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垣縣城市景觀風貌規劃(2012-2030)第一章 規劃總則第1.1條 規劃編制目的本次長垣縣城市景觀風貌專項規劃編制的目的是維護長垣良好的生態綠色基底;凸顯長垣蒲城老區城市肌理,營造老城區文化氛圍,繼承廚鄉產業之美名,喚起人群的認同和歸屬感;樹立長垣工業新城品牌形象,突出長垣縣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整體形象。第1.2條 規劃依據(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2008年)(2)建設部城市規劃編制辦法(2006.4.1)(3)長垣縣城市總體規劃(2010-2030)(4)國家、省、市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第1.3條 規劃基本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整體協調原則、強化特色原則、以人為本原則、規劃彈性完善
2、與重要性原則第1.4條 規劃目標從總體層面確定長垣縣的整體景觀框架,確定長垣縣景觀風貌體系和景觀要素控制,強化長垣縣城市景觀特征;通過對長垣縣城市景觀要素的控制,提高長垣縣城市空間的環境品質和生活質量,促進長垣縣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塑造長垣縣獨有的城市景觀形象。第1.5條 總體框架對風貌規劃的編制方法進行了探索與創新,提出了包括基礎研究、規劃研究、規劃實施三大部分內容的風貌規劃的編制框架,力求使規劃能夠有重點有層次地把握城市總體風貌特征,使規劃成果具有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第1.6條 規劃期限規劃期限為2012至2030年。第1.7條 規劃范圍與層次1.7.1規劃范圍規劃范圍與長垣縣城市總體規劃
3、(20102030)所確定的中心城區范圍相同,西起西外環路,東至景賢大道,北臨太湖路,南至緯十八路,面積70.99平方公里。1.7.2規劃層次本次長垣縣城市景觀風貌專項規劃屬于總體規劃層面的專項規劃,必須在長垣縣城市總體規劃(2010-2030)的指導下進行。第二章 城市總體景觀風貌第2.1條 城市風貌主題總體定位從城市形態、歷史文化、建設發展出發,長垣縣城市風貌主題可以概括為:三善蒲城歷史悠、廚鄉美城風景線、工業新城特色濃、春綠秋黃韻長垣。第2.2條 城市景觀風貌結構規劃結構概括為“一核引五區、六廊帶多心、一帶繞半城”。“一核引五區”突顯長垣景觀風貌的傳統精髓,提升城市各個片區環境品質;“六
4、廊帶多心”強化城市濱水空間廊道,優化城市風貌節點;“一帶繞半城”突出長垣縣生態風貌資源,塑造獨特的地理環境。第三章 城市風貌分區控制規劃第3.1條 城市風貌分區劃分類型共有六個景觀風貌區:傳統蒲城景觀風貌區、東部生活景觀風貌區、中部綜合景觀風貌區、東南商務景觀風貌區、蒲西產業景觀風貌區、南部起重產業景觀風貌區。第3.2條 城市風貌分區控制細則3.2.1傳統蒲城景觀風貌區蒲風古韻(1)風貌定位:此區的風貌要突出傳統歷史城特色,將其規劃為以展示長垣歷史文化風貌、體驗長垣傳統文化生活的區域。(2)整體風格控制:功能以生活居住和傳統商業為主,應著重突出城市的傳統意韻。(3)空間形態控制:保留“龜背”老
5、城肌理,保護整體空間格局、傳統街道與文物古跡;結合護城河進行綠化建設,并進行傳統商業空間的拓展,通過加強環境綜合整治,重塑歷史文化氛圍,提升歷史城區環境品質,激發城市活力。(4)道路景觀界面:結合環路進行步行系統的改善,在護城河內側增加步行道,同時增加居民住宅間的步行系統,共同構筑展示老城區歷史文化的綠色路網。此區域的道路除了長城大道級別較高,兩側建筑退紅線一定距離以外,其他街道的民宅均貼路而建,注意道路空間關系,在合適位置增加喬木綠化,形成統一古香古色的傳統街區風貌。(5)建筑風格控制:此區以傳統建筑風格為主,繼承老城區傳統建筑風格,保留能夠體現其建筑特色的民間房舍。新建建筑的形式、尺度與色
6、彩要與周邊環境相協調,色彩以白墻灰瓦或灰墻藍瓦為主。建筑屋頂應根據建筑風格采用坡頂與平屋頂兩種形式。(6)建筑高度控制:除長城大道兩側已建多層商業樓外,其他改造更新一般應以低層為主。3.2.2東部生活景觀風貌區綠色家園(1)風貌定位:此區的風貌要突出長垣東部良好的居住環境,營造花園式現代生活區景觀形象。(2)整體風格控制:功能以居住為主,景觀形象較為統一。可由西向東在延續傳統風貌的基礎上,依據“多樣化”的建筑原則,適當用現代的材料和表現手法將中國傳統的建筑語言表達出來,主體以現代居住景觀為主的同時,局部創造新中式景觀風格。(3)空間形態控制:在居住區里要滿足充足的綠化和開敞的空間,高低有序的建
7、筑密度,適當點綴的環境小品。(4)道路景觀界面:以生活型景觀路為主,創造舒適宜人車行觀賞尺度與安全要求。(5)建筑風格控制:建筑外形整體上保持簡潔、清新、明快,尺度親切宜人,形成多樣而和諧的居住建筑樣式。各個分區在相互統一的基礎上適當突出自身特色,形成具有地域歸屬感和領域感的居住區環境。屋頂根據建筑形式可采用坡屋頂、平屋頂兩種形式,尤其注意平屋頂的綠化。(6)建筑高度控制:以多層與中高層居住建筑為主,并注意由西向東逐漸提高的景觀序列,以保持與傳統蒲城區建筑高度序列變化的一致性。3.2.3中部新城景觀風貌區蒲中新象(1)風貌定位:以現代風格為主的居住、商業、行政辦公區風貌。建設大手筆、大氣魄的行
8、政建筑群整體景觀,與億隆廣場、如意園、食博園構成的城市新景觀相呼應,共同構筑人性化的行政中心景觀,形成現代蒲中景觀新氣象。(2)整體風格控制:功能以居住、商業、行政辦公為主,著重突出開放的現代化新城特色。建設成為園林式、生態型,并集行政辦公、文化科研和居住于一體的城市新區。(3)空間形態控制:增加城市開敞空間。形成錯落有致的城市開敞空間,融合活潑多樣的建筑形式,構筑一種富有人情味、豐富宜人的城市空間。(4)道路景觀界面:提升山海大道、人民路、宏力大道、博愛路等沿線的建筑、綠化、小品等環境品質,創造舒適宜人的車行觀賞尺度。(5)建筑風格控制:行政辦公建筑莊嚴大氣,商業建筑時代熱情,居住建筑采用用
