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州部分道路交叉口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書1. 工程概況受德州市城市建設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委托,我院承擔德州部分道路交叉口工程施工圖設計任務。本次設計共包括四處道路交叉口:湖濱南路向陽路交叉口、東方紅路杏園路交叉口、東風路河東大街交叉口、新河東路河東大街交叉口。1.1. 工程范圍及規模1.1.1. 湖濱南路向陽路交叉口湖濱南路向陽路交叉口位于現狀德州老城區南部,交叉口東南側約380m處為跨越漳衛新河的于官屯大橋,交叉口西側約400m處為京滬鐵路。湖濱南路為德州市南北向重要交通干道,在本交叉口處折向西,湖濱南路道路規劃紅線寬度在交叉口以東為50m,交叉口以西為40m,三幅路道路斷面型式;向陽路為
2、德州市靠近京滬鐵路的另外一條南北向交通干道,向陽路道路規劃紅線寬度在交叉口以南為50m,交叉口以北為40m,也為三幅路道路斷面型式。除湖濱南路在交叉口西側現狀為一條寬8m道路,未按規劃實施外,湖濱南路其余路段、向陽路及湖濱南路向陽路交叉口均已經按道路規劃紅線控制的用地實施完畢。本次設計是在已經實施的交叉口基礎上進行改建,以滿足交叉口交通運行的需求。根據建設單位要求及2004年5月24日“德州部分道路交叉口交通規劃設計”方案討論會會議紀要的精神,交叉口處道路維持原非機動車道外側立沿石邊線不動,道路設施改建在交叉口內部進行。湖濱南路向陽路交叉口設計范圍:湖濱南路對應道路中線樁號為K1+660K1+
3、820,全長160m;向陽路對應道路中線樁號為K1+620K1+900,全長280m。1.1.2. 東方紅路杏園路交叉口東方紅路杏園路交叉口位于德州新區,東方紅路為德州新區東西向重要交通干道,道路規劃紅線寬度為60m,三幅路斷面型式;杏園路為德州新區南北向重要交通干道,道路規劃紅線寬度也為60m,道路路幅斷面型式與東方紅路相同。東方紅路杏園路交叉口設計范圍:東方紅路對應道路中線樁號為K0+920K1+380,全長460m;杏園路對應道路中線樁號為K0+530K0+990,全長為460m。1.1.3. 東風路河東大街交叉口東風路河東大街交叉口位于德州新區,東風路即104國道現狀為德州市東西向一條
4、重要對外放射公路,東風路中間道路斷面為三幅路型式,已按規劃實施,中間道路總寬度為60m。兩側各布置50m寬綠化帶,綠化帶外側各有9m寬道路(未實施),道路規劃紅線寬度為178m。根據建設單位要求及2004年5月24日“德州部分道路交叉口交通規劃設計”方案討論會會議紀要精神,東風路維持原非機動車道外側立沿石邊線不動,道路設施改建在交叉口內部進行。河東大街為德州新區一條南北向交通干道,同時也是景觀性道路,河東大街道路規劃紅線寬度為70m,四幅路道路斷面型式。東風路河東大街交叉口設計范圍:東風路對應道路中線樁號為K0230K0+230(以交叉口道路中線交點為K0+000重新排定樁號),全長460m;
5、河東大街對應道路中線樁號為K1+370K1+880,全長510m。1.1.4. 新河東路河東大街交叉口新河東路河東大街交叉口位于德州新區,新河東路為德州新區東西向重要交通干道,道路規劃紅線寬度為100m,三幅路斷面型式;河東大街為德州新區一條南北向交通干道,同時也是景觀性道路,河東大街道路規劃紅線寬度為70m,四幅路道路斷面型式。新河東路河東大街交叉口設計范圍:新河東路對應道路中線樁號為K3+880K4+380,全長500m;河東大街對應道路中線樁號為K0240K0+240(以交叉口道路中線交點為K0+000重新排定樁號),全長為480m。1.2. 工程建設的意義本工程是德州部分道路交叉口改善
