大于180160
55、T 062010延度 cm 不小于1520T 060515延度 cm 不小于100100T 0605含蠟量(蒸餾法) % 不大于2.22.2T 0615閃點 不小于260245T 0611 溶解度 % 不小于99.599.5T 0607 密度(15) g/cm3實測記錄實測記錄T 0603 TFOT(或RTFOT)后質量變化 % 不大于0.80.8T 0604殘留針入度比 % 不小于6157T 0605殘留延度(10) cm 不小于68T 0605瀝青結合料(抗車轍劑)為了提高瀝青路面的抗變形能力,對瀝青中面層及下面層分別加入抗車轍劑,摻量為瀝青混凝土重量的0.4%,即每噸混合料摻加4公斤???/p>
56、車轍劑應符合下表所列的技術要求:表6-10抗車轍劑的技術要求指 標要 求粒徑4mm密度1.00.1g/cm3軟化點130熔融指數8g/10min添加抗車轍劑的瀝青混凝土動穩定度6000次/mm施工說明:a、瀝青混凝土的級配不變。b、在熱集料干拌時將一定比例的抗車轍劑一次性投入,應適當延長攪拌時間1520秒。c、實驗室做配合比實驗時,由于采用的設備不是強制式攪拌,所以要將干拌時間和濕拌時間延長2分鐘以上,以確保拌和均勻。瀝青改性劑瀝青改性劑能顯著提高瀝青的高溫性能,降低感溫性;明顯提高軟化點,降低針入度等性能。表6-11 改性瀝青技術指標表基礎瀝青B30/40B50/70B70/100軟化點()
57、601055510555105針入度(25,0.1mm)453055375537粘度(Pa.s)1402.82.352.31.82.31.865585100055910005591000601000太高未測1000太高未測1000太高未測弗氏脆點()-16-16-15-15-15-15改性瀝青施工方法:瀝青改性劑用量以瀝青用量的2.53為佳。使用時,可先將瀝青改性劑與基礎瀝青混和均勻制成改性瀝青,拌和溫度在140左右,攪拌時間約30分鐘,確保均勻。然后將制成的改性瀝青與集料拌和,其拌和方法可參照普通瀝青進行,但拌和溫度應在140左右,也可直接加入熱的混和料中攪拌40秒鐘左右,無需特殊設備。改性
58、瀝青混和料的攤鋪和碾壓條件應根據實際情況由實驗確定,但一般可參照普通瀝青混和料的規定進行。另外,亦可將瀝青改性劑直接加入瀝青拌和缸中,先與集料拌和后再加瀝青拌和,并應適當延長拌和時間,應注意控制拌和條件及過程。粗集料本次設計采用玄武巖作為面層瀝青混合料集料,集料應滿足下表技術要求。表6-12 粗集料技術要求指 標中、下層用集料面層用集料集料壓碎值 不大于 %3015洛杉磯磨耗損失 不大于 %3528視密度 不小于 g/32.602.60對瀝青的粘附性 不小于4級5級堅固性 不大于 %1212細長扁平顆粒含量 不大于 %2020水洗法0.075顆粒含量 不大于 %11軟石含量 不大于 %55集料
59、磨光值(面層集料) 不小于BPN-42集料沖擊值 不大于 %4228集料的破碎面積 不小于 %90903)瀝青混合料級配組成及性能要求表6-13 瀝青混合料級配要求混合料類型SMA-13AC-20AC-25篩孔()通過率 %31.510026.51009010019.090100759016.01007892658313.290100628057769.55075507245654.752034265624522.361536164416421.181424123312330.612208248240.310165175170.159154134130.0758123737建議油石比 %4.0
60、6.04.06.04.06.0表6-14 熱拌普通瀝青混合料的施工溫度()施 工 工 序石油瀝青的標號70號90號 瀝青加熱溫度155165150160礦料加熱溫度間隙式拌和機集料加熱溫度比瀝青溫度高1030連續式拌和機礦料加熱溫度比瀝青溫度高510 瀝青混合料出料溫度145165140160 混合料貯料倉貯存溫度貯料過程中溫度降低不超過10 混合料廢棄溫度 高 于195190 運輸到現場溫度 不低于145140混合料攤鋪溫度不低于正常施工135130低溫施工150140開始碾壓的混合料內部溫度,不低于 正常施工130125低溫施工145135碾壓終了的表面溫度,不低于鋼輪壓路機7065輪胎壓
