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07廣州市建筑景觀設計指引2017.06圖片來源:廣州塔微博公眾號目 錄序言一、總體目標二、繼承傳統特色,塑造依山、沿江、濱海的獨特城市風貌(一)打造層次豐富的城市天際線(二)注重良好公共環境的營造(三)貫徹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三、構建整體而富有活力的城市街景(四)剛彈性結合設置連續街墻(五)適度開放首層人性化公共空間四、致力打造精致而協調的建筑場地(六)加強建筑場地的一體化及無障礙設計(七)靈活布置場地的高程設計策略五、構建安全舒適、通達的步行系統(八)高品質慢行交通提升舒適的步行體驗(九)推行人性化的道路交叉口設計(十)倡導出入口功能性分類布局六、創造高品質的建筑文脈氛圍(十一)注重
2、建筑與城市地域環境的融合(十二)運用可持續的設計技術和策略(十三)著力建筑色彩設計渲染城市空間氛圍七、引導規范的建筑標識、招牌、廣告牌設計(十四)規范建筑立面標識設置(十五)嚴格導控招牌廣告牌設置八、提升光環境設計締造品質城市夜景(十六)規范燈光的合理化設計九、健全保障機制(十七)管理機制(十八)宣傳及培訓機制(十九)協調機制11248101213151617182021232426273233343535363738393939關于加強建筑景觀設計 工作的指導意見2一、總體目標圖片來源:網易房產一、總體目標1一、總體目標圍繞廣州市“三大戰略樞紐”、“一江兩岸三帶”、“多點支撐”的戰略目標,運
3、用設計、審批、建造、管理、運營“五位一體”的協調機制,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謀劃,提升城市規劃設計與管理精細化、精準化、品質化水平,加強主要景觀、主要建筑物的設計,體現城市精神、展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魅力,逐步將廣州建設成為健康有序、經濟繁榮、特色鮮明、活力創新、和諧宜居、生態節能的具有“嶺南特色,國際品質”的國際商貿中心和樞紐型網絡城市。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省、市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意見精神,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更好發揮規劃引領作用,發揚工匠精神,精鑄城市品質。以總體城市規劃為綱領,以城市設計為支撐和抓手,從中微觀層面優化城市形態,促進城
4、市形態和功能良好匹配和互動,進一步提升城市空間景觀品質和建筑整體水平,為實現整體城市活力、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指導意見。序言一江兩岸三帶核心區珠江沿岸分段核心區關于加強建筑景觀設計 工作的指導意見2北部地區突出山體森林的生態風貌中部地區突出傳統與現代交融的都市風貌南部突出濱海新城風貌二、繼承傳統特色,塑造依山、沿江、濱海的獨特城市風貌3城市風貌二、繼承傳統特色,塑造依山、沿江、濱海的獨特城市風貌圖片來源:區惠霞圖片來源:水天一色謝奕軍圖片來源:風景這邊獨好饒國興關于加強建筑景觀設計 工作的指導意見4打造層次豐富的城市天際線(一)秉承傳統山水格局,充分結合廣州的人文要素及歷史景觀特色,賦予城市