6、設計的組成部分,是在部分道路交叉口交通規劃設計基礎上進行的,其主要目的是:針對原有交叉口交通功能的不足進行完善設計,使交叉口與路段道路通行能力協調均衡;設施的建設能夠給交叉口車輛運行有序、順暢提供便利條件,以便不同交通方式車流分離,使自行車和行人交通安全、便利;同時在滿足交叉口交通功能的基礎上兼顧交叉口景觀設計等。2. 設計依據2.1. 設計依據德州部分道路交叉口交通規劃設計及施工圖設計合同“德州部分道路交叉口交通規劃設計”方案討論會會議紀要德州市建委規劃局提供的規劃圖、地形圖軟盤德州市建委規劃局提供的其它基礎資料2.2. 設計采用的規范、標準城市道路設計規范(CJJ3790)公路瀝青路面設計
7、規范(JTJ01497)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GB5768-1999)城市道路設計手冊3. 設計原則及設計技術指標3.1. 設計原則交叉口道路設計原則:布局力求簡單、緊湊;道路設施工程量盡可能減少;應采取相關交通管理措施配合進行交通管理;交叉口應考慮信號燈、交通標志等與道路設施改建一次統一實施,避免路面多次翻挖。3.2. 主要技術指標湖濱南路、向陽路均為城市主干路,計算行車速度為50km/h,三幅路斷面型式。交叉口由于湖濱南路彎道、交叉口內古樹等條件限制,湖濱南路路口直行車輛計算行車速度為20km/h。向陽路路口直行車輛計算行車速度為30km/h。東方紅路、杏園路均為城市主干路,計算行車速度為5
8、0 km/h,三幅路斷面型式,交叉口直行車輛計算行車速度為30km/h。東風路、河東大街、新河東路均為城市主干路,計算行車速度為60 km/h,東風路為五幅路斷面型式,河東大街為四幅路斷面型式,新河東路為三幅路斷面型式,交叉口直行車輛計算行車速度均為30km/h。車行道寬度:路段及出口道每車道寬3.5m,進口道每車道寬3.25m,摩托車進口道總寬4.0m。其中湖濱南路彎道處由于轉彎半徑小,車道寬度按規范要求進行加寬,進口道每車道寬度為4.0m,出口道每車道寬度為4.25m。交叉口右轉專用車道均根據其轉彎半徑大小按照道路設計規范要求分別進行加寬。道路路面結構設計荷載:BZZ100型標準車。道路路
9、面結構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面,設計年限為15年。道路路拱橫坡與原設計取得一致,展寬的路段按路面原橫坡形式順延。4. 道路工程設計4.1. 湖濱南路向陽路交叉口4.1.1. 平面設計交叉口道路中線根據濟南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德州市湖濱南路(新河路于官屯大橋道路排水工程施工圖設計”中所定的坐標而定,其中湖濱南路在交叉口范圍內有一處折點,圓曲線半徑為100m;向陽路在交叉口南側設置一處折點,圓曲線半徑為480m,有部分圓曲線位于本次設計交叉口工程范圍內。由于交叉口現狀古樹的影響,加上交叉口交通渠化段設計的考慮,湖濱南路在交叉口范圍設置兩條道路定測線,交叉口東側道路設一處折點,圓曲線半徑為60m;交叉口
10、西側道路設置一處折點,圓曲線半徑為200m。平面圖設計圖上均給出道路定測線坐標及相關曲線要素,詳見“湖濱南路向陽路交叉口平面設計圖”,圖號為03。交叉口處道路平面設計維持原非機動車道外側立沿石邊線不動,交叉口內部交通島立沿石邊線一部分是以道路中線為基準進行放線,另一部分是以道路定測線為基準進行放線,交叉口平面設計圖上均有詳細標注,施工時需特別注意,以免混淆。交叉口內交通島中人行道鋪裝位置亦給出相應定位坐標,詳見交叉口平面設計圖。平面設計圖上同時給出了交叉口信號燈電纜線預埋的建議位置,以及信號燈電源井的建議位置,信號燈及其附屬設施的詳細設計由德州交管部門相關單位負責,施工時請事先與之取得聯系。由