61、路機8075振動壓路機7060 開放交通的路表溫度 不高于5050路面面層瀝青混合料所用集料的級配組成需滿足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JF40-2004)對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集料的分級要求。 特別強調粗集料的1:3細長扁平顆粒含量必須15,1:5細長扁平顆粒含量應5;洛杉磯磨耗損失應小于28;粗集料磨光值不小于42(BPN):集料第二次破碎可采用反擊式破碎機、錘擊式破碎機和圓錐式破碎機破碎,但不能采用鄂式破碎機破碎(集料第一次破碎可采用鄂式破碎機破碎)。4)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SMA)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中摻加的纖維穩定劑,應采用木質素纖維。纖維應能承受250度以上環境溫度不變質、不變脆
62、,并在拌合過程中充分分散。木質纖維質量技術要求及質量標準應符合下表:表6-15 木質纖維質量技術表項目單位指標試驗方法纖維長度,不大于mm6水溶液用顯微鏡觀測灰分含量%185高溫590600燃燒后測定殘留物pH值-7.51.0水溶液用pH試紙或pH計測定吸油率,不小于-纖維質量的5倍用煤油浸泡后放在篩子上經振敲后稱重含水量(以質量計)不大于%5105烘箱烘2h后冷卻稱重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的技術性能應符合下表要求:表6-16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的技術表檢驗項目單位技術要求改性瀝青馬歇爾試件尺寸mm101.663.5馬歇爾試件擊實數-兩面擊實50次空隙率VV%34礦料間隙率VMA,不小于%17.
63、0粗集料骨架間隙率VCAmin,不大于-VCADRC瀝青飽和度VFA%7585穩定度,不小于kN6.0流值Mm-謝倫堡瀝青析漏試驗的結合料損失%0.1肯塔堡飛散試驗的混合料損失或浸水飛散試驗%155)薄層抗滑層薄層抗滑層材料的原料是由A、B兩種液體基料、填料和耐磨碎石組成。A、B液體基料和填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并攪拌,攤鋪并撒上耐磨碎石,待其完全固化后即得到薄層抗滑層路面層。 組分A的技術要求組分A的技術要求如下表所示:性質技術要求實驗方法環氧含量185192ASTM.D1052粘度20 C,s40標準粘度計法含水量,%1%ASTM.D1744比重(25 C),g/m31.11.2ASTM.D14
64、75外觀深色目視 組分B的技術要求組分B的技術要求如下表所示:指標技術要求實驗方法粘度25 C,s30標準粘度計法含水量,%0.5%ASTM.D1744比重(25 C),g/m31.11.2ASTM.D1475顏色半透明目視 填料及耐磨碎石的技術要求作為薄層抗滑層材料的內部骨料,填料的粒徑一般為0.6mm以下,可以是人工砂,也可以是天然砂。 耐磨石料不直接與A、B組分混合,而是在混合物攤鋪均勻后將它撒在薄層抗滑層表面,靠它的自重嵌入混合物中,待薄層抗滑層材料固化后,作為抗滑層表面,這種粗集料的粒徑為35mm,非酸性石料,填料及耐磨碎石的技術要求見下表:表6-17填料及耐磨碎石的技術要求指標技術
65、要求測試方法填料密度,g/cm32.3T0328-200(容量瓶法)含水量,%2.0酒精燃燒法粒度,mm0.6篩分法耐磨碎石密度,g/cm32.5T0328-200含水量,%2.0酒精燃燒法洛杉磯磨耗20%洛杉磯法(ASTMC131)磨光值50T0321-1994壓碎值18T0322-2000 薄層抗滑材料的技術要求薄層抗滑材料的技術要求見下表表6-18 薄層抗滑材料的技術要求指標技術要求測試方法粘度增至的50s的時間(20 C),min60標準粘度計法抗拉強度,MPa7.0GB1040粘接強度,MPa2.2拉拔試驗剪切強度,MPa2.0GB7124-86剝離強度,KN/m2.0GB/T712
66、2-199660 C保溫200小時殘留剪切強度,%75水煮法60 C保溫200小時殘留粘接強度,%75耐化學腐蝕不溶解于一般化學品浸泡、稱重阻燃性空氣中難燃直接燃燒熱固性(200 C)不熔化特殊規程6)礦粉擬采用符合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JF402004)要求的石灰石礦粉,施工中應保持礦粉干燥無結團,成團的礦粉不得直接使用。7)抗剝落劑為保證瀝青混合料中集料與瀝青的粘附性,在集料與瀝青的粘附達不到4級或4級以上的條件下,需使用抗剝落劑來改善其間的粘附性。應選用質量優良,長期抗剝落性能較好的抗剝落劑;也可以采取摻加一定量的石灰代替礦粉來提高石料與瀝青的粘附能力。本說明中與現行規范、規程不