5、個性化的空間形態特征,塑造完整的、特色鮮明的城市天際線,反映城市建筑文化發展脈絡。通過簇群式地標建筑來統領城市天際線。原則上臨湖泊等自然水面、綠地、廣場、山體等開敞空間以及重要道路、文保單位、歷史建筑的建筑單體應按前低后高原則控制建筑高度,其中一線建筑高度原則上應少于建筑退讓開敞空間和保護建筑的距離,并嚴格控制建筑物的面寬,形成“前低后高,錯落有致”的豐富空間層次。珠江濱水建筑:建筑風格多樣,以塔樓為地標塑造天際線廣州金融城珠江新城民間金融街白鵝潭66650m600m432m530m450m20m珠江濱水建筑:建筑風格多樣,以塔樓為地標塑造天際線。6.1 建筑高度與天際線:疏密有致,特色明顯,
6、有韻律感的天際線廣州二、繼承傳統特色,塑造依山、沿江、濱海的獨特城市風貌5超高層地標性建筑肌理建筑地標性建筑建筑分類示意推薦超高層地標性建筑控制與整合超高層地標、主要高層建筑、肌理建筑、低層標志性建筑四類建筑的功能、形態、色彩、材質,形成城市的地標系統,結合夜景照明,豐富人們對城市天際線的感知和體驗,推動城市天際線控制的規范化,形成可持續的天際線規劃設計。主要高層建筑關于加強建筑景觀設計 工作的指導意見6主要高層建筑肌理建筑推薦低層標志性建筑二、繼承傳統特色,塑造依山、沿江、濱海的獨特城市風貌7濱江建筑前低后高,營造豐富濱江天際線層次簇群式天際線,高低錯落,富有節奏城市天際線示例關于加強建筑景
7、觀設計 工作的指導意見8注重良好公共環境的營造(二)提高公共空間覆蓋率,增加城市公共空間的可達性、舒適性、開放性和連通性。依托一江兩岸,建設高品質的濱水空間。提升公共空間的綠化品質,植物配置體現四季景觀變化,保持空間通透,突出嶺南風格,傳承騎樓、嶺南園林等適應氣候、地理環境的建筑形式與空間組織方式。推廣綠蔭廊道和綠蔭廣場設計,注重街道交通功能、城市智慧管理功能與市民活動空間環境一體化設計;引入多樣化的公共空間元素,突出街道人文特征,對市政設施、景觀環境、街道家具、建筑風貌等要素有機整合,實現復合街道功能,以促進街區發展。綠蔭廊道道路的人文特質多樣化在濱水空間街道家具綠蔭廣場推薦的公共環境公共開
8、放空間元素 種植策略-采用植被過濾層和綠化隔離帶-創建可滯蓄雨水的景觀-在適當的地方使用結構性分層土壤-采用能達到最大遮蔭效果的樹種-在連續土壤區種樹,擴大根系空間-采用健康的栽種方式-減少采用草皮-舒適而連續的慢行系統-使用集水池-利用透水鋪裝二、繼承傳統特色,塑造依山、沿江、濱海的獨特城市風貌9-舒適而連續的慢行系統-使用集水池-利用透水鋪裝-最小化非滲透型鋪裝-采用光反射率較低的鋪地-采用低輻射的材料-采用可回收型材料-舒適而連續的步行系統-結合公共交通設施進行 街道家具設計-提供完善的道路照明系統-優化路面排水系統-采用本地樹種-采用有效景觀灌溉設計-增加樹木種植數量、密度和 品種多樣
9、性-增加并改善公共空間和綠地-鼓勵采用生物型殺蟲劑管理策略-利用生物滯留池-使用結構性濕地-鼓勵生態上的連續性和創建生態棲息地-增加樹木種量、密度和品種多樣性關于加強建筑景觀設計 工作的指導意見10貫徹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通過整合地塊、街道、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綠地形成綠廊,提供雨水調節空間,實現雨水過濾和滲透,發揮水道傳輸作用排放至河道。城市公共開放空間鋪地應采用耐久、綠色、可回收材料,因地制宜設置下沉式綠地、植草溝、雨水花園等,雨水收集設施與景觀一體化設計,以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注: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