11、于交叉口古樹及現狀彎道的影響,湖濱南路道路方向交叉口計算車速要低于向陽路方向,必須增設“前方彎道”和“限速20km”兩種標志牌,加強交通管理措施,確保車輛行駛安全。利用防護墩分隔的道路,防護墩的位置在交叉口交通設計中確定,防護墩施工時可根據交管部門的意見進行調整。4.1.2. 豎向設計由于交叉口設計是在現狀的基礎上進行改善,大部分道路路面維持現狀,故交叉口高程以原路面高程為準。局部展寬或變動的道路路面,沿原道路橫坡度進行順延,以此來控制新建道路路面高程,立沿石的外露高度與現狀道路取得一致。交叉口處道路平面設計維持原非機動車道外側立沿石邊線不動,該處設置的雨水口均予以保留。原交通島處的雨水口應根
12、據交通島平面設計情況進行調整,在新設的道路立沿石邊重建雨水口,并埋設雨水支管與原來的雨水支管連接,接入現有排水溝。新設雨水口、雨水支管的等級與原設施等級取得一致。4.1.3. 橫斷面設計向陽路進口車道總寬度為14.75m,車道布置為:0.5+33.25+4.0(摩托車道)+0.5;出口車道總寬度為12.0m,車道布置為:0.5+23.5+4.0(摩托車道)+0.5。道路中央設置寬為3.0m的交通標線分隔帶,道路路幅總寬度為29.75m。湖濱南路西側進口車道總寬度為11.5m,車道布置為:0.5+23.25+4.0(摩托車道)+0.5;出口車道總寬度為12.0m,車道布置為:0.5+23.5+4
13、.0(摩托車道)+0.5。道路中央設置防護墩。湖濱南路東側進口、出口車道由于位于道路圓曲線段,考慮進行車道加寬,東側進口車道總寬度為17.0m,車道布置為0.5+34.0+4.0(摩托車道)+0.5;出口車道總寬度為9.0m,車道布置為0.5+4.0+4.0(摩托車道)+0.5。道路中央設置防護墩。交叉口右轉專用車道寬度東北角由于右轉彎車道半徑比較小,總寬度設置為12.5m外(機動車道寬度為5.0m,含車道加寬),其余三處右轉專用車道寬度均為11.5m(機動車道寬度為4.0m,含車道加寬)。右轉專用車道均為機動車、摩托車、非機動車混行,其中非機動車與摩托車之間設置防護墩,機動車與摩托車之間采取
14、施劃交通標線分隔。道路路面設計橫坡維持現狀,局部展寬或變動的道路路面,沿原道路橫坡度進行順延。交通島內人行道寬度為7.0m,考慮非機動車(采取推行而不是騎行方式)與行人一同利用人行道橫穿交叉口。該處人行道橫坡為2%,以人行道中線為基準坡向兩側,人行道縱坡可按原交叉口道路路面橫坡考慮,并根據具體情況調整。4.1.4. 路面結構設計路面結構與原道路結構相同。采用瀝青混凝土高級路面,按城市主干路標準設計計算。交叉口新建(展寬)道路路面結構均按機動車道路面結構設計。新建(展寬)路面結構組合為:細粒式瀝青混凝土(AC13 I型) 3cm 粗粒式瀝青混凝土(AC25 I型) 6cm 二灰碎石 30cm 3
15、:7灰土基礎 20cm 路面結構總厚度為59cm。面層施工時應在二灰碎石層表面灑乳化瀝青封層油(1.0kg/m2)。二灰碎石基層配合比建議采用:水泥:石灰:粉煤灰:碎石3:5:17:75(重量比)。施工時應通過試驗最后確定,應與原道路施工時選取的配合比取得一致。交通島內人行道結構為:彩色人行道磚,1:3水泥砂漿臥底2cm,C20細石砼5cm,石灰土基礎20cm。人行道結構亦需與原人行道結構取得一致。4.1.5. 道路附屬設施道路立沿石采用鋸解花崗巖加工制作,人行道鋪裝時設置盲道及無障礙路口,人行道外側邊線采用花崗巖鑲邊石。道路附屬設施均需與原道路設計取得一致,以免影響道路整體景觀。施工時,請建