67、同處,以現行規范及施工規程為準。6.3施工安全措施1、一般要求施工單位除應遵守相關施工規程外,還應遵守有關指導安全、健康與環境衛生方面的法規和規范,并應提供相應的安全裝置、設備與保護器材及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以保護現場施工和監理人員的生命、健康及安全。2、安全員在本工程施工期間,施工單位應在現場常設一名專職安全員,該專職安全員應經過培訓具有擔任安全工作的資格,且熟悉所施工的工作類型。其工作任務,包括制定健康保護與事故預防措施,并檢查所有安全規則與條例的實施情況。駐地管理人員一律佩證上崗,安全員的佩證為紅色以示醒目。3、安全標志(1) 施工單位應在本工程現場周圍配備、架立并維修必要的標志牌,以為其
68、雇員和公眾提供安全警示和通行方便。(2)標志牌應包括:a.警告與危險標志;b.安全與控制標志;c.指路標志與標準的道路標志。(3)所有標志的尺寸、顏色、文字與架設地點,均應經監理工程師認可。4、事故報告1)無論何時,一旦發生危害工程安全、工程進度和工程質量的事故時,施工單位除采取必要的搶救措施以外必須立即暫停此項目和與之有關的項目的施工。2)質量事故發生后,施工單位必須以最快的方式,將事故的簡要情況報監理工程師。在監理工程師初步確定安全、質量事故的類別性質后,按下述要求進行報告:a.質量問題:施工單位應在2天內書面上報監理工程師和業主。b.一般質量事故:施工單位應在3天內書面上報監理工程師和業
69、主。c.重大質量事故:施工單位必須在2h內速報監理工程師和業主。6.4施工注意事項 1、本設計坐標采用重慶市獨立坐標系統,高程采用1956年黃海高程系統,施工前請施工單位核對整個道路的放線,確保各結構物放線準確,銜接順暢。2、施工前,必須調查清楚地下管網等各種設施的種類、尺寸、位置和埋深,并請相關單位派人現場監護和指導施工。3、路基開挖不得亂挖、超挖,開挖中發現有未曾查明的地下管涵以及地質情況有變化時,應通知設計單位處理。臨近現狀橋涵、房屋等建(構)筑物的開挖應注意觀測和防護,確保建(構)筑物及施工安全。路基施工過程如發現其它不良地質現象,應及時會同建設單位、監理單位及設計單位研究解決。4、施
70、工時應做好臨時排水,應防止地表水、地下水匯入施工場區后積成水坑,以免影響路基的強度及安全性。5、施工過程中,路基中心至人行道邊緣外2m范圍內應采用人工開挖,2m以外可結合現場實際情況采用預裂控制爆破施工,在有條件進行放炮開挖的地方,應采用預裂控制爆破技術,嚴格控制炮孔深度,裝藥量和起爆順序,原則上一般路段水平震動波速應不大于2cm/s,建筑密集區不大于1cm/s,以確保既有建(構)筑物、行人的安全。6、瀝青路面在雨天時不得施工。7、道路施工時應注意與兩側擬建建筑之間平面位置及標高的銜接。8、應進行封閉做到文明安全施工,采取措施確保行人及居民安全。9、若現場情況與勘察物探資料及設計圖有不一致之處
71、,請及時聯系設計單位,以便及時研究處理,切忌盲目施工。九、道路主線主要工程數量表表9-1 車行護欄工程數量表車行護欄設置表起點樁號終點樁號設置方位長度(m)K2+520K2+680左側160K2+610K2+775右側165K2+820K3+077右側257K3+120K3+280左側160K3+420K3+580右側160合計802表9-2 人行護欄工程數量表人行護欄設置表起點樁號終點樁號設置方位長度(m)K0+080K0+380左側300K0+260K0+388右側128K0+572K0+670右側98K0+670K0+930左側260K1+980K2+0左側20K2+076K2+120左
72、側44K2+860K3+300兩側880K3+790K4+277左側487K3+910K4+323右側413合計2630表9-3 護腳工程數量表護腳設置表編號起點樁號終點樁號設置方位長度(m)1號K3+100K3+140左側472號K3+780K3+800左側25合計72注:護腳高度暫按2m考慮,以現場實際計量為準。表9-4 護面墻工程數量表護面墻設置表起點樁號終點樁號設置方位長度(m)K2+110K2+791右側681合計681表9-5 清表工程數量表1234567序號起 訖 樁 號左右側面積(m2)清除表土厚(m)清除表土體積(m3)備注1K0+120K0+360左側35570.51778
73、.5本表對淺挖及填方路段的表層有機質土及雜填土清除工程量進行統計,統一按0.5m厚計量2K0+570K0+6709750.5487.53K0+670K0+91056190.52809.54K1+490K1+72085820.542915K1+930K2+03027560.513786K2+080K2+1003290.5164.57K2+820K3+280322330.516116.58K3+740K4+000113190.55659.59K4+020K4+210102060.5510310K4+210K4+720908680.54543411K0+100K0+150右側2410.5120.51