9、中西合璧、現代兩種風格共同體現家園的溫馨和睦。屋頂根據建筑形式可采用坡屋頂、平屋頂兩種形式,尤其注意平屋頂的綠化。(6)建筑高度控制:以高層、中高層建筑相結合為主,沿主要道路山海大道、宏力大道、博愛路等的部分路段控制為高層建筑發展區。道路兩側建筑物高度應與道路形成較寬敞的透視視廊空間,沿路應避免建一線鋪開、密不透風的高層建筑群體,形成進退有序、高低錯落的線形空間。3.2.4東南商務景觀風貌區活力商城(1)風貌定位:打造以高端商務為主體、以創意發展為動力、以休閑生活為輔的商務景觀區。(2)整體風格控制:以商務中心和雕塑公園為景觀核心,呈現現代化超高組團與相對低密度外圍居住建筑群錯落分布的獨特景觀
10、。(3)空間形態控制:呈現出商務中心“海拔”最高的同時,全方位展現充實、多層次的空間結構。(4)道路景觀界面:道路呈現“三縱兩橫”布局結構,注意室外宜人環境的創造,精心組織道路沿線的建筑、綠化、小品等環境品質,形成良好的視覺焦點和視線走廊。在商務高層組團建筑間為方便需要可架設空中走廊、天橋,形成三維立體交通系統。(5)建筑風格控制:商務辦公建筑要體現時代特征,風格上以現代簡約為主,融入多種元素,在裙房的處理上可靈活多變以體現不同商務、商業特色。居住建筑用中西合璧、現代兩種風格共同體現家園的溫馨和睦。屋頂根據建筑形式可采用坡屋頂、平屋頂兩種形式,尤其注意平屋頂的綠化。(6)建筑高度控制:商務中心
11、區設定為高層建筑發展區,局部可出現超高層建筑,形成長垣城市第一高度級。向四周逐步過渡,形成可建設高層建筑區,外圍也可少量設中高層小區發展。3.2.5蒲西產業景觀風貌區動力蒲西(1)風貌定位:整體風貌上把握以集聚區汽車裝備工業建筑風貌為主導,形成“產、教、城”三位合一的現代產業風貌。(2)整體風格控制:創造整潔、大方、輕盈的現代化工業區新形象,同時融合職教園區人文特色,對建筑與環境的色彩、形式不應求硬性統一,鼓勵滿足功能基礎上的形式創新,達成現代、新穎的整體風格。(3)空間形態控制:呈現現代化產業區風貌清爽宜人、和諧高效的空間形象。加強空間節點的設計,如廠區大門、圍墻、雕塑小品等,展示具有地方特
12、色的工業區環境,塑造人性化的工作空間。(4)道路景觀界面:產業區以交通型景觀道路為主,應加強綠化,注重景觀聯系性,并在適當的道路界面開墻透綠,使整個工業園區融入城市環境中。(5)建筑風格控制:以大尺度、大空間的工業建筑為主要特征,同時融合職教園區人文建筑風格。汽車裝備工業建筑風格,建筑形式采用現代風格的管理辦公建筑風格,突出工業的工藝和規模特征。屋頂形式多采用平屋頂,少部分可采用圓弧、折線、坡屋頂等形式。(6)建筑高度控制:工業區內工業廠房建筑根據產業工藝特點需求控制其建筑高度,不做硬性規定。工業輔助建筑控制高度在20米以下。商業建筑高度低于40米,橫向尺度小于150米。居住區的建筑以可建設中
13、高層建筑為主導,低層為輔,形成北低南高的整體形態。3.2.6南部起重產業景觀風貌區朝陽南蒲(1)風貌定位:以現代起重產業主導的生機洋溢、節奏明快、舒展有序、張弛有致的現代工業風貌。(2)整體風格控制:創造整潔、大方、輕盈的現代化工業區新形象,形成統一的產業建筑風格。(3)空間形態控制:注意保留城市水系,創造工業環境同時形成視線通廊。區內嚴禁亂搭亂建臨時廠棚以及不規范建設,形成高低有序的建筑層次,適當點綴環境小品,使現代工業區風貌呈現出和諧高效的空間形象。加強空間節點的設計,塑造人性化的工作空間。(4)道路景觀界面:產業區以交通型景觀道路為主,應加強綠化,注重景觀聯系性,沿道路界面宜種植高大喬木
14、,并在適當的道路界面開墻透綠,使整個工業園區融入城市環境中。(5)建筑風格控制:以大尺度、大空間的工業建筑為主要特征。體現起重產業特點,建筑形式采用現代風格的管理辦公建筑風格,突出工業的工藝和規模特征。屋頂形式多采用平屋頂,少部分可采用圓弧、折線、坡屋頂等形式。(6)建筑高度控制:工業區內工業廠房建筑根據產業工藝特點需求控制其建筑高度,不做硬性規定。工業輔助建筑控制高度在20米以下。商業建筑規定高度低于40米,橫向尺度小于150米。第四章 長垣縣城市風貌重點控制第4.1條 城市開敞空間系統引導4.1.1規劃目標(1)凸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魅力(2)構筑濱水體系,強化濱水利用(3)增加硬質空間,
15、豐富活動類型4.1.2綠色開敞空間控制要求綠色開敞空間設計應與建筑、道路交通、自然地理等城市環境協調配合,與城市文化脈絡和肌理有機聯系,形成貫穿城市歷史、反映城市文化、展示都市精神的景觀設計主題。綠色開敞空間的植物布置形式應注重豐富性和層次感。根據綠色開敞空間所在地塊功能的不同,配置不同比例、結構、形狀及種植方式的地被、灌木、喬木以達到最佳的綠化效果。結合空間表現主題、場所功能考慮植物色彩設計,利用植物花、葉、果實色彩特點與色彩呈現周期,豐富環境色彩層次;多選用本地物種及在現有實踐中表現良好的樹種,保持本地生態平衡、形成地域特色。(1)公園綠地落實綠地系統中公園綠地的規劃建設,包括綜合公園7座
16、;社區公園27座;專類公園3座;帶狀公園30座;街旁廣場游園43座。綜合公園包括如意園、三善園、容園、晟道園、衛蒲公園、起重公園、學子園,應加強綜合公園特色營造,結合歷史、民俗、資源、現狀,確定市級公園景觀建設主題,特別是老城區周邊的衛蒲公園,充分挖掘長垣悠久的歷史文化,結合周邊傳統建筑,共塑老城古香古色的景觀風貌。同時增加綠化覆蓋率,完善設施建設與景觀建設。社區公園保證城市各分區,均有足夠面積的公園綠化,滿足居民就近享用的要求。應豐富社區公園的類型與主題,為居民提供多樣選擇。街頭綠地包括游園和廣場等,要求根據所處環境的情況采取與環境相協調的多種布局形式和靈活的構思內容,應注意提供較多的樹蔭和