16、設單位協助提供原道路附屬設施相關設計圖紙。4.1.6. 其它交叉口占地面積比較大,建議采用高桿燈照明。交叉口采用信號燈控制,預埋信號燈電纜線,信號燈檢查井設置在路口交通島中綠化內,詳見平面設計圖。交叉口信號機的位置可根據需要設置在交通島內的綠化中或者設置在交叉口右轉專用車道外側的人行道上,由交管部門根據需要確定設置位置。交叉口處除指定的人行過街設施及交通島內人行道外,建議增設人行護欄,防止行人隨意穿行,由交管部門根據實際需要確定。4.2. 東方紅路杏園路交叉口4.2.1. 平面設計交叉口道路中線由德州市規劃局提供,道路樁號根據濟南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東方紅路、杏園路道路施工圖設計中所定的樁號進
17、行排樁,其中東方紅路在交叉口范圍內有一處折點,偏角僅為0019.1”,不設圓曲線;杏園路在交叉口工程范圍內為一直線。交叉口范圍進行交通渠化設計,增設交通島及中央分隔帶、兩側分隔帶,具體長度、寬度尺寸詳見“東方紅路杏園路交叉口平面設計圖”,圖號為06。交叉口處道路平面設計維持原設計非機動車道外側立沿石邊線位置不動,路口右轉彎道部分及交叉口內部進行渠化調整,設置交通島及中央、兩側分隔帶,道路立沿石邊線位置均以道路中線為基準進行放線。交叉口兩條道路中線相交點坐標,請建設單位協助提供。交叉口內交通島中人行道鋪裝尺寸詳見交叉口平面設計圖。平面設計圖上同時給出了交叉口信號燈電纜線預埋的建議位置,以及信號燈
18、電源井的建議位置,信號燈及其附屬設施的詳細設計由德州交管部門相關單位負責,施工時請事先與之取得聯系。利用防護墩分隔的道路,防護墩的位置在交叉口交通設計中確定,防護墩施工時可根據交管部門的意見進行調整。4.2.2. 豎向設計由于交叉口增設交通島及中央、兩側分隔帶,路口道路排水受到阻隔,需要在新設交通島處增設雨水口。道路中線處高程與原道路設計高程相同,若路口已經按照原設計進行施工,則交通島處的高程需按照原道路橫坡進行順延,新設雨水口位置按“東方紅路杏園路交叉口豎向設計圖”,圖號為07施做,雨水口做法與原設計取得一致,埋設雨水支管就近接入原設計雨水井。若路口未按照原設計施工,則路口高程按豎向設計圖所
19、示高程進行施工。4.2.3. 橫斷面設計東方紅路、杏園路兩條道路斷面布置型式相同,道路規劃紅線均為60m。交叉口處進口車道總寬度為14.75m,車道布置為:0.5+33.25+4.0(摩托車道)+0.5;出口車道總寬度為11.0m,車道布置為:0.5+23.5+3.0(摩托車道)+0.5。道路中間設置寬為2.5m的中央綠化分隔帶,道路路幅總寬度為28.25m。交叉口右轉專用車道寬度:相交道路銳角區域由于右轉彎車道半徑比較小,總寬度設置為12.0m外(機動車道寬度為4.5m,含車道加寬),相交道路鈍角區域右轉專用車道寬度均為11.5m(機動車道寬度為4.0m,含車道加寬)。右轉專用車道均為機動車
20、、摩托車、非機動車混行,其中非機動車與摩托車之間設置防護墩,機動車與摩托車之間采取施劃交通標線分隔。交叉口各進口車道停車待駛區外圍設置道路兩側分隔帶,兩側分隔帶外為交織車道,交織車道總寬度為12.0m。該交織車道均為機動車、摩托車、非機動車混行,其中非機動車與摩托車之間設置防護墩,機動車與摩托車之間采取施劃交通標線分隔。此處道路橫斷面設計詳見“東方紅路杏園路交叉口橫斷面設計圖”,圖號為08。道路路面設計橫坡維持原設計,局部展寬或變動的道路路面,沿原道路橫坡度進行順延。交通島內人行道寬度為7.0m,考慮非機動車(采取推行而不是騎行方式)與行人一同利用人行道橫穿交叉口。該處人行道橫坡為2%,以人行