10、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建設途徑之一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生態系統規劃框架合理利用生物技術,保護修復生態綠地系統規劃框架利用自然地貌增強防洪蓄水推薦(三)二、繼承傳統特色,塑造依山、沿江、濱海的獨特城市風貌11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雨水花園植草溝雨水濕地濕塘綠色屋頂推薦的海綿城市營造斜坡道路紅線道路紅線雨水花園溢流排水 透水鋪裝系統-樹蔭可解決綠島效應-利用雨水花園來管理雨水-利用透水鋪面系統來補充 含水層不推薦人行區域未采用透水鋪裝和無植被。關于加強建筑景觀設計 工作的指導意見12三、構建整體而富有活力的 城市街景圖片來源:搜狐網三、構建整體、富有活
11、力和精致的城市街景13剛彈性結合設置連續街墻(四)主要景觀街道一線建筑的貼線率以 70%以上為宜。同時,應設置連續的街墻來限定重要公共空間,保證一定的裙樓密度、適宜的塔樓密度和街墻的連續性,同時注重街墻上方的視野開敞。在不同的區域,特別是在歷史街區宜保留建筑密度、高度、貼線率等剛性控制指標的彈性范圍。貼線率與街墻比例地塊線貼線面是貼線的延伸貼線只有建在貼線的墻體才視為街墻的一部分假設條件至少 X%的連續性高強度開發街墻要求C:地塊總長度A+B 應等于或大于C 的 X%推薦-低強度街區的街墻示例 良好的街道空間比例不恰當的街道空間比例造成凌亂和壓抑感不推薦-低強度街區的街墻示例 關于加強建筑景觀
12、設計 工作的指導意見14推薦-高強度街區的街墻示例 不推薦-高強度街區的街墻示例行人尺度界定線根據街道規模、功能,鼓勵在道路高程上方約 5-24m 處設置行人尺度界定線,以便明確地界定建筑基座,同時在街道層面創造一個符合人性尺度的圍合空間。可以通過建筑體量凹凸、構件、材料、顏色和紋理的變化,來體現行人尺度界定線的設計。三、構建整體、富有活力和精致的城市街景15適度開放首層人性化公共空間鼓勵辦公商務區建筑在首層設置零售、大廳、餐飲、康體設施等活躍的功能,代替或削減大型的商務大堂等私密性功能空間,以提升行人公共空間體驗。在行人尺度界定線以下鼓勵通過設置騎樓、底層架空以及通透玻璃等設計手法,適當提高
13、臨街外立面的通透性和視覺連續性。推薦-活躍的首層公共功能空間推薦-透明玻璃有助室內外互動不推薦-非活躍性首層公共功能空間(五)敞開的轉角沿街商業開敞的商業沿街商業敞開的轉角行人尺度界定線建筑首層采用零售、大廳、餐飲、康體設施等活躍的功能關于加強建筑景觀設計 工作的指導意見16四、致力打造精致而協調的 建筑場地圖片來源:知筑網四、打造精致而協調的建筑場地17加強建筑場地的一體化及無障礙設計(六)統籌建筑退界區與街道空間,其場地高程、無障礙設施、景觀等應進行精細化設計和管理,做到統一、協調和人性化。加強道路附屬設施、臨街界面、公共藝術品等的景觀一體化設計,使街道空間和建筑退界區形成連續、有機的整體
14、。推薦的街道公共空間設計不推薦在禁建區的街道公共空間設置:機動車停車、圍欄或圍墻、獨立廣告牌、自動公共廁所等關于加強建筑景觀設計 工作的指導意見18靈活布置場地的高程設計策略場地設計前應了解并測算場地各側與城市街道交接處或相鄰用地之間的高差,結合水安全要求,處理好建筑首層和街道的關系,通過合理設計解決建筑首層和街道的高差,并保持建筑與沿街空間及不同地塊間的平順對接。規劃地下空間時,根據現場地形的實際情況,宜以最低的街角高程為基準設計地下室標高,地下室頂板設計標高不宜高于地塊內沿街任何一點的街道標高,避免出現沿街大面積的實墻或非活躍功能。不推薦的沿街大面積實墻和非活躍功能設計推薦的首層標高示例推
15、薦的場地標高主入口標高對應關系設計次入口 A 處剖面(HAHS)四、打造精致而協調的建筑場地19典型地塊以典型的規劃地塊為例,圖中場地的每一邊約 100 米,假設這一地塊將規劃設計 3 棟建筑,則應設置至少 3 處人行出入口。在地塊內部結合高差設置樓梯、坡道和景觀地塊內部的步行通道規劃應考慮與建筑之間不同標高的入口層連接,并提供進入內部街區開放空間的步行通道。樓梯和坡道應結合景觀設計以豐富行人體驗。行人入口和建筑首層主要入口空間的標高設置建筑首層主要入口空間的標高應盡可能接近行人入口處的街道公共人行道標高設置。行人入口應盡可能設置在建筑首層主要入口空間沿街側的中間,以使此空間兩端與街道標高的差