17、座椅。(2)防護綠地鐵路防護綠地。新荷鐵路兩側控制30100米寬度綠化隔離帶,規劃控制區為宏力大道至西外環段。兩側以西部的工業建筑為主,火車站兩側居住建筑為輔。火車站南側可控制30米,依次種植草地、地被月季、金葉女貞、夾竹桃等灌木,大葉女貞等喬木,形成前后層次分明,整體造型簡潔的入城景觀。工業區的鐵路防護綠地可種植高大、隔音、防污染的喬木,形成防護林帶。道路防護綠地。依據道路等級及景觀性的不同綠地控制2050米寬度防護綠帶。主要包括中心城區崇禮路、德鄰大道、留暉大道、西外環、緯十四路、緯十八路幾條道路。防護綠地應以鄉土樹種為主,現多采用行列的純林種植,考慮到遠期發展,應以落葉樹與常綠樹結合種植
18、,可采用喬、灌、草結合,由小到大,由低到高,形成多層次的植物景觀,即可起到良好的防護作用,又可調節司機的視覺神經,喬木覆蓋率應大于70%。工業衛生防護綠地。工業用地與居住用地之間沿道路建設防護綠帶,寬度一般控制在3050米。種植具有固塵、過濾功能的速生常綠闊葉喬木、灌木、地被,喬木覆蓋率應大于70%。在居民區附近的防護林要種植一些觀賞特性的樹種,并適當配置一些花灌木、常綠樹、以保證冬天的防護能力和景觀效果。4.1.3藍色開敞空間控制要求長垣縣六條河流水系總體形成點線結合、橫縱交織、水系與城市相互交融滲透的總體格局。結合歷史、現狀,確定濱水活動的主題,并提供相應的服務設施來增強其吸引力,形成連續
19、、公共的濱水開敞空間。沿河流水系自然岸線進行植被恢復,種植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植物物種。通過配綠軟化人工筑壩,增加垂直綠化和配置親水植物,植被覆蓋率不低于50%。重點控制兩條景觀水系。(1)護城河歷史文化濱水開敞空間沿河兩側各控制不小于30米寬濱水綠地,建設應延續中國傳統園林的風格和特色,結合自然駁岸與人工景觀處理方式對現有地形進行改造,設置游憩活動設施、步道、平臺等形成連續完整的傳統景觀序列。該段建筑界面應充分展現以磚木為特色的傳統建筑風格,再現長垣歷史建筑風情。(2)王堤溝健康生活濱水開敞空間,王堤溝兩側各控制不小于50米的濱水綠化帶。應設置濱水公共步道。通過卵石散步道、運動器械強化健康主題
20、,并通過特殊植物的配置為附近居民提供氧吧、氧廊。該段建筑界面以現代風格的居住建筑為主,形體輕盈通透,色彩清新淡雅。4.1.4灰色開敞空間控制要求強化步行街、廣場、公共綠地之間的聯系,打通步行路徑的串行網絡,圍繞同一主題進行建筑功能安排與外環境設計,策劃一系列具有連鎖效應與推拉效應的城市活動,使城市的人文風情特質融入開敞空間景觀體系,增加長垣城市魅力與人文內涵。統一配置各灰色開敞空間公用設施,包括照明設施、指示設施、交通設施、休憩設施、便民設施、綠化設施、環境小品等,并根據步行街、廣場規模與人流使用強度確定設施配置內容。文化休閑廣場活動內容主要是市民的休憩、交往和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具有歡快、輕松
21、的氣氛。廣場的位置應結合居住區來布置。確立不同的廣場主題,并圍繞這些主題來布置各自的家具、設施。市政廣場包括展廳廣場、億隆廣場。用于政治性集會、慶典、禮儀、節日活動等。以現代簡潔的市政辦公建筑作為廣場建筑界面,廣場空間以硬質鋪地為主,地面鋪裝組成美麗活潑的圖案廣場主要以硬質大型公共活動空間為主。交通廣場包括長垣火車站站前廣場、汽車客運站廣場,起集散、聯系、組織城市交通的作用。以硬質鋪地為主,提供足夠大的空間來滿足人流、車流的安全需要,避免高大、密集的構筑物遮擋視線。商業廣場廣場與商業街應有便利的聯系,以方便人們購物,同時可避免人流與車流的交叉混雜,這是最貼近市民生活的一種廣場,廣場中可布置各種
22、城市小品和城市家具。第4.2條 城市建筑風格與色彩控制4.2.1規劃目標(1)構筑城市建筑風格與城市色彩的主要控制結構。(2)構建和諧有序的城市建筑風格與建筑色彩管理體系,逐步確立長垣城市地位和塑造長垣城市特色。4.2.2結構布局長垣縣建筑風格和建筑色彩分為以傳統建筑景觀為主導的控制區、以現代建筑景觀為主導的控制區、以現代產業建筑景觀為主導的控制區三類。4.2.3建筑風格控制要求長垣縣建筑風格總體控制原則為“以現代建筑風格為主,適應地理氣候特點,延續歷史文脈,凸顯工貿城市格局”,力圖構建長垣新氣象。(1)以傳統建筑景觀為主導的控制區此控制區建筑風格應該以古典風格為主,以與歷史景觀相協調。 老城
23、區以中國古典建筑為主導老城區內居住建筑:嚴格控制建筑風格,控制區內的新建、改建建筑均應采用仿古或復古建筑風格,以強化歷史建筑的景觀特色。應嚴格控制建筑體量,以低、多層為主;新建建筑基底最大長度不得大于80米;建筑立面須進行嚴格控制,單體立面設計須以構建有機、多層次的建筑群體效果為標準,避免出現單調平板、模式化的建筑群。第五立面以坡屋頂為主。銅塔寺商業街周邊:建筑風格宜偏向中式古典民居建筑風格,提倡采用坡屋頂、披檐和出挑的欄桿、陽臺等元素,塑造富有詩意的中國古典建筑風格。護城河周邊建筑:應以傳統居住建筑風格為主,并采用具有隱喻特點的古典建筑尺度和構造元素進行建筑設計,使建筑外觀具有明顯的古典建筑
24、神韻。長城大道兩側建筑:整治金貝山商貿城,改造凸顯現代風格的構筑物,使其整體建筑風格與老城區內一致。 東部生活區以現代和現代中式建筑為主導以現代建筑形式為主,局部建筑采用現代中式風格體現特色,把傳統建筑符號簡潔化更新在當代建筑上。體現傳統和現代的有機結合,滿足現代人的需求。(2)以現代建筑景觀為主導的控制區以現代城市景觀為主導的控制區內建筑風格應以簡潔、精細的現代主義風格為主,形成既能體現時代特點,又能呼應本地獨特氣候特點的長垣現代建筑風格。建筑體量可按照不同片區城市設計的要求控制,臨近傳統建筑景觀或產業建筑景觀控制區的建筑可參照其原則進行適當協調;高層建筑密集區不宜建設大量板式建筑,以防形成