21、道中線為基準坡向兩側,人行道縱坡可按原交叉口道路路面橫坡考慮,并根據具體情況調整。4.2.4. 路面結構設計路面結構與原道路結構相同。采用瀝青混凝土高級路面,按城市主干路標準設計計算。除交叉口右轉彎道部分外側非機動車道局部變動的地方,新做結構采用非機動車道路面結構外,其余交叉口新建(展寬)道路路面結構按機動車道路面結構設計。交叉口平面設計圖中給出了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路面結構分界線,交織車道采用機動車道路面結構。機動車道路面結構組合為:細粒式瀝青混凝土(AC13 I型) 3cm 粗粒式瀝青混凝土(AC25 I型) 6cm 二灰碎石 32cm 石灰土基礎 20cm 路面結構總厚度為61cm。非機
22、動車道路面結構組合為:細粒式瀝青混凝土(AC13 I型) 3cm 粗粒式瀝青混凝土(AC25 I型) 5cm 二灰碎石 18cm 石灰土基礎 20cm 路面結構總厚度為46cm。面層施工時應在二灰碎石層表面灑乳化瀝青封層油(1.0kg/m2)。二灰碎石基層配合比建議采用:石灰:粉煤灰:碎石7:13:80(重量比),外加2%的水泥。施工時應通過試驗最后確定,應與原杏園路道路施工時選取的配合比取得一致。交通島內人行道結構為:彩色人行道磚,1:3水泥砂漿臥底2cm,C20細石砼5cm,石灰土基礎20cm。人行道結構亦需與原人行道結構取得一致。4.2.5. 道路附屬設施道路立沿石采用鋸解花崗巖加工制作
23、,人行道鋪裝時設置盲道及無障礙路口,人行道外側邊線采用花崗巖鑲邊石。道路附屬設施均需與原道路設計取得一致,以免影響道路整體景觀。施工時,請建設單位協助提供原道路附屬設施相關設計圖紙。4.2.6. 其它交叉口占地面積比較大,建議采用高桿燈照明。交叉口采用信號燈控制,預埋信號燈電纜線,信號燈檢查井設置在路口交通島中綠化內,詳見平面設計圖。交叉口信號機的位置可根據需要設置在交通島內的綠化中或者設置在交叉口右轉專用車道外側的人行道上,由交管部門根據需要確定設置位置。交叉口處除指定的人行過街設施及交通島內人行道外,建議增設人行護欄,防止行人隨意穿行,由交管部門根據實際需要確定。4.3. 東風路河東大街交
24、叉口4.3.1. 平面設計交叉口道路中線由德州市規劃局提供,河東大街道路樁號根據濟南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道路施工圖設計中所定的樁號進行排樁,東風路以交叉口道路中線交點為K0+000重新排定樁號;東風路、河東大街在交叉口工程范圍內均為直線。交叉口范圍進行交通渠化設計,增設交通島及中央分隔帶、兩側分隔帶,具體長度、寬度尺寸詳見“東風路河東大街交叉口平面設計圖”,圖號為11。交叉口處道路平面設計維持原設計非機動車道外側立沿石邊線位置不動,路口右轉彎道部分及交叉口內部進行渠化調整,設置交通島及中央、兩側分隔帶,道路立沿石邊線位置均以道路中線為基準進行放線。交叉口兩條道路中線相交點坐標,請建設單位協助提
25、供。交叉口內交通島中人行道鋪裝尺寸詳見交叉口平面設計圖。平面設計圖上同時給出了交叉口信號燈電纜線預埋的建議位置,以及信號燈電源井的建議位置,信號燈及其附屬設施的詳細設計由德州交管部門相關單位負責,施工時請事先與之取得聯系。利用防護墩分隔的道路,防護墩的位置在交叉口交通設計中確定,防護墩施工時可根據交管部門的意見進行調整。4.3.2. 豎向設計由于交叉口設計是在現狀的基礎上進行改善,大部分道路路面維持現狀,故交叉口高程以原路面高程為準。局部展寬或變動的道路路面,沿原道路橫坡度進行順延,以此來控制新建道路路面高程,立沿石的外露高度與現狀道路取得一致。交叉口處道路平面設計維持原非機動車道外側立沿石邊