16、距最小。以最低的街角高程為基準來設置地下層標高規劃地下空間時,地下一層高度不應高于地塊最低街角下方一層。地下層的體量不應高于沿街任何一點的街道標高。街角高程:為兩條道路中心線相交的設計高度。HS1HS2HS2HA2=HS2HA2=HS2(HS1+HS2)/2=HA1(HS1+HS2)/2=HA1HS2關于加強建筑景觀設計 工作的指導意見20五、構建安全舒適、通達的 步行系統圖片來源:GZphotos 陳憂子五、營造安全舒適、通達的步行系統 21高品質慢行交通提升舒適的步行體驗不舒適的步行過街體驗推薦的城市慢行系統混亂的交通體系舒適的街區尺度便于行人過街(八)因地制宜推廣街區制和窄馬路、密路網設
17、計,形成層級清晰、功能明確、方便快捷的道路體系,便于提升行人過街的步行體驗以及城市交通的安全性。鼓勵綠色出行,規范自行車道及停放設施的設置,完善城市慢行系統。關于加強建筑景觀設計 工作的指導意見22步行連廊和天橋等應結合人流量大的設施或建筑設置,除跨越快速路或城市主干道外,盡量避免興建單獨式的過街天橋或步行連廊。鼓勵將街區內步行空間連續化和對公眾 24 小時開放,形成整體、宜人和便捷的步行系統,以緩解城市的交通壓力。屬于公共開放空間的步行連廊和天橋可不計入容積率和建筑密度。步行空間應按照地下、首層、地上跨越等進行分層控制設計,通過遮陽擋雨設施和易達的人行垂直交通、無障礙設施、景觀小品等人性化的
18、設置,提高街道層的步行空間體驗。天橋或步行連廊立面盡量通透,材料與色彩的選擇應考慮綠化和景觀效果,與所處建筑與空間協調,并通過景觀化細節設計消除橋底城市灰色空間。步行連廊結合建筑不舒適的步行系統示例高品質步行系統示例連續的步行體驗消極的地下過道不連續的步行道步行道過窄無障礙設計活力的色彩搭配結合景觀設計步行天橋五、營造安全舒適、通達的步行系統 23推行人性化的道路交叉口設計城市次要道路及支路推行小轉彎半徑道路設計,通過緊湊的設計既保證城市車行交通的微循環,又縮短人行過街的距離,提高人行的安全感和舒適度。交叉口建筑大轉彎半徑和道路交叉口建筑退讓的做法重視車行效率而非行人的舒適和安全。道路交叉口建
19、筑輪廓宜采用直線交角。小轉彎半徑和無特殊退讓的建筑街角處理使行人過街距離最短,使人行橫道與人行道的走向布置更理想,并促使機動車在路口轉彎時減速。大轉彎半徑和建筑退界造成建筑形體的削減以及不合理的樓層平面和停車布局。推薦推薦建筑退界小,街角處建筑直線交角,行人空間連續性好,車輛轉彎時相應減速小轉彎半徑道路設計,人行過街效率得到提高建筑倒角使交叉口空間過大,行人過街路線曲折,車輛轉彎時往往不減速,街道空間不緊湊,街墻不連續。道路轉彎半徑大,人行橫道距離變大不推薦不推薦交叉口道路邊線(九)關于加強建筑景觀設計 工作的指導意見24倡導出入口功能性分類布局停車場(庫)出入口應當設置緩沖區間,緩沖區間和起
20、坡道不得占用規劃道路,起坡道盡量在建筑內部設置,閘機不得占用規劃道路和建筑退讓范圍,入口閘機宜設置在入口坡道底端。首層裝卸區應位于建筑占地輪廓之內,避免阻擋人行道。停車及其出入口和服務入口設計,包括標識設計、照明和材料等都應與建筑外立面的整體設計協調。主要步行入口設置在主要街道或公共開放空間可見的沿街面,建議通過設置雨蓬等立面設計界定和強調入口位置。為了使行人體驗更安全舒適,應鼓勵停車和服務車輛入口合并,盡量減少停車和服務車輛入口。不推薦整體設計協調推薦出入口閘機未設置在建筑內部起坡道、停車出入口閘機設置在建筑內部卸貨區占人行道路緣斜坡數量過多,停車占人行道(十)起坡道未設置在建筑內部五、營造