25、墻壁效應。屋頂設計宜按同類建筑成片區統一規劃的原則,不得采用夸張、怪異的設計。少量地段的標志性建筑物建筑風格和體量設計須謹慎把握,應與周邊的建筑群體和環境協調統一。中部新城區新行政中心周邊建筑:以體現時代特色的現代建筑風格為主,采用簡潔明快的體量關系;外觀設計應與周邊建筑、環境協調。中部新城區食博園周邊建筑:把文化建筑群作為長垣歷史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載體。既切合飲食博覽這個主題,重塑廚師之鄉的人文景觀,又體現出長垣經濟社會發展的嶄新面貌,博大而堅毅。風格上充分發揮文化建筑多樣性特點,體現主題的同時可靈活多變。產城融合區建筑:以時代感強的現代文化建筑風格為主,同時兼顧傳統建筑風格特點;單體的外
26、觀設計應注重塑造和諧統一的校區整體環境,并與周邊建筑、環境協調。商務中心區建筑:應以熱烈活潑的現代(商業)建筑風格為主,可采用大玻璃幕墻、飄棚、網架等元素進行立面設計,并結合適量廣告設計來渲染商業氛圍。南湖新城區建筑:居住建筑形式采用現代風格的建筑形式,布局上應錯落有致,在空間形態上形成梯度變化。在相同或相近組團中宜規劃相同或相似的建筑形式,多層居住建筑屋頂形式采用坡屋頂,小高層、高層居住建筑屋頂形式采用平屋頂。(3)以產業建筑景觀為主導的控制區包括蒲北防腐產業園、蒲西汽車產業園、健康產業園區、起重產業區、產業生活區。應以簡潔明快的現代工業建筑風格為主,著重處理塊面的虛實關系,并適當點綴以鮮明
27、的活躍元素。新建建筑的體量應根據生產工藝與流程設計,控制沿街建筑群體的輪廓線,構建整齊統一、清潔現代的產業區形象;建筑體量與外觀風格設計須與周邊環境統一協調,在少數適宜地段可建設具有標志性的工業建筑群,來帶動整個控制區的更新和發展。產業生活區居住建筑形式采用現代風格的建筑形式,布局上應錯落有致,在空間形態上形成梯度變化。在相同或相近組團中宜規劃相同或相似的建筑形式,多層居住建筑屋頂形式采用坡屋頂,小高層、高層居住建筑屋頂形式采用平屋頂。4.2.4建筑色彩控制要求長垣縣的城市以“紅色、黃色、米黃色、灰藍色、淺灰色”為主色調,長垣縣建筑色彩的控制原則是“穩重、和諧,強化歷史建筑景觀色,并有機融合自
28、然田園風光。”建筑色彩控制以主色調、輔助色、點綴色三個方面來控制。主色調:建筑外觀立面中占主要比例(大于70%的立面表面積)的色彩,例如建筑主體墻面的色彩。輔助色:建筑外觀立面中占次要比例(5-15%的立面表面積)的色彩,例如主要用于屋頂、裙樓等部位的色彩。點綴色:建筑外觀立面中僅占少量比例(小于5%的立面表面積)的色彩,例如門窗框、線腳、立面裝飾線的色彩。(1)以傳統建筑景觀為主導的控制區老城區建筑:應與歷史建筑色彩相協調,強化長垣縣的歷史文化特色。以低彩度灰色、藍灰色為主色調,以紅色、白色為輔助色,并輔助一些相對鮮亮的點綴色作為店招廣告。建筑材料以涂料、瓷片、青磚等為主,不得使用鏡面玻璃。
29、同一街區建筑所用材料宜協調統一。東部生活區建筑:應以中明度、中彩度的黃色、紅黃色、棕色為主色調,以淺灰色系輔助色,并輔助一些鮮亮的點綴色作為廣告。以呼應近代歷史建筑的色彩特征。建筑材料以涂料、瓷片、石材等為主,不得使用鏡面玻璃。(2)以現代建筑景觀為主導的控制區建筑用色應強調建筑的時代感。對占城市建筑最大比例的居住和辦公類建筑,應該采用中高明度低彩度色系。以金屬面板、面磚、石材等為主,控制使用鏡面玻璃,且應注重片區材料的協調。中部新城區新行政中心周邊建筑:應采用莊重、嚴肅的色調,宜用中明度灰色、白色等的冷色調作主色調,輔以中明度暖色系,點綴色可選用高明度色彩。中部新城區食博園周邊建筑:可選擇較
30、為鮮艷、亮麗的色彩。應采用高明度米黃色為主色調,輔以中明度暖色系,點綴色可選用高明度色彩。產城融合區建筑:文化建筑應采用中明度的暖色調色彩為主色調,輔以中明度冷色系,點綴色可選用高明度色彩。商務中心區建筑:商務建筑采用典雅、冷靜的色彩,宜采用中、低明度藍灰色、灰色作主色調。商業建筑可選擇較為鮮艷、亮麗的色彩。輔以中明度紅色、黃色等暖色系,點綴色可選用中明度色彩。南湖新城區建筑:居住建筑以體現溫暖舒心暖色調為主,采用高明度的黃、黃紅、紅色,輔以對應的低明度色系,點綴色可選用相對鮮亮店招廣告色。(3)以產業建筑景觀為主導的控制區包括蒲北防腐產業園、蒲西汽車產業園、健康產業園區、起重產業區、產業生活
31、區。色彩應體現鮮明的現代性。工業建筑應該以中明度藍色、灰色、白色為主色調,輔以中明度黃色等暖色系,點綴色可選用中明度色彩在公共服務設施中體現。產業生活區建筑仍以體現溫暖舒心暖色調為主,采用高明度的米黃色、黃紅、褐色等為主色調,對應的低明度色系為輔色,點綴色可選用相對鮮亮店招廣告色。第4.3條 城市建筑高度系統控制4.3.1規劃目標(1)保護老城風貌,再現歷史風韻。(2)強化城市結構,組織豎向形態、優化城市輪廓。4.3.2建筑高度控制要求(1)高層建筑發展區:高層建筑主要分布在商務中心區地段,以及沿山海大道、宏力大道、部分路段呈點狀分布,建筑限高為100200m。(2)可建設高層建筑區:在可建設
32、高層建筑區內允許建設高層建筑,商業辦公建筑限高60m,居住建筑限高40m。(3)可建設中高層建筑區:根據城市總體規劃中確定的用地性質,商業辦公建筑限高40m,居住建筑應以多層為主,建筑限高20m。(4)多層建筑發展區:主要指蒲西產業集聚區、起重產業集聚區以及老城區外圍的區域。產業集聚區以工業建筑為主,工業區內工業廠房建筑根據產業工藝特點需求控制其建筑高度,不做硬性規定,工業輔助建筑限高20m。老城區外圍以多層住宅建筑為主,商業服務設施也是社區配套服務設施以多層為主,建筑限高20m。(5)低層建筑發展區:低層建筑發展區指為保護老城區的空間尺度,外圍環境,景觀視廊而劃定的老城區范圍,以及綠地公園、
33、河流水系及其兩側30米范圍內的控制范圍。建筑限高15m,標志性構筑物除外。老城區: 進一步控制特色空間周邊建筑高度,凸顯空間特色。特色空間周邊建筑高度控制是通過特色街巷、河流及開敞空間的傳統尺度感的分析來對兩側及周邊的建筑進行高度控制。沿東大街、北大街、南大街兩側建筑不得超過12米,街區內建筑不得超過15米。古城墻遺址、內環路沿線的建筑高度不超過9米。商業區建筑高度不超過12米。4.3.3城市天際線控制長垣縣天際線控制主要包括沿山海大道、宏力大道城市天際線,主要控制高層建筑布局,形成豐富的多層次的城市天際線。(1)沿山海大道城市天際線主要觀賞空間為山海大道沿線。主要控制食博園文化中心和商務中心