26、線不動的范圍,該處相應設置的雨水口均予以保留。由于交叉口增設交通島及中央、兩側分隔帶,路口道路排水受到阻隔,需要在新設交通島處增設雨水口。原交叉口處的雨水口應根據交叉口交通島平面設計情況進行調整,在新設的道路立沿石邊重建雨水口,并埋設雨水支管與原來的雨水支管連接,接入現有排水溝。新設雨水口、雨水支管的等級與原設施等級取得一致。4.3.3. 橫斷面設計東風路為五幅路斷面型式,中間設置60m寬三幅路,兩側各設50m寬綠化帶,綠化帶外側各設寬9m道路,道路規劃紅線寬度為178m;河東大街為四幅路斷面型式,道路中間設置12m寬綠化帶,道路規劃紅線寬度為70m。交叉口處進口車道總寬度為18.0m,車道布
27、置為:0.5+43.25+4.0(摩托車道)+0.5;出口車道總寬度為15.0m,車道布置為:0.5+33.5+3.5(摩托車道)+0.5。道路中間設置寬為2.5m的中央綠化分隔帶,道路路幅總寬度為35. 5m。交叉口右轉專用車道寬度:相交道路銳角區域由于右轉彎車道半徑比較小,總寬度設置為12.0m外(機動車道寬度為4.5m,含車道加寬),相交道路鈍角區域右轉專用車道寬度均為11.0m(機動車道寬度為4.0m,含車道加寬)。右轉專用車道均為機動車、摩托車、非機動車混行,其中非機動車與摩托車之間設置防護墩,機動車與摩托車之間采取施劃交通標線分隔。交叉口各進口車道停車待駛區外圍設置道路兩側分隔帶,
28、兩側分隔帶外為交織車道,交織車道總寬度為10.0m。該交織車道均為機動車、摩托車、非機動車混行,其中非機動車與摩托車之間設置防護墩,機動車與摩托車之間采取施劃交通標線分隔。此處道路橫斷面設計詳見“東風路河東大街交叉口橫斷面設計圖”,圖號為12。道路路面設計橫坡維持現狀,局部展寬或變動的道路路面,沿原道路橫坡度進行順延。交通島內人行道寬度為7.0m,考慮非機動車(采取推行而不是騎行方式)與行人一同利用人行道橫穿交叉口。該處人行道橫坡為2%,以人行道中線為基準坡向兩側,人行道縱坡可按原交叉口道路路面橫坡考慮,并根據具體情況調整。4.3.4. 路面結構設計路面結構與原道路結構相同。采用瀝青混凝土高級
29、路面,按城市主干路標準設計計算。除交叉口右轉彎道部分外側非機動車道局部變動的地方,新做結構采用非機動車道路面結構外,其余交叉口新建(展寬)道路路面結構按機動車道路面結構設計。交叉口平面設計圖中給出了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路面結構分界線,交織車道采用機動車道路面結構。機動車道路面結構組合為:細粒式瀝青混凝土(AC13 I型) 3cm 粗粒式瀝青混凝土(AC25 I型) 6cm 二灰碎石 32cm 石灰土基礎 20cm 路面結構總厚度為61cm。非機動車道路面結構組合為:細粒式瀝青混凝土(AC13 I型) 3cm 粗粒式瀝青混凝土(AC25 I型) 5cm 二灰碎石 18cm 石灰土基礎 20cm
30、路面結構總厚度為46cm。面層施工時應在二灰碎石層表面灑乳化瀝青封層油(1.2kg/m2)。二灰碎石基層配合比建議采用:石灰:粉煤灰:碎石7:13:80(重量比),外加2%的水泥。施工時應通過試驗最后確定,應與原河東大街道路施工時選取的配合比取得一致。交通島內人行道結構為:彩色人行道磚,1:3水泥砂漿臥底2cm,C20細石砼5cm,石灰土基礎20cm。人行道結構亦需與原人行道結構取得一致。4.3.5. 道路附屬設施道路立沿石采用鋸解花崗巖加工制作,人行道鋪裝時設置盲道及無障礙路口,人行道外側邊線采用花崗巖鑲邊石。道路附屬設施均需與原道路設計取得一致,以免影響道路整體景觀。施工時,請建設單位協助