21、安全舒適、通達的步行系統 25商業入口:通過小品設置強調街道入口辦公入口:清晰的入口和通透的首層商業入口:清晰醒目的入口在視覺上聯系室內和室外大型公共建筑應在用地范圍內預留足夠的候車場地,不得占用城市道路。建筑主要的行人入口應位于主要街道和公共開放空間邊上,增強其可見性和可達性。不鼓勵地塊庭院作為主要步行入口通道。行人入口應起到帶動首層活動的作用。利用不同的立面元素和進深來界定入口和內部功能。根據廣州的氣候特點,入口應設防風雨的雨篷或門廳。主入口面向內部庭院,街道界面連續性差,沒有活力封閉、死板的首層立面辦公入口:清晰的入口和通透的首層推薦不推薦關于加強建筑景觀設計 工作的指導意見26六、創造
22、高品質的建筑文脈氛圍圖片來源:搜狐網六、創造高品質的建筑文脈氛圍27注重建筑與城市地域環境的融合(十一)建筑立面的設設計需充分考慮地域特點和時代特征,并應認真分析研究與周邊城市空間的融合性,與周邊建筑共同形成新舊融合、整體和諧、富有變化的城市空間。注重對高層建筑發展的規劃引導,在建筑高度、建筑表皮、風格等方面注重建筑群組的組織關系,以形成和諧統一的風格,鼓勵采用被動節能措施,不宜采用鏡面反射玻璃或拋光金屬板等材料。推薦不推薦反射率過高的玻璃幕墻,缺乏地域性氣候特點的回應。周邊建筑風貌不協調恰當的群體組織富有變化的建筑群體關于加強建筑景觀設計 工作的指導意見28建筑物的基座、主體和頂部等各部分設
23、計應清晰表現各自的功能、用途和人體尺度并提供視覺趣味性。建筑基座和中低層建筑應精細設計,以提高街道人行尺度區域的空間品質。建筑主體和建筑頂部設計應簡潔以減輕建筑體量對城市空間的負面影響。建筑基座應在要求的位置設計并形成街墻,建筑首層設置具有活躍功能、透明及指示清晰明顯的入口。建筑裙樓的高度與街道的寬度宜有合理的比例,較高的建筑裙樓或中低層建筑可采取部分退臺處理、界定行人尺度線等方式削減建筑體量感。提倡高層塔樓結合功能需求直接落地。建筑構成部分與分類頂部:-強化天際線形態-屋頂元素-設備空間主體-立面設計應與建筑結構和樓層對應基座和中低層建筑:-開放型功能首層-街墻-行人入口建筑的基座部分可以設
24、置不同功能,但應保持與城市街區的聯系;或者是采用不同的形式,但應保持街墻的完整性。典型基座體量沿街商業+屋頂內院花園內置通道內置中庭內院或者公園多個步行通道+屋頂花園預留步行通道-選擇 2預留步行通道-選擇 1六、創造高品質的建筑文脈氛圍29推薦首層透明,建筑體量感削減建筑裙房高度與街道寬度有合理的比例清晰明顯的入口裙樓退臺處理,街道界面宜人不推薦不推薦-不明晰的建筑體量,基座凸出的設計不利于消防救援和疏散塔樓宜直接落地,塔樓的主入口應設置在地面層關于加強建筑景觀設計 工作的指導意見30建筑主體宜使用與建筑基座和頂部相似的材料,增加建筑整體感。建筑立面設計的豎向要素和橫向立面要素宜盡可能均衡,
25、體現人體尺度。鼓勵高層建筑在形態設計上體現建筑結構美,可利用造型設計盡量削減建筑的視覺屏障感。推薦-新舊建筑間距合宜,在尺度和立面細節上有對話推薦-考慮將結構骨架置于外墻,與建筑立面設計結合,展現建筑結構美推薦-使用遮陽裝置和防雨設計,并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 歷史轉型街區示例建筑立面設計示例不推薦-新建筑設計中沒有與舊建筑相關聯的尺度不推薦六、創造高品質的建筑文脈氛圍31建筑頂部設計應與主體建筑一體化設計,鼓勵通過適當收分處理使建筑形體更顯纖細。鼓勵在建筑退臺或建筑裙樓頂部等設置屋頂綠化。建筑頂部的機械設備遮擋設計需兼顧考慮來自于街道和周邊高層建筑不同高度和方向的視線和觀感。推薦不推薦-無綠化、
26、無遮蔽設備設施的第五立面設計不推薦-建筑形體收分處理-裙樓設置屋頂綠化,改善微氣候-建筑退臺設置屋頂綠化關于加強建筑景觀設計 工作的指導意見32充分考慮亞熱帶氣候環境的建筑通風、遮陽效果,采用綠色低碳的設計技術和策略,優先選用本土、環保、可再生循環和再利用的建筑材料,合理設置立體綠化,改善人居環境與微氣候。運用可持續的設計技術和策略推薦綜合手段改善微氣候采用屋頂綠化遮陽策略設置垂直綠化改善環境(十二)推薦六、創造高品質的建筑文脈氛圍33建筑整體色彩宜在整體中有變化,避免大范圍過于單一的色彩設計。建筑立面色彩要明確主色調的主導地位,可在建筑局部使用較強烈的點綴色以增強視覺趣味性。建筑主色調可參考