34、區的建筑集群,形成良好的都市景觀。商務中心區以發展高層建筑為主,形成天際線的一個波峰。(2)宏力大道城市天際線主要觀賞空間為宏力大道沿線,主要控制新行政中心區景觀及城市居住區的高層建筑,突出城市居住區高層集群與行政辦公、商業公共建筑帶的關系,形成豐富的城市天際線。第4.4條 城市景觀視廊及眺望系統控制4.4.1控制要求長垣縣有老城保護區、開敞空間、高層地標建筑及多條河道,形成良好的景觀視廊和眺望系統。本規劃將其分類進行重點控制。4.4.2高點視廊控制以高層地標建筑之間的連線為中線,兩側各控制50米寬度范圍共100米作為高點視廊控制區,本規劃對長垣縣三條高點視廊進行重點控制,分別是:商務中心區高
35、層建筑群山海大道以德鄰路交叉口高層建筑商務中心區高層建筑群新行政中心高層建筑及周邊的五星級宏力酒店、億隆中心商業區商務中心區高層建筑群長垣迎賓館3.4.3節點視廊控制以開敞空間或特色景觀區邊界與眺望高層建筑構成的面為節點視廊控制區。本規劃把眺望對象定為商務中心區高層建筑群、政府辦公建筑和長垣迎賓館,眺望點由多個開敞空間組成,對形成的八條節點視廊進行重點控制。分別是:老城區東南城湖商務中心區高層建筑群食博園廣場商務中心區高層建筑群容園商務中心區高層建筑群如意園商務中心區高層建筑群三善園商務中心區高層建筑群山海大道城市西門戶商務中心區高層建筑群億隆廣場新行政中心高層建筑三善園長垣迎賓館4.4.4道
36、路景觀視廊控制以規劃道路為基礎,兩側各留出一定量的綠化帶形成林蔭大道,兩側建筑物高度應與道路形成較寬敞的透視視廊空間,沿路應避免建一線鋪開、密不透風的高層建筑群體,應形成進退有序、高低錯落的線形開敞空間,道路景觀廊道必須留出空間視線走廊,保證眺望中心商務區高層建筑群以及其他眺望對象的空間通透感。本規劃制定六條道路景觀廊道:山海大道兩側為東西向的景觀視廊;人民路兩側為東西向的景觀視廊;衛華大道兩側為東西向的景觀視廊;宏力大道兩側為南北向的景觀視廊;博愛路兩側為南北向的景觀視廊;桂陵大道兩側為南北向的景觀視廊;4.4.5濱水景觀視廊控制濱水區布局應保持一定的空間開敞度,因地制宜控制垂直通往岸線的交
37、通、綠化或視線通廊,建筑物的布局宜保持通透、開敞的景觀特征。本規劃重點控制王堤溝景觀視廊,由仁德路至衛華大道。沿河兩側各控制不小于50米的濱水綠化帶。第4.5條 城市主要道路、門戶與“窗口”控制3.5.1規劃目標(1)強化指認網絡,展示道路風貌。(2)強化門戶、“窗口”意象,展示城市形象。4.5.2道路功能定位規劃對各條道路的定位分別為:交通型景觀道路、綠化型景觀道路、混合型景觀道路等。表1 長垣縣城市道路功能定位一覽表道路功能道路名稱交通型景觀道路東西向道路:山海大道、緯四路、緯十路、緯十四路南北向道路:留暉大道、德鄰大道、巨人大道、龍逄大道、華豫大道生活型景觀道路東西向道路:長城大道、衛華
38、大道、東大街、東關大街、衛華路、匡城路、緯二路、緯八路南北向道路:宏力大道、北關大街、北大街、南大街、城大路內環路混合型景觀道路東西向道路:人民路、伯玉路、仁德路南北向道路:億隆大道、博愛路、桂陵大道4.5.3道路景觀控制總則 交通型景觀道路控制原則:規劃要求道路景觀的整體化,景觀界面的延續性以及視線的通暢。強調快速車行交通視覺感受,強調街道、建筑群體、綠化景觀的整體連續效果,突出交通功能,體現交通效率。道路斷面:紅線寬度35-60米,設機非分隔帶,有條件設中央分隔帶,3-4塊板。人行道:鋪裝整體色彩以淡雅為主,鋪裝形式簡潔大方。綠化種植:道路兩側密植高大喬木,樹種變化不宜多,保證同種樹木密植
39、段長度不小于300米,中央、機非分隔帶密植整形低矮灌木,高度不超過1.2米,以避免遮擋司機的視線。中央分隔帶可考慮搭配種植小喬木,樹冠高度不應超過兩側喬木高度,種植間距在30-50米,增加行車時視覺節奏變化,或采用大手筆圖案式構圖,并設置清晰的交通標示以方便司機辨識方向。街道設施:路燈以高桿式鈉燈為主,樣式宜簡潔,明快統一,注重其照明功能,交通指示牌應清晰,并安裝在醒目位置,嚴禁對其遮擋,保證指示牌的可視距離不少于300米。廣告控制:車速較快,廣告牌尺度可偏大,位于分隔帶之內,注意一定數量保證連續性。(2)生活型景觀道路控制原則:規劃要求道路景觀的可變性和靈活性,與周邊城市景觀一起反映整個城市
40、的風貌。居住區段:人行道鋪裝以小塊暖色調地磚為主,道路樹木主要以落葉喬木和常綠喬木間植,利用當地現有樹種。南北向道路,兩側主要為住宅山墻面,應在道路紅線和居住區之間密植喬木,以增加道路景觀的延續性,同時減少道路灰塵和噪音對居住區的影響。東西向道路,兩側主要為住宅正立面,注意人行道與住宅底層商業前的鋪地色彩和形式上的統一,減少樹木對建筑的遮擋。同時注意道路兩側居住區圍墻嚴禁封死,做到“開墻透綠”,透空率不低于50%。工業區段:人行道鋪裝應簡單,整體,廠區圍墻外密植喬木,減少廠區和道路之間的相互影響。公共建筑區段:主要反映該區塊自身特色,道路樹木和設施在高度安排上應注意減少對建筑里面的遮擋,保證建
41、筑的完整性,特別是重要的地標建筑。考慮到大量的人流,道路設施應多考慮人的需要,減小公廁、垃圾桶、電話亭等街道設施的間距。同時附著于建筑立面上的廣告牌不得多于2個、減少墻掛式廣告牌,以突出式為主,嚴格控制建筑物頂部的廣告設置。綠化景觀區段:應服從地塊景觀,在地面鋪裝、綠化種植上與相鄰的景觀廣場或公園統一融合。廣告與景觀小品、信息牌等相結合,不得單獨設置,不得遮擋主要觀景點的視線,少量落地式為主,廣告內容宜多以公益主題為主。(3)混合型景觀道路控制原則:規劃要求道路景觀的多元化,處理手法以及界面的豐富,為行人提供一個可以觀賞和駐足休憩的城市道路空間和休閑場所。應保證道路兩側建筑界面的連續性與開放性