31、提供原道路附屬設施相關設計圖紙。4.3.6. 其它交叉口占地面積比較大,建議采用高桿燈照明。交叉口采用信號燈控制,預埋信號燈電纜線,信號燈檢查井設置在路口交通島中綠化內,詳見平面設計圖。交叉口信號機的位置可根據需要設置在交通島內的綠化中或者設置在交叉口右轉專用車道外側的人行道上,由交管部門根據需要確定設置位置。交叉口處除指定的人行過街設施及交通島內人行道外,建議增設人行護欄,防止行人隨意穿行,由交管部門根據實際需要確定。4.4. 新河東路河東大街交叉口4.4.1. 平面設計交叉口道路中線由德州市規劃局提供,新河東路道路樁號根據濟南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道路施工圖設計中所定的樁號進行排樁,河東大街
32、以交叉口道路中線交點為K0+000重新排定樁號;新河東路、河東大街在交叉口工程范圍內均為直線。交叉口范圍進行交通渠化設計,增設交通島及中央分隔帶、兩側分隔帶,具體長度、寬度尺寸詳見“新河東路河東大街交叉口平面設計圖”,圖號為15。交叉口處道路平面設計維持原設計非機動車道外側立沿石邊線位置不動,路口右轉彎道部分及交叉口內部進行渠化調整,設置交通島及中央、兩側分隔帶,道路立沿石邊線位置均以道路中線為基準進行放線。交叉口兩條道路中線相交點坐標,請建設單位協助提供。交叉口內交通島中人行道鋪裝尺寸詳見交叉口平面設計圖。平面設計圖上同時給出了交叉口信號燈電纜線預埋的建議位置,以及信號燈電源井的建議位置,信
33、號燈及其附屬設施的詳細設計由德州交管部門相關單位負責,施工時請事先與之取得聯系。利用防護墩分隔的道路,防護墩的位置在交叉口交通設計中確定,防護墩施工時可根據交管部門的意見進行調整。4.4.2. 豎向設計由于交叉口增設交通島及中央、兩側分隔帶,路口道路排水受到阻隔,需要在新設交通島處增設雨水口。道路中線處高程與原道路設計高程相同,若路口已經按照原設計進行施工,則交通島處的高程需按照原道路橫坡進行順延,新設雨水口位置按“新河東路河東大街交叉口豎向設計圖”,圖號為16施做,雨水口做法與原設計取得一致,埋設雨水支管就近接入原設計雨水井。若路口未按照原設計施工,則路口高程按豎向設計圖所示高程進行施工。4
34、.4.3. 橫斷面設計新河東路為三幅路斷面型式,道路規劃紅線寬度為100m;河東大街為四幅路斷面型式,道路中間設置12m寬綠化帶,道路規劃紅線寬度為70m。交叉口處新河東路進口車道總寬度為14.75m,車道布置為:0.5+33.25+4.0(摩托車道)+0.5;出口車道總寬度為11.0m,車道布置為:0.5+23.5+3.0(摩托車道)+0.5。道路中間設置寬為2.5m的中央綠化分隔帶,道路路幅總寬度為28.25m。河東大街進口車道總寬度為18.0m,車道布置為:0.5+43.25+4.0(摩托車道)+0.5;出口車道總寬度為15.0m,車道布置為:0.5+33.5+3.5(摩托車道)+0.5
35、。道路中間設置寬為2.5m的中央綠化分隔帶,道路路幅總寬度為35. 5m。交叉口右轉專用車道寬度:相交道路由于右轉彎車道半徑比較小,機動車道總寬度設置為8.0m(機動車道寬度為4.5m,含車道加寬),非機動車道寬度為7.0m。右轉專用車道為機動車、摩托車與非機動車分行,局部混行路段應在非機動車與摩托車之間設置防護墩,機動車與摩托車之間采取施劃交通標線分隔。交叉口各進口車道停車待駛區外圍設置道路兩側分隔帶,兩側分隔帶外為交織車道,新河東路交織車道總寬度為7.0m,供機動車、摩托車行駛,機動車與摩托車之間采取施劃交通標線分隔,該交織車道禁止非機動車行駛;河東大街交織車道總寬度為10.0m,該交織車