74、2K0+230K0+42074470.53723.513K0+670K0+91078780.5393914K1+510K1+77080110.54005.515K1+940K2+01014340.571716K2+060K2+1007510.5375.517K2+800K3+300279820.51399118K3+840K4+00065520.5327619K4+010K4+720610370.530518.520合計287777143888.5表9-6 清淤換填工程數量表1234567序號起 訖 樁 號左右側清除淤泥面積(m2)清除淤泥厚(m)換填2m厚碎石備注1K0+800K0+900左
75、側13481.52022換填部大多為魚塘、少量為農田,經現場踏勘,對清淤換填進行統計,統一按1.5m厚計量。2K1+300K1+50087601.5131403K1+700K1+81027851.54177.54K2+060K2+16032411.54861.55K3+020K3+14078111.511716.56K3+240K3+34038821.558237K3+360K3+47030971.54645.58K3+920K4+170109511.516426.59K4+190K4+28074941.51124110K1+270K1+600右側135021.52025311K1+720K1
76、+89043221.5648312K2+100K2+17026301.5394513K3+020K3+09010081.5151214K3+280K3+36024871.53730.515K3+380K3+47024611.53691.516K4+000K4+17040411.56061.517K4+280K4+580285361.54280418K4+260K4+43059161.5887419合計114272171408表9-7 港口大道接順段工程量表序號工程名稱單位數量(一)路基工程1挖方m4292填方m155633借方m15134(二)道路及附屬結構工程120cm水泥穩定級配碎石基層3
77、347.4225cm水泥穩定級配碎石底基層3514.773人行道透水磚鋪設1894.24路緣石m3365路邊石m3366植草護坡13057臨時排水溝m3368抗滑薄層694.19植樹框及樹苗棵53表9-8 2號村道臨時路工程量表序號工程名稱單位數量(一)路基工程1挖方m107712填方m15553棄方m9216(二)道路及附屬結構工程110.7cm厚瀝青混凝土路面2677220cm水泥穩定級配碎石基層2810.85325cm水泥穩定級配碎石底基層2951.3925422cm厚土路肩硬化6857植草護坡7448邊溝m12209鋼筋混凝土管涵m5010波形護欄m16011抗滑薄層611.612植樹
78、框及樹苗棵263表9-9 主線道路主要工程數量表序號工程名稱單位數量備注1路基工程1.1填方m32431691.2挖方m23660351.3借方m877134不考慮松散系數1.4換填m171408換填碎石1.5清表m143888.51.6碎石透水層m130871.69高填強夯區域面積0.5m1.7強夯補強m157950為路基各層強夯面積之和1.8填挖交界處治盲溝m667.66土工格柵m6482.161.9土工格柵m122760高填方路段路床頂所設三層土工格柵K2+860-K3+3001.10護腳m721.11護面墻m6811.12錨桿菱形網格護坡m35547.782道路及附屬結構工程2.14c
79、m厚SMA-13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m1173062.26cm厚AC-20C中粒式瀝青混合料m1173062.38cm厚AC-25粗粒式瀝青混合料m1173062.40.7cm乳化瀝青稀漿封層m1173062.5改性乳化瀝青稀漿粘層 m1173062.620cm厚水泥穩定級配碎石基層(6%)m1173062.720cm厚水泥穩定級配碎石底基層(4%)m125287.42.815cm厚級配碎石墊層m126690.52.9200*100*60mm透水磚m45828.282.103cm厚中砂及3cm厚1:3水泥砂漿找平層m45828.282.1110cm厚的4%水泥穩定級配碎石墊層m45828.282.12路緣石m16991.4花崗石58.72010002.13花帶石m10626.55花崗石301510002.14路邊石m7360.09C25砼201510002.15人行綠化帶面積m14855.722.16中央綠化帶面積m8493.512.17行道樹及樹圈套14732.18車行護欄m8022.19人行護欄m26303路基排水3.1排水邊溝m100790.60.8m漿砌邊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