42、,鼓勵沿街建筑底層提供公共開敞空間,重視空間和建筑形態控制,展示都市豐富有序的街道景觀特色。道路斷面:一般為兩種形式:1塊板道路兩側設置綠化帶;3塊板機非分車帶設置較寬景觀綠帶帶。人行道:鋪裝色彩、樣式豐富,同時保證一定距離內的統一(不小于250米),避免鋪裝過于混亂。人行道路不小于6米,重視地面鋪裝設計得整體性與連續性,處理好與建筑入口的銜接。并適當穿插廣場、綠地等開敞空間,安排街頭休息設施,設置座椅、小品和雕塑以及露天茶座等設施,以展示繁華的城市中心區形象。綠化種植:強調樹木種類、高低、色彩的搭配,營造層次豐富的景觀形象,注意樹木與人的尺度關系,適當設置景觀樹燈,其色彩以綠、黃等暖色調為主
43、,豐富夜間綠化景觀。選擇較為低矮的樹種作為行道樹,避免遮擋視線。中央分隔帶或機非分隔帶可選取色彩艷麗的小型盆花作為道路綠化花種,增添城市活力,美化城市環境。街道設施:路燈、公廁、電話亭、垃圾桶等普通街道設施在滿足功能的同時更注重造型選擇,設置街頭雕塑、小品、座椅等可供人觀賞、休憩的街道設施。廣告控制:廣告牌不得使用懸掛式,位置宜統一放置,在開敞空間以點狀方式設置。4.5.4城市門戶(1)大廣高速出入口西部工業門戶位于城市西部與山海大道相連,下大廣高速即進入城市蒲西產業區,結合下高速的城市景觀,重點突出簡潔、整齊的現代化工業建筑肌理,展示簡約流暢的產業空間景觀形象,展現長垣縣的城市工業形象,強化
44、進入城市的視覺認知。(2)龍逄大道出入口北部民族門戶位于龍逄大道與崇禮路相交處,距離老城區相對較近,結合老城區傳統景觀展示長垣悠久的歷史文化脈絡,宣傳長垣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名片。道路兩側空間設計宜開敞,提供良好的視野飽覽景色。設置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藝術,如雕塑,壁畫等,利用構筑物形態指示城市方向,引導視覺進入城市。(3)山海大道出入口東部時代門戶位于山海大道與東外環相交處。結合商務中心區景觀展現長垣現代化城市形象。可通過建設大型現代雕塑群來體現城市時代精神,選取較大的體量和質感較強的材質,形成強烈的視覺感知沖擊,展現城市氣勢。(4)陽澤路出入口西南部生態門戶是G327與S213的交匯處,是直接
45、進入南部起重產業集聚區重要通道,西與王家灘生態公園毗鄰,南臨天然文巖渠,具有天然生態屏障,自然景觀良好。建議在此處建設展示長垣城市面貌的大型組景,首先以四季花卉、喬灌木組合圖案為背景,體現生態性,再在入口處建設標志性雕塑,雕塑構筑物設計應具有工業感,以體現起重產業作為長垣縣的龍頭產業的自豪感。4.5.5城市“窗口”(1)長垣縣火車站建議拆除火車站周邊破敗建筑,預留足夠用地建設站前廣場。廣場建設應突出長垣城市特色,可通過修建主題雕塑宣傳長垣文化,形成新的城市標志物。廣場周邊新建建筑在形體處理及立面裝飾上應力求簡潔單純,以突出長垣火車站的主體形象地位。(2)長垣汽車客運總站建議改造整體環境,建設站
46、前廣場,滿足車流人流需要,整治站房建筑,將人文特色融入建筑理念當中,使其風格與老城區整體建筑風格協調,體現傳統風貌和的地方特色。(3)長垣汽車東站新建客運站,服務于整個長垣縣。客運站整體風貌要體現時代特色,做到簡潔、清晰、大氣,周邊環境(4)大廣高速客運站客運站緊鄰蒲西產業聚集區,整體風貌要在體現現代特色的同時,要融入工業區特點,做到簡潔、清晰、大氣。(5)南部客運站是客貨兩用站,主要服務于起重產業聚集區,客運站整體風貌要以體現時代工業感為主。第4.6條 城市標志物系統控制4.6.1規劃目標(1)建設具有長垣特色的城市標志物體系,塑造具有代表性的標志性景觀。(2)凸顯自然標志物,展示城市最具代
47、表性的城市自然景觀。(3)強化歷史標志物,彰顯城市歷史文化魅力。(4)加強人工標志物,展現城市建設的新形象。4.6.2自然標志物控制要求強化自然標志物的自然獨特性,加強自然標志物之間的空間聯系,優化城市景觀特色。在城市主要公共空間,自然標志物結合城市活動,形成具有多功能、多層次、多樣化的城市空間節點。規劃長垣縣自然標志物為老城區護城河,因其獨特的肌理成為唯一長垣自然特色。美化兩岸綠化景觀,優化兩岸岸線建設,增強濱水的可達性,結合護城河周邊四處城湖增加休閑活動設施,建設具有標志性的城市濱水景觀。3.6.3歷史標志物控制要求保護文物古跡,強化城市歷史景觀作用,加強文物保護工作和宣傳工作,合理利用城
48、市歷史文化景觀,增加城市歷史文化魅力。規劃突出子路的歷史地位,紀念子路文物古跡,對子路墳進行修繕,在其建筑控制地帶內進行的建設工程不得破壞其歷史風貌。可在老城區結合開敞空間設計一處宣揚子路乃至儒家文化的公共場所,重塑子路雕像,同山海大道子路雕塑形成呼應,并且在周圍以雕刻的形式講述子路生平業跡。4.6.4人工標志物控制要求(1)城市地標建筑高層建筑:政府辦公樓、防腐大廈、衛華集團、宏力企業、中心商務區建筑群文體場館:長垣縣體育館,中國烹飪文化博物館建設具有現代感和長垣特色的大型文體場館,布局合理,注重建筑風格和色彩、夜景照明,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商業建筑:宏力購物廣場、銅塔寺商業街、長垣迎賓館將銅
49、塔寺商業街一帶建設成為城市最具傳統風貌代表性的商業中心,增加街道設施,環境設施尺度宜人、干凈整潔、設計美觀。將宏力購物廣場建設成長垣縣現代商業中心。體現時代感。(2)城市雕塑按照“整體控制、重點突出”的原則,城市雕塑的布局結合總體景觀結構。以文化藝術、歷史文脈、現代生活為主,展示長垣飲食文化、歷史文化、工業文化以及現代生活氣息。結合城市結構布置,沿山海大道兩側城市公共活動空間設置展現城市時代氣息的標志性雕塑,宣傳長垣城市新面貌。在老城區公共活動場所可布置以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為題材的雕塑,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設計雕塑作品,通過抽象的設計發揚傳統文化。在工業區可布置以展示長垣工業實力的雕塑;在生活區