36、道均為機動車、摩托車、非機動車混行,其中非機動車與摩托車之間設置防護墩,機動車與摩托車之間采取施劃交通標線分隔。此處道路橫斷面設計詳見“新河東路河東大街交叉口橫斷面設計圖”,圖號為17。道路路面設計橫坡維持原設計,局部展寬或變動的道路路面,沿原道路橫坡度進行順延。交通島內人行道寬度為7.0m,考慮非機動車(采取推行而不是騎行方式)與行人一同利用人行道橫穿交叉口。該處人行道橫坡為2%,以人行道中線為基準坡向兩側,人行道縱坡可按原交叉口道路路面橫坡考慮,并根據具體情況調整。4.4.4. 路面結構設計路面結構與原道路結構相同。采用瀝青混凝土高級路面,按城市主干路標準設計計算。除交叉口右轉彎道部分外側
37、非機動車道局部變動的地方,新做結構采用非機動車道路面結構外,其余交叉口新建(展寬)道路路面結構按機動車道路面結構設計。交叉口平面設計圖中給出了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路面結構分界線,交織車道采用機動車道路面結構。機動車道路面結構組合為:細粒式瀝青混凝土(AC13 I型) 3cm 粗粒式瀝青混凝土(AC25 I型) 6cm 二灰碎石 32cm 石灰土基礎 20cm 路面結構總厚度為61cm。非機動車道路面結構組合為:新河東路非機動車道:細粒式瀝青混凝土(AC13 I型) 3cm 中粒式瀝青混凝土(AC20 I型) 4cm 二灰碎石 18cm 石灰土基礎 20cm 路面結構總厚度為45cm。河東大街非
38、機動車道:細粒式瀝青混凝土(AC13 I型) 3cm 粗粒式瀝青混凝土(AC25 I型) 5cm 二灰碎石 18cm 石灰土基礎 20cm 路面結構總厚度為46cm。面層施工時應在二灰碎石層表面灑乳化瀝青封層油(1.0kg/m2)。二灰碎石基層配合比建議采用:石灰:粉煤灰:碎石7:13:80(重量比),外加2%的水泥。施工時應通過試驗最后確定,應與原新河東路、河東大街道路施工時選取的配合比取得一致。交通島內人行道結構為:彩色人行道磚,1:3水泥砂漿臥底2cm,C20細石砼5cm,石灰土基礎20cm。人行道結構亦需與原人行道結構取得一致。4.4.5. 道路附屬設施道路立沿石采用鋸解花崗巖加工制作
39、,人行道鋪裝時設置盲道及無障礙路口,人行道外側邊線采用花崗巖鑲邊石。道路附屬設施均需與原道路設計取得一致,以免影響道路整體景觀。施工時,請建設單位協助提供原道路附屬設施相關設計圖紙。4.4.6. 其它交叉口占地面積比較大,建議采用高桿燈照明。交叉口采用信號燈控制,預埋信號燈電纜線,信號燈檢查井設置在路口交通島中綠化內,詳見平面設計圖。交叉口信號機的位置可根據需要設置在交通島內的綠化中或者設置在交叉口右轉專用車道外側的人行道上,由交管部門根據需要確定設置位置。交叉口處除指定的人行過街設施及交通島內人行道外,建議增設人行護欄,防止行人隨意穿行,由交管部門根據實際需要確定。5. 施工注意事項1 道路施工時,本說明書應與設計圖紙配合使用。2 道路施工應嚴格按照有關規范、規程執行,做到精心施工,確保施工質量。3 路基采用重型壓實標準,壓實度不小于95%,土基回彈模量應大于30MPa。4 本工程水準點資料應由建設單位協助提供。5 道路施工時,應采取有力措施對已有管線進行保護。6 拆除現狀綠化帶、挪移樹木時,應將腐植土及樹根清除干凈。7 拆除現有雨水管、溝及排水構筑物時,應將淤泥等不良土質一并清除,超挖部分應根據實際情況,由設計方確定處理措施。8 整個工程質量應由監理及質檢部門進行檢查驗收。9 其它未盡事宜協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