27、本土天然建筑材料的色彩,對于采用黑色、暗紅色、暗灰色等暗色調材料作為建筑主色調的建筑方案應審慎,并注重與周邊環境協調。在鄰近文物、歷史建筑等重要建筑的主視覺廊道上,一般性背景建筑應使用柔和的建筑色彩設計并降低對比度,不應使用對比過于強烈色彩。著力建筑色彩設計渲染城市空間氛圍不推薦推薦推薦-與城市環境整體和諧的色彩設計不推薦-雜亂、不和諧、大量跳躍變化的色彩設計(十三)關于加強建筑景觀設計 工作的指導意見34七、引導規范的建筑標識、招牌、廣告牌設計圖片來源:poco 攝影 marklee七、引導規范的建筑標識、招牌、廣告牌設計35規范建筑立面標識設置嚴格導控招牌廣告牌設置建筑標識的設計應考慮與建
28、筑整合、指引清晰化、科技化并兼具藝術性,達至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化、景觀化。應注重對建筑標識的精細化和合理設計,其材質和配色應與建筑本身的材料和配色相和諧,一般應該結合建筑立面進行設計,設置在建筑的輪廓線以內,不應影響建筑的形體,也不應覆蓋建筑或模糊建筑的形象特征。主要墻體標識、窗戶標識及垂直突出墻面的標識應設置在建筑指定標識區。政政府機構、學校、指定的風景名勝區、重要文物古跡、紀念碑或地標建筑場地、主要城市街道或風景街區沿線、高快速路兩側及入口、人行天橋外不得隨意設置廣告標識。嚴控珠江兩岸一線濱江建筑設置招牌廣告牌,形成精致的濱江城市景觀。推薦-與建筑立面設計相結合的招牌廣告牌的設計推薦推薦推
29、薦-與建筑立面設計結合的標識不推薦-標識掩蓋建筑立面的設計不推薦-招牌廣告牌掩蓋建筑立面的設計 不推薦 不推薦 (十四)(十五)關于加強建筑景觀設計 工作的指導意見36八、提升光環境設計締造品質 城市夜景圖片來源:大疆社區八、提升光環境設計締造品質城市夜景37規范燈光的合理化設計。劃分街道照明帶、濱河特色照明帶、地標照明建(構)筑物及核心照明區域。采用像素幕墻、LED 液晶屏等高新技術手段,結合建筑立面設計,實現建筑夜景效果的提升。超高層或地標建筑應考慮頂部的透明度、照明設施的設置和夜景燈光照明效果。建筑夜景光環境應結合建筑功能、周邊環境等因素設計,宜采用無照明、間接照明的照明方法,避免使用閃
30、爍燈光或大型移動部件。主要商業區可采用活躍多彩、有照明的標識與建筑相配合以強化商業區特點。文化歷史建筑中對城市視覺識別性和對特色有貢獻的標識應予修復、維護和技術改良,結合標志性建筑,融入嶺南地域文化特質,創造出富有層次、個性鮮明的城市夜景照明。規范燈光的合理化設計標志性建筑物照明有地域特色的照明商業區照明層次清晰間接照明街道照明個性鮮明歷史建筑照明濱河帶照明推薦 體現建筑美、環境氣氛、地域特色的夜景燈光設計中(十六)關于加強建筑景觀設計 工作的指導意見38九、健全保障機制圖片來源:百貿網九、健全保障機制39在實際應用中,該意見作為指導城市設計、編制城市設計導則的指引和政策依據,在用地設計條件、規劃審批階段中對建筑方案進行引導,并組織制定城市重點風貌保護區域巡查制度,發揮規劃引領作用。管理機制(十七)開展常態性專項業務學習和培訓,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關于精細化品質化管理專題培訓,通過科學的課程設置和講授,打造廣州市城鄉規劃建設領域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傳播先進建筑文化。鼓勵地區規劃師或規劃團隊委員會,與政府、城市規劃管理單位、業主單位、建設單位、建筑設計單位、公眾進行協同參與城市公共空間、建筑景觀設計,落實本建筑景觀設計指引中設計理念和基本導向要求。宣傳及培訓機制(十八)協同機制(十九)