50、可布置以現代生活為題材的雕塑。第4.7條 城市夜景系統控制4.7.1規劃目標(1)突出城市結構形態,強化城市肌理,展示富有魅力的城市形象。(2)強化城市自然地理特征,表現夜間水景特色,創造城市整體美學效果。(3)以光為媒介表達城市文脈特色,強化城市個性特征。(4)滿足城市夜間各種功能的需要,提供安全的夜間環境。4.7.2城市夜景燈光分類(1)城市尺度照明(2)街道尺度照明(3)人體尺度照明4.7.3總體控制要求(1)通過控制城市尺度、街道尺度和人體尺度三個空間照明層次,突出長垣縣的結構形態,展現長垣縣富有魅力的夜景特色,構建和諧的城市夜景照明系統。(2)照明燈光根據建(構)筑物與環境的明暗關系
51、、造型特點及飾面材料的反射規律進行選擇。以適當的亮度比來突出建(構)筑物的個性部位,如構架、挑檐、退臺等部位。盡量以點光取代泛光照明,使燈光環境有明有暗,有收有放。這樣既展現了燈光的藝術魅力,又可起到節能,環保的作用。冷色建(構)筑物飾面,宜用白色光或冷色光源。暖色建(構)筑物宜用暖色光或白色光源,照明中應根據飾面材料的光譜反射比來選擇合適的光源。(3)照明燈具選用功能型和裝飾型兩大類。裝飾燈具主要用于美化環境,烘托氣氛,故注重造型與色澤適當兼顧效率和限制眩光等要求。功能型燈具則以提高光效,降低眩光影響,保護光源為目的,同時也起到一定的裝飾效果。城市照明中常用的功能型燈具主要有投光燈、三防熒光
52、燈、防水壁燈等。裝飾燈具則有藝術景觀燈、霓虹燈、數碼燈、LED藝術燈等。4.7.4城市尺度照明控制(1)城市建筑輪廓照明統一協調建筑物頂部的燈光效果,由黑暗天空和明亮建筑物頂部對比而成的天際輪廓線,形成強烈的視覺感,可作為城市范圍的界定,有效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高矮相鄰的城市建(構)筑物和縱橫交錯的城市道路等設施,以和諧的燈光統一,表現城市層次有變和富有韻律的整體城市夜景。(2)濱水照明濱水照明主要對城湖、護城河、王堤溝進行控制。按照堤岸處理形式的不同分段進行燈光處理。自然式堤岸的照明應柔和,與巖石堅硬錯雜的輪廓線形成鮮明對比,并烘托出巖石間灌木草叢的蔥郁茂盛;人工堤岸照明應富于層次,強化多級
53、堤岸伸展的線條,間接勾勒出柳江形態。加強濱水建筑的泛光照明、輪廓照明共筑濱河夜景特色。(3)重點區域照明老城區在夜景設計上應針對不同區段特色分別強化。銅塔寺商業街的夜景應重點強調尺度近人的商業氣氛,夜景設計中折射出城市的傳統照明風格,夜景燈光色澤柔和、豐富、氣氛親切熱烈。內環路、東大街、南北大街的照明應體現傳統街道風格。居民生活區照明不宜過亮,應突出道路肌理,并重點刻畫街頭綠地、休閑小廣場等景觀細部。新行政中心照明以行政辦建筑為主景,綠地、廣場的照明為背景,色彩清新,色調統一,突出行政中心寧靜高雅、優美壯觀的景觀特征。商務中心區照明以高層商務建筑為主景,結合商業裙房、綠地、廣場的照明為背景,突
54、出商業繁榮,經濟發達的景觀特征。食博園通過對文博中心、體育館、游泳館,高層酒店的重點照明,突出長垣對廚鄉美食文化的傳承。4.7.5街道尺度照明控制(1)城市建筑照明高層建筑可采用內透光照明,利用室內一般照明燈光讓光線向外照射,形成隨機的“馬賽克”式外墻圖案。超高層建筑超高層建筑可采用演示性內透光照明法,在窗戶上或室內利用內透光發光元素組成不同圖案,并在電腦控制下進行燈光藝術表演。(2)商業街照明可分建筑、霓虹燈店招廣告、地面三個層次。建筑照明以內透光為主,營造溫馨親切的良好氛圍,并展示店鋪內精致、富有創意的櫥窗設計;建筑外部照明不用作為重點,僅對檐口、柱等建筑細部作精細照明處理即可。霓虹燈店招
55、廣告可作外挑豎向設置,使街道空間豐富多彩,又不遮擋建筑形態。地面照明以地燈為主,為避免單調建議對地面鋪裝細部作重點照明,如銅塔寺商業街的地面可作一些介紹歷史街區演變或名人趣事的浮雕,輔以燈光照明,增加地面空間的層次。(3)道路照明城市交通型景觀道路與混合型景觀道照明兩種景觀道均以車行交通為主,夜景視覺特點為車行快速觀賞,故應該強調綠化帶照明的整體感與韻律感。光源應以高桿路燈、光帶以及點綴于綠帶中的泛光燈為主。重要節點如轉盤、廣場、視覺焦點處則應針對不同形態、尺度及色彩的植物、小品采用不同的光源、照度及照明手段進行強調,展現及重塑節點內各景觀要素的色彩、質感和姿態,以形成豐富景觀,避免視覺疲勞。
56、城市生活型景觀道路夜景照明應重點突出道路自身特點,創造更多具有吸引力的人性化空間。生活型景觀道路照明包括商業特色景觀道路和濱水特色景觀道。商業特色景觀道照明可分建筑、霓虹燈店招廣告、地面三個層次。建筑照明以內透光為主,營造溫馨親切的良好氛圍,并展示店鋪內精致、富有創意的櫥窗設計;建筑外部照明不用作為重點,僅對檐口、柱等建筑細部作精細照明處理即可。霓虹燈店招廣告可作外挑豎向設置,使街道空間豐富多彩,又不遮擋建筑形態。地面照明以地燈為主,為避免單調建議對地面鋪裝細部作重點照明。濱水特色景觀道照明在保證行車安全的同時,應以不刺激市民的夜間活動為宜。(4)廣場照明城市重點廣場照明應首先滿足市民活動需要
57、,避免過強過亮的燈光傷害市民的眼睛。應通過地燈的設置勾勒出廣場輪廓,方便市民辨識方向。有臺階起伏的地段應設置與臺階等長且平行的彩燈,減少夜間活動造成的不必要傷害。不同主題的廣場還可以通過輔助照明、動感照明、音樂照明等體現其文化特色。(5)園林照明園林照明應突出重點,選擇重要的園林建筑或景點作為主要照明目標,色彩選擇應與園林建筑相適應,強度大小以勾勒出建筑細部輪廓為宜。其它綠化照明為背景,光源色彩要科學合理,色彩強弱應柔和,產生的效果要符合美學原理,并起到輔助主景、提升主景觀賞性目的。4.7.6人體尺度照明控制(1) 建筑細部照明建筑裙房和入口照明可采用泛光照明方式,通過燈光投射表達其空間尺寸、
58、立面材料、細部裝飾等特征。(2)植被照明園林內的草坪照明除使用草坪燈外,建議根據需要組合一些投光燈,以增加層次感與縱深感,為草坪增加活力。灌木與喬木照明一般采用從下往上照,保證視覺面的樹葉得到充分照度,可采用較適合植物照明的高壓汞燈。(3)雕塑照明標志物性雕塑在白天具有增強區域可識別性、吸引人流匯集的作用,為了在夜間也延續這一特點,應對其進行重點照明設計,使其清晰可辨,并帶動周邊區域成為夜間城市活動的活躍地帶。(4)小品照明建議采用局部泛光照明,有針對性地選用各種型號埋地泛光燈,既可突出其特點又不破壞美觀。第五章 規劃管理與實施建議第5.1條 城市景觀風貌規劃管理理念(1)尊重自然(2)尊重歷
59、史(3)遵守法律(4)尊重用戶與公眾第5.2條 長垣景觀風貌規劃實施建議5.2.1實施建議(1)建立多管齊下的城市景觀風貌規劃管理運行機制,如法律機制、公眾參與機制等。(2)強化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的控制作用。(3)辨證地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4)重視文化的表達。5.2.2管理措施(1)建立完善的景觀風貌規劃設計管理制度。(2)不斷完善景觀要素控制導則,使其成為城市景觀風貌建設的唯一規劃依據。(3)進一步完善城市規劃審批制度。(4)建立城市景觀風貌規劃實施管理問責制度。第六章 近期建設城市風貌引導第6.1條 近期城市景觀風貌建設目標優化景觀資源地區城市環境,保護并積極利用富有歷史底蘊的
60、老城區,加快充滿活力的新城區建設,加強城市標志物的建設;營造長垣自然魅力、歷史魅力與現代活力兼容并蓄的城市新形象,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為長垣未來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第6.2條 近期城市景觀風貌重點建設項目建議6.2.1近期城市景觀風貌重點建設項目的確定優化老城景觀,建設新區景觀,增加園林景觀,美化道路景觀,塑造城市“窗口”景觀。6.2.2近期城市景觀風貌重點建設項目表2 近期城市景觀風貌重點建設項目一覽表編號名稱實施內容效果1老城區整體空間環境整治與改造包括內環路景觀改造工程、護城河景觀工程提升、城湖水環境景觀提、建筑整治等項目。具體來說整治建筑立面、屋頂,改造成以磚木為特色的中國傳統風格建筑
61、;加強街心廣場建設;護城河沿岸觀景平臺、廣場、小游園加建與美化;整治車行路面,改善交通條件;從建筑、道路、堤岸、戶外廣告、景觀節點等多方面建設濱河景觀。使老城區真正成為景觀風貌核心,成為延續歷史,連接未來的蒲城中心。2銅塔寺商業廣場環境整治與改造整治廣場中無關娛樂設施,規范雜亂商販攤位;整治建筑立面與建筑外環境建設;街道路面鋪裝與環境設施建設;建成綜合性市級商業步行廣場;街區內傳統仿古建筑風格統一,功能布局合理;公共建筑室內空間景觀與步行街景觀相滲透;與古城墻遺址公園形成對景。3龍山仿古商業街環境改造整治建筑立面,商業廣告,及濱河違建建筑;規范雜亂商販攤位;加強街道路面鋪裝與環境設施建設。建成
62、統一風格,古香古色步行商業街。4金貝山商業街環境改造整治不符合風貌的建筑立面,屋頂,違章商業廣告,及雜亂環境。建成統一風格,市級綜合性商貿城5衛蒲公園開發改造升級提升景觀形象,更新綠化層次,添置體現文化氛圍的雕塑小品以及活動廣場。建成緊鄰老城區綠色文化園,與護城河水系相呼應。6王堤溝(仁德路-衛華大道)濱水綠帶改造升級王堤溝與護城河水系一脈相連,串聯容園這一重要城市綠地節點。規劃打造兩側120米景觀通廊,并延續容園濱水步行道、親水平臺、植物綠化等設計。形成城市重要濱河綠地通廊,使水景、城景互相滲透;成為城市著名休閑景點。7三善園公園優化提升景觀品質工程作為長垣最大綜合性公園,加強水景工程建設,
63、景觀小品充分體現深厚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植物文化、時代文化,延續城市文脈。以豐富的植物造景和緊緊圍繞“水景觀”為主題,將園區作為生物與能量交換的生態廊道,聯系周邊的鄉村、農田、林地城市、工業區、居住區等各類生態系統,建立新的城市綠肺、城市之腎,打造一個具備游覽、休閑、觀光、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城市公園,打造嶄新的生態長垣城市名片。8巨人大道、德鄰大道、宏力大道、桂陵大道南延,億隆大道、留暉大道、山海大道綠化景觀提升提升兩側綠地質量等級,并向兩側延續,使整個綠化工程貫通全路。并加快兩側用地開發建設。形成連續統一的建筑界面和有節奏的開敞空間;使主干道景觀形象得更加提升;城市建筑景觀更為有序。9商務
64、中心區開發建設與周邊用地開發協調,確定功能定位;空間形態強化中軸線效果,與周邊地塊形成城市標志性建筑群;建筑風格為現代風格、具有標志性;建筑高度建議不少于200米;重視與人民廣場等公共空間聯系;處理好交通組織和地下空間利用。建設城市標志性建筑,塑造城市地標空間;成為城市視覺焦點,城市著名景點。10加快食博園及周邊環境建設完善食博園內文博中心、體育館、游泳館建設及周邊居住用地的開發。建設成為城市文化娛樂中心,塑造標志性建筑環境,打造長垣唯一旅游文化產業基地。11加快長垣迎賓館及周邊環境建設完善長垣迎賓館建設及周邊居住用地開發,公園綠地建設。建設成為長垣最高品質環境酒店,連同南側綠地開發共同提升周邊用地價值。12長垣火車站環境整治與改造建設長垣火車站站前廣場,集散人流、車流;整治火車站站房建筑及室內外環境;拆遷火車站周邊老舊建筑,開發建設周邊居住樓盤;建設高效的交通系統,保證一定規模的地面停車;優化公交線路與出租車車行線路。樹立良好的長垣門戶形象;改善火車站周邊環境,形成有序的城市空間景觀;改變交通混亂的現況,提高城市交通效率。13老城區長垣汽車客運總站環境整治與改造建設客運站前廣場,集散人流、車流;改變交通混亂的現況,提高城市交通效率。整治周邊老舊建筑,加強環境改造。樹立良好的長垣門戶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